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10 觀無量壽經義疏正觀記-宋-戒度 (master)



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中
四明龍山足菴沙門 戒度 述


第二揀濫通敘中初句標起諸下通敘多種葢由淨
土之名徧出諸經則與彌陀淨土一混故當揀辨且
下別舉謬傳初四句斥世妄引此下指其所出以下
示彼經意二委引聖教修成土中初維摩經彼佛國
品寶積長者請問菩薩修淨土行佛乃為說十七種
行今舉初後二種略却中間故云乃至經文稍廣試
檢閱之良以菩薩欲成佛果必於因地發行取土以
清淨心修清淨業故至果上感清淨土斯乃心淨土
淨之正說也如今安養彌陀因中發無相願修無作
行證無得果所感身土無非實相清淨境界所謂是
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豈與學空言無實行妄計心
淨者同日而語哉光明即讚歎品信相昔為金龍尊
王常發此願法華五百弟子受記品富樓那發跡顯
本之文淨名佛道品文並可解此下總結上引四經
[002-0392c]
皆是菩薩修淨土因則與果中勝用不同也現起中
初引維摩亦佛國品彼經前明取土之法舍利弗因
爾懷疑以謂心淨土淨世尊為菩薩時心豈不淨何
故國土穢惡如是佛即告言譬如盲者不覩日月非
日月咎我土本淨而汝不見於是螺髻螺髻即尸棄大梵此翻頂
乃有此語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梵王雖作此說

欲令身子親見佛即按地現起如寶莊嚴佛土即同方西
居土也爾時大眾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

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佛
言我土常淨若此為欲化斯下劣人故示現不淨土
耳復舉諸天共食為譬疏中略引故云乃至次涅槃
經文見第一卷末壽量品引今經中上下二文尋經
可見此下通點諸經故云皆是並為赴機暫時令見
驗非常定故云現起所下引文通證語出楞嚴彼云
身含十方無盡虗空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
轉大法輪法性土中二經巳如前引仁王則據究竟
修顯以說圓覺乃約平等性德為言修性雖殊理體
不別此下結顯會同果報土中壽量品偈葢由此土
全是報智功德所成四相不遷三災不壞故云劫盡
不毀等結略例通中上四句對簡諸下四句例通問
彌陀極樂豈非修成與前所簡何以異耶答前據菩
薩因地起行為言極樂雖是修成乃屬究竟果中勝
用又復一切佛土莫匪修成今此所簡祗恐名濫意
欲的指因為法藏果號彌陀修成之土逈與諸經修
[002-0393a]
成土別其實在此不在彼也。


辨廢立中標分五科並是修行之要古今建立不同
故須辨示不可籠通明福觀引古中初引經正文古
下次引昔分判次引斥中初牒彼引古疏文今下牒
彼引經會異韋下牒彼以前驗後觀下牒彼分釋二
名但今所牒與彼少異今試引之玄義云思惟者即
是觀前方便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地觀文
云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合思惟言正受
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即地觀
云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即合正受諸師將
思惟合三福正受合十六觀今謂不然何者如華嚴
經說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與此地觀文同
上皆彼文然華嚴異名人以檢文不獲尚或遲疑今謂不
可就經求其異名之文但據彼經明三昧處而作思
惟說者即是異名如輔觀記引華嚴十行品云功德
林菩薩入思惟三昧等合論三十七卷云所以名善
思惟三昧者離沈掉定異名也乃至云善思惟三昧
者是觀察義審定其法善須觀察正念思惟又第五
卷引經云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
惟三昧巳乃至入定觀法出定方說引生正解名善
思惟玄義得此經論文意況地觀中其義顯然準知
思惟即是三昧異名也餘如扶新顯相成中葢由上科思
惟正受並屬三昧則使三福無可配對恐謂徒施故
於此科明須福意初正明三下喻顯安下反質不事
[002-0393b]
下三句次第對經三福故下復宗眾善即指三福通
收萬行單輪隻翼者北山云隻輪騁衢奇翰戾天偕
何得也。


辨定散引昔中玄義問曰何名定善答從日觀下至
十三觀來名定善三福九品名散善是也今斥中初
約義通斥況下引經別斥止下躡前結斥涅槃經明
末世弘通凡用聖教當以四法勘驗邪正依法不依
人即其一也至下示略指廣。


三示地位中初科舉古斥非疏但撮引據玄義云諸
師解者言上上品是四地至七地菩薩到彼得無生
忍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菩薩到彼一小劫得無生
忍上下品種性以上至初地菩薩到彼三小劫始入
初地皆是大乘聖人也中上品是三果人到彼得阿
羅漢中中品是內凡人到彼得須陀洹中下品是世
善凡夫到彼一小劫得羅漢果皆是小乘聖人也下
輩三品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今謂
不然初地至七地始華嚴說即是法性身非變易生
身曾無分段之苦常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更憂何
事乃藉韋提求生安養諸師所說豈非錯也上下品
言種性至初地者此皆不退菩薩不為生死所染常
為十方諸佛守護自能八相成道亦復何藉求生淨
土言中品上生是三果等者此人三途永絕四趣不
生不招來報何必求請往生諸佛大慈偏念極苦勸
生淨土如人溺水急須救之岸上之人何用濟為故
[002-0393c]
知諸師所判錯也下三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
根唯知作惡若不遇善友定入三途命欲終時獄火
俱現由遇知識勸令往生皆是彌陀願力也今此觀
經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遇緣有異致令九品
差別上品是遇大凡夫中品是遇小凡夫下品是遇
惡凡夫何得言是大乘始學等人也若作此見自悞
悞他為害至甚彼下二句指彼廣破此但略知判位蹊逕不必備謄
諸說明今取舍中諸師得彼而失此玄義得此而失彼

據經專明此土求生並是凡夫則玄義得之多矣引
文總標中玄義云問世尊定為凡夫不為聖人有何
聖教來證答眾生垢重智慧淺近聖意弘深豈容自
輒今者一一悉取佛說以為明證有十句等正列十
段兼下總示如文可見結斷中初詳文取要則下準
經承用。


四解魔說初敘疑中上三句牒彼疑情斯下推其所
由上二句自損喜下二句損他為下二句明今須辨
今破明四魔中初標列四種上下四句別分內外是
自心者一兼身心二唯屬心三唯屬身安下二句責
不疑巳妙樂云魔字字書元無後人義作梵語魔羅
此翻為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亦云殺者常行放逸
斷慧命故或言惡者多愛欲故南山業疏云梵本具
彰云魔阿羅此方略之但置上字後人加鬼濟緣記
云據字本體從手從石世謂鬼趣相傳加鬼篇韻有
之則非從古依唐譯之則云殺者能殺眾生法身慧
[002-0394a]
命故然此四魔大集經中出對治法斷集諦降煩惱
魔知苦諦降陰魔修道諦降天魔證滅諦降死魔等
又天台禪門中辨魔乃有三法一者了知見聞覺知
皆無所有不受不著亦不憂戚亦不分別若是魔者
彼即自滅二者反觀見聞覺知之心不見生處如是
觀時魔即散壞三者若作此觀不即去者但當正念
勿生憂懼正心不動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
於魔無所舍於佛無所取佛法現前魔自退怯等別
示天魔中初明大權示化居欲天者六欲天頂別有
魔宮言大權者淨名云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
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而往試之
令其堅固等有力能動者正因引寶星經云舍利弗
目犍連聞馬勝說法道證初果遂領徒眾求佛出家
時魔王曰今二丈夫聰明多智若出家者空我境界
乃自化作馬勝說染幻法二人不信遇佛得道是知
功行未著魔亦難動凡下二明邪正由心經云若以
心分別一切法皆邪不以心分別一切法皆正是下
究本自心如下舉事喻顯引諸說別列中初文無為
子即楊傑字次公無為軍人以處為號文出本朝王
古直指淨土決疑集序上二句法說下二句喻顯次
文即修證儀云此土觀心以五陰為境境是生死幽
暗之法以十乘理觀研之能發九境魔事又楞嚴經
說皆由五陰故有魔現是以諸經論傳凡明修觀並
須辨出魔事恐悞行人落羣邪故此以彌陀為境境
[002-0394b]
是果人清淨功德永絕魔事是以淨土一門諸經論
傳不言有魔等三今立中見小彌陀經四嚴教主文
出或對彼云或者曰多見世人發願臨終待佛接引
若佛接引豈不是魔子謂世人發狂今疏但引對詞
又云普賢教人發願龍樹亦乃勸生歷代以來聖賢
著述豈俱令人發狂生魔宮耶汝作此說非魔是何
五中山陰越之地名慶文即慈慧法師也作正信淨
行二門見行于世疏主為序其略云比得山陰淨土
文二篇與天台所論理趣無乖足以警悟來蒙開決
羣惑等正引中敘問大略與或對同答中初科自力
則有初引文示楞嚴第九廣辨十種魔境皆約自心
入定精研陰本並由內發彼經結云如是十種禪那
境現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摩訶衍論即馬
鳴造通申一代大乘止觀論即天台說第八卷廣辨
魔事時魅亦即天魔所化狐媚行者恐出界故此等
下二推所自不出三義一自力功行未充有所畏故
二宿世曾習魔業以為種故三由觀慧研窮遂擊發
故故下一句結上三義儻下教修對治次明他力則
無初順釋中初正示他力先就法說如下二句次約
喻顯葢下列示諸力有十一種彌陀專以誓願光明
攝取眾生經論偏讚諸佛不如有下結示功用次科
反顯可知三結告中初準教不虗今下勸令生信六
資中即弘允法師蜀人也資中乃蜀之地名作疏十
卷解楞嚴經初引本經次引疏解初簡境觀各有所
[002-0394c]
主念佛則取境為要餘觀則見佛亦非況下別點餘
觀觀真如者占察經云習真如說者思惟心性無生
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由此論之
微有取著即落魔界又資中下通前結歎以由簡判
念佛餘觀兩種分明符合今疏故云精當如向廣引
佛祖典誥力示淨土無魔非不明白或者獨據皷音
王經片文隻義公言淨土有魔反責今疏寡於聞見
障淨土門礙往生路為害甚重學者誡之委如扶新


五指濫傳初敘淨業元由中初逆推其始古晉即東
晉簡異五代石晉也廬山即今江州東林是也法師
諱慧遠晦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雖博綜羣
經而以西方教迹特為樞要乃於巖下造淨土觀堂
與高僧名賢一百二十三人結為淨社鑿池栽蓮命
劉遺民撰文為記當時稱白蓮社自此相繼代不乏
人善導唐貞觀中行化京師不知何許人傳亦不載
姓氏手寫彌陀經數十萬卷散施受持每念佛一聲
則一道光明從其口出高宗旌其所居號光明寺懷
感從導授念佛三昧行化長安親製淨土決疑論七
卷慧日唐太宗朝本東萊人嘗往天竺尋訪曰何國
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速得見佛梵僧皆讚淨土
遂專修淨業撰集三卷帝旌其德號慈愍三藏少康
因遊白馬寺見殿內文字放光得之乃善導西方化
導文由是大弘淨土教法康每念佛眾見佛從口出
連唱十聲則十佛若聯珠焉東晉之來修治者眾今
[002-0395a]
且趣舉故曰諸賢今朝禪則壽禪師頤禪師講則四
明孤山霅川等各有著述行世唯下別敘慈雲專弘
此道大振一時自下嗟世訛變苟下明今揀判正西
方名引濫傳中下引三文皆有西方之語故須決破
初周書異記說佛生時當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春
四月八日王見祥瑞異常恐不利國因問太史及佛
示滅當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亦因王問
並以西方聖人為奏次符子諸記皆作列子釋之況
文出列子疏云符子未詳然彼書有說符一篇以明
萬事倚伏相推皆有符驗疑是因此得名彼文曰商
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
博學多識者也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子曰三王善任
智勇者聖則丘不知曰五帝聖者歟子曰五帝善用
仁義者聖則丘弗知曰三皇聖者歟子曰三皇善任
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
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三文
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末隱居唐太宗朝郡臣皆
師事焉著書十卷彼云或問佛子曰聖人也曰其教
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云云以下革濫正名二
定淨土所在初科定此方中世人多以此土天竺為
西方承習之久今剏辨之故云試也不暇繁詞故云
略也欲識所在故約釋迦化境以定方隅始則從一
世界累至三千今此下通指南方以一世界必有四
[002-0395b]
洲閻浮即四洲之一居于須彌南邊山埵水中可居
曰洲此土下別指漢地河圖云崑崙東南地方五千
里號曰神洲亦稱赤縣葢多神聖所都又是陽明之
地故也斯乃通召震旦一國復在南洲之一角五天
下正示方向天竺亦名身毒亦名印度皆梵語之訛
西域記云印度月名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如月臨照
彼有五印度境周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
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分區七十餘國佛居中印非
邊鄙也以彼望此則神洲正在東南以此望彼則天
竺適當西方也明彌陀西方中初正明所在不但超
越大千而巳復自大千之西過十萬億剎始是彌陀
之西方也次引文證成見十疑論即下準文結顯問
淨土人天並是有漏凡夫未破見思二惑那云出三
界耶答若據二惑全在未應言出三界且約彼土在
地居故非色界無愛欲故非欲界有形質故非無色
界也若爾見即見濁思即煩惱濁彌陀入滅觀音補
處即命濁等那得彼土非五濁耶答然彼不無勝玅
五塵及諸正使但以常遇勝緣進修道品惑雖未破
更不增長對此五濁則彼名為五清也故天台云無
量壽國雖無四趣而有人天生彼國者未必悉是得
道之人乃至亦有具染惑等明淨土障中初明他障
略標中言世傳者入耳出口無稽典故不辨是非無
正見故佛言不信毒氣深故略下指後所列正引中
初不知分量慧布唐傳云陳朝廣陵人姓郝氏家本
[002-0395c]
軍將少懷遠操性度虗梗年十五因有戎役願領兵
五千清平賊宼年十六悟世無常二十一從師剃染
深窮玄玅問難精通時號得意布亦號思玄布陳主
諸王並從受戒敬之如佛未終之前大地震動七日
臨終手屈三指太史奏道人星滅矣文中初牒彼見
今下明今難破初約理難次引文證彼論問曰諸佛
菩薩以大悲為業祇應願生五濁救苦眾生何求淨
土自安其身專於自利障菩提道答若得忍菩薩實
當所責初心凡夫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三
界救苦眾生何以故濁惡世界煩惱境強自無忍力
焉能救他等然布師內證故不可測縱自堪能淺識
効之為害滋甚委如十疑論二不達事理中文有兩
段並六祖壇經初段中初牒彼計正因引彼文云迷
人念佛生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
佛土淨又云念念見性常行平直便見彌陀何用更
願往生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等今下明今難又
二初約理事難然下二約位次難次段中初牒彼計
此下明今難亦二初指彼悞由經下引經決破文中
法雖高玅等語對破世人妄執或誣今疏謗讟法華
謬矣餘如扶新三不曉教法中諸記咸指宗鏡初牒彼計
謂華嚴法界一佛乘法彼專被上根淨土權設接誘
下根今下難破又二初約教難韋下次約機難四不
識自他中亦即宗鏡初牒彼計今下明今難破第明
三失即配三身佛語應身也佛力報身也佛體法身
[002-0396a]
也故總結云佛若無應則三身不備文皆顯然五不
別愚智與下第六傳是誌公對梁帝語初牒彼計今
下明今難初舉菩薩願生難又下二舉高僧同修難
汝下反愚為智難假下自得悞他難大無量壽經云
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菩薩往生彼國諸小菩薩不
可稱計我說十方菩薩生彼國者一劫不盡等普賢
勢至各如本經高僧生融乃什門弟子持遠即蓮社
之數南嶽天台備如淨土本傳十八賢僧十二人慧遠
慧持慧永道生道昺曇詵曇順道敬僧叡曇恒覺明覺賢儒六人宗炳張野周續之張詮劉遺民
雷次宗六不了執著妄傳指非中初牒彼計今下明今

難初約內心明昧難豈下次約外儀得失難慧懷卓
朗混塵涉俗而常閑情想紛飛疊足冥眸而自閙法
無定相遇緣即宗二顯正中初句標蓋下釋有三初
四句雙牒二執二遣下結成二空三何下順正結斥
初中我人等者無著論云我以計內人以計外眾生
以續前為義壽者以趣後為能若依大論釋十六知
見中云我者於陰界入計我我所若即若離人者於
陰界入中謂我行人行通善惡無非行者眾生者於
陰界入和合之中計有我生壽者者於陰界入中計
一期報若長若短則與無著所釋是同並以陰界入
法而為所執不住所修法者蓋由眾生執此四相佛
設方便示對治法執著是病不住是藥病去藥存藥
還成病故復遣之遣之又遣至於無遣病去則達人
空藥去則達法空二執指其所破二空指其所顯既
[002-0396b]
達空矣不礙修行故曰何嘗等也三反責中有二從
初至深著由順惡習故執非為是念下至著相由無
善種故將是作非末後二句結責我人與下愛纏生
死根本屬於惑道衒耀至妻孥並是業道隨業受報
苦道備矣孥音奴子也正意非著中初三句判定何
下一句徵起佛下二句略釋故下引證龍下結示智
論即龍樹所造般若蕩相尚令堅著至於香華少供
猶不棄舍安有念佛修行而可廢乎次示恒修中梵
語般若此翻智慧慧性本空故云空法六度即六波
羅蜜翻彼岸到故名度也前五屬事屬福如世珍寶
後一屬理屬智如世舟航珍寶失舟航則決定沈沒
事福非理智則徒自疲勞正助合行事理雙運斯乃
起修之正轍也文中初究立般若意真下勸達士進
修金下引聖量成證故下躡經論結顯講者臨文縱
辨說之七中初牒計世傳達磨臨終口訣今下正破
一者境有邪正不可雷同二者業熟強牽匪由人願
故下結斥八中初科引非即永嘉發願文也次科顯
正以理勸中良由未出娑婆寧無橫病壽夭惡相諸
境界耶若能正念求生淨土則前諸願復何患乎推
所由中初二句正指其由亦下因事勸誡徐陵陳朝
人也初引願文嘗發五願求智者證明云弟子思出
樊籠無由羽化既善根微薄憑願力莊嚴一願臨終
正念二願更不地獄三途三願即還人中不高不下
處託生四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願不墮流俗之
[002-0396c]
僧彼下二句縱儒不責禪下就釋勸進初牒見嘗下
正勸此乃疏主愍物情切苦口叮嚀不意醍醐翻成
毒藥委如扶新二明自障斥自止中斯蓋宿無善根省巳
絕分縱聞不信豈思修乎二退屈中不聞下品中生
毀犯眾戒諸惡莊嚴知識勸讚即往生故三無信中
不知大乘圓頓了義偏讚淨邦為究竟故四自高中
聰明無智空腹高心向諸聖賢豈皆下士五邪空中
不達因果起斷滅見隨業受報安得歸空六奪陰中
初牒彼計今下明今破又二初約業定不移破二竊
下據緣會非奪破三假下明縱奪徒勞破並在文可
解結勸中初科又三初感佛大慈目下傷他不信良
下歎法攝機但丁推信成種引文勸中文出大彌陀
懺序文有三節初速破無明等滅化業也二戒體還
淨等滅制業也三臨終安快至得無生明感果也古
下二句結勸大科第三結略上二句結前下二句指
後明傳譯中初引錄明經本存亡僧下次引傳明譯
師事跡藏錄即唐智昇法師作傳即梁慧皎法師撰
道德為時所稱故曰時稱元嘉即宋文帝九年歲次
甲子鍾山即今建康地名也譯經圖紀中翻譯之人
各司其局證梵義證梵文讀梵本傳語證譯證義次
文潤色各有其人今言筆受但據梵文抄寫而巳傳
云以此二經是轉障之祕術淨土之洪因故沈吟嗟
味流通宋國岷蜀通召四川江陵即荊南郡也示章
疏中初通示諸家而下正明今疏正因引遠法師傳
[002-0397a]
云姓李氏燉煌人天縱殊朗儀止冲和博涉經論偏
重大乘周武滅法力抗帝言大德咸稱護法菩薩大
有義疏等天台智者別傳云姓陳氏頴川人依思大
禪師傳授三種止觀教門豐富為時所宗因為晉王
授菩薩戒立法號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
師傳佛燈宜稱智者善導事跡略如前引云云


大段第二別釋經文經題通釋指所出中即下流通
之文隨文略點委見次科釋□名中初總分能所極
下別分所觀故下結顯題目次名中初約因果釋名
不下約一諸釋疑三顯今引古二釋中初歎譯人會
宗次引古師建立初天台彼疏云所言觀無量壽佛
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報餘如疏引玅宗
釋云以十六境佛境最勝故云所觀勝境蓋十六觀
不出依正及以徒主若論依正佛是正報舉正收依
則攝日冰地樹等六觀也若分徒主佛是化主述主
包徒則攝觀音勢至三輩等九觀也此約下今疏判
定次遠疏彼先問曰此經非直觀佛亦觀剎土徒眾
何故偏名觀無量壽佛今引答文言偏舉者佛為一
經之主其餘不可兼標以佛名題主義方顯此據下
今疏判定詳定中初二句約義取後以下釋成後義
是下引經助顯問據後釋成既云觀佛須先國土豈
非舉正收依耶又云觀佛傍及徒眾豈非述主包徒
耶與前天台無別何故獨取後義他人不許試為明
之答若較主伴依正兩家無不包收但義分傍正天
[002-0397b]
台意謂經題語窄且從最勝故獨標佛其實齊觀故
云舉正收依述主包徒遠師意謂今經專以觀佛為
主自餘依正任運相從所以文云故偏舉之請考天
台便周之言遠疏偏舉之語通局坦然何勞苦諍若
爾下云以顯周徧與前便周何異思之二別釋總分
中上分通別下分能所或曰下之五字屬彼果人那
云行法等斯蓋不知十六種境盡是行人所觀行法
何獨疑於佛乎別題能說初科白蓮記云梵語禰舍
此翻為說傾出我口暢悅彼懷以教合機故稱佛說
能說隱別舉通世無疑故所觀通別兼舉恐相濫故
二中初明他經通餘人欲下次明此經局於佛三中
又二初以經律對簡則經通律局經雖云通非佛印
可則不名經然下就經獨簡初明淨土諸經必標佛
說彌陀疏云一表他方淨剎非二乘偏小境界故二
表我佛世尊大慈憫物故云云小聖簡前聖第子餘凡
簡前諸仙等是下正簡二所說法能觀中初三句的
指觀體大小觀法者大則真如唯識小則㭊法體空
通指兩乘所修觀行也並指第六者經論皆然故云
並也如荊溪云創心修觀莫不以第六王數為發觀
之始縱使境觀圓融不二其如麤惑尚未先落故皆
仍屬第六王數是也言意識者正指心王之體凡論
體者有二不同一者當體體二者所依體今文意識
乃屬當體之體若論所依須指第八真識為體良由
一識體本真淨隨緣妄動積藏業種名為第八轉趣
[002-0397c]
諸根為第七流於心意為第六徧至五根為五識所
造成業第七攬歸第八含藏成熟來果是則八識祗
能含藏不自運造故屬所依但起必因八造須第六
今明修觀正論作用故指第六意識為體然諸文中
明心意識不同如婆沙問曰此三何別答或別不別
言不別者心即意識如火名𦦨亦名為熾亦名燒薪
祗是一心有三差別言有別者名即差別或云過去
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或云在界名心在入名意
在陰名識或云雜色名心如六道由心繫屬名意如
五根屬意語想名識如分別屬識俱舍云集起名心
籌量名意了別名識其實一體乍分三名五陰下細
簡心數五陰之中一陰屬色四陰屬心於四心中簡
去識受想三唯取行心行通三性簡惡無記唯取善
性故云善行陰攝行前下委示所簡之意蓋由行以
遷流造作為義方能成業餘之三心體屬無記惡性
又與修觀相違並為所簡準下引經會名結歸意思
重顯觀體言意思者體用兼舉的取思之一字以合
經中想念思惟之語言意未必是思言思其必是意
也二所觀別號中有四段初翻名二即下引證三壽
下表法四即下結指文云二願即第十二十三亦即
小本中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彼佛壽命無量無
邊等壽是宿報非福不感福即緣因總該萬行萬行
既圓於一切處得大自在名解脫德成應身佛光即
本明非智不發智即了因通收三智三智既顯於一
[002-0398a]
切處清淨無染名般若德成報身佛以此一德莊嚴
本有法身三身三德實無前後縱橫並別不可言言
不可識識也同居簡餘二土淨土復簡穢邦攝生者
即下經云一一光明徧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是也依土既屬同居教主顯非法報故引補處以彰
壽限斯即有量之無量非止彌陀諸佛皆爾疏主向
來廣辨身土壽量非不圓融今欲的指所說行法俾
夫行者域心有寄故指同居攝生教主以為觀境扶
新巳辨今更略示凡論身土有事有理約理須即據
事恒分究而言之事理不二事外無理理外無事一
切大教莫不咸然雖三身圓證應則同於萬物物壽
長短應亦如之當知長短在機何關於佛妙宗鈔云
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別圓補處彰佛無量豈不聞乎
今經乃是圓頓了義三身一體安可抗分乃問今經
所談淨土生死耶法性耶情想未忘何足與議圓旨
哉二通號中初翻名次釋義此本南山戒疏而說覺
察與下覺悟俱目觀智也四住體是見思二惑見即
邊邪等見世第一後心用無漏觀斷此惑巳見真諦
理得入初果故名見惑思即思惟初果以上重更思
惟無漏之智進斷三界貪嗔癡等故名思惑言四住
者見惑一座而斷無有前後合為一住思惑乃分三
界次第而斷離為三住兼下無明則為五住以有見
思住著三界不能出離故總名住世間之賊劫掠財
寶傷殘報命四住煩惱能害法身故以喻焉無明如
[002-0398b]
睡者不了一法界名曰無明求其最初了不可得如
人昏睡忽爾而起故以喻焉等覺後心用上上智能
斷此惑故云聖慧不存漸次故云一起真智圓照三
惑頓破三德頓顯故云如睡得悟也問初云覺察次
云覺悟何以分異答當知賊從外來但能覺察則不
為害睡從內發須自心明方能省悟內外兩分淺深
自異也問經論盛談三惑何故不言塵沙答塵沙障
事今文正論迷理故所不明又則塵沙之與無明但
離合爾離分枝末合乃同源今從合說義亦無爽大
則簡二乘之小妙則顯等覺之麤既大且妙唯極果
也且下結略指廣覺義稍多備諸經論亦見行宗通
題翻名中初翻名貫下釋義西土風俗以線貫華帶
於頃上嚴飾其身今以佛經能貫義理令不散失故
翻為線下釋義中貫穿即線義也攝持則經義也若
爾題中何故不名為線而言經者答蓋順此方儒典
如五經九經之類故亦名經也顯體中初通明教體
由下別示教詮故下結顯教功教體中霅川云古來
諸說有三不同一以聲為體二以名句文為體三以
聲名句文為體聲是實法名句文是假法以於聲上
屈曲建立故唯識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
為二所依今於前三後說為正何以明之經云此方
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又云音聲雜語言但依名句味
故知假實不可偏取示所詮中四法相由闕一不可
下之三法非教不生是知教功最為第一斥毀中初
[002-0398c]
二句舉古遮濫末下六句指今妄輕縱下四句明執
成種況下二句顯離有功聖人立教達理為先而失
意者執著名相終日數寶於法不修所以先賢苦口
訶斥實為救弊如天台云隨逐積年看心稍久不知
研覈問心是以不染內法著於文字偷記註而奔走
負經論而浪行永嘉亦謂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
沙徒自困斯皆斥於守筌執[ㄇ@企-止/弟]之流庸鄙無知承虗
接響遂將教法貶如棄物便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殊不知十方三世諸如來種從教出生文字語言全
是法身慧命故淨名云言說文字即是解脫無離文
字說解脫也是知教滅則理無以彰理晦則行無以
立行闕則果無以證斷佛種壞法身過在毀教此是
惡因永下二句示其苦果生生向邪見家生故云永
墜邪坑也世世出空無佛世故云長遭難地也執指
認筏故非佛意由不著空可為遠種北山云與其涉
斷寧與濫常常則有法可修斷則無善不棄棄則當
乎邪見修則漸乎真道矣密嚴經云寧起有見如須
彌不起空見如芥子末後二句躡前著相尚成緣種
況於文字了遠性空不離語言而見真理如是超拔
利可窮哉正因約三界二死消者非釋餘名中古疏即天台妙宗
釋云儒宗講解有茲二訓萬代軌則故訓法也百王
不易故訓常也佛經亦爾十界咸規三世不易復以
由義而釋由佛大聖金口宣吐自證之法故名為經
解經總判中初分三段天台云序者序起將有利益
[002-0399a]
正者正為當機辯道流通者流名下注通名無壅使
正法之水從今以注當聖教筌[ㄇ@企-止/弟]不壅於來世雖分
三分上下貫通經曰初中後善即其義也三下推其
元由彌天即東晉道安法師也襄陽習鑿齒初訪安
云四海習鑿齒安對曰彌天釋道安自爾人以彌天
稱之初因秦王請僧講楞伽經講者但平讀其文都
無科節王曰朕聞佛旨幽微經文淵奧賓主起伏師
資問答必有次序如適所講略無科判何耶眾皆無
語時安在襄陽聞之歎曰凡在吾門同受斯恥遂將
佛經文無豐約例分三分安雖此判人尚疑之後親
光菩薩所造佛地論至此果有其言一教起因緣分
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則與彌天宛若符合
或下點示不定分文科判本自人情未必楷定西天
此土諸師章疏建立不同委如他解。


初序分分示中初正分二序亦下釋通餘名使無疑
者大論問曰何以不直說般若而說住王舍城答說
時方人令生信故方即是處人即是眾略標三種餘
三亦然假緣起者文見發起序中餘名通別前後名
義可解結集方安者大論云佛將涅槃阿難問佛四
事其間一問經首當安何語答云如是我聞等三世
諸佛經初並然故後結集依教奉安。


牒釋證信總分中科分六段隨義略點委見次科別
釋中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緣成此一經故。


初信中如是二字指下一經所說之法也稱理者須
[002-0399b]
約大乘實相妙理方稱今經所詮故名為如離非者
中道之體超出空有二邊之非故名為是。


二聞中真諦本無名字俗諦不妨假立大論云佛弟
子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又云凡夫三種
見慢名字學人二種思惑未盡猶有慢我無學一種但有名字阿難結
集之時巳證無學但名字爾聞者根境識三和合成
聞闕一不可大論云耳根不壞根也聲在可聞處境也
心欲聞即聞也心即識也


三時中初汎舉一代即下引今例顯初中初約說時
不定有無量者四十餘年時不一故又下明方土不
同西竺諸國一年之中或立三時四時六時又復每
日或立十二時十八時三十須中等如蘭盆記一席未終
者如華嚴經七處九會阿含十二年般若二十二年
等豈是一座而說故引今經為例顯非同座通標一
時逈離眾過也。


四主中初翻名自下對簡凡夫都不覺二乘雖覺不
能覺他菩薩覺他未能究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唯
在於佛獨得大名斯乃究竟始覺與究竟本覺一合
故也即下結指今經之教主也。


五處中初通標二名游化是國土依止是寺舍婆沙
論云令遠人聞簡他國故令近人知簡別寺故梵下
別釋二處初釋國土古王剏置者大論云摩伽陀國
王夫人生子一頭兩面四臂人謂不祥王遂裂其身
首棄之曠野有羅剎女鬼名闍羅還合其身以乳養
[002-0399c]
之後大成人力能併國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
人置此五山以大力勢治閻浮提因此立名王舍城
也又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
疲役集諸智人宜應易處即求覓地見此五山周匝
如城即作宮殿王於中住故名王舍又昔國王名曰
婆藪厭世學仙妄云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身陷地獄
其子廣車次復為王自念我父生入地獄今欲出家
復畏地獄欲治天下復恐有罪當何處身作是念時
空中語言汝行若見難值希有之處當作舍住王出
畋獵見一鹿走疾如風王遂逐之至此山中周匝峻
固其地平正生艸細軟好華徧地茂林華果溫泉浴
池皆悉清淨天雨天香奏天伎樂乾闥婆等適見王
來各自還去見此靈奇於臾起舍故名王舍城也次
釋寺中文有三義初義論云是山於五山中最高大
多林泉諸聖仙靈依之而住次義即取山形後義應
法師云此鳥有靈知人欲死羣翔塚間待送至林飛
下食噉以能懸知故號靈鷲然如來本住寂光為欲
利益諸眾生故遂住王城也。


六眾中初總分若據菩薩上求下化志願超拔內心
雖勝外相無定故居其次聲聞剃染出家相具軌生
物善所以居初聲聞上首中初指人大下次歎德梵
下翻名義言弟子者南山云生在我後曰弟解從我
生曰子迦葉此翻龜氏其祖學道靈龜負仙書而應
因以命族真諦翻為光波古仙身光𦦨涌如波故亦
[002-0400a]
云飲光能掩蔽餘光故阿難目連翻名如後身子即
舍利弗亦翻珠子從母得名上首有十略舉其四故
云等也歎德中此出大論梵語摩訶翻大多勝器量
尊重為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云大徧解內外經書
典籍故云多升出九十五外道故云勝譯人且就一
義故云大也比丘因中三名初言乞士者南山云上
則乞法以練心下則乞食以資身怖魔者亦云魔怖
怖魔言其志也魔怖言其德也破惡者能破見思煩
惱惡故果中三名應供對上乞士殺賊對上怖魔無
生對上破惡云云經從華言云眾疏舉梵語和合乃是
釋出眾義四人以上者僧通四位且就僧體略舉初
位羯磨等者乃彰生善滅惡之用也次眷屬中初總
舉大數三下別示本緣佛初成道化迦葉兄弟三人
所謂優樓頻螺伽耶那提次化舍利目連其下正推
列意普耀經云諸經多列千二百五十人者重其最
初歸佛故未必俱在會也菩薩中三義如文翻名中
摩訶云大菩提云道質帝云心薩埵云成眾生此約
自行化他以彰名也含大小者三賢十聖皆名菩薩
故今下別簡唯大唯深是今同聞玅德者涅槃云了
了見佛性猶如玅德等微玅三德一念開發位居等
覺將證極果故立嘉名法王子者大論云佛為法王
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皆任為佛如
文殊師利也料簡中對之可見。


二發起序分文中初正敘就下分文初中初汎舉諸
[002-0400b]
經隨事不同者如淨名長者獻葢法華佛放毫光等
今下正敘今經二意如文別釋中囚父總分四段對
之可見牒釋闍王中初翻釋二名初據未生在母腹
中惡相預現次約生巳既斷佛性常懷怨憾調達釋
名中初翻名義是下示宗族有下明具相出下顯所
學斛飯王是佛叔父生二子次即阿難故云堂弟三
十相者唯闕足輻輪眉間白毫也法聚即內典韋陀
即外籍孤山刊正記云大論云斛飯王子提婆達多
出家學道誦六萬法藏精進滿十二年彼謂韋陀二
字俱悞應作十二年葢訛寫年字作韋後人不曉便
加陀字耳然台疏亦作韋陀與今疏同恐別有據引
緣中文出大論初明造逆遠由於下正明造逆初又
四初因利懷嫉二即下遭訶謀害三阿下從弟學通
四乃下神變惑王正明中又三初正示行逆二自下
竊號化眾三別下結成五逆言阿難授法者論云調
達往詣佛所求學神通佛不為說乃云汝觀五陰無
常自可得道復至身子身連及五百弟子所皆不為
說時阿難未得他心敬其兄故遂即授與不久獲五
神通佛法倚在王臣故求闍王以為檀越種種變化
者論云或時變身作象馬寶於王子前或作嬰兒坐
其膝上王子抱持嗚𠻳與唾語太子者正因引報恩
經云天授與闍王為友乃謂王曰王當殺父為王助
我殺佛為佛新王新佛化世豈不快哉等五法者長
乞食糞埽衣露坐不食蘇鹽魚內不觀根性皆制盡
[002-0400c]
形故名邪法三聞達等者等餘三人二騫茶婆三拘
婆離四迦留羅鞮舍五百新學者僧祇云調達始於
王舍城行化凡有五百新學比丘信受五法隨往伽
耶山布薩等破法輪者立邪三寶故三逆者一出佛
身血二破僧三殺阿羅漢并教闍王殺父害母五逆
具矣入地獄者大論云提婆身具三十相而不能忍
伏其心為利養故而作大罪與惡師富蘭那外道而
為親厚斷諸善根心無悔恨後以惡毒著指爪中欲
因禮佛以中傷佛欲去未到於王舍城中地自然裂
火車來迎生入地獄點示中大權者驗非小聖所能
也有因見惡而自省者所以大士逆化有因見善而
思齊者所以菩薩順攝天台云皆是大士善權化現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眾生根性不同入道有異一逆
一順弘道益物示行無間而無惱恚闍王現逆為息
惡人令不起逆故下引二經以證非實釋頻婆中初
翻名釋義頻婆即平沙也七下正示囚禁。


二夫人奉給中初翻名預讖二浴下正明奉給經云
澡浴洗手曰澡洗身曰浴[麩-夫+少]即乾飯屑也。


王請戒法隨釋中次科多論有部則局成論空宗則
通三中具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翻滿即父
名也彌多羅尼翻慈即母名也總父母名以召其子
四中沃灌也圖餓死者本王之意也究元由者即問
守門人也較異正引中初科涅槃文見北本三十一
卷羅閱闍即王舍城也善見即闍王也業因緣者彼
[002-0401a]
經云頻婆往昔毗富羅山遊行獵鹿空無所獲唯見
一仙王即懷嗔遊獵不得正坐此人驅逐令去遂敕
殺之臨終惡念願我來生還如今日心口害汝云云
多業緣如下自引現通上文巳示設供者大論云王
子於里園中立大精舍四種供養以給達多日率諸
臣為送五百釜羮飯達多大得供養而念徒眾鮮少
我有三十相減佛未幾直以弟子未集若大眾圍繞
與佛何異如是思惟即破僧等曼陀羅此云適意以
適悅人意故其色鮮白亦翻白華餘文可見惡現中
三節初求佛攝眾佛下遭訶懷忿即下正彰惡相勸
教中亦三初自發惡願二尋下正教闍王三於下依
教行逆毗提即韋提梵音訛也婆羅留枝此云折指
憒古外反心亂也今云重室彼云城外此為少異四
兵者瑞應經云一者象兵二者馬兵三者步兵四者
車兵害父母中此一段文與今比較大有不同據下
正結既隨機見不須和會也。


二害母牒釋中初科四段對經可見欲逃罪責故稱
實答王下出實答意初二句明不制容入沙下明力
不能禁據經則指母為賊疏云父者應是父為賊主
母既為伴亦即是賊刊正記云父王儻存恐奪我位
故名為賊母以佐助故名賊伴設諫牒釋初科中固
活固亦作故正因引柰女經云耆婆生時既執針藥
其母惡之即以衣裹棄于巷中無畏王子乘車遙見
乃問旁人答言小兒又問死活答言故活王子敕令
[002-0401b]
取而乳養後還其母等言昔誓者柰母過去供五百
尼時故活為貧家子其尼有疾柰女常使故活醫治
所治悉愈乃發誓曰願我後世為大醫王常活人身
四大之病所向皆愈等菴羅子者即上柰女初維耶
梨國梵志園中植此柰樹樹忽生女梵志收養年至
十五顏貌端正宣聞外國七王爭聘梵志大懼乃置
女高樓謂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樹所生設與一王六
王必怒今在樓上請王評議應得者取之非我制也
是夜平沙王從伏竇中入登樓共宿王謂女曰若生
男當以還我即脫鐶印付女為信便出謂羣臣曰我
巳得女眾臣皆賀六王遂即罷去後女生故活年八
歲持金鐶印見平沙王遂為太子至二十會闍王生
因讓曰王今嫡子生矣應襲尊嗣遂退其位今乃為
臣也諫詞中梵語毗陀亦名韋陀此翻智論有四不
同一億力毗陀明事火懺悔法二耶爰毗陀明布施祠祀法三阿他
毗陀明外國鬪戰法四三摩毗陀明外國鬪戰法殺父有理非謂合
然自古有之猶可恕爾非辜害母者辜罪也無故加
害故曰非辜晉書阢籍為文帝中郎有司告人殺母
籍曰殺父猶可至於殺母眾人皆謂失言帝聞之曰
殺父天下之大惡何其可也籍曰異類知母而不知
父殺父猶異類也殺母則異類之不若也眾服其言
則知殺母無道甚矣四姓者剎帝利君臨奕世王種
也婆羅門守道居貞淨行種也毗舍[卯/貝]遷有無商賈
種也首陀勤身稼穡農種也此四貴賤逈異婚嫁不
[002-0401c]
通王今害母大逆常情點辱王種故云污也即鄙其
王有同殺者經云不忍聞者以聞況見也聞尚不忍
況眼見乎三幽閉中賢臣者國以賢臣為輔得失繫
其安危故也發起本者祗緣幽閉遭苦發心求往生
也請佛申敬即指經中時韋提下至作禮文也陳詞
中初句總標阿下二句明常遣人傳下四句明常遣
意韋下四句明謙敬情又阿下三句明翻華號哀請
中前巳禮竟今復禮者表殷勤故佛往赴中韋提有
感佛即垂應感應道交同一念故勝鬘感佛義亦同
此釋迦巳下翻釋可解云云釋疑中疏即天台王請遣
徒后請親往其理似乖欲須問決求法中初科不期
遇者非本請故被禁故悲見佛故喜事出倉皇故無
容緩表情迫切故挽項瓔請法通問生處初科初牒
問詞天性者孝經云父子之道天性也天賦之性本
乎自然天倫者倫理也楞嚴云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此非偶爾故問宿因本下二分旁正提婆緣起天台
云此經不答餘經說之昔於定光佛時釋迦為摩納
就珍寶仙人學法學習既成念欲報恩自惟貧乏于
時耶若達欲嫁女時有須摩提求為女壻聰明有智
而形貌醜摩納遇見與之論議須摩提屈在言下耶
若達歡喜大賜珍寶以女妻之摩提生忿發誓未來
世世常惱為此因緣常觸惱也蓋下點示教意正問
標分中初分經文此之下明最要若下顯無功即十
疑論云具有二行定得往生一者厭離行二者忻願
[002-0402a]
行彼文稍廣須者看之四明亦云若非厭離舍此無
由不起忻求生彼無分始自初心終至等覺變易未
盡忻厭叵忘是也釋無憂中據佛答者即下光臺現
土樂生極樂之文也娑婆五濁通舉依報人間天上
總收正報對彼極樂顯此極苦釋閻浮中初翻名釋
義據下點經局指初中金色映樹樹色倍明故云勝
金樹在須彌之南因樹以名洲也次文二義可解明
可厭中初科初通釋濁惡二五下別簡依正三若下
點經偏舉五濁該依正者劫是無情屬依餘並正報
十惡行業亦屬於正不善中大分二段初就文二約
義文中初通攝六道或下局就人論義中亦二初通
約依正二又下的指一念遠離中初正釋二惡極下
對簡有無初中略舉四種此四名字皆是濁惡之聲
耳不欲聞造此四業莫非濁惡之人眼不欲見下引
小本對反可知正請中初科初釋五體由下探示次
科懺悔中初示雙標華梵有下引分字解釋出業疏
懺篇佛日中眾生癡暗喻故長夜如來智光狀同赫
日淨處中初正釋經文據下驗後請觀前引玄義即
指此文以顯思惟正受祇請觀法下文正釋故此預
點。


正宗中總分三段並上一句指定經文下二句釋出
佛意審定機宜者佛巳懸鑑淨土緣興不欲自說意
在韋提機鋒相捧以彰特異也淨業正因者此乃的
示十六玅觀正是所詮往生要術也結勸修習者韋
[002-0402b]
提侍女由聞觀法即得往生有茲利益欲使後人見
賢思齊別釋現土初科中初敘意自二初五句明佛
鑑機特下四句正示現土二分文可見示光體中眉
間白毫眾相中最此即常光經云徧照十方乃示現
也表對中初正表法兩眉即空有二邊光發兩眉之
間故表中道諸法不出十界依正無非中道本來具
足全具出生故能徧照此即從一出多也初散後聚
者點經還住佛頂之文此即收多歸一也二即下顯
經旨佛說法華亦是眉間放白毫光與今經同驗是
一佛乘法或說他經及偏小法則無此相故異常時
現土中上二句舉山喻臺此乃分喻十方國土皆於
中現豈止如須彌耶現下四句點經土略此乃結集
之意也七下歷示土體自在天宮即欲界第六天此
亦略比欲天凡境豈若佛土之樂乎頗梨狀似水精
故言明瑩若下點土相略欲下別彰具美選土中初
科初對通簡別通敘諸土者即經云是諸佛土雖復
清淨等別指極樂者光臺現土正意在斯信知韋提
不同聊爾良下釋選定意初明攝散良方況下二明
教主緣熟是下三明即一見諸十下四明經論可據
彼文甚委講者引說請觀法牒釋中初二句就文判
定初下正釋二名如下依經顯示引證中玄義如前
福觀巳明觀佛經中文有二段並約三慧而釋是法
即指觀佛三昧也思即思惟驗與今經思惟是同無
非正觀結示中初準上科以判淺深異者思惟則淺
[002-0402c]
正受則深也又下次準前請以判即下正結佛笑中
光臺現土意在極樂韋提選定冥契佛懷啐啄同時
機應一際大事顯彰所以發笑潛通即機投於佛密
應即佛應於機不謀而合故云潛密觀下引證若據
佛笑合在上科葢喜韋提選土故也祇緣因笑放光
光照王頂故節於下則知一笑義貫前後獲果正釋
中初明佛力遙加二蒙下因光獲證三阿下翻名示
義悟無常者小乘根性由佛力加了知世相是生滅
法增修無漏觀智進斷欲界殘思餘惑漸輕故云將
盡應是最初目連授戒富那說法巳有所證今蒙佛
力復加增進所以經云心眼無障可驗爾前巳證初
二兩果得法眼淨也結斷中以後經文不敘則知證
果即滅如向所引涅槃經云過七日巳王便命終是
也。


二明觀法審定中即點經文汝今知否一句也否乃
審問之詞為知不知夫人不答示同不知示不遠中
初引經比校此下約義釋通三義各有法喻初中天
眼則有報修之異此即佛弟子修無漏觀慧發得天
眼也淨名亦云阿那律以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如
觀掌中菴摩勒果天眼尚爾況佛眼乎華嚴云佛眼
廣大無邊際普見十方諸國土云云譬下舉事喻顯孟
子曰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次義中多論
問曰何法重於地何法高於空何法多於艸何法疾
於風答云戒德重於地我慢高於空煩惱多於艸心
[002-0403a]
念疾於風地水火風四大皆假色香味觸四微所成
心法不爾故疾於風云云後義中佛力者如般舟經明
三種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功德力由佛力
故雖遠而近特引劣夫從於輪王顯假他力青蠅附
驥後漢列傳云蒼蠅附于驥尾則日馳千里矣天台
亦約佛力心念論之霅川彌陀疏問曰經云十萬億
佛剎何故請觀音經云去此不遠答彼疏云機緣未
熟雖近而遠機緣若熟雖遠而近彼約人說今約土
論須知十方微塵佛剎皆我心性攝無不周虗空尚
在於心中十方豈存於性外所以小乘昧此無往生
之由大教照然有不遠之理釋業成中即指彼國依
正莊嚴莫非主伴淨業共感故云成者極樂下釋經
眾譬利根即法作譬鈍根以譬擬法佛境幽深非凡
目覩故以譬喻而得解了亦令下釋經未來非止現
在兼為末世故云亦也魏誌云千鈞之弩不為鼷鼠
而發機萬石之鍾不為莛撞而起韻三十斤為鈞鼷
即小鼠如來設教如為一人眾多亦然也正示所說
福業敘意中初句徵起即下釋通初二句總判合行
非下二句別顯相資有下六句互彰過失二下諸句
結示勸誡大抵福慧譬如目足有目無足寸步不前
有足無目觸途成礙目足更資涼池可到比方福觀
其可偏乎釋文通標中經云欲生即索機也欲以希
須為義故云志願當修言其決定不可闕也別釋分
示中初通明大行諸佛因地皆修此三未必專為往
[002-0403b]
生淨土驗知三福通為助道菩薩所修故稱大行第
下分示三業凡夫業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
德昊天罔極父母之恩可校量哉模範於我曰師德
臘居尊曰長生我慧命育我法身非師長而誰華嚴
曰不知恩者多遭橫死常人尚爾況父母師長乎下
明十善文相可解共業中翻邪乃約創染佛法為言
但歸無戒者言歸未必言戒戒必兼歸除具足戒餘
皆三歸下發也不共業中初分釋四句上下別簡自
他無上道心即佛心也此心徧該法界故名大心善
惡因果徹見本源了非他法全即自心故名大信圓
頓佛乘詮示三智由讀誦故一念開發故名大解即
此自行而用化他盡未來時無有疲厭故名大行如
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故示不令退墮也
然上三業自淺階深雖是凡福共行但在行人圓融
觀智體達解了一一稱性皆無作業也總結可知。


正觀勅聽中諦聽者攝耳存心不沈散也他文或以
念之屬修則三慧備矣煩惱必該三惑二死準知此
法專被下凡非干聖位指清淨業為十六觀可照前
文清淨業處唯請觀耳讚請中契佛本懷所以讚善
蘭盆經云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是也勸囑
中初指經文阿下二句明所囑人由下五句明所囑
意如下三句點所囑詞文下分節經文初文佛所教
者即指十六觀門是佛說故次文依觀修習獲見彼
國功由佛力仍點方便即佛力也經舉鏡喻者玅宗
[002-0403c]
云觀法如鏡修之如執觀成土現如見面象獲證中
初據文判位委如扶新若下評論見當經文既云應時即
得似指見生準下則知懸指他世玅宗亦云即者方
將也此會聞觀將證法忍乃是通說未來眾生修十
六觀能得無生非謂韋提巳證得也正因引仁王五忍分判位次又
云二世皆獲證者非示法初科見土由中大權引實者此願韋

提本住法身為欲發起淨土因緣示同凡法如來據
迹言是凡夫經云心想羸劣者惑障厚重無觀慧力
故天眼徹見內外乃真天眼也凡仙即諸天五通之
類也小聖如小乘四果之人也那律天眼第一但見
大千豈能越十萬億剎見安養乎信非凡小之天眼
也大經云菩薩所得清淨天眼異於聲聞緣覺一時
徧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是也釋異方便文有二義
初義光臺現土則局次義十六觀法則通此是如來
權巧令見則與法華祕玅是同也欲下釋疑佛佛皆
具權實二智實在自行權屬化他示請意中初分文
此下二結歎自巳得見復為他請可驗韋提是大菩
薩明苦逼中初指濁惡如前疏下次釋五苦盡此科
文並台疏也玅宗云初以五道非樂釋二以五罪招
報釋地獄燒煑苦餓鬼飢虗苦畜生屠割苦人間八
種苦天上五衰苦次釋者以由聖意多含更明五惡
招於二報名出大無量壽經五種之過即五惡因遭
難犯法即華報也故彼經云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
罪趣向罪報亦然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
[002-0404a]
心摧碎精神痛苦等云云後墮三途即果報也然此二
報本無五相皆從五因而立五名彼經五文之後皆
結云是一大惡一痛一燒乃至總云五大惡五痛五
燒故知二五皆從因立正陳請中初句牒經云何乃
是審問之詞下列三義即三障也生不值佛無明蓋
覆故濁惡轉盛三業麤強故苦逼益深四相遷移故
業下結顯請意。


三示法分文中專注西方故云繫想此且通標云何
上正示繫想之法該十六觀隨釋云繫念中文有四
段初的指一方故下引經論證十疑論云專念阿彌
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般若經云
文殊問曰云何速得阿耨菩提佛答當修一行三昧
入此三昧者於空閑處隨佛方所端身正向專於一
佛念念相續等比下簡異餘觀義下結勸詳審別列
敘古中初句標自下敘古失中今下明今得要未入
文前通敘教意故曰懸談托境修觀必須委曲故云
心要明今分十六中先分彼此次分總別對文可見
後十五中前五即水觀至樓觀也後十即華座至九
品也分前五中初能所相依想水成冰意在觀地自
餘一切皆依地起是故地屬所依後三屬能依二地
下總別相攝此五並依報也後十中復分為四一者
觀佛二觀侍者三觀普雜四觀徒眾此十並正報也
結顯中上三句結前下二句顯後若此分對者通指
四科也彼此總別能所依正歷歷分明則使行人受
[002-0404b]
誦憶持臨文不壅矣。


初觀落日示意中譬如迷人四方易處不憑標指則
昧歸程俾觀落日庶可投心玅宗云繫心之法須落
日者欲令定想趣於西方是向彌陀所居處故初正
示次引證渺漭大水通漫之貌漭模朗反明所觀中
想即觀者若據作想乃屬能觀而經中欲簡非生盲
人方可修觀故有此語非能觀也須簡胎中失目者
葢由生下有目之人巳曾見日非所簡故能觀中分
節經文為四示修儀中起想即運心思惟乃指觀前
方便故云發觀坐禪之法修觀最要初心未諳故須
略示當於靜室身就繩牀結跏趺坐以左脚置右脚
上名為半跏更以右脚置左脚上牽來就身令齊兩
䏶名為全跏隨意皆得次整衣服不得太寬寬則袒
露不得太急急則氣壅次當正身不萎不倚項脊相
對其頭不低不昂平直自然勿以力制左手累於右
手之上頓脚䏶間合眼令斷外光合口令斷外風次
令氣息調勻心離昏散故天台云調身則不緩不急
調息則不澀不滑調心則不浮不沈三事若調觀道
可獲也坐不背西傳記非一今云古晉如往生傳云
僧叡法師弘讚經法常回諸善願生安養坐臥罕曾
背西等次觀相中經云諦觀即心日即是境是故疏
云心境相應心照於境境照於心能所一際間不容
髮湛如止水廓若太虗故云凝然不動即此不動是
為定體釋經堅住不移之語也三成相中日之將沒
[002-0404c]
必落於西光影㘅山似如近地雲霞四散愈見光輝
無以比狀如鼓懸空專觀落日送想西方則不迷歸
趣也正因云日午難觀落時明了者非也四常觀中想成相起相全心
現猶如流水念念增進閉目開目常在其中稍有間
斷則喪前功結示中指經最後二句簡非他觀故名
日想此觀居首故名為初觀彼依正初科初標簡中
葢由二五兩觀名同世人致有改後經文作池想者
彼此兩分永無濫矣。


水觀初科言立意者此下觀彼依報而最初即令觀
水推其所以故云立意文中初約有無真似以釋經
意欲假此土凝水作冰然後因冰觀彼寶地如來憫
物權巧若斯疏下引證表即取象驗非真正觀法想
水中初節經文各有分齊緣此水冰非本正意祇欲
借似比真所以水冰纔成即接地觀也當觀牒釋中
初明想水見水澄清者但隨行者心想至處不可定
拘湛然不動者全自觀心之所發現故以無分散意
釋上澄清也次下變冰後變琉璃尋經可解地觀中
初明地體此想成巳一句結前也見琉璃下二句正
明地體也內外即上下也二明幢擎即經下有金剛
至不可具見一段文也金剛即是幢體不可破壞故
名為剛八方出角故云八楞百寶即指幢之莊飾幢
復有珠光色映地狀如千日交光相羅故難具見莊
嚴地面中金繩者即以黃金撚成縷線縱橫分布也
雜廁間錯並交羅也復以七寶於金繩內界出華紋
[002-0405a]
不相參混故云分明舉世華塼彷彿比象大本云自
然七寶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
相間入光色煜耀微玅奇麗等寶光中即上金繩七
寶復放眾光光之相狀如華星月臺閣中合寶光者
指前地面五百光也光色和合蟠結空中化作樓臺
數有千萬爾雅云四方而高曰臺陜而修曲曰樓杙
長者謂之閣即今重屋也樂器中經云兩邊乃是趣
舉疏約四面釋之說法警眾者因風出聲無非法語
如小本云聞是音者皆念三寶故云警眾八風者淮
南子曰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條風東南曰景風南方
曰巨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飂音流風西北曰麗風北
方曰寒風彼無時節者大本云無有四時春夏秋冬
不寒不熱常和調適四念處者葢由眾生計身為淨
以苦為樂無常計常無我計我佛以四法反而破之
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四智是念四倒是處初觀色陰二觀受陰三觀識陰
四觀想行二陰及餘一切諸法究而言之不出色心
爾此乃大小聖賢入道初門也經沒不淨而謂之空
疏約計亡以釋執淨之計纔亡則知此身當處空故
第三地觀初中備在前文即上地體莊嚴等相躡前
即此想成時一句也結勸即一一觀之巳下文也諸記
從初至名第三觀為躡前佛告巳下至盡文為結勸者非次科釋思惟諦觀中總

別相者地體為總自餘莊嚴屬別囑令行者一一了
了不令散失豈非結勸乎簡時中初正釋所除間字
[002-0405b]
去呼有下二斥世妄改善導玄義亦作睡時或下三
斥局非通經屬化教通被道俗若謂有妨食觀出家
則可何關俗事今下申今正義又二初對他簡異故
下二引經明據粗見中觀前方便心境未合故云漸
想粗徂古反麤也略也正受中初翻名想下示義如
下喻顯言下牒釋對前方便故名正定定慧不偏故
名等持大品云佛告曼殊室利云我昔初學作意現
入此三摩地如善射夫初學射業注心麤的隨所欲
射發箭便中然後任運能住任運出入不復作意等
言思叵及者唯證乃知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也彰
益中初科纔說地觀便囑受持欲彰教意故須釋出
前之二觀是此方物境界既劣觀力未深且為由漸
豈能脫苦地觀乃是彼土所依境觀俱勝方獲大益
義當勅告對前序分曾囑故云重也俾還耆山再述
故云轉也正彰益中上三句即經若觀至之罪也下
三句即經捨身至無疑也疏科此去名為彰益驗非
結勸引示中傳云大行不原姓氏唐乾符中於泰山
艸衣木食行法華普賢懺法三年得見普賢深慶宿
因彌自策勵念巳未之有證殆忘食息末年姑以佛
道所修未專一境幻身磨滅復何受生遂入大藏精
誠扣意信手抽經畢命受持乃獲彌陀經日夜誦持
絡繹安養未三七日俄於半夜睹琉璃地瑩淨在前
心眼洞明見三聖相無數化佛于時遠近相傳聞於
僖宗詔入大內問其所見行具對之帝悅曰此精進
[002-0405c]
之所致也賜號常精進菩薩仍賜爵開國公焉後一
年得疾而逝云云三昧既成不勞作意任運現前故云
吾無觀想或云不伐遣相者非辨邪正中二初正釋今經雖下
二對簡餘觀文有通別二意通則一代大小觀法皆
邪別則獨就今經自簡又恐錯認偏邪之語故復指
破斯乃疏主深得如來甄別之意他不見此徒自呶
餘如扶新


四樹觀中初科可知者地想成巳結前也次觀寶樹
生後也而下別點對告下有不標於茲通示次明觀
行標分中初從觀寶樹下至亦於中現是所觀也次
從見此樹巳至皆令分明六句是能觀也所觀體量
牒釋初科即經觀下二句樹相多種者即下行數高
量光明華果等也佛將欲說故先囑之二行數中即
經作下一句初約一國總說次約隨處各論三高量
中即經一下二句初出由旬梵號而無正翻義取兩
土郵亭傳舍以為準則經律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
里下品四十里多取下品為用八千由旬計有三十
二萬里也若據大本云彼佛道樹高四百萬里其本
周圍五百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隨機所見故不
同也光明莊嚴中初樹葉即經其下三句彼無寒暑
常時鬱茂也二色光中一一華葉至以為映飾也經
文初二句總標琉璃下別示琉璃具云吠琉璃此云
不遠以西域有山去波羅奈城不遠山出此寶故以
名之頗黎正云窣波致迦其狀似此方水精然色有
[002-0406a]
赤白者瑪瑙梵云摩婆羅伽隷寶色如馬之腦因以
為名車渠梵云牟婆洛揭拉婆此云青白色寶尚書
大傳云大貝如大車之渠渠謂車輞經云綠真珠亦
有赤者佛地論云赤蟲所出故珠體赤珊瑚智論云
海中石樹也述異記云珊瑚樹碧色生海底一株數
十枝枝間無葉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餘琥珀似玉
顏色紅潤或云千歲松脂化作經云眾寶故引大本
而轉釋之彼云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或有金樹銀莖華果或有銀樹金莖華果乃至云或
有寶樹紫金為本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水精為條珊
瑚為葉瑪瑙為華車渠為實等文廣不錄三珠網中
玅真珠網至色中上者也如疏次第節文消釋七層
七網從上至下乃約豎論網間宮殿七重網內各各
皆有五百億也梵王居處即初禪第三天也翻名中
能雨眾寶故曰能聖內外瑩潔故云離垢所求皆得
故曰如意以此珠寶結為組纓網絡身首以為嚴飾
珠光洞徹照四千里雖以百億日月比之珠光猶勝
故云不可具名餘文可解二華果莊嚴總舉中相當
言其行不參差相次言其葉不疎闕故大本云行行
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
相當等別示中初葉相可解二華相中閻浮樹大者
百由旬其果可食色如爛椹華之宛轉猶若火輪疏
以風車狀火輪相樹果中體相如帝釋缾者大論第
十五云有人貧乏常供養天天愍此人現身問曰汝
[002-0406b]
求何事答曰欲求富貴天與一器名曰德缾而語之
曰所須之物皆此出等今以果相狀如此缾未測大
小以葉度之亦可見矣變幢葢中即上諸果所出光
也光化幢葢葢中復現佛事佛國佛事則局一化佛
國則通塵剎示能觀中囑令行者心境分明前但云
樹與華果等而不及枝今試說之故云必兼又恐枝
莖相濫故復揀之。
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