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i0019 樂律表微-清-胡彥昇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樂律表㣲卷六
           原任知縣胡彦昇撰
製調下


宋書律志晉太始十年中書監荀朂中書令張華出御
府銅竹律二十五具部大樂郎劉秀等校試其三具與
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視其銘題尺寸是
笛律也朂奏問協律中郎將列和作笛為可依十二律
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後以為樂不和辭太康東
[007-1b]
箱長笛已長四尺二寸今當復取其下徵之聲於法聲
濁者笛當長訃其尺寸乃五尺有餘和昔日作之不可
吹也又笛諸孔雖不校試意謂不能得一孔輒應一律
也又問和笛有六孔及其體中之空為七和為能盡名
其宫商角徵不孔調與不調以何檢知和辭先師相傳
吹笛但以作曲相語為某曲當與某指初不知七孔盡
應何聲也若當作笛其仰上方笛工依按舊像訖但吹
[007-2a]
取鳴者初不復校其諸孔調與不調也又問和若不知
律吕之義作樂音均高下清濁之調當以何名之和辭
毎合樂時隨歌者聲之清濁用笛有長短假令聲濁者
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調也聲清者用二尺九
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調也漢魏相傳施行皆然和所稱
以二尺三尺為名俗而不典部郎劉秀鄧昊等以律作
笛三尺二寸者應無射之律若宜用長笛執樂者曰請
奏無射二尺八寸四分四釐應黄鍾之律若宜用短笛
執樂者曰請奏黄鍾依案古典及今音家所用六十律
[007-2b]
者無施于樂謹依典記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宫之法
制十二笛象記注圖側如别省圖不如視笛之了故復
重作蕤賓伏孔笛
 晉御府所藏笛律即荀朂笛譜所本十二笛即十二
 調也但列和言漢魏相傳但有三尺二二尺九等名
 則笛之據宫稱調自朂譜始初朂欲得一孔應一律
 而列和亦不知七孔盡應何聲則笛之按孔以定律
[007-3a]
 亦自朂始也
 十二笛譜
黄鍾之笛正聲應黄鍾下徵應林鍾長二尺八寸四分
四釐有竒正聲調法以黄鍾為宫則姑洗為角翕笛之聲應姑洗故以四角之長為黄鍾之笛也其
宫聲正而不倍故曰正聲正聲調法黄鍾為宫第一孔應鍾為變宫第二
南吕為羽第三孔林鍾為徵第四孔蕤賓為變徵第五附孔
洗為角笛體中聲太簇為商笛後出孔也商聲濁于角當在角下而角聲以在體中故上其
商孔令在宫上清于宫也然則宫商正也餘聲皆倍也是故從宫以下孔轉下轉濁也此章說笛孔上下大律
之名也下章說律吕相生笛之制也正聲調法黄鍾為宫作黄鍾之笛將求宫孔以姑洗
[007-3b]
及黄鍾律從笛首下度之盡二律之長而為孔則得宫聲也宫生徵黄鍾生林鍾也
以林鍾之律從宫孔下度之盡律作孔則得徴聲也徴生商林鍾生太蔟也以太蔟律
從徵孔上度之盡律以為孔則得商聲也商生羽太蔟生南吕也以南吕律從商孔下
度盡律為孔則得羽聲也羽生角南吕生姑洗也以姑洗律從羽孔上行度之盡律而
為孔則得角聲也然則出于商孔之上欲吹笛者左手所不及也從羽孔下行度之盡律而為孔亦得角聲出
于附商孔之下則吹者右手所不逮也故不作角孔推而下之復倍其均是以角聲在笛體中古之制也音家
舊法雖一部再倍但令均同適足為唱和之聲無害于曲均故也周語匏竹利制議宜謂便于事用從宜者也
[007-4a]
角生變宫姑洗生應鍾也上句所謂當為角孔而出商上者墨㸃識之以應律也從
此㸃下行度之盡律為孔則得變宫之聲也變宫生變徵應鍾生蕤賓也以蕤
賓律從變宫下度之盡律為孔則得變徵之聲十二笛之制名以其宫為主相生之法或倍或半其便事用例
皆一者也下徴調法林鍾為宫第四孔也本正聲黄鍾之徵徵清當在宫上用笛之宜倍
令濁下故曰下徵下徵更為宫者記所謂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宫者然則正聲調清下徴調濁也南吕
為商第三孔本正聲黄鐘之羽今為下徴之商應鍾為角第二孔也本正聲黄鍾之變宫今為
下徵之角黄鍾為變徵下徵之調林鍾為宫大吕當變徵而黄鍾笛本無大吕之聲故假用黄鍾
以為變徵也假用之法當變徵之聲則俱發黄鍾及太蔟應鍾三孔黄鍾應濁而太蔟清大吕律在二律之間
俱發三孔而微磑&KR2671之則得大吕變徵之聲矣諸笛下徵調求變徵之法皆如此太蔟為徵笛後
[007-4b]
出孔本正聲之商今為下徵之徵姑洗為羽笛體中翕聲也本正聲之角今為下徵之羽
賓為變宫附孔是也本正聲之變徵今為下徵之變宫然則正聲之調孔轉下轉濁下徵之調孔轉
上轉清也清角之調以姑洗為宫即是笛體中翕聲也于正聲為角于下徵為羽清角
之調乃以為宫而哨吹令清故曰清角唯得為宛詩謡俗之曲不合雅樂也蕤賓為商正也
鍾為角非正也南吕為變徴非正也應鍾為徴正也黄鍾為羽
非正也太蔟為變宫非正也清角之調唯宫商及徵與律相應餘四聲非正者皆濁一律哨吹
令清假而用之其例一也凡笛體中用角律其長者八之蕤賓林鍾也
[007-5a]
者四之其餘十笛皆四角也空中實容長者十六短笛竹宜受八律之黍也若長
短大小不合于此或噐用不便聲均法度之齊等也然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齊必不得已取其聲均合
三宫一曰正聲二曰下徵三曰清角二十一變也宫有七聲錯綜用之故二十一變也諸笛
例皆一也伏孔四所以便用事也一曰正角出于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
也三曰變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四曰變徵逺于徵孔倍令髙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取則于琴徽也四
者皆不作其孔而取其度以應進退上下之法所以協聲均便事用也其本孔隠而不見故曰伏孔
大吕之笛正聲應大吕下徵應夷則長二尺六寸六分
三釐有竒
太蔟之笛正聲應太蔟下徵應南吕長二尺五寸三分
[007-5b]
一釐有竒
夾鍾之笛正聲應夾鍾下徵應無射長二尺四寸
姑洗之笛正聲應姑洗下徵應應鍾長二尺二寸三分
三釐有竒
中吕之笛正聲應中吕下徵應黄鍾今按中吕笛晉志宋志並闕宋志姑
洗笛下注云周語曰三間中吕宣中氣也葢中吕笛下注也今本失寫中吕笛誤注姑洗笛下梁武中吕笛長
二尺九寸
[007-6a]
㽔賓之笛正聲應㽔賓下徵應大吕長三尺九寸九分
五釐有竒變宫近孔故倍半令下便于用也林鍾亦如之
林鍾之笛正聲應林鍾下徵應太蔟長三尺七寸九分
七釐有竒
夷則之笛正聲應夷則下徵應夾鍾長三尺六寸變宫之法
亦如㽔賓體用四角故四分益一也
南吕之笛正聲應南吕下徵應姑洗長三尺三寸七分
無射之笛正聲應無射下徵應中吕長三尺二寸
應鍾之笛正聲應應鍾下徵應㽔賓長二尺九寸九分
[007-6b]
六釐有竒
 此荀朂所為十二笛其黄鍾之笛自上而下前第一
 孔為黄鍾宫者馬融笛賦以京房所加後出之孔為
 商聲則第一孔為宫矣第一孔為宫乃古來笛家相
 傳之舊法也然朂所言笛制盡黄鍾姑洗二律之長
 為黄鍾孔是長一尺六寸一分也如宋人以笛之翕
 聲為黄鍾則更長皆與黄鍾正倍之數不合今之簫
[007-7a]
 制第一孔除吹口二分當大泉九枚于曲尺得九寸
 律管圍徑雖小于簫嘗依簫之第一孔截小管吹之
 其聲與簫脗合今之簫制乃俗樂相沿無所更改故
 惟此可以定黄鍾之孔也聲之髙下以耳齊之自然
 恊律朂言笛之長短及以律長制孔皆可以不必其
 言伏孔四者正角倍角在笛體中變宫變徵一倍令
 髙一倍令下故俱謂之伏孔是古制如此所言下徵
 清角特旋宫之二調耳十二笛皆有之然唯黄鍾笛
 為徵角正聲故可用餘笛非正聲故不可用古人言
[007-7b]
 下徵清角專言黄鍾之下徵清角也二調所假用之
 律雖皆濁一律在笛則七聲流轉循環自然互相為
 用不必倂發三孔及哨吹令清也又朂所制尺過于
 短小始朂因杜夔所制律吕檢校太樂八音始知後
 漢至魏尺度漸長于古四分有餘乃令劉恭依周禮
 更積黍起度以鑄新律晉武以其與周漢器合故施
 用之然當時阮咸譏其聲髙非興國之音以田父玉
[007-8a]
 尺校之則短一黍以所得古銅尺校之則短四分故
 周宣時達奚震牛弘謂晉梁尺俱過于短小按山謙
 之記云梁殿前三鐘悉是周景王所鑄無射也遣樂
 官以今無射笛飲不相中以夷則笛飲則聲韻合和
 是梁武之律髙于周鐘二律也梁法尺比晉前尺長
 七釐尚如此則朂律之短可知毛西河謂今之簫制
 全合古法故據今之簫孔用朂之律名于律則合度
 于聲則得中六字調為黄鐘正宫無疑也毎笛各有
 七調十二笛可得八十四調而朂不言者十二笛之
[007-8b]
 旋宫總不出乎十二調也京房六十律朂俱不用者
 以律止十二縱多為之律亦無所施也唐祖孝孫用
 八十四調張文收為銅律三百六十竟何禆于樂制
 朂之識過後人逺矣史稱朂于千載之外推百代之
 法度數既宜聲韻又契可謂切密信而有徵愚謂朂
 尺太短以黄鐘姑洗二律之長制黄鐘孔又太長唯
 說笛孔上下律名乃是古法確不可易耳
[007-9a]


右論荀朂十二笛


宋書律志朂奏案太樂笛四尺二寸當正聲均應㽔賓
以十二律還相為宫推法下徵之孔當應大吕大吕笛
二尺六寸有竒不得長五尺餘令太樂郎劉秀鄧昊等
依律作大吕笛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聲皆相應
然後令郝生鼓筝宋同吹笛以為襍引相和諸曲和乃
辭曰自和父祖漢世以來笛家相傳不知此法而令調
均與律相應實非所及也
 昔人用笛長短不一故有三尺二二尺九等名自朂
[007-9b]
 制十二笛始各如本律之名然一笛已應七律旋之
 已得七調但缺大吕夾鍾中吕夷則無射五律之聲
 耳朂欲作十二笛先作大吕一笛吹七律以相校聲
 均皆合有黄鐘笛更得此笛則十二律畢具旋宫無
 缺餘笛不作可也自漢以後止用黄鐘一均後魏劉
 芳造六格郊丘之樂張乾龜譏其北廟廂黄鍾之均
 實夷則之調餘三廂宫商不和而共用一笛是無大
[007-10a]
 吕笛也隋用黄鍾一宫惟擊七鐘其五鐘設而不擊
 謂之啞鐘唐協律郎張文收乃依古斷竹為十二律
 髙祖命與祖孝孫吹調五鐘叩之而應由是十二鐘
 皆用此五啞鐘即大夾中夷無五律之鐘也然則有
 黄大兩笛而三廂俱調五鐘不啞矣所謂中管之格
 亦是此意文獻通考今太常笛翕聲黄鍾也從下而上一穴太蔟半竅為大吕次上一穴為姑
 洗半竅為夾鍾次上一穴為中吕次上一穴為林鍾半竅為㽔賓次上一穴為南吕半竅為夷則變聲為
 應鍾謂用黄鍾清與中吕雙發為變聲半竅為無射後一穴為黄鍾清中管起應鍾為宫其次上穴大吕
 為商又次上穴夾鍾為角又次上穴中吕為變徵又次上穴㽔賓為正徵又次上穴夷則為羽變宫為無
[007-10b]
 射謂後穴與第三穴雙發是也如此即不用半竅謂之十二律用兩笛成曲也但彼中管雖
 備大夾中夷無五律而以黄鍾之變宫濁倍為宫其
 名不正不如直作大吕笛之更善也大吕本音在黄
 太二律之間其餘四律亦在前後二律之間大吕等
 五律之音即太蔟等半竅之聲半竅難以命律故有
 同字譜同字不能異聲故有中管之格中管應鍾為
 宫下黄鍾一律非髙調故特取大吕而有銀字之名
[007-11a]
 輾轉増益其製以求合大吕一均之聲豈若劉秀等
 直作一大吕笛而自令調均胥與律相應也毎律作
 一笛固所以代律而兩笛已應十二律其餘十笛之
 調無出兩笛之外者則十笛皆不必作也作大吕笛
 之法須以黄鍾笛相校黄鍾之孔不可下移林鍾之
 孔仍居本位但以後出孔為大吕下于太蔟半孔則
 得大吕之聲矣以笛體中為夾鍾其下穿繩二孔下
 于黄鍾笛穿繩處半孔則得夾鍾之聲矣中吕則下
 于㽔賓半孔夷則則下于南吕半孔無射則下于應
[007-11b]
 鍾半孔先校黄林二孔須與黄鍾不差毫髪其餘一
 孔一校須令其聲出于前後二律之間以今之正宫
 調法為大吕調以一字調為夾鍾調以上字調為中
 吕調以工字調為夷則調以凡字調為無射調黄林
 二調黄鍾笛自有正聲在此笛則商角徵羽皆不得
 其正故不用中管起應鍾雖具大夾中夷無五律而
 無黄林二孔其應㽔又非大吕均之律不可以旋宫
[007-12a]
 故不為也
 黄鍾笛七調
    ○ 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後出孔○ ○  ○  ○  ○  笛體中 


 宫 變宫 徵 變徵



 黄 應 南 林 蕤 姑



此黄鍾宫調俗六字調當改名正宮調



 變宫 徵 變徵 商



 大假用黄 南 夷假用林 姑


[007-12b]
此太簇宫調即黄鍾之商亦名清商俗正宫調當改名五字調



變宫 羽 徵 變徵 商



假用太假用黄 無假用南假用林 姑



此姑洗宫調即黄鍾之角亦名清角俗一字調北宋誤以此調之濁聲為黄鍾宫



 徵 變徵 商 宫 變宫



假用太假用黄假用應假用南假用林 中假用姑



此蕤賓宫調即黄鍾之變徵俗上字調隋時或有能為蕤賓之宫者燕饗之際肄之竟無覺





[007-13a]


 變徵 商 宫 變宫



 大假用黄 南 林 蕤 姑



此林鍾宫調即黄鍾之徵低吹為下徵俗尺字調髙吹為清徵俗背四調後周及隋誤以此



調下徴為黄鍾宮



變徵 商 宫 變宫 徵



假用太假用黄 南 夷假用林 姑



此南吕宫調即黄鍾之羽俗工字調



 商 宫 變宫 徵 變徵


[007-13b]
假用太假用黄 無假用南假用林 中假用姑



此應鍾宫調即黄鍾之變宫俗凡字調


 大吕笛七調


○   第一孔 第二孔 第三孔 第四孔第五孔後出孔○   ○   ○   ○   ○   笛體中 



 變宫 徵 變徵 商



 黄 無 夷 林 中 夾



此大吕宫調俗名髙宫調其調髙于黄鍾正宫稍下于太蔟調凡大吕笛調名與黄鍾笛同



者俱下一律


[007-14a]


變宫 徵 變徵 商



假用大 無 南假用夷 中 夾



此夾鍾宫調即大吕之商于黄鍾笛為一字調



 徵 變徵 商 宫 變宮



假用大 應假用無假用夷 中假用夾



此中吕宫調即大吕之角于黄鍾笛為上字調



 變徵 商 宫 變宫



假用大假用黄 南假用夷 蕤假用中假用夾


[007-14b]
此大吕笛林鍾調即大吕之變徵林鍾正調已具黄鍾笛内此複出不用



變徵 商 宮 變宫 徵



假用大 無 夷 林 中 夾



此夷則宮調即大吕之徵于黄鍾笛為工字調



 商 官 變宫 徵 變徵



假用大 無 南假用夷 中 姑假用夾



此無射宫調即大吕之羽于黄鍾笛為凡字調



 變宮 羽 徵 變徵


[007-15a]
                        


此大吕笛黄鍾調即大吕之變宫黄鍾笛自有正聲此複出不用


 以上兩笛共十四調除大吕笛林鍾黄鍾兩調複出不用共
 十二調此十二調五聲各自為調若加商角徵羽之名即成
 六十調更加二變之名即成八十四調然惟西凉龜兹雜伎
 等曲及隋唐俗部始借七聲為衆調調各别曲非古雅樂之
 調故不著其譜
 附簫色譜
 開閉
[007-15b]
                        
[007-16a]
                     
    
 荆川稗編云古笛毎均當各有其笛自上而下第一
 孔為宫第二孔變宫第三孔羽第四孔徵第五附孔
 變徵笛體中角最上後出孔商今笛無長短自下而
 上笛體中黄鍾宫也第一孔大吕太蔟商也第二孔
 夾鍾姑洗正角也第三孔中吕㽔賓清角變徵也第
[007-16b]
 四孔林鍾正徵也第五孔夷則南吕羽也第六孔無
 射應鍾變宫也其哨聲黄鍾半律清聲也此與文獻通考言太
 常笛小異彼以第三穴中吕林鍾半竅為㽔賓為今按古笛者即荀朂笛譜
 漢魏以後之法也今笛者即筆談以合字定宫絃之
 說唐宋以來之法也笛自吹口至前第一孔以今木
 匠曲尺度之除吹口適得九寸以是為黄鍾之聲可
 也若笛體中則雖名尺八實盈二尺決非黄鍾之聲
[007-17a]
 且雅樂不用二變猶今南曲不用一凡而彼以一為
 角與調法不合其俗樂以閏為角又與律次相乖于
 是強増中吕虗設㽔賓上勾之字不明角徵之音不
 正皆所謂今笛者誤之也儒者講求律吕或不憚排
 衆議以抒已見惟笛律則俱以笛體中為黄鍾數百
 年來無異辭至于晉宋二史所載荀朂笛譜竟無一人
 置之齒牙間真不可解但知黄鍾律最長聲最濁因
 取笛之最下一聲為黄鍾不知黄鍾本屬中聲而短
 律又有濁倍也荀朂黄鍾笛正聲調法實今之六字
[007-17b]
 調其黄鍾孔實六字調之上字緣當時未有字譜故
 但著律名爾欲求黄鍾正聲斷宜依古笛法
 唐宋史皆謂當時俗樂以夾鍾為黄鍾其實非也宋
 史明云俗樂以變徵為宫則是以雅樂之㽔賓為黄
 鍾也而又云燕樂聲髙實以夾鍾為黄鍾何其矛楯
 若此以荀譜言之當時俗樂實以太蔟為黄鍾即今
 之正宫調也以商為宫其名不正當呼五字調而以
[007-18a]
 正宫之名還黄鍾其餘調名並宜改正但俗樂相沿
 已久一旦盡易舊名聽者易惑止改正宫一調之名
 餘悉仍舊于義無乖
 俗樂舊有倍四倍五之器失之太清唐志倍四本屬清樂形類雅音
 而曲出于胡部宋史姜䕫言有倍四之器銀字中管之號又有中管倍五者以意裁奪不合正律失之太
 今簫色有背四急工二調亦失之太髙歌曲有低
 字無髙字者始可用否則可吹而不可歌也背四即
 尺字調髙吹體中翕聲為四借發後出孔故名背四
 也急工即工字調髙吹盡發前五孔為工其聲髙急
[007-18b]
 故名急工也此二調即尺工二調簫色有之笛色則
 無所謂銀字者即大吕之管也當時不謂之大吕而
 加銀字之名其起應鍾為宫者所以備大吕均之五
 律也而號中管之格遂若銀字中管惟俗樂所用而
 不知其為應大吕一均之器也有大吕笛而銀字中
 管皆可以不設矣下徵尺字調也清徵背四調也雅
 樂聲尚和平林鍾調已髙急故調自林鍾以下勢不
[007-19a]
 得不飜髙作低荀朂譜于㽔林兩笛皆倍半令下是
 其翻髙作低始于㽔賓按周禮奏㽔賓歌函鍾㽔賓
 曰奏不嫌已髙函鍾曰歌不容過抗故㽔實可用正
 聲林鍾宜為下徵也蓋自清角而上上則益清下徴
 而下下則益濁故髙調至上字調而止低調至尺字
 調而止
 昔人以笛定律每兩律同孔所以有同字之律皆不
 得正聲然亦有可假用者宋政和間作徵招皆假之
 以見徵音是也黄鍾下徵假用黄鍾為變徵黄鍾清
[007-19b]
 角假用林鍾為角南吕為變徵黄鍾為羽太簇為變
 宫大抵兩笛之調唯黄大二調七聲皆正其餘皆有
 所假用假用者皆濁一律然吹之而其音適調者蓋
 以所假之律與當用之律兩音相去原秪在毫髪之
 間且律管以數相生參差不同笛孔以音相次均齊
 如一自下至髙七音自相和叶故雖黄鍾均無大吕
 之律大吕均無黄鍾之律而其音可以互假如琴以
[007-20a]
 中吕為黄鍾之角髙一律而適調此則濁一律而適
 調皆聲律自然之變而匏竹利制尤不以數之不合
 而有所差池也兩笛備十二調與十二笛各成一調
 同而器簡用周易于度調特為字譜知音者或有取
 焉爾


右論兩笛十二調


周禮大司樂圜鍾為宫黄鍾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
函鍾為宫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吕為羽黄鍾為宫大
吕為角太蔟為徵應鍾為羽圜鍾夾鍾也函鍾林鍾也
[007-20b]
 此三大祀樂皆四聲各為一調范氏云黄鍾為角
 者夷則為宫朱子語類以大吕為角則南吕為宫太
 蔟為徵則林鍾為宫應鍾為羽則太蔟為宫朱子所
 解與范氏同注云有辟有不用者謬也隋志云此四
 聲無商又律吕乖次以其為樂無克諧之理今古事
 異不可得而行也是不知四聲各為一調也唐祀天
 神圜鍾為宫三奏黄鍾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各
[007-21a]
 一奏知其為四樂而不言角徵羽屬何均蓋即劉几
 所謂以一聲為始終耳宋用夷則之均一奏謂之黄鍾
 為角黄鍾為夷則之角也林鍾之均二奏謂之太蔟
 為徵姑洗為羽太蔟為林鍾之徵姑洗又為林鍾之
 羽也最合經意而劉几非之四聲無商先儒謂鬼神
 畏商之剛朱子云樂家言是有殺伐之意故不用然
 也恐是無商調不是無商音奏起來五音依舊在按
 朱子謂宫聲筵席不可用用則賓主失歡則先儒謂
 鬼神畏商容有是理然古人佩玉左宫羽右徵角亦
[007-21b]
 不用商豈人亦畏商乎且以調法言之黄鍾為宫則
 太蔟為商是有商音應鍾為羽則太蔟為宫是兼有
 商調大武之發揚蹈厲無所畏而獨畏商有殺伐之
 意夫豈然哉


右論周禮三大祀樂


宋史樂志徵角二調其均自隋唐間已亡政和初改用
大晟律至于徵招角招終不得其本均大率皆假之以
[007-22a]
見徵音
 鄭譯祖孝孫為八十四調有十二角調十二徵調而
 其均即失于隋唐宋景祐樂髓新經有徵角二調而
 彭几進樂書謂本朝以火徳王而羽音不禁徵調尚
 闕大觀二年劉詵上徵聲詔令大晟府同教坊依譜
 按習仍増徵角二調及為徵招角招終不得其本均
 蓋自為八十四調以來原只有宫商羽而無徵角凡
 言徵調角調皆虗語耳朱子語類問温公言本朝無
 徵音曰不特本朝從來無那徵不特徵無角亦無之
[007-22b]
 然只是太常樂無宴樂依舊有也只是無徵調角調
 不是無徵音角音如説無徵只是頭聲與尾聲不是
 徵這却不知是如何其中有箇甚麽欠缺處所以做
 那徵不成又云徵調失其傳久矣徽宗令人作之作
 不成只能以徵音起而不能以徵音終如今俗樂亦
 只有宫商羽三調而已又云俗樂無徵聲蓋没安排
 處及無黄鍾等四濁聲以上三條雖小異總言徵調
[007-23a]
 之失其傳有音即有調能起即能終而無徵調幷無
 角調者未易詰其所以然也夫所謂徵調者林鍾均
 林鍾為始終所謂角調者姑洗均姑洗為始終而當
 時俱謂之宫調十二均各以其徵聲為始終謂之十
 二徵調十二均各以其角聲為始終謂之十二角調
 然皆有其名無其譜細思其故蓋以角徵二音雜于
 一上勾尺四字之間音是則調非律存則音失不得
 其正聲則不得其均而其調亦遂不傳耳黄鍾笛本
 有㽔賓無中吕今觀文獻通考言太常笛從下而上
[007-23b]
 第三穴為中吕而㽔賓特為林鍾半竅之聲其所以
 增中吕之位者將欲用之也吹笛之法合四之次用
 上字則合本均用一字則成别調故俗樂以閏為角
 朱子琴律亦以中吕之徽為角乃知雅樂名為姑洗
 其實不得不用中吕也其所以存㽔賓之名者亦有
 以用之也吹笛之法上尺之間本無勾字之聲而角
 徵之間不得無變徵之律中吕居㽔賓之位則㽔賓
[007-24a]
 不得不居林鍾之位故祖孝孫旋宫法因變徵為正
 徵以不得正徵而假用變徵也姑洗置而不用清角
 進為正角而角無正聲矣林鍾失其所居正徴轉為
 變徵而徵無正聲矣故在本均則無以為均在各均
 亦無以為調其弊皆由于以合字為黄鍾而增中吕
 之位一上勾尺之間鶻突不分明遂令角徵二音進
 退皆無所據也若以上字為宫則五聲旋轉自有一
 定之位次彼雅樂俗樂何嘗無徵角哉又按後周裴
 正論七音持林鍾作黄鍾以為正調之首故蘇祗婆
[007-24b]
 琵琶七聲商聲南吕明其為林鍾均之七聲也鄭譯
 始以太樂所奏七聲之内三聲乖應及彈蘇祗婆琵
 琶自以為得七聲之正而不知林鍾均之七聲非正
 聲也則其所以為調首者先誤矣


右論徵角二調


魏書樂志瑟調以宫為主清調以商為主平調以角為
主五調各以一聲為主
[007-25a]
 五調者第一平調第二清調第三瑟調第四楚調第
 五側調陳仲孺謂依琴五調調聲之法以均樂器是
 五調本彈琴取聲合曲之名各以一聲為均主即黄
 鍾均五聲之旋宫也楚側二調仲孺不言所主為徵
 為羽未之詳也清樂三調即此五調之三迎氣五引
 亦即此五調爾唐志云平調清調周房中樂遺聲蓋
 此二調之曲得其遺聲非周時有此調名也五調之
 名起于漢魏樂府其平清瑟三調總謂之清商筍朂
 取魏三祖舊詞為平清瑟三調歌曲楚調則唯東阿
[007-25b]
 王明月照髙樓一詩而已自此以後世特重平清瑟
 三調謝靈運詩云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王僧䖍
 表論三調云今之清商實猶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
 懐京洛相髙江左彌重何妥非鄭譯毎宫立七調議
 云近代書記所載縵樂鼓琴吹笛之人多云三調三
 調之聲其來久矣請存三調而已唐時尚有平清二
 調之曲五調雖係琴操曲弄非雅樂之名然各以一
[007-26a]
 聲為主各成一調非若黄鍾商黄鍾角之類同此一
 均而别以一聲為始終也凡樂毎奏一均必先發其
 均主之聲然後文之以五聲至于曲終一聲仍歸本
 均古人立均不過如此故州鳩論武王七律有上宫
 下宫之名姜䕫謂太樂外有所謂上宫調下宫調蓋
 其始也發清黄之少宫謂之上宫則正聲為下宫其
 始也用短律之倍聲謂之下宫則正聲為上宫也然
 總不出十二宫之外其以商角徵羽名調者如徵招
 角招清商清角清徵皆琴操也又有變商亦謂之反
[007-26b]
 商有下徵亦謂之流徵又有變徵聲及羽聲皆琴筑
 筝笛所用之調謡俗之音然總不出五調之外故以
 律名調則有十二宫其名見于禮經而可施于今者
 也以音名調則有五調其名起于後世而不戾于古
 者也若八十四調唯西凉龜兹雜伎等曲數既多故
 得隷于衆調調各異曲仍其舊可也施于雅樂則悖
 矣何妥非鄭譯之七調而止請存三調固為局而不
[007-27a]
 弘牛弘議雅樂唯用宫聲無用商角徵羽為别調之
 法其論甚正而史譏何妥耻已不逮譯等欲沮壞其
 事并譏牛弘總知樂事不能精知音律蓋亦惑于七
 音十二律旋轉相交之說而不知其非也


右論五調


 樂律表微卷六
[007-2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