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57 歷代帝王宅京記-清-顧炎武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帝王宅京記卷八
              崑山顧炎武撰
  雒陽一
   周
漢書地理曰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
糓城平隂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昔周公營雒邑以為
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師古曰言雒陽四面/皆有諸侯為蕃屏四方故立京
[008-1b]
師至幽王淫褒姒以滅宗周初雒邑與宗周通封畿
韋昭曰通在二封之地共千里也師古曰宗周鎬京也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為方百里者六十四也雒邑成周也
方六百里六六三十六為方百里者三十六也/二都得百里者百方千里也故詩云邦畿千里東西長
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至㐮王以河内賜晉文公
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墜小師古曰墜/古地字周人之失巧偽
趨利貴財賤義髙富下貧憙為商賈不好仕宦自柳三
度以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周之分也
汲冢周書作雒解曰周公俘殷獻民遷於九畢賢民士/大夫也
[008-2a]
九畢成周之/地近王化也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東康叔代/霍叔中
旄代/管叔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王成也于/天下爲中城方千七百二
十丈郛方七百里疑當作/七十南繫於雒水地因於郟山以
為天下之大湊湊㑹/也制郊甸方六百里國西土為方千
西土岐周/通為折内分以百縣縣有四郡郡有四鄙大縣立城
方王城三之一小縣立城方王城九之一乃設丘兆於
南郊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與食先王后/稷謂郊
畤/壝建大社於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
[008-2b]
中央舋以黄土將建諸侯鑿取其方一面之土苞以黄
土苴以白茅以為土封故曰受茅土於周室乃位五宫
太廟宗宫考宫路寢明堂五宫宫府寺太廟后稷二宫/祖考廟也路寢王所居也
咸有以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復格藻梲設移旅楹惷
常畫咸皆也廟四下曰阿反坫即尚室也重亢累棟也/重郎累屋也常累系也復格累之櫺也藻梲畫梁
柱也承屋曰移旅别也惷謂藻/井之飾也言皆畫列柱為之也内階元階堤唐山廧以/黒
石為問唐中庭道堤謂為/高之也山廧謂畫山雲應門庫臺元閫門者皆有臺/於庫門見之
後可知也又以/黒石為門階也
[008-3a]
後漢郡國志曰河南帝王世紀曰城/西有郟鄏陌周公時所城雒邑
也春秋時謂之王城鄭元詩譜曰周公攝政五年成王/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謂之
王城博物記曰王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望雒水北至郟山地道記曰去雒城四十里左傳定
八年單子伐榖城/杜預曰在縣西東城門名鼎門帝王世紀曰東南門/九鼎所從入又曰武
王定鼎今雒陽西南雒/水之北有鼎中觀是也北城門名乾蔡左傳昭二十四/年士伯立於乾
蔡皇覽曰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周靈王冡民祀之不絶又有甘城杜預曰縣西/南有甘泉宫
蒯鄉左傳昭二十三年尹辛攻蒯/晉地道記曰縣西南有蒯亭雒陽摯虞曰古之周/南今之雒陽魏
氏春秋曰有委栗山在隂鄉魏時營為闤丘皇覽/曰縣東北山萇宏冢縣北芒山道西吕不韋冢周時
[008-3b]
號成周公羊傳曰成周者河東周也何休曰周道始成/王之所都也帝王世紀曰城東西六里十一步
南北九里一百步晉元康地道記曰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三十六步
城東北隅有/周威烈王冡有狄泉在城中左傳僖二十九年盟於狄/泉杜預曰城内太倉西南
城水或曰本在城外定元年城成周乃繞之案此水晉/時在東宫西北帝王世紀曰狄泉本殷之墓地在成周
東北今城中有殷王冡是也又/太倉中大冡即周時景王冡也有唐聚左傳昭二十三/年尹辛敗劉師
於/唐有上程聚古程國史記曰重黎之後伯休甫之國也/關中更有程地帝王世紀曰文王居程徙
都豐故此/加為上程有士鄉聚馮異斬/武勃地有禇氏聚左傳昭二十六/年王宿禇氏杜
預曰縣南/有禇氏亭有榮錡澗左傳周景王崩於榮/錡氏杜預曰鞏縣西有泉亭杜預/曰縣
[008-4a]
西南有泉亭/即泉戎也有圉鄉左傳昭二十二年單子伐東圉杜/預曰縣東南有圉鄉又西南有戎
城即伊/雒之戎有大解城左傳昭二十三年晉師次於解/杜預曰縣西南有大解小解
   漢
漢書髙帝本紀曰五年帝乃都雒陽夏五月置酒雒陽
南宫括地志南宫在雒州雒陽縣東北二十六里雒陽/故城中 大事記注輿地志云秦時已有南北宫
更始自雒陽而西馬奔觸北宫鐡柱門光武幸南宫却/非殿則自髙帝迄於王莽雒陽南北宫武庫皆未嘗廢
盖秦雖都關中猶倣周東都之制建宫闕於雒陽入車/千秋子為雒陽武庫令趙涉勸周亞夫抵雒陽直 武
庫/
[008-4b]
六年冬十二月至雒陽居南宫張良/傳同
   後漢
後漢書光武本紀曰建武元年冬十月癸丑車駕入雒
陽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蔡質漢典職儀曰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複道三
道行天子從中道從官夾左右十步一衛/兩宫相去七里又雒陽宫閣名有却非殿
二年春正月壬子起髙廟建社稷於雒陽立郊兆於城
續漢志曰立社稷於雒陽在宗廟之右皆方壇四面/及中各依方色無屋有墻門而已續漢書曰制郊兆
於雒陽城南七里為壇八陛中又爲重壇天地位皆在/壇上其外壇上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赤帝位在癸
[008-5a]
已黄帝位在丁未白帝位在庚申黒帝位在壬亥其外/為壝重營皆紫以象紫宫營有通道以為門日月在營
内南道日在東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外營中營凡/千五百一十四神髙皇帝配食焉北郊在雒陽城北四
里方壇四陛地祇位南面西上髙皇后配西面皆在壇/上地理羣后從食皆在壇下中嶽在未四嶽各依其方
淮海俱在東河在西濟在北/江在南餘山川各如其方
十四年春正月起南宫前殿
中元元年初起眀堂靈臺辟雍及北郊兆域漢官儀曰/明堂四面
起土作壍中無水明堂去平城門二四所天子出從平/城門先歴明堂乃至郊祀又曰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車
駕臨辟雍從北門入三月九月皆於中行鄉射禮辟雍/以水周其外以節觀者漢宫閣疏曰靈臺髙三丈十二
[008-5b]
門漢官儀北郊壇在城西北角去城一里所謂方壇四/陛但在壇祠舍而已其鼓吹樂及舞人御帳皆從南郊
之/具
二年春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祀后土
明帝本紀曰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諸官府
永平五年自長安迎取飛亷并銅馬置上西門外名平
樂館
晉書食貨志曰永平五年作常滿倉立粟市於城東粟
斛直錢二十
[008-6a]
本紀又曰八年冬十月北宫成
和帝本紀曰永元五年春二月戊戌詔自京師離宫果
園上林廣成圃廣成苑在/汝州西悉以假貧民恣得採捕不收
其稅
順帝本紀曰陽嘉元年起西苑修飾宫殿
漢安元年秋七月始置承華厩東觀記曰時以逺近獻/馬衆多園廐充滿始置
承華/廐
桓帝本紀曰延熹二年秋七月初造顯陽苑
[008-6b]
 蔡邕述行賦曰徐璜左悺五侯擅貴於其所處又起
 顯明苑於城西
 桓帝本紀論曰前史稱桓帝好音樂善琴笙飾芳林
 而考濯龍之宫薛綜注東京賦云濯龍殿名芳林謂/兩旁樹木蘭也考成也旣成而祭之
 春秋考仲子/之宫是也設華葢以祠浮圖老子浮圖今佛也續/漢志曰祀老子
 於濯龍宫文罽爲壇飾淳金銀/器設華盖之座用郊天之樂
靈帝本紀曰光和三年作罼圭靈昆苑罼圭苑有二東/罼圭苑周一千
五百步中有魚梁臺西罼圭苑周三/千三百步並在雒陽宣平門外也
[008-7a]
五年秋八月起四百尺觀於阿亭道
中平二年造黄金堂於西園
三年春復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黄鐘一其音中黄鐘/也子為黄鐘
天禄蝦蟆天禄獸名西/京有天禄關宦者傳曰帝造黄金堂於西園
引司農金錢繒帛仭積其中仭滿/也明年使鉤盾令宋典
繕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四列於蒼龍
元武闕蒼龍東闕/元武北闕又鑄四鐘皆受二千斛縣於玉堂及
雲臺殿前又鑄天禄蝦蟆吐水入平門外橋東轉水入
[008-7b]
宫又作翻車渇烏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渇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施於橋西
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
獻帝本紀曰初平元年春二月丁亥遷都長安董卓驅
徙京師百姓悉西入關自留屯罼圭苑三月己酉董卓
焚雒陽宫廟及人家
 董卓傳曰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産家家
 盈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
 之捜牢言牢固者皆搜索取之也一曰牢漉/也二字皆從去聲今俗亦有此言及何后
[008-8a]
 葬開文陵靈帝/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壞五銖錢更鑄
 小錢悉取雒陽及長安銅人鐘虡飛亷銅馬之屬以
 充鑄焉鐘虡以銅為之故賈生上書云懸石鑄鐘虡/前書音義曰虡鹿頭龍身神獸也設文鐘鼓
 之跗以猛獸為飾也明帝永平五年長安迎取飛亷/及銅馬置上西門外名平樂館銅馬則東門京所作
 致於金馬門外者也張璠紀曰太史/靈臺及永安侯銅蘭楯卓亦取之
百官志曰雒陽城十二門其正南一門曰平城門漢官/秩曰
平城門為宫門不置候置屯司馬秩二千石李尤銘曰/平城司午厥位處中古今注曰建武十四年九月開平
城/門北宫門屬衛尉其餘上西門應劭漢官儀曰上西所/以不純白者漢家初成
[008-8b]
故丹鏤之李尤銘曰/上西在季位月維戍雍門銘曰雍門處/中位月在酉廣陽門銘曰廣/陽位孟
□月/在申津門銘曰津門自/定位季月未小苑門開陽門應劭漢官儀曰/開陽門始成未
有名宿昔有一柱來在樓上琅琊開陽縣上言縣南城/門一柱飛去光武皇帝使來識視悵然遂堅縛之刻記
其年月因以名焉銘曰/開陽在孟位月惟已耗門銘曰耗門值/季月位在辰中東門銘曰/中東
處仲月/位在卯上東門銘曰上東少/陽厥位在寅榖門銘曰榖門北/中位光於子夏門銘/曰
夏門值孟/位月在亥凡十二門蔡質漢官儀曰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
又曰宫掖門每門司馬一人南宫南屯司馬主平城門
北宫門蒼龍司馬主東門案洛陽宫門名/為蒼龍闕門元武司馬主
[008-9a]
元武門北屯司馬主北宫朱雀司馬主南掖門古今注/曰永平
二年十一月初作北/宫南朱雀司馬門東明司馬主東門朔平司馬主北
門凡七門
 潘岳懷舊賦云啟開陽而朝邁濟清洛以徑渡
   魏
魏志文帝本紀曰黄初元年冬十二月初營洛陽宫臣/松
之案諸書記是時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羣臣門曰承/明陳思王植詩曰謁帝承明廬是也至明帝時始於漢
南宫崇德處起太極昭陽諸殿於魏畧曰詔以漢火德/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 行次為土土水之牡
[008-9b]
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變雒而洛
二年築凌雲臺
 世說曰凌雲臺樓觀精巧先稱平衆木輕重然後造
 構乃無錙銖相負掲臺雖髙峻嘗隨風搖動而終無
 傾倒之理魏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别以大材扶持之
 樓即頽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洛陽宫殿簿曰凌雲臺上壁方十三丈髙九尺疑當/作丈
方四丈髙五丈棟去地十三丈五尺七寸五分也
[008-10a]
三年穿靈芝池
五年穿天淵池
七年春三月築九華臺
明帝本紀曰太和元年夏四月甲申初營宗廟
三年冬十月改平望觀曰聽訟觀
初洛陽宗廟未成神主在鄴廟十一月廟成遣太常韓
暨持節迎髙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於鄴十二月
己丑至奉安神主於廟
[008-10b]
青龍三年是時大治洛陽宫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
百姓失農時直臣楊阜髙堂隆等各數切諫雖不能聽
常優容之
 魏畧曰是年起太極諸殿築總章觀髙十餘丈建翔
 鳳於其上又於芳林園中起陂池楫櫂越歌又於列
 殿之北立八坊諸才人以次序處其中通引榖水過
 九龍前為玉井綺欄蟾蜍含受神龍吐出使博士馬
 均作司南車水轉百戯歲首建巨獸魚龍曼延弄馬
[008-11a]
 倒騎備如漢西京之制築閶闔諸門闕外罘罳
秋七月洛陽崇華殿災八月命有司復築崇華殿改名
九龍殿時郡國有九龍/見故以為名
 髙堂隆傳曰青龍中大治殿舍西取長安大鐘
帝愈増崇宫殿雕飾觀閣鑿太行之石英采榖城之文
石起景陽山於芳林之園建昭陽殿於太極之北鑄作
黄龍鳳凰奇偉之獸飾金墉凌雲臺凌霄闕百役繁興
作者萬數公卿以下至於學士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
[008-11b]
土以率之
 魏畧曰景初元年徙長安諸鐘虡駱駝銅人承露盤
 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大發銅鑄作銅人二
 號曰翁仲列坐於司馬門外又鑄黄龍鳳凰各一龍
 髙四丈鳳髙三丈餘置内殿前起土山於芳林園西
 北陬使公卿羣僚皆負土成山樹松竹襍木善草於
 其上捕山禽獸置其中
 漢魏春秋曰帝徙盤盤折聲聞數十里金人或泣因
[008-12a]
 留於霸城
本紀曰景初元年冬一月乙卯營洛陽南委粟山為圜
丘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
魏書李業與傳梁散騎常侍朱異問業興曰魏洛中委
粟山是南郊耶業興曰委粟是圜丘非南郊異曰比聞
郊丘異所是用鄭義我此中用王義業興曰然洛京郊
丘之處專用鄭解
髙堂隆傳曰凌霄闕始構有鵲巢其上帝以問隆對曰
[008-12b]
詩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今興起宫室未成將有他姓
制御之不可不深慮於是帝改容動色
宋書禮志曰魏明帝天淵池南設流杯石溝燕羣臣
禮志曰太康六年蠶於西郊與籍田對其方也先蠶壇髙
一丈方二丈爲四出陛陛廣五尺在皇后採桑壇東南
帷宫外門之外而東南去帷宫十丈在蠶室西南桑林
在其東
禮志曰漢儀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
[008-13a]
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恒用三日不以上已也晉
中朝公卿以下至於庻人皆禊洛水之側趙王倫簒位
三日會天泉池誅張林懷帝亦會天泉池賦詩陸機云
天泉池南石溝引御溝水池西積石為禊堂本水流杯
飲酒亦不言曲水南齊書禮志/本作天淵池
   晉
晉書武帝本紀曰泰始二年秋七月卒巳營太廟致荆
山之木采華山之石鑄銅柱十二塗以黄金鏤以百物
[008-13b]
綴以明珠
十年冬十一月立城東七里澗石橋
咸寧二年秋九月丁未起太倉於城東常平倉於東西

太康十年冬十一月含章殿鞠室火
五行志曰太康五年五月宣帝廟地陷梁折八年正月
太廟殿又陷改作廟築基及泉其年九月遂更營新廟
逺致名材襍以銅柱陳勰為匠作者六萬人至十年四
[008-14a]
月乃成十一月庚寅梁又折明年帝崩而王室遂亂
宋書禮志曰改築太廟於宣陽門内竆極壯麗
晉書惠帝本紀曰永興元年夏六月新作三城門
地理志曰河南郡漢置統縣十二户一十一萬四千四
百置尹
洛陽置尉五部三市東西七里南北九里東有建春東
陽清明三門南有開陽平昌宣陽建陽四門西有廣陽
西明閶闔三門北有大夏廣莫二門司𨽻校尉河南尹
[008-14b]
及百官列城内也
宋書禮志曰咸寧二年起國子學太康五年修作明堂
辟雍靈臺
   後魏
魏書髙祖本紀曰太和十七年秋九月庚午幸洛陽周
廵故宫基址帝顧侍臣曰晉德不修早傾宗祀荒毀至
此用傷朕懷遂詠黍離之詩為之流涕
十九年秋八月金墉宫成冬十一月行幸委粟山議定
[008-15a]
圜丘甲申有事於圜丘
二十年夏五月丙戍初營方澤於河隂丁亥有事於方

秋九月丁亥將通洛水入榖帝親臨觀
 任城王澄傳曰車駕還洛引見王公侍臣於清徽堂
 髙祖曰此堂成來未與王公行宴樂之禮後東閣廡
 堂粗復始就故今與諸賢欲無髙而不升無小而不
 入因之流化渠髙祖曰此曲水者必有其義取乾道
[008-15b]
 曲成萬物無滯次之洗煩池髙祖曰此池中亦有嘉
 魚澄曰此所謂魚在在藻有頒其首髙祖曰且取王
 在靈沼於牣魚躍次之觀德殿髙祖曰射以觀德故
 遂命之次之凝閒堂髙祖曰此取夫子閑居之義不
 可縱奢以忘儉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後作茅茨堂謂
 李冲曰此東曰步元廡西曰遊凱廡此堂雖無唐堯
 之君卿等當無愧於元凱冲對曰臣旣遭唐堯之君
 不敢辭元凱之譽
[008-16a]
 郭祚傳曰髙祖幸華林園因觀故景陽山祚曰山以
 仁靜水以智流陛下修之髙祖曰魏明以奢失於前
 朕何為襲之於後祚曰髙山仰止髙祖曰得非景行
 之謂
 李冲傳曰冲機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圜丘太廟及洛
 都初基安處郊兆新起宫寢皆資於冲
世宗本紀曰景明二年秋九月丁酉發畿内夫五萬五
千人築京師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罷
[008-16b]
廣陽王嘉傳曰嘉為司州牧表請於京四面築坊三百
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乞發三正復丁以充兹役册府/元龜
注三正謂京邑每/坊置里正三人也雖有暫勞姦盜永止詔從之
本紀又曰冬十一月壬寅改築圜丘於伊水之陽
三年冬十一月己卯詔曰京洛兵蕪歲踰十紀先皇定
鼎舊都維新魏歴翦掃榛荒剏兹雲構鴻功茂績規模
長逺今廟社乃建宫極斯崇便當以來月中旬蠲吉徙
御仰尋遺意感慶交衷既禮盛周宣斯干之制事髙漢
[008-17a]
祖壯麗之儀可依典故備兹考吉以稱遐邇人臣之望
正始元年冬十一月戊午詔曰古之哲王創業垂統安
民立化莫不崇建膠序開訓國胄昭宣三禮崇明四術
使道暢羣邦風流萬宇自皇基徙構光宅中區軍國務
殷未遑經建靖言思之有慚古烈可勅有司依漢魏舊
章營繕國學
四年夏六月己丑朔詔曰髙祖德格兩儀明並日月播
文教以懷逺人調禮學以旌儁造徙縣中區光宅天邑
[008-17b]
總霜露之所均一姬卜於洛涘戎繕兼興未遑儒教朕
纂承鴻緒君臨寳歴思模聖規述遵先志今天平地寧
方隅無事可勅有司準訪前武置國子立太學樹小學
於四門
閏九月甲午禁大司馬門不得車馬出入
永平二年秋九月壬午詔定諸門闥名
四年夏五月己亥遷代京銅龍置天淵池
 茹皓傳曰皓性微工巧多所興立為山於天淵池西
[008-18a]
 採掘北邙及南山佳石徙竹汝潁羅蒔其間經構樓
 觀列於上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世宗心恱以時臨
 幸
延昌元年夏四月丁卯詔曰遷京嵩縣年將二紀虎闈
缺唱演之音四門絶講誦之業博士端然虚禄嵗祀貴
㳺之胄歎司子衿靜言思之有兼愧慨可嚴勅有司國
子學孟冬使成太學四門明年暮春令就
三年冬十二月庚寅詔立明堂
[008-18b]
 禮志曰初世宗永平延昌中欲建明堂而議者或云
 五室或云九室頻屬年饑遂寢熙平中復議之詔從
 五室及元乂執政遂改營九室值世亂不成宗配之
 禮迄無所設
 任城王澄傳曰靈太后銳於繕興在京師則起永寧
 太上公等佛寺外州各造五級浮圖
 源子恭傳曰正光初為起部郎明堂辟雍並未建就
 子恭上書曰臣聞辟臺望氣軌物之德旣髙方堂布
[008-19a]
 政範世之道斯逺是以書契之重理冠於造化推尊
 之美事絶於生民至如郊天饗帝盖以對越上靈宗
 祀配天是用酬膺下土大孝莫之能加嚴父以兹為
 大乃皇王之休業有國之盛典竊惟皇魏居震統極
 總宙馭宇革制土中垂式無外自北徂南同卜維於
 洛食定鼎遷民均氣候於寒暑髙祖所以始基世宗
 於是恢構案功成作樂治定制禮乃訪遺文修廢典
 建明堂立學校興一代之茂矩標千載之英規永平
[008-19b]
 之中始創雉構基址草昧迄無成功故尚書令任城
 王臣澄案故司空臣冲所圖明堂様并連表詔答兩
 京模式奏求營起縁期發㫖即加葺繕侍中領軍臣
 又物動作官宣贊授令自兹厥後方配兵人或給一
 千或與數百進退節縮曽無定準欲望速了理在難
 克若專役此功長得營造委成責辦容有就期但所
 給之夫本自寡少諸處競借動即千計雖有繕作之
 名終無就功之實爽塏荒茫淹積年載結架崇構指
[008-20a]
 就無兆仍令肄胄之禮掩抑而不進養老之儀寂寥
 而不返構厦止於尺土為山頓於一簣良可惜與愚
 謂召民經始必有子來之歌興造勿亟将致不日之
 美況本兵不多兼之牽役廢此興彼循環無極便是
 輟創禮之重資不急之費廢經國之功供寺館之役
 求之逺圖不亦闕矣今諸寺大作稍以粗舉並可徹
 减專事經綜嚴勒工匠務令克成使祖宗有薦配之
 期蒼生睹禮樂之富書奏從之
[008-20b]
 劉芳傳曰芳表曰夫為國家者罔不崇儒尊道學斆
 為先誠復政有質文兹範不易良由萬端資始衆務
 禀法故也唐虞已往典籍無據隆周以降任居虎門
 周禮大司樂云師氏掌以&KR0839詔王居虎門之左司王
 朝掌國中之事以教國子弟蔡氏勸學篇云周之師
 氏居虎門左敷陳六藝以教國子今之祭酒即周師
 氏洛陽記國子學宫與天子宫對大學在開陽門外
 案學記云古之王者建國親民教學為先鄭氏注云
[008-21a]
 内則設師保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太學庠序之
 官由斯而言國學在内太學在外明矣案如洛陽記
 猶有仿像臣愚謂今旣徙縣嵩瀍皇居伊洛宫闕府
 寺僉復故址至於國學豈可舛替校量舊事應在宫
 門之左至如太學基所炳在仍舊營構又云太和二
 十年發勅立四門博士於四門置學臣案自周以上
 學惟以二或尚西或尚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爰曁
 周室學盖有六師氏居内太學在國四小在郊禮記
[008-21b]
 云周人養庻老於虞庠在國之西郊禮又云天子設
 四學當入學而太子齒注云四學周四郊之虞庠也
 案大戴保傅篇云帝入東學尚親而貴仁帝入南學
 尚齒而貴信帝入西學尚賢而貴德帝入北學尚貴
 而尊爵帝入太學承師而問道周之五學於此彌彰
 案鄭注學記周則六學所以然者注云内則設師保
 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太學庠序之官此其證也
 漢魏以降無復四郊謹尋先㫖宜在四門案王肅注
[008-22a]
 云天子四郊有學去王都五十里考之鄭氏不云逺
 近今太學故坊基址寛曠四郊别置相去遼濶檢督
 難周計大學坊并作四門猶為太廣以臣愚量同處
 無嫌且今時制置多循中代未審四學應從古不求
 集名儒禮官議其定所從之
 隋書經籍志曰遷洛以後置道場於南郊之旁方二
 百步正月十月之十五日有道士歌人百六人拜而
 祠焉
[008-22b]
 
 
 
 
 
 
 
 歴代帝王宅京記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