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7 直隸河渠志-清-陳儀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直𨽻河渠志      地理𩔖四河渠之屬/
  提要
    臣等謹案直𨽻河渠志一卷
   國朝陳儀撰儀字子翽號一吾文安人康熙乙
    未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充覇州等處
    營田觀察使是編即其經理營田之時所作
    海河衛河白河淀河東淀永定河清河㑹同
[000-1b]
    河中亭河西淀趙北口子牙河千里長堤滹
    沱河滏陽河寧晉泊大陸澤鳯河牤牛河&KR0810
    頭河鮑邱河薊運河還鄉河塌河淀七里海
    二十五水皆洪流巨浸也雖叙述頗簡質所
    載但及當時形勢而不詳古蹟又數十年來
    屢䝉我
  皇上軫念民依經營疏濬悉慶安瀾較儀作書之
    日水道之通塞分合又已小殊然儀本土人
[000-2a]
    又身預水利之事於一切水性地形知之頗
    悉故敷陳利病之議多而考證沿革之文少
    錄而存之亦足以參考梗槩也乾隆四十五
    年十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3a]
欽定四庫全書
 直𨽻河渠志
            侍講學士陳儀撰
尚書禹貢一篇紀夏后行水之功司馬遷因之為河渠
書班固繼之志溝洫皆載一代疏排之績非如桑欽水
經偹叙川瀆原委也我
國家奠鼎燕京負崇山而襟滄海百川輻輳赴壑朝宗
其間順逆通塞動闗生民利病
[000-3b]
聖祖仁皇帝臨御六十餘載地平天成而於畿甸河道
隄防尤勤
睿慮
巡行指授為斯民圗萬世之安我
皇上繼志纘功大興水利
特頒内府金錢數百萬
命賢王董其事修濬兼施節宣偹至以故水潤土甘年
豐人樂同符禹績非漢唐以來塞築補苴之能事也宜
[000-4a]
為後世法程故於諸川之外特詳志焉
渤海 在天津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明統志東連遼海
西抵直沽按直沽即今大沽口河流入海處也兩岸壁
陡一國中横土人謂之海門潮汐所至北抵楊村南抵
程官屯西過王慶坨率二百餘里皆淡水也鹹潮抵海
門而止無坌入者若天設之以限内外斯亦奇矣
海河 南北運淀河之㑹流也自天津東北三岔口迄
大沽口長一百二十里涘廣崖深奔流湍駛潮汐迎之
[000-4b]
則逆行而上禹貢所謂逆河是也每伏秋之交二運并
漲淀水爭趍駢注於三岔一口而强潮牴牾洄漩不下
倒漾横流上游隄岸田廬皆受其浸所謂尾閭不暢胸
腹俱病者也故欲治直𨽻之水者莫如擴達海之口而
欲擴達海之口者莫如減入口之水雍正三年
上命怡賢親王興修水利
親授方畧於南北運各建壩開河減水分流別途歸海
豈僅為運河計哉入口之水減則達海之口寛而北來
[000-5a]
之永定河南來之子牙河中間七十二清河乃得綽然
入三岔口而東注朱子云治水先從低處下手正此意

衛河 即南運河也亦曰永濟渠亦曰御河源出河南
衛輝府自山東武城縣流入直𨽻故城縣界又東逕山
東徳州界復入直𨽻逕景州東呉橋縣西又東北逕東
光縣西又東北逕交河縣東南七里口又東北逕泊頭
鎮入南皮縣界又東北逕滄州城西又東北逕青縣城
[000-5b]
東靜海縣城西天津府城北至三岔口與白河㑹入海
計長八百餘里寰宇記永濟河在清池縣西三十里自
南皮縣來入乾寧軍亦呼為御河金史地理志南皮東
光呉橋有永濟渠按衛河本西漢時大河所經東漢以
後為清漳二瀆所經隋時開為永濟渠宋皇祐初合永
濟渠仍為大河所經南渡後大河南徙而衛河如故金
元以來皆漕運所經也有減水河二一在滄州南十五
里絶隄一在故興濟縣皆明𢎞治中開以備衛河泛溢
[000-6a]
久而堙塞閘石猶有存者雍正三年大水衛河溢決十
三口怡賢親王奉
上命查修水利奏開減水二河各建滚水石壩一座挑
濬舊河分達海港滄青水勢藉以消洩居民賴之
按南運向苦淺滯故額設淺夫以供挑挖兩岸隄工隨
時補苴而已自漳河南徙於館陶入運湍急浩瀚每羡
溢為災雍正四年經怡賢親王奏請分道耑轄增汛員
設嵗修始以隄防為務乃隄日增髙而水亦隨長伏秋
[000-6b]
汛漲各州縣往往於隄上加埝以防漫溢蓋以漳水泥
濁河形曲折墊淤於下則泛溢於上勢固然也計惟於
徳州上流與古黄河相近之處度地建壩廣三四十丈
引而注之古黄河不惟直𨽻河隄永免漲溢即徳州一
帶工程亦獲寧謐矣但地𨽻山東在此為切已之憂者
在彼未免為秦越之視雍正八年七月徳州第九屯隄
決直𨽻景州以下十餘州縣禾稼盡没水利衙門屢行
咨㑹而決口訖未堅築蓋其地處上游水過正堪藝麥
[000-7a]
而此間形如仰釜有受無洩縱竭力修防隄工鞏固亦
何救于田廬之湮没耶若將臨清以北河道併歸直𨽻
總河管轄則一河首尾修濬自如上下不致阻格矣
白河 即北運河也亦曰潞河方輿紀要白河源出宣
化府龍門縣東滴水崖東流入密雲縣之石塘嶺過縣
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從石塘嶺過懐柔縣西順義縣
東入通州東境合焉東南徑漷縣武清縣東而入直沽
合衛河入海又白河逕靈蹟山黄花鎮川河入焉又南
[000-7b]
逕牛欄山東麓潮河流合焉又南逕順義縣東門外順
義縣志白河發源塞外自石塘嶺白馬闗入故曰白河
赴通州北闗合温榆河即運糧河性悍多沙遷徙無常
俗稱為自在河明神宗實録萬厯三十一年從工部議
挑通州至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築隄兩
岸著為令漕河圗志燕趙之間地方千里其間巨細河
流悉至武清縣丁字沽注於白河故一遇雨潦白河滿
溢耍兒渡口南蔡村等處衝決隄岸壊民田廬起夫塞
[000-8a]
築勞費萬計逮時乾旱舟行又或淺阻以此知水勢盈
涸不常不可以經久而論也按白河㑹潮沽榆沙通惠
諸河之水源髙勢峻有如建瓴而西北諸山泉流滙聚
每伏秋之際積雨未歇怒流已至頃刻尋丈非徒恃隄
防所能捍禦也康熙三十八年決武清縣筐兒港三十
九年
聖祖仁皇帝親臨視閲
命員外牛鈕等於冲決處建減水石壩二十丈開挖引
[000-8b]
河夾以長隄而注之塌河淀由賈家沽道洩入海河楊
村上下百餘里河平隄固有
御製碑文誌其事康熙五十年以河西務工程險要
親臨指授命牛鈕開挖引河復以河西務城東有舊河
形對新河下口至三里屯長四百餘丈
特命開直河一道次年工成於是新河之溜移流於西
而東岸大隄之汕刷以免耍兒渡之衝險無虞矣雍正
三年大水隄岸埽壩多有衝潰四年經怡賢親王奏請
[000-9a]
北運河一切工程歸通永道統轄河西務設同知一員
楊村設通判一員分界管理增置縣丞主簿等官以耑
防修五年河水泛溢東西岸漫決者四六年怡賢親王
奏拓筐兒港舊壩濶六十丈展挖引河改築長隄七年
疏濬賈家㳓道分減既多消洩亦暢故壩門以下河水
安流而河西務一帶距壩稍逺山水暴至遂復漫決上

聖懐發帑遴員授之方畧於河西務上流之青龍灣建
[000-9b]
壩四十丈開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寧車沽河導
七里海水而洩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區畫盡善運道民
生均獲寧謐而所費帑金已不下六十餘萬矣
淀河 在天津縣北五里永定子牙清河之㑹流也自
河頭至丁字㳓入北運河長四十里淀水浩淼至此始
有崖岸故名河頭
東淀 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東安靜海之境東西
亘百六十餘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不等蓋七
[000-10a]
十二清河之所滙瀦也永定河自西北來子牙河自西
南來咸入之
永定河 亦曰盧溝河亦曰渾河亦曰桑乾河永定之

聖祖仁皇帝所命也明外史河渠志桑乾河發源太原
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雷山之陽有金龍池者渾泉
溢出是為桑乾東下大同古定橋抵宣府保安州雁門
雲中應州諸水皆㑹穿西山入宛平界東南至㸔丹口
[000-10b]
分為二其一東由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
合易水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是河過懐來束兩山間
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之東地平土疏衝激
震蕩遷徙弗常元史名曰小黄河以其流濁也金史禮
志大定十九年有司言盧溝水勢泛溢齧民田乞官為
封册神號特封安平侯建廟河渠志大定二十七年宰
臣以孟家山金口閘視都城髙一百四十餘丈倘遇暴
漲其害匪細若固塞之則所灌稻田俱為陸地種植禾
[000-11a]
麥亦非曠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二十九年以涉者病
河流湍急詔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橋明昌三年三月
成勅命名曰廣利即今之盧溝橋也元史郭守敬傳至
元二年授都水少監言金時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盧
溝一支東流穿西山而出是為金口其水自金口以東
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頃其利不可勝計今若按視故蹟
使水得流通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廣京師之漕
又言當于金口西預開減水河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
[000-11b]
以防漲水突入之患帝善之明宣宗實録户部侍郎王
佐言通州至河西務河道淺漕船動以千計兼四方商
旅舟楫往來無港㲼可泊張家灣西舊有渾河若加疏
濬近京一二十里更使充廣瀦為巨浸令可泊船公私
兩便上命都督馮斌等審視七年冬斌等以圗進上以
其役重大姑止固安縣志桑乾河自盧溝下流入縣境
明嘉靖初徙縣北十餘里東流至縣東紀家莊北分為
二萬厯中又徙縣西十餘里東南流逕黄垈之北而東
[000-12a]
南入霸州界尋又徙縣南長隄下後復徙北
本朝順治十一年由縣西宫村與清水合流而南入新
城界永清縣志明萬厯三年撫臣王一鶚修築河隄延
袤五十餘里障水東流三十三年復抵縣界直逼城垣
本朝順治八年徙固安迤西幾七十里與白溝河合流
霸州志明正徳初在州南門外嘉靖中徙州城北後徙
固安北十里舖其支流則自半璧店李家口繞州東北
境由鋪疙疸白墳棌木營達信安
[000-12b]
本朝順治中每決於固安之叵羅垈由州治西城北東
入清河後更決於新城之九花臺南里諸口而州城之
西南竟成巨河矣康熙戊辰仍從善來營入玉帶河俗
謂之霸州河按盧溝亦曰黒水河水色最濁其急如箭
東決則西淤倐忽遷改前人謂之無定河自元歴明冲
齧奔潰屢修屢決迄無寧歳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我
聖祖仁皇帝軫念郊圻親臨視閲命撫臣于成龍大築
隄堰疏濬兼施自宛平之盧溝橋至永清之朱家庄滙
[000-13a]
狼城河注西沽以達於海延袤二百餘里廣十五丈五
月工告成
賜名永定河
勅建河神廟
御製碑文以記之自是湍水軌道横流以寧三十年來
河無遷徙此從古所未有也惟是下流入淀之後水渙
泥停積漸闐淤蒙
聖祖諭㫖屢下毋令壅礙清流而該管分司衙門唯事
[000-13b]
修防不加疏道淤而南信安勝淓等淀變為高原復淤
而北䇿城新張諸泊墊為平陸駸駸乎及于台頭與子
牙河㑹壅閼清流幾無達津之路矣雍正三年怡賢親
王奉
命查修水利
上諭令引渾河別由一道入河毋使令入淀大哉
王言已攬河道全局而居其要矣蓋淀泊之用有翕受
之功亦有停蓄之利衆流競趨滙為巨澤容與蕩漾有
[000-14a]
以緩其奔突之勢然後安流弭節而去則其衝易受而
其患易禦正定順徳廣平之有南北二泊猶順天保定
河間之有東西二淀皆天地造設自然之妙納衆流而
節宣之不使之一往衝突而不可禦也西淀之水㑹為
一河分為三㲼而滙于東淀南淀之水注于北泊北泊
之水出滏陽之道合滹沱之流亦由子牙一河歸于東
淀則東淀一區所以蓄直𨽻全局之水游衍而節宣之
乃永定濁流闐淤梗噎于其間則上游之汜濫者將安
[000-14b]
歸乎怡賢親王欽遵
諭㫖於郭家務改河東行復開下流之長&KR1927河引逕三角
淀而注之河頭與清河㑹周築三角淀圍隄以防其北軼
又以河性善淤奏明逐年挖淺俾河流不致遷徙籌畫可
謂盡善而河官錮習不利于挖淺而利于築隄改河之後
隄日增髙而河亦與之俱長長&KR1927河淤塞絶流三角淀所
餘無幾于是散漫南行頭道河二道河皆成斷港剰有楊
家一河若經汎之後再淤而南則清水無路歸津側注于
[000-15a]
楊栁青一帶而濁流復從而迸注之其不至穿運而過者
幾希此目前之大患全局之深病也為今之計唯疏挖長
&KR1927導之東注河頭南岸接築長隄至楊家河而止雖不能
必其不再淤而旋淤旋挖是亦可暫為補救矣
按永定濁泥善肥苗稼凡所淤處變瘠為沃其收數倍涇
水之富闗中漳水之富鄴下不是過也河所經由兩岸窪
鹹之地甚多若相其髙下開濬長渠如懐來保安石景山
引灌之法分道澆溉則斥鹵變為肥饒而分水之道既多
[000-15b]
則奔騰之勢自減從髙而下自近而逺一河之潤可及十
餘州縣此亦轉害為利之一奇也唯在任事者不避勞怨
持議者不惑浮言則鄭國史起之功安在不復見于今日乎
清河 即淀池之經流也其派有三分自㑹同河之三
㲼口逕台山而北出紀家淀而東入勝淓河者此西𣲖
也由趙家房逕托蓮泊出郭家窪㑹勝淓河者此東𣲖
也由下馬頭逕崔家房入張家嘴過任家莊逕左家莊
泊歸石溝河者此南𣲖也沿大隄而東逕西馬頭堂頭
[000-16a]
左家莊㑹石溝河則其支流也勝淓石溝二河總歸臺
頭一河經羊糞港而出楊家河楊家河至三汉口計長
一百四十里自永定下流入淀勝淓河淤而東西二𣲖
無下口張家嘴淤而南𣲖無正流唯沿隄一支寛不過
二三尺深不過五六尺何以容西來泱漭無涯之巨浸
乎雍正三年自崔家房以東決隄九處各數十丈文安
城郭宛在水中怡賢親王奉
命查修水利開勝淓河十七里而東西二𣲖下口遂通
[000-16b]
挖張家嘴河五里而沿隄一支分流北注又於上流疏
濬中亭河四十餘里自口頭對岸之下河門分引玉帶
河水入臺山河其下流石溝臺頭淤淺之處槩行撈挖
數載以來清流湍駛隄防晏如霸保文大之間禾黍豐
而稉稻熟民享樂利皆
聖主勤恤之徳怡賢王治淀之功也
按以上諸河經由泊港菰蘆叢生苲草宻布壅溜停汎
易致淤淺淺阻之後舟楫不行復成斷塞雖分𨽻河道
[000-17a]
統轄而該管汛員唯知保守隄工至于淀之通塞河之
淤暢俱在茫茫積浸中為考成所不及誰復過而問之
殊不知淀河一塞分消無路西來之水并注隄下一遇
積雨暴漲頃刻尋丈雖有人力將安所施故防隄而不
濬河非計也今中亭河苦淺趙家房河苦淤張家嘴未
達於淀泊沿隄一河自堂頭以下至壩嘴頭亦苦淺石
溝通勝淓一河苦隘勝淓至臺頭一河苦淺其丈里非
水涸時興大工隨宜疏濬不可
[000-17b]
㑹同河 一統志在霸州南十三里又名苑口河本玉
帶河也自保定縣流入州界又東北曲折行可十里為
善來營北岸有渾河口又東可五里為苑家口又東五
里為蘇家橋流至此分為三道即所謂三汉口也册説
玉帶河至本州境㑹渾河東下名㑹同河分二支俱流
逕文安縣境散入石城等淀本河正𣲖至州東無梁閣
名邊家河又分一支入永清縣界名信安河其正流曲
折而東入文爾諸淀又東逕東安縣界為吕公河按㑹
[000-18a]
同為玉帶之下流出自西淀之茅兒灣至霸州而拒馬
桑乾胡良霸水皆㑹焉故名㑹同河今諸河俱已改流
唯栲栳圏一河南北相望即中亭河也首尾皆淤斷而
㑹同河身寛不逾二十丈或十五六丈總㑹順天保定
正定三府西山一帶三十餘河之水勢不能容則蕩擊
為暴決何家道口決鹿疃決下武各莊決保定縣幾無
虗嵗雍正五年中亭河開通分流北去玉帶之水十減
二三但河身本淺於正流而新開之牤牛河自西栲栳
[000-18b]
圏㑹入挾擁泥沙復加闐淤則浚治之工有不可一日
緩者其㑹同下流之信安河已成陸地即勝淓至辛張
逕褚沽東沽二港達王慶之一支名吕公河者亦無河
形唯餘臺頭一𣲖為正流則上自石溝下至楊家河通
塞淤暢所闗最鉅此河道全局之利害也
中亭河 亦名新挑河一統志在霸州南八里綿亘數
十里按此即古中亭河也亦曰栲栳圏河康熙三十八

[000-19a]
命河臣王新命開挑上接十望河下入臺山河分減玉
帶河水勢發帑築隄上下各六工上六工距河稍逺以
䕶州治下六工縷河為隄以䕶田廬增設州判一員管
理每嵗按里出夫隨時修補後渾河淤至勝淓下流遂
塞而十餘河自張青來者為白溝流沙墊淤上流亦斷
自是隄工殘廢而下六工無復遺址與積淀相連雍正
三年怡賢親王奏開中亭十望二河四年中亭河工竣
十望河以積水未開五年大水難以興工遂罷十望之
[000-19b]
役自口頭對岸之下河門挑引河一道分玉帶河水而
注之中河増設吏目一員分汛防修七年州判陳起唐
捐貲修築下六工隄長四十里
西淀 跨雄新數邑之境既廣且深西北諸山之水皆
滙焉北自雄縣來者曰白溝河拒馬之下流也拒馬發
源易州廣昌之淶山至房山鐵鎖崖分為二𣲖一𣲖東
入涿州過新城而南挾河琉璃河廣陽鹽溝諸水白玉
塘西域寺甘泉諸泉皆入之一𣲖南入淶水逕定興而
[000-20a]
東易州之濡水武水白楊虎眼梁村馬跑諸泉及遒欄
河女思澗子莊溪諸水俱來㑹之二𣲖合流為白溝河
入柴伙淀西自安州來者曰依城河曹河徐河一畝雞
距方順龍泉諸水之所㑹也徐水出五迴嶺逕滿城至
安肅而曺水㑹焉一畝泉出滿城東南餘小泉以百數
雞距紅花名最著流逕清苑縣南至糧河橋而方順水
來㑹之方順即曲逆河祁水之下流也五雲石臼二泉
流為放水河五郎河入焉流逕石橋村至糧河橋與一
[000-20b]
畝泉河㑹流逕新橋而滿城之龍泉河自南來入之至
善馬廟與徐河合流為依城河入雜淀西北自安肅來
者曰雹河源出石獸崗灌河入之由新安之黒龍口歸
雜淀新安三面皆水唯城北為乾土而地處容城下流
雨潦南下則大溵淀一帶盡為鄰壑墟里蕭條最稱貧
瘠雍正三年怡賢親王奏請于三台村開引雹河逕小
王營尚村之北至南河頭入燒車淀南岸築隄建閘以
禆節宣隄内大溵淀數百頃皆引流種稻屢獲豐收澤
[000-21a]
國已成樂土矣南自髙陽來者曰豬龍河唐沙滋三水
之所㑹也唐河原名滱水源自山西靈邱入唐縣為唐
河横水自西北來㑹居民引以溉稻直達下素町畦相
望逕曲陽之鎮里髙門所溉尤多南入定州而白龍泉
復來㑹之王謙王耨等村傍河皆圩岸也沙河來自山
西之繁峙入曲陽界合平陽河南流阜平之當城臙脂
二河行唐之郜河咸㑹焉其上流亦名𣲖水逕新樂厯
定州沿流多資灌溉資河發源山西之枚囘山經靈夀
[000-21b]
為慈水七祖寨坌頭大明川壅流可田入行唐之張茂
村伏焉至無極南孟社而復出遶縣北旋逕深澤之龍
泉固沃仁橋疏流成渠皆天然水利也三水頗稱鉅流
畢㑹於祁州之三岔口為豬龍河逕博野蠡縣髙陽而
入白洋淀豬龍河水性湍急奔騰最難捍禦雍正三年
決柴淀口而東潰䗫螂口古隄直衝鄚州驛路十里浸
為巨澤怡賢親王親厯相度疏通豬龍故道決口始塞
驛路復通然下流歸淀之處河道紆迴停沙壅溜易致
[000-22a]
横決復令清河道王紘於出岸村開挖引河十里至孟
仲峯出口東岸築二壩以防其軼西岸截沙嘴以順其
流然後安流入淀又于放水口斜築長隄以禦倒漾䗫
螂口殘隄數十里亦一例加修以為重障于是豬龍順
軌瀕河田疇比年豐稔但自祁州以下岸土夾沙最易
坍頽岸坍則隄無所附宜于項溜掃彎建築挑水迎水
等壩䕶岸以固隄根其下口歸淀之處近有淤沙漲起扺
閼河流亦宜開挖以順水勢
[000-22b]
趙北口 居西淀之中舊有石橋八座白洋諸淀之水
皆由橋下東流實西淀之咽喉也而石橋卑隘礙流雍
正三年怡賢親王奏請易之以木升髙加濶又增建三
橋俾積淀之水暢然東注但白溝濁水自北而下出河
門而横截清流至藥王行宫前河形拗折土人謂之鵝
&KR3314所謂咽喉已通而胸膈未利也雍正四年委員挑挖
經汎而其淤如故蓋白溝漲時近自諸山而下推擁泥
沙所至填淤四十里之柴伙淀變為桑田者什三四矣
[000-23a]
不加浚治則西來諸水泛溢無歸若嵗嵗撈挖是勞費
無巳時也渾流入淀其害往往而然欲為一勞永逸之
計必不使之入淀而後可查白溝故道行於淀外自龍
灣而東逕道務馬務頭洪城出張青口河形宛然宜疏
濬深通導白溝之流復於故道塞其入淀之口然後將
河門淺阻鵝&KR3314拗折之處盡行挑挖如此則清濁分流
淀清而河亦暢矣
子牙河 在大城縣東亦名沿河大城縣志沿河自河
[000-23b]
間縣之龍華橋轉入縣西南二十五里之馬村東北流
逕十里灣自南而東逕白洋渡四呈口至縣東二十五
里滙黒龍港河亦名交河從而北折繞縣東十二里趙
扶村又北逕子牙村故名子牙河亦名鹽河册説鹽河
在縣南十五里自河間流入分二支一西北流入文安
縣石城淀一北流又分三支西一支入文安黒母淀東
一支入大小窩口中一支入霸州文爾淀滙于武清縣
三角淀入白河按子牙河總㑹南北二泊滏滹諸水終
[000-24a]
以滹沱為經流其湍悍迅激渾濁衝墊性與餘河異水
經所云右出為澱北為濊口者是也伏秋汛發奔騰湧
溢河間以北靜海以南皆被其害康熙三十九年
聖祖仁皇帝親閲河工
特授方畧
頒發帑金於獻縣河間東西兩岸髙築長隄西接大城
東接青縣靜海各二百餘里又于廣福樓之焦家口開
新河一道東北至賈口入淀特設分司一員董其事令
[000-24b]
河間府同知分轄增置縣丞主簿等官耑汛防修自是河
大青靜之民始有寧宇矣嗣後雍正三年分司不得其
人河員怠于其職隄多潰決怡賢親王奏准動帑修築
又奏請撤囘分司歸天津河道統轄
按子牙河至王家口入淀之處分為二𣲖一𣲖西流逕
文安土橋村至趙家莊又分二支西支抵文安大隄而
北至龍塘灣北至逕三灘里至張官營抵石溝河往往
横截清流兼為隄防害一𣲖東北流逕瓦子頭斷隄村
[000-25a]
岳莊莊頭村過王家泊抵台頭㑹清河而東雍正三年
經怡賢親王奏請障其西流約束歸一四年令清河道
王紘相度工費及汎水過後西支自淤正流俱由瓦子
頭一支而莊頭村南舊有私河一道東由陳家泊歸獨
流大坑急溜衝刷遂通舟楫此亦水自遂其東下之性
非人力所為然順而導之再加疏濬俾全河之勢盡歸
大坑則台頭一河無復渾濁之擾清水可以暢流矣再
子牙河新河入淀之處東西相距二十餘里兩河之隄
[000-25b]
南連而北缺兩隄之間村落數十地皆肥美但北面無
隄每遇二河漲溢淀水倒漾則數十村落皆在水中而
河員猶守兩隄唯謹幸獲無虞則自以為功此如防盜者
守墻垣而開後户盜入胠篋發匱而去墻垣守者猶巡
警徹夜此何為者也故北面之隄斷宜接築查王家口
村南東岸有古河一道名三家淀河縁東隄出瓦子頭
橋下迤邐東北與新河合而入淀雖已淤淺河形宛然
若挑挖深通亦可分正流之漲挑河之土即用以築隄
[000-26a]
補缺成圍圍内之地分別髙下疏列溝塍于西南建閘
引溉東北洩而出之一舉而河隄兩成營田亦就矣再
查新河形勢由西南趨東北從髙就下直注獨流大坑
甚為徑捷但河身淺狹隄岸殘缺若深濬而堅築之於
焦家口分流之處建挑水壩逼子牙之溜移入新河刮
刷愈深則王家以上無羡溢之虞即台頭一帶亦免墊
淤之患矣
千里長隄 起清苑縣界訖獻縣之臧家橋週迴于順
[000-26b]
天保定河間三府之境長千有餘里沿河繞淀為數十
州縣生民之保障康熙三十五年大水多漫決坍頽我
聖祖軫念郊圻頒發帑金
命河臣王新命徧行查勘一例加修增設縣丞主簿等
官管理隄固河平民享樂利者二十餘載雍正三年大
水漫決尤甚存者亦大半殘缺四年
上命怡賢親王委員領帑畫地修築加厚增髙于是秋
告竣奏𨽻河道統轄董理責成工程日以堅固迄今六
[000-27a]
載髙下豐稔瀕河近淀州縣井閭皆歌樂土焉
滹沱河 源出山西代州繁峙縣泰戲山流逕太原盂
縣北始入直𨽻平山縣北又東逕靈夀縣南入正定縣
界周禮職方氏并州川滹池戰國䇿趙攻中山以擅滹
沱後漢書郡國志蒲吾註永平十年作常山滹沱河蒲吾
渠通漕隋圗經魏改為清寧河唐書五行志永淳二年
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開成元年七月鎮
州滹沱河溢害稼隄防考宋天聖間曹馬口隄壊尋復
[000-27b]
修築金史河渠志滹沱河大定八年犯正定命發民夫
繕完隄岸元史河渠志延祐七年正定路言正定縣滹
沱河北決隄寖近城每嵗修築聞其源本㣲與冶河不
相通後二水合其勢遂猛唯闢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水
十退三四正定府志明成化八年由正定出晉州紫城
口南入寧晉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塞淺漫分為二
股一股仍由寧晉泊一股東溢由東鹿鴉兒河入深州
界遣夫于涅槃集迤東修築隄岸障東溢之水歸寧晉
[000-28a]
故道工甫畢而秋水漲將南流仍併東行入束鹿界嘉
靖十一年遣太僕卿何棟相視囘奏晉州地形西髙東
下水性就下遂失故道議於藁城張村起至晉州故壩
止厚築長隄障歸故道不果其後逕州南闗外
本朝順治十三年又南徙由藁城南彭村逕晉州周頭
村北釣魚臺龎家莊胡士莊塞入束鹿百尺口橋至冀
州歸清水河並行按滹沱水急流濁所至填淤自入寧
晉泊滏灃水道俱受其壅塞雍正三年東徙決周頭村
[000-28b]
直衝束鹿環城而流瀰漫四野四年怡賢親王奉
命查勘束邑官民籲請障歸故道仍入寧晉泊賢王以
泊乃三郡河流滙歸之地有翕受節宣之功豈可復聽
濁流淤塞致衆水無歸漲溢為害乃親行相度得舊河
一道由木邱南至焦罔入滏河委員自第四溝開挖一
路疏濬深通於周頭築壩障其東下而導之南流自是
束深無衝潰之虞泊水無淤塞之患矣
按滹沱之在山西本非鉅川至平山谷冶河而始大冶
[000-29a]
河一名甘陶河源自山西平定州之松嶺流至平山初
不與滹水相通元初鑿而合之其勢遂猛延祐間引闢
冶河害已減半後冶河下流漸塞而滹沱嵗有潰決之
患皇慶中議復之而未果怡賢親王于敬陳畿輔西南
水利情形疏内奏請塞冶河入滹之路循其故流加以
挖濬引入洨河誠為一勞永逸之計
滏陽河 亦名滏水源出磁州神麕山東北流逕邯鄲
縣東三里㑹渚沁二水册説渚河又名塔水在邯鄲縣
[000-29b]
南五里發源紫山逕城西南入滏陽沁河在邯鄲西一
里發源紫山逕城西入滏陽寰宇記滏陽縣滏水源出
縣西北鼔山南巖下泉源奮涌若釡之揚湯故以釡口
名之其水冬温夏冷元史郭守敬𫝊守敬面陳水利四
事其四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
洺州永年下逕雞澤合入灃河可灌田三千餘頃明外
史河渠志滏陽河舊在任縣新店村東北源出磁州徑
永年曲周平鄉至穆家口㑹百泉等河北流永樂間
[000-30a]
漳河決而與合二水每並為患至景泰間又合漳衡曲
周諸縣沿河之地皆築隄備之成化間舊河淤塞新店
西南為新河合沙洺等河入穆家口亦築隄備之一統志
舊滏河在雞澤縣西自永年通水閘北流經此又北達
平鄉入寧晉泊舊道紆曲不能容常潰決為民患
本朝康熙七年知縣姜照挑濬新河以導其流自馮鄭
村至亭自頭長二里許六方等村永無水害按滏陽河
舊合漳流故多衝溢今漳水東徙逕魏縣元城抵館陶
[000-30b]
入衛不與滏合滏水獨行貫寧晉泊而出至衡水縣界
滹沱河出焦罔合流逕冀州武强獻縣河間青縣大城
入淀名子牙河其支流自完固口逕杜林鎮抵青縣之
鮑家嘴入南運河近已淤淺唯子牙一支為巨津焉自
寧晉泊以上滏水所經州縣多引流種稻沿河閘座甚
多而磁州之民欲專水利以致下流稻田多廢爭訟累嵗
不休雍正四年怡賢親王奏稱查廣平府舊志磁州屬廣
平路領成安今成安現𨽻廣平則磁州本非豫屬明矣
[000-31a]
請將磁州改歸廣平府則滏陽一河全由直𨽻統轄均
水息爭同安樂利矣奉
㫖怡親王奏請將磁州改歸廣平府管轄以收滏陽水
利稽考志書相度地勢援古證今俱為符協似于廣郡
一帶民田大有禆益著九卿㑹議具奏嗣經戸部議覆
應如所請行自是廣平以下均沾河潤各州縣營田多
至二千餘頃從前斥鹵盡為稻鄉矣
按滏河隄岸例係瀕河村莊修築工多力寡難免潰決
[000-31b]
應照千里長隄之例將該州縣所有隄工丈尺查明按
通邑里甲攤𣲖均修造册存案永著為令工少人多自
成鞏固矣出泊以下水勢倍增㑹以滹沱湍悍之流所
有民堰難資捍禦雍正八年衡水隄決溢流直犯青縣
可為寒心應將臧家橋以上直至衡冀一帶民堰令地
方官查估動帑增修工竣仍照千里長隄例令民間年
年修補
寧晉泊 一名胡盧河在寧晉縣東南自隆平縣流入
[000-32a]
又東北入冀州界宋史河渠志熙寧八年發夫增治胡
盧河舊志在縣東南二十里東西徑三十里其上流即
漳水與滏水合流滙大小羣川注此土人稱為寧晉泊
即北泊也洨河冶河沙河泲河槐河午河李陽河七里
河滏陽河咸入焉自滹沱河南徙由賈口而入淤塞滏
河故道三十餘里水無所洩遂衝決洨口營上等村而
東注水口河身亦多淺隘雍正三年滹沱東徙不復入
泊四年怡賢親王奏請開挖自黄兒營至營上村一路
[000-32b]
展寛濬深泊水始得暢洩
大陸澤 一名廣阿澤在任縣土人謂之張家泊元和
志大陸澤一名鉅鹿在縣西北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
三十里葭蘆茭蓮魚蟹之類充牣其中即南泊也百泉
牛尾野灃沙洺劉累程二寨聖水順水蔡馬栁林等河
咸入焉北有穆家口河洩之於北泊東有雞爪張滋等
五溝洩之於滏河縣志𢎞治時溷水洶洚九河舉發衝
決隄防下流隆平縣淤窒壅塞者四十餘里隆平鉅鹿
[000-33a]
均被其害而任縣居多嘉靖六年發正定順徳二府夫
役同浚之自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深廣各丈餘
水得其性隆鉅復膏壤而任之水患亦息
本朝順治十八年重濬日久堙塞而五溝亦淤其三祗
有雞爪張滋不絶如縷有所受而無所洩伏秋漲溢為
瀕澤居民田廬害雍正四年怡賢親王奉
命查勘委員開穆家口河長四十里挑河之土即以夾築長隄
導澤水而注之北泊其雞爪等溝亦加疏滌於是水患既除
[000-33b]
水利亦興邢家灣南邊家莊北引流種稻營田數百頃
按南北二泊正定廣平順徳三府之水㑹也西帶重山
二十餘河之水建瓴而下每遇伏秋之際千巖飛雨萬
壑懸流若無二泊為之翕受而節宣之其奔衝横溢為
何如哉故南之有南北二泊猶北之有東西兩淀皆治
水者所當加之意也滹水嘗入北泊塞河而環泊州縣
受漲溢之害者多年漳河合滏溷入南泊而穆家雞爪
等河塞遂至中滿旁溢任隆之民坐受其浸今幸滹漳
[000-34a]
逺徙賢王施疏瀹之功州郡享平成之利此千載一時
也然二水之故瀆尚存濁流之遷徙靡定既可以不袪
而去詎難于不引而來且前明之世有障滹沱而歸寧
晉以為故道者矣有請濬穆家口仍俾漳滏㑹流者矣
或暫免一方之害或㣲視目前之利而不知統計全局
之利害其貽患不僅在一時也故謹著之又按入泊諸
水自洨灃百泉牛尾聖水等河恒流不竭外其餘春夏
每多枯涸然前人載之圗志設有橋座蓋以為攝水歸
[000-34b]
泊之道也雨集水漲由此脈分縷析而注之大泊之中
田間無宿潦焉其為功也大矣有司不知修治或反聽
民佔耕一旦山水暴來則奔騰四野為田疇害雍正四
年怡賢親王奏明委員查勘酌量疏通五年復檄行各
地方官隨宜濬治毋得聽其堙塞而有司具文視之不
知奉行八年秋雨多水溢環泊十餘州縣皆罹其災上

聖懐遣官發帑遍行賑濟既過之後官民晏然又復不
[000-35a]
以為事陸隴其為靈夀令令民挖濬衛河其始頗有怨
言以為開無水之河徒勞民力隴其不顧卒成之已而
霪雨水大至賴此河宣洩遂以有秋至今民猶懐之此
賢達之逺見也怡賢親王於通州武清地方開挖鳳河
於香河寳坻地方開挖窝頭鮑邱二河於良鄉涿州固
安霸州地方開挖牤牛河收攝野潦俾有所歸數載以
來民享其利
鳳河 名勝志鳳河水一渠從西流至鳳窩村雖隆冬
[000-35b]
沍寒水亦不氷東安縣志在縣東北四十里鳳窩村其
水自縣西北草橋來又南流過縣之漂流淀又南入武
清三角淀其形如鳳此鳳河所由名也按鳳河之源在
南苑中流出東南隅自迴城而東涓涓一帶東南流至
武清之堠上村河身深廣以下填淤斷續一遇伏秋雨
潦散漫無歸雍正四年怡賢親王奉
命查修水利欲加疏濬而來源㣲不足以為恒流查有
涼水河一道發源水頭莊貫
[000-36a]
南苑出宏仁橋東流至髙各莊東北流抵張灣入運乃
奏請于髙各莊分流南引至堠上入鳳河故道一路挑
挖過雙口抵青沽港入淀河仍于分流之處各建一閘
水小則閉東閘啟南閘流入鳳河水大則閉南閘啟東
閘洩入運河次年河成宛平漷縣武清東安一帶積潦
盡消桐林牛鎮三間房等處開渠引水各營田數十頃
唯閘座未建每年築壩蓄流以資灌溉
牤牛河 在良鄉縣東南鹽溝廣陽二河之㑹流也鹽
[000-36b]
溝源出宛平縣龍門口東南逕縣東南陶村即古福禄
水也水經注聖水又東廣陽水注之水出小廣陽西山
東逕廣陽故城北又東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東南流
逕廣陽故城南東入廣陽水按鹽溝廣陽二水至良鄉
縣城東南合流為三乂口南流至任邱西南入大清河
一遇伏秋山水漲發奔騰衝突故土人謂之牤牛河良
涿固霸之間累被其害雍正四年怡賢親王奏請于任
邱之南開挑新河東南逕涿州界東逕固安縣西北循
[000-37a]
盧溝河故道南逕霸州之南孟等村東南抵西栲栳圏
入中亭河長二百餘里自是奔突患息野潦有歸四州
縣秋禾皆獲豐稔
窩頭河 即蒼頭河一統志在香河縣西北二十里上
通牛欄山水窩頭莊水下通三路隄口一由李家園坑
堤口入北呉村一由明星堂抵八甘十八堤口一由東
凌莊尹家河沙務莊張家灰店南呉村牛家屯入扳罾
口運河按此河水本無源伏秋汛發衆流㑹于窩頭逕
[000-37b]
香河縣百家灣東與渠水合流東逕七里莊入寳坻縣
界東過城南之西石橋至王補莊與鮑邱河㑹
鮑邱河 源出宻雲北逕三河縣之夏店東南逕虎將
莊入寳坻縣東逕縣北齊河務蕭家堼東南至王補莊
與窩頭河㑹過林亭口張家莊至周家莊東南逕尹家
莊又東由八門城入薊運河
按二河原無恒流上受通州三河雨潦之水泛溢而下
下流淤塞斷續無路消洩香河首受其浸而寳坻地形
[000-38a]
如釡一遭淹没經年不涸為害尤劇雍正四年怡賢親
王親厯相度奏請疏通窩頭河自百家灣起鮑邱河自
魚椿起分道挑挖或循舊流或取直逕遶縣之南北皆
㑹于王補莊其八門城出口河身淺窄紆曲乃自林亭
口別開直河一道至尹家莊寛江入薊運河寛深暢利
數年以來香寳田疇髙下皆稔無汜溢之患矣此外古
河故瀆所在多有與鳳河近者有古龍河與南運河近
者有古漳河阜城交河之境有古清河與滏河近者有
[000-38b]
滹沱故道深冀等州衡武等縣皆有之又武强縣有龍
治河衡水縣有古鹽河棗强縣有黄廬河清豐南樂等
縣有馬頰朱龍二河其他不及悉載此等古河雖無來
源皆堪行水而沿河小民貪圗㣲利往往占耕為業或
地處下流曲防攔截以致脈絡不通一旦雨水聚滙則
横溢而出共受其浸夫王政之大者莫如盡力溝洫直
𨽻沃野千里川流百道而霖雨偶多則平陸行舟此無
溝洫之故也賢王開疏四河以著明效因以風示有位
[000-39a]
欲其則傚奉行凡各屬所有古瀆舊港因勢乘便酌量
開通其過溝洫逺矣近泊者導之入泊近河者導之入
河近淀者導之入淀委曲貫通流而不窒則潦水各有
所歸何至瀰漫為害留心民瘼者幸加之意焉
京東諸水不于天津歸海故自別為一局其經流之大
者莫如灤若石河湯河洋河潮河清水河陡河皆獨行
赴海其他枝津別𣲖附巨川而朝宗者數十百道詳已
見于山川矣不復具列取其曾經修濬有闗民生利病
[000-39b]
者著于篇
薊運河 一名潮河乃沙河沽河泃河淋河黄頒諸水
之㑹流也寳坻縣志潮河在縣東二十里自三河縣流
入至縣東北三岔口與泃河及薊州之沽河㑹流曰運
糧河一名白龍港又東南至縣東九十里名豐臺河亦
名懐襄河共南流過梁城所蘆臺抵北塘口入海又考
薊運河源出遷安縣三台營㑹遵化諸山泉之水俗名
沙河逕遵化州城南西南流至張七各莊折向西流逕
[000-40a]
水門口湯泉自西北來入之又西南入薊州東界淋河
合興龍口之水自北來㑹焉又西南至南河莊薊州北
山諸泉水來入之逕城南五里橋迤邐西南流逕上倉
折向南流至下倉折向西流至嘴頭村泃河合周村黄
頒等河自西北來㑹之至白龍港入寳坻縣界淤泥河
自西南來入之折向東南流逕新安鎮至小河口小泉
河合藍泉水自北來入之逕曹家口頭折向南至于家
口頭迤邐西南流至大沽莊復折而東南至王家莊又
[000-40b]
折而西逕長亭店復折而南逕八門城迤邐東南流至
盛家莊還鄉河北支自東北來㑹又東南至江潢口還
鄉河南支自東北來入之逕梁城所北分流環城仍合
于城南又東南逕蘆台軍糧城㑹天津新河入海
統按薊州河源髙𣲖繁河形曲折每汛發漲溢潰決隄
岸淹没田廬而寳坻地勢最下受害尤劇雍正四年怡
賢親王奉請築隄起自三河縣之料馬庄迄于寳坻縣
之江潢口長一百八十餘里屹然髙厚居民以為保障
[000-41a]
焉又以堤内地窪西北一帶村莊雨潦停積每妨耕稼
委舊令程璇相度於魯沽莊建石閘一座長亭莊建涵
洞一座又於張頭窩建涵洞一座潮汐通流民間得以
汲飲兼資灌溉雨水過多則洩而出之從此寳坻永離
昏墊比年豐稔稱畿東樂國矣
還鄉河 即浭水亦名環香河出遷安縣泉莊黄山之
麓一泉湧出滙為方塘澄碧中噴珠纍纍西流成河水
勢甚駛至巖兒口入豐潤之東北界又西逕五峰頭至
[000-41b]
韓家厓頭迤邐西南流至窪答村折而南逕東馬庄又
折而西逕豐潤城北迤邐西南流至張官屯入玉田縣
之東南界又西南至蠻子營沙流河自北來入之逕鴉
鴻橋至運河頭復折而南自此河身頓狹斗折蛇行至
趙官屯分為二股一西南流逕橡子莊牛見頭至盛家
庄入薊運河一南流逕九丈窩豐臺鎮至江潢口入薊
運河方輿紀要浭水一名還鄉河或謂之雲浭水燕山
叢談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俗謂之還鄉河水利
[000-42a]
偹考明初用遮洋船從直沽出海轉運薊州天順二年開
直沽河嵗久復湮嘉靖四十五年詔濬豐潤縣還鄉河
轉運太平等寨軍餉於北齊莊張官屯鴉鴻橋特設三
閘以瀦水焉按還鄉河源非甚鉅但自北山而下夏秋
雨集諸山水潦一時迸注而鴉鴻橋以下河窄流紆不
能驟洩則溢出為田疇害東決則淹豐潤西決則淹玉
田雍正四年怡賢親王奏於劉欽莊王木匠莊河流甚
曲之處各開直河一道與舊河兩處分洩沿河隄岸逐
[000-42b]
加修築其橡子莊與牛見頭一帶出口河身亦濬疏寛
深沿河沮洳之場皆成膏壤矣
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即北運河筐兒港藉以蓄洩者
也舊𨽻武清縣今改𨽻天津縣一統志在城東北四十
里周百里按此淀上無來源下通潮汐以陳家溝賈家
沽二河為出納焉東北廣十五六里東西長二十餘里
東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頭逕城兒上入七里海
七里海 即北運河青龍灣藉以蓄洩者也一統志在
[000-43a]
寳坻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汪洋如海為縣巨浸按七里
海亦無源之水也地形窪下聚潦歸焉海之西北為後
海後海之西北為鯽魚&KR1927又北為香油&KR1927海東南為曲
里海雨多水滙則極目無涯旱乾之年諸&KR1927皆涸唯七
里海尚有寧車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往來水常不竭
然亦盈盈淺瀨而已沽道既狹舟楫販易之所不至瀕
海居民採蒿子為糧雍正四年冬怡賢親王查厯至此
惻然憫之五年委員開挖寧車河起自淮魚&KR1927達于北
[000-43b]
塘口長四十里拓濬深通估帆來往小民生計賴以紓

按荒政要覽有言古之立國者必有山林川澤之利川
主流澤主聚川則從源頭達之澤則從委處蓄之川流
淤阻其害易見人皆知濬治者萬頃之湖千畝之蕩鮮
知究心甚有縱豪强阻塞規覔小利不知澤不得川不
行川不得澤不止二者相為體用易卦坎為水坎則澤
之象也為上流之壑為下流之源全繫乎澤澤廢是無
[000-44a]
川也况國有大澤澇可為容旱可為蓄必究晰於此而
水利之説可徐講矣畿輔之内大澤有六曰大陸澤曰
寧晉泊曰西淀曰東淀曰塌河淀曰七里海皆以止川
流而蓄聚潦焉二泊兩淀源深流長其容蓄之功易見
唯塌河淀與七里海既無大源每多涸竭附近居民往
往佔耕為業報墾升科而地方有司不察其為淀與海
也亦聽其阻塞或反以開荒增賦為已最近年以來筐
兒港壩口拓寛滚水浸多塌河淀周圍田地率以水佔
[000-44b]
除糧計畝受價矣然此等本皆積淀偶涸成田當日若
不聽其報墾豈不省此一番償補耶今七里海年來涸
減浦漵變為萊蕪聞亦有報糧認業者寳坻地本卑窪
唯近城二三十里為高壤故縣以坻名取水中之坻為
義也雨水過多全恃七里海為容蓄不致氾溢成災若
乘其減涸逐漸認耕規小利而廢此大澤所害多矣况
青龍灣壩河滚水以此為壑一遇水多之嵗田復成海
又為之除糧給價豈不虚糜
[000-45a]
國帑乎留心地方者當知澤之為利凡淀泊涸出之地
毋得聽民墾認不可不通行而厲禁也
 
 
 
 
 
 
[000-45b]
 
 
 
 
 
 
 
 直𨽻河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