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050 鄖溪集-宋-鄭獬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鄖溪集巻十六      宋 鄭獬 撰
  論
   左氏論
世之說者以左氏為丘明親受經於孔子而作傳自司
馬遷劉歆班固莫不以為然豈漢之諸儒見論語有左
丘明遂謂之左氏乎以與孔子同時則又以為受經而
作傳以予考之蓋左氏者與公羊穀梁相先後而俱出
[016-1b]
乎秦漢之世何用明其然耶質之孔子之經而知之也
嘗試用聖人之意而問於子孔子之作春秋必據乎國
史史之有缺文斷義疑誤而不可考者則將在書之乎
削之乎則必曰將在削之云耳嘗以左氏之意而問於
子經之有書夏五郭公者是為何辭則必曰左氏無說
此乃秦火之後文久而有缺失也又問子其書辛卯君
氏卒甲戌已丑陳侯鮑卒者如之何則必曰左氏之解
以君氏為聲子也不言其姓以公故也其說陳侯之卒
[016-2a]
有二日者以再赴也陳侯疾病而國亂故再赴也然則
其說爲何如是則左氏爲妄解矣豈有夫人之卒孔子
輒改去其姓而謂之君氏乎豈有一國之君薨而臣子
不詳其實而再赴乎然則所書亦必如夏五郭公者容
其有缺失也是君氏者必爲誤甲戌之下必當書某事
而亡其文也此則左氏獨見秦火之遺文而未嘗見孔
子完經完經尚不可及見安在其為丘明而親見孔子
受經而作傳者乎左氏如見完經則必不為是解公羊
[016-2b]
穀梁亦承其缺文而强爲之辭吾用此乃知左氏與公
羊穀梁相先後而出乎秦漢之世矣吾之怪夫春秋之
經至簡而其疑缺者已多左氏至繁而反完備豈獨經
遭秦火而傳不焚耶秦書之不焚者蓋鮮以此又益知
其出於秦漢之世也明矣或曰孔子作春秋必本古史
史者春秋所以出也孔子既沒學者以經文簡無古史則
不足以見春秋之迹故嘗存古史以備春秋本不以解經
也及其後世則學者又旁取列國雜記卜筮詭譎之說
[016-3a]
而益附之亦頗爲之解經以其史本出於左氏故總題
為左氏云其說亦通然而要之不為丘明親見孔子受
經者則決無疑矣公羊氏則曰名髙子夏弟子蓋周人
也又曰為漢初人也穀梁氏則曰名赤亦子夏弟子周
人也又曰名俶秦孝公時人也則左氏者何用獨知其
為丘明也耶
   用古論
古亦治天下今亦治天下古之民耳目口鼻飢渇飲食
[016-3b]
類今民也類則其心亦無以異也何古之能常治而今
不能哉是今不用古也今或言古有堯舜禹湯文武周
公之法可用者則必起而咻笑之是未睹古之可用也
敢問之雍熙祥符間去今未逺也如以今日之治漸革
而可以至雍熙祥符間耶人必曰可又以雍熙祥符間
之治少進之可漸而至貞觀間耶人亦必曰可又以貞
觀之治醇之以禮樂可漸而至周公文武禹湯堯舜之
治耶人亦必曰可是今日之治獨能至雍熙祥符間而
[016-4a]
何不可至周公文武禹湯堯舜之治其遺於經者皆可
考據非有竒秘之䇿甚難行之事邈然使後世不可及
者也其所治亦皆務便民而已今舉天下之大憂不曰
天下財賦之缺乏夷狄横而不制禮樂弛而政教缺賢
不肖之淆雜無大此數節者矣堯典至簡一事至數句
至於命羲和凡百五十餘言趨天時務民耕最所重也
其末乃咨鯀以治水舜亦曰棄黎民阻飢汝播時百穀
是豈古之不憂天下賦財之缺乏耶舜命咎陶曰蠻夷
[016-4b]
滑夏冦賊姦宄汝作士又命禹曰有苗不共汝往徂征
是豈古之不憂夷狄暴横而不制耶五品不遜契為司
徒典朕三禮伯夷作秩宗八音克諧夔以典樂是豈古
之不憂禮樂弛而政教缺耶堯咨四岳舜五載一巡狩
三考黜陟幽明臯陶謨九德是豈古之不憂賢不肖之
淆雜耶若是者正與今所大憂者合奚古之不可用也
推堯舜而上以至黄帝神農伏羲之世今以爲太古荒
濶之教然見於易者所務亦非有竒秘之䇿甚難行之
[016-5a]
事使後世之不可及者也在伏羲則曰作書契為網罟
在神農則曰為耒耜通貨財在黄帝則曰垂衣裳至於
刳木爲舟楫服牛乘馬斷木爲杵臼爲宫室弧矢棺槨
兹皆太古之務亦在便民而已至於有巢氏之層巢燧
人氏之鑽火亦不出乎便民也故自伏羲而來唐虞夏
商周之法今皆行於世而失其迹也世俗止見世之不
治則以為無古法遂謂之不可用古古法未嘗弊也其
所以弊者乃其迹之變也或以謂古有井田今亡井田
[016-5b]
古有封建今亡封建古有肉刑今亡肉刑不可謂之有
古法曰兹所謂迹之變也井田弊而為阡陌封建弊而
爲郡縣肉刑弊而為笞箠如無古法則今天下當不鑿
田不建官吏不繩之以刑獄是三者皆具於世何爲而
無古法其不治者乃其迹之弊也善救弊者惟原其古
聖人所以求治之意不必襲其迹期至於治而後已及
至已至則亦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治也何為而古之
不可用耶烏乎一爲層巢天下即歸之號有巢氏一爲
[016-6a]
改火天下即歸之號燧人氏一爲網罟天下即歸之號
伏羲氏一爲耒耜天下即歸之號神農氏一服軒冕天
下即歸之號軒轅氏利於民者民歸之惟以一器一物
遂而天下從而君之况能兼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
成法乎則歸天下之民無頃耳古之未有法聖人開創
之以爲難今聖人已試之法皆完具精白惟其探取而
行之耳奚其古之不可用也耶
   禮法論
[016-6b]
孔子作春秋常事不書變禮則書明聖人之典禮中國
世守之不可以有變也甚矣浮屠氏之變中國也浮屠
夷禮也古者建辟雍立太學以育賢士天子時而幸之
躬養三老五更習大射講六經用以風動天下之風教
而今之浮屠之廟蘿蔓天下或給之土田屋廬以豢養
其徒天子又親臨之致恭乎土木之偶此則變吾之辟
雍太學之禮而爲夷矣古者宗廟有制唐虞五廟商周
七廟至漢乃有原廟行幸郡國及園陵皆有廟漢之於
[016-7a]
禮已侈矣而今之祖宗神御或寓之浮屠之便室虧損
威德非所以致肅恭尊事之意也此則變吾之宗廟之
禮而爲夷矣古者日蝕星變水旱之眚則素服避正殿
減膳撤樂責躬以答天戒而今之有一災一異或用浮
屠之法集其徒螺鼔呶噪而禳之此則變吾祈禳之禮
而為夷矣古者宫室之節上公以九侯伯以七子男以
五惟天子有加焉五門六寢城髙七雉宫方千二百步
而今之浮屠之居包山林跨阡陌無有裁限穹桀鮮巧
[016-7b]
窮民精髓侈大過於天子之宫殿數十百倍此則變吾
之宫室之禮而為夷矣古者爲之衣冠以莊其瞻視以
節其歩趨禁竒衺之服不使眩俗而今之浮屠髠首不
冠其衣詭異方袍長裾不襟不帯此則變吾之衣冠之
禮而為夷矣自有天地則有夫婦則有父子則有君臣
男主外女主内父慈子孝天子當扆羣臣北面而朝事
之而今浮屠不婚不娶棄父母之養見君上未嘗致拜
此則變吾之夫婦父子君臣之禮而為夷矣古者喪葬
[016-8a]
有紀復奠祖薦虞祥之祭皆爲之酒醴牢牲籩豆鼎篚
獻薦之具而今之舉天下凡爲喪葬一歸之浮屠氏不
飯其徒不誦其書舉天下詬笑之以爲不孝狃習成俗
沈酣潰爛透骨髓入膏肓不可曉告此則變吾之喪葬
之禮而爲夷矣故自古聖人之典禮皆為之淪䧟㡬何
其不盡歸之夷乎使孔子而在記今之變禮者將操簡
濡筆擇書之不暇而天下方恬然不爲之怪朝廷未嘗
爲之禁令而端使之攻穿壞敗今或四夷之人有扣弦
[016-8b]
而嚮邊者則朝廷必擇帥遣兵以防捍之見一邉冦一
獠民必擒捽之束縳之而加誅絶焉彼之來小不過利
吾之囊篋囷窖牛羊大不過利吾之城郭土地而已而
浮屠之徒徧滿天下朝廷且未嘗擒捽束縳而加誅焉
反曲帣跪跽而尊事之彼之所利乃欲滅絶吾中國聖
人之禮法其爲禍豈不大於扣弦而嚮邊者耶豈莊子
所謂盜鈎金者誅盜國者爲諸侯者耶夫勝火者水也
勝夷狄者中國也中國所以勝者以有曲禮也宜朝廷
[016-9a]
敕聰博辯學之士删定禮法一斥去浮屠之夷而明著
吾聖人之制布之天下上自朝廷下至士大夫俾遵行
之禮行而中國勝矣中國勝則爲浮屠氏之說又何從
而變哉
   舉士論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以三人之寡而猶足有賢者
而可師夫三人尚爾况爲一邑者哉言偃爲武城宰孔
子曰汝得人焉爾乎武城小邑也孔子責其賢夫一邑
[016-9b]
尚爾况爲一國者哉魏文侯得卜子夏田子方叚干木
而師之得魏成子樂羊李克屈侯鮒而臣之遂爲顯諸
侯夫爲一國尚爾况爲天下者乎故雖堯舜禹湯文武
周公之爲天下其聖智聰明已不可陞級而望之矣然
其吐哺輟沐圖見賢士乃甚於危廹之君若朝夕遂亡
其天下者得非其任天下雖重必得賢士而共舉之則
其沛然有餘力矣今天下之廣非若三人之寡一邑之
小諸侯之國也而尊賢聘士之禮則簡缺不聞間或有
[016-10a]
詔書具文而已近之守臣亦頗薦山林之處士而朝廷
忽焉如飄風之厯耳或重違大臣之請則其髙者乃得
一助教次之予數十帛下之寢不報矣此豈致賢之意
乎彼且將包蓄閉結幅其股而疾去之漫浪乎曠山荒
野之間伏草莽而不出矣今夫一舉進士經生其賜第
者動千餘人間有窮老及被兵冦者悉推之恩澤又數
百千人大禮之後公卿之子弟親戚臺省之吏胥與夫
貴人之奴𨽻亦數千人大較五歲所得補官者無慮千
[016-10b]
人者盡以爲才能而當補之乎苟欲例官之也數千人
之衆則以例官之一山林之處士則稱銖量黍而差進
之乃不得齒吏胥奴𨽻之末顧得一助教次之與數十
帛下之寢不報何其棄薄如此耶今之助教至爲賤不
數也富民之輸錢則命之醫藥之工出入權貴之門者
則命之遂而使處士與之同稱則孰不反唇而歎笑之
是朝廷以富民醫藥之工待天下賢士者也彼且授之
而未嘗辭處之而自若也彼其以道自任故卑之爲助
[016-11a]
教又何辱尊之爲宰相又何榮然而不足爲處士之辱
而適足爲國家之辱於有道之士又何輕重乎哉夫國
家以數千之衆尚例使之從政豈惜一幕官不爲處士
地乎唐之聘處士至以拾遺著作郎今易以一幕官葢
亦隘矣而靳靳焉不是爲也或者以處士盜虚名而不
果知其實用宜若不可開其漸夫致一士所以致天下
之士以一處士盜名遂廢天下士可乎昔周公所執贄
而見者十人還贄而見者三十人貌執之士百有餘人
[016-11b]
欲言而請畢士者千有餘人於是僅得三人焉周公之
所得者止於三人然而三人非獨出於十人三十人乃
出乎百人千人之間也如周公不能致千人則是遺百
人者矣不能致百人則是遺三十人者矣不能致三十
人則是遺其十人者矣是三人者又曷從而出哉又烏
足遂定天下哉今進一處士而棄薄之則將何以致千
人而取三人者乎惟其將有致焉則宜少厚之而已矣
   伯夷論
[016-12a]
特立之士有大功於聖之教桀然喬於百世之上者后
世皆得而公傳焉司馬氏作史記序七十列傳非公其
傳者歟而以伯夷首之善乎司馬氏之爲史矣伯夷叔
齊力於仁義有激於當世輔聖人之教得其深者也爲
之傳首豈謬哉孤竹君欲以位其子叔齊叔齊讓於兄
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卒不受遂更相譲而俱逃之及武
王順天下號義兵以伐紂天下無賢不肖皆曰武王是
爲恐恐然恐武之不勝獨伯夷排天下之義非之曰父
[016-12b]
死不葬謀及干戈非孝也以臣伐君非仁也武王不聽
遂取商天下既已宗周伯夷恥不食其粟乃餓死嗚呼
一國之君民之所奉亦已尊矣而伯夷不敢廢父之命
甘於遁去天下之讓孰加焉武王既興聖賢皆爲之助
亦足以樹勲矣而伯夷不敢廢君之分而甘於餓死天
下之仁孰加焉讓齊之心非爲齊也而爲萬世之爲國
者焉諫君之心非爲武也而爲萬世之爲臣者焉故后
世之爲國者子奪於父弟奪於兄交挺白刃以爭繼立
[016-13a]
者必宿慄挫縮不敢耀芒角以其有伯夷之讓然也后
世之爲臣者幸君之亂以肆姦謀紾君臂而欲其位者
必靦汗驚爆不敢出氣以其有伯夷之仁然也是仁節
者得不謂有大功於聖人之教者歟如天之覆健然其
髙也如日月之昭烈然其明也而萬百千世愈髙愈明
義風洗然照人毛髪使爭子賊臣畏服之如是顧其功
可較也昔堯既公天下以讓舜而夫子首之於書吴太
伯讓於季厯而遷亦首之於世家春秋之說左氏者亦
[016-13b]
以隱公能讓而首之於春秋雖然堯大聖也則安敢以
擬議以太伯隱公止於一讓後世乃稱之爲至德爲賢
君遂以首之於春秋而况伯夷哉雖欲不爲之傳首其
亦可得乎噫目之久瞀忽開則大明耳之久瞶忽震則
大驚當伯夷不生天下孰知讓國之爲美歟伯夷丕死
天下孰知伐君之爲非歟伯夷生死之節盡之矣渾渾
之俗其不大明而大驚也哉夫子嘗罕言仁而於伯夷
曰求仁而得仁哉孟子學夫子者也而稱之曰伯夷聖
[016-14a]
人之清又曰聞伯夷之風貪夫亷懦夫有立志太公望
從武王伐紂而親爲之師者也亦曰義人也夫子謂之
仁孟子謂之清太公謂之義嗚呼其爲人也果如何哉
   武備論
萃之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儲戎器戒不虞萃聚也
物聚而必有攻齧其間者故畜兵以禦之虞舜之命臯
陶曰蠻夷猾夏冦賊姦宄汝作士師以虞舜之世可謂
治極矣猶且懼蠻夷冦賊之獷吾民是雖甚治之世不
[016-14b]
可以不戒也今通天下之地而守之嘗備西北而不爲
東南慮豈西北之害大而東南無勁旅强兵環伺羣集
而然耶夫蠻獠之變窮閻猾夫之倉猝掲竿而起呼者
其警豈下於西北耶而東南之郡縣固無深溝堅城之
守勁甲强弩之敵士卒皆飢寒脆弱疾老而未嘗識戈
矛之倒正雖屯禁兵皆單客浮寄無家室墳墓田疇之
爲累聞譟聲則駭然而四走彼何顧藉而爲之用命耶
迺者如王倫輩一賊夫耳驅聚數十民跳踉於曠野荒
[016-15a]
澤之中而郡縣之吏民恐懼奔避鳥逝而獸伏其尚能
有爲者則或具醇醪美肉斂民之金帛以遺之如孱國
之恭事强諸侯萬一冀其不爲暴害耳尚何敢正睨賊
輩乎而朝廷乃責其棄城而繩之以法不爲之具而責
其守豈其理耶凡事之未芽蘖則朝廷恬安而不為意
及其猖獗一發乃遽起而爲之謀事已則又解而散去
非所謂無恃彼之不來而恃我之有待者也故往年儂
智髙冦嶺南則爲之備嶺南又聞其轉入蜀則稍爲之
[016-15b]
備蜀賊已逃去則亦隨而隳罷此豈爲持久計耶陜西
河東河北繚邊之地及廣南之極徼其樓櫓拒敵之固
蓄馬募士之方旗甲弓楯之積則或講聞之矣至於江
南荆湖京東西兩蜀淮浙間則未嘗有及之者其郡縣
之郛邑則或依荒籬壞垣谿谷山石以爲之固雖有城
塹類皆缺蝕之餘草樹之堙塞狐鼠之穿穴車馬牛羊
之踐轢無丈尺之岨而樵兒牧豎之可踰其庫兵則皆
塵久不治弓弩弛而不可發劍刀錮於室甲胄聫屬或
[016-16a]
隨擐而裂一日有緩急其尚能守而禦之耶是雖有太
公之謀賁育之勇不得有爲矣宜嚴敕守臣稍増葺之
城不可卒具當完以歲月不過十餘年則所在有堅城
矣課募匠工使盡其巧計其兵之多少而蓄之則又不
過數年所在有利兵矣擇長吏以守之責銳士以習之
雖有攻齧乎其間者我有以待之矣或者謂朝廷方講
治禮樂文章之具而未暇爲城壘甲兵之謀將損國體
而驚動天下之耳目嗚呼兹俗儒之論烏足識大易虞
[016-16b]
舜之所戒哉
   武侯論
武侯曷爲不能兼天下曰遭時然也夫時者雖聖與賢
不可以違也聖與賢知時之不可違則亦因之以制變
兹武侯之不能兼天下也武侯之得先主最晩於時魏
已遷許孫氏已得吴天下之勢判矣故其說先主曰今
曹操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不可與爭鋒孫
權據有江東已厯三世此可與爲援而不可圖也若進
[016-17a]
取荆益内修政理以待天下之變則霸業可成矣武侯
之兆基發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然猶區區矯勵
川蜀脆陋之民屢窺秦川者非不知魏與吴之勢猶前
日也以不忘先主之顧託不計其死生險易惟義之存
示不負漢於天下也故又曰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由是感激今奬率三軍北定中原此臣所以報先帝之
職分也於是蜀之土地廣狹不如魏民力衆寡不如魏
才傑之多不如魏曹公雖死其遺臣老將尚存也武侯
[016-17b]
一出漢中張郃拒之而馬謖先敗再出散關曹真拒之
糧盡而還又出斜谷司馬宣王再拒之武侯提孤兵以
深入宣王扼其喉而不戰遺之巾幗宣王之不戰計得
也武侯之糧屈勢格則將如之何尚何責其將畧非長
歟此終不能兼有天下者又已明矣夫以蜀不能取魏
猶魏不能取蜀勢然也故雖聖與賢不可以違者時也
湯不遭桀不能取夏武王不遭紂不能取商武侯安能
獨兼天下乎然則以武侯之才治民治兵足以兼天下
[016-18a]
然其遂不能者所遭之時然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