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19 元朝典故編年考-清-孫承澤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朝典故編年考卷二
           吏部侍郎孫承澤撰
 憲典
  至元初作憲典其篇二十有二曰名例曰衛禁曰
  職制曰祭令曰學規曰軍律曰戸婚曰食貨曰大
  惡曰姦非曰盗賊曰詐偽曰訴訟曰鬭毆曰殺傷
  曰禁令曰雜犯曰捕亡次之曰恤刑曰平反曰赦
[002-1b]
  宥而終之以獄空則辟以止辟之效成刑期無刑
  之徳可見矣
  時趙天麟上策曰天道莫大于生故春居歳首而
  王者法之以立禮部其次莫貴于長故夏居春次
  而法之以立兵部又其次方及于殺故秋居夏次
  而法之以立刑部竊見方今大罪囚徒鞫訊旣成
  司縣具詞以申于路路覆鞫之以申逹于上司上
  司遣理官覆察旣審而後刑之愼之至也或有及
[002-2a]
  立春之後所在行刑此亦似乎失天本意也方春
  之月勾芒御辰萬殊有榮滋舒暢之容而無枯瘁
  蕭條之理故王者順之于是乎掩骼埋胔禁止伐
  樹無覆巢無殺孩蟲無胎夭飛鳥走獸母焚山林
  凢羅網之類餧獸之藥毋出九門但當安萌芽養
  幼少存諸孤令有司省囹圄毋肆掠止獄訟可也
  以卉草鳥獸之微尚令被澤而况于人乎以獄訟
  肆掠猶禁止而况于刑人乎及乎商風振起少皥
[002-2b]
  司天鷹乃祭鳥霜飛蕭艾于是乎審斷戮罪乃所
  以順隂氣之嚴凝助陽律之不逮也且春夏行刑
  則是春夏二時行秋冬之令也災殃之效具見古
  書非臣所能盡言也頃者連年變異蔬穀不登或
  隕霜不殺草而桃李開華或地震日月食而動静
  不一斯皆隂陽反覆而意或有以致之也伏望陛
  下仰稽天意載審刑章凡有罪當死以上命省部
  秋冬遣理官出而執之凡罪不至死及非常之事
[002-3a]
  宜速决者不在此限外依上施行庻幾休徴薦至
  氣候相恊矣
 至元新格
  至元元年制至元新格去金人嚴刻之政一意簡
  除繁苛其五刑之目凡七下至五十七謂之笞刑
  凡六十七至一百七謂之杖刑其徒法年数杖数
  相附麗為加減塩徒盗賊旣决而又鐐之流則南
  人遷于遼陽北人遷于湖廣死刑則有斬而無絞
[002-3b]
  惡逆之極者又有凌遲處死之法焉葢古者以墨
  劓剕宫大辟為五刑後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
  死偹五刑之數元因之更用輕典世祖謂宰臣曰
  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殺汝勿殺必遲回一二日乃
  覆奏其笞杖曰天饒一下地饒一下皇帝饒一下
  故應十者止減為七其平反之法諸路府軍民長
  因収捕反叛輙羅織平民其同僚能理平民之寃
  正犯人之罪歸其俘虜活其死命者於本官上優
[002-4a]
  陞一等凡職官能平反重刑平反寃獄一起以上
  加等陞用諸路府曹吏能平反寃獄者於各道宣
  慰司部令史補用
 初定兵制
  至元初定兵制内立五衛以總宿衛諸軍衛設親
  軍都指揮使外則萬戸之下置總管千戸之下置
  總把百戸之下置彈壓立樞宻院以總之遇方靣
  有警則置行樞宻院事已則廢而移都鎮撫司属
[002-4b]
  行省萬戸千戸百戸分上中下萬戸佩金虎符符
  趺為伏虎形首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
  千戸金符百戸銀符萬戸千戸死陣者子孫襲爵
  死病則降一等總把百戸老死萬戸遷他官皆不
  得襲是法尋廢後無大小皆世其官獨以罪去者
  則否若夫軍士則初有䝉古軍探馬赤軍䝉古軍
  皆國人探馬赤軍則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
  五以上七十以下無衆寡盡簽為兵十人為一牌
[002-5a]
  設牌頭上馬則偹戰鬬下馬則屯卒牧養孩幼稍
  長又藉之曰漸丁軍旣平中原發民為卒是為漢
  軍或以貧富為甲乙户出一人曰獨户軍合二三
  而出一人則為正軍户餘為貼軍户或以男丁論
  嘗以二十丁出一卒至元七年十丁出一卒或以
  户論二十戸出一卒而限年二十以上者充士卒
  之家為富商大賈則又取一人曰餘丁軍至十五
  年免或取匠為軍曰匠軍或取諸侯將校之子弟
[002-5b]
  充軍曰質子軍又曰秃魯華軍是皆多事之際一
  時之制天下旣平甞為軍者定入尺籍伍符不可
  更易詐増損丁産者覺則更籍其實而以印印之
  病死戍所者百日外役次丁死陣者復一年貧不
  能役則聚而一之曰合併貧甚者老無子者落其
  籍戸絶者則以民補之奴得縱自便者俾為其主
  貼軍其戸逃而還者復三年又逃者杖之投他役
  者還籍其繼得宋年號新附軍又有遼東之乣軍
[002-6a]
  契丹軍女直軍髙麗軍雲南之寸白軍福建之畬
  軍則皆不出戍他方者葢鄉兵也又有以技名者
  曰砲軍弩軍水手軍應募而集者曰答剌罕軍其
  名數則有憲宗二年之籍世祖至元八年之籍十
  一年之籍而新附軍有二十七年之籍以兵籍係
  軍機重務漢人不閲其數雖樞宻近臣職專軍旅
  者惟長官一二人知之
 立封贈之制
[002-6b]
  至元元年立封贈之制惟一二勲舊之家以特㤙
  見褒雖畧有成法未悉行之又制考課雖以五事
  責辦管民官為無激勸之方徒示虗文竟無實效
  自今每歳終考課管民官五事偹具内外諸司官
  職任内各有成效者為中考第一考對官品加妻
  封號第二考令子弟承䕃叙任第三考封贈祖父
  母父母品格不及封贈者量遷官職其有政績殊
  異者不次陞擢仰中書恭酌舊制出給誥命
[002-7a]
 修瓊華島
  至元元年二月修瓊華島按瓊華島即萬歳山也
  金人名瓊華島其山皆以玲瓏石疊疊峰巒隠映
  松檜隆鬱秀若天成引金水河至其後轉機運㪺
  汲水至山頂出石龍口注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後
  有石刻蟠龍昻首噴水仰出然後東西流入于太
  液池山上有廣寒殿七間仁智殿則在山半為屋
  三間山前白玉石橋長二百尺直儀天殿後殿在
[002-7b]
  太液池中圓坁上十一楹正對萬歳山山之東北
  為靈囿竒獸珍禽在焉車駕歳廵上都先宴百官
  于此元浙省參政赤德爾甞云向任留守司都事
  時聞故老言我元起朔漠日塞上有一山形勢雄
  偉金人望氣者謂此山有王氣非我之利金人謀
  欲厭勝之計無所出時國已多事乃求通好入貢
  旣而曰他無所冀願得某山以鎮壓我土耳衆皆
  鄙笑而許之金人乃大發卒鑿掘輦運至幽州城
[002-8a]
  北積累成山因開挑海子栽植花木營搆宫殿以
  為遊幸之所未幾金亡世宗徙都之至元四年興
  築宫城山適在禁中遂賜名萬歳山云
 大儒時務書
  至元三年議中書省事許衡奏呈時務五事
  一立國規模為天下國家有大規模規模旣定循
  其序而行之使無過焉無不及焉則治功可期否
  則心疑目炫變易紛更日計有餘而歳計不足未
[002-8b]
  見其可也昔子産處衰周之列國孔明用西蜀之
  一隅且有定論而終身由之况堂堂天下可無一
  定之論而妄為之哉古今立國規模雖各不同然
  其大要在得天下心得天下心無他愛與公而已
  矣愛則民心順公則民心服旣順且服於為治也
  何有然開創之始重臣挾功而難制有以害吾公
  小民雜屬而未一有以梗吾愛於此為計其亦難
  矣自非英睿之君賢良之佐未易處也勢雖難制
[002-9a]
  必求其所以制衆雖未一必求其所以一前慮却
  顧因時順理予之奪之進之退之内主甚堅外行
  甚易日戞月摩周旋曲折必使吾之愛吾之公逹
  於天下而後已至是則紀綱法度施行有地天下
  雖大可不勞而理也然其先後之序緩急之宜宻
  有定則可以意㑹而不可以言傳之是之謂規模
  國朝土宇曠逺諸民相雜俗旣不同論難遽定考
  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乆故後
[002-9b]
  魏遼金歴年最多其他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
  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國家仍處逺漠無
  事論此必如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宜也陸
  行資車水行資舟反之則必不能行幽燕以
  北服食宜凉蜀漢以南服食宜熱反之則必
  有變異以是論之國家當行漢法無疑也然萬
  世國俗累朝勲貴一旦驅之下從臣僕之謀改就
  亡國之俗其勢有甚難者茍非聼悟特逹曉知中
[002-10a]
  原寔歴代帝王為治之地則必咨嗟怨憤諠譁其
  不可也竊甞思之寒之與暑固為不同然寒之變
  暑也始于㣲温温而熱熱而暑積百有八十二日
  而寒氣始盡暑之變寒其勢亦然山水之根力可
  破石是亦積之之驗也茍能漸之摩之待以歳月
  心堅而確事易而常未有不可變者然事有大小
  時有乆近期小事於逺則遷延虛曠而無功期大
  事於近則急廹倉惶而不逹此創業垂統也以北
[002-10b]
  方之俗改用中國之法計非三十年不可成功在
  昔金國初亡便當議此此而不務孰為可務顧乃
  宴安逸豫垂三十年養成尾大之勢祖宗失其機
  於前陛下繼其難於後外事征伐内撫瘡痍雖曰
  守成實如創業規模之定又難於嚮時矣然尾大
  之勢計聖謀神筭已有處之之道非臣區區所能
  及也此外唯當齊一吾民之富實興學練兵隨時
  損益稍為定制如臣輩者皆能論此在陛下篤信
[002-11a]
  而堅守之不雜小人不營小利不責近效不恤浮
  言則天下之心庻幾可得而致治之功庻幾可成
  也
  一中書大要中書管天下之務固不勝其煩也然
  其大要在用人立法二者而已近而譬之髪之在
  頭不以手理而以櫛理又譬之食之在器不以手
  取而以匕取手雖不能自為而能用夫櫛與匕焉
  是卽手之為也上之用人何以異此不先有司直
[002-11b]
  欲躬役庻務將見日勤日苦而日愈不暇矣古人
  謂得士者昌自用則小意正如此夫賢者識治之
  體知事之要與庸人相懸葢十百而千萬也布之
  周行百職具舉宰職總其要而臨之不煩不勞此
  所謂省也然乆之賢否未能灼知其詳固不敢用
  或已知其孰為君子孰為小人復畏首畏尾患得
  患失坐視其弊而不敢進退之徒曰知人而實不
  能用人亦何益哉人莫不飲食也獨膳夫為能致
[002-12a]
  氣味之美莫不睹日月也獨術者為能步虧食之
  數得法與不得法固難一律論有馬不能習必借
  人乘之有玉不能治必求玉人雕琢之小物尚爾
  况堂堂天下神器可使不得法者為耶古人謂為
  山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意正如此夫治人者
  法也守法者人也人法相維上安下順而宰職優
  游廊廟之上不煩不勞此所謂省也里巷之談動
  以古為詬病不知今日口之所食身之所衣皆古
[002-12b]
  人遺法而不可違者豈天下之大國家之重而古
  成法反可違邪其亦弗思甚矣用人立法今雖未
  能遽如古昔然已仕者便當頒降俸給使可養亷
  未仕者且當寛立條格俾就叙用則失職之怨少
  可舒矣外設監司糾察汚濫内專吏部考定資歴
  則非分之求漸可息矣再任三任抑髙舉下則人
  才爵位略可平矣舍此則堆積壅塞參差謬戾茍
  延歳月莫知所期俸給之數叙用之格監司之條
[002-13a]
  例先當擬定至於貴家世襲品官任子驅良抄數
  之便宜續當議之亦不可緩也此其大畧要須深
  探古人所以用人立法之意推而衍之則何難見
  之有若夫得行與不得行在上之委任者何如而
  能行與不能行在執政者得人不得爾此非臣之
  所能及也
  一為君難生民有欲無主乃亂上天眷命作之君
  師必與之聰明剛斷之資重厚包容之量使首出
[002-13b]
  庻物而表正萬邦此葢天以至難任之非予之可
  安之地而娯之也堯舜以來聖帝明王莫不兢兢
  業業小心畏愼日中不暇未明求衣誠知天之所
  畀至難之任初不可以易心處知其為難而以難
  處則難或可易不知為難而以易處則他日之難
  有不可為者矣孔子謂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
  易則其説所由來逺矣為臣不易臣已告之安圖
  至為君之難尤陛下所當專意者臣請舉其切而
[002-14a]
  要者欵陳于後
  踐言 人君不患出言之難而患踐言之難知踐
  言之難則其出言不容不愼矣昔劉安世見司馬
  温公問盡心行已之要可以終身行之者公曰其
  誠乎劉公問行之何先公曰自不妄語始劉公初
  甚易之及退而自隠括日之所行與凡所言自相
  掣肘矛盾者多矣力行七年而後成自此言行一
  致表裏相應遇事坦然常有餘裕臣按劉安世一
[002-14b]
  士人也所交者一家之親也一鄉之衆也同列之
  臣不過數十百人而止耳然以言行相岐猶有自
  相掣肘矛盾者况天下之大兆民之衆事有萬變
  日有萬幾而人君以一身一心酬酢之欲言無失
  豈易能哉故有昔之所言而今日不記者今之所
  命而後日自違者可否異同紛更變易紀綱不得
  布而法度不得立臣下雖欲黽勉而竟無所持循
  徒汨没於𤨏碎之中卒於無補况因之為弊者又
[002-15a]
  日新月盛而不可遏在下之人疑惑驚眩且議其
  無法無信一至於此也此無他至難之地不以難
  處而以易處之故也茍從古者大學之道以修身
  為本凢一事之來一言之發必求其所以然與其
  所當然不牽於愛不蔽於憎不因於喜不激於怒
  虛心端意熟思而審處之雖有不中者盖鮮矣奈
  何為人上者多樂舒肆為人臣者多事容恱容恱
  本為私也私心盛則不畏人矣舒肆本為欲也欲
[002-15b]
  心熾則不畏天矣以不畏天之心與不畏人之心
  感合無間則其所務者皆快心事耳快心則口欲
  言而言身欲動而動又豈肯兢兢業業以修身為
  本一言一事熟思而審處之乎此人君踐言之難
  所以又難於天下之人也
  防欺 人之情為有易有險險者難知易者易知
  易知者雖談笑之頃几席之間可得其底藴難知
  者雖同居共事閲月窮年猶莫測其意之所向雖
[002-16a]
  然此特繫夫人之險易者然也又有衆寡之辨焉
  寡則易知衆則難知難知非不智也用智分也易
  知非多智也合小智而成大智也故在上之人難
  於知下而在下之人易於知上其勢然也處難知
  之地御難知之人欲其不見欺也盖難矣昔包孝
  肅剛嚴峭直號為明察有編民犯法當杖脊吏受
  財與之約曰今見尹必付我責狀汝苐呼號自辯
  我與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旣而包引囚問
[002-16b]
  畢果付吏責狀囚如吏言分辯不已吏人厲聲訶
  之曰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謂其恃權捽吏
  於庭杖之十七特寛囚罪止從杖坐以阻吏勢不
  知乃為所賣卒如素約臣謂包拯一京尹耳其見
  欺於人不過誤一事害一人而已人君處億兆之
  上所操者予奪進退賞罰生殺之權不幸見欺以
  非為是以是為非其害可勝旣耶人君唯無喜怒
  也有喜怒則賛其喜以市恩鼔其怒以張勢人君
[002-17a]
  惟無愛憎也有愛憎則假其愛以濟私藉其憎以
  復怨甚至本無喜也誑之使喜本無怒也激之使
  怒本不足愛也强譽之使愛本無可憎也强短之
  使憎若是則進者未必為君子退者未必為小人
  予者或無功而奪者或有功也以至賞之罸之生
  之殺之鮮有得其正者人君不悟日在欺中方仗
  若曹摘發細隠以防天下之欺欺而至此欺尚可
  防耶大抵人君以知人為貴以用人為急用得其
[002-17b]
  人則無事於防矣旣不出此則所近者争進之人
  耳好利之人耳無耻之人耳彼挾詐用術千蹊萬
  逕以蠱惑君心于此欲防其欺雖堯舜不能也
  任賢 賢者以公為心以愛為心不為利囘不為
  勢屈寘之周行則庻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澤賢者
  之於人國其重固如此也然或遭時不偶務自韜
  晦有舉一世而人不知者雖或知之而當路之人
  未有同類不見汲引獨人君有不知者人君雖或
[002-18a]
  知之召之命之况如厮養而賢者有不屑就者雖
  或接之以貌待之以禮而其所言不見信用有超
  然引去者雖或信用復使小人參於其間責小利
  期近效有用賢之名無用賢之實賢者亦豈肯尸
  位素餐徒費廪祿取譏誚於天下哉雖然此特論
  難進者言也又有難合者焉人君位處崇髙日受
  容恱大抵樂聞人之過而不樂聞已之過務快已
  之心而不務快民之心賢者必欲匡而正之扶而
[002-18b]
  安之使如堯舜之正堯舜之安而後已故其勢難
  合况姦邪佞婞醜正惡直肆為詆毁多方以䧟之
  將見罪戾之不免又可望庻事得其正天下被其
  澤耶自古及今端人雅士所以重於進而輕於退
  者葢以此耳大禹聖人聞善即拜益戒之曰任賢
  勿貳去邪勿疑貳之一言在大禹猶當警省後世
  人主宜何如哉此任賢之難也
  去邪 姦邪之人其為心險其用術巧惟險也故
[002-19a]
  千態萬狀而人莫能知惟巧也故千蹊萬徑而人
  莫能禦人君不察以謟為恭以訐為公以欺為可
  信以佞為可近喜怒愛惡人主固不能無然有可
  者有不可者而姦邪之人一於迎合竊其勢以立
  已之威濟其欲以結主之愛愛隆於上威擅於下
  大臣不敢議近親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
  此前人所謂城狐也所謂社鼠也至是而求去之
  不已難乎雖然此由人主不悟誤至於此猶有説
[002-19b]
  焉如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見其情而竟不能斥
  李林甫妬賢嫉能明皇洞見其奸而卒不能退邪
  之惑人有如此者可不畏哉
  得民心 上以誠愛下下以忠報上有感必應理
  固宜然然考之徃昔有不可以常情論者禹抑洪
  水以救天下其功大矣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其
  澤深矣然一傳而太康才畋于洛萬姓遽仇而去
  之吁可怪也漢髙帝起布衣天下之士雲合景從
[002-20a]
  其困滎陽也紀信至捐生以赴急人心之歸可見
  矣及天下已定而相聚沙中有謀反者此又何耶
  竊甞思之民之戴君本於天命初無不順之心也
  特由使之失望使之不平然後怨望生焉禹啟愛
  下旣如赤子矣民之奉上亦如父母矣今大康尸
  位以逸豫滅厥徳非所以為父母也是以失望秦
  楚殘暴故天下叛之漢政寛仁故天下歸之今髙
  帝用愛憎行誅賞非所以為寛仁也是以不平推
[002-20b]
  是二者參較古今凢有恩澤於民而民怨且怒者
  莫不類乎此也大抵人君即位之始多發美言詔
  告天下天下恱之冀其有實旣而實不能副遂怨
  心生焉一類同等無大相逺人君特以已之私好
  獨厚一人則其不厚者已有疾之之意况厚其有
  罪而薄其有功豈得不怒於心耶失望之怨不平
  之怒鬰而不解雖曰愛之惡在其為愛之也必如
  古者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本凢一言也一動也舉
[002-21a]
  可以為天下法一賞也一罰也舉可以合天下公
  則億兆之心將不求而自得又豈有失望不平之
  累哉奈何此道不明為人君者不喜聞過為人臣
  者不敢盡言合二者之心以求天下之心則其難
  得也固宜
  順天道 三代而下稱盛治者無若漢之文景然
  考之當時天象數變如日食地震山崩水潰長星彗
  星孛星之類未易遽數前此後此凢若是者小則
[002-21b]
  有水旱之應大則有亂亡之應未有徒然而已者
  獨文景克承天心消弭變異使四十年間海内殷
  富黎庻樂業移告訏之風為醇厚之俗且建立漢
  家四百年不㧞之業猗歟偉哉未見其比也秦之
  苦天下乆矣加以楚漢之戰生民糜滅戸不過萬
  文帝承諸吕變故之餘入繼正統專以養民為務
  其憂也不以已之憂為憂而以天下之憂為憂其
  樂也不以已之樂為樂而以天下之樂為樂今年
[002-22a]
   下詔勸農桑也恐民生之不遂明年下詔減租稅
   也慮民用之或乏懇愛如此宜其民心得而和氣
   應也臣竊見前年秋孛出西方彗出東方去年冬
   彗見東方復見西方議者咸謂當除舊布新以應
   天變臣謂與其妄意揣度曷若直法文景之恭儉
   愛民為理明義正而可信也天之樹君本為下民
   故孟子謂民為重君為輕書亦曰天視自我民視
   天聼自我民聼以是論之則天之道恒在於下恒
[002-22b]
   在於不足也君人者不求之下而求之高不求之不
   足而求之有餘斯其所以召天變也變已生矣象已
  著矣乖戾之幾已萌而不可遏矣猶且因仍故習抑其
   下而損其不足謂之順天不亦難乎右六者難之
   目也舉其要則修德用賢愛民三者而已此謂治
   本治本立則紀綱可布法度可行治功可必否則
   愛惡相攻善惡交病生民不免於水火以是為治
   萬不能也
[002-23a]
  一農桑學校語古之聖君必曰堯舜語古之賢臣
  必曰稷契葢堯舜能知天道而順承之稷契又知
  堯舜之心而輔賛之此所以為法于天下而可傳
  於後世也天之道好生而不私堯舜亦好生而不
  私若克明俊德至黎民於變敬授人時至庻績咸
  熈此順承天道之實也稷播百榖以厚民生契敷
  五教以善民心此輔賛堯舜之實也是義也出書
  之首篇曰堯典曰舜典臣自十七八時已能誦説
[002-23b]
  爾後温之復之推之衍之思之又思之苦心極力
  至年五十始大曉悟以是參諸徃古而徃古聖賢
  之言無不同驗之厯代而歴代治亂之迹無不合
  自此胸中廓然無有凝滯斷知此説實自古聖君
  賢相平天下之要道旣幸得之常以語人而人之
  聞者忽焉泛焉莫以為意察其所至正如臣在十
  七八時葢無臣許多思慮許多工夫其不能領解
  理固宜然然間與一二知者相與講論心融意㑹
[002-24a]
  雖終日竟夕不知其有倦且怠也葢此道之行民
  可使富兵可使彊人才由之以多國勢由之以重
  臣夙夜念之至熟也今國家徒知斂財之巧不知
  生財之由徒欲防人之欺不欲養人之善徒患法
  令之難行不患法令無可行之地誠能自今以始
  優重農民勿使擾害盡驅游惰之人歸之南畝歳
  課種樹懇諭而督行之十年已後當倉盈庫積非
  今日比矣自上都中都下及司縣皆設學校使皇
[002-24b]
  子以下至於庻人之子弟皆從事於學日明父子
  君臣之大倫自洒掃應對至于平天下之要道十
  年已後上知所以御下下知所以事上上下和睦
  又非今日比矣能是二者則萬目皆舉不能是二
  者他皆不可期也是道也堯舜之道也堯舜之道
  好生而不私唯能行此乃可好生而不私也孟子
  曰我非堯舜之道不敢陳於王前臣愚區區竊亦
  願學
[002-25a]
  慎㣲 定民志夫天下所以定者民志定也民
  志定則士安於士農安於農工商安於為工商則
  在上人有可安之理民不安於白屋必求祿仕仕
  不安於卑位必求尊榮四方萬里輻輳並進各懐
  無厭無耻之心在上之人可不為寒心哉
  崇退讓 臣聞取天下者尚勇敢守天下者崇退
  讓不尚勇敢則無以取天下不崇退讓則無以守
  天下取也守也各有其宜君人者不可以不審也
[002-25b]
  愼喜怒 審而後發發無不中否則觸事遽喜喜
  之色見於貌喜之言出於口人皆知之徐考其故
  知無可喜者則必悔其喜之失無可怒者則必悔
  其怒之失甚至先喜後怒先怒後喜先喜是則後
  之怒非也先怒是則後之喜非也號令數變無他
  也喜怒不節之故是以先王潛心恭黙不易喜怒
  其未發也雖至近莫能知其發也雖至親莫能移
  故號令簡而無悔無悔則自不中變也人之揣君
[002-26a]
  必於喜怒知君之喜怒者莫如近愛是以在下希
  進之人求託近愛近愛不察乃與之為地甚至無
  喜生喜無怒生怒在上獨以喜之怒之為當理而
  不知天下四方譏笑怨謗正以為不當理也最宜
  深念失於不守大體易於喜怒也
  守信 數變已不可數失信尤不可周幽王無道
  不畏天不愛民酒荒色荒故不恤方今無此何苦
  使人不信
[002-26b]
 北郊從祀朝日夕月禮儀
  至元三年中書禮部移太常禮儀院下博士擬定
  北郊從祀朝日夕月禮儀於是博士李之紹蔣汝
  礪疏曰按方丘之禮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
  五其丘在國之北禮神之玉以黄琮牲用黄犢幣
  用黄繒配以后稷其方壇之制漢去都城四里為
  壇四陛唐去宫城北四里為方壇八角三城每城
  髙四尺上濶十六歩設陛上等陛廣八尺中等陛
[002-27a]
  一丈下等陛廣一丈二尺宋至徽宗始定為再成
  歴代制雖不同然無出於三成之式今宜取坤數
  用六之義去都城北六里於壬方選擇善地於中
  為方壇三成四陛外為三壝仍依古制自外壝之
  外治四靣稍令低下以應澤中之制宫室墻圍器
  皿式并用黄其再成八角八陛非古制難用其神
  州地祗以下從祀自漢以來歴代制度不一至唐
  始因隋制以岳鎮海瀆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
[002-27b]
  各從其方從祀今盍恭酌舉行至仁宗延祐元年
  太常寺丞請立北郊帝謙遜未遑北郊之儀遂輟
 修築宫城
  至元四年十月議築宫城發中都眞定順天河間
  平灤民二萬八千餘人至八年二月宫城成城方
  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歩分十一門正南曰麗正南
  之右曰順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東曰安貞北之
  西曰徤德正東曰崇仁東之右曰齊化東之左曰
[002-28a]
  光熈正西曰和美西之右曰肅清西之左曰平則
  大内南臨麗正門正衙曰大明殿曰延春閣宫城
  周廻九里三十步東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
  五歩髙三十五尺甎甃至元八年八月十七日申
  時動明年三月十五日即工分六門正南曰崇天
  十二間五門東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髙
  八十五尺左右&KR1876樓二&KR1876樓登門兩斜廡十門闕
  上兩觀皆三&KR1876樓連&KR1876樓東西廡各五間西&KR1876
[002-28b]
  之西有塗金銅幡竿附宫城南靣有宿衛直廬凡
  諸宫門皆金鋪朱戸丹楹藻繪彤壁琉璃瓦餙簷
  脊崇天之左曰星拱三間一門東西五十五尺深
  四十五尺髙五十尺崇天之右曰雲從制度如星
  拱東曰東華七間三門東西一百十尺深四十五
  尺髙八十尺西曰西華制度如東華北曰厚載五
  間一門東西八十七尺深髙如西華角樓四據宫
  城之西隅皆三&KR1876樓琉璃瓦餙簷脊直崇天門有
[002-29a]
  白玉石橋三虹上分三道中為御道鎸百花蟠龍
  星拱南有御膳亭亭東有拱辰堂葢百官㑹集之
  所東南角樓東差北有生料庫庫東為柴塲夾垣
  東北隅羊圏西南角樓南紅門外留守司焉西華
  南有儀鑾局西有鷹房厚載北為御苑外周垣紅
  門十有五内苑紅門五御苑紅門四此兩垣之内
  也大明門在崇天門内大明殿之正門也七間三
  門東西一百二十尺深四十四尺重簷日精門在
[002-29b]
  大明門左月華門在大明門右皆三間一門大明
  殿乃登極正旦壽節㑹朝之正衙也十一間東西
  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髙九十尺柱廊七間深二
  百四十尺廣四十四尺髙五十尺寢室五間東西
  夾六間後連香閣三間東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
  尺髙七十尺青石花礎白玉石圓磶文石甃地上
  藉重茵丹楹金餙龍繞其上四靣朱𤨏窓藻井間
  金繪餙燕石重陛朱䦨塗金銅飛雕冐中設七寳
[002-30a]
  雲龍御榻白葢金縷褥並設后位諸王百僚怯薛
  官侍宴坐牀重列左右前置燈漏貯水運機小偶
  人當時刻捧牌而出水質銀裹漆瓮一金雲龍蜿
  繞之髙一丈七尺貯酒可五十餘石雕象酒卓一
  長八尺濶七尺二寸玉瓮一玉編磬一巨笙一玉
  笙玉箜篌咸偹於前前懸繡緣朱簾至冬月大殿
  則黄㹨皮壁幛黒貂褥香閣則銀鼠皮壁幛黒貂
  暖帳凡諸宫殿乗輿所臨御者皆丹楹朱𤨏窓間
[002-30b]
  金藻繪設御榻裀褥咸偹屋之簷脊皆餙琉璃瓦
  文思殿在大明寢殿東三間前後軒東西三十五
  尺深七十二尺紫檀殿在大明寢殿西制度如文
  思皆以紫檀香木為之縷花龍涎香間白玉飾壁
  草色髹綠其皮為地衣寳雲殿在寢殿後五間東
  西五十六尺深六十三尺髙三十尺鳳儀門在東
  廡中三間一門東西一百尺深六十尺髙如其深
  門之外有庖人之室稍南有酒人之室麟瑞門在
[002-31a]
  西廡中制度如鳳儀門之外有内藏庫二十所所
  為七間鐘樓又名文樓在鳳儀南鼓樓又名武樓
  在麟瑞南皆五間髙七十五尺嘉慶門在後廡寳
  雲殿東景福門在後廡寳雲殿西皆三間一門周
  廡一百二十間髙三十五尺四隅角樓四間重簷
  凡諸宫周廡并用丹楹彤壁藻繪琉璃瓦餙簷脊
  延春門在寳雲殿後延春閣之正門也五間三門
  東西七十七尺重簷懿範門在延春左嘉則門在
[002-31b]
  延春右皆三間一門延春閣九間東西一百五十
  尺深九十尺髙一百尺三簷重屋柱廊七間廣四
  十五尺深一百四十尺髙五十尺寢殿七間東西
  夾四間後香閣一間東西一百四十尺深七十五
  尺髙如其深重簷文石甃地藉花毳裀簷帷咸備
  白玉石重陛朱䦨銅冐楯塗金雕翔其上閣上御
  榻二柱廊中設小山屏牀皆楠木為之而餙以金
  寢殿楠木御榻東夾紫檀御榻壁皆張素畫飛龍
[002-32a]
  舞鳳西夾事佛像香閣楠木寢牀金縷褥黒貂壁
  幛慈福殿又曰東煖殿在寢殿東三間前後軒東
  西三十五尺深七十二尺明仁殿又曰西煖殿在
  寢殿西制度如慈福景耀門在左廡中三間一門
  髙三十尺清灝門在右廡中制度如景耀鐘樓在
  景耀南鼓樓在清灝南各髙七十五尺周廡一百
  七十二間四隅角樓四閣玉德殿在清灝外七間
  東西一百尺深四十九尺髙四十尺飾以白玉甃
[002-32b]
  以文石中設佛像東香殿在玉德殿東西香殿在
  玉德殿西宸慶殿在玉德殿後九間東西一百三
  十尺深四十尺髙如其深中設御榻簾帷裀褥咸
  備前列朱䦨左右闢二紅門後山字門三間東更
  衣殿在宸慶殿東五間髙三十尺西更衣殿在宸
  慶殿西制度如東殿隆福殿在大内之西興聖之
  前南紅門三東西紅門宫各一繚以磚垣南紅門
  一東紅門一後紅門一光天門光天殿正門也五
[002-33a]
  間三門髙三十二尺重簷崇華門在光天門左膺
  福門在光天門右各三間一門光天殿七間東西
  九十八尺深五十五尺髙七十尺柱廊七間深九
  十八尺髙五十尺寢殿五門兩夾四間東西一百
  三十尺髙五十八尺五寸重簷藻井𤨏窓文石甃
  地藉花毳裀懸朱簾重陛朱䦨塗金雕冐楯正殿
  縷金雲龍樟木御榻從臣坐牀重列前兩傍寢殿
  亦設御榻裀褥咸備青陽門在左廡中明暉門在
[002-33b]
  右廡中各三間一門翥鳳樓在青陽南三間髙四
  十五尺驂龍樓在明暉南制度如翥鳳後有牧人
  宿衛之室壽昌殿又曰東煖殿在寢殿東三間前
  後軒重簷嘉禧殿又曰西煖殿在寢殿西制度如
  壽昌中位佛像傍設御榻針線殿在寢殿後周廡
  一百七十二間四隅角樓四間侍女直廬五所在
  針線殿後又有侍女室七十二間在直廬後及左
  右浴室一區在宫垣東北隅文德殿在明暉外又
[002-34a]
  曰楠木殿皆楠木為之三間前後軒一間盝頂殿
  五間在光天殿西北角樓西後有盝頂小殿香殿
  在宫垣西北隅三間前軒一間前寢殿三間柱廊
  三間後寢殿三間東西夾各二間文宸庫在宫垣
  西南隅酒房在宫垣東南隅内庖在酒房之北興
  聖宫在大内之西北萬壽山之正西周以磚垣南
  闢紅門三東西紅門各一北紅門一南紅門外兩
  傍附垣有宿衞直廬凡四十間東西門外各三門
[002-34b]
  南門前夾垣内有省院臺百司官侍直板屋北門
  外有窨花室五間東夾垣外有宦人之室十七間
  凌室六間酒房六間南北西門外棊置衛士直宿
  之舍二十一所所為一間外夾垣東紅門三直儀
  天殿弔橋西紅門一逹徽政院門内差北有盝頂
  房二各三間又北有屋二所各三間差南庫一所
  及屋三間北紅門外有臨街門一所三間此夾垣
  之北門也興聖門興聖殿之北門也五間三門重
[002-35a]
  簷東西七十四尺明華門在興聖門左肅章門在
  興聖門右各三間一門興聖殿七間東西一百尺
  深九十七尺柱廊六間深九十四尺寢殿五間兩
  夾各三間後香閣三間深七十七尺正殿四靣朱
  縣𤨏窓文石甃地藉以毳裀中設扆屏榻張白葢
  簾帷皆錦繡為之諸王百僚宿衛官侍宴坐牀重
  列左右其柱廊寢殿亦各設御榻裀褥咸備白玉
  石重陛朱䦨塗金冐楯覆以白磁瓦碧琉璃餙其
[002-35b]
  簷脊𢎞慶門在東廡中宣則門在西廡中各三間
  一門凝暉樓在𢎞慶南五間東西六十七尺延顥
  樓在宣則南制度如凝暉嘉德殿在寢殿東三間
  前後軒各三間重簷寳慈殿在寢殿西制度同嘉
  德山字門在興聖宫後延華閣之正門也正一間
  兩夾各一間重簷一門脊置金寳瓶又獨脚門二
  周閣以紅板垣延華閣五間方七十九尺二尺重
  阿十字脊白琉璃瓦覆青琉璃瓦餙其簷脊立金
[002-36a]
  寳瓶單陛御榻從臣坐牀咸具東西殿在延華閣
  西左右各五間前軒一間園亭在延華閣後芳碧
  亭在延華閣後園亭東三間重簷十字脊覆以青
  琉璃瓦餙以綠琉璃瓦脊置金寳瓶徽青亭在園
  亭西制度同芳碧亭浴室在延華閣東南隅東殿
  後傍有盝頂井亭二間又有盝頂房三間畏吾兒
  殿在延華閣右六間傍有窨花半屋八間木香亭
  在畏吾殿後東盝頂殿在延華閣東版垣外正殿
[002-36b]
  五間前軒三間東西六十五尺深三十九尺柱廊
  二間深二十六尺寢殿三間東西四十八尺前宛
  轉置花朱䦨八十五扇殿之傍有盝頂房三間庖
  室二間面陽盝頂房三間妃嬪庫房一間縫紉女
  庫房三間紅門一盝頂之制三椽其頂若笥之平
  故名西盝頂殿在延華閣西版垣之外制度同東
  殿東殿之傍有庖室三間好事房二各三間獨脚
  門二紅門一妃嬪院四二在東盝頂殿後二在西
[002-37a]
  盝頂殿後各正室三間東西夾四間前軒三間後
  有三椽半屋二間侍女室八十三間半在東妃嬪
  院左西向半在西妃嬪院右東向室後各有三椽
  半屋二十五間東盝頂殿紅門外有屋三間盝頂
  軒一間後有盝頂房一間庖室一區在凝暉樓後
  正屋五間前軒一間後披屋三間又有盝頂房一
  間盝頂井亭一間周以土垣前闢紅門酒房在宫
  垣東南隅庖室南正屋五間前盝頂軒三間南北
[002-37b]
  房各三間西北隅盝頂房三間紅門一土垣四周
  之學士院在閣後四盝頂殿門外之西偏三間生
  料庫在學士院南又南為鞍轡庫又南為軍器庫
  又南為庖人牧人宿衛之室藏珍庫在宫垣西南
  隅制度并如酒室惟多盝頂半屋三間庖室三間
  附載宋朝故宫
  太宗十一年楊奐記曰己亥春三月按部至於汴
  汴長吏宴于廢宫之長生殿懼後世無以考為纂
[002-38a]
  其大㮣云皇城南外門曰南薫南薫之北新門曰
  豐宜橋曰龍津橋北曰丹鳳而其門三丹鳳北曰
  州橋橋少北曰文武樓遵御路而北横街也東曰
  太廟西曰郊社正北曰承天門而其門五雙闕前
  引東曰登聞檢院西曰登聞鼓院檢院之東曰左
  掖門門之南曰待漏院鼓院之西曰右掖門門之
  南曰都堂承天之北曰大慶門而日精門左昇平
  門居其東月華門右昇平門居其西正殿曰大慶
[002-38b]
  殿東廡曰嘉福樓西廡曰嘉瑞樓大慶之後曰德
  儀殿德儀之東曰左升龍門西曰右升龍門正門
  曰隆德曰蕭墻曰丹墀曰隆德殿隆德之左曰東
  上閤門右曰西上閤門皆南嚮東西二樓鐘鼓之
  所在鼓在東鐘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門仁安殿
  東則内侍局内侍之東曰近侍局近侍之東曰嚴
  祇門宫中則曰撒合門少南曰東樓即授除樓也
  西曰西樓仁安之次曰純和殿正寢也純和西曰
[002-39a]
  雪香亭雪香之北后妃位也有樓樓西曰瓊香亭
  亭西曰凉位有樓樓北少西曰玉清殿純和之次
  曰寧福殿寧福之後曰苑門由苑門而北曰仁智
  殿有二大石左曰敷錫神運萬歳峰右曰玉京獨
  秀太平巖殿曰山莊莊之西南曰翠㣲閤苑門東
  曰仙韶院院北曰湧翠峰峰之洞曰大滌湧翠東
  連長生殿殿東曰湧金殿湧金之東曰蓬萊殿長
  生西曰浮玉殿浮玉之西曰瀛洲殿長生之南曰
[002-39b]
  閲武殿閲武南曰内藏庫由嚴祗門東曰尚食局
  尚食東曰宣徽院宣徽北曰御藥院御藥北曰右
  藏庫右藏之東曰左藏宣徽東曰㸃檢司㸃檢北
  曰祕書監祕書北曰學士院學士之北曰諫院諫
  院之北曰武器署㸃檢之南曰儀鑾局儀鑾之南
  曰尚輦局宣徽之南曰拱衛司拱衛之南曰尚衣
  局尚衣之南曰繁禧門繁禧之南曰安泰門安泰
  西與左升龍門直東則壽聖宫兩宫太后位本明
[002-40a]
  俊殿試進士之所宫北曰徽音殿徽音之北曰燕
  壽殿燕壽殿垣後少西曰震肅衛司東曰中衛尉
  司儀鑾之東曰小東華門更漏在焉中尉司東曰
  祗肅門祗肅門東少南曰將軍司徽音壽聖之東
  曰太后苑苑之殿曰慶春慶春與燕壽並小東華
  與正東華對東華門内正北尚廐局尚廐西北曰
  臨武殿左掖門正北尚食局局南有宫苑司宫苑
  司西北曰尚醖局湯藥局侍儀司少西曰符寳局
[002-40b]
  器物局西則撒合門嘉瑞樓西曰三廟正殿曰德
  昌東曰文昭殿西曰光興殿並南嚮德昌之後宣
  宗廟也宫西門曰西華與東華直其北門曰安貞
  二大石外凡花石臺榭池亭之細並不錄觀其制
  度簡素比土階茅茨則過矣視漢之所謂千門萬
  户珠璧華麗之餙則無有也然後之人因其制度
  而損益之以求其稱斯可矣
  附載南渡行宫
[002-41a]
  陳隨應記曰杭州治舊錢王宫也紹興因以為行
  宫皇城九里入和寧門左進奏院玉堂右中殿外
  庫至北宫門循廊左序巨璫幕次列如魚貫祥曦
  殿朶殿接修廊為後殿對以御酒庫御藥院慈元
  殿外庫内侍省内東門司大内都廵檢司御厨天
  章等閣廊廻路轉衆班排列又轉内藏庫對軍器
  庫又轉便門垂拱殿五間十二架修六丈廣八丈
  四尺簷屋三間修廣各丈五朶殿四兩廊各二十
[002-41b]
  間殿門三間内龍墀折檻殿後擁舍七間為延和
  殿右便門通後殿殿左一殿隨時易名明堂郊祀
  曰端誠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對奉使曰崇德武舉
  及軍班授官曰講武東宫在麗正門内南宫門外
  本宫㑹議所之側入門垂楊夾道間芙蓉環朱䦨
  二里至外宫門節堂後為財帛生料二庫環以官
  属直舍轉外窑子入内宫門廊右為賛導春坊直
  舍左講堂七楹扁新益外為官直舍正殿向明左
[002-42a]
  聖堂右祠堂後凝華殿簷菉堂環以竹左寢室右
  齊安位内人直舍百二十楹左彛齋太子賜號也
  接繡香堂便門通繹已堂重簷複屋昔楊太后垂
  簾於此曰慈明殿前射圃竟百歩環修廊右博雅
  樓十二間左轉數十歩雕䦨花甃萬卉中出秋千
  對陽春亭清霽亭前芙蓉後木樨玉質亭梅繞之
  由繹已堂過錦臙廊百八十楹直通御前廊外卽
  苑梅花千樹曰梅崗亭曰冰花亭枕小西湖曰水
[002-42b]
  月境界曰澄碧牡丹曰伊洛傳芳芍藥曰冠芳山
  茶曰鶴丹桂曰天闕清香堂曰本支百世祐聖祠
  曰慶和泗洲曰慈濟鐘吕曰得眞橘曰洞庭佳味
  茅亭曰昭儉木香曰架雪竹曰賞静松亭曰天陵
  偃葢以日本國松木為翠寒堂不施丹艧白如象
  齒環以古松碧琳堂近之一山崔嵬作觀堂為上
  焚香祝天之所呉知古掌焚修毎三茅觀鐘鳴觀
  堂之鐘應之則駕興山背芙蓉閣風帆沙鳥履舄
[002-43a]
  下一溪縈帶通小西湖亭曰清漣怪石夾列獻瑰
  逞秀三山五湖洞穴深杳豁然平朗翬飛翼拱凌
  虛樓對瑞慶殿損齋緝熈崇正殿之東為欽先孝
  思復古紫宸等殿木圍即福寧殿射殿曰選德坤
  寧殿貴妃昭儀媫妤等位宫人直舍螘聚焉又東
  過閣子庫睿思殿儀鸞修内八作翰林諸司是謂
  東華門
  附載宋西京宫城
[002-43b]
  西京唐顯慶間為東都開元改河南府宋為西京
  山陵在焉宫城周廻九里三百歩城南三門中曰
  五鳳樓東曰興教西曰光政東一門曰蒼龍西一
  門曰金虎北一門曰拱宸五鳳樓内東西門曰左
  右永泰門外道北有鸞和門右永泰門西有永福
  門興教光政門内名三門曰左右安禮左右興善
  左右銀䑓蒼龍金虎門内第二隔門曰膺福千秋
  膺福門内道北門曰建禮正殿曰太極殿前有日
[002-44a]
  月樓日華月華門又有三門曰太極殿門後有殿
  曰天興次北殿曰武德西有門三重曰應天乾元
  敷教内有文明殿旁有東上閤門西上閤門前有
  左右延福門後又有殿曰垂拱殿北有通天門柱
  廊北有明福門門内有天福殿殿北有寢殿曰太
  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東又有廣壽殿
  視朝之所也北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
  四殿曰崇徽天福殿西有金鸞殿對殿西廊有彰
[002-44b]
  善門殿北第二殿曰壽昌第三殿曰玉華第四殿
  曰長壽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陽第七殿曰
  善興西有射宫殿千秋門内有舍光殿拱宸門内
  西偏有保寧門門内有講武殿北又有殿相對内
  園有長春殿淑景亭十字亭九江池砌䑓婆羅亭
  宫城東西有夾城各三里餘東二門南曰賔暉北
  曰啟明西二門南曰金曜北曰乾通宫室合九千
  九百九十餘區皇城周廻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歩
[002-45a]
  南面三門中曰端門東西曰左右掖門東一門曰
  宣仁西三門南曰麗景與金曜相直中曰開化與
  乾通相直北曰應福内皆諸司處之京城周五十
  二里九十六步南三門中曰定鼎東曰長夏西曰
  厚載東三門中曰羅門南曰建春北曰上東西一
  門曰關門北二門東曰安善西曰徽安
  附載金宫城
  海陵煬王遣左右丞相張浩張通古左丞蔡松年
[002-45b]
  調諸路夫匠築燕京宫室皇城周九里三十歩自
  天津橋之北曰宣陽門中門繪龍兩偏繪鳳用金
  釘釘之中門惟車駕出入乃開兩偏分雙隻日開
  一門過門有兩樓曰文曰武文之轉東曰來寧舘
  武之轉西曰㑹同館正北曰千歩廊東西對焉廊
  之半各有偏門向東曰太廟向西曰尚書省至通
  天門後改名應天樓髙八丈朱門五餙以金封東
  西相去一里餘又各設一門左曰左掖右曰右掖
[002-46a]
  内城之正東曰宣華正西曰玉華北曰拱辰及殿
  凡九重殿凡三十有六樓閣倍之正中位曰皇帝
  正位後曰皇后正位位之東曰内省西曰十六位
  乃妃嬪居之西出玉華門曰同樂園若瑶池蓬瀛
  栁莊杏村皆在焉都城四圍凡七十五里城門十
  二毎一靣分三門其正門四旁又設兩門正東曰
  宣曜陽春施仁正西曰顥華麗澤彰義正南曰豐
  宜景風端禮正北曰通𤣥㑹城崇智此四城十二
[002-46b]
  門也此外有宣陽門即内城之南門也上有重樓
  制度宏大三門並立中門常不開惟車駕出入通
  天門即内城之正南門也四角皆垜樓瓦皆琉璃
  金釘朱户五門列焉常局惟大禮祫享則由之宣
  華乃内城之正東門玉華正西門也左掖東偏門
  右掖西偏門各有武夫守衛拱宸即内城正北門
  也又曰後朝門制度守衛與玉華宣華等金碧翬
  飛規模宏麗矣
[002-47a]
  范石湖攬轡錄興陵見宋使儀衛戊子早入見循
  東西御廊北行廊幾二百間廊分三節每節一門
  將至宫城廊卽東轉百許間其西亦然亦有三出
  門中馳道甚濶兩傍有溝上植栁廊脊皆以青琉
  璃瓦覆宫闕門户即純用之北卽端門十一間曰
  應天之門下開五門兩掖有樓如左右昇龍之制
  東西兩角樓端門内有左右翔龍門日華月華門
  前殿曰大安殿使人自左掖門入北循大安殿東
[002-47b]
  廊入敷德門東北行直東有殿宇門曰東宫直北
  西南列三門中曰書英是故壽康殿母后所居西
  曰㑹通門自㑹通北入承明門又北則昭慶門東
  則集禧門尚書省在門外東西則左右嘉㑹門二
  有樓即大安殿後門之後至幕次黒布拂廬待班
  有頃入宣明門即當朝後殿門也門内庭中列衛
  士二百許人貼金雙鳳幞頭團花紅錦衫㪚手立
  入仁政隔門至仁政殿下團鳳大花氊可半庭殿
[002-48a]
  兩傍有朶殿朶殿上兩髙樓曰東西上閤門兩廊
  悉有簾幙中有甲士東西御廊循簷各列甲士東
  立者紅茸甲金纒竿槍黄旗畫青龍西立者碧茸
  甲金纒竿槍白旗畫黄龍至殿下皆然惟立於門
  下者錦袍持弓矢殿兩階雜列儀物幢節之屬如
  道家醮壇威儀之類使人由殿下東行上東階却
  轉南由露䑓北行入殿閾謂之欄子金主幞頭紅
  袍玉帶坐七寳榻背有龍水大屏風四壁帟幕皆
[002-48b]
  紅繡龍拱斗皆有繡衣兩楹間各有大出香金獅
  蠻地鋪禮佛毯可一殿兩傍玉帶金魚或金帶者
  十四五人相對列立遥望前後殿屋崛起甚多制
  度不經工巧無遺力煬王亮始營此都規模出於
  孔彦舟役民夫八十萬兵夫四十萬作治数年死
  者不可勝計
  宣宗遷都於汴其宫城依宋之舊宫墻四角皆有
  樓髙五丈毎樓一所兩旁各有屋以裹墻角自左
[002-49a]
  掖門向西三十歩横入一門號左昇龍門入此門
  即大慶門外游峻廊上俯闞城市正望丹鳳樓後
  下樓即右昇龍門此兩門通左右掖門横通大慶
  門外其門有三中曰大慶東曰日精西曰月華門
  旁皆列㦸入此門望見大慶殿殿前有兩樓對峙
  東曰嘉福西曰嘉瑞大慶殿屋十一間龍墀二級
  旁垜殿各三門峻廊後與兩廡相接殿壁畵四龍
  各長數丈乃宣宗渡河後畫中有御畫小龍用拱
[002-49b]
  斗石成一方井如佛正殿葢中有一金龍以絲網
  罩之此正衙也轉西御屏下峻階數歩一殿曰德
  儀殿有三門中曰隆平左曰左隆平右曰右隆平
  入此門東西兩井望見隆德殿卽宋垂拱殿也殿
  庭中東一鐘樓西一鼓樓殿屋五大間旁各殿三
  間階上龍墀一級東西兩閤門並樓屋下有門通
  徃來此常朝殿也此殿後又一庭院有門曰仁安
  東西兩門東出東華門入仁安門望見仁安殿龍
[002-50a]
  墀兩廊皆入仁德殿規模即宋集英殿也自此後
  兩殿有門皆有船軒連接兩邉廊屋止是黒漆窓
  户意謂必宫人居於此乃内殿百官不到前四殿
  皆琉璃筒瓦一殿曰德和一殿曰福寧後有一小
  殿殿後有直舍此殿後即内宫墻門有門兩重出
  入後苑十數歩間過一小溪橋有仁智殿溪中有
  龍舟仁智殿下兩巨石髙三丈廣半之東一石有
  小碑刻勅賜昭慶神運萬歳峰西一石刻獨秀太
[002-50b]
  平巖乃宋徽宗御書刻石塡金殿後有石壘成山
  髙百尺廣倍之最上刻石曰香石泉山山後挽水
  上山水自流下至荆玉澗又流湧翠峰下有太山
  洞水自洞門飛下復由本路出德和殿迤邐至大
  慶門外横從右昇龍門出後朝門榜曰啟慶之宫
  入宫門後有三門中曰德昌左曰文昭右曰光興
  制度宏麗金碧輝映不可勝言出啟慶門後入右
  昇龍門過大慶門外出左昇龍門向東行一門向
[002-51a]
  南榜曰聖壽宫左安泰門右明昌門即金國太后
  宫入宫門直入一門榜曰徽音又一門榜曰光熈
  望見徽音殿長樂殿入光翼門繁禧門有德壽殿
  復出此宫即祕閣在左掖門之西五門之東即古
  待漏院自五門望南向丹鳳門中間禁路兩廊千
  歩廊盡處向東一屏墻向南一大門即太廟門内
  三門門上並畫蟠龍殿宇二十五間髙大宏麗兩
  旁修廊東西各開一門與廊相通葢百官陪位入
[002-51b]
  此兩門甚便殿上十一室盡榜金國祖宗謚號毎
  一室計三門東邉一門西邉一牕嵌一小石室上
  下有石廣三丈石門一閤可開閉係藏神主處遇
  祭祀迎神主出石室祭畢復藏殿宇出太廟向西
  行向南一門即社壇周圍皆墻外四門遇祭則開
  迎四方之氣宫室制度雖時有改更大抵皆宋朝
  之舊也
  附載遼宫城
[002-52a]
  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髙陽氏謂之幽陵陶
  唐曰幽有虞析為幽州啇復為冀州周職方東北
  曰幽州武王封太保奭于燕漢為燕國廣陽國後
  漢為廣陽郡隋為幽州總管唐置大都督府改范
  陽節度使晉髙祖以遼有援立之勞割幽州等十
  六州以獻太宗升為南京又曰燕京城方三十六
  里崇三丈衡廣一丈五尺敵樓戰櫓具八門東曰
  安東迎春南曰開陽丹鳳西曰顯西清晉北曰通
[002-52b]
  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聖宗御容
  殿二東曰宣和南曰大内内門曰宣教改元和外
  三門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萬春右掖改千秋
  門有樓閣毬塲在其南東為永平館皇城西門曰
  顯西設而不開北曰子北西城巓有凉殿東北隅
  有燕角樓坊市廨舍寺觀葢不勝書其外有居庸
  松亭榆林之關古北之口桑乾河髙梁河石子河
  大安山燕山中有瑶璵府曰幽都軍號盧龍開泰
[002-53a]
  元年落軍額
  遼西京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復屬冀
  州周職方正北曰并州戰國趙武靈王始置雲中
  郡秦當作/漢属代王國為平城縣魏為新興郡晉仍
  属鴈門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
  於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為司州牧置代尹遷都
  洛邑改萬年又置恒州髙齊文宣帝廢州為恒安
[002-53b]
  鎮今謂之東城尋復恒州周復為恒安鎭改朔州
  隋仍為鎮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廢貞觀十
  四年移雲中定襄縣於此永淳元年黙啜為邉患
  移民朔州開元十八年置雲中州天寳元年改雲
  中郡乾元元年曰雲州乾符三年大同軍節度使
  李國昌子克用為雲中守捉使殺防禦使據州以
  聞僖宗赦克用以國昌為大同軍防禦使不受命
  廣明元年李琢攻國昌國昌兵敗與克用奔北地
[002-54a]
  黄巢入京師詔發代北軍尋赦國昌使討賊克用
  率三萬五千騎而南収京師功第一國昌封隴西
  郡王克用子存朂滅梁是為唐莊宗同光三年復
  以雲州為大同軍節度使晉髙祖代唐以契丹有
  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為賂大同來属因建西京
  敵樓棚櫓具廣袤二十里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
  西曰定西北曰拱極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雙闕
  尚在遼旣建都用為重地非親王不得主之清寧
[002-54b]
  八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又有天王寺
  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門之東曰大同府北門之
  西曰大同驛初為大同軍節度重熙十三年升為西
  京府曰大同
 
 
 
 元朝典故編年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