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26 莊子-- (master)



[012-1a]

12 天地第十二



天地雖大,
其化均也;
萬物雖多,
其治一也;
人卒雖眾,
其主君也。
君原於德
而成於天,


故曰:
「玄古之君天下,无為也,
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
而天下之君正,
以道觀分
而君臣之義明,
以道觀能
而天下之官治,
以道汎觀
而萬物之應備。


故通於天地者,
德也;
行於萬物者,
道也;
上治人者,
事也;
能有所藝者,
技也。


技兼於事,
事兼於義,
義兼於德,
德兼於道,
道兼於天。
故曰:
「古之畜天下者,
无欲而天下足,
无為而萬物化,
淵靜
而百姓定。」


《記》曰:
「通於一
而萬事畢。
无心得
而鬼神服。」[012-2a]


夫子曰:
「夫道覆載天地,化生萬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无為為之之謂天,
无為言之之謂德,
愛人利物之謂仁,
不同同之之謂大,
行不崖異之謂寬,
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德之謂紀,
德成之謂立,
循於道之謂備,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於此十者,
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
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若然者,
藏金於山,
藏珠於淵,
不利貨財,
不近貴富;
不樂壽,
不哀夭:
不榮通,
不醜窮;


不拘一世之利
以為己私分,
不以王天下
為己處顯。
顯則明,
萬物一府,
死生同狀。」[012-3a]


夫子曰:
「夫道,
淵乎其居也,
漻乎其清也。
金石不得,无以鳴。
故金石有聲,
不考不鳴。
萬物孰能定之!


夫王德之人,
素逝而恥通於事,
立之本原
而知通於神。
故其德廣,
其心之出,有物採之。


故形非道不生,
生非德不明。
存形窮生,
立德明道,
非王德者邪!
蕩蕩乎!
忽然出,
勃然動,
而萬物從之乎!
此謂王德之人。


視乎冥冥,
聽乎无聲。
冥冥之中,
獨見曉焉;
无聲之中,
獨聞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與萬物接也,
至无而供其求,
時騁而要其宿,
大小長短脩遠,
各有其具。」


[012-4a]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
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
還歸,
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
而不得,
使離朱索之
而不得,
使喫詬索之
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


黃帝曰:
「異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012-5a]


堯之師曰許由,
許由之師曰齧缺,
齧缺之師曰王倪,
王倪之師曰被衣。


堯問於許由曰:
「齧缺可以配天乎?
吾藉王倪以要之。」


許由曰:
「殆哉圾乎天下!
齧缺之為人也,聰明叡知,
給數以敏,
其性過人,
而又乃以人受天。
彼審乎禁過,
而不知過之所由生。


與之配天乎?
彼且乘人而无天,
方且本身而異形,
方且尊知而火馳,


方且為緒使,
方且為物絯,
方且四顧而物應,
方且應眾宜,
方且與物化
而未始有恆。
夫何足以配天乎?


雖然,
有族
有祖,
可以為眾父,
而不可以為眾父父。
治,亂之率也,
北面之禍也,
南面之賊也。」[012-6a]


堯觀乎華。
華封人曰:
「嘻,聖人!
請祝聖人,
使聖人壽。」


堯曰:
「辭。」
「使聖人富。」
堯曰:
「辭。」
「使聖人多男子。」
堯曰:
「辭。」


封人曰:
「壽、富、多男子,
人之所欲也。
女獨不欲,何邪?」


堯曰:
「多男子則多懼,
富則多事,
壽則多辱。
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故辭。」[012-7a]


封人曰:
「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
今然君子也。
天生萬民,
必授之職。
多男子而授之職,
則何懼之有!
富而使人分之,
則何事之有!


夫聖人,
鶉居而鷇食,
鳥行而无彰;
天下有道,
則與物皆昌;
天下无道,
則脩德就間;
千歲厭世,
去而上僊;
乘彼白雲,
至于帝鄉;


三患莫至,
身常无殃;
則何辱之有!」


封人去之。
堯隨之,
曰:
「請問。」


封人曰:「退已!」[012-8a]


堯治天下,
伯成子高立為諸侯。
堯授舜,舜授禹,
伯成子高
辭為諸侯而耕。
禹往見之,
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
立而問焉,曰:
「昔堯治天下,
吾子立為諸侯。
堯授舜,
舜授予,
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
敢問其故何也?」


子高曰:
「昔堯治天下,
不賞而民勸,
不罰而民畏。
今子賞罰
而民且不仁,
德自此衰,
刑自此立,
後世之亂自此始矣。
夫子闔行邪?
无落吾事!」
俋俋乎耕而不顧。


[012-9a]
泰初有无,
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
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
且然无間,
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
物成生理,
謂之形;
形體保神,
各有儀則,
謂之性。
性脩反德,
德至同於初。


同乃虛,
虛乃大。
合喙鳴;
喙鳴合,
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
若愚若昏,
是謂玄德,
同乎大順。


[012-10a]
夫子問于老聃曰:
「有人治道若相放,
可不可,
然不然。
辯者有言曰,
『離堅白若縣㝢。』
若是則可謂聖人乎?」


老聃曰:
「是胥易技係
勞形怵心者也。
執留之狗成累,
猨狙之便自山林來。
丘,予告若,
而所不能聞與
而所不能言。


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眾,
有形者與无形无狀
而皆存者盡无。
其動,止也;
其死,生也;
其廢,起也。
此又非其所以也。
有治在人,


忘乎物,
忘乎天,
其名為忘己。
忘己之人,
是之謂入於天。」[012-11a]


將閭葂見季徹曰:
「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
辭不獲命,
既已告矣,
未知中否,
請嘗薦之。
吾謂魯君曰:


『必服恭儉,
拔出公忠之屬
而无阿私,
民孰敢不輯!』」


季徹局局然笑曰:
「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
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


且若是,
則其自為遽,危
其觀臺,
多物將往,
投迹者眾。」[012-12a]


將閭葂覤覤然驚曰:
「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
雖然,
願先生之言其風也。」


季徹曰:
「大聖之治天下也,
搖蕩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
舉滅其賊心
而皆進其獨志,
若性之自為,
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若然者,
豈兄堯舜之教民,
溟涬然弟之哉?
欲同乎德而心居矣。」[012-13a]


子貢南遊於楚,
反於晉,
過漢陰,
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
鑿隧而入井,
抱甕而出灌,
搰搰然用力甚多
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於此,
一日浸百畦,
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夫子不欲乎?」


為圃者卬而視之曰:
「柰何?」
曰:
「鑿木為機,
後重前輕,
挈水若抽,
數如泆湯,
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
「吾聞之吾師,
有機械者
必有機事,
有機事者
必有機心。
機心存於胸中,
則純白不備,
純白不備,
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載也。
吾非不知,
羞而不為也。」[012-14a]


子貢瞞然慚,
俯而不對。


有間,
為圃者曰:
「子奚為者邪?」


曰:
「孔丘之徒也。」


為圃者曰:
「子非夫博學以擬聖,
於于以蓋眾,
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
汝方將忘汝神氣,
墮汝形骸,
而庶幾乎!
而身之不能治,
而何暇治天下乎!
子往矣,
无乏吾事!」


子貢卑陬失色,
頊頊然不自得,
行三十里而後愈。


[012-15a]
其弟子曰:
「向之人何為者邪?
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
終日不自反邪?」


曰:「始吾夫子以為天下一人耳,
不知復有夫人也。
吾聞之夫子,
事求可,
功求成。
用力少,
見功多者,
聖人之道。


今徒不然。
執道者德全,
德全者形全,
形全者神全。
神全者,
聖人之道也。
託生與民並行
而不知其所之,


汒乎淳備哉!
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
若夫人者,
非其志不之,
非其心不為。
雖以天下譽之,
得其所謂,
謷然不顧;
以天下非之,
失其所謂,
儻然不受。


天下之非譽,
无益損焉,
是謂全德之人哉!
我之謂風波之民。」[012-16a]


反於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脩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而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


夫明白入素,
无為復朴,
體性抱神,
以遊世俗之間者,
汝將固驚邪?
且渾沌氏之術,
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012-17a]


諄芒將東之大壑,
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
苑風曰:
「子將奚之?」


曰:
「將之大壑。」


曰:
「奚為焉?」


曰:
「夫大壑之為物也,
注焉而不滿,
酌焉而不竭;
吾將遊焉。」


苑風曰:
「夫子无意于橫目之民乎?
願聞聖治。」


諄芒曰:
「聖治乎?
官施而不失其宜,
拔舉而不失其能,
畢見其情事
而行其所為,
行言自為而天下化,
手撓顧指,
四方之民莫不俱至,
此之謂聖治。」[012-18a]


「願聞德人。」


曰:
「德人者,
居无思,
行无慮,
不藏是非美惡。
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
共給之之為安;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
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財用有餘
而不知其所自來,
飲食取足
而不知其所從,
此謂德人之容。」[012-19a]


「願聞神人。」


曰:
「上神乘光,
與形滅亡,
此謂照曠。
致命盡情,
天地樂
而萬事銷亡,
萬物復情,
此之謂混冥。」[012-20a]


門无鬼與赤張滿稽觀於武王之師。
赤張滿稽曰:
「不及有虞氏乎!
故離此患也。」


門无鬼曰:
「天下均治
而有虞氏治之邪?
其亂而後治之與?」[012-21a]


赤張滿稽曰:
「天下均治之為願,
而何計以有虞氏為!
有虞氏之藥瘍也,
禿而施髢,
病而求醫。
孝子操藥以脩慈父,
其色燋然,
聖人羞之。


至德之世,
不尚賢,
不使能;
上如標校,
民如野鹿;
端正而不知以為義,
相愛而不知以為仁,
實而不知以為忠,
當而不知以為信,
蠢動而相使,
不以為賜。
是故行而無迹,
事而無傳。」[012-22a]


孝子不諛其親,
忠臣不諂其君,
臣子之盛也。
親之所言而然,
所行而善,
則世俗謂之不肖子;
君之所言而然,
所行而善,
則世俗謂之不肖臣。
而未知此其必然邪?


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
所謂善而善之,
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
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邪?
謂己道人,
則勃然作色;
謂己諛人,
則怫然作色。
而終身道人也,
終身諛人也,


合譬飾辭
聚眾也,
是終始本末
不相坐。
垂衣裳,
設采色,
動容貌,
以媚一世,
而不自謂道諛,


與夫人之為徒,
通是非,
而不自謂眾人,
愚之至也。
知其愚者,
非大愚也;
知其惑者,
非大惑也。


大惑者,
終身不解;
大愚者,
終身不靈。
三人行而一人惑,
所適者猶可致也,
惑者少也;
二人惑
則勞而不至,
惑者勝也。


而今也以天下惑,
予雖有祈嚮,
不可得也。
不亦悲乎![012-23a]


大聲不入於里耳,
《折楊》、《皇荂》,
則嗑然而笑。
是故高言不上於眾人之心,
至言不出,
俗言勝也。
以二缶鍾惑,
而所適不得矣。
而今也以天下惑,
予雖有祈嚮,
其庸可得邪!


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
又一惑也,
故莫若釋之
而不推。
不推,
誰其比憂!
厲之人夜半生其子,
遽取火而視之,
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012-24a]
百年之木,
破為犧樽,
青黃而文之,
其斷在溝中。
比犧樽於溝中之斷,
則美惡有間矣,
其於失性一也。
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
然其失性均也。


且夫失性有五:
一曰五色亂目,
使目不明;
二曰五聲亂耳,
使耳不聰;
三曰五臭薰鼻,
困惾中顙;
四曰五味濁口,
使口厲爽;
五曰趣舍滑心,
使性飛揚。


此五者,
皆生之害也。
而楊墨乃始離跂
自以為得,
非吾所謂得也。
夫得者困,
可以為得乎?


則鳩鴞之在於籠也,
亦可以為得矣。
且夫趣舍聲色
以柴其內,
皮弁鷸冠搢笏紳脩
以約其外,


內支盈於柴柵,
外重纆繳,
睆睆然在纆繳之中
而自以為得,
則是罪人交臂歷指,
而虎豹在於囊檻,
亦可以為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