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001 春秋左傳(正文)-- (master)



[007-1a]

7 宣公



A7.1《宣公元年經》
[007-2a]


A7.1.1元年春,
王正月,
公即位。
[007-3a]


A7.1.2公子遂如齊逆女。
[007-4a]


A7.1.3三月,
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
[007-5a]


A7.1.4夏,
季孫行父如齊。
[007-6a]


A7.1.5晉放其大夫胥甲父于衛。
[007-7a]


A7.1.6公會齊侯于平州。
[007-8a]


A7.1.7公子遂如齊。
[007-9a]


A7.1.8六月,
齊人取濟西田。
[007-10a]


A7.1.9秋,
邾子來朝。
[007-11a]


A7.1.10楚子、
鄭人侵陳,
遂侵宋。
晉趙盾帥師救陳。
宋公、
陳侯、
衛侯、
曹伯會晉師于棐林,
伐鄭。
[007-12a]


A7.1.11冬,
晉趙穿帥師侵崇。
[007-13a]


A7.1.12晉人、
宋人伐鄭。
[007-14a]


B7.1《宣公元年傳》
[007-15a]


B7.1.1元年春,
王正月,
公子遂如齊逆女。
尊君命也。[007-16a]


B7.1.2三月,
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
尊夫人也。[007-17a]


B7.1.3夏,
季文子如齊,
納賂以請會。[007-18a]


B7.1.4晉人討不用命者,
放胥甲父于衛。
而立胥克。
先辛奔齊。[007-19a]


B7.1.5會于平州,
以定公位。[007-20a]


B7.1.6東門襄仲如齊
拜成。[007-21a]


B7.1.7六月,
齊人取濟西之田,
為立公故,
以賂齊也。[007-22a]


B7.1.8宋人之弒昭公也,
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
伐宋,
宋及晉平,
宋文公受盟于晉。
又會諸侯于扈,
將為魯討齊,
皆取賂
而還。


鄭穆公曰:
「晉不足與也。」
遂受盟于楚。
陳共公之卒,
楚人不禮焉。
陳靈公受盟于晉。[007-23a]
秋,
楚子侵陳,
遂侵宋。
晉趙盾帥師救陳、宋。


會于棐林,
以伐鄭也。
楚蒍賈救鄭,
遇于北林,
囚晉解揚。
晉人乃還。[007-24a]


B7.1.9晉欲求成於秦。
趙穿曰:
「我侵崇,
秦急崇,
必救之。
吾以求成焉。」
冬,
趙穿侵崇。
秦弗與成。[007-25a]


B7.1.10晉人伐鄭,
以報北林之役。
於是晉侯侈,
趙宣子為政,
驟諫而不入,
故不競於楚。[007-26a]


A7.2《宣公二年經》
[007-27a]


A7.2.1二年春,
王二月壬子,
宋華元帥師及鄭公子歸生帥師,
戰于大棘。
宋師敗績,
獲宋華元。
[007-28a]


A7.2.2秦師伐晉。
[007-29a]


A7.2.3夏,
晉人、
宋人、
衛人、
陳人侵鄭。
[007-30a]


A7.2.4秋九月乙丑,
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007-31a]


A7.2.5冬十月乙亥,
天王崩。
[007-32a]


B7.2《宣公二年傳》
[007-33a]


B7.2.1二年春,
鄭公子歸生受命于楚伐宋,
宋華元、樂呂御之。
二月壬子,
戰于大棘。
宋師敗績。
囚華元,
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007-34a]


狂狡輅鄭人,
鄭人入于井。
倒戟而出之,
獲狂狡。
君子曰:
「失禮違命,
宜其為禽也。
戎、
昭果毅
以聽之之謂禮。


殺敵為果,
致果為毅。
易之,戮也。」[007-35a]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
其御羊斟不與焉。
及戰,
曰:
「疇昔之羊,
子為政;
今日之事,
我為政。」


與入鄭師,
故敗。
君子謂
羊斟「非人也,
以其私憾,
敗國殄民,
於是刑孰大焉?
《詩》所謂
『人之無良』者,
其羊斟之謂乎!
殘民以逞。」[007-36a]


宋人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駟以贖華元于鄭。
半入,
華元逃歸。


立于門外,
告而入。
見叔牂,
曰:
「子之馬然也?」
對曰:
「非馬也,
其人也。」
既合而來奔。[007-37a]
宋城,
華元為植,


巡功。
城者謳曰:
「睅其目,
皤其腹,
棄甲而復。
于思于思,
棄甲復來。」


使其驂乘謂之曰:
「牛則有皮,
犀兕尚多,
棄甲則那?」
役人曰:
「從其有皮,
丹漆若何?」
華元曰:
「去之!
夫其口眾我寡。」[007-38a]


B7.2.2秦師伐晉,
以報崇也,
遂圍焦。
夏,
晉趙盾救焦,
遂自陰地,
及諸侯之師侵鄭,
以報大棘之役。[007-39a]


楚鬭椒救鄭,
曰:
「能欲諸侯,
而惡其難乎?」
遂次于鄭
以待晉師。
趙盾曰:
「彼宗競于楚,
殆將斃矣。
姑益其疾。」
乃去之。[007-40a]


B7.2.3晉靈公不君:
厚斂以彫牆,
從臺上彈人,
而觀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熟,
殺之,
寘諸畚,
使婦人載以過朝。
趙盾、士季見其手,
問其故,
而患之。


將諫,
士季曰:
「諫而不入,
則莫之繼也。
會請先,
不入,
則子繼之。」


三進
及溜,
而後視之,
曰:
「吾知所過矣,
將改之。」


稽首而對曰:
「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詩》曰:
『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夫如是,
則能補過者鮮矣。
君能有終,
則社稷之固也,
豈惟群臣賴之。
又曰:
『袞職有闕,
惟仲山甫補之』,
能補過也。
君能補過,
袞不廢矣。」[007-41a]


猶不改。
宣子驟諫,
公患之,
使鉏麑賊之。
晨往,
寢門闢矣,
盛服將朝。
尚早,
坐而假寐。


麑退,
歎而言曰:
「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
賊民之主,
不忠;
棄君之命,
不信。
有一於此,
不如死也。」
觸槐而死。[007-42a]


秋九月,
晉侯飲趙盾酒,
伏甲,
將攻之。
其右提彌明知之,
趨登,
曰:
「臣侍君宴,
過三爵,
非禮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殺之。
盾曰:
「棄人用犬,
雖猛何為!」
鬭且出。
提彌明死之。[007-43a]


初,
宣子田於首山,
舍于翳桑,
見靈輒餓,
問其病。
曰:
「不食三日矣。」
食之,
舍其半。


問之。
曰:
「宦三年矣,
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
請以遺之。」


使盡之,
而為之簞食與肉,
寘諸橐以與之。
既而與為公介,
倒戟以禦公徒
而免之。


問何故。
對曰:
「翳桑之餓人也。」
問其名居,
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007-44a]


乙丑,
趙穿殺靈公於桃園。
宣子未出山而復。
大史書曰
「趙盾弒其君」,
以示於朝。


宣子曰:
「不然。」
對曰:
「子為正卿,
亡不越竟,
反不討賊,
非子而誰?」
宣子曰:
「烏呼!


《詩》曰:
『我之懷矣,
自詒伊慼。』
其我之謂矣。」


孔子曰:
「董狐、
古之良史也,
書法不隱。
趙宣子、
古之良大夫也,
為法受惡。
惜也,
越竟乃免。」[007-45a]


宣子使趙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壬申,
朝于武宮。[007-46a]


B7.2.4初,
麗姬之亂,
詛無畜群公子,
自是晉無公族。


及成公即位,
乃宦卿之適
而為之田,
以為公族。
又宦其餘子,
亦為餘子;
其庶子為公行。


晉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007-47a]
趙盾請以括為公族,
曰:
「君姬氏之愛子也。
微君姬氏,
則臣狄人也。」
公許之。


冬,
趙盾為旄車之族,
使屏季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007-48a]


A7.3《宣公三年經》
[007-49a]


A7.3.1三年春,
王正月,
郊牛之口傷,
改卜牛。
牛死,
乃不郊。
猶三望。
[007-50a]


A7.3.2葬匡王。
[007-51a]


A7.3.3楚子伐陸渾之戎。
[007-52a]


A7.3.4夏,
楚人侵鄭。
[007-53a]


A7.3.5秋,
赤狄侵齊。
[007-54a]


A7.3.6宋師圍曹。
[007-55a]


A7.3.7冬十月丙戌,
鄭伯蘭卒。
[007-56a]


A7.3.8葬鄭穆公。
[007-57a]


B7.3《宣公三年傳》
[007-58a]


B7.3.1三年春,
不郊,
而望,
皆非禮也。
望,
郊之屬也。
不郊,
亦無望可也。[007-59a]


B7.3.2晉侯伐鄭,
及郔。
鄭及晉平,
士會入盟。[007-60a]


B7.3.3楚子伐陸渾之戎,
遂至於雒,
觀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
楚子問鼎之大小、
輕重焉。


對曰:
「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
遠方圖物,
貢金九牧,
鑄鼎象物,


百物而為之備,
使民知神、姦。
故民入川澤、山林,
不逢不若。
螭魅罔兩,
莫能逢之。


用能協于上下,
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
鼎遷于商,
載祀六百。
商紂暴虐,
鼎遷于周。
德之休明,
雖小、
重也。


其姦回昏亂,
雖大、
輕也。
天祚明德,
有所厎止。


成王定鼎于郟鄏,
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
天所命也。
周德雖衰,
天命未改。
鼎之輕重,
未可問也。」[007-61a]


B7.3.4夏,
楚人侵鄭,
鄭即晉故也。[007-62a]


B7.3.5宋文公即位三年,
殺母弟須及昭公子,
武氏之謀也。


使戴、桓之族攻武氏於司馬子伯之館,
盡逐武、穆之族。
武、穆之族以曹師伐宋。
秋,
宋師圍曹,
報武氏之亂也。[007-63a]


B7.3.6冬,
鄭穆公卒。[007-64a]
初,
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
夢天使與己蘭,
曰:


「余為伯鯈。
余、
而祖也。
以是為而子。
以蘭有國香,
人服媚之如是。」


既而文公見之,
與之蘭而御之。
辭曰:
「妾不才,
幸而有子。
將不信,
敢徵蘭乎?」


公曰:
「諾。」
生穆公,
名之曰蘭。[007-65a]
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媯,
生子華、子臧。
子臧得罪而出。


誘子華
而殺之南里,
使盜殺子臧於陳、宋之間。
又娶于江,
生公子士。
朝于楚,
楚人酖之,
及葉而死。


又娶于蘇,
生子瑕、子俞彌。
俞彌早卒。
洩駕惡瑕,
文公亦惡之,
故不立也。
公逐群公子,
公子蘭奔晉,
從晉文公伐鄭。


石癸曰:
「吾聞姬、姞耦,
其子孫必蕃。
姞、
吉人也,
后稷之元妃也。
今公子蘭,
姞甥也,
天或啟之,
必將為君,
其後必蕃。
先納之,
可以亢寵。」


與孔將鉏、侯宣多納之,
盟于大宮
而立之,
以與晉平。[007-66a]
穆公有疾,
曰:
「蘭死,
吾其死乎!
吾所以生也。」
刈蘭而卒。[007-67a]


A7.4《宣公四年經》
[007-68a]


A7.4.1四年春,
王正月,
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莒人不肯。
公伐莒,
取向。
[007-69a]


A7.4.2秦伯稻卒。
[007-70a]


A7.4.3夏六月乙酉,
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007-71a]


A7.4.4赤狄侵齊。
[007-72a]


A7.4.5秋,
公如齊。
[007-73a]


A7.4.6公至自齊。
[007-74a]


A7.4.7冬,
楚子伐鄭。
[007-75a]


B7.4《宣公四年傳》
[007-76a]


B7.4.1四年春,
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莒人不肯。
公伐莒,
取向,
非禮也。
平國以禮,
不以亂。
伐而不治,
亂也。


以亂平亂,
何治之有?
無治,
何以行禮?[007-77a]


B7.4.2楚人獻黿於鄭靈公。
公子宋與子家將見。
子公之食指動,
以示子家,
曰:
「他日我如此,
必嘗異味。」


及入,
宰夫將解黿,
相視而笑。
公問之,
子家以告。
及食大夫黿
羹,召子公而弗與也。


子公怒,
染指於鼎,
嘗之而出。
公怒,
欲殺子公。
子公與子家謀先。
子家曰:
「畜老,
猶憚殺之,
而況君乎?」


反譖子家。
子家懼而從之。
夏,
弒靈公。[007-78a]


書曰:「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權不足也。
君子曰:
「仁而不武,
無能達也。」
凡弒君,
稱君,
君無道也;
稱臣,
臣之罪也。[007-79a]


鄭人立子良。
辭曰:
「以賢,
則去疾不足;
以順,
則公子堅長。」
乃立襄公。[007-80a]


襄公將去穆氏,
而舍子良。
子良不可,
曰:
「穆氏宜存,
則固願也。
若將亡之,
則亦皆亡,
去疾何為?」
乃舍之,
皆為大夫。[007-81a]


B7.4.3初,
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
子文曰:
「必殺之!
是子也,
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
弗殺,
必滅若敖氏矣。


諺曰:
『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
其可畜乎?」
及將死,
聚其族,
曰:


「椒也知政,
乃速行矣,
無及於難。」
且泣曰:
「鬼猶求食,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007-82a]
及令尹子文卒,
鬭般為令尹,
子越為司馬。
蒍賈為工正,


譖子揚而殺之,
子越為令尹,
己為司馬。
子越又惡之,
乃以若敖氏之族,
圄伯嬴於轑陽而殺之,


遂處烝野,
將攻王。
王以三王之子為質焉,
弗受。
師于漳澨。


秋七月戊戌,
楚子與若敖氏戰于皋滸。
伯棼射王,
汰輈,
及鼓跗,
著於丁寧。


又射,
汰輈,
以貫笠轂。
師懼,
退。
王使巡師曰:
「吾先君文王克息,
獲三矢焉,
伯棼竊其二,
盡於是矣。」
鼓而進之,
遂滅若敖氏。[007-83a]


初,
若敖娶於䢵,
生鬭伯比。
若敖卒,
從其母畜於䢵,
淫於䢵子之女,
生子文焉。
䢵夫人使棄諸夢中。


虎乳之。
䢵子田,
見之,
懼而歸。
夫人以告,
遂使收之。
楚人謂乳穀,
謂虎於菟,
故命之曰穀於菟。
以其女妻伯比。


實為令尹子文。[007-84a]
其孫箴尹克黃使於齊,
還及宋,
聞亂。
其人曰:
「不可以入矣。」


箴尹曰:
「棄君之命,
獨誰受之?
君、
天也,
天可逃乎?」


遂歸,
復命,
而自拘於司敗。
王思子文之治楚國也,
曰:
「子文無後,
何以勸善?」
使復其所,
改命曰生。[007-85a]


B7.4.4冬,
楚子伐鄭,
鄭未服也。[007-86a]


A7.5《宣公五年經》
[007-87a]


A7.5.1五年春,
公如齊。
[007-88a]


A7.5.2夏,
公至自齊。
[007-89a]


A7.5.3秋九月,
齊高固來逆叔姬。
[007-90a]


A7.5.4叔孫得臣卒。
[007-91a]


A7.5.5冬,
齊高固及子叔姬來。
[007-92a]


A7.5.6楚人伐鄭。
[007-93a]


B7.5《宣公五年傳》
[007-94a]


B7.5.1五年春,
公如齊。
高固使齊侯止公,
請叔姬焉。[007-95a]


B7.5.2夏,
公至自齊,

過也。[007-96a]


B7.5.3秋九月,
齊高固來逆女,
自為也。
故書曰「逆叔姬」,
卿自逆也。[007-97a]


B7.5.4冬,
來,
反馬也。[007-98a]


B7.5.5楚子伐鄭。
陳及楚平。
晉荀林父救鄭,
伐陳。[007-99a]


A7.6《宣公六年經》
[007-100a]


A7.6.1六年春,
晉趙盾、
衛孫免侵陳。
[007-101a]


A7.6.2夏四月。
[007-102a]


A7.6.3秋八月,
螽。
[007-103a]


A7.6.4冬十月。
[007-104a]


B7.6《宣公六年傳》
[007-105a]


B7.6.1六年春,
晉、衛侵陳,
陳即楚故也。[007-106a]


B7.6.2夏,
定王使子服求后于齊。[007-107a]


B7.6.3秋,
赤狄伐晉,
圍懷及邢丘。
晉侯欲伐之。
中行桓子曰:
「使疾其民,
以盈其貫。
將可殪也。
《周書》曰
『殪戎殷』,
此類之謂也。」[007-108a]


B7.6.4冬,
召桓公逆王后于齊。[007-109a]


B7.6.5楚人伐鄭,
取成而還。[007-110a]


B7.6.6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
欲為卿。
伯廖告人曰:
「無德而貪,
其在《周易》《豐》䷶之《離》
䷝,
弗過之矣。」
間一歲,
鄭人殺之。[007-111a]


A7.7《宣公七年經》
[007-112a]


A7.7.1七年春,
衛侯使孫良夫來盟。
[007-113a]


A7.7.2夏,
公會齊侯伐萊。
[007-114a]


A7.7.3秋,
公至自伐萊。
[007-115a]


A7.7.4大旱。
[007-116a]


A7.7.5冬,
公會晉侯、
宋公、
衛侯、
鄭伯、
曹伯于黑壤。
[007-117a]


B7.7《宣公七年傳》
[007-118a]


B7.7.1七年春,
衛孫桓子來盟,
始通。
且謀會晉也。[007-119a]


B7.7.2夏,
公會齊侯伐萊,
不與謀也。
凡師出,
與謀曰「及」,
不與謀曰「會」。[007-120a]


B7.7.3赤狄侵晉,
取向陰之禾。[007-121a]


B7.7.4鄭及晉平,
公子宋之謀也,
故相鄭伯以會。
冬,
盟于黑壤。
王叔桓公臨之,
以謀不睦。[007-122a]


晉侯之立也,
公不朝焉,
又不使大夫聘,
晉人止公于會。
盟于黃父,
公不與盟。
以賂免。
故黑壤之盟不書,
諱之也。[007-123a]


A7.8《宣公八年經》
[007-124a]


A7.8.1八年春,
公至自會。
[007-125a]


A7.8.2夏六月,
公子遂如齊,
至黃乃復。
[007-126a]


A7.8.3辛巳,
有事于大廟,
仲遂卒于垂。
壬午,
猶繹。
萬入,
去籥。
[007-127a]


A7.8.4戊子,
夫人嬴氏薨。
[007-128a]


A7.8.5晉師、
白狄伐秦。
[007-129a]


A7.8.6楚人滅舒蓼。
[007-130a]


A7.8.7秋七月甲子,
日有食之,
既。
[007-131a]


A7.8.8冬十月己丑,
葬我小君敬嬴。
雨,不克葬。
庚寅,
日中而克葬。
[007-132a]


A7.8.9城平陽。
[007-133a]


A7.8.10楚師伐陳。
[007-134a]


B7.8《宣公八年傳》
[007-135a]


B7.8.1八年春,
白狄及晉平。
夏,
會晉伐秦。
晉人獲秦諜,
殺諸絳市,
六日而蘇。[007-136a]


B7.8.2有事于大廟,
襄仲卒而繹,
非禮也。[007-137a]


B7.8.3楚為眾舒叛
故,
伐舒蓼,
滅之。
楚子疆之。
及滑汭,
盟吳、越而還。[007-138a]


B7.8.4晉胥克有蠱疾,
郤缺為政。
秋,
廢胥克,
使趙朔佐下軍。[007-139a]


B7.8.5冬,
葬敬嬴,
旱,無麻,
始用葛茀。
雨,
不克葬,
禮也。
禮,
卜葬,
先遠日,
辟不懷也。[007-140a]


B7.8.6城平陽,

時也。[007-141a]


B7.8.7陳及晉平。
楚師伐陳,
取成而還。[007-142a]


A7.9《宣公九年經》
[007-143a]


A7.9.1九年春,
王正月,
公如齊。
[007-144a]


A7.9.2公至自齊。
[007-145a]


A7.9.3夏,
仲孫蔑如京師。
[007-146a]


A7.9.4齊侯伐萊。
[007-147a]


A7.9.5秋,
取根牟。
[007-148a]


A7.9.6八月,
滕子卒。
[007-149a]


A7.9.7九月,
晉侯、
宋公、
衛侯、
鄭伯、
曹伯會于扈。
[007-150a]


A7.9.8晉荀林父帥師伐陳。
[007-151a]


A7.9.9辛酉,
晉侯黑臀卒于扈。
[007-152a]


A7.9.10冬十月癸酉,
衛侯鄭卒。
[007-153a]


A7.9.11宋人圍滕。
[007-154a]


A7.9.12楚子伐鄭。
[007-155a]


A7.9.13晉郤缺帥師救鄭。
[007-156a]


A7.9.14陳殺其大夫洩冶。
[007-157a]


B7.9《宣公九年傳》
[007-158a]


B7.9.1九年春,
王使來徵聘。
夏,
孟獻子聘於周。
王以為有禮,
厚賄之。[007-159a]


B7.9.2秋,
取根牟,
言易也。[007-160a]


B7.9.3滕昭公卒。[007-161a]


B7.9.4會于扈,
討不睦也。
陳侯不會。
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陳。
晉侯卒于扈,
乃還。[007-162a]


B7.9.5冬,
宋人圍滕,
因其喪也。[007-163a]


B7.9.6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
皆衷其衵服,
以戲于朝。


洩冶諫曰:
「公卿宣淫,
民無效焉,
且聞不令。
君其納之!」
公曰:
「吾能改矣。」
公告二子。
二子請殺之,
公弗禁,
遂殺洩冶。[007-164a]


孔子曰:
「《詩》云:
『民之多辟,
無自立辟。』
其洩冶之謂乎!」[007-165a]


B7.9.7楚子為厲之役故,
伐鄭。[007-166a]


B7.9.8晉郤缺救鄭。
鄭伯敗楚師于柳棼。
國人皆喜,
唯子良憂曰:
「是國之災也,
吾死無日矣。」[007-167a]


A7.10《宣公十年經》
[007-168a]


A7.10.1十年春,
公如齊。
[007-169a]


A7.10.2公至自齊。
[007-170a]


A7.10.3齊人歸我濟西田。
[007-171a]


A7.10.4夏四月丙辰,
日有食之。
[007-172a]


A7.10.5己巳,
齊侯元卒。
[007-173a]


A7.10.6齊崔氏出奔衛。
[007-174a]


A7.10.7公如齊。
[007-175a]


A7.10.8五月,
公至自齊。
[007-176a]


A7.10.9癸巳,
陳夏徵舒弒其君平國。
[007-177a]


A7.10.10六月,
宋師伐滕。
[007-178a]


A7.10.11公孫歸父如齊。
葬齊惠公。
[007-179a]


A7.10.12晉人、
宋人、
衛人、
曹人伐鄭。
[007-180a]


A7.10.13秋,
天王使王季子來聘。
[007-181a]


A7.10.14公孫歸父帥師伐邾,
取繹。
[007-182a]


A7.10.15大水。
[007-183a]


A7.10.16季孫行父如齊。
[007-184a]


A7.10.17冬,
公孫歸父如齊。
[007-185a]


A7.10.18齊侯使國佐來聘。
[007-186a]


A7.10.19饑。
[007-187a]


A7.10.20楚子伐鄭。
[007-188a]


B7.10《宣公十年傳》
[007-189a]


B7.10.1十年春,
公如齊。
齊侯以我服故,
歸濟西之田。[007-190a]


B7.10.2夏,
齊惠公卒。
崔杼有寵於惠公,
高、國畏其偪也,
公卒而逐之,
奔衛。[007-191a]
書曰「崔氏」,
非其罪也;
且告以族,
不以名。


凡諸侯之大夫違,
告於諸侯曰:
「某氏之守臣某,
失守宗廟,
敢告。」
所有玉帛之使者則告;
不然
則否。[007-192a]


B7.10.3公如齊奔喪。[007-193a]


B7.10.4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於夏氏。
公謂行父曰:
「徵舒似女。」
對曰:
「亦似君。」
徵舒病之。
公出,
自其廄射而殺之。
二子奔楚。[007-194a]


B7.10.5滕人恃晉而不事宋,
六月,
宋師伐滕。[007-195a]


B7.10.6鄭及楚平,
諸侯之師伐鄭,
取成而還。[007-196a]


B7.10.7秋,
劉康公來報聘。[007-197a]


B7.10.8師伐邾,
取繹。[007-198a]


B7.10.9季文子初聘于齊。[007-199a]


B7.10.10冬,
子家如齊,
伐邾故也。[007-200a]


B7.10.11國武子來報聘。[007-201a]


B7.10.12楚子伐鄭。
晉士會救鄭,
逐楚師于潁北。
諸侯之師戍鄭。[007-202a]


B7.10.13鄭子家卒。
鄭人討幽公之亂,
斲子家之棺,
而逐其族。
改葬幽公,
謚之曰
「靈」。[007-203a]


A7.11《宣公十一年經》
[007-204a]


A7.11.1十有一年春,
王正月。
[007-205a]


A7.11.2夏,
楚子、
陳侯、
鄭伯盟于辰陵。
[007-206a]


A7.11.3公孫歸父會齊人伐莒。
[007-207a]


A7.11.4秋,
晉侯會狄于欑函。
[007-208a]


A7.11.5冬十月,
楚人殺陳夏徵舒。
[007-209a]


A7.11.6丁亥,
楚子入陳。
[007-210a]


A7.11.7納公孫寧、
儀行父于陳。
[007-211a]


B7.11《宣公十一年傳》
[007-212a]


B7.11.1十一年春,
楚子伐鄭,及櫟。
子良曰:
「晉、楚不務德
而兵爭,
與其來者可也。
晉、楚無信,
我焉得有信?」


乃從楚。
夏,
楚盟于辰陵,
陳、鄭服也。[007-213a]


B7.11.2楚左尹子重侵宋,
王待諸郔。[007-214a]


B7.11.3令尹蒍艾獵城沂,
使封人慮事,
以授司徒。
量功命日,
分財用,
平板榦,
稱畚築,
程土物,
議遠邇,


略基趾,
具餱糧,
度有司。
事三旬而成,
不愆于素。[007-215a]


B7.11.4晉郤成子求成于眾狄。
眾狄疾赤狄之役,
遂服于晉。
秋,
會于欑函,
眾狄服也。[007-216a]


是行也,
諸大夫欲召狄。
郤成子曰:
「吾聞之,
非德,
莫如勤,
非勤,
何以求人?


能勤,
有繼。
其從之也。
《詩》曰:
『文王既勤止。』
文王猶勤,
況寡德乎?」[007-217a]


B7.11.5冬,
楚子為陳夏氏亂故,
伐陳。
謂陳人
「無動!
將討於少西氏」。
遂入陳,
殺夏徵舒,
轘諸栗門。


因縣陳。
陳侯在晉。[007-218a]
申叔時使於齊,
反,
復命
而退。


王使讓之,
曰:
「夏徵舒為不道,
弒其君,
寡人以諸侯討而戮之,
諸侯、縣公皆慶寡人,
女獨不慶寡人,
何故?」


對曰:
「猶可辭乎?」
王曰:
「可哉!」
曰:
「夏徵舒弒其君,
其罪大矣;
討而戮之,
君之義也。
抑人亦有言曰:
『牽牛以蹊人之田,
而奪之牛。』


牽牛以蹊者,
信有罪矣;
而奪之牛,
罰已重矣。
諸侯之從也,
曰討有罪也。
今縣陳,
貪其富也。
以討召諸侯,
而以貪歸之,
無乃不可乎?」


王曰:
「善哉!
吾未之聞也。
反之,
可乎?」
對曰:
「吾儕小人所謂
『取諸其懷而與之』也。」


乃復封陳。
鄉取一人焉以歸,
謂之夏州。
故書曰:「楚子入陳。
納公孫寧、儀行父于陳」,

有禮也。[007-219a]


B7.11.6厲之役,
鄭伯逃歸,
自是楚未得志焉。
鄭既受盟于辰陵,
又徼事于晉。[007-220a]


A7.12《宣公十二年經》
[007-221a]


A7.12.1十有二年春,
葬陳靈公。
[007-222a]


A7.12.2楚子圍鄭。
[007-223a]


A7.12.3夏六月乙卯,
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
晉師敗績。
[007-224a]


A7.12.4秋七月。
[007-225a]


A7.12.5冬十有二月戊寅,
楚子滅蕭。
[007-226a]


A7.12.6晉人、
宋人、
衛人、
曹人同盟于清丘。
[007-227a]


A7.12.7宋師伐陳。
衛人救陳。
[007-228a]


B7.12《宣公十二年傳》
[007-229a]


B7.12.1十二年春,
楚子圍鄭,
旬有七日。
鄭人卜行成,
不吉;
卜臨于大宮,
且巷出車,


吉。
國人大臨,
守陴者皆哭。
楚子退師。
鄭人脩城。
進復圍之,


三月,克之。
入自皇門,
至于逵路。
鄭伯肉袒牽羊
以逆,


曰:
「孤不天,
不能事君,
使君懷怒
以及敝邑,
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聽?


其俘諸江南
以實海濱,
亦唯命;
其翦以賜諸侯,
使臣妾之,
亦唯命。


若惠顧前好,
徼福於厲、宣、桓、武,
不泯其社稷,
使改事君,
夷於九縣,
君之惠也,
孤之願也,
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君實圖之。」


左右曰:
「不可許也,
得國無赦。」
王曰:
「其君能下人,
必能信用其民矣,
庸可幾乎!」


退三十里
而許之平。
潘尪入盟,
子良出質。[007-230a]


B7.12.2夏六月,
晉師救鄭。
荀林父將中軍,
先縠佐之;
士會將上軍,
郤克佐之;
趙朔將下軍,
欒書佐之。


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
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
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
韓厥為司馬。
及河,
聞鄭既及楚平,


桓子欲還,
曰:
「無及於鄭而勦民,
焉用之?
楚歸而動,
不後。」


隨武子曰:
「善。
會聞用師,
觀釁而動。
德、刑、政、事、典、禮不易,
不可敵也,
不為是征。


楚君討鄭,
怒其貳
而哀其卑。
叛而伐之,
服而舍之,
德、刑成矣。
伐叛,
刑也;
柔服,
德也;
二者立矣。


昔歲入陳,
今茲入鄭,
民不罷勞,
君無怨讟,
政有經矣。
荊尸而舉,
商、農、工、賈
不敗其業,
而卒乘輯睦,
事不奸矣。


蒍敖為宰,
擇楚國之令典;
軍行,
右轅,
左追蓐,
前茅慮無,


中權,
後勁。
百官象物而動,
軍政不戒而備,
能用典矣。
其君之舉也,
內姓選於親,
外姓選於舊。


舉不失德,
賞不失勞。
老有加惠,
旅有施舍。


君子小人,
物有服章。
貴有常尊,
賤有等威,
禮不逆矣。
德立、刑行,
政成、事時,
典從、禮順,
若之何敵之?


見可而進,
知難而退,
軍之善政也。
兼弱攻昧,
武之善經也。
子姑整軍而經武乎!
猶有弱而昧者,
何必楚?


仲虺有言曰:
『取亂侮亡』,
兼弱也。
《汋》曰:
『於鑠王師!
遵養時晦』,
耆昧也。
《武》曰:
『無競惟烈。』
撫弱耆昧,
以務烈所,
可也。」


彘子曰:
「不可。
晉所以霸,
師武、臣力也。
今失諸侯,
不可謂力;
有敵而不從,
不可謂武。
由我失霸,
不如死。


且成師以出,
聞敵彊而退,
非夫也。
命為軍帥,
而卒以非夫,
唯群子能,
我弗為也。」


以中軍佐濟。[007-231a]
知莊子曰:
「此師殆哉!
《周易》有之,
在《師》䷆之《臨》
䷒,
曰:
『師出以律,
否臧,
凶。』


執事順成為臧,
逆為否。
眾散為弱,
川壅為澤。
有律以如己也,
故曰律。否臧,
且律竭也。
盈而以竭,
夭且不整,
所以凶也。


不行謂之《臨》,
有帥而不從,
臨孰甚焉?
此之謂矣。
果遇,
必敗,
彘子尸之,
雖免而歸,
必有大咎。」


韓獻子謂桓子曰:
「彘子以偏師陷,
子罪大矣。
子為元帥,
師不用命,
誰之罪也?
失屬、亡師,
為罪已重,


不如進也。
事之不捷,
惡有所分。
與其專罪,
六人同之,
不猶愈乎?」
師遂濟。[007-232a]


楚子北師次於郔。
沈尹將中軍,
子重將左,
子反將右,
將飲馬於河而歸。
聞晉師既濟,


王欲還,
嬖人伍參欲戰。
令尹孫叔敖弗欲,
曰:
「昔歲入陳,
今茲入鄭,
不無事矣。
戰而不捷,
參之肉其足食乎?」


參曰:
「若事之捷,
孫叔為無謀矣。
不捷,
參之肉將在晉軍,
可得食乎?」


令尹南轅、
反旆,
伍參言於王曰:
「晉之從政者新,
未能行令。
其佐先縠剛愎不仁,
未肯用命。
其三帥者,
專行不獲。
聽而無上,
眾誰適從?


此行也,
晉師必敗。
且君而逃臣,
若社稷何?」
王病之,
告令尹改乘轅
而北之,
次于管以待之。[007-233a]
晉師在敖、鄗之間。
鄭皇戌使如晉師,
曰:


「鄭之從楚,
社稷之故也,
未有貳心。
楚師驟勝而驕,
其師老矣,
而不設備。
子擊之,
鄭師為承,
楚師必敗。」
彘子曰:
「敗楚、服鄭,於此在矣。
必許之!」


欒武子曰:
「楚自克庸以來,
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
禍至之無日、
戒懼之不可以怠;


在軍,
無日不討軍實
而申儆之
于勝之不可保、
紂之百克而卒無後,
訓之以若敖、
蚡冒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箴之曰:


『民生在勤,
勤則不匱。』
不可謂驕。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
「『師直為壯,
曲為老。』


我則不德,
而徼怨于楚。
我曲楚直,
不可謂老。
其君之戎分為二廣,
廣有一卒,
卒偏之兩。


右廣初駕,
數及日中,
左則受之,
以至于昏。
內官序當其夜
以待不虞。


不可謂無備。
子良、
鄭之良也,
師叔、
楚之崇也。
師叔入盟,
子良在楚,
楚、鄭親矣。


來勸我戰,
我克則來,
不克遂往,
以我卜也!
鄭不可從。」


趙括、趙同曰:
「率師以來,
唯敵是求。
克敵、得屬,
又何俟?
必從彘子!」
知季曰:
「原、屏,咎之徒也。」


趙莊子曰:
「欒伯善哉!
實其言,
必長晉國。」[007-234a]


楚少宰如晉師,
曰:
「寡君少遭閔凶,
不能文。
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
將鄭是訓定,
豈敢求罪于晉?
二三子無淹久!」


隨季對曰:
「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
『與鄭夾輔周室,
毋廢王命!』
今鄭不率,
寡君使群臣問諸鄭,
豈敢辱候人?
敢拜君命之辱。」


彘子以為諂,
使趙括從而更之,
曰:
「行人失辭。
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迹於鄭,
曰:
『無辟敵!』
群臣無所逃命。」[007-235a]


楚子又使求成于晉,
晉人許之,
盟有日矣。
楚許伯御樂伯,
攝叔為右,
以致晉師。
許伯曰:
「吾聞致師者,
御靡旌、摩壘
而還。」


樂伯曰:
「吾聞致師者,
左射以菆,
代御執轡,
御下,
兩馬、掉鞅而還。」


攝叔曰:
「吾聞致師者,
右入壘,
折馘、執俘而還。」
皆行其所聞而復。
晉人逐之,
左右角之。


樂伯左射馬,
而右射人,
角不能進。
矢一而已。
麋興於前,


射麋,麗龜。
晉鮑癸當其後,
使攝叔奉麋獻焉,
曰:
「以歲之非時,
獻禽之未至,
敢膳諸從者。」


鮑癸止之,
曰:
「其左善射,
其右有辭,
君子也。」
既免。[007-236a]


晉魏錡求公族
未得,
而怒,
欲敗晉師。
請致師,
弗許。
請使,
許之。
遂往,
請戰
而還。


楚潘黨逐之,
及熒澤,
見六麋,
射一麋以顧獻,
曰:
「子有軍事,
獸人無乃不給於鮮?
敢獻於從者。」


叔黨命去之。
趙旃求卿未得,
且怒於失楚之致師者,
請挑戰,
弗許。


請召盟,
許之,
與魏錡皆命而往。
郤獻子曰:
「二憾往矣,
弗備,
必敗。」


彘子曰:
「鄭人勸戰,
弗敢從也;
楚人求成,
弗能好也。
師無成命,
多備何為?」


士季曰:
「備之善。
若二子怒楚,
楚人乘我,
喪師無日矣,
不如備之。
楚之無惡,
除備而盟,
何損於好?


若以惡來,
有備,
不敗。
且雖諸侯相見,
軍衛不徹,
警也。」
彘子不可。[007-237a]
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于敖前,


故上軍不敗。
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于河,
故敗而先濟。[007-238a]
潘黨既逐魏錡,
趙旃夜至於楚軍,
席於軍門之外,
使其徒入之。


楚子為乘廣三十乘,
分為左右。
右廣雞鳴而駕,
日中而說;
左則受之,
日入而說。
許偃御右廣,
養由基為右;


彭名御左廣,
屈蕩為右。
乙卯,
王乘左廣
以逐趙旃。
趙旃棄車而走林,
屈蕩搏之,
得其甲裳。


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
使軘車逆之。
潘黨望其塵,
使騁而告曰:
「晉師至矣!」


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
遂出陳。
孫叔曰:
「進之!
寧我薄人,
無人薄我。


《詩》云:
『元戎十乘,
以先啟行』,
先人也。
《軍志》曰
『先人有奪人之心』,
薄之可也。」


遂疾進師,
車馳、卒奔,
乘晉軍。
桓子不知所為,
鼓於軍中曰:
「先濟者有賞!」
中軍、下軍爭舟,
舟中之指可掬也。[007-239a]


晉師右移,
上軍未動。
工尹齊將右拒卒
以逐下軍。
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曰:


「不穀不德而貪,
以遇大敵,
不穀之罪也。
然楚不克,
君之羞也。
敢藉君靈
以濟楚師。」


使潘黨
率游闕四十乘,
從唐侯
以為左拒,
以從上軍。
駒伯曰:
「待諸乎?」


隨季曰:
「楚師方壯,
若萃於我,
吾師必盡,
不如收而去之。
分謗、生民,
不亦可乎?」


殿其卒而退,
不敗。[007-240a]
王見右廣,
將從之乘。
屈蕩戶之,
曰:
「君以此始,
亦必以終。」


自是楚之乘廣先左。[007-241a]
晉人或以廣隊,
不能進,
楚人惎之脫扃。
少進,
馬還,


又惎之拔旆
投衡,
乃出。
顧曰:
「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007-242a]


趙旃
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
以他馬反。
遇敵不能去,
棄車而走林。
逢大夫與其二子乘,
謂其二子無顧。


顧曰:
「趙叟在後。」
怒之,
使下,
指木曰:
「尸女於是。」
授趙旃綏,
以免。


明日,
以表尸之,
皆重獲在木下。[007-243a]
楚熊負羈囚知罃,
知莊子
以其族反之,
廚武子御,
下軍之士多從之。


每射,
抽矢,
菆,
納諸廚子之房。
廚子怒曰:
「非子之求
而蒲之愛,
董澤之蒲,
可勝既乎?」


知季曰:
「不以人子,
吾子其可得乎?
吾不可以苟射故也。」
射連尹襄老,
獲之,
遂載其尸;


射公子穀臣,
囚之。
以二者還。[007-244a]
及昏,
楚師軍於邲。
晉之餘師不能軍,
宵濟,
亦終夜有聲。[007-245a]


丙辰,
楚重至於邲,
遂次于衡雍。
潘黨曰:
「君盍築武軍
而收晉尸以為京觀?
臣聞
克敵必示子孫,
以無忘武功。」


楚子曰:
「非爾所知也。
夫文,
止戈為武。
武王克商,
作《頌》曰:
『載戢干戈,
載櫜弓矢。
我求懿德,
肆于時《夏》,
允王保之。』


又作《武》,
其卒章曰:
『耆定爾功。』
其三曰:
『鋪時繹思,
我徂惟求定。』
其六曰:
『綏萬邦,
屢豐年。』


夫武,
禁暴、戢兵、保大、
定功、安民、
和眾、豐財者也,
故使子孫無忘其章。


今我使二國暴骨,
暴矣;
觀兵以威諸侯,
兵不戢矣;
暴而不戢,
安能保大?


猶有晉在,
焉得定功?
所違民欲猶多,
民何安焉?
無德而強爭諸侯,
何以和眾?
利人之幾
而安人之亂,
以為己榮,
何以豐財?


武有七德,
我無一焉,
何以示子孫?
其為先君宮,
告成事而已,
武非吾功也。


古者明王伐不敬,
取其鯨鯢而封之,
以為大戮,
於是乎有京觀
以懲淫慝。
今罪無所,
而民皆盡忠
以死君命,
又何以為京觀乎?」


祀于河,
作先君宮,
告成事而還。[007-246a]


B7.12.3是役也,
鄭石制實入楚師,
將以分鄭,
而立公子魚臣。
辛未,
鄭殺僕叔及子服。


君子曰:
「史佚所謂
『毋怙亂』者,
謂是類也。
《詩》曰:
『亂離瘼矣,
爰其適歸』,
歸於怙亂者也夫!」[007-247a]


B7.12.4鄭伯、許男如楚。[007-248a]


B7.12.5秋,
晉師歸,
桓子請死,
晉侯欲許之。
士貞子諫曰:
「不可。
城濮之役,
晉師三日穀,
文公猶有憂色。


左右曰:
『有喜而憂,
如有憂而喜乎?』
公曰:
『得臣猶在,
憂未歇也。
困獸猶鬭,
況國相乎?』


及楚殺子玉,
公喜而後可知也。
曰:
『莫余毒也已。』
是晉再克
而楚再敗也,
楚是以再世不競。


今天或者大警晉也,
而又殺林父
以重楚勝,
其無乃久不競乎?
林父之事君也,
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


社稷之衛也,
若之何殺之?
夫其敗也,
如日月之食焉,
何損於明?」
晉侯使復其位。[007-249a]


B7.12.6冬,
楚子伐蕭,
宋華椒以蔡人救蕭。
蕭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
王曰:
「勿殺,
吾退。」


蕭人殺之。
王怒,
遂圍蕭。
蕭潰。[007-250a]
申公巫臣曰:
「師人多寒。」
王巡三軍,
拊而勉之,
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遂傅於蕭。[007-251a]
還無社與司馬卯言,
號申叔展。
叔展曰:
「有麥麴乎?」
曰:
「無。」
「有山鞠窮乎?」
曰:
「無。」
「河魚腹疾柰何?」


曰:
「目於眢井而拯之。」
「若為茅絰,
哭井則己。」
明日,
蕭潰。
申叔視其井,
則茅絰存焉,
號而出之。[007-252a]


B7.12.7晉原縠、宋華椒、衛孔達、曹人同盟于清丘
曰:
「恤病,
討貳。」
於是卿不書,
不實其言也。[007-253a]


B7.12.8宋為盟故,
伐陳。
衛人救之,
孔達曰:
「先君有約言焉。
若大國討,
我則死之。」[007-254a]


A7.13《宣公十三年經》
[007-255a]


A7.13.1十有三年春,
齊師伐莒。
[007-256a]


A7.13.2夏,
楚子伐宋。
[007-257a]


A7.13.3秋,
螽。
[007-258a]


A7.13.4冬,
晉殺其大夫先縠。
[007-259a]


B7.13《宣公十三年傳》
[007-260a]


B7.13.1十三年春,
齊師伐莒,
莒恃晉而不事齊故也。[007-261a]


B7.13.2夏,
楚子伐宋,
以其救蕭也。
君子曰:
「清丘之盟,
唯宋可以免焉。」[007-262a]


B7.13.3秋,
赤狄伐晉,
及清,
先縠召之也。[007-263a]


B7.13.4冬,
晉人討邲之敗與清之師,
歸罪於先縠而殺之,
盡滅其族。
君子曰:
「『惡之來也,
己則取之』,
其先縠之謂乎!」[007-264a]


B7.13.5清丘之盟,
晉以衛之救陳也,
討焉。
使人弗去,
曰:
「罪無所歸,
將加而師。」


孔達曰:
「苟利社稷,
請以我說,
罪我之由。
我則為政,
而亢大國之討,
將以誰任?
我則死之。」[007-265a]


A7.14《宣公十四年經》
[007-266a]


A7.14.1十有四年春,
衛殺其大夫孔達。
[007-267a]


A7.14.2夏五月壬申,
曹伯壽卒。
[007-268a]


A7.14.3晉侯伐鄭。
[007-269a]


A7.14.4秋九月,
楚子圍宋。
[007-270a]


A7.14.5葬曹文公。
[007-271a]


A7.14.6冬,
公孫歸父會齊侯于穀。
[007-272a]


B7.14《宣公十四年傳》
[007-273a]


B7.14.1十四年春,
孔達縊而死,
衛人以說于晉
而免。
遂告于諸侯曰:
「寡君有不令之臣達,
構我敝邑于大國,
既伏其罪矣。
敢告。」


衛人以為成勞,
復室其子,
使復其位。[007-274a]


B7.14.2夏,
晉侯伐鄭,
為邲故也。
告於諸侯,
蒐焉而還。
中行桓子之謀也,
曰:
「示之以整,
使謀而來。」


鄭人懼,
使子張代子良于楚。
鄭伯如楚,
謀晉故也。
鄭以子良為有禮,
故召之。[007-275a]


B7.14.3楚子使申舟聘于齊,
曰:
「無假道于宋。」
亦使公子馮聘于晉,
不假道于鄭。
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


曰:
「鄭昭、宋聾,
晉使不害,
我則必死。」
王曰:
「殺女,
我伐之。」
見犀而行。
及宋,
宋人止之。


華元曰:
「過我而不假道,
鄙我也。
鄙我,
亡也。
殺其使者,
必伐我。
伐我,
亦亡也。
亡一也。」
乃殺之。


楚子聞之,
投袂而起。
屨及於窒皇,
劍及於寢門之外,
車及於蒲胥之市。
秋九月,
楚子圍宋。[007-276a]


B7.14.4冬,
公孫歸父會齊侯于穀,
見晏桓子,
與之言魯,
樂。
桓子告高宣子曰:
「子家其亡乎!
懷於魯矣。
懷必貪,
貪必謀人。


謀人,
人亦謀己。
一國謀之,
何以不亡?」[007-277a]


B7.14.5孟獻子言於公曰:
「臣聞小國之免於大國也,
聘而獻物,
於是有庭實旅百;


朝而獻功,
於是有容貌采章,
嘉淑而有加貨,
謀其不免也。
誅而薦賄,
則無及也。
今楚在宋,
君其圖之!」
公說。[007-278a]


A7.15《宣公十五年經》
[007-279a]


A7.15.1十有五年春,
公孫歸父會楚子于宋。
[007-280a]


A7.15.2夏五月,
宋人及楚人平。
[007-281a]


A7.15.3六月癸卯,
晉師滅赤狄潞氏,
以潞子嬰兒歸。
[007-282a]


A7.15.4秦人伐晉。
[007-283a]


A7.15.5王札子殺召伯、
毛伯。
[007-284a]


A7.15.6秋,
螽。
[007-285a]


A7.15.7仲孫蔑會齊高固于無婁。
[007-286a]


A7.15.8初稅畝。
[007-287a]


A7.15.9冬,
蝝生。
[007-288a]


A7.15.10饑。
[007-289a]


B7.15《宣公十五年傳》
[007-290a]


B7.15.1十五年春,
公孫歸父會楚子于宋。[007-291a]


B7.15.2宋人使樂嬰齊告急于晉,
晉侯欲救之。
伯宗曰:
「不可。
古人有言曰:
『雖鞭之長,
不及馬腹。』
天方授楚,
未可與爭。
雖晉之彊,
能違天乎?


諺曰:
『高下在心。』
川澤納汙,
山藪藏疾,
瑾瑜匿瑕,
國君含垢,
天之道也。
君其待之!」


乃止。[007-292a]
使解揚如宋,
使無降楚,
曰:
「晉師悉起,
將至矣。」
鄭人囚而獻諸楚。


楚子厚賂之,
使反其言。
不許。
三而許之。
登諸樓車,
使呼宋人而告之。
遂致其君命。


楚子將殺之,
使與之言曰:
「爾既許不穀,
而反之,
何故?
非我無信,
女則棄之。
速即爾刑!」


對曰:
「臣聞之,
君能制命為義,
臣能承命為信,
信載義而行之為利。


謀不失利,
以衛社稷,
民之主也。
義無二信,
信無二命。
君之賂臣,
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
有死無霣,


又可賂乎?
臣之許君,
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
臣之祿也。
寡君有信臣,
下臣獲考
死,
又何求?」
楚子舍之以歸。[007-293a]


夏五月,
楚師將去宋,
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
曰:
「毋畏知死
而不敢廢王命,
王棄言焉。」


王不能荅。
申叔時僕,
曰:
「築室,
反耕者,
宋必聽命。」


從之。
宋人懼,
使華元夜入楚師,
登子反之床,
起之,
曰:
「寡君使元以病告,
曰:
『敝邑易子而食,
析骸以爨。


雖然,
城下之盟,
有以國斃,
不能從也。
去我三十里,
唯命是聽。』」


子反懼,
與之盟,
而告王。
退三十里,
宋及楚平。
華元為質。
盟曰:
「我無爾詐,
爾無我虞。」[007-294a]


B7.15.3潞子嬰兒之夫人,
晉景公之姊也。
酆舒為政而殺之,
又傷潞子之目。
晉侯將伐之。
諸大夫皆曰:
「不可。
酆舒有三儁才,
不如待後之人。」


伯宗曰:
「必伐之。
狄有五罪,
儁才雖多,
何補焉?


不祀,
一也。
耆酒,
二也。
棄仲章而奪黎氏地,
三也。
虐我伯姬,
四也。
傷其君目,
五也。


怙其儁才,
而不以茂德,
茲益罪也。
後之人或者將敬奉德義
以事神人,
而申固其命,
若之何待之?


不討有罪,
曰『將待後』,
後有辭而討焉,
毋乃不可乎?


夫恃才與眾,
亡之道也。
商紂由之,
故滅。
天反時為災,
地反物為妖,
民反德為亂。
亂則妖災生。
故文,
反正為乏。
盡在狄矣。」


晉侯從之。
六月癸卯,
晉荀林父敗赤狄于曲梁,
辛亥,
滅潞。
酆舒奔衛,
衛人歸諸晉,
晉人殺之。[007-295a]


B7.15.4王孫蘇與召氏、
毛氏爭政,
使王子捷殺召戴公及毛伯衛,
卒立召襄。[007-296a]


B7.15.5秋七月,
秦桓公伐晉,
次于輔氏。
壬午,
晉侯治兵于稷,
以略狄土,


立黎侯而還。
及雒,
魏顆敗秦師于輔氏,
獲杜回,
秦之力人也。[007-297a]


初,
魏武子有嬖妾,
無子。
武子疾,
命顆曰:
「必嫁是。」
疾病,
則曰:
「必以為殉!」


及卒,
顆嫁之,
曰:
「疾病則亂,
吾從其治也。」
及輔氏之役,
顆見老人結草
以亢杜回。
杜回躓而顛,
故獲之。


夜,夢之曰:
「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
爾用先人之治命,
余是以報。」[007-298a]


B7.15.6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
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
曰:
「吾獲狄土,
子之功也。
微子,
吾喪伯氏矣。」
羊舌職說是賞也,
曰:


「《周書》所謂
『庸庸祗祗』者,
謂此物也夫。
士伯庸中行伯,
君信之,
亦庸士伯,
此之謂明德矣。
文王所以造周,
不是過也。
故《詩》曰
『陳錫載周』,
能施也。
率是道也,
其何不濟?」[007-299a]


B7.15.7晉侯使趙同獻狄俘于周,
不敬。
劉康公曰:
「不及十年,
原叔必有大咎。
天奪之魄矣。」[007-300a]


B7.15.8初稅畝,
非禮也。
穀出不過藉,
以豐財也。[007-301a]


B7.15.9冬,
蝝生,
饑。
幸之也。[007-302a]


A7.16《宣公十六年經》
[007-303a]


A7.16.1十有六年春,
王正月。
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
[007-304a]


A7.16.2夏,
成周宣榭火。
[007-305a]


A7.16.3秋,
郯伯姬來歸。
[007-306a]


A7.16.4冬,
大有年。
[007-307a]


B7.16《宣公十六年傳》
[007-308a]


B7.16.1十六年春,
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007-309a]


三月,
獻狄俘。
晉侯請于王,
戊申,
以黻冕命士會將中軍,
且為大傅。


於是晉國之盜逃奔于秦。
羊舌職曰:
「吾聞之:
『禹稱善人,
不善人遠』,
此之謂也夫。


《詩》曰: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善人在上也。
善人在上,
則國無幸民。
諺曰:
『民之多幸,
國之不幸也』,
是無善人之謂也。」[007-310a]


B7.16.2夏,
成周宣榭火,
人火之也。
凡火,
人火曰火,
天火曰災。[007-311a]


B7.16.3秋,
郯伯姬來歸,
出也。[007-312a]


B7.16.4為毛、
召之難故,
王室復亂,
王孫蘇奔晉。
晉人復之。[007-313a]


冬,
晉侯使士會平王室,
定王享之。
原襄公相禮。
殽烝。
武季私問其故。
王聞之,
召武子曰:


「季氏!
而弗聞乎?
王享有體薦,
宴有折俎。
公當享,
卿當宴。
王室之禮也。」
武子歸
而講求典禮,
以脩晉國之法。[007-314a]


A7.17《宣公十七年經》
[007-315a]


A7.17.1十有七年春,
王正月庚子,
許男錫我卒。
[007-316a]


A7.17.2丁未,
蔡侯申卒。
[007-317a]


A7.17.3夏,
葬許昭公。
[007-318a]


A7.17.4葬蔡文公。
[007-319a]


A7.17.5六月癸卯,
日有食之。
[007-320a]


A7.17.6己未,
公會晉侯、
衛侯、
曹伯、
邾子,
同盟于斷道。
[007-321a]


A7.17.7秋,
公至自會。
[007-322a]


A7.17.8冬十有一月壬午,
公弟叔肸卒。
[007-323a]


B7.17《宣公十七年傳》
[007-324a]


B7.17.1十七年春,
晉侯使郤克徵會于齊。
齊頃公帷婦人
使觀之。
郤子登,
婦人笑於房。


獻子怒,
出而誓曰:
「所不此報,
無能涉河!」
獻子先歸,
使欒京廬待命于齊,
曰:
「不得齊事,
無復命矣。」[007-325a]


郤子至,
請伐齊。
晉侯弗許。
請以其私屬,
又弗許。[007-326a]
齊侯使高固、晏弱、
蔡朝、南郭偃會。
及斂盂,高固逃歸。


夏,
會于斷道,
討貳也。
盟于卷楚,
辭齊人。


晉人執晏弱于野王,
執蔡朝于原,
執南郭偃于溫。
苗賁皇使,
見晏桓子。
歸,
言於晉侯曰:


「夫晏子何罪?
昔者諸侯事吾先君,
皆如不逮,
舉言群臣不信,
諸侯皆有貳志。
齊君恐不得禮,
故不出
而使四子來。


左右或沮之,
曰:
『君不出,
必執吾使。』
故高子及斂盂而逃。
夫三子者曰:
『若絕君好,
寧歸死焉。』


為是犯難而來。
吾若善逆彼
以懷來者。
吾又執之,
以信齊沮,
吾不既過矣乎?
過而不改,
而又久之,
以成其悔,
何利之有焉?


使反者得辭,
而害來者,
以懼諸侯,
將焉用之?」
晉人緩之,
逸。[007-327a]
秋八月,
晉師還。[007-328a]


B7.17.2范武子將老,
召文子曰:
「燮乎!
吾聞之,
喜怒以類者鮮,
易者實多。


《詩》曰:
『君子如怒,
亂庶遄沮。
君子如祉,
亂庶遄已。』


君子之喜怒,
以已亂也。
弗已者,
必益之。
郤子其或者欲已亂於齊乎。
不然,
余懼其益之也。
余將老,
使郤子逞其志,
庶有豸乎。
爾從二三子唯敬。」
乃請老。
郤獻子為政。[007-329a]


B7.17.3冬,
公弟叔肸卒,
公母弟也。
凡大子之母弟,
公在曰公子,
不在曰弟,
凡稱弟,
皆母弟也。[007-330a]


A7.18《宣公十八年經》
[007-331a]


A7.18.1十有八年春,
晉侯、
衛世子臧伐齊。
[007-332a]


A7.18.2公伐杞。
[007-333a]


A7.18.3夏四月。
[007-334a]


A7.18.4秋七月,
邾人戕鄫子于鄫。
[007-335a]


A7.18.5甲戌,
楚子旅卒。
[007-336a]


A7.18.6公孫歸父如晉。
[007-337a]


A7.18.7冬十月壬戌,
公薨于路寢。
[007-338a]


A7.18.8歸父還自晉,
至笙。
遂奔齊。
[007-339a]


B7.18《宣公十八年傳》
[007-340a]


B7.18.1十八年春,
晉侯、
衛大子臧伐齊,
至于陽穀。
齊侯會晉侯,
盟于繒,
以公子彊為質于晉。
晉師還。
蔡朝、
南郭偃逃歸。[007-341a]


B7.18.2夏,
公使如楚乞師,
欲以伐齊。[007-342a]


B7.18.3秋,
邾人戕鄫子于鄫。
凡自內虐其君曰弒,
自外曰戕。[007-343a]


B7.18.4楚莊王卒,
楚師不出。
既而用晉師,
楚於是乎有蜀之役。[007-344a]


B7.18.5公孫歸父以襄仲之立公也,
有寵,
欲去三桓,
以張公室。
與公謀,
而聘于晉,
欲以晉人去之。


冬,
公薨。
季文子言於朝,
曰:
「使我殺適
立庶以失大援者,
仲也夫!」


臧宣叔怒曰:
「當其時不能治也,
後之人何罪?
子欲去之,
許請去之。」
遂逐東門氏。[007-345a]


子家還,
及笙,
壇帷,
復命於介。
既復命,
袒、括髮,
即位哭,
三踊而出。


遂奔齊。
書曰「歸父還自晉」,
善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