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04 御製文集-清-高宗弘曆 (master)


[089-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製文三集巻九
 序
  開國方喀序
粤昔成湯放桀於南巢惟有慙徳曰予恐來世以台為
口實斯誠大聖人昭徳垂裕萬世之訓而非漫為謙辭
也盖世之治亂猶日月之盈晦四時之周序治極必亂
亂極亦必返治此守器者所宜保泰而嬗代循環所由
[089-1b]
有開剏也湯之後為武王其於處桀紂則武已不如湯
矣三代以下武之不如其餘又何足屈指數故以開剏
論之實不如有元之與我大清也夫中國之嬗代莫非
其祖宗本其君之臣子也有元興於北漠我大清興於
東海與中國無涉雖曽受明之官號耶究不過羈縻名
繫而已非如亭長寺僧之本其臣子也况乎戴不共之
讐乘自壞之勢我國朝始基居長白山北之俄朶里城/ 號滿洲越數世至 肇祖居赫
圖阿拉在俄朶里城西一千五百餘里地當明境邊徼/之外本非屬國傳至 景祖 顯祖為尼堪外蘭
[089-2a]
搆釁於明貽害綱廢二祖我弄權太祖以不共戴天之/讐又乘明季紀 壞閹宦 之勢乃奮志復仇於
天命三年以七大恨告嗣於天遂滸破親統師征明撫/順招降守將擊敗全軍 薩爾 明四路兵二十
萬衆肇於神武布昭克定遼瀋我/基遂 此至我 太宗雖亦 國家億萬載之丕/ 躬擐甲胄臨陣
決戰然既得盛京規模已定/較之 太祖斯稍易矣撫定中原建基立極以武
王于湯有光擬之則實於漢明有光而唐宋在所弗論
矣故兹開國方畧之著不重於繼明定中原而重於自
俄朶里以至赫圖阿拉因十三甲篳路藍縷得盛京而
定王業若夫興王之始長白朱果盖猶簡狄元鳥姜嫄
[089-2b]
履跡
天生
聖人治四海必有祥符與衆不同而更在於
聖人之奮智勇受艱辛有以冠人世答
天命夫豈易哉予小子受
祖宗之業每於讀
實録觀我
太祖開國之始躬干戈冒鋒刃有不忍觀不忍言而落
[089-3a]
淚者繼思不忍觀不忍言之心為姑息之仁其罪小觀
至此而不念
祖宗之艱難不勤思政治以祈
天永命慎守神器其罪大故令諸臣直書其事以示後
世即明臣之紀本朝事蹟如黄道周之博物典彚之類
不妨節取以示證信實然予此為非啻自勵而已也欲
我萬世子孫皆如予之觀此書之志其弗動心落淚深
思永念以敬
[089-3b]
天命守
祖基兢兢業業懼循環治亂之幾則亦非予之子孫而
已矣此開國方畧之書所以作也嗚呼可不敬哉可不
慎哉
  補詠安南戰圖六律序
詢孫士毅安南戰事縷晰以陳因命畫院各為之圖補
詠近體而序之曰
安南戰圖非如伊犂囘部金川臺灣之始以戰而終以
[089-4a]
成功也非以戰成功則可弗圖而圖之者實縁我將帥
之臣軍旅之士涉逺冒險攻堅破銳更有抱忠捐軀者
不為之圖以紀其績則予何忍且阮惠之悔罪乞降原
因有征斯亦未嘗非始終一事耳夫有征無戰尚矣戰
而有成功次之予自定伊犂平囘部𠞰金川以至近日/戡定臺灣之役皆經指授機要戰無不
克攻無不取以成此數大功盖戡亂伐暴難言偃武則/雖不能有征無戰而俱獲成功要皆 天心佑順乃
克臻/此成而復變又終於不戰而成功其事當較於戰而
成功者為勝焉阮恵復至黎城黎維祁仍棄其國可謂/變出不意然予調福康安為兩廣總督
[089-4b]
仍將集兵聲討迨阮惠再四籲懇又遣親姪阮光顯詣/福康安處齎表求降福康安察其情形實出至誠然後
據情入告予因思黎維祁不能立國既徵亦不天心厭/棄而中朝又不利其土地即使集兵聲討 過歸於
降服而究未必即服其心則何如此之不戰而屈者發/於中誠蕆功寧衆轉為大順之機是更足以見 天
心之佑于躬/實為至厚耳是豈人力所謀乎
天也藐躬臨莅五十四載受
天之祜不一而足而於安南之事復不戰而成功則予
之所感激
鴻貺益深敬畏者當何如間嘗論之使孫士毅收黎城
[089-5a]
之後即能銳師至廣南獲阮惠乎又如孫士毅遵㫖早
班師雖無許世亨等三將之捐軀將未至我境而黎城
復失其能不旋師以救之乎又如孫士毅亦同三武臣
之捐軀沙場則士毅乃督戎重臣傷國體為大不得不
興師問罪是誠佳兵無已時矣且許世亨委曲䕶令孫
士毅振旅而還使已亦同歸則更有説乃仍捐軀疆場
其知方有勇為常人所不能每一道及為之落淚嘉尚
至孫士毅非不知朕之奬勵功臣賞延後世設亦捐軀
[089-5b]
則其公爵必世襲㒺替人誰不死且本欲衝鋒致命迨
聽許世亨之言以國事為重寧歸而受朕之罰而朕豈
肯不諒其心加以罰哉是二臣者其事不同而心則同
兹事機之㑹總戎振旅以歸三將令藩國立祠酬忠且
阮惠因有此過而畏罪求降不勞一旅以定海邦是皆
昊運旋轉黙為呵䕶豈予一人思慮所能及哉自兹以
後益深敬勤静待
天恩六年歸政夫何敢更生别念乎此補詠安南戰圖
[089-6a]
之什所由作也
  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製鼓重刻序
凡舉大事者必有其㑹與其時而總賴昭明
天貺以成其功武成九次無論矣即如四庫全書及以
國書譯漢藏經皆始於予六旬之後自癸巳年蒐輯海/内遺書並於永樂
大典内採集散篇命館臣依經史子集督繕四庫全書/四分又佛經本出厄訥特克一譯而為唐古特之畨冄
譯而為震旦之漢其䝉古經則康熙及乾隆年陸續譯/成而未有國書之佛經先於三十七年亦命開館譯定
兹二事巻帙浩繁俱非易於觀成者乃皆/在予六旬後始命舉行初亦不覺其遲也既而悔之以
[089-6b]
為舉事已晩恐難觀其成越十餘載四庫全書則早㕘
攷装潢畢以貯之閣而所譯漢藏兹亦將告畢就此非
天恩垂佑俾予雖老而善成此二事乎近因閲石鼓文
惜其嵗久漫漶所存不及半夫以國學興賢述古之為
使千萬年之後並此僅存者胥歸無何有之鄉有治世
之責者視之而弗救予且不成為讀書之人矣斯事體
大千古讀書人所不能任亦從無道及者予故不作不
文及此未至耄耋智昏爰蕆此事盖石鼓之為宣王時
[089-7a]
作與夫宜置國學為萬世讀書者之津逮自以韓昌黎
之見為正車攻吉日之章班班可考也後人議論紛出/如董逌程大昌
據左傳成有岐陽之蒐以為成王鼓鄭樵據殹㞼二字/見秦斤秦權以為秦鼓馬定國據後周書以為宇文鼓
陸友仁據北史以為元魏鼓至楊慎之偽作全文為尤/謬甚總不若韓愈之見為正盖即本鼓之文取證小雅
可信也若歐陽修集古錄云韋應物以為文王鼓宣王/刻今應物石鼓歌具存明以為宣王何曽有文王之説
近者尚誤况與/論三代以上哉夫昌黎有其見而無其力且未思及存
其詩則予較昌黎為勝矣兹用幸翰苑之例乾隆九年/重修翰林
院落成親臨錫宴以張説東壁圖書府五律四十字為/韻予賦東字及末音字二韻其餘飭諸臣各分一韻賦
[089-7b]
詩/親定首章截其長以補後數章之短即用文中字並
成末章自第二至第九命彭元瑞按餘字各補成章非
因難以見巧實述古以傳今於是石鼓之文仍在十鼓
井井有條而不紊矣舊鼓舊文為千古重器不可輕動
但置木柵蔽其風雨以永萬世而新為十鼓以刻十章
並列國學以公天下惠後儒則仍周宣之文也熱河
文廟為嵗嵗惠逺詰武之地則亦命置之以詔來世庶
乎宣王中興之烈不泯
[089-8a]
宣聖牖世之道恒昭而予及耄耋之年尚得蕆此崇文
之舉孰非㑹之萃時之合深䝉
昊貺之所致哉希周家卜世之久鬯皇清重道之規後
世子孫尚慎念之是為序
  清文繙譯全藏經序
為事在人成事在
天天而不佑事何能成人而不為
天何從佑然而為事又在循理為不循理之事
[089-8b]
天弗佑也予所舉之大事多矣皆賴
昊乾黙佑以厎有成則予之所以感
貺奉行之忱固不能以言語形容而方寸自審實不知
其當何如也武功之事向屢言之若訂四庫全書及以
國語譯漢全藏經二事胥舉於癸巳年六旬之後既而
悔之恐難觀其成越十餘載而全書成兹未逮二十載
而所譯漢全藏經又畢蕆夫耳順古希已為人生所艱
致而况八旬哉兹以六旬後所剏為之典逮八旬而得
[089-9a]
觀國語大藏之全成非
昊乾嘉庇其孰能與於斯而予之所以増惕欽承者更
不知其當何如矣至於以國語譯大藏恐人以為惑於
禍福之説則不可不明示其義夫以禍福趨避教人非
佛之第一義諦也第一義諦佛且本無而况於禍福乎
但衆生不可以第一義訓之故以因縁禍福引之由漸
入深而已然予之意仍並不在此盖梵經一譯而為番
再譯而為漢三譯而為䝉古我皇清主中國百餘年彼
[089-9b]
三方久屬臣僕而獨闕國語之大藏可乎以漢譯國語
俾中外胥習國語即不解佛之第一義諦而皆知尊君
親上去惡從善不亦可乎是則朕以國語譯大藏之本
意在此不在彼也兹以耄耋觀蕆事實為大幸非溺於
求福之説然亦即䝉
天福佑如願臻成所為益深畏滿怵惕儆戒而已耳是
為序
  石刻蔣衡書十三經於辟雍序
[089-10a]
前嵗集石鼓文而為之序有曰凡舉大事者必有其㑹
與其時而總賴昭明
天貺以成其功信弗爽也石鼓不過周宣王之事列於
文廟之門以寓興文尚俟其時其㑹若夫十三經則古
聖先賢出諸口以傳道授教其重於石鼓文奚啻倍蓰
哉則今之石刻十三經是矣盖此經為蔣衡手書獻於
乾隆庚申者其間不無少舛譌爰命内翰詳覈以束之
懋勤殿之高閣至於今五十有餘年亦既忘之矣昨嵗
[089-10b]
命續集石渠寳笈之書司事者以此經請乃憬然而悟
曰有是哉是豈可與尋常墨蹟相提並論以為幾暇遣
玩之具哉是宜刋之石版列於辟雍以為千秋萬世崇
文重道之規夫經者常也道也常故不變道則恒存天
不變道亦不變仲舒之言實已涉其藩矣盖石經之昉
自炎劉一字曹魏三字石經之刻所以考定聖賢經傳/中文字同異歸於一是使天下
萬世學者有所師承遵守盖考文為三重之事也昉自/漢時經籍大出白虎觀講論之後熹平中以諸博士試
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賂定蘭臺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者乃詔蔡邕等正其文字刻石鴻都一
[089-11a]
時觀視及摹冩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事具後漢/書至魏正始中更立石經並刻魏文帝典論六篇見戴
延之西征記其一字三字之分宋洪适本朝朱彞尊俱/以漢為𨽻字一體魏為古文篆字𨽻字三體盖石經自
王彌劉曜入洛殘壞之後雖晉裴頠北魏崔光俱請修/補訖未完工迨北齊乃自洛陽遷之鄴都隋復自鄴遷
至長安屢經移徙散失及營造用為柱礎十不存一見/隋書經籍志至唐時内府偶得一二遺字即鈐用開元
小印列於法書名畫以為/珍玩其流傳亦已僅矣訖不可攷李唐北南宋雖曽
有刻或乖或不全唐太和七年勅於國子監講論堂兩/廊創立石九經並孝經論語爾雅至
開成二年告成其地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築新/城而經石委棄於野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用幕吏尹
玉羽之言遷置唐尚書省之西隅至宋時地雜居民窪/下霖潦隨立輒仆腐壊折缺吕大忠領漕陕右始移置
[089-11b]
府學至明時又補刻孟子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西/安府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闕字別刻小字立
於碑旁以便摹補今在西安府學劉昫舊唐書謂石壁/九經字乖師法本朝顧炎武作金石文字記亦刋其訛
誤乃知唐石經未為善本劉昫之言未誣也其後孟蜀/時亦刻石經北宋刻兩體石經今片石無存金燕京廟
學有九經石刻見王惲秋澗集明時尚存二碑今亦無/考南宋紹興九年刋石六經論語孟子成嵗久殘缺明
宣徳中巡按御史吳訥收拾碎折補輳得碑百斤置仁/和縣學宋廷佐復移之杭州府學今存然當時所刻春
秋僅左氏傳禮記僅大學中庸學記經解儒/行五篇又無周禮儀禮孝經爾雅非其全也兹則出一
人之手經諸臣之目視厯代為加詳矣蔣衡後改名振/生江蘇金壇恩
貢生乾隆五年以所書十三經進賜以國子監學正銜/其經冊貯懋勤殿今以之上石視唐石經所列銜有書
[089-12a]
石官書石學生體例殊為不倫/特命大學士懋勤殿翰林校勘予自六齡入學堂讀易
書詩三經所為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二典三謨為王道
始正變風雅不知無以言及長而涉獵三禮覺與三經
為有間去聲詩謂/易書枕葄麟經慎正統偏安之必公春秋/大一
統尊王黜覇出於天命人心之公予讀之有年心契聖/人筆削之㫖纂定通鑑輯覽一書袪後代操筆之自私
示萬世守統之宜慎分注系年皆/取春秋之義差自謂讀書有得耳孜孜饜飫耄耋弗衰
雖自愧學之未成迺今刻諸石列諸辟雍應時舉事以
繼往聖開來世為承學士之標準豈非厚幸也歟蔣衡
[089-12b]
一生苦學之勤亦因是酬矣若夫厯代注疏入主出奴
紛如聚訟既冗且繁衡祇書諸經正文餘槩從刪是也
或以為不觀注疏何以解經予則以為以注疏解經不
若以經解經之為愈也學者潛心㑹理因文見道以六
經㕘互之必有以探其源而晰其奥者是在勤與明而
已且予重刻木版之十三經注疏頒布世間者不少也
舉辟雍以五十年勒石經又越六載凡所以待其時而
逢其㑹八十老人復得成斯大功者何莫非賴
[089-13a]
昊天之鴻貺乎昔著知過論以為其不可已者仍酌行
之斯之謂矣盖凡物有其成必有其壞所謂石鼓石經
者皆是也然向不云乎經者常也道也
天不變道亦不變依聖人之門墻示萬世之楷則孰謂
滄桑幻化能移我
夫子不朽之道也哉是為序
  補詠戰勝廓爾喀之圖序
補詠戰圖之什逮斯凡六伊犁囘部第一烏什第二金/川第三臺灣第四安南第五
[089-13b]
及今廓爾/喀第六厯數成功之全即今乃十平定伊犁二次囘/部一次金川二次
臺灣一次緬甸一次安南一/次及今廓爾喀二次共十次予幸在兹予惕更在兹盖
予受
祖宗付託之重度德量力尚恐守成之或虧敢懷開擴
之奢望且予自少讀書即欽
天地愛物之心深知窮兵黷武之戒是以繼位之初即
謹遵
皇考之訓許準噶爾之求和罷兵寧人將二十年矣乃
[089-14a]
準夷内亂歸降者踵接思我喀爾喀之地不能容爾許
人於是乘機撫衆有甲戌之師自是而兩定準夷一平
囘部再靖金川緬甸安南各歸順臺灣一舉輯海洋及
此前後收廓爾喀遂有十全之武功使予自問亦不知
何以成此則實賴
上天黙佑每以險而獲安常值危而得勝較古之英君
賢將赫濯樹勲者雖不敢云過之而自審實無不及所
云予之幸人或知而予之惕則人或未知也所惕者何
[089-14b]
自古為天子者孰非
天之子既為
天之子
天孰不愛之而予獨承之深受之屢設有失德違
愛則所以罰之者亦必重此予所以業業兢兢不遑刻
安者也且前此八功之成雖云絶域外洋皆人力尚可
施之地若斯廓爾喀則在萬里三藏之外更數千里陡
壁線路下臨深川不能容馬人皆踵跡而行我將卒胼
[089-15a]
手胝足雖惰窳疲弊而氣愈鼓心愈壯突將無前賊人
駭為天降鹿埵隴種傷生實多而憐之乃致彼魂落膽
䘮匍匐求降此而弗圖其勞予心又何忍適不云乎自
少年即深知窮兵黷武之戒乃四十年之間自甲戌始
十成武功非用兵而何幸而䝉
天眷佑得以劼劬蕆事於民無一賦之加於事有十全
之美則予之所以早作夜思弊精勞神者庶可少逭窮
黷之譏耳觀斯圖也不啻共將卒之辛苦實並切心膂
[089-15b]
之恫瘝詩以言志其志亦不外乎此爾
  續纂秘殿珠林石渠寳笈序
秘殿珠林編自癸亥成於甲子石渠寳笈編自甲子成
於乙丑逮今均四十餘年矣二集以
三朝宸翰為宗而厯代所弆古人及本朝臣工之書畫
分門别類精覈無遺胥内廷翰臣張照梁詩正等所為
今視其跋無一存者亦可概也自乙丑至今癸丑凡四
十八年之間每遇
[089-16a]
慈宫大慶朝廷盛典臣工所獻古今書畫之類及幾暇
涉筆者又不知其凡幾無以薈輯日久或致舛譌且二
集章程具在續纂亦非甚艱因命内廷翰臣王杰等重
集一如前例若
三朝宸翰已備録前集兹不復載其有石刻之未入者
仍敬録各類之巻首然予之此舉實因誌過而非誇博
古也盖人君之好惡不可不慎雖考古書畫為寄情雅
致之為較溺於聲色貨利為差勝然與其用志於此孰
[089-16b]
若用志於勤政愛民乎四十餘年之間應續纂者又纍
纍若此謂之為未害勤政愛民之念已且愧言之而况
於人乎書以誌過後之子孫當知所以鑒戒去取矣至
西清古鑑可以類推更弗贅言
 
 
 
御製文三集巻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