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52 淨土境觀要門-元-懷則 (master)



No. 1971
淨土境觀要門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
師虎谿沙門 懷則述


夫淨土法門者。乃末世機緣出生死之要路。
橫截五道之舟航。一生彼處永無退轉。以諸
天身飛行自在。衣食自然得。預清淨海眾。常
得見佛聞法速入聖位。無虎狼師子蚊虻蚤
蝨有情之惱。無寒熱風雨無情之所煎熬。蓮
華化生壽命無量。既無生老病死等苦但受
諸樂。故名極樂世界。故我釋迦如來欲令此
土在迷眾生。出離眾苦開折伏之門。彌陀慈
父示攝受之路。所以苦口叮嚀殷勤告誡。偏
讚淨土普勸往生良由於此。是故西天此土
聖賢道俗。迴向發願臨終見佛得往生者。具
載典記不可勝數。但下劣凡夫貪著麁弊色
聲甘心。流浪生死不求出離。譬如入城句當。
[001-0290a]
若不預辦安歇之處。至乎日暮無所棲泊。深
可痛傷悲悼也。然而諸上善人。厭苦求樂發
心念佛者多。知於境觀者少。因引筆略書大
概。庶使信樂之人。因此以得入道之門。不致
徒勞苦行也初入道場當存想三寶。心生懇惻默發願云。我與法界眾生諸佛菩薩性體不二。
但我與眾生在迷。諸佛菩薩已悟。我今普為法界眾生。求生安養淨土。入是道場諷誦經文稱念佛號。如補助儀


觀無量壽佛經云。若欲志心生西方者。先當
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身量無
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則八萬相好乃是
十信位人方得見之。非是凡夫初心所觀境
界。是故令觀丈六之身。身有三十二相不可
遍觀。須是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三十
二相自然當現。觀若純熟不妨改觀。觀餘身
相無不可也。若觀此相極須明了。其相在兩
眉中間白如珂雪。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
有八稜內則虛通。右旋宛轉顯映金顏分齊
分明。瑩淨明徹不可云喻。欲觀此相應須先
了萬法唯心一切唯識。故經云。心包太虛量
周沙界。又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
世間中。莫不從心造。是則極樂依報國土寶
樹寶地寶池。彌陀海眾正報之身三十二相
等。皆是我心本具。皆是我心造作。不從他
得不向外來。能了此者方可論於即心觀佛。
所以得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故觀經云。諸
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至八
十隨形好諸句。天台大師作二義釋之。一約
感應道交釋。二約解入相應釋。若無初釋則
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心外有佛。是則解入
相應者即心也。感應道交者觀佛也。至釋是
[001-0290b]
心作佛是心是佛。從修觀邊說名為心作。從
本具邊說名為心。是文出第八像觀義遍初
後。夫如是例此合云是心作日是心是日。乃
至是心作勢至是心是勢至。以至九品之中。
隨境作觀莫不咸然。然而即心觀佛亦名約
心觀佛者。約心就託佛邊說。即心就本具邊
論由具故即也。各舉一義意必雙含也。此之
境觀說者雖多未見的當。今當先引舊說評
之而後正出其意。淨覺法即謂。攝佛歸心然
後用觀名為觀佛。今謂送想西方境在東土
境觀既差。何由生彼亦濫直觀於心也。廣智
法師謂。攝心歸佛名為觀佛。此乃直觀於佛。
祖師何名心觀為宗耶。若據二師所見必須
先了萬法唯心。方可觀心先了萬法唯佛。方
可觀佛。此同常坐等直觀三道。是為直觀心
直觀佛也。二師執諍不已遂求決於四明祖
師。祖師雙收二家云也。不是攝佛歸心也。不
是攝心歸佛。乃是約心觀佛。何者彌陀淨土
既是我心本具。是故託彼果佛三十二相。熏
我自心本具法身性體。觀智若成自然發現。
故妙宗云。託彼依正熏乎心性。心性易發即
此義也。問約心觀佛唯是所觀。境亦含能觀
觀耶。答觀之一字是能觀觀。心佛二字是所
觀境。若爾此所觀境是妄耶是真耶。答一家
所論境觀永異諸說。直觀真心真佛唯屬佛
界。是故凡曰觀心觀佛皆屬妄境。意在了妄
即真。不須破妄然後顯真。諸家直觀真者。妄
必須破真理方顯。此乃緣理斷九之義。正是
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是斷滅法。乃屬偏
[001-0290c]
前別教非是圓頓妙觀。問既曰約心觀佛。佛
是果人何得是妄。若是妄者。彌陀世尊應是
凡夫耶。答初心行者外境未忘以來見有他
佛。無非是忘亦是外陰入也。則知過在於我
何關佛耶。問凡所觀境不出內外。心則屬內
佛則屬外。今云約心觀佛。莫也內外俱觀。若
爾必須仰面觀佛低頭照心。如足跨門限如
首鼠兩端。畢竟如何用心。答此尤難得的當。
今略舉一家之非。而後出其正義。初義者先
輩乃云定境屬外觀屬唯心。須知此說有二
失。一者正墮內外俱觀之失。二者觀屬唯心
有濫真心之失。以由初心行者須約妄心。而
觀彌陀應身。顯真佛體方免斯過。祖師雖有
唯心觀立之言。正是唯於妄心所造之境。用
三觀體之。觀若成時真佛方顯也。故知此說
失之甚矣。次出正義者。須知我心不局方所。
如前所引經文是也。故荊溪云。唯心之言豈
唯真心。須知煩惱心遍。子尚不知煩惱心遍。
安能了知生死色遍色。何以遍色即心故。若
爾不須攝佛歸乎東土。五陰質內亦不須仰
面觀佛低頭照心。今斷之曰。定境屬外。境
便是心。不須攝佛歸心。方名約心觀佛。如此
明之非但深得佛意。亦乃逈出常情。況佛親
口引喻云。如執明鏡自見面像。鏡中之像在
外。豈可攝歸我身方是我像耶。亦是引心向
彼作往生因。雖無方所在迷成局。今以妙解
融此局心。而即於佛成三諦三觀。是則鏡喻
觀法。執喻修觀。見像喻觀成。即見本性佛
也。觀未成時像既在外。以譬於心何須攝歸
[001-0291a]
我身耶。此譬顯然人自不達耳。問約心觀佛
定為外。境乃屬於妄。其義顯然無可疑者。用
於三觀體此妄境成妙三諦願示其相。答如
觀白毫一心一意專想不移。了了分明能了
此境。具足諸法此相為從我身得。為從我心
得。佛不從我身得。不從我心得。不從我身得
佛心。不從我心得佛色。何者若是心佛無心。
若是色佛無色。不可以色心求三菩提。所觀
之境既空。能觀之觀亦寂。能所俱亡不落情
想。空雖不可得隨念即見。如鏡照面像現其
中。又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無持來者亦
無有此骨。皆意作耳。悉如幻化假。佛本不
曾來我亦無所至。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
心有想則癡。無想是泥洹。是法不可示。皆念
想所為。設有念亦無所有空耳。中三觀就能
觀邊論。三諦就所顯邊說。諦觀不二能所一
如。故祖師云。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
所寄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斯
之謂也。問一心三觀三諦一境。不前不後方
是圓頓三昧。據上所論似如次第一心義之
何在。答說雖前後用在一時。且如照此白毫
即是我心。心外無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
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觀。了了通達不為
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達不為智所淨亡空
也。非染非淨。境觀雙絕能所頓亡。即是中
道何有前後耶。若論假觀亦復如是。白毫宛
然如骨起光是假。其相叵得是空。此無持來
者。亦無有此骨是中也。若論中觀了此白毫
非空非假。若心有想則癡。無想是尼洹。是
[001-0291b]
法不可示皆念想所為亡二邊也。既其雙亡
必也雙照。以雙照故空假宛然。亡照同時不
可前後。是則一空一切空三觀俱空。一假一
切假三觀俱假。一中一切中三觀俱中。不前
不後絕思絕議。問淨土依正在十萬億剎外。
何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又經云阿彌陀佛
去此不遠耶。答此義須約三諦三觀說之其
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體東西宛爾邊。何妨
在十萬億剎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體不
隔毫釐邊。即妙空也。就不一不異二相亡泯
邊。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遠。一切
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遠不近。以
例取捨不取不捨。合散不合不散等莫不皆
然。具如止觀前六章。依修多羅廣開妙解直
論諸法本真。無非三諦妙法。由此理具方有
事用。以即假故不失自體。不遠而遠往生彼
土。復由即空故同一性體故。以佛力故。三昧
力故。一念能見故。心在定故。如彈指頃故。不
近而近實不往生雙非二邊。非生非不生事既
即理便是妙事。但佛世根利隨舉其一必具
三。故小彌陀偏語其遠。十六觀經偏語其近。
既其遠近雙照必也遠近雙寂。是則近遠非
近非遠。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非生非不生。
今人隨語生解偏執一邊不能圓解。故十疑
論云。今人聞生便作生解。聞不生便作不生
解。正墮此責也。悲夫。若不約理具三法。而
論事用三法。則遭從心生法之過。復招緣理
斷九之譏。豈是圓頓法門。若不爾者。何故妙
宗引般舟三昧經三力為證。一佛力。二三昧
[001-0291c]
力。此二非事用耶。三者本功德力。此非理具
耶。然末代行人而欲立行造修。須揀入理之
門起觀之處。以眾生在迷未悟理故。故至第
七正修章中。方論陰等十境的揀所觀。今亦
如是如前所辯。良由於此不見此意豈不惑
哉。問唯心淨土之唯心與本性彌陀。及十不二
門唯色唯心之唯心同異如何。答唯心淨土。
是所觀陰境。本性彌陀。是所顯法門亦是能
觀觀法。各舉一邊意在互顯。若十不二門約
三諦。妙色妙心而論唯心。故云非色非心空
也。而色而心假也。唯色唯心中也。此乃直約
中道絕待而論。名為妙色妙心。豈與唯心淨
土所觀陰心同日而語。熟看金錍指要自見
臧否。若觀二菩薩身相既同彌須揀別。經云。
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如是大勢至。首相者。
觀音頂上有一肉髻。如未開蓮瑩淨紅鮮。大
勢至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若念此
菩薩名時須觀此相。若念清淨海眾時。須想
三乘諸天。圍繞一佛二菩薩也。所論境觀之
相悉例上可知。若不精揀何稱圓修。是故不
能已也。信筆述此老眼昏華不及檢文多有
疎脫。觀者恕之。至大三年冬至前三日。
淨土境觀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