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116 蓮宗必讀-清-古崑 (master)


No. 1197蓮宗必讀


蓮宗必讀總序



淨土法門者。乃諸佛究竟之法也。故彌陀因地。觀此
理而大誓普收。釋迦果成。稱此理而廣舌深讚。彼則
鉅賢至聖。咸舒藻以為盟。此則覺德鴻儒。盡擒毫而
作誓。挺身立行。力修此道者。列宿塵沙。莫況其多也。
下至惡逆凡夫。十念便登寶土。飛禽畜類。隨稱亦達
金池。此非彌陀願力。安能若是。經云。末法億億人修
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靈峰云。於念佛法門中。
求其至簡易至直捷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
土三經並行。古人獨以彌陀經為日課。豈非持名一
法。普被三根。攝事理無遺。統宗教無外。尤不可思議
也哉。其名號功德。自何而始。乃因六八大願之所莊
嚴。九品悲心之所成就也。然彼佛願力。雖不可思議。
若厭離不深。則娑婆業繫不脫。故藉五王八苦之緣。
以作進修之䇿。而進修儀軌甚多。唯慈雲行願。最為
切要。其上根之士。一聞便信。中下之輩。多諸疑惑。智
者十疑論。統淨宗一切疑問。振菩提大道之綱。斷疑
生信。厥功最巨。善導云。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
[001-0578a]
門。速超生死。若專修者。十即十生。法照大師。感文殊
告曰。汝今念佛。正是其時。當知念佛。諸法之王。慧日
感觀音亦云。汝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二大士皆
法王長子。親口傳授念佛法門。殷勤如此。可不信哉。
飛錫。永明。四明。慈照。優曇。天如。妙叶。楚石。幽溪等。乃
傳宗列祖。闡教聖師。皆撰文述偈。深勸往生。當細心
玩味。而詳擇之。蕅益法師。每見學者。未識方隅。靡慚
濫吹。或云念佛散心無益。或云念佛須一心不亂。或
云念佛須參究是誰。詰其信願。毫無所知。可悲也夫。
如意珠王。遇此等人。而成瓦礫。以此故述信願持名
歷九品說。行者宜勤覧之。又云。得生與否。全田信願
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堅密云。一句彌
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只貴一心受
持。甯羨依稀解悟。省庵云。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徹悟云。淨土一門。最初省
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
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故要解
云。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
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
自力所能信解也。如上所述。咸遵佛祖誠言。非敢臆
說。撮其詞明義顯最切要者。會成一冊。以便朝暮莊
誦。刻刻提撕。如面聆法音。不敢疑貳。名之曰。蓮宗必
讀。余為障緣深重。濁智騰波。非專修一行。生死難脫。
[001-0578b]
匪憑聖教。信願難階。況去聖時遙。邪風競起。正行之
人。多被惑亂。是故必讀此書。然後必生淨土。愧鄙見
隘劣。焉敢公諸勝友。但自為鞭䇿。而作往生左劵。敬
摘諸文而謬為之序。


戊辰仲春淨業弟子古崑謹集


「 敬採佛祖誠實言
 成就往生決定信
 普願法界諸眾生
 速脫輪迴生安養
 願我早登下下品
 免得娑婆受苦辛
 待吾一見彌陀後
 盡未來際度羣生」



蓮宗必讀總目




* 佛說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 觀經九品觀章
* 佛說五王八苦經
* 慈雲決疑行願二門
* 智者大師十疑論
* 善導和尚專修法門
* 法照大師感見文殊
* 慧日法師感見觀音
* 飛錫法師高聲念佛
* 永明壽禪師誡勿輕淨土
* 四明尊者勸念佛疏
* 慈照宗主勸發願偈
* 優曇和尚蓮宗寶鑑
* 天如禪師淨土或問
* 妙叶禪師念佛直指
* 楚石琦禪師淨土詩
* 幽溪法師淨土法語
* 蕅益法師持名九品
* 堅密大師淨要總序
* 省菴法師菩提心文
* 徹悟禪師念佛法語
[001-0578c]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
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
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
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
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
羅。阿菟樓䭾。如是等諸大弟子。并諸菩薩摩訶薩。文
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
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
大眾俱。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
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
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
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
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帀圍繞。是故彼
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地。八功德
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
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瓈𤥭璖赤
珠碼碯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
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
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
[001-0579a]
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
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
就如是功德莊嚴。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
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巳。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
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
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
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
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
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舍利弗。於汝
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
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巳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
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
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
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
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
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
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
[001-0579b]
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
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
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
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
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
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
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舍利弗。如我今者。
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
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
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
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
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
燈佛。名聞光佛。大𦦨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
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
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
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
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
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
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
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
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
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
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下方世
[001-0579c]
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
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上方世界
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𦦨肩佛。雜色寶
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
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
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
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於
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
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
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
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舍利弗。若有人巳發願。今
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
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巳生。若
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
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
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
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
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
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
[001-0580a]
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巳。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要解云。此經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
分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故當來經法滅
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
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
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佛說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曹魏康僧鎧譯


佛告阿難。過去久遠無央數劫。世自在王佛。興出於
世。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
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詣彼佛所。稽首禮
足。遶佛三帀。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唯垂聽察。如我
所願。當具說之。第一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
生者。不取正覺。第二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
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第三願。設我得佛。國中
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第四願。設我得佛。國
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第五願。設我
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
劫事者。不取正覺。第六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
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
七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
那由他諸佛所說。不得受持者。不取正覺。第八願。設
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
[001-0580b]
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第九願。設我
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
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十願。設我得
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第十一
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
正覺。第十二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
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十三願。設我得
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第十四願。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
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較。知其
數者。不取正覺。第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
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
不取正覺。第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第十八願。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
覺。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
國。植種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
覺。第二十一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
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
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
[001-0580c]
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
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
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
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二
十三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
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
取正覺。第二十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
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
覺。第二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
智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
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七願。設我得
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
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
其名數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八願。設我得佛。國中菩
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
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
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
取正覺。第三十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
可限量者。不取正覺。第三十一願。設我得佛。國土清
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
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三十
二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虗空。宮殿樓觀。池流
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
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001-0581a]
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第三十三
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
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輭。超過天人。若不爾
者。不取正覺。第三十四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
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第三十五願。設我得佛。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
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
者。不取正覺。第三十六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
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三十七願。設
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
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
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三十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
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
覺。第三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
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第四十願。設我得佛。國中菩
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
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見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
正覺。第四十一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
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第
四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
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
[001-0581b]
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第四十三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
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第四十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
字。歡喜踊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
覺。第四十五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
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
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
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
然得聖。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七願。設我得佛。
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
不取正覺。第四十八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
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
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爾時法藏比丘。
說此願巳。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
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九品觀章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畺良耶舍譯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
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
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
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
滿虗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
[001-0581c]
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
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
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
觀。名第十三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
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
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
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
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
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
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
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
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
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
心。行者見巳。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
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巳。見佛色身眾相具
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巳即
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
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
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
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
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
[001-0582a]
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
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
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
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
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
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
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
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
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
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
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
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
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
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
蓮華。坐巳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
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
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
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
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
名上輩生想。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
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
[001-0582b]
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
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
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巳。心大歡
喜。自見已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
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
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
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
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
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
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
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
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
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
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巳。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
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巳。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
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
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
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巳。尋即命
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
巳。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
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
[001-0582c]
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
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
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
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
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
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作是語巳。行者即見化佛光明。徧滿其室。
見巳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
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
經。聞巳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
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
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
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
人聞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
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
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
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
深經典。聞此法巳。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
生者。
[001-0583a]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
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
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
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
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
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
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
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
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
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
巳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
下輩生想。


佛告阿難。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
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
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
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
坐道場。生諸佛家。


智者大師將入滅。命施牀東壁。面向西方。專稱阿
彌陀佛。令讀四十八願。九品觀章。唱無量壽經。及
觀經題竟。乃顧大眾。合掌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
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
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


佛說五王八苦經


北藏當字號附東晉錄
[001-0583b]


昔者有五王。國界相近。共相往來。不相攻伐。唯作善
友。其最大者。字普安王。習菩薩行。餘四小王。常習邪
行。大王憐憫。意欲度之。呼來上殿。共相娛樂。乃至七
日。終日竟夜。作娼妓樂。七日巳滿。四小王共白大王
言。國事甚多。請還政治。大王語諸左右。嚴駕車乘。羣
臣吏民。都共送之。至其半道。大王憐愍。意欲度之。語
諸小王曰。各說所樂悅樂之情。一王答言。我願欲得
陽春三月。樹木榮華。遊戲原野。是我之樂。一王復言。
我所樂異。願我常作國王。鞍馬服飾。樓閣殿堂。官屬
人民。圍繞左右。晃晃煜煜。搥鐘鳴鼓。出入行來。路人
傾目。是我之樂。一王復言。我所樂異。願復得好婦好
兒。端正無雙。共相娛樂。極情快意。是我之樂。一王復
言。我所樂復異。願我父母常在。多有兄弟妻子羅列。
好衣美食以恣其口。素琴青衣共相娛樂。是我之樂。
各自說其所樂竟。四王俱回頭。白其大王。所樂何事。
大王答言。我先說卿等所樂。然後說我之樂。卿一人
言。陽春三月。樹木榮華。遊戲原野。秋則彫落。非是久
樂。卿一人復言。願我常作國王。鞍馬服飾。樓閣殿堂。
官屬人民。圍遶左右。晃晃煜煜。搥鐘鳴鼓。出入行來。
路人傾目。往古諸王。隱隱賑賑。快樂無極。福德轉盡。
諸國相伐。忽然崩亡。非是久樂。卿一人復言。願得好
婦好兒。端正無雙。共相娛樂。極情快意。一朝疾病。憂
苦無量。此非久樂。卿一人復言。願我父母常在。多有
兄弟妻子羅列。好衣美食以恣其口。素琴青衣共相
[001-0583c]
娛樂。一朝有事。為官所執。繫閉在獄。無有救護。此非
久樂。四人俱問。王樂云何。王言。我樂不生不死。不苦
不樂。不饑不渴。不寒不熱。存亡自在。此是我樂。四王
俱言。此樂何處當有明師。大王答言。吾師號曰為佛。
近在祇洹精舍。諸王歡喜。各詣佛所。稽首作禮。退坐
一面。大王胡跪。合掌白佛言。我等今得為人。闇鈍無
知。但深著世樂。不知罪福。願佛為弟子等。說其苦諦。
佛言。卿等善聽。當為汝說。人生在世常有無量眾苦
切身。今粗為汝等略說八苦。何為八苦。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恩愛別苦。所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憂悲惱苦。
是為八苦也。何謂生苦。人死之時。不知精神趣向何
道。未知生處。竝受中陰之形。至三七日中。父母和合。
便來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
凝酥。四七日如肉臠五胞成就。巧風入腹。吹其身體。
六情開張。在母腹中。生臟之下。熟臟之上。母噉一杯
熱食。灌其身體。如入鑊湯。母飲一杯冷水。亦如寒冰
切體。母飽之時。迫逼身體。痛不可言。母饑之時。腹中
了了。亦如倒懸。受苦無量。至其滿月。欲生之時。頭下
向產門。如兩石夾山。欲生之時。母危父怖。生墮草上。
身體細軟。草觸其身。如履刀劍。忽然失聲大喚。此是
苦不。諸人咸言。實是大苦。何謂老苦。父母養育。至年
長大。自用強健。擔輕負重不自裁量。寒時極寒。熱時
極熱。饑時極饑。飽時極飽。無有節度。漸至年老。頭白
齒落。目視𥆨𥆨。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
[001-0584a]
痛疼。行步極苦。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神轉滅。便旋
即忘。命日促儘。言之流涕。坐起須人。此是苦不。大王
答曰。實是大苦。何謂病苦。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
何謂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一大不調。百一病生。
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共作。地大不調。舉身皆痛。
水大不調。舉身䏺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
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
氣力虗竭。坐起須人。口燥脣燋。筋斷鼻拆。目不見色。
耳不聞音。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
六親在側。晝夜看視。初無休息。甘饍美食。入口皆苦。
此是苦不。王答曰。實是大苦。何謂死苦。人死之時。四
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欲死之時。刀
風解形。無處不痛。白汗流出。兩手摸空。室家內外。在
其左右憂悲涕哭痛徹骨髓不能自勝死者去之風
去氣絕。火滅身冷。風先火次。魂靈去矣。身體挺直。無
所復知。旬日之間。肉壞血流。䏺脹爛臭。甚不可近。棄
之曠野。眾鳥噉食。肉盡骨乾。髑髏異處。此是苦不。答
言。實是大苦。何謂恩愛別苦。室家內外。兄弟妻子。共
相戀慕。一朝破亡。為人抄劫。各自分張。父東子西。母
南女北。非唯一處。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內斷絕。𥥆
𥥆冥冥。無有相見之期。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何
謂所求不得苦。家有財物散盡。追求大官吏民。望得
富貴。勤苦求之。求之不止。會遇得之。而作邊境令長。
未經幾時。貪取民物。為人告言。一朝有事。檻車載去。
[001-0584b]
欲殺之時。憂苦無量。不知死活何日。此是苦不。答曰。
實是大苦。何謂怨憎會苦。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
爭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
處。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忽相見會遇。狹道相逢。
張弓注箭。兩刀相向。不知勝負是誰。當爾之時。怖畏
無量。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何謂憂悲惱苦。人生
在世。長命者乃至百歲。矩命者胞胎傷墮。長命之者。
與斯百歲。夜消其半。餘有五十年在。醉酒疾病。不知
作人。巳減五年。小時愚癡。十五年過。未知禮儀。年中
八十。老耄無知。耳聾目冥。無有法則。復減二十年。巳
九十年過。餘十歲之中。多有諸愁憂。天下欲亂時亦
愁。天下旱時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
下大熱亦愁。室家內外。多諸病痛亦愁。持家財物治
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調未輸亦愁。家人遭縣官事。閉
繫在獄。未知出期亦愁。兄弟妻子遠行未歸亦愁。居
家窮寒無有衣食亦愁。此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
辦亦愁。室家死亡無有財物殯葬亦愁。至春時種作
無有犁牛亦愁。如是種種憂愁。常無樂時。至其節日。
共相集聚。應當歡喜。方共悲涕相向。此是苦不。答曰
實是大苦。爾時五王。及諸羣臣。會中數千萬人。聞佛
說諸苦諦。心開意悟。即得須陀洹道。皆大歡喜。作禮
而去。四王俱白普安王言。大王真是大權菩薩。化導
我等。令得道跡。大王之恩。我本觀諸宮殿。心情愛著。
不能遠離今覩宮殿如視穢廁無可樂者即捨王位
[001-0584c]
付弟。出家為道。修諸功德。日日無倦。


佛說五王八苦經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宋耆山沙門遵式述


維安養寶剎。大覺攸贊。三輩高升。夕孕金華。列宿
猶慚於海滴。晨遊玉沼。世鐙強喻於河沙。良以十
方爰來。四生利往。雖騰光而普示。終稽首而偏求。
故其竺國皇州。自今觀古。彼則鉅賢至聖。咸舒藻
以為盟。文殊普賢天親龍樹等。或別譯願文。或著在經論此則覺德鴻儒。
盡摛毫而作誓。且從晉世。東林淨社。劉雷等十八賢洎百二十三人同誓。遺民屬詞。
其後冠蓋之士。德望之。僧。潔志之俗。富於編簡自茲回向綿續。倡和相尋。

誠道德之通衢。常樂之直濟也。但世多創染割截。
未識方隅。忽遇問津。靡慚濫吹。或攘臂排為小教。
或大笑斥作權乘。以其言既反經。人惑常典。遂輒
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詞愧不文。理存或當。
菽麥視而且辨。涇渭挹而永分。剪伊蘭之臭林。植
栴檀之香幹。信行願原始要終。不數千言備舉矣。



* 第一決疑門一疑師二疑法三疑自
* 第二行願門一禮懺門二十念門三繫緣門四眾福門


第一決疑門者。疑為信障。世間小善尚不能成。況
菩提大道乎。或曰。智者有十疑論。何須此文。然略
由三意。一者上為王臣幾務稍暇。難尋廣文。今舉
大綱。略出行相。易披覧易修行故。二者十疑隨事
釋難。唯第二三。略附理立。且事無盡。疑亦叵窮。今
[001-0585a]
直明一理為諸法源。指源則流可識矣。三者正對
說者。反經乖理。自損損他。故於疑法中簡小取大。
明白權實。使來者不惑。至道安和尚往生論六卷。
懷感法師羣疑論七卷。道綽禪師安樂集三卷。慈
敏三藏淨土慈悲集三卷。源信禪師淨土集二卷。
古今諸師製疏解經。宗經造論。隨情釋難。伽陀讚
揚。同歸而各見。尋究良難。今以三疑收盡。文出天
台止觀。非敢臆說 一疑師者。師有二。邪外倒惑
化人。非所承也。正法之師。復有凡聖因果。凡及因
位。容有未了。猶清辨謂彌勒未是徧知。俟龍華道
後問津也。今示西方令回向者。唯果佛聖師。釋迦
及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讚勸往生。更何
所惑 二疑法者。佛法有小乘不了義。大乘了義。
大乘復有了不了義。今淨土唯大乘了義中了義
也。且小乘經部。無一字勸生他方淨土。天親論女
人及二乘種不生。此即明據也。問。小彌陀經等。皆
說彼國有聲聞。鼓音王經佛母名殊勝妙顏。亦復
有女人。答。佛母恐指初降生時。成正覺巳。國土隨
淨。必無女人。或轉男如龍女。或命終如悉達母。聲
聞如觀經疏。及十疑論和會。今明大乘。復有三種。
一三乘通教。門雖通大。類狎二乘。又當教菩薩。雖
化他淨佛國土。化畢還同二乘歸於永滅。淨土深
理。非彼所知。非了義也。二大乘別教。明獨菩薩法。
雖談實理。道後方證。因果不融。淨土則理外修成
[001-0585b]
萬法乃不由心具。雖塵劫修道。廣遊佛剎。指彼淨
土因果。但是體外方便。斯亦未了。三佛乘圓教。詮
旨圓融。因果頓足。經曰。十方諦求。更無餘乘唯。一
佛乘。是則大乘中大乘。了義中了義。十方淨薉。卷
懷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徧收於法界。並天
真本具。非緣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塵亦爾。故能一
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
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一時頓現非隱顯。一切圓成
無勝劣。若神珠頓含眾寶。猶帝網交映千光。我心
既然。生佛體等。如此。方了迴神億剎。實為自己心
中。孕質九蓮。豈逃剎那際內。苟事理攸隔。淨薉相
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寶土。二乘賢輩。迴心
即達金池也哉。信此圓談事無不達。昧斯至理。觸
類皆迷。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
間中。無不從心造。造通二種。一理具。十界依正。一念頓足。二變起。全理緣起。知無
不為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

差別。由三無差。方感應道交。悲願相攝。共變各變因果方成。若但一理無差。不曉諸法互具。未
善圓旨起信論。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直指凡心是心即攝

一切世間。六凡法界出世間法。四聖法界也。攝義亦二。一理具。二事造。並攝十
界。十界之內。身土淨薉。何法不在依此示摩訶衍義。摩訶衍大乘也。若非此心。
安堪乘運十六觀。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般舟三昧。佛是我心。是
我心見佛。是我心作佛等。談斯旨者。大乘卷中粲
然可舉。至若法華妙部。如來親記往生。華嚴頓談。
[001-0585c]
普賢躬陳迴向。是知彌陀因地。觀此理而大誓普
收。釋迦果成。稱此理而廣舌深讚。十方三世。莫不
咸然。問。妙理圓極。世人盡須觀行始生耶。答。不然。
今但直決疑情。令知淨土百寶莊嚴。九品因果。並
在眾生介爾心中。理性具足。方得往生事用。隨願
自然。是則旁羅十方。不離當念。往來法界。正恊唯
心。免信常流。執此非彼。其九品生相。各有行類。上
輩三品須解須行。故云汝行大乘。解第一義。學者
見賢思齊。企金座而高升。當妙觀之是托。若中下
六品生因。只精持禁戒。行世仁慈。至下下品。本是
惡逆。十念精誠。便生彼國。但知有淨土。盡可迴心
也。世人縱云淨土出大乘。不能如上約教甄簡。甯逃混濫。未足決疑三疑自者。博
地凡夫。世緣纏蓋。云何此身生淨土。入賢聖海。同
正定聚。釋曰。若了如上法性虗通。及信彌陀本願
攝受。但勤功福甯俟問津。況十念得生。唯除五逆
及謗正法。又定心十念。逆謗亦生。正願志求。夫復
何惑。


第二正修行願門者。略開四門。一禮懺。二十念。三
繫緣。四眾福。修行整足。唯須此四。先禮佛淨除業
障。身心皎潔。如淨良田。次十念定心成行。立願要
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種子。次繫心愛護長養。滋發
芽莖。如霔膏雨。次眾福助令繁茂。使速成華果。如
灌肥膩。具修此四。最上最勝。或少暇隨修三二一
者皆生彼國以四門各有行願皆是正因故也亦
[001-0586a]
可六齋日修懺日日中修十念以十念是淨因要
切必不可廢後二門任力所能若不然者伹隨所
欲。任意行之。


禮懺門者。日日早晨。於常供道場中。冠帶服飾端
莊謹肅。佛像前手自燒香合掌定心作是云。


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常住三寶存心徧禮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寶。拜起。
兩膝著地。手執香爐。燒眾名香云


願此香煙雲。徧滿十方界。無邊佛土中。無量香莊嚴。
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
冥心少頃。徧運香雲。供養三寶。普熏眾生。咸生淨土。
想巳置爐。起作一禮。禮巳合掌。曲躬懇切。想面對彌陀。及一切佛。而讚歎曰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頂禮。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大智大願力。普度於羣生。令捨熱惱身。生彼清涼國。
我今淨三業。歸依及禮讚。願共諸眾生。同生安樂剎。


讚願巳。即便禮佛。一一存心專對云



* 一心頂禮常寂光淨土。阿彌陀如來。清淨妙法身。徧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實報莊嚴土。阿彌陀如來。微塵相海身。徧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方便聖居土。阿彌陀如來。解脫相嚴身。徧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十方化往身。徧
[001-0586b] 法界諸佛。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教行理三經。極樂正宣揚。徧法界尊法靈峰大師注云。此禮舊本無。今依幽溪大師添入。使三寶具足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觀世音菩薩。萬億紫金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勢至菩薩。無邊光智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
*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清淨大海眾。滿分二嚴身。徧法界聖眾禮巳。即兩膝跪地。執手爐燒香至誠而倡是言


我今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
懺悔起禮復跪執手爐云


至心懺悔。[○@叩]我弟子某甲。及法界眾生。從無始世來。
無明所覆。顛倒迷惑。而由六根三業。習不善法。廣造
十惡。及五無間。一切眾罪。無量無邊。說不可盡。十方
諸佛。常在世間。法音不絕。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淨
光明。照觸一切。常住妙理。徧滿虗空。我無始來。六根
內盲。三業昏闇。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以是因緣。長流
生死。經歷惡道。百千萬劫。永無出期。經云。毗盧遮那。
徧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是故當知。一切諸法。
無非佛法。而我不了。隨無明流。是則於菩提中。見不
清淨。於解脫中。而起纏縛。今始覺悟。今始改悔。奉對
[○@叩]諸佛。彌陀世尊。發露懺悔。當令我與法界眾生。三
業六根。無始所作現作當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若
憶不憶。若識不識。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畢
[001-0586c]
竟清淨。我懺悔巳。六根三業。淨無瑕累。所修善根。悉
亦清淨。皆悉回向。莊嚴淨土。普與眾生。同生安養。願
[○@叩]阿彌陀佛。常來護持。令我善根。現前增進。不失淨
因。臨命終時。身心正念。視聽分明。面奉[○@叩]彌陀。與諸
聖眾。手執華臺。接引於我。一剎那頃。生在佛前。具菩
薩道。廣度眾生同成種智應三說。若時促及事迫。一說亦得。起云


懺悔發願巳。歸命禮阿彌陀佛及一切三寶一拜


次旋遶法。或三帀。或七帀。乃至多帀。如是稱念。隨意隨帀。不拘遍數。稱云



* 南無阿彌陀佛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 和南聖眾
次至別座。誦彌陀經。或觀經。若不誦得經。一心稱名。量時而止。更迴向結撮亦得


十念門者。每晨服飾巳。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
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氣為十念。隨氣
長短。不限佛數。氣極為度。聲不高低。不緩急。調停
得中。十氣連屬令心不散。專精為功。名十念者。是
藉氣束心也作此念巳發願迴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
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
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
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
謗正法。我今自憶此生巳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
[001-0587a]
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乘佛慈力。眾罪消滅。淨
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
心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
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聞佛慧。
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作已便止。不必拜。要盡此生。不得一日暫廢。唯將不廢自要其
心。得生彼國


繫緣門者。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常不忘
佛。及憶淨土。如切事繫心。雖種種作務。不妨密憶
前事。念佛亦如是。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
運常憶。楞嚴經。譬如有人一專為憶。譬佛念眾生一人
專忘。譬眾生念佛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
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
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
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
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
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說欲作惡憶佛之故
惡不能成縱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不耎如身有香
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
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又見
他受苦。以念佛心憐愍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
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歷一
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
願王云。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
[001-0587b]
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
德。恐煩披覽。不復具說。誠哉此門。為益最大。


眾福門者。普賢觀。國王大臣欲懺重罪。當行五事。
一正心不謗三寶。不障出家。不為梵行人作惡留
難。於持戒四眾勿行汙染二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三正法治
國。不邪枉人民。四六齋日敕境內力所及處。令行
不殺。嚴禁漁捕。及誡姦鬬。六齋日者。白月初八四王使者巡世。十四四王太子巡。十五四王親
巡。黑月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巡世準上。若四王親下。諸天星宿鬼神俱時隨從。遇修福齋戒者。諸天相慶。
即注祿添算護持福業。令其成就五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不

滅。此與十六觀三福大同。但普賢正為王臣。故引
用。此亦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若出家四眾。應具
依觀經三福為行。隨作一福。若心念。若口言。作意
迴向。方成淨因。


此四法門。是念佛三昧往生正因。必須繫日修習。
方可自期。定生淨土。經云。行此三昧。現得見阿彌
陀佛及二菩薩。若聞佛及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
死之罪。何況憶念。此是人中芬陀利華。觀音勢至
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此人現世。彼佛遣
無數化佛化觀音勢至。及娑婆二十五菩薩。晝夜
擁護。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不令惡鬼得便。不受一
切災難。常為國王大臣一切人民之所宗奉。所得
功德。一念之間。不可算數。如佛之辯。不能稱揚。除
彼不肖人。孰聞不信受。


幽溪大師暮年。奉行願為日課。臨終趺坐。以指書
[001-0587c]
空。作妙法蓮華經五字而化。法門之妙。於斯驗矣。


淨土十疑論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第一疑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祇應願生三界。於
五濁三塗中救苦。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生。捨離眾
生。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答。菩薩有二種。久
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未得忍巳還。及初
發心凡夫。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於
惡世中。救苦眾生。智度論。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
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無
忍力。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假令
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作國王大臣。
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
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
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
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故維摩經。自疾不能救。而能
救疾人。智度論。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
急。直入水救。無方便力。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取筏
乘之。悉皆得脫。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未得忍力。不
能救生。為此當須近佛。得無生忍巳。方能救生。如得
船者。又論云。嬰兒不得離母。離母或墮阬井。渴乳而
死。鳥子翅羽未成。依樹傅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
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
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歛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
[001-0588a]
佛。證無生忍巳。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
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
無生忍巳。還入生死。教化地獄受苦眾生。以是因緣。
求生淨土。願識其教。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第二疑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
求彼。豈不乖理。經云。淨土先淨其心。心淨即佛土淨。
此云何通。答。釋有二義。一總答。二別答。總答者。若言
求生西方彌陀淨土。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
此不求西方。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
計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金剛般若
云。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
念。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二別答者。夫不生
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
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諸法散時。不
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
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
無生。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
名中道義。又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維摩經。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
修淨土。教化諸羣生。又云。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
無礙。若依虗空。終不能成。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
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
可得。即真無生。此謂心淨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
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
[001-0588b]
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瞋他求生淨土幾許
誣哉。此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第三疑問。十方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
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偏求一佛淨土。與平
等性乖。答。一切諸佛。土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
多。若不繫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
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隨願往生經。普廣菩薩問。
十方悉有淨土。何故偏讚西方。佛告普廣。閻浮提眾
生。心多濁亂。偏讚一佛淨土。使專心一境。即得往生。
若總念一切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生。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
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
切淨土。華嚴經。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
慧。力無畏亦然。又云。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
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
一切剎。佛身無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能達一切月
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體無二故。一佛
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
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第四疑問。十方佛土隨念一土隨得往生。何偏念彌
陀佛答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釋迦一代說
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
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數十餘部殷勤指授
故偏念也。又彌陀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又
[001-0588c]
觀經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
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徧照法界念佛眾生。攝
取不捨。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又阿彌陀經。
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云。釋迦佛說經時。
皆有十方恒沙諸佛。舒舌相覆大千世界。證成一切
眾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
樂世界。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無量壽
經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
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
餘淨土雖一兩經略勸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
勤勸往也。


第五疑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
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云何得生。答。有二種緣。一
自力。二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瓔
珞經。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
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
續。戒行不闕。經一二三劫。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
信一波羅密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至第
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
自力卒未得生淨土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
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
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迴願生彼彌陀
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故十住婆沙論
云。此世界有難行道。易行道。難行者。五濁惡世。於無
[001-0589a]
量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數塵沙說不
可盡略陳有五一外道相眩亂菩薩法二無賴惡人
破他勝德三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聲聞自利障於
大慈。五唯有自力無他力持。如跛人步行。一日數里。
極大辛苦。謂自力也。易行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
願生淨土。乘彌陀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如水行
藉船。須臾千里。謂他力也。劣夫從轉輪王。一日夜行
四天下非自力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
土。亦可有漏凡夫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
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麤相菩薩見微細
相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
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
分得見粗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華嚴經。一切
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
義也。


第六疑問。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邪見三毒等常
起。云何生彼。即得不退。答。彼有五因緣不退。一阿彌
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二佛光常照。故菩提
心常增進不退。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
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彼國純諸菩
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
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生彼即壽命永劫共菩薩
佛齊故不退也。在此惡世。日月短促。經阿僧祇劫。復
不起煩惱。長時修道。云何不得無生忍也。此理顯然。
[001-0589b]
不須疑也。


第七疑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上品十善。得生彼處
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
須求生西方。答。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
若細比較。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
得生。彌勒上生經。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
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
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釋迦說九品教門。方便接
引。殷勤發遣。生彼淨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
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
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水鳥樹
林。風聲樂響。使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
有女人。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
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
生聞者。皆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
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
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釋迦佛時。見佛不得
聖果者如恒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
如彌陀淨土。生彼國巳。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
落三界。為生死業縛也。西國傳有三菩薩。一無著。二
世親三師子覺。三人契志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亡
得見。誓來相報。師子覺亡。一去不來。後世親臨終。無
著語云。汝見彌勒。即來相報。世親去巳。三年始來。云
至彼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旋繞即來。彼天日長。此
[001-0589c]
處巳經三年。師子覺為受天樂。五欲自娛。在外眷屬
從去巳來總不見彌勒。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
況凡夫。為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第八疑問。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
善知識。又復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
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答。眾生善惡業種。多少強弱
並不得知。但能臨終依善知識十念成者。皆是宿善
業強。始得遇善知識。成就十念。若惡業多者。善知識
尚不可逢何論十念成就又汝以無始惡業為重臨
終十念為輕者今三種較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
近多少一在心二在緣三在決定。在心者。造罪時。從
自虗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
實功德名號生一虗一實豈得相比如萬年闇室日
光暫至而闇頓滅。豈以久來之闇。不肯滅耶。在緣者。
造罪時從虗妄癡闇心緣虗妄境界顛倒生念佛心
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
一偽豈得相比如被毒箭箭深毒磣傷肌破骨一聞
滅除藥鼓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磣不肯出也。決定
者。造罪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時。以無間心。無
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如十圍之索。千
夫不制。童子揮劒。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一豆火
焚。少時即盡又如有人一生修十善。應生天。臨終起
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虗妄。以猛利故。
能排一生善業。令墮惡道。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
[001-0590a]
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又云一念念佛
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
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古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攝
論。由唯發願。全無有行。雜集論。願生安樂即得生。聞
無垢佛名即得菩提。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
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行
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第九疑問。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
到。又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答。為對凡
夫肉眼生死心量。說去此十萬億佛剎。但使眾生淨
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
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
力不可思議。一念即得生彼。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
在牀。而心意識徧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異。生
淨土亦爾。動念即至。不須疑也。女人根缺二乘種不
生者。韋提夫人。是請生淨土主。及五百侍女。悉生彼
國。伹此處女人。及盲聾瘖啞人心。念彌陀佛。生彼國
巳。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迴心願生
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
不生。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無量壽經
四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
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
彼國。更受女身。根缺亦爾。


第十疑問。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
[001-0590b]
子。得生彼國。又俗人皆有妻子。不斷淫欲。得生彼否。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二種行。定得生彼。一厭離行。
二欣願行。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巳來。為五欲纏縛。輪
迴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為此
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薉。涅槃經。如
是身城愚癡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
經云。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
無義利。至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
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妻房不能頓斷。
漸漸生厭。作七種不淨觀。一觀此婬欲身。從貪愛煩
惱生。是種子不淨。二父母交會時。赤白和合。是受生
不淨。三胎中在生臟下。熟臟上。是住處不淨。四在胎
唯食母血。是食噉不淨。五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
俱出。臭薉狼籍。是初生不淨。六薄皮覆上。其內膿血
徧一切處。是舉體不淨。七乃至死後胮脹爛壞。骨肉
縱橫。狐狼食噉。是究竟不淨。自身既爾。他身亦然。所
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淨。能如此觀者。
婬欲煩惱。漸漸減少。又十想等觀。廣如經說。又發願。
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薉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
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為厭離行。欣願行復二
種一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
願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
生苦。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
業縛淪溺三塗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來未曾休
[001-0590c]
息。何時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
無生忍方能於惡世救苦眾生故往生論發菩提心
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佛心則是度眾生心度生心則
是攝眾生生佛國心。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一須遠
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為
遠離三種障菩提法。一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
心貪著自身故。二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
安眾生心故。三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欲與其樂。
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若能遠離三種菩提障。則
得三種順菩提法。一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
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
菩提門。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安清淨心。為
拔眾生苦故。菩提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
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故安清淨
心。是順菩提門。三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
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
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此菩提因何而得。
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巳。於生死國中。救
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
是願生之意。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
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八
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
念佛眾生。又觀彼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
經。觀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
[001-0591a]
善行。悉以迴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欣
願門也。


楊傑云。贊輔彌陀教觀。其書山積。唯智者十疑論
最為首冠。引聖言。決羣惑。萬年闇室。日至頓有餘
光。千里水程。舟具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能也。


善導和尚專修法門



善導和尚。見西河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
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
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旋至京師。激發四眾。每
入室長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
十餘年。未甞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眾。粗
惡自奉。所有䞋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
變相三百壁。修營塔寺。然燈續明。道俗從其化者甚
眾。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
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三昧生淨土者。不可紀述。或
問。念佛生淨土耶。導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
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
世偈曰。漸漸鷄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
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
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問曰。何故不令人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耶。答。眾生障
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
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
繼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
[001-0591b]
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
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
何以故。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
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報
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
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
異。伹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
一。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已。
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
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淨土者。須先準備不得怕
死。常念此身。多有眾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
此薉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見佛聞法。離苦解脫。
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敝之衣。得換珍御之服。放下
身心。莫生貪著。纔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
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不
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輭語安
慰。祝願安樂。此皆虗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親屬
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
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助其往生。若得明曉淨土之
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往生無疑也。
多見世人。平時念佛。發願求生。甚是勤拳。及至臨病。
却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之事。死門事大。須自家著
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
[001-0591c]


法照大師感見文殊



法照大師。與同志數人。遠詣五臺。至佛光寺。遙見異
光照身。即之行五十里。見二童子。自稱善財難陀。引
至一寺。牓曰。大聖竹林寺。金地寶樹。以為莊嚴。入寺
登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座。萬眾圍
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法凡夫。去聖時遙。知識
隘劣。障垢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何
法門。最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
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
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
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
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
之王。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
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
定往生。永不退轉。語巳。二大聖同舒金臂。摩照頂曰。
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
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


慧日法師感見觀音



慧日法師。詣西域求法。泛泊渡海。經三年得達天竺。
禮如來聖跡。尋求梵本。日既閱歷艱苦。深厭閻浮思
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能速見佛。徧問天竺
三藏。皆勸修淨土法門。日聞巳頂受。漸至北印度健
䭾羅國。王城東北有大山。山有觀世音像。有至誠祈
請者。每見大士現身。日至山叩頭七日。又斷食。畢命
[001-0592a]
為期。至七日夜。觀音於空中現紫金身。長一丈餘。坐
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發願往生到彼國巳。見佛
及我。得大利益。汝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飛錫法師高聲念佛



問。方等經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毫。兼稱佛號
以祈勝定。然默念泉澄。三昧自至。何必聲喧里巷。響
震山林。然後為道哉。對。聲亦無爽。夫辟散之要。要存
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無定。有五義焉。拔茅連茹。乘䇿
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一也。聲光所及。萬禍冰消。
功德叢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
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三也。如牽木石。重而
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四也。與魔軍戰。旗鼓相望。
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五也。喧靜兩全。止觀
雙運。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夫玄音之扣塵累每銷。滯情融朗。非天下
之至妙。其孰能與於此華嚴經。𡩋受無量苦。得聞佛
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然則佛聲遠震。開善
萌芽。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又問。一念十念
往生淨土。何者為正。對。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
也。如佛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
業成。墮無間獄如箭射。今念佛生淨土。亦一念善業
成。登極樂土如臂屈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
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不須兩念。愛酪沙彌。生一念
[001-0592b]
愛心。後生酪中作蟲。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
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斯皆一念也。大無量
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為遘疾尫羸
力微心劣。故十稱以助其一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
焉。猶植絲髮。其茂百圍也。


永明壽禪師誡勿輕淨土



問曰。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他
方。答。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存
龜鑑。以破多惑諸仁者。當觀自巳行解。見性悟道。受
如來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辯才。證
法華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修。能
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葢是
自利利他。豈肯悞人自悞。況大雄讚歎金口叮嚀。希
從昔賢恭稟佛敕。定不謬悞也。如往生傳所載。古今
高士事迹。顯著非一。宜勤觀覧。以自照知。又當自度
臨終之時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無始來惡業重
障。定不現前否。此報身定脫輪迴否。三塗惡道。異類
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
意寄託。定無滯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
若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卻致永劫沉淪。自失善利
將復尤誰。嗚呼哀哉。何嗟及矣。○四料揀。一曰。有禪
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二曰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伹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曰。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
[001-0592c]
佛祖。四曰。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
箇人依怙。


四明尊者勸念佛疏文



原夫一念本融。諸法無礙。遇熏既異。感報成差。是以
順性而修。則顯諸佛淨土。隨情而作。則循五趣苦輪。
所以處娑婆者。升出尤難。墮落者眾。經云。得人身者
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備。方免
四趣受生。葢境界粗強。煩惱熾盛。自力求脫。實難其
人。若夫生安養者。國土莊嚴。身心清淨直至成佛不
墮三塗。經云。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云眾生生
者皆是阿鞞䟦致。若欲生彼。伹當稱彼佛號。修彼佛
慈。必為彼佛本願攝取。捨此報身定生彼國。具如經
說。實非臆談。今結萬人以為一社心心繫念。日日要
期。每歲仲春。同集一處。同修供養。同聽法音。會彼萬
心以為一志。俾成淨業。誓取往生。況劫濁命光。其猶
風燭。一息不至。三塗現前。何得自寬。不思來報。當依
佛語。無順人情。頓息攀緣。唯勤念佛。


慈照宗主勸人發願偈



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迴
輾轉難脫離。看經無慧眼。不識佛深意。後世得聰明
亂心難出離。發願持戒力。回向生樂國。如是各行持。
千中不失一。釋迦金口說。彌陀親攝受。諸佛皆護念。
諸天善護持。見此念佛人。與佛不相遠。應當坐道場。
[001-0593a]
轉於大法輪。普度無邊眾。譬如貪家女。腹孕轉輪王。
諸天常愛護。貧女自不知。腹中有貴子。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憶佛常念佛。不久當成佛。諸佛善護持
其人自不知。我當生淨土。卻要來後世。再得生人中。
譬如貧人家地內有伏藏。藏神常守護。不令其有失。
貧人自不知。家內有寶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濟。
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來藏。
自說我無分。反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藥。
不知妙藥性。不能自治病。每日床枕邊。痛苦受無量。
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滅貪嗔癡。
能為大醫王。能為大寶藏。利濟一切人。能為大法王。
覆護一切眾。將為是凡夫。不得生淨土。且自持齋戒。
後世願為人。輾轉更修行。方可生彼國。多見修行人。
常作如是說。不稱彌陀願。不合淨土經。邪見障覆心。
畢竟難出離。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
一蹉成百蹉。勸汝修行人。信我如來說。佛無不實語
豈是虗誑言。但當自精勤。一心求淨土。因風吹於火。
用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願超三界。逢寶不取寶。
遇食苦長飢。咄哉大丈夫。不見真實意。我今略勸讚。
輾轉傳與人。代我廣流通。作於如來使。真是諸佛子。
真名報佛恩。普願如說行。同生極樂國。


優曇和尚蓮宗寶鑑



凡修念佛之人。欲生淨土。每念世間一切無常。成必
有壞生必有死。若不親聞佛法。則捨身受身。輪轉三
[001-0593b]
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我今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
業。唯佛為念。捨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
樂。永脫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
纔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蕩身心。莫生疑慮。直須西向
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
化佛。現在其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絕。
於諸世間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若或心念
起來。但要急稱佛號。於念念中除滅罪障。若病人昏
困。不能自然。則看病人。當方便警䇿。勸而諭之。如此
用心。助令命盡。只此一念。決定往生淨土。命若未盡。
自得安𡩋。慎勿妄起留戀世間之心。當存自存。當死
須死。但辨往生。何須疑慮若解此理。如脫敝服。以著
上衣。一捨凡身。便登佛地。奇哉偉哉。至矣盡矣。


真信修行之人。端的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專意一
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
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
斬羣邪之寶劍。只此一念。是開黑闇之明燈。只此一
念。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脫生死之良方。只
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
此一念。達惟心淨土。但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
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
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
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
必問人覔歸程乎。
[001-0593c]


天如禪師淨土或問



問。同居淨土。其類甚多今指極樂。又偏讚其境勝緣
勝。何耶。答。正為境緣。故偏指也。經云。彼國無眾苦。但
受諸樂。今以娑婆對比之。此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
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寒暑
不遷。無老苦也。此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化體微妙。
無病苦也。此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壽命無量。無死
苦也。此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
離苦也。此仇敵怨讐。有冤必會。彼上善聚會無冤憎
會苦也。此困苦饑寒。貪求不足。彼衣食珍寶。皆受現
成。此醜薉形骸。根多缺陋。彼端嚴相貌。皆有光明。此
輪轉生死。彼永證無生。此有四趣苦。彼無三惡名。此
邱陵阬坎。荊棘為林。土石諸山。薉惡充滿。彼黃金為
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花敷四色。此雙林已滅。龍華
未來。彼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觀音勢至。徒仰嘉名。
彼無邊上人。親為勝友。此羣魔外道。惱亂正行。彼佛
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媚色妖婬。迷惑行者。彼正報清
淨。實無女人。此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水鳥樹林。咸
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迥別而樂邦之勝未易悉舉
也。境勝。可攝眾生取淨之情。緣勝。可助生者修行之
力。圓三不退。由此階焉。較餘淨居。升沉之異矣。


問。五濁惡世。人皆有罪。縱未造五逆。其餘罪業。孰能
無之。苟未懺悔消滅。臨終念佛。能往生乎。答亦得生
也。此全藉彌陀不思議之大願力也。那先經。百枚大
[001-0594a]
石置船上。藉船力。石不沒水。若無船。小石亦沒。船喻
佛力。石喻惡業。故有帶業往生之說。具惑染者得生
同居淨也。僧雄俊。并汾州人。屠牛為業。臨終見羣牛
逼髑。苦痛切巳。張鍾󳯔。殺雞為業。臨終見神人驅羣
雞啄破兩目。流血盈牀。稱佛名號。俱生淨土。此非佛
力而何。復以喻明。如人犯法。應入官囚。投託國王。承
王宣召官不能拘復達帝京西資鈔云得生淨土是
假他力彌陀願攝釋迦勸贊諸佛護念如渡大海既
得巨舟仍有良導加以便風必速到彼岸也若不肯
登舟。遲留惡國。誰之過歟。


問。人心易進易退。一聞警䇿。勇猛精勤。忽逢障難。便
轉念頭。都道淨業是身後事。目前無所利濟。亦無怪
其然耶。答。汝見未廣也。受持佛名。獲十勝利。一晝夜
一切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二二十五
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諸佛
晝夜護念。彌陀常放光明攝受。四一切惡鬼不能害。
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中。五火水冤賊。刀箭牢獄。枷
鎖橫死。悉皆不受。六先業消滅。冤命解脫。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或見彌陀勝妙色像。八心常歡喜。顏色
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
敬供養。歡喜禮拜。如敬佛。十命終無怖畏。正念現前。
得見彌陀聖眾。持金蓮華。接引往生。盡未來際。受勝
妙樂。如上十利。經文具載。佛口所宣。現生來世。皆有
利益。但當精進。不用懷疑。
[001-0594b]


問。圓觀之修。唯心之念。似上器之行門。華嚴十願。寶
積十心。亦大根之功用。根器不對。功行難成。今吾自
揣。觀吾自好。唯專持名號。加禮拜懺悔而巳。師為如
何。答。善哉。汝知量矣。汝合善導專修無間之說矣。無
間修者。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意專想
阿彌陀佛。善導和尚。天竺傳稱為彌陀化身。今觀其
說。要緊在念念相續。永明云。直須一心歸命。盡報精
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
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形戮若在狴牢怨賊
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
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至誠。方不虗棄。如或
言行不稱信願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
之意恃其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
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
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虗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也
問儻世事不容撥棄何以教之答若是痛念無常用
心真切者。一任公私幹辦。八面應酧。與他念佛。兩不
相妨。不見道。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
不離阿彌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
飛。又冗極頃刻無閑者。每日早晨。必須十念。積久功
成。亦不虗棄。此先德垂訓切要之方。當遵行之。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四明妙叶禪師撰


夫淨薉同心。生佛一理。諸法本等。奚假勸修。其奈迷
[001-0594c]
心作境。淨薉斯分。對待相成。縛脫迥異。纏縛多劫。不
易覺知故須勤勸苦海眾生求生極樂世界行人既
深知淨薉苦樂。真實不謬。便當如農趨利。止之不得。
然農為一歲饑寒。日夜不休。經年不倦。行者超歷劫
之苦。何止一歲饑寒。登九品之安。何止一年溫飽。折
攝二門。如金玉砂石。雖三尺孺子。必棄石求金。不勸
自取。此土苦彼土樂。此生死沉溺。彼自在解脫。亦皆
孺子所能辨者。亦必捨薉求淨。如救頭然。聞教便行
奚待更勸。苦樂二土。是佛所說。諦信不疑。修則自得。
今人見𦳊[尸@二/水]。則搐鼻攢眉嫌其臭薉欲速去。見錦綺
則舒顏展笑貪其瑩潔欲速得。暫時美惡幻境。尚不
能一忍。而憎愛熾然。長劫極樂極苦。而不速生忻厭。
愚之甚。惑之深矣。又此界釋迦巳滅。彌勒未生。賢聖
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願王
為歸。誰為救護。神仙未離空地。尚不易至。三品十善
之因。生三界天。自劣至優。各歷多劫。尤難如願。成小
敗廣。如海如滴。中間或遇邪惡魔黨。永退永失。敢言
得出三界。望四果四向。況歷信住行向諸地。而超此
耶。若修念佛法門。凡地不出一生。橫截三界五道。蒙
佛接引。得生安養。華開見佛。聞法悟道。不離當念。闊
步大方。供養一切三寶。教化一切眾生。彌勒生時。再
來此地。所有歷劫父母妻子。兄弟姉妹。冤親等境。諭
以道品。告以昔因。皆令證果。則其行願。豈不廣大耶。
如是功德。一念失修。便屬後世。豈宜自緩。況世事千
[001-0595a]
端。連環不斷。心則念念不住。身則在在無休。役我升
沉。障我本性。歷劫至今。曾未休息。無常遷變。不可久
留。縱壽百年。不逾彈指。今日明日。難保其存。忽然眼
光落地不覺剎那異生隨其業因受形別類披毛戴
角。著地飛空。今日見解都忘。恍惚三途六趣。飄零多
劫。不自知歸。縱彌勒出生。而我生處何定。尚不聞父
母三寶名字。況經教圓談。雖受異身。保惜深重。因業
致業。從冥入冥。懼死貪生。不異今日。若非即於當念
之間。效彼先覺丈夫。猛發大心。立決定志。奮揚舉鼎
拔山之力。一截截斷。安能行業昭著。光動人天。羣有
蒙恩。諸佛護念。閉三惡趣。開總持門。不待娑婆報滿。
便得往生者也。若待處所穩便。衣食豐饒。充足香華。
事事稱意。思前算後。卜彼良時。報盡恩冤。圓成善事。
然後發行。虗空界窮。無此日矣。


精進者。不為世間八風所退。不為身心異見。大小病
緣而怠其行也。行人欲入三昧。於中或被一切強輭
二魔。內外惑亂。當堅強其志。重加精進。如金剛幢。不
可摧毀。如須彌盧。不可搖動。如大海。眾毒莫壞。假使
佛云。汝不得生。即當答言。我先受釋迦佛記。一切眾
生。皆當發願。願生彼國。尚不間於十惡五逆。我不造
五逆。數過十念必當得生。佛豈自誑。肯違本願。況十
方諸佛。示廣長舌。證明斯事。故必求生。不退轉也。是
為行人金剛延幢勇健之力。佛記尚不退其初志。況
天魔惡黨水火盜賊強邪境界及妻妾情愛而能動
[001-0595b]
我行願哉或曰世人修而不得生何耶答見異而行
不莊也。然則虗喪其功耶。答。亦必承彌陀願力。今世
不生。二世必生。二世不生。三世必生。一念歸向。當來
定得往生。是名皆不退轉。但枉受多劫輪迴之苦。故
須一生取決。豈可自二其志。墮在他世往生者乎。又
有慈雲十念法門每晨盥漱靜處面西修行此往生
初因必不可失或曰如何用心得不散亂答能運身
口之念。毋論其散但不間斷。自能一心。亦可即名一
心。惟行之不休為度。固不必憂散亂矣。如母喪愛子。
龍失命珠。不期心一而自一。豈制之令一也。心不可
制實在行人勤怠耳。


念佛三昧名一行者。世出世間諸助道行。悉為淨土
而修。無別岐路。如眾流入海。同得海名。萬善同歸。得
名一行。是故一切念處正勤根力覺道。四弘六度。皆
淨土行。乃至彈指之善。及散心念佛。一稱名。一舉手。
禮誦瞻仰。一香一水。一華一燈。一供養具。或一念至
十念。或一施一戒一忍。禪定智慧。一切善相。回向極
樂。願力持故。雖有遲疾。皆得往生。如滴水寄海。雖經
多劫不壞不失不異不竭以小善根回向極樂雖經
異生善根不失亦不壞竭惟除外道種性及因心未
起。善行未立。身心未屈。先期感應者。不可同語也。是
故三昧解脫。行願總持。無量法門。惟念佛一門。圓攝
無外悉皆具足如大海吞納眾流性無增減如如意
珠滿一切願體無虧損故又名為三昧寶王世尊以
[001-0595c]
此三昧。徧告眾會。大根之士。若文殊等。三乘八部。無
不傾心。法流東土。廬山闡揚。天下之望。咸美其教。自
佛至今。聖賢之人。高僧巨儒。或自行而勸人。或著文
而作誓。重法如寶。輕身若塵。挺身立行。力修此道者。
列宿塵沙。莫況其多也。信不決人。尚生邊地。況正行
者哉縱欲別修道品但假自力有退轉著魔之患此
仗佛力修則必成無復魔業永不退轉又此三昧非
但遠魔。一切縣官口舌。是非患難。水火盜賊惡人凶
事。乃至虎狼蟲獸。鬼魅妖精不吉祥事。不能侵害。亦
不為一切疫痢傷寒癰疥下賤眼耳鼻舌諸病所惱
願行無虧。皆能排遣。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嗔心
嗔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人當深加精進以攘郤
之。一念因循必為所奪。然軟魔但害淺信貪怠失念
之人其精進者如剛火得水反堅焉敢小近而睥睨
也。此身天人護助。臨終正念往生。天樂盈空。異香滿
室光明照體寶座現前彌陀臂迎菩薩手接預知時
至正念不謬諸障忽空沐浴加趺會眾說法叉手告
別。或更勉人進道。書偈擲筆。合掌而逝。臨終之後。舉
體如生。齒骨數珠。燒之不壞。光𦦨異常。五色鮮明。祥
物於空盤旋不散煙所至處舍利流珠此耳目所常
有者也非平日履踐明白精進力感焉能若是嗟今
之人修而無效葢信根淺薄因地不真未曾立行先
欲人知內則自衿外欲顯曜使人恭敬冀有所得甚
至妄言得覩淨境。或見小境。及夢中善相。未識是非。
[001-0596a]
先欲明說此等卑下必為魔惑願行退失墮生死趣
可不慎哉。雖有道場儀式。或被人知。葢不得巳。豈可
特露其迹。使觀行傾敗哉。還當審諦。密實自行。內懷
慚愧。勿露其德。中有宿障欲滅。微見好相。如不蘊德。
聞人之耳。其行必覆。遠公三覩聖相。平日未嘗言也。
但除臨終時耳。至禱至禱。又此三昧。體性雖圓。宜盡
微細條章。革諸猥弊。乃至小罪。猶懷大懼。解隨大乘。
行依小學。乃能合此三昧。小不自小。小隨解圓。圓不
離小小即是大小大解行一理無分即超世見經云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勸進行者。上每句是一法行。古人各有法訓一章。又
復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誦大乘經。解第一
義。親近善友。請問先覺。不執巳見。不引巳長。志存忍
辱。行當依經。聽聞正法。不毀僧尼。息世雜善。不貪名
利。遠離邪惡。處事必忠。將過歸巳。深誡綺語。一心不
亂視人如佛捐棄伎能惟求往生身必清淨如是等
無量善行。悉宜修習。能助正道。更能割世染心。於憎
愛境。無諸留難。凝心如一。必生淨土。其功甚大。不可
盡述密修斯行高而不名得生彼者何知其幾彼有
名傳記之人。如大海之滴耳。人依教誡。尚能利益無
量冤業眾生。況父母師長。法門眷屬。兄弟姉妹。及平
日解我患難。提挈我者。不得其利。但修此行。恩無不
報。阿彌陀佛。及二大士。境界甚深。於苦海中。難得親
[001-0596b]
近。難得憶念。能憶念者。必解脫故。經云。但聞佛名。二
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此是人中芬
陀利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是
故十方如來示大舌輪。殷勤勸勵。娑婆教主告誡叮
嚀。其辭激切。五濁眾生。必修此道。乃得度世。葢彼五
濁。身心俱苦。以苦為命。猶水火聚。而佛特於苦處。行
悲最深世尊自成正覺至入涅槃其音不二有識之
流。須銘肌骨。彌陀願力。代不乏人。聖倡之前。賢繼於
後。廓然徧十方三世。霈然充六道四生。天神嚮化。鬼
物順之。載諸行事。具諸典章。盈溢乎海藏龍宮。徧布
乎人間天上。皆我彌陀願力致然也。佛言。最後惡世。
我法滅時。惟此教典。多留百年。以度羣有。然則此法。
豈非我等殿後之至訓也飛禽八八墮在愚癡隨人
稱名蓮生舌上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余生末世後五
百歲。人根淺薄。疑惑不信。異見邪解。各執不同。正行
之人。多被惑亂。傷感盈懷。是故集我禪教淨土諸文。
取其極深至要之義。述作此說。類以成編。流布世間。
斥邪顯正。普願法界眾生。於此說中。一見開解。了悟
真心。知彌陀依正。還在西方。達西方依正。不離本性。
伹含識者。皆悉深階。更願先覺。不悋慈悲。見未悟人。
如法教導。前人若昧。隨根應病。剖析幽微。更為宣說。
彼若一念信解。行願必成。往生可期。功莫稱述。縱異
執牢固。信樂不深。一句染神。亦成緣種。展轉利益。無
盡無窮。若能不師於心。不欺不妄。隨此正教。誨人不
[001-0596c]
倦者。縱自不行。即為巳行。縱自未學。即為己學。何以
故。法界一相。無自他故。昔有人二次傾己有建會。勸
人念佛。命終往生。其事昭著。能發慈悲之心。示攝受
之相。及能利彼。勸人念者。所得宏多。法王所使。但不
可執謂定不必自修耳。法門如海。豈能盡言。聊記所
聞。為世勸發。


極樂世界最清淨。莊嚴微妙超世間。彌陀願力同虗
空。相好光明亦如是。念念不離眾生界。普度我等生
其邦。我等自甘生死中。歷劫沉淪莫超越。彼佛垂臂
待巳久。咨嗟彈指誠殷勤。光明欲發蓮華開。今正是
時願生彼。身欲無常時欲過。眾苦交煎應當離。願速
念佛同修行。盡此報身生極樂。


西齋淨土詩


四明楚石禪師著


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從有輝光食時並是天肴
饍行處無非聖道場庭下碧流微吐韻殿前瑤草細
吹香十方一等莊嚴剎終說西方出異方。


每為娑婆苦所縈。唯聞淨上不求生。天人皆是大乘
器草木亦稱三寶名處處園林如繡出重重樓閣似
生成。諸賢莫怪歸來晚。見說芙蕖始發榮。


卻望金蓮寶界遙。樓臺一一倚雲霄。黃鶯韻美春長
在玉。樹枝柔歲不凋。流水有聲隨岸轉。好花無數逐
風。飄野人自選歸來日。何待諸賢折簡招。


紙畫木雕泥塑成。現成真佛甚分明。歸依不是他家
[001-0597a]
事。福德還從自巳生。萬樹花開因地暖。千江月現為
波清朝參暮禮常如此在處皆通極樂城。


池上蕅花花上人佛光來照紫金身更聞妙法除心
垢。盡救迷情出苦輪。舉步徧遊塵點國。利生終滿涅
槃因。娑婆界上光陰短。極樂知經幾劫春。


一箇浮泡夢幻身。如何只是縱貪瞋。好尋徑直修行
路。休學愚癡放逸人。護戒還同冰雪淨。操心要與聖
賢親。明明指出西飛日。有識還令達本真。


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空中韻奏般般
樂。水上花開朵朵蓮。雜樹枝莖成百寶。羣居服食勝
諸天。吾師有願當垂接。不枉翹勤三十年。


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稱身瓔珞隨心
現盈器酥酡逐念來。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樓無地著
塵埃。法王為我談真諦。直得虗空笑滿腮。


曾於淨土結因緣。二六時中現在前。每到黃昏增善
念。遙隨白日下長天。如來寶手親摩頂。大士金軀擬
拍肩。不借胞胎成幻質。吾家自有玉池蓮。


濁惡眾生也可憐。菩提道果幾時圓。總云國土隨心
淨。爭奈形神被業牽。正劍揮來藤落樹。迷雲散盡日
流天虗空畢竟無遮障淨土滔滔在目前。


將參法會禮金仙漸逐香風出寶蓮紅肉髻光流不
盡紫金身相照無邊重重樹網垂平地一一花臺接
遠天。諸佛界中希有事。了如明鏡現吾前。


麤境現前猶未識。法身向上幾曾知。可憐轉腦回頭
[001-0597b]
處。錯認拈香擇火時。口耳相傳六箇字。聖凡不隔一
條絲。堂堂日用天真佛。火急回光也是遲。


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回心。直饒鳳閣龍樓
貴。難免雞皮鶴髮侵。鼎內香煙初未散。空中法駕巳
遙臨塵塵剎剎雖清淨獨有彌陀願力深。


咫尺金容白玉毫。單稱名號豈徒勞。晨持萬遍烏輪
上。夜課千聲兔魄高。歲閱炎涼終不倦。天真父子會
相遭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


娑婆苦海汎慈舟。此岸能超彼岸不。直指迷源須念
佛。橫波徑度免隨流。千生萬劫長安泰。五趣三塗盡
罷休。縱使身沾下下品。也勝豪貴王閻浮。


人生百歲七旬稀。往事回觀盡覺非。每哭同流何處
去。閑拋淨土不思歸。香雲瑪瑙階前結。靈鳥珊瑚樹
裏飛。從證法身無病惱。況餐禪悅永忘饑。


說著無常事事輕。饑餐渴飲懶經營。一心不退思安
養。萬善同修憶永明。淨洗念珠重換線。堅持佛號莫
停聲。忘緣盡逐空花落。閑向風前月下行。


一自飄蓬贍部南倚樓長歎月纖纖遙知法會諸天
繞正想華臺百寶嚴此界猶如魚少水微生只似燕
巢檐。同居善友應懷我。巳築浮圖欠合尖。


少年頃刻老還衰。須信無常日夜催。九十六家邪智
慧。百千萬劫受輪迴。不存寶界花池想。爭得刀山劍
樹摧但自淨心生願樂此中賢聖許追陪。


勞生能有幾光陰健只須臾病又侵常恐浮雲蔽西
[001-0597c]
日。須營淨舍學東林。可憐世上愚癡輩。不及花間智
慧禽寶樹亦能談妙法何妨坐聽罷參尋。


須摩提國讚無窮。不與他方佛境同。百味酸甜長滿
鉢。一身輕健任遊空。初心便獲無生忍。具縛能教宿
命通古往今來留傳記盡塵沙界扇真風。


水若溫清月始臨金容佛影現吾心春風不易回枯
木。磁石應難受曲鍼。未得往生緣障重。必期成就用
功深譬如九轉丹砂力一點能令鐵化金。


念佛功深罪自除。身歸極樂國中居。叢林草木璚瑤
接。大地山河錦繡舒。香界來從移步後。寶蓮結自放
華初。玉毫炳煥黃金面。天上人間總不如。


朝朝暮暮道心中。歲歲年年佛事同。一往進修安樂
界。六時朝禮法王宮。方袍不厭香煙黑。坐具何妨手
汗紅。如此出家今有幾。灼然認得主人公。


蓮宮只在舍西頭易往無人著意修三聖共成悲願
海一身孤倚夕陽樓秋階易落梧桐葉夜壑難藏舴
艋舟。幸有玉池鳬鴈在。相呼相喚去來休。


千經萬論不虗標。共指西方路一條。念念刮磨心垢
淨。時時防護道芽焦。棲蓮靜覺身安穩。得果轟傳地
動搖。謾費工夫推甲子。娑婆大劫只崇朝。


近有人從淨土來。池心一朵玉蓮開。正當蕚上標名
字。巳向身前結聖胎。極樂逍遙長不死。閻浮偪迫最
堪哀。法王特地垂慈愍。同坐黃金百尺臺。


吾身念佛又修禪。自喜方袍頂相圓。曾向多生修福
[001-0598a]
果。始依九品結香緣。名書某甲深花裏。夢在長庚落
月邊。濁惡凡夫清淨佛。雙珠黑白共絲穿。


念極心開見佛時。自然身到碧蓮池。火輪罪淨千千
劫。瓊樹光分萬萬枝。善友深談終不厭。靈禽妙語實
難思。功成果滿須臾事。尚謂奔流閃電遲。


無邊大士與聲聞。海眾何妨逐品分。一會聖賢長在
定。十方來去總乘雲。談玄樹上摩尼水。念佛林間共
命羣。坐臥經行無罣礙。天花隨處落繽紛。


天人莫不證神通。一一黃金色相同。散眾妙花為佛
事。盡塵沙界起香風。身光觸體成柔軟。樂具流音說
苦空。卻倚雕欄望寶樹。無邊佛國在其中。


佛袈裟下失人身。重得人身有幾人。萬行不如修白
業。一心何苦戀紅塵。法王立誓丘山重。迷子思歸涕
淚頻。若解返觀觀自性。明珠百八總家珍。


西望紅霞白日輪。仰觀寶座紫金身。一方土淨方方
淨。十念心真念念真。生極樂城終不退。盡虗空界了
無塵。向來苦海浮還沒。何幸今為彼岸人。


娑婆生者極愚癡。眾苦縈纏不解思。在世更無清淨
業。臨終那有出離時。百千經裏尋常勸。萬億人中一
二知。珍重大仙金色臂。早來𢹂我入華池。


靈峰大師贊曰


稽首楚石大導師。即是阿彌陀正覺。以茲微妙勝伽
陀。令我讀誦當參學。一讀二讀塵念消。三讀四讀染
情薄。讀至十百千萬遍。此身巳向蓮花託。亦願後來
[001-0598b]
讀誦者。同予畢竟生極樂。還攝無邊念佛人。永破事
理分張惡。同居淨故四俱淨。圓融直捷超方略。


幽溪法師淨土法語


嗣法門人正知較


夫修行法門。如來對證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恒
沙。求其至捷徑。最簡要者。莫如念佛。求生淨土。可謂
疾成覺道之秘訣也。葢出離生死。仗三種力。一自力。
二他力。三本有功德力。若惟務悟明心地。裂無明網。
出愛欲河。或佛作祖。謂之自力。是為沒量好漢。真大
丈夫佛世及正法中諸大菩薩聲聞及諸大祖師是
其人也。像末之世。根器謭劣。有雖修而不悟。悟而不
精。內照似脫。對境仍迷。縱使不迷。猶然坏器。菩薩有
隔陰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隨流此
自力之無功。出塵之不効。一錯百錯。實可寒心。是以
諸佛菩薩。曲垂方便。有仗他之法門焉。此之法門。經
論亦夥。求其苦口叮嚀。極言稱歎。列祖宏通。人心崇
奉。惟極樂世界念佛一門為究竟。言言闡淨土之惟
心。句句演彌陀之本性。悟此者。達生心與佛心平等。
心土與佛土無差修此者獲妙觀與妙境相符自力
與他力兼濟。況本有功德之力。無始性具者。因此全
彰曠劫積累者藉之頓發故得娑婆報滿淨土現前
蓮華化生。不迷生陰。一入永入。更不退轉。故生者皆
是阿鞞䟦致。其數甚多。比在娑婆入道。塵境麤強。險
難惡途。無處不有者。固不侔矣。然而說之匪難。行之
[001-0598c]
為難。行之匪難。心要為難。此昔人所誡。我輩當遵。楊
次公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念佛
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尚矣。然或忘而不能
念念而不能一無他情愛之所牽也夫輕愛以袪其
妄。斬斷情根。脫離愛網。尚矣。然或念而不能忘。忘而
不能盡。無他。心之不能一也。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
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
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夫愛有輕焉。重焉。厚焉。
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
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
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不可枚盡。大而重於泰山。小
而輕於鴻毛。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
也。有一愛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不歸於一。則不
得生。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
語。刮瞖眼之金錍。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於求生極
樂者。宜書於屋壁。銘於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於
娑婆之愛。日求其輕。極樂之念。日求其一。輕之又輕
之。以漸階乎無。一之又一之。以漸鄰乎極。果能如此。
雖未脫薉那。不是娑婆之久客。未生寶所。巳是極樂
之嘉賓。臨終正念現前。往生極樂必矣。或問。輕愛有
道乎。曰。輕愛莫要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
乎輕愛。或者筦爾謂曰。師言首鼠兩端。俾學者何從。
曰。非兩瑞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葢念不一。由散心
異緣使然。散心異緣。由逐境紛馳。使然。娑婆有一境。
[001-0599a]
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聚緣內
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愛若塵沙。故欲輕其愛者。莫
若杜其境。眾境皆空。萬緣都寂。萬緣都寂。一念自成。
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矣。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輕其
愛。欲輕其愛。莫若一其念。愛之與念。勢不兩立。若明
暗之相背也。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謂杜境者。非屏
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虗。會本以
空其末也。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
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
然。非加勉強。楞嚴所謂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
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
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虗。體物虗則
情自絕。情絕則愛不生。而惟心現。念一成。故圓覺云。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非漸次。一去一留。
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
心焉。又曰。輕愛與一念。同乎異乎。對曰。能輕娑婆之
愛。未必能一極樂之念。能一極樂之念。必能輕娑婆
之愛。此約無志有志間說也。實則愛非念一不忘。念
非忘愛不一。兩者工夫。初無間然。又曰。輕愛既聞命
矣一念奈何對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願不
疑謂之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極樂以
敦信為始。必須徧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
之書。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不
是他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他佛。大要
[001-0599b]
有二。悟妙有徧周徧具。以為欣淨之本。悟真空圓離
圓脫。以為捨薉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視。修行
如足行。信而不行。猶有目無足。行而不信。猶有足無
目。是故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備。能到
涼池。行門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復二。一稱名。二觀想。
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
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
說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須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
棄世事。放下緣心。使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
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
巳。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巳。則極樂之淨因成就。垂終
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
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得生淨
土必矣。理一心亦無他。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
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
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
來淨土之際。念而不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
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
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觀想者具如觀無量壽佛
經境有十六觀佛最要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
紫磨黃金色像立華池上作垂手接引狀身有三十
二種大人相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
理。事則以心繫佛。以佛繫心。初觀足下安平如奩底。
次觀具千輻輪相。如是次第逆緣至頂中肉髻。復從
[001-0599c]
肉髻。順緣至足底。了了分明。無分散意。理一心者。經
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
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繫
念彼佛。此義具明微妙三觀。如觀經疏。妙宗鈔中說。
然此二種正行。當相須而進。凡行住睡臥時。則一心
稱名。凡趺坐時。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
出則經行以稱名。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間。往生西
方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
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
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
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
之無非淨土行也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
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
開道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
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
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
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
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
助行也。第三願者。夫淨土舟航。要以信為柁。行為篙
櫓檣纜。願為風帆。無柁則無所指南。無篙櫓檣纜。則
不能運行。無風帆則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願
也。第願有通別。有廣狹。有徧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
[001-0600a]
發願文。別則各隨已意。廣謂四弘。上求下化。狹謂量
力。決志往生。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徧則時時發
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弘。不得師心妄立。大率所
發之願。別勝於通。通恐隨人語轉。別則自巳標心。然
隨通文而生決志。雖通而別。若於別文而生濫漫。別
亦成通。又廣勝於狹。廣則發心大。剋果勝。狹則悲願
淺。獲果劣。又徧勝於局。局則數數間斷。徧則念念圓
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淨土。速覲彌陀。一切淨土法
門。舉不外乎是矣。


信願持名歷九品四土說


靈峰蕅益法師述


若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
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
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成時云。世有此一輩。以持名壓捺妄想。不
知求生。故為極力。道破云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

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讚歎。夫世間正
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
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
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
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
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
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
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巳簡察。不必旁問他人。謂深信
[001-0600b]
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
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
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
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者。能歷九品。的確
不謬也。故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淺。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
即是凡聖同居淨土。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
即是方便有餘淨土。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
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
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
四土。亦的確不謬也。問曰。如何持名能斷無明。答曰。
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
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只為眾生妄想
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
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
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問曰。
既始覺合本。則當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說往生。答曰。
若達當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說箇往生。葢往即非往。
非往而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文殊善財之生西方
者此也。咄哉男子。無措思惟。


要解云。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
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
[001-0600c]
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
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信自
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竪無初
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虗空微塵國
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
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
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虗願。六
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
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
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
虗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
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
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
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
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
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徧故。佛心亦徧。一切
眾生心性亦徧譬一室千燈光光互徧重重交攝不
相妨礙。是名信理。如此信巳。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
薉而自心薉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
心淨。理應欣求。厭薉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
[001-0601a]
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
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
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
理捨亦即理一捨一取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
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
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
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
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
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
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明珠投
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
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
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


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
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
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然吾人處
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偪。非帶業橫出之行。
必不能度。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非不假方便
之行。必不能度。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
所螫。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處眾生濁中。
決定安於臭薉。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
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
石火電光措手不及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
[001-0601b]
不能度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
熢㶿宅裏。戲論紛然。唯深知其甚難。方肎死盡偷心。
寶此一行此本師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
當知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
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
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
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
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
漫不䇿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勿敢
承任葢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
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
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
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
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
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
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
悠悠。淨功莫尅。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
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
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
亦本是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元。祇貴信得及。守得
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
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
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
[001-0601c]
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
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鉢。此
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三藏十
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
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真
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
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
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
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岐所惑。即
大智慧。試自檢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
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
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岐猶能惑志。便不為真
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
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
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
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
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
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淨土十要總序


古歙堅密大師撰


淨土法門者何。法界緣起也。何謂法界。吾人現前一
念之心。不唯非塊然。亦復非倐爾。纔有能起。即屬所
緣。非能緣者。不得巳強名之曰無相。然虗空兔角。亦
受無相之名。而虗空有表顯相。兔角有斷無相。非真
[001-0602a]
無相。又不得巳強名此無相曰真。唯其無相而真。故
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皆在我現前一
念無相真心中炳然齊現。而皆以自心為體。非別有
物。心無相而真。從心所現一切諸法。莫不無相而真。
是故於中隨拈一毫末。一一皆具十方三世依正色
心自他凡聖等法而無餘欠。乃至一欬一掉。一名一
字罔非自心之全體大用。而欬掉名字之外。更無一
法可得。此所謂法界也。何謂法界緣起。聖凡皆此法
界。非麤妙。無減增。不涉生死。不干迷悟。而悟順法界
故。出生二種涅槃。迷逆法界故。妄現二種生死。迷逆
生死。法界宛然。無奈眾生從未悟故。終不能了。諸佛
菩薩愍之。從一真法界起種種因緣。世出世間。事類
無算。一介螻螘。萬聖互援。神力既同。慈心亦等。而眾
生迷逆妄故。受化不齊。於諸佛菩薩平等光中。有有
緣無緣。及緣中淺深久近之異。緣分差等。化辨從違。
若或無緣徒勞引領此所謂法界緣起也是故建化
門中。只論繫珠一義。如法華妙典。廣談宿因。先聖以
四釋闡明。因緣釋約教釋本迹釋觀心釋而必以因緣居首。由緣匪
一。故教網弛張。由教無方。故恩德貫徹。指本迹由恩不
可窮盡。故得消歸自己。領納家珍。指觀心故知因緣。即
第一義從上列祖極重時節因緣良以無法與人亦
無語句情種熟處假說心傳儻其不然契理而不契
機。有句盡成非量。空花界裏。無自立宗。華嚴大經。王
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夫眾生情愛牽連。幻成
[001-0602b]
世界妄執緣影遂立前塵觸之則生死浩然究竟皆
歸於業海。然而業繫之內。尚且天經地義。萬邦作孚
況諸佛菩薩。悲智無涯。色心俱寂。本真如以起用。稱
法性以垂機。觸之則生死銷亡。究竟皆同歸秘藏。大
事該乎九界。深恩施音異於塵年。無不從此法界流。無
不還歸此法界。此與六環業繫為何如。而可反恣睽
違。不從標準。


是旨也精研藏教。備考羣宗。由忍土而
遐攬十虗從末流而曠觀三際則求生淨土一法誠
法界第一緣起矣。說者謂阿彌願勝。駕越諸方。然諸
佛願等子等心等。法性海中。那容優劣。而千經萬論。
極口指歸樂邦十方廣長同聲勸讚光壽者何哉緣
在故耳。緣何謂在。信也。何謂不在。不信也。信不在處。
惡業障之。如夜行者。滅火而趨險道。如破浪者。卷帆
而鼓橫橈事同背馳甯止紆曲又諸佛四土上三土
容有橫義至同居土大都有竪無橫唯極樂同居橫
具四土。是故有情以凡夫而例一生補處。國土即緣
生而顯稱性五塵。佛身因應化而見法身真常。說法
從眾鳥而聞梵音深遠以要言之法法圓融塵塵究
竟。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然
此等希有十方罕聞而唯在極樂者何哉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信深也。何謂淺。信淺也。信根淺處。恒情域
之。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如麟鳳之於
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何由大方闊步。豁破無明。又
諸佛度生。皆窮累劫。從凡階聖。不退為難。今求生極
[001-0602c]
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注。雖陷惡逆。悉記往生。纔得
往生。便圓踞三不退地。且見阿彌。即見十方諸佛。生
極樂。即生一切剎海。乃至阿彌一光。極樂一塵。悉能
於中頓證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而不
出剎那際三昧。夫諸佛度生如彼難。阿彌度生如此
易者何哉緣久故耳緣何謂久信久也何謂近信近
也。信緣近處。時分限之。如捨調弓而引彆弣。如放馴
𩣝而服野駼。戰勝之功。當在異日。如上所論。專重有
緣緣深則境界難思非等覺十地所能測緣久則神
力迅速非三祇百劫所可倫要之阿彌非有加於吾
心也。吾心一念離絕。故聖凡無在。吾心萬法頓融。故
四土無在吾心不屬時劫故十世剎那無在吾心不
屬方隅。故微塵剎海無在。吾何歉乎哉。特仗增上因
緣一顯發之耳。曾有久習神呪者。一夜重魘。見𤢆物
持之。置巨石下。其人怖急。憶誦素所習呪。遂見𤢆物
倒散。裂石而醒。設素未習呪。或習未純熟。緣種不深
斯時也。欲不寱死得乎。然夢中真言。復是何物。倒𤢆
裂石。誰實使之。皆即我現前一念之心也。自心神呪。
喚醒自心魘人。淨土法門亦如是。自心之阿彌。還度
自心之生死。故知因緣之義。甚深甚深。抑聞魘之重
者。不許持光照。照即死不許抱令起。抱多失心。唯就
闇中。俾熟識者大呼其名。連聲呼之無不解者。淨土
法門亦如是劫濁盛時眾生魘重毋以持名雜參話
毋以麤心習勝觀雜參話則濁智騰波定起邪見所
[001-0603a]
謂照之即死者也習勝觀則非其境界定起魔事所
謂抱多失心者也唯以現前一念無明業識之心令
其專稱阿彌陀佛名號。無間。一心。未有不親證親到
者。法門至此。愈卑而愈不勝仰。愈淺而愈不可俯。自
呼自應。自魘自醒。一心之本元頓彰。法界之體用全
揭無庸鑽仰祇麼修行儻未悟透根源甯可顓蒙合
妙夫顓蒙念佛至矣極矣無復加矣但恐法門之戲
論難忘生死之天懷不切或執牟尼而視同瓦礫或
以指爪而撮摩虗空或抉瞖而與眼以明或傳經而
苦舌之鴂。如此則揚之與抑。總莫暢乎本懷。而信之
與疑。皆不成乎三昧。間有大智。知進知退。知存知亡。
而未遘至人未獲圓悟未窮極致未學要詮欲升永
明之堂。入楚石之室。居五濁之世。闡難信之宗。殊非
聊爾。嗚呼。至人幽矣。圓悟皇哉。若無要詮。誰與窮極。
昔 靈峰老人以正法眼。選定淨要一書。剞劂未全。
梨棗四散。成時。竊念像季久轉。唯此一門。契理契機。
而淨土諸書唯此諸要盡美盡善爰加點評稍事節
略倡募流通而大心緇白共成焉修捨沙門成時合
掌稽首。重為告曰。淨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
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幽獄奔託王家
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忍
莫回高置身於蓮華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壤可煞
驚慚。二者參禪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甯不寒心。
淨土必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若夫餘宗。
[001-0603b]
在昔之時。不必改弦但加善巧迴向。在今之世。祇可
助行。必須淨業專修。冷煖自知。何容強諍。三者一句
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儻有些子
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
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棄無餘。棒打石人頭。嚗嚗論
實事。巳上三要。頗切今時。儻能真實指迷。我願捨身
供養。十方三世。共聞此言。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淨業學人彭際清訂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
當世淨信男女等。唯願慈悲。少加聽察。甞聞入道要
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
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
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
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
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
緩也。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趣向。今
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
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
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
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
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
[001-0603c]
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
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
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
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
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
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是發心。名之為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
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
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
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虗空之心。發虗空之願。行虗空
之行。證虗空之果。亦無虗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
之為圓。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
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
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
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
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此菩提心。諸善中
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
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
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死
生苦故。七者尊重巳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
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云何念佛重恩。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
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
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
[001-0604a]
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
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
人身。佛巳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
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
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
此德。邱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
救度眾生。從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
第一因緣也。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
月三年。懷胎乳哺。推乾去濕。嚥苦吐甘。才得成人。指
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巳出家。濫稱釋子。
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埽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
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
兩途既失。重罪難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
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
母。俱蒙拔濟。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昇。是
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云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
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
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
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戒
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
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
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云何念施主恩。謂我等
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已有。三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
所須。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從則竭力
[001-0604b]
躬耕。尚難餬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
不巳。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甯知愛惜。彼則蓽門
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閒庭。優悠卒歲。以彼勞而
供我逸。於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自非
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
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云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
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
之。豈無報効。今之披毛帶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今
之蝡動蜎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每見幼離父母。長
而容貌都忘。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彼其號
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飢虗安
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
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薩
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
其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云何念生死苦。謂
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
此界他方。出沒萬端。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
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
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
皆割裂。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洋銅難療渴
飲之則骨肉都麋。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
則死巳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呌噑之慘。煎熬盤裏。但
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蘂結。血肉既裂。
[001-0604c]
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徧。一朝苦
痛。人間巳過百年。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
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巳還忘。其作業也如故。鞭
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
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噉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
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𡨥讐。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
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
視之。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
裏。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
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風火交
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
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殻
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心無常主。類商賈
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
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峩峩積
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
事誰見誰聞。未覩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
戀。仍舊癡迷。祇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
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
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
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
登。曠劫殊勛。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
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
[001-0605a]
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
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繫煩惱生死纏縛。心
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耻。譬如無價寶
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
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
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一孤佛化。不負己
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云何懺悔業障。經言
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
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
舉一動。恒違戒律。一飱一水。頻犯尸羅。一日所犯。亦
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
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
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
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
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巳。受則不可毀犯。不
犯則巳。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
口併切。聲淚俱下。普為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
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云何求生淨
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
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
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
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
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
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葢念佛本期作佛。大
[001-0605b]
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
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畊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
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
菩提心第九因緣也。云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
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
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巳。化緣周訖。入於涅槃。正
法像法。皆巳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
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
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
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
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天雖高
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由
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雖不能
挽回末運於此時。决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是故偕
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
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於今
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即登九品。回入娑
婆。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人民
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
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如是十緣
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相與得此人
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
障。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
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
[001-0605c]
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唯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
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巳發者增長。巳
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
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
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
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
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
鈍勿磨。置之無用。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
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
苦多生。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
為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往
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無始昏迷。往者
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
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若懼地獄之苦。則精
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
鞭䇿。善友為提𢹂。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
虞矣。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虗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
廣則行深。虗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
盟。自今締好。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
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
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與茅靜遠居士書云。足下造橋事畢。可謂莫大之功。
然居士之心好善無倦。一善甫完復作一善。美則美
[001-0606a]
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為急。而孳孳
為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有何了日。善
事彌多生死彌廣。一念愛心。萬劫纏縛。可不懼耶。居
士世間公案久巳參透。西方淨業久巳修習。然而生
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
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耶。於此二者。宜加審
察。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起。
欲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難矣。不生安養。而欲脫生
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矣。縱一生兩生不
失人身濟得甚麼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緣
如此豐足。繼嗣如此賢能。事事適意。尚不能放下萬
緣一心念佛。為天負人耶。為人負天耶。不以念佛為
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
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居士今日要務。惟當謝
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大抵西
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
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衲
所知識者甚寡。知識之中。求可以語此事者為尤寡。
捨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誰哉。儻不以人廢言。幸
如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則亦無可奈何矣。


徹悟禪師念佛法語


嗣法門人了亮集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
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
[001-0606b]
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
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
證。自等覺巳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
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
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
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
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
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
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
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
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
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輭心念下品十惡。即
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
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
獄法界也。十惡者。即殺盜婬。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
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
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
立命之處。不勞問人矣。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
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
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
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
一皮袋。苦巳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猪胞胎。狗
胞胎。無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箇人身
[001-0606c]
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
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
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巳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
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身毛
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
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
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
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
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
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羣生。
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怨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
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
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然大
心既發。應修大行。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
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莫如以深信
願持佛名號矣。所謂深信者。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
陀世尊。決無虗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
生之果。因不虗棄。果無浪得。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
班列列。豈欺我哉。如此信巳。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
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阬。如出牢獄。以娑
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
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
兒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
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然後
[001-0607a]
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
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
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之久之。自成
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
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虗願。有是理乎哉。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
光陰。一念淨即佛果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
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巳過。命亦隨減。
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
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虗度。則刻
刻熏修淨業。儻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
精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況造六凡生死
之業乎。儻置淨業而別取權乘小果。亦是虗度光陰。
亦是以如意寶珠。而貿一衣一食。況取人天有漏之
果乎。如是珍重如是愛惜。則心專而佛易感。行勤而
業易精。果得真生淨土。親見彌陀。時承開示。面奉慈
音。妙悟自心。深證法界。延一念為長劫。促長劫為一
念。念劫圓融得大自在。非自食其珍重愛惜之報乎。
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
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
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
為盲修瞎練。不免撞牆磕壁。墮阬落塹矣。唯淨土一
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
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伹發願持名。即
[001-0607b]
得住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
賢聖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
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也。餘門修道。
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
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
與不退。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
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
生。便永不退轉。又餘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
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
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
重罪故。又餘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
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
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
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
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悉說法。同
居土中橫見上三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
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
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
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
玩味。而詳擇之。一句佛號。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
多劫。於此不信。真同木石。捨此別修。非狂即癡也。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
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
生。則十界勝劣懸殊。阿祈達王臨終。為驅蠅人以拂
[001-0607c]
拂面。一念瞋心。遂墮為毒蛇一婦人渡河失手。其子
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
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
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
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
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巳。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
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
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佛巳久悟。而我猶迷佛
雖巳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以
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苦。佛
於同體心性之中。雖受法樂。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念念憶念於我。念念攝化於我。我於同體心性之中。
雖遭眾苦。不知仰求於佛。不知憶念於佛。但唯逐境
生心。循情造業。曠大劫來。五逆十惡種種重業。何所
不造。三途八難。種種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慚。思之
可怖。設今更不念佛。依舊埋頭造種種業。依舊從頭
受種種苦。可不愧乎。可不懼乎。今且知佛以大慈大
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
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眾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巳
造之業。無可如何。未來之業。可更造乎。生慚愧心故
應念佛。同體心性。既曰本有。即今豈無。祇欠悟證耳。
求悟心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
[001-0608a]
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
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懇切
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
如何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佛於
無量劫前。對世自在王佛。普為惡世界苦眾生。發四
十八種大願。依願久經長劫。修菩薩行。捨金輪王位。
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幾千萬億。此伹萬行中。內
外財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
行。圓修萬行。力極功純。嚴成淨土。自致成佛。分身無
量。接引眾生。方便攝化。今生彼國。然則如為一人。眾
多亦然。如為眾多。一人亦然。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
為一切眾生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
稱性大願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
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
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
苦時。佛則拔濟我。我歸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
佛則加被我。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
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展
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補佛而後巳也。噫。佛之
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
矣。非聞開示。安知此意。不讀佛經。安曉此理。今而後
巳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盡報歸誠。𢬵命念佛而巳。
復何言哉。
[001-0608b]
蓮宗必讀

No. 1197-A


蓮宗必讀後跋


夫信願持名。乃速脫輪迴之最勝方便。靈峰云。倘信
願不真。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若信願猛利。雖散心
念佛。亦必往生。徹悟云。只將信願二法常存在心。如
忠臣之奉聖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嚴命。不論多念
少念。皆為往生正因。故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不
可忽諸戀西大師所編蓮宗必讀專重信願持名一
法乃深契一行三昧之旨不但令多障有情依斯徑
登不退又可使疑惑之徒信而有勇誠苦海之慈航
昏衢之慧日也。又自序一章。將釋迦徹底之悲心。彌
陀普被之大願。淨土之要綱。持名之妙訣。統括在一
序之中。不唯言簡意周。且使淨土深旨無餘蘊矣。予
初一讀。喜出望外。如貧得寶。如暗得燈。雖淨土諸書
如山積。其中不無藥忌之嫌。唯此一書。頗切今時。盡
善盡美。如矢必應弦。藥必應病。名之曰必讀。夫復何
疑。請即流通。以結淨緣。師曰。謬集諸文。流通何益。但
自作鞭䇿耳。因堅請不巳。遂囑予較訂。付之奇厥。所
願。凡同志者。共為披讀。了然知生信發願。以起妙行。
而速脫輪迴。永階不退。未有逾此者也。敬䟦數語。以
識法喜。
[001-0608c]


同治戊辰遺訥諗西書於甯郡之大歡喜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