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121 青谿漫稿-明-倪岳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青谿漫稿巻十
             明 倪岳 撰
  大學講章
   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
   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010-1b]
這是大學經文孔子說大人之學其明徳新民工夫都
有箇先後次第孔子意思說明徳是人心同得於天的
道理自古大人既自明其明徳又要使天下之人都有
以明其明徳不為私欲昏蔽這箇工夫却先從治國起
盖天下之本在於一國國便似今京都地方一般天下
人所視效處必先使一國的人明其明徳方可由近而
逺以及天下所以說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一
國之本在於一家家是家庭之内又一國所視效處若
[010-2a]
要使一國的人都明其明徳必先將一家親屬教訓他
明其明徳方可由親而疏以及一國所以說欲治其國
者先齊其家一家之本又在於身若要整齊一家必須
先從己身上做工夫使一身所行無一件不合理方纔
做得一家凖則而家可齊所以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
身一身之主又在於心若要修飭一身必須先從己心
上做工夫使一心所存無一毫不端正方纔做得一身
的主宰而身可修所以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上
[010-2b]
念頭發動處便是意誠是真實不欺若要正心必先從
心上動念處用工夫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好
惡都是真實無一毫虚假如此念頭方纔不差則心可
得而正所以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心中虚靈知覺
處便是知致是推到那極處若要誠意必先從心中知
覺用工夫將那自家心上知覺處務推到至極無一件
道理不通貫透徹如此知識方纔不雜則意可得而誠
所以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然致知的工夫却又全
[010-3a]
在格物上格是至物是事物天下事事物物都有箇當
然的道理這道理務要窮究到那至極處方纔自家的
知識無有不盡所以說致知在格物大抵格物致知誠
意正心修身五件是明明徳的條目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件是新民的條目聖賢相傳為學次第莫備於此故
孔子於大學之首言之臣甞論這八條目皆以正心為
主從天下國家推到修身上無不統於一心從誠意推
到致知格物上無不由於一心而帝王之治天下尤以
[010-3b]
正心為急心正則衆欲不能攻天下可得而治漢儒董
仲舒甞說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
官以正萬民而四方逺近莫敢不一於正即此意也伏
惟皇上懋隆聖賢之學講明正心之功日就月將純一
不已則理無不明身無不修由是以睦九族以和萬邦
而治平之效端可以比隆於古帝王矣宗社臣民不勝
幸甚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010-4a]
   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這是大學第六章曽子解孔子經文中誠意的道理誠
是實意是心上所發的念頭毋是禁止之辭曽子說孔
子經文中所言誠意這兩字如何做工夫盖人的常性
莫不有善而無惡故其本心莫不好善而惡惡只因被
這私欲把心来蒙蔽了雖知善而不肯着實為善雖知
惡而不肯着實去惡這便是欺瞞了自家的心所以誠
意工夫只要禁止了這自欺之弊務使心上念頭發出
[010-4b]
来好善惡惡無一毫不着實纔能盡修身頭一件工夫
故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慊是快足的意思曽子
又說臭穢的東西是人人着實憎惡的人若惡惡之心
由中及外無一毫之不惡便如惡這惡臭一般務要决
去了他美好的顔色是人人着實喜好的人若好善之
心由中及外無一毫之不好便如好這好色一般務要
必得於已這等呵好善惡惡方纔都着實為已不是虚
假為人私欲盡浄天理俱存心中豈不快然滿足故曰
[010-5a]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慎是謹慎獨是己所
獨知的去處指心上說曽子又說這好善惡惡的心實
與不實他人如何得知只是自家心裏知道所以君子
於這心上念頭發動處務要仔細審察若是惡惡便要
着實惡决定去了這惡若是好善便要着實好必求得
了這善這等用工纔是不自欺纔到得誠意地位所以
又說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臣甞考之大學八條目中誠
意是第一件切要的事盖意誠則心可正身可修由是
[010-5b]
推之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矣所以唐虞三代之君修己
治人都從這誠意上来如克勤克儉者處已之誠惟和
惟一者用人之誠好問好察者聴言之誠惟欽惟恤者
用刑之誠凡此一念之發表裏如一一事之行始終無
間其意之誠如此所以治隆俗美而臻於雍熈泰和之
盛也降及後世如漢武帝之施仁義而怒汲黯之對唐
太宗之喜諫諍而悔魏徴之言皆其意有不誠所以推
之天下卒不能比隆上古之治然則誠意之功實萬世
[010-6a]
帝王為治之本伏惟聖明留意
  論語講章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
   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
這是論語中記孔子贊帝堯聖徳與其治功如天的意
思巍巍是髙大之貌則是凖則比並的意思蕩蕩是廣
逺之貌無能名是不能指言稱贊的意思孔子欲贊帝
[010-6b]
堯之為君而首以大哉為言以見自古人君惟堯之徳
至大而無以加有非其他聖人所能及如何見得帝堯
之徳至大處盖天之為天巍巍髙大無物可以比並惟
有帝堯與之為凖正以帝堯之徳巍巍髙大與天一般
即史臣說其仁如天是也天之大能使萬物各遂其生
然其蕩蕩廣逺處萬物不能以言語而形容之帝堯之
徳能使萬民各得其所然其蕩蕩廣逺處也與天一般
萬民不能以言語而稱贊之即史臣說帝力何有於我
[010-7a]
是也天之大如此堯徳之大也如此故說惟天為大惟
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成功是已成的事業煥是
光明之貌文章是政績中有文采可見的指禮樂法度
而言孔子又說堯之大徳如天固人所難名而堯之治
功如天乃人所共見故指其功業而言如九族既睦便
是他齊家的成功百姓昭明便是他治國的成功黎民
於變時雍便是他平天下的成功堯之成功巍然髙大
如此可見與天之髙大一般指其文章而言如制器尚
[010-7b]
象而天道以正頒厯授時而人事以修垂衣裳作咸池
而禮樂以備堯之文章煥然光明如此又可見與日月
星辰之光明一般盖天之徳不可得而窺即其四時生
成之功日月星辰之文而天徳亦可得而窺矣聖人之
徳不可得而名即其成功之髙大文章之光明而聖徳
亦可得而名矣此帝堯之聖所以與天為一而孔子尊
稱之辭至於如此也臣惟自古帝王之徳莫盛於堯而
孔子贊堯之辭莫大於此且又切切以天為言盖天以
[010-8a]
至仁之徳發育乎萬物堯以至仁之徳覆被乎萬民天
與帝堯脗合而無間而萬世人君繼天出治者皆當取
以為法也仰惟皇上嗣祖宗之尊位繼帝堯之大統盖
必徳協上天心潛徃聖誦堯之言而使發號施令罔有
不臧行堯之行而使出入起居罔有不敬聖徳既與堯
而為一則治功亦與天而無二将見雍熈之治端有在
於今日而帝典所書不得専美於前古矣臣等不勝顒
望之至
[010-8b]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顔淵曰請
   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
   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是論語第十二篇孔子答顔淵問仁的事顔淵是孔
子的弟子名回一日以為仁之道問於孔子孔子答他
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
已而由人乎哉克字解做勝字已是己身的私欲復字
[010-9a]
解做還字禮是天理之節文仁是本心的全徳仁義禮
智都是本心之徳惟仁却包得義禮智故仁為本心全
徳孔子說人心本都有這全徳只為私欲昏蔽故有時
喪失了若能克去己身的私欲使所行的事件件合乎
天理則本心之徳復全於我這便是克己復禮為仁是
說為仁的工夫歸是稱許的意思孔子又說人能一日
之間克去己身私欲所行的事都合乎天理則天下的
人便都稱許其仁盖天下人心都有這仁的道理有能
[010-9b]
全得這仁的道理便合得天下的人心所以天下之人
一時都稱許其仁如仁莫大於孝我能事奉父母天下
人便都許我能孝親仁莫切於弟我能恭敬兄長天下
人便都許我能弟長這便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焉是說為仁的效驗孔子又說這為仁的機括都只在
自已不在他人克己是自家能克復禮是自家能復如
事奉父母須是自家事奉恭敬兄長須是自家恭敬别
人如何替得以見為仁之功在已當盡如此故曰為仁
[010-10a]
由已而由人乎哉顔淵一聞孔子之言便見得天理人
欲分明故無所疑問就請問克己復禮先從何處用工
夫孔子答他說克己復禮的工夫只要禁止那不合禮
的勾當凡人有目不能不視若非禮的顔色便禁止了
不要看他人有耳不能不聴若非禮的聲音便禁止了
不要聴他人有口不能不言若非禮的言語便禁止了
不要妄說人有體不能不動若非禮的事務便禁止了
不要妄動這等的則視聴言動都不徇私日用之間一
[010-10b]
身之事莫非天理為仁之功豈有加於此哉於是顔淵
深達孔子之意就謙辭說我顔回資質雖不聰敏請服
行夫子今日教我的言語此乃顔淵真能克己勝私所
以進於聖人地位也臣甞考之此章乃孔門傳授心法
切要的言語不止為學者事自古帝王皆從這裏做工
夫盖非禮勿視即是視逺惟明的意思若視而非禮則
為美色所亂凡事見得不明而淺近易蔽矣非禮勿聴
即是聴徳惟聰的意思若聴而非禮則為滛聲所溺凡
[010-11a]
事聴得不聰而邪佞易惑矣非禮勿言即是發號施令
罔有不臧的意思盖一言非禮則出乎身而加乎民者
不能無召禍之憂非禮勿動即是出入起居罔有不欽
的意思盖一動非禮則發乎邇而見乎逺者不能無致
災之咎是則人君之於視聴言動其可以不謹哉由此
而推可見上古聖賢修身是這道理齊家也是這道理
治國平天下也只是這道理所以孔子之言有功於萬
世者正謂此爾伏惟聖明留意
[010-11b]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
   南面而已矣
這是論語第十五篇孔子稱贊帝舜的言語無為是無
所作為治是天下平治人君君臨天下一日二日萬幾
必須兢兢業業有所作為如何却說無為而治孔子的
意思盖說聖人徳極其盛足以感動人心天下的百姓
自然人人向化所以不待有所作為而天下自無不治
譬如天以一元之氣黙運於上自然四時流行萬物發
[010-12a]
生天何甞有一毫安排布置来這便是無為而治自古
三皇五帝都是聖人惟舜繼帝堯之位以有天下堯是
大徳的聖人舜也是大徳的聖人以聖繼聖自然不見
他有為的形迹而帝舜又能任用那許多賢才如大禹
平水土后稷播百榖把土榖的事都付託與大禹后稷
這兩箇人臯陶明刑契敷五教把刑教的事都付託與
臯陶契這兩箇人至於伯夷典禮后夔典樂益典山澤
垂典百工龍作納言與那天下的方岳侯伯都付託得
[010-12b]
人舜但考察賢否舉行黜陟之典一一推心委任要其
成功所以當時庶績咸熈萬邦咸寧全不見他有為之
迹這便可見無為而治者惟舜為然爾恭己是敬徳的
容貌南面是人君聴治之位人君嚮明而治故稱南面
孔子又說帝舜無為而治人既不見其有為之迹所可
見的不過只是聖人敬徳的容貌觀其端冕凝旒處九
重之上垂衣拱手居五位之尊身心内外恭敬謹嚴一
毫邪僻之事不干於中一時惰慢之氣不形於外這便
[010-13a]
是恭己正南面的氣象謂之而已矣者竭盡無餘之辭
盖言帝舜恭己正南面之外别無所為所以贊其徳極
盛治極隆而非其他帝王可比也臣甞考之舜典所載
帝舜之時朝覲巡狩封山濬川舉元凱誅四凶皆在攝
位二十八載之間固不可謂之無為及其一踐天子之
位不過只是命九官咨十二牧而已真可謂無為而天
下自治矣然其所以能成無為之治者實本於任賢而
其所以能知賢才而任之者又本於敬徳皆非偶然之
[010-13b]
所致也後之人君欲敬徳者必絶耳目之玩而游佃土
木之役不興禁侈靡之習而珍竒詭異之物不御出入
起居之必時發號施令之惟一如此則心有所主是非
易明所用必賢非賢不用又必逺邪佞之徒使正人不
至於間沮斥䜛譛之說俾君子不至於動搖如此則事
有所託政務修舉君徳流行民心感化而天下之大不
待有為而自治矣然則欲法帝舜之無為當以任賢為
本欲法帝舜之任賢當以敬徳為先誠於徳無不敬賢
[010-14a]
無不任則天下自理治化自隆帝舜無為之盛不在有
虞而又在今日矣伏惟聖明留意
   寛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這是論語第二十篇孔子論帝王為治的道理如何是
寛則得衆寛是寛容衆是衆人孔子說人君統御四海
務要度量寛洪但凡事物都在所包含如天之無所不
覆如地之無所不載這等呵天下的人自然心恱誠服
樂於歸向故說寛則得衆如何是信則民任焉信是誠
[010-14b]
信任是倚仗孔子說人君主宰天下務要誠實不欺但
凡言動都有箇准信如出一令不易如四時行一政不
變如金石這等呵天下的人自然有所遵守都倚靠替
他做主故說信則民任焉如何是敏則有功敏是勤敏
功是事的成效孔子說人君一身萬事的根本但凡政
事務要行之以勤不可隳廢如天行至徤無一時止息
這等呵工夫日進積少成多功業所就自然極其髙大
矣如何是公則說公是公道說是人心喜恱孔子說人
[010-15a]
君一身天下的父母但凡政事務要體之以公不可偏
向如天道至公無一毫間雜這等呵公道服人私議自
息人心喜恱莫不極其親愛矣故說敏則有功公則說
臣謹考之孔子於論語終篇歴敘堯舜湯武之言與其
施諸政事者以明萬世帝王相傳之道如此然始之以
允執其中終之以公則說之二言盖帝王治天下之道
合乎中者無有不公不合乎中未有不出於私者也故
寛而失中則如有罪者當刑或私於嬖幸而故縱無功
[010-15b]
者不賞或私於親愛而濫施此寛之非公也信而失中
則如虐民之政當革或縁私請而尚存病國之人當去
或因私昵而不逐此信之非公也勤而失中或肆為異
端聲色之事而講學聴政則怠騁乎犬馬土木之役而
任賢聴言則倦此又勤之非公也如此則人心怨尤灾
害駢至天下何由而治所以自古帝王一徳相傳惟中
惟公不用他道而我朝列聖相承所以為萬世子孫之
法者率皆遵行此道也仰惟皇上逺承帝王之統近守
[010-16a]
祖宗之業盖必執此中以立政事之體秉此公以服天
下之心則治道之隆可與古帝王為一而綿太平之休
於萬萬年矣臣等不勝惓惓顒望之至
  中庸講章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隠惡而揚
   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這是中庸第六章子思引孔子論帝舜之知以明道所
由行的意思如何是舜其大知也與知是人的知識帝
[010-16b]
舜聖人於天下道理無不周知然不自滿足又取天下
人的知識以為一已的知識所以其知廣大人莫能及
這一句是孔子首先稱贊之如此下文好問好察擇善
用中便是大知的實事問是詢問察是審察邇言是淺
近的言語善與惡是這言語中有說得好的有說得不
好的孔子說凡人小有聰明的多訑然自足不肯問人
惟舜以為一已聰明有限天下道理無窮豈可便自滿
足還要孜孜問人使人有所知的都来與他說庶幾得
[010-17a]
聞天下之善也凡人聞言語淺近的多忽略厭煩不肯
審察惟舜以為人的言語雖是淺近也有至理存焉豈
可便不審察還要切切講求他說的道理之所在庶乎
不遺天下之善也舜又以為凡人之言未必皆合道理
其中有說得不好的若不與他遮掩則使人皆羞愧誰
肯再来說因此將那不好的言語與他遮掩不肯阻了
人来說的心這可見舜之心廣大能容也人言有說得
好的若不播揚於衆則人無所感發誰肯喜懽来說因
[010-17b]
此又將那好的言語與他播揚務要作起人敢言的心
這可見舜之心光明不蔽也故曰舜好問而好察邇言
隠惡而揚善兩端是衆論不同之極處如小大厚薄之
類中是合中的道理舜於人言雖是好的却又有不同
處於是執其小大厚薄之兩端而量度以取中譬如賞
有功之人或說當厚些或說當薄些便要度量看理上
當厚便厚當薄便薄又如刑有罪之人或說當輕些或
說當重些便也要度量看理上當輕便輕當重便重凡
[010-18a]
事都如此度量也無過也無不及只合乎中道的便依
着行所以行之無弊也故曰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盖
舜之所以能此者由其見理明白故心胸廣大而光明
權度精切而不差凡所行皆能合乎中庸之道故曰其
斯以為舜乎以見舜之大知如此非他人之所能及也
大抵中庸之道如通衢大路人所共由豈有不明不行
之理只因人有知愚賢不肖之分故於道有過與不及
之弊所以子思歴言知仁勇三達徳為入道之門而於
[010-18b]
此首引孔子之言以帝舜之知明之然其言帝舜之知
又不在乎他惟在聴言一事其垂訓後世之意可謂切
矣臣甞因是而論之自古聖賢之君以行道為己任者
莫不以聴言為急誠以人君深居九重之上日覽萬幾
之繁在外之事豈能周知在下之情豈能盡達故必廣
詢衆論博採群言以来天下之善然又慮阿諛順㫖之
言常易入激切逆耳之言常難受故不以人之緘黙而
謂無言之可聴不以人之狂直而謂其言不足聴每賞
[010-19a]
直言以銷諂佞之風宥妄言以開忠讜之路是以當時
鰥寡無告寃抑獲伸上下之情意相通逺近之視聴不
蔽人君無失徳朝廷無失政生民無失所中庸之道常
行天下之治極盛為此故也洪惟我朝太祖髙皇帝法
古為治首開言路設六科十三道以為言官而五府六
部内外諸司皆許實封言事猶且延訪大臣以求闕失
引見耆民以詢疾苦列聖相承率循是道此即帝舜好
問好察隠惡揚善之盛心也仰惟皇上聰明天縱聖學
[010-19b]
日新臨御以来勤於求言而不遺乎淺近樂於聞諫而
不厭其煩瀆是以政之所行無過與不及之差令之所
出得大中至正之理于以隆祖宗列聖之基業繼唐虞
三代之道統端在於今日斯世斯民不勝慶幸
   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
   述人之事者也
這是中庸第十九章子思引孔子所言武王周公之孝
在於善繼善述的意思達是通達孝是事奉父母的道
[010-20a]
理孔子說這孝的道理本是衆人能知能行的但衆人
有之而不能盡惟有武王周公能盡這道理所以通天
下人都稱贊他孝而無異辭這便是達孝故曰武王周
公其達孝矣乎如何又見得他達孝實事處即下文善
繼善述是也繼是繼續志是心之意嚮述是遵守事是
事業這兩箇人字都指祖宗而言孔子又說這孝的道
理不在乎他只是為人子孫的當以祖宗之心為心祖
宗心志有欲為的好勾當當時不曽為得為子孫的即
[010-20b]
當繼其心志務要黽勉成就了這便是善繼人之志祖
宗在時有已為的好事業後世可以為法為子孫的即
當遵守而行不要廢墜變更了這便是善述人之事如
武王繼其祖考太王王季文王的統緒伐罪救民以有
天下尊為天子富有四海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這是武
王善繼善述處所以武王謂之達孝周公輔佐成王靖
安天下推廣文王武王不暇為與不及為之志追王太
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又制為禮法以及天下
[010-21a]
使後世為子孫的皆盡奉先之孝敬這是周公善繼善
述處所以周公也謂之達孝大抵衆人之孝不能盡繼
述之大天下人安得通稱之惟武王纘前緒以定天下
周公成先徳以定禮制其所繼述事功極盛有非衆人
所能及所以天下之大人人稱贊其孝無有異辭此非
達孝而何子思於此引之以見武王周公能合乎中庸
之道其垂世立教之意切矣臣甞因是論之武王之孝
莫大乎定天下然拜丹書之戒而不忽細行納旅獒之
[010-21b]
諫而不寳逺物訪洪範之書而不忘聖學所以修於己
者無不至故功成而孝益顯周公之孝莫大乎定祀禮
然執圭幣以事上帝則思竭其誠奠醆斚以奉祖宗則
思致其敬頒制度以行天下則思推其仁所以示諸人
者無不周故禮行而孝益著武王周公之孝上足以光
乎祖宗下足以傳之後世如此及成王營建洛邑欲如
武王之意康王報誥諸侯用宣文武之業又可見他的
子孫也能盡繼述之孝所以周家綿八百年靈長之祚
[010-22a]
有由然也盖自古帝王創業垂統必有功徳及天下必
有法制遺子孫由其得之艱難故慮之深逺慮之深逺
故行之周宻雖其一言一行之㣲皆足以為後世子孫
法惟在繼體守成之君當盡奉行遵守之責固不可有
我所變更亦不可使之廢墜則國家之政事常修祖宗
之基業可保而繼述之孝亦無加於此矣洪惟我朝太
祖髙皇帝恢復華夏之土宇掃盪冦盜之縱横治邁百
王功髙萬古然精神之運則具存乎祖訓之條政令之
[010-22b]
懿則悉載于國史之筆創業垂統於斯為盛太宗文皇
帝奠安萬姓肅清四方凡所施行務遵成憲故詔誥臣
民諄諄以申明舊章為言榜諭天下惓惓以紊亂舊制
為戒盖與武王周公之孝後先一揆所以貽謀宏逺垂
法無窮列聖相承益隆繼述式克至于今日休豈偶然
哉恭惟皇上以至聖之資嗣大寳之位徳由天縱孝與
日新逺鑒武周之心近守祖宗之法每延訪三事裁决
萬幾必率循祖訓考求故實是以庶政惟和萬邦咸服
[010-23a]
于以衍祖宗太平之厯于以紹帝王中庸之傳而區區
成康守成之賢有不足言矣臣等何幸躬際其盛
  孟子講章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
   之事備矣
這是孟子盡心篇說人之所存所行都要在仁義上的
意思居是人的住居惡字解做何字仁者謂心之徳愛
之理也路是人行的道路義者謂心之制事之宜也這
[010-23b]
居字是以居處而言由謂由行大人是公卿大夫有大
徳的人孟子因齊王子墊問他士何事推言至此乃自
設為問答之詞說道人所當處的住居在於何處即這
箇仁便是盖仁的道理有箇天理自然的安樂無那人
欲陷溺的危殆便如髙堂大厦一所好房屋一般人當
常居其中而不可離所以說居惡在仁是也人所當行
的道路在於何處即這箇義便是盖義的道理乃天理
之當行無人欲的邪曲便如通衢廣陌一條好道路一
[010-24a]
般人當常行其上而不可違所以說路惡在義是也人
若果能心純乎理愛周於物只在這仁中居着一時也
不離了這纔是能居天下廣居的人盖見得這仁是箇
安而可處的所以不到那卑汚險僻的地上去了人若
果能心有所制事必合宜只在這義上行着一步也不
達了這纔是能行天下正路的人盖見得這義是箇正
而可遵的所以不到那旁岐曲徑的路上去了居於仁
則存諸内者有本而大人之體立由於義則應乎外者
[010-24b]
有制而大人之用行體用兩全内外一致士雖未得夫
公卿大夫之位而公卿大夫之事尚何所不備哉孟子
以是告王子蟄其開示之意明且切矣臣甞考之孟子
生當戰國之時以救時行道為己任故凡開口論事便
以仁義為言非但於此舉以答王子墊如欲人君躬行
仁義以率臣下則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
後其君者也如欲人臣以仁義佐君上則曰君仁莫不
仁君義莫不義誠以仁義二者乃天地間一箇大道理
[010-25a]
其本原於一心其用則周乎萬事故天下之安危國之
治亂家之興衰身之賢愚都只在仁與不仁義與不義
兩端上若古昔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臯陶伊傅周召
之為臣所以治隆俗美垂萬世之法者良由其施仁惇
義故耳及乎夏桀商紂之為君蜚亷惡来之為臣所以
失身亡國而為後世之戒者亦由其賊仁戕義故耳孟
子之言豈無所稽哉伏惟皇上聖由天縱徳與日新嗣
位以来仁以育萬民舉世遂飽食煖衣之願義以正萬
[010-25b]
民普天興遵道慕義之風然猶望之若未至行之以至
誠每簡居仁由義之賢益修漸仁摩義之政于以紹二
帝三王休聲於既徃于以隆一祖四宗洪緒於無疆天
下臣民不勝慶幸
   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
   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
這是孟子盡心篇說人當推行仁義的意思不忍是惻
隠而有所不忍的心即仁的道理發見處不為是羞惡
[010-26a]
而有所不為的心即義的道理發見處達是推行的意
思孟子說人有此身便具有天地生物之理所以慈愛
萬物的心人人都有若見了可傷可痛的事如孺子入
井之類便都心中惕然驚動不能忍他這是仁的道理
在心上所以發見出来如此但人有禀得氣質偏的又
被私欲遮蔽將這惻隠的本心昏昧了遇着殘忍害人
的事便可傷痛也都忍得這便是不仁所以人要因這
不忍之心一有發見時便推廣行將去直到那忍得的
[010-26b]
事都能不忍並不做一毫殘忍害人的事這等呵此心
所發方纔都是仁的道理故說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
其所忍仁也孟子又說人心至靈故能分别是非所以
憎惡不善的心人人也都有若遇着可羞可耻的事如
穿窬為盜之類便都心中怫然憎惡不肯去做這是義
的道理在心上所以發見出来如此但人有禀得氣質
偏的又被私欲牽引將這羞惡的本心昏昧了遇着不
合道理的事便可羞耻也都去做這便是不義所以人
[010-27a]
要因這不為之心一有發見時便推廣行將去直到那
所為的事都要合宜並不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這等
呵此心所發方纔都是義的道理故說人皆有所不為
達之於其所為義也這一章書重在達之一字上要人
察識這不忍不為之心有時發見便用力推行如有一
星之火引之使其燎於原如有一勺之泉導之使其流
於海務使仁義之心沛然行乎天下這纔是達的意思
孟子開示於人可謂至明切矣臣甞因是而論之孟子
[010-27b]
一書専言仁義然仁義之心雖人所同有而推行之功
則於人君為甚大何也人君一身為天下之主必當推
一心以行天下之政故其他章論王天下之道亦曰古
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如推
行不忍之心便省刑罰而不忍嚴刑峻罰以傷民生薄
稅歛而不忍暴征横歛以窮民命節財用而不忍濫賞
妄費以竭民財卑宫室而不忍勤興土木以勞民力使
天下百姓無一而不安於仁即所謂先王有不忍人之
[010-28a]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如推行不為之心便兢業萬幾
而不為逸樂之娛緝熈一徳而不為聲色之好親近正
人而不為狎昵群小務行民義而不為諂瀆鬼神使國
家政事無一而不由於義即所謂人有不為也而後可
以有為如此則政事得宜百姓得所天命佑助人心歸
嚮海宇乂安蠻民懾服天下無不太平矣盖仁義之效
廣大無窮故古昔帝王與我祖宗列聖皆以推行不忍
不為之心以成治平之休豈徒然哉恭惟聖明體念孟
[010-28b]
子之言推行仁義之道以丕隆祖宗列聖之洪圖以逺
紹古昔帝王之盛治天下臣民不勝至願
  周易講章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
這是周易乾卦九二爻的文言乃孔子所作發明聖人
進徳修業的意思君子是指九二聖人說九二聖人於
出潛離隠之時當進徳修業以養成君徳盖徳乃人所
稟於天固有之理然散見於萬事萬物之間無有窮盡
[010-29a]
故雖聖人亦必學而後知之今日窮一理明日窮一理
日日窮之無少間斷然後有以會萃衆理於心這便是
學以聚之物理既會於心若不取正於有道的人則是
非邪正未免有差故必咨問於先知先覺以審其所學
何者是天理所當從何者是人欲所當去然後是非邪
正瞭然明白不至於紊亂這便是問以辯之這兩句是
說聖人進徳的工夫學問既進若度量淺狭易至滿足
則不能包容萬善故又當寛廣此心擴充此量使所學
[010-29b]
所問之理皆涵養於中不至遺失這便是寛以居之寛
以居萬善而或持守不固則必奪於私欲故又當以天
理為主措之行事自日用彞倫之間以至齊家治國平
天下之道皆本乎一心之徳則所行莫非天理之正這
便是仁以行之這兩句是說聖人修業的工夫君子學
問之功至是可謂無餘藴矣臣謹論之孔子於此既以
學問之功為言下文又引爻象而斷之曰君徳也誠以
人君之身所繫尤重故必養成大人之徳而居大人之
[010-30a]
位則可以乘龍徳正中之時以建天下文明之治若帝
舜當𤣥徳升聞之初大禹在祗承于帝之後惓惓乎允
執厥中之相傳惟精惟一之相授學問之功莫切於是
是以君徳既隆治化益盛雍熈泰和萬世莫及宋儒程
頥之傳此章亦曰進居其位者舜禹也正謂此耳伏惟
皇上毓徳於舊學之時體道於臨御之日契羲文作經
之㫖成舜禹致治之功是以仁義之澤覃及于萬方文
明之化光被乎四表天下臣民不勝慶幸
[010-30b]
  尚書講章
   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
   後艱
這是周書周官篇成王申戒卿士的言語戒是戒勑卿
即是前面說的六卿士是六卿的屬官功是百官的功
績崇是髙也業是百官的職業上文成王既已訓迪百
官了至此又申戒卿士說爾等各官尊則為六卿卑則
為六卿的屬官雖有尊卑莫不各有當成的功績然要
[010-31a]
這功績崇髙惟在於立志盖必専心向這職事上留意
務要期於有成不可有一毫因循茍且之失如此則功
可得而崇故曰功崇惟志職雖有大小莫不各有當務
的職業然要這職業廣大惟在於能勤盖必竭力向這
職事上用功務要進而不已不可有一毫懶惰怠慢之
失如此則業可得而廣故曰業廣惟勤克是能果斷是
勇於决斷的意思後艱是後日艱難成王又說功雖以
志而崇業雖以勤而廣然當事幾之来又要以勇而斷
[010-31b]
毅然剖决不可疑慮然後事皆有成不貽後患茍或優
游不斷狐疑不决則志雖髙大而為之不勇虚用其志
勤雖勉勵而事不能成虚用其勤又何以望其功崇業
廣而無後艱乎故曰惟克果斷乃罔後艱成王戒勑卿
士而以是為言可謂精切而著明矣臣甞考之虞周君
臣更相責難之際必惓惓曰志曰勤曰斷這三者伯益
告帝舜曰疑謀勿成百志惟熈召公告武王曰志以道
寧又曰夙夜罔或不勤其與成王之言如出一律虞周
[010-32a]
之治所以為盛後世如漢唐宋季世之主不能立志心
無所主或為聲色犬馬所誘或為土木禱祠所惑勤所
不當勤斷所不當斷治功廢弛事業卑陋後艱之患有
不能免由是而觀則此三言者豈獨卿士之所當盡哉
仰惟皇上嗣大厯服有年于兹道遵帝王法守祖宗而
大厲有為之志御講有常臨朝無倦而恒持不息之勤
日照月臨風飛雷厲而獨秉剛明之斷是以百僚承式
四海嚮風功業所就巍乎其盛虞周泰和復見於今日
[010-32b]
區區漢唐宋不足言矣天下幸甚萬世幸甚
  春秋講章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這是春秋責魯君不當逺出田獵的意思四年是魯桓
公即位之四年春正月是周時建子之月即今之十一
月公是指桓公說狩是冬月田獵之名郎是邑名在魯
疆埸之間非常狩之所古者天子諸侯當國家無事之
時不敢忘了武備故每嵗必行田獵之事用民力以訓
[010-33a]
習軍旅示之以武以威天下取品物以供祭宗廟示之
以孝以順天下由是兵戎祭祀這兩件國家的大事無
不講矣然田獵必有其時不可妨了農業又必有其地
不可傷了物命如仲春二月教民振旅於内遂蒐取鳥
獸之不孕育的故其田獵之名曰蒐仲夏五月教民茇
舍於野遂除去鳥獸之害苗的故其田獵之名曰苗仲
秋八月教民治兵於外遂順天氣嚴肅以殺鳥獸故其
田獵之名曰獮仲冬十一月教民大閱軍實遂守取鳥
[010-33b]
獸無所揀擇故其田獵之名曰狩這便是有其時但凡
田獵之所皆擇山林翳宻地土閑曠去處如魯的大野
鄭國的原圃秦國的具囿皆不出郊甸之内這便是有
其地魯桓公即位未久不知古人田獵講武之意乃於
十一月逺狩于郎其時雖是可狩之時其地則非常狩
之地肆其驕侈逺出田獵過用民力而不知大傷物命
而不恤孔子修春秋以為先王之世田獵之舉必於農
隙之時而不傷於農必於閑曠之地而不傷於物故當
[010-34a]
時之民見其田獵莫不欣然喜色有愛戴之心茍惟以
習於田獵為賢騁其馳逐為能用民非所教取物非所
用或非其時或非其地則民見其田獵莫不疾首蹙額
而有愁怨之意一田獵之㣲而政治得失民心向背有
如此而桓公不知也故書曰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所
以譏其怠棄國政荒於逰田之失其垂戒之意逺矣臣
甞因是而考之田獵之事一則教民習軍旅一則取物
供祭祀誠為國家的急務但不可過過則為淫故周公
[010-34b]
作無逸之書以告成王有曰文王不敢盤于遊田以庶
邦惟正之供盖以逰田國有常制文王不敢盤逰無度
上無濫費則下無横取而能以庶邦惟正之供又曰嗣
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遊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無
皇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則以人君奉天
子民當法祖徳戒逰田蠲横歛兢兢業業非禮勿動然
後足以正國而治人一或從事耽樂下則非民之所法
上則非天之所順非細故也成王謹守周公之訓為守
[010-35a]
成令主用延八百年之祚盖有由矣桓公乃周公伯禽
之後反不能遵其先訓勞民動衆逺事田獵大失為君
之道春秋特筆書之明有天下國家者必當循禮遵法
以桓公為監戒也伏惟皇上臨御以来逺宗聖賢之訓
近守祖宗之法垂拱穆清動循禮度所以比隆成周之
盛治而益綿太平之丕圖者端有望於今日宗社臣民
不勝慶幸
   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
[010-35b]
   莒子盟于踐土
這是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率諸侯攘楚以尊周的
事公是魯僖公晉侯是晉文公齊侯是齊昭公宋公是
宋成公蔡侯是蔡莊公鄭伯是鄭文公衛子是衛叔武
莒子是莒世子踐土是鄭地當時楚以荆蠻之國恃其
强横侵陵諸夏滅黄而伯主不能恤敗徐而諸大夫不
能救執宋公而諸侯不敢與之争以至戍榖逼齊合兵
圍宋戰勝中國威動天下其勢如水横流無人止遏於
[010-36a]
是晉文公奮然以攘夷狄安中國為心率諸侯之兵敗
楚師于城濮乃還兵踐土致周襄王下勞其功文公於
是作王宫以獻楚俘襄王加之以䇿命之榮命之為諸
侯之長賜以大輅戎輅彤弓彤矢盧弓盧矢秬鬯之酒
虎賁之士且勉其敬服王命以安中國文公拜受天子
之命會諸國之君盟于王庭戮力同心以奨王室無相
侵害一時諸侯翕然信從不敢有貳於此可以見晉文
公有攘夷狄尊王室之功矣然文公之為是盟初不能
[010-36b]
率諸侯以朝王而獻俘乃致天子屈尊而下勞則非禮
矣故春秋削而不書所以正名責實以見天子無下勞
諸侯之禮諸侯無上致天子之道此孔子筆削深意也
臣甞考之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
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自東遷王綱不振夷
狄侵陵諸侯强横故荆楚有猾夏之罪既不能如采薇
之遣戍役以禦之諸侯有攘夷之功又不能如出車之
勞還率以美之盖因文武之政不修以致冠屨之勢倒
[010-37a]
置以天子之尊而下勞諸侯其於君道父道也謂何以
諸侯之卑而上致天子其於臣道子道也謂何所謂上
無道揆則下無法守矣後世人主失統御之權人臣挾
跋扈之勢以至興不當興之兵行不必行之賞啟釁召
禍徃徃有之未必不昉於此孔子修春秋斟酌王法損
益時宜以明尊卑大分以正君臣大倫於城濮略文公
勝楚之功於踐土削襄王勞晉之實於是名實不至於
俱喪禮制由之而永存其為天下萬世慮豈淺淺哉伏
[010-37b]
惟聖明留意
  通鑑綱目講章
   劉備以龎統為治中從事
這是通鑑綱目紀漢先主能用賢才的事龎統字士元
是襄陽人治中是刺史以下官初先主至襄陽訪求賢
士於司馬徽司馬徽說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先主問是
誰徽對說諸葛亮為伏龍龎士元為鳳雛先主既領荆
州牧乃以龎統守耒陽縣令統在縣不治事遂罷其官
[010-38a]
吳將魯肅聞之作書遺先主說龎士元非百里才使處
以治中别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
是先主召與談論大加器重遂拜統為治中親待亞於
諸葛亮時法正隂勸先主取益州先主疑慮未决龎統
勸先主說今荆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權北有曹操
難以得志益州户口百萬土沃財富誠得此地以為資
則大業可成先主初未然其言統又說亂離之時固非
一道所能定且兼弱攻昧古人所貴今日不取終為他
[010-38b]
人之利先主遂從其計乃留諸葛亮闗雲長守荆州自
將步卒數萬而西遂取益州凡劉璋所用及姻親之人
皆處以顯任盡其才能故有志之士無不競勸益州之
民由是大和先主尋即大位以成天下三分之勢者皆
由龎統之一言宋儒朱熹修通鑑綱目特書其事以見
先主之能用才而龎統果能不負所用也臣謹論之人
臣才能各有不同要在知之明用之當則人無棄材而
官無廢事唐虞之時三徳而為大夫六徳而為諸侯故
[010-39a]
當時有九徳咸事之效成周之世選士用為鄉遂之吏
進士命為朝廷之官故得人有濟濟之盛降及後世便
如漢髙帝之用三傑其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亦
彷彿乎帝王用人之意矣先主當間闗用人之際咨詢
訪察不拘一途及得其人乃能隨材器而使之諸葛亮
以伊吕之儔而為相龎統以謀議之才而為治中從事
其卒成大業以紹漢祚四十年之久不亦宜哉仰惟皇
上以至聖之徳居大寳之位稽前古用人之典而立賢
[010-39b]
無方遵祖宗黜陟之公而用才有制是以人才效用天
下治平大業鴻休真足以垂萬代而無替矣臣民何幸
躬逢其盛
 
 
 
 
 青谿漫稿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