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73 中丞集-明-練子寧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中丞集卷上      明 練子寧 撰
  䇿
   制䇿一道
洪武十八年殿試䇿皇帝制曰朕稽古名世者惟敬事
而畏人神趨事以歴知涉難以立志日運不息歲運無
已雖在寢食未嘗忘其所以由是大輔人君福臻黎庶
所以名世者爲此也朕自代元統一寰宇官遵古制律
[001-1b]
放舊章孜孜求賢數用弗當其有能者委以腹心面從
而志異純德君子授以祿位但能敷古於事束手中材
下士亷恥無知身命弗顧造罪淵泉永不克已張君之
惡若非真賢至聖亦莫不被其所惑若此無已柰何爲
治爾諸文士雖在進學之秋未專乎庶典但能條陳可
否則知利鈍既承朕命悉乃心力志根名世在斯舉始
必如朕意
臣對伏見陛下發徳音下明詔以得人之難下詢草茅
[001-2a]
之陋其謀之不可謂不廣其求之不可謂不切矣臣不
知陛下果能有以聽之歟抑將少布衣踈賤之臣不足
以與天下之大計姑有以試之歟雖然君以名求臣以
實應之陛下舉是名以問也臣敢不舉實以爲對也若
夫好言以招禍觸諱以忘身則非臣之所敢恤也伏讀
聖策曰朕稽古名世者惟敬事而畏人神趨事以歴知
涉難以立志日運不息歳運不已雖在寢食未嘗忘其
所以由是大輔人君福臻黎庶所以名世者爲此也嗟
[001-2b]
夫敬事而畏人神一語此乃唐虞三代聖人命官之大
本也陛下能以是求諸古昔命世之臣則必以是而擇
夫今日命世之臣矣彼區區管商之謀申韓之習烏足
爲陛下道哉陛下既有意於唐虞三代之臣臣不敢復
引漢唐之臣以爲對請以唐虞三代之臣終焉昔者舜
之命九官十二牧也曰欽哉惟時亮天工武王之稱有
夏之臣曰惟御事厥棐有恭伊尹之戒大甲曰鬼神無
常享享于克誠周公之戒成王曰小人怨女詈女惟皇
[001-3a]
自敬德夫能以是而告夫君則能以是而任諸己可見
矣曰欽曰恭曰克誠曰敬徳又豈有出於陛下所謂敬
畏之外者哉趨事以歴知涉難以立志日運不息歳運
不已雖在寢食未嘗忘者亦孰非敬畏之發見也是故
語其大輔人君則上而唐虞有放勲重華之極治語其
福臻黎庶則下而三代有刑措不用之丕績臯陶伊傅
周召之爲臣率是道也伏讀聖䇿曰朕自代元統一華
夷官遵古制律放舊章孜孜求賢數用弗當臣以爲陛
[001-3b]
下以天錫之資居表正之位即位以來十有八載孜孜
求賢以爲生民計日夜念此至熟也至於數用弗當雖
臣亦疑之然而未敢遽爲陛下道也夫人君之道在於
知人人臣之職在於任事君有知人之明則臣有任事
之實矣昔者臯陶之陳謨曰在知人文王之任宅俊曰
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大抵人各有心不可測
度知人之難從古病之然古之聖人未嘗患其難而不
以是爲先務也故唐虞之用人必敷奏以言而後明試
[001-4a]
以功必明試以功而後車服以庸未嘗輕易而授之也
文王之於三宅也既得其人以居常伯常任凖人之任
矣又儲其才以備常伯常任凖人之選焉未嘗造次而
任之也今陛下孜孜求賢而數用弗當者無他焉亦察
之不詳而用之太驟之過也伏覩陛下自頃歳以來誅
戮姦囘作新政治於是紛然擢用天下之士以共成厥
功或以聰明正直爲名或以孝悌力田爲選或以賢良
方正爲科陛下責望之意非不深也委任之意非不甚
[001-4b]
專也然而報國之效茫如摶風豈是數者之果不足以
爲治哉亦狥其名而不求其實之故也是故古之用人
者日夜思之必其人之足以當是任也然後以是任畀
之而不疑今也不然以小善而遽進之以小過而遽戮
之陛下求賢之急雖孜孜而賢才不足以副陛下之望
者殆此也且夫天下之才生之爲難成之爲尤難陛下
既知生之成之之難矣又豈忍以區區之小故而即付
於刀鋸斧鉞之地哉昔漢武帝以英武之資而所用之
[001-5a]
人或朝奏暮召少不如意則誅戮隨之故汲黯有言曰
以有限之才縱無窮之誅武帝曰不然天下之才無窮
特患人君不能用之臣以爲武帝非不能用之患在不
能知之耳茍誠知之也大以成其大小以成其小量其
才而任之以官因其能而授之以職果姦邪也則誅之
戮之果庸劣也則黜之退之又何忍於殺戮而後曰吾
能用天下之才也哉使武帝之計爲是是堯舜三代之
道爲不足法矣伏讀聖䇿曰其有能者委以腹心多面
[001-5b]
從而志異純徳君子授以祿位但能敷古於事束手中
才下士亷恥無知身命弗顧造罪淵泉永不克己張君
之惡若非真賢至聖亦莫不被其所惑若此無已柰何
爲治臣聞徳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徳謂之小人才徳俱
全謂之聖人才德俱亡謂之愚人才德俱全固世之所
罕矣臣竊觀自秦漢以來竊人主之柄以成天下之禍
者舉皆才勝德之小人也又豈特面從而志異哉若夫
純德君子但能敷古於事束手者無他亦歴涉之不詳
[001-6a]
練習之不敷故耳故三代之教八歳入小學而教之以
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而後世有皓首不能周知其名數
者十五入大學而教之修已治人之道而後世有沒齒
而不躬行其萬一者此古之君子皆卓然有爲而今之
君子所以不及也臣伏覩陛下升御以來興天下之學
校育天下之賢才亦云至矣然如教之之術尚有未盡
故士之成就者亦尚有所未至也臣願陛下求胡瑗之
法立經義治事齋經義齋者各治一經治事齋者各治
[001-6b]
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算數之類内自京邑外逹府州
縣各妙選其術之尤者以爲學校之師而歳考其成績
則成徳之君子不患其束手無措矣至於下士之徒無
恥之軰則臣所謂才德俱亡之謂也是故宜在擯棄之
列矣陛下能詳於其始則可畧於其終能勞於其先則
可逸於其後知人之道茍無其缺則施之職任各得其
當又焉有柰何爲治之嘆哉陛下之所以策臣者大畧
如此而於其末復命之曰爾諸文士雖在進學之秋未
[001-7a]
專乎庶典但能條陳可否則知利鈍此陛下憐臣之愚
而欲盡臣之説也又曰既承朕命悉乃心力志根名世
在斯舉始必如朕意此陛下導臣之進而欲臣以古人
自期也臣之所謂可否者前既已陳之矣至於利鈍則
非臣所敢計也陛下之欲臣以名世自期者臣則請服
膺於敬事而畏人神之一語矣至於阿曲以求恩逢迎
以徼寵不以責難陳善之道進乎陛下曰必如陛下之
意焉則非臣之所學也臣等荷陛下生成之恩受陛下
[001-7b]
教育之徳倘不以蒭蕘之賤而棄臣則所謂欲得夫名
世之臣者在陛下教之之有其方知之之盡其道爾愚
陋之言無足采者惟陛下憫其拳拳之忠而有以教之
不勝幸甚臣謹對
  序
   送廖兼善入大學序
經所以載道故士之欲明夫聖賢之道者必急於治經
經既治則天下之理有不足明而天下之事有不足識
[001-8a]
者矣後之治經則不然言理者或不足於事為施政者
或不本於道徳而甚者附㑹穿鑿取先儒之糟粕而笙
簧之以求合有司之尺度幸有得焉則出而號於人曰
我知聖賢之道如是而已矣正心誠意之實漠然不與
其身心也嗚呼經之設豈端使然與抑淳厚之俗替而
浮薄之習勝與無乃弊陋之相承而魁偉有志之士偶
未之思與何其習俗之難易也余嘗怪而疑之邑人廖
兼善治經而有志於道者也於其别書以問之
[001-8b]
   石田書隱詩序
淦城之南六十里有地曰石邱其上衆山聳然而角立
其下清泉決然而交流其中佳木鬱然而並植問其居
則曰錢氏也問其世則曰故吳越之苗裔也問其俗則
晝耕耘而夕絃歌也余嘗過而樂焉肩輿造門見錢氏
之胄曰伯起目其貌專精而秀發聽其言疏通而練習
余因疑其將慨然出而為世之用也後六年余自京師
歸復過其廬則伯起方蓄書築室以為林隱之計出其
[001-9a]
卷所謂石田書隱者求余序之且曰吾將老於山林待
子一言以傳諸不朽余怪而問焉伯起曰太上不言命
其次居易以俟命其下妄行而不知命夫富貴貧賤夀
夭命也隨所寓而安之者君子所以俟天命也是故坐
于廟堂上佐天子而下率百官者命也一邱一壑盡力
乎畊釣而究意於方冊者亦命也之二者皆命也失乎
彼必得乎此而世之人常汲汲於彼而戚戚於此余竊
惑焉故吾隨所遇而必安焉若曰慕富貴而羞貧賤豈
[001-9b]
余之志哉又曰人之所立者禮義也所營者衣食也石
田之入雖薄而可以供伏臘也詩書之教雖迂而可以
淑后昆也吾之所得天命者既不足以兼善天下矣豈
不足以獨善其身乎嗟夫余今而後知伯起之為不可
及也始余之識伯起也以其才能之美足以勝一官之
任而已矣不知其他也今觀其於富貴貧賤之際如此
豈不超然有賢於人矣乎然則若伯起者其幾於俟命
君子矣遂書是語以為之序工乎詩者宜樂道之
[001-10a]
   送光祿署令李孟輝服滿入京序
士之遭治世則彈冠奮纓歌呼踴躍思有以効其能無
賢不肖皆欲紛然以自致於闕下而伸其辭説茍一言
之合躍然自喜世常以此竒之而其人亦以此自多於
世余竊以爲不然士君子之得君也非言之難所以自
立者難茍吾節之未礪誠之未至雖言聽計從君子弗
忍得於其君也而况於徒屑屑於言語之末而未足以
將順匡救於萬一者乎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
[001-10b]
之夫以孔子聖人其於事君也亦反求諸己而已未嘗
敢有所僥倖於其君也而世之爲士者則不然豈其所
學者不出於孔氏者與余友光祿署令李孟輝質而文
信而通敦厚而溫恭與人交自盡有不求乎人余固知
其出而事君也必有以異乎人而幾於古之不欺者也
今年母喪既除將如京師徵言於予以爲别予以爲孟
輝之才無待於余之誦說矣若夫事君之道則余與孟
輝孔氏之徒者所當熟講也遂書以爲孟輝贈孟輝其
[001-11a]
亦思有以處我哉
   贈醫士劉孟圭序
洪武十八年秋余歸自京師其明年二月兒子觀得疾
幾殆下痢而上逆弗乳食者累日問諸醫醫以爲不治
余亦將弗以人齒也方有事於禱求友人黄惟初氏曰
有孟圭於此以醫鳴者數世矣盍請視之彼急人之危
宜來來則病之存亡可知也因其說而致之數日而病
良愈余既得孟圭之功思有以爲報孟圭笑曰所貴君
[001-11b]
子弗可以貨取也余雖業是其庸以貨取乎余愧乎其
言遺之言曰醫之爲術聖人所以濟人之夭死也而世
之以是名者逐逐然惟利是求而於其死生之際漠然
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夫豈聖人好生之意哉孟圭以
專門之業而能后利而先義其賢於世俗逺矣雖然世
之論醫者以爲始於軒岐而著於史籍者扁鵲倉公其
最也孟圭茍能推是心進進而不止則古人可馴至矣
余雖不才職在太史庶幾有聞而大書特書以繼乎扁
[001-12a]
鵲倉公之後則余亦何敢多讓焉孟圭其勉之是爲序
   送凃儀曹歸龍溪序代人作/
君子蒞民也非使其畏之之爲難使其去而思之者難
也任天子一郡縣之寄操賞罰之權以御乎下雖欲無
畏可得邪故善於為政者不恃其有可畏之資而恃其
有可愛之實使其忠孝豈弟之意黙運於綱紀法度之
間而斯民隂被其德此豈新進之徒急於功利者所可
同日而語哉余友凃公某佐政于淦三年淦之民無老
[001-12b]
弱皆服其賢而感其惠秩滿入朝天子嘉其能擢為禮
部員外郎余時方受命繼公來蒞于淦公既與余爲鄰
邑人而喜其為政之相先後也於是其風俗民物之詳
盡以告焉且拂之而生怨雖齊魯亦然而舉措得宜茲
邑之民尤易化也明年四月公以太夫人憂去職取道
於淦以之汀余與之㑹于金川之上公方退然在衰絰
之中而邑民之咨嗟嘆息思其徳而願見者惟恐後也
嗚呼此豈非忠厚豈弟之所致使之既去而能思者歟
[001-13a]
其異於斯民之貌畏而心不服者逺矣余既辱公之知
而且同吏于茲樂其民之慕公之徳而不忘也於是乎

   李彦澄詩序
洪武八年余與彦澄李君始相識於開封賈惟中之座
悚然異之以為非當世之流也惟中曰子豈盡知之乎
其議論英發雖博聞强記之士有不如其文詞精緻雖
操觚㺯翰之士有不逮余慨然嘆曰僕求友於四方乆
[001-13b]
矣今始克見之於是相與往還益得聞所未聞者後㡬
年惟中辭秩歸余與彦澄相見益習每意有所適未嘗
不坐語移日也又九年余以進士官于京師未㡬以家
難歸今年復將有京師之行彦澄手其文示余曰辱知
於子有年矣其可無一言乎余以為文者士之末事未
足以盡知君也古之人得其志行其道則無所事乎文
文者多憤世無聊而將以傳諸其後者也今彦澄年且
富才當敏茍出而從事於政事之府吾知其猶蒲梢駃
[001-14a]
騠於九軌之塗附韓哀而御造父也奚事區區之文字
乎雖然古之公卿大夫於化成俗美無以發其至治之
盛則往往作為聲詩奏之朝廷薦之郊廟頌聖神之丕
績揚禮樂之𢎞休使聖君賢臣功徳炳然照耀于千載
之上則文章者固可以少歟又何必區區窮愁之餘而
侈文字之工也彦澄之徳之材素有聞於鄉閭居父喪
三年禮無違者是能治其本矣則文詞之美豈偶然而
致哉余與彦澄相知十年固異於庸俗之相與者矣然
[001-14b]
則文字之責又安得不交致其濯磨鏃羽之道也哉他
日有知彦澄者出而薦之於朝則稱頌聖君賢臣之功
徳而鳴至治之盛者彦澄不得辭其責矣余雖不敏尚
當與彦澄馳驅周旋於翰墨之場以信十年之相知者
爲不謬也
   送白稅入京序代人作/
臨江當東南水陸之衝而淦又居上㳺凡閩廣之貨登
于舟車者必道是乃得他適故闗市之稅常重他縣茍
[001-15a]
司稅者不得其人則商賈之經是邑者指目牽引潛伏
逺去期不鬻於是而後止則用之入於上者未見其贏
而民之役於是者已告病於下矣故必得亷介端慎之
士疎通練達之材權其輕重制其盈縮然後商賈之貨
溢於市㕓而民之役於是者可計日而待更焉然則征
𣙜之職雖卑而非得其人不可也洪武十年平陽白氏
初來莅是職于淦敏而亷介而通商賈之出於是者皆
頌其賢而緡錢之入民無過病者焉於戲其余所謂得
[001-15b]
其人者矣今年秋以秩滿將如京師士大夫惜其去者
咸爲作詩歌以贈之余於君有先後之好衆以爲宜爲
此序者也故不能辭
   黄體方詩序
李太白神仙之流也觀其自謂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
子微謂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賀知章一
見即稱為謫仙人非其襟度之髙而能致此聲於名勝
之士乎方髙力士用事時士之趨附者何可勝數而太
[001-16a]
白視之不啻奴𨽻其英偉豪傑之氣自足以葢天下士
也故其文章豪放飄逸風騷之後卓然鮮麗夫豈區區
於塵埃糠粃者所能冀其萬一哉自唐及宋罕有繼者
元初惟清江范徳機清修之節超卓之見發而爲文以
鳴其一代之盛亦往往有能蹈其軌轍者葢非特其祖
述之工由其本諸中者有以異於人也予自幼嗜太白
詩嘗恨未逹其襟度則固可勉强而學洪武十八年余
自京師歸友人黄體方氏出其詩若干篇示余葢汲汲
[001-16b]
於李太白之門牆而求陟乎賔阼之階者余於是撫卷
而嘆喜吾邑之士有能同余之志也後二年余將有京
師之行體方曰詩不可無序也子其爲余識之余以爲
體方之詩固規規於太白矣若其襟度之高氣節之壯
則尤學太白者所當知也雖然太白逺矣學者有能修
其文行而無愧於徳機斯亦魯人之善於學栁下惠者
  記
   畫記
[001-17a]
蘇文忠公論畫以爲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
石竹木水波烟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
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余取以爲觀畫之
說焉畫之爲藝世之專門名家者多能曲盡其形似而
至其意態情性之所聚天機之所寓悠然不可探索者
非雅人勝士超然有見乎塵俗之表者莫之能至孟子
曰大匠誨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莊周之論斵輪曰臣
不能喻之於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皆是類
[001-17b]
也方其得之心而應之手也心與手不能自知况可得
而言乎言且不可聞而况得而效之乎效古人之蹟者
是拘拘於塵垢糠粃而未覩其真者也雖然亦難矣余
友清江陳敬止自幼嗜畫鳥獸魚蟲之情性雲烟山水
之變態莫不精究為人傳形寫影尤能隂得其神之天
故薦紳大夫士多稱許之洪武某年春訪余於山東為
余寫真大得其似敬止狀若不勝衣於勢利進趨淡如
也顧常有志於學問文章而尤寓意於畫此其所見異
[001-18a]
於世俗逺矣故余以蘇文忠公論畫者告之且以助其
天機之所到云
   舒嘯軒記
道新淦而南水行八十里曰峽江大江中流兩山對峙
如壁舟上下縈折崖石間幽隂慘淡之氣動人毛髮南
行又十里豁然平曠山高而水深舒望廬陵諸峯如圖
畫濵江而上有陂池林園之勝則友人毛仲鼎兄弟之
所居也洪武二十年余嘗過焉仲鼎弟仲槐延余於東
[001-18b]
軒軒外萬竹挺立蒼翠可愛仲槐舉觴見屬而請名於
余余率爾曰以翠筠名之既而思之不足以盡其勝後
三年仲鼎之子省震來請記更名之曰舒嘯而告之曰
此淵明之所以超然於世俗之表也夫逐逐而趨昧昧
而歸紛紜思慮毫分縷析銖稱寸量而無頃刻之息者
貪夫權士之常也豈暇於性情之適而曠逹之寄邪君
子則不然至濁也不爲之汚至繁也不為之亂至狹也
不為之局居卑處隘之隙必有登臨之觀治煩剸劇之
[001-19a]
餘必有㳺息之地夫然後可以脫煩囂而逺垢氛獨覽
萬化之原而深究三才之理知以之而益明學以之而
益進行以之而益充天下豈有難為之事哉此君子之
所以超然而異於衆人也余聞仲鼎兄弟篤於友誼在
堂之親年埀七十左右無違養於取友誼以誠處已愿
以恭是必聞君子之道矣以其㳺息之間而廣其才識
之富其誰能禦之余於仲鼎兄弟既有交㳺之雅俟他
日歸榮故鄉扁舟往造道崖石之﨑嶇歴山水之平曠
[001-19b]
然後詣仲鼎兄弟於舒嘯之軒發言曠達之懷以一解
其幽隂慘淡之氣然後援筆以繼歸來之篇想淵明之
風於千載之上余雖不敏尚當為仲鼎道之
   古愚齋記
君子之志於古也非故爲是驚世絶俗之舉也合乎古
必違乎今不違乎今斯不能有合乎古也譬之衢路然
之越者必南其轅適燕者必北其轍然後可以冀其進
而至焉燕之轍而越之轅蔑有濟矣余嘗以是而隂求
[001-20a]
同邑之士得一人曰謝君直夫直夫爲人退然若不勝
衣人視之眇然儒者也使其當衆論狐疑之際是非蠭
起之餘直夫一笑而揮之使邪正之辯黒白之分昭然
若薰蕕氷炭之不可相掩而人自退服强禦之士以非
義而加之者則折之於理必逹其志而後可志既逹爾
而退無矜容嘗慕史鰌汲黯之爲人曰吾惡夫脂韋汨
沒搖尾乞憐以終其身者於是取孔子之言扁其齋曰
古愚而徵余文以爲之記余以爲古之聖賢可名者多
[001-20b]
矣而謝君獨思得古之愚者而與之爲徒豈非深疾夫
是之諛佞譸張之流而過為是謙抑之托乎雖然士患
不志乎古茍志乎古則自愚而智自智而賢自賢而聖
夫誰能制之合乎古者益多則違乎今者亦逺矣然則
直夫之名是齋也其越轅燕轍發軔之初也歟審其塗
而範其驅雖欲不至於古人之域不可得也
   湄湘書屋記
陳生某從余㳺年甚少而有志於學居三年以余將有
[001-21a]
京師之行手其所謂湄湘書屋圖一卷以請曰某幸得
承訓於先生愚弗克竟其業今先生將去是而升于天
朝願丐一言以為之賜是先生朝夕臨教之也其請至
五六而益勤於是退而披其圖則溪山之映帶有遺俗
之思竹樹之隂鬱有隱居之趣即其室而聞絃誦之聲
觀其人而有揖讓之敬於是撫卷而嘆曰畫者之意其
幾於知理者歟然則雖生之欲請於余余之所以教生
者無過於是者矣生誠能遺俗而去其紛競之私隱居
[001-21b]
而致其亷退之節味聖賢之道而不替其絃誦之勤恭
父兄之教而無忘其揖讓之風則雖古人之教生者尚
無過於是而况於余乎雖然余之告生以是而不眩其
名夫名者實之賔也有其實斯可以有其名矣不然其
不幾於世之好名之徒服堯之服而行桀之行者哉生
之父某於余爲叔父練而後於陳者也余於生有兄弟
之親而重之以師友之誼其請之勤也故不得辭
   杏林書隱記
[001-22a]
淦姜君彦思結屋數楹於東山麓故居之北内蓄圖書
外植大杏帶以清流環以羣山扁之曰杏林書隱以㳺
息其間且志先世之舊也暇日彦思邀余過之與之周
覽歎息徘徊四顧而竊有感焉方元之盛時吳楚庶富
甲天下淦號得其百二視富之居如官府如王公之第
宅者不可勝數誇竒競侈窮丹雘而被文繡者甍相銜
地相接也當是時豈知有杏林書隱之異耶一旦勢窮
運屈而向之炎炎赫赫者雲散水沒數年之間欲求其
[001-22b]
敗瓦遺垣無復存者而彦思獨能守其先人之基益事
修葺以繼其先志葢杏林書隠之異至於是而始見也
姜之先人世以儒顯有譯史諱某者尤嗜書積書之富
侔於祕閣曰書隠者其别號也彦思雖業於醫而留意
於儒術經史百氏悉窺其蘊以世之﨑嶇齟齬而不合
遂以醫藥而閟其聲光由是觀之姜氏之澤尚未既也
余與彦思為同邑人而又獲聯于婣友欲彦思之世其
徳而益裕其後也遂書所感以記之若夫種杏以慕神
[001-23a]
仙之風藏書以爲子孫之記則余他日得請而歸幅巾
杖屨以與彦思遊尚當鼔缶鳴之以繼諸賢大雅之後

   東皋小隠記
誇富麗者必居於闤闠之交慕沖素者必處乎林野之
僻之二者罕得兼焉雖其人之所尚有不同亦理勢之
使然也新淦黄君伯淵業醫者累世矣至伯淵而行益
修家益裕藥之自山澤來者必歸于伯淵氏伯淵每厚
[001-23b]
其殖而亷取於人由是衆推以爲長者家居于市高門
望族之第宅蟻聚而星羅富商大賈之貨殖雲臻而霧
集掉鞅於勢利之途者朝往而夕待焉伯淵曰是非遺
外世俗者所恒處乃擇地於邑城之東東山之麓升其
髙以望則委蛇而合者若環然縈紆而流者若帶然舒
徐而平者若席然於是芟其蕪伐其枯凌其汚則淦之
東南諸峯皆躍然效竒獻秀於几席之下乃構堂以爲
别業之所無陟降跋涉之勞而坐得夫幽䆳之觀焉於
[001-24a]
是扁其居曰東皐小隠命工繪圖而徵余文以為之記
余觀夫人之處夫市井者惟知美其飲食華其衣服侈
其宫室而已其於山林魚鳥之樂固未嘗一窺其藩籬
也今伯淵處富麗而懷冲素之思居闤闠而耽林野之
賞是其所謂兼得者耶然則伯淵之賢其過於世之人
逺矣夫樂道人之善者君子之事也余雖不敏伯淵之
賢其可不樂道之也是為記
   石友軒記
[001-24b]
世之取友者或以徳或以藝或以節操孟子曰友也者
友其徳也孔子曰友直友諒此以徳而友者也曰友多
聞此以藝而友者也此君子之所以取乎大者也至於
木石之爲物無輔相之徳無相資之藝然自昔賢人君
子隱德之士多取以自匹豈非其節操之足尚乎夫雪
霜風雨寒暑之爲變也亦大矣自凡物而論之孰不以
是而休戚而石之爲物介然曽不以是爲意觸風雨而
傲雪霜暑至大旱而不焦寒至折膠而不變莭操之凌
[001-25a]
厲有過於此者乎世之能榮辱人者其勢燄熏灼亦未
烈於數者也而士鮮不喪其故失其守者其所立之節
固有愧也由是觀之石之賢於人也逺矣其可取友也
審矣新安方宗儀好學而患於易其操者也以石友名
軒而請余記之余故書此以風世之爲士者也
   守黙齋記
友人錢仲黙儒者也名其齋曰守黙而請記於余余竊
疑焉夫君子之於言語也貴乎當而已矣不專主於黙
[001-25b]
也茍得其當雖百不爲病一不當焉已病矣然則黙之
義豈可守耶仲黙曰不然吾之惡夫言者非爲是也孔
子曰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徒能言者未必有徳又曰君
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夫言豈聖人之所棄哉自三代
之衰處士横議而聖賢之道不明陵夷至於戰國㳺說
之士更以口舌相傾卒以是亡而秦遂至而失天下由
是觀之言之不本於道徳其害葢如此豈非利口覆邦
家之驗歟故曰予欲無言又曰天何言哉夫孔門弟子
[001-26a]
有長於文學者矣有善於說辭者矣若顔淵者終日黙
黙如愚人而已參也以魯見稱於聖人而已然自當時
羣弟子皆推尊之而更千萬世而不可及者豈特區區
之言語乎余之以是名齋也葢思有以希夫聖賢而亦
將以警夫世之喋喋之徒昧於道徳之歸而惟世利之
趨者矣不然予豈緘黙隱忍同流俗而合汙世將無所
是非可否於胸中而卒如子所疑也耶余既善其言遂
書以爲之記
[001-26b]
  墓銘表
   太夫人墓誌
太夫人姓郭氏諱㢲貞世爲新淦之招賢里人曾祖某
父幼髙皆不仕母張氏同邑張徳輝之女太夫人年二
十有七始以父母命歸于我先府君恭順以事上慈惠
以蓄下宗戚内外咸以為表式我先府君之學行碩茂
克繼前哲以光耀于後者寔有助焉子男二人長子寧
先府君側室之子次曰德輿太夫人所出也女曰明明
[001-27a]
善善麓麓皆早卒姪二人曰居貞溫舒太夫人既相我
先府君躬歴患難而晚有𦙍嗣故於子姪之恩尤篤歲
時祭祀常撫其二姪與其子子寧徳輿曰練氏宗祀之
重惟此而已先府君之亡子寧始年十二太夫人以教
以誨俾至於成人常曰以忠厚存心以修正自立此汝
父之志也汝其勉之洪武十八年六月己未太夫人以
疾卒享年六十一先府君之官于朝以言事出為廣德
同知未幾再遷臨汀鎮安二府通判弗及考績而沒故
[001-27b]
太夫人之寵贈禮弗克成二十年正月庚申始葬于新
淦東山之原太夫人疾革時子寧以㑹試留京師天子
嘉其直言擢在第二授翰林院修撰八月壬辰始克理
喪診視禱祠棺斂之類姪溫舒殫力為之嗚呼子寧之
不孝生不能盡菽水之歡沒不克躬其斂視之事疾病
不視藥食不嘗蒼天蒼天痛其可極敢以不孝之辭粗
述先徳納諸𤣥堂倘鬼神有知而罪一遺孤獲庇賴之
賜克全大節不辱其親俟當掲我先府君太夫人之德
[001-28a]
而表諸墓阡以盡不孝之志云
   張處士墓誌銘
淦之陽有隱君子張公徳輝倜儻有氣節不隨俗頫仰
以干名譽以布衣終於家邑人至今稱之有子三人長
曰重平器宇凝重有識度重平一子曰處士君伯庸子
寧先太夫人郭氏之内弟也子寧幼時先太夫人嘗教
之博學且曰汝父自幼以力學聞時人無能知者獨吾
外祖張公一見以為國器我之所以歸於汝家繄吾外
[001-28b]
祖張公之意也小子其識之子寧雖未獲拜公而知公
為人元季之亂先君子避難四方事定而歸先太夫人
兄弟罕有存者獨處士君巋然無恙勞問如平生子寧
及弟徳輿嘗侍教焉後二年先君子沒於鎮安子寧以
非才獲齒進士承詔歸鄉閭太夫人以疾卒又五年而
君亦卒嗚呼子寧之不肖既不逮遂其養於父母而至
於親戚亦不復相與以久處焉此渭陽之痛所以過於
古人也處士君諱秉中字伯庸幼而機警及長而藉祖
[001-29a]
父之遺業而能持之以節儉處之以謙謹故鄉邑稱其
賢而能保其家者必以君為首君尤善滑稽未嘗不傾
倒其坐人或有犯君君亦澹然無較洪武二十三年閏
四月十八日君以疾卒享年六十有三越五日甲申卜
葬邑東之乾溪配鄒氏元將仕郎和仲甫之女側室孫
氏俱有賢行子三人長曰成之次曰繼之幼曰與之皆
好學工書二十六年癸酉十一月一日卜葬於欽風鄉
豐坑之原成之以書走京師謂子寧曰願兄有以銘之
[001-29b]
子寧既得聞太夫人之訓而知君大父之潛德又及以
諸甥禮事君故哭而銘之曰淦有隠士知之者稀倜儻
瑰竒老於布衣吾先君子抱道未試公一見之待以國
器其後有聞卒不愧公不有君子孰開羣蒙潛徳弗施
施于孫子華髮蒼顔老于桑梓惟我處士節儉以勤談
笑滑稽屈其坐人老成云亡風俗日異史不闕文尼父
所喟處士有子視余猶兄千里寓書囑余以銘豐坑之
原大車之里我作銘詩式昭厥美
[001-30a]
   故耆老理庭黄公墓誌銘
洪武乙丑余以丁艱南還友人黄體方述其祖耆老理
庭翁行實徵文銘其墓按狀公諱中字通理理庭其别
號也其先世居豫章之竹山宋淳祐間髙祖愚齋先生
以明經薦辟淦庠司訓遂留寓於淦城曽祖儀軒祖均
祥父慶叔世以詩書鳴俱韜徳弗輝母周氏贛州路大
使云甫女也生公於前元皇慶癸丑三月十三日辰時
公幼失怙恃從母舅奉御宗南周公㳺同寓於金臺官
[001-30b]
舍舅嘉其賢以兄萬安主簿宗王女妻之至正壬午生
長子于通州既還别卜居於城北慈訓坊公生而穎異
尚氣節好春秋學博文强識所居之堂扁曰明理西園
辟書舎延明師以訓子孫其室之旁築樓曰江上清風
以娛賓親當時縉紳士咸爲賦詠之迨國朝龍興之初
郡邑推公齒徳優碩充四坊耆老排難解紛人所嘆服
此公之賢於人可尚矣子二人長徳誠即通州所生妻
城東張氏春谷先生五世孫宗賢女也次彦誠娶固村
[001-31a]
宋氏廣東提刑球之十二世孫務才女也女五人俱適
淦城仕族孫男七人曰榘即體方學問皆博娶真定張
氏曰珪妙齡秀發習業庠邑曰璋曰泉曰瑛曰瑢曰琉
皆瑰偉俊傑公以洪武丙辰七月十五日以疾終于正
寢得年六十四是嵗十一月二十五日葬欽風鄉歸仁
里白竹橋之原作壬山丙向爲墳當時未有銘誌嗚呼
公之學余得聆其言公之德予獲觀其行烏可無銘哉
兹因其請遂不辭而為之銘曰簪纓之胄江鄉之英源
[001-31b]
于竹山流于淦城書鄉世澤繼繼繩繩我銘貞石其徳
永馨
   朱處士孺人張氏墓誌銘
嗚呼士之克自樹立而免於愧怍者豈獨其人之賢哉
葢必有父母姻戚教誨規戒之力焉孔子曰魯無君子
者斯焉取斯唐崔𤣥暐母盧氏有賢行𤣥暐遵奉教戒
以清謹見稱而母之言曰吾見姨兄屯田郎中辛𤣥馭
曰兒子從官者貧乏不能存此為可喜若貲貨充足衣
[001-32a]
馬輕肥此爲可憂吾嘗以為確論比見親表中仕宦者
將錢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悅竟不問所從來必其
俸祿餘貲誠一善事如其非禮所得此與盜賊何别縱
無大咎獨不内愧於心嗚呼賢哉母也使世之教子者
舉如母士之免於汙辱者其衆矣新淦朱昌從余㳺十
三年清苦刻厲為諸生最洪武二十五年邑以秀才薦
于京除虎賁左衛倉使未幾以誣去職益閉戸讀書彈
琴賦詩澹然無世俗好建文三年冬手其文一通謁余
[001-32b]
於京師拜而請曰昌之外姑孺人諱某姓張氏清江人
外舅處士朱公敬徳之配也曽祖某祖某父某累世皆
弗仕孺人生有淑徳年十七歸于我外舅處士公事舅
姑能得其心友娣姒能盡其道平居嬉笑未嘗聞於里
鄰而疾言遽色雖奴僕不妄加也至正壬辰天下大亂
豪傑蝟起鄉邑諸豪日以吞併攻剽為事孺人謂處士
曰君家素豐于貲而君好臧否人物今之世殆難免乎
盍散其積以賙饑寒冺其智以下强暴幸及昇平所全
[001-33a]
大矣處士用其言竟獲免於難皇明受命天下厎寧處
士客遊四方者累年家事絲毫以上孺人悉經理之尤
刻意訓子儒先聞人禮之惟恐不及洪武之初處士之
産不踰中人末年田園之入皆倍蓰於昔諸子偉然知
所好尚而不為非義者孺人之功為多洪武二十七年
夏五月某日以疾卒享年六十子三人曰琛篤慎有守
曰琳倜儻豁畧曰琉謙和謹直後孺人六年卒孫男六
人曰丰曰時曰安曰潤曰某曰新女二人長曰某適新
[001-33b]
淦陳孟良次曰婉即歸于昌者也初昌之舉秀才也孺
人戒之曰汝以好學獲譽於賢士大夫今將受知於明
天子而授汝以職也汝其勉之夫士節莫貴於亷女德
莫貴於貞士而不亷猶女之不貞雖有他善莫贖矣汝
其勉之昌佩服不敢忘後待罪委吏俸入不足以具薪
芻孺人遣其諸子歳有饋遺未嘗乏絶且益申前戒昌
之所以克全其守而無愧於心豈惟父母師友之訓導
是賴繄孺人之教也安既歎其賢有崔氏之風而復有
[001-34a]
感夫孔子之言也遂為之序次其說而系之以銘曰婦
主中饋無與於外輔翼之良夫子是賴子既有成施及
諸甥孰嫓其賢崔母是徵
   張彦良墓誌銘
新淦張彦良既亡之踰月其仲子瑾執狀而請於余曰
某不天將以是月某日葬子幸賜之銘使之有辭以勒
諸幽室以紓不孝之罪也余固辭不獲乃按其狀而銘
之公諱忠字彦良其先為廬陵人祖秀峰始家于臨江
[001-34b]
之新淦父諱文漠元末授崇安縣主簿遭亂未食其祿
而沒母楊氏公兄弟三人某某皆先卒公生長富厚而
能恬於勢利不事進取中更喪亂克自樹立性雅嗜酒
喜賔客遇其所好則酬酢淋漓必盡醉而後止雖山陽
竹林之曠達自謂無以過也初娶某氏再娶某氏皆謹
飭有婦道子男二人長瑨次瑾女一人孫某某方公病
亟時瑨以事留京口凡診視禱祠之事瑾悉以身任之
公歎曰自壬辰之變以迄于今鄉閭之不得其死者衆
[001-35a]
矣今既復覩太平之時獲保首領以見先人於地下矣
夫何恨哉命之脩短非藥石所能損益也語畢而卒不
及他事寔洪武十九年四月辛丑也享年五十葬於某
處之原以孺人孫氏祔焉公之長子瑨於余有髫年之
好清才敏識余甚敬之今公之沒也余既悲瑨之羇於
行役不得致其哀痛之思又嘉瑾之能盡夫送終之孝
而無愧於其父若兄也乃為之銘銘曰張之先世實廬
陵人家于淦陽以子以孫自其先君卓有令聞偉兹彦
[001-35b]
良先軌克遵有子既賢而養弗逮仲也皇皇伯也行邁
刻覆貞石以發悲慨
   内殿崇班薛君墓表
公諱塾字宗道姓薛氏翰林學士兵部尚書肅公之弟
薛之世徳終始有肅公之誌與碑公官至内殿崇班某
年月日卒官於蜀其子仲儒扶其喪歸葬於絳之正平
先壟而來乞銘以誌余幸嘗紀次肅公之徳而又得銘
公其銘曰公躬直清官次材稱惟賢而似不愧其兄既
[001-36a]
葬而仲儒又來請曰銘之藏誠以永吾先君子之不朽
然不若碣於隧以表見於世之昭昭也余惟薛於絳為
著姓肅公於公爲兄弟而公之世徳余既銘之而其子
又欲碣以昭顯於世可謂孝矣然余考古所謂賢人君
子功臣烈士之所銘是於後世者其言簡而著及後世
衰言者自疑於不信始繁其文而猶患於不章又備其
行事惟恐不為世之信也昔薛氏之著於絳前肅公之
信天下而余之銘不愧其兄則公之銘不待䌓言而信
[001-36b]
也然公行事終始余亦不敢畧而誌諸墓矣今之碣無
以加焉則取其可以簡而著者書之以慰其子之孝思
而信于絳之人云
 
 
 
 
 中丞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