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04 御製文集-清-高宗弘曆 (master)


[087-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製文三集巻七
 記
  重葺盧溝橋記
文有視若同而義則殊者不可不覈其義而辨之也余
既覈歸順歸降之殊於土爾扈特之記辨之矣若今盧
溝橋之重修重葺之異亦有不可不覈其義而辨之者
盖今之盧溝橋實重葺非重脩也夫脩者傾圮已甚自
[087-1b]
其基以造於極莫不整飾之厥費大至扵葺則不過補
偏苫弊而已厥費小夫盧溝橋體大矣未脩之年亦久
矣而謂之葺補費小者何則實有故盖盧溝橋建扵金
明昌年間自元迄明以至國朝盖幾經葺之矣自雍正
十年逮今又將六十年帝京都㑹往来車馬雜遝石面不
能不弊壊行旅以為艱而橋之洞門間聞有鼓裂所謂
網兜者謂下垂也司事之人有欲拆其洞門而改築者
以為非此不能堅固爰命先拆去石面以觀其洞門之
[087-2a]
堅固與否既拆石面則洞門之形畢露石工鱗砌錮以
鐵釘堅固莫比雖欲拆而改築實不易拆且既拆亦必
不能如其舊之堅固也因祇令重葺新石面復舊觀而
橋之東西兩陲接平地者命取坡就長以便重車之行
不致陡然顛仆以搖震洞門之石工而已朕因是思之
渾流巨浪勢不可當是橋經數百年而不動非古人用
意精而建基固則此橋必不能至今存然非拆其表而
觀其裏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細如是其亟
[087-2b]
也夫以屹如石壁之工拆而重築既費人力又毁成功
何如仍舊貫乎則知自前明以及我朝皆重葺橋面而
已非重脩橋身也即康熙戊申所稱水囓橋之東北而
圮者亦謂橋東北陲之石隄而已非橋身也以是推之
則知厯来之葺或石面或橋陲之隄胥非其本身洞門
可知矣夫金時鉅工至今屹立而人不知或且司工之
人張大其事圗有所侵冒於其間焉則吾之此記不得
不揚其舊過去之善而防其新將来之弊是為記以詳
[087-3a]
論之
  顔真卿祭姪文藁記
内府所收顔真卿真蹟凡四入石渠寳笈者一真卿書/建中三
年朱巨/川告身待續入者三真卿自書告身巻又書建中元年/朱巨川告身巻又裴将軍詩巻
别有一争坐位帖似屬贋鼎列之石渠次等不以為珍
也兹乃得其祭姪季明文藁真蹟披閱一再嘆其一家
捨身盡節而為其君者如不知也又嘆其經千年滄桑
之變而故紙宛存誠有所謂神物呵護者也昔張旭觀
[087-3b]
公孫大娘之舞而悟書法得端荘流麗之妙若自書告
身帖及朱巨川告身帖所為端荘者也若裴將軍詩帖
所為流麗者也合端荘流麗為一而更出以無心其在
此祭姪文藁乎此巻之顯晦流傳王頊齡徐乾學論之
詳矣兹不複贅獨是二人者皆本朝世家亦嘗叮嚀其
子弟善守希珍矣今其子弟不能守而鬻之鹽商榷鹽
者從而貰之以登之内府撫巻三嘆知忠烈之可以永
存而聲華之未必恒保更思時有忠烈之臣則其世必
[087-4a]
多喪亂之事是可畏之甚也且此數卷獨非宣和書譜
中所有之真蹟乎其輾轉流落民間又將六百餘嵗矣
然則弆此卷於禁中胥足以為殷鑒之警是不可不記
  避暑山莊五福五代堂記
五福五代堂之扁既額扵寧夀宫之景福宫兹復額扵
避暑山荘者何故敬維本朝
家法於凡内殿理事處
御書之扁莫不厯代橅勒以誌繼繩殷志故正大光明
[087-4b]

世祖至今四世勤政殿自
聖祖至今三世摹額諸楹是訓是行章章可考自祖書/世
正大光明四字懸扵乾清宫嗣是之避聖祖書之觀徳/殿 世宗書之圎明園予又書 暑山荘勤政殿
凡三在瀛臺者山静聖祖所書在圎明園者書之世/宗所書予扵香 宜園及茲避暑山荘亦
因是而繹恩之正大光明脩身正心之要勤政則治國
平天下之本也内外交勗本末相資觸扵目而儆於心
敢不以是為棘乎若夫五福五代之堂則自予始予蒙
[087-5a]
祖考之佑
昊天之眷古希有七曽元繞膝是宜題堂以薌其事而
勵其欽然五福之名實亦
皇祖昔年所賜
皇考之堂名也  皇祖御書五福堂扁額之雍賜我/皇考 敬謹摹勒懸 和宫
及圎明園乾隆丙申予葺寧夀宫内之景福宫以待歸/政後居之因為五福頌書之屏間至甲辰予得元孫五
代同堂為古今希有之瑞因即景/福宫増書五福五代堂之額誌慶五福之義見扵景福
宫之記訖不複綴兹特舉
[087-5b]
厯世所為正大光明勤政之書以申寓脩身正心治國
平天下之訓盖守此訓然後可以保五福是則相需殷
而相得彰我子孫曽元敬承
天貺世世書此必思
祖宗垂訓之意慄慄危懼永保
天命可不蘉乎因用此例書五福五代堂之扁以額扵
避暑山荘勤政殿之後殿盖此山莊即予十二嵗時受
皇祖教養深恩之處也今得五代同堂
[087-6a]
神御咫尺有不愉恱而慶幸者乎則予所以慕
含飴而懼隕越又豈言辭所能宣述者哉設予子孫不

祖宗垂訓惟日孜孜正心脩身治國平天下或邀
天錫亦得若予五代同堂而重書五福五代堂之扁以
額各處又予所永望而不敢必者也是為記
  四知書屋記
楊震四知千古以為名言而予以為書屋之名者非&KR0670
[087-6b]
其迹也彼其卻王宻之賄㢘則㢘矣然而小哉為人君
者亦無其事予之所謂四知者盖引孔子繫辭知微知
彰知柔知剛之義内以正心外以勑政而更慎於用兵
之際朱子疏此以為釋豫六二爻義且文王繫卦即曰
利建侯行師周公繫六二之爻則曰介于石不終日貞
吉是三聖人之意胥示以明慎用兵見幾而作不俟終
日之義可不審乎予昔著遲速之論雖約略言之而未
闡三聖人之訓行師貴知幾親切著明若是也盖微柔
[087-7a]
隂也彰剛陽也陽動而隂静動無不由静彰無不由微
剛無不由柔然而柔能制剛微能揜彰静能勝動此又
聖人扶陽抑隂之本義正心勅政以及用兵者不可不
深知所謂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者宜何如其凜凜哉因
思避暑山荘正殿後室
皇祖題之為依清曠扵楣間者實理事召見羣臣之所
去嵗籌畫臺灣諸務日或三四覲軍機大臣於此兹幸

[087-7b]
天佑彰國威定海澨實因先事知幾得以有成不可不
識其事且
御筆祇題屋内楣間其外檐實無額名因即以四知書
屋之名額之檐間更思依清曠似寄情山水之意無渉
熙政詰戎之為而予則亦有說焉夫水澄然而清故明
山廓然而曠故公公與明非熙政詰戎之本乎由知幾
而推為四知又豈外清與明曠與公乎是則
奎文三字非示萬世以熙政詰戎之大法乎則予題四
[087-8a]
知於書室之檐不亦宜乎
  戡定安南復封黎維祁為國王功成班師之記
安南内訌始末及命師為之復國重封之故已見聨句
之詩之序兹不贅記記功成班師事宜曰
安南雖南瀛小邦耶然亦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且奉本
朝正朔稱外藩者百餘年其邦遭亂興滅繼絶禮亦宜
之是盖奉
天道也然彼邦之遭亂豈無所由且其據黎城而擅號
[087-8b]
召者原非一姓也安南自宋封丁部領為王其後黎桓/李公藴陳煛黎季犛黎利莫登庸黎
維潭遞相簒奪六百/八十餘年國非一姓則自古至今主中華而稱正統者
率可知矣雖乗除有命而興亡在人順
天者昌逆
天者亡吁是不大可畏乎黎城既復嗣孫重封其陷扵
阮之土地以次傳檄而定孫士毅出關由諒山一路進/兵直克黎城復封黎維祁為
國王阮恵等已逃囘廣南舊巢所有安南境土除大兵/攻克之太原處北宣光興化外其餘如海陽山南山西
安廣各道俱經傳檄收復現在阮恵等所/居之廣南原為占城國地並非黎氏境土二阮窮蹙竄
[087-9a]
歸廣南去黎城又二千餘里是役也官軍裹糧以進設
臺站以運不資安南一艸一木而安南荒亂之餘亦不
能供軍儲也官軍纔萬餘而臺站運糧之夫將用至十
餘萬則勞内地矣因護外小邦為之掃穴執醜而勞内
地是大不可也且既已為之興滅繼絶則彼之竄寇應
付彼平之夫以國家之力抵廣南執二醜亦優為之但
權其輕重知止不殆佳兵不祥且安南亦一小邦也黎
氏近代以来鮮有能為自强之君或者
[087-9b]
天將厭其徳乎夫
天厭其徳之邦而予助之則予豈敢出師以定亂班師
以知退或者不違
天道而有合於王者之師乎是為記
  書安南始末事記
春日齋居敬觀
皇祖御書心經張照等跋錄
御製戒之在得之諭憬然有悟因憶安南始末事為之
[087-10a]
記曰我
皇祖戒之在得之訓孫臣固建堂於避暑山莊其義其
事已見之前後之記矣昨嵗夏居山荘因有緬甸歸順
之事不無為之喜無何而有孫士毅復黎城封黎王之
奏則又不無為之喜夫喜者懼之對也懼則若有所失
喜則無所更慮若有所失心不敢放無所更慮心或放
乎緬甸歸順無過宴賚山荘事則已矣安南之事雖云
復其城封其王而其兇首未擒弗屑費中國之力為藩
[087-10b]
國掃蕩擒渠因降㫖班師使孫士毅速遵㫖班師即逆
兇復擾黎城則固外藩之事變亂無常亦不屑每問之
乃孫士毅駐彼逾月以待或有所擒獻而又未曽謹設
防以致逆兇席捲而来我師倉卒與戰遂有所失而提
鎮三臣同以致命幸而孫士毅全師以歸尚不致有傷
國體然而赫濯威重實不無少損焉夫興滅繼絶弗利
其土地臣民此非欲得也然而得其名與得其實同之
安南之事予果無得名之意乎喜而忘懼謂之能戒可
[087-11a]
乎故予不咎孫士毅之貪功久駐失防致損威重而自
咎予之未能體
皇祖訓戒之在兹書以誌過抑亦慎守此志於永久弗
替云爾
  再書安南始末事記
今春書安南始末事記者不在悉自昔安南事之成敗
而在識予畫安南事之喜懼大端已見前弗贅兹因孫
士毅陛見熱河而此事亦去嵗駐兹所經理也故誌其
[087-11b]
詳而書之
盖黎維祁之庸昏孫士毅之失算以致阮恵復據安南
向固言之詳矣黎城初復使黎維祁果奮發有為自能/力敵阮恵使孫士毅早遵㫖班師或預
為設備亦不致阮恵率數萬衆忽至黎城而據之事/固有相因而至者詳見向所作書安南始末事記
使孫士毅即早遵㫖班師而阮恵亦必復来是不過無
傷我官軍之事耳但甫經興滅繼絶之藩國視其仍滅
絶而弗救可乎則是師猶無了期也兹黎氏實因
天厭其徳而自喪其國而阮恵以獲罪王朝震悚悔過
[087-12a]
求降並請詣闕乞封阮恵復據黎城自知罪過重大再/三扵孫士毅䖏悔罪乞降孫士毅
不為轉奏亦屬得體及福康安到彼阮恵知易威望重/臣事必問罪益加震悚送還留滯之兵籲求来嵗詣闕
恭祝八旬萬夀因以乞封並先遣其姪阮光顯於今嵗/萬夀前来山荘乞加恩宥權其輕重既扵國威無捐且
於事機有合不為已甚予宿志也盖黎氏既為成此天/所厭而中朝與其再興兵役何若允其請封以 息
師安衆之美然此皆此大上蒼/眷佑予躬不期而臻 順耳斯則不勞師而寧衆與
封黎氏無異若夫一提二鎮捐軀行陣國家酬庸自有
恒典朕且責其於安南立廟崇祀亦足以表國家有勇
烈之臣而自古死綏者或鮮其匹矣壯士臨陣非死即
[087-12b]
傷領兵之臣所弗諱也若孫士毅則總督而為帥臣也
設亦如三武臣所為則所繋國家威重者其事體大將
不可止所嘉者許世亨左右其間必令督臣全師而歸
孫士毅當阮恵復来時帶兵身衝行陣聞許世亨力為/勸阻且使武臣控騎遄行必令督臣全師入關無損國
家威重世亨原捐軀異域實属/深識大體賢臣以此倍加嘉憫孫士毅原不欲生還既
而納許世亨之正論寧全師振旅歸闕請罪是皆以國
為重予嘉憫不已不啻不以為非而且以為是也夫予
臨御五十四載經大事屢矣每以危而復安視若失而
[087-13a]
乃得即予自問亦不知何以臻此所謂非人力也
天也
天之眷予者獨厚不忍言報惟恐弗勝即此納降安南
一事恐後人未識輕重久長之至計故復敘而書之
 
 
 
 
[087-13b]
 
 
 
 
 
 
 
御製文三集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