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196 具茨詩集-明-王立道 (WYG)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具茨遺藁
            明 王立道 撰
 論
  聖王貴以禮讓為國
立經所以定分也守志所以明節也表行所以勵俗也
覈異所以抑詭也經不立則爭分不可得而定矣志不
守則爽節不可得而明矣行不表則慕者弛俗不可得
[015-1b]
而勵矣異不覈則巧者飾詭不可得而抑矣然立經者
存乎古表行者存乎當時覈異者存乎後世而守志以
明節固存乎其人焉耳漢韋賢之薨也則國宜授之長
子𢎞者也𢎞以國繫家人於是乎矯賢令而属國於𤣥
成焉𤣥成之拒而不受也守志明節之人也其友人侍
郎章謂聖王貴以禮讓為國宜優養𤣥成勿枉其志此
固表行勵俗之説而君子復何議之有焉盖在𤣥成之
讓則可學𤣥成而讓者吾恐其未協於中不由其誠而
[015-2a]
徒以詭道教天下也則亦安得而無以覈其異哉夫傳
子之説何始也傳必以嫡以長其法又何以始也古之
聖人固有舉天下而授之於素所非望者矣而奚必於
子也然猶慮天下後世之不能舜禹則爭端且自我始
故不得已而定於與子焉韓子曰傳之人則爭未前定
也傳之子則不爭前定也而其法又必以嫡以長長以
明其宗嫡以貴其出父也死則子也立子也死則孫也
立故㣲子雖賢不得代紂公儀仲子舎其孫而立衍檀
[015-2b]
弓之所為免也聖人垂之以為法而天下萬世守之以
為經而卒無以易焉於是乎以私愛奪嫡者懼矣覬幸
者息矣强有智而欲竊位者釋矣故曰立經所以定分
也然法之所制者常也而人之不能盡守者變也故或
取舎以愛予奪以賢貴賤以功廢置以勢顧不在其身
則在其身後而嫡庶長幼之分於是乎大亂矣然而俠
者圖之貪者取之靜者安之賢者守之而夷齊兄弟至
於終身餓死而不受孤竹之封豈非以其情有未安而
[015-3a]
其志不可奪哉其次則曹之子臧吴之季札是已子臧
之言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而札之
賢至於使其父兄三致國而卒不受焉此其與夷齊不
亦相先後哉嘗觀扶陽侯之病也固以𢎞之被繫而念
之矣至其立𤣥成之命則賢初未之有也此其與夷齊
季札受父命於生前者又大不同矣𤣥成安得而有之
且兄以罪廢弟以次立則仁心者其獨忍之哉而世之
僭竊窺覬之人又孰不僥倖其兄之廢黜而已代之哉
[015-3b]
其甚者又孰不設詐以陷其兄於罪而已代之哉盖𤣥
成之立大抵與子臧同而其拒而不受亦庶幾為能守
節者故曰守志所以明節也然吾聞漢之法侯而無後
則廢其國所以明彞典重嗣續止盜竊也𢎞既不可立
𤣥成復不欲立則扶陽之國漢其絶之矣然𤣥成之佯
狂而去也固非不知國之當絶也其意固欲知賢之賢
不可無後則有賢之子𢎞在或者寬其繫而授之國也
不然猶或權其功罪薄其封而不冺其嗣也而何當時
[015-4a]
之弗諒也自御史以實不病劾奏之而𤣥成之望又絶
矣此章也所以有禮讓為國之云也於乎旌别淑慝表
厥宅里彰善癉惡樹之風聲豈聖人者以是為塗飾生
民之具哉正以風天下之不能發其慕心而變其汚習
也故君好仁而民興仁矣君好讓而民興讓矣尚㢘退
則志士益修崇名節則君子競進昔人謂朝廷有教化
則士人有㢘恥士人有亷恥則天下有風俗其機係乎
上之所與耳故以𤣥成之讓而欲一以律令從事正以
[015-4b]
嗣續之常繩以廢置之法不然則司憲得而劾之又不
然則司封者得而絶之使𤣥成而不度於義不明其節
晏然嗣而侯之漢固將遂侯之矣侯之法也而何以勵
天下也哉故枉一𤣥成之志而後世之為𤣥成者怠矣
故曰表行所以勵俗也夫相嘘而為風相染而為俗一
人倡之百人和之其漸使之然也然人情多詐而挾偽
之習行焉故有始佯為之而終不然者其心欲之而外
為是以徼譽者知其獲退讓之名而終不失其利而為
[015-5a]
之者而天下之俗反以是薄矣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
千乗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羮見於色則知以介心於
簞食豆羮之時而為是讓國之節以徼名者為不無矣
不然則或其氣之所激情之所徇而不免溺於一節之
偏要亦未可以為吾道之中也故許由一讓而卞隨務
光者出焉申徒狄蹈於河矣徐衍負石而入海矣此非
幾於有激而偏者乎故𤣥成既讓而丁鴻劉愷興焉二
子之讓蘇子瞻子由皆嘗論之愚以為𤣥成之讓有為
[015-5b]
而讓者也且以弟鴻愷之讓無為而讓者也且以兄有
為而讓誠也以弟順也無為而讓偽也以兄逆也吾欲
以讓為高而胡為使其弟之義非分之獲也弟而復如
我之讓則將無故而頓令絶先人之國而謂孝子忍之
乎然則所謂貴禮讓者適所以率天下於偽而已故曰
覈異所以抑詭也雖然天下之人自一介而上皆將役
役焉求之而况於一國之利乎而乃有一朝釋而去之
而不寘吝色焉者亦難矣其清風高節至今猶足以汗
[015-6a]
貪人之顔而泚其顙而况於當時乎雖其氣有所激情
有所矯而何夫人之不能皆然也漢以下寥寥乎二三
人止矣先儒有言求士於三代之上惟恐其好名求士
於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吁良有見哉
  一元文明之㑹
君子不取必於適然之運而取必於當然之理故或治
或亂一歸之人而天弗與焉夫世之言治亂者莫不曰
人事亦莫不曰氣化氣化在天者也人事在人者也在
[015-6b]
天與在人者相為感遇而治亂生焉其治也氣化之盛
也人事之得也而不然者反是若是乎治之不可獨責
於人而天實為之也與哉非也氣化其適然者也人事
其當然者也是故君子不取必於彼而取必於此不求
之天而求之人焉夫古今言天下之治之盛者莫如堯
説者謂其當一元文明之會意者天固有以相堯之治
而堯亦有以得天之時者乎夫元㑹之説何始也盖自
康節以數窮天地之始終於是乎皇極經世之書作焉
[015-7a]
有元以統㑹有㑹以統運有運以統世其元起於子究
於亥中於午堯之興適於午之會故曰堯得天地之中
數此其治之所以為盛而古今以為不可及也夫邵子
之數吾不得而知也堯之興果於午之㑹與否吾亦不
得而知也嘗觀諸日矣出於旦昃於夕而獨盛於中天
焉嘗觀諸月矣明生於朔魄死於晦而其光獨全於望
焉又嘗觀諸嵗之時矣生於春收藏於秋冬而獨長育
於夏焉易曰相見乎離離南方之卦萬物皆於是乎相
[015-7b]
見也堯之時語其徳則蕩蕩乎與天同其大而無能名
矣語其業則巍巍乎其有成功而煥乎其有文章矣當
時雖朝野有所不與知史臣有所不及記其治化之盛
盖亦窮天地而一時者耳其上為黄帝為神農為伏羲
又其上為洪荒太古之世而已其下為虞為夏為商為
周又其下為漢唐而益無足道矣夫前乎此則未之或
至後乎此則無以尚之不猶日之中月之望時之夏而
易之所謂離乎是則堯之所以獨得乎氣化之盛而一
[015-8a]
元文明之會兹其時耳吾則以為天之道逺而難知人
之道近而可見六經之論治者其言不可悉舉而未聞
有一言諉於氣化者豈非以人事既盡則雖氣化之衰
不能使之亂人事既失則雖氣化之盛亦不能使之治
耶時乎時乎亦存乎其人焉耳人徒知堯之治古今而
一時而未知堯之為君固古今而一人者也善言治者
其可求之天哉易曰聖人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
天時天且弗違而况於人乎吾是以知文明之會意者
[015-8b]
天之不能違堯而非堯之必有得乎天也不然則天之
㑹人之事夫亦有不相期而適相遇者耳故有君如堯
則雖如周之衰如秦晉及隋之季之亂而文明之㑹可
還天時可復不然則唐虞之治亦且否矣其又如時何
哉其又如天何哉當堯之時洪水猶汎濫也民之巢居
而穴處者猶未安其所也百糓未播而民之阻飢猶自
若也逸居無教而民之逺於禽獸者無幾也使堯而徒
嘿然兀然一無所用心焉以坐待夫天下之治曰吾有
[015-9a]
得乎天之時矣則吾不知洪水孰治五糓孰播而五教
孰敷時雍於變之治又孰為而孰成之也則文明之會
固亦自成於天地之間耶故曰運不獨亨時不獨成有
舜則一元之㑹在於虞有禹則一元之㑹在於夏有湯
則一元之㑹在於商有文武則一元之㑹在於周天無
常人有定也是猶日必有中月必有望歳必有夏何獨
至於元而疑之哉使必曰惟堯為得其中則吾恐天地
之㑹不可以常午而後世之治之不如古也亦天為之
[015-9b]
而已故曰盡人事而後可以言天吾慮夫後之人主惑
於氣數之適然而忘其人事之當盡也故不容於不辨
  識重亟反
論曰保天下之治存乎勢制天下之勢存乎變察天下
之變存乎幾幾者動之㣲而變之㑹勢之所以為輕重
而天下之所以為治亂者也不知其幾無以通變不知
其變無以制勢勢不制則其趨也莫之或禦而天下之
事將遂至於不可為其原始於不知其幾而已故先其
[015-10a]
幾而逆防之則雖常人亦易為力待其勢之成而後救
之則雖聖賢亦竭力而莫能及也幾之動其可畏哉易
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
漸矣又曰知幾其神乎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盖所
以不俟終日者正所以辨之於早而速防其漸云爾周
子曰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
亟反之噫其知此哉昔嘗怪夫有天下者其始莫不恬
然以安肅然以一相統紀於操縱予奪之中而莫敢有
[015-10b]
離遏者而其後乃至於渙散决裂潰敗四出而不復可
收拾者豈天之亡人國其禍固有出於不意而非人之
所能為者歟木之生也有萌水之流也有源勢之成也
有幾松栢生于山林其長千尋其大百圍先其未成則
一手足可以擢而拔蹶而絶洪水之來漂山蕩陵而其
流固涓涓焉善圖治者亦審其幾而已幾審則變通變
通則其勢解勢解則其重固嘗在我而人不得以乗其
隙焉不然則持太阿而授之柄幾何其不反中其鋒也
[015-11a]
哉故曰權之所存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制其
勢也又曰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更化則可
善治通其變也又曰明者逺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
無形審其幾也故天下之勢雖聖人不能使之常平而
其所以不至于甚重者審其幾而速變之而已昔周之
有天下也並建親賢藩屏王室宜若可以乆安長治而
卒并於秦者秦得其勢也然犬戎之難秦人盡取岐豐
之地八百里此其幾之所在而周若罔知焉其亡不待
[015-11b]
赧王之入而後决矣秦有天下盡收其重其勢與周大
異而反以二世亡者其重偏於内也然指鹿為馬其幾
已成而胡亥不能見其亡又何怪哉漢興矯周之枉監
秦之弊其勢之重常在朝廷故吕氏不能危七國不能
亂然而其勢卒移於外戚者盖自武帝以霍子孟受顧
命自是大將軍之權重赤鳳五侯迭居更秉而漢遂失
其勢矣此其幾又豈無自耶光武中興則又監西漢而
變更之者也然桓靈之世勢歸宦官卒以傾國中間以
[015-12a]
李杜諸人之賢欲收其重不能一措手而顧身不免焉
其幾始於不任三公而鄭衆以誅竇憲功受封賞則尤
其輕重之分界也向使此數代者知其幾之所在而亟
變之則雖至今存可耳故曰封建非能弱周周自弱也
宦官非能亡漢漢自亡也周書曰惡之易也若火之燎
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秦漢以下固皆待其勢之
燎原而後救之者也而何能及哉善持勢者亦審其幾
而已雖然君不勝勢勢不勝道故重勢不能危明君而
[015-12b]
昏庸之主則雖盡操天下之權亦無救於亂亡也故諸
侯之禍不起於文武成康之周而起於平赧外戚宦官
之禍不起於文景明章之漢而起於哀平桓靈盖可見
矣故欲制天下之勢者雖以審幾為先尤以自治為急
  聖人至公至神之化㑹試/
聖人有鼓舞之機以妙天下之感此天下之人所以日
入於善而不知而治功之盛古今以為不可及也夫天
下之道二善與惡而已矣天下之民二亦善與惡而已
[015-13a]
矣聖人不能使天下必無惡而常有以消其惡不能使
天下必皆善而常有以作其善此其機之所在固不疾
而速不行而至而莫知其所以然者而亦初非外民以
為之也聖人不能外於民以為之機而民亦不能外聖
人之機以妙其感此其一好惡一賞罰所以見聖人至
公至神之化言天下之盛治而不可加也盖嘗論之天
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
事而無情若是乎聖人無情也又曰天地無心而成化
[015-13b]
聖人有心而無為若是乎聖人無為也今而好惡著則
有情矣賞罰行則有為矣以是而語至公至神之化則
聖人之化得無幾於褻乎噫是正不足以知聖人且不
足以知天也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
傾者覆之是故觀諸天地之栽培傾覆而聖人之化可
識矣以栽培傾覆為非天地之化可乎今夫天下之人
之異齊也古今之所同也廣谷大川異制剛柔緩急强
弱輕重異俗衣服飲食器械異宜然要其所歸不過善
[015-14a]
與惡兩端而已聖人者出樹之風聲分之物采陳之藝
極引之表儀予之法制告之訓典著之律度宣之話言
是故有會朝表著周旋行列之等焉有参伍殷輔陪臺
之役焉有射鄉食饗井田學校軍師之制焉有親疎貴
賤長幼之節焉凡所以慮民之心甚詳而治民之道甚
備也使天下而皆如聖人之意則即是而守之固可以
不賞而勸不怒而威而吾聖人亦得以無為而治矣然
而天下不能皆如聖人之意也故其善與惡終有不可
[015-14b]
約之同歸要之一致者而聖人之心於是乎戚然甚矣
於乎此好惡之情賞罰之制所以甚不得已於天下而
亦初非外於天以為之也何則天有生殖長育聖人象
之以制賞於是乎有車服之庸有宅里之表有名位章
物之旌而善用丕勸天有震曜聖人象之以制刑於是
乎有甲兵之威有斧鉞刀鋸之戮有梏拲鞭朴流放之
惨而罪用丕懲故書曰天命有徳五服五章哉天討有
罪五刑五用哉夫命討出於天子而皆以天言之吾是
[015-15a]
以知聖人之所以鼓舞乎萬民者即天之所以鼓舞乎
萬物而造化之妙所以非人之所能測也而亦何嘗外
於民以為之機哉故其機之所動捷於影嚮機之所向
順於風靡好一人焉賞一人焉而民莫不曰吾惟無善
善則上好之而賞將及矣惡一人焉罰一人焉而民莫
不曰吾惟無惡惡則上惡之而罰將及矣故不必其人
人而好之而惡之而賞之而罰之而機動於此誠動於
彼懦者起怠者奮乖戾者熙然其大和舊染而汚者翕
[015-15b]
然其維新矣由是而皇極可建也大猷可秩也降𠂻之
恒性夫人皆可復也推而極之又將有順則而不識日
遷善而不知為之者機之所感其妙矣哉聖人至公至
神之化其盛矣哉故堯用是機而百姓昭明萬邦協和
矣舜用是機而從欲以治四方風動矣禹用是機而政
乃乂黎民敏徳矣成湯用是機而商邑用協四方用丕
式見徳矣文武用是機而有徳有造垂拱而天下治矣
是機也公而溥㣲而彰寂而能感何謂公而溥程子曰
[015-16a]
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是也何謂㣲而彰周子曰幾
㣲故幽神應故妙是也何謂寂而能感張子曰無我得
正已之盡存誠妙應物之感是也是機之妙可以成變
化可以行鬼神用之於天地而範圍不過也用之於萬
物而曲成不遺也發㣲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也以言乎
逺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也皇之所以為皇帝之
所以為帝而王之所以為王也使聖人而安於無情樂
於無為而不用其機以鼓舞天下則吾恐善無所於勸
[015-16b]
而日益消惡無所於懲而日益肆而天下之治且隳矣
而何以成其至公至神之化也哉抑愚又有説焉董仲舒
曰天任徳不任刑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為事
隂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虚不用之地故古之聖人雖
好惡不偏賞罰並用而善善之意恒長惡惡之意恒短
故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傳曰與其失善寧其利
淫此聖帝明王所以養忠厚之徳以凝和平之福而享
夫雍熙悠乆之盛者也而亦何妨於至公至神之化哉
[015-17a]
愚也敢併及之謹論
  帝王應天下之務
論曰天下之變無窮也人主欲以一身焉處之而使之
各得其當則固不外乎明理之功而已盖事之在天下
其變雖無窮而要之各有當然之理學也者夫固將明
理以治心以盡窮天下之變而善處之云爾然則君人
者可不以務學為急而其學又可不以明理為先也哉
夫人君以一人之㣲居天下之上言其地則曰萬邦也
[015-17b]
言其人則曰萬姓也言其事則曰萬幾也夫以其地之
廣人之衆幾事之煩多若是而皆委諸吾身焉則雖聖
智亦日不足矣故一日二日紛至㳫來則精神必有所
限而莫之盡賢否異人常變異時可否異勢則心思必
有所遺而莫之悉憸邪以眩之讒䛕以逢迎之則聰明
必有所蔽而莫之通若是則天下之務無所於應而治
且隳矣而何以君天下哉學也者所以廣其聰明啟其
心思而扶植其精神者也古之人君其所以為學者何
[015-18a]
如也自孩提有識而三公三少即明孝仁禮義以導習
之則其教也豫精一以傳心多聞以建事前言徃行以
畜徳則其具也大有終始之典有緝熙之益則其功也
勤盤盂几杖刀劒户牖莫不有銘則其防也宻侍御僕
從皆正人旅賁官師瞽史皆有規戒則其輔也周故教
豫而漸之乆具大而守之正功勤而得之深防宻而習
之恒輔周而養之善夫是以物無不格知無不致意無
不誠心無不正而天下之務莫不於我應焉而裕然有
[015-18b]
餘矣堯舜之所以帝者此也禹湯文武之所以王者此
也商太甲高宗周成王之所以守成業致盛治而伊傅
周召之所以致其君者亦此也帝王所以應天下之務
者其果有外於學而帝王之學其果有外於明理以治
心乎哉然而世之人君夫孰無天下之務者而其善窮
天下之變而䖏之者又何其寥寥也噫吾知之矣大抵
不學之弊有三而學之弊亦有三何則庸君不知有所
謂學而明君有絶人之資者又以為無所事學中才之
[015-19a]
君其性可導而上下者則又溺於聲色田逰之娱馳于
土木神仙甲兵之好而不能學此三者固不學之弊也
其或知悦學矣宜遂可以應天下之務矣然而黄老之
學惑於異端詞藝之學類於文士記覽之學近於儒生
斯亦何與於理何得於心而何闗于天下之務哉故或
不得其要則學之弊正與不學等此唐虞三代之盛所
以不復見於後世也雖然其所以致是者大學之道不
明于天下而已何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皆大學修身
[015-19b]
之事而天下之務又未有出于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
者此勉齋氏之有意於人君而體吾夫子之意以為説
也然則人君欲應天下之務者無他焉亦惟明乎大學
之道而已
  人君納諫之本
人君欲有以來天下之言必先有以為受言之地而後
天下之言有所入焉夫人君以一人之尊臨天下之上
其勢嚴其威重盖不獨人之視之以為凜然而不可犯
[015-20a]
而其自視亦甚異矣自視異則其中恒侈然自滿而猶
欲責之以難挽之以所不欲其不以為謗已而賣直者
幾希矣於乎此天下之言所以不来而人主所以孤立
於上也然其所以為受言之地豈有他哉要惟在於虛
已而已在書益贊于禹曰滿招損謙受益盖所謂謙者
即虚已之謂而滿固虚之反也在易益之彖曰自上下
下其道大光傳曰益徳之裕也盖惟虚已故能下下下
下則其道大光而所謂裕者在是矣夫曰益曰裕此固
[015-20b]
人君徳之所進治之所資而一本於虚焉信乎納諌之
本於是乎在而訑訑自足未有不距人於千里者也今
夫海非不茫然大也其東無東也其西無西也其南無
南而其北無北也震盪天地吞吐日月而不知津涯畔
岸之所在也然其所以能成其大者虚而已虚故能受
而凡天下之水㣲若畎澮大若江淮河漢流若川匯若
澤其來不一而一收之無遺勺焉其量定也故夫知海
之大者可以知人君之大知海之受者可以知人君之
[015-21a]
受矣虛之道其善矣哉天下之言之弗一也猶夫水也
其理有顯㣲其辭有逆順其情有緩急而其人有親疎
貴賤也惟夫不震以威不絶以勢不窮以辨不蔽其路
而一以虛受焉夫然後下無匿情上無遺聴君無蔽明
臣無隱忠而凡天下國家之大萬幾之煩民情物理雜
出而不窮者莫不知之明處之當而無有遺憾焉故曰
為川者决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不宣無以通其來
不虚無以廣其受受之不廣則亦其中之未虚而已譬
[015-21b]
則溝洫焉雨倐然集則瀵然盈其量固然無足異也納
諫之本其有外於虚哉今夫堯舜禹湯皆古所謂大聖
人者後世無及也而稱之者則固曰稽衆舎已也取諸
人以為善也聞善言則拜也從諫弗咈也噫是可以觀
聖人之虚矣是可以知唐虞夏商之所以為盛治矣吾
故謂海之大也衆水為之也聖人之大也衆言為之也
距衆言以為聖不猶之塞衆川以為海哉况夫臣之於
君本以義合自非其性忠義而為國者鮮不因其君之
[015-22a]
意向而逢迎焉古之人君賞以勸之罰以激之而猶恐其不
言也今也不諫者賞而諫者罰矣彼亦安肯以其身而自
試於不測之淵哉信乎納諫之本之在於虚也雖然虚固無
弗受矣受之則或未必皆是也而將一施之乎曰非也虛則
明明則能擇擇而行之則是非固有所取舎矣舜所以執兩
端而用其中也然則虛其納諫之本歟明其從諌之用歟
  李斯諫逐客
甚矣辯詐之傾國也假忠益而飾身謀功利之惑人也
[015-22b]
狥近效而忘逺害故巧説之士可以欺貪君而不可以
欺明主而善為國者未嘗不黜一時之利而為千萬年
乆大之圖也茍徒見其效而不見其害喜其有謀國之
忠而不察其情之自為也則其説行其詐售一時君臣
之間非不知各自以為得而不知釀成莫大之憂者於
是乎在矣可不戒哉昔始皇之世其臣有因國之間而
建為逐客之議者始皇聞李斯之諫而正史氏録其書
而歸之功謂秦卒用其謀兼天下意若幸李斯之不去
[015-23a]
而信其言之酬者噫甚惑矣且善觀人者不先辨其言
之是非而先察其意之向背斯之意其果為秦謀之乎
無也斯固客耳其所以厯明用客之效要皆不過自為
之地而何有於秦哉嘗觀蔡歸生之於楚木備道晉大
夫之賢析公雍子巫臣苗賁皇之所以去楚而謀之者
其言雖若為楚忠計而其實為一伍舉言之故夫聲子
假人之患以懼楚而李斯援客之功以啗秦斯之所以
得留者即伍舉之所以得復也然以始皇之智而不免
[015-23b]
為斯之所欺則以功利之説有以動其心而惑之耳夫
内紹四君之功外明王者之徳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
此誠始皇之所欲急聞者而豈悟其言之為大謬哉自
今觀之秦之興自繆公始再廓於孝公繼盛於恵昭至
始皇而天下一矣其所以寖昌而寖大者繄客之功也
故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之属植其機商鞅張
儀范睢之徒踵其轍而後李斯者要其成人亦孰不信
客之真無負於秦哉吾則以為秦之衰自繆公始積㣲
[015-24a]
於孝恵昭而遂滅於始皇之世何也天之亡人國不必
其貧弱寡小之足憂而凡廣之以疆宇厚之以憑藉増
之以勢焰皆所以滋其毒而降之罰故仁積之謂富徳
勝之謂强義行之謂威道隆之謂盛昔之所以世大其
業而因有天下於長乆者用此道也不然則其所謂一
時之大邦者其根本元氣已斬然消滅乆矣而尚何以
有天下為哉昔者嘗嘆吴之有國僻在荆蠻已厯數百
載矣至其末世因巫臣之來教之乗車使其子為行人
[015-24b]
以通吴於晉後又得楚人伍員者用之闔閭夫差之世
非不赫然盛也主黄池之盟且與晉爭執牛耳然盟血
未入口而越已破其國殺其太子未幾而吴沼矣越本
夏𦙍其封猶乆於吴至勾踐而有泄庸大夫種范蠡計
然之徒教之生聚教誨料兵蒐乗與吴競强於夫椒檇
李之間卒兼吴國而有之修覲聘馳兵車以進於中國
文明之㑹曽不一再傳而楚縣之矣向使夫差勾踐不
為伍員種蠡之所教界封疆而守之則㤗伯夫餘諸君
[015-25a]
猶可延血食於殷乆奚至於遽餒哉秦之為國猶不可
與吴越同日語始但邑西戎以保西陲後因犬戎之難
遂力戰取豐鎬盡有成周之故地傳及繆獻已數與晉
爭衡要不待孝恵而後强盛也使數君而能屏遊士却
賓客之言縱横者修仁義務道徳擁雍州之地守殽函
之固則天下必不能與爭而秦世世無患矣嘗聞漢人
論建都之利謂山東雖亂秦地可全而有則知秦之處
勢誠便守國誠固正使不能有天下猶可祀栢翳於千
[015-25b]
百年之後也况其勢又非終為諸侯者乎不知出此而
乃聴諸客之言惑功利之説刑爭末事任為上圖一時
筭計見效若甚可喜孰知其國愈大其亡愈蹙其勢愈
强而其祀愈不乆也中間若百里奚由余頗賢然夷考
其事亦不出并國圖伯而殊無一二及於仁義道徳之
為衛鞅而下復何言哉夫以鞅之鷙酷儀之狡險睢之
隂賊得一人焉亦自足以夷秦之種而何必代有其人
也其强兵則坑屠掩滅至於殺十萬人而不以為慘其
[015-26a]
聚財則辟地増賦箕歛頭㑹至於盡壊先王之法而不
以為賊其峻刑則曹誅族剷膏流節離至於血波於道
刑黥師傅而不以為忍其自為利也則欺執誘殺至於
虜公子戕國君離親戚廢太后而况其淫狡暴厲又有
不可一一言之者哉孟子曰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
民賊若數子者其何啻民之賊也謂之國賊可耳斯而
為秦忠計者顧不明言用客之害而猶曰以客之功豈
非更為秦生一鞅也烹滅諸侯焚燒六經破壊井田要
[015-26b]
其所為不過襲鞅之故轍而尤加甚焉當時事勢正如
大病之人其氣垂盡又從而膺之以木索施之以箠楚
其不遂奄然絶者幾希天下不勝其毒一旦起而乗之
適戍强於五伯閭閻逼於戎狄嚮應憯於謗議奮臂威
於甲兵不數年而秦無遺育者斯之罪顧不大哉夫混
一之樂不足以償殄滅之慘南靣之榮不足以洗係頸
之辱死而有知則數君者亦自悔于地下思其逐客之
不早也雖然秦之用客固足以僨其宗而客之用於秦
[015-27a]
者亦未有不反中其身覆其族姓者也睢之免猶賴蔡
澤儀以殺死鞅以車裂斯具五刑惡之甚其受禍亦酷
故秦既迄兹無聞家而諸人之後亦斬矣昔人謂不韋
以人易貨揚子雲曰以國易宗故愚謂李斯諸人亦若
是而已不然則數子輔秦之功可以比伊吕之在殷周
與國咸休也而胡為不克庇其身哉愚故併及之使後
為人臣無效李斯也
  雋不疑引經斷獄
[015-27b]
善定天下之事者必先假一説以服人之心使之無敢
異議然後可以徐而䖏之以得其情而其義之合與不
合殆有所不及詳矣夫事之在天下也未嘗不敗于狐
疑而成於决斷况夫事變倉卒之時衆志叵測不可以
逆防不可以詳諭使無一説以徵諸大義而折服其心
則姦萌一兆天下未必無異議焉其禍有不可勝言者
矣盖嘗觀之經曰蓄疑敗謀又曰惟克果斷乃罔後艱
言事之貴乎斷也傳曰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言信之
[015-28a]
存乎徵也子産曰夫從政有所反之言制事明民當有
權以解其惑而不能拘拘焉蹈其故常也敏以斷之徵
以信之權以反之不疑之説春秋將於是乎在豈若彼
經生者流哉陳冊牘操觚翰據時事首尾考諸義而精
取諸類而當以是從容議論几席間夫亦誰不可者而
可責備於應變倉卒之頃乎方在廷之臣左右顧愕莫
敢一言而首倡其説以消其隂圖則其所稱引亦不過
假是以濟其變而已而尚及區區焉較擇其經義之合
[015-28b]
與不合而後立之辭哉戾太子之事班史載之詳焉可
覆也吾不暇多述獨怪夫當昭帝之時男子成方遂因
舎人貌類之言而為誣罔之計犢車詣闕自稱太子此
其心固僥倖于一時之富貴而非有深謀逺慮以大有
所圖自今事定之後觀之疇不謂是煩一獄吏决耳然
而蒯聵盟孔悝以求國陳涉假扶蘇以鼓衆衛秦之亂
實由是基昭帝之在當時正田文所謂主少國疑大臣
未附百姓未信之日也犢車之入朝野變色天子詔朝
[015-29a]
臣雜識視而至者噤不一啟口則安知其真太子耶其
非太子也安知不有踵秦人之故智而為之者其真太
子也安知不有左右之臣隂為之羽翼顧天子所以處
之何如而因以階亂耶安知不有東宫舊人素知太子
仁厚憚少帝嚴明故召之入而欲為廢立䇿耶數者有
一焉則漢之為漢且未知攸底而何暇謀為昭帝地也
昔晉耳立而吕郤焚宫鄭子儀亹忽之亂傅瑕實外市
焉使漢而有如二三臣者亦甚可為寒心也已夫太子
[015-29b]
之死去是已數十年廷臣之疑無足怪者疑於是則雖
智者亦不知所處疑於非則又未能使之帖然無辭以
退也今也不斥其非而直以大義斷之於是乎天子之
心釋大將軍以下之疑决而犢車男子之姦塞卒不能
措一辭焉以就廷尉非固不待言是亦無所冀數語之
間其獄立辨不疑之善斷大事固如是哉或者咎其是
轍拒蒯聵為戾於春秋之㫖於乎其於春秋之㫖誠戾
也是果何時而暇為是裁度考據耶呼吸之間事機立
[015-30a]
異使尚可以從容安緩而圖之則其真妄是非亦自有
説又何以引春秋為哉何則方遂之為是詐也實動心
於舎人貌類之言則知當時之識太子者未為無人也
天子一發明詔使内而掖庭太子宫外而朝廷又外而
及於京邑之民凡及見太子者莫不至至則求其肖而
别焉則衆目攸萃情狀莫匿其何説之辭此其一説也
不然則詰之曰泉鳩之匿拒户之經太子死有明徵矣
而何為者此又一説也又不然則詰之曰闕下之戰三
[015-30b]
公自將先帝震怒有斬反者之詔矣既而壺闗三老有
疏田千秋有言上心悔悟而江充族矣蘇文焚矣歸來
望思之臺作矣其欲赦太子明甚而弗聞乎時胡不束
身歸罪今焉自詣何嗟及也此又一説也又不然則詰
之以當時宫禁之事如皇后之所教衛融之所譛訴用
法大臣之所以不悦以至太子幼之所經厯阿保乳母
壯之所通賓客以至江充之姦石徳之計闕下之戰任
安暴勝之之死之詳使其是也周能言之使其非也則
[015-31a]
雖其甚黠亦必不能一一記憶况宫省事秘又有所不
及知者摘其一二矛盾亦自成獄此又一説也夫持是
數説以詰太子不出於此必出於彼宜若無遁情者然
反覆曲折非累千百言不可决以是䖏事吾恐口語未
終而肘腋生變議者不旋踵而社稷已移之他人矣是
可不深慮耶使其議已决矣太子其果非真矣而吾前
所謂是則愈不可䖏非則不能使之帖然無辭者是又
可不深慮耶吾是以謂不疑之能斷大事也折諸經所
[015-31b]
以徵聖責之罪所以正法而其是與否一不計焉故能
不移時不廢辭而其獄决矣吾是以謂不疑之能斷大
事也而尚可以經術未精為之病哉雖然經術所以經
世務而春秋者尤聖人經世大法所在吾聞之董生為
人臣子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䖏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
事而不知其權其尤不可不究心尚矣然古之善經術
者不明於當事之際而明於未事之先盖其胸中事事
有定一旦有感而通則口如其心心如其經經如其事
[015-32a]
事如其義而動不失其當焉其宜其權惟吾之所䖏而
何嘗有牽合附㑹之説是其所非非其所是以罔一時
之不知者乎然則論不疑者當如何取其應變之權置
其所引之經而無深求焉可也謹論
  陳平周勃
天下之事不可以幸而成也以幸成斯以不幸敗古之
所謂大臣者當不若是機可以先圖勢可以逆制而直
依阿㢲懦茍安目前僥倖以自定而後之人猶從而稱
[015-32b]
之曰某之功某之功吾不知其説也嘗觀平勃之在漢
也奮身徒步際髙祖之興而景附之非内叅謀議則外
應征代天下未定則設竒應變攻城掠地如彼其勞也
天下既定則誅亂制暴持危扶傾又如此其艱也吕氏
之亂㣲二人者其孰不為漢危之盖髙祖安劉必勃之
語至今以為知人而二子所謂安社稷定劉氏後者亦
莫不以為能踐其言也然吾聞之大臣之所以任天下
之事者非徒以其一時之權譎小數可以愚敵人之耳
[015-33a]
目亦非以其椎魯樸鄙一無所事而徒以竊夫長者之
稱而已也鎮之以望本之以忠守之以義謀之以豫而
經緯之以才然後可以折姦萌遏亂源動無不克行無
過舉而天下國家之事於我乎濟焉此固非有所僥倖
於適然者也今觀平之在當時也臣魏事楚而卒亡命
於漢回節易行於數主之間受金之汚亦且直任不愧
而勃固織薄吹簫之徒也此其素望之不能明矣及其
髙恵繼世吕雉擅命意欲貴其私戚而猶未敢公言之
[015-33b]
也天下之事豈一孺子之所能知平勃顧因辟疆之言
遽推諸吕而王之度其意不過以太后哭泣不可止畏
其有圖已之心而姑為是以順適其欲不知夫周陳氏
安而劉氏危矣忠於謀國者顧若是乎哉故説者謂當
時以義爭之陵既不可平又不可勃又不可則吕氏亦
必有憚而不敢而胡為乎既不能諫又從而導䛕之也
要之平勃於漢草莽相從不過以强弱定君臣之分軋
之以權勢縻之以禄爵而初非誠有為漢之心一旦勢
[015-34a]
殊事異則皆渙然離耳而欲以伏節死義責之不亦過
耶夫既不能正之於先猶宜深察其變而豫為之所當
時操兵柄典宿衛者悉為吕氏兄弟其不能使之帖然
於下必矣而乃優㳺以卒年歳寂寂而無一謀其平日
所謂秘䇿奇計者一無所見而徒燕居深念至於陸賈
直入坐而不知亦甚可笑也已盖平之才不過權譎小
數而勃者直一椎魯樸鄙之人而止耳而何足與言社稷
之大計耶故當諸吕之發難也非朱虚侯章則其隂
[015-34b]
謀有所不及知非灌嬰齊王襄連兵於外則諸吕之心
無所憚非平陽侯窋則賈壽之言無自聞非酈寄之紿
説紀通之矯節則太尉不得入北軍而漢家之事於是
乎敗矣迨其劉章諸人布置已定而勃猶未敢誦言誅
之左右袒之問其心盖尚業業也然則平勃固亦坐收
其成功而已而豈真有安漢之才者哉故愚嘗謂二子
之成功實有四幸髙后既殂一也人心為漢二也樊噲
早死三也諸吕皆愚人四也何則使髙后尚在則雖其
[015-35a]
罪惡甚彰姦宄畢露而城社依憑决不可動不然吾恐
事未克而先就菹醢之地矣彼太后者其何有於平勃
耶沛公之有天下也剪除煩苛與民更始其徳澤之在
人心乆矣傳一二世而吕氏乃欲竊而取之此固天下
之所憤鬱也故絳侯以一節入北軍一呼而士皆左袒
豈誠勃之能使然也哉樊噲之死蘇氏嘗幸之矣使噲
也後太后而死則乗之以僣竊之權而濟之以雄桀之
氣雖其妻吕嬃之智亦自高諸吕數等終不能遂成大
[015-35b]
事易劉氏而帝之而漢已深受其弊矣其肯安然受刃
於諸將之手耶彼吕氏諸人皆庸奴俗子不過藉后勢
以幸旦夕之富貴而非有雄才大計深識逺圖足與計
子孫者也故酈寄一紿遽欲解組而去之正如司馬懿
之料曹爽所謂駑馬戀棧豆者曽不思其主兵也何功
其享有漢氏之祿爵也何道其所以服當時之將相大
臣也何能獨恃一太后而后則死矣而猶欲歸封國享
富貴以為吕氏不拔之業噫亦太愚矣且諸老人亦嘗
[015-36a]
有言其不便者使産祿當時僅得中人之識但據南北
軍而不去則雖十勃百酈寄吾亦不知其何以措手故
曰平勃之成功亦幸而已大抵平之機詐有餘而忠正
不足至於吕氏之難則併其機詐而亡之諺所謂老將
至而耄及之者平之謂矣事變既平而雍雍文帝之朝
錢榖决獄之所弗與知以修宰相之度夫何難者勃之
木强有餘而才識不足觀其就國之後執兵見守尉處
事猶周章若此而况於變故之頃乎渭橋之迎倉卒請
[015-36b]
間所謂招之不來麾之不去者器度當不若是也要之
二子於大臣之道均未之講論其優劣則勃之重厚猶
可倚仗而陳平者特一巧詐小人而已奚其智奚其智
 表
  擬輔臣謝賜夏日同遊詩表
嘉靖某年某月某日伏䝉聖恩賜臣等夏日同遊詩若
干首者景際文明鸞簉徯觀于龍御志同上下奎章紀
盛於宸遊方驚覩乎賁文遽拜嘉於晉錫捧緘知重拭
[015-37a]
目生輝臣等誠懽誠忭稽首頓首上言竊惟聖人之情
見乎辭猶化工之妙著於物心存解阜徽音遐想於虞
絃戒切荒淫家法明徵於禹訓六府三事修和之政可
歌天保采薇經綸之迹具在慨聖人之不作因刪後以
無詩大風惟猛士之思勁草溢諫臣之美芝房天馬紀
祥未數於休徵玉樹後庭導欲徒彰於否徳惟先王無
流連之樂必明聖乃述作之資兹盖伏遇皇帝陛下乾
徤統天震明御極發孝思於明倫之典闡聖學於敬一
[015-37b]
之箴禮舉耕桑復千年之曠典祀分丘澤决數代之疑
文治既切于時幾道尤通於張弛朱明甫屆釋一日之
萬幾玉輅有來肅千官於羣從君臣相悦泮奐爾游顧
惟鼎覆之徒亦與泰交之㑹仁覃茂對每先天而奉時
學有緝熙自因聲以成律景隨心暢樂與人同掞睿思
之春容飛雲章之藻麗經緯乎天地之運炳煥乎日星
之明光燭寳奎香浮錦軸信乎陋唐宗苦炎熱之句而
未與爭驅視聖祖醉學士之歌而庶幾嫓美者也臣某
[015-38a]
等叨竊無能遭逢有幸翠華飛而臣扈已濫具茨之遊
叢雲起而帝歌共駭洞庭之奏臣敢不敷言是訓傳世
為榮捧觀已眩於珠璣珍襲允同於琬琰忠慚召奭矢
詩未遂於巻阿志效袁絲諷諫尚懸於峻坂伏願典則
丕承乎祖訓怠荒時儆於聖謨武文為天下君永見堯
言之布游豫作諸侯度重興夏諺之休受丕丕基建極
㑹歸于一統惟明明后保厯聿至于萬年臣無任瞻天
仰聖忻戴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015-38b]
  擬賜衍聖公孔彦縉宅於京師謝表永樂二十二/年
伏以道崇梁木爰推覆幬之恩眷及樗材曷罄涓埃之
報儒林有慶吾道増輝竊惟尼山毓將聖之英洙泗衍
斯文之統宫牆入望日月快瞻綏來動和神化功於俄
頃道徳仁義作宗主於萬年秩祜申錫於後人殊寵屢
頒乎前代褒成錫號漢尊孔覇之稱文宣襲封宋下孔
宜之命雖屋烏之推愛自昔有聞而澤鴈之究安于今
僅見兹葢伏遇皇帝陛下沉幾先物英斷若神文治煥於
[015-39a]
無為武功昭於不殺聰明盡下恭儉守成抑祥瑞以逺
佞䛕購遺書以備省閲民流動念天變咎躬納北狄之
降志存柔逺罷西域之貢心恐煩民重詒謀必嚴宫臣
輔導之勅崇儒術既謹先師釋奠之儀復延賞於後昆
遂濫恩於庇賤趣司徒以課後走繕部以鳩工是經是
營迺慰迺止俾當虞廷之肆覲無煩鄒館之假留環堵
之素分太踰夏屋之懐居已甚一朝盛典世羡為榮千
載奇逢人誇其美惟漢哀賜董賢之第祗示寵私若唐
[015-39b]
𤣥侈祿山之居徒資譏訕新宅以徙晏子景公尚昧於
卜隣殿材以賜魏徵太宗不終夫舊好崇徳象賢光前
裕後未有如今日之命者也臣彦縉叨承聖後忝列儒
流過庭之訓雖聞入室之功未致襲爵繆仍乎世命悚
恧已深賜宅俄出於新恩感思何既敢不勉圖報效期
帝眷之莫辜益勵學修求家聲之弗墜道同時而俱泰身
與國以咸休伏願治不下堂薄海際文明之盛身先建
極敷天同歸仰之誠天下為一家永示建瓴之勢春秋
[015-40a]
大一統恒固宅中之基臣無任瞻天荷聖激切屏營之
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擬文華殿新造九五齋恭黙室成廷臣賀表㑹試/
伏以日新聖學昭龍徳之正中天啟宸居仰明哲之作
則大人已孚於利見良弼冀協於旁求歡洽臣民光昭
海宇臣等誠懽誠忭稽首頓首竊惟宫室之營實係國
家之重詩歌築室書美肯堂禮謹月令之居易兆棟隆
之吉禹卑宫而民悦文作臺而子來顧後王之汰無窮
[015-40b]
而離宫之營益廣未央壯麗昭儉徳以何禆仁夀紛華
敝侈心於無用惟一人之立極以四海而為家動必有
成書皆可法恭惟皇帝陛下徳懋重華道隆峻極闡孝
思於明倫之典邃帝學於敬一之箴禮舉耕蠶復千年
之曠典祀分丘澤决數代之疑文爰觀土木之興每見
時幾之勅無逸有殿心存稼穡之艱豳風有亭義昭風
化之自頃於文華之殿復新齋室之營軒轅草圖羲和
練日罄玉石於隴阪空瓌材於瀟湘梓人効審曲之能
[015-41a]
司空董繩直之役美兼輪奐户列西南匪徒為即安之
謀抑以寓藏修之益虹梁雲繞掲九五以名齊螭柱星
羅采恭黙而扁室心罔安於上治志常切於交修期進
徳修業之及時求多聞建事以永世庸言之信庸行之
謹已徵徤法於天行汝惟舟楫汝惟鹽梅會見思通於
帝賚臣等官聫禁省學愧通儒啟沃無能恒懐憂於夕
惕遭逢有幸每傾望於雲從爰觀鼎建之成益喜泰來
之㑹伏願懋商宗有獲之學體周文未見之心龍飛溥
[015-41b]
出震之功兩儀耀徳虎變協繼離之照三極呈祥梦兆
熊羆衍百男之鴻慶化行麟趾詒萬葉之燕謀臣無任
瞻天仰聖欣躍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
  擬重修大明㑹典進呈表
伏以盡倫盡制宏猷逺酌於百王載筆載言大典繼明
於昭代人存政敏君舉必書述作信明聖之徵摩編效
臣工之職政由俗革治以道同竊惟堯言存舜典九功
之敘可歌武烈繼文謨六典之文具在惟太祖之御極
[015-42a]
暨列聖之承宗治定而功成已見重熙於千載議禮以
制度式存㑹典之一書纂成肇始於敬皇潤色再厪於
武廟上自洪武戊申之歳下迄𢎞治壬戌之秋法始正
家俯陋仙源之講恩終懐逺下嗤王㑹之圖夏典明明
而可徵周文郁郁乎大備顧自書成之日已幾數十年
中間法制之殊何止二三冊前規雖在近事靡徵兹盖
伏遇皇帝陛下舜孝烝烝文心翼翼道則天而同大徳
與日以俱新敬一有箴逺妙傳心之法明倫有典丕昭
[015-42b]
嗣服之心謂兹㑹典之成實出先朝之志離明繼照紹
述逺發於宸衷㢲命重申續纂上承於手札臣等草茅
賤質樗櫟散材學不足以知今文非善於記事勉勤鉛
槧繆正金根特書屢書事曲盡於當代識大識小道豈
資於在人爰攄終歲之功用塵乙夜之覽伏願對揚光
訓法近守於祖宗率由舊章動必徵諸方冊自家而國
而天下恒享和平之休曰夀與福與多男永膺祚𦙍之
盛臣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以重修大明㑹
[015-43a]
典隨表上進以聞
 䇿
  問成帝罷中書宦官髙宗遣天竺方士歸國何如
有可法之善者君子不能冺其迹無為善之誠者君子
不能掩其非盖政之所行固有善否之殊而事之所由
尤有誠否之别由於已者誠也雖明君不是過也不由
於已者非誠也雖善政無足取也此漢成之罷宦官唐
髙之遣方士君子所以存其迹而著其非歟請因明問
[015-43b]
而復之古今論小人之害國者必曰宦官也方士也盖
宦官以隂柔蠧國政方士以左道蕩主心其術不同而
同歸於亂古今論人主之善政者必曰不任宦官也不
信方士也故君身為之强固君徳為之清明其善不同
而同歸于治君子是以善成帝高宗之舉也夫宦寺之
設昉於周公觀周官分職太宰司徒宗伯之属皆有所
謂奄人然而其事㣲其勢甚不得已也浸淫於春秋至
秦而禍極矣伊戾以坎盟殺宋痤寺栁以熾炭蠱元公
[015-44a]
閽人之狀戴吴趙髙之賊二世皆是物爾自漢言之則
如武帝之英明而𢎞恭石顯猶得以竊其權焉故宋人
論奄尹之禍如毒藥猛獸未有不裂肝碎首吁亦可畏
矣彼成帝者乃能一朝罷而去之此綱目所以有罷中
書宦官之書也方士之説昉于周穆觀今傳記所載得
八龍騎之西遊與王母宴于瑶池之上然而其年耄荒
其國亦幾失也崇信於秦皇至漢武而其惑甚矣新垣
候日於再中少君夜祠以致鬼五利之鬬棊公孫卿之
[015-44b]
仙迹皆是物爾自唐言之則如太宗之神武而娑婆昧
者猶得以售其術焉故漢人論神怪之説聴其言洋洋
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然如繫風捕影終不可得吁亦
知言矣彼髙宗者乃能一朝遣而去之此綱目所以有
遣天竺方士歸國之書也然以二君之政無一可書而
偉然此舉逺非武帝太宗之所能及君子是以疑於其
故焉何則中官外戚相為低昂此勢盛則彼勢衰當其
時赤鳳秉樞機五侯越政軌成帝之不能有為明矣故
[015-45a]
宦官之去正恐其與已分權事在元舅而不在天子也
罷一宦官任一宦官君子謂其亂則均爾漢祚之移于
王氏其禍不基於是哉長生淫欲相為出入彼念去則
此念專當其時才人長髮於尼寺昭儀煽豔於房闥高
宗之迷於情慾甚矣方士之遣正恐其妨於淫欲事在
女后而不在天子也遣一方士惑一方士君子謂其害
尤甚爾唐祚之移于武氏其兆不萌於此哉於乎不納
叛人其説非不正也而莒僕之黜季文實因是以執魯
[015-45b]
柄焉不用外戚其事非不善也而穰侯之罷范睢實因
是以得秦權焉二事亦甚類矣善觀人君之政者先觀
其所由可也
  問王蘇徳學何如
君子之律人也以道而其取人也以長律人以道則其
辭不得不嚴而凡一言一行之不合於聖賢者皆在所
必黜取人以長則其論不得不恕而凡一言一行之能
自立於天下後世者皆在所必與何則道固不可以少
[015-46a]
假而無求備於一人則先王之所以存忠厚之道於天
下也知乎此斯可與論王蘇二公之徳學矣夫事之成
敗莫不有已然之明迹而善探本者不遺其始而狥其
終人之是非亦莫不有已然之定論而善原情者不觀
其顯而釋其隱故世之論二公者吾嘗聞之矣病天下
者莫如新法而荆公信以為可行於是青苗均輸紛然
變其祖宗之舊而熙豐之政亂矣壊國家者莫如小人
而荆公恃以為可用於是恵卿李鄧顯然布於執政之
[015-46b]
地而紹聖之禍基矣任王韶以開邊而百萬之生靈殱
於兵刃逐韓富以專國而三朝之舊臣委于外藩其所
以蔽主而蠧民者要未可一二數而蘇氏則無之此其
已然之成敗是非固未有不罪王氏而釋蘇氏者也殊
不知二公心事無大懸殊而其謀猷論議固相出入生
財之説蘇氏亦嘗言之非荆公為之先發則新法之禍
在蘇氏而不在王氏也用兵之説蘇氏亦嘗言之由荆
公為之首倡故熙河之敗在王氏而不在蘇氏也親少
[015-47a]
游之徒則所與者皆浮薄訾程氏之黨則所崇者非正
學其所以不貽禍于天下者要亦當時之不大用而已
此其隱然之成敗是非又未可釋蘇氏而罪王氏也所
以然者盖由二公於聖賢之道均未之講故雖所為或
可知或未可知而皆無以逭乎君子之譏耳然人之所
為失於彼者未必無得于此而有所短者不可遂掩其
長君子於是乎每取節焉何則以荆公之行言之則其
不愛官爵固逺過于富貴利達之徒而不溺聲色亦誠
[015-47b]
可為清正修潔之士故先儒嘗謂公之素履與溫公大
略相同使其政事不大謬焉誠亦未易得矣以坡公之
文言之則其自謂如千里之駒御以王良萬斛之泉隨
地而出盖信然也故當時其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得
與歐陽氏並稱於世使其學術稍以正焉誠亦不多見
矣惜乎功利詞章有以沒溺二公之心而終不悟也噫
  問陳蕃薦五處士詔徵皆不至夫五人者之行果
   有可稱者歟其不至豈各有所見歟
[015-48a]
見賢而舉者大臣為國之公見幾而作者君子保身之
哲何則妨賢病國不免於狥私意而忘公道入亂居危
將至於蹈險地而履禍機由前言之則不忠由後言之
則不智不忠非大臣也不智非忠臣也吾是以知見賢
而舉大臣之所以為其國見幾而作君子之所以保其
身也請因明問而復之漢自光武再興鼎遷東洛九傳
而至桓帝運且否矣幸而人豪如陳蕃實維持之處困
亨屯為國柱石擴好善之心廣進賢之路推轂士類側
[015-48b]
陋俱揚當時膺其薦者在豫章則為徐穉在彭城則為
姜肱在汝南則為袁閎在京兆則為韋著在潁川則為
李曇而是五處士者則皆匿以為高往而不返崇廉靖
之真守退讓之志白駒皎皎空谷遐心雖安車𤣥纁之
徵囂囂不顧略不為漢一屈而為蕃一出焉夫無知薦
陳平常何薦馬周皆為其有可用之才山公之啟事王
旦之疏名皆為其有可取之實則知薦人者當於其行
而不可沽舉善之美名陳蕃薦五人而五人者其行果
[015-49a]
足薦歟如廣漢楊厚之來則陳漢三百年之厄江夏黄
瓊之至則有明習政事之稱而李固以直言舉又嘗以
尚書之非人為對則知為士者當行其志也不可負見
舉之美意五人者之不至其見果何居歟今以五人考
之如徐穉則業勤耕稼而自食其力恭儉義讓而人服
其徳行何懿也姜肱則博通五經兼明星緯友愛諸弟
感悔賊冦行何良也身居土室而以耕學為業則袁閎
之行為足稱隱居教授而為三輔冠族則韋著之行為
[015-49b]
可取以至遭值少孤家貧力學繼母嚴酷事之惟謹則
李曇之行之優又可見矣是蕃之薦為能薦其所當薦
矣非有為國之心而能若是乎以當時言之則國步多
艱根本已蹶四海横流非砥柱之所能遏三綱將墜豈
一木之所能支黨錮殺戮之慘已於是而可以覩其機
中官專恣之惡已於是而可以窺其非故郭有道既明
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觀魏桓對
其鄉人所謂生行死歸於諸子何有之言則知其時之
[015-50a]
不可以有為而五人之不至亦各有見不失為可以䖏
而䖏矣愚不佞敢以此為獻惟執事其與進焉
  問程朱之門人衆矣願詳其行義而推其善學者
傳道於先正者或得其一偏或得其全體君子不可不
究其實而别其優也盖不究其實則行義之詳無自而
知不别其優則善學之士又何自而可見哉故或得其
一偏或得其全體傳道雖同而造徳各異君子其可以
弗辨哉執事發䇿下詢而以程朱之門人為問欲有以
[015-50b]
詳其行義而推其善學者愚請掇拾其一二以為復盖
自夫五星聚奎宋啟文明之運諸儒繼出身當道統之
傳誨人存不倦之誠而立教有因材之篤在洛有如二
程夫子焉明道徳性寬大規模廣濶伊川氣質剛方文
理宻察此其有得於道者也而門外尺雪師道尊嚴座
上春風意象渾厚當時門人寧無可言者乎是故純粹
宏深簡易平淡而為老師俗儒所推先則楊時其人也
問學日進政事絶人而為公卿大夫所尊信則游酢其
[015-51a]
人也才識頴悟則有若李端伯力排異端則有若朱光
庭蘇季明徳性純茂强學篤志吕與叔修身好學行如
古人范淳夫資質平正謝顯道行學可師吕和叔任道
擔當風力甚勁而深潛縝宻不及與叔張思叔窮理造
㣲鮮能及之而持守工夫不及和靖周恭叔持身嚴苦
塊然一室貴娶瞽女愛過常人侯師聖安於羇苦守節
不移經術通貫不窮時事纖㣲皆察志在行道如馬伸
雖勇於為義而恥以釣名也資質魯鈍如尹焞雖持守
[015-51b]
有餘而格物未至也程子之門人其行義之可見者如
此在閩則有如朱子焉豪傑之才足以折羣疑於百家
格致之學有以集大成於諸子此其有得於道者也而
廣信鵞湖之寺從游者多長沙敬簡之堂依歸者衆當
時門人又豈無可言者乎是故進學可畏䖏事不茍則
有若李燔義所當為勇不可奪則有如張洽黄直卿明
睿端莊造詣純篤㬊亞夫進學意氣頗多激昻陳才卿
一室蕭然有以自樂工夫精進尤為可喜蔡季通有精
[015-52a]
詣之識卓絶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窮之辯陳安卿論
顔子卓爾之説甚善論大本達道意甚備鄭可上説易
中庸甚孜細論人心道心益精宻方賓王親切的當不
失乎為學之序蔡仲黙註書明範不愧乎父師之托學
有根據而為政能舉先王之典以活無告之人者寥徳
明其人焉身在都城而能味衆人之所不味以至卒究
大義者輔漢卿其人焉朱子之門人其行義之可見者
又如此然而升堂濟濟莫非一時之俊彦論道侃侃率
[015-52b]
皆天下之英材伊欲推其善學者而表章之則愚得以
折諸當時同列之所稱與者矣何則和靖尹氏之言有
曰河南二程夫子以孔孟絶學為天下之倡而升堂覩
奥者三人曰廣平游定夫上蔡謝顯道龜山楊中立是
已則知三人者之於程子可以為善學矣勉齋黄氏之
言有曰季通於先生之門可謂傑然者則知季通之於
朱子可以為善學矣夫曰行義者論其槩也曰善學者
舉其尤也行義或得其一偏而未盡乎程朱之妙善學
[015-53a]
則得其全體而可續夫道統之傳若夫諸門人之淺深
髙下則予豈敢以輕議哉敢執此以為明問復
 
 
 
 
 
 
[015-53b]
 
 
 
 
 
 
 
 具茨遺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