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1 吳中水利全書-明-張國維 (master)


[021-1a]
欽定四庫全書
 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一 明 張國維 撰
  論
 論以原始要終其于水政並㕘究精詳觀者必深
 心領㑹乃悉其妙
 元
   周文英論三吳水利
蘇湖常秀土田髙下不等以十分為率低田七分髙
[021-1b]
 田三分所謂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無
 過于浙右五代末吳越錢王獨居東南專享此
 利宋范文正公嘗論於朝曰江南圍田每一圍方
 數十里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
 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潦不及為農美
 利嘗詢訪髙年云曩時兩浙未納土時蘇州有
 營田軍四部共七八千餘人又有撩淺夫專為
 田事導河築隄以减水患于時歳熟錢五十
[021-2a]
 文糴米一石自歸宋之後慢于農政不復修舉
 田圍河港大半隳壞今江浙之米石不下一貫
 比之當時其貴十倍民不得不困國不得不虛矣前
 都水監于江面置閘節水終非經乆良法且如見置
 閘三處夲意潮來則拒潮沙之水潮退則放江水决
 潮殊不知江水源築塞水勢細緩内水外水髙低無
 幾又閘之相去不逺决放之水既淺且緩又烏能衝
 激潮沙而不積于江也施之常年初無損益設遇潦
[021-2b]
 歳覬其傾洩江湖巨浸則見其不能此所謂徐行拯
 溺緩歩救焚者也海者百川之所宗水有所歸則不
 泛濫善治水者必識其源流可也嘗經行太倉劉家
 港及呉淞江之左右登髙眺逺隨流尋源為今之計
 莫若因水勢之所趨順其性而䟽導之則易于成功
 劉家港南有一港名南石橋港近年天然深闊直通
 劉家港西南通横塘以至夏駕浦入呉淞江其中間
 有紆廻穿狹處若使疏濬深闊則太湖洩水一大路
[021-3a]
 也英今棄吴淞江東南塗之地姑置勿論而專意于
 江之東北劉家港即古婁江三江之一也地深港濶
 此三吴東北洩水之尾閭斯所謂順天之時隨地之
 宜也惟開濬之法付之有司例将有田之家差夫動
 擾猶為未便乞從省府差委諳通水利官詣沿海各
 處相視合濬港浦具數計工擬議申聞或都水監分
 官前來或選省府能官于浙間富户勸率百十家斟
 酌逺近及功績巨細照依捨糧賑饑例優以官禄擬
[021-3b]
 定品級令其開浚考其成效工役輕省者量行優叙
 如功績重大者優以一官激勸勉勵庻幾勞而無怨
 擾不及衆假如凶年勸令富户捐糧賑濟不過救一
 歳一處之災尚優以官推此恩例成此美績則可弭
 浙西數郡乆逺之災寕不偉歟經治之後更須都水
 監差官按行嚴督各州縣每嵗修葺使其經乆不廢
 或委行省官專一提調庻幾執督事嚴免致有司樂
 歳則茍且玩視以為常程設遇潦歳則縮手無措敗
[021-4a]
 事傷農詩所謂迨天之未隂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
 者此也水利有成則樂歳相仍國富民安誠非小補
   任仁發言開江
治水之法須識潮水之背順地形之髙低沙泥之聚散
 隘口之緩急尋源遡流各得其當合開者開之合閉
 者閉之合隄防者隄防之庻不徒勞民力虚費錢糧
 水不傷禾民享無窮之利豈非國家之利乎昔自唐
 至宋陳令公丞相裴度范文正公葉内翰朱晦菴蘓
[021-4b]
 東坡歐陽文忠公等皆言修濬或吝於浩費而不行
 或惑于浮議而弗講或始行而終輟或營修不得治
 水之法因循歳月少見實效歸附以來江河淮海缺
 官管治愈見湮塞二十餘年之間水利大壊以致蘓
 湖常秀之良田多棄為荒蕪之地深為痛惜區區管
 見惟以開江圍岸置閘為第一義也
 夲朝
   梁寅論田中鑿池
[021-5a]
嘗觀之畎畆之間若十畆而廢一畆以為池則九畆可
 以無災患百畆而廢十畆以為池則九十畆可以資
 灌溉民非不知此也盖以膏腴之壌人之所惜一家
 之田止十數畆或二三畆百畆之中孰能棄十畆之
 地以為衆人之利乎民知與水爭地而不知與田蓄
 水一遇亢旱則坐視苖槁見小利而失大利愚亦甚
 矣
   金處和論疏水種茭
[021-5b]
昔之君子論作堤疏水種茭三事誠為有見然種茭之
 事不可一例而言低鄉田岸狹小河港深濶湖泖漾
 水面相接加之風波衝盪擊損㟁塍及夏雨之際全
 仗茭蒲障䕶岸塍若髙鄉近于江海潮水出入頼以
 灌田况潮水之河淺狹必一年一濬若亦種茭阻遏
 水利害民不小治水者當責令耆塘糧里将低鄉去
 處照舊種茭其髙鄉潮水河溝每年秋間許各人户
 将自已茭草悉皆樵去毋容阻遏潮水
[021-6a]
   金藻三江水學
禹貢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又曰九川滌源九澤既陂
 今東江已塞而松江復㣲是川源無滌也太湖泛濫
 隄防不修是澤無陂障也惟其無陂所以靡定惟其
 無滌所以靡入東風則西决西風則東潰一雨連旬
 數月如海此頻年水患所以不可救治者良由備之
 不預慮之不周也愚以為禹貢之法萬世當守治水
 者順此而行則有無窮之利然順之之道有六曰探
[021-6b]
 夲源也順形勢也正綱領也循次序也均財力也勤
 省視也所以行之之要又在任得其人而已任得其
 人而六事不舉者未之有也夫治水救民莫大之事
 今之治水惟總之以僉憲片百舉動不得自為是以
 事功難成愚謂若欲水患消除必專任大臣而輔之
 以所屬責成于守令而催辦于糧里不宜泛遣他官
 而隳失厚利添設耆塘而擾害良民也士有髙識逺
 慮剛明果斷不恃一已之聪明而採納天下之公論
[021-7a]
 不恤一已之勞逸而體恤萬夫之凍餒斯可以膺大
 任而成大功也所謂勤省視者官亷矣或不省視與
 無亷能同省視不賞罰與不省視同賞罰不繼與不
 賞罰同省視之時預與民約某月至某縣某月至某
 鄉一月三周一年三徧非大寒暑不休息非大風雨
 不易期大約省視一年二年圍岸可成三年四年溝
 洫可深五年六年浦瀆可通七年八年三江可入至
 于九年閘竇可完石隄可備一圖水利省視在里長
[021-7b]
 一區水利省視在糧長治農縣丞則省視一縣治農
 通判則省視一府而守令則兼之也提七郡之綱而
 以水功分數為殿最者大臣也㕘賛乎上綱紀乎下
 者大臣之佐也若夫相與調劑以成其事者巡撫也
 相與紏舉以正其法者巡按也如此而水利不興吾
 未之信也所謂均財力者財不均則無食無食則多
 怨力不均則無功無功則徒費愚謂圍岸溝洫随其
 田旁而責其户以自修之一尺一歩皆有歸着今之
[021-8a]
 修圍者不令自為須要起倩其弊甚多徃年開河每
 里起夫二三十名傷于太多在家人户又無所助雖
 或有之亦是弱者官府給米不過數斗為今之計莫
 若每甲朋出長夫一名三時治水一冬休飬其餘九
 户分為九等每月一户貼錢三百六十文十夫一舟
 徃來宿飬百夫十舟千夫百舟自正月發運已畢水
 工方興至十月開倉水工又止千夫修一處萬夫修
 十處各有立功以慿賞罰惟是石隄閘竇或憂浩費
[021-8b]
 欲乞朝廷暫将七郡魚課船課竹木襍課量停起解
 留充水用待功成之後悉依原議所謂循次序者也
 昔人以開江置閘圍岸為第一義又以河道田圍二
 事可兼修而不可偏廢此皆確論但惜其失先後之
 序故祖之者率多以開江為急而圍岸溝洫漫不之
 省是以用力多而成功少慿以為江固當開閘固當
 置圍岸溝洫則在開江置閘之先而圍岸又當先于
 溝洫也修圍之法水漲則專增其裏土不狼籍水涸
[021-9a]
 則兼築其外岸方堅固圍大者其中須畫界岸但今
 低鄉圍岸蕩無根基須得椿笆方可修築若乃震澤
 之湖須用石堤宜專任大臣經理其事况江南運河
 資震澤諸湖之利豈可不加之意乎開溝無他法惟
 在深廣而已開河之法疾流搔乗緩流撈剪汚泥盤
 吊平陸開挑開江之法與開河同但各處積荒田土
 與夫沙塗水蕩却用長夫開以溝洫畫以疆界墾闢
 成田召人耕種抵足原租餘充閘費待開江之時遇
[021-9b]
 有所損即以此償之如此則上不煩官下不損民而
 事濟矣老農云種田先做岸種地先做溝盖髙鄉不
 收無溝故也低鄉不收無岸故也至若池塘又髙鄉
 急務大約有田一頃開塘十畆可以蓄水而防旱矣
 所謂探夲源者天下之事有利于民則當厚其夲深
 其源有害于民則當㧞其夲塞其源况水之利害尤
 當深探其夲而窮究其源者也竊見𢎞治五年江南
 乆雨湖&KR0873相連民居漂蕩迨及六年疫厲大作至于
[021-10a]
 七年春夏大水莱麥禾苖極目沉淪饑民逃竄絶野
 蕭條今欲救其已然之災不若因之以救未然之災
 除一二年之害不若因之以除千百年之害救已然
 一二年之災倉廪府庫是也救未然千百年之災江
 湖田野是也江湖濬治然後田野開闢田野開闢然
 後百榖豐登倉廪盈溢尚何災害之足憂哉
   金藻三江水學或問
或曰三時治水一冬休飬此今古之通誼也近者開河
[021-10b]
 亦冬月也如何成功曰幸而冬煖故功亦成然嘉定
 人夫亦多有死者曰開河役夫衆多焉能保其不死
 曰冬月不役老弱不用衣食温飽痛革暴虐有疾即
 與之藥而遣之回船舍近便足蔽風雨皆求生之路
 也如此而猶不免于死是誠當死者也然亦不可不
 為之祭埋而厚恤其家也曰不用耆塘可也又用糧
 里可乎曰糧里舊所置也耆塘今所增也不足而增
 可也既足而增可乎曰上得其人雖用耆塘亦不為
[021-11a]
 害曰與其上得人而下不得人孰與其上下皆得人
 乎曰随其田旁自修溝岸不若計其畎畆均其工程
 為善盖田有長倚涇者有横出涇者有不出涇者用
 子之法即長倚涇者用工太多横出涇者用工太少
 不出涇者無工可用安得為均乎曰甲治乙田丁修
 丙岸非惟不肯盡心抑且無慿賞罰盖不出涇之田
 潦則不得洩旱則不得溉糞則難于入歛則難于出
 凡有此者必貧難丁户也若其横出涇者與長倚涇
[021-11b]
 者旱則易于溉潦則易于洩糞則便於入歛則便于
 出凡有此者必殷實有力之家也故定為此法使貧
 乏者得安其生而有力者不至偷惰堅固濬滌者既
 得以䝉賞而淤淺疎畧者又無得以逃其罪也曰低
 鄉無土岸何為修也此則須在平時載土近處撈泥
 得一船即一船之米得萬船即萬船之米但寄之于
 田歳歳取之而無窮也曰天下夲無事庸人自擾之
 曰四年渰沒萬姓漂流尚謂之無事乎且愚見不過
[021-12a]
 遵祖宗之法守前人之規修隄防濬溝洫滌川原而
 已何擾之有
   吴荃原三江略
太湖之水自東南分流出白蜆入急水澱山繇小曹大
 瀝以入海者曰東江自龎山過大姚經崑山石浦安
 亭繇青浦逹滬瀆東瀉入海者曰吴淞江自東北分
 流從郡城東行經古婁縣水勢洪駛元少紆曲東南
 北直下今俗訛為劉家港者曰婁江是三江實東南
[021-12b]
 洩水之尾閭各有入海之所而弗可混焉可也震澤
 疏源以注江三江導流以入海水有所歸民物奠乂
 全吴財賦其昉諸此逞私智者務穿鑿圗茍安者樂
 因循故漕瀝港浦日就淤淺薄狹而東江遂湮惟澱
 湖支流北注吴淞而吴淞之流又北趨婁江而後入
 海三江塞二而以全呉東注之水獨歸婁江其勢漸
 不能容日積月累行復如二江患矣故開復三江以
 興百世之利固其策之上也經理三江諸港浦以支
[021-13a]
 四五紀者亦其策之次也天下仰給于東南東南倚
 頼于三江故酌以蕪見作原三江以為後之欲知河
 事者告
   王鏊白茒水利論
吴有白茒港者三吴之水繇以入海海潮日至淤為沃
 壤民遂占為田或廬其上于是吴中多水患議者以
 白茒一濬三州均利迄今百年未聞有任其事盖有
 任其事者而浮議輙興行且復止矣欲享其利則安
[021-13b]
 得辭其勞欲有其功則安得辭其謗於戯天下之事
 其率類此乎
   伍餘福水利論
  一論五堰
古者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皆入蕪湖以五堰為之障
 也其地在溧陽縣界自隋景福三年有楊行宻者作
 此以為拖舸饋糧之計而蘓軾奏議稱五堰所以節
 前項諸水其後販賣簰木以入東西二浙者又以五
[021-14a]
 堰為阻遂廢去而東西二壩列焉于是前項諸水多
 入荆溪間有入蕪湖者亦西北之源而非東南之勢
 也其故道尚在去溧陽八十里而宋進士單鍔亦嘗
 言之雖蘓軾尚有不能必行于仁宗之朝者其他可
 知也
  二論九陽江
九陽江或以為中江者非也或以為東江者亦非也考
 唐仲初之賦薛士龍之説末復折衷于禹貢則知淞
[021-14b]
 江七十里分流東北入海者為婁江東南流者為東
 江併淞江為三江而九陽江乃出三江之外正溧陽
 之所謂頴陽江者是也其源出自曹姥山流為瀬渚
 昔子胥避楚乞食于一婦餔之卒投千金不報之義
 以酬七日不火之恩至今有李太白碑在焉
  三論夾苧干
夾苧干宜興志無也惟宋進士單鍔遺書論及其事而
 今無復有知故道者近抵其地始得聞其詳半在宜
[021-15a]
 興半在金壇半在武進東抵滆湖北通長蕩湖西接
 五堰盖古人以洩長蕩湖之水以入滆湖洩滆湖之
 水以入大呉瀆塘口瀆白魚灣髙梅瀆四瀆及白鶴
 溪而北入常州運河以歸大江于水勢甚便自五堰
 既廢之後其所謂夾苧干者亦復湮塞皆為桑麻之
 區雖有清東清西相去百里終非水道至于橋名亦
 訛為鴨嘴之呼将掩其舊以圖其新去其不利以兾
 其利而其鄉父老亦有能知利害者曰是禹之利也
[021-15b]
 為鯀壅之是欲去鯀以就禹也始信鍔之言不誣而
 今知縣谷繼宗者相與通議以為一勞永逸之計盖
 此計一行上可以接滆湖而運河有功下可以逹荆
 溪而震澤無害鍔稱深利于三州以予觀之豈獨三
 州然哉惜乎自宋以來一奪于滆湖之田户再奪于
 兩浙之豪民良法美意寝而不行至今識者惜之而
 三縣之民亦置之何有噫
  四論荆溪
[021-16a]
宜興之水為溪者九而荆溪正當縣治東西之間按志
 稱中江出蕪湖之西荆溪又受宣歙等數郡之水流
 注震澤以入海而西溪尤其要者盖其外諸水之㑹
 也夫何近年以來蘆葦壅其流溪田擅其利大非汪
 洋無畔之區而牧民者又不能去害以就利一遇大
 潦輙復狂瀾如之何其可也若夫疏瀹排决之責則
 有司存
  五論百瀆
[021-16b]
按縣志稱百瀆在宜興者七十四在武進者二十六顧
 其亦有不能盡如古者何則時異而勢亦殊利盡而
 弊亦起安能為之一哉就如志有五千瀆而冊則亡
 册有大墟凟而志則少其名號已不能無魯魚之訛
 而况古之所謂凟者吾恐未必然也或者勢家豪族
 有去彼取此之意乎不然何另立一名以淆之也吾
 觀其地勢縣東南為上瀆縣東北為下瀆古人以荆
 溪不能當衆流奔注之勢遂于震澤之口䟽為百派
[021-17a]
 各有分域而有開横塘以貫之約有四十餘里盖横
 塘者水之經也所以直南北者也百瀆者水之緯也
 所以列東南者也然則荆溪之害可以謂之無而未
 必無震澤之利可以謂之有而未必有豈其天作而
 人壊之耶
  六論七十三漊
按諸漊界烏程長興之間岐而視之烏程三十有九長
 興三十有四總而論之計七十有三其畫圖所載名
[021-17b]
 號今古不同訪之父老亦鮮有知其詳者初入其境
 大者如溪河小者如石澗塞者如陸沉通者如神瀵
 湖塘皆有桑麻蘆葦之類以扼其流而民之利其業
 者又憚于疏濬以積其弊無怪乎儲之者有湖而泄
 之者無漊也盖浙水之西皆從天目天目據上㳺之
 地而十二龍潭出焉或時雨大至四野奔流其注廣
 徳者繇四安以入方山清泉其注餘杭者繇徳清以
 合銅峴諸山其注孝豐者繇廣苕以入小溪沿之為
[021-18a]
 苕溪射之為霅川萃之為江子滙皆自七十二漊通
 經逓脉以殺其奔衝必潰之勢而今則有不能盡然
 是可歎也
  七論長橋百洞
宋單子論吴江長橋為三吴諸水之足以承震澤之腹
 而徃來吐納之勢率繇于此為其出淞江以入海故
 也盖自唐刺史王仲舒先築石隄以順牽挽至宋慶
 歴間知縣李問始駕木以橋其上又至泰定間州判
[021-18b]
 官張均㕘知政事馬思忽總管殷鵬翼軰白諸丞相
 塔喇罕遂捐萬緡為首倡而士民胥應者駢集竟成
 鉅功夫古人豈不知東流㴞㴞之勢而故為之障哉
 障之所以節之節之所以利之非直為美觀而已吾
 蘓夲為水國而非此障則狂瀾倒矣狂瀾倒而何有
 于浙西哉吾嘗登垂虹亭而望之其浩淼無涯牛馬
 莫辨長橋河西南以上皆納數郡之水以偹旱潦而
 今淤塞有如此河者已過其半大則瀼為圩田小則
[021-19a]
 散為草梗居民此屋沃墅連疇此治農者之所當患
 也説者謂以東則泄至龎山以東北則泄至同里繇
 此歸海而不知淞江盤龍一曲沮塞者多先臣范文
 正公盖嘗有行之者而况此哉為今之計去其泥沙
 以伐其茭葦仍令佃之者經野分守以時蕩滌而後
 水有餘利乆無㴞天壅積之患矣
  八論震澤
今之所謂太湖古之所謂震澤也書曰震澤底定謂其
[021-19b]
 振撼不定之勢何以殺之曰三江有所歸也三江而
 上有堽阜焉昔也截其流今也順其利為禹鑿之也
 其利民也深而民之飲其利也亦深于是繇三江以
 入海自今皆然而今三江僅通其一所謂呉淞江者
 是也其瀕湖之地皆卑猶在江水之下與江湖相連
 何以乾封其沿海之地皆髙反在江水之上與江湖
 相逺何以潤澤是故環湖者多水患沿海者多旱菑
 無怪其然也蘓湖常三郡皆𨽻太湖而吾蘓獨當太
[021-20a]
 湖之中若一盂然藏垢納汚何所不有吾生長其地
 每有望洋之歎而亦不能無探原之心按圖論之中
 有七十二峰襟帯三州而夏屋仙宫多出東西洞庭
 馬跡之上其為勝可取也其為害亦可慮也上入而
 下自洩西納而東自流是故汎觀之則有縱有横約
 取之則有倫有要其間有自石湖洩之者有自鮎魚
 口洩之者有自管瀆洩之者有自小溪港洩之者有
 自張家河洩之者有自北車橋洩之者有自漾湖溪
[021-20b]
 洩之者有自上瀆港洩之者有自陸家浜洩之者有
 自虎山橋洩之者有自石家浜洩之者有自南宫港
 洩之者有自蒯家涇洩之者有自九曲江洩之者有
 自後塘橋洩之者有自梅梁溪洩之者有自龍塘河
 洩之者有自迎城山洩之者有自菱湖港洩之者有
 自太平橋洩之者有自澤塘浜洩之者有自灌瀆浜
 洩之者有自和尚浜洩之者有自長洛浜洩之者有
 自王家漾洩之者有自山涇港洩之者有自渡水港
[021-21a]
 洩之者有自黄瀆港洩之者有自後保河洩之者此
 其大畧也其他支流餘裔不可枚舉而繪事者錯綜
 陳之亦贅矣是故舉此例彼而具區為藪之大者源
 流在焉可忽者哉盖太湖之水夲以瀦水将以潤田
 三州之田将以利田先以資水通則百脉皆和不通
 則百病皆至此單子手足之喻深為有見而或有不
 能盡如其意者古今之勢異也説者謂宣溧以上西
 北之水可入于蕪湖而不可使注于荆溪蘓常以下
[021-21b]
 東南之水可趨于盤龍而不可使積于震澤其道無
 他焉曰疏之濬之循其故也故者以利為夲
   張寅海潮論
惟太倉環州境皆水道縱則有浦横則有塘門堰以隄
 防之涇瀝以疏洩之小而曰浜曰漕曰溝曰潭布列
 其間不可勝紀莫非海潮貫徹如血脉之流通經緯
 之聨絡周流無滯者也故舟有行止必隨潮之漲退
 田無潦瀦必因潮之盈縮其導引汲取家至户到則
[021-22a]
 偹物致用之無窮潮汐為州境之利若此考其入諸
 港南則劉家港入逕崑山西至信義界北則七鴉港
 入逕任陽西之石牌灣海水逆流過斜堰入巴城此
 潮汐之大者也其分注各河亦二港之水為多餘各
 港汊之入則大小不甚相逺矣夫潮汐者海之喘息
 也氣有盈虚消息則潮有徃來大小氣候不齊故潮
 汐時候不一每半月省潮一次以應月之虧盈故月
 大則五十八潮月小則五十六潮此人皆見之而莫
[021-22b]
 計其數習之而莫究其繇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者
 多也余㐮公安道曰潮之漲退海非增減盖月之所
 臨則水徃從之日月右轉而天左轉一日之周臨于
 四極故月臨卯酉則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
 乎南北彼竭此盈徃來不絶皆繫于月何以知其然
 乎夫晝夜之運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竒故太
 隂西沒之期常緩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緩其期率
 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緩一夜潮自望而晦復緩一晝
[021-23a]
 潮朔望前後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勢長朔後三
 日潮勢大望亦如之月絃之際其行差遲故潮之去
 來亦合㳫不盡盈虚消息一之于月隂陽之所以分
 也春夏晝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春為陽中秋為
 隂中歳之有春秋猶月之有朔望也故潮之極漲常
 在春秋之中潮之極大常在朔望之後此又天地之
 常數也太倉州境之水不外乎潮汐利用厚生不可
 一日闕焉者
[021-23b]
   沈啓塘長圩長論
塘長圩長之説即周官土均稲人之意嘗觀稲人以瀦
 蓄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土均為掌其平
 水土之政而率以治水然則今之塘長遇田塍傾圯
 溝洫湮微梁塘崩損非所當率其圩長而經葺者乎
 緬維朔望結報于官之法猶存則植塗通水修復文
 襄之政以禆耕稼以還流移不在茲歟
   沈啓治水專官論
[021-24a]
司空治水古制也東南水國官可設者可不設乎嘗聞
 三農生九榖榖生于水水得其性則榖生而為利水
 失其性則榖不生而為害殖利以芟害非官不可朝
 廷念東南國夲何嘗不遣而不設哉其不能乆者非
 朝廷意也何以知之觀之鹽馬屯田非有重于玉食
 之地也既設運司又差廵鹽御史既設太僕寺行太
 僕寺苑馬寺又差廵馬御史各省設按察司屯田官
 兩直𨽻差廵屯御史是朝廷豈靳水利一官之設哉
[021-24b]
 其不容于乆設者有故也且是官也職在必專專則
 法有定守任在必乆乆則績可責成觀之八年胼胝
 而不一入三過之門可知矣而豈謂今之官水有速
 如傳舍寄如贅疣者哉其不能專且乆者惟監司之
 不相能焉耳昔如周文㐮公天下第一流人品也其
 于民情國事真如痌瘝乃身當時治水奏請官屬多
 非監司所轄乃廵按御史何永芳一䟽而盡革之文
 襄正當旁午之際手足不能一轉孰謂責以地平之
[021-25a]
 業而予奪若是之輕可乎幸文襄方當君相屬心否
 則不能安其位矣文襄又且不動于心復疏懇請仍
 給官屬以畢乃緒以是例之則今安得不利于帯攝
 哉又嘗見監司亦有以天下事為已任如廵按御史
 吕公光洵者力䟽東南水利力任而勇圖之功竟不
 立何哉𤓰期不可逾也余故曰必專官乆任而後可
 豈徒曰可有可無也哉
   沈啓府州縣水利官論
[021-25b]
修水興農守令法典朝更代歴政無改權茲焉設有弼
 丞将以代勞非侵其秩而分其權也如此協恭胥濟
 共美茍主曰有弼弼曰有主不免各有餘責矣仰觀
 一統輿圖添設者僅東南五郡邑建立之意顧不深
 哉尚圖重其官榮其選賢借科甲精明水政何意每
 每裁革司權者動必先以應命大違建置初意豈于
 國重民艱有未討歟
   歸有光水利論前
[021-26a]
吴地卑下水之所都為民利害尤劇治之者皆莫得其
 源委禹之故迹其廢乆矣呉東北邉境環以江海中
 瀦太湖自湖州諸溪從天目山西北宣州諸山溪水
 所奔注而從呉江過甫里經華亭入青龍江以入海
 盖太湖之廣三萬六千頃入海之道獨有一路所謂
 吴淞江者顧江自湖口距海不逺有潮泥填淤反土
 之患湖田膏腴徃徃為民所圍占而與水争尺寸之
 利所以淞江日溢議者不循其夲沿流逐末取目前
[021-26b]
 之小快别濬浦港以求一時之利而淞江之勢日失
 所以沿至今日僅與支流無辨或至指大于股海口
 遂至湮塞此豈非治水之過與盖自宋揚州刺史王
 濬以淞江滬瀆壅噎不利從武康紵谿為渠浛直逹
 于海穿鑿之端自此始夫以江之湮塞宜從其湮塞
 而治之不此之務而别求他道所以治之愈力而失
 之愈逺也夫倉公為人治疾所胗期决死生而或有
 不驗者以為不當飲藥針炙而飲藥針炙則先期而
[021-27a]
 死後之治水者與其飲藥針炙何以異孟子曰天下
 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夲禹之治水所
 以行其所無事也欲圖天下之大功而不知執其利
 勢以行其所無事其害有不可勝言者嗟夫後世之
 論徒區區于三十六浦間或有及于淞江亦不過濬
 盤龍白鶴滙未見能曠然修禹之跡者宜興單鍔著
 書為蘓子瞻所稱然欲修五堰開夾苧干瀆絶西來
 之水不入太湖殊不知揚州藪澤天所以瀦東南之
[021-27b]
 水也今以人力遏之夫水為民之害亦為民之利就
 使太湖乾枯于民豈為利哉太史公稱禹治水河菑
 衍溢害中國也尤甚惟是為務禹治四海之水而獨
 以河為務此所謂執其利勢者故余以為治吴之水
 宜專力于淞江淞江既治則太湖之水東下而餘水
 不勞餘力矣或曰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震澤所
 以入海明非一江也曰此顧夷張守節妄註地理之
 誤其説云太湖一江西南上為淞江一江東南上至
[021-28a]
 白蜆湖為東江一江東北下曰婁江不知二水皆淞
 江之所分流水經所謂長瀆歴河口東則淞江出焉
 江水竒分謂之三江口者也而非禹貢之三江惟班
 固地理志南江自震澤東南入海中江自蕪湖東至
 陽羡入海北江自毘陵北入海郭景純以為岷江淞
 江浙江此與禹貢之説為近盖經言三江既入震澤
 底定特紀揚州之水今之揚子江淞江錢塘江並在
 揚州之域故以告成功而淞江繇震澤入海經蓋未
[021-28b]
 之及也由此觀之則淞江獨承太湖之水故古書江
 湖通謂之笠澤要其源近不可比儗揚子江而深闊
 當與相雄長范蠡云吴之與越三江環之則古三江
 並稱無疑故獨治淞江則吴中必無白水之患而從
 其旁鈎引以溉田無不治之田矣然治淞江必令濶
 深水勢洪壮與揚子江埓而後可以言復禹之績也
   歸有光水利論後
單鍔以吴江堤横截江流而岸東江尾茭蘆叢生泥沙
[021-29a]
 漲塞欲開茭蘆之地遷沙村之民運去漲土鑿堤
 㟁千橋走水而于下流開白蜆安亭江使湖水由
 華亭青龍入海雖知淞江之要而不識禹貢之三江
 其所建白猶未卓然所以欲截西水壅太湖之上流
 也蘓軾有言欲淞江不塞必盡塞吴江一縣之民此
 論殆非鍔之所及今不鎸去堤岸而直為千橋亦守
 常之論也崇寕二年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考禹貢
 三江之説以為太湖東注淞江正在下流請自封家
[021-29b]
 渡古江開淘至大通浦直徹海口當時唯確欲復古
 道然確為三江之説今亦不可得而考元泰定二年
 都水監任仁發開江自黄浦口至新洋江江面開闊
 十五丈仁發稱古者江狹處猶廣二里然二里即江
 之湮已乆矣自宋元嘉中滬瀆已壅噎至此何啻千
 年郟氏云吴淞古道可敵千浦又江旁縱浦郟氏自
 言小時猶見其闊二十五丈則江之廣可知故古江
 蟠屈如龍形盖江自太湖來源不逺面勢不廣若徑
[021-30a]
 直則又易洩而湖水不能蓄聚所以迂廻其途使如
 今江之淺狹何用蟠屈如此余家安亭在淞江上求
 所謂安亭江者了不可見而江南有大盈浦北有顧
 浦土人亦有三江口之稱江口有渡問之百歳老人
 云徃時南北渡一日徃來僅一二廻可知古江之廣
 也夲朝都御史崔恭鑿新道自大盈浦東至吴淞江
 廵簡司又自新涇西南蒲滙塘入江自曹家河直鑿
 平地至新塲江面廣十四丈夫以郟氏所見之浦尚
[021-30b]
 有二十五丈而都水所開江面財及當時之浦至夲
 朝之開江廼十四丈則興工造事以今方古日就卑
 微安能復見大禹徃日之江哉漢賈讓論治河欲北
 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决黎陽遮害亭放河北入海
 當敗壊城郭田廬塚墓以萬數以為大禹治水山陵
 當路者毁之隳㫁天地之性此廼人功所造何足言
 也若惜區區漲沙茭蘆之地雖歳歳開浦而支夲不
 正水終横行今自嘉靖以來歳多旱而少水愚民以
[021-31a]
 為不復見白水之患余嘗聞正徳四年秋雨七日夜
 吴中遂成巨浸設使如漢建始間霖雨三十日将如
 之何天災流行國家代有一遇水源吾民必有魚鼈
 之憂矣或曰今獨開一江則其餘溪港當盡廢耶曰
 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江流既正則隨其所
 在可鈎引以溉田畆且江流浩大其勢不能不漫溢
 如今之小江尚有勦娘江分四五里而合者則夫竒
 分而旁出古婁江東北之跡或當自見且如劉家港
[021-31b]
 元時海運千艘所聚至今為入海大道而上海之黄
 浦勢猶洶湧豈能廢之但夲支尊大則支庶莫不得
 所矣
   毛節卿三江水勢論
海潮漲而東江塞舊跡已不可尋惟上海金藻考其故
 道以為可復然人徃徃廢而不講者恐鹹潮溢而良
 田廢也然淞江婁江七鴉白茒港亦通海何無鹹潮
 也盖揚子江下流水勢洶湧南瀉于海衝為套子故
[021-32a]
 淞江之口去婁江七鴉之口殆百餘里而白茒一港
 古志云入江之道其潮來不過江流逆轉耳惟東江
 去江已逺故旱歳乃有鹹潮也今欲通之須倣古人
 横置十閘之説水年隨潮啓閉而旱歳則常扄之亦
 可有利無害淞江西抵太湖東北入于海地勢低于
 震澤三丈潮來時水髙三丈至震澤而止舊額不可
 考近額濶一百五十丈今上流無恙下流亦通惟中
 流三絶以諸浦渾潮之相會也故上流不能東下而
[021-32b]
 北折于婁江今不可不濬也東江既塞淞江已微衆
 流併下東北故婁江為獨盛然崑山一叚迂廻勢緩
 而海口漲沙伊始今亦不可不講也然太湖之形勢
 非特三江既入而南有通海之閘河北有瀉江之百
 瀆西有接水之五堰今其廢也乆矣䆒而復之庻足
 殺三江之水勢乎震澤澱山等湖在前朝已有圍田
 之弊間嘗開鑿定立界畔使豪右不容侵占我明𢎞
 治中徐侍郎貫亦嘗疏理長橋占田千餘畆今不可
[021-33a]
 不考而石隄水洞不可不增其江浦要害去處橋梁
 可廢者廢之或以木易石至近來置栅太多阻遏水
 勢宜查要害禦盗之處量留其他通潮江浦切宜撒
 去
   毛節卿太倉堈堰論
太倉之境有堈身堈身之東有一塘焉西徹淞江北過
 常熟謂之横瀝又有小塘或二里或三里貫横瀝而
 東西流者多謂之門若所謂錢堈門張堈門沙堰門
[021-33b]
 吴堈顧廟堈丁堈李堈門及斗門之類是也夫南北
 其塘則謂之横瀝東西其塘則謂之堈門堰門斗門
 者是古者堰水于堈身之東灌溉髙田而又為堈者
 恐水之或壅則决之而横瀝所以分其流也故堈身
 之東其田尚有丘畆經界溝洫之跡在焉是皆古之
 良田因堈門圯壊不能蓄水而為旱田耳堈門之外
 豈非五代之季民各徒其行舟之便而廢之耶此治
 髙田之遺跡也若夫水田遺跡即今崑山之南所為
[021-34a]
 夏駕小虞等浦者皆决水于淞江其浦之舊跡闊者
 二十餘丈狹者十餘丈又有横塘以貫其中而棊布
 之是古者既為縱浦以通于江又為横瀝以分其勢
 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有圩田之象焉故水雖大而
 不能為田之害必歸于江海而後已以是推之則一
 州之田可知矣故蘓州府五門舊皆有堰今俗呼城
 下為堰下而齊門猶有舊堰之稱是則防隄既完則
 水無所瀦容而又設堰者恐其暴漲流入于城也至
[021-34b]
 和二年前知蘓州吕侍郎開崑山塘而得古閘于唯
 亭之側是古者水不亂行之明驗也及夫隄防既壊
 水亂行于田間而有所瀦容故蘓州得以廢其堰而
 唯亭亦無所用其閘也為民者因利其浦之濶攘其
 旁以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之使决其隄以為涇今
 崑山諸浦之間有半里或一里二里而為小涇命之
 為某家涇某家浜者皆破古隄而為之也浦日以壊
 故水道湮而流遲涇日以多故田隄壊而不固日隳
[021-35a]
 月壊遂蕩然而為陂湖矣此古人之跡也今秀州濵
 海之地皆有堰以蓄水而海鹽一縣有堰近百餘所
 湖州皆築隄于水中以固田而西塘之岸至有髙一
 丈有餘者此其遺法獨蘓松圯壊殆盡卒莫有能講
 求修復惜哉
   毛節卿江海壩閘論
沿江海通潮港浦歴代設官置閘潮至則閉閘潮退則
 啓閘故港無淤澱潮無泛濫自蘓范郟諸公咸云置
[021-35b]
 閘利而廢閘害惟元至順間乃有廢閘之論我明港
 浦屢開旋塞水旱相仍間有議復古制節民財者愛
 惜物力則謂以為澤國頼舟航以徃來髙鄉頼潮水
 而灌溉役在得已殊不知古人經營設法将以利民
 豈欲病民而故為此煩費哉今欲置之必須兼古制
 通時宜每河濶三丈者置閘一座六丈者置閘二座
 多寡以是為差每閘各置亭一所歳撥閘夫二名和
 雇近閘居民世掌其事有失則罪之每九月至二月
[021-36a]
 常川扃閉朔望則啓中閘以通海船傍開月河低堰
 以通小舟之行小港者或湖水溢下則潮退而悉啓
 之其三月至八月髙田用水則啓閘以進潮或雨澤
 滿盈足以灌溉則亦閉之以清江流庻舟無徃來之
 阻田無苦旱之災江無淤塞之患髙鄉歳免疏濬而
 低田亦減三年二水之憂矣今髙鄉支河在在湮塞
 旱年則從外塘搬水以救苗民寔勞止雖曰農官不
 省視而塘長不得人亦由古制堈門法廢農民不勝
[021-36b]
 歳歳開挑之勞故至于此盖古者髙田則設斗門即/今
 水竇/是也旱則閉以蓄水潦以啓以洩水今太倉河名多/堈門者其遺制
 也/五代之季民利舟行之便而决之故髙田多不可
 治今乞查支河通舟者責令得利大户共造水閘支/河
 小浦約費/銀百餘両其不通舟者量置水竇俗名水漊約/費銀四五両報河
 口居民一兩家專司啓閉免其一二十畆丁田役銀
 以酬其勞不然止令塘長九月朔填壩三月朔開壩
 吴俗低鄉清明浸種髙鄉榖雨浸種至三月/則用水矣諺云八月半住車則不用水矣亦可以
[021-37a]
 免半年渾潮之積而民力庻乎其少減矣
   周大韶論治水古今異宜
盖水之在天地間每隨氣候以為盈虚猶人之鼻息然
 也古今言水患者必先于吴江及歸咎于長橋輓路
 也然考之宋元以來其變遷之故有不盡然者盖輓
 路築于宋慶歴八年長橋建于元泰定元年宋時郟
 喬言曰禹以三江决震澤之水今之二江已絶惟呉
 淞一江猶存元時任仁發復曰三江引太湖之水以
[021-37b]
 入于海二江俱塞僅有呉淞江存焉則自宋迄元雖
 有輓路長橋而呉淞江固無恙也其二江之夲源不
 假于吴江以為咽喉初無輓路長橋之阻已先亡之
 矣後因江流湍急激成大滙路漸迂逺民罹水患後
 人乃開新洋夏駕二水以洩其流而江之勢始分張
 士誠又北開白茒港以殺上流之勢迨至夲朝而吴
 淞江乃塞今南之黄浦北之劉河即古之東江婁江
 也二江今既深濶疾流則呉淞又焉得與二江俱存
[021-38a]
 而無恙乎猶人以一身之大其氣不能兼通于鼻息
 然也今之議者咸按昔人之言曰盡徙呉江沙村之
 民開而為水并鑿呉江之隄而為水橋千所然長橋
 與石隄于呉江上流之勢不能無阻若云盡徙吴江
 之民又鑿為木橋千所未必皆然且如吴江之南九
 里有阜名牛毛墩其四下即東湖乃汪洋之水也自
 嘉靖二年之後迄今成田民居之矣則湖水之盈涸
 亦自有時昔湖今田則呉江之地奚必盡徙其民乎
[021-38b]
 又如長橋里許為谼六十有一石塘九里為橋三十
 六座由此以逹太湖不過三四里之程今視其水之
 流行不及十餘處橋門之内外水勢亦不甚見其髙
 低湍湧雖屢經開浚而湖水不能衝滌諸橋之淤然
 則又奚必鑿為木橋千所乎則湖水夲枯又可見矣
 自今言之宜于長橋之南北以及吴家港口等處宜
 相度形勢急于開浚以資其上流之源使太湖之水
 必趨于吴淞江而後已今已開矣苐湖中西北風起
[021-39a]
 吹渾泥入港至南灘又為長橋鎖住不無淀積故南
 北兩灘三五年當一撈淺也又于新洋江口之兩岸
 各築短壩六丈則減十二丈之力所存者十丈而已
 自不足以奪吴淞江十八丈之勢使此江之水必趨
 于海而後已其如崑山塘之東西龍漊界牌涇陸涇
 等壩金雞黄昌清水等港凡可以决陽城湖水以補
 婁江上流之源者盡宜疏而通之則三江之勢秩然
 不亂可復大禹三江之迹潦固可洩涸亦可瀦矣
[021-39b]
   周大韶論治水為謀不臧
盖治水之法必先明其來歴之源然後導其歸宿之路
 其序不可亂行其功不可逆施也嘗考常州之水下
 至無錫以逹蘓州自運河之水無不西南行以注于
 太湖直至胥口方引太湖之水由横塘以出胥門城
 濠自蘓州以至無錫常州未聞有出太湖之水也惟
 運河以東之水入太湖不逺者乃東下長蕩鵝肫等
 蕩而分瀦為陽城等湖故自婁門以逹崑山城由陽
[021-40a]
 城湖而南皆出塘之水未聞有水自太湖北入于婁
 門塘下注于陽城昆尚諸湖而洩入于江也此其跡
 之顯然有不可誣者然此沿江諸浦所洩者乃不及
 入太湖之水謂之殺其上流之怒而分大湖之勢可
 也何論者咸謂震澤之水北注于陽城昆尚諸湖指
 福山許浦等塘為震澤之尾閭茜涇諸浦為震澤之
 後門乃謂浚三十六浦以洩太湖之水同歸于海然
 則以三江為震澤之咽喉乎為震澤之胸腹乎此不
[021-40b]
 經考索之故也宋時黄震亦嘗論及之曰昔人開西
 涇諸浦亦主一時一方之利而然今閘浦盡廢而海
 沙壅塞為患又前日之所無觀此可見矣又如沿海
 一帯地形頗髙于内田而潮水因之不能急洩故呼
 為堈身然開三十六浦之後沿河積土髙出丈外而
 腹内之田旱則無路引水以為灌溉之資潦則無門
 出水以為洩放之計故沿海舊有一帯之堈身形如
 仰盂水不能洩人皆知之矣而三十六浦之沿河隨
[021-41a]
 處皆成堈身形如圍墻田地荒棄人所不知也故郟
 亶言水利之六失首先及之矣又如沿江開浦夲為
 洩水之計而于浦口置閘亦欲拒絶渾潮意亦善矣
 然以土地之宜否理勢之非便有不必然也且以一
 日兩至之潮其在昏夜皆以疾風暴雨氷凍霜雪之
 時雖欲以時啓閉誰為司守况一歳之内春夏則潦
 水常多更且海潮洶湧閘上一版則力有不支秋冬
 則雨澤少降而水勢枯涸又不必有閘此人情必然
[021-41b]
 之理也自常州以上地連山土脉理堅實又無潮水
 之交衝故可築閘以獲宣洩之利吕城孟瀆等閘是
 也蘓州邉海地皆浮沙海潮湖水内外衝囓閘底椿
 木之處一有罅隙漸次流空而易崩損白茒七浦斜
 堰等閘是也故閘雖十設而九廢耳且如橋梁之有
 便于民者為地方之利隨壊隨修衆咸捐財以助之
 矣閘果有闗于宣洩之具可為旱潦之資公私曷敢
 坐視傾頺曾無一人留心于此乎若必欲置之須于
[021-42a]
 近浦實田之中開深倍于河底純用磚石不用木椿
 貫以灰沙築成之後仍實以土如田使無虚處積水
 灰沙自然膠融年餘之後乃開通引水由閘而行将
 舊河壩作平地則閘可永乆無虞又省作壩車水椿
 木之費此乃造閘之要法也其如三十六浦之中惟
 七浦白茒為最次則楊林湖川福山三丈等浦但宜
 相時開浚不可壩截餘如茜涇東楊林雙鳴鹿鳴大
 錢周涇滸浦等河各于開浚之後須于兩頭作壩以
[021-42b]
 節清水以拒渾潮旱則瀦而蓄之潦則决而放之則
 官不勞于開濬工力之艱民不病于田地抛棄之苦
 實為兩便也
   屠隆東南水利論
夫水政者聖王之所修以利民其利害之相懸則天壌
 矣此非可以智嘗而懸㫁談三吴水政者雖多端大
 約不出治水治田兩者而治田之與治水實相表裡
 要之治田所以治水也水之利害繫于田水政修則
[021-43a]
 田獲其利水政不修則田受其害而治水治田兩者
 自不可缺治田而不治水則田功㒺施治水而不治
 田則水政尚缺均非完計也昔人之推水學者曰郟
 亶曰單鍔郟亶詳于治田單鍔詳于治水兼而用之
 水政舉矣請先言治水三吴巨浸厥有太湖汪洋浩
 淼綿亘三萬六千頃三吴諸水咸入太湖而分注三
 江以入大海是吞吐元氣翕蕩東南之一大闗鍵也
 南則杭湖天目諸山發源苕霅等溪繇湖州七十二
[021-43b]
 漊而入西則金陵溧水溧陽九陽江洮湖荆溪諸水
 繇常州百瀆而入北有運河受京口大江及練湖諸
 水北繇江隂一十四瀆入于大江東由常熟崑山之
 三十六浦入於大海而入江海不及者亦繇武進無
 錫諸港以入太湖太湖三面受水獨湖東一面㵼之
 三江以入大海然三江水道僅有吴江一十八港入
 江是太湖三面受水一面分流吞多吐少易蓄難洩
 水口一有梗塞則停緩無力天時一遇滛雨則泛溢
[021-44a]
 為災是水口之宜通而不宜塞彰彰明甚也太湖之
 水繇江入海大江之水日接海潮江水清而海潮濁
 海潮每來常有淤塞江水清駛随輙滌去以故向無
 水患自呉江将洩瀉太湖一帯故道建長橋築挽路
 以便漕舟水道始梗泥沙淀積而太湖之水徃徃漫
 衍矣况三吴地形東來漸低蘓州為常鎮之下流松
 江為蘓州之下流蘓松並海地岸反髙于腹裏形如
 仰孟洪波流潦尤易内注太湖水口既已鯁塞滛雨
[021-44b]
 乗之大風適作海水湧入太湖既漲不能復受則常
 鎮諸邑之水合于蘓州而蘓州已先被其患蘓州諸
 邑之水又合于松江而松江之患益深盖自有宋以
 來三吴水災志不絶書渰沒田禾漂蕩廬舍澤國千
 里民化魚鼈雖朝廷下令遣官累有修濬時通時塞
 得失相𠫭利害相半迄未聞有為三吴遺千百年之
 永利者頃臺使者懐安林公奉璽書來督三呉水利
 矢謨宣力蒙犯霜露郊行野宿無間寒暑晝夜訪諸
[021-45a]
 縉紳謀諸三老相地形之髙下尋水道之源委權其
 利害察其得失深知三吴之水滙于太湖瀉于三江
 而入于大海既以得水利之要領而各郡各邑江湖
 河渠浦港浜塘之類條分縷析又無不合治水之機
 宜是以數年之内水利大興今總四郡之成事約而
 言之則瞭然矣開呉淞江四十餘里以復大江入海
 之故道濬吴江之吴家港長橋南北灘龎山湖口使
 太湖積水徑逹于淞江以澱山湖直接太湖之流其
[021-45b]
 來甚徑易而爛路港不足以洩之故于青浦濬小大
 山涇以洩澱湖之水而南入于&KR0873又濬蹌開河以接
 大曹港濬横塘横&KR0873以接蒲滙塘濬崑山澱湖諸口
 使湖水分注千墩道褐趙屯大盈崧子盤龍等浦而
 北入于江又以三泖北納澱湖南連浙水西入長洲
 吴江諸蕩故于華亭濬秀州官紹鹽鐡等塘金山三
 汊等河上下横涇沙竹岡塘金滙塘運鹽河以洩南
 北兩涯之水于黄浦于上海濬蒲滙六磊竹岡等塘
[021-46a]
 周浦三林都臺等浦新港黄家浜嚴茂塘以洩東西
 兩涯之水于黄浦總之合流呉淞以入大海又以呉
 淞出海之路頗覺遼逺不能徑逹則泖澱北注諸水
 淞江或不能盡容故于崑山濬夏駕浦大瓦赤涇諸
 水于嘉定濬顧浦吴塘南鹽鐡北横瀝西練祁彭越
 浦華亭涇南翔河湄浦張家浜以洩淞江北行之水
 于婁江三江並行恐難盡洩復濬太倉之吴川塘楊
 林塘七浦塘路漕塘杜漕塘以洩陽城巴城諸湖東
[021-46b]
 行之水而入海濬常熟之白茒塘許浦梅李塘福山
 塘耿徑塘吴泗浦三丈浦以洩尚湖昆承湖及毘陵
 晉陵諸水徑入大江濬江隂之東西雷溝舜河利港
 北横河九里河山塘河青暘河以洩五瀉河芙蓉湖
 諸水以入大江其治水次第如此故太湖有所洩瀉
 三江有所分注衆水盡治下流俱通下流既通上源
 宜導于是濬宜興之西氿裏河百瀆武進之白鶴溪
 金壇之荆城港及長蕩之裏河徐村䕃封等河洩長
[021-47a]
 山洮湖荆溪之水而分入太湖運河濬武進之孟瀆
 丹陽之九曲河丹徒之鐡猫港以洩潤州上流諸水
 而入大江上源既導則下流可接下流既通則上源
 益順又恐新洋江過于深潤分引江水北流引入渾
 潮将來不無淤塞之憂故于夏駕口慢水江口並建
 二閘時乃啓閉慎乃宣防庻幾水不外趨潮不倒注
 吴淞之通可垂乆逺而水利興矣水利既興田乃可
 治治水而不治田豈惟田功之虧終無水政之缺何
[021-47b]
 也盖三吴雖號稱澤國低窪而中間田畆亦自有髙
 下髙田十居二三下田十居六七髙田所患在旱下
 田所患在水而兩者利害又每相懸大旱之嵗水涸
 岸出低窪下田幸而一熟而髙田則已盡枯大潦之
 嵗水浸上行岡阜髙田幸而一熟而下田則已盡沒
 是烏可不為之計也下田所患在水則不可無障而
 所以障其水者圩岸也髙田所患在旱則不可無蓄
 而所以蓄其水者溝渠也下田不修圩岸則大湖雖
[021-48a]
 通而適遇水潦一時洩瀉不及者何以障水而免患
 髙田不濬溝渠則江海雖大而適遇旱暵江海流注
 不到者何以蓄水而灌田于是公又為條治田六事
 刋布書册移檄有司而又力勸親督髙田令濬溝渠
 下田令修圩岸令諸郡各邑犁然舉行溝渠濬則髙
 田有以蓄水而旱不能為災圩岸修則下田有以障
 水而水不能為害是治田之事正治水中之最切要
 者也故曰治田治水相為表裡治田所以治水也三
[021-48b]
 吴之言水利者代有其人興水利者累聞其事而䇿
 非萬全功成小補未有建碩畫垂永如今日者也良
 由公之志鋭而心誠虚量而識逺智習而善斷志鋭
 則前無畏途心誠則精貫金石量虚則下情悉逹識
 逺則利害畢照智習則事至不迷善㫁則機來無失
 故其建立非凡而成就宏逺也隆嘗相從畚鍤知其
 事之始末頗詳是以不辭庸鄙而為之著論以俟後
 之君子留心水利經理東南者由此知彼而有所攷
[021-49a]
 焉
   許應逵吴淞江或問
或問于許應逵曰子治水先呉淞江其説奈何應逵曰
 子不暏海口乎抑未讀水利考乎古今治水名臣無
 慮十數公其忠臣傑士獻策上書軫桑土之思而重
 經國之計者亦無慮十數公今其書具在未有不以
 呉淞為患者盖東呉之水千流萬派會于五湖而繇
 三江以入海此童而習之人人皆能言之故論者咸
[021-49b]
 云五湖其咽喉也三江其心腹也海口其尾閭也尾
 閭之不洩将倒灌而横溢可使過顙在山即隆圩之
 髙至于天猶之無益也或曰如客歳之旱何應逵曰
 子亦為是説耶東吴澤國歳歳苦潦乃客歳之旱則
 自來所未有者盖連嵗不雨亢陽斯極即老人年七
 八十亦云僅一見之以故各省告災率稱苦旱而長
 江洞庭等處悉就淺涸揚子金焦兩旁漸成沙灘豈
 亦吴淞宣洩致之耶且無論逺者即以人身譬之茍
[021-50a]
 尾閭不通痞滿為患使醫者不以調胃承氣等劑推
 之蕩之而猶倡為從容消導之説彼其人可立而斃
 也苐尾閭决而元氣虚飲食調理其功尤急所為飲
 食者則支河及時雨也時雨不敢必所可盡力者支
 河耳始予建議挑吴淞以便疏洩濬支河以資灌溉
 築圩岸以防泛濫無日不以是三者而亟舉之且牌
 行各州縣令悉舉境内支河逐一查勘當與呉淞並
 濬而並深三令五申文移具在不謂專吴淞而棄支
[021-50b]
 河也如專吴淞而棄支河者猶治痞滿者專推蕩而
 不為飲食調理其人亦立而斃無益也奈之何錢糧
 減半而南京户部尚猶豫不發且先發五萬兩秪以
 挑吴淞大倉及量濬上海嘉定崑山華亭等處以故
 十七年雖旱而太倉所挑七浦楊林吴塘顧浦亦大
 有秋而吴淞兩傍俱受其利即十八年五月十二日
 雷雨驟漲至六月初七日止計二十五日中間晴霽
 者八九日耳此其潦不在十四年之下予令人走呉
[021-51a]
 江二十八都覘之則水下于堤者三尺夫呉江東南
 之最下而二十八都又吴江之最下者此而不溢此
 非挑呉淞水不能潦之驗與六月初七至八月初旬
 不雨則其旱又極矣予復令人所在覘之則淺者尚
 餘二三尺以資灌溉否則既種而雨水不繼将不秀
 不實安所計穰穰之利此非濬支河旱不能病之驗
 與向使十六年帑銀全發當令各州縣分投並濬即
 旱無可虞奈之何忍弗能予使太倉先受其益則非
[021-51b]
 予之罪也且内河距海口蜿蜒幾三百里自内及外
 以漸而髙而中多曲折迂廻即使挑深與内河等未
 可建瓴而下者秪以偹極澇使急則順流東注而免
 于淪胥如子所言則漏巵也顧不謬與夫不罪發銀
 之遲而病其宣洩不察于並舉之説而罪其偏枯雖
 十大禹不能當前而况予之不肖者乎
   張應武呉淞江疏濬論
吾邑左浸東海淞江經其前劉河繞其後黄浦自東南
[021-52a]
 來合於淞江之尾昔人所指以為三江者皆繇以入
 于海淞江位二江之中載地既髙而江形又直建瓴
 東注自安亭港至李家浜縈紆境内百有餘里塘浦
 左右股引足于清水而亦無壅溢之患五季以前江
 鄉號稱樂土自呉江石堤既築清水之出于湖口者
 日微不足以蕩滌潮沙淞江屢浚屢湮議者咸思一
 大治之廣數里之江决壅出之口塞傍分之竇曠然
 為數百年之規然而物力不給衆口難調近乎可言
[021-52b]
 而不可行夲朝疏濬者五六公雖廣不踰十尋通不
 過數十年未足厭議者之志然是江流通一日則民
 受一日之利他日復湮又當有任其責者随時量力
 以舒目前之急未可謂非中䇿也耳目所及惟隆慶
 四年海忠介公寓賑濟于興作至誠所感寮宷敬應
 富室樂助役夫競勸所費官金不過五六萬䟽上海
 南蹌口至嘉定黄渡平陸六十餘里兩月成江清水
 奄至葑泥自去當時以為若有神助非盡人力也萬
[021-53a]
 歴七年廵江林公應訓接疏黄渡至崑山千墩三十
 餘里上流江南亦加闢焉萬歴十五年因水災用科
 臣言特設專官發帑銀以開江為首務而所任非人
 背公營私初至見江尚流通前人之所疏鑿可攘可
 後功于是不酌羣言不委州縣不役鄉夫獨任私人
 共圖欺㒺托言以漸而深惟務築壩曾不運土毎車
 戽微乾稍削茭蘆即已放水迤邐而東起自安亭至
 宋家橋分為十叚九叚畢工岸無積土人以為笑談
[021-53b]
 末叚去海不逺潮勢湍悍屢築不成遂以頑石壓弊
 舟雜築之費數千金幾成而潰乃試其所製混江龍
 聊掩衆目而罷自知不厭衆心頗留銀還官虚告成
 功遷官以行而其所沉木石留礙江心潮沙依之易
 為澱聚未及兩載海公所疏復為平陸矣自昔開江
 未有若是役之無益而有害也即今萬姓嗷嗷復思
 䟽濬如望歳焉是湏廟堂主張六郡協力非一邑之
 所能必也邑治以四水聚為形勢東西練祁南北横
[021-54a]
 瀝形如十字交貫城中境内塘浦以百計支港以千
 計東引大海南引淞江北引劉河西仰湖澤四面潮
 汐咸會邑城自淞江既湮清水罕至舟楫灌溉咸資
 潮水宋人引清障濁之法已不可施于今毎歳所開
 塘浦還為潮汐之所填淤三歳而淺四歳而湮五歳
 又須重濬亦無一勞永逸之術所可自盡者修濬均
 節其間焉耳酌塘浦之間要㕘以淺深及前濬之歳
 月分為五等著之一籍依次修濬周而復始無得踰
[021-54b]
 越五歳不紊則不紊矣若乃近海之區潮沙倍積出
 入孔道官舟重載所由或有不能待五年者所當别
 議然一邑不過三四不可以此而并廢經常之規也
 修濬之際擇民之才幹有行者分叚監䕶必使底面
 四旁深淺濶狹咸中程式庻岸不善崩可支五六年
 以待重濬如此則民力不甚疲塘浦亦不加淤非遇
 颶風小旱小潦不至全歉此亦杜牧所謂上策莫如
 自治其于開江固並行而不悖也
[021-55a]
  王焕如曰先大父京兆公嘗言吴淞江自海忠介
  一濬而後繼之者虚縻數萬公鏹何禆水利愚覧
  林水院刻疏及諸公序記採輯二三略存典故非
  徴實也最後讀屠儀部總論鋪張偉績與許水道
  之自著或問相頡頏矣頼張應武以嘉邑人目覩
  三公開江之事手持鐡筆不少假借則功罪之案
  其斬然乎屠許張三論篇章銜尾百世而下披是
  編者可考鏡前修矣嗟夫
[021-55b]
   張獻翼長洲水利論
江南水利無論漢唐計宋有天下三百年而命官修治
 凡三十餘度殆不十年一興利也迨皇明自永樂初
 迄嘉靖初百十年有餘而夏忠靖以後相繼治水者
 亦八臣計之亦不過十餘年一興利也今五六十年
 來僅一海忠介公又功程未竟而去他率空談水利
 豈不日就淤涸土瘠民貧也哉禮六府嚴司水之官
 司空專度地之職山林川澤各盡其利以足國用是
[021-56a]
 以計三十年之通而不及于困急也長洲之水治之
 不能專其利不治則必同其害茍能倡濬導之舉以
 率旁邑是惟良有司力為之耳
 
 
 
 
 
[021-56b]
 
 
 
 
 
 
 
 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