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62 蘇門六君子文粹-宋-張耒 (master)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蘇門六君子文粹巻十九
  宛丘文粹一      宋 張耒 撰
  書
   上曽子固龍圖書
某嘗以謂君子之文章不浮於其徳其剛柔緩急之氣
繁簡舒敏之節一出乎其誠不隠其所已至不强其所
不知譬之楚人之必為楚聲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
[019-1b]
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則潜徳遁志不可隠
伏蓋古之人不知言則無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
言與徳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嗚呼是
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於其徳與夫無
其徳而有其言者異位也某之初為文最喜讀左氏離
騷之書邱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於後不可得而
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氣酋其趣髙故其言反覆
曲折初疑於繁左顧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誠惻怛於其
[019-2a]
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厭考乎其終而知其仁也憤而非
懟也異而自潔而非私也徬徨悲嗟卒無存省之者故
剖志决慮以無自顯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
玉麗而可悦也如秋風夜露凄忽而感惻也如神仙烟
雲髙逺而不可挹也維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來最喜讀太史公韓退之之文司馬遷竒邁
慷慨自其少時周遊天下交結豪傑其學長於討論尋
繹前世之迹負氣敢言以蹈於禍故其文章踈蕩明白
[019-2b]
簡樸而馳騁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鬱於中故其餘章末
句時有感激而不洩者韓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廟
之鼎俎至其放逸起卓不可收攬則極言語之瓌巧有
不足以過之者嗟乎退之之於唐蓋不遇矣然其犯人
主忤權臣臨義而忘難剛毅而信實而其學又能獨為
於道徳滅裂之後纂孔孟之緒餘以自立其説則愈之
文章雖欲不如是蓋不可得也自唐以來更五代之紛
紜宋興鋤叛而討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試
[019-3a]
休養生息日趨於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於其時者談
笑佚樂無復向者幽憂不平之氣天下之文章稍稍興
起而廬陵歐陽公始為古文近揆兩漢逺追三代而出
於孟軻韓愈之間以立一家之言積習而益髙淬濯而
益新而後四方學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而歐陽公
於是時實持其權以開引天下之豪傑而世之號能文
章者其出歐陽之門者居十九焉而執事實為之冠其
文章論議與之上下聞之先達以謂公之文其興雖後
[019-3b]
於歐公屹然歐公之所畏忘其後來而論及者也某自
初讀書即知讀執事之文既熟而思之廣求逺訪以日
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上唐運判書
某聞昔者三代之時公卿大夫之待其下何其仁愛忠
厚發於至誠而能盡下之情也下之事上何其夷易簡
直各得自獻其意無有阻塞不達之恐而不限於勢也
夫惟上能盡下之情故下不限於勢上俯而就之下仰
[019-4a]
而及之故尊卑之情通而貴賤之志達然某嘗疑之天
下急於求其上者物理之所當然公卿大夫既貴矣宜
其偃然無待於物彼汲汲以求於下苟有善焉如或失
之此其故何也蓋天下之位有尊卑貴賤之不同者勢
之所當然非其事亦判然兩為而不相與也今夫貴者
止於自安一切無事於功名可也苟有功名之心則貴
者之功賤者之力也尊者之名卑者之成也故上之求
乎下猶下之求其上也昔周公既尊矣身履天下之富
[019-4b]
貴而後世稱急賢待士者必稽焉故其効也百官庶府
莫不修治制度文理莫不彰明周公之身無遺徳焉夫
豈周公一人之力哉惟其然故古之公卿大夫不敢苟
簡守常以便其私尊者汲汲有求於卑貴者汲汲不遺
於賤夫上有至誠惻怛之心不敢遺忘疎逺之士則士
之在下者亦不敢復愛其所有至於奮厲出竒惟恐不
逮者繇此故也三代之政既亡公卿大夫無復向者至
誠盡天下之意謹身無過自處甚重忘其立功立事之
[019-5a]
心浸然鋤去感發激昻之氣以謂無所事於微賤於下
者不過言功不幸功不至焉雖有過人拔俗之才不聞
之矣其斥而去之不過論罪幸而無過雖天下之冗瑣
不復問之矣情阻而不合氣否而不交下畏其上則有
之矣而不愛也下恭其上則有之矣而不忠也貴賤異
志尊卑不親而三代之風冺然矣事功之不立豈不以
此哉某嘗讀西漢見吴公之取賈生田延年之用尹翁
歸暴勝之禮雋不疑蓋嘗竊歎三人者猶能降心迹古
[019-5b]
之義居尊以禮賢致誠以納士以太守之尊使者之貴
親與匹夫下士相接務盡人之才而忘下之凟之也夫
如前三君者未足道也然巳能如此然則天下之賢者
多矣安知無有慨然能用古義不溺於流俗有功名之
心而忘其區區之尊嚴者耶嗚呼安得斯人者而處天
下之富貴哉使誠有之天下之遺善潜徳庶幾乎興矣
   上黄判監書
某嘗怪夫人之於道何其所見之不一而其言之各異
[019-6a]
也蓋自周衰以來諸子各以其説行於世而其言獨能
推本道徳之意知本而不流於末守真而不陷於偽者
莫近於老莊然是二人者乃棄仁義斥禮樂絶學棄智
以自明其説考其心以謂為其術必棄仁義禮樂而四
者固其術之害也惟其然是故得罪於後世之儒者自
秦漢以來天下學者甚知推本仁義其言禮樂治道有
足觀者矣而未嘗有一言及於性命道徳之本蓋以謂
道徳性命者亦無所用於禮樂也是二者之謂乎然不
[019-6b]
可以並亡各擯其所不及而求全其所長而某之不肖
嘗竊歎以為不然何者所謂道者固無乎不在蓋大至
於天地衆至於萬物無有一物不資其用者豈其缺然
有所不足歟使道之有不足則安取道於是思有以合
二者之論而得其説為道徳之論者本於虚而無形執
禮樂之論者主於著見而有迹極無形之論至於忘言
推有迹之至則至於終身言而不盡此其所以齟齬而
不同以謂有無之相害耶則有者固自以有耳而有未
[019-7a]
始非無也無者固自無耳亦無未始非有也有與無二
者將命於我耳而我之為是説果何自而起也在物無
定形在我無定心然則凡乃出於妄意私智而非物之
正耶繇是而觀之則方其在仁義禮樂者未始非道徳
性命也方其在道徳性命者亦未始非仁義禮樂也同
舉而非一也兩立而非二也圎融和㑹而物與我兩宜
矣尚何區區之辨哉蓋孔子之道本於寂然不動矣然
方其感於物而天下之故無所不通洗心齋戒退藏於
[019-7b]
密矣然天下之至賾萬物之至動未嘗厭也某之於學
功有得於此而後視天下之大萬物之衆今古之不齊
而無往而不一焉所謂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者推其端
乃一本於此而後知夫子之道之為全也
   答杜鋒書
兩墜珠玉又付以新文一軸披讀累日不勝欽仰試誦
所疑其一篇曰非季札夫季札何可非也札之達於禮
樂蓋孔子之所與而其人之賢則非管晏叔向子産韓
[019-8a]
厥所可及也然則其於辭受之際宜亦至矣彼其辭千
乘之國於争奪之世蓋欲制行以髙天下而教後世將
以愧夫盜據竊取而使亂臣賊子之禍少息焉使季札
受亦可辭亦可而卒辭之者亦行其志云爾夫豈有所
不可哉夫季札非忘吳也豈不曰國之存亡廢興天也
非人之所能為也昔孤竹君以國與叔齊叔齊讓伯夷
而卒皆逃去入周不反其國而孤竹之後不聞有興者
而孔子論二子曰求仁而得仁未嘗罪以亡其國也夫
[019-8b]
子之不非夷齊則季札之不得罪於夫子明矣足下試
詳思之世之貴王衍以器用言之譬如玩好間一物耳
未可格以法度也愚以為季札為不可非王衍為不足
非也
   再答杜鋒書
嗟乎季子讓國幾千餘嵗厯數聖賢未嘗有説獨見黜
於吾子蓋夫子謂後生可畏者夫季子之不肯受吳直
是不欲有國耳故其言曰願附子臧之義彼視棄千乘
[019-9a]
之國如草芥亦必有樂乎此而易彼者苟求其所以讓
之之名則夀夢欲越諸兄而立之季子固不可也至餘
昧卒而子僚之才亦足以君國則季子不得廢嫡而立
孟子曰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
下此札之所以必辭者惡亂君臣之大分也季札之於
道徳其深矣哉吳屈庸曰季札守節者也雖有國不立
可謂知其心矣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則自
夷齊以來札一人而巳所謂聖人之清者也夫豈在所
[019-9b]
黜哉孟子曰若夫成功則天也則古之論存亡廢興未
有不言天者非幸不幸也孤竹之君欲越次而立叔齊
叔齊辭之可也伯夷長當立而辭之何哉商人世及則
叔齊將以次亦當立也而夫子初不論此直曰古之賢
人也其意可見季子之聴樂其於禮樂之際深矣其於
辭受必不草草更宜詳之
   答汪信民書
抑聞之古之文章雖制作之體不一端大抵不過記事
[019-10a]
辨理而巳記事可以垂世辨理而足以開物皆辭達者
也雖然有道辭生於理理根於心苟邪氣不入於心僻
學不記於耳目中和正大之氣溢於中發於文字言語
未嘗不明白條暢盍觀於語者乎直者文簡事核而理
明雖使婦女童子聴之而諭曲者枝詞游説文繁而事
晦讀之三反而不見其情此無待而然者也
 
 
[019-10b]
 
 
 
 
 
 
 
 蘇門六君子文粹巻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