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4 治河圖略-元-王喜 (master)


[000-1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治河圖畧        地理類四河渠之屬/
  提要
    臣/等謹案治河圖畧一卷元王喜撰喜爵里
    無考其書首列六圖末各系以説而附所為
    治河方畧及厯代決河總論二篇於後其文
    稱臣謹叙臣謹論云云疑為經進之本考元
    史順帝紀及河渠志至正中河決白茅堤大
[000-1b]
    臣訪求治河方畧喜書其作於是時歟其大
    㫖取李尋因其自然之説惟以浚新復舊為
    主厥後卒用賈魯之䇿疏塞並舉挽河東行以
    復故道與是編持論相合則當時固已採錄
    其言矣特史文闕畧未著其進書本末耳卷
    中所圖河源頗多訛舛葢崑崙星宿逺隔窮
    荒自我
   國家底定西陲葱嶺于闐悉歸版籍於是河有
[000-2a]
    重源之蹟始確然得其明徴元人所述憑潘
    昻霄之所記昻霄所説憑篤什案篤什舊作/都實今改正
    之所傳輾轉相沿率由耳食撰元史者且全
    録其文於河渠志以為亘古所未聞喜之踵
    訛襲謬又何怪乎取其經畧之詳而置其考
    據之疎可也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0-3a]
欽定四庫全書
 治河圖畧        元 王喜 撰
  臣竊謂水之在天下有自然之利亦有自然之害
  順而導之者易為力逆而遏之者難為功譬猶人
  之一身血脉流通則無病血脉壅滯則病生審而
  治之宣其壅滯使之流通則病自去治水之道亦
  當如此竊見比年以來黄河失道汎濫曹濮間生
  民墊溺中原彫耗莫此為甚以致上干宵旰之憂
[000-3b]
  勤次勞廟堂之軫念見者聞者莫不惻然思有以
  救之然未有出一謀建一策有補於明時者以其
  但知河之為害而未知其所以為害臣故歴考累
  代河流變遷之故與浚治之術粗得其詳而知其
  有無不可為之理且何以言之皆緣下流壅滯水
  勢不能自泄是以决溢為害為今之計莫若浚入
  淮舊河于南以順其流仍導一新河于北以分其
  勢大河既分其流自緩無泛濫之患矣禹之播九
[000-4a]
  河漢之浚屯氏宋之導清河于南北者即此道也
  猶百鈞之物一人舉之則力不能勝兩人舉之則
  力有餘此理甚明可舉而行今將禹河漢河宋河
  今河圖陳于左以備睿覽有以考擇庻㡬拯溺之
  一助云臣謹叙
[000-5a]
 
 
 
 
 
 
 
 
[000-5b]
臣謹按禹河自于闐葱嶺兩源合流東注蒲昌海潜行
南出積石經龍門三千里而至於華隂又自南而東至
于底柱孟津洛汭大伾又自東而北過洚水大陸迤邐
北行至冀東兖北分播于九河趨碣石入海由是觀之
氣分則緩勢分則弱禹所以治河之法行水之道其功
皆在於九河之播也
[000-6a]


[000-7a]
 
 
 
 
 
 
 
 
[000-7b]
臣謹按漢河自孟津底柱以上河行地中無所變遷自
大伾以下河高於地易於泛濫自周定王時已徙故瀆
及漢元光間改向頓邱東北流經濮濟從樂陵入海文
帝時决酸棗武帝時决瓠子皆在今濮陽縣遂通淮泗
又漢溝洫志河决館陶在今濮州分為屯氏河在今大
名路北流入海其河深廣與大河等葢亦因其自决之
勢就浚此河以泄大河故無復有汎溢之患繇是觀之
河之下流壅則塞泄則平漢之所以能息菑弭患者其
[000-8a]
功専在於屯氏之分也
[000-9a]
 
 
 
 
 
 
 
 
[000-9b]
臣謹按宋河自建紹按建隆紹聖相距百四十年南渡/建炎紹興黄河北屬金界唯紹聖
至建中靖國初中間纔五六年宋河渠志/載議河事最多疑為紹建之悞後仿此浚黄河决入
鉅野溢于泗以入淮謂之南清河由汶合濟至滄州入
海謂之北清河初禹導濟水出河之南東入菏澤即今
之梁山泊也南通淮泗北從千乘入海宋河既徙濟寜
之鉅野與濟遂合于一分而為南北流矣又濟之上流
舊有莨蕩渠漢明帝使王景浚之東注浚儀南逹于淮
即隋唐之汴口也金末河决開封則又因汴南流而入
[000-10a]
於淮矣今其决於曹濮復有合濟之勢臣愚所以叅之
於古審之於今而知其有必合之理也
[000-11a]
 
 
 
 
 
 
 
 
[000-11b]
臣謹按今河自金末從開封北衛州决入渦河南流即
今之過徐州而入淮者是也比年以來河水汎溢于曹
濮而入淮舊河淤塞不通將有入御河之勢又未得其
道以致數郡墊溺為害不小竊料新塞河道沙土尚虛
但浚治稍深則水復故道下流自順非比無源之水
假强鑿之難勞而無功也又計今新决河水㪚漫無綂
未有歸一以致横流若舊河既浚水勢自减然後因其
横流所穿之徑順其北流之勢加之䟽導别為一川則
[000-12a]
用力寡而見功疾此可為永久之利也
[000-13a]
 
 
 
 
 
 
 
 
[000-13b]
臣謹謂治河之法必先浚入淮舊河使水南流復於故
道次導入濟新河分半水北流以殺其勢此上策也今
汴城之東黄河南岸列渠口數十皆是古時引水注于
陳亳宋潁之郊以泄水怒又東至杞縣有三汊河口徃
年歸德太康兩處將南北兩汊堵閉不通使三汊之水
總于一河安得不致决溢哉世祖皇帝嘗設置分監委
任都水馬和之郭若思疏决新河之水導黄流由安山
抵臨清接御河相地形設閘隄通漕運遂成千載之功
[000-14a]
今所以導新河北流者即馬都水之成法也盖河之末
流水勢浩大非一川能容不浚則勢不順不分則患不
息是皆歴代已行之明效而非一口之空言臣故圖此
以見其有可行之理耳
[000-15a]
 
 
 
 
 
 
 
 
[000-15b]
臣謹按河源自吐蕃朶甘思西鄙方七八十里有泉百
餘泓躡髙山下瞰燦若列星故名鄂敦即星宿海也東
滙于澤又東為齊必勒一水西來名伊爾齊一水南來
名呼蘭一水東南來名伊拉齊合流名都古爾納是為黄
河又東岐為九渡尚清淺可涉又東五百里始混濁奔
悍又三千里合二水折西經錫哩達崑崙山之隂四時
積雪又北東至貴徳州𨽻河州吐蕃等處宣慰司所轄
然後抵積石與禹貢導積石者合上去星宿海盖六千
[000-16a]
七百餘里此據世祖皇帝至元十七年遣招討使篤什
親歴而言臣所以併紀此圖以知河源之逺宜其末流
之盛大而難制也
[000-17a]
 治河方畧
臣竊謂水之為利生民之所不可缺有國之所不可無
闗於利害至重矣歴代之虞衡水部本朝之都水監所
以總天下之水而重其事也而黄河之水又天下之至
大者今其决溢為害下病生民上累國家不可視為尋
常細事明矣必也重其事委重於大臣旁求良策而後
可以息菑弭患臣雖不敏既圖敶于前復謂所以息菑
弭患者必本於理勢之自然而其要則在於浚舊河導
[000-17b]
新河二者而已所以能息菑弭患者又必仰於人力之
使然而其要則在于專委任優工役二者而已故敢以
四事條列于後 一先浚舊河合於上流淤塞處約以
十里二十里為率挑出沙土令深或底下見流沙則縛
木簰平置沙面為河水立脚之地仍於兩旁立桔橰長
竿提出沙土漸淘漸洗使水得行上流既通則下流自
然淊淊有建瓴之勢不待施工而自順若河水已循故
道或可使之全流入淮則于决河北岸用竹絡木櫃等
[000-18a]
盛石塊壘成河堤雖非久逺之計亦可捄患于一時故
不如因其自决之勢分為兩道最為得宜要在察其逆
順審其形勢隨宜量度之耳議者莫不以為舊河沙土
壅積如此之高新决河水如此之深豈能使之復於故
道此自今日所見之勢而言也然所積沙土高者雖有
一丈以來低者不下五七尺皆是近年淤積非天生堅
頑之物固可以人力去之况其下既有流沙乃是水脉
尚通與决河相平故其餘流浸漬特以沙土壅隔不得
[000-18b]
流耳浚而治之必有成功是皆他日未形之勢人所未
見者也因謂龍門萬仞之顛四山皆石禹尚以人力鑿
之以通河道况今河行平地沙土之中决諸東方則東
流决諸西方則西流者乎此臣斷斷以為舊河有可浚
之理也 一後導新河浚舊河則始上流導新河則始
下流葢舊河既浚河流既分泛濫之水漸平却於下流
因其所穿之徑順其勢導一川從北清河入梁山泊合
御河入海又分一道入南清河合泗水入淮如此則南
[000-19a]
北閘河水增舟順可無啟閉之勞而國家永享其利抑
且桑土悉平可以耕蓺有倍收之獲而民蒙其利議者
莫不以為大河入梁山泊則必衝壊閘河直趨東平為
害不小殊不知河流既分力弱勢緩不足為害且以舊
事證之前宋建紹時曾從濟寜鉅野决入其時全河入
于濟水下流分為二道一道從南清河入淮一道從北
清河入海尚且不聞其破閘河害東平也况今於上流
已分半水入汴河其一半入濟水者又分為南北流則
[000-19b]
入于梁山泊者僅四之一耳而梁山泊八百里之寛足
以渟蓄其怒波則下流自然平緩可保其無患矣此臣
斷斷以為新河有可導之理也 一專委任宜選在朝
明達大臣一員充總領河防使一應河道合干事務便
宜行事仍選有學識有材幹之士以為之屬同心講究
務在兼採衆長取人為善叅酌審量底於功成至如董
工役備器物司出納掌簿書則各有司存 一優工役
宜募民擇丁壯者為河夫十人為甲前期給㪚僱工錢
[000-20a]
必令稍優使之樂從盡力工作其有不趨事者罰及甲
長仍禁有司毋得因而差發騷擾重困一方其鐡匠木
匠則常用製造器具不致乏用至如醫工亦所不可缺
者或河夫疾病傷損必官為醫療仍給半粮優恤之凡
連年被水菑去處亦湏賑贍之使得以復業
 歴代决河總論
臣竊謂洪水之害莫甚於河治水之功莫難於河鑿龍
門于上以疏其源播九河于下以殺其流者大禹敷治
[000-20b]
之功也葢源疏則水性順流殺則水勢分臣所謂分河
之說寔原于此自禹功一立地平天成垂七百七十餘
載無復為患及商之祖乙始圯于耿而河之經流固未
嘗改也又九百四十餘載至周定王之五年河徙砱礫
乃改其故瀆春秋戰國各私其地壅防百川以隣為壑
故葵邱之會有曲防之戒意者九河或湮或塞皆在此
時以及漢之文帝决酸棗潰金隄嘗興卒塞之矣武帝
時徙頓邱决濮陽瓠子遂通淮泗汎郡十六害及梁楚
[000-21a]
雖發卒十萬塞之輙復横潰上去周定王又四百九十
二年然後益徙而東田蚡乃狃於私田之利以為江河
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由是二十年置弗治及
東封泰山臨决河沉白馬玉璧率羣臣負薪填决河築
宣防導河北行浚屯氏以分大河使復禹舊跡八十年
不為害此則分河之明效也成帝時馮逡奏言屯氏河
塞靈鳴犢口又益不利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雖高增
隄防終不能泄九河今既難明請浚屯氏河以助大河
[000-21b]
泄暴水備非常而丞相御史不以為意後果大雨水决
金隄灌四郡三十二縣百姓皆墊溺敗壊官亭室廬且
四萬區葢屯氏一塞下流不利以致為害此其騐也尋
遣王延世為河防使者以竹絡長四丈大九圍盛以小
石兩船夾載而下之三十二日隄成按前漢書作三/十六日河隄成
後李尋議以為常欲求索九河故道而穿之今且因其
自决勿塞以觀水勢河欲居之當自成川挑出沙土然
後順天心而圖之必有成功而用力寡遂止不治朝臣
[000-22a]
以為百姓可哀遣使者據業賑贍之按前漢書據業作/處業師古曰處業
使安處之/得居其業乃求能浚川者於是賈譲言治河有三策大
㫖以為土之有川猶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猶止兒
啼而塞其口豈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善為川
者决之使道善為民者宣之使言宜徙民放河北流入
海出治隄之費以業所徙之民勿與水争地此功一立
千載無患此上策也多穿漕渠於冀地使民得以溉田
分殺水怒雖非聖人法然亦捄敗之術此中䇿也若乃
[000-22b]
繕完故隄增卑培薄勞費無已數逢其害此下䇿也自
今觀之李尋之言最為近理今所謂因其自决之勢順
其自然之性别導一川者即其說也至如賈讓之䇿似
若可取熟而審之則有未然者其曰徙民放河置而不
治則泛濫東西漂泊南北日徙其民猶不足將何以安
其生耶其曰多穿漕渠分殺水怒其說近是而又未知
河之末流有必分之勢其曰隨决隨塞勞費無已為下
策者誠哉是言也自漢而下决溢之患雖代有之而其
[000-23a]
經流至宋又千二百五十餘載始改於鉅野尋又改于
開封由禹距今上下三千七百餘載而河流三徙其瀆
豈有不假人力之助而遂如斯安流耶方今明見如馮
逡材敏如王延世謀議如李尋賈譲者豈乏其人我朝
如馬和之郭若思引黄流由安山接御河相地設牐築隄
皆能深知水性以成事功葢亦不為無人舉而措之又
何難焉臣以後學戇愚竊念生際盛明沐浴膏澤未有
涓埃之報恒懐畎畆之憂覩黄河之横流哀赤子之墊
[000-23b]
溺譬有病而必療寜無方之可施庸獻其一得之愚庻
或助萬分之補捧漏巵沃焦釡謂宜莫急於此時歌瓠
子築宣防端可追功於前代臣謹論
 
 
 
 
 治河圖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