KR5c0113 道德真經集義(二)--劉惟永 (HFL)


[003-001a]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三染六
   凝遠大師常德路玄妙觀/提點觀事劉惟永編集
   前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樞密院編修丁易東校正
  道可道章
 詹秋圃曰道可道至之門道可得而名言
 其道此非常乆自然之道名可得而定名
 此非常乆可貴之名道不可以抑揚立論
 於是上言無能名者天地混沌之始有可
 名者萬物生育之母故常無欲而動心於
 内自足以觀其要妙常有欲而動情於外
[003-001b]
 但足以觀其趣徼此兩者同出於道而微
 顯異名故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而無不通
 是可以造其衆妙之門户矣道妙難名故
 此章内則以有名而爲生物之母以常有
 欲而爲觀妙之徼以同出謂玄玄之又玄
 而爲造妙之門夫曰母曰徼曰門豈非由
 精達粗由體道而達妙用也歟
 張沖應曰道可道至之門大道無形生育
 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人不能體此自
 然之道而尚經術政教之道以希榮顯利
[003-002a]
 達之名所謂道者世所可得而道非長乆
 不可磨滅之道也所謂名者世所可得而
 名非遠乆不可形容之名也體其不可名
 之道則爲無名體其可名之道則爲有名
 無名則其道大猶天覆地載混然其初而
 人不知其覆載之原有名則道小猶萬物
 萌拆善善惡惡而各有所名其善惡之根
 是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人
 生天地間以血肉爲軀心統五官運乎此
 體體道之際有能即我無欲而靜之中以
[003-002b]
 觀不可道不可名之妙即有人欲而動之
 外以觀可道可名之徼則我得其要而知
 夫人之所趣徼者矣此人我有無之欲同
 出於此心而異其名同謂之玄也我視無
 欲貴之爲玄人視有欲亦貴之爲玄觀人
 有欲之玄反觀我無欲之玄是爲進修大
 道之要地斯曰衆妙之門
 張靈應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本無名以炁化而得名炁出於無則無
 所可名天清地寧道從此始炁結爲有則
[003-003a]
 有所可名枝葉種類各宗其母炁以化物
 物以寓道人也只是一物原其始守其母
 這便是入道處
 白玉蟾曰道○如此而已可道非常道可
 說即不如此名强名曰道可名非常名謂
 之道已非也無○此即道已名天地之始
 道生一即是天地之初有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故有名萬物之母一無生萬有
 萬有歸一無故常無虚心無念欲以觀其
 妙見物知道知道見心常有守中抱一欲
[003-003b]
 以觀其徼身有生死心無生死此兩者萬
 有一無一無亦無無中不無同出而異名
 萬法歸一一心本空同謂之玄道非欲虚
 虚自歸一人能虚心道自歸一玄之又玄
 虚裏藏眞無中生有衆妙之門悟由此入
 用之無窮
 廖粹然曰道○元始可道字之曰道非常
 道不是尋常所言道者名太上可名强名
 曰道非常名不是汎汎所稱名者無○無
 極名天地之始太初肇生有太極名萬物
[003-004a]
 之母動靜互根常無這柱杖子時時提挈
 欲以觀其妙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
 中暢於四肢常有只這眥子多守成欲以
 觀其徼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
 道此兩者同一氣所生出而異名前三三
 後三三同謂之玄其歸一揆玄之又玄○
  如是如是衆妙之門散一成萬聚萬歸
 一生生不窮之妙
 陳碧虚曰道可道非常道夫道者杳然難
 言非神口所能辨故心困焉不能知口辟
[003-004b]
 焉不能議在人靈府之自悟爾謂之無爲
 自然也今標道者已是强名便屬可道旣
 云可道有變有遷有言有說是曰教典何
 異糟粕嘗試舉揚不可沈默且從訓釋曰
 道通也言萬物得之無所不通無所不逹
 亦曰道蹈也取道路以爲稱也說文曰所
 行道也一達謂之道先賢今人體而行之
 故曰道也至于仁義禮智信五常皆道之
 用也用則謂之可道可道旣彰即非常道
 常道者自然而然隨感應變擬物不窮者
[003-005a]
 也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智索但體冥造化
 含光藏暉無爲而無不爲默通其極其嚴
 君平曰可道之道道德彰而非自然也又
 曰今之持者畫不操燭者爲日明也夫日
 明者不道之道常道也操燭可道之道彰
 也夫著於竹帛鏤於金石可傳於人者可
 道之道也若乃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
 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
 鬼神帝生天生地者常道之道也五千文
 之藴發揮自此數言實謂淵之又淵神之
[003-005b]
 又神也名可名非常名夫道者體也名者
 用也用因體生名自道出既標其名即可
 稱用稱用既立故曰可名可名旣著即非
 常名常名者謂其應用無方支離其德也
 嚴君平曰可名之名功名顯而非素眞也
 夫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
 大夫視之猶衆庶此眞守常名者也故道
 常無名此之謂也無名天地之始無名者
 指其道而言之也夫萬化未作無其强名
 但妙本之始既降渾淪之朴將離則易之
[003-006a]
 太極生兩儀也嚴君平曰無名無朕與神
 合體天下恃之莫知所以變於虚無爲天
 地始此體道者也有名萬物之母有名者
 指天地而言之也天施地化茂養萬物亭
 之毒之如母養子故曰有名萬物之母也
 夫大道杳冥豈繫於有名無名哉且聖人
 約用立教以明本迹之同異爾凡日新之
 道皆曰無名是故始萬物者爲無名成萬
 物者爲有名也嚴君平曰有名者之爲化
 也尊道德貴神明師太和則天地故爲萬
[003-006b]
 物母此用道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欲者逐境生心也妙者要也
 又微之極也徼者邊隅也大道邊有小路
 曰徼又歸也夫虚無之道寂然不動則曰
 無欲感孕萬物則曰有欲無欲觀妙守虚
 無也有欲觀徼謂存思也常謂眞常即大
 道也無欲有欲即道之應用也夫道本無
 物物感道生且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
 者謂之器夫上士知微知彰睹其未然已
 盡其妙故曰常無欲以觀其妙中士因循
[003-007a]
 任物見其群材乃得其用故有萬不同眞
 理難測但覘其邊微耳又解曰夫人常體
 大道之微守清靜之要復性命之極不爲
 外物所誘則志意虚憺可以觀道之要妙
 造微之至極嚴君平曰心如金石形如枯
 木默默隅隅志如駒犢者謂無欲之人復
 其性命之本也且有欲之人貪逐境物亡
 其坦夷之道但見邊小之徼迷而不反喪
 失眞元先賢或以謂無欲者體道内觀化
 及群品無所思存忘其本迹也謂有欲者
[003-007b]
 從本起用施于可道立教應物成濟衆務
 見物所終了知歸趣斯乃前以約身爲說
 後以化民爲言修身治國理無不備也此
 兩者同此者指上事也兩者謂可道可名
 無名有名無欲有欲也俱藴于寂然不動
 湛爾之源體用未彰善惡都泯故云同也
 出而異者出謂從本降迹可道漸分雖起
 自一人之心而五常之用殊别賢愚有隔
 遷變萬端壽夭存亡其名各異故曰出而
 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淵者深妙也冥
[003-008a]
 也天也所謂天者自然也言此無名有名
 無欲有欲皆受氣於天禀性於自然中和
 濁辱形類萬狀蓋由淵之又淵神之又神
 所謂自然而然也若乃通悟深妙洞逹冥
 默者是謂有淵德者也故嚴君平曰玄之
 又玄此之謂歟衆妙之門謂道域也夫大
 道曠蕩無所制圍無門無旁四達之皇皇
 也約身而論出則同衆人入則爲妙本舉
 教言則衆眞講妙而出群聖藴妙而歸化
 導無方湛然惟一獨立不改是曰知常既
[003-008b]
 有出入之由故曰門耳莊子曰有乎生有
 乎死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斯亦謂衆
 妙之門也
 謝圖南曰道可道至常名何謂道經曰道
 法自然則道者自然而然非可以使然者
 也道本無名名之曰道者以其四通八闢
 可以共行如道路然孟子曰道若大路正
 謂此爾可道者猶曰可行也可名者猶曰
 可稱也天下何莫由斯道而百姓日用而
[003-009a]
 不知則可道可名之中又有非常之妙存
 焉中庸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及其至也
 聖人有所不知夫婦之不肖可以與行及
 其至也聖人有所不能此曰非常者其亦
 不可知不可能者歟無名至之母未有天
 地先有此道而道之名未立太極旣分天
 地萬物自道而生有母之義而道之名始
 顯夫物之生雖有萬不同而爲母一也蓋
 嘗論之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化者有化化
 者形者形矣而形形者未嘗形化者化矣
[003-009b]
 而化化者未嘗化道之名乎後天即先天
 之未名者也古往今來形生氣化無有紀
 極是孰使之然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寂
 兮寥兮獨立不改無爲而無不爲無在而
 無不在豈非所謂無名者乎豈非所謂非
 常者乎吾故曰形形者未嘗形化化者未
 嘗化故常無至之門道母萬物而人亦天
 地之一物也人本道以生則道在吾身矣
 故以有欲無欲反觀乎吾身之道老子此
 言修身之本也妙者在内也本也徼者在
[003-010a]
 外也末也人之一身所恃以立者惟精與
 神經曰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
 中有信方其無欲則寂然不動精神混合
 故可觀其妙及其有欲則感而遂通精神
 相離故可觀其徼精生於玄玄者天也天
 一生水水性潤下自乾爲首而至於坎爲
 腎此玄實相流通也故曰同出異名由徼
 入妙則玄之下者復返乎上可與入衆妙
 之門矣桓凱曰道妙之門實崑崙之上然
 則當於乾爲首者求之蓋嘗論之一陰一
[003-010b]
 陽之謂道自然而然者也人禀陰陽之氣
 以生有欲無欲亦其自然者也精神同出
 本乎一天自妙而徼天者人矣譬之於水
 天一所生其源本同自源徂流同者始異
 故徼者其流也妙者其源也玄之又玄則
 沿流以遡源而與吾之天者一矣昔黃帝
 西遊歸而失其玄珠使明目人離婁求之
 不得使罔象求而得之知黄帝之玄珠則
 知老氏之玄玄矣
 林膚齋曰道可道至之門此章居一書之
[003-011a]
 首一書之大㫖皆具於此其意蓋以爲道
 本不容言纔涉有言皆是第二義常者不
 變不易之謂也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不
 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有仁義禮智之
 名則仁者不可以爲義禮者不可以爲智
 有春夏秋冬之名則春者不可以爲夏秋
 者不可以爲冬是則非常道非常名矣天
 地之始太極未分之時也其在人心則寂
 然不動之地太極未分則安有舂夏秋冬
 之名寂然不動則安有仁義禮智之名故
[003-011b]
 曰無名天地之始其謂之天地者非專言
 天地也所以爲此心之喻也旣有陰陽之
 名則千變萬化皆由此而出旣有仁義之
 名則千條萬端皆自此而始故曰有名萬
 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常無常有兩
 句此老子教人宄竟處處人世之間件件
 是有誰知此有自無而始若以爲無則又
 有所謂莽莽蕩蕩招殃禍之事故學道者
 常於無時就無上究竟則見其所以生有
 者之妙常於有時就有上究竟則見其自
[003-012a]
 無而來之徼徼即禮記所謂竅於山川之
 竅也言所自出也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
 要也要如此究竟也有與無雖爲兩者雖
 有異名其實同出能常無常有以觀之則
 皆謂之玄玄者造化之妙也以此而觀則
 老子之學何嘗專尚虚無若專主於無則
 不可兩者同出矣不曰同謂之玄矣玄之
 又玄衆妙之門此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
 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别義若曰一
[003-012b]
 層上又有一層則非其本㫖衆妙即易所
 謂妙萬物者也門言其所自出也此章人
 多只就天地上說不知老子之意正要就
 心上理會如此兼看方得此書之全意
 范應元曰道可道非常道道者自然之理
 萬物之所由也可道者謂可言也常者乆
 也道一而已有體用焉未有不得其體而
 知其用者也先體立然後用有以行老氏
 說經先明其體常者言其體也可道者言
 其用也體用一源非有二道也今夫仁義
[003-013a]
 禮智可言者也皆道之用也人徒知惻隱
 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
 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不
 知其體之一則是道也分裂四出末流不
 勝其弊也惟先知其體之一則日用常行
 隨事著見無有不當皆自然之理也如是
 則乆而無弊矣故凡道之可以言者非常
 乆自然之道也夫常乆自然之道有而無
 形無而有精其大無外故大無不包其小
 無内故細無不入無不通求之於吾心之
[003-013b]
 初則得之矣人物莫不由此而生聖賢莫
 不體此而立然此道雖周行乎事物之際
 相傳乎典籍之中而其妙處事物莫能雜
 言辯莫能及故人鮮造諸於是老子應運
 垂教不得已而發明之豈容離乎言哉故
 首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欲使人知常乆自
 然之道不在言辭當反求諸己而自得之
 於吾心之初也名可名非常名名者猶人
 之有名也凡名之可以名字者皆其可道
 者非常乆自然之道也且如萬物生來未
[003-014a]
 常有名亦只是昔人與之名以分别之爾
 萬物有形固可以道可以名惟常乆自然
 之道爲萬物之母而無形故不可道不可
 名也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先元有此道
 渾淪未判孰得而名有名萬物之母渾淪
 既判天地人物從此而生聖人見是萬物
 之母而無形故强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
 大因其無名强爲之名俾一切人假此有
 名探其無名以復其初也故常無欲以觀
 其妙常無絶句觀去聲諦視也妙微妙也
[003-014b]
 常乆自然之道自古固存然而無形無聲
 微妙難窮故謂之常無則欲要使人以觀
 其微妙也惟人也由此道而生爲萬物之
 最靈誠能回光反視於吾身之中悟一眞
 體雖至虚而物無不備則道之微妙可得
 而觀矣如是乃知一理包乎萬殊凡物凡
 事不可違自然之理也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有絶句觀平聲徼循也境也歸也大道
 自然化生萬物在天則成日月星漢等之
 象在地則成山川草木等之形在人則成
[003-015a]
 身體髮膚等之質故謂之常有則欲要使
 人以觀其境也惟人也中天地而立爲三
 才之一果能仰觀俯察於兩儀之内悟萬
 物形雖不同而理無不在則道之境致可
 得而觀矣夫如是乃知萬殊歸於一理凡
 物凡事固當循自然之理也此兩者至謂
 之玄兩者常無與常有也玄者深遠而不
 可分别之義蓋非無不能顯有非有不能
 顯無無與有同出而異名也以道爲無則
 萬化由之而出以道爲有則無形無聲常
[003-015b]
 常不變故曰常無常有也無有之上俱著
 一常宇乃指其本則無有不二深遠難窮
 故同謂之玄也竊嘗謂有無固不足以論
 道然自其微妙而言不可不謂之常無自
 其著見而言不可謂之常有分而言之妙
 是微徼是顯合而言之無與有同出而異
 名妙徼皆一道也此老氏所以兼有無貫
 顯微合同異而爲言也人能如是觀之則
 妙與徼相通物與我渾融表裏洞然本無
 留礙亦無差别也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常
[003-016a]
 久自然之道亦不可以名言今旣强字之
 曰道矣且自其微妙而謂之常無又自其
 著見而謂之常有復自其本之有無不二
 深遠難窮而同謂之玄是皆不免乎言焉
 玄之又玄則猶云深之又深遠之又遠非
 無非有非異非同不知所以然而然終不
 可得而名言分别之也然萬化由斯而出
 各各具妙故曰衆妙之門老氏憫夫世人
 逐末忘本寖失眞源不得已而應機垂訓
 又恐人溺於言辭弗能内觀故復示人以
[003-016b]
 深意必使反求諸己欲其自得之而入衆
 妙之門以復其初又能體是而行以輔萬
 物之自然而同歸于一也唯人爲萬物之
 最靈誠能反觀則是道也湛然常存夫何
 遠之有此章直指此心之初自然之理使
 不惑於有無同異得意忘言昇玄及妙乃
 入道之門立德之基實一經之總也宜深
 味之
 徐君約曰道可道至之門首四句言道不
 可以言語道說不可以名字題號但古之
[003-017a]
 知道者欲因言語以示人則不得不立爲
 名字非其本來固有也故次四句承上而
 言曰無者所以名天地之始曰有者所以
 名萬物之母始者謂未有天地之先專言
 形而上之道道不可謂之無然無聲臭無
 形狀借此而强名之耳夫旣名之曰道矣
 又曰無名可乎萬物之母謂既有天地之
 後兼言形而下之器道非至此而後有但
 既麗於器則有實迹有定位對無而爲言
 耳若指此爲有名何者爲無名乎以名字
[003-017b]
 絶句義理不通又次四句則言體道之人
 反求諸己先以故字發之常無欲則純是
 道理生而靜者也於此而觀其妙妙者微
 妙而不可見然謂之觀則必有昭然而不
 昩人所不知而已獨知者常有欲則是人
 心感物而動者也人自禀生賦形而後耳
 目口鼻四肢之欲皆有所當然而不能無
 於此而觀其徼徼者循也亦謂邊境盡處
 循其心之所欲而極其所至之境有以觀
 之而不至於淪陷也是道與器不相離人
[003-018a]
 所以異於物處在天地間則謂之無謂之
 有在人之身則謂之無欲謂之有欲若併
 以無有字絶句却亦未當此兩者同出而
 異名同謂之玄其名雖異其出則同也玄
 者深遠之義而又結之曰玄之又玄衆妙
 之門者若曰是道也沖漠無朕至深至遠
 而動靜陰陽之機萬事萬物之變所從出
 也老子言道先於此章亦莫要於此章但
 吾聖賢語道曰無聲無臭無體而不直謂
 之無耳若以下章有物混成者推之彼豈
[003-018b]
 直以道爲無哉言無言有意不相害知道
 者默而識之然後知無極而太極之言至
 爲精當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也
 薛庸齋曰道可道非常道寂然不動常道
 也感而遂通可道也喜怒哀樂未發謂之
 中常道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道也常
 道體也可道用也自誠而明體之於用也
 自明而誠用之於體也文玄先生曰讀老
 子不知體用難與入矣名可名非常名無
 名之名常名也有名之名可名也無名至
[003-019a]
 萬物之母道本無名失天地故云始道既
 有名生萬物故云母常無欲至觀其徼無
 名有名言其道無欲有欲言乎人無欲觀
 其妙靜而觀其體也有欲觀其徼動而觀
 其用也不知體用則徼妙皆一偏也此兩
 者至同謂之玄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
 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若使異同
 一致徼妙兩忘可以謂之玄矣玄也者道
 之本理之極也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玄固
 難知知則猶有所待故以又玄捐去之若
[003-019b]
 夫玄而不玄物我融然大同萬化皆由此
 而出矣
 休休庵曰道可道至非常名虚明湛寂無
 相無名空而有靈是謂眞空有而無相是
 謂妙有眞空妙有靈妙無窮大達者尊而
 稱之曰道道本無言因言顯道可以說也
 非尋常之道妙道也大道也妙也者大包
 無外細入無内無爲而普應無私無始而
 靈妙無竭無相而現一切相無名而立一
 切名大也者無極無上至尊至貴爲一氣
[003-020a]
 之母是三才之祖名可名者虚明無相故
 無名也一氣動而清濁判二儀位而陰陽
 顯三才立焉萬物生焉可得而名矣非常
 名者妙道也大道也三才之大本也何謂
 大本靈妙氣清者剛在上成象曰天靈妙
 氣濁者柔居下成形曰地得靈明至眞中
 和之氣其剛柔者人也虚明靈妙在人曰
 心爲一身之主爲萬法之王亦曰性即命
 也天命之謂性者乆也無名至之母無相
 而極虚明有靈而無聲色一氣於其中發
[003-020b]
 現是謂天地之元始三才由是而立三生
 萬物故有名萬物之母世界成矣萬物雖
 殊承恩一也大道無爲至德顯矣道體也
 德用也用無體不生體無用不妙無爲而
 有妙用者道也常無至之門老子以自利
 之皆普利世人曰常捨諸縁一念不生絶
 無所欲以觀其妙自妙至玄廓達大道儒
 以大道曰大本指其要曰喜怒哀樂未發
 謂之中中宇是寄宣此道也不可以字義
 倫如標月指也向一念未萌時著眼乃可
[003-021a]
 悟逹釋以大道曰實相曰眞如曰如來地
 曰無生法忍指其要曰不思善不思惡回
 光自看忽然悟明三教之㫖見道一也常
 有欲以觀其徼者舉念之際機將發時見
 聞覺知中動靜施爲處返觀靈變亦可悟
 達所謂常無欲是無念從理入常有欲是
 有念從事入有念無念同出於心而名異
 矣同謂之玄眞心無相視之不見聽之不
 聞玄之又玄者極虚明而不可以智知不
 可以識識絶思議無譬喻眞空妙有陰陽
[003-021b]
 妙此發現三才自此而立萬物自此而生
 三綱五常法度刑政治世語言工巧伎藝
 資生之業種種德行出世經書力量神通
 光明壽量智慧辯才玄機妙用清淨世界
 濁惡世界總由是而出現故曰衆妙之門
 褚伯秀曰道可道至之門道本至無不容
 稱道所可道者御世之迹道本至寂無以
 命之所可名者强爲之辭人非生知理籍
 言教因迹明心從權顯實使之進道復常
 而階乎玄妙也夫道寓於物混成無間此
[003-022a]
 常道也道散爲物辯物制名非常道也常
 道如日昱乎晝光出自然而無限量可道
 如燭炳乎夜光出人爲而有盡也可名常
 名其義亦然世以不變曰常不知能變亦
 其常無有常而不變無有變而不常究極
 而言之謂大常無名即常道常名不涉形
 氣虚極神生是爲天地始有名即可道可
 名兆萌理具氣見象陳是爲萬物母天地
 始即道萬物母即天地也人能反觀身中
 天地之始而得其生生化化之主諸幻旣
[003-022b]
 滅眞常猶存則無欲有欲皆不離道有欲
 謂最初一念善之始萌萬事萬理所從出
 也無欲則眞性湛然天理沖徹一塵不立
 鬼神莫窺者也道之精妙舍此何觀徼猶
 邊際指成心之初將與物接便當反照以
 遏其源善念亦不欲況非善乎無欲則寂
 然不動有欲則感而遂通體用一源機在
 動靜動靜多寡凡聖分焉夫妙爲道本徼
 爲物初生化所資不離日用妙非絶無而
 曠蕩也從虚化氣有一未形者是已徼非
[003-023a]
 實有而充塞由靜而動幾微可測者是巳
 細論此理有如空虚而忽見鳶飛水靜而
 忽聞魚躍頓發深省開天之天飛往躍餘
 見聞何有聲迹雖泯而見見聞聞者未嘗
 泯此吾之先天太極混元祖師密傳心印
 也人存常心初於此觀照世念無間可入
 離徼而純歸乎妙則所謂欲者龜毛兔角
 耳徼妙同出乎道而理有精粗譬夫源泉
 出山潤滌灌溉善利非一清泠澄湛其本
 性也風日有捐恃源無窮常觀二途源可
[003-023b]
 復矣玄者道之至理幽眇精微若存此見
 猶被法縛法尚應捨始契又玄衆妙之理
 悉從此出故謂之門此門無關無楗惟知
 道者能入焉妙雖衆而皆出於玄則衆妙
 一妙也一妙衆妙也造玄者知之
 牛妙傳曰道可道至非常名道者視之不
 見聽之不聞虚無自然者也出於五太之
 先鴻濛未始惟溟涬大梵遼廓無光莫可
 測也當此始云太易太易者謂未有氣也
 漸而云太初太初者謂氣之兆生也漸而
[003-024a]
 云太始太始者謂有氣而未成質也漸而
 云太素太素者謂有質而未成形也漸而
 云太極太極者謂形質已具既極則判輕
 清之氣上昇爲天重濁之氣下凝爲地中
 和之氣爲人緒餘土苴散而爲萬物其神
 功妙用廣大恢洪莫可紀極太上說經無
 言而言故强爲之名曰道也夫道者雖有
 情而有性然無思而無爲可傳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
 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
[003-024b]
 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然其用
 也大得之而成大小得之而成小以言乎
 邇則周流秋毫而有餘焉以言乎遠則彌
 綸太虚而不足焉爲聲之聲爲響之響爲
 形之形爲影之影方者得而靜圓者得而
 動無適而不通無可無不可故云可道也
 非者無也常者定也蓋道之爲用應化多
 端無有常定在天爲天在地爲地在四序
 爲四序在五行爲五行太空不可言其無
 品彙不可稱爲有方而不規圓而不矩來
[003-025a]
 者莫見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卑雲
 以之行雨以之施千變萬化無適而不有
 也老君曰道非在我萬物皆有之昔東郭
 子問於莊子曰道惡乎在莊子曰無往而
 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曰在螻蟻曰何
 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
 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蓋道之爲用
 無乎不在初無常定故云非常道也名者
 道也或曰道本無形何名之有然以此而
 言之則固有是說也以愚之所見豈得無
[003-025b]
 名乎蓋太上說經以明夫道著書立言以
 啓迪後人不假其名將何以言之蓋名不
 正則言不順是以名之耳清靜經云大道
 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
 知其名强名曰道此庸之所以云名者道
 也蓋本此耳可名者亦道也蓋道之用覆
 天載地高不可際深不可測植之則塞乎
 天地横之而彌於四海卷之而不盈一握
 舒之而幎於六合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
 而能剛弱而能强大包無外細入毫芒可
[003-026a]
 久可大隨圓隨方萬物以之各得其宜取
 之無禁用之不竭此大道之用也蓋道之
 爲物無往而不在無適而不可以道名之
 不亦可乎故云可名者亦道也非常名者
 亦道也蓋道之在天地間萬於事物無有
 定名在四序則名春夏秋冬在四大則名
 火風地水於五行則名金木水火土在五
 常則名仁義禮智信在天文則名日月星
 辰在地理則名山川河海在日則名爲晝
 夜晦明在人則名爲視聽言動在萬物則
[003-026b]
 名榮枯消長在一氣則名動靜剛柔名有
 不可勝數多皆道之發施初無定名故曰
 非常名也無名天地之始無者道之體也
 蓋道之爲體出於太空之先隱乎空洞之
 中無光無象無色無名無形無緒無音無
 聲玄黃未朕太樸未渾但寂兮寥兮惟恍
 惟惚耳所以經稱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既
 云不可見聞於視聽顧非無而何耶老君
 曰道象無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種木未
 生時不見枝葉根此皆無之爲說也始者
[003-027a]
 亦道也當其大易太始之時天地未根日
 月未光幽幽冥冥無祖無宗三色混沌乍
 存乍亡迨至運推數極三氣開光氣清高
 澄積陽成天氣結凝漬積滯成地九氣列
 正日月星宿陰陽五行人民品物並受生
 成此庸之所以謂天地之始乃道也本此
 說耳有名萬物之母有者道之用也蓋道
 之爲用從不有中有夫不有者無也無則
 必有有者太極是也太極判而然後有天
 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
[003-027b]
 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君
 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悉自無而方有自
 無而有也非道而何耶故云有者道之用
 也母者道也何以言之易繫曰盈天地之
 間者萬物且如根荄而植柯葉而茂芽而
 萌穗而實翼而飛足而走鱗而躍喙而鳴
 且啄息而食且齧千態萬狀皆自道而生
 夫諺稱生我者父母今既云萬物之母非
 道而何内觀經云有以無爲母無以虚爲
 母虚以道爲母道者萬物之母也是非之
[003-028a]
 謂歟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者道之體也
 蓋大道之體故常於無當其混沌太無之
 時在上則無高天無曰月無星辰無雲霞
 無霧露無雷霆無風雨無霜雪不過杳杳
 而冥冥在下則無厚地無山川無河海無
 溪谷無草木無獸無禽無人無邦國不過
 默默而昏昏乃大道之體故云常無也妙
 者道之體也前所謂常無之說是也常無
 者謂其寂然不動也然其寂然不動之體
 淵微莫測藴奥難見此其所以云常無耳
[003-028b]
 然夫此理人皆有之但於妄念頓除之頃
 默然靜坐之時心若太虚一毫無翳當此
 之際道即我矣我即道也豈不妙歟欲觀
 者謂探索其藴奥也常有欲以觀其徼常
 有者道之用也謂混茫分判天地裁形三
 光棋布於上穹五緯經躔於分度陰陽升
 降寒暑往來雨露霑濡風雷號令五行生
 剋四序推遷至如九州八紘五湖四海國
 王侯伯鄉社人民草木山川群類萬物常
 盈於天地之間皆道氣周流不息方能常
[003-029a]
 有故云常有者道之用也徼者道之用也
 前所謂常有之說是也然則何謂常有哉
 如天長地乆四時行百物生未嘗有一息
 愆期故云常有也且人身者號小天地也
 頭圓象天足方象地目號日月髮爲星辰
 四時五行陰陽升降卉木叢林萬物皆備
 人能觀夫道之體道之用而行之則此身
 即道也道即此身矣此兩者至之玄兩者
 謂徼妙二字本同一箇道字上流出故立
 異名以彰其體用故云同謂之玄也然道
[003-029b]
 之爲體雖杳冥無形然有體則必有用也
 如無極者乃其體也太極乃其用也體者
 靜也用者動也何以言之濓溪曰無極而
 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靜極復動動極復靜一動一靜互爲其根
 合而言之乃道也故曰同謂之玄也玄之
 至之門此太上讚道之辭也玄者謂道之
 爲物微妙難思心困焉不能知口闢焉莫
 能辯竭西江之水不足以書其善窮宇宙
 之口不足以稱其玄難議難思至玄至妙
[003-030a]
 一言以蔽故云玄之又玄也衆妙者萬物
 也門者理也理者道也且夫天地之間凡
 一物各有一理凡一理各有一門門者出
 入之户也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
 斯道也世稱八萬四千門門各有其理獨
 此一門萬理兼該無物不備稱衆妙之門
 也
 楊智仁曰道可道至之門道者本無名字
 始先天而不爲始終後天而不爲終可道
 則非也常道者日用常行皆道也飲食衣
[003-030b]
 服卧具醫藥皆道也名者天地未始無名
 可稱古云唤作一物即不中若可名即非
 謂道也名者曰天地曰日月曰陰陽曰萬
 物曰人曰鬼皆謂之常名也無名天地之
 始者乃無極也無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故謂之無極謂之始也有者太極也形象
 備見是太極判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也天無欲而四炁朗清人無欲而湛然
 常寂此乃返觀之妙也人若有欲者於應
 機接物之間無忘回光返照此兩者同出
[003-031a]
 而異名者也乃曰用發生動靜之間玄妙
 備於斯矣莊子曰夫道者有情有性無爲
 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
 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
 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極之
 下而不爲深先天地而不爲乆長於上古
 而不爲老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
 其治一也人卒雖衆其主君也君厚於德
 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
 德而已矣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
[003-031b]
 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
 君治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故通於天
 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