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64 古文雅正-清-蔡世遠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古文雅正卷十三
           禮部侍郎蔡世逺編
  上寧宗䟽          朱 子
臣竊惟皇帝陛下祗膺駿命恭御寳圖正位之初未遑
他事首以博延儒臣討論經藝為急先之務葢將求多
聞以建事學古訓而有獲非若記問愚儒辭章小技誇
多以為博鬭靡以為工而已也則勸講之官所宜遴選
[013-1b]
顧乃不擇誤及妄庸則臣竊以為過矣臣雖嘗挾䇿讀
書妄以求聖賢之遺旨而行之不力老矣無聞況於帝
王之學則固未之講也其何以當顧問之勤乎然嘗聞
之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
之法莫過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
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夫天下事莫不有理有以窮之
則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㣲莫不知其所以然與其
所當然而亡纎芥之疑善則從之惡則去之而無毫髪
[013-2a]
之累此為學所以莫先於窮理也至論天下之理則
要妙精微各有攸當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聖
人為能盡之而其所行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後世法
其餘則順之者為君子而吉背之者為小人而凶吉
之大者則能保四海而可以為法凶之甚者則不能
保其身而可以為戒是其燦然之跡必然之效蓋莫
不具於經訓史冊之中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即是而
求之則是正牆面而立耳此窮理所以必在乎讀書
[013-2b]
也若夫讀書則其不好者固怠忽間斷而無成矣其
好之者又不免貪多而務廣往往未啓其端而遽欲
探其終未究乎此而忽巳志乎彼是以雖復終日勤
勞而意緒悤悤常若有所奔趨迫逐而無從容涵
泳之樂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乆不厭哉誠鑒此
而有以反之則心潛於一乆而不移而所讀之書自然
漸漬浹洽心與理㑹而善之為勸者深惡之為戒者
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為讀書之法也若夫致精之本則
[013-3a]
在於心而心之為物至虚至靈神妙不測常為一身之
主以提萬事之綱一不自覺而馳騖飛揚以徇物欲於
軀殻之外則其俯仰顧盻之間巳不自覺其身之所在
而況能反覆聖言參考事物以求義理至當之歸乎誠
能嚴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物欲之所
侵亂則以之讀書以之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應
事以之接物將無所處而不當矣此居敬持志所以為
讀書之本也此數語者皆愚臣平生為學艱難辛苦已
[013-3b]
試之效竊意聖賢復生所以教人不過如此不獨布衣
韋帶之士所當從事葢雖帝王之學殆亦無以易之特
以近年以來風俗薄陋士大夫間聞此語例皆指為道
學必排去之而後巳是以食芹之美無路自通每把遺
經竊徒慨歎今者乃遇皇帝陛下始初清明無他嗜好
獨於問學孜孜不倦而臣當此之時特蒙引對故敢忘
其固陋輒以為獻伏惟聖明深賜省覽試以其說驗之
於身蚤寤晨興無忘今日之志而自強不息以緝熙於
[013-4a]
光明使異時嘉靖邦國如商高宗興衰撥亂如周宣王
以著明人主講學之效卓然為萬世帝王之標準則臣
雖退伏田野與世長辭與有榮矣干冐宸嚴不勝戰慄
惟陛下留神財幸
 朱子生長高宗時歴孝宗光宗而寧宗至是朱子巳
 老矣自言愚臣平生為學艱難辛苦巳試之效以是
 而告君嗚呼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幸生朱子
 之後得讀遺書不以是自奮者自賊之尤者也
[013-4b]
  賀陳丞相書         朱 子
恭聞制書延拜進秉國鈞凡在陶鎔孰不欣頼伏惟明
公以大忠壯節早負天下之望自知政事贊襄宻勿凡
所論執皆繫安危至其甚者輒以身之去就爭之雖未
即從而天子之信公益篤天下之望公益深明公所以
得此於上下者豈徒然哉今也聽於下風亦既餘月政
令之出黜陟之施未有卓然大異於前日則是明公葢
未嘗以中外之望於公者自任而茍焉以就其位矣熹
[013-5a]
受知之深竊所愧歎未知明公將何以善其後也請得
少效其愚而明公擇焉葢聞古之君子居大臣之位者
其於天下之事知之不惑任之有餘則汲汲乎及其時
而勇為之知有所未明力有所不足則咨訪講求以進
其知扳援汲引以求其助如捄火追亡尤不敢以少緩
上不敢愚其君以為不足與言仁義下不敢鄙其民以
為不足以興教化中不敢薄其士大夫以為不足共成
事功一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
[013-5b]
官則不敢一日立乎其位有所愛而不肯為者私也有
所畏而不敢為者亦私也屹然中立無一毫私情之累
而惟知為其職之所當為者夫如是是以志足以行道
道足以濟時而於大臣之責可以無愧不審明公圖所
以善其後者其有合於此乎無乃復有進於此者而熹
之愚不足以知之乎願亟圖之庶乎猶足以終慰天下
之望願明公留意天下幸甚
 陳丞相名俊卿朱子知交好友也作相月餘朱子所
[013-6a]
 以朂之者如此古人朋友之義如此大儒作相規模
 如此
  與劉共父書         朱 子
熹前幅所稟訪問人材事初若率然既而思之此最急
務然其意有未盡者輒詳論之如左云古之大臣以其
一身任天下之重非以其一耳目之聰明一手足之勤
力為能周天下之事也其所賴以共正君心同斷國論
必有待於衆賢之助焉是以君子將以其身任此責者
[013-6b]
必咨詢訪問取之於無事之時而參伍較量用之於有
事之日葢方其責之必加於巳而未及也無旦暮倉卒
之頃則其觀之得以久無利害紛拏之惑則其察之得
以精誠心素著則其得之多嵗引月長則其蓄之富自
重者無所嫌而敢進則無幽隠之不盡欲進者無所馬
而不來則無巧偽之亂真久且精故有以知其短長之
實而不差多且富故有以使其更迭為用而不竭幽隠
畢逹則讜言日聞而君德修取舍不眩則望實日隆而
[013-7a]
士心附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於一時而
其遺風餘韻猶有稱思於後世者也今之人則不然其
於天下之士固有漠然不以為意者矣其求之者又或
得之近而不知其遺於逺足於少而不知其缺於多求
之備而不知其失於詳也其平居暇日所以自任者雖
重而所以待天下之士者不過如此是以勤勞惻怛雖
盡於鰥寡孤獨之情而未及乎本根長久之計恩威功
譽雖播於兒童走卒之口而未諭乎賢士大夫之心此
[013-7b]
葢未及乎有為而天下之士先以訑訑之聲音顔色待
之矣至於臨事倉卒而所蓄之材不足以待用乃始欲
泛然求已所未知之賢而用之不亦難哉或曰然則未
當其任而欲先得天下之賢者宜奈何曰權力所及則
察之舉之禮際所及則親之厚之皆不及則稱之譽之
又不及則鄉之慕之如是而猶以為未足也又於其類
而求之不以小惡揜大善不以衆短棄一長其如此而
已抑吾聞之李文公之言曰有人告曰某所有女國色
[013-8a]
也天下之人必將極其力而求之無所愛也有人告曰
某所有人國士也天下之人則不能一&KR0616而先焉此豈
非好德不如好色者乎嗚呼欲任天下之重者誠反此
而求之則亦無患乎士之不至矣
 薦賢為事君第一義宣尼所以心折于鮑叔子皮而
 遺恨于臧孫也三代而下推狄梁公王子明吕正獻
 好善薦賢不遺餘力葢秉彛之好與忠愛之忱合併
 而出也朱子與共父此書可謂詳逹而曲盡矣○即
[013-8b]
 好善一節亦可以驗君子小人今有人於衆座中稱
 某人如何行誼如何才略其諄問其姓氏里居者必
 君子人也其漠然若無闗者必庸碌人也其初不深
 知直從而毁之或素不相識徑從而疑者必為小人
 無疑矣辨之於其辭色形神故也○昔有一人居官
 頗清慎而終身不薦一賢或問其故對曰與我生者
 則以不深知而不敢薦與我熟者則以未滿意而不
 敢薦時存此念而已此種人豈徒寡識游移哉縁好
[013-9a]
 善之心不篤謀國之念不深私已之心勝故也朱子
 此書可謂明透○案共父名珙乾道三年同知樞宻
 院事與陳俊卿同舉朱子待次㑹丁内艱未就職
  大學章句序         朱 子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葢自天降生民
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
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
有聰明睿知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
[013-9b]
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黄
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
也三代之隆其法浸備然後王宫國都以及閭巷莫不
有學人生八嵗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
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
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
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
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
[013-10a]
分也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
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
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彛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
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
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
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
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頽敗時則有
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
[013-10b]
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曲禮少儀内則弟子
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
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内有以
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葢莫不聞其説而曽氏
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孟子沒而
其傳冺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自是以來俗儒記
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虚無寂滅之
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
[013-11a]
名之説與夫百家衆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
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
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
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壊亂極矣天運循環無往不復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
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
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
之指粲然復明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
[013-11b]
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
亦竊附已意補其闕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
逃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
未必無小補云
 上下數千百年治術學術擇焉精語焉詳句句從心
 得上體勘流露而出曽王學記未免外鑠也叙孟子
 没後一段鬱為熱血發為婆心每讀至此未嘗不聲
 入九霄思通八表
[013-12a]
  中庸章句序         朱 子
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葢
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
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
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
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
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葢嘗論之心之虚靈知覺一
而巳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
[013-12b]
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
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
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
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
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精
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
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
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為自無過
[013-13a]
不及之差矣夫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以天下相傳天
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
之際丁寧告戒不過如此則天下之理豈有以加於此
哉自是以來聖聖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臯陶伊傅
周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若吾夫子則
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
舜者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顔氏曽氏之傳得其宗
及曽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則去聖逺而異
[013-13b]
端起矣子思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於是推本堯舜
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
為此書以詔後之學者葢其憂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
其慮之也逺故其說之也詳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
謂也其曰擇善固執則精一之謂也其曰君子時中則
執中之謂也世之相後千有餘年而其言之不異如合
符節歴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藴奥未有若
是其明且盡者也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
[013-14a]
是書以承先聖之統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則吾道之
所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而異端之説日新月盛以
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然而尚幸此
書之不冺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
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葢子思之
功於是為大而微程夫子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
也惜乎其所以為説者不傳而凡石氏之所輯録僅出
於其門人之所記是以大義雖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門
[013-14b]
人所自為説則雖頗詳盡而多所發明然倍其師説而
淫於老佛者亦有之矣熹自蚤嵗即嘗受讀而竊疑之
沈潛反復葢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然
後乃敢㑹衆説而折其衷既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後
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復取石氏書刪其繁亂名以輯略
且記所嘗論辯取舍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後然後此
書之旨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詳略相因巨細畢舉而凡
諸說之同異得失亦得以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雖於
[013-15a]
道統之傳不敢妄議然初學之士或有取焉則亦庶乎
行逺升高之一助云爾淳熙巳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
熹序
 朱子明道之書此篇最為明盡取虞廷之授受証以
 孔門之微言下及學統之絶續有志之士心繹而身
 體之源頭既徹入手有階俗學雜學邪念妄念一齊
 剗盡矣
  資治通鑑綱目序       朱 子
[013-15b]
先正温國司馬文正公受詔編集資治通鑑既成又撮
其精要之語别為目録三十卷并上之晚病本書太詳
目録太簡更著舉要厯八十卷以適厥中而未成也紹
興初故侍讀南陽胡文定公始復因公遺藁修成舉要
補遺若干卷則其文愈約而事愈備矣然&KR0616者得於其
家而伏讀之猶竊自病記識之弗彊不能有以領其要
而及其詳也故嘗過不自料輒與同志因兩公四書别
為義例增損櫽括以就此編葢表嵗以首年而因年以
[013-16a]
著統大書以提要而分注以備言使夫嵗年之久近國
統之離合事辭之詳略議論之同異通貫曉析如指諸
掌名曰資治通鑑綱目凡五十九卷藏之巾笥姑以私
便撿閱自備遺忘而巳若兩公述作之本意則有非區
區所敢及者雖然嵗周於上而天道明矣統正於下而
人道定矣大綱槩舉而監戒昭矣衆目畢張而幾微著
矣是則凡為致知格物之學者亦將慨然有感於斯而
兩公之志或庶乎其可以黙識矣因述其指意條例如
[013-16b]
此列於篇端以俟後之君子云
 朱子作綱目功不在春秋下此篇亦集中第一簡古
 文字○綱目一書閱之能令人經濟詳明志氣雄擅
 忠義激發而且條理井然便於記覽吾友海澄周禾
 仲嘗謂名為秀才而不能讀五經小學綱目近思録
 如靣牆一世惜哉○案朱子綱目之作其發凡起例
 皆與執友南軒諸公參定序中所謂與同志别為義
 例者此也綱下分注則屬門人天台趙師淵訥齋編
[013-17a]
 纂非盡朱子手筆也至義例精微處訥齋有不得預
 者矣
  李忠定公奏藁後序      朱 子
嗚呼天之愛人可謂甚矣惟具感於人事之變而迫於
氣數屈伸消息之不齊是以天下不能常安常治而或
至於亂然及其亂也亦未嘗不為之預出能弭是亂之
人以擬其後葢將以使夫生民之類不至於糜爛冺沒
靡有孑遺而為之君者猶有所恃賴憑依以保其國是
[013-17b]
則古今事變之所同然而天之所以為天者其心固如
此也嗚呼若宣和靖康之變吾有以知其非天心之所
欲而一時人物若故丞相者其所謂能弭是亂之人非
耶葢聞政宣之際國家隆盛極矣而都城一日大水猝
至舉朝相顧莫有敢以變異為言公獨知其必有異域
兵戎之禍上疏極言冀有以消弭於未然者不幸謫官
以去而間不七年敵騎遂薄都城公於此時又方以眇
然一介放逐之餘出負山嶽萬鈞之重首陳至䇿而徽
[013-18a]
宗決内禪之訃繼發大論而欽廟堅城守之心任公不
疑遂却强敵然自重圍既解衆人之心無復逺慮而爭
為割地講和之説以茍目前之安公獨以為不然而數
陳出師邀擊之可以必勝與其得氣再入之不可以不
憂則讒間蠭起逺謫遐荒而不數月間都城亦失守矣
建炎再造首登廟堂慨然以内修外攘之事為已任誅
僭逆定經制寛民力變士風通下情改弊法招兵買馬
經理財賦分布要害繕治城壁建遣張所撫河北傳亮
[013-18b]
收河東宗澤守京城西顧闗陜南葺樊鄧且將益據形
便以為必守中原必還二聖之計然在位纔七十餘日
而又遭讒以去其在紹興因事獻言亦皆畏天䘏民自
強自治之意而深以議和退避為非䇿懇叩反覆以終
其身其言明白正大而纎微曲折究極事情絶去雕飾
而變化開闔卓犖竒偉前後二十餘年事變不同而所
守一説如出於立談指顧之間顧嘗論之以為使公之
言用於宣和之初則都城必無圍廹之憂用於靖康則
[013-19a]
必無顛覆之禍用於建炎則中原必不至於淪陷用於
紹興則旋軫舊京汎掃陵廟以復祖宗之宇而卒報不
共載天之讐其已久矣夫豈使王業偏安於江海之澨
而尚貽吾君今日之憂哉顧乃使之數困於庸夫孺子
之口而不得卒就其志豈天之愛人有時而不勝夫氣
數之力抑亦人事之感或深或淺而其相推相盪固有
以迭為勝負之勢而至於然歟嗚呼痛哉昔蒯通每讀
樂毅書未嘗不廢書而泣安知異時不有掩卷太息而
[013-19b]
垂涕於斯者耶雖然今天子方總羣䇿以圖恢復之功
使是書也得備清閒之燕而幸有以當上心者焉則有
志之士將不恨其不用於前日而知天之所以生公者
真非偶然矣
 三代而下才最大者諸葛君李忠定也宋朝人物當
 推吾閩最盛而忠定者數百年罕見朱子作序激昂
 感慨運以大力是文集中第一健舉文字朱子好讀
 南豐文此篇多長句醇暢似南豐而氣魄過之若合韓
[013-20a]
 蘇為一手
  仁説            朱 子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
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
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巳矣請試詳之葢天地之心
其徳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其運行焉則為春
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為心其德
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為愛恭
[013-20b]
冝别之情而惻隠之心無所不貫故論天地之心者則
曰乾元坤元則四德之體用不待悉數而足論人心之
妙者則曰仁人心也則四德之體用亦不待遍舉而該
葢仁之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發而
此體巳具情之既發而其應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衆
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學
者汲汲於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己復禮為仁言能克去
己私復乎天理則此心之體無不在而此心之用無不
[013-21a]
行也又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亦所以存此心也
又曰事親孝事兄弟及物恕則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
求仁得仁則以讓國而逃諌伐而餓為能不失乎此心
也又曰殺身成仁則以欲甚於生惡甚於死為能不害
乎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則坱然生物之心在人
則温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貫四端者也或曰若
子之言則程子所謂愛情仁性不可以愛為仁者非歟
曰不然程子之所謂以愛之發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論
[013-21b]
以愛之理而名仁者也葢所謂情性者雖其分域之不
同然其脈絡之通各有攸屬者則曷嘗判然離絶而不
相管哉吾方病夫學者誦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
於判然離愛而言仁故論此以發明其遺意而子顧以
為異乎程子之説不亦誤乎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矣
葢有謂愛非仁而以萬物與我為一為仁之體者矣亦
有謂愛非仁而以心有知覺釋仁之名者矣今子之言
若是然則彼皆非歟曰彼謂物我為一者可以見仁之
[013-22a]
無不愛矣而非仁之所以為體之真也彼謂心有知覺
者可以見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實也
觀孔子之答子貢博施濟衆之問與程子所謂覺不可
以訓仁者則可見矣子尚安得復以此而論仁哉抑泛
言同體者使人含糊昏緩而無警切之功其弊或至於
認物為己者有之矣專言知覺者使人張皇廹躁而無
沉潛之味其弊或至於認欲為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
二者葢胥失之而知覺之云者於聖門所示樂山能守
[013-22b]
之氣象尤不相似子尚安得復以此而論仁哉因并記
其語作仁說
 朱子此篇最為傳道微言合孔門及程張諸儒之説
 而透徹親切以示人余主鼇峰書院時鄭魚門年犬
 以書來謂近日士子廉隅不飭利欲紛心必先啓發
 其羞惡之心余復書謂啓人羞惡之心誠為切中要
 必大發其惻隠之心惻隠者仁也四端萬善皆原於
 此惻隠之心一摯則已私自消親親仁民愛物一以
[013-23a]
 貫之羞惡辭讓是非相因而有是亦切體朱子之言
 而竊有得者也
  讀唐志           朱 子
歐陽子曰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三代
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虚名此古今不易之至論也
然彼知政事禮樂之不可不出於一而未知道德文章
之尤不可使出於二也夫古之聖賢其文可謂盛矣然
初豈有意學為如是之文哉有是實於中則必有是文
[013-23b]
於外如天有是氣則必有日月星辰之光耀地有是形
則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聖賢之心既有是精明純粹
之實以旁薄充塞乎其内則其著見于外者亦必自然
條理分明光輝發越而不可揜葢不必託於言語著於
簡冊而後謂之文但自一身接於萬事凡其語黙動靜
人所可得而見者無所適而非文也姑舉其最而言則
易之卦畫詩之咏歌書之記言春秋之述事與夫禮之
威儀樂之節奏皆已列為六經而垂萬世其文之盛後
[013-24a]
世固莫能及然其所以盛而不可及者豈無所自來而
世亦莫之識也故夫子之言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葢雖巳決知不得辭其責矣然猶若逡巡顧望而不能
無所疑也至於推其所以興衰則又以為是皆出於天
命之所為而非人力之所及此其體之甚重夫豈世俗
所謂文者所能當哉孟軻氏沒聖學失傳天下之士背
本趨末不知求道養德以充其内而汲汲乎徒以文章
為事業然在戰國之時若申商孫吴之術蘇張范蔡之
[013-24b]
辨列禦寇莊周荀況之言屈平之賦以至秦漢之間韓
非李斯陸生賈傳董相史遷劉向班固下至嚴安徐樂
之流猶皆先有其實而後託之于言唯其無本而不能
一出於道是以君子猶或羞之及至宋玉相如王褒揚
雄之徒則一以浮華為尚而無實之可言矣雄之太𤣥
法言葢亦長掦校獵之流而粗變其音節初非實為明
道講學而作也東京以降訖於隋唐數百年間愈下愈
衰則其去道益逺而無實之文亦無足論韓愈氏出始
[013-25a]
覺其陋慨然號於一世欲去陳言以追詩書六藝之作
而其敝精神縻嵗月又有甚於前世諸人之所為者然
猶幸其略知不根無實之不足恃因是頗泝其源而適
有㑹焉於是原道諸篇始作而其言曰根之茂者其實
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其徒和之
亦曰末有不深於道而能文者則亦庶幾其賢矣然今
讀其書則其出于諂諛戲豫放浪而無實者自不為少
若夫所原之道則亦徒能言其大體而未見有探討服
[013-25b]
行之效使其言之為文者皆必由是以出也故其論古
人則又直以屈原孟軻馬遷相如掦雄為一等而猶不
及於董賈其論當世之弊則但以詞不己出而遂有神
徂聖伏之歎至於其徒之論亦但以剽掠僭竊為文之
病大振頽風教人自為為韓之功則其師生之間傳授
之際葢未免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而於其輕重緩急本
末賔主之分又未免倒縣而逆置之也自是以來又復
衰歇數十百年而後歐陽子出其文之妙葢己不愧於
[013-26a]
韓氏而其曰治出於一云者則自荀揚以下皆不能及
而韓亦未有聞焉是則疑若幾於道矣然考其終身之
言與其行事之寔則恐其亦未免於韓氏之病也抑又
嘗以其徒之説考之則誦其言者既曰吾老將休付子
斯文矣而又必曰我所為文必與道俱其推尊之也既
曰今之韓愈矣而又必引夫文不在兹者以張其說由
前之説則道之與文吾不知其果為一耶為二耶由後
之説則文王孔子之文吾又不知其與韓歐之文果若
[013-26b]
是其班乎否也嗚呼學之不講久矣習俗之謬其可勝
言也哉吾讀唐書而有感因書其説以訂之
 秦漢唐宋之文不觀此論不能具隻眼朱子作綱目
 書掦雄為莽大夫此篇并其文而亦加貶焉訂韓文
 考異一字不肯放過葢愛玩之深也此篇一筆不肯
 假借葢見其文而知其心由百世以等百世莫之能
 違也欲立言君子尚其以體道躬行為重哉
  王氏續經說         朱 子
[013-27a]
道之在天下未嘗亡而其明晦通塞之不同則如晝夜
寒暑之相反故二帝三王之治詩書六藝之文後世莫
能及之葢非功效語言之不類乃其本心事實之不侔
也雖然維天之命於穆不巳彼所謂道者則固未嘗亡
矣而大學之教所謂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者又巳具有
明法若可階而升焉後之讀其書考其事者誠能深思
熟講以探其本謹守力行以踐其實至于一旦豁然而
晦者明塞者通則古人之不可及者固已倐然而在我
[013-27b]
矣夫豈患其終不及哉茍為不然而但為模倣假竊之
計則不惟精粗懸絶終無可似之理政使似之然於具
道亦何足以有所發明此有志為巳之士所以不屑而
有所不暇為也王仲淹生乎百世之下讀古聖賢之書
而粗識其用則於道之未嘗亡者葢有意焉而於明德
新民之學亦不可謂無其志矣然未嘗深探其本而盡
力於其實以求必得夫至善者而止之顧乃挾其窺覘
想像之彷彿而謂聖之所以聖賢之所以賢與其所以
[013-28a]
修身所以治人而及夫天下國家者舉皆不越乎此是
以一見隋文而陳十二䇿則既不自量其力之不足以
為伊周又不知其君之不可以為湯武且不待其招而
往不待其問而告則又輕其道以求售焉及其不遇而
歸其年葢亦未為晚也若能於此反之於身以益求其
所未至使明德之方新民之具皆足以得其至善而止
之則異時得君行道安知其卒不逮於古人政使不幸
終無所遇至於甚不得巳而筆之於書亦必有以發經
[013-28b]
言之餘藴而開後學於無窮顧乃不知出此而不勝其
好名欲速之心汲汲乎日以著書立言為已任則其用
心為已外矣及其無以自託乃復捃拾兩漢以來文字
言語之陋功名事業之卑而求其天資之偶合與其竊
取而近似者依倣六經次第采輯因以牽挽其人强而
躋之二帝三王之列今其遺編雖不可見然考之中說
而得其規模之大略則彼之贊易是豈足以知先天後
天之相為體用而高文武宣之制是豈有精一執中之
[013-29a]
傳曹劉顔謝之詩是豈有物則秉彛之訓叔孫通公孫
𢎞曹褒荀朂之禮樂又孰與伯夷后䕫周公之懿至於
宋魏以來一南一北挍功度德葢未有以相君臣也則
其天命人心之向背統緒繼承之偏正亦何足論而欲
攘臂其間奪彼予此以自列於孔子之春秋哉葢既不
自知其學之不足以為周孔又不知兩漢之不足以為
三王而徒欲以是區區者比而效之於形似影響之間
傲然自謂足以承千聖而詔百王矣而不知其初不足
[013-29b]
以供兒童之一戲又適以是而自納於吳楚僭王之誅
使夫後世知道之君子雖或有取于其言而終不能無
恨於此是亦可悲也巳至于假卜筮象論語而强引唐
初文武名臣以為弟子是乃福郊福峙之所為而非仲
淹之雅意然推原本始乃其平日好高自大之心有以
啓之則亦不得為無罪矣或曰然則仲淹之學固不得
為孟子之倫矣其視荀揚韓氏亦有可得而優劣者耶
曰荀卿之學雜於申商子雲之學本於黄老而其著書
[013-30a]
之意葢亦姑託空文以自見耳非如仲淹之學頗近於
正而粗有可用之實也至於退之原道諸篇則於道之
大原若有非荀揚仲淹之所及者然考其平生意鄉之
所在終不免於文士浮華放浪之習時俗富貴利達之
求而其覽古今之變將以措諸事業者恐亦未若仲淹
之致懇惻而有條理也是以予於仲淹獨深惜之而有
所不暇於三子是亦春秋貴賢者備之遺意也可勝歎

[013-30b]
 文中子之學勝于荀掦韓子朱子嘉其懇惻而有條
 理懇惻者仁也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者也條理
 者知也明于理而達于事也非從明德新民原本上
 體究者未能有此體用雖與聖賢大仁大知有别然
 亦賢矣朱子惜其學可充至于聖人而不免為好髙
 自大之心所限又以其氣象言語近于聖人恐後世
 依倣而慕效之者多故詳論之其曰用心為巳外矣
 學者尤當深警○三代而下儼然自以為聖人者隋
[013-31a]
 文中子宋陸子靜明王伯安也三人皆絶世聰明不
 朽人豪然子静與朱子同時惜乎不知歸依以折衷
 於微至伯安事功亦無可議而學術巳差文中則直
 以孔子自任他聖人猶在所不屑然不免有高大徇
 外之心夫聖賢心細如髪觀朱子一生行事著作是
 何等精細○是時言道學者有不談孔孟而好言文
 中子言經濟者不談伊周而好言王景略粗氣乗之
 也朱子此論直抉本原有功後學不淺
[013-31b]
  又祭張敬夫殿撰文      朱 子
維淳熙七年嵗次庚子六月癸未朔六日丁亥具位朱
熹竊聞故友敬夫張兄右文修撰大𦵏有期謹遣清酌
時羞奠於柩前南望拜哭起而言曰嗚呼自孔孟之云
逺聖學絶而莫繼得周翁與程子道乃抗而不墜然微
言之輟響今未及乎百嵗士各私其所聞巳不勝其乖
異嗟惟我之與兄脗志同而心契或靣講而未窮又書
傳而不置葢有我之所是而兄以為非亦有兄之所然
[013-32a]
而我之所議又有始所共鄉而終悟其偏亦有蚤所同
嚌而晩得其味葢繳紛往反者幾十餘年末乃同歸而
一致由是上而天道之微逺而聖言之秘近則進修之
方大則行藏之義以兄之明固巳洞照而無遺若我之
愚亦幸竊窺其一二然兄喬木之故家而我衡茅之賤
士兄高明而宏博我狷狹而迂滯故我嘗謂兄宜以是
而行之當時兄亦謂我盍以是而傳之來裔葢雖隠顯
之或殊實則交須而共濟不惟相知之甚審抑亦自靖
[013-32b]
而無愧嗚呼孰謂乃使兄終在外以違其心予亦見縻
於斯而所願將不遂也政使得間以就其書是亦任左
肱而失右臂也傷哉我道之窮予復何心於此世也惟
修身補過以畢餘年庶有以見兄於下地也聞兄之𦵏
而不得臨獨南望長號以寄此酹也惟兄憐而鑒之尚
隂有以輔予之志也嗚呼哀哉
 朱子第一知交推敬夫與伯恭二人餘如江西陸氏
 子壽子靜子美兄弟及同甫陳氏往復辨論雖多知
[013-33a]
 契不及此兩人也兩人之中敬夫為最朱子敬畏亦
 似過于伯恭讀此篇想見聖賢至友道誼知交千載
 下猶為傷心灑涕
 
 
 
 
 
[013-33b]
 
 
 
 
 
 
 
 古文雅正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