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60 春秋本義-元-程端學 (WYG)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
 春秋本義目録     春秋類
  卷首
   名氏   綱領   通論   問答
  卷一
   隠公
  卷二
   隠公
[000-1b]
  卷三
   隠公
  卷四
   桓公
  卷五
   桓公
  卷六
   莊公
[000-2a]
  卷七
   莊公
  卷八
   莊公
  卷九
   閔公
  卷十
   僖公
[000-2b]
  卷十一
   僖公
  卷十二
   僖公
  卷十三
   僖公
  卷十四
   文公
[000-3a]
  卷十五
   文公
  卷十六
   宣公
  卷十七
   宣公
  卷十八
   成公
[000-3b]
  卷十九
   成公
  卷二十
   襄公
  卷二十一
   襄公
  卷二十二
   襄公
[000-4a]
  卷二十三
   襄公
  卷二十四
   昭公
  卷二十五
   昭公
  卷二十六
   昭公
[000-4b]
  卷二十七
   定公
  卷二十八
   定公
  卷二十九
   哀公
  卷三十
   哀公
[000-5a]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
 春秋本義           春秋類
  提要
    臣/等謹按春秋本義三十卷元程端學撰端學字時
     叔號積齋慶元人至治元年舉進士第二官國子
    助教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事蹟附載元史儒學
    傳韓性傳中是書乃其在國學時所作所採
     自三傳而下凡一百七十六家卷首具列其
[000-5b]
    目寧波府志及千頃堂書目均稱所採一百
    三十家未喻其故也首為通論一篇問答一
    篇綱領一篇其下依經附説類次羣言間亦
    綴以案語左𫝊事迹即參錯于衆説之中體
    例頗為糅雜其大㫖仍主常事不書有貶無
    褒之義故所徵引大抵孫復以後之説往往
    繳繞支離横加推衍事事求其所以貶如經
    書紀履緰來逆女伯姬歸于紀此自直書其
[000-6a]
    事舊無褒貶端學必謂履緰非命卿紀不當
    使求迎魯亦不當聴其迎夫履緰為命卿固
    無明文其非命卿又有何據乎紀叔姬之歸
    酅舊皆美其不以盛衰易志歸於夫族端學
    必以為當歸魯而不當歸酅斯已刻矣乃復
    誣以失節于紀季此又何所據乎至于宋儒
    之駁左𫝊不過摘其與經相戾如經曰楚子
    䴢卒而𫝊曰遇弑之類耳端學乃事事皆云
[000-6b]
    未知信否則天下無可據之古書矣以其尚
    頗能糾正胡𫝊又所採一百七十六家其書
    佚者十之九此書猶畧見其梗槩故録之以
    備參考焉乾隆四十二年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陸 費 墀
[000-7a]
春秋本義原序
孔子何為修春秋明禮義正名分辨王伯定中外防微
慎始斷疑誅意其書皆天下國家之事其要使人克已
復禮而已三代盛時禮義明名分正上明下順内修外
附民志既安姦偽不作孔子生乎此時春秋無作也周
綱墮諸侯縦大夫專陪臣竊命呉楚内侵人道悖扵下
天運錯扵上災異荐臻民生不遂孔子既不得出而正
之則定詩書正禮樂賛周易而常道著矣復修春秋即
[000-7b]
事以立教而其所書皆非常之事人知其事之非常則
常道有在夫知非常則知己之所當克知常道有在則
知禮之所可復故春秋不書常事屬辭比事使人自見
其義而已孟子曰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
此之謂也若邵子謂錄實事而善惡形扵其中朱子謂
直書其事而善惡自見者盖有以識夫筆削之意若董
子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者又此經之
大㫖也三𫝊者之作固不可謂無補扵經也然而攻其
[000-8a]
細而捐其大泥一字而遺一事之義以日月爵氏名字
為褒貶以抑揚予奪誅賞為大用執彼以例此持此以
方彼少不合則輾轉生意穿鑿附㑹何范杜氏又従而
附益之聖人經世之志冺矣後此諸儒雖多訓釋大凡
不出三家之緒積習生常同然一辭使聖人明白正大
之經反若晦昧譎怪之說可歎也已幸而啖叔佐趙伯
循陸伯沖孫大山劉原父葉石林陳岳氏者出而有以
辨三𫝊之非至其所自為說又不免褒貶凡例之敝復
[000-8b]
得吕居仁鄭夾漈吕朴鄉李秀巖戴岷隱趙木訥黄東
𤼵趙浚南諸儒傑然欲埽陋習而未暇致詳也端學之
愚病此久矣竊嘗采輯諸𫝊之合扵經者曰本義而間
附已意扵其末復作辨疑以訂三𫝊之疑似作或問以
校諸儒之異同廿年始就猶未敢取正扵人盖以此經
之大積敝之久非淺見末學所能究也嘗謂讀春秋者
但取經文平易其心硏窮其歸則二百四十二年之事
之義小大相維首尾相應支離破碎刻巧變詐之説自
[000-9a]
不能惑聖人惻怛之誠克己復禮之㫖粲然具見而鍳
戒昭矣則是編也雖扵經濟心法不敢窺測然知本君
子或有取焉爾泰定丁夘四月既望四明程端學序
[000-10a]
 春秋傳名氏
  左氏    傳 外傳二𫝊或謂楚左史倚相後/者近是謂左丘明者非也
 齊/公羊氏髙漢初/人𫝊
 魯/榖梁氏赤秦孝/公時人
 杜陵/杜氏預元凱/傳 集解 釋例
 任城/何氏休邵公/膏肓
 順陽/范氏甯武子/集解
   孔氏穎達/ 正義
[000-10b]
   徐氏彦/   疏或云不知撰人/
   楊氏士勛/  疏
   荀子卿/   公子姓譜或謂依託其人/
 廣川/董子仲舒/  決事比 繁露或謂非董子之書/
   劉氏向子政/
   鄭氏元康成/ 鍼
   賈氏逵光伯/ 大義
   鄭氏衆/   長義
[000-11a]
 景城/劉氏炫/   述議略
 雲陽/韋氏昭宏嗣/ 注外傳
 趙郡/啖氏助叔佐/ 集𫝊 例說
 河東/趙氏匡伯循/ 闡微纂類 義統
 呉/陸氏淳改名質/伯沖集𫝊 纂例 辨疑 微旨
 呉郡/陸氏希聲居陽/遁叟通例
  楊氏藴藏機/ 公子譜
  盧氏全玉川/ 摘微
[000-11b]
   黄氏敬密/  春秋圖
   李氏瑾子玉/ 指掌 碎王
   陳氏岳/   折衷論 通例
 蜀/ 馮氏繼先/  名號歸一圖 名字同異錄
 海陵/胡氏瑗翼之/ 口義
 徂徠/石氏介守道/ 說
 平陽/孫氏復明復/ 尊王發微 總論 三𫝊辨失解
 長洲/葉氏清臣道卿/纂類
[000-12a]
   江氏休復鄰㡬/世論
 京兆/杜氏    譜
 廬陵/歐陽氏修永叔/論 或問
 館内/王氏沿聖源/ 集𫝊 箋義
   王氏哲/   通義 異義 皇綱論
   李氏堯俞/  集義略論
   朱氏定/   索隱授扵師道先生/
 江陽/杜氏諤獻可/ 㑹義
[000-12b]
  楊氏   辨要
  齊氏賢良/  旨要
  陳氏洙/  索隱論
 眉山/蘇氏轍子由潁/濱
 臨江/劉氏敞原父公/是𫝊意林 權衡 說例
 臨江/劉氏攽贛父公/非
 常山/劉氏絇質夫/ 說
 髙鄄/孫氏覺莘老/ 經解 經社要義 學纂
[000-13a]
 河南/程子頤正叔伊/川𫝊
 大梁/張子載子厚横/渠
 濟北/晁氏以道説之/景迂
 山隂/陸氏佃農師/ 後𫝊
 河南/楊氏彦齡衍之/年表 蒙求
  沈氏括存中/ 機括
 長安/趙氏瞻大觀/ 經解義例
 荆南/唐氏既潛亨/ 邦典與其子孜問答/
[000-13b]
 濟南/晁氏補之无咎/雜論
 三山/孫氏子平/  人譜與練同撰/
 閩山/練氏鳴道/
 呉郡/朱氏長文伯原/通志
 巴川/家氏安國/  通義
   張氏暄/   龜鑑圖
   馬氏擇言/  要類
 四明/髙氏閌抑崇息/齋集註
[000-14a]
 襄陵/許氏翰/
 呉與/張氏大享嘉父/五禮例宗 通訓
  楊氏時中立/
 浦城/章氏拱之/  統微
 括□/葉氏夢得少藴/讞 攷 傳 旨要 統例
 蜀/黎氏錞希聲/ 經解
  王氏斐/   義解
  丁氏副/  演聖統例 三𫝊異同
[000-14b]
 涪陵/崔氏子方彦直/西疇經解 本例 例要
  吕氏奎/   要旨
 定襄/劉氏易/   經解
 彭門/呉氏元緒/  鼓吹
 南城/范氏柔中/  見微
 㑹稽/呉氏孜/   折衷義
  謝氏子房/  備對
 應天/朱氏振/   正名賾隱旨要并叙論不拘類例/專取經意
[000-15a]
        指要
  沈氏滋仁/  興亡國鑑
 四明/陳氏禾秀實/ 傳 統論
 長樂/鄭氏昻尚明/ 臣傳
 延平/鄧氏驥徳稱/ 指蹤
 㑹稽/石氏公孺/  類例
 東萊/吕氏本中居仁/
 建安/胡氏安國康侯/傳 通旨
[000-15b]
 廬陵/胡氏銓邦衡/ 集善
 蜀/李氏棠子思/  時論
  朱氏震子發/  講義
 鄱陽/余氏安行/  新傳
 潁川/韓氏璜叔夏/ 人表
 成都/范氏沖元長/ 左氏講義
 鄱陽/洪氏皓元弼/ 紀詠
 臨川/鄧氏名世元亞/四譜 辯論譜説
[000-16a]
 長樂/劉氏本/   中論
 東平/畢氏良史少董/正辭 通例
 廣估/周氏彦熠/  明義
 三衢/毛氏邦彦/  正義
 舒城/王氏日休/  明例
 丹陽/洪氏與祖慶善/本旨
 廬陵/董氏自任/  總鑑
  夏氏休/   素志 麟臺獨講
[000-16b]
   黄氏叔敖/  講義
 淮陽/環氏中應仲/ 二十國年表 列國臣子表
   鄭氏樵漁仲夾/漈地名講 傳 考 六經圗辯
 新安/朱子熹元晦/ 語錄 文集
 廣漢/張子栻敬夫/
   林氏之竒少穎/通解
 東萊/吕氏祖謙伯恭/集説 類説 續説
         左氏國語類編門人所編/
[000-17a]
 睢陽/程氏迥可久沙/随顯微例目
 龍川/陳氏亮文伯/ 比事
 九峰/蔡氏沈仲黙/
 永嘉/陳氏傅良君舉/止齋章旨 類説 後傳
 眉山/任氏伯雨徳翁/繹聖新傳
 饒州/張氏根知常吳/園指南
 吳興/章氏沖茂深/ 左氏事類始末
 彭城/晁氏公武子政/故訓傳
[000-17b]
   延陵先生  講義
 江陵/項氏安世平甫/家説
 建安/真氏徳秀景元/
   林氏拱辰/  傳
 泉州/徐氏定徳操/ 解
 臨江/徐氏得之思叔/國紀
 河東/薛氏
  林氏栗黄中/ 經傳集解
[000-18a]
  王氏鎡/   門例通解
  呉氏仁傑斗南/
永嘉/薛氏士龍季宣/旨要 經解
公輔/任氏    集解
  王氏汝猷/  外傳不用三傳/
  師氏協/   解
  何氏涉濟川/ 本旨
  宋氏宜春/  新義
[000-18b]
  蜀/程氏公説伯剛/分記
 竹隱/趙氏鼎承之/
 襄陽/謝氏
 永嘉/吕氏大圭朴鄉/傳 或問 五論
   虞氏復之/  大義
 清江/張氏洽主一元/徳集注 集解
 莆田/陳氏    説
   趙氏鵬飛企明/木訥經筌
[000-19a]
  戴氏溪岷隱/ 講義
  江氏熈/
  朱氏由義/  解
  孔氏    書法
  張氏應霖心/ 纂説
  徐氏東海/  經旨
  范氏    斷例
  王氏    直解
[000-19b]
   陳氏   解義
 巴川/陽氏恪/齋 以/夏時攷正
 莆田/方氏   集解
   李氏燾秀岩/集註 攷
   李氏   要旨
   鄒氏   筆記
 三山/林氏   類攷
 神童/江氏   說
[000-20a]
  敬氏鉉/   備忘
  陳氏    世家
  張氏    列傳
  方氏九思/  或問
  家氏鉉翁則堂/集傳詳説
四明/王氏貫道/  傳
四明/趙氏與權説道/存耕奏議
四明/黄氏震東發/ 日鈔
[000-20b]
 四明/王氏應麟厚齋/困學紀聞
 四明/趙氏孟何浚南/法度編
 四明/戴氏銓少胡/ 微
 四明/戴氏培父/  誌
    氏    紀傳
    氏    四傳
    氏    類
    氏    例
[000-21a]
   氏    表記
   氏    王侯世家
   氏    地名譜
 
 
 
 
 
[000-21b]
 
 
 
 
 
 
 
 春秋傳名氏
[000-22a]
 春秋綱領
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
 窮天禄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𤣥牡敢
 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
 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絶
 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寛則得
[000-22b]
 衆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説 子曰晉文公譎
 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管仲之器小哉 天下
 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
 自諸侯出自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禄之去公
 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
 矣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
[000-23a]
 恒弑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
 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
 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齊景公
 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禮記曰屬辭比事春秋敎也比必/二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逺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
 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巳矣王曰
 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
[000-23b]
 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
 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
 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
 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
 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曰世衰道微邪
 説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
 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浚南趙氏曰天子之/事乃繼天立極之事
 後世以襃貶賞罰為/天子之事者失之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
[000-24a]
 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
 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寜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
 子懼項氏曰説者謂春秋書其罪扵䇿以示萬世故/亂臣賊子懼焉非也夫名之善惡足以懲勸中
 人非亂臣賊子之所畏也彼父與君且不顧又何名/之顧哉且弑逆之罪夫人知之非必孔子書之而後
 明也莽卓操昭之罪不經孔子之筆而閭巷小人至/今知其為亂臣賊子也子謂一書生操筆書之而能
 生其懼心者此真小兒童之見也然則孟子之言非/歟曰孔子之意惟孟子知之爾春秋之法謹名分防
 㡬微重兵權惡世卿禁外交嚴閏閫是一統非二政/凡所為杜賊亂扵未然者其理無不具也誅賊亂扵
 已然者其法無不舉也此義一明亂臣賊子環六合/而無所容其身為人君而知此義則未為者不得發
[000-24b]
 為人臣而知此義則已為者不得免譬之居山林而/備虎豹者髙垣墉謹門闥廣道路去菑翳嚴導從簡
 出入彼固無所伺吾隙矣而又厲戈㦸羅弓弩掘擭/穽張籠檻以待之雖有異能之獸絶力之禽亦將惴
 栗而逺遁也此春秋之所以作而姦雄之所以/懼也噫非孔子孰能修之非孟子孰能知之 王
 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
 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
 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
 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以力假仁
 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徳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
[000-25a]
 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徳服人者中心説而誠
 服也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天子適諸侯曰廵狩
 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
 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
 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
 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
 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仲尼之徒
 無道桓文之事者 公孫丑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
[000-25b]
 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
 子而已矣曽西曰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
 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扵是曰
 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莊周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也聖人議而不辯又曰春
 秋以道名分
公羊曰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董子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
[000-26a]
 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
 見之扵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
 下辨人事之紀别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存亡國繼絶
 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辯是非故長扵治
 人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扵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
 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
 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察
 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
[000-26b]
 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
 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
 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
 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扵春
 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扵春秋
 之義者必陷篡弑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
 之而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
 旨至扵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則犯
[000-27a]
 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者
 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
 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
 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垂空文以斷禮義 又曰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
 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朱子曰此春/秋之大指也是以仲尼之門三
 尺之童子羞稱五伯謂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真氏/曰孟
[000-27b]
 子之後其能深闢五伯者惟仲舒為然仁人知正誼/而已利之有無不論也知明道而已功之有無不計
 也義謂事物當然之理道謂天下通行之路其實一/也伯者惟利是謀而扵義有不暇顧惟功是計而扵
 道有不暇恤此所以/見黜扵孔氏之門也 春秋甚幽而明無傳而著
 春秋無逹例
杜氏曰春秋不以日月為例孫氏曰春秋互以日/月為例多所不通
王通氏曰春秋之扵王道是輕重之權衡曲直之繩墨
 也舎則無取𠂻矣
韓氏曰春秋謹嚴
[000-28a]
邵子曰春秋孔子之刑書也功過不相掩五伯者功之
 首罪之魁也先定五伯之功過而學春秋則大意立
 矣春秋之間有功者未有大扵四國有過者亦未有
 大扵四國者也不先治四國之功過則事無統理不
 得聖人之心矣春秋為君弱臣強而作故謂之名分
 之書夫聖人之經渾然無迹如天道焉春秋録實事
 而善惡形扵其中矣又曰春秋書實事而善惡自見/此之謂天理之自然而非一人
 之私/意也
[000-28b]
歐陽氏曰孔子聖人也萬世取信一人而已若公羊榖
 梁左氏三子者博學而多聞矣其傳不能無失者也
 孔子之扵經三子之扵傳有所不同則學者寜捨經
 而從傳不信孔子而信三子甚哉其惑也又曰夫𫝊/之扵經勤
 矣其述經之事時有賴其詳焉至其失傳則不勝其/戾也其述經之意亦時有得焉及其失也欲大聖人
 而反小之欲尊經而反卑之取其詳而得者廢其失/者可也嘉其尊大之心可也取其卑小之説不可也
 問者曰傳有所廢則經有所不通奈何曰經不待傳/而通者十七八因傳而惑者十五六日月萬物皆仰
 然不為盲者明而有物蔽之者亦不得見也聖人之/意皎然乎經惟明者見之不為他説蔽者見之也
[000-29a]
程子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而
 爭奪息導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立
 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随時有作順乎
 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乎三王
 迭興三重既備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聖王既不
 復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之迹亦私意妄為而巳道
 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
 周之末以聖人不復作也應天順人之治不復有也
[000-29b]
 扵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
 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
 聖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傳曰游夏不能賛一辭辭
 不待賛也言不能與扵斯耳後世以史視春秋而巳
 至扵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夫觀百物然後識化工
 之神聚衆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扵一事一義而欲窺
 聖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
 泳黙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也後王知春秋之義則
[000-30a]
 雖徳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又曰五經之有
 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律令惟言其法至扵斷例
 則始見其法之用也楊氏曰孔子之扵六經言其理/春秋著其行事若得六經之理
 春秋誠/不難知 五經如藥方春秋如用藥治病聖人之用
 全在此書所謂不如載之行事深切著明者也有重
 疊言者如征伐盟㑹之類盖欲成書勢須如此不可
 事事各求異義或上下文異則義須别 春秋一句
 即一事是非便見扵此亦窮理之要春秋以何為準
[000-30b]
 無如中庸 以傳考經之事跡以經别傳之真偽朱/子
 曰左氏曾見國史只是不知大義專去小處理㑹往/往不曾講學左氏説禮皆是周末衰亂不經之禮無
 足取者陳君舉所以説禮多錯者縁其多本左氏也/公榖考事甚踈二人乃經生傳得許多説話往往却
 不見國史又曰左氏有淺陋處如君子曰之類病處/甚多又曰左氏之病是以成敗論是非而不本扵義
 理之正又曰左氏乃趨時避害之人要置身扵穩地/而不識道理扵大倫處皆錯大學論所止便説君臣
 父子左氏豈知此如云周鄭交質而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使孔子議此肯如此否尚得謂與聖人同好
 惡哉又曰左氏傳是箇博記人作只是以世俗見識/斷當他事皆功利之説又曰近時言春秋者皆是計
 較利害大義却不曽見如陸淳孫明復之徒雖未深/扵聖經然觀其推言治道凛凜可畏終是得聖人意
[000-31a]
 思晁氏曰左氏之失專而縦公羊之/失雜而拘榖梁不縦不拘而失之随
 春秋大率所書事同則辭同後人因謂之例然有事
 同辭異者盖各有義非可例拘也
張子曰春秋之書在古無有乃仲尼所自作惟孟子能
 知之非理明義精殆未可學先儒未及此而治之故
 其說多鑿
龜山楊氏曰春秋昭如日星但説者斷以已意故有異
 同之論若義理已明春秋不難知也 又曰學者若
[000-31b]
 得五經之理春秋誠不難知
康侯胡氏曰古者列國各有史官掌記時事春秋魯史
 耳仲尼就加筆削乃史外傳心之要典也而孟子發
 明宗旨以為天子之事者周道衰微乾綱解紐亂臣
 賊子接迹當世人欲肆而天理滅矣仲尼天理之所
 在不以為已任而誰可五典弗惇已所當叙五禮弗
 庸已所當秩故曰文王既沒文不在兹乎天之將喪
 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扵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
[000-32a]
 匡人其如予何聖人以斯文之興廢在已而由人乎
 哉故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
 也空言獨能載其理行事然後見其用是故假魯史
 以寓王法撥亂世反之正叙先後之倫而典自此可
 惇秩上下之分而禮自此可庸善自此可勸惡自此
 可懲其志存乎經世其功配扵大禹之抑洪水周公
 之驅猛獸其大要則皆天子之事也故曰知我者其
 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是故春秋見諸行事
[000-32b]
 非空言比也百王之法度萬世之繩凖皆在此書學
 是經者信窮理之要矣不學是經而處大事決大疑
 能不惑者鮮矣 又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其行事
 備矣仲尼因事屬辭深切著明非五經比也本夫周
 室東遷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及平王末年王迹既熄
 故春秋作扵隱公之初逮莊僖而下五伯迭興假仁
 義而行以戴宗周為天下之共主號令征伐莫敢不
 從伯徳既衰諸侯放恣政在大夫專權自用官之失
[000-33a]
 徳寵賂益章然後陪臣執國命外域制諸夏皆馴致
 其道是以致此極耳仲尼自以無位與時道不行扵
 天下也制春秋之義見諸行事垂訓方來盖洪水滔
 天下民昏墊與蕭韶九成百獸率舞並載扵虞書大
 木斯拔與嘉禾合穎鄙我周邦與六服承徳同垂扵
 周史此上世帝王紀事之例至春秋則凡慶瑞之符
 禮文常事皆削而不書而災異之變政事闕失則悉
 書之以示後世使鑒觀天人之理有恐懼祗肅之意
[000-33b]
 若事斯語若書諸紳若列諸座右若几杖盤盂之有
 銘有戒乃史外傳心之要典扵以反身日加修省及
 其既久積善成徳上下與天地同流自家刑國措之
 天下 學春秋者必知綱領然後衆目有條而不紊
吕氏曰春秋之書凡以使克己復禮而反人道之正云
 爾毫髪不合扵禮則扵心術之微必有不得者惟能
 自克以義而求合扵禮則心廣氣盛其終必可以至
 扵聖人也此春秋之所由作也
[000-34a]
夾漈鄭氏曰以春秋為襃貶者亂春秋者也
朱子曰春秋大㫖其可見者誅亂臣討賊子内中國外
 呉楚貴王賤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義也
  又曰春秋正義明道貴王賤伯尊君抑臣匡内攘
 外乃其大義而以爵氏名字日月土地為襃貶之類
 若法家之深刻乃傳者之鑿説 聖人作春秋不過
 直書其事善惡自見定哀之時聖人親見據實而書/隱桓之世時世既逺史册亦有
 簡畧處夫子亦但據史册而寫出爾又曰春秋即是/直載當時之事要見當時治亂興衰非是扵一字上
[000-34b]
 定襃貶當時大亂聖人據實書之其是非得失付諸/後世公論盖有言外之意若必扵一字間求襃貶所
 在竊恐不然又曰孔子只是要備二三百年之事故/取史文畧加修定何甞云某事用某法某事用某例
 邪且如㑹盟征伐不過見諸侯擅興自肆耳郊禘不/過見魯僭禮耳至如三卜四卜牛傷牛死是失禮之
 中又失禮也書不郊猶三望是不必望而猶望也書/仲遂卒猶繹是不必繹而猶繹也如此看却分明又
 曰聖人光明正大不應以一字為襃貶扵/人不過直書其事善者惡者了然可見 春秋傳
 例多不可信聖人記事安有許多義例春秋一事各/發明一例如
 看風水移歩換形但以今人之心求聖人之意未到/聖人灑然處不能無失也朱子謂得之延平先生者
 如/此 春秋本明道正義之書今人止較齊晉伯業優
[000-35a]
 劣反成謀利大義晦矣齊桓尚自白直恁地做將去/至晉文做了千般嶢崎所以
 夫子有正譎之論又曰且如興滅繼絶誅殘禁暴懐/諸侯而尊周室百般好事都做只是無惻隱之心他
 本欲他事之行又恰有這題目故不得不舉行真氏/曰齊桓之伐衛若尊王也而心則在扵取賂其省難
 扵魯若恤鄰也而心則在扵覘國就其名義之最正/者無如救邢之舉葵邱之盟然其心則仗義以服諸
 侯而成已之伯若此之類皆所謂假仁者也其扵小/國則滅譚滅遂降鄣遷陽是皆以力服之也然遂既
 滅矣而亡國遺民猶能殱其師則人心之不服可知/矣至扵大國則扵楚也雖仗諸侯之衆執王祭之名
 能使其受盟扵召陵曽未數年伐吾與國之黄又從/而滅之齊卒不能救也既又伐吾與國之徐齊雖救
 之終莫止其敗也其扵晉也未甞能使之一與盟㑹/盖甞取虢與虞矣不聞其以滅同姓問之也又甞殺
[000-35b]
 太子申生矣不聞其以易嫡子正之也葵邱之㑹將/來㑹而還亦不聞其致詰之也盖其力之所至則有
 以服之力之所不及則無以服之迨其末年城縁陵/而散城鄫而不果狄侵衛又侵鄭而不能遏魯滅項
 雖討其罪而不能終是雖易服者亦無以服之矣又/其甚也身沒未㡬而曹衛邾之師己見伐矣若晉文
 之譎其視齊桓之正又不逮焉本無義也而假一事/示之義本無信也而假一事示之信本無禮也而假
 一事示之禮曰示云者表而揚之以誇衆也故一朝/王之頃而遽請隧焉是名為勤王而實窺大物也陽
 樊不服則圍之原不服又圍之名雖受地扵王實則/以力取也五伯英盛扵桓文然皆以力假仁而不本
 扵徳故能屈人之力而無以服其心視昔成湯之興/也東征而西夷怨文王之作也大畏而小懐為如何
 哉/ 春秋是末後事惟理明義精方見得
[000-36a]
黄氏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孔
 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盖方是時王綱解紐篡奪
 相尋孔子不得其位以行其權扵是約史記而修春
 秋随事直書亂臣賊子無所逃其罪而王法以明所
 謂撥亂世而反之正此其為志此其為天子之事故
 春秋無出扵夫子之所自道及孟子所以論春秋者
 矣自襃貶凡例之説興讀春秋者往往穿鑿聖經以
 求合其所謂凡例又變移凡例以遷就其所謂襃貶
[000-36b]
 如國各有稱號書之所以别也今必曰以某事也故
 國以罪之及有不合則又遁其辭人必有姓氏書之
 所以别也今必曰以某事也故名以誅之及有不合
 則又遁其辭事必有日月至必有地所此記事之常
 否則闕文也今必曰以某事也故致以危之故不月
 以外之故不日以略之及有不合則又為之遁其辭
 是則非以義理求聖經反以聖經釋凡例也聖人豈
 先為凡例而後作經乎何乃一一以經而求合凡例
[000-37a]
 也春秋弑君弑父書殺世子殺大夫者書以其邑叛
 以其邑來奔者書明白洞逹一一皆天子之事也今
 必謂其隂寓襃貶使人測度而自知如優戲之所謂
 隱者已大不可曉況又扵襃貶生凡例邪理無定形
 萬變而不齊後世法吏深刻始扵敕律之外立所謂
 例士君子尚羞用之果誰為春秋先立例而聖人必
 以是書之而後世以是求之邪以例求春秋動皆逆
 詐億不信之心也
[000-37b]
朴鄉吕氏曰春秋之作何為乎曰春秋者扶天理而遏
 人欲之書也春秋魯史爾聖人従而修之則其所謂
 扶天理而遏人欲者何在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若有恒性而綏猷之責則后實任之堯舜禹湯之聖
 逹而在上所以植立人極維持世道使太極之體常
 運而不息天地生生之理常發逹而不少壅者為其
 能明天理以正人心也周轍東王迹熄政教失俗敗
 壊修道之教不立而天命之性率性之道㡬若與之
[000-38a]
 俱泯泯昧昧而不存者君臣之道不明也上下之分
 不辨也義利之無别也真偽之溷淆也諸侯僭天子
 大夫僭諸侯而世莫知其非也臣弑君子弑父強并
 弱下篡上而世莫知其亂也其所施為盡反王制而
 失人道之正而世莫知其不然也孔子雖聖不得位
 則綏猷修道之責誰實尸之然而不忍絶也扵是以
 其明天理正人心之責而自任焉六經之書皆所以
 垂世教也而春秋一書尤為深切故曰我欲載之空
[000-38b]
 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魯史之所書聖人
 亦書之其事未甞與魯史異也而其義則異矣魯史
 所書其君臣之義或未明也而吾聖人則一正之以
 君臣之義魯史所書其上下之分或未辨也而吾聖
 人則一正之以上下之分中外之辨有未明者吾明
 之長㓜之序有未正者吾正之義利之無别也吾别
 之真偽之溷淆也吾析之其大要則主扵扶天理扵
 將微遏人欲扵方熾而已此正人心之道也故曰禹
[000-39a]
 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膺戎狄驅猛獸而百姓寜孔
 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之成春秋不過空言
 爾而其功乃可以配禹與周公豈非以其正人心之
 功尤大扵放龍蛇驅虎豹之功乎故曰春秋天子之
 事也何者人性之動始扵惻隱而終扵是非惻隠發
 扵吾心而是非公乎天下世之盛也天理素明人心
 素正則天下之人以是非為榮辱世之衰也天理不
 明人心不正則天下之人以榮辱為是非世之所謂
[000-39b]
 亂臣賊子恣睢跌蕩縦人欲以滅天理者豈其悉無
 是非之心哉故雖肆意所為莫之或制而其心實未
 甞不知其非而意夫人之議已此其一髮未亡之天
 理也惟其一髪未亡之天理不足以勝其浸淫日滋
 之人欲是以迷而不復為而不厭而其所謂自知其
 非者終自若也則其心未甞不欲變亂天下之是非
 以託已扵莫我議之地既幸而上無明君為之正王
 法以定其罪而又幸而世教不明人心不正習熟見
[000-40a]
 聞以為當然曾莫有議其非者則為亂臣賊子者又
 何其幸之又幸邪是故唐虞三代之上天理素明人
 心素正是非善惡之論素定則人之為不善者有不
 待刑罰加之刀鋸臨之而自㡬若無所託足扵天地
 間者世道衰微天理不明人心不正是非善惡之論
 㡬扵倒置然後亂臣賊子始得以自容扵其間而不
 特在扵禮樂征伐之無所主而已也孔子之作春秋
 也要亦明是非之理以詔天下與來世而已是非者
[000-40b]
 人心之公理而聖人因而明之則固有犁然當乎人
 心者彼亂臣賊子聞之固將不懼扵身而懼扵心不
 懼扵明而懼扵暗不懼扵刀鋸斧鉞之臨而懼扵倐
 然自省之頃不懼扵人欲浸淫日滋之際而懼扵天
 理一髪未亡之時此其扶天理遏人欲之功顧不大
 矣乎孟子斷然以為有一治之效盖真有見乎此夫
 使先王之紀綱法度既巳蕩然不存天子之禮樂征
 伐既已不能自制其所恃以僅不泯者獨有人心是
[000-41a]
 非之公理爾而又顛倒錯亂貿貿不明則三極果何
 恃以立人道果何恃以存乎此固春秋一書所以有
 功扵萬世也自世儒不明乎孟子之説遂以為春秋
 之作乃聖人賞善罰惡之書而所謂天子之事者謂
 其能制賞罰之權而巳夫謂天子之事止扵制賞罰
 之權而綏猷修道之責乃不暇問則是劉漢以後之
 天子而非唐虞三代之天子矣為是説者不惟不知
 春秋抑亦不知所謂天子之事者也彼徒見夫春秋
[000-41b]
 一書或書名或書字或書人或書爵或書氏或不書
 氏扵是為之説曰其書字書爵書氏者襃之也其書
 名書人不書氏者貶之也襃之故予之貶之故奪之
 予之所以代天子之賞奪之所以代天子之罰賞罰
 之權天王不能自執而聖人執之所謂章有徳討有
 罪者聖人固以自任也夫春秋魯史也夫子匹夫也
 以魯國而欲以僭天王之權以匹夫而欲以操賞罰
 之柄借曰道之所在獨不曰位之所不可得乎夫子
[000-42a]
 本惡天下諸侯之僭天子大夫之僭諸侯下之僭上
 卑之僭尊為是作春秋以正名分而已自蹈之將何
 以律天下聖人宜不如是也盖是非者人心之公不
 以有位無位而皆得以言故夫子得以因魯史以明
 是非賞罰者天王之柄非得其位則不敢專也故夫
 子不得假魯史以寓賞罰是非道也賞罰位也夫子
 者道之所在而豈位之所在乎或曰夫子之為是也
 非以私諸已也夫子以魯有可以變而至道之質是
[000-42b]
 以託諸魯以律天下之君大夫其賞之也非曰吾賞
 之也魯賞之也其罰之也非曰吾罰之也魯罰之也
 魯周公之後而聖人之祚嗣也賞罰之權夫子不以
 自執推而予之扵魯魯亦不能以自有推而夲之扵
 周周之典禮周公為之也以周公之後而行周公之
 典禮或者其庶㡬乎此聖人意也且夫夫子匹夫也
 固不得以擅天王之賞罰魯諸侯之國也獨可以擅
 天王之賞罰乎魯不可以擅天王賞罰之權而夫子
[000-43a]
 乃固推而予之則是夫子為其實而魯獨受其名夫
 子不敢以自僭而乃使魯僭之聖人尤不如是也大
 抵學者之患往往在扵尊聖人太過而不明乎義理
 之當然扵是過為之論意欲尊聖人而實背之或謂
 春秋為聖人變魯之書或謂變周之文従商之質或
 謂兼三代之制其意以為夏時商輅周冕韶樂聖人
 之所以告顔淵者不見諸用而寓其説扵春秋此皆
 一切繆妄之論其大要則皆主扵以禮樂賞罰之權
[000-43b]
 為聖人自私之具爾夫四代禮樂孔子之所以告顔
 淵者亦謂其得志行道則當如是爾豈有無其位而
 修當時之史乃遽正之以四代之制乎夫子魯人也
 故所修者魯史其時周也故所用者時王之制此則
 聖人之大法也謂其扵修春秋之時而竊禮樂賞罰
 之權以自任變時王之法兼三代之制不㡬扵誣聖
 人乎學者學不知道妄相傳襲其為傷教害義扵是
 為甚後之觀春秋者必知夫子未甞以禮樂賞罰之
[000-44a]
 權自任而後可以破諸儒之説諸儒之説既破而後
 吾夫子所以修春秋之旨與夫孟子所謂天子之事
 者皆可得而知之矣 又曰六經之不明諸儒穿鑿
 害之也而春秋為尤甚春秋穿鑿之患其原起扵三
 傳而後之諸儒又従而羽翼之横生意見巧出義理
 有一事而或以為襃或以為貶彼此互相矛盾者矣
 有事同而前以為襃後以為貶前後自相牴牾者矣
 紛紛聚訟而聖人之意益以不明然其大端不過有
[000-44b]
 二一曰以日月為襃貶之説二曰以名稱爵號為襃
 貶之説彼徒見夫盟一也而有日者有不日者卒一
 也而有日者有不日者葬冝書日也而或書時入冝
 書日也而或書月若是其不同也扵是有以日月為
 襃貶之説又見夫國君一也而或書子或書侯或書
 伯外域一也而或書州或書國或書人或一事而前
 爵後人或一行而前氏後名又若是其有異也扵是
 有以名稱爵號為襃貶之説愚請有以折之蔑之盟
[000-45a]
 不日則曰其盟渝也柯之盟不日則曰信之也將以
 渝者為是乎信之者為是乎桓之盟不日而葵邱之
 盟則日之或曰危之也或曰美之也將以危之者為
 是乎美之者為是乎公子益師卒不日左氏曰公不
 與小斂也然公孫敖卒扵外而公在内叔孫婼卒扵
 内而公在外其不與小斂明矣又何以書日乎公羊
 曰公子益師不日逺也然公子彄亦逺矣又何以日
 乎榖梁曰不日惡也然公子牙季孫如意亦惡矣又
[000-45b]
 何以書日乎葬必書月日而有不書月日者則曰不
 及時而日渇葬也不及時而不日慢葬也過時而日
 隱之也過時而不日謂之不能葬也當時而不日正
 也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也然過時而日直指齊桓公
 而言當是時公子爭國隠之可也衛穆公宋文公無
 齊桓之賢無爭國之患過時而日有何可隱之乎宋
 穆公之日葬又有何危乎凡此者皆疑誤而難通者
 也孰謂春秋必以日月為襃貶乎至扵来歸仲子之
[000-46a]
 賵而宰書名則曰貶之也使榮叔歸成風之含賵而
 王不書天則亦曰貶之也豈歸仲子之賵罪在冢宰
 而不在天王乎歸成風之含賵咎在天王而不在榮
 叔乎春秋書王本以正名分而夫子乃自貶王而去
 其天則將以是為正名分可乎榖伯鄧侯稱名説者
 曰朝弑逆之人故貶之滕子紀侯獨非朝弑逆之人
 乎滕薛來朝稱侯説者曰滕薛微國也以其先朝隱
 公故襃之朝隱公有何可襃而襃之乎若以隱為始
[000-46b]
 受命之王則尤繆妄之甚者也或曰滕本侯爵也朝
 弑逆之人貶而稱子朝桓公可貶也終春秋之世不
 復稱侯豈皆以朝桓公之故而貶之乎或曰為時王
 所黜也夫使時王而能升黜諸侯之爵則是禮樂刑
 賞之權天王自能執矣安得為春秋之世乎先書荆
 繼書楚已而書楚子説者曰進楚人也聖人作經本
 以辨夷夏之分而顧乃進楚人而退中國乎若此之
 類不可以一二數要皆疑誤而難通者也孰謂春秋
[000-47a]
 以名稱爵號為襃貶乎大抵春秋以事繫日以日繫
 月以月繫時事成扵日者書日事成扵月者書月事
 成扵時者書時故凡朝覲蒐狩城築作毁凡如此者
 皆以時成也㑹遇平如來至侵伐圍取救次遷戍襲
 奔叛執放水旱雨雹冰雪彗孛螽螟凡如此者或以
 月成或以時成也崩薨卒弑葬郊廟之祭盟戰敗入
 滅獲日食星變山崩地震火災凡如此者皆以日成
 也其或冝月而不月宜日而不日者皆史失之也假
[000-47b]
 如某事當書月而魯史但書其時某事當書日而魯
 史但書其月則聖人安得虚增甲子乎是春秋不以
 日月為例也春秋據事直書而善惡自見名稱從其
 名稱爵號従其爵號而是非善惡則繫乎其文非必
 書名者皆貶而書字者皆襃也假令某與某在所襃
 而舊史但著其名某與某在所貶而舊史只著其字
 則聖人将奔走列國以求其名與字而後著之扵經
 乎是春秋不以名稱爵號為襃貶也若夫因其所書
[000-48a]
 日月前後而知其是非因其名稱爵號之異同而知
 其事實則固有之矣非聖人固以是為襃貶也有如
 莊三十一年春築臺于郎秋築臺于秦三十二年春
 城小榖則有以見纔閲三時而土功屢興也宣十五
 年秋螽冬蝝生則有以見連歴二時而災害荐作也
 莊八年春師次于郎夏師及齊師圍郕秋師還則有
 以見其閲三時而勞兵扵外也若此之類盖扵書時
 見之桓二年秋七月把侯来朝九月入把則有以見
[000-48b]
 來朝方閲一月而遽興兵以入之也昭七年三月公
 如楚九月公至自楚則有以見其朝夷狄之國閲七
 月之久而勞扵行也僖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
 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則有以見其閲九月
 日而後雨也若此之類盖扵書月見之癸酉大雨震
 電庚辰大雨雪則有以見八日之間而再見天變也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則有以見旬日之間而取其二
 邑壬申御廩災乙亥甞則有以見其甞扵災餘之為
[000-49a]
 不敬己丑葬敬嬴庚寅而克葬則有以見明日乃葬
 之為無備己未同盟于雞澤戊寅及陳袁僑盟則有
 以見晉人之先盟諸侯而後盟大夫若此之類盖扵
 書日見之然以是為聖人以日月之書不書寓襃貶
 則誤矣若夫名稱爵號之異同則有以事之大小而
 其辭因之以詳略者亦有前目而後凡者有蒙上文
 而殺其辭者固難以一例盡而時變之升降世道之
 盛衰亦有因之以見者楚一也始書荆再書楚已而
[000-49b]
 書楚子呉一也始書呉再書呉人已而書呉子扵以
 見夷狄之浸盛矣魯柔溺鄭宛詹始也大夫猶不氏
 扵後則大夫無有不氏者扵以見大夫之浸强矣始
 也呉楚君大夫皆書人扵後則呉楚之臣亦書名扵
 以見呉楚之大夫皆往來扵中國矣諸侯在喪稱子
 有書子而預㑹預伐者扵以見居喪㑹伐之為非禮
 也把公爵也而書伯滕侯爵也而書子扵以見其不
 用周爵而以國之大小為强弱也㑹于曹蔡先衛伐
[000-50a]
 鄭則衛先蔡扵以見當時諸侯皆以目前之利害則
 不復用周班也幽之盟男先伯淮之㑹男先侯戚之
 㑹子先伯蕭魚之㑹世子長扵小國之君扵以見伯
 者為政皆以私意為輕重而無復禮文也垂隴之盟
 内之則公孫敖㑹諸侯召陵侵楚之師外之則齊國
 夏㑹伯主扵以見大夫敵扵諸侯而莫知其非也凡
 此者莫非名稱從其名稱爵號從其爵號而是非善
 惡乃因而見之初非聖人特以是為襃貶也學者必
[000-50b]
 欲扵名稱爵號之間而求聖人襃貶之意則窒礙不
 通矣扵其不通也而强為之説則務為新巧何所不
 至恐非聖人明白正大之心也學者之觀春秋必先
 破春秋以日月為例之説與夫以名稱爵號為襃貶
 之説而後春秋之旨可得而論矣 或曰子謂春秋
 不以日月名稱爵號為襃貶則信然矣若是則春秋
 所書皆據舊史爾所謂門人髙弟不能賛一辭者其
 義安在曰春秋有日則書日有月則書月名稱從其
[000-51a]
 名稱爵號從其爵號與夫盟則書盟㑹則書㑹卒則
 書卒葬則書葬戰則書戰伐則書伐弑則書弑殺則
 書殺一因其事實而吾無加損焉故曰其事則齊桓
 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愚甞深惟春秋
 之義竊以為其大旨有三一曰明分義二曰正名實
 三曰著㡬微所謂明分義者何也每月書王以明正
 朔之所自出所以序君臣内齊而外楚内晉而外呉
 所以别中外書陳黄衛縶所以明兄弟之義書晉申
[000-51b]
 生許止所以明父子之恩曹羈鄭忽長㓜之序也成
 風仲子嫡庶之别也凡此之類皆所以明分義所謂
 正名實者何也傳稱許止不甞藥而經曰弑則非不
 甞藥矣扵夷臯之弑既歸獄扵趙穿而經曰盾則趙
 盾之情不能掩矣齊無知陳佗踰年之君也而經曰
 殺正討賊之名也凡此之類皆所以正名實所謂著
 㡬微者何也天王狩扵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明因
 狩而後朝也公自京師遂㑹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
[000-52a]
 伯邾人滕人伐秦明因㑹伐而如京師也公子結媵
 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著公子結之專也
 葵邱之㑹宰周公與焉巳而書曰戊辰諸侯盟于葵
 邱明宰周公之不與盟也溴梁之㑹諸侯咸在已而
 書曰戊寅大夫盟明大夫之自盟也凡此之類皆所
 以著㡬微其他書法盖亦不一而足然其大者則不
 出扵三者之外矣聖人之筆如化工随物賦形洪纎
 髙下各得其所而生生一意常流行扵其問雖其所
[000-52b]
 紀事實不出扵魯史之舊而其精神風采則異矣若
 曰春秋但約魯史之文使其文簡事核而已則夫人
 皆能之矣何以為春秋
 讀春秋者先明大義其次觀世變所謂世變者何也
 春秋之始是世道之一變也春秋之終是世道之一
 變也劉知㡬有云孔子述史始扵堯典終扵獲麟盖
 書之終春秋之始也孔子述書至文侯之命而終者
 平王之始年也隱公之初平王之末年也平王之始
[000-53a]
 不共戴天之讐未報也而其命文侯之辭曰汝多修
 扞我于艱患已弭矣用賚爾秬鬯一卣功已報矣其
 歸視爾師寜爾邦國家無復事矣即此一篇而觀之
 已無興復之望然而聖人猶不忍絶也盖遲之四十
 九年而無復一毫振起之意聖人扵是絶望矣由是
 而上則為西周而下則為春秋此獨非世道一變之
 㑹乎此春秋之所以始也入春秋而楚始横然猶時
 有勝負也盖至扵獲麟之前嵗而呉以被髪文身之
[000-53b]
 俗偃然與晉侯為㑹矣入春秋而大夫强然猶未至
 扵竊位也盖至扵獲麟之嵗而齊陳恒執其君齊自
 是為田氏矣在魯則自季孫逐君之後魯國之政盡
 在三家而魯君如贅旒矣在晉則自趙鞅入戚之後
 晉國之政盡在六卿而趙籍韓䖍魏斯為諸侯之漸
 已具矣向也蕃服之交扵中國者其大莫如楚而今
 也以魯國東方之望而奔走扵偏方下國之越以求
 自安矣向也諸侯猶有伯而今也伯主不競而諸侯
[000-54a]
 之爭城爭地者日以擾擾而無一息寜矣故自獲麟
 之前其世變為春秋自獲麟之後其世變為戰國此
 又非世道一變之㑹乎是春秋之所以終也然不特
 此也合春秋一經觀之則有所謂隱桓莊閔之春秋
 有所謂僖文宣成之春秋有所謂襄昭定哀之春秋
 隱桓之春秋伯主未興之時也莊閔之春秋伯主未
 盛之時也莊之十三年而㑹于北杏二十七年而同
 盟于幽扵是合天下而聴命扵一邦矣合天下而聴
[000-54b]
 命扵一邦古無有也僖之四年伐楚五年㑹世子九
 年盟葵邱而匡王室合諸侯之權皆在伯主矣伯主
 之未興諸侯無所統也而天下猶知有王伯主之既
 興諸侯有所統也而天下始不知有王伯主之興固
 世道之一幸而王之迹熄獨非世道之衰邪僖之十
 七年而小白卒小白卒而楚始横中國無伯者十餘
 年二十八年而有城濮之戰扵是中國之伯昔之在
 齊桓者今轉而歸晉文矣晉襄繼之猶足以嗣文公
[000-55a]
 之業靈成景厲不足以繼悼公再伯而得鄭駕楚尚
 庶㡬焉自是而後晉伯不競盖至扵襄之二十七年
 而宋之㑹晉楚之從交相見昭之元年再㑹扵虢扵
 是晉楚夷矣四年而楚靈大㑹扵申晉盖不預中國
 之事者十年平邱之盟雖曰再主夏盟而晉之合諸
 侯由是止鄟陵以後參盟見矣參盟見而諸侯無主
 盟者矣天下之有伯非美事也天下之無伯非細故
 也天下無伯而春秋終焉故觀隱桓莊閔之春秋固
[000-55b]
 已傷王迹之熄觀襄昭定哀之春秋尤以傷伯業之
 衰此特其大者耳其他如荆人來聘外域之臣始未
 有名字也扵後則名字著扵經矣無駭挾卒諸侯之
 大夫始未有名氏也扵後則有生而賜氏者矣始也
 諸侯盟諸侯扵後則大夫盟諸侯矣始也諸侯自相
 盟扵後則大夫自相盟矣始也諸侯僣天子扵後則
 大夫僣諸侯矣始也大夫竊諸侯之柄扵後則陪臣
 據大夫之邑矣合春秋一經觀之大抵愈趨愈下愈
[000-56a]
 久愈薄遡之而上則文武成康之盛可以接堯舜之
 傳沿之而下則七雄分裂之極不至扵秦不止學春
 秋者既能先明大義以究理之精又能次觀世變以
 硏事之實則春秋一經亦思過半矣 學春秋者捨
 三傳無所考而士之有志者類欲盡束三傳獨抱遺
 經豈非以其互相牴牾更相矛盾而不一其説乎竊
 甞思之左氏熟扵事而公榖近扵理盖左氏曾見國
 史而公榖乃經生也惟其曾見國史故雖熟扵事而
[000-56b]
 理不明惟其出扵經生所傳故雖近扵理而事多繆
 二者合而觀之可也然左氏雖曰備事而其間有不
 得其事之實公榖雖曰言理而其間有害扵理之正
 者不可不知也盖左氏每述一事必究其事之所由
 深扵情偽熟扵世故往往論其成敗而不論其是非
 習扵世之所趨而不明乎大義之所在言周鄭交質
 而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論宋宣公立穆公而曰可
 謂知人矣鬻拳强諫楚子臨之以兵而謂鬻拳之為
[000-57a]
 愛君趙盾亡不越境反不討賊而曰惜也越境乃免
 此皆其不明理之故而其叙事失實者尤多有如楚
 自得志漢東駸駸荐食上國齊桓出攘之晉文再攘
 之其功偉矣此正孟子所謂彼善扵此者然其所以
 攘楚者豈能驟舉而攘之哉必先翦其手足破其黨
 與而後攘之易耳是故桓公將攘楚必先有事扵蔡
 文公將攘楚必先有事扵曹衛此事實也而左氏不
 逹其故扵侵蔡則曰為蔡姬故扵侵曹伐衛則曰為
[000-57b]
 觀裸浴與塊故此其病在扵推尋事由毛舉細故而
 二公攘外安内之烈皆晦而不彰其他紀事往往類
 此然則左氏之紀事固不可廢而未可盡以為據也
 宗左氏者以為邱明受經扵仲尼所謂好惡與聖人
 同者然左氏大旨多與經戾安得以為好惡與聖人
 同乎觀孔子所謂左邱明恥之某亦恥之乃竊比老
 彭之意則其人當在孔子之前而左氏傳春秋其事
 終扵智伯乃在扵孔子之後説者以為與聖人同者
[000-58a]
 為左邱明而傳春秋者為左氏盖有證矣或以為六
 國時人或以為楚左史倚相之後盖以所載虞不臘
 等語盖秦人以十二月為臘月而左氏所述楚事極
 詳盖有無經之傳而未有無傳之經亦一證也若夫
 公榖二氏固非親受者其所述事多是采之傳聞又
 不親見國史故其事多繆誤略其事而觀其理有精
 到者而其害扵理者亦甚衆此尤致知者之所以當
 眀目而深辨之也公羊論隱桓之貴賤而曰子以母
[000-58b]
 貴母以子貴夫謂子以母貴可也謂母以子貴可乎
 推此言也所以長後世妾母陵僣之禍者皆此言基
 之也榖梁論世子蒯聵之事則曰信父而辭王父則
 是不尊王父也其弗受以尊王父也夫尊王父可也
 不受父命可乎推此言也所以啓後世父子爭奪之
 禍者未必不以此言藉口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趙
 鞅歸于晉公榖皆曰其言歸何以地正國也後之臣
 子有據邑以叛而以逐君側之小人為辭者矣公子
[000-59a]
 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公羊曰大夫
 受命不受辭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
 也後之人臣有生事異域而以安社稷利國家自諉
 者矣紀侯大去其國聖人盖傷之也而公羊則以為
 齊襄復九世之讐春秋之後世有窮兵黷武而以春
 秋之義自許者矣祭仲執而鄭忽出其罪在祭仲也
 而公羊則以為合扵反經之權後世盖有廢置其君
 如奕棊者矣聖人作經本以明理也自傳者學不知
[000-59b]
 道妄為之説而事非易位義利無别其極扵下僣上
 卑陵尊父子相夷兄弟為仇為人臣而稱兵以向闕
 出境外而矯詔以行事國家易姓而為其大臣者反
 以盛徳自居而無所媿君如武帝臣如雋不疑皆以
 春秋定國論而不知其非也此其為害豈不甚扵叙
 事失實之罪哉故甞以為公榖左三傳要皆有失而
 失之多者莫如公羊何范杜三家各自為説而説之
 繆者莫如何休公羊之失既已略舉其一二而何休
[000-60a]
 之繆為尤甚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不過曰君之始年
 爾而何休則曰春秋紀新王受命扵魯滕侯卒公羊
 不過曰滕微國而侯不嫌也而何休則曰春秋王魯
 託隱公以為始受命之王滕子先朝故襃之黜周王
 魯公羊未有明文也而何休乃唱之其誣聖人也甚
 矣公羊曰母弟稱弟母兄稱兄此其言已有失矣而
 何休又從為之説曰春秋變周之文從商之質質家
 親親明當親扵羣公子也使後世有親厚扵同母之
[000-60b]
 兄弟而薄扵父之枝者未必不斯言啓之公羊曰立
 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此其言固有據也
 而何休乃為之説曰嫡子有孫而死質家親親先立
 弟文家尊尊先立孫使世有惑扵質文之異而嫡庶
 互爭者未必不斯語禍之其釋㑹戎之義則曰王者
 不治外國録戎來者勿拒去者勿追也春秋之作本
 以正外國之分乃謂之不治外國可乎其釋天王使
 來歸賵之義則曰王者據土與諸侯分職俱南面而
[000-61a]
 治有不純臣之義春秋之作本以正君臣之分乃謂
 之有不純臣之義可乎隱三年春二月己巳日有食
 之公羊不過曰記異也而何休則曰是後衛州吁弑
 其君諸侯初僭桓元年秋大水公羊不過曰記災也
 而何休則曰先是桓篡隱與專易朝宿之邑隂逆與
 怨氣所致凡而地震山崩星電雨雹螽螟彗孛之類
 莫不推尋其致變之由考騐其為異之應其不合者
 必强為之説春秋記災異而其説不書曾若是其瑣
[000-61b]
 碎磔裂乎若此之類不一而足凡皆公羊之妄也愚
 觀三子之釋傳惟范寗差少過其扵榖梁之義有未
 安者輒曰寗未詳盖譏之也而何休則曲為之説適
 以増公羊之過爾故曰范甯榖梁之忠臣也何休公
 羊之罪人也
 
 
 春秋本義綱領
[000-62a]
 春秋本義通論
春秋之不明凡例襃貶害之也聖人曷甞先定凡例而
修春秋哉或曰子之本義有云義見某年某事者非凡
例邪曰非也春秋有自然之法因是事而著是理以為
法扵天下曷甞設凡例以待其事而書之哉如朱子謂
何甞某事用某法某事用某例者得之若當時史氏之
作則凡例之説或有之矣亦未必若今之説春秋者拘
拘執彼以比此也及乎孔子借魯史以作經因事設教
[000-62b]
凡非天子之事而私相盟者其私盟之罪無不同也而
其為盟則各有所因即其因以見其情則其罪有輕重
焉私相㑹者其私㑹之罪無不同也而其為㑹亦各有
所因即其因以見其情則其罪有輕重焉私相侵伐者
其侵伐之罪無不同也而其侵伐亦各有所因即其因
以見其情則其罪有輕重焉此孟子有彼善扵此之説
也惟其罪之無不同故有義見某年某事之云惟其情
之有淺深罪之有輕重故本事之下各附先儒之論以
[000-63a]
見其義此亦理一分殊之謂學春秋者即此而推之則
凡入滅圍取朝聘奔如凡非王事而諸侯僣焉大夫攘
焉者其罪皆可見而其情罪之輕重等差亦不能逃焉
曰然則孔子徒議其罪而已乎曰未也議其罪將以懲
其惡懲其惡将使之反其無惡而已矣故曰克己復禮
克己所以復禮也不克己則不能以復禮不懲惡則不
能以遷善故春秋為克己復禮之書而後世但知聖人
議人罪惡而已此凡例襃貶之所由興也自凡例襃貶
[000-63b]
之説興而聖人之心不白扵世其書雖存其用則泯矣
此非細故也此説春秋之大弊也人能痛埽其弊以至
扵無春秋其庶㡬乎愚所言者凡例之陋若夫襃貶之
繆則邵子朱子鄭夾漈吕朴鄉諸家之説已悉扵綱領
兹不復論
弑君之賊夫人所能知也然致弑之由則有漸自某君
之失其道而肆意侵伐入滅民困而財耗也馴而至扵
戕其身自某君之家不齊妻淫而子奢也馴而至扵滅
[000-64a]
其家自某君之失其馭而使大夫専國君若贅旒也馴
而至扵禄去公室自某君之失其權而使某卿帥師軍
政之在臣也馴而至扵弑其君春秋皆歴書之以為天
下之大戒使凡為君者防微慎始兢兢業業而不敢肆
此正所謂屬辭比事之法惟其弑其君罪大惡極夫人
所能知故本義但云義見隱四年衛州吁事惟其屬辭
比事有以著其見弑之由故本事之下各附先儒之説
以明之而非舎弑君之罪但著人君之過而已也
[000-64b]
大凡先儒傳此一經必有一得特以襃貶凡例之説汨
其心思故不得盡善耳是以先儒之説不敢妄加去取
必究其指歸而取其所長二家説同則取其前説前畧
後詳前晦後明則取其後説其或大段甚當而一二句
害理者可刪則刪之一二字害理者可改則改之如吕
朴鄉五論正大明白而扵明分義正名分著㡬微三條
之下所引春秋事時或與經意不合未免去其一二如
程子春秋序子丑寅建正之類不能無疑故闕而不録
[000-65a]
竊倣朱子所謂不敢扵注脚上添注脚之法使觀者簡
明易見云爾非敢自執己見凡非已意者一切去之也
所以敢爾者以其有經為之主也經意本渾成明白因
傳而益明者固有之矣因傳而晦且鑿者亦不少也故
説之合扵經者取之其不合者去之其法甚約也其或
取兩説者以一説之意未足以盡此事之旨故必兼見
而其義始備其或必附已意云者亦以先儒之説與經
相違云爾非敢舎先儒之説而主一己之見亦非敢勦
[000-65b]
先儒之意以為巳之意也
曰子之引諸家之説其亦有重複者何也曰此編竊倣
朱子集註之意先訓詁而後事實而後議論議論即本
義也其圈下復引諸家之説者其餘意也或其前後始
末也盖春秋一事兼數義本義之外别有餘意又有前
後始末一家之言豈能盡該故引諸家之説以足之諸
家之説豈免重複哉欲其成文故不得盡刪也所謂前
後始末者一事必有首尾必合數十年之通而後見或
[000-66a]
自春秋之始至中中至終而總論之正所謂屬辭比事
者也大凡春秋一事為一事者常少一事而前後相聨
者常多其事自微而至著自輕而至重始之不慎至卒
之不可救者往往皆是而先儒或略之乃扵一字之間
而究其義此其穿鑿附㑹想像測度之説所由生也今
似此者悉埽除之使經文渾成明白即始而見終庶學
者可以理義推詳不得以小巧私智窺聖人之意者本
義之旨也
[000-66b]
傳稱屬辭比事者春秋之大法此必孔門傳授之格言
而漢儒記之耳而説春秋者終莫之省甚可惜也夫春
秋有大屬辭比事有小屬辭比事其大者合二百四十
二年之事而比觀之春秋之始諸侯無王未若是之甚
也終則天王不若一列國之君始也諸侯之大夫未若
是之張也終則專國而無諸侯始也呉楚未若是之横
也終則伯中國滅諸侯始也諸侯之伐國未甚也終則
至扵滅同列之國其小者合數十年之事而比觀之始
[000-67a]
也大夫執一國之權終則至扵弑其君始也子弟預一
國之政終則至扵篡其位始也諸侯專恣而妄動終則
至扵滅其身始也夫人昏姻之不正終則至扵淫亂而
奔亡又如魯桓見殺扵齊而莊公忘父之讐主王姬昏
與齊人狩文姜之喪未除而如齊納幣書子同生扵前
至三十七年而始娶又如躬如齊逆女先至而後夫人
入其終卒有姜氏弑閔遜邾之亂又如書王人子突救
衛而衛侯朔入于衛又書公至自衛又書齊人來歸衛
[000-67b]
俘又如書大無麥禾而築郿告糴于齊而新延廏凡春
秋之事無不皆然人知此法則一字襃貶與先定凡例
而作春秋之説久當自廢不必多辨也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皆非常之事此説自三傳至扵今
凡傳春秋者皆能言之其亦孔門弟子聞扵聖師之言
歟然而三傳卒不能守其言左氏多以春秋之事為禮
公榖亦有以為喜之嘉之者夫既得禮矣喜之嘉之矣
則是常事也豈有非常之事而聖人以為禮為可喜為
[000-68a]
可嘉哉諸儒踵三傳之繆而不察同然一辭甚可怪也
其辯既各見扵本義辨疑或問兹不復論
 
 
 
 
 
 
[000-68b]
 
 
 
 
 
 
 
 春秋夲義通論
[000-69a]
 春秋本義問答
  問元年春王正月此春秋開卷第一義而正朔一
  事亦吾儒所當明辨者今本義以正月者建寅之
  月或問中引用蔡氏書傳謂三代改正朔而不改
  月數辨證甚明然竊詳朱蔡之説月數雖不改正
  朔則必改商建丑則正朔必用十二月周建子則
  正朔必用十一月特紀月之數不改耳故商書元
  祀十有二月以十二月為嵗首七月之詩二之日
[000-69b]
  鑿冰以十一月為嵗首凡朝㑹大事必以正朔行
  事今既以正月為建寅之月則是周未甞改夏正
  也而又引趙氏云王正月者王者之所班葉氏云
  王者以正朔一天下豈有周為天子而乃班夏之
  正朔乎周改正朔矣而乃仍以夏之正朔一天下
  乎大槩如左杜胡張諸儒之以建子為正月則扵
  王正月三字甚順而扵春之一字有未安若以建
  寅之月為正月則扵春字甚安而扵王正月三字
[000-70a]
  有所未妥此乃千古不斷之疑請更詳之
答隱公元年春王正月改正朔不改月數不必疑所可
疑者魯公即位之在正月也何謂改正朔不改月數不
必疑盖商改夏正以十二月為嵗首矣而書稱元祀十
有二月伊尹奉嗣王祗見厥祖未甞改十二月為正月
也周改夏正以十一月為嵗首矣而周禮一書七月一
詩皆用夏正數月其曰一之日觱發正指十一月亦未
嘗改十一月為正月也其他如四月惟夏六月徂暑等
[000-70b]
詩顯然可考秦改夏正以十月為嵗首矣而史記云始
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又每嵗首先書冬
十月漢用秦正每嵗首亦先書十月未甞改十月為正
月也至漢武帝改厯法用夏正每嵗首始書正月此皆
不改月數之明驗而所謂改正朔者惟即位與朝覲㑹
同則商以十二月周以十一月秦以十月行事以新天
下耳目耳葉氏所謂王者以正朔一天下如此而已然
其敬授民時使民春耕夏耘秋斂冬藏天子諸侯春祠
[000-71a]
夏禴秋嘗冬烝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則仍用夏正觀詩
書易周禮及月令汲冢等書與春秋凡非時必書之事
可見矣盖四時斷不可易天子順時以施政斯民依時
以興作向使周以十一月為春以二月為夏五月為秋
八月為冬則二十四氣皆差而農作非時祭祀非節蒐
狩非名夫夏之孟夏天子嘗麥庶人薦麥夏之孟秋農
乃登榖天子嘗新若周之孟夏豈有麥周之孟秋豈有
榖而月令王制言之乎蒐者仲春擇取禽獸之名苗者
[000-71b]
仲夏除獸害苗之名獮者仲秋順時殺物之名狩者仲
冬圍守取物之名若周改四時行之則違時害物名實
錯亂聖人肯為之乎惟其四時民事不可移易故班律
授時仍用夏正而建丑十二月不改為春正月建子十
一月亦不改為春正月惟其商周即位朝覲㑹同等事
在十二月十一月故有改正朔之名况改正朔三字乃
漢儒所自言扵經無見凡商周秦扵嵗首稱十二月十
一月十月者即其所改正朔也凡商周秦稱正月者皆
[000-72a]
建寅月也由是觀之春在王正月之上既甚順而王在
正月之上亦甚妥此朱子晚年之論始定欲改孟子註
周七八月為夏五六月周十一十二月為夏九十月之
説而其書已徧行扵世故蔡氏觧書親承朱子之教而
有改正朔不改月數之説不然何敢背其説而反孟子
集註之論哉今陽恪夏正辨實出扵朱子門人㬊淵親
聞其師之論愚所以敢扵本義或問用夏正而取趙氏
葉氏之云者以此也何謂可疑者魯公即位在正月也
[000-72b]
盖商既以元祀十有二月伊尹奉嗣王祇見厥祖及三
年終喪即吉十有二月朔伊尹又以冕服奉嗣王歸于
亳則是凡商王即位必在十有二月也葢古者君喪嗣
子踰年始即位改元必在所建之歳首次第推之周之
王與諸侯即位亦當在十有一月何獨春秋在建寅正
月即位乎此其可疑者也及考唐志春秋時晉魯宋各
自有厯法當獻惠之世大抵皆用夏正由是知春秋時
魯公不奉周王正朔不於建子十一月即位而以建寅
[000-73a]
正月即位故孔子因舊史而不革直書之以見當時諸侯
之僭亂也故曰其文則史其義則某竊取之然唐志之外
更無他書可考不敢質言之而其可疑者亦粗通其一二
矣愚所以敢於本義引朱子晩年荅㬊氏之說以明之者
此也夫夏正周正之說雖為春秋開卷第一義固不可以
不講而春秋大義則在於正義明道尊君抑臣貴王賤伯
内夏外夷防微慎始因事立敎以正人心以扶綱常其夏
正周正之說乃後儒自為異論自相矛盾春秋先務正不
[000-73b]
在此也曰班厯授時亦國之大事周亦當在十一月然則
本義引趙氏云古者天子嘗以今年冬班明年正朔於諸
侯所謂今年冬者果在何月也曰此無明文可考今依蔡
氏說則周當在冬十月其或班厯授時在冬十二月亦不
可知也曰商周既以寅月為正月安在其為改正朔安在
其為諸侯奉天子正朔乎曰古之班厯授時猶今之授時
厯自漢武帝歴魏晉隋唐以至扵今皆用夏正國之大事
皆在寅月今之授時厯雖與古異制然使民依時作事則
[000-74a]
同也天下孰敢不遵孰敢自定厯法哉此即古者奉天
子正朔之義斷不可因漢武以來不改正朔而遂廢班
厯也夫夏之四時非夏之四時也天之四時也夏不敢
違天而授時周敢違天而授時乎由是觀之商周雖改
正朔而班夏之時亦何傷哉
  問九年齊人取子糾殺之此一節孔子不以桓公
  為非程子斷然謂桓公為兄子糾為弟朱子一依
  程説今本義序自謂祖述程朱而扵此一事乃取
[000-74b]
  荀卿而不從程子何也此正人倫之大節綱常所
  係恐必合從程朱為是
答莊公九年公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于齊齊人取子
糾殺之謂桓公為弟子糾為兄者公羊榖梁之論而荀
卿司馬遷杜預孫太山胡安定劉原父胡邦衡孫莘老
吕東萊凡三十餘家之説也愚所以取之盖亦有為大
凡春秋書子某者必當立之子也其單稱名者必庶孽
不當立者也又春秋凡書入于某者篡位者也公伐齊
[000-75a]
納子糾左氏有子字公榖雖無子字而齊人取子糾殺
之之文則左氏公榖皆有子字桓公扵此單書小白之
名又書入于齊故公羊曰其書入于齊何篡也榖梁曰
惡之也程子以大義推之而疑桓公為兄非有所考也
雖引薄昭之言以為證而朱子乃云荀卿謂桓公殺兄
以爭國其言固在薄昭之前論語集註雖取程子之説
而又嘗舉荀卿之言則亦不能無疑扵其間矣不特荀
卿之言也史記齊世家亦云襄公立殺誅數不當羣弟
[000-75b]
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小白之莒杜預亦曰子糾小白
庶兄鄧驥亦曰桓公襄公之季弟馬遷謂子糾為次弟
鄧驥謂小白為季弟其亦有所據矣夫孔子非不以桓
公為非也盖取其厥後有仁者之功耳豈真許其仁哉
其不足扵桓公管仲者甚多也故曰管仲之器小哉而
孟子亦謂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今夲義祖述程朱
而此一事未敢盡從程子之説者以春秋書法決之也
盖大綱大領一宗程朱而一事之有疑一義之未安豈
[000-76a]
可雷同其說而不之辨乎夫孟子願學孔子者也孔子
許桓公管仲之功如此而孟子闢五霸為三王之罪人
朱子逺宗孟子者也而集註引楊氏之言謂孟子以已
之長方人之短猶有此等氣象又朱子近學程子者也
而作中庸或問辨程子之言不少假其辨修道謂程子
養之以福修而求復之云未合子思本文之意其辨隠
微謂以心言之則程子不若吕游楊三家之宻其辨程
吕中字問答則曰聖賢之言固有發端而未竟者學者
[000-76b]
尤當虚心悉意以審其歸未可執其一言而遽以為定
其辨程子謂中字因過不及而立名則曰未得為定論
其辨程子謂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則曰
此則不可曉如是者數十條及觀朱子易本義與伊川
易傳相悖者不可勝紀不可謂朱子不學程子也盖程
子嘗謂義理無窮或一時之論而未及定或其門人傳
授之訛學者當守其大綱大領而辨其一二疑義若一
槩以程子之言而稱一好字不究指意之所歸不求吾
[000-77a]
心之所安亦非程子所以教人之意昔唐之王珪魏徴
建成太子之臣也及太宗殺兄而王魏事之固有大罪
然近代論治者不可謂王魏為小人王魏忘君事讐之
罪固不可縦而其匡太宗致貞觀治功亦不可泯故朱
子謂王魏功過不以相掩似未取程子謂王魏後雖有
功何足贖之語此豈非人倫大節綱常所係而朱子言
之是或一道也今以子糾為兄桓公為弟而管仲事之
正與王魏事太宗之事相似又以孔子與人為善之意
[000-77b]
與孔子不得已而與齊晉之旨觀之則論語許管仲之
功未為害義若孔子作春秋則嚴矣春秋者正義明道
之書也故論語許其功而春秋定其罪觀其上書子糾
以正其名下書小白以正其篡又書殺子糾以正其忍
而聖人之情亦可見矣愚扵或問辨之頗詳亦不贅述
 
 
 春秋本義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