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46 經濟類編-明-馮琦 (master)


[047-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濟類編巻四十七
           明 馮琦馮瑗 撰
 文學類一
  貢舉三寸九則/
漢韋彪貢舉議 伏惟明詔憂勞百姓垂恩選舉務得
其人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
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夫人才行
[047-1b]
少能相兼是以孟公綽優於趙魏老不可以為滕薛大
夫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鍜鍊之吏持心近薄三代之所
以直道而行者在其所以磨之故也士宜以才行為先
不可純以閥閲然其要歸在於選二千石二千石賢則
貢舉皆得其人矣
胡廣駁左雄察舉議 臣聞君以兼覽博照為徳臣以
獻可替否為忠書載稽疑謀及卿士詩美先民詢于芻
蕘國有大政必議之於前訓諮之於故老是以慮無失
[047-2a]
䇿舉無過事竊見尚書令左雄議郡舉孝亷皆限年四
十以上諸生試章句文吏試牋奏明詔既許復令臣等
得與相參竊惟王命之重載在篇典當令縣於日月固
於金石遺則百王施之萬世詩云天難諶斯不易惟王
可不慎與葢選舉因才無拘定制六出竒之䇿不出經
學鄭阿之政非必章奏甘竒顯用年乖强仕終賈揚聲
亦在弱冠漢承周秦兼覽殷夏祖徳師經參雜覇軌聖
主賢臣世以致理貢舉之制莫或回革今以一臣之言
[047-2b]
剗戾舊章便利未明衆心不猒矯枉變常政之所重而
不訪台司不博卿士若事下之後議者剥異異之則朝
失其便同之則王言已行臣愚以為可宣下百官參其
同異然後覽擇勝否詳采厥𠂻敢以瞽言冐干天禁惟
陛下納焉
晉孔坦字君平少方直有雅望通左氏傳解屬文元帝
為晉王以坦為世子文學東宫建補太子舎人遷尚書
郎時臺郎初到普加策試帝手䇿問曰吳興徐馥為賊
[047-3a]
殺郡將郡今應舉孝亷不坦對曰四罪不相及殛鯀而
興禹徐馥為逆何妨一郡之賢又問奸臣賊子弑君汚
宫瀦宅莫大之惡也鄉舊廢四科之選今何所依坦曰
季平子逐魯昭公豈可廢仲尼也竟不能屈先是以兵
亂之後務存慰悦逺方秀孝到不策試普皆除署至是
帝申明舊制皆令試經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秀孝
多不敢行其有到者並託疾帝欲除署孝廉而秀才如
前制坦奏議曰臣聞經邦建國教學為先移風崇化莫
[047-3b]
尚斯矣古者且耕且學三年而通一經以平康之世猶
假漸漬積以日月自喪亂以來十有餘年干戈再揚俎
豆禮戢家廢講誦國闕庠序率爾責試竊以為疑然宣
下以來涉歴三載累遇慶㑹遂未一試揚州諸郡接近
京都懼累及君父多不敢行其逺州邊郡掩誣朝廷冀
於不試冒昧來赴既到審試遂不敢㑹臣愚以不㑹與
不行其為闕也同若當偏加除署是為肅法奉憲者失
分僥倖投射者得官頹風傷教懼於是始夫王言如絲
[047-4a]
其出如綸臨事改制示短天下人聴有惑臣竊惜之愚
以王命無貳憲制宜信去年察舉一皆䇿試如不能試
可不拘到遣歸不署又秀才雖以事䇿亦汜問經義茍
所未學實難闇通不足復曲碎乖例違舊造異謂因宜
其不㑹徐更革制可申明前下崇修學校普延五年以
展講習鈞法齊訓示人軌則夫信之與法為政之綱施
之家室猶弗可貳况經國之典而可翫黷乎帝納焉聴
孝亷申至七年秀才如故
[047-4b]
唐冀州進士張昌齡獻翠㣲宫頌太宗愛其文命于通
事舎人裏供奉初昌齡與王公治皆有文名考功員外
郎王師旦知貢舉黜之上問其故師旦曰二人文體輕
薄終非令器若置之髙第恐後進效之傷陛下雅道上
善其言
敕曰進士以聲韻為學多昧古今明經以帖誦為功罕
窮㫖趣自今明經問大義十條對時務䇿三道進士試
大經十帖
[047-5a]
中宗時國子祭酒楊瑒奏流外出身毎歲二千餘人而
明經進士不能居其什一則是服勤道業之士不如胥
吏之得仕也臣恐儒風浸墜廉耻日喪若以出身人太
多則於諸色裁損又奏主司帖試明經不求大指專取
難知間以孤經絶句或年月日請自今並帖平文上甚
然之
武后時補闕薛謙光上疏以為選舉之法宜得實才取
捨之間風化所繫今之選人咸稱覔舉奔競相尚諠訴
[047-5b]
無慙至於才應經邦惟令試䇿武能制敵止驗彎弧昔
漢武帝見司馬相如賦恨不同時及置之朝廷終文園
令知其不堪公卿之任故也吳起將戰左右進劒起曰
將者提鼓揮桴臨難決疑一劒之任非將事也然則虚
文豈足以佐時善射豈足以克敵要在文吏察其行能
武吏觀其勇畧考居官之臧否行舉者賞罰而已
𤣥宗時楊國忠子暄舉明經學業荒陋不及格禮部侍
郎達奚珣畏國忠權勢遣其子昭應尉撫先白之撫伺
[047-6a]
國忠入朝上馬趨至馬下國忠意其子必中選有喜色
撫曰大人白相公郎君所試不中程式然亦未敢落也
國忠怒曰我子何患不富貴乃令䑕輩相賣䇿馬不顧
而去撫惶遽書白其父曰彼恃挾貴勢令人慘嗟安可
復與論曲直遂置暄上第
代宗時楊綰上疏以為古之選士必取行實近世專尚
文辭自隋焬帝始置進士科猶試䇿而已至髙宗時劉
思立始奏進士加雜文明經加帖從此積弊轉而成俗
[047-6b]
朝之公卿以此待士家之長老以此訓子其明經則誦
帖括以求僥倖又舉人皆令投牒自應如此欲其返淳
朴崇廉讓何可得也請令縣令察孝亷取行著鄉閭學
知經術薦之於州刺史考試升之於省任各占一經朝
廷擇儒學之士問經義二十條對䇿三道上第即注官
中第得出身下第罷歸代宗命諸司通議李栖筠賈至
嚴武並與綰同至議以為今試學者以帖字為精通考
文者以聲病為是非風流頽弊誠當釐改然自東晉以
[047-7a]
來人多僑寓士居鄉土百無一二請兼廣學校保桑梓
者鄉里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敕禮部具條目以聞
綰又請置五經秀才科
李徳裕吉甫之子也以李宗閔嘗對䇿譏切其父恨之
宗閔又與元稹爭進取有隙楊汝士與錢徽掌貢舉時
叚文昌李紳各以書屬所善進士於徽及牓出文昌紳
所屬皆不預焉及第者鄭朗覃之弟裴譔度之子蘇巢
宗閔之壻楊殷士汝士之弟也文昌言於穆宗曰今歲
[047-7b]
禮部殊不公所取進士皆子弟無藝以關節得之上以
問諸學士徳裕稹紳皆曰誠如文昌言穆宗乃命中書
舎人王起等覆試詔黜朗等十人貶徽宗閔汝士等或
勸徽奏文昌紳屬書上必寤徽曰茍無愧心得喪一致
奈何奏人私書豈士君子所為邪取而焚之時人多之
自是徳裕宗閔各分朋黨更相傾軋垂四十年
沈既濟詞科論 初國家治自顯慶已來髙宗聖躬多
不康而武太后任事參决大政與天子並太后頗涉文
[047-8a]
史好雕虫之藝永隆中始以文章選士及永淳之後太
后君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因循
遐久浸以成風以至開元天寳之中上承髙祖太宗之
遺烈下繼四聖理平之化賢人在朝良將在邊家給户
足人無苦窳四夷來同海内晏然雖有宏猷上畧無所
措竒謀雄武無所奮百餘年生育長養不知金鼓之聲
熢燧之光已至于老故太平君子唯門調户選徴文射
䇿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
[047-8b]
弟無所易業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資身奉家各得
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
四方觀聴希其風彩毎歲得第之人不浹辰而周聞天
下故忠賢雋彦韜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而桀奸無良者
或有焉故是非相陵毁稱相騰或扇結鈎黨私為盟㰱
以取科第而聲名動天下或鈎摭隱慝嘲為篇咏以列
于道路迭相談訿無所不至焉
牛希濟薦士論 朝廷求賢之道備于往古以經學文
[047-9a]
藝之流凡設十有二科以待之郡國每歲貢士盡應其
科其外諸侯各舉所知以為禆補聖世奏章不絶于明
庭爵賞實煩于王命當承平之時卿大夫家召傭書者
給之紙筆之資日就中書録其所命每昏暮親朋子弟
相與候望以其昇沉以備于慶賀除書小者五六幅大
者十有二三幅毎日斷長補短以文以武不啻三十餘
人一歲之内萬有餘衆或考秩遷滿或方伯慰薦或代
缺/功勞或昇奬舊勲制詔之辭必嘉其官業賞其才藝
[047-9b]
褒其行實叙其勞績無一日不為之未嘗得一賢士與
天子共治于四海未嘗得一賢將與天子鎮靜于二邊
非求之不廣薦之不至也豈五百年一賢生世哉夫畫
餅不可以充飢誦藥不可以愈病葢無其實而有其名
使之然也自朝廷及郡國諸侯之所舉皆無其實將如
之何嘗試論之自文藝之流假手于人投擲于公卿之
門者率不能知其偽公試之地尚復乞貸經學之子考
帖之時預有歌括問義之日一席之内對者六七皆誦
[047-10a]
本疏别無新意更相救助發起義端有司但記其屬求
之也以為之去留即經學文藝之謬也如是况漢世公
卿大夫皆以通經對䇿名動天下然後登用或居諫諍
之列或處爕理之任朝廷毎有水旱灾沴彗孛陵犯日
月薄蝕必引所通經義証據以為之救殆與今日之經
學者異矣若文學侍從之臣必選于切問近對之才必
本於諷諫理辭之要故其文章傳之至今又與今日之
辭賦者異矣郡國所送羣衆千萬孟冬之月集於京師
[047-10b]
麻衣如雪紛然滿于九衢是非相難固不可知矣諸侯
所薦率皆應權倖之㫖承交遊之命取其虚名奏署謂
之借聴取其謬舉之説謂之横薦凡四方表函達于中
書者必可指期于清貫美秩名邦劇邑諸侯之薦士也
宰執之命官豈惟平生未交于一言葢見其姓字而已
豈能摭實哉官達倖門易如秋草能復貴賤之别缺/
裳之重矣朝廷委輔相之權衡覽諸侯之章疏視其文
信其人以為薦公孫𢎞董仲舒之學也相如枚臯之才
[047-11a]
也冉季政事之能也孫吳將帥之畧也時君既不問其
實安可不信大臣之言從而與之上下相蒙其何以濟
且姬周之世薦賢者多受賞魯史有之矣魏晉之日門
生故吏有罪必連坐舉主史有之矣今薦賢之賞久已
廢矣連坐之典又不行矣况今之所舉非徒古者知之
審取其必達取其必富貴賤如一死生不變之為誠明
也薦其為將也覆軍擒帥伐國獲地然後以為得薦其
為相也富國安人來諸侯之朝成覇王之業然後以為
[047-11b]
得今之舉也士為筮仕結綬之漸一命一官而已他日
之功過皆莫知也薦人用人之道何以得其賢矣昔孔
文舉薦禰正平以為堪任大臣有臯陶稷契之才漢后
委而棄之竟不能知其道之否臧狄仁傑薦張柬之有
宰相業武后用之為相果能克正唐祚有中興之功文
舉之薦禰衡也委而棄之仁傑之薦柬之也舉而用之
豈繫吾道之廢興豈係歴數之理亂乎然用之則如此
不用則如彼騏驥伏櫪安能千里之步龍泉在匣孰知
[047-12a]
截玉之利悲夫用與不用耳士之于世不可期于一人
之知己者茍有知者甘心死節尚且不疑况復昇榮顯
之中行心胸之事安人之安而存隨之利人之利而身
有之利天下者以利已之厚者也利百姓者乃利其身
之逺者也君子之人豈不利其身哉為國家得人則理
失人則亂古今不易之常理安可不以求士為急詩曰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以四海所歸之聖尚假多士之力
况中庸之主哉易曰君子不家食吉仲尼以天縱之徳
[047-12b]
猶思賢者與之共食况尋常人哉又曰皎皎白駒在彼
空谷葢遺賢之嘆也又曰束帛戔戔賁于邱園葢求之
于野也賢人君子何代無之哉上之人其求之以道既
不廢于朝夕于所薦不公所用非賢難以至于理當在
伸明上賞連坐之典以正之奸邪攀縁之路漸將息矣
一舉之妄後當自獲其辜知有畏矣在位者斯有賢者
矣有道之士爭趨之矣
貢士論 禹畫九州列貢輕重舉賢用材咸在其中故
[047-13a]
周官司馬得俊造之名乃進于天子謂之進士又天子
於射宫以擇諸侯所貢之士若善者乃受上賞不善者
黜爵其次削地得預于射宫以射諸侯之義而為諸侯
所舉者重所用者大漢法毎州若干户歲貢若干人吏
以籍上聞計州里之大小材之多少謂之計籍人主親
試所通經業䇿問理優深者乃中髙第有行著鄉里辟
選自古而然漢世得人于斯為盛國家武徳初令天下
冬季集貢士于京師天子制䇿考其功業辭藝謂之進
[047-13b]
士已廢于行實矣其後以郎官權輕移之于禮部大率
以三塲為試初以詞賦謂之雜文復對所通經義終以
時務為䇿目雖行此擢第又不由于文藝矣惟王公子
弟器貌竒偉無才無藝者亦冠于多士之首然相士之
道備嘗聞之有門閥清貴者有狀骨卿相者有容貭秀
麗者有才藻可尚者有權勢抑取者有朋友力盛者機
權沉密詞辯雄壯臧否由已昇沉在心羣衆必集其門
若見公相來交請友識面為難動必有應遊必有從密
[047-14a]
處隱㑹深誠重約朱門甲第之間鬼神不能知者盡知
之雖名臣碩徳髙位重權可以開闔之可以搖動之可
以傾覆之有司畏之不敢不與之者言泉疾于波浪舌
端利若鋒鋩所排歿九泉所引昇霄漢緘黙無言衆必謂
之長者發中心病時皆目之兇人秋風八月鞍馬九衢
神氣揚揚行者避路取富貴若咳唾視州縣如奴僕亦
不獨髙于貴胄亦不賤彼孤介得其術者捨耒耜而取
公卿乖其道者抱文章而成痼疾朝廷取士之門于斯
[047-14b]
為最衰世以來多非其人明庭無䇿問之科有司望至
公之道登第之人其辭賦皆取能者之作以玉易石羊
質虎皮曰抱憤之人汩没塵土天九重髙不可以呌加
以浮薄之子逓相唱和名第之中以隻數為上賤其雙
數以甲乙為貴輕彼兩科題目之間増其異名至其傅
粉燻香服飾鞍馬之費多致匪人成于牧宰取資貨以
利輕肥朋黨比周交遊酒食亂其國政于斯為盛竊願
明君賢臣悉以同力大革其弊復以經明行修為急所
[047-15a]
謂斥彼浮華敦其茂實儒風免墜失取士之道
寒素論 堯舜興于畎畆之中以仁義而得天下曽顔
非諸侯之祚以徳行而居儒道之首以曽顔比之于天
子天子喜之以桀紂比之于匹夫匹夫怒之豈在其貴
賤之位哉為仁義一日則為君子不為仁義一日則為
小人豈在世載相襲冠裳相承吁哉蒲輪不枉諸侯之
家束帛不在闕庭之下皆巖穴隱逸之人行仁抱義之
子化之于鄉里聞之于郡國達之于朝廷然後求之豈
[047-15b]
在卿大夫之子哉諸侯鄉飲之禮敬年尚齒使少年知
禮老者獲養脩長㓜之道也天子太學父事三老兄事
五更教人以孝教人以悌興教化之本也文不以爵禄
為差也况布素對䇿名聞于天下者有之矣徒走以取
公卿者有之矣鄭康成捨胥吏之役歸為儒者黄叔度
牛醫之子以徳行聞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視寒素之
子輕若僕𨽻易如草芥曽不以為之伍寒賤之子能以
道徳自尊文藝自將見之若敬大臣避之若逢摯獸又
[047-16a]
不自審之所致也堯舜何人也猶將比肩其道流品何
人也余何人也曽不自敬其身故且朝為匹夫暮為卿
相者有之矣朝為諸侯暮為餒鬼者有之矣道之用舎
在于我而已是玉之美者不産于廊廟之下為瑚璉之
器材之美者不出于里閈之内為棟梁之用士之美者
非貴胄之子而登卿相之位况投竿而為王者師挽車
而為天子相豈白屋之士可自遺之哉
銓衡論 王者列官分職以成庶政材不可失官不可
[047-16b]
曠故銓者以慎擇為目衡者以公平無私或失于是豈
稱其本自周室以司馬宗伯選士漢魏晉宋降及國朝
委吏部擇官上自郎吏下至丞簿皆禀之銓注科名入
選品秩所䕃勲伐授任四方奏薦加黜伸書易名取姓
其為猥詐不可勝紀以天下之大九州之衆職官將萬
餘員令長簿尉官秩至卑理道與下最親朝廷輕之委
有司而已今吏部自尚書至郎吏五人抱案者向百餘
輩桀黠詭譎必出于是視其官屬如弄嬰兒若㗖之以
[047-17a]
利即左右手之不若䑛筆署夕且未之暇焉能得其過
者掄材為善久廢其事為人擇官殆無虚日其稍留心
者止于詰其廕緒循其資歴黜其昇遷求其殿犯豈有
問其為政之本為理之道至若試以章判拘以棘圍鬻
文之徒偏得其便乞憐之子畧無愧容大為笑端不可
以取亦有居官清苦罷無資財考秩既深然後送堂時
宰視之不成芻狗區區風塵殍死者衆胥吏賄賂之交
填咽街巷聒于耳目清資劇邑必有主者朝列之中以
[047-17b]
藥為之某官若干萬錢某邑若干束絹公然大言曽無
畏懼憧憧政路指期而取某之官也納賄償債且未之
能豈復為政為理是以生民致困歲月凋弊逋逃林藪
竄伏雈蒲小者掠行旅大者破井邑天下九州蜂飛蝟
起以至于阽危宗社夫衆庶非樂于逺父母棄妻子之
為盗賊甘心于白刃之下生業既亡饑寒是逼遂䧟于
此皆為政之驅也持衡者得不以銓擇為急
賈至議楊綰條奏貢舉疏 謹按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
[047-18a]
敬周之政尚文然則文與忠敬皆競人之行也且夫述行
美極人文人文興則忠敬存焉是故前代以文取士本文行
也由辭以觀行則及辭也宣父稱顔子不遷怒不貳過
謂之好學至于修春秋則游夏之徒不能措一辭不亦
明乎間者禮部取人有乖斯義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關睢之義曰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
教化移風俗葢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故延陵聴樂知諸
侯之存亡今試學者以帖字為精通而不窮㫖義豈能
[047-18b]
知遷怒貳過之道乎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而務擇浮
豔豈能知移風易俗化天下之事乎是以上失其源而
下襲其流乗流波蕩不知所止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
先王之道消則小人之道長小人之道長則亂臣賊子
由是生焉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
來者漸矣漸者何謂忠信之陵頹耻讓之失所末學之
馳騁儒道之不舉四者皆由取士之失夫一人之事繫
一人之本謂之風賛揚其風繫卿大夫也卿大夫何常
[047-19a]
不出於士乎今取士試之小道而不以逺者大者使干
禄之徒趨馳末術是誘導之差也夫以蝸蚓之餌雜垂
滄海而望吞舟之魚至不亦難乎所以食垂餌者皆小
魚就科目者皆小藝四人之業士最關於風化近代趨
仕靡然向風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蕩思明再亂而
十年不復向使禮讓之道𢎞仁義之風著則忠臣孝子
比屋可封逆節不得而萌也人心不得而揺也且夏有
天下四百載禹之道喪而殷始興焉殷有天下六百祀
[047-19b]
湯之法棄而周始興焉周有天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廢
而秦始并焉觀三代之選士任賢皆考實行故能風俗
淳一運祚長逺秦坑儒士二代而亡漢興雜三代之政
𢎞四科之舉西京始振經術之學東都終持名節之行
至有近戚竊位强臣擅權弱主孤立母后專政而社稷
不隕終彼四百豈非學行扇化於鄉里哉厥後文章道
弊尚於浮侈取士術異茍濟一時自魏至隋僅四百載
三光分景九州阻域竊號僣位徳義不修是以子孫速
[047-20a]
顛享國咸促國家革魏晉梁隋之弊承夏殷周漢之業
四隩既宅九州攸同覆燾亭育合徳天地安有捨皇王
舉士之道蹤亂代取人之術此公卿大夫之辱也楊綰
所奏實為正論然自典午覆敗中原板蕩戎狄亂華衣
冠遷徙南北分裂人多僑處聖朝一平區宇尚復因循
版圖則張閭井未設士居鄉土百無一二因縁官族所
在耕築地望繫數百年之外而身皆東西南北之人焉
今欲依古制鄉舉里選猶恐取士之未盡也請兼廣學
[047-20b]
校以𢎞訓誘今兩京有太學州縣有小學兵革一動生
徒流離儒臣師氏禄廩無向貢士不稱行實胄子何常
講習獨禮部毎歲擢甲乙之第謂𢎞奬擢不甚謬哉秪
足長浮薄之風啓僥倖之路矣其國子博士等望加員
數厚其禄秩選通儒碩生間居其職十道大郡量置太
學館令博士出外兼領郡官召置生徒依乎故事保桑
梓者鄉里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見其
利如此則青青不復興刺擾擾由其歸本矣人倫之始
[047-21a]
王化之先不是過也
南唐主好文學故韓熙載與馮延己延魯江文蔚潘佑
徐鉉之徒皆至美官當時唐之文雅於諸國為盛然未
嘗設科舉多因上書言事拜官至是始命翰林學士江
文蔚知貢舉進士王克貞等二人及第唐主問文尉卿
取士何如前朝對曰前朝公舉私謁相半臣專任至公
耳唐主悦中書舎人張緯前朝登第聞而銜之時執政
皆不由科第相與沮毁竟罷貢舉
[047-21b]
宋知貢舉王裕上進士合格者十八人陶榖子邴名在
第六宋主謂左右曰聞榖不能訓子邴安得登第因詔
自今舉人凡闗食禄之家悉委中書覆試
仁宗謂中書曰水潦為灾言事者多言不進賢何也歐
陽修曰近年進賢路狹往時進士五人以上皆得試館
職第一人及第不十年即至輔相今第一人兩任方得
試而第二人以下無復得試往時大臣薦舉即召試今
止令上簿候闕人乃試唯有因差遣例除者半是年勞
[047-22a]
老病之人此所謂進賢路狹也帝嘉納之因令韓琦等
四人舉士得二十人皆令召試琦等以人多難之帝曰
茍賢豈患多也乃先召試十人餘須後試時士人以登
臺閣陞禁從為顯官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故為之
語曰寧登瀛不為卿寧抱槧不為監
范仲淹意欲復古勸學數言興學校本行實詔近臣議
於是宋祁等奏教不本於學校士不察於鄉里則不能
覈名實有司束以聲病學者專於記誦則不足盡人材
[047-22b]
參考衆説擇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於
學校然後州縣察其履行則學者修飭矣先䇿論則文
詞者留心於治亂矣簡程式則閎博者得以馳騁矣問
大義則執經者不專於記誦矣帝從之乃詔天下州縣
皆立學本道使者選部屬官為教授員不足取於鄉里
宿學有道業者士須在學三百日乃聴預秋賦舊嘗充
賦者百日而止試于州者令相保任有匿服犯刑虧行
冐名等禁三塲先策次論次賦詩通考為去取而罷帖
[047-23a]
經墨義士通經術願對大義者試十道
范仲淹既去執政以新定科舉入學預試為不便且言
詩賦聲病易考而䇿論汗漫難知祖宗以來莫之有改
且得人嘗多矣帝下其議有司請如舊法乃詔前所更
令悉罷之
仁宗切於求士進士諸科一舉而獲選者至千三百餘
人士子習尚險怪竒澀之文號太學體張方平嘗言文
章之變與政通邇來文格日失其舊各出新意相勝為
[047-23b]
竒驅扇浮薄重虧雅俗非取賢歛才備治具之意雖下
詔掲示而士習不改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貢舉痛抑新
體凡為人所推譽者皆被黜榜出澆薄之士候修晨朝
聚譟於馬首街司邏卒不能禁止然自是塲屋之習遂
為之變
進士諸科待試京師者恒六七千人一不幸有故不應
詔往往沈淪十數年以此毁行干進者不可勝數王洙
侍邇英閣講周禮至三年大比帝曰古者選士如此今
[047-24a]
率四五歲一下詔故士有抑而不得進者孰若裁其數
而屢舉也下有司議咸請易以間歲之法則無滯才之
歎薦舉數既減半主司易以詳較得士必精於是下詔
間歲貢舉進士諸科悉解舊額之半増設明經試法凡
明兩經或三經五經各問大義十條兩經通八三經通
六五經通五為合格兼以論語孝經䇿時務三條出身
與進士等未幾以登第者衆驟致顯擢復下詔定其遷
次之格以裁抑之
[047-24b]
神宗時同知貢舉吕公著在貢院中密奏言天子臨軒
䇿士而用詩賦非舉賢求治之意乞出自宸𠂻以咨訪
治道至是上御集英殿試進士遂專用䇿賜葉祖洽以
下三百人及第出身祖洽䇿言祖宗多因循茍簡之政
陛下即位革而新之得擢第一時直史館蘇軾謂祖洽
詆祖宗以媚時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風化乃擬答進士
䇿獻之上以示王安石安石言軾才亦髙但所學不正
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蕩至此數請絀之
[047-25a]
神宗篤意經學深憫貢舉之弊且以西北人材多不在
選遂議更法王安石謂古之取士俱本於學請興建學
校以復古其明經諸科欲行廢罷詔近臣雜議久而不
决他日安石言於帝曰進士科試詩賦亦多得人自縁
仕進别無他路其間不容無賢若謂科法已善則未也
士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
入官世事皆所未習此科法敗壤人材致不如古既而
中書門下言今欲追復古制則患於無漸宜先除去聲
[047-25b]
病偶對之文使學者得專意經術以俟朝廷興建學校
然後講求三代所以教育選舉之法施之天下則庶幾
可以復古矣於是改法罷詩賦帖經墨義士各占治易
詩書周禮禮記一經兼論語孟子毎試四塲初本經次
兼經大義凡十道次論一首次䇿三道禮部試即増二
道中書撰大義式頒行試義者須通經有文采乃為中
格不但如明經墨義麄解章句而已其殿試則專以䇿
限千字以上分五等第一等二等賜進士及第第三等
[047-26a]
賜進士出身第四等賜同進士出身第五等賜同學究
出身舊制進士入進謝恩銀百兩至是亦罷之仍賜錢
三千為期集費
吕誨請諸路安撫舉辟士人 切以本朝取士之路最
廣入流之人寔繁常患遺才似未得術非養之有素試
之以事誠不可也如前朝藩鎮延辟士人既閲其實使
之漸進庶幾得其用也臣欲乞今後藩鎮帶安撫使處
許于本路舉人内選有行實曽得文解者歲辟一人權
[047-26b]
本州司士叅軍且令差使觀其能效可以逺用候滿三
考保薦聞上或賜以本科出身然後隨其器使必能適
用與夫科塲較藝取其一日之長其效逺矣朝廷久而
行之士皆修飭風俗才無遺矣
哲宗時尚書省請復詩賦與經義兼行解經通用先儒𫝊
注及已説又言舊明法最為下科今中者即除司法叙名
反在及第進士上非是乃詔立經義詩賦兩科罷試律義
凡詩賦進士習一經試本經論孟義及詩賦論䇿凡四塲
[047-27a]
經義進士習兩經試本經論孟義及論䇿亦四塲兩科通
定髙下而取解額中分之各占其半專經者以經義定取
舎兼詩賦士以詩賦為去留其名次髙下則於䇿論參之
初司馬光言取士之道當先徳行後文學就文學言之經術
又當先於詞章神宗專用經義論䇿取士此乃復先王
令典百王不易之法但王安石不當以一家私學欲葢
先儒令天下師生講解至於律令皆當官所須使為士
者果能知道義自與法律㝠合何必置明法一科習為
[047-27b]
刻薄非所以長育人材敦厚風俗也至是遂罷之未幾
詔御試舉人仍試賦詩論三題
制銓注有格槩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擇才故
令内外官皆得薦舉其後被舉者既多除吏愈難神宗
即位乃革去奏舉而槩以定格於是内外舉官法皆罷
但令吏部審官院參議選格及哲宗即位左司諫王巖
叟言其不便司馬光奏曰為政得人則治然人之才或
長于此而短于彼雖臯䕫稷契各守一官中人安可求
[047-28a]
備若指瑕掩善則朝無可用之人茍隨器授任則世無
可棄之士臣備位宰相職當選官若專引知識則嫌于
私若止循資序未必皆才乞設行義純固可為師表節
操方正可備獻納知勇過人可備將相公正聰明可備
監司經術精通可備講讀學問該博可備顧問文章典
麗可備著述善聼獄訟盡公得實善治才賦公私俱便
練習法令能斷請讞凡十科舉士應侍從以上毎歲于
十科舉三人中書置籍記之有事須材執政按籍視其
[047-28b]
所舉科隨事試之有勞又著之籍内外官闕取嘗試有
效者隨科授職所賜告命仍具所舉官姓名其人任官
無狀坐以謬舉之罪詔從之
司馬光貢院乞逐路取人 准中書批送下知封州栁
材奏欲乞今後南省考試進士將開封國學鏁㕔舉人
試巻衮同糊名其諸道州府舉人試巻各以逐路糊名
委封彌官於試巻上題以在京逐路字用印送考試官
其南省所放合格進士乞於在京逐路以分數裁定取
[047-29a]
人所貴國家科第均及中外如允所請乞下兩制詳定
者當院今將簿籍勘㑹近歲三次科塲比較在京及諸
路舉人得失多少之數顯然不均葢以今朝廷每次科
塲所差試官率皆兩制三館之人其所好上即成風俗
在京舉人追趨時好易知體面淵源漸染文采自工使
僻逺孤陋之人與之為敵混同封彌考校長短勢不相
侔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言雖㣲陋之
處必有賢才不可誣也是以古之取士以郡國户口多
[047-29b]
少為率或以徳行材能隨其所長各有所取近自族姻
逺及夷狄無小無大不可遺也今或數路之中全無一
人及第則所遺多矣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
得美官非善為詩賦論䇿者不得及第非遊學京師者
不善為詩賦論䇿以此之故使四方學士皆棄背鄉里
違去二親老於京師不復更歸其間亦有身負過惡或
隱憂匿服不敢於鄉里請解者往往私置監牒妄冐户
貫於京師取解自間歲開科塲以來逺方舉人或憚於
[047-30a]
往還只在京師寄應者比舊尤多國家雖重為科禁率
至於不用䕃贖冐犯之人歲歲滋多所以然者葢由毎
次科塲及第進士大率是國子監開封府解送之人則
人之常情誰肯去此而就彼哉夫設美官厚利進取之
塗以誘人於前而以苛法空文禁之於後是猶决洪河
之尾而捧土以塞之其勢必不行矣書曰無偏無黨王
道蕩蕩國家設賢能之科以待四方之士豈可使京師
作妄之人獨得取之今來栁材起請科塲事件若依而
[047-30b]
行之委得中外均平事理允當可使孤逺者有望榮進
僥倖者各思還本矣難者必曰國家比設封彌謄録以
盡至公其諸路舉人所以及第少於在京者自以文藝
疎拙長短相形理宜黜退今若於封彌試巻上題在京
逐路字號必慮試官挾私者因此得以用情是大不然
國家設官分職以待賢能大者道徳器識以弼諧教化
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縣其次方畧勇果以扞禦外
侮小者刑獄錢榖以供給役使豈可專取文藝之人欲
[047-31a]
以備百官濟萬事邪然則四方之人雖於文藝或有所
短而其餘所長有益公家之用者葢亦多矣安可盡加
棄斥使終身不仕邪凡試官挾私者不過狥其親知鄉
黨今雖題逐路字號若試官欲狥親知則一路之人共
聚一處不知何者為其親知若欲狥一鄉黨則一路之
中所取自有分數豈可偏於本路剰取一人以此言之
雖題逐路字號試官亦無所容其私也若朝廷尚以為
有所嫌疑即乞令封彌將國子監開封府及十八路臨
[047-31b]
時各定一字為偏旁立號假若國子監盡用乾字開封
府盡用坤字京東路盡用離字京西路盡用坎字偏傍
其餘路分並依此例委知貢舉官於逐號之中考校文
理善惡各隨其所長短每十人中取一人奏名不滿十
人者六人以上五人以下更不取人其親戚舉人别試
者縁人數至少更不分别立號只依舊條混同封彌分
數取人其合該奏名者更不入南省奏名數内如允所
奏乞降指揮下貢院遵守施行者
[047-32a]
司馬光請立經明行修科歲委升朝文臣各舉所知以
勉勵天下使敦士行以示不專取文學之意若所舉人
違犯名教必坐舉主母赦則自不敢妄舉而士之居鄉
居家者惟懼玷缺外聞不待學官日訓月察立賞告訐
而士行自美矣于是詔自今凡遇科舉令升朝官各舉
經明行修之士一人俟登第日用以升甲
孔文仲對䇿忤王安石意因言于帝曰進士試䇿則是
制科何必復置是邪帝然之吕惠卿執政復言制舉止
[047-32b]
於記誦非義理之學遂詔罷之
武舉試義䇿于秘閣武藝于殿前司及殿試則又試騎
射及䇿于庭䇿武藝俱優為右班殿直武藝次優為三
班奉職又次借職末等三班差役初樞密院修武舉法
不能答䇿者答兵書墨義王安石曰武舉而試墨義何
異學究誦書不曉理者無補於事先王收勇力之士皆
屬於車右者欲以備禦侮之用則記誦何所施帝從之
至是始䇿武舉之士
[047-33a]
科舉罷詞賦專用王安石經義且雜以釋氏之説凡士
子自一語以上非安石新義不得用學者至不誦正經
唯竊安石之書以干進精熟者輙上第故科舉益弊吕
公著當國始請禁主司不得以老莊書命題舉子不得
以申韓佛書為學經義參用古今諸儒説毋得專取王
氏尋又禁毋得引用王氏字説
賢良方正等三科久不行至是増置為六科曰賢良方
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達于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
[047-33b]
用詳明吏理可使從政識洞韜畧運籌决勝軍謀宏逺
材任邊寄凡六科詔中書門下試察其才具名聞奏臨
軒親䇿之
三省上言今進士純用經義如詔誥章表等文皆朝廷
官守日用不可闕者若悉不試之何以兼收文學博異
之士於是改置宏詞科歲詔進士登科者請試試者雖
多取無過五人詞格超異者特奏命官
帝以宏詞科不足以致文學之士改立詞學兼茂科歲
[047-34a]
附貢士院試去檄書而増制誥中格則授館職歲不過
五人
朱光庭請用經術取士 臣竊以聖朝用經術取士冠
越前代止是不當專用王安石之學使後生習為一律
不復窮究聖人之藴此為失矣若謂學經術不能為文
須學詩賦而後能文臣以為不然夫六經之文可謂純
粹渾厚經緯天地輝光日新者也今使學者不學純粹
渾厚輝光六經之文而反學雕蟲篆刻童子之技豈不
[047-34b]
陋哉甚非聖朝之美事臣近已上封事論列今再具以
經術取士之法約歸義理之文條列于左 第一塲試
諸經大義六道乞令毎人各治二經毎經各試大義三
道仍須先本注疏之説或注疏違聖人之意則先其注
疏所以違之之説然後斷以已見及諸家之説以義理
通文采優者為上義理通文采粗者為次義理不通雖
有虚文不合格 第二塲試論語孟子大義四道論孟
各兩道考試之法與經同義 第三塲試論一道乞於
[047-35a]
荀子楊子文中子韓吏部文中出題 第四塲試䇿三
道内兩道乞問歴代史一道時務省試五道三道乞問
歴代史兩道問時務 右臣之所陳欲令天下學者不
失宗經知根本之學不專用王安石之鑿説各以已見
諸家之説窮聖人之藴履之為事業發之為文章下之
所以修身見於世上之所以斂材置之用皆不失道此
臣所以區區為朝廷力言也伏望聖慈察臣管見如或
可採特賜主張施行
[047-35b]
詔復賢良方正等六科以待京朝官之被舉及應選者
增置書判㧞萃科以待選人之應書者髙蹈邱園沈淪
草澤茂才異等三科以待布衣之被舉者又置武舉以
待方畧智勇之士
侍御史謝廓然請禁有司毋以程頥王安石之説取士
秘書郎趙彦中疏言科舉之文成式具在今乃祖性理
之説以浮言游詞相髙士之信道自守以六經聖賢為
師可矣而别為洛學飾恠驚愚外假誠敬之名内濟虛
[047-36a]
偽之實士風日弊人才日偷望詔執事使明知聖朝好
惡所在以變士風
元順帝時徹爾特穆爾為江浙平章㑹科舉驛請試官
供張甚盛心頗不平及復入中書首議罷科舉及論學
校莊田租可給伯衛士衣糧動當國者以發其機又欲
損大廟四祭為一於是御史吕思誠等列其罪狀劾之
不報皆辭職去而思誠出為廣西僉事時罷科舉詔已
書而未用璽參政許有壬力爭之巴延怒曰汝風臺臣
[047-36b]
言徹爾特穆爾邪有壬曰太師擢徹爾特穆爾在中書
御史三十人不畏太師而聴有壬豈有壬權重於太師
邪巴延意稍解有壬乃曰科舉若罷天下才人觖望巴
延曰舉子多以贓敗有壬曰科舉未行時臺中贓罰無
筭豈盡出於舉子巴延曰舉子中可任用者惟叅政爾
有壬曰若張夢臣馬伯庸輩可任大事如歐陽𤣥之文
章亦豈易及巴延曰科舉雖罷士之欲求美衣食者自
能向學有壬曰為士者初不事衣食巴延曰科舉取人
[047-37a]
實妨選法有壬曰今通事知印等天下凡三千三百餘
名今歲自四月至九月白身補官受宣者亦且七十三
人而科舉一歲僅三十餘人科舉於選法果相妨乎不
也巴延心然其言而議已定不可中輟乃温言慰解之
翊日宣詔特令有壬為班首以折辱之有壬懼禍不敢
辭治書侍御史溥化誚有壬曰叅政可謂過橋折橋者
矣有壬以為大耻移疾不出
  學校二十四則附/
[047-37b]
鄭人游于鄉校以議執政之善否然明謂子産曰何不
毁鄉校子産曰胡為夫人朝夕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將行之其所惡者吾將改之是吾師也如
之何毁之吾聞為國忠信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譬
之若防川也大决所犯傷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
决之使導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乃今知吾子之
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材若果行此其鄭國實頼之豈惟
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謂子産不仁吾不
[047-38a]
信也
漢武帝令禮官勸學詔 葢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
禮壊樂崩朕甚閔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
其令禮官勸學講義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
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郷黨之化以勵賢材焉
朱浮上光武國學疏 夫太學者禮義之宫教化所由
興也陛下尊敬先聖垂意古典宫室未飾干戈未休而
先建太學造立横舎比日車駕親臨觀饗將以𢎞時雍
[047-38b]
之化顯勉進之功也尋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聖
之言𫝊而不絶舊事䇿試博士必廣求詳選爰自畿夏
延及四方是以博舉明經唯賢是登學者精勵逺近同
慕伏聞詔書更試五人唯取見在洛陽城者臣恐自今
以往將有所失求之密邇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
勸樂凡䇿試之本貴得其真非有期㑹不及逺方也又
諸所徴試皆私自發遣非有傷費煩擾於事也語曰中
國失禮求之於野臣浮幸得與講圖䜟故敢越職
[047-39a]
章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闕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
弟子作六代之樂大㑹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
人命儒者講論孔僖因自陳謝帝曰今日之㑹寧於卿
宗有光榮乎對曰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今陛
下親屈萬乗辱臨敝里此乃崇禮先師増煇聖徳至於
光榮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聖者子孫焉有斯言乎遂
拜僖郎中
選髙才生受學詔 五經剖判去聖彌逺章句遺辭乖
[047-39b]
疑難正恐先師㣲言將遂廢絶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
也其令羣儒選髙才生受學左氏榖梁春秋古文尚書
毛詩以扶㣲學廣異義焉
講議五經同異詔 葢三代導人教學為本漢承暴秦
褒顯儒術建立五經為置博士其後學者精進雖曰承
師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逺學不厭博故遂
立大小夏侯尚書後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復置顔氏
嚴氏春秋大小戴禮博士此皆所以扶進㣲學尊廣道
[047-40a]
藝也中元元年詔書五經章句煩多議欲減省至永平
元年長水校尉儵奏言先帝大業當以時施行欲使諸
儒共正經義令學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學之不講是吾
憂也又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於戲
其勉之哉
樊凖勸崇文學疏 臣聞賈誼有言人君不可以不學
故雖大舜聖徳孳孳為善成王賢主崇明師𫝊及光武
皇帝受命中興羣雄崩擾旌旗亂野東西誅戰不遑啓
[047-40b]
處然猶投戈講蓺息馬論道至孝明皇帝兼天地之姿
用日月之明庶政萬機無不簡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經
蓺毎饗射禮畢正坐自講諸儒並聴四方欣欣雖闕里
之化矍相之事誠不足言又多徴名儒以充禮官如沛
國趙孝琅邪承官等或安車結駟告歸鄉里或豐衣博
帶從見宗廟其餘以經術見優者布在廊廟故朝多皤
皤之良華首之老毎讌㑹則論難衎衎共求政化詳覽
羣言饗如振玉朝者進而思政罷者退而備問小大隨
[047-41a]
化雍雍可嘉期門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經博士議郎
一人開門徒衆百數化自聖躬流及蠻荒匈奴遣伊秩
訾王大車且渠來入就學八方肅清上下無事是以議
者毎稱盛時咸言永平今學者葢少逺方尤甚博士倚
席不講儒者競論浮麗忘謇謇之忠習諓諓之辭文史
則去法律而學詆欺鋭錐刀之鋒斷刑辟之重徳陋俗
薄以致苛刻昔孝文竇后性好黄老而清靜之化流景
武之間臣愚以為宜下明詔博求幽隱發揚巖穴寵進
[047-41b]
儒雅有如孝宫者徴詣公車以俟聖上講習之期公卿
公舉明經及舊儒子孫進其爵位使纉其業復召郡國
書佐使讀律令如此則延頸者日有所見傾耳者月有
所聞伏願陛下推述先帝進業之道
陽球奏罷鴻都文學 伏承有詔勑中尚方為鴻都文
學樂松江覽等三十二人圖象立賛以勸學者臣聞傳
曰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案松覽等皆出於㣲
蔑斗筲小人依憑世戚附託權豪俛眉承睫徼進明時
[047-42a]
或獻賦一篇或鳥篆盈簡而位升郎中形圖丹青亦有
筆不㸃牘辭不辯心假手請字妖偽百品莫不被䝉殊
恩蟬蜕滓濁是以有識掩口天下嗟嘆臣聞圖象之設
以昭勸戒欲令人君動鑒得失未聞豎子小人詐作文
頌而可妄竊天官垂象圖素者也今太學東觀足以宣
明聖化願罷鴻都之選以消天下之謗
晉戴邈上元帝請立學校疏 臣聞天道之所大莫大
于隂陽帝王之至務莫重于禮樂是以古之建國有明
[047-42b]
堂辟雍之制鄉有庠序黌校之儀皆所抽導幽滯啓廣
才思葢以六四有困䝉之吝君子大養正之功也昔仲
尼列國之大夫耳興禮修學于洙泗之間四方髦俊斐
然向風身達者七十餘人自兹以來千載絶塵豈天下
小于魯衛賢哲乏于曩時勵與不勵故也自頃國遭無
妄之禍社稷有綴旒之危㓂羯飲馬于長江兇狡䲭張
于萬里遂使神州蕭條鞠為茂草四海之内人跡不交
覇主有旰食之憂黎元懐荼毒之害戎首交拜于中原
[047-43a]
何遽籩豆之事哉然三年不為禮禮必壊三年不為樂
樂必崩况曠載累紀如此之久邪今未進後生目不覩
揖讓升降之儀耳不聞鐘鼓管絃之音文章散滅圖䜟
無遺此葢聖達之所深悼有識之所嗟嘆也夫平世尚
文遭亂尚武文武遞用長久之道譬之天地昏明之迭
自古以來未有不由之者也今或以天下未一非興禮
樂之時此言似之而不其然夫儒道深奥不可倉卒而
成古之俊乂必三年而通一經比天下平泰然後修之
[047-43b]
則功成事定誰與制禮作樂者哉又貴遊之子未必有
斬將搴旗之才亦未有從軍征戍之役不及盛年講肄
道義使明珠加磨瑩之功荆璞發採琢之榮不亦良可
惜乎臣愚以世喪道久人情玩于所習純風日去華競
日彰猶火之消膏而莫之覺也今天地告始萬物權輿
聖朝以神武之徳值革命之運蕩近世之流弊繼千載
之絶軌篤道崇儒創立大業明主倡之于上宰輔督之
于下夫上之所好下必有過之者焉是故雙劒之節崇
[047-44a]
而飛白之俗成挾琴之容飾而赴曲之和作君子之徳
風小人之徳草實在感之而已臣以闇淺不能逺識格
言奉誦明令慷慨下風謂宜以三時之隙漸就修建疏
奏納焉于是始脩禮學
虞溥除鄱陽内史大修庠序廣招學徒移告屬縣曰學
所以定情理性而積衆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
積善于心而名顯于教故中人之性隨教而移善積則
習與性成唐虞之時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廢也而云可
[047-44b]
誅豈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漢氏失御天下分
崩江表冦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訓廢而莫修今四海一
綂萬里同軌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
素廣開學業以讃協時雍光揚盛化乃具為條制于是至
者七百餘人溥乃作誥以奬訓之曰文學諸生皆冠帶
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學庭講修典訓此大成之業立徳
之基也夫聖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學者不好也及至
朞月所觀彌博所習彌多日聞所不聞日見所不見然
[047-45a]
後心開意朗敬業樂羣忽然不覺大化之陶已至道之
入神也故學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見其久而渝矣
未見久學而渝者也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質後事其色
質修色積而染工畢矣學亦有質孝悌忠信是也君子
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質彬彬然
後為徳夫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驥之馬
亦驥之乗希顔之徒亦顔之倫也又曰㓶而舎之朽木不
知㓶而不舎金石可虧斯非其效乎今諸生口誦聖人
[047-45b]
之典體閒庠序之訓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
雅譽日新朋友欽而樂之朝士敬而嘆之于是州府交
命擇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揮翰流離稱述
世務探頥究竒使揚班韜筆仲舒結舌亦惟才所居固
無常人也然積一勺以成江河累㣲塵以崇峻極匪志
匪勤理無由濟也諸生若絶人間之務心專親學累一
以貫之積漸以進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耳何滯
而不通何逺而不至邪
[047-46a]
王導請元帝興學校書 夫風化之本在于正人倫人
倫之政存乎設庠序庠序設五教明徳禮洽通彛倫攸
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婦長㓜之序順而君臣之
義固矣易所謂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聖王䝉以養正
少而教之使化霑肌骨習以成性遷善逺罪而不自知
行成徳立然後裁之以位雖王之世子猶與國子齒使
知道而後貴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于學故周禮卿大
夫獻賢能之書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貴士也
[047-46b]
人知士之貴由道存則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
及鄉學于鄉以登朝反本復始各求諸已敦樸之業著
浮偽之競息教使然也故以之事君則忠用之蒞下則
仁孟軻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者也自頃
皇綱失綂頌聲不興于今將二紀矣殿下以命世之資
屬陽九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誠宜經綸稽古建明
學業以訓後生漸之教義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爼豆
之儀幽而更彰方今戎虜扇熾國耻未雪忠臣義夫所
[047-47a]
以扼腕拊心茍禮儀膠固淳風漸著則化之所感者深
而徳之所被者大使帝典闕而復補皇綱弛而更張獸
心人面饕餮檢情揖讓而服四夷緩帶而天下從得乎
其道豈難也哉故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苖魯僖作泮宫
而服淮夷桓文之覇皆先教而後戰今若聿遵前典興
復道教擇朝之子弟並入于學選明博修禮之士而為
之師化成俗定莫尚于斯帝甚納之
袁瓌論禮教疏 臣聞先王之教也崇典訓以𢎞逺代
[047-47b]
明禮樂以流後生所以導萬物之性暢為善之道也宗
周既興文史載煥端委垂于南蠻頌聲溢于四海故延
州聘魯聞雅而嘆韓起適魯觀易而美何者立人之道
于斯為首孔子恂恂以教洙泗孟軻係之誨誘無倦是
以仁義之聲于今猶存禮讓之節時或有之疇昔皇運
陵替喪亂屢臻儒林之教漸頽庠序之禮猶闕國學索
然墳籍莫啟有心之徒抱志無由昔魏武帝身親介胄
務在武功猶尚廢鞍覽巻投戈吟詠况今陛下以聖明
[047-48a]
臨朝百官以䖍恭蒞事朝野無虞江外謐靜如之何泱
泱之風漠然無聞洋洋之美墜于聖世乎古人有言詩
書義之府禮樂徳之則實宜留心經籍闡明學義使諷
誦之音盈于京室味道之賢是則是詠豈不盛哉若得
給其宅地備其學徒博士僚屬粗有其官則臣之願也
疏奏成帝從之國學之興自瓌始也
劉梁舉孝廉除北新城長告縣人曰昔文翁在蜀道著
巴漢庚桑𤨏𨽻風移碨磥吾雖小宰猶有社稷茍赴期
[047-48b]
㑹理文墨豈本志乎乃更大作講舍延聚生徒數百人
朝夕自往勸誡身執經卷試䇿殿最儒化大行此邑至
後猶稱其教焉
後周太祖如曲阜謁孔子祠既奠將拜左右曰孔子陪
臣也不當以天子拜之太祖曰孔子百世帝王之師敢
不敬乎遂拜之又拜孔子墓命葺孔子祠禁孔林樵採
訪孔子顔淵之後以為曲阜令
宋仁宗時判國子監王拱辰田況王洙余靖等言漢太
[047-49a]
學二百四十房千八百室生徒三萬人唐學舎亦千二
百間今取才養士之法盛矣而國子監才二百楹制度
狹小不足以容詔以錫慶院為太學置内舎生二百人
講殿既備帝謁孔子故事止肅揖帝特再拜賜直講孫
復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為湖州教授訓人有法科條
纎息備具以身率先雖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嚴師弟子
之禮視諸生如其子弟諸生亦信愛如其父兄從之遊
者常數百人時方尚詞賦湖學獨立經義治事齋以敦
[047-49b]
實學及興太學詔下湖州取其法著為令式
神宗立太學生三舍法初國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
孫應䕃者為之太學生以八品以下若庶人子孫之俊
異者為之試藝如進士法及帝即位尤垂意儒學自京
師至郡縣既皆有學至是因言者論太學假錫慶院西
北廊甚湫隘乃盡以錫慶院及朝集院西廡廣太學増
直講為十員率二員共講一經生員釐為三等始入太
學為外舍定額為七百人外舎升内舎員三百内舍升
[047-50a]
上舎員百各執一經從所講官受學月考試其業優等
以次升舎上舎免發解及禮部試召試賜第其正録學
諭以上舍生為之經各二員學行卓異者主判直講復
薦之于中書除官其後増置八十齋齋三十人外舎生
至二千人歲一試補内舍生間歲一試補上舍生彌封
謄録如貢舉法
王巖叟請罷三舍法疏 右臣伏以法有為名則美而
行之則難事有用意則良而施之則戾者三舎是也故
[047-50b]
自三舎之法立雖有髙材異行未見能取而得之而犇
競之患起犇競之患起則賄賂之私行而獄訟之端作
獄訟之端作而防猜之禁繁博士勞於簿書諸生困於
文法非復渾然養士之體而庠序之風或幾乎息此識
者之所共歎也臣竊謂庠序者所以萃羣材而樂育之
以完其志業養其名譽優游舒徐以待科舉者也不必
科舉之外别開進取之多岐以支離其心而激其爭端
使利害得失日交戰於胷中損育徳養道之淳意非所
[047-51a]
以敦教化成人材也臣愚乞鑒已然之弊罷三舎法開
先生弟子不相見之禁示學士大夫以不疑講肄之餘
止以公私試第髙下如昔時自足以奬材氣而厲風聲
使多士欣欣於從學則上庠宜復有雍容樂易之美為
四方矜式矣乞下禮部及司業博士共議其當
王安石請杜醇先生入縣學書 人之生久矣父子夫
婦兄弟賓客朋友其倫也孰持其倫禮樂刑政文物數
制事為其具也其具孰持之為之君臣所以持之也君
[047-51b]
不得師則不知所以為君臣不得師則不知所以為臣
為之師所以并持之也君不知所以為君臣不知所以
為臣人之類其不相賊殺以至於盡者非幸歟信乎其
為師之重也古之君子尊其身耻在舜下雖然者鄙夫
問焉而不敢忽斂然後其身似不及者有歸之以師之
重而不辭曰天之有斯道固將公之而我先得之得之
而不推餘於人使同我所有非天意且有所不忍也安
石得縣於此踰年矣方因孔子廟為學以教養縣子弟
[047-52a]
願先生留聴而賜臨之以為之師安石與有聞焉伏惟
先生不與古之君子者異意也幸甚
蔡京請興學貢士縣學生選考升諸州學州學生每三
年貢太學考分三等入上等補上舎入中等補上舎下
等入下等補内舎餘居外舍諸州軍解額各以三分之
一充貢士京又請建外學乃詔即京城南門外營建賜
名辟雍外圓内方為屋千八百七十二楹太學專處上
舎内外生而外學則處外舎生士初貢至皆入外學經
[047-52b]
試補入上舎内舎始得進處太學太學外舎亦令出居
外學於是上舍至二百人内舍六百人外舎三千人
太學自蔡確起大獄連引朝士有司縁此造為法禁煩
苛凝密博士諸生禁不相見教諭無所施御史中丞劉
摯以為言至是命程頥孫覺顧臨同太學長貳看詳修
定條制頥大槩以為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而日使之爭
殊非教養之道請改試為課有所未至則學官召而教
之更不考定髙下置尊賢堂以延天下道徳之士鐫解
[047-53a]
額以去利誘省繁文以專委任勵行檢以厚風教及置
待賓吏師齋立觀光法如是者亦數十條
理宗手詔曰虎闈齒胄太子事也此禮廢久矣如釋奠
釋菜之事我朝俱未嘗廢然享師敬道又不可拘舊制
可令太子謁拜太子既還上奏曰先聖之道至我朝而
後有以續孟氏之𫝊然諸説並駕未知綂一迨朱熹張
栻吕祖謙志同道合切思講磨擇精語詳開牖後學人
心一正聖道大明今熹已秩從祀而栻祖謙尚未奉明
[047-53b]
詔臣竊望焉帝從之遂封栻華陽伯並列從祀
元武宗命李孟領國子學諭之曰國學人材所自出卿
宜數課諸生勉其徳業至是又諭省臣曰昔世祖注意
國學如不忽木等皆䝉古人而教以成材朕今親定國
子生為三百人仍増陪堂生二十人通一經者以次補
伴讀著為式既而孟等言方今進用儒者而老成日以
凋謝四方儒士有成材者請擢任國學翰林祕書太常
或儒學提舉等職俾學者有所激勸帝從之詔自今勿
[047-54a]
限資給果才而賢雖白身亦任用之
齊履謙與吳澄俱在國學既罷去學制稍廢至是復以
履謙為司業乃酌舊制議立升齋積分之法每季考其
學行以次第升既升上齋踰再歲始與私試辭理俱優
者一分辭平理優者為半分歲終積至八分者為髙等
禮部集賢歲選六人以貢仁宗從其議
許衡上疏論阿合馬專權罔上蠧政害民諸事不報因
謝病請解機務䝉古主不許且命舉自代者衡奏曰用
[047-54b]
人天子之大柄臣下汎論其賢否則可若授之以位則
斷自宸𠂻不可使臣下有市恩之漸乃拜衡集賢大學
士兼國子祭酒即燕京南城舊樞密院設學衡聞命喜
曰此吾事也因請徴其弟子王梓耶律有尚姚燧等十
二人為齋長時所選弟子皆㓜穉衡待之如成人愛之
如子出入進退其嚴如君臣其為教因覺以明善因善
以開蔽相其動息以為張弛課誦少暇即習禮或習書
算少者則令習拜跪揖讓進退應對或射或投壺負者
[047-55a]
罰讀書若干遍久之諸生人人自得尊師敬業下至童
子亦知三綱五常為生人之道
  經學十六則/
漢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興
聖帝明王累起相襲其道甚著周室既㣲而禮樂不正
道之難全也如此是故孔子憂道之不行歴國應聘自
衞反魯然後樂正雅頌乃得其所修易序書制作春秋
以紀帝王之道及夫子沒而㣲言絶七十子終而大義
[047-55b]
乖重遭戰國棄籩豆之禮理軍旅之陳孔子之道抑而
孫吳之術興陵夷至於暴秦燔經書殺儒士設挾書之
法行是古之罪道術由是遂滅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逺
仲尼之道又絶法度無所因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累定
禮儀天下惟有易卜未有他書至孝惠之世乃除挾書
之律然公卿大臣綘灌之屬咸介胄武夫莫以為意至
孝文皇帝始使掌故鼂錯從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於
屋壁朽折散絶今其書見在時師傅讀而已詩如萌芽
[047-56a]
天下衆書徃往頗出皆諸子傳説猶廣立於學官為置
博士在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
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皆起於建元之間當此之時
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泰誓後
得博士集而讀之故詔書稱曰禮壊樂崩書缺簡脱朕
甚閔焉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於全經固已逺矣及魯
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宫而得古文於壊壁之中逸禮
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
[047-56b]
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
多者二十餘通藏於祕府伏而未發孝成皇帝閔學殘
文缺稍離其真廼陳發祕藏校理舊文得此三事以考
學官所傳經或脱簡傳或間編傳問民間則有魯國柏
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同抑而未施此乃
有識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綴學之士
不思廢絶之闕茍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
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信口説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
[047-57a]
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
幽冥而莫知其原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
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懐妬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
聲是非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
不哀哉今聖上徳通神明繼綂揚業亦閔文學錯亂學
士若兹雖昭其情猶依違謙讓樂與士君子同之故下
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㫖銜命將以輔弼扶㣲
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今則不然深閉固距
[047-57b]
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絶之欲以杜塞餘道絶滅㣲學夫
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此廼衆庶之所為耳非所望士君
子也且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古
文舊書皆有徴驗外内相應豈茍而已哉夫禮失求之
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秋公
羊易則施孟然孝宣皇帝猶廣立榖梁春秋梁邱易大
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並置之何則與其過而廢之
也寧過而立之𫝊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
[047-58a]
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今此數家之言所以兼包大
小之義豈可偏絶哉若必專已守殘黨同門妬道真違
明詔失聖意以䧟於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取也
徐防五經章句取士疏 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
明章句始於子夏其後諸家分析各有異説漢承亂秦
經典廢絶本文畧存或無章句收拾缺遺建立明經博
徴儒術開置太學孔聖既逺微㫖將絶故立博士十有
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所以示人好惡改敝就
[047-58b]
善者也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説不修家法私
相容隱開生姦路每有策試輙興諍訟論議紛錯互相
是非孔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史之闕文即史有
所不知而不肯闕也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
非義意説為得理輕侮道術寖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
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精務本儒學所先臣以為
博士及甲乙䇿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
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髙説若不依先師義有相
[047-59a]
伐皆正以為非五經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宜射䇿雖
所失或久差可矯革
晉荀崧為太常時方修學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
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
左傳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士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
儀禮公羊榖梁及鄭易皆省不置崧以為不可乃上疏
曰自喪亂以來儒學尤寡今處學則闕朝廷之秀仕朝
則廢儒學之俊昔咸寧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門
[047-59b]
通洽古今行為世表者領國子博士一則應對殿堂奉
酬顧問二則叅訓國子以𢎞儒訓三則祠儀二曹及太
常之職以得質疑今皇朝中興美隆往初宜憲章令軌
祖述前典世祖武皇帝應運登禪崇儒興學經始明堂
營建辟雍告朔班政鄉飲大射西閣東序河圖秘書禁
籍臺省有宗廟太府金墉故事太學有石經古文先儒
典訓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顏尹之徒章句傳注衆家之
學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師徒相傳學士如林猶選
[047-60a]
張華劉實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傳稱孔子沒而㣲言
絶七十二子終而大義乖自頃中夏殄瘁講誦遏密斯
文之道將墮于地陛下聖哲龍飛恢崇道教樂正雅頌
于是乎在江楊二州先漸聲教學士遺文于今為盛然
方疇昔猶千之一臣學不章句才不𢎞通方之華實儒
風殊邈思竭駑駘庶増萬分願斯道隆于百世之上縉
紳詠于千載之下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
制十九人今五經合九人準古計今猶未能半宜及節
[047-60b]
省之制以時施行今九人以外猶宜増四願陛下萬機
餘暇特垂省覽宜為鄭易置博士一人鄭儀禮博士一
人春秋公羊博士一人榖梁博士一人昔周之衰下陵
上替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孔子懼
而作春秋諸侯諱妬懼犯時禁是以微辭玅㫖義不顯
明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時左丘明
子夏造膝親受無不精究孔子既沒㣲言將絶于是丘
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
[047-61a]
末以發明經意信多竒偉學者好之稱公羊髙親受子
夏立于漢朝辭義清儁斷决明審董仲舒之所善也榖
梁赤師徒相傳暫立于漢世向歆漢之碩儒猶父子各
執一家莫肯相從其書文清義約諸所發明或是式左
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是以三傳並行于先代
通才未能孤廢今去聖久逺其文將墮與其過廢寧與
過立臣以為三傳雖同曰春秋而發端異趣按如三家
異同之説此乃義則戰爭之塲辭亦劒㦸之鋒于是理
[047-61b]
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以博其學元帝詔曰崧表
如此皆經國之務為政所由息馬投戈猶可講藝今雖
日不暇給豈忘本而遺存邪可共博議者詳之議者多
請從崧所奏詔曰榖梁膚淺不足置博士餘如奏
宋神宗時王安石等以所訓釋詩書周禮三經上進上曰
今談經者人人殊何以一道徳卿所著經其以頒行使學
者歸一遂頒于學官號曰三經新義新義既頒一時學
者無敢不傳習主司純用以取士先儒傳注一切廢而
[047-62a]
不用又黜春秋之書不列學官至詆之為斷爛朝報安
石又以字學久不講後罷居金陵作字説二十四卷以
進多穿鑿附㑹其流入于佛老云已上五經/
晉阮籍通易論 易者何也乃昔之𤣥真徃古之變經
也庖犧氏當天地一終值人物憔悴利用不存法制夷
昧神明之徳不通萬物之情不類於是始作八卦引而
伸之觸類而長之分隂陽序剛柔積山澤連水火雜而
一之變而通之終于未濟六十四卦盡而不窮是以天
[047-62b]
地象而萬物形吉凶著而悔吝生事用有取變化有成
南面聴㫁向明而治結繩而為網罟致日中之貨修耒
耜之利以教天下皆得其所黄帝堯舜應時當務各有
攸取窮神知化述則天序庖犧氏布演六十四卦之變
後世聖人觀而因之象而用之禹湯之經皆在而上古
之文不存至乎文王故係其辭於是歸藏氏逝而周典
經興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故謂
之易易之為書也本天地因隂陽推盛衰出自幽㣲以
[047-63a]
致明著故乾元初濳龍勿用言大人之徳隱而未彰濳
而未達待時而興循變而發天地既設屯蒙始生需以
待時訟以立義師以聚衆比以安民是以先王以建萬
國親諸侯收其心也原而積之畜而制之是以上下和
洽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順其理也
先王既歿徳法乖易上凌下替君臣不制剛柔不和天
地不交是以君子一類求同遏惡揚善以致其大謙而
光之裒多益寡從聖善以命雷出於地於是大人得位
[047-63b]
明聖又興故先王作樂薦上帝昭明其道以答天貺於
是萬物服從隨而事之子遵其父臣承其君臨馭綂一
大觀天下是以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儀之以度也包
而有之合而含之故先王用之以明罰勅法自上乃下
貴復其賤美盛亨盡時極日至先王閉開商旅不行后
不省方以靜民也季葉既衰非謀之獲應運順天不妄
而作故先王茂對時育萬物施仁布澤以樹其徳也萬
物歸隨如法流承養善反惡利積生害剛過失柄習坎
[047-64a]
以位上失其道下喪其羣於是大人繼明照于四方顯
其徳也自乾元以來施平而明盛衰有時剛柔無常或
得或失一隂一陽出入吉凶由闇察彰文明以止有翼
不飛隨之乃存取之者歸施之以若用之在㣲貴變慎
小與物相追非知來藏往者莫之能審也易之為書也
覆燾天地之道囊括萬物之情道至而反事極而改反
用應時改用當務應時故天下仰其澤當務故萬物恃
其利澤施而天下服此天下之所以順自然惠生類也
[047-64b]
富貴侔天地功名充六合莫之能傾莫之能害者道不
逆也天地易之主也萬物易之心也故虚以受之感以
和之男下女上通其氣也柔以承剛久其類也順而持
之遁而退之下隆上積剛動大壯正大必用力盛則望
明升惟進光大則傷聚以處身異以成類乖離既解緩
以為失損益有時察以主使揚于王庭乗五馬敗剛既
决柔上索下合令臣遭明君以柔遇剛品物咸亨剛據
中正天下大行是以后用施命誥四國貴離教也於是
[047-65a]
天地萃聚百姓合同升而不已屇極及下井養不窮卑
不能通不可弗革改以成器尊卑有分長序有序主之
以震守之以威動不可終敵應而行漸以進之為人求
位君子之欲進者也臣之求君隂之從陽委之歸誠乃
得其所歸而應之專而一之陽徳受歸道豐位大也賢
人君子有衆以成其大也窮侈䘮大夫之位羣而靡容
容而無所卑身下意利見大人巽以申命柔順乎剛入
而説之説而散之順天應人渙然成章風行水上有文
[047-65b]
有光男行不窮女位乎外衆隂承五上同在中從初更
始乘木有功故先王以享于帝立廟奉天建國也剛柔
分適得中節之以制其道不窮信愛結内剛得中位誠
發於心庶物唯類大得則虧甚往則過既應於逺黙則
不利故君子是以行重乎恭喪重乎哀篤偽薄也小過
下泰不宜於上下止上動有飛鳥之象焉初六坎下上
六離體飛鳥以凶是以災青也柔處中剛失位利與時
行過而欲遂小亨正象隂皆乘陽陽剛凌替君臣易位
[047-66a]
亂而不已非中之謂故君子思患而豫防之慮其敗也
通變無窮周敗又始剛未出隂在中柔濟不遺遂度不
窮則象河洛神物設教而天下服慎辨居方隂陽相求
初與之道逺作之由也卦體開闔乾以一為開坤以二
為闔乾坤成體而剛柔有位故木老於未水生於申而
坤在西南火老於戍木生於亥而乾在西北剛柔之際
也故謂之父母陽承震動發而相承專制遂行萬物以
興故謂之長男水老於辰金生於已一氣存之終而復
[047-66b]
起故巽為長女震發於風隂徳有紀火中鵙鳴母道將
始故離為中女又在西北徤戰將升季隂㓜昧衰而不
勝故兊為少女倉中㧞留肇幽為陽在中未達含而未
章故坎為中男周流接合萬物既終造㣲更始明而未
融故艮為少男乾圓坤方女柔男剛徤柔時推而福禍
是將循化知生從變見亡故吉凶成敗不可亂也大過
何也棟撓莫輔大者過也先王之馭世也刑設而不犯
罰著而不施習坎剛中惟以心亨王正其徳公守厥職
[047-67a]
上下不疑臣主無惑納約自牖非户何咎車騎中門劒
㦸在闥雖寘叢棘凶已三歲上六失道刑決也故髙宗
伐鬼方柔道中也三年有賞徳乃豐也同人五號思其
終也旅上之焚樂其窮也是以失刑者嚴而不檢喪徳
者髙而不尊故君子正義以守位固法以威民何衢則
亨滅耳而凶也小過何也踰位凌上害正危身小者過
也既濟初吉終亂何也水加日上三隂乘陽以力求濟
不止必亡故初吉終亂也未濟上六飲酒无咎何也過
[047-67b]
而莫改危而弗間誰咎之也无妄何也无妄而至非㑹
合隂陽之違行也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得之
邑人災何也有國而不收其民有衆而不修其器行人
得之不亦災乎九五之災勿藥何也非常之厚離以為
同無妄之疾災以除凶天時成敗何疾之功勿藥有喜
不成何試也龍者何也陽健之類盛徳尊貴之喻也配
天之厚盛徳莫髙之謂尊貴大人受命處中當陽徳之
至也亢龍有悔何也繼守承貴有因而徳不克者也欲
[047-68a]
大而不顧其小甘侈而不思其匱居正上位而無卑有
貴勞而無據喪志危身是以悔也先王何也大人之功
也故建萬國親諸侯樹其義也作樂薦上帝正其命也
省方觀民施其令也明罰勑法督其政也閉關不行靜
亂民也茂時育徳應顯其福也享帝立廟昭其禄也稱
聖王所造非承平之謂也后者何也成君定位據業修
制保教守法畜履治安者也故自然成功濟用已至大
通后成天地之道以左右民也成化理决施令誥方因
[047-68b]
綂紹衰中處將正之務非應初受命之事也上者何也
日月相易盛衰相及致飾則利之未捷受故王后不稱
君子不錯上以厚下道自然也君子者何也佐聖扶命
翼教明法觀時而行有道而臣人者也因正徳以理其
義察危廢以守其身故經綸以正盈果行以遂義飲食
以須時辯義以作事皆所以章先王之建國輔聖人之
神志也見險慮難思患預防别物居方慎初敬始皆人
臣之行非大君之道也大人者何也龍徳潜達貴賤通
[047-69a]
明有位無稱大以行之故大過滅示天下幽明大人發
輝重光繼明照于四方萬物仰生合徳天地不為而成
故大人虎變天徳興也君子曰易順天地序萬物方圓
有正體四時有常位事業有所麗鳥獸有所萃故萬物
莫不一也隂陽性生性故有剛柔剛柔情生情故有愛
惡愛惡生得失得失生悔吝悔吝著而吉凶見八卦居
方以正性蓍龜圓通以索情情性交而利害出故立仁
義以定性取蓍龜以制情仁義有偶而禍福分是故聖
[047-69b]
人以建天下之位定尊卑之制序隂陽之適别剛柔之
節順之者存逆之者亡得之者身安失之者身危故犯
之以别求者雖吉必凶知之以守篤者雖窮必通故寂
寞者徳之主恣睢者賊之原進往者及之初終盡者始
之根也是以未至不可坼也已用不可越也紂有天下
之號而比匹夫之類鄰周處小侯之細而享于西山之
賓外内之應已施而貴賤之名未分何也天道未究善
惡未淳也是以明夫天之道者不欲審乎人之徳者不
[047-70a]
憂在上而不凌乎下處卑而不犯乎貴故道不可逆徳
不可拂也是以聖人獨立無悶大羣不益釋之而道存
用之而不可既由此觀之易以通矣
紀瞻與顧榮同赴洛在途共論易太極榮曰太極者葢
謂混沌之時曚昧未分日月含其輝八卦隱其神天地
混其體聖人藏其身然後廓然既變清濁乃陳二儀著
象隂陽交泰萬物始萌六合闓拓老子云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誠易之太極也而王氏云太極天地愚謂未當
[047-70b]
夫兩儀之謂以體為稱則是天地以氣為名則名隂陽
今若謂太極為天地則是天地自生無生天地者也老
子又云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資始冲氣以為和原元氣
之本求天地之根恐疑以此為凖也瞻曰昔庖犧畫八
卦隂陽之理盡矣文王仲尼係其遺業三聖相承共同
一致稱易準天無復其餘也夫天清地平兩儀交泰四
時推移日月輝其間自然之數雖經諸聖孰知其始吾
[047-71a]
子云曚昧未分豈其然乎聖人人也安得混沌之初能
藏其身于未分之内老氏先天之言此葢虚誕之説非
易者之意也亦謂吾子神通體解所不應疑意者直謂
太極極盡之稱言其理極無復外形外形既極而生兩
儀王氏指向可謂近之古人舉至極以為驗謂二儀生
于此非復謂有父母若必有父母非天地其孰在
宋蘓洵易論 聖人之道得禮而信得易而尊信之而
不可廢尊之而不敢廢故聖人之道所以不廢者禮為
[047-71b]
之明而易為之幽也生民之初無貴賤無尊卑無長㓜
不耕而不饑不蠶而不寒故其民逸民之苦勞而樂逸
也若水之走下而聖人者獨為之君臣而使天下貴役
賤為之父子而使天下尊役卑為之兄弟而使天下長
役幼蠶而後衣耕而後食率天下而勞之一聖人之力
固非足以勝天下之民之衆而其所以能奪其樂而易
之以其所苦而天下之民亦遂肯棄逸而即勞欣然戴
之以為君師而遵蹈其法制者禮則使然也聖人之始
[047-72a]
作禮也其説曰天下無貴賤無尊卑無長㓜是人之相
殺無已也不耕而食鳥獸之肉不蠶而衣鳥獸之皮是
鳥獸與人相食無已也有貴賤有尊卑有長㓜則人不
相殺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蠶則鳥獸與人不相食
人之好生也甚於逸而惡死也甚於勞聖人奪其逸死
而與之勞生此雖三尺豎子知所趨避矣故其道之所
以信於天下而不可廢者禮為之明也雖然明則易達
易達則䙝䙝則易廢聖人懼其道之廢而天下復於亂
[047-72b]
也然後作易觀天地之象以為爻通隂陽之變以為卦
考鬼神之情以為辭探之茫茫索之㝠㝠童而習之白
首而不得其源故天下視聖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髙尊
其人而其教亦隨而尊故其道之所以尊於天下而不
敢廢者易為之幽也凡人之所以見信者以其中無所
不可測者也人之所以獲尊者以其中有所不可窺者
也是以禮無所不可測而易有所不可窺故天下之人
信聖人之道而尊之不然則易者豈聖人務為新竒秘
[047-73a]
怪以誇後世耶聖人不因天下之至神則無所施其教
卜筮者天下之至神也而卜者聴乎天而人不預焉者
也筮者決之天而營之人者也龜漫而無理者也灼荆
而鑚之方功義弓惟其所為而人何預焉聖人曰是純
乎天技耳技何所施吾教於是取筮夫筮之所以或為
陽或為隂者必自分而為二始掛一吾知其為一而掛
之也揲之以四吾知其為四而揲之也歸竒於扐吾知
其為一為二為三為四而歸之也人也分而為二吾不
[047-73b]
知其為幾而分之也天也聖人曰是天人參焉道也道
有所施吾教矣於是因而作易以神天下之耳目而其
道遂尊而不廢此聖人用其機權以持天下之心而濟
其道於無窮也已上易/
廖偁洪範論 箕子之叙洪範云鯀陻洪水汨陳其五
行天乃不畀洪範九疇彛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
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彛倫攸叙孔安國傳其言云天與
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
[047-74a]
而第之以成九類偁觀安國之意誠謂洪範之書出於
天者也禹之所得乃天與之也故云洛出書神龜負文
而出洎班固撰五行志又引劉歆之言亦云禹得洛書
神龜之文而後知洪範偁案洪範皆人事之常而前古
之達道也前古之達道皆出於聖人者也伏犧而前偁
不可得而知也伏犧而下至於堯舜觀其事未有不法
天行道以理天下使皇王之徳被於兆人而足以儀法
千古則洪範者固前賢之所啓也豈得在禹方受之於
[047-74b]
天哉若洪範之書出於洛而神龜負之以授於禹則是
洪範者果非人之所能察也自禹而上果未之聞於世
也若果非人之所能察而世果未之聞則五行五事八
政五紀皇極稽疑庶徴福極之事不聞於堯舜而上也
今驗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稽疑庶徴福極之義自
伏犧而下未有不由之者則洛出龜負以授於禹得為
可乎雖然安國劉歆班固所以云者誠惑於箕子所謂
天錫故也是亦不知天道之説也夫凡所謂天道誠亦
[047-75a]
在於人耳順於天乃天道之與也不順於天乃天道之
不與也書云天之歴數在汝躬順道之謂也又云商罪
貫盈天命誅之不順道之謂也其洪範者天下之達道
也聖人之所履而凶人之所不及也鯀有凶徳於天下
而達道誠不可得也故箕子云天乃震怒不畀洪範九
疇禹有聖徳於天下之達道固行之也故箕子云天乃
錫禹洪範九疇諸儒不達於此以皇天震怒不畀洪範
九疇即謂天果祕之而不與之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即
[047-75b]
謂天果授而與之斯實不明箕子之意也若諸儒所論
天之歴數在汝躬是必親受歴數於天也天命誅之必
親受僇於天也何不然之甚乎偁以為洪範者出於前
聖之心也而後之為君者茍能務蹈聖徳未有不受洪
範於天者也自二五已降有道者皆受於天所以然者
天下之達道天之常道也行之則受之於天矣諸儒又
云洪範九疇禹次而類之又云洛書本文凡六十五字
此又足恠矣雖然欲成其為能無辭乎諸儒既有洛出
[047-76a]
龜負之誼則宜其云也如此嗚呼聖人之道不得其傳
誠可痛矣或曰然則洪範之篇所以錄之者箕子也以
武王之問故遂以洪範之道録而為書亦由周儀二禮
皆古之達禮也周公録之以成書耳
歐陽修泰誓論 書稱商始咎周以乗黎乘黎者西伯也
西伯以征伐諸侯為職事其伐黎而勝也商人已疑其難
制而惡之使西伯赫然見其不臣之狀與商並立而稱
王如此十年商人有反晏然不以為怪其父師老臣如
[047-76b]
祖伊㣲子之徒亦黙然相與熟視而無一言此豈近於
人情邪由是言之謂西伯受命稱王十年者妄説也以
紂之雄猜暴虐嘗醢九侯而脯鄂侯矣西伯聞之竊歎
執而囚之幾不免死至其叛已不臣而自王乃反優容
而不問者十年此豈近於人情邪由是言之謂西伯受
命稱王十年者妄説也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
事商使西伯不稱臣而稱王安能服事於商乎且謂西
伯稱王者起於何説而孔子之言萬世之信也由是言
[047-77a]
之謂西伯受命稱王十年者妄説也伯夷叔齊古之知
義之士也方其讓國而去顧天下皆莫可歸聞西伯之
賢共往歸之當是時紂雖無道天子也天子在上諸侯
不稱臣而稱王是僣叛之國也然二子不以為非依之
久而不去至武王伐紂始以為非而棄去彼二子者始
顧天下莫可歸卒依僣叛之國而不去不非其父而非
其子此豈近於人情邪由是言之謂西伯受命稱王十
年者妄説也書之泰誓十有一年説者因以謂自文王
[047-77b]
受命九年及武王居喪二年并數之爾是以西伯聴虞
芮之訟謂之受命以為元年此又妄説也古者人君即
位必稱元年常事爾不以為重也後世曲學之士説春
秋始以改元為重事然則果常事歟固不足道也果重
事歟西伯即位已改元矣中間不宜改元而文改元至
武王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冐先君之元年并
其居喪稱十一年及其滅商而得天下其事大於聴訟
逺矣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謂西伯以受命之年為元年
[047-78a]
者妄説也後之學者知西伯生不稱王而中間不再改
元則諸書所載文武之事粲然明白而不誣矣或曰然
則武王畢喪伐紂而泰誓曷為稱十有一年對曰畢喪
伐紂出於諸家之小説而泰誓六經之明文也昔者孔
子當衰周之際患衆説紛紜以惑亂當世於是退而修
六經以為後世法及孔子既歿去聖稍逺而衆説復興
與六經相亂自漢以來莫能辨正今有卓然之士一取
信乎六經則泰誓者武王之事也十有一年者武王即
[047-78b]
位之十有一年爾復何疑哉司馬遷作周本紀雖曰武
王即位九年祭於文王之墓然治兵于盟津至作伯夷
列傳則又載父死不葬之説皆不可為信是以吾無取
焉取信于書可矣已上書/
漢光武時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費直易左氏春秋立
博士詔下其議公卿大夫博士見於雲臺帝曰范博士
可前平説范升起對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於丘明師
徒相傳又無其人且非先帝所存無因得立遂與歆及
[047-79a]
太中大夫許淑等互相辯難退而上書 臣聞主不稽
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陛下愍學㣲缺勞心
經藝存志博聞故異端競進近有司請置京氏易博士
羣下執事莫不據正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
以比類亦希置立京費已行次復髙氏春秋之家又有
騶夾如令左氏費氏得置博士髙氏騶夾五經竒異並
復求立各有所執乖戻分爭從之則失道不從則失人
將恐陛下必有厭倦之聴孔子曰博學約之弗畔矣夫
[047-79b]
夫學而不約必叛道也顔淵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孔
子可謂知教顔淵可謂善學矣老子曰學道日損損猶
約也又曰絶學無憂絶末學也今費左二學無有本師
而多反異先帝前世有疑於此故京氏雖立輙復見廢
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詩書之作其來已久孔子尚
周流遊觀至于知命自衞反魯乃正雅頌今陛下草創
天下紀綱未定雖設樂官無有弟子詩書不講禮樂不
修奏立左費非政急務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傳
[047-80a]
曰聞疑傳疑聞信傳信而堯舜之道存願陛下疑先帝
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專已天下之事
所以異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又
曰正其本萬事理五經之本自孔子始謹奏左氏之失
凡十四事
陳元乞立左氏博士疏 陛下撥亂反正文武並用深
愍經藝謬襍真偽錯亂每臨朝日輙延羣臣講論聖道
知丘明至賢親受孔子而公羊榖梁傳聞於後世故詔
[047-80b]
立左氏博詢可否示不專已盡之羣下也今論者沉溺
所習翫守舊聞固執虚言傳受之辭以非親見實事之
道左氏孤學少與遂為異家之所覆冐夫至音不合衆
聴故伯牙絶絃至寳不同衆好故卞和泣血仲尼聖徳
而不容於世況於竹帛餘文其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
也非陛下至明孰能察之臣元竊見博士范升等所議
奏左氏春秋不可立及太史違戻凡四十五事案升等
所言前後相違皆斷截小文媟黷㣲辭以年數小差掇
[047-81a]
為巨謬遺脱纎㣲指為大尤抉瑕摘釁掩其𢎞美所謂
小辯破言小言破道者也升等又曰先帝不以左氏為
經故不置博士後主所宜因襲臣愚以為若先帝所行
而後主必行者則盤庚不當遷於殷周公不當營洛邑
陛下不當都山東也往者孝武皇帝好公羊衞太子好
榖梁有詔詔太子受公羊不得受榖梁孝宣皇帝在人
間時聞衞太子好榖梁於是獨學之及即位為石渠論
而榖梁氏興至今與公羊並存此先帝後帝各有所立
[047-81b]
不必其相因也孔子曰純儉吾從衆至於拜下則違之
夫明者獨見不惑於朱紫聴者獨聞不謬於清濁故離
朱不為巧眩移目師曠不為新聲易耳方今干戈少弭
武事略戢留意聖藝眷顧儒雅採孔子拜下之義卒淵
聖獨見之㫖分明黒白建立左氏解釋先聖之積結洮
汰學者之累惑使基業垂於萬世後進無復狐疑則天
下幸甚臣元愚鄙嘗傳師言如得以褐衣召見俯伏庭
下誦孔氏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寃若辭不合經事不稽
[047-82a]
古退就重誅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
范寗榖梁傳序 昔周道衰陵乾綱絶紐禮壊樂崩彛
倫攸斁弑逆簒盗者國有淫縱破義者比肩是以妖災
因釁而作民俗染化而遷隂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
縮川岳為之崩竭鬼神為之疵厲故父子之恩缺則小
弁之刺作君臣之禮廢則桑扈之諷興夫婦之道絶則
谷風之篇奏骨肉之親離則角弓之怨彰君子之路塞
則白駒之詩賦天垂象見吉凶聖作訓紀成敗欲人君
[047-82b]
戒慎厥行増修徳政葢誨爾諄諄聴我藐藐履霜堅氷
所由者漸四夷交侵華戎同貫幽王以暴虐見禍平王
以㣲弱東遷征伐不由天子之命號令出自權臣之門
故兩觀表而臣禮亡朱干設而君權喪下陵上替僣逼
理極天下蕩蕩王道盡矣孔子覩滄海之横流乃喟然
而歎曰文王既沒文不在兹乎言文王之道喪興之者
在已於是就大師而正雅頌因魯史而修春秋列黍離
於國風齊王徳於邦君所以明其不能復雅政化不足
[047-83a]
以被羣后也於時則接乎隱公故因兹以託始該二儀
之化育賛人道之幽變舉得失以彰黜陟明成敗以著
勸誡拯頽綱以繼三五鼓芳風以扇遊塵一字之襃寵
踰華衮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徳之所助雖賤
必伸義之所抑雖貴必屈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
潜徳獨運者無所隱其名信不易之宏軌百王之通典
也先王之道既𢎞麟感化而來應因事備而終篇故絶
筆於斯年成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莫善於春秋
[047-83b]
春秋之傳有三而為經之㫖一臧否不同褒貶殊致葢
九流分而㣲言隱異端作而大義乖左氏以鬻拳兵諌
為愛君文公納幣為用禮榖梁以衞輙拒父為尊祖莊
公不納子紏為内惡公羊以祭仲廢君為行權妾母稱
夫人為合正以兵諌為愛君是人主可得而脅也以納
幣為用禮是居喪可得而婚也以拒父為尊祖是為子
可得而叛也以不納子紏為内惡是仇讐可得而容也
以廢君為行權是神器可得而窺也以妾母為夫人是
[047-84a]
嫡庶可得而齊也若此之類傷教害義不可得强通者
也凡傳以通經為主經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二而三
傳殊説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既不俱當則固
容俱失若至言幽絶擇善靡從庸得不並舎以求宗據
理以通經乎雖我之所是理未全當安可以得當之難
而自絶於希通哉而漢興以來瓌望碩儒各信所習是
非紛錯凖裁靡定故有父子異同之論石渠分爭之説
廢興由於好惡盛衰繼之辯訥斯葢非通方之至理誠
[047-84b]
君子之所歎息也左氏豔而富其失也誣榖梁清而婉
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誣清而
不短裁而不俗則深於其道者也故君子之於春秋沒
身而已矣升平之末歲次大梁先君北蕃回軫頓駕于
吳乃帥門生故吏我兄弟子姪研講六籍次及三傳左
氏則有服杜之註公羊則有何嚴之訓釋榖梁傳者雖
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匹辭理典據既無可觀又
引左氏公羊以解此傳文義違反斯害也已於是乃商
[047-85a]
略名例敷陳疑滯博示諸儒同異之説昊天不弔大山
其頽匍匐墓次死亡無日日月逾邁跂及視息乃與二
三學士及諸子弟各記所識并言其意業未及終嚴霜
夏墜從弟彫落二子泯沒天實喪予何痛如之今撰諸
子之言各記其姓名名曰春秋榖梁傳集解已上春秋/
郭璞爾雅序 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敘詩人
之興詠總絶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者也誠九流之
津涉六藝之鈐鍵學覽者之潭奥摛翰者之華苑也若
[047-85b]
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於爾
雅爾雅者葢興於中古隆於漢氏豹䑕既辯其業亦顯
英儒贍聞之士洪筆麗藻之客靡不欽玩耽味為之義
訓璞不揆檮昧少而習焉沈研鑚極二九載矣雖註者
十餘然猶未詳備並多紛繆有所漏畧是以復綴集異
聞㑹稡舊説考方國之語采謡俗之志錯綜樊孫博闗
羣言剟其瑕礫搴其蕭稂事有隱滯援據徴之其所易
了闕而不論别為音圖用祛未寤輙復擁篲清道企望
[047-86a]
塵躅者以將來君子為亦有涉乎此也
王子雍家語序 孔子家語者皆當時公卿士大夫及
七十二弟子之所諮訪交相對問言語也既而諸弟子
各記其所問焉與論語孝經並時弟子取其正實而切
事者别出為論語其餘則都集録之名之曰孔子家語
曰所論辯疏判浚歸實自夫子本㫖也屬文下辭往往
頗有浮説煩而不要者亦由七十二子各共叙述首尾
加之潤色其材或有優劣故使之然也孔子既沒而㣲
[047-86b]
言絶七十二弟子終而大義乖六國之世儒道分散遊
説之士各以巧意而為枝葉孟軻荀卿守其所習當秦
昭王時荀卿入秦昭王從之問儒術荀卿以孔子之語
及諸國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餘篇與之由此秦悉
有焉始皇之世李斯焚書而孔子家語與諸子同列故
不見滅髙祖克秦悉歛得之皆載於二尺竹簡多有古
文字及吕氏專漢取歸藏之其後被誅亡而孔子家語
乃散在人間好事者或各以意増損其意故使同是事
[047-87a]
而輙異辭孝景皇帝末年募求天下遺書于時京師大
夫皆送官得吕氏之所傳孔子家語而與諸國事及七
十子辭妄相錯雜不可得知以付掌書與典禮衆篇亂
簡合而藏之祕府元封之時吾仕京師竊懼先人之典
辭將遂泯沒於是因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
悉得之乃以事類相次撰集為四十篇又有曾子問禮
一篇自别屬曾子問故不復錄其諸弟子書所稱引孔
子之言者本不存乎家語亦以自已自有所傳也是以
[047-87b]
皆不取也將來君子不可不鑑
趙岐孟子題辭 孟子題辭者所以題號孟子之書本
末指義文辭之表也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稱也此書
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其篇目則各自有名孟
子鄒人也名軻字則未聞也鄒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
子時改曰鄒矣國近魯後為魯所并又言邾為趙所并
非魯也今鄒縣是也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故孟
子仕於齊喪母而歸塟於魯也三桓子孫既以衰㣲分
[047-88a]
適他國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㓜被慈母三遷之教
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術之道通五經尤長於詩書
周衰之末戰國縱横用兵爭强以相侵奪當世取士務
先權謀以為上賢先王大道陵遲隳廢異端並起楊朱
墨翟放蕩之言以干時惑衆者非一孟子閔悼堯舜湯
文周孔之業將遂湮微正塗壅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
紅紫亂朱於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遊於諸
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時君咸謂之迂濶於
[047-88b]
事終莫能聴納其説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之訖録值炎
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
之餘風耻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詔後人仲尼
有云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於
是退而論集所與髙弟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
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
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羅天地揆序萬類仁義道徳性
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
[047-89a]
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
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髙節抗浮雲有風人之託物二雅
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
也孔子自衞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乃刪詩定
書繫周易作春秋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
焉此大賢擬聖而作者也七十子之疇㑹集夫子所言
以為論語論語者五經之錧鎋六藝之喉衿也孟子之
書則而象之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答以爼豆梁惠
[047-89b]
王問利國孟子對以仁義宋桓魋欲害孔子孔子稱天
生徳於予魯臧倉毁鬲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
予不遇哉㫖意合同若此者衆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辨
文説孝經為正其文不能𢎞深不與内篇相似似非孟
子本真後世依放而託之者也孟子既沒之後大道遂
絀逮至亡秦焚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其書
號為諸子故篇籍得不泯絶漢興除秦虐禁開延道徳
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
[047-90a]
士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訖今諸經通義得引
孟子以明事謂之博文孟子長於譬喻辭不迫切而意
已獨至其言曰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
逆志為得之矣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
不但施於説詩也今諸解者往往摭取而説之其説又
多乖異不同孟子以來五百餘載傳之者亦已衆多余
生西京世尋丕祚有自來矣少蒙義方訓涉典文知命
之際嬰戚于天遘屯離蹇詭性遁身經營八紘之内十
[047-90b]
有餘年心勦形瘵何勤如焉嘗息肩弛擔於濟岱之間
或有温故知新雅徳君子矜我劬瘁睠我皓首訪論稽
古慰以大道余困吝之中精神遐漂靡所濟集聊欲係
志於翰墨得以亂思遺老也惟六籍之學先覺之士釋
而辯之者既已詳矣儒家惟有孟子閎逺㣲妙緼奥難
見宜在條理之科於是乃述已所聞證以經傳為之章
句具載本文章别其指分為上下凡十四卷䆒而言之
不敢以當達者施於新學可以寤疑辯惑愚亦未能審
[047-91a]
於是非後之明者見其違闕儻改而正諸不亦宜乎
揚雄太𤣥攡 𤣥者幽攡萬類而不見形者也資陶虚
無而生乎䂓&KR0008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開類攡錯隂
陽而發氣一判一合天地備矣天日迴行剛柔接矣還
復其所終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瑩矣仰以觀乎象俯
以視乎情察性知命原始見終三儀同科厚薄相劘圜
則杌棿方則嗇吝噓則流體唫則凝形是故闔天謂之
宇闢宇謂之宙日月往來一寒一暑律則成物厯則編
[047-91b]
時律厯交道聖人以謀晝以好之夜以醜之一晝一夜
隂陽分索夜道極隂晝道極陽牝牡羣貞以攡吉凶則
君臣父子夫婦之道辯矣是故日動而東天動而西天
日錯行隂陽更巡死生相摎萬物乃纒故𤣥䀻取天下
之合而連之者也綴之以其類占之以其觚曉天下之
瞶瞶瑩天下之晦晦者其唯𤣥乎夫𤣥晦其位而冥其
畛深其阜而眇其根攘其功而幽其所以然者也故𤣥
卓然示人逺矣曠然廓人大矣淵然引人深矣渺然絶
[047-92a]
人眇矣嘿而該之者𤣥也㩣而散之者人也稽其門闢
其户叩其鍵然後乃應況其否者乎人之所好而不足
者善也人之所醜而有餘者惡也君子曰彊其所不足
而拂其所有餘則𤣥之道幾矣仰而視之在乎上俯而
窺之在乎下企而望之在乎前棄而忘之在乎後欲違
則不能嘿則得其所者𤣥也故𤣥者用之至也見而知
之者智也視而愛之者仁也斷而决之者勇也兼制而
博用者公也能以偶物者通也無所繫輆者聖也時與
[047-92b]
不時者命也虛形萬物所道之謂道也因循無革天下
之理得之謂徳也理生昆羣兼愛之謂仁也列敵度宜
之謂義也秉道徳仁義而施之之謂業也瑩天功明萬
物之謂陽也幽無形深不測之謂隂也陽知陽而不知
隂隂知隂而不知陽知隂知陽知止知行知晦知明者
其唯𤣥乎縣之者權也平之者衡也濁者使清險者使
平離乎情者必著乎偽離乎偽者必著乎情情偽相盪
而君子小人之道較然見矣𤣥者以衡量者也髙者下
[047-93a]
之卑者舉之饒者取之罄者與之明者定之疑者提之
䂓之者思也立之者事也説之者辯也成之者信也夫
天宙然示人神矣夫地他然示人明矣天地奠位通明
通氣有一有二有三位各殊輩回行九區終始連屬上
下無隅察龍虎之文觀鳥龜之理運諸桼政繫之泰始
極焉以通旋璣之綂正玉衡之平圜方之相研剛柔之
相干盛則又衰窮則更生有實有虚流止無常夫天地
設故貴賤序四時行故父子繼律厯陳故君臣理常變
[047-93b]
錯故百事折質文形故有無明吉凶見故善否著虚實
盪故萬物纒陽不極則隂不萌隂不極則陽不牙極寒
生熱極熱生寒信道致詘詘道致信其動也日造其所
無而好其所新其靜也日減其所有而損其所成故推
之以刻叅之以晷反覆其序軫轉其道也以見不見之
形抽不抽之緒與萬類相連其上也縣天下也淪淵纎
也入歲廣也包畛其道游冥而挹盈存存而亡亡㣲㣲
而章章始始而終終近𤣥者𤣥亦近之逺𤣥者𤣥亦逺
[047-94a]
之譬若天蒼蒼然在於東面南面西面北面仰而無不
在焉及其俛則不見也天豈去人哉人自去也冬至及
夜半以後者近𤣥之象也進而未極往而未至虚而未
滿故謂之近𤣥夏至及日中以後者逺𤣥之象也進極
而退往窮而還已滿而損故謂之逺𤣥日一南而萬物
死日一北而萬物生斗一北而萬物虚斗一南而萬物
盈日之南也右行而左還斗之南也左行而右還或左
或右或死或生神靈合謀天地乃并天神而地靈
[047-94b]
 
 
 
 
 
 
 
 經濟類編巻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