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62 蘇門六君子文粹-宋-張耒 (master)


[069-1a]
欽定四庫全書
 蘇門六君子文粹巻六十九
  濟北文粹六     宋 晁補之 撰
  序
   何龍圖奏議序代李侍郎作/
某嘗論天欲平治天下其勢有不期而自合者三始興
之主不以兵革本於得人心以得天下故天為之開其
綂使宏且逺而其後世子孫出而承之者必恭儉愛人
[069-1b]
其徳之流行亦洽故為之培其基使逺且固此二者皆
天也又世常忽於無難無與佐之孰戒而康故詩曰思
皇多士生此王國夫王者將有為而士之生於其國者
多此亦非人之所能為也有以開之有以培之與夫卒
相之以士然皆非人之所能為故曰天欲平治天下其
勢有不期而自合者三何以言之堯授舜舜授禹禹用
力而湯用兵堯舜不可及也而湯有慙徳禹不以兵革
猶八年於外用其力者勤矣而太祖皇帝不馳一馬不
[069-2a]
遺一矢雍容達節而有天下天下奔走而稱臣五國稽
顙而下吏其受命配禹而用力寡繇湯以來未有太祖
之武也天固開之矣漢髙祖以馬上取之至老於馬上
而不得休且繼有諸吕喋血之禍而後文景起而施其
澤兩世遵業僅得休息於無為而仁宗皇帝席祖宗優
游之盛傳之百年無大變故乃身服恭儉以振徳之又
四十餘年其守成比文景而施澤久繇漢以來未有仁
宗之仁也天固培之矣方是時人君虚已於上而羣臣
[069-2b]
並進各自明於下君臣有慶譽而下並受其福風俗醇
厚君子多而小人少蓋若董仲舒所言詩人美之為作
上天祐之為生賢佐者嗚呼豈人力也哉其一時將相
文武光明碩大之材左右論思直諒多聞之士不可勝
數而何公名其間公為御史諌官至列侍從終始一節
知無不言近古之遺直者其所為奏議二百餘篇為二
十巻其言安危治亂之至數弛張取捨之要務與其尤
深切世病者當時略已施行其誠心出於憂國愛君簡
[069-3a]
易而通非若世之無得於其中而以為文者榮華易瘁
而難久也然則仁宗所以為治有徳跨文景而追成康
有自致矣某是以竊嘆於何公知天之生斯人有時而
公之遭斯時有命二者適相值實難蓋必有能聽言之
主導其臣使言而後能言之士至則夫生之者天也使
之至者君也故君之權勝天然至有得士而不能用士
以是隱則夫使其君能用而成功是乃所以為天相之
之道故天亦終勝人昔吳季札觀上國論其興衰如指
[069-3b]
諸掌而獨見蘧伯玉數人者以謂衞多君子其國無故
此不探其天命之所在而祗以人事知之然至於今論
知天者唯吳季札則天人之際固可見矣某昔為和川
令㑹天子詔求直言士而公以天章閣待制使河東遽
取其文上之幸以是知名今位政府於公為門下士故
其子某以公遺藁求序而不得辭公名郯字聖從仕至
某官云
   治通小序
[069-4a]
毁譽不敢浮事實因以加賞罰謂之襲情 賴之以生
不可一日無也謂之飲食 天日之清明奴𨽻識之謂
之共知 權言聖人之所獨見也謂之夜行 所挈者
要而順者衆謂之裘領 如撓止水惡其波起不如遄
已謂之本寧 本彊則精神折衝謂之折衝 譬如播
種終必粒譬如鑿井終必汲謂之可為 鉤金輿羽不
可為重輕之實謂之揣本 誠者政事之本也謂之致
誠 常徳不忒世自低昂而吾之為常者一謂之常一
[069-4b]
 事有根本不可須臾離也謂之輜重 先河而後海
小式為本而大為末謂之務本 非其道雖微不可假
人也謂之名器 五味異和謂之相濟 始施之逆利
在後日謂之要終 天欲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謂之
前應 小人以為翦翦耳君子畏焉謂之微大 象見
其牙而小大可論也謂之迎知 推其𣲖而知其所從
來深謂之逆流 黄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謂之
貴疎 中流失船一壺千金謂之賤適 事或不相謀
[069-5a]
而相病謂之魯酒 一人曰玉十人曰珉舉世皆曰珉
謂之衆意 事致其極則其後無以加謂之窮反 狂
者東走逐者亦東走寒者戰懼者亦戰謂之似是 以
攣拘之語疑域外之事謂之常談 一言而得人之心
謂之察鳴 謂狐為狸則不知狐又不知狸謂之胥失
 蚌鷸相持田父捃之謂之兩得 繋舟水中魚沉而
鳥揚謂之同離 月不知晝日不知夜謂之物曲 且
冬且夏謂之迭勝 攘公議之近似者以蓋衆口而濟
[069-5b]
其私謂之借公 志大心勞所以求者非其道謂之非
分 益而不已必損謂之勝懼 知所弱則强矣謂之
削喜 事蠱物極而後可以轉從新謂之轉敗 名實
不虧而能使其喜怒移謂之朝三 欲近四旁莫如中
央謂之近四 水避礙則通於海謂之曲成 寡能似
徳拙言似默欲上者識謂之破庸 㨗趨而速至中道
而敗憇不如椎之久謂之椎久 始駕馬者反之車在
馬前謂之始駕 人取我予人予我取謂之獨獲 佃
[069-6a]
魚網罟利隨世與謂之知化 敗不在大一毫蒙之謂
之見微 無謂不効始終其告謂之養敢 胡越可使
無異心謂之同舟 徒曰古人不我欺而不知時事已
異謂之信書 旦用旦効暮用暮効而不以經久謂之
欲速 挾事懷欺明能知之謂之詰詐 惟有徳能寛
服其民其次莫如猛謂之量力 夕而烹牛牛乃饗客
㑹其已食謂之失時 文是實非謂之名好 人而不
仁疾之已甚亂也謂之已甚 法析毫釐小徧大遺謂
[069-6b]
之蜜紕 以勢使之鈍者厲怯者奮謂之矢激 利不
百不變法謂之重改 謨定於先羣言不能易謂之不
揺 毒蛇螫手勇士斷其臂謂之存大 示之好惡而
民知禁謂之止欲 有徳者進則朝廷尊謂之徳成
輿馬致千里舟楫渉江河謂之假物 入有拂士出有
敵國謂之常存 尾大不掉謂之本弱 藩籬不飭謂
之外輕 曲士不可以語道而聖人惟時變是守謂之
達節 立不易方非招不往謂之守官 作法於凉其
[069-7a]
弊猶貪謂之謀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謂之積微
川澤納汙瑾瑜匿瑕謂之忠厚 苦節不可貞故敎務
因俗謂之人情 論卑古人而才不足逮當世謂之髙
論 將以重之適所以賤之謂之過愛 見幾而作不
俟終日謂之轉圜 以天下為心好惡不在其身謂之
大度 若緩若紆為國之本不可以無謂之濶要 十
羊九牧不若童子之獨謂之専任 言異言逆視道以
為則謂之不惑 不患衆之不知患蔽謀者非謂之寳
[069-7b]
斷 臣民異志則朋黨進在明公議謂之一下 賞一
切之功亂百世之法謂之賊下 舉綱而略細謂之大
體 數米而炊不足濟天下謂之小節 始勿輕舉人
莫測然否謂之靜勝 臣無求於其君故進退不累其
身謂之取重 髙為量而罪不及逺為途而誅不至謂
之大望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謂之逺怨 殺身以為
國然不足以拯世之溺謂之無益 理無常是事無常
非謂之通變 今日用之明日不可復也謂之日改
[069-8a]
捨法任人廢法法存謂之小縱 虚名無益事實而藉
以鎮人心謂之名髙
   海陵集序
文學古人之餘事不足以發身春秋時齊魯秦晉宋鄭
吳楚列國之大夫顯名諸侯相與聘問交接陳詩揚禮
見於言辭人稱之至今想見其為人若不可及者皆有
他事業尊君庇民舉大而任重排難而解紛用之如榖
米藥石一日不可無而言辭者特以縁飾而行之耳戰
[069-8b]
國異甚士一切趨利邀合朝秦而暮楚不耻無春秋時
諸大夫事業矣而言辭始専為賢雄夸虚張聽者為奪
雖義理皆亡而文章可喜以其去三代春秋時猶近也
其用以發身亦不足言至於詩又文學之餘事始漢蘇
李流離異域困窮仳别之辭魏晉益競至唐家好而人
能之然為之而工不足以取世資而經生法吏咸以章
句刀筆致公相兵家鬬士亦以方略膂力専斧鉞詩如
李白杜甫於唐用人安危成敗之際存可也亡可也故
[069-9a]
世稱詩人少達而多窮繇漢而下枚數之皆孫樵所論
相望於窮者也以其不足以發身而又多窮如此然士
有無意於取世資或其間千一好焉惟恐其學之而力
不逮營度雕琢至忘食寢㑹其得意翛然自喜不啻鍾
鼎錦繡之獲顧他嗜好皆無足以易此者雖數用以取
詬而得禍猶不悔曰吾固有得於此也以其無益而趨
為之又有患難而好之滋不悔不反賢乎海陵集蓋許
君大方作亦窮而不悔者之一也君於詩好之篤蓋辛
[069-9b]
苦刻篆呻吟裘氏者有年不幸其犁然之音與吾窮類
然君少年自己得聲譽至他事業行已莅官皆方進未
可量何苦而為是閉闗弦歌霖雨飢餓之聲樂之而不
厭如此哉且以為後世名乎則孰與當身㨗得權位之
利抑謂利者君不近乎則後世之名於君亦復安有哉
是未有以此語君者也是惑也補之既序此意以賢君
能獨為人之所不為者而非有希於世視趨利邀合猶
勝然亦因以為戒君字體之與補之故人張芸叟張文
[069-10a]
潛陳伯修皆厚云
   離騷新序上
先王之盛時四詩各得其所王道衰而變風變雅作猶
曰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舊俗之亡惟其事變也故詩
人傷今而思古情見乎辭猶謂之風雅而既變矣孟子
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然則變風變雅之時王迹未熄
詩雖變而未亡詩亡而後離騷之辭作非徒區區之楚
事不足道而去王迹愈逺矣一人之作奚取於此也蓋
[069-10b]
詩之所嗟嘆極傷於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而人倫之
廢刑政之苛孰甚於屈原時邪國無人原以忠放不忍
去欲返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與夫三宿而後出晝於心猶以為速者何異哉世衰天
下皆不知止乎禮義故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
人而原一人焉被讒且死而不忍去其辭止乎禮義可
知則是詩雖亡至原而不亡矣使後之為人臣不得於
君而熱中者猶不懈乎愛君如此是原有力於詩亡之
[069-11a]
後也此離騷所以取於君子也離騷遭憂也終窶且貧
莫知我艱北門之志也何辜於天我罪伊何小弁之情
也以附益六經之敎於詩最近故太史公曰國風好色
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其義
然也又班固叙遷之言曰大雅言王公大人徳逮黎庶
小雅譏小已之得失其流及上所言雖殊其合徳一也
司馬相如雖多虚辭濫説然要其歸引之於節儉此亦
詩之風諫何異揚雄以謂猶騁鄭衞之音曲終而奏雅
[069-11b]
不已戲乎固嘗推本知之賦與詩同出與遷意類也然
則相如始為漢賦與雄皆祖原之步驟而獨雄以其靡
麗悔之至其不失雅亦不能廢也自風雅變而為離騷
至離騷變而為賦譬江有沱乾肉為脯謂義不出於此
時異然也傳曰賦者古詩之流也故懷沙言賦橘頌言
頌九歌言歌天問言問皆詩也離騷備之矣蓋詩之流
至楚而為離騷至漢而為賦其後賦復變而為詩又變
而為雜言長謡問對銘贊操引苟類出於楚人之辭而
[069-12a]
小變者雖百世可知故㕘取之曰楚辭十六巻舊録也
曰續楚辭二十巻曰變離騷二十巻新録也使夫縁其
辭者存其義乘其流者反其源有力於詩亡之後豈虚
也哉若漢唐以來所作非憂悲楚人之緒則不録
   離騷新序中
劉向離騷楚辭十六巻王逸傳之按八巻皆屈原遭憂
所作故首篇曰離騷經後篇皆曰離騷餘皆曰楚辭天
聖中有陳説之者第其篇然或不次序今遷逺遊九章
[069-12b]
次離騷經在九歌上以原自叙其意近離騷經也而九
歌天問乃原既放攬楚祠廟鬼神之事以攄憤者故遷
於下卜居漁父其自叙之餘意也故又次之大招古奥
疑原作非景差辭沉淵不返不可如何也故以終焉為
楚辭上八巻九辨招魂皆宋玉作或曰九辨原作其聲
浮矣惜誓𢎞深亦類原辭或以為賈誼作蓋近之東方
朔嚴忌皆漢武帝廷臣淮南小山之辭不當先朔忌王
褒漢宣帝時人皆後淮南小山至劉向最後作故其次
[069-13a]
序如此此皆西漢以前文也以為楚辭下八巻凡十六
巻因向之舊録云然漢書至屈原賦二十五篇今起離
騷經逺遊天問卜居漁父大招而六九章九歌又十八
則原賦存者二十四篇耳幷國殤禮魂在九歌之外為
十一則溢而為二十六篇不知國殤禮魂何以系九歌
之後又不可合十一以為九若溢而為二十六則又不
知其一篇當損益者何等也惜誓盡叙原意末云鸞鳯
之髙翔兮見盛徳而後下與賈誼弔屈原文云鳯凰翔
[069-13b]
於千仞兮覽徳輝焉下之斷章趣同將誼倣之也抑固
二十五篇之一未可知也然則司馬遷以誼傳附原亦
由其文義相近後世必能辯之王逸東漢人最愛楚辭
然九思視向以前所作相闊矣又十七巻非舊錄特相
傳久不敢廢故遷以附續楚辭上十巻之終而其下十
巻自唐韓愈始焉離騷人不讀久文舛闕難知王逸云
武帝使淮南王安作章句至章帝時班固賈逵復以所
見改易前疑亦作章句其十五巻闕而不説今臣作十
[069-14a]
六巻章句然則安與固逵訓釋獨離騷經一篇不知固
逵所改易者何事今觀離騷經訓釋大較與十五巻義
同或淺陋非原本意故頗刪而存之而録司馬遷史記
屈原傳冠篇首以當離騷序云
   離騷新序下
司馬遷作史記堯舜三代本紀孔子世家所引尚書論
語事頗變其文字訓詁至左氏國語則遷所筆削惟意
遷欲自成一家言故加櫽括而不嫌也雖然遷追琢傳
[069-14b]
記之辭可也而變尚書論語文字不可也補之事先朝
為著作郎上即位備太史氏古文圖書得損益之况傳
記乎離騷經始漢淮南王安為傳按隋志傳亡舊有班
固叙贊二篇王逸序一篇梁劉勰序一篇而王逸云班
固賈逵改易前疑則固此序或當時作者也然頗詆原
狂狷摘其不合者逸髙原義每難固説勰附逸論然亦
復失之固序曰君子之道窮達有命故潛龍不見是而
無悶關睢哀周道而不傷又曰如大雅既明且哲以保
[069-15a]
其身斯為貴矣固説誠是也雖然潛龍勿用聖人之事
也非所以期於原也又自淮南太史皆以謂兼風雅之
義而固獨疑焉夫國風不能無好色然不至於淫小雅
不能無怨誹然不至於亂太史公謂原之辭兼此二者
而已乃周道大雅豈原所得庶㡬哉雖遷亦不以是與
原也世衰君臣道䘮去為冦敵而原且死憂君斯已忠
矣唐柳宗元曰春秋枉許止以懲不子之禍進荀息以
甚苟免之禍夫荀息阿獻公之邪心以死其為忠也汙
[069-15b]
矣惟其死不縁利故君子猶進之而原乃以正諫不獲
而捐軀方息之汙則原與日月爭光可也非過言也固
又以謂原露才揚已競於危國羣小之中是乃上官大
夫靳尚之徒所以誣原伐其功謂非我莫能為者也固
奈何亦信之原惟不競故及此司馬遷悲之曰忠而被
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而固方且非
其怨刺懷襄椒蘭原誠不忘以義劘上而固儒者奈何
亦如髙叟之為詩哉又王逸稱詩曰匪面命之言提其
[069-16a]
耳謂原風諫者不如此之斥逸論近之劉勰亦援逸此
論稱固抑揚過實君子之與人為善義當如此也至言
澆羿姚娀與經傳錯繆則原之辭甚者稱開天門駕飛
龍驅雲役神周流乎天而來下其誕如此正爾託譎詭
以諭志使世俗不得以其淺議也如莊周寓言者可以
經責之哉且固知相如虚辭濫説如詩風諫而於原誇
大獨可疑乎固大較喜訾前人如薄相如子雲為賦而
固亦以為賦也劉勰文字卑陋不足言而亦以原迂怪
[069-16b]
為病彼原嫉世既欲蟬蜕塵埃之外惟恐不異乃固與
勰所論必詩之正如無離騷可也嗚呼不幾於同浴而
譏裸裎哉又勰云士女雜坐娛酒不廢荒淫之意也是
勰以招魂為原作誤矣然大招亦説粉白黛黑清馨凍
飲窮年永樂勰以此為荒淫則失原之意愈逺原固曰
世皆濁我獨清豈誠樂此濁哉哀已之魂魄離散而不
可復也故稱楚國之美矯以其沉酣汙泥之樂若可樂
者而招之然卒不可復也於是焉不失正以死而已矣
[069-17a]
嗚呼勰安知離騷哉抑固漢書稱大儒孫卿亦離讒作
賦與原皆有古詩惻隱之意而此序乃専攻原不類疑
此或賈逵語故王逸言班賈以為露才揚已不専指班
然亦不可辨也
   續楚辭序
詩亡而春秋作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書王也以其無王
也存王制以懼夫亂臣賊子之無誅者也以迄周亡至
戰國時無詩無春秋矣而孟子之教又未興足跡接乎
[069-17b]
諸侯之境者諫不行言不聽則怒悻悻然去君又極之
於其所往君臣之道微冦敵方興而原一人焉以不獲
乎上而不怨猶睠顧楚國繋心懷王不忘而望其改也
夫豈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原之敬王何異孟
子其終不我還也於是乎自沉與夫去君事君朝楚而
暮秦行若犬彘者比謂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豈過乎
哉然則不獨詩至原而未亡於春秋之微亂臣賊子之
無誅者原力猶能愧之而揚雄以謂何必沉江原惟可
[069-18a]
以無死行過乎恭使原不得死龍蛇雖歸潔其身而離
騷亦不大耀於世是所以賢原者亦繇其忠死故其言
至於今不廢也而後世奈何獨竊取其辭以自名不自
知其志不類而無愧而續楚辭變離騷亦奈何徒以其
辭之似而取之曰詩非皆聖賢作也捨周公尹吉甫仲
山甫諸大夫君子則羈臣寡婦寺人賤者桑濮淫奔之
辭顧亦與猗那清廟金石之奏俱采而并傳何足疑哉
且世所以疑於此者不以夫後之愧原者衆哉而荀卿
[069-18b]
賈誼劉向揚雄韓愈又非愧原者也以迄於本朝名世
君子尚多有之姑以其辭類出於此故叅取焉然則亦
有其行不足於原而取之者猶三百篇之雜而不可廢
漢息夫躬為姦利以憂死著絶命辭辭甚髙使躬之不
肖不傳而獨其絶命辭傳則譬猶從母言之為賢母言
固無罪也柳宗元劉禹錫皆善屬文而朋邪得廢韓愈
薄之王文公曰吾觀八司馬皆天下之竒才也一為叔
文所誘遂陷於不義至今欲為君子者羞道而喜攻之
[069-19a]
然八人者既困矣往往能自彊名卒不廢而所謂欲為
君子者其終能毋與世俯仰以自别於小人者少復何
議於彼哉王公世大儒其學自韓愈以下不論雖要不
成人之惡至竒宗元輩而恕知其愛人憂國志念深矣
而士之一切干禄陽自好而隂從利徼一時之願無禍
而老者皆是也於王之言可遂不戒而視八司馬不反
怍乎禹錫不暇議宗元之才蓋韓愈比愈薄而惜之稱
其論議出入經史百家踔厲風發而謂其少年勇於為
[069-19b]
人不自貴重使在臺省時已能持身如其斥時亦自不
斥愈於宗元懇懇如此豈亦知夫才難與王之意無異
也抑息夫躬類江充禍國宗元禹錫誠邪不至於為躬
躬之辭録則凡不至於為躬而辭録者皆録躬之意也
漢蕩秦唐掃隋然頗因其法制文物為國猶爾以治易
亂不可以皆廢也况言語趣操異世之習哉以狐父之
人為盗因以食為盗而嘔之昔人以謂此失名實者也
是乃續楚辭變離騷所以無疑於取此雜者也
[069-20a]
   變離騷序上
補之既集續楚辭二十巻又集變離騷二十巻或曰果
異乎抑屈原之作曰離騷餘皆曰楚辭矣今楚辭又變
而迺始曰變離騷何哉又揚雄為反離騷反與變果異
乎曰反離騷非反也合也蓋原死知原惟雄雄怪原文
過相如至不容而死悲其文未嘗不流涕也以謂君子
得時則大行不得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
作書往往摭其文而反之雖然非反其純潔不改此度
[069-20b]
也反其不足以死而死也則是離騷之義待反離騷而
益明何者原惟不為箕子而從比干故君子悼諸不然
與日月爭光矣雄又旁離騷作廣騷旁惜誦而下作畔
牢愁雄誠與原異既反之何為復旁之又變離騷以其
類而異故不可以言反而謂之變若荀卿非蹈原者以
其後原皆楚臣遭讒為賦以風故取其七篇列之巻首
類離騷而少變也又嘗試自原而上捨三百篇求諸書
禮春秋他經如五子之歌貍首之斑然蠶則績而蟹有
[069-21a]
筐佩玉蘂兮吾無所系之祈招之愔愔鳳兮鳳兮他如
此者甚多咸古詩風刺所從起戰國時皆散矣至原而
復興則列國之風雅始盡合而為離騷是以繇漢而下
賦皆祖屈原然宋玉親原弟子髙唐既靡不足於風大
言小言義無所宿至登徒子靡甚矣特以其楚人作故
繋荀卿七篇之後瓠子之歌有憂民意故在相如揚雄
上而子虚上林甘泉羽獵之作賦之閎衍於是乎極然
皆不若其大人反離騷之髙妙猶終歸之於正義過髙
[069-21b]
唐但論其世故繋髙唐後至於京都山海宫殿鳥獸笙
簫衆器指事名物之作不専於古詩惻隱規誨故不録
李夫人賦長門賦皆非義理之正然辭渾麗不可棄曹
植賦最多要無一篇逮漢者賦卑弱自植始録其洛神
賦九愁九詠等并録王粲登樓賦以見魏之文如此陸
機陸雲有盛名顧不足於植粲摘其義差近者存之思
遊有意乎幽通而下恨其流益逺矣然晉人喜清談而
摯虞此作庶幾有為而言致足嘉者也鮑昭長於雜興
[069-22a]
故其蕪城作獨出宋世又以劉濞事諷劉瑱有心哉於
此者江淹用寡而文麗又梁文益卑弱然猶蒙虎之皮
尚區區楚人歩趨也唐李白詩文最號不襲前人而鳴
臯一篇首尾楚辭也末云雞聚羣而爭食鳳孤飛而無
鄰嫫母衣錦西施負薪辭不彫而指類唐人知楚辭者
少誤以為詩云王維生韓柳前纔數十言雖淺鮮未足
與言義然低昂宛轉頗有楚人之態矣元結振竒自成
一家要曰羣言之異味亦可貴也顧况文不多約而可
[069-22b]
觀問大鈞理勝招北客詞勝阿房宫云亦使後人而復
哀後人皆唐賦之不可廢者也皮日休九諷専効離騷
其反招魂靳靳如影守形然非也竟離去畫者謹毛而
失貌嗚呼離騷自此散矣故不録以迄本朝名世之作
多已載續楚辭中今所録賦及文操或宏傑自出新意
乍合乍離亦足以知古文之屢變至宋而復起云或大
意述此或一言似之要不必同同出於變故皆以附變
離騷若謂之變楚辭乎則楚辭已非離騷楚辭又變則
[069-23a]
無離騷矣後無以復知此始於屈平矣惡夫逾逺而迷
其源若服盡然為之系其姓於祖故正名以存之
   變離騷序下
詩亡春秋又微而百家&KR1123起七國時楊墨申韓淳于髠
鄒衍鄒奭之徒各以其説亂天下於時大儒孟荀實羽
翼六經於其將殘而二儒相去百有餘年中間獨屈原
履正著書不流邪説蓋嘗謂原有力於詩亡春秋之微
故因集續楚辭變離騷而獨推原與孟子先後以貴重
[069-23b]
原於禮義欲絶之時又變離騷起荀子佹詩成相篇故
并以其時考之知原雖不純乎孟荀於其中間非異端
也孟子與梁惠王齊宣王魯平公同時而司馬遷史記
表問何以利吾國蓋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也是嵗齊宣
王之七年楚威王之四年後七年而楚懷王始立立三
十年而原諫王無入秦卒入秦死襄王初年而遷原原
遷九年無㡬何死矣推而上之去梁惠王問利國與齊
宣王七年時蓋四十七年矣而魯平公元年則楚懷王
[069-24a]
之十五年也若孟子見平公在其初年則至原遷之九
年蓋二十四年矣其平公末年乎則與原諫懷王之時
蓋並矣雖史記不言孟子見宣王之年以其時考之逺
者蓋四十七年近者二十四年又其近者同時也孟子
見梁惠王乃在楚威王時惠王曰叟不逺千里而來於
時稱叟孟子已老矣而原不及事威王故孟子與原接
而原後於孟子又史記荀卿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齊
襄王時荀卿最為老師而劉向叙荀子云齊宣王時聚
[069-24b]
學士於稷下荀卿十五始來遊學至襄王時最為老師
按宣王立十九年卒至襄王元年四十一年矣而稷下
之學乃在孟子淳于髠時使荀卿游學時已年五十顧
與孟子並安得至襄王而尚存哉故劉向云十五始來
游學而老為襄王師是也楚頃襄王遷屈原原遷九年
無幾何亦死矣又五年齊襄王始立計原之死卿尚幼
也至楚考烈王立二十五年而李園殺春申君荀卿始
廢自此推而上之至原之死蓋五十餘年矣故原與荀
[069-25a]
卿接而荀卿後於原又孟子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清
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而原辭曰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
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則原此歌蓋沿孟
子事也漁父篇曰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而荀子不苟篇曰故新
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其誰能以已之僬僬受人
[069-25b]
之棫棫者哉則卿此書蓋因原辭也凡言語文章之相
祖述多其當時口所傳誦從古而然此皆古詩楚辭之
流也其習而傳者雖至今可知也
 
 
 
 
 蘇門六君子文粹巻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