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04 御製文集-清-高宗弘曆 (master)


[049-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製文二集巻十五
 記
  五福五代堂記
五福堂者
皇祖御筆賜
皇考之匾額也我
皇考敬謹摹泐
[049-1b]
奎章於雍和宫圓明園胥用此顔堂以垂永世丙申年
予葺寧夀宫内之景福宫以待歸政後宴息娱老景福

皇祖所定名以侍養
孝恵皇太后之所也予曽為五福頌以書屏而未以五
福名堂者盖引而未發抑亦有待也兹䝉
天貺予得元孫五代同堂為今古希有之吉瑞古之獲
此瑞者或名其堂以薌其事則予之所以名堂正宜用
[049-2a]
此五福之名且即景福宫之地不必別有搆作而重熙
累慶仍即
皇祖
皇考垂裕後昆貽萬世無疆之庥也若夫獲福必歸於
好徳而好徳尤在好其善以歛錫厥庻民五章之中三
致意焉兹不複贅予子孫曾元讀是記及堂中五福頌
者應敬思
皇祖
[049-2b]
皇考所以承
天之福必在於敬
天愛民勤政親賢毋忘舊章予之所以心
皇祖
皇考之心朝乾夕愓不敢暇逸以幸獲五代同堂之慶
於萬斯年恒保此福奕葉雲仍可不勉乎可不慎乎
  三老記
予既為三老五更之説以闢諸家之謬然以三老之稱
[049-3a]
數典於左氏其何以稱三老則求其解而終不得其辭
兹以三餘之暇書辟雍詩冊有三老之語臨池下愰然
悟曰三老之言實出孟子所謂老而無妻老而無夫老
而無子此非三老而何孟子雖出左氏後而此語自由
古以傳故即繼之曰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知
文王時即有三老之稱左氏提其綱孟子晰其目耳且
晏子對叔向歎齊之将為陳氏所云棄其民三老凍餒
乃指一國鰥寡獨窮之民之無恤者設以上夀中夀下
[049-3b]
夀論之豈八十以下之老即可以弗恤乎其餘傳㑹之
論愈説愈逺然總於辟雍養老興賢有何涉乎自是而
三老之稱徧於鄉閭所謂三老董公壺闗三老之類不
一而足盖耆艾而長於鄉者即可稱三老而非定三人
也夫予三老五更之説成於戊戌逮今又六年求其説
而不得而筆下偶得之是不可以不記且此六年中何
嘗不讀孟子而未有㑹兹偶㑹之益見理不可不日窮
書不可不日讀寧渠呈已之是顯人之非以為博聞廣
[049-4a]
識而已哉
  祭
厯代帝王廟禮成恭記
予小子既敬遵
皇祖聖訓增祀
厯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
神主入廟禮以克成祭不欲數於是退而恭記曰
皇祖之聖允符我
[049-4b]
皇考所尊稱大成有類
先師孔子而無以復加也即此增入之
㫖實出大公至明乃稱厯代之名議而非有意於其間
也夫厯代者自開闢以來君王者之通稱非如配享
先師孔子有所旌别彰癉於其問也夫有所旌别彰癉
於其間則必有所進退而是非好惡紛然起矣入者主
之出者奴之将無所底止且以旌别彰癉言之湯武即
有慙徳則厯代開創之君湯武且不若審如是
[049-5a]
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廟者有幾是非祭
厯代帝王之義也故我
皇祖謂非無道亡國被弑之君皆宜入廟者義在此但
引而未發子小子敢不敬申其義乎盖自洪武建廟南
京以來北京祖之所祀者寥寥明洪武六年始建京崇/厯代帝王廟於南
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漢髙祖光/武帝隋高祖唐髙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九帝已而
罷周文王隋髙祖唐髙祖之祀嘉靖九年罷南京廟祀/建 厯代帝王廟於北京二十四年又罷元世祖之
祀/及我
[049-5b]
世祖定鼎燕京
㓜齡即位百度畢舉爾時議禮之臣於議
厯代帝王廟位次亦頗有所出入我因明世祖定鼎燕/京 代祀典順治
二年增祀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宗明太祖凡五帝而我
皇祖之諭亦因近
大事之際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諸臣未能仰遵
聖意其出入亦頗不倫會典載康熙六十一年無道皇/祖諭㫖凡帝王在位除 被
弑亡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爾時廷臣不能仰體日/ 聖意詳細討論且疏奏在十一月 大事前數
[049-6a]
所議增祀夏商以來帝王一百四十/三位并漢之桓靈皆入之實不倫矣予小子於昨嵗閲
大清通禮始悉其事因命大學士九卿更議增祀而以
仲春躬祀入所增
神主於廟昨嵗因閲大清通禮見崇祀闌入厯代帝王/位次有不愜於懷者如漢之 桓靈而於
前後五代全未議及因勅大學士九卿等更議增祀晉/元帝以來二十五帝而於極靈則撤出之以昭公論今
嵗仲春入禮成神主於廟躬禮/致祭詳見 述事詩并序予嘗論之洪武之去遼
金而祀元世祖猶有一統帝繋之公至嘉靖之去元世
祖則是狃於中外之見而置一統帝繋於不問矣若
[049-6b]
順治初之入遼金而去前五代則爾時議禮諸臣亦未
免有左袒之意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正昭示千古為一定不易之善舉哉夫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東夷
文王西夷豈可以東西別之乎正統必有所繋故予於
通鑑輯覽之書大書特書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軒輊於
其間予於厯代通鑑輯覽一書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餘年於南北朝及宋元遼金正統偏安
天命人心繋属存亡之際大書特書必公必平如南宋/句徳祐以前尚有疆域可慿至臨安既破帝㬎見俘宋
[049-7a]
統始絶故自丙子三月以前為宋帝㬎徳祐二年三月/以後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於元順帝北遷沙漠委
棄中原則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後正統乃歸之明/為洪武元年至我朝 世祖定鼎京師在甲申五月
惟時明福王尚監國南京故通鑑輯覽仍書明以別之/直至乙酉五月大清兵下江南福王就執始書明亡折
衷義例惟嚴惟謹一遵春秋之/法無所容心曲狥於其間也以為一時之議雖權萬
古之論不可欺也然則
厯代帝王之祀果即非如配享
先師孔子漠無旌别彰癉於其間乎曰不然也
厯代帝王胥祀於景徳之殿其有徳無徳若南若北曰
[049-7b]
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為法孰
可以為戒萬世之後入廟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愓然
而懼耶是即不明示旌别彰癉而已寓旌别彰癉於無
窮矣其有不憬然思愓然懼者則是無道之倫必不能
入此
廟矣嗚呼可不懼哉可不懼哉雖然予更有後言焉盖
宜入
廟與不宜入誠昭然應知懼而我大清國子子孫孫祈
[049-8a]
天永命所以綿萬禩無疆之庥者更當以不入斯
廟為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亂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有
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世世子孫其尚凛難諶之
戒乎
  淮源記
今嵗豫旱於春夏荆歙旱於夏秋因循淮水弱而清口
淤既而豫得雨於夏末則更黄水盛而清口有倒灌之
患其間晝夜卜度徃來疇咨盖不可屈指數矣今嵗春/夏以來
[049-8b]
東南雨澤愆期淮水㣲弱以致清口淤淺無錫一帶河/水乾涸粮船挽運維艱河漕諸臣辦理竭蹶再四馳詢
旋命大學士阿桂前徃會勘並諭引黄水以送今嵗重/運及回空之船蓄清水以俟明春開放濟運北上晝夜
懸厪申諭不/避辭多矣因思淮之弱必其源之微或有沙石壅塞
以致遏其流乎其時撫臣畢沅以辦理賑恤事宜不能
分身徃則命布政使江蘭往致禱淮瀆祠且相其源之
形勢既而江蘭奏淮瀆故有祠更有禹廟並得三大井
於禹廟東引歸正河遂成具川因具圖貼説呈覽江蘭/奏查
勘淮源至桐栢山下據鄉耆稱禹廟前有井乃淮源所/出因履勘至廟東里許沙土壅起微露砌石基址試挖
[049-9a]
至三尺許有三大泉湧出當即淘濬引歸河身下流旋/即加長復沿流下勘至信陽正陽等各州縣扺江南境
長五百八十餘里寛二三十丈深三四尺不等與一統/志稱淮水伏流數里湧起三泉濬為井之語相合云云
朕批摺云按其圖上疑更有源汝何未至其處/並於圖中㸃出更馳諭畢沅前徃詳悉履勘朕觀其
圖溪磵縈繆山林深秀所謂三泉者未必即真源也其
時賑恤章程已定廼命撫臣畢沅親徃以窮其實兹畢
沅親至胎簮山山頂遂得真淮源具圖以來據畢沅奏/胎簮山乃
桐栢之中峯循山麓南上約十六七里見水一泓土人/指為淮水之源稱曰淮池恐初源尚不在此因延縁細
徑而上道路益險十餘里始至山頂有大石盤陀廣十/餘畆石旁凹處成潭徑文許泉從石間出深尺餘遂飭
[049-9b]
從人汲乾積水旋涸旋盈其/為淮瀆真源似無疑義等語於是導淮自桐栢之言始
信盖胎簮即桐栢之中峯桑欽水經非誣也酈道元注
以為淮澧同源西流為澧東流為淮則今之分水嶺實
在胎簮峯下按圖可求淮澧分流此又一證也夫天下
之理豈易窮哉若據江蘭之奏定三井為淮源則胎簮
之真源湮矣然弗湮也桑欽酈道元之語固在也今偶
湮之而後世必有執水經注以笑我君臣之不讀書矣
兹不惟喜瀆源之得真更以佳古人之用心勤而千載
[049-10a]
之下必有相知之人也江蘭向在部中為能馳馬耐辛
苦之能員是以屢陞用之今職而於登峯造極䟦涉以
求得其源乃讓身軀孱弱佔畢之儒臣斯則在立心之
堅定與不堅定及讀書與不讀書之分耳既記其顛末
並以嘉畢沅也沅其勉之
 
 
 
[049-10b]
 
 
 
 
 
 
 
御製文二集巻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