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35 錦江禪燈-清-通醉 (master)


No. 1590
錦江禪燈卷第一
昭覺丈雪 通醉 輯
紹興幻菴 胡昇猷 訂


四祖下第六世旁出



金陵牛頭山智威法嗣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



彭州陳氏子。唐乾元初。往舒
州天柱山創寺。永泰元年賜額。僧問。如何是天柱境。
師曰。主簿山高難見日。玉鏡峰前易曉人。問達磨未
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
麼生。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師曰。萬古長空。一朝風
月。僧無語。師復曰。闍黎會麼。曰不會。師曰。自已分上
作麼生。干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他家來大似賣卜
漢。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纔生吉凶。盡在汝分上。
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師曰。汝纔出門時。
便不中也。問如何是天柱家風。師曰。時有白雲來閉
戶。更無風月四山流。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也。師
曰。灊嶽峰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暉。問如何是大
通智勝佛。師曰。曠大劫來未曾壅滯。不是大通智勝
[001-0121c]
佛是甚麼。曰為甚麼佛法不現前。師曰。只為汝不會。
所以成不現前。汝若會去。亦無佛可成。問如何是道。
師曰。白雲覆青嶂。蜂蝶戀庭華。問從上諸聖有何言
說。師曰。汝今見吾有何言說。問宗門中事請師舉唱。
師曰。石牛長吼真空外。木馬嘶時月隱山。問如何是
和尚利人處。師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問如何是天
柱山中人。師曰。獨步千峰頂。優游九曲泉。問如何是
西來意。師曰。白猿抱子來青嶂。蜂蝶銜華綠藥間。大
曆十四年歸寂。塔于山之北。


五祖下第四世



益州無相法嗣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



初得法於無相大師。乃居南
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歲。學者漸至。勤請不巳。自
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無念為宗。唐相國杜鴻
漸。出撫坤維。聞師名。思一瞻禮。遣使到山延請。時節
度使崔寧。亦命諸寺僧徒。遠出迎引。至空慧寺。時杜
公與戎帥。召三學碩德。俱會寺中。致禮訖。公問曰。弟
子聞。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是否。師曰然。
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
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句
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否。
師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
妄。精進無有涯。公聞疑情盪然。公又問。師還以三句
示人否。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
[001-0122a]
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于時庭樹鵶
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鵶去巳又問。師聞否。師曰聞。
公曰。鵶去無聲。云何言聞。師乃普告大眾曰。佛世難
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
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
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
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公與僚屬
大眾稽首又問。何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
入。師曰。第一義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諦一切有。第
一義即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
諦。無性第一義。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公又曰。
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可
得稱佛法否。師曰。夫造章疏。皆用識心思量分別。有
為有作。起心動念。然可造成。據論文云。當知一切法。
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
名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
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贊弟子不可思議。
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
真理不可思議。公又問。云何不生。云何不滅。如何得
解脫。師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
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
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舉要而言。識心即離
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識無上菩
[001-0122b]
提者。無有是處。公曰。何名識心見性。師曰。一切學道
人。隨念流浪。葢為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不沈
不浮。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
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公與大眾作禮
稱贊。踊躍而去。師後居保唐寺而終。


大鑒下第一世



南嶽懷讓禪師



金州杜氏子。於唐儀鳳二年四月八
日降誕。感白氣應於玄像。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見。奏
聞高宗皇帝。帝乃問。是何祥瑞。太史對曰。國之法器。
不染世榮。帝傳勅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其家。家
有三子。唯師最小。炳然殊異。性唯恩讓。父乃安名懷
讓。年十歲。唯樂佛書。時有三藏玄靜過舍。告其父母
曰。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眾生。至垂拱三年。方
十五歲。辭親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通天
二年受戒。後習毗尼藏。一日自歎曰。夫出家者。為無
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時同學坦然。知師志氣高
邁。勸師謁嵩山安和尚。安啟發之。乃直指詣曹谿。參
六祖。祖問。甚麼處來。曰嵩山來。祖曰。甚麼物恁麼來。
師無語。遂經八載。忽然有省。乃白祖曰。某甲有個會
處。祖曰。作麼生。師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
證否。師曰。修證則不無。污染即不得。祖曰。祇此不污
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
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病在汝心。不須
[001-0122c]
速說。師執侍左右一十五年。先天二年。住衡嶽居般
若寺。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在衡嶽山。常習坐禪。師知
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一曰。圖作佛。師乃
取一甎。於彼菴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麼。師曰。磨作
鏡。一曰。磨甎豈得成鏡邪。師曰。磨甎既不成鏡。坐禪
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
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
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
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
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
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
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
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
一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
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
相。何壞復何成。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
玄奧。入室弟子總有六人。師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
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一人得吾眼。
善顧盻。一人得吾耳。善聽理。一人得吾鼻。善知氣。一
人得吾舌。善談說。一人得吾心。善古今。曰一切法皆
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
遇上根。宜慎辭哉。天寶三年八月十一日。圓寂於衡
嶽。諡大慧禪師。最勝輪之塔。


大鑒下第二世


[001-0123a]


南嶽讓法嗣



江西道一禪師



漢州䦹邡縣馬氏子。本邑羅漢寺出
家。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
歲依資州唐和尚落髮。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唐開元
中。習禪定於衡嶽山中。遇讓和尚。同參六人。唯師密
受心印。始自建陽佛迹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
山。大曆中。隷名於鍾陵開元寺。時連帥路嗣恭。聆風
景慕。親受宗旨。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一日謂眾
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
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
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
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
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
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萬象。一
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汝但隨旹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
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
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
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祇寧。
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僧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
即佛。師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
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
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問
[001-0123b]
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即今是甚麼意。龐居士問。不昧
本來人。請師高著眼。師直下覰。士曰。一等沒絃琴。唯
師彈得妙。師直上覰。士禮拜。師歸方丈。居士隨後曰。
適來弄巧成拙。又問。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此理
如何。師曰。者裏無水亦無舟。說甚麼筋骨。一夕西堂
百丈南泉隨侍翫月次。師問。正恁麼時如何。堂曰。正
好供養。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師曰。經入藏。禪
歸海。唯有普願獨超物外。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
師曰。正是汝放身命處。師問百丈。汝以何法示人。丈
豎起拂子。師曰。祗者個。為當別有。丈拋下拂子。僧問。
如何得合道。師曰。吾早不合道。問如何是西來意。師
便打曰。吾若不打汝。諸方笑吾也。有小師耽源行脚
回。於師前畫個圓相。就上拜了立。師曰。汝莫欲作佛
否。曰某甲不解揑目。師曰。吾不如汝。小師不對。鄧隱
峯辭師。師曰。甚麼處去。曰石頭去。師曰。石頭路滑。曰
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纔到石頭。即繞禪牀一匝。
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石頭曰。蒼天蒼天。峰無語。却
回舉似師。師曰。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峯
又去依前問。石頭乃噓兩聲。峯又無語。回舉似師。師
曰。向汝道石頭路滑。有僧於師前作四畫。上一畫長。
下三畫短。曰不得道一畫長三畫短。離此四字外。請
和尚答。師乃畫地一畫曰。不得道長短。答汝了也。有
講僧來問曰。未審禪宗傳持何法。師却問曰。座主傳
持何法。主曰。沗講得經論二十餘本。師曰。莫是師子
[001-0123c]
兒否。主曰不敢。師作噓噓聲。主曰。此是法。師曰。是甚
麼法。主曰。師子出窟法。師乃默然。主曰。此亦是法。師
曰。是甚麼法。主曰。師子在窟法。師曰。不出不入。是甚
麼法。主無對。遂辭出門。師召曰座主。主回首。師曰。是
甚麼。主亦無對。師曰。者鈍根阿師。洪州廉使問曰。喫
酒肉即是。不喫即是。師曰。若喫是中丞祿。不喫是中
丞福。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
化無窮。師於真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於林
中經行。見洞壑平坦。謂侍者曰。吾之朽質。當於來月
歸茲地矣。言訖而回。既而示疾。院主問。和尚近日尊
候如何。師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
滅。元和中諡大寂禪師。塔曰大莊嚴。


荷澤神會法嗣



西隱進平禪師



京兆吳氏子。出家於永安山明福院。
風表端雅。諸經大論皆所研尋。銷文鍊注令人樂聞。
末思禪觀。於洛下遇荷澤會師了悟。且曰。甚矣不自
外知者所知難乎哉。後至唐州。遂居西隱山。剌史鄭
文簡。請入城闡揚宗旨。示滅年八十一。大曆十四年
三月。塔於雲頂。


大鑒下第三世



馬祖一法嗣



西山亮座主



蜀人也。頗講經論。因參馬祖。祖問。見說
座主大講得經論。是否。師曰不敢。祖曰。將甚麼講。師
曰。將心講。祖曰。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爭解講得。
[001-0124a]
師抗聲曰。心既講不得。虗空莫講得麼。祖曰。却是虗
空講得。師不肯便出。將下堦。祖召曰座主。師回首。祖
曰。是甚麼。師豁然大悟。便禮拜。祖曰。者鈍根阿師。禮
拜作麼。師曰。某甲所講經論。將謂無人及得。今日被
大師一問。平生功業一時冰釋。禮謝而退。乃隱于洪
州西山。更無消息。


則川和尚



蜀人也。龐居士相看次。師曰。還記得見石
頭時道理否。士曰。猶得阿師重舉在。師曰。情知久參
事慢。士曰。阿師老耄。不啻龐公。師曰。二彼同時。又爭
幾許。士曰。龐公鮮健。且勝阿師。師曰。不是勝我。祇欠
汝個幞頭。士拈下幞頭曰。恰與師相似。師大笑而巳。
師摘茶次。士曰。法界不容身。師還見我否。師曰。不是
老師。洎答公話。士曰。有問有答葢是尋常。師乃摘茶
不聽。士曰。莫怪適來容易借問。師亦不顧。士喝曰。者
無禮儀老漢。待我一一舉向明眼人。師乃拋却茶籃。
便歸方丈。


大鑒下第四世



歸宗常法嗣



漢南高亭和尚



有僧自夾山來禮拜。師便打。僧曰。特
來禮拜。何得打某甲。僧再禮拜。師又打趂。僧回舉似
夾山。山曰。汝會也無。曰不會。山曰。賴汝不會。若會。即
夾山口瘂。


章敬腪法嗣



金州操禪師



請米和尚齋。不排坐位。米到展坐具禮
[001-0124b]
拜。師下禪牀。米乃坐師位。師却席地而坐。齋訖。米便
去。侍者曰。和尚受一切人欽仰。今日坐位被人奪却。
師曰。三日後若來。即受救在。米三日後果來。曰前日
遭賊。


南泉普願法嗣



雲頂日子和尚



亞谿來參。師作起勢。谿曰。者老山鬼。
猶見某甲在。師曰。罪過罪過。適來失祇對。谿欲進語。
師乃叱之。谿曰。大陣前不妨難禦。師曰是是。谿曰。不
是不是。趙州云。可憐兩個漢。不識轉身句。


大鑒下第五世旁出



遂州圓法嗣



終南山圭峰宗密禪師



果州西充何氏子。家本豪盛。
髫齓通儒書。冠歲探釋典。唐元和二年。將赴貢舉。偶
造圓和尚法席。欣然契會。遂求披剃。當年進具。一日
隨眾僧。齋于府吏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得圓覺
十二章。覧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之旨告于圓。
圓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諸佛授汝耳。行矣。
無自滯于一隅也。師涕泣奉命禮辭而去。因謁荊南
忠禪師。忠曰。傳教人也。當宣導於帝都。復見洛陽照
禪師。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尋抵襄漢。因病僧付
華嚴疏。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師未甞聽習。一
覧而講。自欣所遇曰。向者諸師述作。罕窮厥旨。未若
此疏辭源流暢。幽賾煥然。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
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偶茲絕
[001-0124c]
筆。罄竭于懷。暨講終思見疏主。時屬門人泰恭斷臂
酬恩。師先齎書上疏主。遙敘師資。往復慶慰。尋泰恭
痊損。方隨侍至上都。執弟子之禮。觀曰。毗盧華藏。能
隨我遊者。其汝乎。師預觀之室。惟日新其德。而認筌
執象之患永亡矣。北遊清凉山。四住鄠縣草堂寺。未
幾復入終南圭峰蘭若。大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
問法要。朝士歸慕。唯相國裴公休。深入堂奧。受教為
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為錄
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
以貽後代。其都序略云。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此
云思惟修。亦云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
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
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亦
名禪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禪理。忘情契之是禪行。
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譚禪理。少說禪行。
故且以禪源題之。今時有人。伹目真性為禪者。是不
達理行之旨。又不辨華竺之音也。然非離真性別有
禪體。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
定。若直論本性。即非真非妄。無背無合。無定無亂。誰
言禪乎。況此真性。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
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亦
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
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
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
[001-0125a]


長慶安法嗣



益州大隨法真禪師



梓州王氏子。妙齡夙悟。決志尋
師。於慧義寺出家。圓具後南遊。初見藥山道吾雲巖
洞山。次至嶺外。大溈會下數載。食不至充。臥不求暖。
清苦鍊行。操履不羣。溈深器之。一日問曰。闍黎在老
僧此間。不曾問一轉話。師曰。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
溈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師便作手勢掩溈口。溈歎曰。
子真得其髓。從此名傳四海。爾後還蜀。寄錫天彭堋
口山龍懷寺。於路旁煎茶。普施三年。因往後山。見一
古院號大隨。羣峰矗秀。㵎水清冷。中有一樹圍四丈
餘。南開一門。中空無礙。不假斧斤。自然一菴。顏曰木
禪。師乃居之。十餘載影不出山。聲聞于外。四方玄學
千里趨風。蜀主欽尚。遣使屢徵。師皆辭以老病。署神
照大師。上堂。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染淨二
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而成覺道。凡夫
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迴。其體不二。故般若云。無二
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
者個壞不壞。師曰壞。曰恁麼則隨他去也。師曰。隨他
去。僧不肯。後到投子舉前話。子遂裝香遙禮曰。西川
古佛出世。謂其僧曰。汝速回去懺悔。僧回大隨。師巳
歿。僧再至投子。子亦遷化。問如何是大人相。師曰。肚
上不貼榜。問僧。甚處去。曰西山住菴去。師曰。我向東
山頭喚汝。汝便來得麼。曰不然。師曰。汝住菴未得。問
生死到來時如何。師曰。遇茶喫茶。遇飯喫飯。曰誰受
[001-0125b]
供養。師曰。合取鉢盂。菴側有一龜。僧問。一切眾生皮
裹骨。者個眾生為甚骨裹皮。師拈草履覆龜背上。僧
無語。問如何是諸佛法要。師舉拂子曰會麼。曰不會。
師曰。麈尾拂子。問如何是學人自已。師曰。是我自已。
曰為甚麼却是和尚自已。師曰。是汝自已。問如何是
大隨一面事。師曰。東西南北。問佛法徧在一切處。教
學人向甚麼處駐足。師曰。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問父子至親。岐路各別時如何。師曰。為有父子。問如
何是無縫塔。師曰。高五尺。曰學人不會。師曰。鶻崙甎。
問和尚百年後。法付何人。師曰。露柱火爐。曰還受也
無。師曰。火爐露柱。問僧。甚處去。曰峩眉禮普賢去。師
舉拂子曰。文殊普賢總在者裏。僧作圓相拋向後乃
禮拜。師喚侍者。取一貼茶與者僧。眾僧參次。師以口
作患風勢曰。還有人醫得吾口麼。眾僧競送藥以至。
俗士聞之。亦多送藥。師並不受。七日後師自摑口令
正。乃曰。如許多時鼓者兩片皮。至今無人醫得。即端
坐而逝。


趙州諗法嗣



益州西睦和尚



上堂。有俗士舉手曰。和尚便是一頭
驢。師曰。老僧被汝騎。士無語。去後三日再來白言。某
甲三日前著賊。師拈杖趂出。師有時驀喚侍者。者應
諾。師曰。更深夜靜。共伊商量。


龍潭信法嗣



鼎州德山宣鑒禪師



簡州周氏子。廿歲出家依年受
[001-0125c]
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常講金剛般若。
時謂之周金剛。忽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
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聞南方禪
席頗盛。師氣不平。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
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
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擔青龍
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
點心。婆指擔曰。者個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
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
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
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
心。師無語。遂往龍潭。至法堂曰。久嚮龍潭。及乎到來。
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潭引身曰。子親到龍潭。師無語。
遂棲止焉。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
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
吹滅。師於此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個甚麼。師曰。從
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至來日。龍潭陞
座謂眾曰。可中有一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
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師將疏鈔。堆
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虗。竭世
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遂焚之。於是禮辭。直抵溈山。
挾複子上法堂。從西過東。從東過西。顧視方丈曰。有
麼有麼。山坐次殊不顧盻。師曰無無。便出。至門首乃
曰。雖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儀再入相見。纔跨
[001-0126a]
門提起坐具曰。和尚。山擬取拂子。師便喝。拂袖而出。
溈山至晚問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當時背却法
堂著草鞋出去也。山曰。此子巳後向孤峰頂上。盤結
草菴。呵佛罵祖去在。師住澧陽三十年。屬唐武宗廢
教。避難於獨浮山之石室。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
再崇德山精舍。號古德禪院。將訪求哲匠住持。聆師
道行。屢請不下山。廷望乃設詭計。遣吏以茶鹽誣之。
言犯禁法。取師入州。瞻禮堅請。居之大闡宗風。上堂。
若也於已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伹
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虗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
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
情生。萬劫羈鎖。聖名凡號盡是虗聲。殊相劣形皆為
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
無益。小參示眾曰。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十棒。時有
僧出禮拜。師便打。僧曰。某甲話也未問。和尚因甚麼
打某甲。師曰。汝是甚麼處人。曰新羅人。師曰。未跨船
舷。好與三十棒。僧參。師問維那。今日幾人新到。曰八
人。師曰。喚來一時生按著。龍牙問。學人仗鏌鎁劍。擬
取師頭時如何。師引頸近前曰㘞。牙曰。頭落也。師呵
呵大笑。牙後到洞山舉前話。山曰。德山道甚麼。牙曰。
德山無語。洞曰。莫道無語。且將德山落底頭。呈似老
僧看。牙方省便懺謝。有僧舉似師。師曰。洞山老人不
識好惡。者漢死來多少時。救得有甚麼用處。僧問。如
何是菩提。師打曰出去。莫向者裏屙。問如何是佛。師
[001-0126b]
曰。佛是西天老比丘。雪峰問。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
也無。師打一棒曰。道甚麼。曰不會。至明日請益。師曰。
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峰因此有省。巖頭聞之
曰。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硬似銕。抝不折。然雖如此。
於唱教門中。猶較些子。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
三十棒。臨濟聞得。謂洛浦曰。汝去問他。道得為甚麼
也三十棒。待伊打。汝接住棒送一送。看伊作麼生。浦
如教而問。師便打。浦接住送一送。師便歸方丈。浦回
舉似臨濟。濟曰。我從來疑著者漢。雖然如是。你還識
德山麼。浦擬議。濟便打。上堂。問即有過。不問猶乖。有
僧出禮拜。師便打。僧曰。某甲始禮拜。為甚麼便打。師
曰。待汝開口。堪作甚麼。師令侍者喚義存。存上來。師
曰。我自喚義存。汝又來作甚麼。存無對。上堂。我先祖
見處即不然。者裏無祖無佛。達磨是老臊胡。釋迦老
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
凡夫。菩提涅槃是繫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
疣紙。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塚鬼。自救不了。有
僧相看。乃近前作相撲勢。師曰。與麼無禮。合喫山僧
手裏棒。僧拂袖便行。師曰。饒汝如是。也祇得一半。僧
轉身便喝。師打曰。須是我打你始得。曰諸方有明眼
人在。師曰。天然有眼。僧擘開眼曰猫。便出。師曰。黃河
三千年一度清。師見僧來。乃閉門。其僧敲門。師曰阿
誰。曰師子兒。師乃開門。僧禮拜。師騎僧項曰。者畜生
甚處去來。雪峰問。南泉斬猫兒意旨如何。師乃打趂。
[001-0126c]
却喚曰會麼。峰曰不會。師曰。我恁麼老婆心也不會。
僧問。凡聖相去多少。師便喝。師因疾。僧問。還有不病
者也無。師曰有。曰如何是不病者。師曰。阿㖿阿㖿。師
復告眾曰。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
言訖安坐而化。即唐咸通六年十二月三日也。諡見
性禪師。


錦江禪燈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