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27 至大金陵新志-元-張鉉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至大金陵新志卷五上
             元 張鉉 撰
  山川志一/
易曰地勢坤坤於卦位西南故岷嶓之山大勢皆自西
南而趍東北朱文公謂岷山之脈東為衡山者盡於洞
庭之西其一支南出而東度大庾嶺者則包彭蠡之源
而北盡乎建康山之所趍水亦至焉今大江入海處去/建康甚近而淮泗
[005-1b]
黄河之流亦/會於其北故建康者東南之奥區而山水之都會前
志叙之曰鍾山來自建業之東北而向乎西南大江來
自建業之西南而朝於東北由鍾山而左自攝山臨沂
雉亭衡陽諸山以達于東又東為白山大城雲穴武岡
諸山以達于東南又南為土山張山青龍石硊天印彭
城鴈門竹堂諸山以達于南又南為聚寶山戚家山梓
桐山紫巖夏侯天闕諸山以達于西南又西南綿亘至
三山而止于大江此諸葛亮所謂龍盤之勢也今按自/土山石
[005-2a]
硊而下臨沂攝山諸山皆隨蔣山之脈沿江逆流而上/非自蔣山分而向左其聚寶山自天闕牛頭山降勢自
東南而西而北而東北其石脈渡城濠止於周處墩後/謂之朱雀固宜此謂自竹堂而南亦非姑以明山之周
遭環合/可耳由鍾山而右近之為覆舟山為鷄籠山皆在宫
城之後東南利便書曰呉太初宮晉太初宮及利朝宮/闕皆北接覆舟山之麓牛首在其前即王導所
記天闕/是矣又北為直瀆山大壯觀山四望山以達于西北
又西北為幙府盧龍馬鞍諸山以達于西是為石頭城
亦止于江此亮所謂虎踞之形也其左右群山若散而
實聚若斷而實續世傳秦所鑿斷之處雖山形不聨而
[005-2b]
骨脈在地隠然相屬猶可見也左則方山石硊山之間/右則盧龍山馬鞍山之
間耆老相傳皆以為秦/始皇鑿斷長隴之所石頭在其西三山在其西南兩
山可望而挹大江之水横其前秦淮自東而來出兩山
之端而注于江此葢建業之門户也覆舟山之南聚寶
山之北中為寛平宏衍之區包蔵王氣以容衆大以宅
壯麗此建鄴之堂奥也自臨沂山以至三山圍繞扵其
左自直瀆山以至石頭泝江而上屏蔽扵其右此建鄴
之城郭也𤣥武湖注其北秦淮水遶其南青溪縈其東
[005-3a]
大江環其西此又建鄴天然之池也龍川陳亮論建鄴/形勢東環平岡以
為重帶𤣥武湖以為險擁秦淮青溪以為阻是以王氣/可乘而運動如意昔人詩詠石頭城有山圍故國潮打
空城之句則石城實臨大江今大江逺石頭𤣥/武湖涸為平田青溪九曲僅存其一皆非昔矣然此論
環城數十里之山川耳其居秦淮之源有東廬山華山
臨丹陽湖之上者為絳巖山最其特然為一州之鎮者
又有茅山焉而岷山中江逕蕪湖溧陽以入于荆溪太
湖則又禹貢所謂三江既入震澤㡳定者其他一丘一
壑擅名紀勝咸有可徵傳曰國主山川攷古今覽形勢
[005-3b]
作山川志
   山阜
鍾山一名蔣山在城東北一十五里周迴六十里髙一
百五十八丈東連青龍山西接青溪南有鍾浦下入秦
淮北接雉亭山漢末有秣陵尉蔣子文逐盜死事于此
吳大帝為立廟封曰蔣侯大帝祖諱鍾因改曰蔣山見/前
蔣山/圖攷
石頭山在城西二里按輿地志環七里一百步緣大江
[005-4a]
南抵秦淮口去臺城九里宮苑記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滅越置金陵邑即石頭
城江乘地記云石頭城山嶺嶂千里相重若一游歴者/以為吳之石城猶楚之九疑也山上有城因以為名漢
建安十六年呉孫權修理改名石頭城用貯軍糧器械/今清凉寺西是也丹陽記石頭城呉時悉土塢義熈初
始加磚累甓因山以為城因江以為池地形險固尤有/奇勢亦謂之石首城也六朝記呉孫權沿淮立柵又於
江岸必爭之地築城名曰石頭常以腹心大臣鎮守之/今石城故基乃楊行密稍遷近南夾淮帶江以盡地利
其形勢與長干山連接晉伐呉王濬以舟師㳂江而下/自三山抵石城自晉室中興常為險要必爭之地王氏
舉兵明帝以温嶠守石頭石城之東有巨石俗呼為塘/岡乃王敦害周顗戴淵處又蘇峻攻大業壘陶侃將救
之殷羨曰若救大業步兵不如峻但當急攻石頭峻必/救之大業自解侃從之峻果棄大業而救石頭孫恩至
[005-4b]
京口元顯守石頭安帝時宋髙祖討盧循曰賊衆我寡/分其兵則測人虚實若聚衆石頭則衆力不分遂移鎮
石頭魏主南侵文帝登石頭城極望謂江湛曰向使檀/道濟在虜敢犯吾境邪石頭倉城在石頭城内元嘉二
十七年魏人至𤓰步丹陽尹徐湛之守石頭倉城沈攸/之事起齊髙帝遣戴僧靜將腹心至石頭經畧袁粲時
蘇烈守倉城門僧靜射書與烈夜縋入城大明中以其/地為離宮景和元年修為長樂宮齊武帝為世子即以
為世子宮後多以諸王鎮之陳武帝與諸軍討侯景景/登石頭城望官軍之盛不悦乃以舟䑰貯石沈塞淮口
緣淮作城自石頭迄青溪十餘里樓雉相接帝於石頭/城西横壟築柵直出東北悉力乗之景遂大潰徐嗣徽
招北齊兵至闕下柳達摩等保石頭陳覇先於石頭南/北岸絶其汲路又堙塞東門城中諸井達摩請和許之
覇先陳兵石頭南門送齊人北歸及至皆誅死陳宣帝/大建二年其城復加修築以貯軍食隋平陳置為蔣州
[005-5a]
城輔公祏據江東用為揚州公祏平又於城置揚州大/都督府後移揚州於廣陵此城遂廢唐武后光宅中徐
敬業舉兵使其徒崔洪渡江守石頭敬業平分軍三百/人守之尋置為鎮仍徙縣倉實之韓滉觀察江東西德
宗狩梁州乃築石頭五城自京口至土山修塢壁起建/業抵京峴樓雉相望扵石頭城穿井皆百尺今五城遺
址尚存李錡據潤州屬别將庾伯良兵三千人築石頭/城南徐州記江乗縣西二里有大浦發源於石城山東
入大江此山與盧龍幕府諸山相連迤邐達于/京口又有石城塢石城洞駐馬坡事見各𩔖
覆舟山一名龍山又名龍舟山在城北七里周回三里
髙三十一丈東際青溪北臨𤣥武湖狀如覆舟因名輿/地
志山在樂遊苑内此山與鍾山形若㫁而脈相連兩山/之間土中有石山之骨也宋武帝舉兵討桓𤣥𤣥將卞
[005-5b]
範之屯覆舟山西宋武疑有伏兵遣劉鍾往果有伏兵/數百元嘉改名𤣥武山以其在城之北也陳髙祖時齊
兵踰鍾山髙祖衆軍分頓樂遊苑東及覆舟山北㫁其/衝要齊軍至𤣥武湖西北幕府山南將據北郊壇衆軍
自覆舟東移頓郊壇北與齊人相對縱兵大戰即此地/宣帝大建七年幸樂遊苑採甘露宴群臣詔龍舟山立
甘露亭鮑昭有侍宴覆舟山詩宮苑記云閬/風亭甘露亭瑤臺皆在山上蔵氷井在山北
雞籠山在城西北六七里髙三十丈周迴一十里輿地
志云在覆舟山西二百餘步狀如雞籠因名寰宇記云/西接落星
澗北臨栖𤣥塘宋改名龍山以黑龍常見𤣥武湖山正/臨湖上故名元嘉十五年立儒館於北郊命雷次宗居
之次宗因開館於雞籠山齊髙帝甞就次宗受禮及左/氏春秋竟陵王子良甞移居雞籠山下集四學士抄五
[005-6a]
經百家為四部要畧千卷晉元明成/哀四帝陵皆在山南古有佛寺五六
祗闍山慶元志在雞籠山西有祗闍寺今廢
幕府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周迴三十里髙七十丈輿地
志在臨沂縣東八里晉元帝自廣陵渡江丞相王導建
幕府此山因名山上有虎跑泉其西巔有僊人臺其北俗
傳即古之宣武塲也寰宇記在城西北東北臨直瀆浦/西接寶林山南接蟹浦山有五峯
南接盧龍石頭鳳臺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人入冦至𤓰/步帝登幕府山觀望形勢三國典畧齊師伐梁至于鍾
山龍尾周文育請戰陳覇先曰兵不逆風文育曰事急/矣何用古法抽槊上馬殺傷數百人齊軍乃退屯幕府
[005-6b]
山覇先衆軍自覆舟東移頓郊壇與齊人相對覇先自/率麾下出幕府山南與呉明徹沈泰等首尾擊之齊人
大潰後主禎明中甞幸此山校獵宋明帝髙寧陵在山/西晉王導温嶠亦葬山西石邁古迹編寶林寺北有夾
蘿峯一名翠蘿峯有石/路通行以藤蘿交蔓名
盧龍山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周迴一十二里髙三十六
丈東有水下注平陸西臨大江今張陣湖北岡隴北接
靖安皆此山也事迹圖經在城西北十六里周五里晉/元帝初渡江見此山嶺緜延逺接石頭
真江上之關塞以比北地盧龍因名此山與馬鞍山相/接氣勢雄包自秦鑿為二後置都船塲聖妃廟其間至
今溝内石/骨連焉
[005-7a]
馬鞍山在城西北十里西臨大江東與石頭城接髙十
五丈以形似得名舊志陳禎明三年宜黃侯慧紀遣南/康太守魯肅以鐵鎻横江隋楊素與
魯肅爭馬鞍山凡十餘戰隋兵死者五千人指為此地/今攷之南史陳無魯肅慧紀所遣者南康内史呂忠肅
也其馬鞍山乃在巫峽/間非此地山名偶同耳
四望山在城西北一十里周迴三里髙一十七丈東至
龍安西臨大江南連石城北接盧龍山呉大帝甞與葛/𤣥共登鳳凰二
年殺司市郎中陳聲投四望山下晉/蘇峻反温嶠於四望磯築壘以逼賊
大壯觀山在城北一十八里周迴五里髙二十八丈東
[005-7b]
連蔣山西有水下注平陸南臨𤣥武湖北臨蠡湖陳宣/帝起
大壯觀於此山因名大建十一年八月幸大壯觀因大/閲武命都督任忠領步騎十萬陣於𤣥武湖上登𤣥武
門觀宴羣臣因幸樂遊苑設絲/竹之會重幸大壯觀振旅而還
直瀆山在城北三十五里周迴二十五里髙一十七丈
旁有直瀆洞東西有水流入大江以上諸山皆在鍾山/之右自城北緜亘達
于城/西
臨沂山在城東北四十里周迴三十里髙四十丈東北
接落星山西臨大江西南有臨沂縣城
[005-8a]
雉亭山在城東北四十里周迴六里髙五十丈北與舊
臨沂縣相望今隸慈仁鄉俗又呼騎亭山慶元志去城/二十五里石
邁古迹編齊武帝東遊鍾山射雉因名或云呉大帝/時蔣帝神執白扇乗馬甞見形於此故又呼騎亭山
衡陽山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周迴九里髙二十九丈在
清風鄉東臨清塘西北有水下湖南接雉亭山舊傳朗/法師在
此有衡陽神女來聽講後遂為此神因名其/山曰衡陽今鍾山鄉資福院有神像可攷
攝山一名繖山葢其狀似繖也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周
迴四十里髙一百三十二丈東連畫石山南接落星山
[005-8b]
西北有水注江乗浦入攝湖湖去城五十里周二十五
輿地志云江乗縣西北有扈謙所居村側有攝山多/藥草可以攝生故名江乗記攝山形方四面重嶺南
史齊明僧紹住江乗攝山後捨宅為寺今棲霞寺是也/山有千佛嶺按江緫棲霞寺記僧紹之子仲璋為臨沂
令於西峯石壁與度禪師鐫造無量壽佛大同六年龕/頂放光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竟陵文宣王始安王
等宋江夏王霍姬齊田奐等琢造石像梁臨川靖惠王/復加瑩飾嶺中道有沈傳師徐鉉張稚缺王雱等題名
梁紹泰中陳覇先與齊師戰大破之追奔至攝山虜蕭/軌即此陳軒金陵集有缺攝山十題曰白雲庵清風軒
唐公巖天開缺宴坐臺中峯/澗明月臺缺外泉醒石磬石
畫石山花洞慶元志在上元縣長寧/鄉北臨大江西連攝山
[005-9a]
白山在城東三十里周迴八里髙八十丈東接竹堂山
南接蔣山北連攝山西有水下注平陸輿地志云階礎/碑石及麒麟獅
子以石為之者悉出此山南史梁散騎常侍韋載有田/十餘頃江乗縣之白山天嘉元年遂築室居山屏絶人
事不入籬/門者十載
苻堅山在城東六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髙六十丈北連
大城山謝𤣥破秦歸謝安在墅城問其方畧𤣥於原野/陳其營壘陣塲次序指此山曰此若苻堅駐軍
之山也因/以為名
大城山在城東七十里周迴二十二里髙八十二丈南
[005-9b]
連苻堅山西連鴈門山北連竹堂山
雲穴山在城東八十五里周迴二十里髙九十七丈南
有水流入石驢溪有洞穴甚幽䆳天欲雨則穴中雲出
因名
癸山按十道四蕃志有癸山在城東北四十七里碑石
磑礎多出於此
武岡山在城東二十五里里俗呼為石佛子廟石邁古/跡編山
有石佛十餘軀舊傳唐武后造/未詳鄉民歲時祈禱一名墓山
[005-10a]
土山一名東山在城東南二十里周迴四里髙二十丈
無巖石故曰土山輿地志云山下有湖自方山至京師/此為半道今謂此山下道為半邏實
錄呉景帝自會稽至曲阿有老翁干帝速行即日進至/布塞亭孫綝迎於土山之半野晉石季龍入㓂蔡謨所
戍自土山至江乗太元八年秦苻堅衆號百萬次淮淝/京師震懼加謝安征討大都督謝𤣥入問計安夷然無
懼色荅曰已别有㫖既而寂然𤣥不敢復言乃令張𤣥/重請安命駕出土山墅張宴親朋畢集方留𤣥圍棊賭
别墅遊陟至夜方還府内逮明指授將帥各當其任又/於土山營立樓館植林木甚盛每攜中外子姪往來遊
集肴饌日費百金世以此頗譏之安殊不屑意按上元/縣有兩東山一在崇禮鄉即土山是也謝安棲遲東山
在會稽後於土山營築以擬東山今去縣二十里一在/鍾山鄉蔣廟東北宋劉勔棲息之地今去縣十五里陳
[005-10b]
軒金陵集載李白李建勲/東山詩皆指土山而作
張山在城東南三十里淳化鎮北舊隸江乗縣南史齊/明敬皇
后塟江乗縣張山或云今城東北六十/里章橋西又有張山亦古跡江乗境
青龍山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周迴二十里髙九十丈南/唐
後主甞校獵於此溧/陽州界亦有青龍山
祈澤山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周迴十里髙五十丈東連
彭城山北連青龍山舊經云去縣二十二里有祈澤寺/初法師甞結茅於此有龍女來聽
講既而神泉湧於講座下後遂/為祈禱水旱之所因此得名
[005-11a]
丁山在城東南四十里周迴一十七里髙二十七丈
石硊山在城東南四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髙二十七丈
在上元縣崇禮鄉去縣二十五里一名竹山祥符圖經/有大壟悉
是石故名石硊硊一作櫃每春夏水溢衆流匯北山横/據秦淮之上以櫃遏水勢輿地志秦始皇時望氣者云
江東有天子氣乃東遊厭之又鑿金陵以斷其勢今方/山石硊是其所斷之處孫盛云東至方山有直瀆自瀆
至此山或云是秦所掘山今山西九里有/大壟枕淮京師溝塘累石悉鑿此取之
方山一名天印山在城東南四十五里髙一百一十六
丈周迴二十七里四面方如城東南有水下注長塘流
[005-11b]
溉平陸輿地志湖熟西北有方山山頂正方上有池水
丹陽記形如方印故曰方山亦名天印山秦始皇鑿金/陵山疏淮水
此山乃其斷者呉大帝為僊者葛𤣥立觀方山宋何尚/之致仕退居方山齊武帝甞幸方山欲為離宮期勝新
林苑徐孝嗣曰繞黄山欵牛首乃盛漢之事今江南未/廣願少留神乃止徐嗣徽兵至秣陵故治齊人跨淮立
柵度兵夜至方山周文育等各引還齊兵自/方山進及兒塘隸句容者名東方山非此
彭城山有彭城館在城東南四十五里周迴九里髙二
十七丈西連祈澤北接青龍
湯山在城東南六十里又云去縣五十里西接雲穴山
[005-12a]
山不甚髙無大林木有湯泉出其下大小凡六處湯澗
繞其東南四時常熱禽魚之𩔖入者輒爛以煮豆穀終
日不熟草木灌之愈鮮茂舊有湯泉館今廢
鴈門山在城東南六十里周迴二十里髙一百二十五
丈西連彭城山南連大城山北接陵山山勢連緜𩔖北/地鴈門故名輿
地志山東北有温泉/可浴飲之能治冷疾
竹堂山在城東南七十五里周迴一十六里髙九十二
丈東連雲穴山西連白山南連大城山北有水下注平
[005-12b]
輿地志白山鴈門山竹堂山並連/帶在建康縣東北緜連三四十里
横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周迴八十里髙二百丈屬
金陵鎮山謙之丹陽記丹陽縣東有横山連亘數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是也又曰横望山四面
望之皆横故名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接連太平州界
戚家山在城南天禧寺東鄭文寶南唐遺事云/韓熈載居戚家山
梓桐山在城南一十五里髙三十八丈山下有謝氏詩/樓及繙經臺基
存/
聚寶山在城南雨華臺側上多細瑪瑙石俗呼為聚寶
[005-13a]

紫巖山在城南一十五里髙三十八丈陳軒金陵集載/李建勲春日紫
巖山期客不至詩戚氏云/前志即以此為巖山誤
夏侯山在城南二十二里周迴十里髙三十五丈梁夏
侯亶居此因名
甑蔽山在城南二十三里周迴八里髙二十五丈以形
似名
牛頭山狀如牛頭一名天闕山即王導所指者又名僊
[005-13b]
窟山在城南三十里周迴四十七里髙一百四十丈按/六
朝記自朱雀門㳂御道四十里至山下西峯中有石窟/不測淺深古老相傳云辟支佛所出梁武帝於下建寺
名曰仙窟山窟有一石鉢盂形狀甚古唐神龍初并寶/公履取入長安又云山南有夫容峯北有大石如卧皷
其石中空可坐數十人其髙九尺上下有小石呉時呼/為石皷河圖内元經云天欲雨則石皷自鳴山之南峯
宋大明中甞立南郊壇其上建炎四年岳飛敗金人於/清水亭烏珠復趍建康飛設伏牛頭山上又以騎三百
步卒二十人馳至南門新城為營大破/烏珠之衆所獲負而登舟者委棄山積
巖山在城南三十里周迴十五里髙七十一丈有呉石
刻宋孝武改曰龍山景寧陵在焉梁朱异葬山前實錄/呉後主天璽元年立石刻於巖山
[005-14a]
紀呉功德案呉錄其文東觀華覈作其字大篆未知誰/書或傳是皇象恐非在今縣南四十里龍山下其石折
為三段時人呼為段石岡也山謙之丹陽記曰秣陵縣/南三十里有巖山山西有石室山東大道左有方石長
一丈勒名題贊呉功德孫皓所建宋明帝/泰始中建平王休祐從巖山射雉即此
觀子山在城南三十里周迴四里一百步髙八十三丈
東有水下注新林浦
吉山在城南四十五里周迴三里髙一十丈西臨大江
宋征虜將軍建城/侯吉翰葬此因名
大青山在城南四十五里周迴三十五里髙一百二十
[005-14b]
五丈西有水下注平陸
隂山在江寧西南一十二里臨大江王導至此山神見/夢於導導以其事
聞上為立廟時人/遂名其岡曰隂山
三山在城西南五十七里周迴四里髙二十九丈呉志/晉琅
琊王伷濟自三山丹陽記江寧縣北十二里有三山相/接呉時津濟道也戚氏云江寧古城去今城七十里故
乾道志云三山在城西南五十七里與記不同元和郡/國志王濬伐呉宿於牛渚部分明日前至三山輿地志
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峯行列南北相/連號三山李白詩三山半落青天外即此
 自臨沂而下諸山皆在鍾山之左繞府城東北隅達
[005-15a]
 于城東轉東南隅以達于南又轉西南隅及西而止
 于江其自牛頭山降勢者北為聚寶山以北止朱雀
 航與秦淮水北石頭城馬鞍諸山相望其地脈山勢
 似斷而續似散而聚似逺而近環抱拱挹真如龍之
 盤也
湖山在江寧縣南三十里周迴七里髙七十丈上有湖
久旱不涸
車府山在城南四十里周迴九里二百步髙一百丈六
[005-15b]
朝甞於此山藏車乗器甲故名
祖堂山在城南四十五里周迴四十里髙一百二十七
丈東有水下注平陸宋大明三年於山南建幽棲寺因/名幽棲唐貞觀初法融禪師得道
於此為南宗第一祖/師乃改為祖堂山
落星山在城西南五十里周迴二里髙一十丈西臨大
舊圖經云昔有大星落此因名又别有落星洲/在城西南三十里周十里上有小阜髙數尺
銅山在城東南七十里周迴一十九里髙一百丈昔人/採銅
於此山故名慶元志山南名金牛坑陳軒金陵集載鮑/昭過銅山掘黄精詩云銅山晝深沉乳竇夜涓滴即此
[005-16a]
屬江寧縣句容縣北溧水州/西亦各有銅山皆舊採銅處
烈山去城西南七十里近處真鄉乾道志呉舊澤所也/伏滔北征賦謂之栗
洲上有小山形似栗因名又云山近烈洲故曰烈山其/山四面峭絶下瞰大江風濤洶湧商旅甞泊舟依山以
避風絶頂叢棘中舊有侯將軍廟陳史永定初王琳聚/兵窺臺城造黄龍舟千艘泊於荻港西南風急琳謂得
天助張帆直下陳將侯瑱泊舟蕪湖逐後而發戰於烈/山之下因拍竿撞琳船琳擲火焚之風逆自焚遂大敗
奔齊土人以侯瑱功烈甚盛故名山曰烈山祠之歲久/舟人以為陳簰頭祠妄也寶祐初有僧披荆棘建菴其
上自名為江心護國寺今存按厲賴栗烈字音相近云/古有賴鄉瀨渚今為溧水烈山烈洲疑皆厲之轉音
白都山在城西南七十里周迴五百步髙二十丈西臨
[005-16b]
大江輿地志昔白仲都甞於此山闕都白日昇天因名/山下有白都闕 八里又有仲 祠壇呉志諸葛
恪誅子竦載其母走孫竣/遣張承追斬於白都即此
鼓吹山舊志在城南八十里周迴一十七丈髙八十丈
東北有水四望孤絶宋孝武大明七年自江寧縣南登
山及陵望臺甲子館葢登山奏鼓吹因名戚氏志云甲/子乃記日非
館名實録少帝景和元年九月/幸湖熟縣始奏鼔吹與此志異
龍山在城西南九十五里周迴二十四里髙一百一十
二丈入太平路當塗縣北有水其山似龍形因名岩山/覆舟
[005-17a]
山皆名/龍山
慈姥山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二百步周迴二里髙三
十丈輿地志山積石臨江岸壁峻絶山上出竹堪為簫
管山南有慈姥神廟因名俗亦呼鼓吹山
天竺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周迴一十七里髙一十
九丈東南有水下注慈姥浦其北連岡十里本名多墅/山唐上元二年有天竺福興寺僧道融移寺於此
山因/名
馬鞍山乾道志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周四里一百二十
[005-17b]
步髙八十五丈以形似名上元亦有山/名馬鞍見前
龍口山在城西南三十五里髙一十八丈戚氏志有李/琮墓前有三
城湖乾道志湖在城西南七十三里周十五里中/有三小城因名湖實去城三十七里志所言里誤
白蕩山在城西南七十里周迴二十里髙四十五丈北
接髙墟山屬江寧鎮蕩俗/作盪
木廬山在城東北二十里江乗地記曰木廬山有鍾乳/穴今里俗名牧廬在城東北
三十里屬上/元縣北城鄉
青山在城南四十里實錄梁太清元年置幽巖寺北去/縣四十里永康公主造而釋法論
[005-18a]
集有牛頭佛窟寺大毗曇師傳云承聖二年法師入秣/陵青山始創舍名曰幽巖與佛窟相去十里亦不云永
康造/也
 右在江寧上元二縣界
茅山在句容縣東南四十五里周迴一百五十里初名
句曲山像其形也茅君得道更名曰茅山三十六洞天
之數第八曰金壇華陽之天此山是也史記禹封泰山/禪會稽晉灼曰
本名茅山呉越春秋云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群臣更/名茅山為會稽亦曰苗山茅山記曰大茅山獨髙處黒
帝命東海神埋大銅鼎於山頂深八尺上有盤石鎮之/黑帝即顓頊也又曰秦始皇帝三十七年遊會稽還登
[005-18b]
句曲北垂山埋白璧一雙深七尺李斯篆刻文云始皇/聖德平章江山廵狩蒼川勒銘素璧又曰王莽地皇三
年七月遣使者章邕賫黄金白玉銅鍾五口贈三茅君/光武建武七年三月遣使者呉倫賫黄金五十斤玉帛
獻三茅君今山頂有埋金處上有聚石又曰中茅山獨/髙處司命君埋西胡玉門丹砂六千斤深二丈上有盤
石鎮之其山左右泉流下皆小赤色飲之延年益壽左/真人就司命君乞得一十二斤以合九華丹山頂石壇
石案香爐具存今三陽百姓多長壽者葢太陽北陽朱/陽三村耳茅君内傳句曲山秦時華陽之天漢宣帝時
三茅君居之遂名茅山内有積金山因以金為壇號周/時名其源澤為曲水之穴秦時名勾金之壇似已字故
以勾曲名焉真誥曰金陵句容之句曲洞為第八洞天/又曰句曲地肺土良水清可以度世種民是處五灾不
干又曰金陵者洞墟之膏腴句曲之地肺履之者萬萬/知之者無一内經福地志曰伏龍之地在柳谷之西金
[005-19a]
壇之右可以髙棲福地記曰岡山之間有伏龍之鄉可/以避水避病長生許邁别傳曰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
門潛通五嶽茅君雜記云華陽洞天五門三門顯二門/隠陶先生云東通王屋西逹峨嵋南接羅浮北連岱嶽
漢元帝時咸陽人茅盈茅固茅衷並此山得道故號茅/山三人乗白鶴各據一嶺唐咸通中東海蓬萊觀龔道
士初入此山採穀茹芝十餘年後因月朔正旦焚香洞/門恍惚之間得入洞中經由一十三日備見洞府巖壁
山川星辰日月諸異難詳按本傳茅濛字初成華陽人/也隠華山脩道秦始皇三十一年白日上昇是時有民
謡曰神僊得者茅初成駕龍上昇入太清時下𤣥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始皇聞之問故老曰此僊謠也
於是有尋僊之意濛之𤣥孫盈得道於金陵句曲山上/昇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居赤城時來句曲
弟茅固茅衷皆得道於此邦人改句曲為茅君山洞天/福地記云福地七十二地肺為第一即金陵是也金陵
[005-19b]
之地水至即浮故比之於肺抱朴内篇云别有地肺山/乃玉溜嶼又商山亦名地肺今以内傳為正保命君㖟
言金陵者兵水不能加灾厲所不犯河圖中要元篇第/四十四卷云句金之壇其間有陵兵疾不往洪波不登
太元内傳云句曲山有金陵之地方三十七八頃是/金陵之地肺也土良而井水甘美居其地必得度世
山中有大茅峯在元符宮南舊記云在崇禧觀北獨髙/處昔東海青童君乗飈轝憩此今有飈
輪之跡山之半有繡衣亭昔三天使者衣繡衣執金冊/以九錫之命詔大茅君故名山之巔有泉名曰一人泉
汲之/不竭中茅峯在積金山北其側有泉色赤真/誥云飲之延年又有陶公醉石小茅峯在/中
茅峯之背有卧/龍松左紐檜抱朴峯即大茅峯北/相連一峯是白雲峯在中茅/峯西
雲峯在小茅峯之側華陽洞上積金峯金菌山東髙峯/是也其峯甚峻昔三茅君以三月十八日駕五色
[005-20a]
之雲八景之輿佇於此山/逾時而去故號五雲峯積金峯在大茅峯中茅峯之/間二峯相連其長峯
中有連石古謂之積金山陶隠居所住東有一/横壟壟皆是石形甚瓌奇内有洞即此峯也疊玉峯
圖經云大茅山上東南三山疊積亦有洞穴俗多呼疊/石石與玉同𩔖又呼三角山今去葛僊壇相邇宋真宗
未有仁宗甞遣左璫詣茅山禱祈遇異人言王真人已/降生宋朝璫問王真人本是何人答曰古燧人氏章懿
皇后亦夢羽衣數百人從一僊官自空而下曰此託生/於夫人及生宮中火光屬天始行步常持槐木簡以筯
鑽之真宗問曰何用曰試鑽火耳帝顧后/妃曰異人之言信不虚矣今刻石元符官華葢峯在崇/壽觀
東/南又有四平山真誥曰大茅西南有四平山俗謂之方/山其下有洞屋名方臺又曰幽館得道
者處/焉良常山秦始皇登句曲山北垂嘆曰廵狩之樂莫/過於山海自今以往良為常也爾群臣並
[005-20b]
稱壽嘆曰良為常矣乃/改句容北垂為良常山華姥山茅山記孫寒華即呉大/帝孫女於茅山脩道成
昇空而去/號華姥山鬱岡山在小茅峯東北草木鬱茂故以為名/俗呼為大横山學道者多居於此山
下有泉昔李明於此合神丹而/升𤣥洲山之東有古越翳王塜龍尾山在大茅峯之東/隠然而髙狀若
龍尾焉按茅山記云從大茅一嶺直至山東接延陵/界如龍狀大茅山為頭壟如龍尾故以龍尾名之
方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髙四十二丈東連僊几山伏龍山在柳汧之/間柳汧即
柳谷泉與中茅峯相近狀如/龍其上産金昔人甞採之雷平山在伏龍山之東周/時有雷氏養龍往
來此山與許長史所營之宅相對其山北/有柳汧水或名曰田公泉昔田公甞居此方隅山在雷/平山
之東北以三小山相隅故也昔有人合九/鼎丹於此山下亦有洞室名曰方源館秦望山在良/常山
[005-21a]
東北始皇甞/住此望丘阜丁公山乃積金峯之西麓也相儔即丁/令威所止今崇禧觀以為主峯
公山在燕洞/宮東南僊韮山在崇壽觀西獨小山也真誥云姜/叔茂種五辛菜常賣此以市丹砂
今山多大韮即其/種也俗呼石龍山僊姑山在縣東四十里茅山之/側周迴五里髙一十丈僊几
在縣東南四十里茅山側周迴三/里一百步髙八丈東連僊姑山丫頭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周迴十五里髙四十/二丈東連僊几山竈石山在良常山東南其間有累/石如竈處竈間生一木如
曲葢/形銜珠山在雷平山南/俗呼獨女山青山在縣北六十里鬱岡山/西乾元觀北周迴一十
里髙一十三丈北臨大江又觀東一山名東青/山西一山名西青山東青山在茅司徒廟東岡山古/名
此山為福地記云岡山之/間有伏龍之鄉可以避病鼈足山在僊韮/山之西天市山在積/金峯
[005-21b]
上/呉山在大茅/峯南青龍山一名洞山髙三十八丈周五里/北距茅山三十里山半有洞曰
青龍洞前多恠石奇秀森列流泉歴旱不竭山傍有峴/曰牧門乾道志山有洞穴祈禱有應洞口纔二尺餘僅
可容人傴僂而入其中平廣深不可測土人相傳與金/壇句曲諸洞相通洞口大石上有四五窪處狀如人跡
俗呼為僊人跡按真誥云大茅山之西南有四平山俗/所謂方山者其下有洞室名曰方臺山外與華陽通疑
指/此麻姑山在鬱岡/山西海江山在慶雲/洞上獨公山在小茅/峯北小竹
在小茅/山東稻堆山在皇甫/谷南大靈山小靈山並在鼈/足山西飈輪
在大茅峯東/連峯是也道祖峯在積金/峯隂栢枝隴在華陽/南洞桃花崦
在小茅峯北林壑幽䆳春時/華卉紛敷不異武陵源也拱辰谷一名拱辰寨在中/茅峯東北劉先生
[005-22a]
際遇建元符宮乃敕江寧兵士二百人/以充巡邏洒掃因立寨谷中詳具宋史皇甫谷在三/角山
子谷在三角/山北黑虎谷在中茅小茅峯/之間長阿之西又有虎爪山在丁/山西
宋禁樵採有碑
絳巖山一名赭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周迴二十四里髙
一百六十五丈上有龍坑祠壇地志云漢丹陽縣北有/赭山其山丹赤故因以
名郡寰宇記本名赤山唐天寶中改為絳巖一名丹山/丹陽之義出此山極險峻臨平湖山之巔頗坦夷惟隻
路可通舊傳五季之亂居民避難於上往往獲免後斸/山者常於其地獲銅錠劍器之屬建炎兵火鄉民又依
之以/免禍
[005-22b]
姜石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有梁南康簡王墓
射烏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周迴一十五里髙一十七丈
五棊山在縣北五十里周迴二十里髙二十五丈
銅山在縣北六十里周迴二十里髙八十七丈以舊出/銅故名
戍山在縣北六十里周迴一十一里髙一十五丈北臨
大江俗傳沈慶之戍/兵于此因名
竹里山在縣北六十里按方輿記云行者以其途傾嶮/號曰翻車峴元和郡國志山間
有長澗髙下深阻舊説似洛陽金谷晉王恭舉兵京口/仗劉牢之為爪牙使帳下督顔延為前鋒牢之至竹里
[005-23a]
斬延以降還襲恭宋武帝起義自京/口至江乗破桓𤣥將呉甫之於竹里
華山在縣界按方輿地記云梁武帝輿駕東行至此山/因問華山何如蔣山髙薛對曰華山髙九
里似與蔣山等泉水倍/多戚氏志云秦淮出此
花碌山在縣北五十里周廻十七里髙二十六丈舊有
礬坑
秦山在縣南三里有明月灣通秦淮父老相傳謂謝安/月夜乗舟垂釣于
此今釣/臺尚存
周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周一十里髙十丈
[005-23b]
崙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周一十五里髙一十七丈東連
駒驪山四十二福地也唐肅宗時謁者伍達靈在此山/得道丹成之後記于石壁在絶
頂尚存髣髴可辨山/下又有伍達靈潭
駒驪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周廻二十五里髙三十九丈
吳諸葛恪獵見一小兒衆莫識恪引白/澤圖曰兩山間其精如小兒名曰係囊
浮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周廻一十里髙一十二丈西接
周山
胄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周廻一十二里髙一十六丈
[005-24a]
亭山在縣北三十里周一十五里髙二十丈
土石山在縣東三十里
虎耳山在縣東三十里舊名苦耳
竹山在疊玉峯南今蔵真觀前一山上多篠者是也陶/隠
居云自大茅山南後韮山竹山呉山方山從此疊/嶂達乎呉興天目諸山至乎羅浮而窮乎南海也
 右在句容縣界
中山在溧水州東南一十五里髙一十丈周迴五里圖/經
云宣州中山又名濁山在州東一十里不與羣山連接/古老相傳中有白兔世稱為筆最精元和郡國志云中
[005-24b]
山出兔毫為筆精妙山前有水源號曰濁水輿地/志宣州溧水縣有濁山有濁水流演不息即此
東破山在州東南五十五里髙二十三丈周迴一十七
梁大同二年/採銅于此
東廬山在州東南一十五里髙六十八丈周迴二十里
有水源三一源自山西流入秦淮一源出山東北流入
馬沈港一源自山東南呉漕流入丹陽湖山謙之丹陽/記云縣東有
廬山與丹陽分界十道四蕃太平寰宇記皆云俗/傳嚴子陵結廬於此或云形似廬舍因以為名
馬占山在州東南三十五里髙一十八丈周迴一十三
[005-25a]
梁大同二年/採銅于此
㔶船山一名感泉山在州南一十二里髙二十一丈周
迴一十八里山隂有青絲洞泉脈泓澄四時不竭南有/張沈二士書堂井臼遺址不知何時人也
杜城山在州南一十二里髙六十丈周迴五十五里隋/大
業末杜伏威甞屯軍於此因/名杜城山舊有廟及戰塲
竹澗山在州東南一十八里髙一十二丈周迴八里
石城山在州東南二十五里周迴二十四里髙六十丈
舊有石城院/冷水亭基
[005-25b]
小茅山在州西南五里髙一十七丈周迴四里
荆塘山在州南十里髙三十七丈周迴二十里
禀丘山在州西三十里髙三十七丈周迴二十里上有/井泉
及禀丘山寺基唐大和/中寺廢有石龕方丈存
鳳棲山在州西南七十里髙一十六丈周迴八里西並
石臼湖父老云昔有鳳凰棲其上因得名曰鳳棲此/山屬儀鳳鄉近地有鳳賢圩今作黄西非也
臘山在州西南六十里髙一十四丈周迴一十五里西
並石臼湖
[005-26a]
雀壘山軍山塔子山馬頭山並在州西南七十五里石
臼湖内
澳洞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髙三十一丈周迴一十八
内有祈雨潭/禱之多應
游子山在州南八十二里髙二十丈周迴一十里上有
石壇舊經云孔子適/楚甞經此山
蘆塘山在州東南二十三里髙一十五丈周迴二十二
梁大同二年甞/採銅錫於此
[005-26b]
琛山在州西一十五里髙一十一丈周迴一十五里舊/經
云甞産玉/因此得名
回峯山在州東南四十里髙三十七丈周十七里上有
龍池下有龍泉東有水注平陸
石羊山在州西南三十七里髙七十丈周迴四十里
土山在州南五十里髙十丈周迴六里
三山在州東南一十里髙九丈周迴一十里
官塘山在州東南二十五里髙一十一丈周迴一十五
[005-27a]
里下有大塘
芝山在州東南七十里髙三十九丈周迴四十里上有
李子洞燕洞相去三百步昔宣州田頵舉兵邑人攜老/幼于此避難可容數千人李
洞有泉沸涌燕洞有石燕/遇雨則飛晴則還落為石
銅山在州西四十里髙二十四丈周迴一十三里舊經/云昔
甞採銅於此今/鑄冶舊址猶存
玉泉山在州南一百一十里髙三十二丈周迴一十八

[005-27b]
卧龍山在州北二十三里髙十四丈周十里
赤龍山在州北三十三里髙十丈周十里
白石山在州北二十里髙十丈周十里
荆山在州東南七十里髙四十二丈周二十里舊志云/即卞和
獲玉之地誤也卞和泣玉荆山/之下其山乃在荆州不在揚州
峒峴山在州東二十里髙十丈周八里
李墅山在州東三十里髙二十丈周一十六里接茅山
鹿子山在州東一十五里髙一十丈周九里東接峒峴
[005-28a]

浮山在州東三十七里髙三十丈周迴二十里接茅山
僊杏山在州東南四十三里髙三十丈周一十三里舊/經
云絶頂有杏林及僊人足跡因名又有僊壇三/所及丹井二名仙壇山下有清泉流入丹陽湖
愛景山在州東北二十五里髙一十三丈周迴一十里
接烏山
烏山在州北二十里髙二十八丈周十五里
鷄籠山在州北三十里髙一十七丈周一十二里與愛
[005-28b]
景烏山相接
無想山在州南十八里有禪寂院院有/韓熈載書堂
方山在州東南六十五里髙一十二丈周九里南有青
龍洞與芝山相接
赭山在州東南五十里髙十九丈周二十二里
靈嶽山在州東南六十里髙二十一丈周迴一十五里
南鷄籠山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髙三十二丈周迴二
十里
[005-29a]
遮軍山在州南八十五里髙五十五丈周迴二十三里
山北有水下入固城湖
太山在州南七十六里髙三十四丈周迴二十五里
秀山在州南九十五里髙一十三丈八尺周迴九里一
百步西南有水下注平陸舊名/秃山宋時秦氏居之易名
禪林山在州南八十里髙四十一丈周迴一十八里上
有寺
黄山在州東南一十里髙九丈周迴一十里
[005-29b]
靈龜山在州西北二十里
溧陽山在州東南一十二里髙二十五丈周迴七里一
百步俗號馬鞍山/取其形似也
紫雲山在州南六十里
東壘山在州南六十五里
濁山在州東南一十里髙一十丈周迴五里山北濁水
出焉輿地志溧水縣有/濁山即秦淮源
雲鶴山在州東南七十里
[005-30a]
 右在溧水州界
巗山在溧陽州西十一里周迴五里髙二十丈晉咸和/中李閎
追及張/徤之所
桂林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周迴十五里髙五十丈汪藻/記挹
秀堂云南則翠隂晴嵐與/人應接者桂林諸山也
龍潭山在州南四十五里周迴十五里髙二十七丈上/有
龍潭清徹見底潭側/有龍王祠禱之有應
虎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周迴五里髙二十丈
[005-30b]
青山在州南六十里髙十七丈周十里有潘真/君廟
神山在州南四十里髙五十丈周二十里
朝山在州西南二十里髙十五丈周五十丈
盤白山一名髙䆳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髙五十六丈周
十里今太虚觀在其下故俗名觀山第二峯石/上有僊人蹟觀有碑載晉盤白真人事蹟
伍牙山一名護牙山在州西南六十里髙一百七十丈
周四十里輿地廣記子胥伐楚還呉經此山故名伍牙/建康志又云俗傳伍子胥美齒牙避楚至此
恐為人所識以石擊毁其牙山神為震護之/不毁因名護牙前説近是山下有子胥廟
[005-31a]
荆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髙六十丈周二十里山下有泉/歳旱資以
溉稻戚氏志/去州五十里
獨山在州西南六十五里髙二十九丈周十里
鐵冶山一名鐵峴在州西南七十里髙一百八十丈周
二十里山謙之丹陽記云永世縣南百餘里鐵峴山/出鐵今揚州鼓鑄之輿地志前代鑄錢處
三王山一名三首山在州西南五十里髙二十丈周迴
百餘步舊志云相傳楚王與眉間/尺并一客三首葬此因名
銀方山在州南五十三里髙三十六丈周迴一十五里
[005-31b]
結都山在州南五十里髙五十八丈周十八里
鷄籠山在州南十二里髙十七丈周三里
屏風山在州南十五里髙九丈周五里一百二十四步
形如屏風故名
泉山在州南二十里
石室山在州南六十里髙三丈周一百步西有鑄劒坑/舊志云呉王
使甌冶子/鑄劒於此
□山在州南二十五里髙十八丈周迴五里□字土人/音溝字書
[005-32a]
未/見
懸鼓山在州南五十里髙六十丈周迴二十二里逺望
若垂鼔然故以名
氲里山在州南五十里髙四十六丈周十五里
金山在州南五十里髙五十丈周三十里
松山在州南七十里
鐵山在州東南五十里髙六十丈周二十八里古甞出/鐵今坑
冶遺跡猶存唐書地理/志溧陽有鐵此即其地
[005-32b]
新婦山在州東南五十里髙三十五丈周迴一十八里
三鶴山一名僊山在州東南六十里髙八十丈周十五
昔有潘氏兄弟/得道化鶴而去
銅官山在州東南五十八里髙十八丈周十八里昔甞/出銅
故名唐書地理志溧陽有銅今土中熒/然有銅如麩狀然堇堇取之不足償費
雲泉山一名下山一名夏山在州東南三十五里髙二
十丈周十里有泉雲氣出焉/山下有凈土院
金鷄山在州東十里髙十二丈周五里
[005-33a]
&KR1432山在州東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周十里髙十一丈
周處風土記云昔&KR1432姓姥於此得道按廣韻&KR1432烏后切/山名在溧陽集韻云山名在陽羡寰宇記云常潤等州
分界於此/山之巔
大岯山一名大巫山一名浮山在州東北四十五里洮
湖中周三百五十步髙八丈與宜興金壇二縣接界山/形孤秀顓顓居水中望之
若浮周處風土記云洮湖有大坏山唐地理志云溧陽/有湖山皆指此也唐史嶷撰史憲神道碑云岯山右轉
洮水前臨坏字乃為岯今從之坏岯二字土人皆音浮/字書未見陶隠居尋山志云石孤聳以獨絶岸垂天而
似浮謂/此山也
[005-33b]
小岯山一名小巫山在州東北二十五里洮湖中周四
里髙五丈輿地志延陵永世二縣界中有小坏山/山下有石堂堂内有虎跡水涸即見
張㳇山在州東北三十五里周三里髙七丈
大蒻山在州北四十五里洮湖東周迴四里髙一十丈
小蒻山在州北四十里洮湖東周二里髙六丈
雷公山一名雷山在州北三十七里周五里髙十二丈
岩石奇恠泉流清潔舊志云傳有雷公/鑄劒於此因以為名今法興寺在其下
落霞山一名霞山在州北四十里周三里髙九丈聖塔/院在
[005-34a]
其下又名/聖塔山
平陵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周三里髙三丈舊經云晉成/帝咸和四年
李閎執蘇逸於此元和郡國/志縣南十八里非今治也
土山在州北三十五里周三里髙十二丈
黄金山在州北七十里周二里髙十三丈雨後土色/如金故名
瓦屋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周二十里髙一百六十七丈
形連亘兩崖稍隆起宛如屋狀李/白甞游溧陽望瓦屋山懐古賦詩
丫頭山一名丫僊山一名丫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周三
[005-34b]
十里髙一百八十五丈其山兩峯峨然/齊髙如髻故名
分界山在州西北八十里溧水溧陽二縣/分界此山之巔
曹山一名曹姥山在州西北八十五里周二十里髙十
四丈舊志昔曹姥居此山死于石室葬/山下後人為置聖姥祠祈禱多應
秀山在州西七里周一里髙十一丈
茭山在州西七里周四里髙十七丈山有龍潭/禱之多應
姥山在州西十里周六里髙十二丈
大石山在州西十五里周七里髙二十二丈舊志云上/有龍潭祈
[005-35a]
雨多/有應
黄山在州西四十二里周三里髙五丈舊志云黄鶴僊/人於此得道因
名今/有觀
谷山在州西四十里周二里髙十二丈
漁父山在州西十五里
燕山在州西九里周五里髙二十一丈狀如飛/燕故名
投龍山在州西十一里周六里髙十一丈
石門山在州西十三里周四里髙十丈
[005-35b]
呂長山在州西二十里周四十里髙十丈下有呂將軍

芝山在州西八十里周二十五里髙四十五丈舊志云/山中甞
出芝草因名故老相/傳梅福甞游隠於此
花山在州西四十五里周六里髙一十五丈
 右在溧陽州界
 
 至大金陵新志卷五上
[005-36a]
欽定四庫全書
 至大金陵新志卷五下
             元 張鉉 撰
  山川志二/
   岡嶺壠峴坡/墩墅
白土岡北連蔣山南至秦淮周十里髙十丈其土色白/故名賀若
弼進軍鍾山魯廣達於白土岡與/弼旗鼔相對隋軍退走即此地也
黄龍岡在上元縣鍾山鄉去城十里傳有黄龍/見此故名
[005-36b]
大城岡今作港有大/城港水驛
武帳岡按宮苑記古宣武城地本宋文帝閲武帳今/謂之武帳岡南史元嘉二十二年建宇岡上
落星岡一名落星墩在城西北九里周二十六里髙一
十二丈梁王僧辯於石頭城連營立柵至落星墩以拒/侯景景大恐抱朴子曰落星岡呉時星落李白
常於落星石以紫綺裘換酒為歡皆此地又江寧縣西/三十里臨江亦有落星岡落星洲周十里上有小阜髙
數丈南史陳顯達舉兵以數千人登落星岡/新亭諸軍聞之奔還宮城大駭即此洲也
孫陵岡詳見商飈/館九日臺
段石岡在城南二十里長十二里髙二十二丈丹陽記/云岩山
[005-37a]
東有大碣石長二丈折為三/段因以名岡詳見後碑碣内
石子岡一名石子墩在城南一十五里長二十里髙十
八丈呉志云諸葛恪為孫峻所害投此岡先是童謠云/諸葛恪何弱弱蘆單衣篾鈎絡於何相求成子閣
成子閣反語石子岡也輿地志宋大明中起迎風觀/於其上舊經云俗説此岡多細花石故名石子岡
南岡在城南往婁湖橋路上見沈慶之傳舊謂/郭璞被殺處非也
塘岡見石頭/山下
金陵岡在城西龍灣路上耆老言秦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於此昔有一碣刋其文
曰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後因砌靖安路失之詳見金陵辨
[005-37b]
梅嶺岡在城南九里長六里髙二丈舊經云東晉豫章/太守梅賾家于岡
下因名上有亭為/士庶游春之所
句容有長隠岡溧水州有曹家岡花塘岡四墅岡舍岡
南亭岡栗樹岡孔家岡戴公岡松兒岡趙巷岡石子岡
見各/處志
朱年壠在江寧縣南六十七里鼔吹山前按金陵故事/年生齊末兵
亂中母亡廬墓終身負薪有白兔紫/芝生于壠至今名其居為孝感里
千佛嶺見攝/山下
[005-38a]
桂嶺栽松峴並見蔣/山下
駐馬坡在清涼寺後山上舊傳諸葛亮甞駐/馬於此以望形勢
謝公墩在半山寺里俗相傳謝安所甞登也其事殊無/所據李白王荆公皆有謝公墩詩白
詩云冶城訪賢跡猶有謝公墩今永壽宮冶城山即安/與王羲之所登悠然遐想之地荆公雖有我屋公墩之
句而又有詩云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言亦自疑之耳/江左謝氏衣冠最盛謂之謝公豈獨安也今半山寺所
在舊名康樂坊按晉書謝𤣥封康樂公至孫靈運猶襲/封以坊及墩名觀之恐是𤣥及其子孫所居後人因名
之/耳
崑崙墩在西/子湖
[005-38b]
溧水州有佛子墩戲墩樓子墩上店墩見本/州志
   江湖淮/附
大江隸集慶路界者一百二十里西至和州烏江縣四
十里以鰻鯬洲中流為界東北至真州揚子縣七十里
以下蜀鎮中流為界北至真州六合縣界四十里以𤓰
步中流為界史記地理志三江北江從㑹稽毗陵縣北/東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東北至㑹稽
陽羡縣東入海南江從㑹稽呉縣南東入海水經及荆/州記云江出岷山至潯陽分為九道東㑹于彭澤經蕪
湖名中江東北至南徐州名為北江而入海長江别名/則有京江在南徐州禹貢所謂北江也𤓰步江今揚州
[005-39a]
六合縣對潤州江寧縣即魏太武所臨處烏江即項羽/死處今和州烏江縣亦對江寧縣吳書魏文帝有渡江
之志望江水盛長彌漫數百里歎曰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晉書郭璞以中興王宅江外乃著江賦中江
舊逕溧陽州界古三江之一也永陽江亦名九陽江一/名潁陽江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即其遺跡按禹貢揚州
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岷山導江東迤北㑹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前漢地理志桑欽水經皆云中江出蕪湖縣
西南東北至陽羡入海葢自蕪湖逕溧陽至宜興入震/澤以下海也唐開元十七年蔣日用作本縣城隍記云
此縣南壓中江風波不借舟檝無施縣宰喬翔創浮梁/以便行旅中江橋梁之設昉於此景福三年揚行密將
臺濛作五堰拖輕舸饋糧五堰遺跡在今溧水州界銀/林雙河東埧之地是時中江置堰江流亦既狹矣蘇東
坡奏議云溧陽縣之西有五堰者古所以節宣歙金陵/九陽江之衆水直趍太平州蕪湖後之商人販賣簰木
[005-39b]
東入二浙以五堰為阻因紿官中廢去五堰既廢則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或遇暴漲皆入宜興之荆溪由荆
溪而入震澤時元祐六年也是時中江尚通其後東埧/既成中江遂不復東惟永陽江水入荆溪謾著其詳以
見溧陽亦禹/跡之所歴云
秦淮舊傳秦始皇時望氣者言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
氣於是東游以厭當之乃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于江
故曰秦淮按實錄注本名龍藏浦其上有二源一發自
華山經句容西南流一發自東廬山經溧水西北流入
江寧界二源合自方山埭西注大江分派屈曲不𩔖人
[005-40a]
功疑非秦皇所開或曰方山西瀆直屬土山三十里許
是秦開又鑿石硊山西而疏决此浦因名秦淮葢未詳
祥符江寧圖經曰淮水去縣一里其源從宣州東南/溧水縣烏刹橋西入百五十里丹陽記云建康有淮
源出華山入江輿地志淮水發源華山在丹陽姑熟之/界西北流經建康秣陵二縣縈紆京邑之内至石頭入
江懸流三百許里孫盛晉春秋云是秦所鑿王導令郭/璞筮即此淮也徐爰釋問云淮水西北貫都呉時夾淮
立柵宋元嘉中浚淮起湖熟廢田千餘頃梁作緣淮塘/北岸起石頭迄東冶南岸起後渚籬門迄三橋以防淮
水泛溢大抵六朝都邑以秦淮為固有事則沿淮拒守/今淮水貫城中東西由水門以達于江葢水之故道也
𤣥武湖亦名蔣陵湖秣陵湖後湖在城北二里周廻四
[005-40b]
十里東西有溝流入秦淮深七尺灌田一百頃建康實/錄吳寶
鼎二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廵繞殿堂丹陽/記呉孫皓寶鼎年間丹陽縣宣騫之母年八十浴於後
湖化為黿後湖又名練湖徐爰釋問曰本桑泊晉元帝/創為此湖以肄舟師大興三年始創此湖築長堤以壅
北山之水東自覆舟山西至宣武城六里餘宋元嘉中/有黑龍見因改𤣥武湖立三神山於湖中春秋祠之石
邁古迹編云元嘉二十三年築北堤立習武湖於樂遊/苑之北湖中亭臺四所孝武大明中大閲水軍於湖因
號昆明池而俗亦呼為飲馬塘又於湖側作大竇通水/入華林園天淵池引殿内諸溝經太極殿由東西掖門
下注城南塹故臺中諸溝水常縈回不息建平王景素/舉兵蕭道成出屯𤣥武湖梁徐嗣徽等引齊兵至𤣥武
湖侯景舉兵引𤣥武湖水以灌臺城鄭文寶南唐邇事/云金陵北有湖周廻數十里名山大川掩暎如畫六朝
[005-41a]
舊迹多出其間每歲茭藕網罟之利不下數十百千一/日馮謐舉𤣥宗賜賀監三百里鏡湖曰余非敢望此但
得賜後湖亦暢平生也徐鉉怡聲而對曰主上尊賢下/士常若不及豈惜一後湖所乏者知章爾馮大慚宋天
禧四年改曰放生池其後稍廢為田開十字河立四斗/門以洩湖水跨河為橋以通往來歲久堙塞今城北十
三里唯有一池而他皆廢為田龍川陳亮所謂建鄴帶/後湖為險者皆非矣景定志云熈寧八年十一月十一
日王安石奏臣竊見金陵山廣地窄人煙宻茂為富者/田連阡陌為貧者無置錐之地其北關外有湖二百餘
頃古迹號為𤣥武前代以為游翫之地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臣欲於内權開十字河源泄去餘水決瀝微
波使貧困饑人盡得螺蚌魚鰕之饒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後分濟貧民假以官牛官種又明年之計也奉勅依
按此奉狀廢湖為田葢始於王安石増收後湖田租則/始於趙善湘田出穀麥所利者小湖關形勢所利者大
[005-41b]
故著廢湖之因以/待復湖之人云
太子湖一名西池在城北六里周廻十里呉宣明太子/創西池晉元
帝即位明帝為太子修西池多養武士於内築土為臺/時人呼為太子西池又太子東湖在上元縣丹陽鄉太
子臺下東橋之東梁/昭明太子植蓮於此
丹陽湖在溧水州西七十里周廻一百九十五里深三
丈湖中流與太平路當塗縣分界春秋左氏傳哀公十/九年楚子西子朝伐
吳及桐汭杜預注云宣城廣德縣西南有桐水出白石/山西入丹陽湖至今白石之水衝突則三湖泛溢此水
本由五堰自宜興縣入太湖今已湮塞故老云當時慮/後人復開此道則蘇常之間必被水患遂以石窒五堰
[005-42a]
路又液鐵以錮石李白甞游此湖酷愛其景乃張帆載/酒縱意往來有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天外賈客歸
雲間片/帆起詩
絳巖湖一名赤山湖在句容縣西南三十里去府六十
里源出絳巖山周百二十里下通秦淮石邁古跡編赤/山湖在上元句
容兩縣間溉田二十四垾南去百步有盤石以為水疏/閉之節南史沈瑀傳明帝復使築赤山塘所費減材官
所量數十萬即此湖塘也唐麟德中令楊延嘉因梁故/堤置後廢大厯十三年令王昕復置周百里為塘立二
斗門以節旱暵開田萬頃茅山記太𤣥真人内傳曰江/水之東金陵之地左右間有小澤澤東有句曲之山陶
隠居曰小澤即謂今赤山湖也從江東來直對望山今/此湖半屬句容半屬上元唐樊珣記句容西南三十三
[005-42b]
里曰赤山天寶中改為絳巖山以文變質也山外周流/厥有湖塘舊址考於前志則曰吳人創立梁人通之景
定志又載宋時湖條云江寧府上元句容兩縣臨泉通/德湖熟崇德丹陽臨淮福祚甘棠舊額九鄉今倂入丹
陽臨泉福祚甘棠四鄉百姓自來共貯水絳巖湖澆灌/田苗下有百堽堰捺水其湖上接九源山其堰下通秦
淮江自呉赤烏二年到今已七百餘年其湖東至數堽/西至雨壇南至赤岸北至青城舊日春夏貯水深七尺
秋冬貯水深四尺先是麟德二年前縣令楊延嘉并建/兩斗門立碑碣具言周廻僅百里州司尋差十將丁籌
計生徐蕆廵湖打量得一百二十二里九十六步盧尚/書判置湖貯水本為溉田若許侵耕難防灾旱取定四
尺水則使其澆九鄉田苗九鄉在上元句容兩縣界若/過令深廣又慮浸毁若逢曠旱之年須稍増加令且定
取五尺水則其不及處且任耕墾種植如有人於五尺/水則内盜耕一畞一角推勘得實其犯條人斷遣令衆
[005-43a]
十日本管湖長不能覺察亦倂施行又據十將丁籌狀/蘆蕟亭北邊去岸約有二百來步有一盤石東西闊四
尺七寸南北闊三尺五寸石面中心去水面一尺六寸/五分即是五尺之則幷有察柱仍仰下縣便於石上磨
刮更刻字記其湖仍每季一申不得鹵莽戴經新塘有/豐等三湖圍垾内田多是私函取水澆灌田苗準舊例
放絳巖湖水下秦淮三日取指揮給放不得專擅開函/取水其湖先有傳食田五十畞句容縣弓量二十畞三
十步上元縣弓量二十畞三十步百堽堰與絳巖湖同/置絳巖湖貯水百堽堰捺水保大中曽别差官親到赤
山湖所建斗門三所通放湖水出入常令湖中積水五/尺其斗門或遇山水擁下髙於湖内水面即須全開三
所斗門放水入湖候外溪水退却放水出溪下秦淮入/江專須酌量湖水不得失於元則右前件湖堰承舊澆
灌九鄉田苗共一千餘頃畞奉省符帖命指揮修作貯/水逐鄉差承潤户管當先有條流歲久去失續於晉天
[005-43b]
福年中再興功役修作經今六十餘年重添建造貯捺/百里溪闕山源賑卹耕民備供王賦累奉勅恩給賜料
物及借助日食闕差兩縣官員置造斗門三所計用一/萬七千闕百八十工及添修湖埂幷百堽堰共計三萬
三千六百八十工衆議重置條流嚴加束轄謹連符條/如前乞判印指揮永為證據建隆查員外乾德伍侍御
開寶王司空閻侍御魏司空盧司直林員外並判執條/常加束轄慶厯三年二月十八日葉龍圖知建康府日
於古來舊湫處置立大石柱一條將湖/心盤石水則刻於柱上永為定則云
迎擔湖在城西北石頭城後五里今為田晉元帝南渡/衣冠席卷過
江客主相迎負擔於此湖側至今名迎擔湖實錄云費/縣西北有迎擔湖溉田三十頃宋袁粲敗劉彦節走迎
擔湖/即此
[005-44a]
蘇峻湖在城西北一十五里周廻十里灌田一十二頃
南徐州記迎擔湖西北有蘇峻湖本名白石陂晉咸和/二年蘇
峻反陶侃溫嶠庾亮陣于白石使將軍楊謙攻石頭峻/輕騎出戰謙詐奔白石壘峻逼之纔交鋒墜馬李陽臨
陣斬峻於白石陂岸至/今呼此陂為蘇峻湖
張陣湖在石頭城後舊傳蘇峻與晉軍甞戰於此至今/湖側髙墩上有蘇大將祠按晉書
峻起兵據石頭北湖距石頭纔/八里今屬金陵鄉去城十三里
夏駕湖在城東南五十里屬上元縣丹陽鄉今為田宋/書
晉惠帝太安元年丹陽湖熟縣夏駕湖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民驚譟曰石來石來明年石冰入建業今丹
[005-44b]
陽鄉范墟渡舊有石長數尺形如碌碡父老云即古夏/駕湖浮來石曹憲揚州記作永寧元年葢其年改太安
也/
半陽湖一名半湯湖在城東北四十里周廻十五里水
同一壑而冷熱相半輿地志及南徐州記云江乗縣南/有半湯泉半冷半熱熱處可爛物
冷處如氷熱處魚入冷處即死冷處魚入熱處亦死民/種稻則溉熱水一年再熟今下蜀鎮有溫湯唐丞相韓
滉小女有疾浴溫湯即愈此在上元縣境酉陽雜俎云/句容縣吳瀆塘其水半冷半熱熱可以瀹鷄此又一湖
也/
攝湖在城東北五十里周廻二十里江乗縣記云湖在
[005-45a]
攝山側因名
三岡湖在城東六十四里周廻一十里溉田八十頃地
有三岡俯臨湖側因名
烏意湖在城東八十里周廻三里溉田一十頃
鷰雀湖在城東二里流入青溪古老相傳今斜橋即走
馬橋橋之東有水平濶是也或云今惟政鄉白蕩湖即
其地輿地志云走馬橋東有鷰雀湖窮神祕苑曰梁昭/明太子在東宮有一琉璃盌紫玉杯皆武帝所賜
既薨置梓宮後更葬開墳為閹人攜入大航有燕雀數/萬擊之為有司所縳乃獲二寶器帝聞驚異詔以賜太
[005-45b]
孫封墳之際復有燕雀數萬㘅土以増/其上墳側今有湖後人因名燕雀湖
婁湖在城東南一十五里周廻一十里溉田二十頃水
流入艦澳輿地志云婁湖苑呉時張昭所創有湖以溉/田宋時築為苑張昭封婁侯故謂之婁湖
   溪澗
舉善溪在溧陽州南三十里源出廣德諸山至此聚而
為溪合于髙友溪
楚王東西二澗在茅山楚桓王來游憩此因名舊記云/崇禧觀東二澗是也并華陽洞
天三水合流直/至崇禧觀門前
[005-46a]
落馬澗一名南澗在江寧縣南五里東北流入城壕宋/孝
武討元兇劭劭軍敗人馬傾滿澗中時人呼為落馬澗/陳亡涸竭戚氏云南史有南澗寺慶元志曰南澗即今
落馬澗寺不詳其所宋有南澗樓見荆公詩此地近猶/呼落馬澗比年始題其榜曰躍馬澗人皆呼為躍馬澗
矣/
蘼蕪澗在上元縣城東三十里青龍山前路出檀橋金/陵
故事齊處士劉瓛居此瓛為儒林之宗仕至四十未/婚其友為娶王氏乃詣澗折蘼蕪而去因名蘼蕪澗
玉澗今蔣帝廟側緣山澗是
東澗在鍾山寶公塔西宋熈寺基之東石邁古迹編云/梁處士劉訏隠
[005-46b]
居之所訏尤精釋典甞聽講鍾山諸/寺因卜築宋熈寺東澗有終焉之志
鶴臺澗在句容縣大茅峯東北甞有群鶴往來於此澗
後有道士張元之築臺居焉
宜春澗在中茅峯東白雲亭南水甚甘旱不涸任真人
就東流水合丹正古洞天館之前也
碧柰澗在大茅山西二里昔有僊人展上公於此積碧/柰貨丹砂故名茅山志云郭
四朝真人於此/種柰未詳孰是
冷水澗在句容縣玉晨觀北茅山志蒼龍溪在良常/山西俗呼冷水澗也
[005-47a]
流杯澗在句容縣雷平山西大路下
陶塘澗見茅/山志
九曲澗在句容縣自大茅山左脅攴流而達于菖蒲澗
大澗在金菌山東
亭水澗在句容縣北三十里亭山南繞縣城東與赤山
澗水合流下百堽堰
丁公澗在溧水州南三十五里
冷水澗在溧水州東南十里自荆塘西流五里凡九曲
[005-47b]
入石臼湖
上湖澗在溧陽州西南六十里源在廣德軍來北流入
縣界合於白雲溪
   河港
古漕河一名靖安河自靖安鎮下缺口取道入儀真新
河八十餘里呉聿靖安河記畧曰江出岷山道峽與荆/湘沅澧至洞庭積為巨浸合沔水經潯陽
東邀彭澤别為九道會為中江東北至南徐州為北江/入于海惟中江自湖口合流而下奔放蕩潏吐吞日月
山或磯之則其勢悍怒觸舞大艑兀若轉梗至其廣處/曠數百里斷岸相望僅措一髪而舳艫上下中流遇風
[005-48a]
則四顧茫然亡所隠避自金陵抵白砂其尤者為樂官/山李家漾至急流濁港口凡十有八處稱號老風波而
玩險阻者至是鮮不袖手東南漕計歲失於此者什一/二宣和六年發運使盧公訪其利病得古漕河于靖安
鎮之下缺口謂其取逕道于青沙之夾趍北岸穿坍月/港繇港尾越北小江入儀真新河以抵新城下往來之
人髙枕安流八十餘里以易大江百有五十里之險實/為萬世之利役之始興揚子六合上元分治其所臨之
地/云
護龍河即舊子城外三面壕也濶十二丈其水自東城
壕入遶東面者即古清溪一曲在西北者接潮溝運瀆
珍珠河詳見古蹟篇
[005-48b]
新河在白鷺洲西南流通大江二十餘里舊名金人河
今呼為新開河韓世忠碑云建炎四年金人入侵車駕/幸四明王聞之亟以舟師赴難烏珠聞
王在京口遽勒三十萬騎北還王遂提兵截大江以邀/之相持黄天蕩四十八日烏珠勢危自知力憊糧竭或
生他變而王舟師中流鼔枻飄急若神凡古津渡又皆/八面控扼生路垂絶一夕潛鑿小河自建康城外屬之
江以通漕渠幸風波少休竊載而逃内翰汪藻建炎間/奏議云敵於鍾山雨花臺各創大寨抱城開兩河以護
之/
蘆門河在上元縣長寧鄉去縣六十里一名金人河景/定
志云蘆門河在蘆門漾之側建炎間始開以通真州亦/名金人河今黄天蕩南王諫議蘆塲内是其處按此河
[005-49a]
以金名而不述其所以名意汪藻内翰所謂金開兩河/則此河與新開河皆金所開者否則無因以金名也今
按世忠碑謂鑿小河自建康城外屬之江則為新河明/甚然去黄天蕩甚逺又考建康年表烏珠不得去或教
於蘆塲地鑿大渠二十餘里上接江口出世忠之上又/傍冶城西南隅鑿渠成次早出舟世忠大驚金人悉趍
建康世忠尾擊敗之詳其事勢當自金山脱走之後沿/江南岸引行先於黄天蕩南蘆塲鑿渠出江口以通建
康而後又於冶城西南鑿渠出江故蘆門新開二河皆/名金人河烏珠自新河出江則去黄天蕩逺而海舟無
風不能及矣世忠碑文不詳故啓後疑汪藻謂抱城開/兩河或即指此戚氏志謂今蘆門河惟蘆蕟出焉亦可
見其非江/之經流也
珍珠河在宋行宮後乃昔陳後主泛舟樂遊之河忽遇/雨浮漚生宮人指浮漚曰滿河珍
[005-49b]
珠因名焉此河通護龍河至太平橋西分兩派一派出/柵寨門一派出秦淮宋嘉定間李珏開浚以洩霖漲見
水底有大桬板乃止今堙塞殆盡濶處猶五丈/戚氏云前志及史傳不見所起疑即運瀆之舊
小新河在東門外土橋之東嘉定八年西山真公為江/東運副適遇旱蝗細民阻
饑欲因役以飽之為養種園前一帶河道淺狹乃撥錢/米發下蔣山寺令主首繼心差本寺僧行部役募五縣
人夫自土橋東開河欲至蔣山開至/半山寺後橋亭遇石不可掘乃止
新林港又曰新林浦在城西南二十里濶三丈深一丈
長一十二里舊經云三十里宋開寶八年曹彬等破南/唐兵於新林港即此地李
白新林浦阻風寄友人詩有云明發新林浦空吟謝朓/詩送友人遊梅湖云暫行新林浦定醉金陵月又韓翃
[005-50a]
送客遊江東詩云若到新林江口泊吟詩/應賞謝𤣥暉葢𤣥暉有新林向板橋詩也
下蜀港在城東北一百里句容縣北六十里唐世置鹽/鐵轉運使
在揚州宋發運使在真州皆於江南岸置倉轉般倉下/蜀鎮北有倉城基并鹽倉遺址尚在後有河入大江里
俗呼曰官港/即古漕河也
竹篠港西至靖安東至石步南至直瀆北臨大江屬上
元縣金陵長寧兩鄉由靖安港口至城二十里由石步
港口至城四十里在唐世紀曰竹篠港今呼竹篠夾港
上置廵檢司景定志云邇時於靖安港口得楊呉/所鑄錠石云呉順義元年都城鑄
[005-50b]
石步港在上元縣長寧鄉去縣四十里石邁古迹編云/攝山西花林市
之東有浦曰石步港西/連竹篠河北至大江
城壕繞城濶二十五丈週四十五里其水引鍾山南源
即古清溪經流故迹繞城東北復南出月子河過秦淮
南經伏龜樓而西接大城港其在西北者亦與古清溪
故道通流自西入秦淮
斗門按圖經在秦淮南北岸天聖中上元溧水等縣積
歲水為害知府馬亮始開畎壅置東西斗門各一引水
[005-51a]
入大江救田甚多
海口閘即古迹行宮閘名
   溝瀆
潮溝呉大帝所開以引潮接青溪抵秦淮西通運瀆北
連後湖其舊迹在天寶寺前天寶寺故基在今城東北/角外西一里長夀寺前
實録云潮溝東發青溪西行經古承明廣莫大夏等三
門外西極都城墻對今歸善寺西南角南出歸善寺故/基在今城
北鷄籠/山東經閶闔西明二門接運瀆在西州之東/今笪橋西南流入
[005-51b]
秦淮乾道南北/橋河是也其北又開一瀆經栖𤣥寺門寺在覆舟/山西南鷄
籠山/東北至後湖以引湖水至今俗亦呼為運瀆其實古城
西南行者運瀆自歸善寺門前東出至青溪者名曰潮
溝其溝東頭已堙塞纔有處所西頭則見通運瀆石邁
古迹編曰按建康實録所載皆唐事距今數百年其溝
日以堙塞未詳所在今城東門外西抵城壕東出曲折
當報寧寺之前亦名潮溝此今世所開非古潮溝也按/徐
鉉有和鍾大監泛舟詩云潮溝横趣北山阿張忠定亦/有詩云潮溝一面已生蒲則是南唐及宋初潮溝古迹
[005-52a]
猶在也東南利便書曰古城向北秦淮既逺其漕運必/資舟楫而濠塹必須水灌注故孫權時引秦淮名運瀆
以入倉城開潮溝以引江水又開瀆以引後湖又鑿東/渠名青溪皆入城中由城北塹而入後湖北其大畧也
自楊溥夾淮立城其城之東塹皆通淮水其西南邊江/以為險然春夏積雨淮水泛溢城中皆被其害及盛冬
水涸河流往往乾淺宋隆興二年張孝祥知府事奏秦/淮流經府城正河自鎮淮新橋入江其分派為青溪自
天津橋出柵寨門入江柵寨門近地屬有力者因築斷/青溪水口創為花圃為游人翫賞之地每久雨水暴至
則正河不能急洩水勢於是泛濫城内居民被害今欲/復通柵寨門使青溪徑直入江則城内永無水患及汪
澈繼孝祥知府詔澈指定以聞澈言開西園古河道通/柵寨門尤便從之戚氏云秦淮水源甚逺小川流入者
衆又古來貯水湖衍後世築為圩田日多每夏雨暴至/江湖復湧水即泛溢皆經流城内一河入江自源及委
[005-52b]
所過不計幾橋凡過一橋必為木石岸堰束扼及居民/築土侵狹河道故水失其常横流弗順是以必資柵寨
門河及長干橋下河分洩其勢其關於國賦民食者非/輕如云通便舟楫特是小事自前如孝祥所言止謂城
内被水然多不過數日即退其害亦輕若觀鄉外圩田/則始見其害可畏爾上元江寧溧水多賴圩田農民生
計居處皆在圩中每遇水至則舉村闔社日夜倂力守/圩辛苦狼狽於淤泥之中如禦大㓂幸而雨不連降風
不湧浪可以茍全一歲之計其或壊决則水注圩中平/陸良田頃刻變為江湖農民顛沛流離哭聲滿野拏舟
結筏走避他處國賦民食兩皆失之是皆水不安流之/故爾至元五年己卯行臺大夫呼拉噶齊令有司開浚
天津橋下古溝東起青溪西抵柵寨/門至石頭城下水道復通公私便之
御溝在古御道兩旁歲久堙塞南史桂陽王休範舉兵/杜黑騾乗勝渡淮黄門
[005-53a]
侍郎王藴傷重踣於御溝之側實録云朱雀門北對宣/陽門相去六里名為御道夾開御溝歲久堙塞今在城
南御街兩邊俱有溝在居民屋/下乃南唐所開非六朝舊迹
霹靂溝在城東五里荆公有詩云霹靂溝/西路柴荆四五家
百丈溝一名百步溝在溧陽州南三里源出燕山相傳
其處田多高卬開溝以灌溉東流合于白雲逕下入太

鐵冶溝在鍾山鄉馬鞍山下有地三畞餘皆鐵近水垠
通小港耆老呼為鐵冶溝梁時作三垻堙淮水以灌壽/州一於壽州一於荆山一於
[005-53b]
盱眙久不能成聚江南之鐵融液載往淮築之上種榆/柳一夕崩壞聲聞數里棄所聚之餘鐵於此至淳祐七
年趙都督葵於其旁置爐鞴十數以/鑄鐵礟匠人烹鑿地堅不可入乃已
直瀆在城北𨽻上元縣鍾山鄉去城三十五里濶五丈
深二丈西至壩埂東北接竹篠港流入大江旁有直瀆
山直瀆洞呉後主所開瀆道直故名曰直瀆輿地志云/白下西南
有蟹浦蟹浦西北有直瀆伏滔北征記云吳將軍塋墓/有王氣孫皓惡之乃鑿其後為直瀆晉缺 舉兵溫嶠
帥師救京師遣王愆期等為前鋒按直瀆即此地楊脩/詩注云瀆在幕府山東缺 十四里濶五丈深二丈初
開之時晝穿夜鑿開塞經年不就傷足役夫臥其側夜/見鬼物竭蹶因嗟曰何不以布囊盛土棄之江中使吾
[005-54a]
殫力於此傷者異之/有司如其言瀆乃成
運瀆在上元縣西北一里呉大帝赤烏三年使左臺侍
御史郄儉監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倉城通運瀆於苑
倉今所鑿城在西門近南其水東行過小新橋而南經
斗門橋流入秦淮又東北過西虹橋循宋行宫城西迤
邐向北乃其故道其自閃駕橋經天津橋而東者合于
青溪按建康宮城即呉苑城城内之倉曰苑倉故開此/瀆通運倉所時人亦呼為倉城晉咸和中修苑城
為宮惟倉不毁是名太/倉在西華門内道北
[005-54b]
破岡瀆在句容縣東南二十五里實録云呉赤烏八年/使校尉陳勳作屯田
發屯兵三萬鑿句容中道至雲陽西城以通呉會船艦/號破岡瀆上下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
寧界晉宋齊因之梁改為破墩瀆遂廢之而開上容瀆/陳高祖即位又堙上容瀆更修破岡至隋平陳乃廢宋
少帝於華林園開瀆聚土以象破/岡埭與左右引船唱呼以為歡樂
義溝瀆在城東二十里源出東青村下入秦淮長七里
溉田一百餘頃
徑瀆在溧陽州北三十里自金壇縣界來入長塘湖鎮/江
志云晉宋舊有此瀆隋大業/中縣令達奚明又加疏决
[005-55a]
   池塘
放生池按舊圖經唐乾元中放於江寧秦淮太平橋臨/江帶郭上下五里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有碑昇
州刺史顔真卿撰文舊以府治東南東接青溪北通運/瀆者為之今秦園之側府學之東即古放生池也淳熙
間史正志移放生池於青溪建閣其上遇祝聖立班閣/下府學缺因舊放生池為泮水其流亦通青溪王尚書
缺以其池乃祝聖之地立板榜於舞雩亭門禁缺仁池/近行路水深而堤不固時有溺死者馬光祖命能 寺
僧築堤甃街立大木/為欄檻自是無溺者
天泉池宋元嘉二十三年鑿一名天淵池龔頴運厯圖/云晉孝武太
元十年大旱井瀆皆竭太官供饍皆資天泉池自晉已/有此池矣宋書云明帝泰始二年天泉池白魚躍入御
[005-55b]
舟梁書陸雲公傳云天泉池中新製舟形狹而短惟引/太常劉之遴國子祭酒到溉右衞朱异中書黄門郎陸
倕同載按宋宮城後法寶寺西南菜/圃中荒池尚餘一畞疑即此池也
善泉池一名九曲池在臺城東東宮城内周廻二百餘
金陵故事梁昭明太子所鑿中有亭榭洲島曲盡幽/深之趣太子泛舟池中嘗曰何必絲與竹山水可忘
情/
飲馬池宋大明中立於𤣥武湖北上林苑中
洗鉢池在蔣山寶公塔西二里法雲寺基方池是也慶/元
志在興教/寺故基上
[005-56a]
覆盃池舊城北三里西池是也晉元帝中興頗以酒廢/政丞相王導諫帝因覆
盃於池中/以為戒也
西池按宮苑記在太初宮西門外呉之西苑今惠日寺
後池也互見太子湖呉宣明太子孫登所創謂之西苑/世説晉明帝為太子時欲作池臺
元帝不許太子養武士一夕中作比曉便成即今謂之/太子西池丹陽記曰西池孫登所創呉史所謂西池明
帝重修之耳記室新書云西苑内有太子池孫權子和/所築實録注云其宮城西南角本有池名清游池通城
中樂賢堂並肅宗為太子時所作晉中興書云温嶠拜/中庶子䂓諫謀議具有補助太子起西池樓觀頗多勞
費嶠口疏諫太子納焉太元十年苻堅為姚萇慕容冲/所攻遣使求援詔謝安率衆救秦帝自行西池宴群臣
[005-56b]
餞安賦詩者五十八人劉毅征盧循敗歸帝大宴於西/池有詔賦詩毅詩云六國多雄士正始出風流毅自以
武功不競故示/文雅有餘也
濛汜池在臺城内梁陳龍舟/嬉游之所
柵塘在秦淮上通古運瀆實録注呉時夾淮立柵號柵/塘王隠晉書云王敦反以兄
子應為嗣沈充自呉率衆萬餘人至與王含合克司馬/顧颺説充曰今日舉大事而天子已扼其喉情離衆沮
持疑猶豫必致禍敗今若決破柵塘因湖水灌京邑肆/舟艦之勢極水軍之用此所謂不戰而屈人兵上䇿也
充不用王敦殺郭璞瑛謂五伯曰吾年十三時於柵塘/脱袍與汝吾命應在汝手中五伯感昔念惠銜涕行法
梁天監九年新作縁淮塘北岸起石頭迄東冶南岸起/後渚籬門達于三橋作兩重柵皆施行馬至南唐時置
[005-57a]
柵如舊其後置閘洩城中水入于江俗號為柵寨門乾/道五年史正志景定元年馬光祖皆甞重建水道久湮
今至元五年集慶路重加修浚又按梁嚴植之縁柵塘/行見人患臥塘側植之下車問之曰荆州人為人傭疾
篤而船主棄也植之載還治之經年而差請終/身充奴報厚德植之遺資糧遣之即此柵塘也
横塘按實録在淮水南近陶家渚縁江築長堤謂之横
塘淮在北接柵塘宮苑記呉大帝時自江口縁淮築堤/謂之横塘北接柵塘在今秦淮逕口
呉時夾淮立柵自石頭南上十里至查浦查浦南上十/里至新亭新亭南上十里至孫林孫林南上十里至板
橋板橋南上三十里至烈洲呉都賦曰横/塘查下邑屋隆夸樓臺之盛天下莫比
倪塘在城東南二十五里晉書王敦自湖隂使王含錢/鳳等以兵五萬逼京師帝親
[005-57b]
率六軍次南塘夜募勇士陳嵩等領甲卒千人渡水掩/其未備大破含軍于越城含軍既敗乃率餘黨自倪塘
西置五城如却月勢即此處也南史劉毅初當之荆州/表求東還辭墓去都數十里不過拜闕宋武帝出倪塘
會毅胡藩請殺之帝曰吾與毅俱有剋復功其過未彰/不可自相圖其後北討謂藩曰若從卿倪塘之謀無今
舉也梁書齊兵自秣陵東跨淮立橋引/兵渡自方山進及倪塘互見五城下
臨賀塘在城東三十里屈曲一十里溉田二十頃梁臨
賀王蕭正德理田於此因名
銅塘在城東四十里屈曲十五里溉田二十頃
長塘在城東南六十里屈曲五十里溉田百頃
[005-58a]
王塘在城東四十里屈曲十五里溉田三十頃
開善塘在城東三十里屈曲十五里溉田二十頃
蠡湖塘在城北二十里屈曲十三里溉田十頃
劉塘在城北三十里屈曲二十里溉田十頃
水門塘在城東三十五里屈曲一十里溉田十七頃
黄家塘在城南菜園務舊在軍寨内今地名黄家塘寨
赤山塘在城東三十五里濶五丈深一丈溉田一百五
十頃
[005-58b]
郭干塘在長隠山東塘五畞深五尺一寸灌田六十餘
畞其近村亦以郭干名水常滿鄉人涸之必有震電屬
茅山鄉十三都石頭堽
赤石塘陶隠居云赤石田在中茅峯西食此塘水利溉
田十餘頃
上鈐塘在句容縣南十三里計四十一畞一角四十二
步深五尺三寸溉田一百一十三畞
下鈐塘計六十七畞二角三步深五尺三寸溉田二百
[005-59a]
單二畞
郭西塘在句容縣西一里計一百八十畞一角五十步
深七尺三寸溉田五百七畞
梅家塘在海眼西
南黄塘在句容縣東北十里赤堽約八畞深五尺溉田
二百頃
西黄塘在句容縣東北十里澗西大小十三所廣一十
五畞溉田一百五十頃
[005-59b]
溧水有官塘楊塘茭塘荆塘解塘莆塘沙塘柘塘鴉飛
塘白水塘清水塘曽家塘齊母塘南塘五穀塘魯塘徐
塘芮塘傳嵇社塘溧陽有香苗塘石臼塘虎塘馮塘真
武塘浦里塘青塘又南塘各見本志
   井泉
景陽井一名臙脂井又名辱井在臺城内陳末後主與
張麗華孔貴嬪投其中以避隋兵其井有石闌多題字
舊傳云闌有石脈以帛拭之作臙脂痕或云石脈色類
[005-60a]
臙脂按曽南豐集辱井銘曰辱井有篆文云辱井在斯
可不戒乎并下文共十八字在井石檻上不知誰為文
又有景陽樓下井銘又有陳後主叔寶辱井記及江寧
縣興嚴寺井石檻銘莫知誰作也景定修志時已不可/辨今存片石在郡學
中詳見/古迹志
龍天王井在臺城前舊傳梁武帝為郗后立龍祠井上
號龍天王井梁陳皆祀之六朝記云梁武帝郗后性妬/忌武帝初立未冊命因忿懟
乃投殿庭井中衆赴井救之已化毒龍煙熖衝天人莫/敢近帝悲嘆久之乃冊為龍天王使井上立祠自梁歴
[005-60b]
陳享祀不絶陳滅遷其祠於西京道德寺大業初又置/祠於舊處今按梁史武帝即位郗后已死於雍州或其
神見耳詩以虵虺為女子之祥武帝親立齊和帝復奪/而弑之惡念所感虵虺見妖不亦宜乎前志疑而不載
過/矣
義井在城南天禧寺側天聖五年郡人唐文遇出家帑/令寺僧可政請于丞相李公迪
所/鑿
三義井在石頭城後清涼寺莊及石子岡七里鋪共三
南唐保大三年置井闌上有僧缺二刻字又金陵故/事有三井在瓦官寺後汲一井則 井俱沸因名其
地為三井缺北言神農生而九井自出今隨縣北界厲/鄉缺 重山 有九井汲一則八動有神農所生石六
[005-61a]
上有神農廟老子亦生於此然當塗南十里亦有九井/山伏滔記云丹陽縣南有九井五乾四通大江寰宇記
云穰之九井與江寧三井皆汲一則餘俱震縣復有烈/山烈洲臨江中或以為烈山氏故迹未必然也姑存以
備/攷
應潮井在蔣山頭陀寺山頂第一峯佛殿後蔣山塔記/云梁大同
元年後閤舍人石興造山峯佛殿殿後有一井其泉與/江潮盈縮増減相應段承式酉陽雜俎云蔣山有應潮
井在半山之間俗傳云與江潮相應甞有破船朽版自/井中出貞觀中有牧兒汲水得杉板長尺餘上有朱漆
字曰呉赤烏二年豫章王子駿之船石邁古迹編曰應/潮井在蔣山頂古頭陀寺後其井與江潮相通盈縮常
應時於井間得/蘆根斷帆之屬
[005-61b]
蔵冰井宮苑記在城東北十里覆舟山北宋孝武大明/中鑿以藏冰
齊梁陳/皆因之
沸井在句容縣東三十五里丹陽記曰句容縣有沸井/亦曰沸潭又曰句容縣東
三十五里有龍岡岡頂有沸潭周廻十二丈聞人聲便/沸不聞不涌也異苑曰句容縣有延陵季子廟廟前井
及瀆常自涌沸于今猶然圖/經云在縣東三十里虎耳山
響井在江寧縣陶呉鎮西北二百餘步響井闌尚存元/祐五年四字或
以紗帛䝉其上以物擊之則作鼓聲或以瓦石投/其中則作鐘磬聲景定志云屬陳主簿家園中
許長史井在茅山玉晨觀内今有碑碣存陶隠居云舊/在許長史宅
[005-62a]
歲久堙没後得井於觀中其泉/色白而甘有井銘乃徐鉉所作
陶隠居井在茅山華陽宮前東橋陶貞白七次丹成皆/中等神人告以定分
止合得此中丹於是服之遁景而去井歲久堙没政和/初道士莊慎修索而得之初去三尺許得瓦井䦨雖破
合之尚全環刻大字云先生丹陽人仕齊奉朝請壬申/歲來山棲身髙靜自號隠居同來弟子呉郡陸敬游其
次楊王呉戴陳許諸生供奉階宇湖熟潘邏及逺近宗/禀不可具記悠悠歴代詎勿識焉梁天監三年八月十
五日錢塘陳宣懋書及見磚甃又穿數丈獲一圓石䂓/徑九寸許列十一趾滌之朱色粲然又得銅爐有柄若
今手爐仍於砂石間有丹一粒大如芡實光彩射人亟/取之遂墜井中水極甘冷雖大旱不竭爐現藏宮中
樂官井在溧陽舊縣寨東百餘步南唐時東以太湖與/錢氏為界溧陽屯兵
[005-62b]
間遣諸子巡視有憩於驛者樂工忤意沈之井滯魄為/祟託宿必魘或死無敢入者後有逹官欲寓宿驛吏以
事告不信其夜果見服緋緑者數輩自井出叱問具陳/寃狀祈葬遺骼於髙原達官許之復投于井明日為出
其骼以葬其怪遂絶今猶呼/樂官井即當時驛之所在云
湯泉在城東六十里上元縣神泉鄉湯山其處有聖湯
延祥院舊凡十所今存者六吳地記曰江乗縣有湯/山出湯泉三所可以治
疾張勃呉録曰丹陽江乗縣有湯山出溫泉三所宋劉/義㳟湯泉銘云秦都壮温谷漢京麗湯泉炎徳資逺液
暄波起斯源石邁古迹編云鴈門山北有湯泉去都七/十里用以洗浴治瘡飲之已腸胃冷疾齊時有老沙門
語彼村人云此/鑊湯之衝也
[005-63a]
忠孝泉近忠孝亭武舉狀元/周虎有記
玉兔泉在府學東廊前秦檜未仕時宿學夜見白兔入/地使人掘之一丈許得泉檜既
入仕設井闌鐫石篆書玉/兔泉三字檜甞置田入學
一人泉宋熈泉見前蔣/山圖攷
道光泉見蔣山下熙寧八年僧道光披榛莽得泉深五/尺穴竹引注寺中由嶺至寺凡三百步王荆公
手植二松於其旁其後道光又得一泉合為一派主寺/者作屋覆其上名曰䝉亭以此泉得之道光故名道光
泉/
張山大泉在山之陽合衆小泉深廣丈餘溉田/百頃春夏不竭客至則沸又名玉泉
[005-63b]
喜客泉在茅山棲真觀南客至則湧沸而起句曲三茅/山記喜客
泉在大茅峯北垂方數尺/客至即沸故名曰喜客泉
撫掌泉在茅山崇壽觀前雖旱不涸在昭明讀書臺下/舊記云在鴻禧院
東聞擊掌之聲湧出如沸其味/甚佳冬時常暖亦呼為冬溫泉
白騎泉在城北十五里石邁古迹編云呉大帝時蔣帝/乗白馬執白羽扇見形於此馬
跑地成泉因以名之其泉在/亭山之側屬上元縣慈仁鄉
白乳泉在攝山棲霞寺千佛嶺下昔因人伐木始見石/壁上刻隸書六大字
曰白乳泉試茶亭/不知得名於何人
[005-64a]
陳隆泉石邁古迹編曰隸上元縣丹陽鄉絳岩山之北/父老相傳昔有陳隆道人甞結茅其側其泉清
澈甘冷遶山十餘泉皆所不及建炎中居民避難山/中取給此泉泉之東有屋基平坦無石莫知所因
田公泉在茅山玉晨觀東南一里亦呼柳谷泉真誥定/録言華
陽雷平山有田公泉飲之除腹中三蟲與隠居泉水同/味云是玉沙之流津也用以浣衣不用灰以此為異
玉液泉舊記云有二泉一在茅山崇壽觀後山堽上路/西畔僊人捧石北泉若乳色甘而香能去腹中
諸疾俗呼為香泉一/在三角山玉液菴
海眼泉舊記云有二泉一在楊尚書山房常時泉涌能/應海潮在積金中茅之西今元符宮西園是也
一在墨/池西
[005-64b]
茅山有益人泉玉蝶泉靈泉洞泉玉砂泉朱砂泉鹿跑
泉百丈泉饙飲泉丹谷泉陶公泉一勺泉溧水有禀丘
山泉㔶船山泉各見本志
   諸水
鍾山水李衞公浮槎山水記云李侯以鎮東留後出守/廬州因遊金陵蔣山飲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
上有石池涓涓可愛葢陸羽所謂乳泉漫流/者飲之甘則鍾山水與浮槎之水其味同也
石頭城下水中朝故事云李德裕博達居廊廟日有親/知奉使京口李曰還日金山下揚子江中
零泉水與取一壺來其人舉棹日醉而忘之泛舟至石/頭下方憶乃汲一瓶於江中歸京獻之李公飲後訝嘆
[005-65a]
非常曰江表水味異於頃歲矣此頗/似建鄴石城下水其人謝過不隠也
八功德水在蔣山悟真庵後梁天監得名天聖中知上/元縣梅摯記
云鍾山之陽有泉曰八功德梁天監中有胡僧曇隠飛/錫寓止修行有一厖眉叟相謂曰予山龍也知師渴飲
功德池措之無難矣人與口滅一沼沸成深僅盈尋廣/可倍丈浪井不鑿醴泉無源水旱若初澄撓一色厥後
西僧繼至云本域八池一已眢矣此味大較相類豈非/竭彼盈此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饐八
蠲痾又其効也夫姜詩孝聞獲淵開而鯉躍貳師誠至/因劒刺以流飛義有激而相求物何逺而不應向匪兼
濟則為怪力是泉也方外凈因寰中美利矧其靈者安/可忽諸世故流離滋液長在惜其風雨不庇荆蕪四侵
寂寥山阿孰為起廢史館學士蘭陵蕭公貰以已俸作/亭甃板石皆自南康購至楹柱四下東府所成鑿厓以
[005-65b]
審曲匱土以端術奢不至侈巋然獨存仍練僧結廬於/前以掌之庶幾便民汲息客游非有徼於妄福也嘉定
初鍾將之重/修趙師縉記
曲水晉海西公於鍾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水經注曰/舊樂遊苑
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為/曲水武帝引流轉酌賦詩
溧水一名瀨水在溧陽州西北四十里前漢地理志云/溧水出南湖祥
符圖經瀨水西承丹陽湖東入長塘湖葢丹陽湖即南/湖也景定志云固城春秋時呉瀨渚縣見勝公廟記漢
溧陽縣治在焉隋開皇十一年割溧陽之西置溧水縣/固城在溧水縣界宋紹興中得後漢溧陽校官碑於固
城湖之傍故知其為漢縣治丹陽湖在其南一曰南湖/溧水出南湖而東縣在水之北水北曰陽故名溧陽自
[005-66a]
東埧既成於是丹陽湖水不復通本州界然古溧水之/出於丹陽湖明矣今州西北有水源出曹山逕溧水州
界東流入本州界合于永陽江六朝事迹編及乾道建/康志皆指曹山之水為溧源非也元和郡縣志謂溧水
在溧陽縣南六里葢唐溧陽縣治即今之舊縣也溧水/東流為永陽江江上有渚曰瀨渚即伍子胥乞食投金
處故又曰投金瀨自瀨渚東流為瀨溪鄉民訛為爛溪/入長塘湖一派東流為呉王漕呉王漕楊行密時漕運
所行也或以為春秋時之呉王真誥云夫至貞者萬乗/不能激其名投金溧女是也陶隠居注云金溧女是子
胥所逢浣紗於溧水之陽者後既投金以/報之故謂之金溧詳見李白所作瀨女碑
呉王漕水源出溧水州東廬山東南流入呉漕過白馬
橋馬沈二港下入丹陽湖
[005-66b]
太山水源出溧水州南流入固城湖經五堰東入溧陽
州三塔港
亭水源在句容縣北三十里亭山南繞縣城東與赤山
湖水合流下百堽堰入秦淮
溧陽州有黄墟蕩清水蕩茅山有大羅源桐花源霞架
海丹砂泓陽谷汧皆見本處志
汝南灣在府城東八里當秦淮曲折處晉汝南王渡江/家於此遂名汝
南灣東冶亭在灣之東南乃晉太元中餞送之所齊陸/慧曉清介自立與張融鄰居劉瓛弟璉字子敬云二人
[005-67a]
並居其間水必有異味特酌飲之至/今取此水釀酒甚佳事見覧古詩注
桐樹灣在秦淮南向逼府城北臨淮水岸舊植桐甚繁
故名東北有浮航即長樂橋也宋人稱桐林見銀樹堰

明月灣在句容縣西南一里通淮謝安石曽月夜泛舟
垂釣今釣基尚存
烏龍潭在城北鍾山鄉永慶寺之前水旱禱祈屢應輿/地
志宋元嘉末有黒龍見𤣥武湖側/今潭近湖疑即當時所見之處
[005-67b]
菖蒲潭在句容縣僊人房許長史居此學道又顧著作
山房多産菖蒲一寸九節
句容縣有護軍潭白龜潭溧水州有龍潭石龍潭見各
處志
投金瀨在溧陽州西北四十里源出曹姥山經溧水州
界東流入州界南流為潁陽江江上有渚曰瀨渚
   巖洞
鍊丹巖在茅山側
[005-68a]
衆真巖在茅洞側
錢真人誦經巖在燕口洞上
曲水穴在碧巖下
石城洞一名龍洞在城西一里二百步石頭西嶺下臨
大江當嶄絶之處有洞户真誥云此小有洞天之南門
也俗呼為龍洞口
華陽洞在茅山側三茅二許俱得道於此洞其洞門五
三門顯二門隠茅山記云華陽西南有二洞其西在崇/壽觀後其南在元符宮東宋投金龍玉
[005-68b]
簡於此六朝記云十大洞天之第八名中金壇長百丈/復有玉碣皆載神僊祕事三茅二許俱得道於此靈異
至多見陶貞白華陽頌真人曰天無謂之空山無謂之/洞人無謂之房山腹中空虚謂洞庭人頭中空虚謂洞
房是以真人處天處山處人所謂出入無間葢天地之/有山洞由人身之有腧穴神&KR0587之所行焉太元内傳曰
句曲之洞宮有五門南兩便門東西便門北大便門合/五門也隠居云今山南大洞即是南面之西便門東門
似在栢枝壠中北良常洞即是北大便門而東西並未/顯定録君㖟言東便門在中茅東小阿口則西便門應
在今呼作/石墳處也華陽南洞在大茅山下栢枝壠中唐越州刺/史裴肅字中明造松子石案用以
朝/真茅洞在元陽觀石壇下即南面之西便門定録君㖟/言大茅山有小穴在南謂之南便門但精潔齋
心向於司命又常以二日望山延迎請祝自然得見吾/也誠之至矣隂宮何足不觀乎左慈復何人耶洞西又
[005-69a]
有繡/衣石華陽洞東便門定録君㖟言中茅山東有小穴才/如狗竇劣容人入耳愈入愈濶外以磐石
掩塞穴口故餘小穿如杯大使山靈守衞之此磐石穴/時時開發耳謂之隂宮之阿門子勤齋戒尋之得從此
而入易於良常洞口良常洞多沙路曲僻經水處不大/便易又道路逺不如小阿穴口直下三四里便徑至隂
宫東𤣥掖門自非已成/僊人不得其門而入也華陽西洞在積金山東嶺下隠/居所謂積金山洞颼
颼有風者是也累朝金籙/投龍簡於此即西便門也良常洞華陽北大便門也是/為保命君所治定録
君㖟言良常北垂洞口直至嶺南行二百步有秦始皇/埋蔵白璧一雙上有小磐石在嶺上以覆埳處李斯刻
書璧其文曰始皇聖德平章山河廵狩蒼川勒銘素璧/始皇所履山川皆禮以玉璧不但句曲而已洞北石壇
即許真人掾燒香禮拜解化之/處真誥所謂北洞告終以此羅姑洞在金菌山西即/九疑山女僊人
[005-69b]
羅郁/也髙居洞與羅姑洞並/石限界之玉柱洞在華陽西洞南中積/石乳四面僅容人行
酆都洞在紫/陽觀小青龍洞在小茅西/朱砂泉上天䆫洞在積/金山碧巖洞
在崇夀觀後洞頂為嶔/崟亭古木危基存焉女僊洞在碧巖洞東三十步穴/口下視如眢井然相傳
任真人之女得/道變遁于此栢枝洞在金牛穴南昔人深入/聞太湖風濤鼔楫之聲慶雲洞
在海江/山下黒虎洞在華陽南洞/九錫碑之左黄龍洞在九錫/碑之右南斗洞在/三
角山女官/妙法庵海泉洞在皇甫谷泉/源深不可測水龍洞在白雲/峯下燕口洞
在方隅山南有洞室女僊人錢妙真遁化其中淳祐五/年巡檢使夏侯嘉貞與建隆觀道士詣洞投龍簡是夕
雷震洞户開一㕔吏深入遇/道士與來禽一食之絶粒方隅洞在方隅山上真誥/方隅洞有二門其
[005-70a]
一即燕口洞也洞名方源館南通大/茅南之方山亦有二洞口見於外夫子洞在良常對/山孔子未
甞入呉不知/何以得名方臺洞在方山下有洞室兩口見外與華/陽通號為别宇幽館得道者處焉
世人呼為/白石洞青龍洞在帢幘山去方山十餘里帢幘山今/人呼為丫頭山在溧陽州界隠居曰
有大口見外昔有人深入見一大青虵因相/與呼為青龍洞其洞宏廓深委凡迹可至也
大茅洞在大茅峯南詳見前華陽洞茅山記云洞在大/茅山前後玉液泉
為正路洞前亦有石壇洞内有石鐘磬直下可行七八/里能容一二百人其内流水不絶色若染藍石澗潺湲
可愛路通無窮但險峻難涉耳又云外有石壇内/有石鐘磬旌節人物皆石入者非人必見異物
越翳王洞在句容縣乾元觀内翳為勾踐四世孫葬/句容縣大横山下
[005-70b]
金牛洞在句容縣崇壽觀東秦時採金獲金牛為女子/所觸遂躅而出跡著于石
又云覔牛至丁角地因名曰上闌下/闌又有犇牛牛犇入海不復觀之也
   洲浦磯汀夾/沙並附
白鷺洲在城之西與城相望周廻十五里酈道元水經/云江寜之新
林浦西對白鷺洲丹陽記曰白鷺洲在縣西三里洲在/大江中多聚白鷺因名宋曹彬等破南唐兵五千於白
鷺洲即此地建炎末烏珠侵軼江南回至江口聞王師/將以海舟中流邀其歸路遂用牛犂等於白鷺洲一夜
鑿一小河乗輕船而走詳見新河李太白詩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又宿白鷺洲寄楊江寧詩
云朝别朱雀門暮宿白鷺洲送殷/淑云白鷺洲前月天明送客回
[005-71a]
馬昂洲在城西北周迴十五里寰宇記云馬昂洲在縣/北二十三里南徐州記
臨沂縣北有馬昂洲晉元帝渡江牧馬于此因名梁書/南兖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退
西昌世子彧率兵二萬至馬昂洲即此處陳軒/金陵集王祖道詩云石頭虎踞海洲岸馬昂槽
新洲一名薛家洲去城北四十里今幕府山相對有上
新洲下新洲呉志太平元年朱據欲討孫綝綝遣孫憲/等以舟兵逆據江都獲據於新洲晉隆安
五年海賊孫恩向京師聞譙王尚之在建康復聞劉牢/之已還至新洲不敢進而去南史宋武帝微時貧甚自
往新洲伐荻有衲布衣襖等皆敬皇后手自作既貴以/付會稽公主曰後世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宋
武帝伐荻新洲時見大虵長數丈射之傷明日復至洲/裏聞有杵臼聲往覘之童子數人皆新衣於洲中擣藥
[005-71b]
問其故荅曰主為劉寄奴所射合藥傅之帝曰主神何/不殺之荅曰寄奴王者不可殺帝叱之皆散收藥而反
祥符圖經云隋末/始漲故名新洲
舟子洲在城南隅周廻七里梁天監十三年以朱雀門/東北淮水紆曲數有水患
又舟行旋衝太廟灣乃鑿通中央為/舟子洲諸郡秀才上計憩止於此
穊洲在城東北七十五里周廻三十八里南徐州記云/石壠山北江
中有洲今百姓於洲上/穊種所收倍於平陸
茄子洲在城西南十三里周廻十二里溫嶠陶侃赴難/討蘇峻侃泊茄
子洲郗鑒自廣陵來會寰宇記云茄子洲夏日堪泊船/冬月淺涸永昌之初其洲忽一日崩陷數里其形曲折
[005-72a]
作九/灣
烈洲在城西南七十里呉舊津所也内有小河可泊船
商客多停此以避烈風故名又見烈山下世説云桓宣/武在南洲與
會稽王會於溧洲漾舟江側謝公亦在坐狂風忽起波/浪鼔湧非人力所制桓有懼色會稽亦微異惟謝怡然
自若頃間風止桓問謝曰向那得/不懼謝徐笑曰何有三才同盡理
鷄距洲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周廻三十里
烏沙洲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周廻二十里
楊林洲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周廻十八里
[005-72b]
木𤓰洲在城西南二十八里周廻二十里
浮洲在城西南八十里周廻二十里
龍潭洲在城西南九十五里周廻一十五里
合興洲在城西南九十五里周廻一十二里
鰻鯬洲在城西南七十里周廻三十五里西對和州烏
江縣以水多鰻鯬故名
董雲洲在城西南十五里西有小江名澧江故一名澧
江場其上有田五百頃雲亦/作筠
[005-73a]
丁翁洲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周廻十五里昔有隠士晦/其名惟稱丁
翁居洲上/故為名
簰槍洲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周廻十七里南唐保大中/治宫室取材
於上江成巨筏至此時會潮退為浮沙所沫漲成/洲渚宋景德三年南岸潰出大枋木二十餘條
落星洲見前落/星岡下
魚袋洲在城西南八十里周廻五里形如佩魚因以為

烏江洲在城西南六十里周廻二十五里接烏江縣西
[005-73b]

迷子洲在城西南四十里周三十里王荆公次韻葉致/逺詩云迷子山前
漲一洲木人/圖志失編收
張公洲在城西南五里周廻三里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裴之髙等舟師二
萬次張公洲陳覇先擊破侯子鑒師于張公洲梁書王/僧辯陳覇先耀軍于張公洲髙旂巨艦過江蔽日景登
石頭城覩之不悦曰/彼軍如是不易敵也
蔡洲今名蔡家沙一名蔡家洲在城西南十二里周廻
五十五里隔岸呉時為客館晉史王敦在石頭欲禁私/伐蔡洲荻以問群下溫嶠
[005-74a]
曰中原有菽庶人採之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若禁人樵/伐未知其可陶侃討蘇峻與温嶠庾亮等率舟師四萬
旗鼓百里次于蔡洲盧循作亂戰旗十餘萬舟艦數百/里連士而下劉裕登石頭以望曰賊自新亭直上且將
避之若回泊蔡洲此成擒爾時徐道覆請於新亭焚舟/而戰循曰不然不如按甲蔡洲以待之初劉裕望見船
向新亭有懼色及見回泊蔡洲喜曰賊落吾下也遂率/兵進戰縛以大筏因風逼之大破循軍於江中循遁走
侯景次臺城裴之髙援兵至後渚結陣于蔡洲景分屯/南岸陳覇先討景大軍進姑熟先鋒次蔡洲即此也
長命洲梁武帝放生之所也在石頭城前梁武帝日市/鵝鴨鷄豚之
屬放此洲名為長命洲置户十家常以粟穀飼餧歲各/千數而為狐狸所食及掌户竊而煑者各半輿地志云
魏使李恕來聘帝時於此放生問恕曰北主頗/知此事乎對曰魏國不殺亦不放帝無以應之
[005-74b]
江乘浦在城西北十七里史記秦始皇東遊於此渡江/南徐州記江乗縣西二里有
大浦發源於石城山東入大江因縣為名呉徐盛作疑/城自石頭至江乗晉蔡謨自土山至江乗鎮守八所城
壘凡十/一處
蟹浦在城西北十六里輿地志云白下城西南有蟹浦/源出鍾山北流九里入大江齊
崔慧景軍敗走單騎至蟹浦投漁人太叔榮之榮之故/為慧景門人時為蟹浦戍謂之曰吾以樂賜汝汝為吾
覓酒既而為榮之所/斬以頭内籃中送都
鄱陽浦在石城西上通秦淮下入馬昂洲九里達于江
舊經云昔鄱陽王甞/於此置水田因名
[005-75a]
牧馬浦在城東南三十九里按丹陽記牧馬亭東南一/里有牧馬浦晉永和中所
置流入秦淮浦上舊有橋謂/之牧馬橋南朝放牧多在此
慈𧖟浦在城東十里濶五十步深一丈下通江
京江浦在城東北五十一里濶五丈深一丈通大江
大同浦在城東北五十二里濶五丈深九尺通大江
小同浦在城東北六十七里濶五丈深一丈下通大江
泉水浦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濶五丈深九尺源出白下
山南流十二里入秦淮
[005-75b]
鍾浦在城東十五里濶四丈深八尺源出鍾山南流七
里入于秦淮攷之金陵圖元有鍾浦橋
同夏浦在城東十五里濶五丈深七尺南入秦淮浦在
廢同夏縣南因名
羅落浦在城東北六十里濶四丈深八尺合于攝湖流
十二里入大江宋武帝至羅落橋即此
白社浦在城東北二十五里金陵故事云發源/鍾山西注秦淮
查浦在石頭城南上十里建康實録陶侃屯查浦李陽/與蘇逸戰于查浦盧循犯建
[005-76a]
鄴宋武帝柵石頭斷查浦以拒之皆此吳時夾淮立/柵自石頭南上十里至查浦查浦南上十里至新亭
龍藏浦在舟子洲岸西南古曲秦淮是也互見秦淮下
板橋浦在城西南三十里濶三丈五尺深九尺下入大
李白有秋夜板橋浦獨酌懷謝朓詩上天何/所有迢迢白玉繩斜低建章闕耿耿對金陵
江寧浦在城南七十五里源出太平路當塗縣界長三
十里濶七尺深一丈二尺溉田一百二十頃夏秋勝三
百石舟春冬勝一百石舟梁末徐嗣徽任約領齊兵萬/人還據石頭陳高祖遣兵往
江寧據要險以斷賊路賊水步不敢進/頓江寧浦口遣侯安都領水軍襲破之
[005-76b]
秣陵浦在城南五十里濶十丈長十里深一丈一尺溉
田四十頃輿地志云浦以舊縣為名源出龍山北流十/里入葛塘湖又十里入長溪合秦淮冬夏勝
三百石舟春秋勝/一百五十石舟
三山磯在城西南七十五里翰府名談陳堯咨泊舟三/山有老叟缺 午時天
大風舟行必覆宜避之來日缺至折木舟皆離岸公託/以事日午黒雲起天末大風暴 飛沙怒濤若山
行舟皆溺公驚嘆又見前叟曰某江之遊奕將也公它/日當位宰相固當奉告公曰何以報德叟曰吾本不求
報貴人所至龍神理當衞護願得金光明經一部乗其/力薄得遷職公許之至京以金光明經三部遣人至三
山磯投之夢前叟曰本止祈一部/公賜以三今連陞數職再拜而去
[005-77a]
蚵蚾磯在城西南唐書云汪台符上書陳民間利病十/餘條烈祖善之而宋齊丘疾其才因使
親信誘台符痛飲推/沉石城蚵蚾磯下
欒家磯在城西北二十五里上元縣金陵鄉長慶村之
西實録宋熈寧五年詔賜江東路轉運使韓鐸新提㸃/刑獄張稚圭詔書奬諭仍賜銀絹以提舉開江寧府
張公凸上欒家磯/馬鞍山河道也
九里汀在城東南五十里東下入秦淮溉田五百二十
實録呉寶鼎元年後主在武昌永安山賊施坦等反/刼後主弟永安侯謙入建鄴衆萬餘人丁固諸葛靚
等逆討於九里汀即此處戚氏云城南大路過郭公橋/行長堤一道凡九里直達秣陵鎮兩旁有深溝有田地
[005-77b]
名九/里汀
碙砂夾在城西南七十里
西浦郡國志金陵西浦亦云頃口即桂陽張碩捕魚/遇神女杜蘭香處曹毗有續蘭香歌詩十篇
大桑浦在江寧縣西二十里寰宇記云呉大帝討關侯/使吕範屯兵處然當在上
流之/柴桑
澒洞沙洲在江中去城百二十里周二十里
龍潭洲去城九十五里周十五里
陶家渚在石城塢西古餞北使處長江圖謂渚西對蔡/洲呉時陶璜或云晉
[005-78a]
陶回宅之/後渚也
溧水州有莆塘港樊步港官溪港馬沈港牛兒港白龍
港鹽渚溧陽州有瀨渚上善圩見各處志
 
 
 
 
 
[005-78b]
 
 
 
 
 
 
 
 至大金陵新志卷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