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9 智者大師別傳註-宋-曇照 (master)



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下卷
四明沙門 曇照 註


「先師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仍求
四願。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邁守繩牀。撫
臆論心。假名而巳。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
見欺。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凉。方
外虗玄。久非其分。域間樽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
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
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
輕。則來嫌誚。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四。
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
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
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時。大王
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
[002-0670a]


【邊表者。荊州屬江北。屬魏地。是邊也。長逢離亂。侯
景亂梁。魏殺元帝也。方外虗玄等者。自晉至梁多
習莊老。文中子云。虗玄盛而晉滅。非老耽之罪。即
此意也。樽節者。禮記云。是以君子恭敬樽節退讓
以明禮。樽。趍也。節。次也。乃進退合則也。去就若重
傳燈則闕者。師尊嚴則弟子難近。故接物隨機。義
缺也。王塗既一者。平陳之後。車書皆同也。飲啄者。
即前云啄峯飲㵎展平生之願也。妙願唯諾者。晉
王允其所請也。】


「請戒文曰。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𧺢。彝教
夙漸。福履攸臻。妙機須悟。耻崎嶇於小徑。希優游於
大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開士萬行。戒善
為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造宮室必先基址。徒架
虗[栗-木+工]終不能成。孔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孰將
安仰。誠復能仁本為和尚。文殊冥作闍梨。而必藉人
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波崙罄髓於無竭。
善財忘身於法界。經有明文非從臆說。深信佛語幸
遵明導。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淵澄。因靜發
慧。安無礙辨。先物後巳。謙挹成風。名稱遠聞。眾所知
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揖遠延。每畏緣差值諸留
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雲霧即消煩惱。以今開
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
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
宗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后作大莊嚴。同如來
[002-0670b]
慈。普諸佛愛。等觀四生。猶如一子。」


【百錄具載戒疏有七百餘字。今文略之。但三百十
三字。庭訓者。論語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
乎。對曰。未也。甞獨立。鯉趍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
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乃至鯉退而學
禮。此正趍庭之訓也。彝。音怡。百錄與南山傳並作
此。貽。訓贈也。此彛。訓法。義則正也。崎嶇。屈曲㒵。喻
聲聞之學化城小徑。三百由旬。舟航彼岸。五百由
旬。則登寶所。十受者。梵網十戒也。鎔鑄者。以火鎔
金以模範像。三教法度就學而成器也。命揖遠延
者。大師止息東林寺。王在楊州。以舡迎也。及披雲
霧即消煩惱者。喻文也。披。開也。雲開也。雲開日出。
煩惱霜壞也。奉資至尊皇后者。即文帝獨孤氏也。
猶如一子下。百錄更有九十五字。略之也。】


「師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
稱為智者。所獲檀嚫各六十種。一時迴施悲敬兩田。
使福德增多。以資家國。香火事訖。」


【晉王紆曲遵奉大乘戒禁。止一切惡。持一切善。故
曰總持。自受戒後。百錄諸書皆稱法名。師稱智者。
故國清寺碑云。王後撿地持經。特立此號。彼經戒
品第十云。若在家出家。發菩提願。恭敬長跪。曲身
向於智者。作是言。願大德受我菩薩大律儀戒。如
是念巳。默然而住。爾時智者作是言。善男子。汝欲
於我受一切菩薩大戒云云。檀者施也。達嚫那。此
[002-0670c]
云淨施。字異義一也。文云各六十種。應改為共字
也。】


「汎舸衡峽。大王靡駕貴州。臨江奉送。供給隆重。轉倍
於前。既值便風。朝發夕還。」


【大舡曰舸。衡峽二州本去衡州南岳。言峽者。路次
之語。衡在荊湖南。峽在荊湖北。傳前云。思師避周
室之難。意住南岳。權止光州人蘇山。智者得法之
後。往建康行道。不得扈從。思歸南岳。其南岳歸寂。
故當報德享奠以酬法乳。故晉王書云。敬憶江陵
暫欲西上。先到衡岳用酬師恩。王麾駕至楊州。奉
送者如南山傳云。施六十餘事了。王乃固請。顗曰。
先有明約。事無兩違。即拂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
尋送至于城門曰。國鎮不輕。道務致停。幸觀佛化。
弘護在懷。王禮望目極。衡淚而返。智者返。百錄有
書托王撰南岳師碑文。其事甚明也。】


「而渚官道俗延頸候望。扶老携幼相趍戒場。垂黑載
白雲屯講座。聽眾五千餘人。」


【渚者。爾雅云。水中可居曰洲。大者曰洲。小者曰渚。
荊州曰渚官。春秋中巳有此號。杜預不解。徧撿群
書未見解者。今云聽眾五千餘者。不知在何寺院。
恐是造玉泉.十住二寺了施戒。此一節文。似如大
師衡州迴。而渚官道俗之流皆悉迎候。章安簡略
爾。】


「施鄉答地。荊襄未聞。既慧日巳明。福庭將建。於當陽
[002-0671a]
縣玉泉山而立精舍。蒙勑賜額。號為一音。重改為玉
泉。其地本來荒險。神獸虵暴。諺云。三毒之藪。踐者寒
心。創寺其間。決無憂慮。」


【答地。如佛鹿苑.鸚林說法。皆報夙恩也。荊襄者。荊
州古南陽郡。改為江陵府。又為襄陽府。今朝為荊
門軍當陽縣。即屬江陵。玉泉寺初為一音。當開皇
十三年賜額名玉泉。乃水色如玉也。常聞此寺是
故蜀將關王神力所造。玉泉寺記略不言之。今偶
得玉泉之碑。說智者抵渚官。登南紀。望雲山。特建
道場。觀沮嶂山色堆藍。紫雲如蓋。此可居乎。初卜
清溪。意其迫隘難安於眾。行至金龍池北百有餘
步。有一大木。婆娑偃蓋中虗如庵。遂於其下趺坐
宴安。入大寂定。一旦天地晦冥風雨嘷怒。有無限
妖恠種種殊形異狀。攢簇師前將欲為害。又有巨
蟒長十餘丈。張口礪牙意欲食啖。復有陰魔列陣
砲矢雨下。經一七日了無懼色。師憫之曰。汝所為
者生死幻夢。貪著眾業不自悲悔。猶來惱吾耶。言
訖俱滅不見。一夕雲霧開爽月明如晝。有二聖者
部從威儀如王者狀。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褁帽
而秀發。師遂顧問聖者何來。曰。予乃蜀前將軍關
羽兒子日平。以戰功故常鎮是邦。此山號三毒山。
自古迄今人跡罕到。唯龍虵虎豹妖精鬼魅之所
窟宅。大德聖師何枉神足。貧道自天台過。欲於此
處建立道場。少酬生成之德。神曰。果如是。弟子當
[002-0671b]
為造寺化供。以延十方清眾何如。此去一舍地。有
山狀如覆舡。其土深厚。形勢將旺。弟子於此建寺。
願師禪定七日。言訖而退。師既出定。大廈告成。楩
楠交錯。棟宇崢嶸。丹䑾鮮明。金碧相照。迎請師居
聚眾演法。一日神曰。弟子在昔用兵討伐。膾肝𧢲
肉恣縱貪嗔。今日何幸。得聞無上菩提出世間法。
今巳洗心滌慮求戒品。永芘佛乘乘教化群生。師
從其請。為之秉爐傳授。自此齊潔愈更精明巳上前碑
文也。續僧二十七云。釋法行者。言多卓異。或居山谷。

時入市廛。每往清溪。路由覆舡山頂。見泉流茂木。
乃顧曰。十年後當有大福慧人營建伽藍。乃智者
來儀。果成先告。今知行師預曉前意。乃聖人也。決
者。定也。三毒既伏。何所憂慮乎。】


「是春夏旱。百姓咸謂神怒。故智者躬至泉源滅此邪
見。口自呪願。手又撝略。隨所指處。重雲靉靆籠山而
來。長虹煥爛從泉而起。風雨衝溢歌詠滿路。」


【當時龍佔其境。智者於金龍池側以建玉泉。百姓
龍怒不雨矣。撝略者。撝謂指獲。略謂法。即是持呪
也。】


「荊州總管上柱國宜陽公王積。到山禮拜。戰汗不安。
出而言曰。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甞怖懼頓如今
日。」


【隋書列傳第五云。王世積。闡熙新囶[虫*暗]人。父雅。周
朝持節開國儀同三司。世積容貌魁岸。要帶十圍。
[002-0671c]
風神爽拔。有傑人之表。高祖受禪。封宜陽公。平陳
後進位柱國荊州總管。及起遼東之役為行軍元
帥。至柳城遇疾回。拜涼州總管。謀反事洩坐誅。】


「其年王使奉迎。」


【開皇十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其時文帝徵王入朝。
故書云。弟子今入朝覲。行次峽州。馳仰之誠與時
而積。故遣使迎。希便進道。來月下旬唯遲祇接。書
在百錄更不盡書。開皇十一年王雖受戒。意旨未
盡。智者其時急有南岳荊州之行。故忩遽而去。王
既瞻望。故重有迎者也。】


「荊人違覲。向方遙禮。臨岐望絕。」


【智者答恩建玉泉.十住兩寺竟。故別父老意返天
台。彼處鄉人攀違不得。覲奉逕禮清姿。望斷行[舟*司]
矣。】


「既而重履江淮。道俗再馳。欣戴大王。尸波羅蜜先到
彼岸。智波羅蜜今從稟受。」


【既而者。荊人望斷之語也。智者重反楊州。而晉王
行次陜。故遣使至江都迎也。先受戒竟。今求請淨
名疏。故云今從稟受等也。】


「請文云。弟子多幸。謬稟師資。無量劫來悉憑開悟。色
心無作。昔年虔受。身雖踈漏。心護明珠。定品禪枝併
散歸靜。荷國鎮藩為臣為子。豈籍四緣能入三昧。電
光斷結其類實多。慧解脫人厥朋不少。即日欲伏膺
智斷。率先名教。永汎法流。兼用治國。未知底滯可開
[002-0672a]
化不。師嚴道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淺可發萠不。菩薩
應機可逗時不。書云。人生在三。事之如一。況譚釋典
而不從師。今之慊言備歷素欵成就事。請棄飾辭。」


【此請文。百錄題目謂王謝天冠仍請淨名義疏。略
去前九十七字。其間語句亦有差者。想章安揀治
如此也。色心無作者。如云不起而巳起則性無作。
假色。大乘戒體也。定品禪枝者。四禪八定枝林功
德也。四緣者。一荷國。二鎮藩。三為臣。四為子。有此
四緣豈能入三昧耶。電光斷結者。如阿難入電光
三昧斷結證四果。又如遺教經云。譬如夜見電光
即得見道是也。惠解脫人修三念處成三解脫。如
常辨。人生在三者。君臣.父子.師資。諸書具載多矣。
請棄飾辭者。王請大師不須謙退。故云棄飾辭也。】


「答曰。謬承人汎。擬迹師資。顧此膚踈。以非時許。況隆
高命。彌匪克當。徒欲沉吟。必乖深寄。」


【此乃不允所請者也。】


「重請云。學貴承師。事推物論。歷求法界。措心有在。仰
惟宿植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學。俄逢聖境。南岳記
莂。說法第一。無以仰過。照禪師來。具述斯事。于時心
喜。以域寸誠。智者昔入陳朝。彼國明試。瓦官大集。眾
論鉾起。榮公強口先被折角。兩瓊繼軌纔獲交綏。忍
師讚歎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無畏。釋難如
流。親所聞見眾咸瞻仰。承前荊楚莫不歸伏。非禪不
智驗乎金口。比聞名僧所說。智者融會。甚有階差。譬
[002-0672b]
若群流歸乎大海。此之包舉始得佛意。唯願未得令
得。未度令度。樂說不窮。法施無盡。」


【說法第一者。如南岳印證云。於說法人中最為第
一。照禪師乃南岳弟子。梁傳前有列名。正傳全失。
惜哉。梁朝凡有兩瓊。彭城寶瓊住建安院。身長七
尺五寸。背脾龍文。三十九齒。一日講次。外人見寺
有白龍現。男女奔至寺。但見瓊在座講。因是號為
白瓊。建初寶瓊。常被萬椿樹皮黑袈裟。故號烏瓊。
此衣後智者得之。進與煬常。文在百錄。兩瓊少時
同學。後亦道價相當。繼軌者。軌則。車轍也。初與智
者論議。如世𩰖戰皆接軌而上也。才獲交綏者。
綏乃馬頦下之纓也。戰則兩馬相觸以爭勝負。今
兩瓊才始交綏。怯而便走。如左傳云。交綏而退。荊
楚者。荊州則舊楚國之地。非禪不智者。更有非智
不禪句。經雖多出。今依觀心論疏解之。疏云。空.無
相.無作名三解脫。亦名三三昧。從正見入。定發無
漏。智名大臣。定名大王。故名三三昧非智不禪也。
正定生正見。發無漏。定為大臣。正見為大王。名三
解脫非禪不智也。驗乎金口。皆佛說也。聞眾所說。
智者以四悉檀融會經論。剖折諸家執爭。如大海
吞流包舉而盡。正得佛意也。】


「復使柳顧言稽首虔拜云云。智者頻辭不免。乃著淨
名經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陵。並才華族胄。應奉文
義。緘封寶藏。王躬受持。」
[002-0672c]


【淨名疏。大師為晉王撰者二十八卷。荊溪略成十
卷。現世流行。並才華族胄者。似如同加潤色飾也。
徐陵。陳朝僕射。陳破後不入隋朝。乃常隨智者。故
有此言也。】


「今王入朝。辭歸東嶺。」


【楊州在西。天台在東。故云東嶺。】


「吳民越俗掃巷淘溝。㳂道令牧旛華交候。」


【吳謂三吳。越謂東越。溝巷穢雜。掃去塵埃。淘去臭
濁。㳂道。隨所過路。令則縣令。牧則大守。幢旛華蓋
祇候迎送。直到天台也。】


「寺舊所荒廢凡一十二載。人蹤久斷。竹樹成林。還屆
半山。忽見沙門。眉髮皓然秉錫當路。眾共咸覩。行次
漸近。逡巡韜秘。聖猶尚候況人情乎。智者雅好泉石。
負杖閑游。若吟歎曰。雖在人間。弗忘山野幽深谷。愉
愉靜夜。澄神自照。豈不樂哉。後時一夜皎月映牀。獨
坐說法連綿良久。如人問難。侍者智晞明旦啟曰。未
審昨夜見何因緣。答曰。吾初夢大風忽起。吹壞寶塔。
次梵僧謂我云。機緣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風。三種
備矣。化道行華頂之夜。許相影響。機用將盡。傍助亦
息。故來相告耳。」


【智晞傳云。童稚不群。幼懷物外。見老病死。達世浮
危。自省昬沉。愍諸論溺。極加厭離。如為怨害。誓出
塵勞。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杭志天台山。安禪佛隴。
誓訓迷塗。為世津導。丹誠馳仰。遠泛滄波。年登二
[002-0673a]
十始獲從願。一得奉值。遂定師資。臨終。弟子因即
啟咨。未審和尚當生何所。答云。如吾見夢。報在兜
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者大師左右人皆坐
寶座。唯一座獨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却後六年
當來昇此說法。春秋七十有二。貞觀元年十二月
十八日午時終。見塔在佛隴。問。智者入滅。云歸安
養。晞傳何云居兜率耶。答。唯心淨土。何處非安養
者耶。】


「又見南嶽。師共憙禪。師令吾說法。即自念言。餘法名
義皆曉自裁。唯三觀三智最初面受而便說。說竟謂
我云。他方華整。相望甚久。緣必應往。吾等相送。吾拜
稱諾。此死相現也。吾憶小時之夢。當終此地。所以每
欣歸山。今奉冥告。勢將不久。死後安厝西南峯所指
之地。累石周屍。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人見者發菩
提心。」


【植松覆坎者。含文嘉曰。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
俟半之。樹以栢。大夫八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
楊柳。自漢至今代無定制。通植松栢。覆坎者。覆。盖
也。坎。墳穴也。松盛則翠蓋其墳也。】


「又經少時。語弟子云。商行寄金。醫去留藥。吾雖不敏。
狂子可悲。仍口授觀心論。隨語疏成。不加點潤。論在
別本。其冬十月。皇上歸蕃。遣行參高孝信入山奉迎。」


【皇上歸蕃者。即晉王入京朝省巳。復江都也。既楊
州總管。即以江都為蕃鎖也。】
[002-0673b]


「因散什物用施貧乏。標杙山下處擬殿堂。又𦘕作寺
圖以為式樣。誡囑僧眾。如此基陛儼我目前。棟宇成
就在我死後。我必不覩。汝等見之。後若造寺一依此
法。」


【杙音亦。即是用木標捕殿堂基址。又𦘕作圖樣。乃
今國清寺也。智者滅後。至仁壽元年創寺方成。開
皇二十年改元仁壽。大師滅後三年矣。是寺晉王
受皇太子。故傳云。創寺以後即登春坊者。太子宮
也。或稱春宮.東宮.儲宮等。智者云。王家所辨是也。】


「弟子疑曰。此處山㵎險峙。有何緣力能得成寺。答云。
此非小緣。乃是王家所辨。合眾同聞互相推測。或言
是姓王之或言是天王之王。或言是國王之王。喧喧
成論竟不能決。今事巳驗。方知先旨。乃說帝王之王。
標寺基巳。隨信出山。」


【即同使臣高孝信出山也。】


「行至石城乃云有疾。謂智越云。大王欲使吾來。吾不
負言而來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須進前也。石城是天
台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像。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衣
鉢道具分為兩分。一分奉彌勒。一分充羯磨。語巳右
脇西向而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奉請進藥。即云。藥
能遣病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能遣。年不與心
合。藥何所留。智晞往日復何所聞。觀心論中復何所
道。紛紜醫藥。擾累於他。又請進齋飯。報云。非但步影
為齋。能無緣無觀即真齋也。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
[002-0673c]
世相如是。不足多歎。即口授遺書并手書四十六字。
蓮華香爐.犀角如意留別大王。願芳香不窮。永保如
意。書具別本封竟。」


【遺書乃侍人錄示遺旨。手書四十六字乃親禮也。
別有遺旨一本載之。】


「索三衣鉢正。命淨掃灑。唱二部經為最後聞思。聽法
華竟。讚云。法門父母。惠解由生。本迹曠大。微妙難測。
四十餘年蘊之。知誰可與。唯獨明了。餘人所不見。輟
斤絕絃於今日矣。」


【輟斤絕絃。出莊子。撿之云云。】


「聽無量壽竟。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
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復往生。況戒惠熏修。
行道力故實不唐捐。梵音聲相實不誑人。當唱經時。
吳州侍官張達等伴五人。自見大佛倍大石尊。光明
滿山直入房內。諸僧或得瑞夢。或見奇相。雖復異處
而同是此時。唱經竟。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
法界.三觀.四量無心.四悉檀.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
蜜。一一法門攝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涼池。若能於
病患境達諸法門者。即二十五人。百金可寄。」


【涅槃經商行寄金喻也。言百者。語出莊子。金一寸
一斤。百金則百斤也。喻百句解脫耳。】


「今我最後䇿觀談玄。最後善寂吾今當入。智朗請云。
伏願慈留賜釋餘疑。不審何位。歿此何生。誰可宗仰。
報曰。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
[002-0674a]
告實何益。由諸𢤱悷故喜怒可讚。既不自省。倒見譏
嫌。吾今不久當為此輩破除疑謗。觀心論巳解。今更
報汝。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巳。只是五品位耳。
汝問何生者。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問誰可
宗仰。豈不曾聞波羅提木叉是汝之師。吾常說四種
三昧是汝明導。教汝捨重檐。教汝降三毒。教汝治四
大。教汝解業縛。教汝破魔軍。教汝調禪味。教汝折慢
幢。教汝遠邪濟。教汝出無為坑。教汝離大悲難。唯此
大師能作依止。我與汝等。因法相遇。以法為親。傳習
佛燈是為眷屬。若不能者。傳習魔燈非吾徒也。誡維
那曰。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
為期。云可身冷方復響磬。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為。
言訖加趺唱三寶名。如入三昧。以大隋開皇十七年
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柢今大宋宣和三年辛丑
五百二十四年矣。春秋六十。僧夏四十。至于子時頂上猶煖。

雖復不許哀號。門人哽戀。心沒憂悔不能自喻。日隱
舟沉永無憑仰。加趺安坐在外十日。道俗奔赴。燒香
散華號繞泣拜。過十日巳。殮入禪龕之內則流汗徧
身。綿帛掩拭沾濡若浣。既而歸佛隴而連雨不休。弟
子呪願。願賜威神。纔動泥洹之轝。應手雲開風噪松
悲泉奔水咽。道俗弟子侍從靈儀返遺囑之地。龕墳
雖掩妙迹常通。謹書十條繼于狀末。


其一勑昔在蕃寅覽別書。感對潛塞。向淨名疏而呪願
曰。昔親奉師顏。未敢咨決。今承遺旨。何由可悟。若尋
[002-0674b]
文生解。願示神通。夜仍感夢群僧集閣。王自說義。釋
難如流。見智者飛空而至。瀉七寶珊瑚於閣內。返更
飛去。王後答遺旨文并功德疏.慰山眾文。並在別本。
送經一藏。銅鐘二口。香旛委積。衣物豊華。王人降寺
歲月相望。每至忌辰結齋不絕。司馬王弘依圖造寺。
山寺秀麗方之釋宮。創寺巳後即登春坊。故知皇太
子寺基。此瑞驗矣。王家造寺。斯又驗矣。三國成一。斯
又驗矣。寺名國清。此又驗矣。靈瑞慇懃。聯翩四驗。古
今可以為例焉。


其二朱方天鄉寺沙門惠延。彼土名達。昔游光宅。早泊
法潤。忽聞遷化。感咽彌辰。奉慕靈為生何處。因寫法
華經以斯冥示。潛思累旬。夢見觀音高七層塔。光焰
赫奕過經所稱。智者身從觀音從西來至。延夢裏作
禮。乃謂延曰。疑心遣否。延密懷此相。口未曾言。後見
灌頂。始知臨終觀音引導。事驗懸契。欣羨無巳。


其三土人馬紹宗居貧好施。刈稻百束以供寺僧。執伇
疲勞。身如有疾。心作是念。我由施故而感斯患。未測
幽冥當有報否。困極寢臥。夢見智者加趺坐一牀。燒
香如霧。安慰紹宗。汝家貧好施。何疑無福。種種勸喻
辭繁不載。爾夜。宗兄及宗妻母三人共夢。晨朝各說。
異口同言。香氣盈家經日不歇。宗親感歎。冥聖不遙。


其四開皇十八年四月十六日。佛隴僧眾方就坐禪。現
常形進堂。按行上座。道修良久瞻奉。其年十月十八
日。有海州連水縣人丘彪。晝發誓於龕。夜見僧排戶。
[002-0674c]
彪即起禮拜。云勿拜。安隱無慮也。遶寺一匝。彪隨後
奉尋。出門數步。奄然便失。當其月十二日。有海州沐
陽縣人房伯奴.衛伯玉。於智者舊室而見其形狀。事
相如在。


其五開皇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土人張造。年邁脚蹶。曳
疾登龕拜曰。早蒙香火。願來世度脫。仍聞龕內應聲。
又聞彈指。造再請云。若是冥力。重賜神異。即復如初。
造泣而拜。戀慕忘返。


其六仁壽元年正月十九日。永嘉縣僧法曉。生聞勝德。
歿傳妙瑞。悔不早親。追恨疾心。故來墳所施千匝禮
千拜。於昏夕間。龕戶自開光明流出。照諸樹木枝葉
炳然。合寺奔馳所共瞻禮。


其七仁壽二年八月十三日。沂州臨沂縣人孫抱長。午
前於龕所奉見。信心殷重。後限滿被替。獨到龕所辭
別。灑淚向僧說如此。


其八大業元年二月二十日。土人張子達。母俞氏。年登
九十。患一脚短凡十八年。自悲巳老。到墳奉別。設齋
專至。即覺短脚返申。行步平正宛如少時。此嫗悲憙。
見人即述。遙禮天台以為常則。


其九荊州弟子法偃。於江都造智者影像。返至江津。像
身流汗。拭巳更出。道俗瞻禮如平生。汗痕尚在。


其十荊州王泉寺造石碑。未得鐫刻。智者像至。而碑上
自然生脈成文曰。天地玄用出生。或有磨刮。其辭彌
亮。一境觀讀。三日方失。
[002-0675a]


智者弘法餘年。不畜章疏。安無礙辯。契理符文。挺生
天智。世間所伏。有大機感。乃為著文。奉勑撰淨名經
疏。至佛道品為二十八卷。覺意三昧一卷。六妙門一
卷。法界次第章門三百科。始著六十科為三卷。小止
觀一卷。法華三昧行法一卷。又常在高座云。若說次
第禪門。一年一徧。若著章疏。可五十卷。若說法華玄
義并圓頓止觀。半年各一徧。若著章疏。各三十卷。此
三法門皆無文疏講授而巳。大莊嚴寺法慎私記禪
門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刪定而法慎終。國清寺灌頂
私記法華玄初分得十卷。止觀初分得十卷。方希再
聽畢其首尾。會 智者涅槃。鑽仰無所髣髴。龍章未
盡要妙。深識者自尋得其門也。學士法憙凡事十七
禪師。年登耳順方逢智者。陳尚書毛憙嘲之曰。尊師
猶少。弟子何老。答云。所事者德。豈在於年。又問曰。何
者為德。答云。善巧說法即後代富樓那。破魔除障即
是優婆笈多。毛憙自善其辭。談之朝野。常為口實。又
常行方等懺。雉來索命。神王遮曰。法憙當往西方。次
生得道。豈儐汝命耶。仍於瓦官寺端坐入滅。建業咸
覩。天地共知。又有惠[啗-口+王]因聽法而發定。道勢因領悟
而觀開。淨辯強記。有瀉瓶之德。於佛隴燒身。惠普修
懺。象王便現。法慎學禪微發持力。此二三子不幸早
亡。門人行解兼善。堪為後進師者多矣。皆內秘珍寶
不令人識。今略書見聞如上。梁晉安王中兵參軍陳
鍼。即 智者之長兄也。年在知命。張果相之。死在晦
[002-0675b]
朔。師令行方等懺。鍼見天堂牌門。此是陳鍼之堂。過
十五年當生此地。遂延十五年壽。果後見鍼。驚問。君
服何藥。答但修懺耳。果云。若非道力安能超死耶。梁
方茂從師習坐。忽發身通微能輕舉。 智者呵云。汝
帶妻子何須學此。宜急去之。大中大夫蔣添玫.儀
同公吳明徹。皆稟息法脚氣獲除。法雲.遠覃例皆如
此。灌頂多幸謬逢嘉運。濫齒輪下十有三年。載天履
地不測高深。以開皇二十一年遇見開府柳顧言。賜
訪智者。俗家桑梓入道緣由皆不能識。克心自責微
知惺悟。仍問遠祖於故老。即詢受業於先達。瓦官前
事或親承音旨。天台後瑞隨分憶持。然深禪愽惠妙
本靈迹。皆非淺短能知。但戀慕玄風。無所宗仰。輙編
聞見若奉慈顏。披尋首軸涕泗俱下。謹狀。


銑法師云。大師所造有為功德。造寺三十六所。大藏
經十五藏。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人。造栴檀金銅素
盡像八十萬軀。傳法弟子三十二人。得法自行不可
稱數。」
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002-0675c]

No. 1535-1


天台智者大師傳論
安定 梁肅 述


論曰。修釋氏之訓者務三而巳。曰戒定惠。斯道也。始
於發心。成於妙覺。經緯於三乘。道達於萬行。而能事
備焉。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淨。用一音演說。機感不
同。所聞蓋異。故五時.五味.半滿.權實.偏圓.小大之義
播於諸部。[火*久/采]然殊流。要其所歸無越一實。故經曰。雖
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曰。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喻
之以眾流入海。標之以不二法門。自他兩得。同詣秘
密。此教之所由作也。暨鶴林示滅而法綱散。神足隱
而宗塗異。各權所據。矛揗更作。其中或三昧云生。四
依出現。應緣不等。持論亦別。故攝論.地持.成實.唯識
之類分路並作。非有非空之談莫能一貫。既而去聖
滋遠。其風東扇。說法者桎梏於文字莫知自解。習禪
者虗無於性相不可牽復。是此者非彼。去證者謂證。
惠解之道流以忘返。身口之事蕩而無章。於是法門
之大統或幾乎息矣。既而教不終否。至人利見。惠聞
惠思或躍相繼法雷之震未普。故木鐸重授於天台
大師。大師象身子善現之超悟。備帝堯大舜之異表。
贊龍樹之遺論。從南岳之妙解。然後用三種止觀成
一事因緣。括萬法於一心。開十乘於八教。戒定惠之
[002-0676a]
說。空假中之觀。坦然明白可舉而行。於是教無遺法。
法無棄人。人無廢心。心無擇行。行有所證。證有其宗。
大師教門所以為盛。故其在世也。光昭天下為帝王
師範。其去世也。往來上界為慈氏輔佐。卷舒於普門
示現。降德為如來所使。階位境智蓋無得而稱焉。於
戲。應迹雖往。微言不墜。習之猶足以抗折百家。昭示
三藏。又況聞而能思。思而能修。修而能進。進而不巳
者歟。斯人也雖曰未證。吾必謂之近矣。今之人。正信
者鮮啟禪關。者或以無佛無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之。
中人巳下。馳騁貪愛之徒。出入衣冠之類。以為斯言
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廢。故從其門者若飛蛾之赴
明燭。破塊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焦爛而莫能自出。
雖欲益之而實大損。與夫眾魔外道為害一揆。由是
觀之。此宗之大訓。此教之旁濟。其於天下為不侔也。
自智者傳法五世。至今湛然大師中興其道。為子言
之如此。故錄之以繫于篇。


昔吾祖云沒。章安尊者痛訣慈誨。永懷玄風。既聽解
行之旨。結集添通。復恐始終化事之跡將遂湮墜。由
[002-0676b]
是咨訪先達。慎持見聞。始於靈王瑞託胎。終於滅後
神應。條敘纂集。仰為是書。俾萬世之下。展卷一觀若
親覩行事。其利益之功莫大刻梓。昨留本寺。嘉定延
燎。寺灾而文亦俱灰。端記濫漬法緣。思報恩德。首捎
巳長。仍率同故重事鋟板以廣流布。廣後之來者。以
見吾祖行處者觀而興起。雖然。由是以見吾祖行處
則可。即是以為吾祖行處未可也。觀者思之。端平三
年六月既望寫。



* 延慶教寺觀堂比丘端記稽首敬書葉枝刊
* 當寺經堂比丘正巳助官會壹拾貫文
* 治乎任持比丘可上助官會壹拾貫文
* 觀堂比丘道𧪣回施嚴判院油錢貳拾貫文會
* 端記謹回嚴判院四年油錢陸拾貫文
* 官會并施長資成就具足
* 女弟子陳百三十三娘施官會伍貫文



註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下

No. 1535-2


天台智者大師畵讚魯國公 顏真卿 撰



「 天台大師俗姓陳
 其名智顗華容人
 隨煬皇帝崇明因
 號為智者誠敬申
[002-0676c]
 師初孕育靈異頻
 綵煙浮空光照隣
 堯眉舜目熈若春
 禪慧悲智嚴其身
 長沙佛前發弘誓
 定光菩薩示冥契
 怳如登山臨海際
 上指伽藍畢身世
 東謁大蘇求真諦
 智同靈鷲聽法偈
 得宿命通辨無礙
 旋陀羅尼華三昧
 居常面西化在東
 八載瓦官闡玄風
 敷演智度發禪蒙
 梁陳舊德皆仰宗
 遂入天台華頂中
 因見定光符昔夢
 降魔制敵為法雄
 胡僧開道精感通
 又有聖賢垂秘旨
 時平國清即名寺
 購得魚梁五百里
 其中放生講流水
 後主三禮彤庭裏
 請為菩薩戒弟子
 煬皇出鎮臨江涘
 金城說會求制止
 香火事訖廼西旋
 諸宮聽眾踰五千
 建立精舍名玉泉
 橫亘萬里皆稟緣
 煬皇啟請迴法船
 非禪不智求弘宣
 遂著淨名精義傳
 因令徐柳參其玄
 帝既西朝趍象魏
 師因東還遂初志
 半山忽與沙門值
 俄頃逡巡復韜祕
 一時月夜如論議
 初夢塔壞胡僧至
 又為南嶽說三智
 自言必當終此地
 帝十七年歸江都
 遣使奉迎師北祖
 山下規畫為寺圖
 王家所辦事不孤
[002-0677a]
 石城天台西門樞
 正好修觀形勝殊
 像前羯磨依昔府
 寄帝如意花香爐
 第五法師階位絕
 觀音下迎彰記莂
 萬行千宗最後說
 跏趺不動歸寂滅
 天雲決漭風慘烈
 草木仾垂水嗚咽
 十日容顏殊不別
 遍身流汗彰異節
 欲歸佛隴西南峯
 泥濘載塗那可從
 門人瀝懇祝睟容
 應手雲開山翠濃
 于嗟此地󰢍僧龍
 空餘白塔間青松
 每至忌辰因命重
 何時道俗不種種
 歲歲開龕儼容質
 最後如何忽忘失
 齋場數僧千䞉一
 呼名點之又如實
 受飡行嚫還復溢
 廼知神靈難譚悉
 千變萬化難致詰
 若欲書之無終畢
 止觀大師名法源
 親事左溪弘度門
 二威灌頂誦師言
 同稟思文龍樹尊
 寫照隨形珠好存
 源公瞻禮心益敦
 俾餘讚述斯討論
 庶幾億載垂後昆」


[002-0677b]

No. 1535-A



顏真卿所撰天台大師畵讚九十句。聲明家流習
于歌讚尚矣。甞披閱群書。會得惠心師注本。與
此讐挍頗正差謬焉。其註本則每韻各八句。凡十
一韻八十八句。無荊溪妙樂間生孫。廣述祖教補
乾坤二句。竊謂此二句必出於杜撰。非顏氏之
真手也。而其故有六焉。蓋此作也。特讚大師之德
行。非諸祖之所與。而歷舉諸祖者。獨欲敘法源之
祖。後人未達其意。妄謂遺荊溪師。一也。自法源以
次推上至龍樹菩薩。而唯荊溪師失次。居菩薩上。
則錯列倒置無所係屬。二也。荊溪師甞居妙樂寺。
撰文句疏記。後世因名其書。今遂誤以妙樂為師
號。則震旦之書本見其稱。三也。若以妙樂果為其
號。則既云荊溪。又云妙樂。豈非重複乎。四也。其置
辭造語鄙陋粗拙。與上下文甚不相類。五也。每韻
八句。而最後一韻獨作十句。亦甚無謂。六也。然原
其所以杜撰之由。蓋荊溪師弘教著疏列之九祖。
其美譽芳聲遠出法源之右。而讚中歷舉諸祖獨
不及此。則後人有所憾。妄作補增。殊不知此讚乃
法源之所請。則其學之統譜顏氏所當述。而同門
之荊溪莫所與也。自此而因仍傳習不辨真偽。則
不翅貽謬於後世。亦當獲罪於前賢矣。今命聲明
[002-0677c]
家刪此二句。更恊音律。因陳其說書于讚後云。


延寶丁巳四月前天台座主二品親王盛胤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