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23 政和五禮新儀-宋-鄭居中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政和御製冠禮卷二
  冠議
   議就廟
開元禮義鑑云將冠合就何廟記云冠者禮之始也故
冠之於廟者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左傳魯侯冠於成
公之廟假鐘磬之樂是也五禮精義云士冠於廟諸侯
於太祖之廟天子當冠於始祖廟也又云古者重冠行
[002-1b]
之於廟漢和帝時黄香頌曰以正月甲子乗金根駕
𤣥虬至廟成禮乃迴軫反宫正寢朝服饗宴獻夀據此
漢禮猶行於廟孫毓引荀氏禮云魏天子冠一加於正
殿則自魏以來不就廟也他日親謁而已又漢元帝車
駕出拜太廟明自漢已不於廟也晉志云王彪之曰禮
傳冠皆在廟按成帝既加元服車駕出拜太廟以告成
也武惠冠太子太子皆即廟見蓋亦猶擬在廟之儀
五禮精義云北齊後魏已來始於正殿行事别卜日謁
[002-2a]

又云皇帝加元服告天地太子冠獨告太廟者天子為
天下之主將有大事必先告天地皇太子雖儲貳之尊
然未接天地故獨告宗廟示親也
   議賔主
家語云王太子庶子之冠皆天子自為主其禮與士無
變饗食賔也皆同
五禮精義云賔命一辭者凡嘉事宜與賢者成之辭者
[002-2b]
以己為不賢也禮有一辭而許者各隨其事以為進退
鄉飲戒賔一辭耳鄭云賔不固辭素有志也是賔素習
道藝本望賔舉故不固辭此命為賔亦素有志樂為主
勸成冠禮故不再也
開元禮義鑑云凡取人皆先筮後戒此不筮而戒者戒
警也告也賔是主人之僚友古者有嘉事則樂與賢者
共成之今將冠子故就告僚友使来也筮賔者筮其可
使冠子也賢者嘗吉今此賔是賢故先戒後筮所以敬
[002-3a]
冠事重禮之本也
五禮精義云按士冠禮既主人請禮賔賔禮辭許就次
鄭云禮賔者謝其自勤勞也又云乃醴賔用一獻之禮
主人酬賔束帛儷皮鄭云一獻獻賔而已獻凡酬酢賔
主各兩爵而禮成士一獻大夫三獻也飲賔而從之以
財貨曰酬所以申暢厚意士大夫用儷皮諸侯則乗馬
庭實也又云太子加元服必宗正卿為主人者嘉事重
禮與賢者勸成之既使為賔必即主以接其禮宗正治
[002-3b]
宗事太子禮尊諸王為主即嫌故使有司為主也卿出
門東西面再拜迎賔賔不答者宗正攝主行事賔自奉
詔故不當其禮也又云賔北面拜受宗正卿復東階合
拜送否禮云賔主為禮北面再拜正也今禮宗正卿授
篚訖退復位賔賛降不言拜送蓋非正不敢終其禮又
云太子加元服司徒為賔者也太傅上公皇帝加元服
則贊其事司徒主五榖太子加元服故命為賔也又云
太子受醴筵西拜受觶賔復位東面拜者鄭注士冠禮
[002-4a]
筵西拜南面拜也東面者明成人為禮異於答主人也
開元禮義鑑云昏禮聘禮醴賔皆云拜送冠禮云答何
也按昏禮醴賔是主人之物故云拜送冠醴是賔之物
故云答拜又云主人醴賔何以一獻儀禮賔立字訖出
於廟門外主人請禮之一獻而已謂主賔兩爵而禮成
即燕飲也必醴者謝其勤也
五禮精義云賔降一階受緇布冠者士冠禮云賔降一
等執冠者升一等東面授賔降二等受次弁降三等受
[002-4b]
爵弁漸尊之故也又云衮服陳於房冕執於西階下者
士冠禮陳服於房中西墉下東領北上爵弁等各一匴
執待於西坫南南面東上鄭云執之者有司也坫在堂西
南角首服尊就賔階取親加至衣服已輕主人自服于房
今人君冠禮逸約士冠禮之節行之故太常博士執冕
於西階下也
又云太尉設纚者古者重冠必筮同等一人為賔一人
為賛冠嘉事與賢者共成之也天子至尊雖無筮賔三
[002-5a]
師三公論道經邦徳崇位極有賔交之道故太師冠次
太尉賛冠者所擳纚之事也
   議醴饌
五禮精義云士冠禮曰若殺則特豚此士用特豚天子
當用太牢故云三爼又命婦獻繭則禮之以少牢况太
子加冠禮崇恐亦當太牢用之
又云祭肺者鄭曰肺氣之主也周人所尚按禮云有虞
氏尚首夏后氏祭心啇人祭肝周人祭肺皆主氣盛今
[002-5b]
行周禮故祭肺也周禮九祭有絶祭繚祭鄭謂祭肺左
手執本右手從本循至末乃絶末以祭此謂之繚祭若
祭肺不循直絶以祭謂之絶祭今祭肺蓋繚乃絶也
又云凡嘉事重禮必以酒食成之重者用醴輕者用酒
以醴前古尚質後代泲用清也
又云不用爵者醴與醴混則用角觶角柶所以利其滑
也故不用爵也
又云側樽甒醴者鄭注冠禮云側特也無偶曰側置酒
[002-6a]
曰樽側者無𤣥酒也上古以水為𤣥酒次以醴酪後代
始泲之以為𤣥酒加𤣥酒不忘古也禮自近古不用𤣥
酒也
   議醮
五禮精義云適子三加畢乃醴庶子每醮何士冠禮云
三加畢乃筵於户西而授醴下云若不醴則醮用酒冠
義云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又云始加
醮用脯鄭云言始加者加一醮也加冠於東序醮之於
[002-6b]
户西此言適子亦有用醮者也醮質而酒文文則儀繁
故加用醮也適子冠于阼阼主人接賔之處以明代客
禮以待之鄭注酌無酬酢曰醮若不醴謂國有舊俗可
行聖人用焉不改者也
開元禮義鑑云若不醴則醮鄭氏注禮云盡爵曰醮用
酒近代禮也周人冠醮用醴重古不忘其本也又云
始加醮用脯醢再加菹醢栗脯攝酒其他如初三醮加
爼嚌之皆如初祭肺卒醮取籩脯以降如初也攝整也/整酒謂
[002-7a]
撓/之
晉志云古者婚冠皆有醮鄭氏醮文三首具存
   議嫡庶
五禮精義云按士冠禮云若庶子即冠於房外南面遂
醮焉鄭云房外為尊東也不於阼非著代也不醮於客
位成而不尊也
開元禮義鑑云儀禮庶子冠不祝唯醮而已今開元之
制庶子冠則北面而祝冠於筵西拜受爵賔於階上東
[002-7b]
靣答拜
又云庶子不醴用酒者古者重别冡嗣以防篡亂卑衆
庶不與適同醴重而酒輕故不醴而用酒加𤣥酒不忘
古也饌牢器與適子同儀
又云皇帝及太子讀祝加冠訖易服若王庶子加冠易
服後讀祝進字祝同太子不云奉勅唯云某甫又云羣
臣庶子冠筮日筮賔戒賔賛冠日陳設如適子唯席於
房外户西樽東南甒𤣥酒餘如士冠禮
[002-8a]
   議見拜
開元禮義鑑云冠者見兄弟姑姊何不見妹禮嫡子冠
於阼主人當序南面姑姊在寢門内冠訖於外見兄以
及弟入内見姑姊盡尊而不及卑故不言見妹也又云
冠子見母及兄姊何不言見父母及兄姊不在冠位故
冠訖而見之歸成之義也父與賔親臨加冠則冠時已
見故不言也又云婦人與丈夫行禮皆受丈夫拜何謂
丈夫拜母於子亦丈夫拜乎丈夫拜謂婦人先一拜男
[002-8b]
子乃一答之婦人又拜男子又答相丈夫而拜是丈夫
拜也今子既冠執脯見母立於闈門之外北面母先拜
受脯子乃拜送雖於子亦相丈夫而拜欽其成人之徳
重先祖之正體也又云子於父母尊無以加既冠見答
拜其義安在禮云冠者禮之始也成人之道也故筮日
筮賔行之於廟就學處也是以冠畢執脯北面見母於
闈門之外婦之義也母拜受脯欽其有成人之徳是謂
重承先祖之正欲見禮子之體將為宗廟之主故拜成
[002-9a]
人非失尊序也又云母拜受脯與男子何拜同禮凡婦
人肅拜猶男子之稽首也男子以稽首為正婦人以肅
拜為正謂恭揖也
五禮精義云按士冠禮云母拜受子拜送獻脯於母示
得禮也母拜者鄭云婦人於丈夫雖子猶俠拜也婦見
舅奠笲棗栗而舅亦拜則丈夫與婦人為禮雖尊卑不
敵皆有俠拜之義今禮以俠拜太重皆刋去之
   議樂
[002-9b]
五禮精義云戴禮據公冠禮無樂今用樂者五經異義
云春秋傳説君冠必以金石之樂節之許慎云人君飯
有舉樂而云冠無樂非禮義也故今皆以正樂而為節

   議上禮
五禮精義云按古者君臣之有嘉事必設賀慶之禮所
以通上下之情庾蔚之云凡事吉則遣送酒肉以賀之
則上禮自魏行之晉王彪之云上禮唯酒犢而已犢十
[002-10a]
二頭酒十二斛以應天地之大數也今禮於朝堂設禮
訖牛酒付所司
唐㑹要云開元六年侍中宋璟上表曰臣伏以太常狀
以皇太子冠唯東宫典記有上禮之儀謹按上禮非古
從南齊後魏始有此事而垂拱神龍更扇其道羣臣斂
錢獻食君上厚賜答之姑息施恩方便求利每縁一事
有此再煩齊魏乃吳虜之風故不足效後事輙有前車
之戒應當取適皇太子冠乃盛禮自然合有錫賚上臺東
[002-10b]
宮兩處宴㑹非不優厚其禮冝停
   議服制
通典云周制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父小功之末可
以冠子嫁子可以娶婦已雖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子可
以取妻下殤之小功則不可晉傅純難曰按雜記本文
已在小功則得冠在大功不得冠也鄭氏云已大功卒
哭以冠與本文不同何耶又按記不見已冠不知己冠
當在何條賀循答曰禮云大功小功之末可以冠娶道
[002-11a]
父為子嫌但施於子不施於已故下言已雖小功著已
與子亦同也俱同則大功之末己可以冠以禮推之正
自應爾非為與本文不符髙崧重問范汪曰下殤小功
則不可而云小功之末可以冠婚何范汪答曰下殤小
功此是周服之下殤不可以服輕而㤙踈也或曰因喪
而冠亦禮之明文何以復於大功小功喪中每言冠乎
答曰在喪冠而已不行冠禮也於大功小功之末故可
行冠禮因喪而冠與備行冠禮殊也
[002-11b]
禮記云曽子問曰將冠子冠者至揖遜而入聞齊縗大
功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内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
饌而掃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則廢若將冠子而未及
期日而有齊縗大功小功之喪則因喪服而冠除喪不
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賜諸侯大夫冕弁服於太廟歸設
奠服賜服於斯乎有冠醮無冠醴
五禮精義云因喪而冠有賔為禮否禮云如將冠子未
及期日而有齊衰大功小功之喪則因喪服而冠鄭云
[002-12a]
廢吉禮而因喪冠俱成人之服也當哭泣哀次隨成服
之節則他禮可去之有除喪遂無冠矣又云若聞外喪
冠而不醴字之否言冠而不醴徹饌而掃即位而哭明
三加之後餘禮盡廢則不字也
禮記云父没而冠既掃地而祭於禰已祭而見伯父叔
父故曽子問祭不旅酬之事子云聞之祥者主人練祭
而不旅奠酬於賔賔不舉禮也今有因齊縗大功喪而
冠者當准此禮也
[002-12b]
 
 
 
 
 
 
 
 政和御製冠禮卷二
[002-13a]
欽定四庫全書
 政和五禮新儀卷二
  序例
   神位上
冬日至祀昊天上帝設位扵壇上北方南向以太祖皇
帝配其位東方西向凡設神主位皆南/向配位皆西向天皇大帝五方
帝大明夜明北極九位在第一龕北斗天一太一帝座
五帝内座五星十二辰河漢内官等神位五十四座在
[002-13b]
第二龕二十八宿中官等神位一百五十九座在第三
龕外官神位一百六座在内壝之内衆星三百六十座
在内壝之外子階第二龕鉤星天柱𤣥&KR1102天厨柱史五/位第三龕虚宿女宿牛宿織女四座在前
人星月命司危司非司禄天津離珠羅堰天桴奚仲左/旗河鼔右旗十有三位在後天壘城璃瑜代星齊星周
星晉星韓星秦星魏星燕星楚星鄭星十有二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以西為上丑階第一龕北極一位
第二龕女史星紀御史三位第三龕逹星斗宿箕宿三/位在前天雞輦道漸臺敗𤓰扶箱匏𤓰天井天棓帛度
屠肆宗星宗人宗正十有三位在後越星趙星九坎天/田狗國天淵狗星鱉星農丈人杵星糠星十有一位在
内壝之内並為一列以西為上寅階第一龕青帝一位/第二龕帝座一位在前尚書析木河漢大理歳星五位
[002-14a]
在後第三龕尾宿天紀星宿日星四位在前天籥星女/牀候星市樓宦者天江東肆斗星斛星帝市垣列肆東
咸罰星十有三位在後魚星龜星傅説神官積卒從天/轄騎陣將軍八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以北為上
卯階第一龕大明一位第二龕隂德大火天槍真戈天/牀五位第三龕房宿七公氐宿帝席大角亢宿六位在
前貫索鍵閉鈎鈐周伯星西咸天乳招揺梗河亢池周/鼎十位在後陣車車騎騎官頓頏折威陽門五柱天門
衡星庫樓十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以北為上辰/階第二龕三師輔星壽星象星太陽星五位第三龕攝
提角宿軫宿太㣲垣太子五位在前天田平道進賢郎/將郎位内五諸侯七卿内座三公内座謁者倖臣常陳
十有一位在後平星南門青丘長沙土司空五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以北為上已階第一龕赤帝一位
第二龕太一天一二位在前大理勢星鶉尾熒惑内厨/五位在後第三龕明堂翼宿張宿三位在前屛星從官
[002-14b]
虎賁靈臺少㣲長垣皇帝座四帝八位在後左右轄軍/門器府東甌天廟酒旗六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
以東為上午階第一龕黄帝一位第二龕北斗一位在/前天牢三公鶉火文昌内陛五位在後第三龕軒轅七
星三台柳宿四位在前内平太尊積薪積水北河五位/在後天相天稷爟星天記外厨天狗南河七位在内壝
之内並各為一列以東為上未階第二龕鎮星鶉首四/輔三位第三龕鬼宿井宿參宿三位在前天尊五諸侯
鉞星座旗司怪天闕六位在後天社天星水星閭丘根/星弧星老人星四瀆野雞軍市水府孫星子星十有三
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以東為上申階第一龕白/帝一位第二龕實沈太白二位第三龕觜宿五車諸王
畢宿四位在前咸池天漢三柱天髙礪石天街天船七/位在後文人天矢天厠伐星屛星軍井玉井九斿參旗
附耳九洲珠口天節十有二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以南為上酉階第一龕夜明一位第二龕八榖大梁
[002-15a]
杠星華蓋四位第二龕月星心宿昴宿三位在前積水/天䜛卷舌天阿積尸大陵左更天火將軍單南門九宿
在後天園天隂天廩天苑天囷蒭藁天庾天倉鈇鑕天/園十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以南為上戌階第一
龕天皇大帝一位第二龕五帝内座一位在前傳舍六/甲降娄三位在後第三龕娄宿奎宿二位在前右更附
路閣道王良䇿星天厩土公雲雨霹靂九位在後外屏/上司空八魁羽林四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以南
為上亥階第一龕黒帝一位第二龕鈎陳陬訾辰星紫/㣲垣四位第三龕室宿危宿二位在前螣蛇雷電離宫
造父星土公吏内杵臼星蓋屋虚梁墳墓車府十有一星/位在後壘壁陣斧鉞敗臼北落師門天網天錢泣星哭
八位在内壝之内並各為一列以西/為上每階衆星三十位在内壝之外
正月上辛祈榖祀上帝以太宗皇帝配同日祀感生帝
[002-15b]
以僖祖皇帝配
孟夏雩祀上帝以太宗皇帝配
夏日至祭皇地祇以太祖皇帝配神州地祇五嶽五官
五行之神扵壇之第一等四海四瀆五嶽扵壇之第二
等崑崙五山五林五川五澤扵壇之第三等五丘五陵
五墳五衍五原五隰扵内壝之内木神勾芒東嶽鎮海/瀆山林川澤丘陵墳
衍原隰階在卯階之北以南為上神州地祇火神祝融/南嶽鎮海瀆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皆在午階之東
以西為上金神蓐収西嶽鎮海瀆崑崙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皆在酉階之南以北為上水神𤣥𡨕北嶽鎮
[002-16a]
海瀆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皆在子階之西以東為上
季秋大享明堂祀上帝以神宗皇帝配
孟冬祭神州地祗以太宗皇帝配
立春祀青帝以帝太昊氏配以勾芒氏嵗星三辰七宿
從祀勾芒位扵壇下卯階之南嵗星析木大火夀星扵/壇下子階之東西上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
宿箕宿位於壇下/午階之西東上
立夏祀赤帝以帝神農氏配以祝融氏熒惑三辰七宿
從祀祝融位扵壇下卯階之南熒惑鶉首鶉火鶉尾位/扵子階之東西上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
[002-16b]
軫宿位扵子/階之西東上
季夏祀黄帝以帝軒轅氏配以后土鎮星從祀后土位/扵壇下
卯階之南鎮星位/扵壇下子階之東
立秋祀白帝以帝少昊氏配以蓐収太白三辰七宿從
蓐収位扵壇下卯階之南太白大梁降婁實沈位扵/壇下子階之東西上婁宿奎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
參宿位扵子/階之西東上
立冬祀黒帝以帝髙陽氏配以𤣥冥辰星三辰七宿從
𤣥𡨕位扵壇下卯階之南辰星娵訾𤣥&KR1102星紀位於/子階之東西上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畢宿
[002-17a]
位扵子階/之西東上
春分髙禖祀青帝伏羲氏帝髙辛氏配簡狄姜嫄從祀
立夏祀熒惑以閼伯配
孟春吉亥享先農以后稷氏配
仲春仲秋臘前一日祭太社以后土氏配祭太稷以后
稷氏配太社太稷位南方北向后/土后稷氏位西方東向
仲春仲秋祀九宫貴神太一攝提軒轅招揺天符青龍
咸池太隂天一上元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中元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
[002-17b]
丙申下元乙巳甲寅癸卯壬申辛巳庚寅太乙在正北/軒轅在正東咸池在正西天一在正南青龍在西北太
隂在東北攝提在西南招揺在東南天符在正中上元/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中元癸卯壬子辛
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下元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太乙在正北攝提在正東青龍在正西太隂在正
南天符在西北咸池在東北太乙在西南軒轅在東南/招揺在正中上元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
中元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下元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太隂在正北太乙在正東天符
在正西咸池在正南招揺在西北青龍在東北軒轅在/西南天乙在東南攝提在正中上元壬寅辛亥庚申己
巳戊寅丁卯丙申中元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下元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咸池在正北
天乙在正東招揺在正西青龍在正南軒轅在西北天/符在東北太隂在西南太乙在東南攝提在正中上元
[002-18a]
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巳卯戊子丁酉中元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下元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
甲午青龍在正北太隂在正東軒轅在正西天符在正/南攝提在西北招揺在東北咸池在西南天乙在東南
太乙在正中上元甲辰癸丑壬戌辛卯庚申己丑戊戌/中元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下元辛丑庚戌己
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天符在正北咸池在正東攝提/在正西招揺在正南太乙在西北軒轅在東北青龍在
西南太隂在東南天乙在正中上元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卯庚寅中元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卯甲申癸巳
下元壬寅辛卯庚辰己巳戊寅丁卯丙申招揺在正北/青龍在正東太乙在正西軒轅在正南天乙在西北攝
提在東北天符在西南咸池在東南太隂在正中上元/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申辛卯中元庚子己酉戊午丁
卯丙子乙酉甲午下元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未戊子/丁酉軒轅在正北天符在正東天乙在正西攝提在正
[002-18b]
南太隂在西北太乙在東北招揺在西南青龍在東南/咸池在正中上元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中元
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下元甲辰癸丑壬/戊辛未庚辰己丑戊戌攝提在正北招揺在正東太隂
在正西太乙在正南咸池在西北天乙在東/北軒轅在西南天符在東南青龍在正中
臘前一日蜡百神東方壇設大明位西方壇設夜明位
以神農氏后稷氏配配位以/北為上南方北方壇設神農氏位
以后稷氏配五星二十八宿十二辰五官五嶽五鎮四
海四瀆五山五林五川五澤五丘五陵五墳五衍五原
五隰五井泉五田畯青龍朱雀麒麟白虎真武五水庸
[002-19a]
五方五於莬五鱗五羽五介五毛五郵表畷五蠃五貓
五昆虫從祀各依其方設位中方正星后土田畯設扵/南方蜡壇酉階之西中方
嶽鎮以下設扵南方蜡壇午階之西伊耆/設扵北方蜡壇卯階之東其位次扵辰星
祭九鼎北曰寳鼎西南曰阜鼎東曰蒼鼎東南曰罡鼎
西北曰魁鼎西曰皛鼎東北曰牡鼎南曰彤鼎中曰帝

祀夀星設老人星夀星二位朝日設大明位夕月設夜
明位風師雨師雷神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司寒靈星先
[002-19b]
蠶馬祖馬牧馬社馬歩設神位各一
祭嶽鎮海瀆設位南向以西為上山川從祀西向以北
為上諸嶽鎮海瀆年别一祭以祭五帝日祭之東嶽泰
山扵兖州界東鎮沂山扵青州界東海扵萊州界東瀆
大淮扵唐州界南嶽衡山於潭州界南鎮㑹稽山於越州
界南海扵廣州界南瀆大江扵益州界中嶽嵩山扵河
南府界中鎮霍山扵晉州界西嶽華山扵華州界西鎮
吳山扵隴州界西海西瀆大河扵河中府界北嶽常山
[002-20a]
及遥祀北鎮醫巫閭山扵定州界北海北瀆大濟扵洛
州界
太廟七祀春祀司命扵廟南門閫外之西祀戸於僖祖室
户之西夏祀竈於廟南門閫外之東土王日祀中霤扵
廟庭之中秋祀門厲冬祀行扵廟南門閫外之西臘享
祫享則徧祭設位扵殿下横街之北道西東向之次北

太廟祭配享功臣設位扵殿庭之次韓王趙普周王曹
[002-20b]
彬位扵横街之南道西東向第一次太師薛居正太師
石熙載鄭王潘美位扵第二次太師李沆太師王旦太
師李繼隆位扵第三次俱北上又設太師王曽太師吕
夷簡侍中曹瑋位扵横街之南道東西向第一次司徒
韓琦太師曾公亮位扵第二次舒王王安石位扵第三
次太師蔡確位扵第四次俱北上惟冬享祫享徧祭設

中太一宫真室殿五福太一在中君基太一在東大逰
[002-21a]
太一在西俱南向延休殿四神太一承釐殿臣基太一
在東西向北上凝祐殿真符太一臻福殿民基太一在
西東向北上膺慶殿小逰太一在中天一太一在東地
一太一在西靈貺殿太嵗在中太隂在西俱南向三皇/五方
帝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十日十二時天地水三官五行/九宫八卦五嶽四瀆十二山神等並為從祀東西太一
宫准/此
東太一宫大殿五福太一在東君基太一在西俱南向
大逰太一殿在大殿之北南向臣基太一殿在東北南
[002-21b]
向小逰太一四神太一真符太一殿在大殿之東西向
北上天一太一民基太一地一太一殿在大殿之東西
向北上西太一宫黄庭殿五福太一在中君基太一在
東大逰太一在西均福殿小逰太一在中俱南向延貺
殿天一太一在中四神太一在南臣基太一在北俱西
向資祐殿地一太一在中民基太一在南真符太一在
北俱東向陽徳觀火徳熒惑以閼伯配俱南向五方火/徳神等
並為/從祀
[002-22a]
 
 
 
 
 
 
 
 
[002-22b]
 
 
 
 
 
 
 
 政和五禮新儀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