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15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宋-元照 (master)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下



【【疏】第二正示行法分三段初至彼國簡餘善不生
若有下二正示修法我見下三結顯勸意。
△初中。】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疏】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
【記】行
法揀餘善正釋中初立義。


【疏】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
一切福業。
【記】所下正揀。


【疏】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
【記】若
無下揀非施戒等行皆可莊嚴但無信願為今所
揀。


【疏】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
善根多福德也。
【記】若依下顯是既能執持信向願
求無不具足故稱多善。


【疏】昔作此解人尚遲疑。
【記】引據中初二句敘昔人
疑。


【疏】近得襄陽石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
【記】近
下四句敘後生信。


【疏】彼云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
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
根多福德因緣。
【記】彼云下正引文據。


【疏】彼石經本梁陳人書至今六百餘載竊疑今本
相傳訛脫。
【記】彼石下較經得失梁陳乃南朝兩國
[003-0529c]
之名朝散郎陳仁稜書碑在襄州龍興寺本朝殿
撰李公諱友聞字季益甞守官於彼持此經皈錢
唐疏主得之喜不自勝遂復刊石立于靈芝大殿
之後續因兵火焚毀悲夫逆推梁陳去晉未遠可
驗得真今本既經六百餘載中間傳寫訛脫可知。


【疏】二中分三初至不亂專念持名其人下二臨終
感聖是人下三正念往生。
△初中。】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
日一心不亂。」


【【疏】初二句索持機不簡男女。
【記】修法持名中初科
經云若有等者若乃不定之詞經屬化教開導信
解或違或順任彼機緣不同制教必須遵行順則
無過違則結犯所以疏科若有男女謂之索機。


【疏】次二句勸信受或披經典或遇知識聞必生信
信故持名。
【記】經云聞說執持等者良由一切眾生
誰無一毫善種但以宿業障深不能開發是故疏
推披教典遇知識以為信受之緣聞即聞慧信則
[003-0530a]
思慧持即修慧從聞思修往生決矣。


【疏】次七句示期限一日七日隨人要約今經制法
理必依承若準大本觀經則無日限下至十念皆
得往生十念即十聲也。
【記】今經期限雖至七日亦
非定制故皆云若但取成功為要然此制法不延
不促疏勸依承大本觀經既無日限下至十念攝
機雖寬猶恐下根不成行業後句義見次科。


【疏】後一句教繫想。
【記】正明淨業中初句指經文。


【疏】此一句經正明成業。
【記】次句點經意。


【疏】先須斂念面向西方合掌正身。
【記】先下教方法
初三句示修儀。


【疏】遙想彼佛現坐道場依正莊嚴光明相好。
【記】遙
下想勝境。


【疏】自慨此身久沈苦海漂流生死孤露無依。
【記】自
下令慨責。


【疏】譬如嬰兒墮在坑穽叫呼父母急救危忙。
【記】譬
下舉事顯。


【疏】一志依投懇求解免聲聲相續念念不移。
【記】一
下勸用心聲即口業念即心業心口相應功不虗
喪故曰相續不移。


【疏】雖復理事行殊定散機異皆成淨業盡得往生。


【記】雖下結成業。


【疏】不然則無記妄緣定成虗福耳。
【記】不下顯無功
孤山判此經屬散善霅川據此句經別立四科廣
[003-0530b]
破略云今經一心不亂新譯經云繫念不亂如說
修行等云何散善而解此文且觀音經云聞觀世
音菩薩一心稱名皆得解脫疏曰聞即聞慧心無
所依即思慧一心稱名即修慧此文雖窄三慧意
顯又曰稱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想相續不
間如請觀音繫念數息等名事一心若達此心四
性不生無心無念與空慧相應等是理一心況彼
無不亂二字智者尚作空慧相應釋之今經顯云
一心不亂何苦貶為散善乃至若但事無理則抑
大士三昧之心若唯理缺事則絕初心念佛之行
云云霅川之說其義頗優雅合今疏故略錄之。


【疏】善導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有何
意耶。


【疏】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
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
故相續即生。


【疏】又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
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
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記】初問中欲示持名最勝
故挾世情而申教意玄義有此問答故今引用初
約鈍根障重易修答次約彌陀本願攝受答余今
經執持名號但被障重眾生應屬散善麤行耶。


【疏】問達法本空心淨土淨何須念佛求生淨土。


【疏】答若真達理語默皆如不礙修持何妨念佛。
【記】
[003-0530c]
二問中達法者達即觀照法即十界依正心境等
法觀智一如萬法俱空豈有心土念佛求生之別
耶答中對簡偏邪故曰真達良由理無所存徧在
於事若或棄事談理則成斷滅之見應知理事一
體二名理外無事事外無理畢竟平等無非法界
若此妙達何往不通終日修而未甞修終日念而
未甞念故曰無礙等語默即事理也。


【疏】若貶念佛未曰達人。
【記】若貶下二句疊計交責。


【疏】何以然者既達法空則不住於相。
【記】何下覆示
真達初句徵起既下正示即約三諦以彰妙理初
二句了達諸法本性空寂相即非相蕩一切法何
甞住相即真諦也。


【疏】既常念佛則不滯於空。
【記】次二句雖達法空法
法宛然非相即相立一切法何甞滯空即俗諦
也。


【疏】超越二邊從容中道。
【記】非真而真非俗而俗即
遮而照即照而遮遮照同時真俗不二故曰從容
即中諦也然此三諦說有前後用在一心能知此
[003-0531a]
者可謂真達。


【疏】念念契合彌陀法身聲聲流入薩婆若海。
【記】念
下四句明觀契境彌陀法身即是三德秘藏薩婆
若翻一切智即佛智也深廣莫測喻之如海既達
三諦任運自與秘藏佛智相冥相即故云契合流
入也。


【疏】臨終決定上品上生。
【記】臨下二句明因趣果所
以決定上品上生者以由上品必發三心至誠即
今中諦深心即真諦迴向發願即今俗諦與彼三
心宛然符合上品上生故無疑矣。


【疏】豈非心淨佛土淨乎。
【記】豈下二句決前問意。


【疏】故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
得此乃真無生非謂生法外別有無生也淨名云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
生即斯謂也。
【記】故下引證莫非三諦熾然求生俗
諦也生體叵得真諦也真俗無偏中道也此下點
示即前真達淨名論中自引準上可解。


【疏】問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須念他佛耶。


【記】三問中世人不知佛有巳未妄認經中心是之
說遂起上慢更不進修故引觀經而為決破。


【疏】答祇由心本是佛故令專念彼佛。
【記】答中初二
句就問通答。


【疏】梵網戒云常須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巳
成之佛。
[003-0531b]


【疏】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彌陀佛者巳成佛也。
【記】梵
下別分巳未佛雖是一修性不同汝執心是乃性
具佛全體在迷如玉蘊石似金雜鑛豈可下凡濫
同上聖故曰汝心未成佛也一切諸佛全性起修
修極性顯安住秘藏證大涅槃如無瑕玉似純淨
金能施大用攝化眾生故曰彌陀巳成佛也。


【疏】未成之佛久沈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巳成
之佛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為物護。
【記】未下八句
雙顯過德。


【疏】是故諸經勸令念佛即是以巳未成佛求他巳
成佛而為救護耳。
【記】是故諸經下正示經意成上
由心是佛令念彼佛之語。


【疏】是故眾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
輪迴去佛遠矣。
【記】是故眾生下躡前反顯勸令修
進。


【疏】問四字名號凡下常聞有何勝能超過眾善。
【記】
四問中據前行法屢示稱名是多功德今附淺識
再顯勝能初二句牒計次二句詰問。


【疏】答佛身非相果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體。
【記】
答中初四句通示立名所以非相即法身經云佛
真法身猶若虗空果德即應身上冥下應即報身
三身三德高不可仰深不可測非是凡夫心力所
及故立嘉名以召其體是則一稱名號三德全彰
豈謂常聞輒生輕慢。
[003-0531c]


【疏】十方三世皆有異名。
【記】十下二句泛舉諸佛名
同。


【疏】況我彌陀以名接物。
【記】況下二句別彰彌陀最
勝。


【疏】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
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
【記】是下顯示誦持
益大為種除罪現因也獲證菩提來果也。


【疏】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記】信下躡意結皈
上科。


【疏】華嚴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疏】藥師經云若彼佛名入其耳中墮惡道者無有
是處阿難諸佛境界誠為難信皆是如來威力非
聲聞支佛所能信受唯除補處菩薩耳。


【疏】占察經云欲生他方現在淨土者應當隨彼世
界佛名專意念誦一心不亂決定得生彼佛淨土
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
等。
【記】華下連引三經證成。
[003-0532a]


【疏】餘諸佛名聞持尚爾況我彌陀有本誓乎。
【記】餘
下舉彼況此。


【疏】末俗障重多忽持名故委引聖言想無遲慮也。


【記】末下斥世申意。


【疏】二感聖中。】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疏】其人下是人并指上文執持名者。
【記】感聖中初
科初點經文。


【疏】臨終攝引彌陀本願大經云十方眾生至心發
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
人前者不取正覺。
【記】臨下引本願可解。


【疏】聖眾現前亦有多別。
【記】次科初二句總標。


【疏】或真佛化佛觀音勢至隨其品位委在觀經。
【記】
或真下別示隨其功行感見不同。


【疏】或謂臨終見佛以為魔者或云自心業現實無
他佛來者。


【疏】斯蓋不知生佛一體感應道交。
【記】斯下顯正眾
生諸佛同一覺源諸佛心內眾生新新造業眾生
心內諸佛念念證真全佛是生全生是佛故云一
體感則屬生應則屬佛既即一體所以眾生感自
心之佛諸佛應自心之生性惡相關感應一際故
云道交。


【疏】自障障他為過不淺如別所明。
【記】自下結斥如
別明見觀經疏。
[003-0532b]


【疏】三正念中。】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疏】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
【記】正
念中初通示善惡古德云過現積集善惡業緣每
至臨終咸來嘖報臨終惡念增盛則眾惡皆現牽
生惡道臨終善念增盛則眾善皆成牽生善道故
云無不發現。


【疏】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
【記】或
下別示惡相一無善種故起惡念二無正信故起
邪見三恩愛深重故生繫戀四苦惱逼迫故發猖
狂。


【疏】惡相非一皆名顛倒。
【記】惡下二句總結顛倒顯
不顛倒。


【疏】因前誦佛罪滅障除淨業內熏慈光外攝脫苦
得樂一剎那間。
【記】因下正釋經文心不顛倒誦佛
修因也罪滅障除威惡也淨業內熏生善也上並
自力慈下三句即假他力求生淨土雖云他力必
由自力方能感他父子相遇啐啄同時切莫專倚
他力而失自行勉之勉之。


【疏】下文勸生其利在此。
【記】下文勸生即經我見是
利等問所修淨業是有是無在何處所無則枉費
精神試垂定當問雖云莊嚴淨土未審如何莊嚴
請示其相問臨終往生為識神潛邁為佛來攝持
二俱有過問往生之人是何形狀為有為無二俱
[003-0532c]
有過問此土陰壞彼土陰生生彼之陰復與中陰
何別聊陳五問擊發同修於此無疑往生決矣。


【疏】三結顯中。】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
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我見是利即躡上科故說此言覆示前段正報
中文對文可見。
【記】結顯中即躡上科者即指行法
中專念持號臨終感聖正念往生之文覆示前段
者即指化主名號徒眾莊嚴故云正報中文前結
勸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此中又云聞是說者應
當發願故云覆示。


【疏】大段第三勸信中三節初至佛所說引諸佛同
讚勸若有人下二約三時因果勸如我今者下舉
諸佛互讚勸初中又二初至之利指前自讚東方
下次引諸佛讚。
△初中。】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
利。」


【【疏】如前所說依正殊特持名脫苦。
【記】第三勸信自
[003-0533a]
贊中依正殊特即二報莊嚴也持名脫苦即正示
行法也。


【疏】莫非彌陀大悲願行從因至果功德利益殆非
心思口議所及。
【記】莫下正釋當科不可思議功德
之文也。


【疏】二中又二初盡六方正列於汝意云何下釋經
名。


【疏】初中但列六方若依唐譯則列十方。
【記】佛讚總
示中初三句對二經廣略。


【疏】今謂但舉六方四維自攝但言略耳。
【記】今下示
今略攝廣。


【疏】下諸佛名相承不釋。
【記】下下明釋佛名上二句
點古不釋。


【疏】今以義詳或從色相或取言音或約行業或從
譬喻。
【記】今下明今義詳。


【疏】大略不出果德三身收無不盡文或偏舉義必
兼含。
【記】大下約身總收。


【疏】初東方分二初敘現通二引讚詞餘五例此更
不重分。
△初中。】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
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
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阿閦鞞此云不動法身體寂無遷變故。
【記】東方
佛名中初佛初約果釋。
[003-0533b]


【疏】若就因行毀譽敬慢同一如故。
【記】次就因釋毀
譽口業也敬慢身業也八風不動物我兩忘故曰
一如。


【疏】次列三名皆從喻名眾山之中須彌最勝諸佛
法身超過諸法初言相者其狀同也次言大者出
過喻也三言光者光則表智法兼報也妙音說法
稱機即應佛也。
【記】次三莫非法身但從喻別後佛
從應可見。


【疏】河沙佛土略列五名故云如是等。
【記】土若河沙
佛亦復爾不可備舉故云等也梵語恒伽又云兢
伽翻天堂來應法師云此河從無熱惱池東面象
口流出入于東海其沙至細與水同流以手掬之
則沙隨水去三千大千且據娑婆一化為言一須
彌山一日月一四天下并上六欲梵世為一世界
如是一千名小千千倍小千名曰中千千倍中千
名一大千世謂三世界即界分上下八方也。


【疏】各於其國者正當釋迦說此經時十方諸佛同
時勸讚令信是經。


【疏】若據諸佛言無虗妄但由眾生障重信難故現
舌相表示誠言。


【疏】諸佛常舌上至額際今此現起長廣量等隨宜
大小何止大千乎。
【記】智論問曰世尊大德威重何
故出廣長舌似如輕相答今欲口說難信難解之
法是故出舌相為證必真實也問各於其國出舌
[003-0533c]
所覆大千屬誰化境答彼佛讚此即知此佛化境也。


【疏】次引讚詞。】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
護念經。」


【【疏】當信是句絕。
【記】次贊詞中初分句。


【疏】稱讚下即經本題上句指前釋迦所說下二句
如後經文所解。
【記】稱下示本題總三句上句八字
釋迦所說者即前經文依正莊嚴持名修法等故
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下二句指後即六方佛後
徵示何故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等然此一題六方
諸佛所說若其初句猶是釋迦自語經云如我今
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疏】餘見題中下五並同此釋。
【記】餘下指前釋題下
下例同後不釋故。


【疏】二南方中。】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𦦨肩佛
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
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003-0534a]


【【疏】日月燈三皆破闇或次對三身次單喻智德。
【記】
南方五佛第一從喻二義初對三身日即法身月
即報身燈即應身或可配於三智次單喻智德者
一即三故。


【疏】名聞光者名聞十方如光遍照。
【記】第二法喻雙
舉。


【疏】大𦦨肩者言相則兩肩光𦦨在智則雙照真俗。


【記】第三兩肩光𦦨表顯真俗二智。


【疏】須彌燈者山燈即喻法報二身。
【記】第四山燈雙
喻須彌高出法身德也燈能破暗智慧也。


【疏】無量精進從行為名方便度生未嘗暫懈眾生
無量悲智亦然。
【記】第五無量精進對機顯行解脫
用也。】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
護念經。」


【【疏】三西方中。】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
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
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
實言。」


【【疏】前三皆名無量初即壽命二即相好三即所證
法身無上故喻如幢。
【記】西方七佛一二壽命與相
皆從報德第三幢喻高顯法身最上故。


【疏】大光大明並喻佛智自行化他破障除惑。
【記】大
[003-0534b]
光大明二皆以光顯智光能破暗智能斷惑。


【疏】寶相者應佛相好如寶可貴。
【記】寶相法喻雙舉
其相端嚴如寶尊貴。


【疏】淨光者亦即法報。
【記】淨光者智光純淨惑暗無
餘故。


【疏】問初無量壽即是彌陀若自勸讚於義非便答
同名甚多必非極樂法藏所成之彌陀。
【記】次決疑
不應自讚故答中且如彌陀對問顯意須知諸佛
皆有同名同號如法華二方同名日月燈明壇[紇-乙+暴-日/共]
有八百億同名釋迦等。】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
護念經。」


【【疏】四北方中。】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
佛綱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
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𦦨肩同前但無大字最勝音同上妙音。
【記】北方
五佛初二指同。


【疏】難殂者法身堅密不可壞故殂音敘又音疽壞
也。
【記】三即法身不可壞者遮那法體眾魔一切不
能沮壞故。


【疏】日生者如世晨㬢破晦暝故。
【記】四中如日照世
應身德也。


【疏】網明者法門交暎如帝網故。
【記】第五網明三昧
[003-0534c]
法門如帝珠網互相交暎。】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
護念經。」


【【疏】五下方中。】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
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
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獅子者眾聖中尊故以獸王比焉又獅子一吼
獸聞皆死喻佛說法魔外消亡。
【記】下佛六今第一
從喻二義一以法身無上故諭如王次以應身說
法利機魔外消伏。


【疏】名聞名光義同前釋。
【記】二三同前南方一佛今
分二號。


【疏】達磨翻法單云法者所證法身軌持萬化故次
云幢者高出物表故三云持者任持常住故。
【記】四
與六華梵雖異無非法身五即法喻雙舉亦法身
德也。】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
[003-0535a]
護念經。」


【【疏】六上方中。】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
大𦦨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
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
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疏】梵音者梵即淨法音清朗眾樂聞故。
【記】上方十
佛第一音聲五六據色相第九從智解餘六並從
喻梵音清朗應身德也。


【疏】宿王者宿音秀星宿中王所謂月也經云眾星
之中月天子為第一。
【記】第二以月星釋義莫非居
尊並喻法身德初義見法華經亦如律序云眾星
月為最【疏】或可北辰居天中而眾星拱之而辰星
為宿中王亦喻法身出過諸法也。
【記】次義即論語
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疏】香上者眾德如香超諸菩薩更兼智德故云香
光。
【記】香上獨喻法身香光更兼般若。


【疏】𦦨肩須彌同前故不釋。


【疏】雜色寶華者以萬行因華嚴法身果德下寶華
德義亦同之娑羅此翻堅固冬夏不凋即喻法身
無變易故見一切義者洞達諸法甚深義趣。
【記】六
與八並以華喻六即萬行莊嚴法身八顯內德勝
妙第九即般若智報身德也餘名可曉。


【疏】諸佛果海德量何窮三世道同理無差異。
【記】結
[003-0535b]
誥中上四句歎諸佛果德高深佛佛皆同以海為
喻深廣無邊故。


【疏】隨機順物一相為名。
【記】隨下言各偏一相立名
有異。


【疏】以意裁量略如上解後賢披閱更試講磨。
【記】以
下示今釋隨相略顯示謙囑後。】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
護念經。」


【【疏】次釋名中分三初至念經徵前經名。】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上句巳見前文故但問下二句恐未曉故問釋
之。
【記】經名隨釋徵名中本題三句經文前後自明
上句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巳於前經見義下二未
明故茲徵顯。


【疏】舍利下二示義又二先敘聞持是諸下次明得
益。
△初中。】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
佛名者。」


【【疏】聞經受持者牒上二報莊嚴正明行法二大章
也及諸佛名者牒上引佛勸信第三一章初科所
引六方名也。
【記】示義聞持中聞即耳根受即意識
持即奉行總聞思修三慧也文中指前三大章其
義易領。


【疏】次得益中。】
[003-0535c]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
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諸佛護念直至菩提。
【記】得益中初至果號正釋
護念薄下推護念之因初中初句標文諸下疊釋。


【疏】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記念不令退失。


【疏】勢至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疏】大論云譬如魚母若不念子子即壞爛等。
【記】言
護念者不出慈悲二心護故不令魔嬈大悲也念
故不令退失大慈也魔有四種五蘊魔煩惱魔死
魔天魔今言嬈者且指天魔引經論二喻雖異其
義一也。


【疏】阿耨多羅此翻無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
覺即佛果號。
【記】阿下翻梵莫非果上三德無上即
法身超出一切故正等即般若之智不偏空有故
正覺即解脫之用覺圓滿故。


【疏】薄地凡夫業惑纏縛流轉五道百千萬劫。
【記】推
因中初四句敘昔迷即三道流轉薄音博逼也。


【疏】忽聞淨土志願求生一日稱名即超彼國諸佛
[003-0536a]
護念直趣菩提。
【記】忽下今修感佛正顯護念之意。


【疏】可謂萬劫難逢千生一遇誓從今日終盡未來
在處稱揚多方勸誘。
【記】可下疏主慶願初六句立
願修因在處讚揚自行也多方勸誘化他也。


【疏】所感身土所化機緣與阿彌陀等無有異。
【記】所
感下四句祈果。


【疏】此心罔極唯佛證知。
【記】此下二句結願求證。


【疏】是故下三勸信。】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疏】信我語者謂信教也如不信我十方諸佛豈虗
妄乎。
【記】勸信中信即能信之心教即所信之法通
指此經正宗行法也經中雙勸一信釋迦自語二
信諸佛稱讚。


【疏】次三時因果中初正示是故下二結勸。
△初中。】


「舍利弗若有人巳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
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於彼國土若巳生若今生若當生。」


【【疏】巳即過去今即現在當即未來。


【疏】發願是因生即是果三因三果別對可知。
【記】三
時因果中願因生果皆約三世言別對者巳願巳
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


【疏】欲顯淨土唯恐無願有願必生定無漏失。
【記】欲
下正示經中發願引生之意有願必生者華嚴云
唯此願王不相捨難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
[003-0536b]
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上示得生。


【疏】十疑論云生彼國巳悉得無生未有一人退落
三界為生死業縛等。
【記】十下引論顯生巳不退三
界生死業縛者以此土進修有退墮之失而顯淨
土惟不退也。


【疏】次結勸中。】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生彼國土。」


【【疏】若有信者簡彼不信任不發願自甘塗炭是誰
之咎。
【記】結勸中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經
乃化誘之教信與不信任彼機緣自甘塗炭者以
不信之失反顯能信之益泥塗火炭喻三惡道。


【疏】三諸佛互讚中二段初我讚諸佛彼下諸佛贊
我。
△初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疏】如我今者等即指前科六方勸信。
【記】諸佛互贊
中初我贊諸佛疏指前六方勸信且六方如來乃
勸眾生信受釋迦所說經文皆是釋迦贊於彌陀
今云稱贊諸佛者蓋諸佛雖各各於國稱贊釋迦
此土眾生無有知者仍是釋迦顯示故反為贊諸
佛也。


【疏】二中又二初出彼讚詞當知下二顯示誠實。

初中。】


「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
[003-0536c]
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
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疏】釋迦翻能仁即大慈垂應牟尼翻寂默即妙智
冥真合此為佛則三身備矣。
【記】贊我佛號中釋迦
姓也牟尼名也二皆翻梵成華即顯法報應三身
大慈垂應應身也妙智報身世冥真法身也。


【疏】佗不能為故甚難舉世未見故希有。


【疏】下列二難於此惡世修行成佛一難也為諸眾
生說此法門二難也。
【記】甚難總示中世間一切智
用不為甚難希有於惡世中得道證聖又能開示
眾生往生法門可為甚難可為希有。


【疏】初中娑婆亦云索訶此翻堪忍。
【記】娑婆梵語二
名奢切之異同翻堪忍。


【疏】悲華經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
【記】
引二經釋義單複不同初即眾生深著濁惡甘忍
眾苦。


【疏】準佛剎經有二義初義同上二云彼有行菩薩
[003-0537a]
乘者成就忍辱將護有情善自調伏若人加害悉
能含忍終不放逸故云堪忍。
【記】次即菩薩化他成
就忍智或遇違逆大慈悲心終不棄捨。


【疏】五濁亦云五滓又言惡者謂能具造十惡業故。


【記】五濁中濁則不清淨滓則雜穢惡則不善以惡
業不清淨故名濁滓稜嚴云譬如砂土投於清水
土失留礙水亡清潔汩然渾濁。


【疏】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時分下四濁聚在此時從
減劫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


【疏】見者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


【疏】煩惱者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也。


【疏】眾生者攬陰為人假名眾生。


【疏】命者剎那生滅催年促壽。
【記】劫波翻時分悲華
經云人壽六萬歲百年減一年至三萬未得為濁
二萬歲時濁之始也釋迦出世人壽百歲濁可知
矣劫濁為總四種為別二三總於利鈍十使身見
者於名色陰入界中妄計故邊見者執偏之心不
履中故邪見者邪心取理作闡提行故戒取者外
道邪戒或雖佛戒偏心堅執故見取者謬見涅槃
故引取無厭曰貪忿怒無慈曰嗔迷惑不了曰癡
自恃輕他曰慢迷心乖理猶預不決曰疑前五體
輕易斷故名利後五重濁難斷故名鈍四即五蘊
法聚為眾生假名五中催年促壽者新新生滅報
限不久故悲華又云寂意菩薩問佛其餘諸佛所
[003-0537b]
有世界清淨微妙今我世尊何因緣故處斯五濁
惡世成等正覺佛言吾以大悲願力故取此弊惡
不淨土耳。


【疏】第二難中念佛法門。
【記】二說法難中初至往生
顯法妙收機初二句疊法。


【疏】不簡愚智不擇豪賤不論久近不選善惡。
【記】不
下四句所攝之機愚智則性有利鈍貴賤則報有
強弱久近則功有淺深善惡則行有好醜。


【疏】唯取決誓猛信臨終惡相十念往生。
【記】唯下三
句感生行相臨終惡相即觀經下品下生地獄眾
火一時俱至等十念往生即下生中具足十念等。


【疏】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
可謂一切世間甚難信也。
【記】此則正顯難信之意
具縛者三惑全在故屠謂宰殺沽即酤賣如此惡
人止由十念便得超往豈非難信。


【疏】二顯實中。】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疏】承前二難則彰諸佛所讚不虗意使眾生聞而
信受。
【記】顯實中據經二難皆順世情言之後稱甚
者以濁惡成佛之難校其念佛少善能生極樂淨
土尤為甚也。


【疏】第三流通分正說既終眾喜受持展轉傳布遍
於四海垂於萬世故因眾散以為流通。
【記】大段流
[003-0537c]
通中初文八句正顯流通意一下疊釋經文初中
眾喜受持即前序所列之眾徧於四海橫廣也垂
於萬世竪深也因眾散為流通者他經或不同故。】


「佛說此經巳長老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
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疏】一切世間總收四部別舉三趣以決序文。


【疏】阿修羅此翻非天受樂如天懷諂同鬼從行為
名。
【記】疊釋中四部即天龍神鬼前序總云無量諸
天大眾今此別列天人阿修羅三眾故云以決序
文前別列聲聞菩薩今此但以等字總之阿修羅
翻非天釋義可見或翻無酒由於四天下廣採百
華醞于大海覬其成酒以魚龍業力酒不能成因
立誓斷酒故又翻無端正以形陋貌疎故大論此
一趣徧於五道楞嚴具有胎卵濕化四種不同今
此即上品修羅天趣所攝。


【疏】歡喜則出離有門信受乃憶持修習。
【記】聞所未
聞故歡喜宜得踐行故信受。


【疏】得法閧懷仰恩荷德傾誠展敬志願流通。
【記】得
[003-0538a]
下四句總釋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下

No. 420-B



此記足庵宗師淳熙年間撰至東方佛現通一科
示疾停筆因而順寂不及全帙聞者無不嗟惜雖
圓修超玄二記行世諸方講解病其文理未明罕
有承用由此疏亦湮塞寓疏三山慶遠庵因講
次二三子有請為續其後誠故為狂簡有玷於前
又豈非青蠅附於驥尾亦其一日千里也。
嘉定丁
丑上春中澣石皷法久


大宋國慶元府定海縣太丘鄉安期管三山里居住
奉佛抲仲瑜妻王氏百二十四娘妙一暨家春等捨
官會三十貫命工刊此記文全帙功德保安家眷成
就吉祥現生福壽彌高臨終往生安養四恩三有法
界冤親俱出輪回同生淨土大歲丁丑嘉定十年四
月既望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