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46 經濟類編-明-馮琦 (master)


[034-1a]
欽定四庫全書
 經濟類編卷三十四
           明 馮琦馮瑗 撰
 銓衡類六
  官制十六則/
魯昭公時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皥氏鳥
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
紀故爲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034-1b]
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大皥氏以龍紀故爲
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
鳥爲鳥師而鳥名鳳鳥氏厯正也𤣥鳥氏司分者也伯
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啓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
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
冦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爲五工正利
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爲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
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爲民師而命以民事
[034-2a]
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
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唐貞觀之制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諫官史
官隨之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諸司皆於正衙奏事
御史彈百官服豸冠對仗讀彈文故大臣不得專君而
小臣不得爲讒慝及許敬宗李義府用事政多私僻奏
事官多俟仗下於御座前屏左右宻奏監奏御史及待
制官逺立以俟其退諫官史官皆隨仗出仗下後事不
[034-2b]
復預聞武后以法制羣下諫官御史得以風聞言事自
御史大夫至監察得互相彈奏率以險詖相傾覆及宋
璟爲相欲復貞觀之政奏行之明皇降制自今事非的
須秘宻者皆令對仗奏聞史官自依故事
宋初承唐制三省無專職臺省寺監亦無定員類以他
官主判三省長官不預朝政六曹不釐本務給舎不領
本職諫議無言責起居不記注司諫正言非特旨供職
亦不任諫諍其官人受授之别有官有職有差遣凡仕
[034-3a]
者以登臺閣升禁從爲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爲榮滯
以差遣要劇爲貴途而不以階勲爵邑有無爲輕重議
者多以正名爲請神宗慨然欲更其制乃置詳定官制
局于中書命翰林學士張璪樞宻副承㫖張誠一領之
太祖設官分職多襲五代之制凡入仕有貢舉奏䕃攝
署流外從軍五等吏部銓惟注擬州縣官幕職神宗自
即位欲更制度詔内外官司舉官悉罷又用判吏部蘇
頌議凡文武銓注之法悉歸選部分左右曹掌之初中
[034-3b]
書有堂選百司郡縣有奏舉皆不𨽻于有司王安石以
中書總庻務選徒留滯不能精擇言于帝欲罷堂選曾
公亮執不可而止至是既罷内外長吏舉官法堂選亦

神宗定官制下詔行之凡領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
以階因以寄祿議者又欲罷樞宻院歸兵部神宗曰祖
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以統之互相維制何可
廢也遂止嘗謂執政曰官制將行欲新舊人兩用指御
[034-4a]
史大夫曰非司馬光不可王珪蔡確相顧失色珪憂甚
不知所出確曰上乆欲收靈武公能任責則相位可保
也珪喜謝之因薦俞允帥慶使上平西夏策其意以爲
既用兵深入必不召光雖召將不至已而光果不召
徽宗時吏部侍郎鄧洵武言神宗稽古建官既正省臺
寺監之職而以寄祿階易空名矣今選人七階自商使
判官至主簿尉有帶知安州雲夢縣而爲河東幹當公
事者有河中府司錄參軍而監楚州鹽塲者有瀛州軍
[034-4b]
事推官充濮州教授者殽亂紛錯莫甚於此宜造爲新
名因而制祿詔悉更之乃改留守節察判官爲承直郎
書記支使防團判官爲儒林郎留守節察推官軍監判
官爲文林郎防團推官爲從事郎今錄爲通仕郎知令
錄爲登仕郎判司簿尉爲將仕郎後改通仕爲從政登
仕爲脩職將仕爲廸功
司馬光論階級䟽 臣聞治軍無禮則威嚴不行禮者
上下之分是也唐自肅代以降務行姑息之政是以藩
[034-5a]
鎮䟦扈威侮朝廷士卒驕横侵逼主帥上陵下替無復
綱紀以至五代天下大亂運祚迫蹙生民塗炭祖宗受
天景命聖德聰明知天下之亂生於無禮也乃立軍前
之制曰一階一級全歸伏事之儀敢有違犯罪至於死
於是上至都指揮使下至押官長行等秩相承粲然有
叙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敢不從故能東征西伐削
平海内爲子孫建乆大之業至今百有餘年天下太平
者皆由此道也近嵗以來中外主兵臣僚徃徃不識大
[034-5b]
體好施小惠以盗虚名軍中有犯階級者務行寛貸是
致軍校大率不敢鈐束長行甘言恱色曲加喣嫗以至
懦怯兵官亦爲此態遂使行伍之間驕恣悖慢䆮不可
制上畏其下尊制於卑所謂下陵上替者無過於此臣
聞聖王刑期於無刑今寛貸犯階級之人明活一人之
命殊不知軍法不立漸成陵替之風則所繫乃億兆人
之命也臣愚欲望陛下特降詔旨申明階級之法戒敇
中外主兵臣僚令一遵祖宗之制如敢有輙行寛貸曲
[034-6a]
収衆心者嚴加罪罰以警其餘庻幾綱紀復振基緒永

孫何論官制䟽 六卿分職邦家之大柄也故周之㑹
府漢之尚書立庻政之根本提百司之綱紀令僕率其
屬丞郎分其行二十四司粲焉星拱郎中員外判其曹
主事令史承其事四海九州之大若網在綱有吏部焉
辨考績而育人材有兵部焉簡車徒而治戎備有户部
焉正版圖而阜財賦有刑部焉謹紀律而誅暴強有禮
[034-6b]
部焉祀神祗而選賢俊有工部焉繕宮室而修隄防六
職舉而天下之事備矣有唐貞觀之風最爲稱首于時
封疆甚廣經費尤多亦不聞别分利權持刼使額而軍
須取足𤣥宗侈心既萌貪地不已北事奚契丹南征閤
羅鳯召發既廣租調不充於是蕭景楊釗始以地官判
度支而宇文融爲租調地稅使雖利孔始開禍階將構
然版籍根本尚在南宮肅代物力蕭然於是有司之職
盡廢而言利之臣攘臂於其間矣征稅多端本於專置
[034-7a]
使額故德宗之初首降詔書追行古制天下錢穀皆歸
文昌咸謂故事復興太平可致而天未悔禍叛亂相仍
經費不充使額又建於是裴延齡以利誘君甚於前矣
憲穆而下或迫於軍期切於國計用救當時之急率以
權宜裁之五代短促曽莫是思國家三聖相承五兵不
試太平之業垂統立制在茲辰也所宜三部使額還之
六卿或曰祿百辟贍三軍皆是物也臣亦有其說夫鹽
鐵者盖筦𣙜山海之謂也而物非自集須假牢盆户部
[034-7b]
者盖均一征稅之謂也而財非自生須計田賦度支者
盖供億軍國之謂也而粟非自行須資漕運但檢勾專
一相㳂置之耳今莫若精擇户部尚書一人專掌鹽鐵
使事俾金部郎中員外分判之又擇本行侍郎二人分
掌度支户部使事各以本曹郎中員外分判之則三使
判官雖省猶不省也仍命左右司郎中員外總知帳目
分勾稽違或曰事有便宜行之已乆何必改作逺師昔
人斯又非通論也但雅俗兼資新舊參列則進無掊刻
[034-8a]
之慮退有詳練之名職守有常規程既定周官唐式可
以復矣茲事非艱在陛下行之與否
李宗諤論兩省與臺司非統攝䟽 臣按通典叙職官
以三師三公門下中書兩省爲先而㑹要亦以兩省爲
首惟六典準周禮六官以尚書省官居上而兩省亦在
御史臺之前此不相統攝一也唐開成三年御史臺奉
宣今後遇延英開擬中謝官委臺司前一日依官班具
名銜奏其兩省官即令本司前一日奏是兩省得以專
[034-8b]
逹此不相統攝二也朝㑹圖門下省典儀設版位御史
中丞班在丹墀上兩省官後立此不相統攝三也故事
文武百官内殿起居失儀左右廵使奏文武班内有官
失儀請付外勘當如兩省官失儀即奏云供奉班内有
官失儀請付所司以此言之惟兩省官失儀左右廵使
不敢請付外勘當此不相統攝四也又御史臺止奏南
衙文武百官班簿門下中書兩省各奏本省班牓子此
不相統攝五也文武常參官每遇假告皆經御史臺陳
[034-9a]
牒惟兩省官自左右正言以上假告直經宰相陳牒遇
正衙見辭謝文武常參官皆於朝堂四方館陳狀兩紙
惟兩省官止陳狀一紙既不與百官敘班亦無臺參之
禮此不相統攝六也文武常參官位次並在朝堂惟兩
省官在中書門内每遇殿起居及大朝㑹讌集並設次
在御史中丞之上盖地望親近在憲司之右此不相統
攝七也五代開延英奏事先宰相次兩省次御史中丞
次三司使次京尹又常朝敘班御史中丞羣官先入次
[034-9b]
東宫保傅次兩省官次左右僕射及朝退僕射先出兩
省官次東宫保傅次御史丞羣官夫以後入先出爲重
不相統攝八也伏以中書門下兩省自正言以上皆天
子侍從之官立朝敘班不與外司爲比故在正衙則與
宰相重行而立通衢則與中丞分路而行常參則師𫝊
入於兩省之前朝㑹則臺官次於兩省之後地望特峻
職業有殊官局之間不相統攝御史臺每牒本省並不
平空所以本省移報亦如其儀而文仲止慿吏人之言
[034-10a]
遂有聞奏且無典章爲據伏惟臺憲之職所宜糾察奸
邪辨明寃枉廷臣有不法之事得以彈奏下民有無告
之人得以申理而於文牒之内爭平空與不平空其事
瑣細烏足助於風威哉
僕射議 按僕射秦官其名則㣲其職甚細東漢以後
雖委任漸重職司㑹府而非百寮師長之職也又按丞
相亦秦官秦氏每羣臣上表皆云丞相臣某爲首漢之
宗臣蕭何爲丞相漢儀丞相進天子御座爲起在輿爲
[034-10b]
下有疾法駕至第問得戮二千石申屠嘉欲斬内史晁
錯是也霍光受顧託之重當伊周之地廢昌邑王上表
太后丞相臣敞爲首大司馬大將軍臣光次之其尊崇
如此中間常置左右丞相亦嘗改爲相國亦爲大司徒
大抵漢之丞相是爲三公于天下無所不統後漢亦以
三公爲宰相則司徒本西漢丞相也其後或爲丞相或
爲相國或爲大丞相雖互爲之名其實一也曹公司馬
師昭趙王倫王敦王導劉義宣齊高帝梁武帝爾朱榮
[034-11a]
侯景陳武帝齊獻武隋文帝皆爲之厯代多非尋常人
臣之職亦多爲贈官然自秦以降實居百寮之長令尚
書令統領衆務提舉綱目僕射貳之誠爲崇重且非統
國政宰天下之任宜侍中中書令如直以尊崇則太師
不然上公太尉始可師長命百寮也龍朔中天寳初嘗
改侍中中書令爲左右相逺協伊尹仲虺爲左右相周
公召公相成王爲左右之義斯誠允當或謂尚書令僕
射則錄尚書之職是官之師長按前代錄尚書霍光張
[034-11b]
安世王鳯趙喜牟融鄧彪張禹李固王導禇彦回齊明
帝之徒或是丞相或是三公或是大將軍大司馬兼之
皆秉朝政猶古冢宰百官緫已實宰輔也其時則自有
令僕令僕射雖嘗改為丞相名同而職異品秩又未崇
極上有三師三公尚書令七人豈得比前代丞相受任
也其襲舊名無實者若今刺史皆云使持節按前代使
持節得戮二千石其王公已下封國皆南面臣人分茅
建社其開府儀同三司則禮數班秩皆如三公置府辟
[034-12a]
吏令並豈有其實乎此例甚衆不能遍舉安有僕射因
改丞相之名都無丞相之實而為百僚師長也又與丞
郎絶禮若不隔品致敬則諸司長官與隔品寮属其可
絶禮乎斯不然矣
宋承唐制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任三省長官尚
書門下並列于外又别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
密對掌大政天下財賦内庭諸司中外筦庫悉𨽻三司
中書省但掌冊文覆奏考帳門下省主乘輿八寶朝㑹
[034-12b]
板位流外考較諸司附奏挾名而已臺省寺監官無定
員無專職悉皆出入分涖庶務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
類以他官主判雖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
寄十亡二三故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預朝政侍郎給
事不領省職諫議無言責起居不記注中書常闕舍人
門下罕除常侍司諫正言非特旨供職亦不任諫諍至
於僕射尚書丞郎員外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
其官人受授之别則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
[034-13a]
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别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
次又有階有勲有爵故仕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
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
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時人語曰寧登瀛不為卿寧抱
槧不為監虚名不足以砥礪天下若此
畢仲游官制議 國家承五季之後典章制度號令文
采雖未純於三代盖皆有三代之意而髣髴焉至於慎
刑罰息兵革寛仁盡下愛養元元得天下之心則有與
[034-13b]
三代比者獨官名自宰相而下至百職執事循五季之
舊而不知改天子臨朝太息於上而公卿大夫咨嗟悼
嘆發憤於下者不知㡬十年矣及神宗皇帝同人心决
大策以階寄祿而脩復漢唐二省之制宜其歡呼鼓舞
以慶朝廷之盛德而行之五年公卿大夫猶有不懌於
官制者豈未改之前嘗厭五代之無法既改之後復云
漢唐之非是則官名之所失如何而可盖國朝雖循三
省之舊而二十四司之名皆第之以待百官當選者在
[034-14a]
省之官及假他官以制之如兵部爲樞宻吏部爲銓審
庫部金部爲三司水部爲都水刑部爲大理名𨽻尚書
而事在他局者不可以爲後世法則先帝之改制無可
議者而改制之中有非漢唐之舊而未合於今日之務
舊平章事遷中書令國朝以來未有遷至中書令者而
令儀同三司一階兼昔日宰相累遷之官舊禮部尚書
遷户部工部遷刑部刑部遷兵部而今銀青光祿大夫
一階兼昔日尚書累遷之官舊禮部侍郎遷户部户部
[034-14b]
遷吏部工部侍郎遷刑部刑部遷兵部而今正議大夫
一階兼昔日侍郎累遷之官卿寺亦然昔之官品難於
進今之階秩易爲高而又降七品爲八品降五品爲六
品降三品爲四品至其不可用也則議請减䕃反以舊
品爲定而章服之令徒降五爲六降三爲四以遷就新
品之失而不知義理之所在則所謂非漢唐之舊而不
合今日之務者可驗於此然猶未有害也舊尚書省不
總天下之政而中書門下合而爲一則其治速今尚書
[034-15a]
省總天下之政而中書門下析而爲二則其治緩此理
之固然者至所謂畫黄錄符牒關刺由上而下復由下
而上近者浹旬逺者累月有夜半停印待報而其務乃
比於竹茹木屑之細或者補衣貨食未得其决而事乆
失於期㑹則非惟不合今日之務而良有害公卿大夫
所以不懌於官制者以此亦在上之人損益之而已矣
盖隋唐二十有九而今寄祿階二十有五如益其階所
與舊日之官品相對無併三遷兩遷而爲一階則階正
[034-15b]
矣還舊日之品秩凡議請减䕃服章之名必合三五七
九之數無易前古之常以就新品之失則品正矣事大
而變則由寺監而上臺省或由臺省而下寺監事速而
小者則許之專决或專逹而不爲次第上下之道乆則
事正矣階正則朝廷尊名器重品正則義理安民志定
事正則三省無滯務而逺近之人皆不失於期㑹脩此
三者而官制立矣豈以漢唐之官名不當復而五代之
季爲可循也
[034-16a]
蔡京率意自用欲更置官名以繼元豐之政乃首更開封守臣
為尹牧由是府分六曹縣分六案内侍省職悉倣機廷之號脩
六尚局建三衛郎遂詔太師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爲三師
古無此稱合依三代為三公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
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並宜罷仍立三孤為次相之任更
侍中為左輔中書令為右弼尚書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
郎右僕射爲少宰兼中書侍郎罷尚書令及文武勲官而以
太尉冠武階然是時員既濫冗名且紊雜甚者走馬承受
[034-16b]
升擁使華黄冠道流亦濫朝品元豐之制至此大壞
蒙古自特穆津已來諸事草創設官甚簡以㫁事官為至
重之任位三公上丞相謂之大筆且齊掌兵柄則左右萬户
而已後稍倣金制置行省及元帥宣撫等官呼必賚既立
大新制作遂命劉秉忠許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官制其
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宻院司黜陟者曰御
史臺其次内則有寺監院司衛府外則有行省行臺宣慰
廉訪其牧民則有路府州縣官有常職位有常員食有常禄
[034-17a]
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於是一代之制始備
元世祖詔中書省銓定省院臺部官屬自中書令左右丞
相而下各有定品仍諭安童曰中書省朕當親擇其餘諸
司並從中書裁減安童曰比聞聖意欲倚近侍為耳目如
臣所行非法從其舉奏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類曰某居
某官某居某職以所署奏目付中書施行銓選之法自有
定制其尤無事例者臣嘗廢格不行慮其黨有短臣者世
祖曰卿言良是後若此者其勿行之
[034-17b]
省臣言内降㫖與官者八百八十餘人已除三百未除者
猶五百餘請自今越奏者乞勿與又外任官多𢃄相銜非
制御史臺臣亦言御史亷訪司官宜從本臺公選不當從
諸臣所請降内㫖用之成帝曰若此者卿等皆當執勿與未
幾省臣復言比有應入常調者或未入仕及已嘗廢黜者亦
復請自内降已嘗奉詔禁革之後所降内㫖復有百餘臣
等竊謂中書政務他人輒得干請如此責效實難自今銓
選錢榖之事不由中書議者不得奏聞從之
[034-18a]
  汰冗
漢光武詔 夫張官置吏所以爲民也今百姓遭難户
口耗少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其令司𨽻州牧各實所
部省减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者并之於是并省四百
餘縣吏職减損十置其一
晉武帝詔問朝臣以政之損益司徒左長史傅咸上書
以爲公私不足由設官太多舊都督有四今并監軍乃
盈於十禹分九州今之刺史幾向一倍户口比漢十分
[034-18b]
之一而置郡縣更多虛立軍府動有百數而無益宿衛
五等諸侯坐置官屬諸所廩給皆出百姓此其所以困
乏者也當今之急在於并官息役上下務農而已時又
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中書監荀朂以爲省吏不
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蕭曹相漢載
其清靜民以寧壹所謂清心也抑浮說簡文案略細苛
宥小失有好變常以徼利者必行其誅所謂省事也以
九寺併尚書蘭臺付三府所謂省官也若直作大例凡
[034-19a]
天下之吏皆减其半恐文武衆官郡國職業劇易不同
不可以一槩施之若有曠闕皆須更復或激而滋繁亦
不可不重也
唐德宗時大省州縣官員収其祿以給戰士張延賞之
謀也時新除官千五百人而當減者千餘人怨嗟盈路
李泌請復所減州縣官德宗曰置吏以爲人也今户口
減於承平之時三分之二而吏員更増可乎對曰户口
雖減而事多於承平且十倍吏得無増乎且所減皆有
[034-19b]
職事而冗官不減此所以爲未當也至德以來置額外
官敵正官三分之一若聴使計日得資然後停加兩選
授同類正員官如此則不惟不怨兼使之喜矣又請諸
王未出閤者不除府官上皆從之詔先所減官並宜復

李吉甫奏自漢至隋十有三代設官之多無如國家者
天寳以後中原宿兵見在可計者八十餘萬其餘爲商
賈僧道不服田畆者什有五六是常以三分勞筋苦骨
[034-20a]
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輩也今内外官以稅錢給俸
者不下萬員天下三百餘縣或以一縣之地而爲州一
鄉之民而爲縣者甚衆請敇有司詳定廢置吏員可省
者省之州縣可併者併之入仕之塗可減者減之
吉甫又言國家舊章依品制俸官一品月俸錢三十緡
職田祿米不過千斛艱難以來増置使額厚給俸錢大
厯中權臣月俸至九千緡州無大小刺史皆千緡常衮
爲相始立限約李泌又量其閑劇隨事増加時謂通濟
[034-20b]
理難減削然猶有名存職廢或額去俸存閑劇之間厚
薄頓異請敕有司詳考俸料雜給量定以聞於是命給
事中段平仲等同詳定
李德裕嘗謂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簡冗官
誠治本也奏罷郡縣吏凡二千員衣冠去者皆怨
杜佑省官議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
乂周建六官各有徒屬雖上文去質吏衆事繁然而條
流不紊職非重設秦氏立制多因時宜漢初沿襲後漸
[034-21a]
増廣光武建武六年廢罷四百餘縣吏職十置其一魏
太和時分命使臣省州縣吏正始中又并合郡縣晉太
元省七百餘員隋開皇廢郡五百國家貞觀初省内官
六百餘員詳設官之本爲理衆庻所以古者計人置吏
故周官鄉遂稍縣畿約人定員吏無虚設自漢魏晉隋
暨於聖唐皆因戰爭流離征繕艱勞即省吏職存諸方
策晉荀朂桓溫俱有此議息人救弊何莫由斯昔臯繇
作士師正五刑今刑部尚書大理卿是二臯陶也垂作
[034-21b]
共工利器用今工部尚書將作監是二垂也契作司徒
敷五教今司徒户部尚書是二契也伯夷秩宗典邦禮
今禮部尚書禮儀使是二伯夷也伯益作虞掌山澤今
虞部郎中都水使者是二伯益也伯冏作太僕掌車馬
今太僕卿駕部郎中尚輦奉御閑廏使者是四伯冏也
古者天子有六軍漢家前後左右將軍四人今則十二
衛神策等八軍凡有將軍六十人也厯代増益以至于
是舊名不廢新職日加名繁職重不可遍舉所以後周
[034-22a]
依古周建六官盖由于此今略徴外官别駕本因漢置
隨刺史廵察若今觀察使之有副使也叅軍後漢末置
叅諸府軍事若今節度判官也官名職務遷易不同空
存虚稱皆無事實又司田頃景龍三年嘗置無何以煩
冗却停併入司户殊爲折衷誠宜斟酌繁省詳考損益
欲求致理必也正名神龍中官紀隳紊有司務廣集選
人競收名稱其時無闕注授于是奏署員外官者二千
餘人自爾遂爲恒制當開元天寳之中四方無虞百姓
[034-22b]
全實大凡編户九百餘萬吏員雖衆經用雖繁人力有
餘帑藏豐溢縱或枉費不足爲憂今兵革未寧黎庶凋
瘵數年前天下簿帳到省百三十餘萬户自聖上御極
分命使臣按比收歛土户與客戸共計三百餘萬比天
寳中纔三分之一就中浮寄仍五分有二出租賦者減
耗若此食租賦者豈可仍舊如一州無三數千戸置五
十六員官十羊九牧疲吏煩衆顧茲大弊實思革之議
者多云尚有跋扈未庭併省官吏之後恐被罷者仕進
[034-23a]
無路别有依托且糜爵祿兼示隄防此乃常情之説慮
非救時之論有才者即令薦用不才者何患奔亡而况
各有姻戚顧戀家産後漢建武六年減縣省官公孫述
隗囂未滅魏太和正始中則吳蜀鼎立晉大元六年吳
國尚在隋開皇三年陳氏割據皆招羅俊乂志相吞滅
此時猶不慮有失賢資敵務以救弊爲謀今田恱之徒
並是庸瑣繁刑暴賦惟恤軍戎衣冠士人遇如奴虜豈
比公孫述諸葛亮之在巴蜀孫權陳霸先之有江南固
[034-23b]
無范睢業秦賈季強狄之慮斯㫁可知矣今若以人情
因習既乆不能更改制度併省内官但且權停省外官
别駕司馬及叅軍州縣額内官約人户減縣尉其被罷
者但有德行才器委州府長史捜擇論薦固亦不遺器
能如或渝濫先坐舉主誰敢㒺冐以䧟刑章其有不被
舉論但全舊名任叅嘗調自當脩進更俟甄收暫罷嵗
時何負此輩如柱國後魏末置當時宿德勲盛業崇皆
主重兵寵貴第一周隋以後授受至多暨乎國家迴作
[034-24a]
勲級唯得三千頃地耳又開府儀同三司及光祿大夫
亦是官名還爲人多迴作階級隨時立制遇弊變通不
必因循重復改作待戎車息駕百姓稍寧欲増庶官則
復舊制
尚書省官議 昔堯試舜于大麓領錄天下事似其任
也周之司㑹又其職焉秦時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
發書故謂之尚書尚猶主也漢承秦置及武帝遊宴後
庭始用宦者主中書以司馬遷爲之中間遂罷其官以
[034-24b]
爲中書之職至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省又置尚書五
人一人爲僕射四人分爲四曹通掌圖書秘記章奏之
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猶輕至後漢則爲優重
出納王命敷奏萬機盖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
罪賞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衆務淵藪内外所折衷
逺近所稟仰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
斗爲天喉舌尚書爲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氣運平四時
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令及左丞總領紀綱無所不
[034-25a]
統僕射及右丞分掌廪禄錢穀漢初尚書雖有曹名不
以爲號及靈帝以侍中梁鵠爲選部尚書于是始見曹
名總謂之曰尚書臺亦謂之中臺大事八座連名而有
不合得建異議二漢皆屬少府魏置中書省有監令遂
掌機衡之任而尚書之權漸減矣晉以後所掌略同八
座承郎初拜並集都省交禮遷職又解交本漢制也至
于晉宋唯八座解交承郎不復解交也宋曰尚書寺居
建禮門内亦曰尚書省亦謂之内臺每八座以下入侍
[034-25b]
門生隨入者各有差不得雜以人士凡尚書官大罪則
免小罪遣出百日乏代人聴還本職其令及二僕射出
行分道之制與中丞同令僕各給威儀十八人自晉以
後八座及郎中多有不奏事梁天監元年詔曰自禮闈
陵替厯茲永乆郎署備員無取職事糠粃文案員尚虚
閑空有趨墀之名了無握蘭之實曹郎可依昔奏探自
是始奏事矣又詔尚書中有疑事先于朝堂叅議然後
啓聞舊尚書官不以爲贈唯朱异卒特贈右僕射武帝
[034-26a]
寵之故也自魏晉重中書之官居喉舌之任則尚書之
職稍以踈逺至梁陳舉國機要悉在中書獻納之任又
歸門下而尚書但聴命受事而已後魏天興元年置八
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維靣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
國各有屬官分尚書三十六曹及諸外置令大夫主之
四年又復尚書三十六曹天賜元年復罷尚書三十六
曹别置武歸脩勤二職分主省務至神䴥元年始置僕
射左右丞及諸曹尚書十餘人各居别寺北齊尚書亦
[034-26b]
有錄令僕射總理六尚書謂之都省亦謂之北省後濟
北王以太子監國立大都督府與尚書省别理衆事仍
開府置佐後周無尚書隋及大唐皆有其制略同凡尚
書省事無不總龍朔二年改尚書省爲臺咸亨初復舊
光宅元年改爲文昌臺垂拱元年又改爲都臺咸通初
復舊長夀三年又改爲中臺神功初復爲尚書省都臺
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東有吏部户部禮部三行每行
四司左司統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
[034-27a]
四司右司統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天下之事盡矣
宋蔡襄去冗䇿 治天下者如治家凡民之家隨其
富貧視其族屬幾何一嵗之費幾何賓客之資公上
之須復用幾何度其家之所入然後量力而出之如
是乃可以爲家計也不如是其家無以自給樞府不
知財用日月添兵而財用有無不知也三司使守藏
吏也嵗了一嵗便爲辦事不幸有邊境之急必取於
民譬之家計是不度所入不量所出國不富實陛下
[034-27b]
未得高枕而優游臣故謂兵爲大其次又有官冗今
且以轉官一事言之太祖太宗朝仕官者或有功勞
或有民譽則拔任其人人莫不勸然以孤逺守常之
人湮沉不遷者有之眞宗設三年磨勘之法然後孤
逺守常之人與夫權要圖進之士無異也日月既乆
漸以成俗雖有長材異能出衆人者有小過累未可
遷也但能飲食言語於人無忤者數月必遷此三年
一遷之法今爲大弊也祖宗時卿監郎中無十數人
[034-28a]
觀今班簿姓名可見也天下州軍三百餘處合入知
州軍凡軍幾何人局少員多每至除待闕須一二年
通判知縣之類率皆如此眞宗時選人磨勘有遷京
官者有不遷者仁宗時但無過咎無不轉官官冗如
此可不思變更之術哉去冗百端此二者最大願陛
下熟思之漸求消冗之說
元阿哈瑪特奏立江西𣙜茶運司及諸路轉運鹽使
司宣課提舉司宣課司官吏多至五百餘人至是
[034-28b]
崔斌言江南官冗杭州地大民衆阿哈瑪特溺于私
愛以任其不肖子瑪蘇庫且阿哈瑪特先自陳免其
子弟之任今乃身為平章而子若侄或為參政或為
尚書或領將作監㑹同館一門悉處要津有虧公道
元主命罷黜之然終不以為阿哈瑪特罪既而淮西
宣慰使昂吉爾入朝亦以官冗為言於是詔江西省
併入福建罷𣙜茶營田司歸本道宣慰司罷漕運司
歸行省
[034-29a]
  守官九則/
晉人來治杞田季孫將以成與之謝息爲孟孫守不可
曰人有言曰雖有挈缾之知守不假器禮也夫子從君
而守臣䘮邑雖吾子亦有猜焉季孫曰君之在楚於晉
罪也又不聴晉魯罪重矣晉師必至吾無以待之不如
與之閒晉而取諸杞吾與子桃成反誰敢有之是得二
成也魯無憂而孟孫益邑子何病焉辭以無山與之萊
柞乃遷於桃晉人爲把取成
[034-29b]
齊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進公使執之辭曰昔我先
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
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
韙之
韓非二柄篇 人主將欲禁姦則審合刑名者言不異
事也爲人臣者陳事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
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
其言則罰故羣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功也
[034-30a]
罰功不當名也羣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說於
大功也以爲不當名也害甚於有大功故罰昔者韓昭
侯醉而寢典冠者見君之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覺寢
而說問左右曰誰加衣者左右對曰典冠君因兼罪典
衣與典冠其罪典衣以爲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爲越
其職也非不惡寒也以爲侵官之害甚於寒故明主之
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陳言而不當越官則死
不當則罪守業其官所言者貞也則羣臣不得朋黨相
[034-30b]
爲矣
呂覽不茍篇 秦繆公見戎由余說而欲留之由余不
肯繆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對曰
戎人不逹於五音與五味君不若遺之繆公以女樂二
八人與良宰遺之戎王喜迷惑大亂飲酒晝夜不休由
余驟諫而不聴因怒而歸繆公也蹇叔非不能爲内史
廖之所爲也其義不行也繆公能令人臣時立其正義
故雪殽之恥而西至河雍也秦繆公相百里奚晉使叔
[034-31a]
虎齊使東郭蹇如秦公孫枝請見之公曰請見客子之
事歟對曰非也相國使子乎對曰不也公曰然則子事
非子之事也秦國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猶懼
爲諸侯笑今子爲非子之事退將論而罪公孫枝出自
敷於百里氏百里奚請之公曰此所聞於相國歟枝無
罪奚請有罪奚請焉百里奚歸辭公孫枝公孫枝徙自
敷於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爲
法也今繆公鄉之矣其霸西戎豈不宜哉
[034-31b]
處方篇 凡爲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婦君臣父子
夫婦六者當位則下不踰節而上不茍爲矣少不悍辟
而長不簡慢矣金木異任水火殊事隂陽不同其爲民
利一也故異所以安同也同所以危異也同異之分貴
賤之别長少之義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亂之紀也今夫
射者儀毫而失牆畫者儀髪而易貌言審本也本不審
雖堯舜不能以治故凡亂也者必始乎近而後及逺必
始乎本而後及末治亦然故百里奚處乎虞而虞亡處
[034-32a]
乎秦而秦霸向摯處乎商而商滅處乎周而周王百里
奚之處乎虞智非愚也向摯之處乎商典非惡也無其
本也其處於秦也智非加益也其處於周也典非加善
也有其本也其本也者定分之謂也齊令章子將而與
韓魏攻荆荆令唐篾將而拒之軍相當六月而不戰齊
令周最趣章子急戰其辭甚刻章子對周最曰殺之免
之殘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戰而戰可以戰而不
戰王不能得此於臣與荆人夾泚水而軍章子令人視
[034-32b]
水可絶者荆人射之水不可得近有芻水旁者告齊候
者曰水淺深易知荆人所盛守盡其淺者也所簡守皆
其深者也候者載芻者與見章子章子甚喜因練卒以
夜奄荆人之所盛守果殺唐篾章子可謂知將分矣韓
昭釐侯出弋靷偏緩昭釐侯居車上謂其僕靷不偏緩
乎其僕曰然至舍昭釐侯射鳥其右攝其一靷適之昭
釐侯已射駕而歸上車選間曰鄉者靷偏緩今適何也
其右從後對曰今者臣適之昭釐侯至詰車令各避舍
[034-33a]
故擅爲妄意之道雖當賢王不由也今有人於此擅矯
行則免國家利輕重則若衡石爲方圜則若規矩此則
工矣巧矣而不足法法也者衆之所同也賢不肖之所
以其力也謀出乎不可用事出乎不可同此爲先王之
所舍也
秦姚興從朝門游於文武苑及昏而還將自平朔門入
前驅既至城門校尉王滿聰被甲持杖閉門拒之曰今
已昏闇奸良不辨有死而已門不可開興乃回從朝門
[034-33b]
而入旦而召滿聰進位二等
唐張說引崔沔爲中書侍郎故事承宣制皆出宰相侍
郎署位而已崔沔曰設官分職上下相維各申所見事
乃無失侍郎令之貳也豈得拱黙而已由是事多異同
說因是出之
宋神宗時有詔舍人院無得申請改除文字王安石爭
之曰審如是則舍人不得復行其職而一聴大臣所爲
今大臣之弱者不敢爲陛下守法而強者則挾上㫖以
[034-34a]
造令諫官御史無敢逆其意者臣實懼焉語皆侵執政
執政不恱㑹以母䘮遂去職
司馬光論張方平不協物望難居政府神宗不從命徙
光翰林知通進銀臺司呂公著封還除目曰光以舉職
賜罷是爲有言責者不得盡其言也詔以告直付閤門
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門下則封駁之職因臣而廢願正
臣罪乞解銀臺司不報未㡬方平以父䘮亦罷方平慷
慨有氣節平居未嘗以言狥物以色假人所至有政績
[034-34b]
然乏公輔之望
  勤職業二則附/
東晉陶侃爲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慶侃性聰敏恭勤
終日歛膝危坐軍府衆事檢攝無遺未嘗少閑常語人
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隂至於衆人當惜分隂豈可但逸
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諸參佐或
以談戲廢事者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於江將
吏則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戲耳老莊浮華非先王
[034-35a]
之法言不益實用君子當正其威儀何有蓬頭跣足
自謂宏達邪有奉饋者必問其所由若力作所致雖
㣲必喜慰賜參倍若非理得之則切厲訶辱還其所
饋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稲侃問用此何為人云
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戲賊人
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作家給人足嘗造船
其木屑竹頭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後正
㑹積雪始晴聴事前餘雪猶濕乃以木屑布地及桓
[034-35b]
温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其綜理㣲宻皆
此類也
唐主委蕭瑀以庶政事無大小莫不闗掌瑀亦孜孜
盡力繩違舉過人皆憚而畏之瑀終不自理嘗有敇
不時宣行唐主責之瑀對曰大業之世内史宣敕或
前後相違有司不知所之今王業經始事繫安危故
臣每受一敕必勘審使與前敕不違始敢宣行稽緩
之愆實由於此唐主曰卿用心如此吾復何憂
[034-36a]
  吏治十四則/
周鬻熊撰吏篇 君子不與人謀之則已矣若與人謀
之則非道無由也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見
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不能必見信君子非
人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
行善而道諭矣 民者賢不肖之杖也賢不肖皆具焉
故賢人得焉不肖人休焉杖能側焉忠信飾焉民者積
愚也雖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興焉士民與之明上舉
[034-36b]
之士民苦之明上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
後和民者吏之程也察吏於民然後隨政曰民者至卑
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愛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
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
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撰卿相矣卿相
者諸侯之丞也故封侯之上秩出焉卿相者侯之本也
韓非儲說 摇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徧左右拊
其本而葉徧揺矣臨淵而揺木鳥驚而高魚恐而下善
[034-37a]
張網者引其綱若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引
其綱而魚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綱也故聖人治吏不
治民 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聞有吏雖亂而
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故明主治吏
不治民說在摇木之本與引網之綱故失火之嗇夫不
可不論也救火者吏操壺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使
人則役萬夫故所遇術者如造父之遇駕馬牽馬推車
則不能進代御執轡持筴則馬咸騖矣是以說在椎鍜
[034-37b]
平夷榜檠矯直不然敗在淖齒用齊戮閔王李兊用趙
餓主父也
魏何曽上明帝疏 臣聞爲國者以清靜爲基而百姓
以良吏爲本今海内虛耗事役衆多誠宜恤養黎元恱
以使人郡守之權雖輕猶専任千里比之于古則列國
之君也上當奉宣朝恩以致惠和下當興利而除其害
得其人則可安非其人則爲患故漢宣稱曰百姓所以
安其田里而無歎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
[034-38a]
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此誠可謂知政之本也方今國
家大舉新有發調軍師逺征上下劬勞夫百姓可與樂
成難與慮始愚惑之人能厭目前之小勤而忘爲亂之
大禍是以郡守益不可不得其人才雖難備猶宜粗有
威恩爲百姓所信憚者臣聞諸郡守有年老或疾病皆
委政丞掾不恤庻事或體性疏怠不以政理爲意在官
積年恵澤不加于人然于考課之限罪亦不至黜免故
得經延嵗月而無斥罷之期臣愚以爲可宻詔主者使
[034-38b]
隱核叅訪郡守其有老病不隱親人物及宰牧少恩好
脩人事煩撓百姓者皆可徴還爲更選代
晉武帝詔 郡國守相三載一廵行屬縣必以春此古
者所以述職宣風展義也見長吏觀風俗協禮律考度
量存問耆老親見百年錄囚徒理寃枉詳察政刑得失
知百姓所患苦無有逺近便若朕親臨之敦喻五敎勸
務農功勉勵學者思勤正典無爲百家庸末致逺必泥
士庻有好學篤道孝弟忠信清白異行者舉而進之有
[034-39a]
不孝敬于父母不長悌於族黨悖禮棄常不率法令者
糾而罪之田疇闢生業脩禮教設禁令行則長吏之能
也人窮匱農事荒姦盗起刑獄煩下陵上替禮義不興
斯長吏之否也若長吏在官公廉慮不及私正色直節
不飾名譽者及身行貪穢謟瀆求容公節不立而私門
日富者並謹察之揚清激濁舉善彈違此朕所以垂拱
總綱責成於良二千石也於戲戒哉
應詹爲江州刺史將行上疏 夫欲用天下之智力者
[034-39b]
莫若使天下信之也商鞅移木豈禮也哉有由而然自
經荒弊綱紀頽陵清直之風既澆糟粃之俗猶在誠宜
濯以滄浪之流漉以吞舟之網則幽顯明别於變時雍
矣𢎞濟茲務在乎官人今南北雜錯屬託者無保負之
累而輕舉所知此博采所以未精職理所以多闕今凡
有所用宜隨其能不爾與舉主同乎褒貶則人有慎舉
之恭官無廢職之吝昔冀缺有功胥臣蒙先茅之賞子
玉敗軍子文受蔿賈之責古既有之今亦宜然漢朝使
[034-40a]
刺史行部乘𫝊奏事猶恐不足以辨彰幽明𢎞宣政道
故復有繡衣直指今之艱弊過于徃昔宜分遣黃散若
中書郎等循行天下觀採得失舉善彈違㫁截茍且則
人不敢爲非矣漢宣帝時二千石有居職脩明者則入
爲公卿其不稱職免官者皆還爲平人懲勸必行故厯
世長乆中間以來遷不足競免不足懼或有進而失意
退而得分蒞官雖美當以素論降替在職實劣直以舊
望登叙校游談爲多少不以實事爲先後以此責成臣
[034-40b]
未見其兆也今宜峻左降舊制可二千石免官三年乃
得叙用長史六年户口折半道里倍之此法必明使天
下知官難得而易失必人慎其職朝無惰官矣都督可
課佃二十頃州十頃郡五頃縣三頃皆取文武吏醫卜
不得撓亂百姓三臺九府中外諸軍有可減損皆令附
農市息末技道無游人不過一熟豐穰可必然後重居
職之俸使祿足以代耕頃大事之後遐邇皆想宏略而
寂然未副宜早振綱領肅起羣望
[034-41a]
穆帝時衆官漸多而遷徙每速王彪之上議 爲政之
道以得賢爲急非謂雍容廊廟標的而已固將涖任賛
時職思其憂也得賢之道在于涖任涖任之道在于能
乆乆于其道天下化成是以三載考績三考黜陟不収
一切之功不採速成之譽故勲格辰極道融四海風流
遐邈聲冠百代凡庸之族衆賢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
官多于朝焉得不賢鄙共貫清濁同官官衆則闕多闕
多則遷速前後去來更相代補非爲故然理固然耳所
[034-41b]
以職事未脩朝風未澄者也職事之脩在于省官朝風
之澄在于并職官省則選清而得乆職并則吏簡而俗
靜選清則勝人乆于其事事乆則中才猶足有成今内
外百官較而計之固應有并省者矣六卿之任太常望
雅而職重然其所司義高務約宗正所統盖尠可以并
太常宿衛之重三衛任之其次驍騎左軍各有所領無
兵軍校皆應罷廢四軍皆罷則左軍之名不宜獨立宜
改游撃以對驍騎内官自侍中以下舊員皆四中興之
[034-42a]
初二人而已二人對直或有不周愚謂三人于事則無
闕也凡餘諸官無綜事實者可令大官隨才位所帖而
領之若未能頓廢自可因缺而省之委之以職分責之
以有成能否因考績而著清濁隨黜陟而彰庶官之選
差清莅職之日差乆無奉祿之虚廢簡吏寺之煩役矣
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
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
之又言疫疾之年家無不染若以之不復入宮則直侍
[034-42b]
頓闕王者宮省空矣朝廷從之
袁琇薦陳頵於元帝遷鎮東行叅軍典法兵二曹陳頵
與王導書曰中華所以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
才失所先白望而後實事浮競驅馳互相貢薦言重者
先顯言輕者後叙遂相波扇乃至凌遲加有莊老之俗
傾惑朝廷養望者爲𢎞雅政事者爲俗人王職不恤法
物墜䘮夫欲制逺先由近始故出其言善千里應之今
宜改張明賞信罰拔卓茂于宻縣顯朱邑於桐鄉然後
[034-43a]
大業可舉中興可冀耳建興初制版補錄事叅軍參伍
掾屬多設解故以避事任頵議諸僚屬乘昔西臺養望
餘弊小心恭肅更以爲俗偃蹇倨慢以爲優雅至今朝
士縱誕臨事遊行漸弊不革以至傾國故百尋之屋突
直而焚燎千里之隄蟻垤而穿敗古人防小以全大慎
㣲以杜萌自今臨使稱疾須催乃行者皆免官
豫章太守范寗欲遣十五議曹下屬城採求風政并吏
假還訊問官長得失徐邈與寗書 知足下遣十五議
[034-43b]
曹各之一縣又吏假歸白所聞見誠是足下留意百姓
故廣其視聴吾謂勸導以實不以文十五議曹欲何所
敷宣邪庶事辭訟足下聴㫁允塞則物理足矣上有理
務之心則下之求理者至矣日昃省覽庶事無滯則吏
慎其負而人聴不惑豈須邑至里詣飾其游聲哉非徒
不足致益乃是蠶魚之所資又不可縱小吏爲耳目也
豈有善人君子而干非其事多所告白者乎君子之心
誰毁誰譽如有所譽必由厯試如有所毁必以著明託
[034-44a]
社之鼠政之甚害自古以來欲爲左右耳目者無非小
人皆先因小忠而成其大不忠先藉小信而成其大不
信遂使君子道消善人輿尸前史所書可爲深鑒足下
選綱紀必得國士足以攝諸曹諸曹皆是良吏則足以
掌文按又擇公方之人以爲監司則清濁能否與事而
明足下但平心居宗何取於耳目哉昔明德馬后未嘗
顧與左右言可謂逺識况大丈夫而不能免此乎
申紹上慕容暐論守宰疏 臣聞漢宣有言與朕共治
[034-44b]
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是以特重此選必妙盡英才
莫不㧞自貢士厯資内外用能仁感猛獸惠致羣祥今
者守宰或擢自匹夫兵將之間或因寵戚藉緣時㑹非
但無聞于州閭亦不經于朝廷又無考績黜陟幽明貪
惰爲惡無刑戮之懼清勤奉法無爵賞之勸百姓窮弊
侵賕無已兵士逋逃乃相招爲賊盗風頽化替莫相糾
攝且吏多則政煩由來常患今之見户不過漢一大郡
而備置百官加之新立軍號兼重有過徃時虚假名位
[034-45a]
廢棄農業公私驅擾人無聊生宜并官省職務勸農業
秦吳二虜僻僣一時尚能任道捐情肅諧偽部况大燕
累聖重光君臨四海而可美政或虧取陵奸冦哉鄰之
有善衆之所望我之不脩彼之願也秦吳狡猾地居形
勝非唯守境而已乃有吞噬之心中州豐實户兼二冦
弓馬之勁秦晉所憚雲騎風馳國之常也而比赴敵後
機兵不速濟者何也皆由賦法靡恒役之非道郡縣守
宰每于差調之際無不舍越殷彊首先貧弱行留俱窘
[034-45b]
資善無所人懐嗟怨遂致奔亡進闕供國之饒退離蠶
農之要兵豈在多貴于用命宜嚴制軍科務先饒復習
兵教戰使偏伍有常從戎之外足營私業父兄有陟岵
之觀子弟懷孔邇之顧雖赴水火何所不從節儉約費
先王格謨去華敦朴哲后恒憲故周公戒成王以嗇財
為本漢文以皁幃變俗孝景官人弗過千餘魏武寵賜
不盈十萬薄葬不墳儉以率下所以割肌膚之惠全百
姓之力謹案後宫四千有餘僮侍厮養通兼十倍日費
[034-46a]
之重價盈萬金綺縠羅紈嵗増常調戎器弗營奢玩是
務今帑藏虛竭軍士無襜褕之賚宰相侯王迭以侈麗
相尚風靡之化積習成俗臥薪之諭未足甚焉宜罷浮
華非要之役峻明婚姻䘮葬之條禁絶奢靡浮煩之事
出傾宫之女均商農之賦公卿以下以四海為家信賞
必罰綱維肅舉則溫猛之首可懸之白旗秦吳二主可
以禮之歸命豈唯不復侵冦而已哉
虞預陳時政所失疏 軍冦以來賦役繁數兼値年荒
[034-46b]
百姓失業是輕繇薄斂寛刑省役之時也自頃長吏輕
多去來送故迎新交錯道路受迎者惟恐船馬之不多
見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窮奢極費謂之忠義省煩從
簡呼為薄俗轉相倣效流而不反雖有常防莫肯遵脩
加以王塗未夷所在停滯送者經年永失播植一夫不
耕十夫無食况轉百數所妨不訾愚謂宜勒屬縣若今
尉先去官者人船吏侍皆具條例到當依法減省使公
私允當又今統務多端動加重制毎有特急輙立督郵
[034-47a]
計今直兼三十餘人人船吏侍皆當出官益不堪命宜
復減損嚴為之防庾琛善之即皆施行
唐太宗時馬周上疏言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縣令
茍選用得人則陛下可以端拱無為今朝廷唯重内官
而輕州縣之選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稱職始補外
任邉逺之處用人更輕所以百姓未安殆由於此疏奏
太宗稱善乆之謂侍臣曰刺史朕當自選縣令宜詔京
官五品已上各舉一人
[034-47b]
𤣥宗時韋玢奏郎官多不舉職請沙汰改授它官玢尋
出為刺史宰相奏擬冀州敇改小州姚崇奏言臺郎寛
怠及不稱職玢請沙汰乃是奉公臺郎甫爾改官玢即
貶黜於外議者皆謂郎官謗傷臣恐後來左右丞指以
為戒則省事何從而舉矣乃除冀州刺史
宋劉摯論監司疏 臣自待罪風憲屢曽以天下監司
為言乞澄汰選擇誠以朝廷政令使監司得其人則推
行布宣可以諭上指而究惠澤茍非其人則所謂徒善
[034-48a]
而已終於民不得被其利夫上之所好下必有甚朝廷
以名實為事行總覈之政而下乃為刻急淺迫之行朝
廷以教化為意行寛厚之政而下乃為舒緩茍簡之事
皆習俗懐利迎意而作故所為近似而非上之意本然
也今雖因革之政有殊而觀望之俗故在但所迎之意
有不同耳其為患一也昨差役之法初行監司已有迎
合爭先不量可否不校利害一槩定差騷動一路者朝
廷察其意固已黜之矣持此以觀人情大約類此且天
[034-48b]
下之事散在諸路總制于監司其大者治財賦察官吏
平獄訟考疾苦茍使者皆務為和緩寛縱茍於安靜則
事之委靡不振世之受敝不勝言也向來黜責數人者
皆以其非法掊斂意在市進虐民甚者亦非欲使之漫
然不省其職廢所宜治之事謂之寛厚也昧者不逹故
矯枉或過其正臣謂此俗不可滋長須要大為之禁伏
乞聖慈詔執事申立監司考績之制以常賦之登耗郡
縣之勤惰刑獄之當否民俗之休戚為之殿最每嵗終
[034-49a]
以詔誅賞仍自今嵗始焉庶㡬有所隱括裁制之使循
良者不入于弛肅給者不入于薄然後上副聖明制治
用中之意夫察時之寛猛緩急觀俗之過與不及而張
弛其政正今日事也
蘇軾専任使䇿 夫吏之與民猶工人之與器易器而
操之其始莫不齟齬而不相得是故雖有長才異能之
士朝夕而去則不如庸人之乆且便也自漢至今言吏
治者皆推孝文之時以為任人不可以倉卒而責其成
[034-49b]
功又其三嵗一遷吏不為長逺之計則其所施設一切
出於茍簡此天下之士爭以為言而臣知其未可以卒
行也夫天下之吏惟其病多而未有以處也是以擾擾
在此如使五六年或七八年而後遷則將有十年不得
調者矣朝廷方將減任子清冗官則其行之當有所待
而臣以為當今之弊有甚不可者夫京兆府天下之所
觀望而化王政之所由始也四方之衝兩河之交舟車
商賈之所聚金珠錦繡之所積故其民不知有耕稼織
[034-50a]
絍之勞富貴之所移貨利之所眩故其民不知有恭儉
廉退之風以書數為終身之能以府史賤吏為鄉黨之
榮故其民不知有儒學講習之賢夫是以獄訟繁滋而
姦不可止為治者益以茍且而不暇及於教化四方觀
之使風俗日以薄惡未始不由此也今夫為京兆者戴
星而出見燭而入案牘笞箠交乎其前拱手而待命者
足相躡乎其庭持詞而求訴者肩相摩乎其門憧憧焉
不知其為誰一訊而去得罪者不知其得罪之由而無
[034-50b]
罪者亦不知其無罪之實如此則刑之不服赦之不悛
獄訟之繁未有已也夫大司農者天下之所以贏虚外
計之所從受命也其財賦之出入簿書之交錯縱横變
化足以為姦而不可推究上之人不能盡知而付之吏
吏分職乎其中者以數十百人其耳目足以及吾之所
不及是以能者不過麤舉其大綱而不能者惟吏之聴
賄賂交乎其門四方之有求者聚乎其家天下之大弊
無過此二者臣竊以為今省府之重其擇人宜精其任
[034-51a]
人宜乆凡今之弊皆不精不乆之故何則天下之賢者
不可以多得而賢者之中求其治繁者又不可以人人
而能也幸而有一人焉又不乆而去夫世之君子茍有
志於天下而欲為長逺之計者則其效不可以朝夕見
其始若迂濶而其終必將有所可觀今期月不報政則
朝廷以為是無能為者不待其成而去之而其翕然見
稱於人者又以為有功而擢為兩府然則是為省府者
能與不能皆不得乆也夫以省府之繁終嵗不得休息
[034-51b]
朝廷既以汲汲而去之而其人亦莫不汲汲而求去夫
胥吏者皆老於其局長子孫於其中以汲汲求去之人
而御長子孫之吏此其相視如客主之勢宜其姦弊不
可得而去也省府之位不為卑矣茍有能者而老於此
不為不用也古之用人者知其乆勞於位則時有以賜
予勸奬之以厲其心不聞其驟遷以奪其成效今天下
之吏縱未能一㮣乆而不遷至於省府亦不可以倉卒
而去吏知其乆居而不去也則其欺詐固已少衰矣而
[034-52a]
其人亦得深思熟慮周旋於其間不過十年將必有卓
然可觀者也
 
 
 
 
 
 
[034-52b]
 
 
 
 
 
 
 
 經濟類編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