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70 淨土生無生論註-明-正寂 (master)



No. 1167-A


淨土生無生論註序


生無生論者 有門大師興無緣慈借虗空舌為往
生居士之所說也如風鼓橐不日而成義立十門理
融一念指漚示海生即無生即性明心佛非他佛真
可謂善明佛智者矣居士作序鋟梓流通海內緇素
莫不家傳戶習以為往生左劵焉慮科文異帙不
便披尋頃因會次謬註數言聊資初學一往而視似
乎虗尚多駢然所引悉經疏成言未嘗妄加巳意倘
不以蛇足見鄙未必不為斯文之一助也。


萬曆壬子秋七月僧自恣日浮石門人正寂和南序No. 1167
淨土生無生論註并科



幽溪沙門 傳燈 譔
浮石門人 正寂 註


△大科分二初題目次正文今初」


【題云淨土生無生論者天台智者大師凡釋經題
[001-0832c]
皆立五重玄義所謂名體宗用教相是也今例釋
之為五謂理行單法為名一真法界為體圓融玅
觀為宗斷疑生信為用無上醍醐為教相初理行
單法為名者無生屬理生即是行而言單法者以
淨土等乃七種之一非譬非人非複非具故言單
法也若約教等八法釋之者名雖具四義則俱含
淨土屬果生即屬行無生屬理論即屬教此之四
法若順論之即所謂果由行成行依理發理藉教
明返而言之亦可謂藉教顯理從理起行由行證
果隨意釋之無不可者然而克果由因行憑智導
智斷必俱位依行歷即攝餘四八法具矣又無生
約理而論言乎其體也生者從行得名言乎其宗
也淨土從果受稱言乎其用也名則總上三章論
即屬乎教相五章備矣又無生本乎一性性本無
生即法身德也生則全性起修修還照性即般若
德也淨土則修性冥玅生即無生即解脫德也此
之三法派之彌合即之常分以法身言之生即無
生也淨土亦無生也以般若言之淨土生也無生
而生也以解脫言之生亦淨土也無生亦淨土也
其圓玅若此釋名竟二一真法界為體三圓融玅
觀為宗四斷疑生信為用者釋此三章有通有別
通而言之此論十門俱名俱體即宗即用雖曰殊
名理無二致所契為體能契為宗道前自行為因
果後化他成用入文自見未暇委明雖是歷別為
[001-0833a]
言亦乃初中後善今派十門以為三分初四為體
中三為宗後三為用故云初中後善也體名一真
法界者非諸名一無妄曰真法具三千界含百界
以百界三千之法當體微玅寂絕故強目之曰一
真亦諸法實相之異名也即實相是身土緣起故
曰不變隨緣即身土緣起是實相故云隨緣不變
若心若土全體即真故云相即若佛若生無非法
界故云不二以初四門屬一真法界為體不亦宜
乎宗名圓融玅觀者圓則千如炳見萬法齊彰融
則剎剎交通塵塵互入妙則絕思絕議離即離非
以法界為念則念念彌陀圓斯圓矣以境觀相吞
則心心極樂融斯融焉以三觀法爾則性德天然
妙斯妙也以中三門屬圓融妙觀為宗不亦宜乎
用名斷疑生信者疑為信障信乃道源信力未生
疑根不斷疑則疑乎厭此欣彼信則信乎即土唯
心言感應任運天性相關厭此欣彼之疑斷矣曰
彼此恒一現未互在即土唯心之信生焉信生則
頓證乎生即無生疑斷則直造乎斷無所斷以後
三門屬斷疑生信為用不亦宜乎五無上醍醐為
教相者此論唯明圓實具造俱時故得身土雙融
果因一契所以屬味醍醐佛法之妙過此不知所
裁故云無上也問凡判五味者乃大師約佛世以
明論係人師所述去聖巳遠那得強為配合乎答
雖不預佛世五時一家教觀皆約法華開會而談
[001-0833b]
不屬醍醐那云圓實問論中證義多引楞嚴以方
等教屬味醍醐不太相違耶答方等中圓不異一
實但有開廢之殊今取圓義以證圓文亦無不可
故以無上醍醐為教相也問是則此土人師著述
皆可以五重解釋耶答且如三千有門頌乃宋陳
了翁所說吾祖柏松大師尚得以五重解釋此論
遠祖龍樹北齊近宗智者法智以五重釋之復何
嫌焉。】


△次正文二初歸命述意三初稽首二寶三初兩
土佛寶。


「 稽首能仁圓滿智
 無量壽覺大導師」



【稽者遲也留也謂以首叩地遲留少時而起表至
敬也稽首二字冠下三寶能仁梵語具云釋迦牟
尼此云能仁寂默謂以仁慈化物也圓滿智者智
即覺義觀經疏云此是圓智圓覺諸法四明云非
三般若融即微玅智不名圓此歸敬此土佛寶也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名無量光梵語佛陀
此云覺者具含三義云云大導師者法華疏云導
師有四所謂通途慈悲結緣權智實智此則四種
俱該故稱云大此歸敬彼土佛寶也亦乃互相影
略而言若具而言之釋迦亦可稱導師彌陀亦可
稱圓智盖未有圓智而不能導人亦未有導師而
不具圓智也。】
△次兩土法寶。


「 所說安養大乘經
 了義了義至圓頓」


[001-0833c]


【兩土化主皆為能說經為所說也安養即極樂之
異名大乘者乘有運載之義即文殊普賢馬鳴龍
樹大人之所乘也此土法寶則有清淨平等覺經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小彌陀經稱讚淨土經
鼓音王呪經等此皆偏贊西方者也彼土則依正
同宣主伴交讚鳧鴈鴛鴦迦陵命命恒演法音者
也了義者若四阿含所說人天因果真寂深義等
但明無常義皆不了若大乘所說博地凡夫即生
可辦故稱了義也重言者鄭重之辭猶言了義中
之了義也至圓頓者非化儀中頓乃以圓教為頓
也。】
△三兩土僧寶二初菩薩僧。


「 玅得普賢觀自在
 勢至清淨大海眾」



【梵語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乃過去七佛之師釋迦
會中示菩薩形助揚聖化文殊發願經偈云願我
命終時除滅諸障礙云云普賢亦云徧吉梵語祕
輸[颱-台+犮]陀在華嚴逝多末林末會發十大願普願法
界眾生同生極樂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云云
此土僧寶也梵語婆婁吉低輸此云觀世音過去
為正法明如來今示迹為菩薩言觀自在者以觀
慧照了自心清淨圓融無礙故云也梵語摩訶那
鉢此云大勢至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
三途得無上力故云大勢至也此二菩薩今在彼
土助揚佛化四明云三聖設化動靜必俱一主二
臣非並非別表乎三法三一妙融故須歸敬也清
[001-0834a]
淨海眾者即彼土無生不退一生補處諸上善人
等是也。】
△次聲聞僧。


「 馬鳴龍樹及天親
 此土廬山蓮社祖
 天台智者并法智
 古往今來弘法師」



【馬鳴菩薩即西天第十二祖甞著起信論發明繫
念西方最為切要龍樹菩薩西天第十四祖南天
竺人於九旬內誦通三藏深入法忍造大悲方便
論大莊嚴論大無畏論又著十住婆娑智度論等
多讚西方勸人念佛有偈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
彌陀即得為現身故我歸命禮一家宗之為始祖
云天親菩薩北天竺人造唯識金剛般若等論仍
著無量壽論有求生淨土偈及五門修法蓮社祖
者蓮社祖有七初祖即晉慧遠法師俗賈氏鴈門
人學通儒老年二十餘見道安法師因聽講般若
豁然開悟乃曰九流異議皆糠粃耳後入廬山剌
史桓伊創東林居焉影不出山者三十餘年每送
客以虎溪為界時劉遺民雷次宗等一十八人衣
師遊止拉一百二十三人為蓮社六時禮誦精進
不退十年三睹聖相後於般若臺定起見彌陀佛
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左
右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
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
生我國後七日果終有雜文十卷號廬山集盛行
于世事詳本傳文繁不錄此土念佛實始於遠故
[001-0834b]
稱為初祖焉二祖即長安善導光明法師三祖南
岳承遠般舟法師四祖長安法照五會法師五祖
新定少康臺巖法師六祖永明延壽智覺法師七
祖昭慶省常圓淨法師又長蘆宗賾禪師則稱八
祖也智者大師諱智顗華容人俗陳氏生時靈瑞
不一七歲入果願寺聞誦法華普門品忽自憶記
宛如宿習十五歲禮佛像誓志出家十八雉落二
十進受具戒天嘉元年謁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
云云甞著十疑論勸人求生淨土後于剡東石城
彌勒像前令弟子唱十六觀經名誡眾曰四十八
願莊嚴淨土香臺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
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聖力道行終不唐
捐矣言訖趺坐而化事詳本傳法智大師諱知禮
字約言金姓四明人從寶雲通公傳天台教觀出
世承天繼住延慶戶外屣滿甞行法華般舟三昧
期生安養後與十僧結社約修懺三載自焚其身
決取淨土楊文公億再四勸留始允其請著玅宗
鈔以釋觀經義疏人到于今咸受其賜古往今來
弘法師者古往即過去諸大耆宿等今即現在諸
大知識等來即當來紹繼宗風者凡有一句一偈
贊及西方者悉皆歸敬也。】
△次歸命求加。


「 我今歸命禮三寶
 求乞冥加發神識」



【此出歸命之意言我之所以歸命者盖欲藉三寶
威光冥熏加被開發我之神識而造此論也。】
△三
[001-0834c]
述造論意。


「 敬採經論祕密旨
 闡揚淨土生無生
 普使將來悟此門
 斷疑生信階不退」



【敬者肅也恭也採者集也敬採經論祕密旨則義
有所憑顯非臆見也初一句述造論之由次三句
結論成之意即所謂開示悟入也闡明淨土生無
生即開示無生也普使將來悟此門即悟此無生
也斷疑生信階不退即證此無生也。】
△次依義立
論二初總列十門。


「將造此論立為十門一一真法界門二身土緣起門
三心土相即門四生佛不二門五法界為念門六境
觀相吞門七三觀法爾門八感應任運門九彼此恒
一門十現未互在門。」


【將造此論者大莊嚴論云造論凡有五義一者如
金成器令信解故二者如花開敷開示彼故三者
如食美膳得法味故四者如解文字令修習故五
者如開寶篋實證得故今亦具含五義採集羣經
以成一論即如金成器義也論立十門門詮眾玅
即如花開敷義也理明性具境會唯心即如食美
膳義也既悟圓修知土由心變即如解文字義也
性中極樂由修顯發即如開寶篋義也。】


△次別釋十門二初二門明根源融具次八門明
枝流妙即初二門明根源融具二初一門明理性
本具二初標。
[001-0835a]


「初一真法界門。」


【門者有能通出入之義如云有大陀羅尼門名為
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等即出義也如云歸元
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等即入義也今一真法界為
之所入門即能入也問一真法界屬理何有能所
出入耶答觀經疏云理雖無名將門名理今即門
名理那得不然如十妙以不二當體為門也問名
為能通理為所通是則可爾以理為門通至何所
耶答止觀中有此問理無所通究竟徧通是妙門
也以下諸門義皆倣此。】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一真法性者真如法性也十種皆稱法界者智者
大師云其意有三一者十數皆依法界法界外更
無復有法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也二者此十種
法分齊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異故加之以界也
三者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
趣不過當體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
界亦復如是具足者言此十種法界無不畢具于
一真法性之中也依正本融通者依則十種國土
不同正則十種五陰不同本融通者言非修為造
作而後融通也生佛非殊致者生者約九界迷為
言佛者約佛界悟而說生佛高下雖殊真如性非
二致故云非殊致也。】
△次依宗釋義二初正釋二
初詳釋勝義二初直指人心。
[001-0835b]


「論曰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


【此論以無生立題大槩以無生為本致也言一真
法界者非惟指十萬億剎外之極樂為言即十方
佛剎生佛依正皆在裡許華嚴藏海亦其相也眾
生者九界皆名眾生若的而論之即指人界為言
人以四大五陰眾法和合而成故名眾生即者廣
雅云合也四明云若依此釋仍似二物相合其理
猶疎今以義求當體不二故名為即意指西方極
樂依正之法當體是吾人本有心性方契乎無生
之旨也。】
△次指心具德前云法界即心猶未的示
即之所以今指此心具德即義成也此自分二初
列二義。


「此之心性具無量德受無量名。」


【此者指法之辭德者名之實也吾心本具也名者
實之賓也從德受稱也有無量德必召乎無量名
義云受也。】
△次釋二義二初釋具無量德二初徵
德舉要。


「云何具無量德舉要言之謂性體性量性具。」


【云何下徵起舉要下釋也既云無量難可畢陳姑
舉其要者言之曰體曰量曰具而巳一一皆云性
者義有所歸也。】
△次據德釋義三初正釋三德三
德者名同義異指無量德中之三非謂法身般若
解脫也此自分二初次第釋義三初釋性體。


「云何性體謂此心性離四句絕百非體性堅凝清淨
[001-0835c]
無染不生不滅常住無壞。」


【四句者即有無一異等是也言離四句者若言其
有成增益謗若言其無成損減謗若言雙亦成相
違謗若言雙非成戲論謗此之性體本非有無如
大火聚四邊不可湊泊故云離也絕百非者以上
四句為本每句成四則成一十六句過現未皆有
此十六句則成四十八句加巳起未起成九十六
搭上根本四句則成百句言非者一是百是一非
百非四句既離百非絕矣體性堅凝等者此之性
體水火刀劒所不能壞故云堅凝處五濁塵勞生
死煩惱之中不為其所汩濁故云清淨無染在聖
凡而無所增損故云不生不滅亘古亘今而無所
遷變故云常住無壞。】
△次釋性量。


「云何性量此之心性豎窮三世橫徧十方世界有邊
虗空無邊虗空有邊心性無邊現在有邊過未無邊
過未有邊心性無邊無盡無盡無量無量。」


【豎窮下二句言其深廣世界下舉況以明世界本
無邊表者也以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言之世
界有邊虗空無邊矣虗空本無際畔者也以空生
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言之虗空有邊心性無邊矣
現在無住本無分齊者也以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言之現在有邊過未無邊矣過去未來本無涯涘
者也以真如法性言之過未有邊心性無邊矣既
難以數量明又不可以比況顯秪可云無盡無盡
[001-0836a]
無量無量。】
△三釋性具。


「云何性具謂此心性具十法界謂佛法界菩薩法界
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
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此是假名復有正報謂佛
五陰菩薩五陰乃至地獄五陰此是實法復有依報
謂佛國土菩薩國土乃至地獄國土。」


【性具者言此十種法界乃吾性中之所具也故荊
溪大師云十方淨穢卷懷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
包列遍收於法界並天真本具非緣起新成是也
此特能詮假名而巳名必有實惟十種行業所感
色等五陰乃實法也能依之正報有十故所依之
國土亦有十種之不同言佛五陰者雖無生死五
陰而有法性五陰故亦名無上眾生經云因滅是
色獲得常色等即其徵也。】
△次融通其理。


「令易解故作三種分別得意為言即性具是性體性
量性體離過絕非即性具十界離過絕非性體堅凝
清淨無染不生不滅常住不壞性具十界亦然性量
豎窮橫徧無盡無盡無量無量性具十界亦然正報
五陰同性體性量清淨周徧依報國土亦然。」


【令易下結前得意下融理文有二節先以體量融
具次以依報例同性體融性具十界者一家明具
有理具三千有事造三千今言性體離過絕非即
性其十界離過絕非者猶言能具十界之性非謂
所具十界之法也其次約量融具亦爾以依例正
[001-0836b]
可知。】
△次指同三諦。


「此之三法亦名三諦性體即真諦性量即中諦性具
即俗諦。」


【三法者即體量具三法也此之下總指性體下別
指泯一切法莫尚乎真今性體離過絕非即同於
真諦矣立一切法莫尚乎俗今性具三千世間即
同於俗諦矣統一切法莫尚乎中今性量橫亘豎
窮即同中諦矣。】
△三引楞嚴證二初引果德文果
德者一境三諦之理乃如來果人所證故云果德
經云我以玅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云云即其相
也此自分二初證性體真諦。


「故楞嚴經云而如來藏玅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
火風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眼界乃
至非意識界非無明乃至非老死非無無明盡乃至
非老死盡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
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羅訶非三藐三菩非常樂我
淨此即性體清淨是為真諦。」


【圓融三諦語真則纖塵必盡語俗則諸法皆成語
中則二邊絕待非心至非意識界者非六凡界也
非無明至非老死盡者非緣覺界也非苦集滅道
至非智非得者非聲聞界也非檀那等者非菩薩
界也非怛答阿羯等者非佛界也先非能證人三
號是也次非所證法四德是也怛答阿羯云如來
阿羅訶云應供三藐三菩云正徧知以藏理即有
[001-0836c]
而無故十界俱寂既十界俱非可以證性體真諦
矣。】
△次證性具俗諦。


「而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風即六凡
即二乘乃至即如來常樂我淨此即性具十界是為
俗諦。」


【以藏理即無而有故十界宛然既十界俱即可以
證性具俗諦矣。】
△三證性量中諦。


「而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此即性量
是為中諦。」


【雙遮真俗故云離即離非雙照真俗故云是即非
即以藏理遮照同時故十界融妙既遮照雙融可
以證性量中諦矣長水亦曰初本妙元心約非相
以明真諦次元明心妙約即相以明俗諦次妙明
心元約遮照以明中道諦論主曰三諦俱各有主
約心故空故真諦以心字為主約妙故俗故俗諦
以妙字為主約元故中故中諦以元字為主也。】

次引因性文因性者以地等七大之性皆因心本
具故云因性此自分二初證性中三德。


「又云如來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
界地水火風空見識莫不如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即
性具也清淨本然即性體也周徧法界即性量也。」


【又云下單引地大之文以立三德仍以六大例同
故云莫不如是次地水火風下別配三德。】
△次證
具即三德言具即者地等七大屬具以其當體清
[001-0837a]
淨周徧故云具即三德也。


「又云地水火風空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即依報國土
性體性量也見識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即正報五陰
性體性量也。」


【又地水下約依報以明體量見識下約正報以明
體量地水等性具也清淨本然性體也周徧法界
性量也。】
△次釋受無量名二初徵名舉要。


「云何受無量名舉要言之此之心性或名空如來藏
或名真如佛性或名菴摩羅識或名大圓鏡智或名
菩提涅槃。」


【或者不定之辭名既無量今但立楞嚴果位七名
者舉要言之也古德云一法不立煩惱蕩盡曰空
如來藏不妄不變曰真如離過絕非曰佛性分別
一切而無染著曰菴摩羅識洞照萬法而無分別
曰大圓鏡智諸佛所得曰菩提寂靜常樂曰涅槃
今云心性受無量名者空如來藏者藏性也真如
者本性也佛性者覺性也菴摩羅識者識性也大
圓鏡智者智性也菩提者果性也涅槃者果果性
也豈非性之別名乎。】
△次融通名德名德者空如
來藏等名也體量德也。


「性體性量名空如來藏即性具十界五陰國土名空
如來藏性體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名真如佛
性性體性量名菴摩羅識即性具等名菴摩羅識性
體性量名大圓鏡智即性具等名大圓鏡智性體性
[001-0837b]
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


【性體下以德融名意謂若體量二德受空藏之名
即性具三千世間亦名空藏矣餘皆倣此。】
△次結
成宗偈。


「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
殊致。」


【】
△次料簡二初難初後俱墮。


「問曰此一真法界為初心是為後心是若初心是應
無七名若後心是應無九界初後俱墮立義不成。」


【此一真下問若初心下難初心者名字位人也後
心者究竟果人也問意謂名字位人發心修觀三
惑二死全在安有果地七種名目乎究竟位人既
轉煩惱而成菩提轉生死而成涅槃尚何有於九
界乎此以偏難圓也初後下結難。】
△次釋初後俱
善二初釋二初據難立義。


「答曰此正顯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後心是以後
心是故方顯初心是。」


【此正顯者圓頓行人初心便知性具別人教道惟
詮但中佛性須破九界方顯佛界是有此疑故今
答之此正顯初心是也以初是故等者如云阿鼻
依正全據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當
念是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心巳具七名果位
豈虧九界所謂生佛同源聖凡一致不其然乎。】

次依義釋難二初立義。
[001-0837c]


「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後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
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證此因心所具。」


【果地依正等者文有五句初二句明體次二句明
用末一句結歸初心本具言果人能全體起乎無
方大用以應羣機者悉由證此因心所具也。】
△次
引證二初泛引。


「故曰諸佛果地融通但證眾生理本故得稱性施設
無謀而應若不然者何異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曰下引文證故得下出其功能若不下反顯釋
成稱性施設無謀而應如身土不二門云皆由緣
了與性一合方能稱性施設萬端則不起自性化
無方所是也小乘外道作意神通者小乘如目連
擎五百釋種以至梵天之類外道如停河在耳變
釋為羊之類。】
△次的引。


「故法智大師云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三乘
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辯其初後所謂
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蜣以論十界皆理性故無
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顯佛九亦同彰至
於果成十皆究竟。」


【六即之義不專在佛者既曰不專則該九界缺修
羅餓鬼者文略所謂理蛣蜣等者且舉畜生界至
微細者以六即明之一不可改者性以不變為義
既曰無非法界又豈可改法界而為法界乎故名
字去者以修顯性也自名字圓聞觀行圓修巳去
[001-0838a]
不唯顯佛即性中所具九界亦彰顯矣至于究竟
圓證之時十皆究竟此結顯初心是方有後心是
也。】
△次釋後心是方顯初心是。


「云何後心是方顯初心是正由後心果地全證眾生
理本故果地七種名目悉是眾生性德美稱但眾生
在迷性德不顯故無此稱剋論性德豈可言無。」


【正由下釋成理具故果地下結顯眾生在因具而
未證故云性德美稱如因果不二門云因果無殊
始終理一是也但眾生下釋妨恐疑者謂然則眾
生何故無此七種稱謂釋云但眾生在迷性德不
顯故無此稱云云。】
△次結。


「故初後俱善立義成矣。」


【此結答釋難也。】


△次一門明事造方融事者對理而言方者對本
而說承前理性本具而來惟其理性本具故能事
造相融也言事造者以身土緣起屬事故言事造
也此自分二初標。


「二身土緣起門。」


【前門約性以明理具故曰一真此中即事以明理
具故曰緣起。】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一真法界性不變能隨緣三身及四土悉由心變造。」


【初二句約性以明能隨次二句約事以明所造即
指一真法界性能隨染淨之緣不變而變非造而
造也三身及四土悉由心變造者輔行云心造有
[001-0838b]
二種一者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事乃明三世凡
聖變造變造之名出楞伽華嚴二經云云。】
△次依
宗釋義二初通明諸法二初明不變隨緣三初釋
第一句以立根本。


「論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體性量性具也。」


【一真即性體法界即性量而一真法性中具足有
十種法界指此具德為身土緣起之本。】
△次釋第
二句顯前功德三初法。


「教中說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者正由性體性量
即性具故。」


【不變隨緣者即理之事也隨緣不變者即事之理
也正由下出其不變隨緣所以。】
△次譬。


「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


【君子不器者出儒典夫子論成德之學曰成德之
君子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不可以器名之也朱
子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
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技一藝而巳論中所
引以譬一真法性之中體無不具故能隨佛界之
善九界之惡而造乎十法界也。】
△三證二初引經。


「故晉譯華嚴經云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


【華嚴凡二譯一晉譯二唐譯今引晉覺賢所譯以
證不變隨緣之義也。】
△次釋義二初釋隨緣變造。


「謂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隨染緣造事中九法界
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隨淨緣造事中佛法界。」
[001-0838c]


【所具者以所彰能九界皆屬染緣佛界方名為淨
此正明變造也。】
△次釋能之所以二初釋。


「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稱能。」


【所以下指歸圓家性具揀異別教但中性若下反
顯釋成。】
△次證。


「天台家言並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謂也。」


【天台家者指毗陵記主而言記主昔從學於左溪
尊者曰某於疇昔之夜夢披僧服腋挾兩輪而遊
於大河左溪曰汝當以止觀之道而度生乎後果
述輔行以釋止觀並由二句輔行中文不敢正斥
其諱故云天台家也。】
△三釋三四句結成所由。


「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隨緣變造。」


【事中十法界者應身居同居方便二土即六凡二
乘法界也報身居實報土菩薩法界也法身居常
寂光土佛法界也若土若身悉由真如隨緣之所
建立故云變造。】
△次明隨緣不變二初釋。


「既曰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則事中染淨身土當
體即真無一絲毫可加損于其間者。」


【初二句牒前全理起事事即是理事中染淨身土
即隨緣變造之者事即理故故云當體即真無一
絲毫可加損于其間者以萬法是真如故無可損
以真如是萬法故無可加也。】
△次證。


「楞嚴經云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是也。」
[001-0839a]


【見與見緣等者註家云根境識三攝盡萬法夫能
了諸緣元一寶覺則無是非是矣今引證以明隨
緣不變之義也。】
△次的明此宗二初發明宗義二
初明不變隨緣。


「若然則娑婆極樂此世眾生當生九品彌陀巳成吾
心當果悉由心性之所變造。」


【若然者牒定之辭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此世
眾生當生九品者生也彌陀巳成者佛也吾心當
果者心也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者也悉由心
性之所變造者如十不二門云即心名變變名為
造造謂體用是也。】
△次明隨緣不變。


「心具而造豈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
即上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
當處皆是心性。」


【心具而造等者如水具氷氷即是水故無能所也
即心是佛下泯其對待凡有六句不出依正因果
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等者如妙宗所謂以法界心
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是則名為唯依唯
正唯色唯心唯亂唯境是也。】
△次結歸題旨。


「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乃生與無生兩冥之至道
也。」


【故明此宗者指偈中所立宗要隨緣不變等乃生
與無生兩冥之要道也。】


△次八門明枝流妙即二初二門明所生身土次
[001-0839b]
六門明能生因果初二門明所生身土二初一門
約依報論妙二初標。


「三心土相即門。」


【此亦約具造而言佛土由心心具而造造全是心
故能相即也。】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西方安樂土去此十萬億與我介爾心初無彼此異。」


【宗意約即遠論近亦指迷即悟也去此十萬億者
十疑論云此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以凡
夫心量言之去西方佛剎不啻十萬億剎之遙約
心具而造言之曾無彼此之異也。】
△次依宗釋義
二初釋初二句明遠三初引經。


「論曰佛說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
世界名曰極樂。」


【佛說等者世尊於給孤獨園無問自說告上足弟
子舍利弗指其歸趣者也極樂者梵語須摩提此
云安養或云清泰言極樂者猶云最勝也。】
△次釋
數。


「百億日月百億須彌百億大海百億銕圍山名一佛
土十千為萬十萬為億。」


【百億下明佛土之相十千下正明數量也日月處
須彌之腰大海遶須彌之下銕圍環大海之外一
佛土者俱舍頌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世
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為中千此
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以此百億等為一佛土也。】
[001-0839c]


△三結成。


「一佛國土巳自廣大況億佛國土乎況十萬億乎是
則極樂國土去此甚遠。」


【一佛下展轉況佛土甚多是則下結佛土甚遠況
者非比況之況乃以少況多之況也。】
△次釋後二
句不遠二初正釋三初明不遠之由。


「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彈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
之佛土也。」


【博地凡夫者凡字亦該得廣藏教三資粮通教乾
慧別教十信圓家五品皆名凡位今明博地者大
地庸常之夫也彈指者言其生之速也觀經疏云
如一念頃又云屈伸臂頃彈指之所以即到者有
乎二義一者淨業內熏二者慈光外攝般舟論乎
三力正由下正明不遠之由。】
△次明心之相狀。


「言介爾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剎那之心至微至
劣故稱介爾。」


【介爾者言其心之微剎那者明其時之速毗曇云
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此名一瞬六十瞬為一
息仁王云一剎那有九百生滅至微者言其狀之
甚眇至劣者言其力之不勝介爾者猶言蕞爾也。】


△三明心土相即。


「謂十萬億遠之佛土居於凡夫介爾之心即心是土
即土是心故曰初無彼此異。」


【謂十下指土即心故曰下結歸宗義。】
△次料簡二
[001-0840a]
初以小包不遠難。


「問曰介爾之心居於方寸云何能包許遠佛土。」


【此以相難性以妄局真大抵出于尋常之見楞嚴
云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尚何
許遠佛土之不能盡包乎。】
△次以真妄不二釋三
初法二初略明。


「答曰介爾之心昧者謂小達人大觀真妄無二。」


【答中以性融相以真奪妄達人大觀者古德云小
智自私賤彼貴我達人大觀無可不可大者對小
而言責其局于介爾之心不能以大觀也。】
△次釋
出。


「蓋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無邊心亦無際。」


【此釋成真妄無二蓋此妄心全性而起者指要云
心者趣舉剎那心也圓家明性既非但理乃具三
千之性此性圓融徧入同居剎那心中謂之全性
而起既全性起故心亦無際也。】
△次譬。


「性如大海心似浮漚全海為漚漚還匝海。」


【楞嚴以漚譬頑空海喻真覺此中以漚譬妄心海
喻法界也以喻顯法思之可了。】
△三合二初正合。


「蓋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合中以不變合乎性海隨緣合乎心漚。】
△次結責。


「既曰隨緣不變豈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既曰下牒前豈可下結責。】


△次一門約正報論妙二初標。
[001-0840b]


「四生佛不二門。」


【此門約果論因指凡同聖以佛所證與生性佛無
二無殊故云不二。】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阿彌與凡夫迷語雖有殊佛心眾生心究竟無有二。」


【阿彌者約悟為言凡夫者約迷而說猶言生佛迷
悟雖則殊途尅論本心初非有二也。】
△次依宗釋
義二初釋初二句約相明不二而二二初正明二
初明彌陀悟相。


「論曰阿彌陀佛者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無
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三身者即法報化三身也覺性是法身覺相是報
身覺用是化身四智者一道慧智見道實性實性
中得即開佛知見也二道種智知十法界諸道種
別解惑之相一一皆知即示佛知見也三一切智
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即悟佛知見也四一切種
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種種行貌皆知即入佛知
見也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知一切因緣果報定
相從如是因緣生如是果報不生果報悉知之二
業智力知一切眾生過現未來諸業諸受乃至第
十漏盡力自知我生巳盡不受後有是也四無所
畏者一者一切智無畏二者漏盡無畏三者說道
無畏四者說苦盡道無畏釋云於大眾中廣說自
他智斷決定無所失則無恐懼之相也十八不共
法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意無失乃至知過去
[001-0840c]
無礙知現在無礙知未來無礙也此十八種法乃
如來果人所證不共二乘故云不共也阿彌陀即
能成就之人此等諸法皆所成就也。】
△次明眾生
迷相。


「凡夫者因人也具足無量恒沙煩惱造作無量恒沙
業繫當受無量恒沙生死。」


【煩惱雖多不出三惑業繁雖多不出十惡生死雖
多不出二死一一皆云無量恒沙者約別相言之
也。】
△次約譬結。


「迷悟之相譬彼雲泥。」


【悟者如雲之去來無礙迷者如泥之墜累難通生
佛相懸真有若雲泥之隔矣。】
△次釋次二句約性
明二而不二二初通明不二五初相性對顯。


「言究竟不二者謂據相而言則不二而二約性而論
則二而不二。」


【約性而論者虎溪大師云性具之功功在性惡前
來恒沙煩惱即性惡也業繫生死即修惡也今體
此修惡即是性惡性惡融通任運攝得佛界性善
故云二而不二也又性即相故不二而二相即性
故二而不二也。】
△次展轉釋成二初約迷悟釋成。


「蓋諸佛乃悟眾生心內諸佛眾生乃迷諸佛心內眾
生。」


【蓋諸佛等者不二門云但識一念遍見巳他生佛
他生他佛尚與心同況巳心生佛寧乖一念今諸
[001-0841a]
佛者他佛也生心佛者巳佛也眾生者巳生也佛
心生者他生也眾生迷則俱迷非唯迷巳亦迷他
諸佛覺則俱覺亦乃覺他仍覺巳又我心具佛故
云眾生心內諸佛佛心具我故云諸佛心內眾生。】


△次約三德釋成。


「所以悟者悟眾生本具性體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
迷諸佛所證性體性量性具也。」


【眾生在迷但言本具諸佛巳悟故云所證證具雖
別覺性元同故不二門云於生局處佛能遍融於
佛徧處生自局限此之謂也。】
△三直據心性。


「心性之妙豈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心性之妙等者指要云良由眾生性具善惡不可
變異其性圓明名之為佛心性之妙如此又豈受
其迷乎如云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言有所歸
矣。】
△四會通三身。


「故眾生本有性量即諸佛所證法身性體即報身性
具即應身四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等功法會
合可知。」


【故眾生等者牒前心性之妙是知果佛圓明之體
即我凡夫本具性德眾生本有性量橫亘豎窮屬
中諦故配法身性體離過絕非屬真諦故配報身
性具三十世間屬俗諦故配應身四智等乃至會
合可知者四智屬般若亦配報身十力等屬解脫
亦配應身故妙宗云法身非不具于一切法門及
[001-0841b]
諸色相讓於能證及垂應故也。】
△五引古德證。


「故古德云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內諸佛
念念證真。」


【古德云者即楊次公十疑論序中所說也諸佛等
者上句以佛為主明諸佛巳悟故云心內眾生塵
塵極樂而仍名眾生者不失其本體之名也下句
以生為主眾生在迷心內諸佛念念證真而眾生
不知所謂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是也。】

次釋成此宗二初生佛相即。


「故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


【生佛之所以相即者亦性具之功也初句明我心
具佛故佛即我心次句明佛具我心故我心即佛
故自他不二門云雖分自他同在一念既同一念
自他豈殊亦此意也。】
△次出其功能功能者能以
性言功以修言性有具佛之妙能修有即佛之照用。


「未舉念時早巳成就纔舉心念即便圓成感應道交
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未舉念時等者猶云雖未修觀之時而具佛之心
未始暫缺故云早巳成就纔舉心念者猶云以我
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故曰即便圓成感應道
交者猶云眾生感心中諸佛諸佛應心內眾生故
云道交故念下結勸。】
△次六門明能生因果二初
三門約因論妙次三門約果論妙初三門約因論
妙三初一門明全理起事二初標。
[001-0841c]


「五法界為念門。」


【法界者約理為言為念者約事為言全理起事故
云法界為念猶云以法界性為我之能念也。】
△次
釋二初述偈立宗。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初二句明全性起修次二句明全修在性法界等
者妙宗云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
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乃至云既一一法全
法界作故趣舉一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是也。】
△次
依宗釋義二初通明理事三初明事中諸念。


「論曰行者稱佛名時作佛觀時作主伴依正觀時修
三種淨業時一心不亂時散心稱名時以至見思浩
浩恒沙煩惱。」


【行者下汎明諸念稱佛名時者如觀經下品下生
中明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
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乃至善友告言汝若
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
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故於念念中除八
十億劫生死之罪是也作佛觀時者如觀經云佛
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
一丈六像在池水上等是也作主伴依正餘觀時
者前且總明所謂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是也作主
伴下別明主即彌陀伴即觀音勢至依即初觀落
日巳去乃至變水成氷琉璃成地樹列七種池流
[001-0842a]
八德光明化鳥水聲說法空中天樂華座莊嚴等
是也正即阿鞞跋致及三輩往生諸上善人等是
也三種淨業時者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
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
業仍復告云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諸佛淨業正因云云一心不亂時者小彌陀經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
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專稱名號以
稱名故諸罪消滅等是也見思浩浩者見思法華
玄義云又云見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無知又云
取相惑又云枝末無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內惑言
浩浩者見有單四見複四見具足四見無言見絕
言見一百八見等約五利五鈍言之歷三界四諦
增減不同則成八十八使思者亦云思惟亦云迷
事思亦名正三毒三界分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
則成八十一品故云浩浩也恒沙煩惱者亦云塵
沙出假菩薩見俗諦理開法眼成道種智之所斷
也四念處云十住斷界外上品塵沙十行斷中品
塵沙十向斷下品塵沙云云。】
△次明事全是理。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全體即是法界。」


【凡此有心者牒前諸念即理既全理為事故全事
即理故云全體即是法界也。】
△三證全理論事。
[001-0842b]


「故法智大師云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
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故法智下引文證成不出生佛作正既全法界而
作有何一物而不具諸法耶。】
△次釋成此宗四初
舉劣況勝。


「若然者餘心尚是況念佛心乎。」


【若然者牒前即理之事餘心者指前見思浩浩之
心尚是法界何況稱名作觀之心能念者乃具佛
之心所念者乃即心之佛非法界而何。】
△次指事
即理。


「是故行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


【是故等者又牒前念佛之心指歸行者當念即是
故妙宗云須知本覺乃是諸佛法界之身以諸如
來無別所證全證眾生本性故也。】
△三出其功能。


「以此妙心念彼阿彌則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
何土不生。」


【以此妙心者指前圓融寶覺之心此心本來具足
身土諸法故稱為妙念彼阿彌等者彼佛乃實報
身應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勝應而云則彼三身
何身不念者良以報應屬脩法身是性法身一性
舉體起脩故得全性成脩全脩在性三身融妙指
一即三今以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尚何三身
之不念乎求彼四土何土不生者淨土由心心垢
土垢心淨土淨以我具土之心求生即心之土尚
[001-0842c]
何四土之不生乎。】
△四約位釋妨。


「但隨功行淺深品位高下耳。」


【但隨下釋妨恐疑者謂今明西方淨土者佛惟勝
應土屬同居何得輒云三身四土耶故釋云今以
法界為念則何理不臧品位有高下者特隨功行
何如耳。】


△次一門明事事無礙二初標。


「六境觀相吞門。」


【觀為能照境屬所觀若所若能俱全法界彼此互
奪故曰相吞教家所謂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
所二非二正此意也。】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十六等諸境事理兩種觀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羅網。」


【十六境者觀經疏云初六觀觀其依果次七觀觀
其正報後三明三輩九品往生是為十六境也事
理二觀者如占察經云觀有二種一者唯識謂一
切唯心二者實觀謂觀真如唯識歷事真如觀理
非此中的意今云事理兩觀者的指十六境為事
觀以即空假中為理觀所謂以吾具佛之心而觀
即心之佛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是也又事
觀指三種淨業鈔云今三種福是圓助道與正觀
合皆如來行是也相吞之義恐人難解故舉帝網
之譬以明。】
△次依宗釋義二初先明偈義二初牒
三句以立理本二初出相吞之由。


「論曰境觀相吞者正由事事無礙也。」
[001-0843a]


【事事無礙者賢首清凉立四種法界以釋華嚴一
曰理二曰事三曰理事無礙四曰事事無礙今論
中所引以明境觀之所以相吞者蓋得乎事事無
礙也。】
△次出無礙之本二初略指。


「事事所以無礙者所謂有本者如是也。」


【事事下又出無礙之由猶遡流而窮源本者也有
本者如是出儒典今取其文不取其義徐子問於
孟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
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今論引以明事事之所
以無礙者蓋由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之本而然也。】


△次正釋。


「盖由法相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
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體而作有何一法不即
法界故曰一塵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
少亦法界。」


【盖由等者亦妙宗中文良以觀經題名觀佛疏名
心觀為宗故四明融會之曰今此觀法非但觀佛
乃據心觀就下顯高不名為難是知今經心觀為
宗意生見佛故得二說義匪殊塗又應了知法界
圓融云云彼明心佛雙融今論明觀境一致也故
曰一塵等者下亦妙宗文大師釋題作諸字互具
釋鈔中問本以一字具教行理三今何得以無量
壽三字方具於三耶答以題諸字對三德釋斯是
[001-0843b]
妙談貴在得意欲令行者知三德性徧一切處乃
至云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云云彼云三德此云法
界者變其文耳又彼中釋題故云三德此中論具
故云法界亦各有其致也。】
△次釋初諸句正明相
吞三初釋一二句境觀有本。


「是以西方十六諸境吾心事理二觀一一無非法界
全體。」


【是以者承前有本而來惟其一塵法界不少剎海
法界不大故若觀若境若理若事若依若正無非
法界也。】
△次釋第四句譬喻圓融。


「如帝釋宮中因陀羅網雖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眾
珠雖影入眾珠而東西照用有別。」


【如帝釋下舉譬以明光體無殊以譬法界一理照
用有別以喻境觀相吞雖彼此下明其互攝互合
雖影入下明其無壞無雜。】
△三釋第三句事理互
吞。


「境觀亦然以境為事則觀為理理能包事是為以觀
吞境以觀為事則境為理現能包事是為以境吞觀
或一為事餘為理或一為理餘為事彼此互各相各
故如因陀羅網。」


【境為事觀為理者理外無事事在理中是為觀吞
境也觀為事境為理者亦然或一為事餘為理等
者且如十六諸境事理二觀隨舉一境為事餘皆
為理理能包事彼此互包誠有如帝網珠光之互
[001-0843c]
吞互入也。】
△次釋成此宗二初正明。


「若然者當我作觀時則西方依正巳在我觀之內我
今身心巳。」


【若然者牒前相吞之意當我等者有乎二義一者
約性具說二者約脩成說約性具說者知我一心
具諸佛土方我作觀之時而西方依正早巳在我
觀之內矣二約脩成說者當我觀功既著之時而
西方依正巳在我觀中顯現矣然觀不離境境外
無觀故云我今身心巳在依正之中上句以觀吞
境下句明境吞觀。】
△次引證。


「了此而求生安養可謂鴈過長空影沉寒水鴈絕遺
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了此等者猶言了此境觀相吞之意而求生樂土
者可謂鴈過長空云云此本天衣懷禪師語師一
日問學者云若言捨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捨
之情眾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脩淨土者
當云何脩眾無語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
不去又云譬如鴈過長空云云此語若用意求之
卒難理會反而思之初非隱奧也猶云寒潭既淨
鴈影自臨以譬觀功既著妙境自彰自然而然原
非勉強非水有留影之心鴈有遺踪之意也若鴈
有遺踪之意則境不即心佛從外有若水有留影
之心則行成有作濫乎別脩故云無也言生則決
定生是則不違佛語言去則實不去眾生取捨之
[001-0844a]
情亦忘今但取其後文證成相吞之意不取前義
若取生則決定生之言義雖有在于此恐難配合。】


△三一門明三觀圓融二初標。


「七三觀法爾門。」


【法爾者猶云自爾也言此三觀性之自爾故心要
云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
天然之理具諸法故故云法爾。】
△次釋二初述偈
立宗。


「能觀為三觀所觀為三諦全性以起脩故稱為法爾。」


【初句明脩次句明性三四句明性脩冥妙問前云
法界為念境觀相吞其於觀門可謂足矣今復明
三觀不太重煩耶答前明法界為念則諦智仍所
不分次明境觀相吞則能所尚恐未泯今明三觀
法爾則顯脩性冥妙理智一如意泯前二之迹有
以見論主立門之意矣。】
△次依宗釋義二初通明
諦觀二初牒前諦觀。


「論曰三諦者真俗中也三觀者空假中也。」


【論曰下先出諦觀之名上句明所觀妙境下句明
能觀妙觀諦觀名別體德元同。】
△次別明諦觀二
初明三諦三初明三諦功能。


「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隨緣應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
莫尚乎中。」


【忘情等者情即六凡情執解即二乘智解當其未
證真諦之時而凡情聖解不能泯也緣即眾生機
[001-0844b]
緣用即菩薩應用當其求證俗諦之時而機緣應
用不能立也空即真空冥寂有即萬象森羅當其
未證中諦之時而空有二邊不能融也而言莫尚
者誠欲遣情立法統乎中道者捨此三諦之理其
他莫能為矣。】
△次明三諦相貌。


「虗靈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來斯應此吾心自有
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虗靈不昧者此約性體言之也故云自空物來斯
應者此約性具言之也故云自有空有相即者此
約性量言之也故云自中於真俗中三諦而一一
言自者乃天然性德之理顯非脩成而後得也。】

三結諦非是觀。


「此性也非脩也三諦也非三觀也。」


【此性下以性揀脩一家所立諦觀不唯體同亦乃
名義相近仍恐迷者昧於脩性之旨故明諦巳竟
乃結云此所觀之諦境也非能觀之觀也。】
△次明
三觀二初標本。


「脩之者稱性照了也。」


【上句指能脩之人下句示所脩之法稱者如也性
者真如性也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故云稱性照了。】


△次釋成二初橫論二初釋二初次第。


「故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
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


【空能蕩相者也心苟滯於有則用三止之功稱性
[001-0844c]
而體達之勿使芥蒂萌於胸中使其復還實際故
謂之空也假能立法者也心苟著於空則用三觀
之功稱性而照了之勿使纖毫滯於偏寂使其復
還本具故謂之假也中能統法者也心苟執於二
邊則用寂照不二之功稱性而融通之勿使斯須
沉於空有使其復還性德故謂之中也此之三觀
言雖次第脩在一時所以到於初住位中三智一
心中得矣。】
△次圓融三初重指三諦圓融。


「然則即虗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虗靈也。」


【此中但言二句者以中無別體但明空有相即中
道自顯然則者牒前次第之意以顯圓融即虗而
應者顯非頑空也空即妙有也即應而虗者顯非
偏假也有即真空也既空有相即顯非但中也即
二邊而中也。】
△次正釋三觀相即。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全諦發觀觀還照諦空即假中者以其即虗而應
也假即空中者以其即應而虗也中即空假者以
其非虗非應而虗而應也。】
△三讚美三觀微妙。


「是稱性而脩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
大定之司南也。」


【稱性而脩絕待而照者讚美一心三觀之功用也
如妙宗云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故於妙
境以立觀門即於一心而脩三觀此觀觀法能所
雙絕故云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者亦妙宗
[001-0845a]
語四明云若論作是之義者即不思議三觀也何
者以明心作佛故顯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
佛故顯非脩德因緣成佛乃至云於一念妙觀作
是能泯性過即是而作故全性成脩則泯一切自
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脩即性則泯一切因緣之
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絕何議不忘故云不思議之
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者阿難啟請十方如來
得成菩提者請此三觀也天如釋之曰奢摩他此
云寂靜三摩此云觀照禪那此云寂照不二義立
三名體惟一法三一㸦融故謂之妙如是妙脩方
曰楞嚴大定此乃一經之要旨趣理之玄門故云
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次結。


「此橫論也如此。」


【】
△次竪論二初次第。


「若竪論者或以吾心虗靈者為空以所觀萬物者為
假以心境不二者為中。」


【以先空次假後中次第而明故云次第此中本言
圓融必先言次第者盖非次第無足以彰圓融之
妙耳猶止觀十乘皆以思議顯乎不思議境也。】

次圓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之心也何空而
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初句以空奪有妙在即有而空也次句以有奪空
妙在即空而有也三句空有牙奪妙在對待雙忘
[001-0845b]
也。】
△次釋成此宗二初明橫竪自在。


「是以觀極樂依正者以吾心一觀之三觀照彼一境
之三諦無不可者以吾心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諦之
一境亦無不可者。」


【是以下標所觀之境以吾下顯能觀之觀一觀之
三觀者約竪論也三觀之一心者約橫論也秪是
一心宛有三用雖有三用元是一心諦觀圓融縱
橫自在故云無不可者。】
△次證三觀圓融。


「虎溪大師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
照何甞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踪尚何三觀之不法
爾乎。」


【虎溪下引文證初二句約竪論可知次二句以橫
融竪忘者雙遮二邊之謂也照者雙照二邊之謂
也即忘而照即照而忘何甞有其先後次第哉以
一心融之待對絕矣了無蹤三字雖是助語亦絕
待之異稱也尚何下結歸宗偈。】


△次三門約果論妙二初一門明生佛道交二初
標。


「八感應任運門。」


【感屬眾生應惟屬佛任運者猶云自然也以生佛
體同故云感應任運。】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針。」


【初句明妙感次句明妙應三句明感應所以四句
約喻以明生佛相懸有十萬億剎之遙而云即應
[001-0845c]
者如玅宗云所謂眾生淨心依於業識熏佛法身
故能見勝應妙色相也如磁石吸針者磁石與針
氣分相同故能任運而吸盖以石喻佛針喻眾生
也。】
△次依宗釋義二初通明生佛二初明天性二
初明生佛同源二初正明。


「論曰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


【同一覺源者同一本覺之源也迷悟雖殊等者所
謂五即得之何足為高理即失之未始暫下猶言
生佛迷悟得失雖殊而其覺性之理未甞有乎增
損故云理常平等。】
△次引證。


「故曰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


【具如前釋。】
△次明心精通㳷。


「迹此而言則諸佛眾生心精無時而不通㳷。」


【迹者依也據也猶云據其理常平等言之則生佛
心精無時而不㳷合如楞嚴所謂心精通㳷當處
湛然是也。】
△次明感應二初反明無感不應二初
釋疑感。


「但諸佛無時不欲度生而眾生念念與之迷背。」


【伹諸下釋疑恐疑者謂若其然者則我等恒與佛
俱而不蒙度脫者何耶故今釋之諸佛度生之心
如明鏡然有形斯像未甞而不欲度奈眾生念念
與之迷背故無由契合譬猶背鏡而立安能求其
像乎。】
△次引譬證。


「故勢至菩薩云一人專憶一人專忘若逢不逢或見
[001-0846a]
非見。」


【一人專憶者譬佛慈念眾生之心無時不在一人
專忘者譬眾生背覺合塵茫然而不思返所以無
由感佛故不肖有偈云佛視眾生如一子眾生視
佛若為親可憐覿面仍逃遁止宿甘為門外人故
雖逢見而不逢見也悲夫。】
△次正明有感即應二
初譬母子相憶二初譬。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子若等者若設若也如同也子設憶母亦同母之
憶時二憶相冥雖歷生亦不相違遠下文合法自
見若先約譬以明者子譬始覺母譬本覺眾生念
佛始覺有功分同本覺故云如母憶時始本相冥
智如一㳷故云歷生不相違遠。】
△次合。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若眾生等者吳興曰以證驗脩則念佛之心不可
單約事相而解念存三觀佛具三身心破三惑無
生忍位方可入焉此本大勢至菩薩所證圓通之
文今論中所引以合前母子相憶之喻文有五句
先二句合上文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次三句合上
文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巳上二科皆明有感即應
可謂深切著明矣。】
△次結功由天性。


「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


【正由下出其不遠之由既曰一理平等天性相關
則生亦法界佛亦法界舉生攝佛舉佛該生眾生
[001-0846b]
感心中諸佛諸佛應心內眾生以同體權拔其九
界之苦與其佛界之樂故云任運也。】
△次釋成此
宗四初明彌陀妙應巳成。


「況無量壽佛因中所發四十八願誓取極樂攝受有
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滿。」


【況無量等者無量壽佛因中為法藏比丘於世自
在王佛所所發四十八願具如本經云云要而言
之不出四弘誓願攝受有情即眾生無邊誓願度
也道果久成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夫度生必學
法門成佛必斷煩惱即攝得餘二四弘備矣梵語
僧那此云願肇論云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於赴
難亦此意也況者非比況之況乃以通況別之況
猶言生佛天性相關既其如此況彼佛乘昔本願
願度眾生者乎。】
△次勸眾生玅感當立二初勸勿
疑。


「故凡百眾生弗憂佛不來應。」


【故凡下承上文而來猶言生佛天性相關既如此
而彌陀本願攝受有情又如此故凡百念佛之人
當責巳念之不專功之不著弗憂佛之不應所謂
但辦肯心必不相賺也。】
△次勸立宗。


「但當深信憶念發願願生西方。」


【眾生本來具足有西方依正之理而不能自信者
猶人之有田而不思耕䅶也雖信有淨土彌陀而
不能時時憶念者猶雖耕䅶而不思種植也雖能
[001-0846c]
憶念而不能發願決定求生者猶雖種植而不思
穫刈也故勸云但當深信等。】
△三譬生佛感應任
運。


「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


【磁石等者觀音疏中約十法明普一曰慈悲普生
法兩緣慈體既偏被緣不廣不得稱普無緣與實
相體同其理既圓慈靡不徧如磁石吸銕任運相
應今引彼文之喻以明感應任運盖以磁石喻佛
妙應以針喻眾生妙感故云任運吸取也。】
△四明
生佛感應難易三初借譬感應合石。


「然磁能吸銕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然者亦承上譬喻而來雖云任運能吸又不可一
槩而論而云磁但能吸鐵而不能吸銅等者此中
有銅有鉄有磁有玉以合喻乎妙感以吸喻乎妙
應盖以磁喻乎彌陀鉄喻求生之者銅喻無緣眾
生玉喻十方諸佛猶云彌陀但能接引求生之人
而不能度無緣眾生而求生之人但能感乎彌陀
而不能感乎諸佛文互見耳。】
△次合法誓願相關。


「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而
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


【初二句泛明生佛合前銅玉不相為謀之喻次二
句的明彌陀眾生合前磁鐵氣分相同之喻良以
彌陀廣發六八大願以度眾生眾生數數發願而
求往彼故云豈非等也。】
△三結顯當具三要。
[001-0847a]


「是以求生淨土者信行願三缺一不可。」


【是以者猶云所以也前勸云但當深信憶念發願
憶念即行也故此中結顯亦承前誓願相關而來
所以求生淨土者此三缺一不可。】


△次二門明時處不隔二初一門約處論妙二初
標。


「九彼此恒一門。」


【彼者指西方樂土為言此者約所居堪忍而說雖
苦樂彼此相懸同具吾人一念故云恒一也。】
△次
釋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巳受寶池生。」


【不失正念有二意一者平居淨念熏脩二者臨終
善友䇿發性具之法轉變由心念佛淨心故云正
念華光妙色應念而成不涉程途巳生蓮沼。】
△次
依宗釋義二初約現事驗以立根本。


「論曰往生傳云張抗仕石晉為翰林學士課大悲呪
十萬徧願生西方一日𥨊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
西方淨土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華上見翁
兒在蓮華池金沙地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
兒抗之孫也。」


【張抗下引人以證成宗義課大悲下明其見土之
因一日下正明臨終正念西方下正明見土之相
所謂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是也蓮華池金沙
地皆淨土境抗公見於堂屋西邊者以其平昔有
[001-0847b]
課呪之功垂終有正念之力是以任運而見益顯
唯心淨土之不我誣也。】
△次約心性釋以泯能所
二初明土居心內。


「所以爾者盖西方極樂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
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所以下出其見土所以爾者猶云如此也所以如
此者良以依正同居一心且約依報言之土凡有
四所謂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
聖同居土今云娑婆極樂者俱屬同居特淨穢之
殊耳故云乃吾心中之一土也惟其同具一心以
我念佛淨心熏乎業識故能隨念而見初非有彼
此能所之異也。】
△次明心無遠近。


「約土而言有十萬億彼此之異約心而觀原無遠近。」


【土既唯心心非遠近而云有十萬億彼此之異者
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圓家行人理性圓
具名字圓聞觀行圓脩以至果上圓證無非約心
而論尚何遠近之足云乎。】
△三約果報示以絕去
來二初釋妨。


「伹眾生自受生巳來為五陰區局真性不契心源。」


【伹眾生下釋妨恐疑者謂既曰淨土唯心且此即
心之土誰人不有何不令我如今即見而待臨終
方能見耶故釋之曰但眾生自受生以來為五陰
區局真性不契心源之故也受生通乎遠近一者
無始受生二者即生受生五陰區局真性者楞嚴
[001-0847c]
註云陰以覆蔽為義區局性真故名區宇真性猶
如太空五陰猶如區宇不契心源者如前一真法
界所明心源何等廣大眾生以區小而局限之所
以莫能契合也。】
△次正明。


「念佛之人果報成熟將捨現陰趣生陰時淨土蓮華
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來彼此之相。」


【念佛之人果報成熟者觀念巳成也將捨現陰者
現陰即始因父母巳三妄倫交結之者但云生陰
不云中陰者成論明極善極惡俱不經中陰如䂎
矛離手是也淨土下正明巳是彼國生陰境界唯
心下泯其去來之迹。】
△三引證二初楞嚴。


「故首楞嚴經云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
頓現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
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未捨暖觸者即現陰之末生陰之初也善惡頓現
者一生所作善則淨境現前如慧遠以下諸師是
也惡則惡相現前如張善和張鍾馗等是也純想
等者吳興曰若單脩善禪則惟生上界若兼諸福
慧則隨往十方于飛心中旁論福慧故云兼也今
謂兼福故能見佛兼慧故能心開淨願故能隨往。】


△次妙宗。


「法智大師云須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巳是彼國生
陰亦此意也。」


【法智等者觀經疏云及其瞑目告終上珍臺而高
[001-0848a]
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法智大師鈔云此喻
本出大經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薩此土陰滅彼
國陰生須知垂終云云今論中所引以證淨土唯
心觀功既著之時非有彼此去來之相也。】


△次一門約時論玅二初標。


「十現未互在門。」


【現即現在念佛之心未即未來受生之時以十世
古今不離當念故云互在也。】
△次釋二初述偈立
宗。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巳有果如蓮華開敷。」


【初二句釋疑三一句明功不唐捐所以四一句引
喻以明初二句釋疑者如十疑中所引具縛凡夫
惡業厚重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
生又云眾生罪業無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
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云何可通又往生
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有此教當知女
人根缺者必定不得往生又云凡夫俗人皆有妻
子未知不斷婬欲得生彼否彼論中一一決答今
總釋之曰行者念佛功不唐捐則上來諸疑一答
俱消更無餘惑矣所以然者以吾人當來所證之
果無非證此念佛之心故取譬如蓮華開敷。】
△次
依宗釋義二初明由因感果。


「論曰圓頓教人頓悟心性無脩而脩脩彼樂邦性中
所具極樂由脩顯發。」
[001-0848b]


【圓頓下明能脩之人即圓家名字觀行位中人也
無脩下明能脩之因性中下明所克之果在因既
云無脩而脩則知在果亦是無證而證盖圓家行
人不同緣理斷九謂之脩證也。】
△次明因果相即
二初約性具明即三初立本。


「而此心性竪貫三際橫褁十虗佛法生法正法依法
因法果法一念圓成。」


【而此下約性具以為脩證之本竪窮橫褁明性量
也生佛依正因果明性具也既言具量性體在其
中矣竪貫三際則過未同源橫褁十虗則染淨一
際是則生佛依正因果等法皆吾一念圓具也。】

次釋成。


「是以念佛之人名為全性起脩全脩在性全性起脩
雖名為因全脩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與所具
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無法不攝。」


【是以下牒前一念圓具故能脩性宴妙因果互融
因果既融那分現未脩性既妙孰辯巳他。】
△三譬
顯。


「故如蓮華開敷華中有果。」


【法華取譬權實同體本迹雙融此中以譬因果同
時現未互在所顯雖異能譬不殊。】
△次約性體明
即三初正明。


「況此心常住無生滅去來即今念佛之心便是當來
華池受生之時。」
[001-0848c]


【況此下承前譬喻而來非惟心性融通無法不攝
亦乃性非生滅體絕去來今者對當而言即今念
佛為因當來受生為果而云便是者如十疑論云
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
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亦此意也。】
△次證
驗。


「故說初發心人極樂寶池巳萌蓮種若精進不退日
益生長華漸開敷隨其功德大小煒燁其或懈退悔
雜日漸憔顇若能自新華復鮮麗其或未然芽焦種
敗。」


【故說下引文證成若精進下明功德不虗其或下
反覆釋明昔圓照本禪師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
省後遷淨慈平居密脩淨業雷峰才法師神遊淨
土見一華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禪師耳又資福
曦公曰吾定中見金蓮華人言以待本公又蓮華
無數云以俟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墮人即此
可為驗矣。】
△三結成。


「且此蓮華人誰種植現未互在斯言有歸也。」


【彼土既非人植豈非性中所具之者由脩而顯發
乎現未互在命門之言斯有歸矣 偈曰。


彈指掀開法藏門無生妙理燦然存拈來字字通
玄奧徹去言言洞本根萬億金身纖芥納微塵剎
土一毛吞等閑兩手相分付用答吾
師罔極恩。】
[001-0849a]


淨土生無生論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