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48 樂邦文類-宋-宗曉 (master)




樂邦文類卷第四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


雜文三十三首



 維摩疏示四種佛國 天台智者大師


 觀經疏明四土宗致 同前


 萬善同歸集揀示西方 智覺禪師 延壽


 彌陀通贊示西方要義 慈恩法師 窺基


 寂照集揀西方要義 出直指淨土決疑集


 西資鈔揀示偏讚西方 孤山法師 智圓


 請四明法師住世書 文公楊 億


 復楊文公請住世書 四明法師 智禮


 答楊文公問 同前


 延慶募眾念佛疏 同前


 往生淨土決疑門 慈雲懺主 遵式


 義學編論席解紛 淨覺法師 仁岳


 淨土修因或對 樝菴法師 有嚴


 淨土魔佛或對 同前


 唯心淨土說 圓辯法師 道琛


 唯心淨土文 姑蘇禪師 守訥
[004-0197c]


 勸修西方說 解空法師 可觀


 淨土略因 待制晁 說之


 淨土餘說 草庵法師 道因


 淨土自信錄記 無功叟王 闐


 淨業專雜二修 京師比丘 善導


 辨橫竪二出 桐江法師 擇映


 晨朝十念法 天竺懺主 遵式


 念佛方法 同前


 校量念佛功德 同前


 往生坐禪觀法 同前


 念佛修心術 山堂法師 彥倫


 寶王論揀示往生義 草堂禪師 飛錫


 念佛方便文 司諫江 公望


 無常院安彌陀佛像 出無盡燈


 臨終正念訣 京師比丘 善導


 命終請僧念佛感應 出寶珠集


入觀睡時發願見佛 出大藏集諸經禮
懺儀


 慶懺禮佛會疏 草菴法師 道因


維摩經疏示四種佛國


天台智者大師說


佛國差別之相。無量無邊。今略為四。一染淨
國凡聖共居。二有餘國方便人住。三果報國
純法身居。四常寂光妙覺所居。前二是應。
即應佛所居。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後
一但是真淨。非應非報。法身所居。


一染淨國又二。初同居穢者。凡聖同居國也。
凡聖各二。凡居二者。一惡眾生即四趣也。二
善眾生即人天也。聖居二者。一實聖。即四果
[004-0198a]
支佛通教六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
斷。報身猶在。二權聖。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
法身菩薩及妙覺佛。為利有緣。應生同居。皆
是權也。是等與凡共住。故云凡聖同居。四趣
共住。故云穢土。次同居淨土者。無量壽國。雖
果報殊勝難可比喻。然亦染淨凡聖同居。何
者雖無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
是得道之人故。經云。犯重罪者。臨終之時。懺
悔念佛。業障便轉。即得往生。若但生聖。凡夫
何得願生。故知。雖具惑染。亦得居也。聖生權
實。類前可知。但以無四惡趣故名為淨。問穢
土十惡所感。四趣依正皆穢可然。但十善果
淨士因同。何得依正頓別耶。答二處修因善
名雖同。淨土修善精微勝故。故彼凡聖所得
依正。不同穢土。


二明有餘土者。二乘三種菩薩。證方便道之
所居也。何者若修二觀。斷通惑盡。恒沙別惑
無明未斷。捨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
有變易所居之土。名有餘土。亦名方便。方便
行人之所居。故攝大乘明七種生死。此即第
四方便生死。


三明果報土者。即華藏純諸法身菩薩所居。
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報。而無明未盡。潤
無漏業。受法性報身。名果報國也。以觀實相。
發真無漏所得果報故名為實。修因無定色
心無礙。亦名實報無障礙土。華嚴明因陀羅
網世界是也。


四常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
理。名之為國。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
[004-0198b]
非土而說身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名其土
者。一法二義。普賢觀毘盧遮那住處。名常寂
光。問華嚴明十種佛土。此四攝盡否。答何但
攝十。乃至有人言。經明二十七品佛土。無量
壽土。止是第六。現文對四。攝無不盡。問何不
依十及二十七。答一往有文。欲對四教。措意
難見。


觀經疏明四土宗致



此經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宗致。四種淨土。
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
常寂光土也。各有淨穢五濁輕重。同居淨穢。
體析巧拙。有餘淨穢。次第頓入。實報淨穢。分
證究竟。寂光淨穢。娑婆雜惡。荊棘瓦礫。不淨
充滿。同居穢也。安養清淨。池流八德。樹列七
珍。次於泥洹。皆正定聚。凡聖同居。上品淨土
也。方便有餘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
便。無明未盡故言有餘。釋論云。出三界外有
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
段生就中復有利鈍。指上為淨。指下為穢
也。實報無障礙者。行真實法。感得勝報。色心
不相妨故言無障礙。純菩薩居無有二乘。仁
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即是其義。華嚴無
量香雲臺。即其土淨妙五塵。就中更論次第
頓悟上下淨穢等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
即解脫。光即般若。是三點不縱橫並別。名祕
密藏。諸佛如來所游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
土。分得究竟上下淨穢耳。故以修心妙觀。能
感淨土為經宗也。


四明妙宗釋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
[004-0198c]
易知。色具難解。故觀自觀他。皆修心觀。今
觀淨土。須求於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
垢土垢。心淨土淨。此猶通示。未是的論。的
在一心。頓修三觀。此觀觀於安養依正。畢
竟清淨名心觀淨。此觀能令四佛土淨。如
是方為此經宗致。初五濁輕為同居淨者。
此淨甚通。須知別意。如戒善者。四教凡
位。皆悉能令五濁輕薄。感同居淨。而圓觀
輕濁。感同居淨。依正最淨。如此經說。地觀
已去一一相狀。比於餘經修眾善行感安
養土。其相天殊委解四土如文乃至云此經本為韋提
希。厭同居穢。求同居淨。故談妙觀。觀彼依
正。三觀若成。麁垢先落。非有餘淨。更生何
處。須知正為生同居淨故說三觀。良由觀
妙。能破三惑。不獨感於同居淨土。隨其惑
斷淺深之處。自然感得有餘等三。如病須
藥。本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
安。兼能輕骨。身安可喻生同居淨。輕骨可
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藥効。乃深勝如一妙
觀能淨四土。


萬善同歸集揀示西方六重問答智覺禪師延




問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蓮臺寄形
安養。而興取捨之念。豈達無生之門。忻厭情
生。何成平等。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來
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
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
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極樂
佛土。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秖墮所
[004-0199a]
緣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
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
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
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起信論云。眾生初
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娑婆。不
常值佛。信心難成。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
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
生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若人專念西方
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往
生論云。游戲地獄門者。生彼國土。得無生忍
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以此因
緣。求生淨土。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
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
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
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
達此理。橫相是非。此是謗法邪見人也。


問一生習惡積累因深。如何臨終十念頓遣。
答那先經云。國王問那先沙門言。人在世間。
作惡至百歲。臨終時念佛。死後得生佛國。我
不信是語。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舡上。
因船故不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不入泥
犁中。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念佛便入
泥犁中。又智論問云。臨死時少許時心。云何
能勝終身行力。答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
利。如火如毒。雖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時心。決
定勇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為大心。及
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故
知。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升沈。事分優
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爇萬
[004-0199b]
仞之𧂐草。


問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
事。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
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舟經
云。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
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
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無
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礙。即無去來。不妨
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
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如造罪眾生感
地獄相。唯識論云。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
能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惡業心現。並無心
外實銅狗鐵蛇等事。世間一切事法。亦復如
是。然備遮那佛土。匪局東西。若正解了。然習
累俱殄。理量雙親。


問龐居士云。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里。大海
渺無邊。動即黑風起。往者雖千萬。達者無
一二。忽遇本來人。不在因緣裏。如何通會而
證往生。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說有佛有土。豈
言達之不達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緣。匪
動絲毫。常冥真體。若約事論。故非一等。九品
往生。上下俱達。或游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
土覩佛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
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鈍根。或定意散意。或
悟遲速根機不同。或華開早晚時限有異。今
古具載。凡聖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驗。佛梵
音聲。終不誑人。稱讚淨土經云。十方恒河沙
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大千。證得往生。豈虛
言哉。
[004-0199c]


問維摩經云。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
生于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
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
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
省己過。不說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如何
劣行微善。而得往生。答理須具足。此屬大根。
八法無瑕。成就上品。如其中下。但具一法。
決志無移。亦得下品。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
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
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
名號。眾善資熏。迴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
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
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
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
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輸。速證無生。廣度含識。
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
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
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
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
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
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故也。如
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辨津梁。合集功德。
迴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夫善惡二輪
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生。
五果所攝。若一念心瞋恚邪婬。即地獄業。慳
[004-0200a]
貪不實。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
慢貢高。即脩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
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
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
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
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
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維摩經云。
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又
經云。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華嚴經
云。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生。眾生心淨故。得
見清淨剎。大集經云。欲淨汝界。但淨汝心。故
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果。但行淨因。
如水性趣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


彌陀通贊示西方要義慈恩法師窺基



問十方佛國快樂皆同。何故遍指西方勸人
生彼。答良為凡夫業重。處處生貪。若不遍指
一方。即不繫心專注。所以法華經云。眾生處
處著。引之令得出。又西方淨土主勝。願強遍
勸往生。疾成聖果。所以遍指也。


問慈氏天宮快樂不少。勝侶頗多。何須堅勸
往生西方。答若論兜率。即勝人間。乃並西方。
全成微劣。勸生西方。捨劣求勝也。勝劣者。淨
土十勝天宮十劣。淨土十勝者。一化主所居
勝。二所化命長勝。三國非界繫勝。四淨方無
欲勝。五女人不居勝。六修行不退勝。七淨方
非穢勝。八國土莊嚴勝。九念佛攝情勝。十十
念往生勝。天宮十劣者。一所居國土劣。二所
化壽促劣。三界繫攝屬劣。四彼天有欲劣。五
男女雜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穢方非淨劣。
[004-0200b]
八國土莊嚴劣。九善念攝情劣。十修行勞苦
劣。有斯十勝十劣。所以勸生樂國。


問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如何無眾
苦耶。答其國眾生。蓮華化生無生苦。四序不
能遷無死苦。非分段身無病苦。壽命無盡
無死苦。無父母親疎。無冤憎會苦。所欲如
意。無求不得苦。顏貌端嚴。無諸根缺陋苦。四
時一等。無寒暑苦。娑婆世界有漏形軀。四蛇
迫身。三龍害命。乖張病惱。報盡死侵。有愛必
離。無怨不會。蓋迷至理。橫受陰纏。今慈眾
人。永無此等。故云無有眾苦。豈唯近亡麁苦。
兼亦妙果非遙。


問臨終作善便得往生。何假預前修諸勝業。
答人生壽夭難測。或即病困昏迷。或即非時
奄逝。既關生前之善。難逃後世之殃。預作
善緣。恐防斯咎。


問十念彌陀頓生淨土。據斯所說果著因微。
何故彌陀經。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
生彼國。答十念得生。接引懈怠眾生。却談多
善因緣。乃被精勤之者。或廣或略。理不相違。


問往生之人有中有身否。答群疑論中有二
說。一云極善極惡無中有身。二云不揀善惡。
但有捨報受生。皆有中有。為傳識故。唯除現
世變身即無中有。今取有者為正。


寂照集揀西方要義此文不知何師作文。見直指決疑集



問慈恩製彌勒上生經疏。深讚兜率內院。乃
曰天宮有十易生。淨土有七難生。聖師所說
必不誤人。未審如何融會。答爾只知慈恩上
生疏勸生天宮。而不見彌陀通贊說淨土十
[004-0200c]
勝。聖師製作豈有相違。蓋演教隨機。各示方
便。此與如來所說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勸生
西方。又說彌勒上生經。勸生內院。意趣一同。
眾生機緣各異。佛土攝受亦然。譬如有人生
緣在南。具舟欲往吳越。治裝問程。知者應酬
所問。豈可却讚陸行之便。稱秦蜀之盛哉。
如此則秖增惑亂。不成利益。通方達士。隨
願知歸。淺見狐疑。強生胡越。


問天宮壽長足得修行。人中積善亦自超越。
至於脩羅龍鬼三塗惡趣。正好拔苦利生。何
必專務極樂。答欲天耽著妙樂。醉於欲酒。福
盡即墮。如箭射空。色天雖獨行無交。而未盡
形累。無色不出輪迴。經中判為難地。傳大士
所謂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又有一類神
仙。別得生理。壽千萬歲。楞嚴謂之精研七趣。
皆是昏沈諸有為相。妄想受生經無量劫。不
得真淨。脩羅恚瞋。龍趣怖惱。鬼道沈冥。長夜
三塗苦惱難名。遠思天上五衰。近覩人間四
相。誰有智者。樂入苦海。若求速免輪迴。無
過求生淨土。生淨土者。自然身光照耀。具六
神通。侶眾聖於剎那。越三界而常樂。故佛言
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
死根本是也。


問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念佛求生耶。答
通昧他心聖凡安測。除非遍知。授記應難。
真修行人。自當審察。諸仁者汝觀自己見性
悟道。得入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大三昧。
能如南嶽智者否。宗說俱通。能如忠國師壽
禪師否。此等諸師。皆明垂言教。深切勸往。他
[004-0201a]
豈誤人乎。況佛金口讚嘆叮嚀。昔賢恭稟佛
誨。定不謬也。又當自度命終得去住自在否。
無始惡業不現前否。捨此報身。定脫輪迴否。
三塗險道中。出沒自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
界託生無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幸如
之。其或未然。竊勿貢高不修淨土。


問六祖壇經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西
方。東方願西。悟人在處一種。誌公云。智者
知心是佛。愚人愛往西方。若此道果是真正。
何故二大士排遣。答佛說法有隱顯。教有權
實。人根有利鈍。宗師有抑揚。譬如受病不
同。處方亦異。今有病暍發黃方大狂亂。有
善醫者必以寒藥治之。豈可却讚乳石桂附。
有除寒起廢之功耶。有遍見人。聞寒藥有治
熱之功。遂云乳石桂附。永不可用。豈不謬哉。
達磨單傳心印。誌公方贊大乘。當時人尚未
信。豈可又却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圓機達士。
固自無疑。求法初心。定生猶豫。但得意忘言。
融通了解。自無矛盾他。


西資鈔揀示偏讚西方孤山法師智圓



夫求生淨土。是假他力。彌陀願攝。釋迦勸讚。
諸佛護念。三者備矣。苟有信心。往生甚易。如
度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導加以便風。必能
速到彼岸也。若其不肯登舟。遲留惡國者。誰
之過歟。夫十方皆有淨土。釋迦於諸經中亦
乃遍讚。而末代行人偏好。求生於極樂國。願
升於知足天者。豈非彌陀與釋迦化道相關。
彌勒仍是釋迦補處。所以眾生願樂者多矣。
微惑者眾矣。邇代淺識。不能加其功行。唯
[004-0201b]
徒互相排毀。好淨土者。或輕於知足。尊內院
者。則毀彼西方。豈知汲引二門同歸一道。寄
語後學。宜自思之。或問。智者慈恩皆聖師也。
而各遍讚一方。何故子之不許耶。對曰。聖師
偏讚。意引遍好。令心決定耳。故受益者眾焉。
但世變人澆。致偏讚成弊。故吾復得和融之。
或當有息諍受益。而各自隨所好求生者。其
或後世。以和融混一為弊者。亦冀命世之賢。
復偏讚而救之。應病與藥。貴有益於眾生耳。
亦何常之有。然則吾自童年便誦此經。雖遍
想十方。而終期心於淨土。乃知於彌陀其有
緣乎。世人或謂法界混同。誰分彼此。唯心一
貫。何用去來。今謂世人有如是解者。所棲必
求好眾。所親必擇名師。所服猶悅名衣。所
飡或便美食。苟四者未妨於法界混同。唯心
一貫者。則何妨接樂土之淨眾。親彌陀之名
師。服上妙之天衣。飡純陀之美膳。豈不愈
於此土乎。世又有聞過十萬億佛土。而望途
怯遠。說生者多是補處。而恥躬弗逮。豈知十
方空界悉我自心。心淨則十萬非遙。心垢則
目睫猶遠。但期心淨。何算程途。豈不思。少
頃睡眠。夢行千里。豈以常時為比較耶。又豈
不聞。首楞嚴云。十方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
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今若畏程
遙。是畏自心。非畏程也。又若謂我是下凡彼
多補處者。且自心即佛。因果理同。尚有於此
穢惡之邦。以短促之命。而一生超登十地者。
於彼清淨土中。壽復無量。既境勝時長。何
患不至補處乎。幸冀智者靜而思之。無負佛
[004-0201c]
恩。無屈自己。勉之勉之。


請四明法師住世書文公楊億



啟近者。竊審大師。期結社於十僧。約入懺
之三載。然赴火光之正受。決取淨土而往生。
身見頓空。願力彌壯。登蓮華之絕品。聞法樹
之至音。茲事匪虛。先佛所證。然於俗念切貯
願心。誠以大師洞三觀之指歸。為四眾之欽
仰。續台巖之慧命。啟越絕之度門。十善誘人。
競存於白業。一音扶教。廣演於金言。慈蔭
普均。道風允穆。惟極樂之界。蓋覺皇之示權。
而大患之軀。非智人之所樂。儻存忻厭。即起
愛憎。既萠取捨之心。乃生能所之見。諒惟通
悟。夙究真常。蓋俯就於初機。冀策發於淨行。
伏望因承恩詔。彌廣福田。增延住壽之期。恢
闡化緣之盛。仍冀懺期之告畢。略迃法步以
相從。庶效純陀。恭羞末後之供。願同慶喜。
頓釋離塵之心。幸軫瞀蒙。未趨寂滅。切希垂
聽。顒俟報音。謹奉咨聞。


復楊文公請住世書四明法師知禮



知禮謹於講懺之隙。依本宗教觀寫書。奉答祕
監大檀越知禮伏奉載垂真翰。曲賜重言。俾
畢此懺期。更留講訓。仰承尊旨。合改先心。

但以專誠久趣此門。鄙志莫能易轍。況良時
難遇。勝事易差。故欲且副夙心。不果恭遵嚴
命。其如傳法之務利人之功。諒此身所為。其
益蓋寡。俟淨土却至。其化方隆。所言知禮
三觀之指歸者。稱之太過也。又云。極樂本由
示權。修道須忘忻厭者。誠哉是言也。而知禮
今忻淨土。特厭患身。亦有其由。輒伸於後。若
[004-0202a]
其一心三觀。雖非洞達。敢不依凭知禮僅四十
餘年。尋其筌罤。學其去就。神根既鈍證入無
由。而於戶牖關房。行用時節。多所游歷。亦略
諳知。今者蒙索報音故難杜口。粗陳梗概。希
賜否臧。三觀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揚
肇自於如來。妙悟近推於智者。全由性發。實
匪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用。所謂空者一切皆
空。即三觀悉彰。破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
即三觀悉明。立法之功也。中者一切皆中。即
三觀悉是。絕待之體也。是則終日破相。而諸
法皆成。終日立法。而纖塵必盡。終日絕得。
而二諦熾然。故般若談空。八十法門得顯。維
摩立法。三界見愛皆忘。法華一乘世間之相
常住。皆由三觀相即。致令諸法無遺。故三即
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並別而觀。不
可以有無求。不可以中邊取。故云不並不別
非縱非橫。蓋三一圓融。修性冥泯。豈識心之
所測。何言說之能詮。故強示云。不可思議之
妙觀也。說即非說無說而說。能知此已。對一
切境。以此觀照了之立一切行。以此觀導達
之。辨一切事。以此觀成就之。設一切教。以
此觀敷暢之。修此觀者。能所必忘。取捨斯泯。
故真如無念。向則心絕。終日說示。不異無言。
捨此則必同眾魔。離此則未超諸外。故龍樹
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迦葉云。未聞大涅
槃前皆是邪見。大矣哉。一心三觀之妙宗也。
知禮所求安養而生。所欲燃燼而死。憑此三
觀。遣彼百非也。言極樂之界。蓋覺皇示權者。
經論既以淨土之教。為勝方便。驗知。是如來
[004-0202b]
善巧權用也。但權名不局。實理亦通。是要甄
分。方知去取。體外之權須破。體內方便須修。
離事之理則麁。即權之實方妙。故小乘無他
佛之說。大教有剎海之談。蓋心性遍周法界
無外理極。故令事廣。華大故省池深。剎如帝
珠。出現重重無盡。方顯寂光之理。身類天饌。
感報彼彼不同。乃表遮那之性。豈應極樂不
預唯心。故如來藏中涅槃具足。隨緣發現。應
量而知。既能彰地獄天宮。豈不造穢邦淨國。
本性雖具。由心發明。彌陀以無緣之慈。取極
樂之土。釋迦以樂說之辨。示往生之門。斯皆
善巧之權方。攝彼沈淪之品彙。今懼退轉者
不退。使不善觀者能觀。淨土權相蓋多。今且
略論此二。故起信論云。初學大乘正信。以在
此土不常值佛。懼謂信心缺緣退失。當知如
來有勝方便。令其不退。但當專念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真如法身。必生彼國。住正定故。專
念真如法身者。豈異大乘正信。以依彼佛為
境。故能牽生淨方。斯是如來權巧也。又觀無
量壽佛經云。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
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其得見。此蓋
釋迦神力彌陀願心。若有諦觀。必能覩見。斯
亦覺皇異妙方便也。此之權巧方便。既約圓
論即與法華微妙方便。無二無別。故諸天及
人聲聞緣覺事度菩薩漸修大士。充滿世間。
數等河沙。盡思度量。不能知覺。唯佛與佛。乃
能究盡。圓信圓解。方能造修知禮雖是鈍根。濫
沾圓教。不離當念。願達彼方。庶即下凡便階
不退。復聞大通佛世。結緣之徒。已經塵點劫
[004-0202c]
來。尚住聲聞之地。皆由退大故涉長時。身
子六心。退落五道。況悠悠學佛者乎。蓋由
此土多值退緣故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
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若求生安養即
於博地能藉勝緣。纔獲往生永無退轉。聞茲
利益。得不忻求。乃用一心三觀為舟航。復以
六時五悔為櫓棹。求往唯心之淨土。願見本
性之彌陀。然後運同體之大悲。度法界之含
識。順佛權巧。求生樂邦。其意略爾。所言儻存
忻厭即起愛憎。既萌取捨之心。乃生能所之
見者。起過之相。誠如所言。立德之緣。今當略
說。蓋以忻厭取捨。善能起過成功。故馬鳴立
為始覺之基。智者稱為淨土之漸。維摩以見
愛為侍者。文殊以貪恚為功能。斯皆用之在
人。乘之有法。且眾生曠劫住此娑婆。貪於麁
弊色聲。著於下劣依正。既無厭離之念。但增
繫縛之緣。縱有熏修。鮮有克遂。以此土法
多障致道行難成故。涅槃經云。得人身者如
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諸佛慜此
眾生。以願行功取清淨土。令起忻慕作受生
因。以苦切言。說垢穢相。令其厭惡成出離心。
若非此心。不成始行。故非厭離。捨此經由。
不起忻求。生彼無分。蓋受生之法。以愛為緣。
始自初心終至等覺。變易未盡。忻厭叵忘。況
始行耶。今求淨土。不為身受諸樂心染妙塵。
蓋欲托彼淨緣速增勝道。以彼壽命無盡。依
報自然無有女人及以根缺。雖聖凡共處。而
無惡道之名。雖聲聞無邊。且離執真之見。彌
陀為良導。觀音為勝友。一生補處甚多。十地
[004-0203a]
聖人無數。風吟寶葉。波動金渠皆出妙音。盡
詮至理。既無違順。永息貪瞋。凡有見聞。悉資
寂照。皆住正定。功在於斯令之眾園尚須求
預彼之寶剎。寧不願生。但知淨土唯心。穢邦
即性。即厭無厭。即忻無忻。是則正助合修。解
行兼運。順佛正教。非己曲情。況觀經說上品
生因。須大乘妙解。加修六度。兼勸眾生。故
知禮今以三觀攻心。五悔助道。仍恐淨因未
備。故以畢命自要。庶憑最後之強緣。以作往
生之定業。而又若不燒身臂指。非出家菩薩。
梵網之誡明然。捨身命財。是真法供養。法華
之文煥矣。楞嚴然香一炷宿債俱酬。輪王剜
身千燈妙果斯克。故知。初心後位上聖下凡。
皆可遵修。並彰至教。但存正解。自免邪修。以
知性火真空。豈有能燒之相。所燒自忘也。
又知佛體圓妙。豈存所供之人。則能供亦寂
矣。兩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是名苦行
法門。所謂火光正受四土淨境。頓現此心。諸
佛道場。咸彰此處。但隨所願必遂往生。故智
者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即是往
生淨土時。如此捨穢身。則盡垢穢之際。何理
不彰。如此取淨土。則極清淨之源。何惑不遣。
是以韋提忻清淨業報之處。即證無生。薩埵
捨癰疽瘭疾之身。云求常樂。此之取捨與不
取捨。體無二種。用亦同時。得名三種法門。謂
取法門捨法門不取不捨法門。亦是三毒法
門。具一切法。故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
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功德。文殊云。我
是貪欲尸利。我是瞋恚尸利。我是愚癡尸利。
[004-0203b]
深得此意。即一心三觀。導一切行。辦一切事
也。以一切法空故。捨穢必盡。一切法假故。
取淨無遺。一切法中故。無取無捨。此之三法。
一切如來同證。一切菩薩共修。故知禮今捨穢
身。忻求淨土。輒敢仰効也。然則修心萬行入
道多門。隨樂隨宜隨修隨悟。敢將側管局彼
太虛。但以知禮爰自少年便存此志。今已衰
朽。多歷事緣。此心常自現前。對境彌加增進。
信由宿願。敢不恭酬。年來建立道場。眾信共
營供具。三載資緣粗備。數僧行願偶同。此者
遭逢祕監。知乎姓名。察其始末。敢請俯為檀
越。運以力輪。使片善之有成。俾淨願之克遂。
然後庇我宗教。廣見流行。令未聞者聞。使未
悟者悟。更冀佐治功成之後。期賾報滿之時。
隨願求生極樂世界。冀得同會一處。同敘宿
因。同化含生。同登大覺知禮素無文學。元是
野僧。發語麁浮。顯理疎脫。蓋奉讀前書云。精
修懺之規。臻乎本淨。次書云。淨土匪虛先佛
所證。仰惟祕監深洞苦行。可以窮源。復知淨
邦由來即理。蓋欲知禮廣援誠教傍示未聞是
敢輒附本宗。少述愚見。有黷台聽。不任悚惶
不宣。


答楊文公問同前



承師有言。西方淨土。風吟寶葉。波動金渠。此
是何人境界。答曰。即此見聞更無道理。既彰
教義。寧免指陳。夫淨土依正。俱宣妙法。聞者
合了。根塵絕跡。物我一如。豈執有人對他境
界此間圓頓行者。以根對塵。起識之時。即了
以法界。對法界起法界。實非心外之境。境外
[004-0203c]
之心。則心自知心。境自見境。境豈見境。心豈
知心。知見既忘。言詮亦絕。故強名云。不思議
境觀也。凡位修之尚爾。聖位證之奚言。又若
強論所離之境差別之相者。麁中之麁。凡夫
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斯蓋教道分別也。
若今圓論不離而離。初心能離佛之所離。以
一心三觀即佛智故。前書云。對一切境。以此
觀照了之。斯之謂矣。


延慶募眾念佛疏同前



原夫一念本融。諸法無礙。遇熏既異。感報成
差。是以順性而修。則顯諸佛淨土。隨情而作。
則循五趣苦輪。所以處娑婆者。升出尤難。墮
落者眾。故經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
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備。方免四趣受
生。蓋境界麁強煩惱熾盛。自力求脫。實難其
人。若夫生安養者。國土莊嚴。身心清淨。直至
成佛。不墮三途。經云。尚無惡道之名。何況
有實。又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
彼。但當稱彼佛號。修彼佛慈。必為彼佛本願
攝取。捨此報身。定生彼國。具如經說。實非臆
談。今結萬人以為一社。心心繫念。日日要期。
每歲仲春。同集一處。同修供養。同聽法音。會
彼萬心。以為一志。俾成定業。誓取往生。況報
得命光。其猶風燭。一息不至。三途現前。何得
自寬不思來報。當依佛語無順人情。頓息攀
緣。唯勤念佛。


往生淨土決疑門慈雲懺主遵式



決疑者。疑為信障。世間小善。尚不能成。況菩
提大道乎。古今諸師歸心淨域者。或製疏解
[004-0204a]
經。或宗經造論。或隨情釋難。或伽陀讚揚。雖
殊途同歸。而各陳所見。動盈編帙尋究良難。
今統彼百家。以三疑收盡。一疑師二疑法三
疑自。


一疑師者。師有二種。一邪外等師。倒惑化人。
非所承也。二正法之師。復有凡聖因果。凡
及因位容有未了。猶清辯謂今彌勒未是遍
知。俟龍華道後方復問津。即其事也。今顯示
西方令迴向者。唯果佛聖師。釋迦如來。及十
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讚勸往生。更何
所惑。


二疑法者。佛法有二。一者小乘不了義法。二
者大乘了義法。大乘中復有了不了義。今談
淨土。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之法也。且小乘
經部。括盡貝書。曾無一字讚勸往生他方淨
土。故天親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此
即明據也。問小彌陀經等。皆說彼國有聲聞
弟子。及鼓音王經云。佛母名殊勝妙顏。亦應
復有女人。答佛母且指初降生時。成正覺已。
國土隨淨。必無女人。其母或轉成男子。如此
方龍女。或復命終。如悉達母。有人注論。引此
經文。而云彼土亦有女人者非也。聲聞如觀
經疏及十疑論和會。今明大乘。復有三種。一
者三乘通教。此則門雖通大。類神二乘。又
當教菩薩。雖復化他。淨佛國土化畢。還同二
乘歸於永滅。淨土深理。非彼所知。非了義也。
二者大乘別教。此明大乘獨菩薩法。雖談實
理。道後方證。因果不融。淨土則理外修成。萬
法乃不由心具。雖塵劫修道廣游佛剎。指彼
[004-0204b]
淨土因果。但是體外方便。斯亦未了。三者佛
乘圓教。此教詮旨。圓融因果頓足。佛法之妙。
過此以往。不知所裁也。經曰。十方諦求。更無
餘乘。唯一佛乘。斯之謂與。是則大乘中大乘。
了義中了義。十方淨穢卷懷。同在於剎那。一
念色心羅列。遍收於法界。並天真本具。非緣
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塵亦爾。故能一一塵中
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
重重無盡無障礙。一時頓現非隱顯。一切圓
成無勝劣。若神珠之頓含眾寶。猶帝網之交
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體等。如此則方了。迴
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乎
剎那際內。苟或事理攸隔淨穢相妨。安令五
逆凡夫十念便登於寶土。二乘賢輩迴心即
達於金池也哉。信此圓談。則事無不達。昧斯
至理。則觸類皆迷。故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
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如心佛
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又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
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
義。十六觀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
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般舟
三昧經云。佛是我心。是我心見佛。是我心作
佛等。談斯旨者。大乘卷中粲然可舉。至若法
華妙部如來親記往生。華嚴頓談普賢躬陳
迴向。是知。彌陀因地。觀此理而大誓普收釋
迦果成稱此理。而廣舌深讚。十方三世。莫不
咸然。問如上所明妙理圓極。為世人盡須觀
行。然始生耶。答此不然也。今但直決疑情。令
[004-0204c]
知淨土百寶莊嚴九品因果。並在眾生介爾
心中。理性具足。方得今日往生事用。隨願自
然。是則旁羅十方。不離當念。往來法界。正協
唯心免信常流執此非彼。其行願之相。正在
次門。非此所問。況九品生相各有行類。上輩
三品須解須行。故文云。汝行大乘解第一義。
即其人矣。若今之學者。見賢思齊。企金座而
高升。唯妙觀而是託。若其中下之流六品生
因。只是精持禁戒行世仁慈。乃至下下品生。
本是惡逆。十念情誠。便生彼國。但能知有淨
土。盡可迴心。苟不然者。寧容九品之差降也。
三疑自者。問曰。我是博地凡夫世緣纏蓋。云
何此身生諸佛淨土。入賢聖海。同正定聚耶。
釋曰。若了如上法性虛通。及信彌陀本願攝
受。但勤功福。寧俟問津。況十念者得生。唯除
五逆及謗正法。又定心十念逆謗亦生。今幸
無此惡。而正願至求。夫何惑矣。


義學編論席解紛淨覺法師仁岳



空名居士。謂無已法師曰。竊惟傳記所載。始
自晉時廬山遠公與諸信士。結香火之社。願
生西方。乃請社中劉遺民者為誓文。或曰斯
乃教門權漸之方便。若究觀根極。其惟息心
達本是正修行。有唐雍州藍田釋法喜。專修
禪業。預知將死。大眾忽聞林北有音樂之聲。
因以告喜。喜曰。世間果報。久已捨之。如何更
生樂處。乃默而入定。須臾樂聲便止。喜亦端
坐而終。又唐京師釋曇倫。臨終有問。往生何
處。答云。無盡世界。於是寂然而化。今詳二師
善逝。正是泥洹絕境。夫何遺身之徒。求生淨
[004-0205a]
土。以彼較此。一何麁疎。願叩兩端。用袪未悟。
法師曰。余向者已聞楊公之書。謂極樂為示
權。誡乎忻厭取捨之說。不俟再問。方欲連茹
引而伸之。今蒙致詰。如弦得筈。豈得不發。所
言極樂為權。權必對實也。請試陳之。為以小
乘是權大乘是實耶。為以有法是權無法是
實。即若謂小乘是權者。且聲聞經中。曾無
一言勸讚往生十方淨土。故迦葉云。但念空
無相無作。於菩薩法游戲神通淨佛國土成
就眾生。心不喜樂。若謂有法是權者。何但極
樂是權。至於泥洹。皆是權耳。故須菩提云。若
有法勝於涅槃。我說亦復如幻如夢。由是言
之。忻泥洹而厭極樂。亦猶逃峰赴壑。俱不免
於害也。又若謂吾不取極樂亦不著泥洹。曠
然無朕。不可擬議。若爾則滅後無生。何殊外
道斷滅之見。復有說云。吾滅度後。十方世界。
皆是我身。何必定生西方極樂。若爾則便同
聖人普現色像。儻未證謂證。大妄語罪。其誰
當之。天台智者云。常人聞生。即作生解聞無
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橫
相是非。瞋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故知。法喜
不求於樂處。曇倫示歸於無盡。斯乃遺情。離
著之語。必非滅後永寂如空。凡夫則循業受
生。聖人亦隨機利見。況法喜滅後。降神於弟
子曰。吾欲露屍山野給施眾生等。豈非此身
雖謝彼識猶生乎。而指為泥洹絕境者。將何
以驗之。且夫泥洹此翻滅度。統括諸教。其唯
二焉。若聲聞泥洹者。滅見思煩惱。度分段生
死。證偏空之理。理既偏矣。空不能有。故身土
[004-0205b]
皆亡。此方便之說也。若諸佛泥洹。滅無明煩
惱。度變易生死。證中道之理。理既中矣。非空
非有。故應化無窮。此了義之談也。今未審。倫
喜二師是何泥洹。若是偏空。未免麁疎。若是
中道。何名絕境。今之學人。孰不謂即心是佛。
觸目皆真。寧勞乎轉物同如。亦已乎超毘越
釋。及無根其所自核。其所歸空空然。冥若
夜游。實貪恚之具存。何忻厭而不起。眷富貴
如骨肉。顧貧賤如瘡疣。於吾善者。願欲升之
太階。於吾惡者。恨不戮之都市。凡此之類。恥
修淨土。謂之忻厭者。不知其可也。僧傳習禪
篇中。甚有苦節。謹終之者。或西務安養。或上
忻知足。慧真絕粒。以行懺淨度。然身以為燈。
僧顯現感於彌陀。智晞明見於兜率。莫謂此
等皆是習俗麁疎之人乎。廬山遠公稀代之
僧寶。西域梵眾。咸稱漢地有大乘道士。每燒
香禮拜。輒東嚮稽首。豈迷圓頓之教。顓由權
漸之門。劉雷之徒。皆晉世髦傑。何詭誕而
隨之乎。而不知漸門多昧於往生。頓教盛稱
於淨土。佛言。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善解義趣。
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斯為上品往生之業。又
天親云。二乘種人。不生極樂。華嚴有勸生之
說。法華有記往之文。十方如來。出長舌相。靡
不稱讚往生彼國。彌勒問佛。於此世界。有幾
菩薩生彼佛國。佛言。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
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
也。又佛言。末世法滅之後。特留無量壽經。百
年住世。接引眾生。以此證之。如何芥視往生
之人。如何蓁塞極樂之路。所損至大。可不謹
[004-0205c]
乎。


又後序云。復有引傳燈大珠和尚云。捨垢取
淨。是生死之業。龐居士云。若捨煩惱入菩
提。不知何方有佛地。以此句偈。輕蔑淨土者。
固未可也。且不垢不淨之言。即心即佛之義。
凡稟釋教者。孰不知之。安以真如平等之談。
便廢因緣修證之法。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
生。四果真人。亦有變易之死。云何殂落永謂
泥洹。須知菩薩未證妙覺已還。常以空心遍
修萬行。終日觀佛。無佛可觀。歷劫度生。無生
可度。暫趣於空華淨土。權依於幻化彌陀。破
昨夢之塵勞。入乾城之地位。乃至成佛。雖自
行冥寂。而利他宛然。故喻之以明鑑之身。
現之以隨類之像。世人弗詢大義。唯忻頓悟
直入無生。而不思。永嘉一宿覺云。若實無生
無不生。既豁達而取空。恐莽蕩而招禍此類
乎。越中習射。不踰數步之間隴西學游。翻沒
洄波之內。如斯知識。未可參尋。


淨土修因或對樝菴法師有嚴



或曰。生欲天者十善為因。生色天者禪定為
因。善禪不修。而望生欲色天者。未之有也。
夫生淨土者。必須修無生妙觀。纔可得耳。
若妙觀無相應之期。必淨土絕可生之理。今
之學者。都懵教旨。謂生天難而淨土易。輒以
有相之善。引脛而向。望風發願。便待足蹈
寶蓮身參聖眾謬矣。若謂生天難。是猶具四
足而走曠難。若謂淨土易。亦猶無兩翼而凌
空易。又孰信乎。


對曰。淨土非難易。難易在人。難者疑情咫尺
[004-0206a]
萬里。易者信心萬里咫尺。所云修無生妙觀。
得生者誠哉。是言也。此雖正意。乃上根得
生之一門耳。然不可闢一門而塞多門。安樂
集云。生淨土者有二種。一有相心。謂著相忻
樂。二無相心。謂理觀相應。若今之世中下鈍
根愚迷障重。待理觀相應方生者或少矣。原
夫佛慈接物。方便多門。有定散之善焉。有佛
法之力焉。有事福而假願力迴向焉。有垂終
劇怖而賴求救焉。如是等類。百千萬數。有藉
其一必得往生。是定善者。修心妙觀。首楞嚴
定等是也。散善者。如四十八願經修十念者。
都攝六根。但聲聲相續而已。以未兼理定。說
名為散是也。佛力者。如十疑論云。阿彌陀佛
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
念佛三昧等。承佛願力。即得往生。如劣夫從
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輪
王之力也。法力者。如佛告蓮華明王菩薩。令
誦灌頂神呪。加持沙土。散亡者屍或亡者墓。
彼所亡者。或墮地獄餓鬼畜生中。承是真言。
生極樂國是也。事福假迴向者。慈心不殺。具
諸戒善。受持祕呪。讀誦大乘。種種福善迴向
莊嚴。成淨土因者。如聲入角。遠亦可聞。得生
極樂是也。垂終求救者。臨命終時。火車相現。
稱佛力故。猛火化為清涼風。如僧雄俊。臨入
火鑊。并汾州人屠牛為業。臨終見群牛逼觸
其身。苦痛切已。及張鍾馗殺雞為業。臨終見
神人驅群雞啄破兩目。流血盈床。稱佛號時。
俱生淨土是也。隨願往生經云。若人以亡者
嚴身之具。堂舍園林而施三寶。其福最多。可
[004-0206b]
拔地獄之殃往生淨土。又無量壽經云。諸小
行菩薩。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稱計。皆得往生。
又梵網經。令請法師講菩薩戒。福資亡者。得
見諸佛等。譬如國家搜揚草澤。於文學武學
中。取士者非一科。況復此外更有奏陰。若以
奏陰喻佛力。學科喻行願。彼則多士分職。此
則萬行成聖。佛曰易往。子曰難生。乍可順教
談於易往。開人解脫之門。不須執迷說於難
生。塞彼菩提之路。孔子曰。多聞闕疑。謹言
其餘則寡尤。


淨土魔佛或對同前



或曰。多見世人發願。願命終時待佛接引超
生淨土。若佛接引豈不是魔。予謂世人發狂
願耳。


對曰。魔非無也。若謂發願求生淨土承佛
接引必是魔者。則佛誤人生魔宮矣。普賢教
人發願云。願我臨欲命終時。面見彼佛阿彌
陀。龍樹菩薩歷代聖賢。咸有著述云云豈俱令
人發狂願生魔宮耶。子作此說。斷佛種子。非
魔是何。請為子略陳魔相及降魔法。夫魔有
四種。謂煩惱陰死及天魔。若欲降之者。如大
集經云。斷集諦是降煩惱魔。知苦諦是降陰
魔。修道諦是降天魔。證滅諦是降死魔。又智
論云。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性身破陰
魔。得法性又破死魔。常一心。破一切處心不
著。入不動三昧故破天魔。然天魔最為難識。
以能變現為佛菩薩像故。又涅槃經云。佛去
世後。後五百歲中。魔道漸興。魔作比丘壞亂
佛法。又禪門云。魔鬼入心。破正戒破正見。破
[004-0206c]
威儀破淨命。不敬三寶父母師長。或毀壞經
書形像塔寺。作諸罪逆。斷滅善根。現平等相。
毀他修善。云非正道。或說無因無果。如是邪
說。壞亂正法。具如九十六種外道經中一一
分別。惡魔之相。又誰識之。又智者禪門中。教
人辨魔有三法。一者了知見聞覺知皆無所
有。不受不著。亦不憂戚。亦不分別。若是魔
者。彼即自滅。二者但反觀見聞覺知之心。不
見生處。如是觀時。魔便滅謝。三者若作此觀
不即去者。但當正念。勿生懼想。正念不動。知
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無二如。於魔無所捨。
於佛無所取。佛法現前。魔自退去。辨魔佛之
真偽。乃學教有教眼者識之。若悠悠之徒。或
命終之時。風刀解體。精神荒越。怕怖章惶又
何暇辨魔佛之真偽哉。然火就燥水流濕。邪
不干正。或有一生之中以淳淨心堅固諦信。
至誠禮誦悔過發願。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則
與彌陀氣類交接。智論云。如風吹樹斜勢西
傾。及其倒時。必當西倒。習善得生。亦復如
是。脫更有人。願力且薄。罪障又重。臨終相
現。稱佛垂救以佛力故。魔無能為。若人合生
安養淨土。而為魔奪。乃是佛之力。不如魔之
力耶。故大品般若云。若人書寫般若波羅蜜
經。乃至修行。是佛力故。魔不能為留難。又諸
大乘經中。菩薩天仙金剛力士。各有誓願。令
修行人魔不得便。故南山云。韋馱將軍。最多
洪護。若見魔屬惑亂比丘。則悽惶奔赴。應時
剪除。今之生淨土人。設為魔蔽。諸佛菩薩并
護法神將。豈不救耶。原夫命終見佛。佛從心
[004-0207a]
現。淨土廣博現亦從心。子迷指歸。妄有排毀。
吾恐有拔舌之痛。伊匪堪也。設或有人死生
魔宮者。以修行時多雜魔業。魔業者倚附佛
法。邀名射利。外現清白。內唯腐臭。詐偽欺
罔。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長為半分。揚自
己一句之少為萬斛。此人氣分。與魔交接。
命終之日。儻不淪三惡道。則生魔宮。向所謂
水流濕亦可例也。若免三惡得生魔宮。斯亦
幸矣。況大自在天本是大權。故淨名經云。作
魔王者。皆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故
教化眾生。故經中魔王。帶萬二千天女。惑持
世菩薩。時維摩詰一為說法。是諸魔女。俱證
無盡燈三昧。向謂幸矣。乃此是也。奉願自後
修行之徒。但自內照修淨土心。是淳淨心耶。
是魔業心耶。萬法唯心。心淨佛迎。心垢魔接。
於理易了。奚須致疑。更有一類教眼盲者。貪
慢溢腹。是非填膺。平安之時。四魔之中三不
能識。臨終之際。恐生魔宮。口言降天魔。而中
心存坐脫之法。願於豪貴家。記生為人。又
一何可笑。


唯心淨土說圓辯法師道琛



或問。唯心淨土本性彌陀。為當往生為即心
是。若往生者。何謂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經云
過十萬億佛土耶。或答事理有異。約事須當
往生。據理即心而是。今議曰。圓家事理一體
無殊。何得抗分而通此義。當知十界四土。若
淨若穢。不離我心。此心全是妄念。以本具
故。具足百界千如依正等法。此但直具而已。
若達全具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
[004-0207b]
爾。趣舉一法是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
互攝。參而不雜。離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
礙。夫如是者。豈有娑婆釋迦樂邦彌陀。而離
我心耶。故輔行曰。又復學者。縱知內心具三
千法各具義也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
亦爾互具義也。一彼彼生一彼彼。佛心佛眾生。彼彼皆具也苟順凡情生內外
今疑。唯心淨土遠過十萬億剎者。正是生內外見也應照理體本無四性。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知此者。依俙識心
準此則知。三千本是融妙之法。任運具攝依
正色心淨穢國土。既曰三法無差。則唯心本
性。無復致疑。今更以譬喻顯之。如彼帝釋殿
上。千珠寶網眾珠之影。映在一珠。一珠具足
眾珠。彼彼千珠。互映亦爾。現前一心。即是千
珠中一。彼彌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
界眾生趣舉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
能映眾珠。我心之內無復眾珠。則離我心外
無別淨土。何故爾耶。以釋迦亦是一珠彌陀亦是一珠。既舉一全收。豈心外有法。故曰唯
心淨土本性彌陀也。然則唯心之言足矣。又
何謂之過十萬億佛土耶。當知。經旨乃是以
理揀情說之。何者情生則十萬迢遙。唯心乃
一念理是。若爾唯心而已。何云淨土。須知體
非因果。一念唯心迷悟既殊。因果宛爾。彌陀
果悟我等因迷。忻厭心生。順佛勸往故云唯
心。又稱淨土矣。然則既有取捨忻厭。莫成虛
偽耶。曰當知。圓人捨則捨穢究盡。三土九界
皆捨。取則取淨窮源。直取上品寂光。故妙宗
曰。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良由寂光
不離三土。十界只是四土耳。若以四眼二智
[004-0207c]
觀之。則萬像森羅。三土九界須捨。若以佛眼
種智觀之。則真空冥寂。非離三土九界別有
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如古德曰。只緣即
心是佛。須假修行者。乃此意也。會得唯心。則
不妨十萬之程。以理揀情。其旨深矣。又復須
知。此約順謂了性為行以說。若論逆則背性
成迷。亦可談於唯心地獄。以地獄亦是千珠
中一。亦是全具為遍。此地獄外無復餘法。一
切趣地獄。是趣不過。六即三千。俱皆地獄。如
是則鐵床非苦。變易非遷。一切皆是性德本
具性惡法門。由是而知。若逆若順。因果迷悟
事理修性。若了唯心本性。只一三千融妙之
法。十萬遐方皆不為礙。何以故。以真具故。
以三千故。以融攝故。故得如斯。以上略提梗
概。若欲深證此理。須除情想。


唯心淨土文姑蘇禪師守訥



禪師姑蘇鄭氏子。其族顯官。少依圓照禪
師。得大徹悟。唱道宣城。緇素欽敬。先自天
衣懷禪師以下。專用淨土法遞相傳授。皆
遂往生。各有明驗。具載寶珠集。師有唯心
淨土文。今錄于此。


佛說極樂淨土。普勸娑婆群生。應當發願生
彼國土。然學頓者。拂之為權說。不通理性者。
泥之於事相。吾甞學唯識。唯遮外境。識表自
心。心外無境。境全是心。心法遍周。淨土豈離
乎當念。生佛同體。彌陀全是於自心。總攝有
情。誠無凡聖之異。融通法界。寧有遠近之區。
首楞嚴經。心存佛國。聖境冥現。唯闡提無信
根者。則十萬億佛土。遠隔他方之外矣。天衣
[004-0208a]
懷禪師。一生迴向淨土。問學者曰。若言捨穢
取淨厭此忻彼。則取捨之情。乃是眾生妄想。
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夫修淨土者。當如何
修。復自答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若明
此旨。則唯心淨土。昭然無疑。論云。智習唯識
通。如是取淨土。願諸同志。決定求生。政和三
年癸巳。比丘守訥敘。


天親金剛般若論偈曰。智習唯識通。如是
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莊嚴莊嚴。論自釋
云。智習唯識通者。此明真土。諸佛無有莊
嚴國土之事。諸佛唯有真實智慧。習識通
達。則是修習無分別智。通達唯識真實之
性故。如是取淨土者。即修此智習唯識通。
菩薩之人。乃取得淨土之果故。非形第一
體者。此句明淨土體。不自生滅為淨土形。
乃以真實第一義理故。淨土體故。非莊嚴
莊嚴者。一形相土。即水鳥樹林等事莊嚴
也。二法性土。即是正智證契真如無漏功
德。無有形相為莊嚴也。


勸修西方說解空法師可觀



吾佛釋迦出現娑婆。統化大千。應迹中天。八
相成道。垂慈為物。在諸大教。或因而及之。如
華嚴法華。或專為一緣。如十六觀無量壽經
稱讚淨土經。什譯即小本佛說阿彌陀經并鼓
音王經。偏讚西方。勸修念佛。一切大教。正宗
所詮。修行門戶。若欲依經所說行之。自非大
根大性。宿世緣熟。必難造詣。速得發悟出離
生死。又恐生死何期。不能善始令終。是故阿
彌陀佛。以本願力。示現西方極樂世界依正
[004-0208b]
莊嚴清淨蓮華。三輩九品。為欲攝受能念佛
人。一心不亂。繫念彼佛。時至緣會。恬然命終。
見佛光明。不落魔境。決定高超無際苦輪。此
一段事。若非釋迦出現世間。何由得之。固非
小緣。須知偏讚西方。乃急救法。何翅中流失
舟。一壺千金。正如佛說阿彌陀經。不待時
機發起。即便為說。經意在此。東晉廬山虎溪
慧遠法師。結白蓮社。賢士大夫。并諸尊者一
十八人。同修西方。念佛三昧。臨終見佛。即得
往生。雖謝靈運。以心雜止之。不許入社。自
此流通。後世追仰遺風。無間一切。信向甚盛。
世傳六祖壇經。韶州人見六祖因問。有修西
方。此法如何。六祖答以自心有西方。即是真
西方。自有西方心。何處覓西方。東方人造罪
作業。求生西方。若西方人造罪作業。求生何
處。但能悟性。何所不可。噫如此鄙俚一笑可
也。竊名祖師。不可行用。或謂。既云悟性。此
亦有理。其理偏尚。無非禪病。相傳高麗焚毀
此書。遼東人師。稍有眼目。昔嵩明教讚之。何
其失言。此老戒根堅固。陳令舉為作行狀。平
生童真。其聲如擊清磬。身後火浴六事不懷。
可謂僧寶。後世難及。不可求備。亦見此矣。須
知西方念佛三昧。甚易修行。只在日用。一心
不亂。繫念彼佛。彼佛願力。自念佛力。任運相
應。雖有取捨。與不取捨殊無異轍。何以故。念
念離相。了不可得。如盤走珠自在無礙。身心
清淨猶如蓮華。達唯心了本性在我而已。去
此不遠。


淨土略因待制晁說之


[004-0208c]


臨淄趙子和仁裕。移書洧上老法華曰。吾東
州人。近因子之文。始知有西方淨土可修。而
自天台教以出也。子宜於此圓妙大教。專明
茲真修一事。益以惠我無情有性者。僕謝之
曰。具縛凡夫。與予同在三災八難中。何敢
任此。雖然病者未必不識藥也。竊聞之。有生
有死。而凡聖殊。有凡有聖。而身土異。有身則
有土。有土則有身。孰穢孰淨。可不辨之耶。
我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憫此眾生。乃同
一願力。於無量無邊法門之外。建立此一法
門。釋迦賓之也。彌陀主之也。釋迦生之也。彌
陀家之也。釋迦於病藥之也。彌陀使之終身
不病也。釋迦之土。猶逆旅也。彌陀之土。猶鄉
閭也。自西竺以望安樂國。與吾震旦之望安
樂國一也。是故文殊普賢彌勒龍樹賢護無
著天親。皆願往生。而觀音勢至在釋迦所。亦
在彌陀所。吾土始自慧遠白蓮社。與謝靈運劉遺民輩倡導之。後繼有曇鸞道珍懷感
懷玉道綽善導之願行。尤著而可考。吾天台
智者大師。承聖賢之後。振法華之音。其教始
大備。而行之益遠。法華之前有維摩經。首以
淨土起教。法華之後有起信論。終歸證於淨
土。揆觀其目。蓋有十種佛土二十七品佛土。
其合之為四土。則復自吾智者始。是四土之
名。散在法華華嚴維摩仁王普賢行願及大
智度論。唯吾智者合而次第之。其在維摩之
空室法華之空中寶塔。則常寂光土也。維摩
之眾生寶蓮華法華之眾。皆是菩薩。則實報
莊嚴土也。維摩法華之聲聞菩薩。共為僧等
[004-0209a]
則方便有餘土也。維摩之見妙喜國法華之
三變大地。則同居淨土也。維摩有香積菩薩。
法華初放大光明。則同居穢土也。佛告寶積
長者子言。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則同
居土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則方便有
餘土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
佛土。則實報莊嚴土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
起菩薩根而取佛土。則常寂光土也。其文雖
隱。而其義彰。其名雖散。而其理合。苟非吾智
者出之。則如之何。嗟夫遠公。於教典未備之
時。根機未熟之際。率群賢而創導之。智者歛
波瀾而淵澄。開隱祕而震耀。終成此教以貽
來者。顧豈不來自淨土。而欲斯穢土淨耶。然
法華於藥王品。示安樂世界生蓮華中。其在
普賢品。則示兜率天。生彌勒所。吾智者捨普
賢之行。而專意藥王之證。其後有慈恩法師。
復捨乎藥王。而專意普賢。則又深知四土之
分別者也。唯知四土。則十有六觀盡矣。三身
三觀四教萬法。悉無遺矣。雖然有二患焉。一
曰疑而不信。彼疑不自信。則我內信而何補。
智者猶病諸。十疑論所以作也。唐永州巽上
人。特書是論於龍興寺壁。其所感深也。二曰
信而狂且愚。不知悟心以入觀明因以克果。
但言我能心淨。孰非淨土。似能為維摩之言。
而身實天魔之民也。豈不重可惜哉。其在今
世洪此教也。蓋有人焉。如慈雲法師之教
行。四明法師之觀智。近者靈芝律師之辯論。
何以尚之。洧上老法華。初從明智法師而
生信。後頗從容於靈芝云待制道號老法華。亦曰天台教。僧後見盡心於
[004-0209b]
吾道矣


淨土餘說草庵法師道因



經有云彌陀是法界身者。有六十萬億那由
他由旬身者。有丈六者。有八尺者。有城廣十
千由旬者。有浴池廣八萬四千里者。有疑城
者。有邊地者。有胎宮者。飯有食者。有華葉二
百五十由旬者。有大如車輪者。有父母者。有
魔王者。有不嚴土如釋迦者。然諸經論。往
往更有不同者。豈一時赴機之權耶。曰安可
謂之權乎。且吾釋迦王三千大千世界。則此
一四天下果報。尚且有殊。豈諸國皆同乎。應
身同居。其猶若是也。矧三身四土乎。況彌陀
攝受十方念佛眾生。高下淺深。抑亦不等。恐
不啻大千界而已。豈止十千由旬之局哉。又
況三身四土乎。由是而知。不同之說為若此
也。然諸經論。不明言之者。既欲使行者專注
一境。所以不必多及之也。矧如向所敘者。即
多及之相乎。然此唯四明深達之。甞解五濁
輕重同居淨穢曰。此淨甚通。須知別意。如
四教初心及戒善者。皆能五濁輕薄。感同居
淨。今圓觀輕濁。依正最淨。比於餘經修眾善
行。其相天殊。他聞此說。以謂四明是何義
歟。夫金翅噉龍於九淵。貫于七金。棲息於鐵
圍之上。井蛙信之乎。


淨土自信錄記無功叟王闐



余觀如來東流之教。若直指本心令人究理
之說。有識者既已信之矣。而庸鄙之徒。亦無
敢議者。及乎示淨土論往生。則人莫不懷疑
焉。且眾生本心。具四淨土。曰凡聖同居。曰方
[004-0209c]
便有餘。曰實報無障礙。曰常寂光。如凡聖同
居者。在具縛凡夫。即可依之。其餘三土。至斷
惑聖人。始獲證入焉。往生一門有二淨業。曰
正觀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備修萬行善也。正
觀與助行並進。則達四淨土。止有願等事善
者。近生凡聖同居。而遠作上三土之因也。以
此論之。則淨土者。正是究理菩薩所登境界。
而兼容悠悠眾生迴向漸修耳。彼信如來直
指本心令人究理之說。而疑其示淨土論往
生者何哉。大抵眾生本心。體無一法有形。用
無一相不備。彼不知之。謂直若太虛寥曠無
復依正莊嚴。又助行以正觀為主。正觀以助
行為輔。二者相待而立。似反而符。彼不知之。
謂究理忘緣。則何須加願。加願往生則有妨
究理。況復淨土具有四品。其往生者。上至究
理菩薩。下及漸修眾生。則何類不收。何機不
攝。彼不知之。聞聖師高僧往生。則自甘絕分。
見婦人童子念佛。則恥從其事。噫如來之稱
讚淨土也。其意若曰。淨土自他凡聖因果。即
眾生之自心耳。往生淨土易。自信自心難。
當時十方諸佛。知其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由是舒舌勸信。既而如來又喻之。使信受焉。
則大覺垂慈之旨。於斯可見。而眾生終不信。
是可歎也。一日客有訪余以淨土教者。甞隨
其所詰。而論說之矣。暇時編次成書。得十問
答。名曰淨土自信錄。或見或聞。或依或違。不
動娑婆。即歸極樂。此余之志也。四明無功叟
王闐記。


淨業專雜二修京師比丘善導


[004-0210a]


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者有何
意耶。答眾生障重。境細心麁。識颺神飛。觀難
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
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
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
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
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
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
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
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念報佛恩
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
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
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
不至心者。千中無一。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
自思量。已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坐臥。
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在
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
劫。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不退生死。豈不
快哉。


辨橫竪二出桐江法師擇瑛



 竪出者。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
修六度萬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須自有才
學。又如歷任轉宮。須有功効。橫出者。念佛
求生淨土。譬如蔭敘。功由祖父他力。不問學
業有無。又如覃恩普轉。功由國王。不論歷任
淺深。於橫出中。有定散二善。故善導和尚立
專雜二修。雜修者。謂散漫修諸善業。迴向莊
嚴也。專修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禮。
口須專稱阿彌陀佛。不稱餘號。不誦餘經呪。
[004-0210b]
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修餘觀。若專修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雜修者。百中或
得一兩人生。千中或得三五人生。今見世人。
有一日禮阿彌陀佛三千拜者。日稱阿彌陀
佛十萬聲者。有晝夜習坐專想阿彌陀佛者。
並有感應。斯可驗也。


晨朝十念法天竺懺主遵式



修淨業者。須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
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氣為一念。如是十
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
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
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
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
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唯將不廢。自要
其心。必生彼國。作此念已。發願迴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
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
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
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今自
憶此生已來。不造逆罪不謗大乘。願此十念。
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
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
無貪戀。心不倒散。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
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
見佛。即開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
提願。


念佛方法同前



夫大覺世尊。以四種法度諸眾生。一者示現
[004-0210c]
相好。令觀察者發菩提心。二者示現說法。令
得聞者開悟入道。三者示現化事。令見聞者
獲諸法利。四者名號流布十方。令其聞者執
持繫念罪滅。善生而得度脫。今言念佛者。或
專緣三十二相。繫心得定。開目閉目。常得見
佛。或但稱名號。執持不散。亦於現身。而得見
佛。此間現見多。是稱佛名號為上。如懷感法
師。一向稱阿彌陀佛名號。而得三昧。現前見
佛。故今普示稱佛之法。必須制心不令散亂。
念念相續。繫緣名號。口中聲聲。喚阿彌陀佛。
以心緣歷。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繫。若百聲若
千聲若萬聲。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等。但是
稱佛名時。無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口相
續。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
不然者。滅罪良難。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
則易定。三昧易成。故感法師決疑論中。引大
集日藏經云。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論釋
曰。大念者。大聲稱佛也。小念者。小聲稱佛
也。斯則聖教。有何惑哉。奉勸今諸學人。唯須
厲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稱佛。遂多馳散。此
乃學者方知。非外人能曉也。此又與天台智
者大師。釋觀經中罪人。臨終十念稱佛。滅地
獄火得生淨土。其意宛同。如云是心雖少時。
而力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是心名為
大心。不惜身命。名為健人也。彼云大念。此云
大心。彼云厲聲。此云猛利不惜身命。彼云小
聲多散。此云勝百年願力。豈非皆令猛利。大
聲稱佛。雖少而功多。若小聲稱佛雖多而功
少。故云十念能勝百年。今時多見世人。稱佛
[004-0211a]
都不精專。散心緩聲。遂致現世成功者少。臨
終感應事稀。故今特示此法切勸。凡念佛
時。一心不亂。高聲唱佛。聲聲相續。不久成功
也。


挍量念佛功德同前



大般涅槃經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養一
切眾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
之一。假使鍛金為人。車馬運載。乃至眾寶各
滿百數。以用布施。不如發心向佛舉足一步。
假使有人。以大象車。盡載大秦國中種種珍
寶及以瓔珞。數各滿百。以用布施。猶亦不如
發心向佛舉足一步。若以四事。供養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眾生。猶亦不如發心向佛舉足
一步所得功德無量無邊已上經文普勸在家信心
士女。每日晨朝。著衣淨心。瞻禮佛像。如見真
佛無異。莫令一日空過。設使公私忙急。亦須
標心。略入佛堂。燒香頂載。所貴舉一步向
佛。若有閑暇。朝暮莫捨。不拘早晚。請觀一
念念佛。及舉足向佛一步功德。如此殊勝。何
況步步念念。旋繞念佛。所滅罪障。所得功德。
不可思議。


往生坐禪觀法同前



欲修往生觀者。當於一處繩床西向。易觀想
故。表正向故。加趺端坐。項脊相對。不昂不
傴。調和氣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觀門。經論甚
多。初心凡夫。那曾遍習。今從要易想。略示二
種。於二種中。仍逐所宜。未必併用。其有於餘
觀想熟者任便。但得不離淨土法門。皆應修
習。所言二種。一者扶普觀意坐已自想。即時
[004-0211b]
所修計功。合生極樂世界。當便起心。生於彼
想。於蓮華中。結加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華
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作眼
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
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要
與十二部經合。作此想時。大須堅固。令心不
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見。經久乃起。二者直想
阿彌陀佛丈六金軀。坐於華上。專繫眉間白
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
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淨
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
時。停心注想。堅固勿移。然復應觀想念所見。
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
一如鏡中面像。如水現月影。如夢如幻。雖空
而亦可見皆心性所現。所有者即是自心。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即癡。無
想即泥洹。心有心無。皆名有想。盡名為癡不
見法性因緣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異。非
縱非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
三昧。久而乃起。


念佛修心術山堂法師彥倫



諸大乘經勸生淨土。因通二種。一定二散。定
謂即心觀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
我心空故。如來本空。我心假故。如來宛爾。我
心中故。如來絕待。或想蓮華開合我居其中。
合表即空。開表即假。四微體同。即表中道。故
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
中。是故我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種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乃如來
[004-0211c]
親示唯心三昧。圓常觀體。了彼淨土生佛依
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為觀。心外
無佛性外無土。觀之不已。證無生忍。二者散
善。用純實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亂。繫念彌陀。
一日七日。聲聲不絕。念念無間。經云。執持名
號。一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然事想彼國。但無三觀
名散善耳。故三種淨業迴向願生。咸登極樂。
吾祖智者云。根有利鈍。行有定散。觀佛三昧
名定。修餘善業說以為散。散善力微。不能滅
除五逆。此經明觀故得往生。是知。若定若散。
或鈍或利。皆淨土因。咸趣無生。永無退轉矣。


寶王論揀示往生義草堂禪師飛錫



問學佛道者。心散難檢。今欲一以貫之。專西
方念一佛。踐不退地。袪有漏心。乘扁舟於
黃金之池。禮彌陀於白玉之殿。以通三世。希
沾九品。不亦可乎。對曰。龍樹十住婆沙論
云。菩薩道有難行行。如陸地乘舟也。有易行
行。如水路乘舟也。阿彌陀佛本願之力。若人
聞名。稱念自歸彼國。如舟得水。又遇便風。一
舉千里。不亦易哉。則釋迦如來父王眷屬六
萬釋種。皆生極樂土。蓋佛與此界眾生緣深。
故專注一境不亦良哉。


問世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為
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
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一息不還屬後世
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
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
烟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
[004-0212a]
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


問一念十念往生淨土。何者為正。對曰。但一
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也。如佛所說。謗佛
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業成。墮
無間獄。猶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淨土。亦一
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
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
不須兩念。豈要至十念哉。又一念者如經云。
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斯皆
一念非十念也。又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
皆得往生。觀經十念。良有以也。蓋為遘疾尫
羸。力微心劣故。須十稱彌陀。以助其念。若心
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猶栽植絲髮其茂百圍
也。問方等經中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
毫兼稱佛號以祈勝定。既契之後。心佛兩忘。
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
聲喧里巷。響震山林。然後為道哉。對曰。誠如
所問。聲亦無爽。試為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
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然飄飄然。無定。
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
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
氷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其義二也。遠而說
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瀝而雨空。若指
諸掌。皆聲致焉。其義三也。如牽木石重而不
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軍相
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
其義五也。具斯眾義。復何厭哉。未若喧靜兩
全止觀雙運。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
則兼忘心佛。誠如所問矣。故廬山遠公念佛
[004-0212b]
三昧序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察夫玄音之
扣。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
妙。其孰能與於此歟。言明證者。未若華嚴經
偈。云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
而不聞佛名。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芽。猶春
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念佛方便文司諫江公望



公嚴州人。智識高明。少年登第。崇寧初直
言極諫。名著當時。酷好宗門。參善知識。蔬
食葛衣。砥節礪行。晚年專修淨業。悟入念
佛三昧。有念佛方便文。刻石流布。指導群
生。宣和末知廣濟軍。一日不疾。跏趺而
化。知其為淨土之歸矣。其文曰。


出出世間之法。欲得成辦省力。莫若繫心一
緣。秖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若出聲。不
唯曰久。耗乏臟氣。齒舌擊磕。心念隨動。耳根
承攬。分別識生。聞性內搖。隨出不反。是三
成勞。積久或怠。若秖心念不作音聲。心機
潛伏。未得慧照。安事反聞。外機不抽。內對不
出。沈濁昏住。易成廢忘。有巧方便。無用動
口。不出音聲。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
應。隨心應量。循業發現。舌意根下。念念之
中。便有阿彌陀佛四字。音聲歷歷可陳。聲不
越竅。聞性內融。心應舌機。機抽念根。心竅在
舌。擊擊竅聞。機機念復。寄竅在耳。從聞入
流。聞皮精元。寂聞聞性。是三融會。念念圓
通。肉團心現本性彌陀。五濁身遊唯心淨剎。
久久遂成唯心識觀。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
生。心心無所。六根杳寂。諸識消落。法法全
[004-0212c]
真。門門絕待。瞥爾遂成真如實觀。初機後學。
唯除賓客寒溫時。大小便利時。可暫停念。如
或未免葷茹睡臥。未至昏瞑。乃至營辦家
事。種種作務。自不用捨。亦自不相妨礙。心口
念念聲聲。稱誦勝號。更有甚邪思惡慮。敢萌
於心。自然純一無雜。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
繼。不過旬月。便成三昧。所謂是心作佛。是
心見佛。是心是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
展之流。善觀方便。釣臺江公望述。


念佛方法。當如慈雲懺主及寶王論所示。
江公著迷。亦可別收一機。蓋悉檀遍被。無
不可者。


無常院安彌陀佛像出無盡燈



華嚴賢首品曰。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
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
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令見佛者一捨
命不恐。二惡道不畏。又要臨終勸者。智論二
十八云。臨終少時。能勝終身修行之力。以猛
利故。如火如毒。依西域法。祇園西北角。日光
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
貪染。見本房內衣鉢眾具。多生戀著。無心厭
背。故制令至別處。堂號無常。去者極多。還反
一二。即事而求。專心念法。其堂置一立像。金
箔塗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舉。左手中繫
一五彩旛。脚垂曳地。當安病者。在像之後。左
手執旛脚。作從佛往生之意。瞻病者燒香散
華。鳴磬助稱佛名。莊嚴病者。乃至若有屎尿
吐唾。隨有除之。亦無有罪。況佛無愛憎。但有
[004-0213a]
歸投者。無不拔濟。更為病者。隨機說法。命終
恒在佛所。不得移之。若神游大方。去留無礙
者。置之言外。不爾勉旃斯行。


臨終正念訣京師比丘善導



知歸子致問於淨業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
生死。一息不來。乃屬後世。一念若錯。便墮輪
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雖明。
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家人惑
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逕之方。俾脫
沈輪之苦。師曰。奇哉斯問之要也。凡人臨命
終時。欲得往生淨土者。須先準備。不得怕死
貪生。常自思念。我現在之身多有眾苦。不淨
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即得往生淨
土。受無量快樂。見佛聞法。離苦解脫。乃是稱
意之事。如脫臭弊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
身心。莫生貪著。纔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
常。一念待死。須囑家人看病人。往來揖問人。
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雜閑之
事。家緣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呪願安
樂之詞。此皆是虛華不實殃及之語。及至病
重。命將不可之時。家人親屬。不得來前垂
淚哭泣。發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
念。但教記取阿彌陀佛。一時高聲。為我念佛。
守令氣絕。待氣盡了。方可哀哭。更或有明解
淨土之人。頻來策勵。其理最佳。若如此者。千
萬往生。必無疑慮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當
信而行。問求醫服藥應不用耶。答此但論用
心矣。其藥醫療不妨自求然藥只能醫病。豈
能醫命耶。命若盡藥豈奈何。問神祇禍福求
[004-0213b]
禱如何。答人命長短生下已定。何假鬼神延
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殺害眾生。祭祀神
鬼。但增罪業。倍結冤讐。反損壽矣。大命若
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無所濟。切宜謹
之。當以此文帖。安堂前喫食之處。及來往要
路之間。令時時見之常記於心。免見臨危忘
失。問平生不曾念佛者。還用得否。答此法僧
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矣。
余多見世人。於平常時念佛禮拜。發願往生。
及到病患臨終。但只怕死。都不見言此事。直
待形消氣絕識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賊去
關門。濟何事耶。而況死門事大。須自著便宜。
一念蹉跎。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


命終請僧念佛感應 出寶珠集集傳姑蘇法雲講主


息陰集


近時姑蘇長老悟公。退居陽山。併絕世緣。日
常念佛。嘉其專志。借問何緣致此篤信。悟忻
然云。頃寓萬壽。遇集維那厥疾不瘳。餘資二
次請眾念佛。命終後居眾寮中。譏其傲慢。入
堂將臥。聞梁上云。集生淨土。驚駭佇思。疑無
淨業。奚得往生。斯須復云。臨終兩次眾念佛
故。嗟嘆良久。自此投誠。余聞悟說已因思。道
氤法師對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賢十聖。亦
不能測。則知塵世人。難以識情圖度。但當仰
信而行。斯可矣。


還丹一粒。點鐵成金。真理一言。革凡成聖。
彌陀教觀。真點鐵成金之妙藥也。彼佛自
塵點劫來修行。成身成國。發四十八願。終
能克果。威德光明不可思議。觀經一聞佛
[004-0213c]
名號。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至於五逆十
惡者。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十念。即得
往生。是知。請眾念佛。宜有此顯應。奈何世
人。不知念佛是點鐵成金之藥而求往生。
雖知者亦不能起大深信。因循怠忽。甘心
五濁。流轉生死。枉受諸苦。實可憐憫。人
之安健之時。能請眾念佛。懺罪解冤。為
往生決定之法。況當疾革之際。恐怖生死
之時。而能勇猛發心。請久修淨業人。大作
佛事。以助西往。實為要門。觀集維那臨終
念佛事。誠為世人之龜鑑云爾。


入觀睡時發願見佛出大藏集諸經禮懺儀



修淨業者。凡入觀與睡時。應先起立合掌。一
心向西。十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
竟。次對佛發願曰。弟子現是生死凡夫。罪障
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
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哀
憫。垂手接引。弟子不識彌陀世尊身相光明。
願佛菩薩。示現身相及彼世界莊嚴等事。說
此語已。一心正念。即便入觀及睡。或有於正
發願時見諸瑞相。或於觀中得見。或於睡夢
得見。此願比來大有現驗。不能具述。惟勵意
行之者。方信不虛。


慶懺禮佛會疏草菴法師道因



右伏以。彌陀依眾生心而發現。眾生依彌陀
智願而出纏。應外無機。即眾生心中之諸佛。
機外無應。乃諸佛心中之眾生。生佛一如。感
應同致。百非皆遣。四運俱推。如是則念念不
生疑。聲聲皆解脫。欣逢妙事。願結勝因。裒聚
[004-0214a]
資糧廣邀緇素。大眾之道心俱發。十年之勝
集偶圓。內外欣歡。恭伸慶懺。伏惟彌陀慈父
釋迦導師。一折一攝。而共熟機緣。無黨無偏。
而同成勝業。所冀遠近情盡。淨穢見忘。不待
彌勒之下生。速證寂光之上品。鐵鉤鉤象。盡
陪蓮社之游。蠟印印泥。即預華池之上。投身
殞命。刻骨銘肌。上扣洪慈。仰惟昭鑒謹疏。
樂邦文類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