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59 西山讀書記-宋-眞德秀 (WYG)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
 西山讀書記卷十七
            宋 真徳秀 撰
   一
孟子曰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顔子
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顔子不
改其樂孔子賢之孟子曰禹稷顔囘同道禹思天下有
溺者由巳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巳飢之也是以
[017-1b]
如是其急也禹稷顔子易地則皆然
 朱子曰聖賢之心無所偏倚隨感而應各盡其道故
 使禹稷居顔子之地則亦能樂顔子之樂使顔子居
 禹稷之地亦能憂禹稷之憂也
今有同室之人鬬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不暇束髮而結纓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
鄉鄰有鬬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户可也
 喻顔子也○此章言聖賢心無不同事則所遭或異
[017-2a]
 然處之各當其理是乃所以為同也尹氏曰當其可
 之謂時前聖後聖其心一也故所處皆盡善○楊氏
 曰君子所以施諸身措之天下各欲當其可而已禹
 思天下之溺猶已溺之稷思天下之飢猶已飢之過
 門不入弗子其子至胼胝手足不以為病君子不以
 為過顔淵在陋巷飯蔬飲水終日如愚人然君子不
 謂之不及葢禹稷被髮纓冠而往救者也顔淵閉户
 者也故孟子曰易地則皆然若顔淵禹稷不當其可
[017-2b]
 則是楊墨而已○南軒曰禹稷顔子之心一也心之所
 為一者天理之所存而無意必固我加乎其間當其可
 而已此之謂時中又曰顔子未見施為而遽比之禹稷
 不亦過乎曰禹稷之事功果何所自乎徳者本也事功
 末也本末一致也故程子曰有顔子之徳則有禹稷之
 事功所謂事功在聖賢夫何有哉惟其時而已矣然而
 孟子厯聘諸國皇皇然以行道為己任有異乎顔子之
 為何哉方是時異端並起人欲横流世無孔子孟子烏
[017-3a]
 得不以行道自任予亦曰顔子孟子易地則皆然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㧞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
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
無權猶執一也
 朱子曰子莫魯之賢人也知楊墨之失中也故度於
 二者之間而執其中近近道也權稱錘也所以稱物
 之輕重而取中也執中而無權則膠於一定之中而
 不知變是亦執一而已矣程子曰中字最難識須是
[017-3b]
 黙識心通云云見前又曰中不可執也識得則事事
 物物皆有自然之中不待安排安排着則不中矣
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賊害也為我害仁兼愛害義執中者害於時中皆舉
 一而廢百者也此章言道之所貴者中中之所貴者
 權楊氏曰禹稷三過其門而不入茍不當其可則與
 墨子無異顔子在陋巷不改其樂茍不當其可則與
 楊子無異子莫執為我兼愛之中而無權鄉鄰有鬬
[017-4a]
 而不知閉户同室有鬭而不知救之是亦猶執一耳
 故孟子以為賊道禹稷顔囘易地則皆然以其有權
 也不然則是亦楊墨而已矣○朱子又曰三聖相授
 允執厥中與孟子所論子莫執中者文同而意異葢
 精一於道心之㣲則無適而非中者曰允執則非徒
 然而執之矣子莫之執中則其為我不敢為楊朱之
 深兼愛不敢為墨翟之過而於二者之間執其一節
 以為中耳故曰三聖以為中則其中活由子莫以為
[017-4b]
 中則其中死中之活者不待權而無不中中之死者
 則非學乎聖人之學不能有以權之而常適於中也
 權者權衡之權言其可以稱物之輕重而游移前郤
 以適於平葢所以節量仁義之輕重而時措之非如
 近世所謂將以濟乎仁義之窮也○按孟子曰執中
 無權猶執一也程子亦曰欲知中庸無如權今以經
 傳言權之義附於此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
[017-5a]
立未可與權
 朱子曰可與者言其可與為此事也○程子曰可與
 共學知所以求之也可與適道知所往也可與立者
 篤志固執而不變也權稱錘也所以稱物而知輕重
 者也可與權謂能權輕重使合義也○楊氏曰知為
 已則可與學矣學足以明善然後可與適道信篤然
 後可與立知時措之宜然後可與權○洪氏曰易九
 卦終於巽以行權權聖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權猶
[017-5b]
 人未能立而欲行鮮不仆矣程子曰漢儒以反經合
 道為權故有權變權術之論皆非也權只是經也自
 漢以下無人識權字愚按先儒誤以此章連下文偏
 其反而為一章故有反經合道之説程子非之是矣
 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義推之則權與經亦當
 有辨○黄氏曰程子言權只是經或問云權經亦當
 有辨何也曰是各有所發明也經常也權變也常者
 一定之理變者隨時之宜遇事之常則但當守一定
[017-6a]
 之理遇事之變則不得不少有移易以就夫權權與
 經不可無辨或問之説然也然天下之理唯其當然
 而已當經而經當然也當權而權亦當然也則權雖
 異於經而以其當然則亦只是經此程子之説然也
 有或問之説則經權之義始明有程子之説則經權
 之義始正先儒明道之力至是而始備矣○南軒曰
 事事物物莫不有中中者天理當然不可過而不可
 不及者也毫釐之差則失之矣何以取中而不失乎
[017-6b]
 所以貴於能權也權者權其輕重而適平之謂此君
 子所以貴於時中也或者不知權之所以為中乃以
 為反經合道夫經者道之所謂常也權者所以權其
 變而求合乎經也既反經矣尚何道之合乎○愚按
 公羊傳十一年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九月宋人
 執鄭祭仲祭仲者何鄭伯也何以不名賢也何賢乎
 祭仲以為知權也其為知權奈何祭仲往省于留塗
 出于宋宋人執之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
[017-7a]
 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
 國可以存易亡少遼緩之則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
 古人之有權者祭仲者也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
 有善者也反經之説始此祭仲身為人臣而廢君立
 君若舉棊然謂之有權可乎公羊此言葢聖經之狼
 莠人心之蟊賊學者不可不察然則董仲舒所謂守
 經事而不知其權遭變事而不知其宜者何如也曰
 此為不知春秋而言也葢春秋王道之權衡處常則
[017-7b]
 用經遭變則用權其用權也乃所以求合乎經也漢
 儒之論經權惟此為最粹大抵為學必先知經知經
 而後可以語權不知經而遽語權未有不流於變詐
 者也故張子以學未至而語變為操術之不正信矣
 夫○按道一也以其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則謂之中
 堯舜禹之相授是也以其純一無間則謂之一伊尹
 之告太甲者是也以其極至不可加則謂之極易之
 太極書之皇極是也以其真實無妄則謂之誠子思
[017-8a]
 孟子之所論是也一巳見前今以中極誠係於道德
 之後葢此三者皆道之全體貫五常該百行者也其
 名雖異而為道則一學者宜叅味之
    右專言一
   極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朱子曰易者陰陽之變太極其理也又曰太極者象
 數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形器已具而其理無朕之
[017-8b]
 目又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是先從實理説若論其
 生則俱生但言其次序須有這實理然後有陰陽自
 見在事物而觀之則陰陽函太極推其本則太極生
 陰陽○南軒曰易者生生之妙而太極者所以生生
 者也○愚按古書言太極自易之外如老氏曰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太
 佛氏因之亦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
[017-9a]
 主不逐四時凋夫太極理而已矣二氏乃以物言可
 乎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
 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見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
 極之先而不為髙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
 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列子曰氣形質具而
 未相離故曰渾淪凡此皆指太極而言也朱子嘗荅
 學者曰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致耳有是理即有是
[017-9b]
 物無先後次序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極則是太極乃
 在陰陽之中而非在陰陽之外也今以乾坤未判大
 衍未分之時論之恐未安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
 下者謂之器今論太極而以天地未分元氣合而為
 一者言之亦恐未安也有是理即有是氣理一而已
 氣則無不兩者故易曰太極生兩儀而老子乃謂道
 先生一乃生二則其察理亦未精矣朱子所辨可謂
 有功於學者大抵自周子以前凡論太極皆以氣言
[017-10a]
 莊子以為道在太極之先所謂太極乃是指作天地
 人三者氣形已具而渾淪未判者之名而道又别是
 一懸空底物在太極之先則道與太極為二矣不知
 道即太極太極即道以其通行而言則曰道以其極
 至而言則曰極又何嘗有二耶若列子渾淪之云漢
 志函三為一之説所指皆同倘非周子啓其秘而朱
 子又闡而明之孰知太極之為理而非氣也哉或謂
 古書有所謂太一有所謂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其與
[017-10b]
 太極同乎異乎曰太一者即太極之異名也禮曰禮
 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以其極至則曰太極其無
 二則曰一所謂名殊而義一者也若所謂太易未見
 氣太初氣之始太始形之始太素質之始也則以氣
 形質言之而非指乎此理矣不必引以為類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朱子曰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動即變
 也極至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
[017-11a]
 周子無極而太極巳見前
邵子曰道為太極又曰心為太極
 愚按道為太極言道即太極無二理也心為太極謂
 萬理總㑹於吾心是渾然一太極以此理而應事物
 千變萬化各適其當則又一事一物之太極矣
書洪範五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
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
無有比德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
[017-11b]
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
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㷀獨而畏髙
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
方榖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德汝
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
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
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
有極曰皇極之敷言是彛是訓于帝其訓凡厥庶民極
[017-12a]
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
為天下王
 朱子曰洛書九數而五居中洪範九疇而皇極居五
 故自孔氏訓皇極為大中諸儒皆祖其説予獨嘗以
 經之文義語脉求之而知其必不然也葢皇者君之
 稱也極者至極之義標凖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
 外望之以取正者也故以極為在中之凖的則可而
 便訓極為中則不可若北辰之為天極脊棟之為屋
[017-12b]
 極其義皆然而禮所謂民極詩所謂四方之極者於
 皇極之義為尤近顧今之説者既誤於此而并失於
 彼是以其説展轉迷謬而終不能以自明也即如舊
 説姑亦無問其他但即經文而讀皇為大讀極為中
 則夫所謂惟大作中大則受之為何等語乎今以余
 説推之則人君以一身履至尊之位四方輻輳面内
 而還觀之自東而望者不過此而西也自南而望者
 不過此而北也此天下之至中也既居天下之至中
[017-13a]
 則必有天下之絶德而後可以立至極之標凖故必
 順五行敬五事以修其身厚八政協五紀以齊其政
 然後至極之標凖卓然有以立乎天下之至中使夫
 面内而還觀者莫不於是而取則焉語其仁則極天
 下之仁而天下之為仁者莫能加語其孝則極天下
 之孝而天下之為孝者莫能尚是則所謂皇極者也
 由是而權之以三德審之以卜筮驗其休咎於天考
 其禍福於人如挈裘領豈有一毫之不順哉此洛書
[017-13b]
 之數所以雖始於一終於九而必以五居其中洪範
 之疇所以雖本於五行究於福極而必以皇極為之
 主也若箕子之言有曰皇建其有極云者則以言夫
 人君以其一身而立至極之標凖於天下也其曰斂
 時五福用敷錫厥庻民云者則以言夫人君能建其
 極則為五福之所聚而又有以使民觀感而化焉則
 是又能布此福而與其民也其曰惟時厥庶民于汝
 極錫汝保極云者則以言夫民視君以為至極之標
[017-14a]
 凖而從其化則是復以此福還錫其君而使之長為
 至極之標凖也其曰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
 德惟皇作極云者則以言夫民之所以能有是德者
 皆君之德有以為至極之標凖也其曰凡厥庶民有
 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
 之云者則以言夫君既立極于上而下之從化或有
 淺深遲速之不同其有謀者有才者有德者人君固
 當念之而不忘其或未能盡合而未抵乎大戾者亦
[017-14b]
 當受之而不拒也其曰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
 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云者則以言夫人之有
 能革面從君而以好德自名則雖未必出於中心之
 實人君亦當因其自名而與之以善則是人者亦得
 以君為極而勉其實也其曰無虐㷀獨而畏髙明人
 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云者則以言夫君
 之於民一視而同仁凡有才皆使進善則人材衆多
 而國頼以興也其曰凡厥正人既富方穀汝弗能使
[017-15a]
 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
 其作汝用咎云者則以言夫凡欲正人者必先有以
 富之然後可以納之於善若不能有所頼于其家則
 此人必將陷于不義至其無復更有好德之心而後
 姑欲教之以修身勸之以求福則已無及于事而其
 起以報汝者有惡而無善矣葢人之氣禀或清或濁
 或純或駁有不可以一律齊者是以聖人所以立極
 乎上者至嚴至密而所以接引乎下者至寛至廣雖
[017-15b]
 彼之所以化於此者淺深遲速其效或有不同而吾
 之所以應於彼者長養涵育其心未嘗不一也其曰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
 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無反無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有極云者則以
 言夫天下之人皆不敢徇乎已之私以從乎上之化
 而㑹歸乎至極之標凖也葢偏陂好惡者已私之生
 於心者也偏黨反側者已私之見於事者也王之義
[017-16a]
 王之道王之路上之化也所謂皇極者也遵義遵道
 遵路方㑹其極也蕩蕩平平正直則已歸於極矣其
 曰皇極之敷言是彛是訓于帝其訓云者則以言夫
 人君以身立極而布於下則其所以為常為教者皆
 天之理而不異於上帝之降衷也其曰凡厥庶民極
 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云者則以言夫天
 下之人於君所命皆能受其教而謹行之則是能不
 自絶逺而有以親被其道德之光華也其曰天子作
[017-16b]
 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云者則以言夫人君能立至極
 之標凖所以能作億兆之父母而為天下之王也不
 然則有其位無其德不足以首出庶物統御人羣而
 履天下之極尊矣是書也原於天之所以錫禹雖其
 茫昧幽𦕈有不可得而知者然箕子之所以言之而
 告武王者則已備矣顧其詞之宏深奥雅若有未易
 言者然嘗試虛心平氣而再三反復焉則亦坦然明
 白而無一字之可疑但先儒未嘗深求其意而不察
[017-17a]
 乎人君所以修身立道之本是以誤訓皇極為大中
 又見其詞多為含容寛大之言因復誤認中為含糊
 茍且不分善惡之意殊不知極雖居中而非有取乎
 中之義且中之為義又以其無過不及至精至當而
 無有毫釐之差亦非如其所止之云也乃以誤認之
 中為誤訓之極不謹乎至嚴至宻之體而務為至寛
 至廣之量其弊將使人君不知修身以立政而墮於
 漢元帝之優游唐代宗之姑息卒至是非顛倒賢否
[017-17b]
 貿亂而禍敗隨之尚何斂福錫民之可望哉○問皇
 極曰此是人君為治之心法如周禮一書只是箇八
 政而已○皇極非大中皇乃天子極乃極至言皇建
 此極也漢儒雖説作中字亦與今不同如云五事之
 中是也今人説中只是含糊依違善不必盡賞惡不
 必盡罰如此豈得謂之中○極盡也先生指前面香
 車四面盡處是極所以謂之四極四邊視中央中央
 是極也如屋之極極髙之處四邊到此盡了去不得
[017-18a]
 故謂之極宸極亦然至善亦如此應於事到至善是
 極盡了更無去處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問標凖
 之則如何曰此是聖人正身以作民之凖則問何以
 能斂五福曰當就五行五事上推究人君修身使貌
 恭言從視明聽聰思睿即身自正五者得其正則五
 行得其序以之稽疑則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在
 庶徵則有休徵有咎徵和氣致祥有仁壽而無鄙夭
 便是五福反是則福轉為極○蔡氏曰極猶北極之
[017-18b]
 極至極之義標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
 也言人君當盡其道之至語父子則極其親而天下
 之為父子者於此取則焉語夫婦則極其别而天下
 之為夫婦者於此取則焉語兄弟則極其愛而天下
 之為兄弟者於此取則焉以至于一事一物之接一
 言一動之發無不極其義理之當然而無一毫過不
 及之差則極建矣極者福之本福者極之效極之所
 建福之所集也○按太極之極皇極之極其義一也
[017-19a]
 太極指天道而言皇極指人道而言然太極未嘗不
 行乎人道之中皇極未嘗不以天道為本葢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故合而為一篇云
    右專言極
   誠
易乾九二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程子曰邪既閑則誠存矣又曰閑邪則誠自存不是
[017-19b]
 外面捉一箇誠將來存著今人役役於不善於不善
 中尋箇善來存著如此豈有入善之理只是閑邪則
 誠自存故孟子言性善皆由内出只為誠便存閑邪
 更著甚工夫
九三子曰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程子曰修辭立其誠言能修省言辭便是要立誠若
 只是修飾言辭為心只是為偽也若修其言辭正為
 立已之誠意乃是體當自家敬以直内義以方外之
[017-20a]
 實事道之浩浩何處下手惟立誠才有可居之處有
 可居之處則可以修業也終日乾乾大事只是忠信
 所以進德為實下手處修辭立其誠為實修業處
无妄
 程子曰序卦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復者反於
 道也既反於道則合正理而无妄為卦天上震下震
 動也動以天為无妄動以人欲則妄矣○朱氏曰无
 妄實理自然之謂
[017-20b]
元亨利貞其匪正有𤯝不利有攸往
 无妄者至誠也至誠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萬物生
 生不窮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人能合无妄之道則
 所謂與天地合其德也无妄有大亨之理君子行无
 妄之道則可以致大亨矣无妄天之道也卦言人由
 无妄之道利貞法无妄之道利在貞正失貞正則妄
 也雖無邪心茍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故有匪
 正則為過𤯝
[017-21a]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雷行於天下陰陽交和相薄而成聲於是警蟄藏振
 萌芽發生萬物其所賦與洪纎髙下各正其性命无
 有差妄物與无妄也先王觀天下雷行發生賦與之
 象而以茂對天時養育萬物使各得其宜如天與之
 无妄也
初九无妄往吉
 九以陽剛為主於内无妄之象以剛實變柔而居内
[017-21b]
 中誠无妄者也以无妄而往何所不吉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以无妄而往無不得其志也葢誠之於物无不能動
 以之修身而身正以之治事則事得其理以之臨人
 則人感而化無所往而不得其志也又曰无妄之謂
 謂誠不欺其志也
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也父子也夫
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
[017-22a]
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朱子曰一則誠而已矣程子曰所謂誠者只是誠實
 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無誠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
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逺人也懷諸侯

 此言九經之序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
[017-22b]
臣則不眩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
百工則財用足柔逺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

 此言九經之效也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逺色賤貨而貴
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
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
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禀稱事所以勸百
[017-23a]
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逺人也繼絶世
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

 此言九經之事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誠也一有不誠則是九者皆為虛文矣此九經
 之實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
[017-23b]
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凡事指達道達德九經之屬豫素定也跲躓也疚病
 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誠如下所推是也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
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
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
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反諸身不誠謂反求諸身而所存所發未能真實而
[017-24a]
 無妄也不明乎善謂未能察於人心天理之本然而
 真知至善之所在也○或問云云曰夫在下位而不
 獲乎上則無以安其位而行其志故民不可治然欲
 獲乎上又不可以䛕悦取容也其道在信乎友而已
 葢不信乎友則志行不孚而名譽不聞故上不見知
 然欲信乎友又不可以便佞茍合也其道在悦乎親
 而已葢不悦乎親則所厚者薄而無所不薄故友不
 見信然欲悦乎親又不可以阿意曲從也其道在誠
[017-24b]
 乎身而已葢反身不誠則外有事親之禮而内無愛
 敬之實故親不見悦然欲誠乎身又不可以襲取强
 為也其道在明乎善而已葢不能格物致知以真知
 至善之所在則好善必不能如好好色惡惡必不能
 如惡惡臭雖欲勉焉以誠其身而身不可得而誠矣
 此必然之理也故夫子言此而其下文即以天道人
 道擇善固執者繼之葢擇善所以明善固執所以誠
 身擇之之明則大學所謂物格而知至也執之之固
[017-25a]
 則大學所謂意誠而心正身修也知至則反諸身者
 將無一毫之不實意誠心正而身修則順親信友獲
 上治民將無所施而不利而逹道達德九經凡事亦
 一以貫之而無遺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
 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聖人
[017-25b]
 之德渾然天理真實無妄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則
 亦天之道也未至於聖則不能無人欲之私而其為
 德不能皆實故未能不思而得則必擇善而後可以
 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則必固執而後可以誠身此則
 所謂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
 擇善學知以下之事固執利行以下之事也
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誠之之目也學問思辨所以擇善而為知學而知
[017-26a]
 也篤行所以固執而為仁利而行也程子曰五者廢
 其一非學也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
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
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

 君子之學不為則已為之則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
 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
[017-26b]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强
 明者擇善之功强者固執之效吕氏曰君子所以學
 者為能變化氣質而已德勝氣質則愚者可進於明
 柔者可進於強不能勝之則雖有志於學亦愚不能
 明柔不能立而已矣葢均善而無惡者性也人所同
 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齊者才也人所異也誠之者所
 以反其同而變其異也夫以不美之質求變而美非
 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鹵莽滅裂之學或作或
[017-27a]
 輟以變其不美之質及不能變則曰天質不美非學
 所能變是果於自棄其為不仁甚矣○或問誠之為
 義其詳可得聞乎曰難言也姑以其名義言之則真
 實無妄之云也若事理之得此名則亦随其所指之
 大小而皆有取乎真實無妄之意耳葢以自然之理
 言之則天地之間惟天理為至實而無妄故天理得
 誠之名若所謂天之道鬼神之德是也以德言之則
 有生之類惟聖人之心為至實而無妄故聖人得誠
[017-27b]
 之名若所謂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是也至於隨事
 而言則一念之實亦誠也一事之實亦誠也一行之
 實亦誠也是其大小雖有不同然其義之所歸則未
 始不在於實也曰然則天理聖人之所以若是其實
 者何也曰一則純二則雜純則誠雜則妄此常物之
 大情也夫天之所以為天也冲漠無朕而萬理兼該
 無所不具然其為體則一而已矣未始有物以雜之
 也是以無聲無臭無思無為而一元之氣春秋冬夏
[017-28a]
 晝夜昏明百千萬年未嘗有一息之謬天下之物洪
 纎巨細莫不各得其性命之正以生而未嘗有一毫
 之差此天理之所以為實而無妄者也若夫人物之
 生性命之正固亦莫非天理之實但以氣質之偏口
 鼻耳目四肢之好得以蔽之而私欲生焉是以當其
 惻隠之發而忮害雜之則所以為仁者有不實矣當
 其羞惡之發而貪昧雜之則所以為義者有不實矣
 此常人之心所以雖欲勉於為善而内外隠顯常不
[017-28b]
 免於二致甚至於詐偽欺㒺而卒墮於小人之歸則
 以其二者雜之故也惟聖人氣質清純渾然天理初
 無人欲之私以病之是以仁則表裏皆仁而無一毫
 之不仁義則表裏皆義而無一毫之不義其為德也
 固舉夫天下之善而無一毫之或遺而又其為善也
 又極天下之實而無一毫之不滿此其所以不勉不
 思從容中道而動容周旋莫不中禮也曰然則常人
 未免於私欲而無以實其德奈何曰聖人固已言之
[017-29a]
 亦曰擇善而固執之耳夫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
 如是為善而不能不為知其如是為惡而不能不去
 則其為善去惡之心固已篤矣於是而又加以固執
 之功雖其不睹不聞之間亦必戒謹恐懼而不敢懈
 則凡所謂私欲者出而無所施於外入而無所藏於
 中自將消磨泯滅不得以為吾之病而吾之德又何
 患於不實哉是則所謂誠之者也曰然則大學論小
 人之陰惡陽善而以誠于中者目之何也曰若是者
[017-29b]
 自其天理之大體觀之則其為善者誠虛矣自其人
 欲之私分觀之則其為惡也何實如之而安得不謂
 之誠哉但非天理真實無妄之本然則其誠也適所
 以虛其本然之善而反為不誠耳○或問何以言誠
 為中庸之樞紐也曰誠者實而已矣天命云者實理
 之原也性其在物之實體道其當然之實用而教也
 者又因其體用之實而品節之也不可離者此理之
 實也隐之見㣲之顯實之存亡而不可揜者也戒謹
[017-30a]
 恐懼而謹其獨焉所以實乎此理之實也中和云者
 所以狀此實理之體用也天地位萬物育則所以極
 乎此理之功效也中庸云者實理之適可而平常者
 也過與不及不見實理而妄行者也費而隠者言實
 理之用廣而體㣲也鳶飛魚躍流動充滿夫豈無實
 而有是哉道不逺人以下至於大舜文武周公之事
 孔子之言皆實理應用之當然而鬼神之不可揜則
 又其發見之所以然也聖人於此固以其無一毫之
[017-30b]
 不實而至於如此之盛其示人也亦欲其必以真實
 而無一毫之偽也葢自然而實者天也必期於實者
 人而天也誠明以下累章之意皆所以反復乎此而
 語其所以正大經而立大本參天地而賛化育則亦
 真實無妄之極功也卒章尚絅之云又本其務實之
 初心而言也内省者謹獨克巳之功不愧屋漏者戒
 慎恐懼而無已可克之事皆所以實乎此理之序也
 時靡有爭變也百辟刑之化也無聲無臭又極乎天
[017-31a]
 命之性實理之原而言也葢此篇大㫖專以發明實
 理之本然欲人之實此理而無妄故其言雖多而樞
 紐不越乎誠之一言也嗚呼深哉○問聖人不勉不
 思今書載傳授之㫖云允執厥中下一執字似亦大
 段著力曰聖人固不思不勉然使聖人自有不思不
 勉之意則罔念而作狂矣此類非一更細思之○輯
 畧吕氏曰誠者理之極致一而不可易者也大而天
 下逺而萬古求之人情參之物理皆所同然有一無
[017-31b]
 二雖前聖後聖若合符節理本如是非人私智之所
 能為此之謂誠即誠天道也天道自然何勉何思故
 誠者天之道性之者也誠之者人之道反之者也聖
 人之於天道性之者也賢者之於天道反之者也性
 之者成性而與天無間也天即聖人聖人即天從心
 所欲由仁義行也出於自然從容不迫不待乎思勉
 而後中也反之者求復乎性而未至雖誠而猶雜之
 偽雖行而未能無息則善不可不思而擇德不可不
[017-32a]
 勉而執不如是猶不足以至乎誠故學問思辨皆所
 以求之也行所以至之也○愚按吕氏朱子此章之
 㫖畧同吕詳而明朱約而精學者宜叅味之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朱子曰自由也德無不實而明無不照者聖人之德
 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後能實其善者
 賢人之學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誠則無不明矣明
 則可以至於誠矣
[017-32b]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
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
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朱子曰天下至誠謂聖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
 盡其性者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
 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髮之不盡也人物之性
 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能盡之者
 謂知之無不明處之無不當也贊猶助也與天地參
[017-33a]
 謂與天地並立而為三也此自誠而明者之事○問
 至誠盡人物之性是曉得盡否曰非特曉得盡亦要
 處得盡其道若凡所以養人教人之政與夫利萬物
 之政皆是也故下文云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
 矣若只明得盡如何得天地參○性只是一般物氣
 禀不同人雖禀得氣濁善底只在裏許有可開通之
 理是以聖人有教化去開通他使復其善物禀得偏
 無道理可使開通所謂盡物之性只是所以處之各
[017-33b]
 當其理且隨他所明處使之他所明處亦只是這个
 善聖人便是用他善底如馬悍者用鞭策方乗得此
 亦是教化是隨他天理流行發見處使之也○盡已
 之性如在君臣則義在父子則親在兄弟則愛之類
 已無一之不盡盡人之性如黎民於變時雍各得其
 所盡物之性如鳥獸草木咸若如此則可以贊天地
 之化育矣皆是實事非私心之倣像也○聖人贊天
 地之化育有不恰好處被聖人做得都好丹朱不肖
[017-34a]
 堯則以天下與人洪水汎濫舜用禹而民得安居桀
 紂暴虐湯武起而誅之○人在天地中間雖只是一
 理然天人所為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却有天做不得
 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種必用人水能潤物而灌溉必
 用人火能熯物而薪㸑必用人財成輔相須是人做
 非贊助而何輯畧程子張子説已見理性命篇吕氏
 云云已見氣質篇其下文云行其所無事順以養之
 所謂贊天地之化育者也如堯命羲和欽若昊天至
[017-34b]
 民之析因夷隩鳥獸之孶尾希革毛毨氄毛無不與
 知則所贊可知矣天地之化育猶有所不及必人贊
 之而後備則天地非人不立故人與天地並立而為
 三才此之謂與天地參○游氏曰萬物皆備於我矣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故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千
 萬人之性一巳之性是也故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
 性萬物之性一人之性是也故能盡人之性則能盡
 物之性同然皆得者各安其常則盡人之性也羣然
[017-35a]
 皆生者各得其理則盡物之性也至於盡物之性則
 和氣充塞故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夫如是則天覆地
 載教化各任其職而成位乎其中矣○或問諸説如
 何曰程子論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曰只窮理便是
 至於命則亦若有可疑者葢天下之理未嘗不一而
 語其分則未嘗不殊人生天地之間禀天地之氣其
 體即天地之體其心即天地之心以理而言是豈有
 二物哉故凡天下之事雖若人之所為而其所以為
[017-35b]
 之者莫非天地之所為也又况聖人純於義理而無
 人欲之私則所以代天理物者乃以天地之心而贊
 天地之化本不見其有彼此之間也若以其分言之
 則天地之所為固非人之所及而人之所為又有天
 地之所不及者其事固不同也但分殊之狀人莫不
 知而理一之致多或未察故程子之言發明理一之
 意多而及於分殊者少抑揚之勢不得不然然亦不
 無少失其平矣惟其所謂止是一理而天人所為各
[017-36a]
 自有分乃為全備而不偏矣程張之論雖有不同以
 此推之則未嘗甚異葢以理言之則精粗本末初無
 二致固不容有漸次當如程子之論若以其事而言
 則其親疎逺近淺深先後又不容於無别當如張子
 之言也又曰二説皆善而吕尢確實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
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其次通大賢以下凡誠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
[017-36b]
 曲者一偏也形者積中而發外著則又加顯矣明則
 又有光輝發越之盛也動者誠能動物變者物從而
 變化則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葢人之性無不同而氣
 則有異故惟聖人能舉其性之全體而盡之其次則
 必自其善端發見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至其極也
 曲無不致則德無不實而形著動變之功自不能已
 積而至於能化則其至誠之妙亦不異於聖人矣○
 又問其次致曲與易中納約自牖之意畧相類納約
[017-37a]
 自牖是因人之明而導之致曲是因已之明而推之
 是如此否曰然○問顔曽以下皆是致曲曰顔子體
 段已具曽子却是致曲一一推之至荅一貫之時則
 渾合矣○問致曲是就偏曲處致力否曰如程子説
 或孝或弟或仁或義所偏發處推致之各造其極也
 曰如此恐將來只就所偏處成就曰不然或仁或義
 或孝或弟更互而發便就此做致曲工夫○問所謂
 善端發見之偏如何曰人所禀各有偏善或禀得剛
[017-37b]
 强或禀得和柔各有一偏之善所以就其偏而推極
 其全惻隠羞惡辭讓是非四端隨人所禀發出來各
 有偏重處是一偏之善○輯畧程子曰其次致曲者
 學而後知之也而其成也與生而知者不異焉故君
 子莫大於學莫害於畫莫病於自是莫罪於自棄學
 而不止此湯武之所以聖也○又曰致曲者就其曲
 而致之也○又曰人自孩提聖人之質已完只是於
 偏勝處發或仁或義或孝或弟去氣偏處發便是致
[017-38a]
 曲○又曰誠則形形後便有物如參前倚衡如有所
 立卓爾是也形則著又著見也著則明是有光輝之
 時也明則動誠能動人也君子所過者化豈非動乎
 或曰變與化何别曰變如物方變而未化化則更無
 舊迹自然之謂也莊子言變大於化非也○問致曲
 云云朱子曰伊川説得好將曲專做好説○問明動
 變化伊川以所過者化解動字是和那變化都説在
 裏否曰動是方感動變則已改其舊然尚有痕迹在
[017-38b]
 化則都消化無復痕迹矣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
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
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朱子曰禎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禍之萌蓍所以筮龜
 所以卜四體謂動作威儀之間如執玉髙卑其容俯
 仰之類凡此皆理之先見也然惟誠之至極而無一
 毫私偽留于心目之間者乃能有以察其幾焉神謂
[017-39a]
 鬼神○輯畧吕氏曰至誠與天地同德與天地同德
 則其氣化流行與天地同流矣興亡之兆禍福之來
 感於吾心動於吾氣如有萌焉無不前知况乎誠心
 之至求乎蓍龜而蓍龜告察乎四體而四體應所謂
 莫見乎隠莫顯乎㣲者也此至誠所以達乎神明而
 無間故曰至誠如神動乎四體如傳所謂威儀之則
 以定命也○或問至誠如神之説朱子曰吕氏得之
 矣其論動乎四體為威儀之則者尤為確實
[017-39b]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朱子曰道也之道音導言誠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
 者人之所當自行也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故必得是理然後有是物
 所得之理既盡則是物亦盡而無有矣故人之心一
 有不實則雖有所為亦如無有而君子必以誠為貴
 也葢人之心能無不實乃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
[017-40a]
 者亦無不行矣
誠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
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誠雖所以成已然既有以自成則自然及物而道亦
 行於彼矣仁者體之存知者用之發是皆吾性之固
 有而無内外之殊既得於已則見於事者以時措之
 而皆得其宜也○誠者物之終始猶言體物而不可
 遺○誠者物之終始來處是誠去處亦是誠誠則有
[017-40b]
 物不誠則無物且如而今對人説話若句句説着實
 皆自心中流出這便是有物若是脱空誑誕不説實
 話雖有兩人對話如無物也且如草木萌芽發生以
 至枯為朽腐皆是有此實理方有此物若無此理安
 得有此物○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如讀書半板
 以前心在書上則此半板有終有始半板以後心不
 在焉則如不讀矣○誠者物之終始却是事物之實
 理始終無有間斷自開闔以來以至人物消盡只是
[017-41a]
 如此在人之心茍誠實無偽則徹頭徹尾無非此理
 一有間斷處即非誠矣凡有一物則其成也必有所
 始其壞也必有所終而其所以始者實理之至而向
 於有也其所以終者實理之盡而向於無也若無是
 理則亦無是物矣此誠所以為物之終始而人心不
 誠則雖有所為皆如無有也○問或問中云自其間
 斷之後雖有其事皆無實之可言何如曰此是説不
 誠無物如人做事未做得一半便棄了即一半便不
[017-41b]
 成問游氏云四時之運已即成物之功廢先生曰只
 為有這些子如無這些子其機闗都死了再問其至
 誠無息所以四時行百物生更無巳時此所謂維天
 之命於穆不已也先生曰然○問不誠無物曰誠實
 也且如人為孝若不是誠恰似不曽誠便是事底骨
 子○不誠無物不誠雖有物如禘自既灌而往者誠
 意一散如不祭一般○秉彜不存謂之無人可也中
 和不存謂之無禮樂可也○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
[017-42a]
 而不聞便是無耳目相似○誠者物之終始指實理
 而言君子誠之為貴指實心而言○誠者非自成已
 而已此自成字與前面不同葢怕人只説自成故言
 非自成已乃所以成物成已便以仁言成物便以知
 言成已成物固無内外之殊但以先成已然後能成
 物此道之所以當自行也成已仁也是體成物知也
 是用學不厭知也是體教不倦仁也是用○問成已
 仁也成物知也成物如何説知曰須是知運用方成
[017-42b]
 得物問時措之宜是顔稷閉户纓冠之義否曰亦有
 此意須是仁知具内外合然後有箇時措之宜又云
 如平康無事時是一般處置倉卒緩急時又有一般
 處置成已仁也成物知也以某觀之成已却是知成
 物却是仁曰顔子克已復禮為仁非成已而何智周
 乎萬物而道濟天下非成物而何○輯畧程子曰誠
 者自成如至誠事親則成人子至誠事君則成人臣
 不誠無物誠者物之終始猶俗語徹頭徹尾不誠更
[017-43a]
 有甚物也○或問云云朱子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
 無物之義惟程子之言為至當然其言太畧請得而
 推言之葢誠之為言實而已矣然此篇之言有以理
 之實而言者如曰誠不可揜之類是也有以心之實
 而言者如曰反諸身不誠之類是也讀者各隨其文
 意所指而尋之則其義各得矣所謂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者以理言之則天地之理至實而無一息
 之妄故自古及今無一物之不實而一物之中自始
[017-43b]
 至終皆實理之所為也以心言之則聖人之心亦至
 實而無一息之妄故從生至死無一事之不實而一
 事之中自始至終皆實心之所為也此所謂誠者物
 之終始者然也茍未至於聖人而其本心之實者猶
 未免於間斷則其實有是心之初以至未有間斷之
 前所為無不實者及其間斷則自有間斷之後以至
 未相接續之前凡所云為皆無實之可言雖有其事
 亦不異於無有矣如曰三月不違則三月之間所為
[017-44a]
 皆實而三月之後未免於無實葢不違之終始即其
 事之終始也日月至焉則至此之時所為皆實而去
 此之後未免於無實葢至焉之終始即其物之終始
 也是則所謂不誠無物者然也以是言之則在天者
 本無不實之理故凡物之生於理者必有是理方有
 是物未有無其理而徒有不實之物者也在人者或
 有不實之心故凡物之出於心者必有是心之實乃
 有是物之實未有無其心之實而能有其物之實者
[017-44b]
 也程子所謂徹頭徹尾者葢如此其餘諸說大抵皆
 知誠之在天為實理而不知其在人為實心是以為
 説太髙以失經文之本意正猶知愛之不足以盡仁
 而凡言仁者遂至於無字之可訓其亦悞矣
故至誠無息
 朱子曰既無虛假自無間斷
不息則久久則徵
 久常於中也徵驗於外也
[017-45a]
徵則悠逺悠逺則博厚博厚則髙明
 此皆以其驗於外者言之鄭氏所謂至誠之德著於
 四方者是也存於中者既久則驗於外者益悠逺而
 無窮矣悠逺故其積也廣博而深厚博厚故其發也
 髙大而光明
博厚所以載物也髙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悠久即悠逺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逺致髙厚而
 髙厚又悠久也此言聖人與天地同用
[017-45b]
博厚配地髙明配天悠久無疆
 此言聖人與天地同體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見猶示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此以下復以天地明至誠無息之功用天地之道可
 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不過曰誠
 而已不貳所以誠也誠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
[017-46a]
 其所以然者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髙也明也悠也久也
 言天地之道誠一不二故能各極其盛而有下文生
 物之功○問久則徵徵是徵驗發見於外否曰久然
 後有徵驗只一兩日工夫如何有徵驗○問悠逺博
 厚髙明章句中取鄭氏説豈以聖人之誠自近而逺
 自㣲而著如書稱堯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者乎曰亦
 須㸔他一个氣象自至誠不息不息則久積之自然
[017-46b]
 如此○至誠無息一段諸家多將做進德次第説只
 一箇至誠已該了豈復更有許多節次此是言聖人
 功業自徵則悠逺至悠久博厚髙明皆是功業著見
 如此不須説入裏來古注有不可易處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
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
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寳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
[017-47a]
不測黿鼉蛟龍魚鼈生焉貨財殖焉
 昭昭猶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處而言之及其無窮
 猶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葢舉全體而言也振收也
 卷區也此四條皆以發明由其不貳不息以致盛大
 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實非由積累而後大讀
 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葢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
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葢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
[017-47b]

 於歎辭穆深逺也不顯猶言豈不顯也純純一不雜
 也引此以明至誠無息之意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
 純於天道亦不已純則無二無雜不已則無間斷先
 後○輯畧程子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此是理自相
 續不已非是人為之如使可為雖使百萬般安排也
 須有息時只為無為故不息○吕氏曰實理不二則
 其體無雜其體不雜則其行無間故至誠之無息非
[017-48a]
 使之也機自動耳乃乾坤之所以閤闢萬物之所以
 生育亘萬古而無窮者也如使之則非實非實則有
 時而息矣久者日新而無敝之謂也徵驗也悠逺長
 也天地運行而不息故四時變化而無敝日月相從
 而不已故朔晦生明而無敝此之謂不息則久四時
 變化而無敝故有生生之騐晦朔生明而無敝故有
 照臨之騐此之謂久則徵生生也照臨也茍日新而
 有徵則可以繼繼其長至於無窮矣此之謂徵則悠
[017-48b]
 逺悠逺無窮者其積必多博者能積衆狹厚者能積
 衆薄此之謂悠逺則博厚有如是廣博則其勢不得
 不髙有如是深厚則其精不得不明此之謂博厚則
 髙明博厚則無物不能任也髙明則無物不能冒也
 悠久則無時而不養也所以載物覆物成物者其能
 也所以章所以變所以成者其功也能非力之所任
 功非用而後有其勢自然不得不爾是皆至誠不貳
 而已此天地之道所以一言而盡也天地所以生物
[017-49a]
 不測者至誠不息者也天地所以成物者積之無疆
 者也如使天地為物而貳則其行有息其積有限昭
 昭撮土之㣲將下同乎衆物又安有載物覆物成物
 之功哉雖天之大昭昭之多而已雖地之廣撮土之
 多而已山之一卷水之一勺亦猶是矣其所以髙明
 博厚神明不測者積之之多而已今夫人之有良心
 也莫非天地之中是為可欲之善不充之則不能與
 天地相似而至於大大而不化則不能不勉不思與
[017-49b]
 天地合德而至於聖然所以至於聖者充其良心德
 盛仁熟而後爾也故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
 知化德之盛也如指人之良心而責之與天地合德
 猶指撮土而求其載華嶽振河海之力指一勺而求
 其生蛟龍殖貨財之功是亦不思之甚也天之所以
 為天不已其命而已聖人之所以為聖不已其德而
 已其為天人德命雖異其所以不已則一故聖人之
 道可以配天者如此而已○或問云云朱子曰此章
[017-50a]
 之説最為繁雜吕氏所謂不已其命不已其德意雖
 無爽而語亦有病葢天道聖人之所以不息皆實理
 之自然雖欲已之而不可得今曰不已其命不已其
 德則是有意於不已而非所以明聖人天道之自然
 矣又以積天之昭昭至於無窮譬夫人之充其良心
 以至於與天地合德意則甚善而此章所謂至誠無
 息以至於博厚髙明乃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之事其所積而成者乃其氣象功效之謂非謂在已
[017-50b]
 之德亦待積而成也故章末引文王之詩以證之夫
 豈積累漸次之謂哉若如吕氏之説則是因無息然
 後至於誠由不已然後純於天道也失其㫖矣○吕
 氏廣博髙明之語甚善譬如為臺觀須根基大然後
 上面可以髙萬物精氣蓄於下者深厚則其發越於
 外自然光明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
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017-51a]
 朱子曰經綸皆治絲之事經者理其緒而分之綸者
 比其類而合之也經常也大經者五品之人倫大本
 者所性之全體也惟聖人之德極誠無妄故於人倫
 各盡其當然之實而可以為天下後世法所謂經綸
 之也其於所性之全體無一毫人欲之偽以雜之而
 天下之道千變萬化皆由此出所謂立之也其於天
 之化育則亦其極誠無妄者有黙契焉非但聞見之
 知而已此皆至誠無妄自然之功用夫豈有所倚著
[017-51b]
 於物而後能哉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肫肫懇至貌以經綸而言也淵淵靜深貌以立本而
 言也浩浩廣大貌以知化而言也其淵其天則非特
 如之而已
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固猶實也鄭氏曰唯聖人能知聖人天道之極致至
 此而無以加矣
[017-52a]
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
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朱子曰謙讀為慊苦刼反誠其意者自修之始也毋
 者禁止之辭自欺云者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
 有未實也慊快也足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
 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
 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
 好好色皆務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已不可
[017-52b]
 徒茍且以徇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葢有他人
 所不及知而已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
 焉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
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巳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閒居獨處也厭然消沮閉藏之貌此言小人陰為不
 善而陽欲揜之則是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
[017-53a]
 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惡而卒不
 可揜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則亦何益之有哉此君
 子所以重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
曽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雖幽獨之中而其善惡之不
 可揜如此可畏之甚也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胖安舒也言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
[017-53b]
 愧怍則廣大寛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葢
 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經
 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後意誠葢心體
 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發必有不能實用其力而茍
 焉以自欺者然或已明而不謹乎此則其所明又非
 已有而無以為進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
 通考之然後有以見其用力之始終其序不可亂而
 功不可闕如此○或問六章之指其詳猶有可得而
[017-54a]
 言者耶曰天下之道二善與惡而已矣然揆厥所元
 而循其次第則善者天命所賦之本然惡者物欲所
 生之邪穢也是以人之常性莫不有善而無惡其本
 心莫不好善而惡惡然既有是形體之累而又為氣
 禀之拘是以物欲之私得以蔽之而天命之本然者
 不得而著其於事物之理固有懵然不知其善惡之
 所在者亦有僅識其粗而不能真知其可好可惡之
 極者夫不知善之真可好則其好善也雖曰好之而
[017-54b]
 未能無不好者以拒之於内不知惡之真可惡則其
 惡惡也雖曰惡之而未能無不惡者以挽之於中是
 以不免於茍焉以自欺而意之所發有不誠者夫好
 善而不誠則非惟不足以為善而反有以賊乎其善
 惡惡而不誠則非惟不足以去惡而適所以長乎其
 惡而何益之有哉聖人於此葢有憂之故為大學之
 教而必首之以格物致知之目以開明其心術使既
 有以識夫善惡之所在與其可好可惡之必然矣至
[017-55a]
 此而復進之以必誠其意之説焉則又欲其謹之於
 幽獨隠㣲之奥以禁止其茍且自欺之萌而凡其心
 之所發如曰好善則必由中及外而無一毫之不好
 也如曰惡惡則必由中及外而無一毫之不惡也夫
 好善而中無不好則是其好之也如好好色之真欲
 以快乎己之目初非為人而好之也惡惡而中無不
 惡則是其惡之也如惡惡臭之真欲以足乎己之鼻
 初非為人而惡之也所發之實既如此矣而須臾之
[017-55b]
 頃纎芥之㣲念念相承又無敢少有間斷焉則庶乎
 内外昭融表裏澄徹而心無不正身無不修矣若彼
 小人幽隠之間實為不善而猶欲外託於善以自葢
 則亦不可謂其全然不知善惡之所在但以不知其
 真可好惡而又不能謹之於獨以禁止其茍且自欺
 之萌是以淪陷至於如此而不自知耳此章之説其
 詳如此是固宜為自修之先務矣然非有以開其知
 識之真則不能有以致其好惡之實故必曰欲誠其
[017-56a]
 意者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誠然猶不敢恃其
 知之已至而聽其所自為也故又曰必誠其意必謹
 其獨而毋自欺焉則大學工夫次第相承首尾為一
 而不假他術以雜乎其間亦可見矣○誠意只是表
 裏如一若外面白裏面黑便非誠意凡惡惡之不實
 為善之不勇外然而中實不然或有所為而為之或
 始勤而終怠或九分為善尚有一分茍且之心皆不
 實而自欺之患也所謂誠其意者表裏内外徹底皆
[017-56b]
 如此無纎毫絲髮茍且為人之弊如飢之必欲食渴
 之必欲飲皆自以求飽足於已而已非為他人而食
 飲也又如一盆水徹底皆清瑩無一毫砂石之雜如
 此則其好善也必誠好之惡惡也必誠惡之而無一
 毫强勉自欺之雜所以説自慊但自滿足而已豈有
 待於外哉是故君子謹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
 雖至㣲至隠人所不知之地亦嘗謹之小處如此大
 處亦如此顯明處如此隠㣲處亦如此表裏内外精
[017-57a]
 粗隠顯無不謹之方謂之誠其意○問物格知至了
 如何到誠意又説毋自欺也毋者禁止之辭曰物既
 格知既至到這裏方可着手下工夫不是物格知至
 了下面許多一齊掃了若如此却不消説下面許多
 㸔下面許多節節有工夫○自欺是箇半知半不知
 底人知道善我所當為却又不十成去為善知道惡
 不可作却又自家所愛捨他不得這便是自欺○或
 問誠其意者毋自欺先生曰譬如一塊物外面是銀
[017-57b]
 裏面是鐵便是自欺然所以不自欺須是見得分曉
 譬如今人見鳥喙之不可食知水火之不可蹈則自
 不食不蹈如寒之欲衣飢之欲食則自是不能已今
 人果見得分曉如鳥喙之不可食水火之不可蹈如飢
 之欲食寒之欲衣則此意自是實矣○而今説自欺
 未説到與人説時方謂之自欺只是自家知得善則
 要為善然心中却覺得㣲有些没要𦂳底意思便是
 自欺正如金已是真金丫只是鍛鍊得㣲不熟有查
[017-58a]
 滓去不盡顔色或白或青或黄便不是十分精金○
 問自慊先生云人之為善須是十分真實為善方是
 自慊若有六七分為善又有兩三分為惡底意思在
 裏面相牽便不是自慊須是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方
 是○自慊之慊大意與孟子行有不慊相類細思亦
 㣲有不同孟子慊訓滿足意多大學訓快意多横渠
 云自慊不足以合夫心初㸔亦只一般然橫渠亦是
 訓足底意思多○字有同一義而二用者慊字訓足
[017-58b]
 也吾何慊乎哉彼心中不以彼之富貴而懷不足也
 行有不慊於心謂義須充足於中不然則餒也如忍
 之一字自容忍而為善者言之則為忍去忿慾之氣
 自殘忍而為惡者言之則為忍了惻隠之心慊字一
 從口如胡孫兩嗛皆本虛字㸔懷藏何物於内耳如
 銜字或為銜恨或為銜恩亦同此義○誠意十分為
 善有一分不好底意思潛發以間於其間此意一發
 便由斜徑以長這箇却是實前面善意却是虛矣如
[017-59a]
 見孺子入井救之是好意其間便有些要譽底意思
 以雜之如薦好人是善意便有些要人德之之意隨
 後生來治惡人是好意便有些狠疾之意隨後來前
 面好意都成虛了如姤卦上五爻皆陽下面只一陰
 生五陽便立不住○誠與不誠自慊與自欺只爭這
 些子毫髮之間耳又曰自慊則一自欺則二自慊者
 外面如此中心也是如此表裏一般自欺者外面如
 此做中心其實有些子不願外面且要人道好只此
[017-59b]
 便是二心誠偽之所由分也○誠於中形於外那个
 形色氣貌之見於外者自别决不能欺人祗自欺而
 已這様永無緣做得好人為其無為善之地也外面
 一副當雖好然裏面却踏空永不足以為善○㸔來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一段便是連那毋自欺也説言
 人之毋自欺時便要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様方得若
 好善不如好好色惡惡不如惡惡臭此便是自欺毋
 自欺者謂如為善若有些自欺時便當斬根去之真
[017-60a]
 个是如惡惡臭始得如小人閒居為不善底一段便
 是自欺底只是反説閒居為不善便是惡惡不如惡
 惡臭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便是好
 善不如好好色若只如此㸔此一篇文義都貼實平
 易坦然無許多屈曲○心廣體胖心本是濶大底物
 事只是因愧怍了便卑狹便被他隔礙了只見得一
 邊所以體不能舒泰○問誠意章曽子曰十目所視
 止心廣體胖處先生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是怕
[017-60b]
 人見葢人雖不知而我已自是甚可惶恐了其與所
 視所指何以異哉○意誠便全然在天理上行意未
 誠以前尚汨在人欲裏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
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悦弗
信於友矣悦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悦於親矣誠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朱子曰獲於上得其上之信任也誠實也反身不誠
[017-61a]
 反求諸心而其所以為善之心有不實也不明乎善
 不能即事以窮理無以真知善之所在也游氏曰欲
 誠其意先致其知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學至於誠
 身則安往而不致其極哉以内則順乎親以外則信
 乎友以上則可以得君以下則可以得民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思誠
 者欲此理之皆實而無偽人道之當然也
[017-61b]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至極也楊氏曰動便是驗處若獲乎上信乎友悦於
 親之類是也○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見思誠為修
 身之本而明又為思誠之本乃子思所聞於曽子而
 孟子所受於子思者亦與大學相表裏學者宜潛心
 焉○南軒曰誠者天之道言其實然之理天之所為
 也聖人則全此體身誠而善無不明也思誠者人之
 道則是以人之所為求合於天焉學者明善誠身之
[017-62a]
 功是也
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
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
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説已見性命篇
聖誠而已矣
 朱子曰聖人之所以聖不過全此實理而已即所謂
[017-62b]
 太極者也
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五常仁義禮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弟忠順之屬
 萬物之象也實理全則五行不虧而百行修矣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者也
 方靜而陰誠固未嘗無也以其未形而謂之無耳及
 動而陽誠非至此而後有也以其可見而謂之有耳
 靜無則至正而已動有然後明與達者可見也
[017-63a]
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
 非誠則五常百行皆無其實所謂不誠無物者也靜
 而不正故邪動而不明不達故暗且塞○理一也以
 其實有故謂之誠以其體言則有仁義禮智之實以
 其用言則有惻隠羞惡恭敬是非之實故曰五常百
 行非誠非也葢無其實矣又安得有是名乎
故誠則無事矣
 誠則衆理自然無一不備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矣
[017-63b]
至易而行難果而確無難焉
 實理自然故易人偽奪之故難果者陽之决確者陰
 之守决之勇守之固則人偽不能奪之矣
故曰一日克巳復禮天下歸仁焉
 克去巳私復由天理天下之至難也然其機可日而
 决其效至於天下歸仁果確之無難如此
誠無為幾善惡
 全文及説見五常篇
[017-64a]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
間者幾也
 朱子曰本然而未發者實理之體善應而不測者實
 理之用動靜體用之間介然有頃之際則實理發見
 之端而衆事吉凶之兆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㣲故幽
 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應而妙也理雖已萌事則未著㣲而幽也
[017-64b]
誠神幾曰聖人
 性焉安焉則精明應妙而有以洞其幽㣲矣
易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程氏傳曰陽實在中為中
有孚信維其心誠一故能亨通至誠可以通金石蹈水
火何險難之不可亨也行有尚謂以誠一而行則能出
險有可嘉尚也
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無以為君子修學不
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
[017-65a]
其心而自棄其志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増人之
怨今小道異端亦必誠而後得而况欲為君子者乎
謝氏曰誠是實理非專一也
 尋常人謂至誠止是專一實理則如惡惡臭如好好
 色不是安排來○朱子曰以實理言誠謝氏得之愚
 謂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恐只是實心誠者天道之屬
 乃實理也
問中庸專論誠而論語未嘗一及誠何也楊氏曰論語
[017-65b]
之教人凡言恭敬忠信所以求仁而進德之事莫非誠
也論語示人以入之之方中庸言其至也葢中庸子思
傳道之書不正言其至則道不明孔子所罕言孟子常
言之亦猶是矣朱子曰誠之為言實也然經傳用之各
有所指不可一槩論如周子謂誠者聖人之本葢指實
理而言者也如所謂聖誠而已矣即中庸所謂天下至
誠者指人之實有此理者而言也温公所謂誠即大學
所謂誠其意者指人之實其心而不自欺者也
[017-66a]
 按元城劉公問學道從何而入曰自誠入又問誠自
 何而入曰自不妄語入南軒張氏嘗疑之葢誠者道
 之極致學者必先窮理主敬然後誠者幾焉今乃以
 為入道之始其語誠若未安今以朱子此説觀之則
 知誠之為義經傳所指不同温公之所謂誠主於不
 欺詐無矯偽正學者立心之初所當從事非指誠之
 至者而言也
 按唐虞之時未有誠字舜典所謂允塞即誠之義也
[017-66b]
 至伊尹告太甲乃曰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誠字始
 見於此
    右專言誠
 
 
 
 
 西山讀書記卷十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