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g0003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 (WYG)




經典釋文卷一
            唐 陸德明 撰
 序錄
  序
夫書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其來既久
誠無閒然但降聖已還不免偏尚質文詳畧互有不同
漢魏迄今遺文可見或專出已意或祖述舊音各師成
[001-1b]
心製作如面加以楚夏聲異南北語殊是非信其所聞
輕重因其所習後學鑚仰罕逢指要夫筌蹄所寄唯在
文言差若毫釐謬便千里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
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斯富哉言乎大矣盛矣無得而稱矣然
人稟二儀之淳和含五行之秀氣雖復挺生天縱必資
學以知道故唐堯師於許由周文學於虢叔上聖且猶
有學而況其餘乎至於處鮑居蘭翫所先入染絲斲梓
[001-2a]
功在初變器成采定難復改移一薫一蕕十年有臭豈
可易哉豈可易哉余少愛墳典留意藝文雖志懷物外
而情存著述粤以癸卯之嵗承乏上庠循省舊音苦其
太簡況微言久絶大義愈乖攻乎異端競生穿鑿不在
其位不謀其政既職司其憂寧可視成而已遂因暇景
救其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訪異同校之蒼雅輒
撰集五典孝經論語及老莊爾雅等音合為三袟三十
卷號曰經典釋文古今竝錄括其樞要經注畢詳訓義
[001-2b]
兼辯質而不野繁而非蕪示傳一家之學用貽後嗣令
奉以周旋不敢墜失與我同志亦無隱焉但代匠指南
固取誚於博識既述而不作言其所用復何傷乎云爾
  條例
先儒舊音多不音注然注既釋經經由注顯若讀注不
曉則經義難明混而音之尋討未易今以墨書經本朱
字辯注用相分别使較然可求舊音皆録經文全句徒
煩翰墨今則各標篇章於上摘字為音慮有相亂方復
[001-3a]
其錄唯孝經童蒙始學老子衆本多乖是以二書特紀
全句五經人所常習理有大宗義行於世無煩覼縷至
於莊老讀學者稀故于此書微為詳悉又爾雅之作本
釋五經既解者不同故亦畧存其異文字音訓今古不
同前儒作音多不依注注者自讀亦未兼通今之所撰
微加斟酌若典籍常用㑹理合時便即遵承標之於首
其音堪互用義可竝行或字有多音衆家别讀苟有所
取靡不畢書各題氏姓以相甄識義乖於經亦不悉記
[001-3b]
其或音一音者蓋出於淺近示傳聞見覽者察其衷焉
然古人音書止為譬況之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
漸繁世變人移音訛字替如徐仙民反易為神石郭景
純反餤為羽鹽劉昌宗用承音乘許叔重讀皿為猛若
斯之儔今亦存之音内既不敢遺舊且欲俟之來哲書
音之用本示童蒙前儒或用假借字為音更令學者疑
昧余今所撰務從易識援引衆訓讀者但取其意義亦
不全寫舊文典籍之文雖夫子刪定子思讀詩師資已
[001-4a]
别而況其餘乎鄭康成云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或
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
之人人用其郷同言異字同字異言於兹遂生矣戰國
交爭儒術用息秦皇滅學加以坑焚先聖之風埽地盡
矣漢興改秦之弊廣收篇籍孝武之後經術大隆然承
秦焚書口相傳授一經之學數家競爽章句既異踳駮
非一後漢黨人既誅儒者多坐流廢後遂私行金貨定
蘭臺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
[001-4b]
於石碑之上為古文篆𨽻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
門使天下取則未盈一紀尋復廢焉班固云後世經傳
既已乖離傳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
難便詞巧說安其所習毁所不見終以自弊此學者之
大患也誠哉是言余既撰音須定紕謬若兩本俱用二
理兼通今竝出之以明同異其涇渭相亂朱紫可分亦
悉書之隨加刋正復有他經别本詞反義乖而又存之
者示博異聞耳經藉文字相承已久至如恱字作說閑
[001-5a]
字為閒智但作知汝止為女若此之類今竝依舊音之
然音書之體本在假借或經中過多或尋文易了則翻
音正字以辯借音各於經内求之自然可見其兩音之
者恐人惑故也尚書之字本為隷古既是隷寫古文則
不全為古字今宋齊舊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蓋亦
無幾穿鑿之徒務欲立異依傍字部改變經文疑惑後
生不可承用今皆依舊為音其字有别體則見之音内
然亦兼采說文字詁以示同異者也春秋人名字氏族
[001-5b]
及地名或前後互出或經傳更見如此之類不可具舉
若國異名同及假借之字兼相去遼逺不容踈略皆斟
酌折衷務使得宜爾雅本釋墳典字讀須逐五經而近
代學徒好生異見改音易字皆采雜書唯止信其所聞
不復考其本末且六文八體各有其義形聲㑹意寧拘
一揆豈必飛禽即須安鳥水族便應著魚蟲屬要作虫
旁草類皆從兩&KR0708如此之類實不可依今竝校量不從
流俗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為鉅異或失在
[001-6a]
浮清或滯於沈濁今之去取冀祛兹弊亦恐還是鷇音
更成無辯夫質有精麤謂之好惡竝如/字心有愛憎稱為
好惡上呼報反/下烏路反當體即云名譽音/預論情則曰毁譽音/餘
夫自敗蒲邁/反敗他蒲敗/反之殊自壞呼怪/反壞撤音/怪之異此
等或近代始分或古己為别相仍積習有自來矣余承
師說皆辯析之比人言者多為一例如而靡異邪不定/之詞
助句/之詞弗殊莫辯復扶又/反重音服/反也寧論過古禾反/經過古/卧
反超/過又以登升共為一韻攻公分作兩音如此之儔恐
[001-6b]
非為得將來君子幸留心焉五經字體乖替者多至如
黿鼉從龜亂辭從舌席下為帶惡上安西析旁著片離
邊作禹直是字譌不亂餘讀如寵丑隴/反字為寵力孔/反
思歴/反字為鍚音/陽用攴普卜反字/林普角反代文武云/反將无音/無混旡
音/既闕/之流便成兩失又來旁作力俗以為約勑字說
文以為勞倈之字水旁作曷俗以為飢渴字字書以為
水竭之字如此之類改便驚俗止不可不知耳
  次第
[001-7a]
五經六籍聖人設敎訓誘機要寧有短長然時有澆淳
隨病投藥不相沿襲豈無先後所以次第互有不同如
禮記經解之說以詩為首七略藝文志所記用易居前
阮孝緒七錄亦同此次而王儉七志孝經為初原其後
義各有旨今欲以著述早晚經義揔别以成次第出
之如左
  周易
雖文起周代而卦肇伏犧既處名敎之初故易為七經
[001-7b]
之首周禮有三易連山久亡歸藏不行於世故不詳錄
  古文尚書
既起五帝之末理後三皇之經故次於易伏生所誦是
曰今文闕謬處多故不别記馬鄭所有同異今亦附之
音後
  毛詩既起周文又兼商頌故在堯舜之後次於易書詩雖有
四家齊魯韓世所不用今亦不取
[001-8a]
  三禮
周儀二禮竝周公所制宜次文王禮記雖有戴聖所錄
然忘名已久又記二禮闕遺依類相從次於詩下三禮
次第周為本儀為末先後可見然古有樂經謂之六籍
滅亡既久今亦闕焉
  春秋
既是孔子所作理當後於周公故次於禮左丘明受經
於仲尼公羊髙受之於子夏穀梁赤乃後代傳聞三傳
[001-8b]
次第自顯
  孝經
雖與春秋俱是夫子述作然春秋周公垂訓史書舊章
孝經專是夫子之意故宜在春秋之後七志以孝經居
易之首今所不同
  論語
此是門徒所記故次孝經藝文志及七錄以論語在孝
經前今不同此次
[001-9a]
  老子
雖人不在末而衆家皆以為子書在經典之後故次於
論語
  莊子
雖是子書人又最後故次老子
  爾雅
爾雅周公復為後人所益既釋於經又非記傳之次故
殿末焉衆家皆以爾雅居經典之後在諸子之前今微
[001-9b]
為異
  注解傳述人
宓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於天文俯則察於地理觀鳥
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逺取諸物始畫八卦或云/因河
圖而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文王拘於羑里作卦辭周
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
共成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
之傳傳即十翼也先儒說重卦及爻辭為十/翼不同解見余所撰注疏自魯商瞿
[001-10a]
子木受易於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戸/旦
反徐廣/音寒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
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髙士傳云字莊漢書/儒林傳云臨淄人及秦燔
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絶漢興田何以
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及洛陽周王
孫梁人丁寛字子襄事田何復從周王孫受古義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藝文志云易
説八篇為梁/孝王將軍齊服生劉向别錄云/齊人號服光皆著易傳漢初言易
者本之田生同授淄川楊何字叔一本作字/叔元太中大夫寛授同郡
[001-10b]
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及孟喜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
丘之學焉施讎字長卿沛/人為博士傳易授張禹字子文河内軹/人徙家蓮勺以
論語授成帝官/至丞相安昌侯及琅邪魯伯㑹稽/太守禹授淮陽彭宣字子/佩大
司空長平/侯作易傳及沛戴崇字子平少/府作易傳伯授太山毛莫如字少/路常
山太/守及琅邪邴丹字曼/容後漢劉昆字桓公陳留東昬人/侍中𢎞農太守光禄
勲/受施氏易於沛人戴賔其子軼字君文官/至宗正孟喜字長/卿東
海蘭陵人曲臺/署長丞相掾父孟卿善為禮春秋孟卿以禮經多春
秋煩雜乃使喜從田王孫受易喜為易章句授同郡白
[001-11a]
字少/子及沛翟牧字子/況後漢洼丹字子玉南陽育陽人/世傳孟氏易作易通
論七篇官/至大鴻臚觟陽鴻字孟孫中/山人少府任安字定祖廣/漢緜竹人皆傳孟氏
易梁丘賀字長翁琅邪/諸人少府本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淄/川楊
何弟/子後更事田王孫傳子臨黄門郎/少府臨傳五鹿充宗字/君
孟代郡人少/府𤣥莬太守及琅邪王駿王吉子御/史大夫充宗授平陵士孫
字仲方博士楊州牧光禄/大夫給事中家世傳業及沛鄧彭祖字長夏真/定太守
衡咸字長賔王莽/講學大夫後漢范升代郡人/博士傳梁丘易一本作/傳孟氏
易/以授京兆楊政字七行左/中郎將又潁川張興字君上太/子少傅
[001-11b]
梁丘易弟子著錄且萬人子魴傳其業魴官至張掖/屬國都尉
字君明東郡頓丘人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至魏郡太守受易梁人焦延壽字延/壽名
贛/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㑹喜死房以延壽易即孟氏
學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延壽嘗曰得我術以亡身者
京生也房為易章句說長於災異以授東海段嘉漢書/儒林
傳作/殷嘉及河東姚平河南乗𢎞一本作/桑𢎞皆為郎博士由是
前漢多京氏學後漢戴馮字次仲汝南平輿人侍/中兼領虎賁中郎將孫期
字仲竒濟隂成武人/兼治古文尚書不仕魏滿字叔牙南陽/人𢎞農太守竝傳之費直字/長
[001-12a]
翁東萊人/單父令傳易授琅邪王璜字平仲又傳/古文尚書為費氏學本
以古字號古文易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
下經七錄云直易章/句四卷殘缺漢成帝時劉向典校書考易說以
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義畧同唯京
氏為異向又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經
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范曄後漢書云
京兆陳元字長孫司空南閣祭/酒兼傳左氏春秋扶風馬融字季長茂陵/人南郡太守
議郎為易傳又注尚/書毛詩禮記論語河南鄭衆字仲師大司農兼傳/毛詩周禮左氏春秋
[001-12b]
海鄭𤣥字康成髙密人師事馬融大司農徴不至還家/凡所注易尚書三禮論語尚書大傳五經中候
箋毛詩作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議鍼何休左/氏膏肓𤼵公羊墨守起榖梁廢疾休見大慙潁川荀
字慈明官至/司空為易言竝傳費氏易沛人髙相治易與費直同
時其易亦無章句專說隂陽災異自言出丁將軍傳至
相相授子康康以明/易為郎及蘭陵母將永豫章/都尉為髙氏學漢
初立易楊氏博士宣帝復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
京氏易費髙二家不得立民間傳之後漢費氏興而髙
氏遂微永嘉之亂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費之易人無
[001-13a]
傳者唯鄭康成王輔嗣所注行于世江左中興易唯置/王氏博士太常荀
崧奏請置鄭易博士詔/許值王敦亂不果立而王氏為世所重今以王為主
其繫辭已下王不注相承以韓康伯注續之今亦用韓
本子夏易傳三卷卜商字子夏衛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師七畧云漢興韓嬰傳中經簿錄云
丁寛所作張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記虞不詳何許人孟喜章句十卷無上經/七錄云
又下經無旅/至節無上繫京房章句十二卷七錄云十卷/錄一卷目費直章句
四卷殘/缺融傳十卷七錄云/九卷荀爽注十卷七錄云/十一卷鄭𤣥
注十卷錄一卷七錄/云十二卷劉表章句五卷字景升山陽髙平/人後漢鎮南將軍
[001-13b]
荆州牧南城侯中經簿錄云注/易十卷七錄云九卷錄一卷宋衷注九卷字仲子南/陽章陵人
後漢荆州五業從事/七志七錄云十卷虞翻注十卷字仲翔㑹稽餘姚/人後漢侍御史
績述十三卷字公紀吳郡吳人後漢偏將/軍鬰林太守七志云錄一卷董遇章句十
二卷字季直𢎞農華隂人魏侍中/大司農七志七錄並云十卷王肅注十卷字子邕/東海蘭
陵人魏衛將軍太常蘭陵景侯又注尚書禮容/服論語孔子家語述毛詩注作聖證論難鄭𤣥王弼注
七卷字輔嗣山陽髙平人魏尚書郎年二十四卒注易/上下經六卷作易畧例一卷又注老子七志云注
易十/卷姚信注十卷字徳祐七錄云字元直吳興/人吳太常卿七錄云十二卷王廙注
十二卷字世將琅邪臨沂人東晉荆州刺史贈/驃騎將軍武陵康侯七志七錄云十卷張璠集
[001-14a]
解十二卷安定人東晉秘書郎參著作集二十二家解/序云依向秀本鍾㑹字士季潁川人魏鎮西
將軍為易無互體論向秀字子期河内人晉散騎常侍/為易義庾運字𤣥度新野人官至尚書為易義一云易
注應貞字吉甫汝南人晉散騎常侍為明易論荀煇字/景文潁川潁隂人晉太子中庶子為易義七志云注易
十卷張輝字義元梁國人晉侍中平陵亭侯為易義王/宏字正宗弼之兄晉大司農贈太常為易義阮咸字仲
容陳留人籍之兄子晉散騎常侍始平太守為易義阮/渾字長成籍之子晉太子中庶子馮翊太守為易義揚
乂字𤣥舒汝南人晉司徒左長史為易卦序論王濟字/武子太原人晉河南尹為易義衞瓘字伯玉河東人晉
太保蘭陵成侯為易義欒肇字水初大山人晉太保掾/尚書郎為易論鄒湛字潤甫南陽新野人晉國子祭酒
為易統畧杜育字方叔襄城人國子祭酒為易義楊瓉/不知何許人晉司徒右長史為易義張軌字士彦安定
[001-14b]
人凉州刺史諡武公為易義宣舒字幼驥陳郡人晉宜/城令為通知來藏往論邢融裴藻許適楊藻四人不詳
何人竝為易義七錄云集/二十八家七志云十卷干寶注十卷字令升新蔡人/東晉散騎常侍
領著/作黄穎注十卷南海人晉廣/州儒林從事蜀才注十卷七錄云不/詳何人七
志云是王弼後人案蜀李書云姓范名長生一/名賢隱居青城山自號蜀才李雄以為丞相尹濤注
六卷不詳/何人費元珪注九卷蜀人齊安/西參軍荀爽九家集注十
不知何人所集稱荀爽者以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馬融鄭𤣥宋衷虞翻陸績姚信翟子𤣥子𤣥不
詳何人為易義注内文有/張氏朱氏竝不詳何人謝万字万石陳郡人/東晉豫州刺史韓伯字/康
伯潁川人東/晉太常卿袁悦之字元禮陳郡人東/晉驃騎諮議參軍桓𤣥字敬道譙/國龍亢人
[001-15a]
偽楚/皇帝卞伯玉濟隂人宋東陽/太守黄門郎荀柔之潁川潁隂人/宋奉朝請徐爰
字季玉琅邪人/宋大中大夫顧懽字景怡或云字𤣥平吳郡/人齊太學博士徴不起明僧紹
字承烈平原人國/子博士徴不起劉瓛字子珪沛國人齊步兵校尉不/拜諡貞簡先生七錄云作繫辭
義/䟽自謝万以下十人竝注繫辭為易音者三人王肅己/見前李
軌字𢎞範江夏人東晉祠部郎中都亭侯徐邈/字仙民東莞人東晉中書侍郎太子前衞率
   右易近代梁褚仲都陳周𢎞正𢎞正作老莊義/䟽官至尚書僕
   射諡/簡子竝作易義此其知名者
書者本王之號令右史所記孔子刪錄斷自唐虞下訖
[001-15b]
秦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而為之序及秦禁學
孔子之末孫恵壁藏之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
堂壁中漢紀尹敏/傳以為孔鮒藏之漢興欲立尚書無能通者聞濟南伏
名勝故/秦博士傳之文帝欲徴時年已九十餘不能行於是
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受焉古文尚書云伏生年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
敎/錯伏生失其本經口誦二十九篇傳授漢書云伏生為/秦禁書壁藏之
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以敎齊魯之間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
鄭𤣥以為孔子撰書尊而命之曰尚書尚者上也葢/言若天書然王肅云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
[001-16a]
伏生授濟南張生千乘歐陽生字和伯/千乗人生授同郡兒寛
御史/大夫寛又從孔安國受業以授歐陽生之子歐陽大小/夏侯尚書
皆出/於寛歐陽氏世傳業至曽孫髙作尚書章句為歐陽氏
學髙孫地餘字長賔侍/中少府以書授元帝傳至歐陽歙字正/思後
漢大/司徒歙以上八世皆為博士濟南林尊字長賔為博士/論石渠官至少
府太子/太傅受尚書於歐陽髙以授平當字子思下邑人徙/平陵官至丞相封
侯子晏亦明/經至大司徒及陳翁生梁人信都太/傅家世傳業翁生授殷崇琅邪/人為
博/士及龔勝字君賔楚/人右扶風當授朱普字公文九江/人為博士及鮑宣字/子
[001-16b]
都勃海人/官至司𨽻後漢濟隂曹曽字伯山/諫大夫受業於歐陽歙傳其
子祉河南/尹又陳留陳弇字叔明受/業於丁鴻樂安牟長字君髙河/内太守中
散大/夫竝傳歐陽尚書沛國桓榮字春卿太子太傅/太常五更闗内侯受尚
書於朱普東觀漢記云榮事九/江朱文文即普字以授漢明帝遂世相傳
東京最盛漢紀云門生為公卿者甚衆學者慕之以為/法榮子郁以書授和帝而官至侍中太常郁
子焉復以書授安帝/官至太子太傅太尉張生濟南人/為博士授夏侯都尉魯/人都尉
傳族子始昌始昌通五經以齊詩尚/書敎授為昌邑太傅始昌傳族子勝字/長
公後屬東平長信/少府太子太傅勝從始昌受尚書及洪範五行傳說
[001-17a]
災異又事同郡簡卿卿者兒寛門人又從歐陽氏問為
學精熟所問非一師善說禮服受詔撰尚書論語說藝/文
志夏侯勝尚書/章句二十九卷號為大夏侯氏學傳齊人周堪堪字少/卿太子
少傅光/禄勲及魯國孔霸字次&KR1040孔子十三世孫為博士以/書授元帝官至太中大夫關内侯
號襃/成君霸傳子光字子夏丞相博山/侯光又事牟卿堪授魯國牟卿為博/士
及長安許商字伯長四至九卿/善筭著五行論商授沛唐林字子髙王/莽時為九
卿/及平陵吳章字偉君王/莽時博士重泉王吉字少音王莽/時為九卿齊炔
字幼卿王/莽時博士後漢北海牟融亦傳大夏侯尚書夏侯建
[001-17b]
字長卿勝從父兄子為/博士議郎太子少傅師事夏侯勝及歐陽髙左右采
獲又從五經諸儒問與尚書相出入者牽引以次章句
為小夏侯氏學傳平陵張山拊字長賔為博士/論石渠至少府山拊受
同縣李尋字子長/騎都尉及鄭寛中字少君為博士授成帝官/至光禄大夫領尚書事關
内/侯山陽張無故字子孺廣/陵太傅信都秦恭字延君城陽内史/増師法至百萬言
陳留假倉字子驕以謁者論/石渠至膠東相寛中授東郡趙𤣥御史/大夫
故授沛唐尊王莽/太𫝊恭授魯馮賔為博/士後漢東海王良亦
傳小夏侯尚書漢宣帝本始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
[001-18a]
獻之與伏生所誦合三十篇漢世行之然泰誓年月不
與序相應又不與左傳國語孟子衆書所引泰誓同馬
鄭王肅諸儒皆疑之漢書儒林傳云百兩篇者出東萊
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傳書序為作
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劉向校之
非是後遂黜其書古文尚書者孔惠之所藏也魯恭王
壞孔子舊宅漢景帝程姬之子名/餘封於魯諡恭王於壁中得之并禮論
語孝經皆科斗文字博士孔安國字子國魯人孔子十/二世孫受詩於魯申
[001-18b]
公官至諫大/夫臨淮太守以校伏生所誦為隷古寫之増多伏生二
十五篇藝文志云/多十六篇又伏生誤合五篇凡五十九篇為四
十六卷藝文志云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五十七篇安國又受詔為古文尚
書傳值武帝末巫蠱事起經籍道息不獲奏上藏之私
安國并作古文論語古文孝經傳藝文志/云安國獻尚書傳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以授都尉
朝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多古文說劉向以中古
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脫誤甚衆藝文志云酒/誥脫簡一召
誥脫簡二文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名譚亦/傳論語庸生
[001-19a]
授清河胡常字少子以明榖梁春秋為博/士至部刺史又傳左氏春秋常授虢徐敖
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敖授琅邪王璜及平陵塗惲字子/真惲授河南
乘欽字君長一/本作桑欽王莽時諸學皆立惲璜等貴顯范曄後
漢書云中興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賈逵字景伯扶風人/左中郎將侍中
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𤣥注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于
世案今馬鄭所注竝伏生所誦非古文也孔氏之本絶
是以馬鄭杜預之徒皆謂之逸書王肅亦注今文而解
大與古文相類或肅私見孔傳而祕之乎江左中興元
[001-19b]
帝時豫章内史枚賾字仲眞/汝南人奏上孔傳古文尚書亡舜
典一篇購不能得乃取王肅注堯典從眘徽五典以下
分為舜典篇以續之孔序謂伏生以舜典合於堯典孔/傳堯典止說帝曰欽哉而馬鄭王
之本同為堯典/故取為舜典學徒遂盛後范甯字武子順陽人東晉/豫章太守兼注穀梁
變為今文集注俗間或取舜典篇以續孔氏齊明帝建
武中吳興姚方興采馬王之注造孔傳舜典一篇云於
&KR2008頭買得上之梁武時為博士議曰孔序稱伏生誤
合五篇皆文相承接所以致誤舜典首有曰若稽古伏
[001-20a]
生雖昬耄何容合之遂不行用漢始立歐陽尚書宣帝
復立大小夏侯博士平帝立古文永嘉喪亂衆家之書
竝滅亡而古文孔傳始興置博士鄭氏亦置博士一人
近唯崇古文馬鄭王注遂廢今以孔氏為正其舜典一
篇仍用王肅本孔安國古文尚書傳十三卷馬融注十一卷字季/長鄭𤣥
注九卷王肅注十卷謝沈注十五卷字行思㑹稽人東/晉尚書祠部郎領
著作錄/一卷李顒注十卷字長林江夏人/東晉本郡太守范甯集解十卷姜
[001-20b]
道盛集解十卷天水人宋給/事中字道盛尚書大傳三卷伏生/作為尚
書音者四人孔安國鄭𤣥李軌徐邈案/漢人不作音後人所託
   右尚書梁國子助敎江夏費甝作義䟽行於世
詩者所以言志吟詠性情以諷其上者也古有采詩之
官王者廵守則陳詩以觀民風知得失自考正也動天
地感鬼神厚人倫美敎化移風俗莫近乎詩是以孔子
最先刪錄既取周詩上兼商頌凡三百一十一篇毛公/為故
訓時已亡六篇故藝/文志云三百五篇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焉或曰毛/公作序
[001-21a]
解見/前口以相傳未有章句戰國之世専任武力雅頌之
聲為鄭衞所亂其廢絶亦可知矣遭秦焚書而得全者
以其人所諷誦不専在竹帛故也漢興傳者有四家魯
人申公亦謂申培公楚王太傅武帝以安車蒲輪/徴之時申公年八十餘以為大中大夫受詩
於浮丘伯以詩經為訓故以敎無傳疑者則闕不傳號
曰魯詩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郎中令王臧蘭陵/人御史
大夫趙綰代/人臨淮太守孔安國膠西内史周霸城陽内
史夏寛東海太守魯賜碭/人長沙内史繆生蘭陵/人膠西中
[001-21b]
尉徐偃膠東内史闕門慶忌鄒/人皆申公弟子也申公本
以詩春秋授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衆最盛魯許生免
中徐公免中/縣名皆守學敎授丞相韋賢受詩於江公及許
生傳子𤣥成賢字長&KR1040𤣥成字少翁父子竝為丞相封/扶陽侯又治禮論語𤣥成兄子賞以詩授
哀帝大司馬/車騎將軍又王式字翁思東平新/桃人昌邑王師受詩於免中徐公
及許生以授張生長安名長安字幼君山陽人為/博士論石渠至淮陽中尉及唐
長賔東平人為博/士楚王太傅褚少孫沛人為博士褚氏家傳/云即續史記褚先生張生
兄子㳺卿諫大/夫以詩授元帝傳王扶琅邪人泗/水中尉扶授許
[001-22a]
陳留人/為博士又薛廣德字長卿沛國相/人御史大夫受詩于王式授龔
字君倩楚國/人太山太守齊人轅固生漢景帝時為博/士至清河大傅作詩傳號
齊詩傳夏侯始昌始昌授后蒼字近君東海郯人通/詩禮為博士至少府
授翼奉字少君東海下邳/人為博士諫大夫及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御史大夫前將
軍兼傳/論語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丞相樂安侯子/咸亦明經歴九卿家世多為博士衡授師
字公仲琅邪/人大司空及伏理字游君髙密太/傳家世傳業滿昌字君都潁/川人詹事
昌授張邯九江/人及皮容琅邪/人皆至大官徒衆尤盛後漢
陳元方亦傳齊詩燕人韓嬰漢文帝時為博/士至常山太傅推詩之意
[001-22b]
作内外傳數萬言號曰韓詩淮南賁生受之武帝時嬰
與董仲舒論於上前仲舒不能難嬰又為易傳燕趙閒/好詩故其易微唯韓
氏自/傳之其孫商為博士孝宣時涿韓生其後也河内趙子
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誼以詩授昭帝/至丞相封侯誼授同郡食子
為博/士及琅邪王吉字子陽王駿父昌邑中尉諫大夫/吉兼五經能為鄒氏春秋以詩論
敎/授子公授太山栗豐部刺/史吉授淄川長孫順為博/士豐授
山陽張就順授東海髮福一本作/段福竝至大官藝文志云
齊韓詩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魯最為近之毛
[001-23a]
詩者出自毛公河間獻王好之徐整字文操豫章/人吴太常卿云子
夏授髙行子髙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
子授河間人大毛公毛公為詩故訓傳於家以授趙人
小毛公一云/名萇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故
不列於學一云子夏傳曽申字子西魯人/曽參之子申傳魏人李
克克傳魯人孟仲子鄭𤣥詩譜云/子思之弟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
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漢書儒林
傳云毛公趙人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授同國貫長卿
[001-23b]
徐整作/長公長卿授解延年為阿武令詩/譜云齊人延年授虢徐敖敖
授九江陳俠王莽講/學大夫或云陳俠傳謝曼卿元始五年公
車徴説詩後漢鄭衆賈逵傳毛詩馬融作毛詩注鄭𤣥
作毛詩箋申明毛義難三家於是三家遂廢矣魏太常
王肅更述毛非鄭荆州刺史王基字伯輿/東萊人王肅申鄭
義晉豫州刺史孫毓字休朗北海平/昌人長沙太守為詩評評毛鄭王
肅三家同異朋於王徐州從事陳統字元/方難孫申鄭宋
徴士鴈門周續之字道祖及雷次宗俱/事廬山恵逺法師豫章雷次宗字/仲
[001-24a]
倫宋通直/郎徴不起齊沛國劉瓛竝為詩序義前漢魯齊韓三家
詩列于學官平帝世毛詩始立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
東韓詩雖在人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

毛詩故訓傳二十卷鄭氏/箋馬融注十卷無下/袟王肅注二
十卷謝沈注二十卷江熙注二十卷字太和濟陽人/東晉兖州别駕
𤣥詩譜二卷徐整暢大/叔裘隱孫毓詩同異評十卷陸璣毛詩
草木鳥獸蟲魚䟽二卷字元恪吳郡人吳太/子中庶子烏程令為詩音者
[001-24b]
九人鄭𤣥徐邈蔡氏孔氏阮侃王肅江惇干寳李軌阮/侃
字徳恕陳留人河内太守江惇字思俊/河内人東晉徴士蔡氏孔氏不詳何人
   右詩梁有桂州刺史清河崔靈恩集衆解為毛
   詩集注二十四卷俗間又有徐爰詩音近吳興
   沈重亦撰詩音義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鄭子太叔云夫禮天之經地之義
民之行也左傳云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
嗣者也禮敎之設其源逺哉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於
[001-25a]
周公代時轉浮周公居攝曲為之制故曰經禮三百威
儀三千及周之衰諸侯始僭將踰法度惡其害己皆滅
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矣孔子反魯乃始刪定值戰國
交争秦氏坑焚惟故禮經崩壞為甚漢興有魯髙堂生
傳士禮十七篇即今之儀禮也而魯徐生善為容孝文
時為禮官大夫景帝時河間獻王好古得古禮獻之鄭/六
藝論云後得孔氏壁中河間獻王古文禮五十六篇記/百三十一篇周禮六篇其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同而
字多異劉向别錄云古文記二百四篇藝文志曰/禮古經五十六篇出于魯淹中蘇林云淹中里名或曰
[001-25b]
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冬官
一篇乃購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瑕丘蕭奮以禮
至淮陽太守授東海孟卿孟喜/父卿授同郡后蒼及魯閭
丘卿其古禮經五十六篇蒼傳十七篇所餘三十九篇
宣付書館名為逸禮蒼說禮數萬言號曰后蒼曲臺記
在曲臺校書著/記因以為名孝宣之世蒼為最明蒼授沛聞人通漢
字子方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及梁戴徳字延君號大/戴信都太傅戴聖字次/君號
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沛慶普字孝公東/平太傅由是禮有大小戴
[001-26a]
慶氏之學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咸豫章/太守大戴授琅
邪徐良字斿卿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小戴授梁人橋仁字季卿大/鴻臚家世
傳/業及楊榮字子孫琅/邪太守王莽時劉歆為國師始建立周官
經以為周禮河南緱氏杜子春受業於歆還家以敎門
徒好學之士鄭興父子興字少贛河南人後漢太中大/夫子衆已見前竝作周禮解詁
等多往師之賈景伯亦作周禮解詁禮記者本孔子門
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後人通儒各有損益故中庸是
子思伋所作緇衣是公孫尼子所制鄭𤣥云月令是吕
[001-26b]
不韋所撰盧植字子幹涿郡人後漢/北中郎將九江太守云王制是漢時博
士所為陳邵字節良下邳人/晉司空長史周禮論序云戴徳刪古禮
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
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漢劉向别錄有四十九篇其篇/次與今禮記同名為他家書拾
撰所取不可/謂之小戴禮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
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鄭𤣥
亦依盧馬之本而注焉范曄後漢書云中興鄭衆傳周
官經後馬融作周官注鄭注引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之義鄭𤣥三禮目錄云二鄭信
[001-27a]
同宗之大儒/今賛而辯之𤣥本治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於義
長者順者故為鄭氏學𤣥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
篇通為三禮焉漢初立髙堂生禮博士後又立大小戴
慶氏三家王莽又立周禮後漢三禮皆立博士今慶氏
曲臺久亡大戴無傳學者唯鄭注周禮儀禮禮記竝列
學官而喪服一篇又别行於世今三禮俱以鄭為主
馬融注周官十二卷鄭𤣥注十二卷王肅注十二卷干
寳注十三卷
[001-27b]
   右周禮
鄭𤣥注儀禮十七卷馬融王肅孔倫字敬序㑹稽人東/晉廬陵太守集衆
家/注陳銓不詳/何人裴松之字士期河東人宋/大中大夫西郷侯雷次宗蔡超字/希
逺濟陽人宋丞/相諮議參軍田儁之字僧紹馮翊人/齊東平太守劉道拔彭城人/宋海豐
令/周續之自馬融以下/竝注喪服
   右儀禮
盧植注禮記二十卷鄭𤣥注二十卷王肅注三十卷孫
炎注二十九卷字叔然樂安人魏/祕書監徴不就業遵注十二卷字長/儒燕
[001-28a]
人宋奉/朝請庾蔚之畧解十卷字闕隨潁川人/宋貟外常侍
   右禮記
鄭𤣥三禮音/各一卷王肅三禮音各一卷七/錄唯云撰禮記音李軌周禮儀禮音/各一卷禮記
音二/卷劉昌宗周禮儀禮音各一/卷禮記音五卷徐邈周禮音一卷七錄/無禮記音三卷
射慈字孝宗彭城人吳中書侍/郎齊三傳禮記音一卷謝楨不詳何人禮/記音一卷孫毓
禮記音/一卷繆炳禮記音/一卷曹耽字愛道譙國人東晉安北/諮議參軍禮記音二卷
尹毅天水人東晉國子/助敎禮記音一卷蔡謨字道明濟陽考城人晉司/徒文穆公
范宣字宣子濟陽人東晉貟/外郎不就禮記音二卷徐爰禮記音/三卷王曉闕作周/ 禮音
[001-28b]
一卷云定鄭氏音闕土/江南無此書不詳何人   右作音人近有戚衮作周禮音沈重撰問禮禮
   記音梁國子助敎皇侃撰禮記義䟽五十卷又
   傳喪服義䟽竝行於世
古之王者必有史官君舉則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諸侯亦有國史春秋即魯之史記也孔子應聘不遇自
衞而歸西狩獲麟傷其虚應乃與魯君子左丘明觀書
於太史氏因魯史記而作春秋上遵周公遺制下明將
[001-29a]
來之法襃善黜惡勒成十二公之經以授弟子弟子退
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眞故論本事而
為之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人當世
君臣其事實皆形於傳故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
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名髙齊人子夏弟/子受經于子夏穀梁
名赤魯人穈信云與秦孝公同時七錄/云名淑字元始風俗通云子夏門人鄒氏王吉善鄒/氏春秋
夾氏之傳鄒氏無師夾氏有錄無書故不顯于世桓譚/新論
云左氏傳遭戰國寢藏後有餘年魯人穀梁赤作春秋/殘畧多有遺文又有齊人公羊髙縁經文作傳彌失本
[001-29b]
事/漢興齊人胡母生字子都景帝時為博士年老歸敎/于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
𢎞亦頗/受焉趙人董仲舒官至江都/膠西相竝治公羊春秋蘭陵褚
梁/相東平嬴公諫大/夫廣川段仲温吕步舒步舒丞/相長史皆仲
舒弟子嬴公守學不失師法授東海孟卿及魯眭𢎞字/孟
符節/令𢎞授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為博/士至左馮翊太子太傅及顔安樂
字翁孫魯國薛人也孟/姊子也為齊郡太守丞由是公羊有嚴顔之學𢎞弟子
百餘人常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彭祖授琅邪王中少/府
家世/傳業中授同郡公孫文東平太傅/徒衆甚盛及東門雲荆州/刺史安樂
[001-30a]
授淮陽泠豐字次君菑/川太守及淄川任翁少/府豐授大司徒馬
字游卿東海戚/人封扶徳侯及琅邪左咸郡守九卿/徒衆甚盛始貢禹字少/翁琅
邪人御/史大夫事嬴公而成於眭孟以授潁川堂谿惠惠授泰
山冥都丞相/史又踈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太子太傅事孟卿以授琅邪
筦路筦路及冥都又事顔安樂路授大司農孫寳字子/嚴潁川鄢/陵人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及詩於魯申公武帝時為
博士傳子至孫/皆為博士使與董仲舒論江公呐於口而丞相公
孫𢎞本為公羊學比輯其義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
[001-30b]
羊家詔太子受衞太子復私問榖梁而善之其後浸微
唯魯榮廣字王/孫皓星公二人受焉廣盡能傳其詩春秋
蔡千秋字少君諫大/夫郎中戸將梁周慶字幼/君丁姓字子孫至/中山太傅皆從
廣受千秋又事皓星公為學最篤宣帝即位聞衞太子
好榖梁乃召千秋與公羊家竝說上善穀梁說後又選
郎十人從千秋受㑹千秋病死徴江公孫為博士詔劉
向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復死乃徴周慶丁姓待詔
使卒授十人十餘嵗皆明習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
[001-31a]
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
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竝論望之等多從穀梁由是大
盛慶姓皆為博士姓授楚申章昌曼君為博士至/長沙太傅初尹
更始字翁君汝南邵陵人議/郎諫大夫長樂戸將事蔡千秋又受左氏傳取
其變理合者以為章句傳子咸大司/農及翟方進字子威/汝南上
蔡人丞/相封侯房鳳字子元琅邪不其人光禄/大夫五官中郎將青州牧始江博士授胡
常常授梁蕭秉字君/房王莽時為講學大夫左丘明作傳以授曽申申傳衞人吳起魏文/侯相起傳其子
[001-31b]
期期傳楚人鐸椒楚太/傅椒傳趙人虞卿趙/相卿傳同郡荀
卿名況況傳武威張蒼漢丞相/北平侯蒼傳洛陽賈誼長沙梁/王大傅
誼傳至其孫嘉嘉傳趙人貫公漢書云賈誼授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
公傳其少子長卿蕩隂/令長卿傳京兆尹張敞字子髙河/東平陽人
徙杜/陵及侍御史張禹字長子/清河人禹數為御史大夫蕭望之
言左氏望之善之薦禹徴待詔未及問㑹病死禹傳尹
更始更始傳其子咸及翟方進胡常常授黎陽賈護字/季
君哀帝時/待詔為郎護授蒼梧陳欽字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將軍漢書儒林傳
[001-32a]
漢興北平侯張蒼及梁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大中
大夫劉公子皆修春秋左氏傳始劉歆字子駿向之/子王莽國師
尹咸及翟方進受左氏哀帝時歆與房鳳王龔欲立左/氏為師丹所奏不果平帝世始
得/立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賈護劉歆歆授扶風賈徽字元/伯後
漢潁隂令作春秋/條例二十一卷徽傳子逵逵受詔列公羊穀梁不如
左氏四十事奏之名曰左氏長義章帝善之逵又作左
氏訓詁司空南閤祭酒陳元作左氏同異大司農鄭衆
作左氏條例章句南郡太守馬融為三家同異之說京
[001-32b]
兆尹延篤字叔堅/南陽人受左氏於賈逵之孫伯升因而注之
汝南彭汪字仲/博先師竒說及舊注太中大夫許淑字/惠
卿魏/郡人九江太守服䖍字子慎/河南人侍中孔嘉字山甫/扶風人魏司徒
王朗字景興/肅之父荆州刺史王基大司農董遇徴士燉煌周
生烈竝注解左氏傳梓潼李仲欽著左氏指歸陳郡潁
字子嚴後漢/公車徴不就作春秋條例又何休字邵公任城人/後漢諫大夫
左氏膏肓公羊墨守榖梁癈疾鄭康成鍼膏肓發墨守
起廢疾自是左氏大興漢初立公羊博士宣帝又立穀
[001-33a]
梁平帝始立左氏後漢建武中以魏郡李封為左氏博
士羣儒蔽固者數廷爭之及封卒因不復補和帝元興
十一年鄭興父子奏上左氏乃立於學官仍行於世迄
今遂盛行二傳漸微江左中興立左氏傳杜氏服氏博/士太常荀崧奏請立二傳博士詔
許立公羊云穀梁膚淺不足/立博士王敦亂竟不果立左氏今用杜預注公羊用
何休注穀梁用范甯注二傳近代無講者恐其學/遂絶故為音以示將來
士燮注春秋經十一卷字彦威蒼梧人吳/衞將軍龍編侯賈逵左氏解
詁三十卷服䖍解誼三十卷王肅注三十卷董遇章句
[001-33b]
三十卷杜預經傳集解三十卷字元凱京兆杜陵人晉/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
三司當/陽穆侯孫毓注二十八卷杜預春秋釋例十五卷四十
篇服䖍音一卷魏髙貴郷公音三卷曹髦字士/彦魏廢帝嵇康音
三卷字叔夜譙國人/晉中散大夫杜預音三卷李軌音三卷荀訥
四卷字世言新蔡人東/晉尚書左民郎徐邈音三卷
   右左氏梁東宫學士沈文何撰春秋義䟽闕下
   袟陳東宫學士王元規續成之元規又撰春秋
   音
[001-34a]
何休注公羊十二卷王愆期注十二卷字門子河東人/東晉散騎常侍
辰陽/伯髙龍注十二卷字文范陽人東/晉河南太守孔衍集解十四卷
字舒元魯人/東晉廣陵相李軌音一卷江惇音一卷
   右公羊
尹更始穀梁章句十五卷唐固注十二卷字子正丹陽/人吳尚書僕
射/糜信注十二卷字南山東海人/魏樂平太守孔衍集解十四卷徐
邈注十二卷徐乾注十三卷字文祚東莞人/東晉給事中范甯集注
十二卷段肅注十二卷不詳/何人胡訥集解十卷
[001-34b]
   右穀梁
孝經者孔子為弟子曽參說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
之孝事親之法亦遭焚燼河間人顔芝為秦禁藏之漢
氏尊學芝子貞出之是為今文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
后蒼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凡十八
章又有古文出于孔氏壁中别有閨門一章自餘分析
十八章總為二十二章孔安國作傳劉向校書定為十
八後漢馬融亦作古文孝經傳而世不傳世所行鄭注
[001-35a]
相承以為鄭𤣥案鄭志及中經簿無唯中朝穆帝集講
孝經云以鄭𤣥為主檢孝經注與康成注五經不同未
詳是非江左中興孝經論語/共立鄭氏博士一人古文孝經世既不行今隨
俗用鄭注十八章本
孔安國馬融鄭衆鄭𤣥王肅蘇林字孝友陳留人/魏散騎常侍何晏
字平叔南陽人魏吏部/尚書駙馬都尉闗内侯劉邵字孔才廣平人魏/光禄勲一云劉熙韋昭字/𢎞
嗣吳郡人吳侍中領左國史/髙陵亭侯為晉諱改為曜徐整謝萬孫氏不詳/何人揚泓
天水人東/晉給事中袁宏字彦伯陳郡人/東晉東陽太守虞槃佑字𢎞猷髙平/人東晉處士
[001-35b]
不詳/何人殷仲文陳郡人東晉/東陽太守車𦙍字武子南平人/東晉丹陽尹荀昶
字茂祖潁川/人宋中書郎孔光字文泰/東莞人何承天東海人宋/廷尉卿釋慧琳秦/郡
人宋世/沙門王𤣥戴字彦運大闕人/齊光禄大夫明僧紹
   右竝注孝經皇侃撰義䟽先儒無為音者
論語者孔子應荅弟子及時人所言或弟子相與言而
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終微
言已絶弟子恐離居已後各生異見而聖言永滅故相
與論撰因輯時賢及古明王之語合成一法謂之論語
[001-36a]
鄭康成云仲弓子夏等所撰定漢興傳者則有三家魯
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常山都尉龔奮
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及子𤣥成魯扶卿鄭云扶/先或說
先先/生太子少傅夏侯建前將軍蕭望之竝傳之各自名
家齊論語者齊人所傳别有問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
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昌邑中尉王吉少府
宋畸琅邪王卿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
庸生竝傳之唯王陽名家古論語者出自孔氏壁中凡
[001-36b]
二十一篇有兩子張如淳云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以下為篇名曰從政
篇次不與齊魯論同新論云文異/音四百餘字孔安國為傳後漢馬融亦注之安昌侯張禹受魯論于夏侯建又從庸生王
吉受齊論擇善而從號曰張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禹
以論授成帝後漢包咸字子長吳/人大鴻臚周氏不詳/何人竝為章句
列于學官鄭𤣥就魯論張包周之篇章考之齊古為之
注焉魏吏部尚書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𤣥
陳羣字長文穎川/人魏司空王肅周生烈燉煌人七錄云字文逢/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001-37a]
之說并下已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今以為
主鄭𤣥注十卷王肅注十卷虞翻注十卷何晏集解十
卷譙周注字允南巴西人晉散騎/常侍不拜陽城亭侯衞瓘注八卷少二卷/宋明帝
補/闕崔豹注十卷字正熊燕國人晉/尚書左中兵郎李充集注十卷東晉/人
孫綽集注十卷字興公太原人東晉/廷尉卿長樂亭侯盈氏注十卷不詳/何人
孟整注十卷一云孟陋陋字少孤江夏/人東晉撫軍參軍不就梁覬注十卷天/水
人東晉國/子博士袁喬注十卷字彦叔陳國人東晉/益州刺史湘西簡侯尹毅注十
卷江熙集解十二卷張馮注十卷字長宗吳人東/晉司徒左長史孔澄
[001-37b]
之注十卷字仲淵㑹稽人/宋新安太守虞遐注十卷㑹稽人齊/貟外郎王弼
釋疑三卷欒肈釋疑十卷徐邈音一卷
   右論語皇侃撰義䟽行於世
老子者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陽陳國苦縣厲郷人
史記云字耼又云曲/里人一云陳國相人生而皓首劉向列仙傳云受學/於容成生於殷時
為周柱下史史記云為周守藏史或言是老萊子蓋百/六十餘嵗或言二百餘嵗衆家皆云先為
柱下史轉為守藏史葛洪云文王時為主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或云老子在黄帝時為廣成子一云為天老
在堯時為務光子在殷時/為彭祖在周為柱下史覩周之衰乃西出闗周敬/王時
[001-38a]
闗令尹喜說道徳二篇尚虚無無為劉向云西過流/沙莫知所終
固云道家者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
術也漢文帝竇皇后好黄老言有河上公者居河之湄
結草為菴以老子敎授文帝徴之不至自詣河上責之
河上公乃踊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作老子章句
四篇以授文帝言治身治國之要其後談論者莫不宗
尚𤣥言唯王輔嗣妙得虚無之旨今依王本博采衆家
以明同異河上公章句四卷不詳/名氏毋丘望之章句二卷
[001-38b]
字仲都京兆人/漢長陵三老嚴遵注二卷字君平蜀都人漢徴士/又作老子指歸十四卷
翻注二卷王弼注二卷又作老子/指略一卷鍾㑹注二卷羊祜解
釋四卷字叔子泰山平陽人/晉太傅鉅平成侯范望州注訓二卷字叔文/㑹稽人
吳尚/書郎王尚述二卷字君曽琅邪人東晉/江州刺史封杜忠侯程韶集解二卷
鉅鹿人東晉/郎中闗内侯邯鄲氏注二卷不詳/何人常氏注二卷不詳/何人
氏注二卷孟子注二卷或云孟康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人魏中書監廣陵亭侯
生内解二卷不詳/何人袁真注二卷字彦仁陳郡人東晉/西中郎將豫州刺史
嗣注二卷張憑注二卷孫登集注二卷字仲山太原中/都人東晉尚書
[001-39a]
郎/蜀才注二卷釋慧琳注二卷釋慧嚴注二卷陳留人/本姓范
宋世/沙門王𤣥載注二卷顧懽堂誥四卷一作老/子義䟽節解二卷
不詳作者或云老子/所作一云河上公作劉遺民𤣥譜一卷字遺民彭城人/東晉柴桑令
想余注二卷不詳何人一云張魯或云劉表魯字/公旗沛國豐人漢鎮南將軍闗内侯戴逵
音一卷字安道譙國人東晉散騎/常侍太子中庶子徴不就
   右老子近代有梁武帝父子及周𢎞正講䟽北
   學有杜弼注世頗行之
莊子者姓莊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國䝉縣人也六國時為
[001-39b]
梁漆園吏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李頤云與齊/愍王同時
齊楚嘗聘以為相不應時人皆尚遊說莊生獨髙尚其
事優遊自得依老氏之旨著書十餘萬言以逍遥自然
無為齊物而已大抵皆寓言歸之於理不可案文責也
然莊生宏才命世辭趣華深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𢎞
致後人増足漸失其眞故郭子𤣥云一曲之才妄竄竒
說若閼弈意脩之首危言游鳬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
分有三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
[001-40a]
注是也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
意去取其内篇衆家竝同自餘或有外而無雜唯子𤣥
所注特㑹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徐仙民李𢎞範作音
皆依郭本以郭為主
崔譔注十卷二十七篇清河人晉議郎内/篇七外篇二十向秀注二十
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無雜篇為音三卷司馬彪注二十
一卷五十二篇字紹統河内人晉祕書監内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為音三卷
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字子𤣥河内人晉太傅主/簿内篇七外篇十五雜篇
[001-40b]
十一為/音三卷李頤集解三十卷三十篇字景眞潁川襄城人/晉丞相參軍自號𤣥
道子一作三十/五篇為音一卷孟氏注十八卷五十二篇不詳/何人王叔之
義䟽三卷字穆闕琅邪人/宋處士亦作注李軌音一卷徐邈音三卷
   右莊子爾雅者所以訓釋五經辯章同異實九流之通路百氏
之指南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博覽而不惑者也爾近也
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釋詁一篇葢周公所作釋言
以下或言仲尼所増子夏所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
[001-41a]
張楫論之詳矣前漢終軍始受豹䑕之賜自兹迄今斯
文盛矣先儒多為億必之說乖葢闕之義唯郭景純洽
聞强識詳悉古今作爾雅注為世所重今依郭本為正
犍為文學注三卷一云犍為郡文學卒史臣舍/人漢武帝時待詔闕中卷劉歆注
三卷與李廵注正/同疑非歆注樊光注六卷京兆人後漢中散大/夫沈旋疑非光注
巡注三卷汝南人後/漢中黄門孫炎注三卷音一/卷郭璞注三卷字/景
純河東人東晉𢎞農太守/著作郎音一卷圖賛二卷
   右爾雅梁有沈旋約之/子集衆家之注陳博士施
[001-41b]
   乾國子祭酒謝嶠舍人顧野王竝撰音既是名
   家今亦采之附於先儒之末
 
 
  
 
 經典釋文卷一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典釋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