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04 天聖廣燈錄-宋-李遵勗 (master)



天聖廣燈錄卷第六   〔宋實〕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者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
也。姓剎利帝。本名菩提多羅。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至本國受王供養。因試令與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
地。既而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巳得通量。夫達磨者。通
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乃告尊者曰。
我當行何國。願垂開示。


尊者曰。未可遠遊。且止南天。
六十七載。當往震旦。慎勿速行。哀於日下。


達磨曰。彼
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歲之內。有留難否。


尊者曰。吾
滅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往
南方勿住。為彼唯好有為功業。不明佛理。汝縱至彼。
亦不可久留。聽吾讖曰。


「 路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怜雙象馬
 二株嫰桂久昌昌」



又問曰。此後更有何事。


尊者曰。從是巳去一百五十
年而有小難。聽吾讖曰。


「 心中雖吉外頭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為遇毒龍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無窮」



又問曰。此後更有何事。


尊者曰。從是巳去一百六十
年末有一小難。子父相繼。亦當不久。作一二三五歲。
[006-0439c]
當此過巳。有見其意。聽吾讖曰。


「 路上忽逢深處水
 等閑見虎又逢猪
 小小牛兒雖有角
 清溪龍出總須輸」



又問。此後如何。


曰。却後二百二十年。林下見一人。當
得道果。聽吾讖曰。


「 震旦雖闊無別路
 要假姪孫脚上行
 金鷄解銜一顆米
 供養十方羅漢僧」



又問。於此後更有何事。


曰。却後三百八十年。有一比
丘暗學明用。吾以三讖。而當誌之。


「 八月商尊飛有聲
 巨福來祥鳥不驚
 懷抱一鷄重起會
 手把龍蛇在兩楹
 寄公席帽權時脫
 蚊子之蟲足去形
 東海象歸披石脹
 二處蒙恩總不輕
 日月並行若不動
 即無冠子上山行
 更惠一峰添翠岫
 玉教人識知始名」



尊者曰。大器當現。逢雲即登。吾道無淪。汝心有寄。



磨又問。此後如何。


曰。却後四百六十年。遇一無衣人。
欲作魔難。聽吾讖曰。


「 高嶺無人又脫衣
 小蛇雖毒不能為
 可中井底着天近
 小小沙彌善大機」



尊者曰。此之小難。黑衣童子而釋之。


又問。此後如何。


曰。却後六百年。不生之樹。為作障難。雖作其難。二人
出現。當自寧靜。聽吾讖曰。


「 大浪雖高不足知
 百年凡木長乾枝
[006-0440a]
 一鳥南飛却歸北
 二人東往復還西」



尊者曰。白衣和尚說法無量。若解此記。皈而不向。



問。此後如何。


曰。却後八百年。當有四龍共作一難。聽
吾讖曰。


「 可憐明月獨當天
 四箇龍兒各自迁
 東西南北奔波去
 日頭平上照無邊」



尊者曰。


「 吾此記詞
 腰長脚短
 合掌向天
 迴頭失伴
 身著紅衣
 又如素絹
 立在目前
 還如不見
 好好思量
 水清月現」



又問。此後如何。


曰。却後三千歲間。總有一十三難。其
中大難有九。餘四小難。聽吾讖曰。


「 鳥來上高堂欲驚
 白雲入地色還青
 天上金龍日月明
 東陽海水清不清
 手捧珠輪重復輕
 雖無心眼轉醒醒
 不具耳目善觀聽
 身體元無空有形
 不說姓字伹籤名
 意尋書卷錯看經
 口說恩幸心無情
 或去或來身不停」



尊者曰。却後多難悉在此一十句中。我雖廣印。汝亦
不見。師恭稟教諭。服勤左右。垂四十年。


迨尊者須世。
有䟦陀三藏。達磨亦甞致訊。


䟦陀有弟子郍連邪舍
者。與優婆塞萬天懿多談教典。懿因問邪舍曰。西域
聖眾弘揚次第。可得聞乎。


耶舍曰。諸祖師自迦葉宜
傳。其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弟子達磨。當魏明帝朝至
[006-0440b]
雒陽。止少林寺。


懿曰。北師滅後。何人繼嗣。


耶舍答曰。


「 尊勝今藏古
 無肱又有肱
 龍來方授寶
 奉物伏嫌名」



懿曰。於此師後。踵襲者誰。


耶舍曰。


「 起自求不礙
 師言我沒繩
 路上逢僧禮
 足下六枝分」



懿復問之。耶舍曰。


「 三四全無我
 隔水受心燈
 尊號過諸量
 從瞋不起增」



懿復問之。耶舍曰。


「 奉物可曾物
 言勤又不勤
 唯書四句偈
 為對瑞田人」



懿復問之。耶舍曰。


「 心裏能藏事
 說向漢江濵
 湖波探水月
 將照二三人」



懿復問之。耶舍曰。


「 領得彌勒語
 離鄉日日敷
 來梁移近路
 餘筭脚天途」



懿復問之。耶舍曰。


「 艮地生玄旨
 通尊媚亦尊
 比肩三吼族
 足下一毛生」



又曰。


「 靈集媿天恩
 生芽二六人
 法中無氣味
 石上有功勳」


[006-0440c]


又曰。


「 本是大蟲男
 翻成師子談
 官家封馬嶺
 同相三十三」



又曰。


「 九女出人倫
 八箇絕婚姻
 朽將添六足
 心祖眾中尊」



又曰。


「 走戊與潮隣
 鵝烏子出身
 二天雖有感
 三化寂無塵」



又曰。


「 說少何曾少
 言流又不流
 草若除其首
 三四繼門修」



耶舍曰。吾此讖以誌將來。却後二百八十年中。有大
國王善崇三寶。君唱臣和。海晏河清。前記諸懷耳。



時。首因一師興隆多聖。萬天懿仰承聖記。佩服無斁。
編之簡冊矣。後耶舍三藏廬山順寂。梁簡文遣使傳
此讖文。編于續法傳。


時菩提達磨演化本國。有佛大
勝多者。小乘學也。分途而為六宗。各封巳解。別展化
源。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
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達磨曰。今此六宗永纏
邪見。


言巳。至第一有相宗所而問曰。一切諸法。何名
實相。


眾中有一尊長名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
諸相。是名實相。


師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明實相。
當何定耶。


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
[006-0441a]
為實。


師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師曰。
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彼曰。定既
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師曰。汝今不變。
何名實相。巳變巳往。其義亦然。


彼曰。不變當在。在不
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師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
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師聖。懸解潛達。即
以手指虗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
得似否。


師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
然。當於色中。不生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
解。此名實相。彼眾聞巳。心意朗然。欽禮信受。


至第二
無相宗所而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智
者名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師曰。汝心不
現。當何明之。


彼曰。我明無相。心不敢捨。當於明時。亦
無當者。


師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誰明無
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
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師曰。非三昧
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師辨析。
即悟本心。禮謝於師。懺悔往謬。師記曰。汝當得果。不
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


言巳。至第三定慧宗所
而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眾有一婆蘭陀者答
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師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


師曰。當
[006-0441b]
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
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


師曰。慧非定故。然
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氷釋
至第四戒行宗所而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
戒行。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
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師曰。汝言依教。即染有
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
明。何名為戒。


彼曰。我有內外。彼巳知竟。既得通達。便
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
之。即自慚伏。


至第五無得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得
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淨者答曰。我
說無得。非得無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師曰。得既不
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見得非得。非
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師曰。得既非得。非得無
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淨聞之。頓除疑誤。


至第六
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有
長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師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曰。
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師曰。空空
巳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聞旨海。豁如
氷釋。既而六眾咸誓歸依。


異見王立。輕毀三寶。每云。
我之祖宗皆信佛道。復云。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
報應。皆由多智之者妄搆其說。國內耆舊。前王之所
[006-0441c]
尊禮者。並從廢棄。


達磨知巳。即念無相宗中二首領。
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其二宗勝者。非不聰辨。而
無宿因。時六宗徒眾亦各念言。佛法有難。言巳。各至
達磨所作禮問訊。


宗勝曰。自惟淺薄。敢憚請行。


達磨
曰。汝雖辨慧。道力未全。


宗勝疑云。此師恐我見王。作
大佛事。名譽顯達。映奪尊威。縱彼福慧為王。我是沙
門。受佛教旨。豈難制焉。


既而讚至王所。廣說法要。世
界苦樂。人天善惡。王與之往返詢詰。王曰。汝今所解。
其法何在。


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
道何在。


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當伏何
人。


達磨知宗勝欲墮處。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稟吾教。
潛化於王。須臾理屈。汝可速行。波羅提承稟旨命。乃
至殿前。默然而住。


時王方詰問宗勝。忽見波羅提前
至。王問曰。是邪是正。


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
若正。我無邪正。宗勝即從擯逐。


波羅提曰。王若有道。
何擯沙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


王怒問曰。何者是佛。


答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答曰。我見佛性。


王曰。
性在何處。


答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見之。


答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答曰。王若
作用。眾諸皆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
遣處出現。


答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願為我說。


波羅提遂說偈曰。


「 在胎為身
 處世名人
 在眼曰見
 有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006-0442a]
 徧現俱該沙界
 收接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巳。悔謝前非。


宗勝既被斥逐。念曰。我今百歲。
八十為非。不能禦歎。生亦奚顏。言訖。自投崖谷。俄有
一神人捧承之。寘於巖石。神人說偈告宗勝曰。


「 師壽於百歲
 八十而造次
 為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雖具少智慧
 而多有彼我
 所見諸賢等
 未甞生珍敬
 四五修功德
 其心未恬靜
 聰明輕慢故
 而獲致於此
 得王不敬者
 當感果知是
 自今不踈怠
 不久成其智
 諸聖悉在心
 如來亦復爾」



宗勝聞偈忻然。即於巖間安坐。時異見王復問波羅
提曰。仁者智辨。當師何人。


答曰。我所出家師者。即是
王叔菩提達磨。


王聞師名。驚駭久之。遂勑近臣。特加
迎請。達磨隨使至宮。為王懺悔。尋詔宗勝還歸本國。
大臣奏曰。宗勝被謫。身殞高崖。


師曰。宗勝甚健。宴息
巖間。但遣使召。


王即稟教。遣使入山。果見宗勝端居
禪寂。曰。深媿王意。誓處巖泉。達磨王叔。六眾之師。願
王敬仰。以福皇基。


師謂王曰。汝如宗勝來否。


王曰。未
知。


師曰。再命可巳。


有頃。使還。果如師語。師遂辭王曰。
汝善修德。不乃疾興。經七日。遂乃得疾。國醫診治。有
如無瘳。亟發使告師曰。王之疾甚。殆至彌留。願叔慈
悲。遠來軫救。


師至王所。慰問其疾。時宗勝再承王召。
即別巖間。波羅提久受國恩。亦來問疾。波羅提曰。此
[006-0442b]
王今至大漸。當生何道。


達磨曰。若人臨終。頭冷足暖
者。當墮地獄。頭足俱冷.心胸偏暖者。生於人道。眼暖
餘冷者。當生天上。唯腹間暖.餘處冷者。生鬼趣中。此
名候五蘊法。汝宜誌之。今此王身。頂冷暖足。決入泥
犂。


波羅提曰。當何施為。令免苦報。


師即令太子為王
宥罪施恩。崇奉三寶。復為懺悔云。願罪消滅。如是三
說。王即有間。


師念震旦緣熟。至王所慰而勉之曰。當
勤修白業。護持三寶。吾去非晚。一九即迴。


王聞師言。
涕淚交集。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赴緣。非我所
止。惟願不忘父母之國。象駕早還。王即具大舟。躬率
臣僚。送至海壖。


既達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表奏。武帝
即遣使詔赴京師。十月一日。至金陵。車駕為之出郊。
遂延居別殿。


寺誌公修高座寺。謂寺主靈觀曰。名靈
觀否。


答曰。凡情不測。


誌公曰。從西有大乘菩薩今入
國中。非久而出。聽吾讖曰。


「 仰覩兩扇
 低腰捻鈎
 九鳥射盡
 唯有一頭
 至即不至
 要假須刀
 逢龍不住
 遇水即逃」



靈觀聞巳。默而誌之。


達摩在王宮。帝問。自即位以來。
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師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無功德。


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
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答曰。不識。帝不領悟。



知機不契。潛過江北。屆于洛陽。寓止于嵩山少林寺。
[006-0442c]
面壁而坐。未甞輙語。人莫之測。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
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
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
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晨夕參承。


師甞端
座面壁。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布
髮淹泥。古尚若此。我何人哉。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光
至階前。時天大雨雪。堅立不動。積雪齊腰。師憫而問。
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涕曰。願示慈悲。


師曰。無上
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智。輕心
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
斷左臂。置于師前。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
為法亡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師遂因與易名
曰惠可。


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
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師曰。將心來。與汝
安。


光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與汝安心竟。


後孝明帝
聞師異蹟。遣使賷詔伸請。前後三至。師不下少林。帝
彌加欽尚。就賜摩納袈裟二條.金鉢一口.銀淨缾.繒
帛等。自爾。經九年。欲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
汝等盍各言乎。


尼總持出禮拜。據某甲所見。四大本
空。五陰非有。正當恁麼時。無一法可當情。


師曰。汝得
吾皮。


道育出禮拜。據某甲所見。如慶喜觀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見。


師曰。汝得吾肉。


二祖出禮三拜。依位
而立。師云。汝得吾髓。乃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
于大迦葉。展轉屬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善護持。
[006-0443a]
流布將來。勿令斷絕。并授袈裟。以為法信。


師曰。由傳
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
競生。云吾西天之人。汝生此土。憑何得法。以何證之。
汝今授此衣法。却後難生。俱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
表明其化無礙。吾至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
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
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迴機。便同本
得。聽吾偈曰。


「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又曰。吾自到此。凡五中毒。我常自出而試之。置石
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有大乘氣象。遂踰
海越漠。付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
吾意巳終。言巳。即與徒眾至禹門千聖寺。


止三日。有
期城太守楊衒之。早慕佛乘。問師曰。西天五印。師承
為祖。其道如何。


師曰。明佛心宗。等無差悞。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又問。此外如何。


師曰。須明自心。知其今古。
不厭有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
故稱為祖。


又曰。弟子歸依三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
蒙。尚迷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收措。願師慈愍。開示宗
旨。


師知懇禱。即說偈曰。


「 亦不覩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捨智而近愚
 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006-0443b]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聞偈。悲喜交并。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



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振此萬差。多逢患難。


衒之曰。
未審何人。願垂姓字。弟子為師除得。


師曰。吾以傳佛
祕密。利益迷徒。害彼自安。必無此理。


衒之曰。師若不
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


乃為讖曰。


「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鎖
 二三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



衒之聞巳。莫究其端。默記于懷。禮辭而去。


魏朝順世。
丙辰歲葬熊耳山。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迴遇師
於葱嶺。見手擕隻履。翩然獨逝。雲曰。何往。


達磨曰。西
天去。又謂雲曰。汝主巳厭世。


雲聞之茫然。別師東邁。
暨復命。明帝巳登遐矣。迨孝莊即位。雲具奏其事。帝
令啟壙。唯空棺。一隻革履存焉。舉國為之驚歎。奉詔
取遺履。出於少林寺供養。至唐開元中。為信道者盜
於五臺山華嚴寺。今不知所在。


初。梁武遇師。因緣末
契。誌公甞有言曰。帝遇而不遇也。此是傳佛心印。即
觀音身也。帝復聞宋雲事。乃御撰師碑焉。代宗謚圓
覺大師。塔曰空觀。


天聖廣燈錄卷第六
[006-044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