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f0003 六經天法編-宋-王應麟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天文編卷上
            宋 王應麟 撰
 天道
  易
   天行健
胡氏曰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天之形望之其色蒼
然南樞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樞出地上三十六度狀如
[001-1b]
倚杵此天形也言其用則一晝一夜之間凡行九十餘
萬里夫人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一息之間天已行八十
餘里人之一晝一夜有一萬三千六百餘息是故一晝
一夜而天行九十餘萬里則天之健用可知 程氏曰
傳謂天形如雞子上規之星常見下規之星常隠中規
日月五星之所由二十八宿布于其間半覆地上半繞
地下以所行度數知之故觀天之行有以見重乾之象
 朱氏曰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則見其一日一周而明
[001-2a]
日又一周若重複之象非至健不能也或問乎邵子曰
天何依曰依乎地地何附曰附乎天天地何所依附曰
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但
天之形員如彈丸朝夜運轉其南北兩端後髙前下乃
其樞軸不動之處其運轉者亦無形質但如勁風之旋
當晝則自左旋而向右向夕則自前降而歸後當夜則
自右轉而復左將旦則自後升而趨前旋轉無窮升降
不息是為天體而實非有體也地則氣之查滓聚成形
[001-2b]
質者但以其束於勁風旋轉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
久而不墜耳黄帝問於岐伯曰地有憑乎岐伯曰大氣
舉之亦謂此也
   天文
鄭氏曰離為日日天文也艮為石石地文也天文在下
地文在上天地之文交相飾成賁 漢上朱氏曰以天
文言之無非剛柔交錯陰陽之精在地象物成列光耀
離合皆剛柔也日陽也而為離月隂也而為坎緯星動
[001-3a]
者陽也而太白辰星為隂經星不動者陰也而析木鶉
首為陽北斗振天二極不動故曰天文也聖人觀乎天
文則知剛柔有常矣故南面而立視昬旦之星日月之
次以知四時寒暑之變春震秋兑泰之時也夏離冬坎
賁之時也泰易為賁四時互變時變之象也離有坎日
降而月升也坎復成離月降而日升也天氣也而成文
地形也而有理形散為氣明而幽也氣聚成形幽而明
也仰觀乎天凡地之成形者莫不有是文俯察乎地凡
[001-3b]
天之成象者莫不具是理故分而為二揲之以四生二
儀四象八卦成三百八十四爻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
皆源於太極知此則知幽明之故也鳥獸之文即天文
太𤣥曰察龍虎之文觀鳥龜之理舉鳥獸則龜見矣仰
觀龍虎鳥龜之文其形成於地俯觀山川原隰之宜其
象見於天凡在地者皆法天者也 或問天有形乎曰
天積陽也氣也易曰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日
月附麗乎天亦若百穀草木之麗乎土天果有質歟日
[001-4a]
月之行或遲或速奔星上下前後或卑或髙不得自如莊周
曰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視下也亦若是而已列禦冦曰日
月星辰積氣中之有光耀者郄萌曰天了無質鄭康成曰天
清明無形或曰星隕石何也曰光耀既散氣凝為石如人
之精神既散形亦剛彊矣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成形
者皆地也坎坤體也坎中之乾二五也乾陽流於坤陰故月
以速為退月體不明待日而明明者乾也横渠曰日月之精
互蔵其宅是也乾言日月合其明者坎離互用也豫言
[001-4b]
日月不過者坎為月伏離為日日月㑹于北方也恒言
日月得天者乾九四之五變離坎也小畜上九中孚六四歸
妹六五月幾望者小畜四有伏坎巽有伏震月在東日
在西望也中孚訟坎變震月在東亦望也歸妹六五月在東
日在西亦望也然曰幾望者小畜中孚坎在四也歸妹六五爻
在五也坎在四若五則中矣是故日望月則月食月掩日
則日食坎離之交勝也離在地為火在天為日乾體也其
中畫乃坤之二五横渠所謂陰陽之精互蔵其宅歟行
[001-5a]
遲者陰麗乎陽也晉曰晝者日出地上進而中也豐曰
宜日中者九四之五也離九三豐彖曰日昃者日中而
又西也乾九三既濟曰終日者日在下也豫六二曰不
終日者二動之五成離日在上也夬九二曰暮夜者動
成離日在西方之下日薄于虞淵之時也或曰夕日入
為夕大畜曰日新者大壯一變需坎月離日合照也再
變大畜艮終復始日新也益曰日進者初九自下而進
也卜丘楚論十日其説源於易之晝夜又為大明者懸
[001-5b]
象著明莫大於日月而月受明於日陽為大陰為小故
曰大明乾大明終始晉進而麗乎大明皆日也又為明
者日月相推而生明屯九五求四四往之五訟初往四
皆坎月在東月之明也大有九四離動井九五旅上體
日在上日之明也困初六豐九四曰幽不明者日在西
而隠伏也大有賁同人明夷曰文明者離居二五也坤
為文又為光者日月之明無所不及也孟子曰日月有
明容光必照管輅曰日中為光易九言光者皆明之所
[001-6a]
及也坤之化光者舍坎離也觀之觀光者四五交也頤
之光者四施初也夬之光者離自下升也未濟之光者
二五易也需光亨者大壯四之五日西月東四五得位
也凡言未光者皆未能行也屯九五未之二也噬嗑九
四噬六五而後光也晉上九反三自治而後光也夬九
五中行上決而後光也萃九五之二而後光也凡言光
明者兼體用也老子曰用其光復歸于明體用合一光
明無盡履剛中正而不倚故離目下升光明不疚言無
[001-6b]
私照也謙以剛濟柔故坎自上降萬物化光言皆相見
也艮行止動静不失其時故坎離下濟其道光明言久
不息也凡言光大者其象與光明同曰大者指陽爻也
坤曰光大者初三五也渙六四曰光大者二從四也咸
九四可以光大者九也四來初往則離坎成四往初來
則離坎毁未光大也益自否之九四三變離坎而成益
大者光也言光輝者日月之光揮散也言暉者主離日
也管輅曰朝日為暉或曰星辰何象也曰艮離也邵雍
[001-7a]
曰離為星賁艮上離下彖曰柔來文剛又曰分剛上而
文柔天文也班固曰陰陽之精其本在地張衡曰地有
山嶽精鍾為星葢星辰者地之精氣上發乎天而有光
耀者也星日之餘也辰月之餘也月生於日之所照也
衆星被耀因水轉光三辰同形陰陽相配其體則艮也
河洛篇曰天中極星崑崙之墟天門明堂太山之精中
挺三台也五靈諸侯也岍岐荆山壺口雷首太嶽砥柱
東方之宿也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西傾朱圉北方
[001-7b]
之宿也鳥䑕太華熊耳外方桐柏嶓冢陪尾西方之宿
也荆山内方大别岷山衡山九江敷淺原南方之宿也
九隘之險九河之曲瀁水三危汶江九折上為列星諸
賢之論不詭於經矣故精斁氣歇坎極離見乃有隕星
其光燭地者離也隕而成石或為阜堆塵沙者艮也日
為陽月為陰嵗熒惑鎮為陽太白辰為陰斗魁為陽尾
為陰天南為陽北為陰東為陽西為陰日月東行天西
轉日自牽牛至東井分剛上而文柔也月自角至壁柔
[001-8a]
來而文剛也五星東行有遲有速北斗西行昬明迭建
二十八宿分配五行各有隂陽四時隠見至於中外之
宫無名之星河漢之精皆發乎陰陽者也則二氣交錯
成天之文信矣 蘇氏曰天地一物也隂陽一氣也或
為象或為形所在之不同故在云者明其一也象者形
之精華發於上者也形者象之體質留於下者也人見
其上下真以為兩矣豈知其未嘗不一耶由是觀之世
之所謂變化者未嘗不出於一而兩於所在也自兩以
[001-8b]
往有不可勝計者矣
   八卦納甲
晦朔㑹為坤象三日朏而出於庚為震象五日上弦而
見於丁為兊象七日盈於甲壬為乾象既形而生魄退
於辛為巽象八日下弦消於丙為艮象七日復與日㑹
于辰次之所而為坤象 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虞翻曰謂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
日兑象月見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旦巽象
[001-9a]
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月滅乙晦
夕朔旦則坎象水流戊日中則離離象火就巳戊巳土
位象見於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蠱先甲三日後甲
三日虞翻曰謂初變成乾乾為甲至二成離離為日謂
乾三爻在前故先甲三日賁時也變三至四體離至五
成乾乾三爻在後故後甲三日旡妄時也易出震消息
厯乾坤象乾為始坤為終故終則有始乾為天震為行
故天行也 巽九五先庚三日後庚三日虞翻曰謂變
[001-9b]
初至二成離至三成震震主庚離為日震三爻在前故
先庚三日謂益時也動四至五成離終上成震震爻在
後故後庚三日也乾成於甲坤成於庚隂陽天地之始
終故經舉甲庚於蠱彖巽五也 革已日乃孚虞翻曰
離為日孚謂坎四動體離五在坎中故已日乃孚以成
既濟 漢上朱氏曰已日當讀作戊巳之已十日至庚
而更更革也自庚至己十日浹矣已日者浹日也革自
遯來无妄變也二變家人三變離四變革无妄之震納
[001-10a]
庚革之離納已故有此象二應五三應上孚也 趙氏
曰天道左旋日月右轉兩曜行天若彈丸然月受日光
向為明而背為魄下土視之則有盈闕葢日行一度一
嵗一周天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一月一周天合
離盈速之既異朓朒弦望之攸分魄者月之體坤之純
陰象焉明者日之光乾之純陽象焉其生明也一陽在
下震之象其生魄也一隂在下巽之象二陽浸長上弦
為兑二隂浸長下弦為艮三日明於庚震納庚也十六
[001-10b]
魄於辛巽納辛也八日弦於丁兑納丁也廿三弦於丙
艮納丙也日月相望於三五月盈在甲故乾納甲日月
合符於晦朔月沒於乙故坤納乙明滿於甲而盡乎壬
壬廿九日也過則晦矣故乾復納壬魄全於乙而止乎
癸癸二日也過則明矣故坤復納癸望前月行先乎日
故以昬定望後月行後乎日故以晨定月近於朔故必
三十度而明始見月逺於望故不待十度而魄已生日
月相去各九十餘度四分天之一明與魄分謂之弦日
[001-11a]
月相對各百八十餘度直乎天之半明周乎魄謂之望
日離也納己巳居陽中月坎也納戊戌居隂中日月合
徳戊巳无位循環不窮所以為中 朱氏參同契説曰
首言乾坤坎離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
以見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納甲六卦以見一月
用功之進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納甲六卦而兩
之葢内以詳理月節而外以兼統嵗功其所取於易以
為説者如是而已初未嘗及夫三百八十四爻也今世
[001-11b]
所傳火候之法乃以三百八十四爻為一周天之數以
一爻直一日而爻多日少則不免去其四卦二十四爻
以俟二十四氣之至而漸加焉已非出於自然脗合之
度矣且當日所用之爻或隂或陽初無次第不知功夫
有何分别又況一日之間已周三百六十之數而其一
氣所加僅得一爻多少重輕不相權凖又此二十四者
進增微漸退减暴疾無復往來循環之勢恐亦後人以
意為之未必魏君之本指也參同之書本不為明易乃
[001-12a]
姑借此納甲之法以寓其行持進退之候異時每欲學
之而不得其傳無下手處不敢輕議然其所言納甲之
法則今所傳京房占法見於火珠林者是其遺説沈存
中筆談解釋甚詳亦自有理參同所云甲乙丙丁庚辛
者乃以月之昬旦出沒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雖
非為明易而設然易中無所不有茍其言自成一説可
推而通則亦無害於易
  □/七日來復
[001-12b]
正義曰案易緯稽覽圖云卦氣起中孚故離坎震兑各
主其一方其餘六十卦卦有六爻爻别主一日凡主三
百六十日餘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者每日分為八十分
五日分為四百分四分日之一又為二十分是四百二
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别各得七分是每卦
得六日七分也剥卦陽氣之盡在於九月之末十月當
純坤用事坤卦有六日七分坤卦之盡則復卦陽來是
從剥盡至陽氣來復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舉成數言
[001-13a]
之 大衍厯議曰十二月卦出於孟氏章句其説易本
於氣而後以人事明之京氏又以卦爻配朞之日坎離
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頤
晉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餘皆六日七分止於占災眚
與吉凶善敗之事至於觀隂陽之變則錯亂而不明自
乾象厯以降皆因京氏惟天保厯依易通統軌圖自八
十有二節五卦初爻相次用事及上爻而與中氣偕終
非京氏本㫖及七畧所傳按郎顗所傳卦皆六日七分
[001-13b]
不以初爻相次用事齊厯謬矣 漢上朱氏曰先儒舊
傳自子夏京房陸績虞翻皆以陽涉六隂極而反初為
七日至王昭素乃暢其説曰乾有六陽坤有六陰一隂
自五月而生屬坤陰道始進陽道漸消九月一陽在上
衆隂剥物至十月則六隂數極十一月一陽復生自剥
至十一月隔坤之六陰隂數既六過六而七則位屬陽
以此知過坤六位即六日之象至於復為七日之象是
以安定曰凡厯七爻以一爻為一日故謂之七日伊川
[001-14a]
曰七變而為復故云七日蘓子曰坤與初九為七其實
皆源於子夏夫陽生於子隂生於午自午至子七而必
復乾坤消息之理也故以一日言之自午時至夜半復
得子時以一年言之自五月至十一月復得子月以一
月言之自午日凡七日復得子日以一紀言之自午嵗
凡七嵗復得子嵗天道運行其數自爾合之為一紀分
之為一嵗一月一日莫不皆然故六十卦當三百六十
日而兩卦相去皆以七日且卦有以爻為嵗者有以爻
[001-14b]
為月者有以爻為日者於復言七日來復者明卦氣也
陸希聲謂聖人言七日來復為歴數之微明是也以消
息言之自立冬十月節至大雪十一月節坤至復卦凡
厯七爻以卦氣言之自冬至十一月中氣卦起中孚至
復卦凡厯七日聖人觀天道之行反復不過七日故曰
七日來復彖曰七日來復天行也王輔嗣曰復不可逺
也夫天道如是復道豈可逺乎豈惟不可逺亦不能逺
矣中孚十一月之卦也以嵗言之陽始於冬至以厯言
[001-15a]
之日始於牽牛以日言之晝始於夜半以人言之慮始
於心思易於復言七日來復冬至也於姤言品物咸章
夏至也舉二至則律厯見矣 陸氏曰臨九二爻體在
兑兑隂卦也有陽消之象焉故稱八月有凶戒之也復
卦初爻體震震陽卦有陽息之象焉故稱七日來復喜
之也兑在西方月生於西兑象得八故曰八月戒在逺
也震在東方日生於東震象得七故曰七日喜於近也
七八主静故於彖象言之 李氏曰復剛長而以日云
[001-15b]
者幸其至之速臨陽消而以月云者幸其消之遲 朱
氏曰自五月姤卦一陰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陽來復乃
天運之自然積隂之下一陽復生天地生物之心幾於
滅息而至此乃復可見在人則為静極而動惡極而善
本心幾息而復見之端也邵子之詩曰冬至子之半天
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𤣥酒味方淡大音
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犧至哉言也學者冝盡
心焉
[001-16a]
   治厯明時
漢上朱氏曰乾始於坎而終於離坤始於離而終於坎
乾終而坤革之地革天也陽極生隂乃為寒坤終而乾
革之天革地也隂極生陽乃為暑天地相革寒暑相成
是亦水火相息也坎冬離夏震春兑秋四時也故曰天
地革而四時成君子觀澤中有火則知日月坎離有交
㑹之道日火也月水也冬至日起牽牛一度右行而周
十二次盡斗二十六度則復還牽牛之一度而厯更端
[001-16b]
矣牽牛者星紀也水之位也日月交㑹于此澤中有火
之象也厯更端者革也昔者黄帝迎日推策始作調厯
閲世十一厯年五千而更七厯至漢造厯嵗在甲子乃
十一月冬至甲子朔為入厯之始是時日月如合璧復
㑹于牽牛距上元太初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嵗葢
日月盈縮與天錯行積久閏差君子必修治其厯以明
四時之正所謂四時之正者冬至日月必㑹于牽牛之
一度而弦望晦朔分至啟閉皆得其正矣日月不㑹者
[001-17a]
司厯之過也嘗問厯於郭忠孝曰古厯起於牽牛一度
沈括謂今宿於斗六度謂之嵗差何也曰久則必差差
久必復於牽牛牽牛一度者乃上元太初起厯之元也
天之動始於坎厯艮與震而左行地之動始於離歴坤
與兑而右行是以日月㑹于牽牛萬物成於艮故曰天
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田氏曰自乾至
革其卦凡四十有九太衍之用也分而象兩天地革矣
揲之以四四時成矣是以至革則治厯後世以大衍為
[001-17b]
厯者豈非得是歟 蔡氏曰黄道之差始自春分秋分
赤道所交月道之差始自交初交中黄道所交日出入
赤道二十四度月出入黄道六度黄道一周退前所交
六十分度之一是謂嵗差月道一周退前所交一度八
萬九千七百七十二分度之四萬三千五百三少半積
二萬一千九百一十五年而嵗差周積二百二十一月
及分一千七百五十三而交道周矣赤道紘帶天之中
日道月道斜交赤道之内外其周圍長短與赤道無差
[001-18a]
而日月每日行度亦無盈縮進退厯家欲求日月交㑹
故以赤道為起算之法以赤道度數而揆之黄道則日
行有盈縮焉以赤道度數而揆之月道則月行有進退
焉非日月之行真有盈縮進退也
   象閏當期
沙隨程氏曰分而為二掛一曰象兩象三而不曰兩儀
三才者此據厯法言之陽為春夏隂為秋冬所謂兩也
陽為夏隂為冬春秋為隂陽之中所謂三也故揲之以
[001-18b]
四然後以象四時歸竒於扐以象閏五嵗再閏故再扐
而後掛此十有八變之一也指問曰扐按厯法十九年
七閏為一章其間五嵗再閏者二餘亦不滿六嵗故舉
其大數曰五嵗再閏二十七章為一㑹三㑹為一統三
統為一元元四千六百一十七嵗冬至甲子朔旦無餘
分此太元之厯法也是謂天統千五百三十九嵗甲辰
朔旦冬至無餘分是謂地統又千五百三十九嵗甲申
朔旦冬至無餘分是謂人統云元二百四十三章也
[001-19a]
漢上朱氏曰得五與四四則策數三十六四九也是為
乾之策乾之象老陽也得九與八八則策數二十四四
六也是為坤之策坤之策老隂也得五與八八得九與
四八策數皆二十八四七也是為震坎艮之策少陽也
得九與四四得五與四八策數皆三十二四八也是為
巽離兑之策少隂也三十六合二十四六十也二十八
合三十二亦六十也乾之策六爻二百一十有六坤之
策六爻一百四十有四乾坤之策凡三百有六十當朞
[001-19b]
之日具四時也震坎艮之策六爻一百六十有八巽離
兑之策六爻一百九十有二震坎艮巽離兑之策凡三
百有六十亦當朞之日舉乾坤則六卦舉矣劉牧謂經
唯舉乾坤老陽老隂三百六十之數當期之日不更别
舉他卦之爻而疑六日七分之義此不以三隅反也唐
陸希聲謂易以年統月以嵗統旬以日統時凡言月者
以一策當一月一九之策三十有六是為三年故曰皆
一九之策也又曰以年統月一日十二時七日八十四
[001-20a]
時一九之策三十六二六之策四十八凡八十有四是
為七日八十四時故曰七日者一九二六之策也又曰
以日統時一朔之旬三十日七二十八策八三十二策
凡六十策半之為三十故曰言旬者合七八之策而半
之以象一朔之旬一閏三十日再閏六十日九三十六
策六二十四策凡六十策故曰言嵗者全之以象再閏
之日月有朔虚故半之嵗有中盈故全之一月三旬八
月二十四旬而老隂之策二十有四故曰八月之旬當
[001-20b]
極隂之策二十有四三嵗為一閏一嵗三百六十日而
二篇之爻三百八十有四除三百六十日餘二十四日
故曰閏之日當二篇之爻八十有四乾坤之策當朞之
日而少六日故曰虚分包焉二篇之爻三百八十四爻
多二十四日故曰盈分萃焉其説本於繫辭坤乾之策
當朞之日然時有牴牾 龜山楊氏曰以爻當期其原
出於繫辭而以星日氣候分布諸爻易未有也其流詳
於緯書世傳稽覽圖是也楊子草𤣥盖用此耳卦氣起
[001-21a]
於中孚冬至卦也太𤣥以中凖之其次復卦太𤣥以周
凖之升大寒卦也太𤣥以干凖之今之厯書亦然而先
天以復為冬至噬嗑為大寒 林氏曰大哉易乎本夫
道徳性情之妙而放諸隂陽氣數之中如復所謂七日
臨所謂八月蠱所謂先甲後甲巽所謂先庚後庚又如
十年三嵗月幾望已日乃孚是皆隂陽氣數當然之變
又豈浮説遁辭所能得也嘗攷之大傳乾坤之策凡三
百有六十以當期之日其所以酬酢萬變終終而始始
[001-21b]
者不出乎四時五行當期之數也孟氏而下有焦贛氏
以一卦變為六十四積而至於四千九十六凡一卦所
主六日震離坎兑寄直於分至之日如曰冬至則坎用
事次未濟次蹇次頤次中孚次復當期之數循環為變
此正子雲以太𤣥凖易法也然太𤣥以二首統九日自
中孚起牽牛一度則於焦氏之法微有不合其後孔穎
達求之易緯又以四正卦各主其一方卦有六爻爻主
一氣所謂二十四氣也其餘卦六十為爻者三百六十
[001-22a]
六日七分則以一卦主之較以周天之度無有餘不足
之分三家之學是皆以卦氣言易者也然當期之數所
用不同如此
   十二月卦圖
朱氏曰謂温厚之氣盛於東南嚴凝之氣盛於西北者
禮家之説也謂陽生於子於卦為復隂生於午於卦為
姤者厯家之説也謂巽位東南乾位西北者説卦之説
也此三者各為一説而禮家厯家之言猶可相通至於
[001-22b]
説卦則其卦位自為一説而與彼二者不相謀矣乾於
文王八卦之位在西北於十二卦之位在東南坤於丈
王八卦之位在西南於十二卦之位在西北故今圖列
文王八卦於内而布十二卦於外以見彼此位置迥然
不同論十二卦則陽始於子而終於已隂始於午而終
於亥論四時之氣則陽始於寅而終於未隂始於申而
終於丑此二説者雖若小差而所爭不過二位葢子位
一陽雖生而未出乎地至寅位泰卦則三陽之生方出
[001-23a]
地上而温厚之氣從此始焉已位乾卦六陽雖極而温
厚之氣未終故午位一隂雖生而未害於陽必至未位
遯卦而後温厚之氣始盡也其午位隂已生而嚴凝之
氣及申方始亥位六隂雖極而嚴凝之氣至丑方盡義
亦放此葢地中之氣難見而地上之氣易識故周人以
建子為正雖得天統而孔子之論為邦乃以夏時為政
葢取其隂陽始終之著明也坤蹇解卦之彖辭皆以東
北為陽方西南為隂方然則謂冬春為陽夏秋為隂亦
[001-23b]
是一説但説卦又以乾為西北則隂有不盡乎西以巽
為東南則陽有不盡乎東又與三卦彖辭小不同但此
自是一説與他説如十二卦之類各不相通爾陽主進
而隂主退陽主息而隂主消進而息者其氣彊退而
消者其氣弱此隂陽之所以為柔剛也陽剛温厚居東
南主春夏而以作長為事隂柔嚴凝居西北主秋冬而
以斂蔵為事作長為生斂蔵為殺此剛柔之所以為仁
義也以此觀之則隂陽剛柔仁義之位豈不曉然而彼
[001-24a]
揚子雲之所謂於仁也柔於義也剛者乃自其用處之
末流言之葢亦所謂陽中之隂隂中之陽固不妨自為
一義但不可以雜乎此而論之耳天地之間一氣而已
分隂分陽便是兩物故陽為仁而隂為義然隂陽又各
分而為二故陽之初為木為春為仁陽之盛為火為夏
為禮隂之初為金為秋為義隂之極為水為冬為智葢
人之惻隠方自中出而禮之恭敬則已盡發於外義之
羞惡方自外入而智之是非則已全伏於中故其象類
[001-24b]
如此非是假合附㑹若能黙㑹於心便自可見元亨利
貞其理亦然文言取類尤為明白五行之中四者既各
有所屬而土居中宫為四行之地四時之主在人則為
信為真實之義而為四徳之地衆善之主也葢天人一
物内外一理流通貫徹初無間隔邵子曰至哉文王之
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
為既濟也乾生於子坤生於午坎終於寅離終於申以
應天之時也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
[001-25a]
女代母坎離得位而兑艮為耦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
法其盡於是矣此言文王改易伏羲卦圖之意也葢自
乾南坤北而交則乾北坤南而為泰矣自離東坎西而
交則離西坎東而為既濟矣乾坤之交者自其所以成
而反其所由生也故再變則乾退乎西北坤退乎西南
也坎離之變者東自上而西西自下而東也故乾坤既
退則離得乾位而坎得坤位也震用事者發生於東方
巽代母者長養於東南也 易通卦騐曰冬至四十五
[001-25b]
日以次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復當故卦乾西北也主立
冬坎北方也主冬至艮東北也主立春震東方也主春
分巽東南也主立夏離南方也主夏至坤西南也主立
秋兑西方也主秋分
   乾坤
朱氏曰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一而虚故以量
言而曰廣葢天之形雖包於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
之中也 漢上朱氏曰伏羲畫卦乾上坤下立天地之
[001-26a]
位歸蔵先坤後乾首萬物之母連山乾始於子坤始於
午至於周易尊乾卑坤其體乃定闔闢以一嵗言之寒
暑也以一日言之晝夜也以一身言之出入之息死生
之變也无闔則无闢无静則无動此歸蔵所以先坤歟
 荀爽曰乾起坎而終於離坤起於離而終於坎離坎
者乾坤之家而隂陽之府故曰大明終始 張氏曰乾
曰行以徳言也坤曰勢以體言也徳大而難名故曰健
體定而不變故曰坤凡卦之不可以名言者唯乾焉爾
[001-26b]
 吕氏曰天下惟有一理坤之彖止曰乃順承天徳合
无疆而已葢理未有在乾之外者也故曰效法之謂坤
泰内健而外順否内柔而外剛何也乾健也坤順也否
則上下不交有天地之形而無乾坤之用故不言健順
 魏氏曰乾天也離日也皆為君之象坤地也坎月也
皆為臣之象未有乾坤不交而能位天地坎離不交而
能育萬物君臣不交而能躋斯世於泰和也
   六十卦直日
[001-27a]
四正卦 冬至坎用事 春分震 夏至離 秋分兑
 十一月未濟蹇頤中孚復 十二月屯謙睽升臨
正月小過蒙益漸泰 二月需隨晉解大壯 三月豫
訟蠱革夬 四月旅師比小畜乾 五月大有家人井
咸姤 六月鼎豐渙履遯 七月恒節同人損否 八
月巽萃大畜賁觀 九月歸妹无妄明夷困剥 十月
艮既濟噬嗑大過坤 四正為方伯中孚為三公復為
天子屯為諸侯謙為大夫睽為九卿升還從三公周而
[001-27b]
復始 九三應上九清淨微温陽風 九三應上六絳
赤決温隂雨 六三應上六白濁微寒隂雨 六三應
上九麴塵決寒陽風 諸卦上有陽爻者陽風上有隂
爻者隂雨後魏厯志/  十二辟卦 復子 臨丑
泰寅 大壯卯 夬辰 乾已 姤午 遯未 否申
 觀酉 剥戌 坤亥
 書
  堯厯象圖
[001-28a]
   厯法所起
古法以紀蔀為宗從伏羲先天甲寅積周一千八百一
十四紀再入十五紀人元一十有二蔀當癸酉蔀嵗在
己丑而生帝堯至甲辰嵗十有六即位越二十有一嵗
得甲子而演紀作厯是年天正冬至日在虚一度按乾
鑿度皇極經世及漢皇甫謐所載並然
   嵗差法
按紀元厯 嵗周三百六十五度二千四百三十六分
[001-28b]
此一嵗之氣積分也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
六十四分太陽所纒周天之度也 嵗差一百二十八
分注云以嵗周數除周天數即得太陽嵗行不及之分
 度母一萬注以一度為萬分 自演紀至開元甲子
冬至日在斗十度凡退三十八度四千一百二十八分
至乾徳甲子冬至日在斗六度凡退四十一度四千八
百四十八分至慶厯甲申冬至日在斗五度此法通古
合今故知堯厯日在虚度而鳥火昴虚以仲月昏中合
[001-29a]
堯典
   推厯代所入蔀例
按乾鑿度入天元一千八百一十四紀再十五紀而堯
生於人元之癸酉蔀己丑嵗至甲辰嵗十有六以唐侯
升為天子至文王受洛書再入十六紀當天元戊午蔀
二十四嵗在癸丑又五年戊午受丹書明年己未改元
越十有二年辛未正月戊午武王伐商故經曰惟十有三
年春一月戊午師渡孟津由此逆推今古不差
[001-29b]
   積年數
堯在位七十年 舜五十年 夏四百三十二年 商
六百二十九年 周八百六十七年 秦莊襄終二世
四十三年 前後漢合四百二十六年 漢至太初一
百三年 太初至唐開元甲子凡八百二十七年 開
元甲子至本朝慶厯甲申凡三百二十一年三統厯七
十六年為一蔀二十蔀為一紀積一千五百二十嵗凡
紀首者皆嵗甲寅日甲子即以甲子之日為初蔀名甲
[001-30a]
子蔀一也滿七十六嵗其後年初日次癸夘即以癸夘
為蔀首二也從此以後壬午為蔀三也乙酉蔀二十也
是一紀之數終而復始
甲寅天子蔀/甲甲寅己酉蔀/甲寅甲午蔀/甲寅己卯蔀/
庚午癸卯蔀/庚午戊子蔀/庚午癸酉蔀/庚午戊午蔀/
丙戌壬午蔀/丙戌丁卯蔀/丙戌壬子蔀/丙戌丁酉蔀/
壬寅辛酉蔀/壬寅丙午蔀/壬寅辛卯蔀/壬寅丙子蔀/
戊午庚子蔀/戊午乙酉蔀/戊午庚午蔀/戊午乙夘蔀/
[001-30b]
甲戌己卯蔀/甲戌地子蔀/甲甲戌己酉蔀/甲戌甲午蔀/
庚寅戊午蔀/庚寅癸夘蔀/庚寅戊子蔀/庚寅癸酉蔀/
丙午丁酉蔀/丙午壬午蔀/丙午丁夘蔀/丙午壬子蔀/
壬戌丙子蔀/壬戌辛酉蔀/壬戌丙午蔀/壬戌辛夘蔀/
戊寅乙夘蔀/戊寅庚子蔀/戊寅乙酉蔀/戊寅庚午蔀/
甲午甲干蔀/甲午己夘蔀/甲午人子蔀/甲甲午己酉蔀/
庚戌癸酉蔀/庚戌戊午蔀/庚戌癸夘蔀/庚戌戊子蔀/
丙寅壬子蔀/丙寅丁酉蔀/丙寅壬午蔀/丙寅丁夘蔀/
[001-31a]
壬午辛夘蔀/壬午丙子蔀/壬午辛酉蔀/壬午丙午蔀/
戊戌庚午蔀/戊戌乙夘蔀/戊戌庚子蔀/戊戌乙酉蔀/
朱氏曰厯所以紀數之書也象所以觀天之器也日陽
精一日而繞地一周月隂精一月而與日一㑹星二十
八宿衆星為經金木水火土五星為緯辰以日月所㑹
分周天之度為十二次 正義曰古時真厯遭戰國及
秦而亡漢存六厯雖詳於五紀之論皆秦漢之際假託
為之實不得正 大衍厯議曰漢自中興以來圖䜟漏
[001-31b]
泄而考靈曜命厯序皆有甲寅元其所起在四分厯庚
申元後百一十四嵗緯所載壬子冬至則其遺術也
董巴議曰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黄
帝因之初作調厯厯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厯顓頊
以今之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月朔旦立春五星㑹于
天厯營室也冰凍始泮蟄蟲始發雞始三號天曰作時
地曰作昌人曰作樂鳥獸萬物莫不應和故顓頊聖人
為厯宗也湯作殷厯弗復以正月朔旦立春為節更以
[001-32a]
十一月朔旦冬至為元首下至周魯及漢皆從其節據
正四時夏為得天以承堯舜從顓頊故也禮記大戴曰
虞夏之厯建正於孟春此之謂也
   閏
一年餘十有一日四分日之一二年餘二十有二日四
分日之二三年餘三十有三日四分日之三四年餘四
十有五日五年餘五十六日四分日之一
素問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注立
[001-32b]
首氣於初節之日示斗建於月半之辰退餘閏於相望
之後 朱氏曰天體至圓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麗天而少遲
一日繞地一周無餘而常不及天一度積三百六十五
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與初躔㑹是一嵗
日行之數也月麗天而尤遲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
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
九而與日㑹十二㑹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餘分之積五
[001-33a]
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盡三百
四十八通計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
四十八是一嵗月行之數也嵗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
三百六十者嵗之常數也故日行而多五日九百四十
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為氣盈月行而少五日九百四
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為朔虚合氣盈朔虚而閏生
焉故一嵗閏率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
三嵗一閏則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一五嵗
[001-33b]
再閏則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
九嵗七閏則氣朔分齊是為一章也故積之三年而不
置閏則春之一月入于夏而時漸不定矣子之一月入
于丑而嵗漸不成矣積之之欠至於三失閏則春皆入
夏而時全不定矣十二失閏則子皆入丑而嵗全不成
矣 葉氏曰治厯者先求一嵗有餘不足之數以置閏
則四時久而不差葢日差則月不成月差則時不成時
差則嵗不成矣 吳氏曰三嵗餘三十三日四分日之
[001-34a]
三三嵗一閏尚餘三日四分日之三五嵗餘五十六日
四分日之五五嵗再閏則又少三日四分日之五十九
年七閏謂之一章總十九年而論之餘二百一十三日
四分日之三閏月又小七閏計二百丹三日尚餘十日
四分日之三積至八十一章然後盈虚之數盡而復始
矣今言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意其以四分日之一而當
一日焉 胡氏曰迎日推策則有其數轉璣觀衡則有
其象歸竒於扐以象閏數也斗指兩辰之間象也象數
[001-34b]
者天理也非人所能為也故以定時成嵗者唐典也以
詔王居門終月者周制也班告朔於邦國不以是為附
月之餘而弗之數也
   出日納日
葉氏曰日之出納以一日言之則東西也以一嵗言之
則日陽物隨陽以進退南者陽之正位冬至陽始萌日
自斗而北行則進而離其所至春分而陽功顯萬物於
是皆作故謂之出夏至隂始萌日自井而南行則退而
[001-35a]
復其所至秋分而陽功畢萬物於是皆成故謂之納一
日之出納均於東西惟仲春在奎十四度仲秋在角五
度景居二至長短之中去極俱九十一度皆以卯出以
酉入則嵎夷正其所自出也故命曰𤾉谷西正其所自
入也故命曰昧谷因其一日出納之正使治其一嵗出
納之事者賓餞也 朱氏曰出日方出之日盖以春分
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識其初出之景也納日方納之日
葢以秋分之暮夕方納之日而識其景也
[001-35b]
   四仲中星
春則以胃加酉夏則以栁加酉秋則以氐加酉冬則以
虚加酉中星各見於午位 正義曰四方皆有七宿各
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
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天道左旋日體右
行故星見之方與四時相逆春則南方見夏則東方見
秋則北方見冬則西方見 何承天曰堯典日永星火
以正仲夏今季夏則火中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今季秋
[001-36a]
則虚中爾來二千七百餘年以中星檢之所差二十七
八度則堯冬至日在須女十度左右也漢太初厯冬至
在牽牛初後漢四分及魏景初法同在斗二十一 林
氏曰鳥火虚昴皆是分至之昏見於南方直正午之中
星而孔氏謂七星畢見不以為中星王肅覺其非遂謂
宅嵎夷孟月也日中日永宵中仲月也鳥火虚昴季月
也此説並與天象偶合然分孟仲季非書之意葢不知
厯家有嵗差之法以月令日在某宿而求之所以不合
[001-36b]
按厯家自北齊向子信始知嵗差之法故以厯推之凡
八十餘年差一度月令日在某宿比之堯時則已差矣
故唐一行云月在虚一則星火星昴皆以仲月昏中而
沈存中亦云堯典日短星昴今乃日短星東壁 朱氏
曰中星或以象言或以次言或以星言者葢星適當昏
中則以星言如星虚星昴是也星不當中而適當其次
者則以次言如尾火是也次不當中而適界於兩次之
間者則以象言如星鳥是也聖人作厯推攷參驗以識
[001-37a]
四時中星其立言之法詳密如此又按堯冬至日在虚
昏中昴今日在斗昏中壁而中星古今不同者葢天有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嵗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
日之一天度四分之一而有餘嵗日四分之一而不足
故天度常平運而舒日運常内轉而縮天漸差而西嵗
漸差而東此即嵗差之由唐一行所謂嵗差者日與黄
道俱差者是也古厯簡易未立差法但隨時占候修改
以與天合至東晉虞喜始以天為天以嵗為嵗乃立差
[001-37b]
法以追其變約以五十年而退一度何承天以為太過
乃倍其年而又反不及至隋劉焯取二家中數為七十
五年葢為近之而亦未為精密也堯時昏旦星中於午
月令差於未漢晉以來又差今比堯舜時似差及四分
之一 陳氏曰書之所言皆昏星也書於仲夏舉房心
火房/心也而月令舉亢書於仲秋舉虚而月令舉牛書於仲
冬舉昴而月令舉壁則書之中星常在後而月令中星
常在前葢月令舉月本書舉月中也 鄭氏曰二十八
[001-38a]
宿環列於四方隨天而西轉四方雖有定星而星無定
居各以時見於南方天形北傾故北極居天之中而常
在人北二十八宿常半隠半見日東行厯二十八宿故
隠見各有時必於南方攷之惟仲春之月四方之星各
居其位故星火在東星鳥在南星昴在西星虚在北至
仲夏則鳥轉而西火轉而南虚轉而東昴轉而北至仲
秋則火轉而西虚轉而南昴轉而東鳥轉而北至仲冬
則虚轉而西昴轉而南鳥轉而東火轉而北來嵗仲春
[001-38b]
則鳥又轉而南矣循環無窮堯典考中星以正四時甚
簡而明異乎呂令之星舉月本也 方氏曰書言分至
之所中月令言昏旦之所中彼以時為主此以月為主
然見於南方則一也
堯典日星 月令日星秦厯㫁取近距/以乙夘嵗正月
唐月令日星己巳合朔立春為上/元七曜俱在營室
     孟春日在營室/昏參中旦 正月節日在虚昏昴中/曉心中斗建寅初
       尾中/     中氣日在危昬畢/中曉尾中斗寅中
[001-39a]
日中星鳥 仲春日在奎昬/弧中旦建 二月節日在營室昬東初/井中曉箕中斗卯
       星中/     中氣日在奎昬東井/中曉南斗中斗夘中
     季春日在胃昬/七星中旦 三月節日在婁昬栁中/曉南斗中斗辰初
       牽牛中/    中氣日在胃昬張中/曉南斗中斗辰中
     孟夏日在畢昬/翼中旦婺 四月節日在昴昬翼中/曉牽牛中斗已初
       女中/     中氣日在畢昬軫中/曉須女中斗已中
日永星火 仲夏日在東井/昬元中旦 五月節日在參昬角/曉危中斗午初
       危中/     中氣日在東井昬亢/中曉營室中斗午中
[001-39b]
     季夏日在栁昬/火中旦奎 六月節日在東升昬氐中/曉東壁中斗未初
       中/      中氣日在栁昬尾/中曉奎中斗未中
     孟秋日在翼昬/建星中旦 七月節日在張昬尾中/曉婁中斗申初
       畢中/     中氣日在張昬箕/中曉昴中斗申中
宵中星虚 仲秋日在角昬/牽牛中旦 八月節日在翼昬南斗/中晚畢中斗酉初
       觜觽中/    中氣日在軫昬南斗/中曉東井中斗酉中
     季秋日在房昬/虚中旦栁 九月節日在角昬牽牛中/曉東井中斗戌初
       中/      中氣日在氐昬須女/中曉栁中斗戌中
[001-40a]
     孟冬日在尾昬/危中旦七 十月節日在房昬虚中/曉張中斗亥初
       星中/     中氣日在尾昬危/中曉翼中斗亥中
日短星昴 仲冬日在斗昬/東壁中旦 十一月節日在箕昬營空/中曉軫中斗子初
       軫中/     中氣日在南斗昬東/壁中曉角中斗子中
     季冬日在婺女/昬婁中旦 十二月節日在南斗昬奎/中曉亢中斗丑初
       氐中/     中氣日在須女昬婁/中曉氐中斗丑中
馬融鄭𤣥以為星鳥星火謂正在南方春分之昬七星
中仲夏之昬心星中秋分之昬虚星中冬至之昬昴星
[001-40b]
中皆舉正中之星不為一方盡見 夏氏曰仲春之月
日在昴入於酉地初昬之時鶉火之星見於南方正午
之位當是時也晝五十刻夜五十刻晝夜相等故曰日
中又云星鳥者葢是時朱鳥亦見南方不言鶉火而言
星鳥舉四象也仲夏之月日在星入於酉地初昬之時
大火見於南方正午之位當是時也晝長夜短晝六十
刻夜四十刻故謂之日永星火此舉十二次也仲秋之
月日在心入於酉地初昏之時虚星見於南方正午之
[001-41a]
位當是時也晝夜分晝五十刻夜五十刻故謂之宵中
星虚仲冬之月日在虚入於酉地初昏之時昴星見於
南方正午之位方是時也晝短夜長晝四十刻夜六十
刻故謂之日短星昴此舉二十八宿也 賈逵曰太初
厯冬至日在牽牛初者牽牛初星也古黄帝夏殷周魯
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斗星也 蔡邕曰顓帝厯術
曰天元正月己巳朔旦立春俱以日月起於天廟營室
五度今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 王孝通詰傅仁均
[001-41b]
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七宿畢見舉中宿言耳舉中宿
則餘星可知仁均專守昴中執文害意不亦謬乎又月
令仲冬昬東壁中明昴中非為常準若堯時星昴昏中
差至東壁然則堯前七千餘載冬至昬翼中日應在東
井井極北去人最近故暑斗極南去人最逺故寒寒暑
易位必不然矣仁均對曰宋祖沖之立嵗差隋張胄𤣥
等因而修之雖差數不同各明其意孝通未曉乃執南
斗為冬至常星夫日躔宿度如郵傳之過宿度既差黄
[001-42a]
道隨而變矣 大衍厯議曰夏厯十二次立春日在東
壁三度於太初星距壁一度太也顓頊厯上元甲寅嵗
正月甲寅晨初合朔立春七曜皆直艮維之首葢重黎
受職於顓頊九黎亂徳二官咸廢帝堯復其子孫命掌
天地四時以及虞夏故本其所由生命曰顓頊其實夏
厯也湯作殷厯更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為上元周
人因之距羲和千祀昬明中星率差半次夏時直月節
者皆當十有二中故因循夏令其後吕不韋得之以為
[001-42b]
秦法更考中星斷取近距以乙夘嵗正月己巳合朔立
春為上元洪範傳曰厯記始於顓頊上元太始閼逢攝
提格之嵗畢&KR1101之月朔日己巳立春七曜俱在營室五
度是也 角至箕為蒼龍凡七十五度斗至壁為𤣥武
凡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奎至參為白虎凡八十度井
至軫為朱雀凡百一十度總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正月
㑹於亥其辰為&KR1101訾二月㑹戌為降婁三月㑹酉為大
[001-43a]
梁四月㑹申為實沈五月㑹未為鶉首六月㑹午為鶉
火七月㑹已為鶉尾八月㑹辰為夀星九月㑹夘為大
火十月㑹寅為析木十一月㑹丑為星紀十二月㑹子
為𤣥枵
   日永短
正義曰馬融云古制刻漏晝夜百刻晝長六十刻夜短
四十刻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晝中五十刻夜亦五
十刻融之此言據日出見為説天之晝夜以日出入為
[001-43b]
分人之晝夜以昬明為限日未出前二刻半為明日入
後二刻半為昬損夜五刻以禆於晝則晝多於夜復校
五刻古今厯術與太史所候皆云夏至之晝六十五刻
夜三十五刻冬至之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秋
分之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此其不易之法也然今
太史細候之法則校常法半刻也從春分至于夏至晝
漸長增九刻半夏至至于秋分所減亦如之從秋分至
于冬至晝漸短減十刻半從冬至至于春分其增亦如
[001-44a]
之又於每氣之間增減刻數有多有少不可通而為率
漢初未能審知率九日增減一刻和帝時待詔霍融始
請改之鄭注書緯考靈曜仍云今日増減一刻猶尚未
覺誤也鄭注此云日長者日見之漏五十五刻日短者
日見之漏四十五刻與厯不同故王肅難云知日見之
漏減晝漏五刻不意馬融為傳已減之矣因馬融所減
而又減之故日長為五十五刻因以冬至反之取其夏
至夜刻以為冬至晝短此其所以誤 陳氏曰日之行
[001-44b]
也斗建寅則出乙而漸北斗建午則出艮而漸南漸北
則春既分而晝加長漸南則秋既分而晝加短長短不
過百刻 蔡氏曰天體北高而南下地體平著乎其中
日近北則去地逺而出早入遲故晝長日近南則去地
近而出遲入早故晝短日分十二時者嵗月日時之定
數日分百刻者古厯日分之用數
   羲和
蘓氏曰禹貢嵎夷在青州又曰𤾉谷則其地近日而光
[001-45a]
明當在東方海上以此推之則昧谷當在西極朔方幽
都當在幽州而南交為交趾明矣春曰宅嵎夷夏曰宅
南交冬曰宅朔方而秋獨曰宅西徐廣曰西今天水之
西縣也羲和之任亦重矣堯都於冀而其所重任之臣
乃在四極萬里之外理必不然當是致日景以定分至
然後厯可起也故使往驗之於四極非常宅也 李氏
曰作厯之法必先凖定四面方隅以為表識然後地中
可求即地中然後可以候日月之出沒星辰之轉運故
[001-45b]
堯所以使四子各宅一方者非謂居是地也特使定其
方隅耳如土圭之法測日之南北東西知其景之長短
朝夕亦堯之遺法也 朱氏曰羲和主厯象授時而已
非是各行其方之事葢官在國都而統治之方其極至
此非往居於彼也
   璣衡
朱氏曰美珠謂之璿璣機也以璿飾璣所以象天體之
運轉也衡横也謂衡簫也以玉為管横而設之所以窺
[001-46a]
璣而察七政之運行猶今之渾天儀也齊猶審也七政
日月五星也七者運行於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猶人
君之有政事也言舜初攝位乃察璣衡以審七政之所
在以起渾天儀晉天文志云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
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絶無師説不知其狀如何
周髀之術以為天似覆盆葢以斗極為中中髙而四邊
下日月旁行遶之日近而見之為晝日逺而不見為夜
蔡邕以為考驗天象多所違失渾天説王蕃曰天之形
[001-46b]
狀似鳥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猶卵之裹黄圓如彈丸
故曰渾天言其形體渾渾然也其術以為天半覆地上
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見有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地下
亦然北極去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而
嵩髙正當天之中極南五十五度當嵩髙之上又其南
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
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
一度而已是夏至日北去極六十七度春秋分去極九
[001-47a]
十一度冬至去極一百一十五度此其大率也其南北
極持其兩端其天與日月星宿斜而迴轉此必古有其
法遭秦而滅至漢武時落下閎始經營之鮮于妄人又
量度之至宣帝時耿夀昌始鑄銅而為之象衡長八尺
孔徑一寸璣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强轉而望之以知
日月星辰之所在即璿璣玉衡之遺法蔡邕以為近得
天體之實者也沈括曰舊法規環一面刻周天度一面
加銀丁葢以夜候之天晦不可目察則以手切之也古
[001-47b]
人以璿飾璣疑亦為此今按此以漢法逆推古制然厯
代以來其法漸宻本朝因之為儀三重其在外者曰六
合儀平置單環上刻十二辰八干四隅在地之位以凖
地面而定四方側立黒雙環具刻去極度數以中分天
脊直跨地平使其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結於其子午
以為天經斜倚赤單環具刻赤道度數以平分天腹横
繞天經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結於其卯酉以為
天緯二環表裏相結不動其天經之環則南北二極皆
[001-48a]
為員軸虚中而内向以挈三辰四遊之環以其上下四
方於是可攷故曰六合次其内曰三辰儀側立黒雙環
亦刻去極度數外貫天經之軸内挈黄赤二道其赤道
則為赤單環外依天緯亦刻宿度而結於黑雙環之卯
酉其黄道則為黄雙環亦刻宿度而又斜倚於赤道之
腹以交結於卯酉而半入其内以為春分後之日軌半
出其外以為秋分後之日軌又為白單環以承其交使
不傾墊下設機輪以水激之使其日夜隨天東西運轉
[001-48b]
以象天行以其日月星辰於是可攷故曰三辰其最在
内者曰四遊儀亦為黒雙環如三辰儀之制以貫天經
之軸其環之内則兩面當中各施直距外趾指兩軸而
當其要中之内又為小窾以受玉衡要中之小軸使衡
既得隨環東西運轉又可隨處南北低昂以待占候者
之仰窺焉以其東西南北無不周徧故曰四遊此其法
之大畧也厯家之説又以北斗魁四星為機杓三星為
衡今詳經文簡質不應北斗二字乃用寓名恐未必然
[001-49a]
姑存其説以廣異聞 馬融曰渾天儀可旋轉故曰璣
衡其横簫所以視星宿也以璿為璣以玉為衡葢貴天
象也 張氏曰葢天之法如繪像止得其半渾天之法
如塑象能得其全堯之厯象日星葢天法也舜之璿璣
玉衡渾天法也渾法宻於葢天創意者尚畧述作者愈
詳也 夏氏曰七政在天躔度長短多寡不同日行一
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嵗星日行千七百二十
八分度之百四十五熒惑日行一萬三千八百二十四
[001-49b]
分度之七千三百五十五太白辰星日各行一度鎮星
日行四千三百八十分度之百四十五七政躔度長短
多寡不同如此然必謂之齊者曽氏謂步七政之軌度
時數以轉璣窺衡而不差焉故曰齊其不齊者乃陵厯
鬭食盈縮犯守者也葢璣衡所見者皆時數軌度之當
然不如璣衡則為變異此説是也沈存中謂熙寧中受
詔典領厯官考察星辰以璣衡求極星從窺管候之凡
三月極星常循窺管之中夜夜不差則窺管即玉衡也
[001-50a]
 陳氏曰舜齊七政不言經星經者緯星所次也言乎
緯經在其中矣 曾氏曰堯之時觀天以厯象至舜又
察之以璣衡聖人之法至後世益備也曰七者則日月
五星曰政者則羲和之所治無不任焉其體至大葢一
言而盡 王蕃曰鄭𤣥説動運為璣持正為衡皆以玉
為之視其行度觀受禪是非也渾儀羲和氏之舊器厯
代相傳謂之璣衡其所由來有原統矣而斯器設在候
臺史官禁密學者寡得聞見穿鑿之徒不解璣衡之意
[001-50b]
見有七政之言因以為北斗七星締造虚文託之䜟緯
史遷班固猶尚惑之鄭𤣥有瞻雅髙逺之才沈静精妙
之思超然獨闢改正其説聖人復出不易斯言矣 蘓
氏曰古人測候天數其法有二一曰渾天儀規天矩地
機隠於内上布經躔以攷日星行度寒暑進退如張衡
渾天開元水運銅渾是也二曰銅候儀今新舊渾儀翰
林天文院與太史局所有是也又案吳王蕃曰渾天儀
者羲和之舊器積代相傳謂之璣衡其為用也以察三
[001-51a]
光以分度宿者也又有渾天象者以著天體以布星辰
二者以攷於天葢密矣詳此則渾天儀銅候儀之外又
有渾天象凡三器也渾天象歴代罕傳其制梁武袐
府有之云是宋元嘉中所造者古人候天具此三器乃
能盡妙 黄氏曰太極未判天地人三才函於其中謂
之渾沌渾沌云者言天地人渾然而未分也太極既判
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清濁渾者為人輕清者氣也
重濁者形也形氣合者人也故凡氣之發見於天者皆
[001-51b]
太極中自然之理運而為日月分而為五星列而為二
十八舍㑹而為斗極莫不皆有常理與人道相應可以
理而知也今畧舉其梗槩列之于下天體圓地體方圓
者動方者靜天包地地依天天體周圍皆三百六十五
度四分度之一徑一百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三凡一度
為百分四分度之一即百分中二十五分也四分度之
三即百分中七十五分也天左旋東出地上西入地下
動而不息一晝一夜行三百六十六度四分度之一縁/日
[001-52a]
東行一度故天左旋三百六/十六度然後日復出於東方地體徑二十四度其厚半
之勢傾東南其西北之髙不過一度邵雍謂水火土石
合而為地今所謂徑二十四度者乃土石之體爾土石
之外水接於天皆為地體地之徑亦得一百二十一度
四分度之三也兩極南北上下樞是也北髙而南下自
地上觀之北極出地上三十五度有餘南極入地下亦
三十五度有餘兩極之中皆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
謂之赤道横絡天腹以紀二十八宿相距之度大抵兩
[001-52b]
極正居南北之中是為天心中氣存焉其動有常不疾
不徐晝夜循環斡旋天運自東而西分為四時寒暑所
以平隂陽所以和此後天之太極也先天之太極造天
地於無形後天之太極運天地於有形三才妙用盡在
是矣日太陽之精主生養恩徳人君之象也人君有道
則日五色失道則日露其慝譴告人主而儆戒之如史
志所載日有食之日中烏見日中黒子日色赤日無光
或變為孛星夜見中天光芒四溢之類是也日體徑一
[001-53a]
度半自西而東一日行一度一嵗一周天所行之路謂
之黄道與赤道相交半出赤道外半入赤道内冬至之
日黄道出赤道外二十四度去北極最逺日出辰日入
申故時寒晝短而夜長夏至之日黄道入赤道内二十
四度去北極最近日出寅日入戌故時暑晝長而夜短
春分秋分黄道與赤道相交當兩極之中日出卯日入
酉故時和而晝夜均焉月太隂之精主刑罰威權大臣
之象大臣有徳能盡輔相之道則月行常度或大臣擅
[001-53b]
權貴戚官官用事則月露其慝而變異生焉如史志所
載月有食之月掩五星五星入月月光晝見或變為彗
星陵犯紫宫侵掃列舍之類是也月體徑一度半一日
行十三度百分度之三十七二十七日有餘一周天所
行之路謂之白道與黄道相交半出黄道外半入黄道
内出入不過六度如黄道出入赤道二十四度也陽精
猶火陰精猶水火則有光水則含影故月光生於日之
所照魄生於日之所不照當日則光明就日則光盡與
[001-54a]
日同度謂之朔月行潜於日/下與日㑹也邇一遐三謂之弦分天體/為四分
謂初八日及二十三日月行近日一分謂之邇一逺日/三分謂之遐三邇日一分受日光之半故半明半魄如
弓張弦上弦昬見故光在/西下弦旦見故光在東也衡分天中謂之望謂十五日/之昬日入
西月出東東西相/望光滿而魄死也光盡體伏謂之晦謂三十日月行近/於日光體皆不見
也/月行於白道與黄道正交之處在朔則日食在望則
月食日食者月體掩日光也月食者月入暗虚不受日
光也暗虚者日/正對照處經星三垣二十八舍中外官星是也計
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其星不動三垣紫
[001-54b]
微太微天市垣也二十八舍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
箕為蒼龍之體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為靈龜之
體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為白虎之體南方七宿
井鬼栁星張翼軫為朱雀之體中外官星在朝象官如
三台諸侯九卿騎官羽林之類是也在野象物如雞狗
狼魚龜鼈之類是也在人象事如離宫閣道華葢五車
之類是也其餘因義制名觀其名則可知其義也經星
皆守常位隨天運轉譬如百官萬民各守其職業而聽
[001-55a]
命於七政七政之行至其所居之次或有進退不常變
異失序則災祥之應如影響然可占而知也緯星五行
之精木曰嵗星火曰熒惑土曰填星金曰太白水曰辰
星併日月而言謂之七政皆麗于天天行速七政行遲
遲為速所帶故與天俱東出西入也五星輔佐日月斡
旋五氣如六官分職而治號令天下利害安危由斯而
出至治之世人事有常則各守其常度而行其或君侵
臣職臣專君權政令錯繆風教陵遲乖氣所感則變化
[001-55b]
多端非復常理如史志所載熒惑入於匏𤓰一夕不見
匏𤓰在黄道北三十餘度或勾已而行光芒震耀如五
斗器太白忽犯狼星狼星在黄道南四十餘度或晝見
經天與日爭明甚者變為妖星嵗星之精變為欃槍熒
惑之精變為蚩尤之旗填星之精變為天賊太白之精
變為天狗辰星之精變為枉矢之類如日之精變為孛
月之精變為彗政教失於此變異見於彼故為政者尤
謹候焉天漢四瀆之精也起於鶉火經西方之宿而過
[001-56a]
北方至於箕尾而入地下二十四氣本一氣也以一嵗
言之則一氣耳以四時言之則一氣分而為四氣以十
二月言之則一氣分而為六氣故六陰六陽為十二氣
又於六隂六陽之中每一氣分其初終則又裂而為二
十四氣二十四氣之中每一氣有三應故又分而為三
候是為七十二候原其本始實一氣耳自一而為四自
四而為十二自十二而為二十四自二十四而為七十
二皆一氣之節也十二辰乃十二月斗綱所指之地也
[001-56b]
斗綱所指之辰即一月元氣所在正月指寅二月指卯
三月指辰四月指已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
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
謂之月建天之元氣無形可見觀斗綱所建之辰即可
知矣斗有七星第一星曰魁第五星曰衡第七星曰杓
此三星謂之斗綱假如建寅之月昬則杓指寅夜半衡
指寅平旦魁指寅他月放此十二次乃日月所㑹之處
凡日月一嵗十二㑹故有十二次建子之月次名𤣥枵
[001-57a]
建丑之月次名星紀建寅之月次名析木建卯之月次
名大火建辰之月次名夀星建巳之月次名鶉尾建午
之月次名鶉火建未之月次名鶉首建申之月次名實
沈建酉之月次名大梁建戌之月次名降婁建亥之月
次名&KR1101訾十二分野即辰次所臨之地也在天為十二
辰十二次在地為十二國十二州凡日月之交食星辰
之變異以所臨分野占之或吉或凶各有當之者矣
   五辰
[001-57b]
天地氣數合而成五行復升為五氣五氣之精為五辰
聖人正五事修五行調五氣則五辰自然順軌故曰撫
于五辰亦猶五行之精凝於地而為金銀鉛汞砂也
黄氏曰五辰緯星凡星皆出辰沒戌故五星為五辰十
二舍經星亦為十二辰嵗星司肅典致時雨熒惑司哲
典致時燠太白司乂典致時暘辰星司謀典致時寒填
星司聖典致時風經星有常不變緯星有伏有息有進
有退與日相終始變則不可準難齊惟聖人能安之而
[001-58a]
以日星為紀日成月要嵗㑹由是而出故庶績凝焉
葉氏曰五行散之在陰以配日者謂之辰别之居方以
㑹日月者亦謂之辰其實一也 王氏運氣論曰五運
六氣之説不見於儒者之六經而見於醫家之素問夫
素問乃先秦古書雖未必皆黄帝歧伯之言然秦火以
前春秋戰國之際有如和緩秦越人輩雖甚精於醫其
察天地陰陽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宻也且夫寒暑燥
濕風火者天之隂陽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五
[001-58b]
者地之隂陽生長化收蔵下應之而五運行於其間即
五行之化氣也天數中於五戊居之地數中於六巳居
之戊巳土也化氣必以五六故甲巳化土而居於其首
土生金故乙庚次之金生水故丙辛次之水生木故丁
壬次之木生火故戊巳次之此化氣之序也地之三陰
三陽亦五行爾而火獨有二五行之妙理也葢木王於
東火王於南金王於西水王於北而土王於四維戊附
於戌而在乾已附於辰而在巽而未之對衝在丑故辰
[001-59a]
戌丑未寄王之位也未在西南其卦為坤其時為長夏
以其處四時之中吕氏月令謂之中央土此土正王之
位也春木生火秋金生水冬水生木而夏火制金生氣
絶矣惟土王於西南然後以火生土以土生金四時之
序循環不窮然火方王於午土遽王於未則火氣必耗
故君火以名其氣温而未熱相火以位與太陰同處未
申之間奉君令以行暑氣於是火不耗於土不屈於金
故丙盛則庚伏此火所以獨分君相之位也天氣始於
[001-59b]
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嵗立曰行四周而為二紀
天以六為節故氣以六朞而為一備地以五為制故運
以五嵗而為一周運統一嵗於四時之表氣分六位於
一嵗之中風雨燥濕寒暑其應有候其至有期然用以
占焉往往不效非素問之無驗用其説者知常而不知
變故也凡物理有常必有變雖天地之運動往來消息
盈虚可以逆其必然者常也若其變則無所不至可知
而不可必也嘗試即其常而言之五太之運是為太過
[001-60a]
其至先時五少之運是為不及其至後時惟平氣則不
疾不徐其至以時其大畧如此火運上臨少隂水運上
臨太陽木運上臨厥隂金運上臨陽明土運上臨太陰
謂之天符木運臨卯火運臨午金運臨酉水運臨子土
運臨四維謂之嵗㑹五太與在泉氣同謂之同天符五
少與在泉氣同謂之同嵗㑹若是者其氣和土運上見
少陽金運上見厥隂謂之運刑天若是者其氣乖此皆
五運之常也主氣各居一步厥隂主初少隂少陽次之
[001-60b]
太陰陽明又次之太陽主終六位不遷客氣與嵗推移
子嵗太陽之水為初丑嵗厥陰之木為初迭相往來而
少陽之為初氣乃在太陰之後半嵗已前司天主之半
嵗已後在泉主之其大畧如此若其情則有相得與不
相得其位則有順有逆相得者木火相臨火土相臨之
類也不相得者金木相臨水火相臨之類也父臨子則
順木居少陽之位是已反此則寒水居金位斯逆矣君
臨臣則順君火居少陽之位是已反此則相火居君火
[001-61a]
之位斯逆矣此皆六氣之常也及論其變則有正有邪
於是有變有勝有復有鬱有發有淫有承當時而行者
正也非時而行者邪也當時而行其過則為變非時而
行其至則為勝其救則為復抑而不伸則為鬱鬱而怒
起則為發陵其所勝則為淫極而必反則為承假如太
角之化為啟拆而變為摧拉太徴之化為暄燠而變為
炎烈正化之為變者然也少角木氣不足清勝而熱復
少徴火氣不足寒勝而兩復邪化之正復然也寒甚而
[001-61b]
无陽燄是為火鬱熱甚而无淒清是為金鬱抑而不伸
者然也水鬱而發則為冰雹土鬱而發則為飄驟鬱抑
而怒起者然也風淫所勝則克太陰熱淫所勝則克陽
明陵其所勝者也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濕土之下風氣
承之極則有反者然也然摧拉之變不應普天悉皆大
風炎烈之變不應薄海悉皆燔灼清氣之勝不應宇宙
无不明潔雨氣之復不應山澤无不蒸溽鬱也發也淫
也承也其理皆然凡此者其應非有候其至非有期是
[001-62a]
以可知而不可必也其應非有候則有不時而應者矣
其至非有時則有卒然而至者矣是故千里之逺其變
相似者有之百里之近其變不同者亦有之即其時當
其處隨其變而占焉則吉㓙可知況素問所以論天地
之氣化者將以觀其變而救民之疾也夫大而天地小
而人之一身五行之氣皆在焉天地之氣有常无變則
人亦和平而无災天地之氣變而失常則疾癘之所從
出也是故木氣勝則肝以實病脾以虚病火氣勝則心
[001-62b]
以實病肺以虚病此醫者所能致察儒者不得其詳也
至於官天地理陰陽順五行使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
無淒風秋無苦雨和平之氣行於兩間國無水旱之災
民無妖孽之病此儒者所當致察醫家未必能知也素
問亦畧言之矣五行之精是為五緯與運氣相應有嵗
星有畏星以此察其行之逆順而占其吉㓙然必曰徳
者福之過者罰之則是運氣之和平而為休祥有徳者
召之也運氣之乖戾而為災𤯝有過者致之也雖然其
[001-63a]
説畧而未詳吾儒之經則詳矣洪範九疇始於五行中
於皇極終於五福六極聖人建極於上以順五行之用
是以天下之民有五福而無六極有五福皆可以康寧
矣無六極皆免於疾病此其道固有行乎運氣之外者
是謂大順成周之時嘗見之由庚之詩作而陰陽得由
其道華黍之詩作而四時不失其和由儀之詩作而萬
物各得其宜此建皇極順五行使民有五福而無六極
之驗也是故素問方伎之書而洪範則聖人經世之大
[001-63b]
法也知有素問不知有洪範方伎之流也知有洪範不
知有素問儒者何病焉
   月生明生魄
魄者乃月之無光處也魄生則明死魄死則明生初三
日明始生謂之哉生明又謂之朏又謂之死魄故初二
日謂之旁死魄旁近也十六日謂之哉生魄晦則日月
相㑹于東方望則日月相望葢月本無光借日以為光
合璧則暗相逺而日燭不及則亦暗 薛氏曰哉生明
[001-64a]
月一日也旁死魄月二日也至望日則明全生而魄全
死自望後一日則月生魄魄生則明死矣至晦日則明
全死而魄全生故每月之終謂之晦以其魄全晦故也
每月之始謂之朔以其明初見故也 邵子曰日行陽
度則盈行隂度則縮賓主之道也月逺日則明生而遲
近日則魄生而疾君臣之義也陽消則生陰故日下而
月西出也陰盛敵陽故日望而月東出也天為父日為
子故天左旋日右行日為夫月為婦故日東出月西生
[001-64b]
也 張氏曰諸厯家説月一日至四日行最疾日夜行
十四度餘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夜行十三度餘自九
日至十九日其行遲日夜行十二度餘二十日至二十
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餘二十四至晦行又大
疾日夜行十四度餘以一月均之則日得十三度十九
分度之七也初三日日初入時月在庚上哉生明見西
方八日為上弦日初入時月在丁上十五日為望日初
入時月在甲上盛於東方十六日將出時月在辛上載
[001-65a]
死魄見平旦二十三下弦日將出時月在丙上三十日
為晦月與日合在乙上月本無光借日以為光及其盛
也遂與陽敵 朱氏天問注曰厯家舊説月朔則去日
漸逺故魄死而明生既望則去日漸近故魄生而明死
至晦而朔則又逺日而明復生所謂死而復育也此説
誤矣若果如此則未望之前西近東逺而始生之明當
在月東既望之後東近西逺而未死之明却在月西矣
安得未望載魄於西既望終魄於東而遡日以為明乎
[001-65b]
故唯近世沈括之説乃為得之葢括之言曰月本無光
猶一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
而所見纔如鈎日漸逺則斜照而光稍滿大氐如一彈
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鈎對視之則正圓也
近嵗王普又申其説月生明之夕但見其一鈎至日月
相望而人處其中方得見其全明必有神人能凌到景
旁日月而往㕘其間則雖弦晦之時亦復見其全明而
與望夕無異耳以此觀之則知月光常滿但自人所立
[001-66a]
處視之有偏有正故見其光有盈有虧非既死而復生
也若顧兔在腹之問則世俗桂樹蛙兔之傳其惑久矣
或者以為日月在天如兩鏡相照而地居其中四旁皆
空水也故月中微黒之處乃鏡中大地之影畧有形似
而非真有是物也斯言有理足破千古之疑矣 參同
注曰三日第一節之中月生明之時也葢始受一陽之
光而昬見於西方庚地八日第二節之中月上弦之時
受二陽之光而昬見南方丁地十五日第三節之中月
[001-66b]
既望之時全受日光盛滿而昬見於東方甲地是為乾
體十六日第四節之始也始受下一陰為巽而成魄以
平旦而沒於西方辛地二十三日第五節之中復生中
一陰為艮而下弦以平旦而沒於南方丙地三十日第
六節之終全變三陽而光盡體伏於西北一月六節既
盡而禪於後月復生震卦云震一兑二乾三巽四艮五
坤六每五日為一節朔旦震始用事為日月陰陽交感
之初道家象此以為修煉之法 鄉飲酒義月者三日
[001-67a]
則成魄三月則成時魄者月之有體而無光處也故書
言哉生明旁死魄皆謂月二三日月初生時也凡言既
生魄即謂月十六日月始闕時也今此篇兩言月三日
而成魄則是漢儒專門陋學未嘗讀尚書者之言耳
葉氏曰朔二日而生明其旁為死魄旁死魄哉生明者
以朔數之也望二日而生魄哉生魄既生魄者以望數
之也 吕氏曰堯史以星正時周史以月正日恐厯久
必差而星月則明著易見也
[001-67b]
   三正
怠棄三正馬氏云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 蘓氏曰王
者各以五行徳之王易服色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時
自舜以前必有以建子建丑為正者 伊訓惟元祀十
有二月乙丑蔡氏曰夏曰嵗商曰祀周曰年一也元祀
者太甲即位之元年十二月者商以建丑為正故以十
二月為正也乙丑日也不繫以朔者非朔日也三代雖
正朔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數葢朝覲㑹同班厯授時則
[001-68a]
以正朔行事至於紀月之數則皆以寅為首也改正朔
而不改月數則於經史尤可考周建子矣而詩言四月
維夏六月徂暑則寅月起數周未嘗改也秦建亥矣而
史記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夫臘必建
丑月也秦以亥正則臘為三月云十二月者則寅月起
數秦未嘗改也至三十七年書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
一月行至雲夢繼書七月丙寅始皇崩九月葬酈山先
書十月十一月而繼書七月九月者知其以十月為正
[001-68b]
朔而寅月起數未嘗改也且秦史制書謂改年始朝賀
皆自十月朔夫秦繼周者也若改月數則周之十月為
建酉月矣安在其為建亥乎漢初史氏所書舊例也漢
仍秦正亦書曰元年冬十月則正朔改而月數不改亦
已明矣且經曰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則以十二月為正
朔而改元何疑乎惟其以正朔行事也故後乎此者復
政厥辟亦以十二月朔奉嗣王歸于亳葢祠告復政皆
重事也故皆以正朔行之 朱氏曰三代正朔以元祀
[001-69a]
十有二月攷之則商人但以建丑之月為嵗首而不改
月號以孟子七八月十一月十二月之説攷之則周人
以建子之月為正月而不改時以書一月戊午厥四月
哉生明之類考之則古史例不書時以程子假天時以
立義之云考之則是夫子作春秋時特加此四字以繫
年見行夏時之意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故斗
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為嵗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
寅為人正商以丑為地正周以子為天正也然時以作
[001-69b]
事則嵗月自當以人為紀故孔子嘗曰吾得夏時焉而
説者以為謂夏小正之屬葢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
 蘇氏曰正月而謂之十二月何也殷之正月則夏之
十二月也殷雖以建丑為正然猶以夏正數月亦猶周
公作豳詩於成王之世而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皆夏
正也史記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夫
臘必建丑之月也秦以十月為正則臘當在三月而云
十二月以是知古者雖改正朔然猶以夏正數月也
[001-70a]
 夏氏曰春秋所書乃孔子尊王故以周正數之其實
周時數月實用夏正今七月四月之詩可見矣兼秦本
紀亦以十月為嵗首則嵗首但以十月為之而已非改
十月為正月也 爰革夏正林氏曰夏以建寅為正湯
革之始以建丑為正是革正為用商正也革正之事古
未嘗有葢始於湯而武王因之遂以建子為正故易之
革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論語疏曰鄭康成
之義自古以來皆改正朔孔安國注尚書湯革命創制
[001-70b]
改正易服是從湯始改正朔也 朱氏曰陽氣雖始於
黄鍾而其月為建子然猶潜於地中而未有以見其生
物之功也厯丑轉寅而三陽始備於是叶風乃至盛徳
在木而春氣應焉古之聖人以是為生物之始改嵗之
端葢以人之所共見者言之未有知其所由始也至商
周始以征伐有天下於是更其正朔定為一代之制以
新天下之耳目而有三統之説然以言乎天則生物之
功未著以言乎地則改嵗之義不明而凡四時五行之
[001-71a]
序皆不得其中正此孔子所以論考三王之制而必行
夏之時也 泰誓惟十有三年春蔡氏曰漢孔氏以春
為建子之月葢謂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數改月數必以
其正為四時之首序言一月戊午既以一月為建子之
月而經又係之以春故遂以建子之月為春夫改正朔
不改月數於太甲辨之詳矣而四時改易尤為無義冬
不可以為春寒不可以為暖固不待辨而明也或曰鄭
氏箋詩維莫之春亦言周之季春於夏為孟春曰此漢
[001-71b]
儒承襲之誤耳且臣工詩言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
新畬於皇來牟將受厥明葢言莫春則當治其新畬矣
今如何哉然牟麥將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賜夫牟麥將
熟則建辰之月夏正季春審矣鄭氏於詩且不得其義
則其攷之固不審也不然則商以季冬為春周以仲冬
為春四時反逆皆不得其正豈三代聖人奉天之政乎
 一月戊午吕氏曰春秋惟定公無正葢昭公之喪未
歸定公未立故不書正今紂之正朔已絶周之正朔未
[001-72a]
頒故止書一月見君臣之分毫釐必計所以正天地之
大義也
   辰弗集房
夏氏曰辰弗集房其説有二漢孔氏謂辰日月所㑹房
所舍之次集合也不合則日食可知唐孔氏廣其説謂
日月俱左行於天日行遲月行速日每日行一度月每
夜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計二十九日過半已行天
一周又逐及日而與日聚㑹故日月所聚㑹處謂之辰
[001-72b]
一嵗十二㑹故為十二辰即此子丑寅卯之屬是也房
如房室之房謂日月所舍止之處計季秋九月之朔日
月當㑹於大火之次今乃不合於舍則日食可知據二
孔此説則以辰弗集為日食房為所舍之處非二十八
宿之房胡舍人則謂日月交㑹之謂辰日行赤道月行
黄道日行速月行遲一月一㑹必合於黄道赤道之間
或髙或低或上或下不相掩蔽是謂不食或左或右或
先或後偶相掩蔽則食之矣是日月交㑹則有蝕今既
[001-73a]
言不集所舍則不得謂之蝕兼此房乃二十八宿之房
非是十二次之舍此言辰弗集房葢是秋九月日月當
合朔於房心之次今也弗集房則是厯之誤非日蝕據
胡氏此説則以辰弗集為厯誤非日蝕以房為二十八
宿之房非十二次之舍二説相反如此惟林少穎折中
之謂胡以辰弗集房為厯誤夫厯誤至於當合朔而不
合朔此非精於厯者不足以知何至於瞽奏鼓嗇夫馳
庶人走故當依孔氏為日食但孔氏以集為集合之集
[001-73b]
則非其義所以起胡氏之疑兼胡氏以房為房心之房
攷之九月日月雖㑹於大火之次其説頗通但日之所
在星宿不見止可推算知之非能舉目而見則房又不
當為房心之房當是日月所㑹之舍即皆可謂之房也
是所謂房者又當依孔氏説為所次之舍也按唐書厯
志論辰弗集房之義謂古文集與輯義同日月嘉㑹而
陰陽輯睦陽常明而陰亦含章若變而相傷則不輯矣
兼漢書帝紀言東夷北蠻頗未集睦顔師古謂集與輯
[001-74a]
同以此觀之則辰弗集房為日蝕明矣葢此輯乃輯睦
之輯謂日月不相輯睦於所㑹之舍則蝕也 蔡氏曰
按唐志日蝕在仲康即位之五年 張氏曰日月相望
謂之望相合謂之朔每至朔則日月當如合璧有一毫
不合則月與日參差月魄磨蕩上下侵犯此日所以食
也 林氏曰近代善厯者推仲康時九月合朔已過房
心北矣據左氏傳曰宋大辰之虚陳太皥之虚鄭祝融
之虚皆火房所謂房者皆所次之舍也 王氏曰厯家
[001-74b]
推步日食於朔月食於望一百七十三日有餘而為交
交然後食此厯法之常也沈存中云西天法羅㬋計都/皆逆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
初謂之羅㬋交/中謂之計都然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書日食三十有
六隠公三年三月己巳日食至威公三年七月壬辰朔
而又食中間十有二年至莊公十八年又食中間三十
二年則當交而不食也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
食十月庚辰朔又食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食八月
癸巳朔又食則不當交而食也夫不當交而食與當交
[001-75a]
而不食非厯法所能盡推故先王以日食為天災日主
陽月主陰月食陽勝陰也日食陰勝陽也 大衍厯議
曰仲康五年癸巳嵗九月庚戌朔日蝕在房二度
   冬夏風雨
蔡氏曰好風者箕星好雨者畢星漢志言軫星亦好雨
意者星宿皆有所好也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
道也北至東井去極近南至牽牛去極逺東至角西至
婁去極中是也九行者黒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
[001-75b]
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東并黄道為九
行也日極南至于牽牛則為冬至極北至于東井則為
夏至南北中東至角西至婁則為春秋分月立春春分
從青道立秋秋分從白道立冬冬至從黒道立夏夏至
從赤道所謂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也月行東北入于
箕則多風月行西南入于畢則多雨所謂月之從星則
以風雨也 夏氏曰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葢夏則陽
用事日當進而北晝則進而長陽勝則為温暑冬則陰
[001-76a]
用事日當退而南晝則退而短陰勝則為風寒此皆行
必循軌故所以有冬夏也月之從星則以風雨者月行
立春東從青道立秋西從白道立冬北從黒道立夏南
從赤道箕東北宿畢西南宿月若失道妄行東入箕則
旱風西入畢則陰雨此月從星則以風雨也
   土中
凡地偏於南多暑偏於北多寒偏於東多風偏於西多
陰唯中則得天地之正陰陽之和 司馬氏曰地中者
[001-76b]
非地體之中乃其地得寒暑風雨之中鄭康成以為日
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故王畿千里取其景同唐開元
中太史測景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差二寸五
釐然則康成之言未可據也冬至漢丈三尺唐丈二尺
七寸一分夏至漢尺五寸唐尺四寸七分夫日行有逺
近土深有南北氣應有早晏故其景不能不小有出入
也日行黄道每嵗有差地中亦當隨而轉移故周在洛
邑漢在潁川陽城唐在汴州浚儀而唐志猶取陽城日
[001-77a]
晷以為法與漢志不同 范氏曰測景之法見于周官
與詩所以求地之中以建王國而阜安萬民者也然必
驗之數術考之中星參之氣朔校之刻漏而後為得故
其地中之景冬至丈三尺夏至尺有五寸由此而進退
之則二十四氣皆可推而見之矣若夫當至而不至未
當至而至則有日月之變水旱之沴人民疾疫之災古
先哲王必謹視之以修人事而奉天之戒周公卜洛以
為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風雨之所㑹陰陽之所和
[001-77b]
世傳陽城是其地而今登封故臺在焉唐開元中擇河
南平地始于滑州之白馬南至于汴之浚儀得岳臺又
南至于扶溝又南至于上蔡之武津至岳臺為適中也
   五行
[001-78a]
 
 
 
 
正義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
生土此其生數也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
成金地十成土此其成數也繫辭曰天數五地數五五
位相得而各有合謂此也 葉氏曰夫五行周流於天
[001-78b]
地之間未之有位也言天之五數地之五數而謂之五
位必有奠方而正其居者而學者莫能知吾獨以世言
太一九宫者論之此其説雖出乾鑿度學者所不道然
而以五居中列其一三七九為四旁二四六八為四隅
則天地二五之數皆在特虚其十而不見以土無正位
寄王於四方與月令中央土獨不舉成數者同義十雖
不見而九宫縱横錯綜數之皆得十五則土之成數葢
未嘗不具也是在易則謂之五位洪範則謂之九疇兹
[001-79a]
其為洛書者歟易所先者五位故畧九疇而不見洪範
所用者九疇故置五位而不言陰陽運而生五行五行
之大不可以正名但見其周流不息者而已故謂之行
天之五行為氣雨暘寒燠風是也地之五行為形金木
水火土是也 朱氏曰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
者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
也火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而
木火陽也金水陰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
[001-79b]
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 曾氏曰潤下炎上言其
所性之成於天者然水導之則行瀦之則聚火燃之則
熾宿之則壯則其所化亦未嘗不因之於人也或曲直
之或革之或稼穡之言其所化之因於人者然可以曲
直可以革可以稼穡則其所性亦未嘗不成之於天也
所謂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者也潤下者水也故水
曰潤下炎上者火也故火曰炎上木金亦然惟稼穡而
非土也故言其於之稼穡而已 王氏曰自天一至於
[001-80a]
天五五行之生數也以竒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
竒其成之者皆五五者天數之中也葢中者所以成物
也道立於兩成於三變於五而天地之數具其為十也
耦之而已葢五行之為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
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
無所不通一柔一剛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惡
有醜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徳之意皆在是矣耦
之中又有耦焉而萬物之變遂至於无窮其相生也所
[001-80b]
以相繼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水言潤則火燥土溽
木敷金歛可知也火言炎則水洌土蒸木温金清可知
也水言下火言上則木左金右土中央可知也木言曲
直則土圜金方火鋭水平可知也金言從革則木變土
化水因火革可知也土言稼穡則水之井洫火之爨冶
木金之為器械可知也 馬氏曰水火木金土天地生
五行之序也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也水火金木
土五行相尅之序也天地之生五行也以數其相生也
[001-81a]
以氣其相尅也以形 吳氏曰土爰稼穡穀在其中自
其治之有司則謂之府以其通天下用之則謂之行
   五紀
嵗星十二嵗一周天所以紀嵗月一日行天十三度而
贏二十九日過半而一周天與日㑹所以紀月自夜半
至明日夜半日一出沒行天一度所以紀日星二十八
宿辰其次也日百刻二十八宿晝夜迭見而天行周十
二次故曰十二辰亦曰十二時所以紀星辰積辰而為
[001-81b]
日積日而為月積月而為嵗嵗日月星辰其行各有盈
縮進退遲速長短之不同然皆不離於數故以厯而紀
其數因以是數而推攷其行度以驗其當否 朱氏曰
左傳曰日月所㑹是謂辰注云一嵗日月十二㑹所㑹
為辰十一月辰在星紀十二月辰在元枵之類是也然
此特在天之位耳若以地言之則南面而立其前後左
右亦有四方十二辰之位焉但在地之位一定不易而
在天之象運轉不停惟天之鶉火加于地之午位乃與
[001-82a]
地合而得天運之正耳葢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
之一周布二十八宿以著天體而定四方之位以天繞
地則一晝一夜適周一匝而又超一度日月五星亦隨
天以繞地而唯日之行一日一周無餘無欠其餘則各
有遲速之差焉然其懸也固非綴屬而居其運也亦非
推挽而行但當其氣之盛處精神光耀自然發越而又
各自有次第耳列子曰天積氣耳日月星宿亦積氣中
之有光曜者張衡靈憲曰星也者體生於地精成於天
[001-82b]
列居錯跱各有攸屬此言皆得之矣正義曰從冬至以/及明年冬至為一
嵗/
   庶徴
鄭氏曰雨木氣也春始施生故木氣為雨暘金氣也秋
物成而堅故金氣為暘燠火氣也寒水氣也風土氣也
凡氣非風不行猶金木水火非土不處故土氣為風
吳氏曰按易説坎為雨則雨屬水而為冬離為日則暘
屬火而為夏詩疏載毛公釋小明日月方奥云二月之
[001-83a]
初燠暖也則燠之為春為木明矣漢志引狐突金寒之
言顔師古謂金行在西故謂之寒則寒之為秋為金明
矣又按稽疑以雨屬水以霽屬火霽暘也則庶徴雨之
為水暘之為火類例抑又甚明 陳氏曰燠熱涼寒四
時之氣也雨暘風者佐四時之氣以生育萬物者也止
言寒燠者葢燠者温之始寒者涼之極也
 
 
[001-83b]
 
 
 
 
 
 
 
 六經天文編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