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07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隋-智顗 (master)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會本卷第五
日東 沙門 實觀 分會


【【鈔】五第十一勢至觀二初分科敘意二初分科。


【疏】第十一勢至中有三初明因光神力制二種名
次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下明與觀音同異後除
無量劫罪下勸修。


【鈔】二敘意二初略無下約當門明闕真觀。


【疏】略無觀法當不異上故不重明。


【鈔】觀佛真身乃立觀云正觀佛身等觀音中云正
明觀菩薩身今勢至觀但云因光神力制二種名
及云與觀音辯同異何不例上各立觀法故疏出
意云略無觀法當不異上以大勢至與觀世音身
量大小皆悉同等此令行者辯異之後用觀音觀
觀勢至身何須別立。
○二所以下兼觀音明無像
[005-0320c]
想。


【疏】所以觀佛先作像想後觀法身菩薩直明法身
者但佛法身玅極不可一往而觀故先作像想流
利後觀法身則易菩薩者觀佛既竟次二大士是
眷屬莊嚴如王來即有營從有佛必有菩薩也。


【鈔】觀成見佛真法身後觀二侍者豈須更修像想
方便耶。
○二依科列經三初因光神力制二名子
科二初徧示諸光。】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
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
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


【【鈔】二但見下正立二名。】


「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玅光
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
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鈔】光照十方故立無邊光為名令三途人得佛十
力故立大勢至為名也行者應知即舉身光名智
慧光以是鄰極色心不二若不爾者焉得色相名
為法身。
○二明與觀音同異子科三初此菩下正
明同異。】


「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
一臺中十方諸佛淨玅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
上肉髻如盋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
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
[005-0321a]


【【鈔】二此菩下更示行坐。】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
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
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
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
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
蓮華座演說玅法度苦眾生。」


【【鈔】觀音行坐豈不動地集佛等耶但於勢至觀中
說耳若不然者何得云除頂上寶瓶餘與觀音等
無有異。
○三作此下結成觀相。】


「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
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


【【鈔】經云色相疏稱法身若非全色是心色由心造
安令色相即名法身此乃三諦一境之法身發我
三觀一心之般若相冥見相則三脫圓彰故云佛
法界身入心想中疏云念佛三昧解入相應非此
相應不發勝相。
○三除無下滅罪以勸修。】


「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
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
勢至。」


【【鈔】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者以二菩薩唯有
頂上化佛寶瓶二種有異餘相皆同同異分明名
具足見。
○六第十二普往生觀二初疏科二初對
雜辯異。
[005-0321b]


【疏】第十二普觀普雜何異而為二耶普觀作自身
往想稱彼境界一一具觀雜觀明佛菩薩神力自
在轉變非恒大小不定或隨物現故名為雜以此
為別。


【鈔】二普中下就普分科。


【疏】普中有二初從見此事時當起自心下作自身
往想次無量壽佛化身下佛及菩薩化身來現也。


【鈔】二經文二初明自身往想。】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
結加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
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虗空中水
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
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巳名見無量壽佛
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鈔】上來諸觀先依次正先主次徒雖皆觀成未為
普總又未想身生彼親見故今令想身終生彼一
時普見非獨所觀境界頓足亦乃往生心想成就
可類前文依報之觀初地樹池等別觀至樓觀成
四事總見名為總觀然但能總依報四事今想生
彼普見普聞依正諸相故名普觀問上品上生乘
金剛臺上品中生乘紫金臺上品下生入金蓮華
今三聖觀成方修普觀合是上品上生之者何故
同彼上品下生耶答十六觀人對九品位義有多
途今且一往以三聖觀及普觀成當上中品雜及
[005-0321c]
三輩四觀成者方是上上故上中品終時雖見坐
紫金臺此臺到彼成大寶華經宿則開此文亦云
生極樂界於蓮華坐作開合想蓮華開時見佛滿
空及說妙法正合上品中生之相若上品下生華
開七日乃得見佛仍於眾相心不明了故知此文
與上中品生相正齊若其以品對別圓位至三品
觀方得委論。
○二無量下明三聖來現。】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
行人之所。」


【【鈔】上想終後生於彼土見佛菩薩今想未終三聖
常來入我心想良由當念即是來際故能預想將
生之事復由生佛體不別故故令三聖不來而來
斯乃三觀一心作是雙運致令心佛往彼來此故
知觀體不可言思。
○七第十三雜明佛菩薩觀今
評此觀略有二意一為前觀佛及菩薩勝相不成
者乃令捨大而觀丈六二為觀前勝相巳成之人
令其更觀勝劣化用徧十方界使品位增進若謂
不然前觀既成修後諸觀有何益耶疏從前意故
作拂疑生重釋以觀成者自知經意是故大師從
初意示釋此為二初分科。


【疏】第十三雜觀有二第一觀丈六像第二無量壽
佛身量無邊下明彌陀變現自在堅固行者常令
習觀修行不倦。


【鈔】二隨釋二初佛告下觀丈六像。】
[005-0322a]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
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鈔】經若欲等者行人於前依正諸觀修雖不久求
生之意彌加敦督名為至心故令此人捨勝觀劣
未觀二侍前想彌陀故云先當觀於一丈六像行
人欲託彼土蓮池故令觀像在池水上應知勝身
既心作心是豈今丈六非作是耶圓人作為皆了
唯心全具而變全變是具具變不二故觀佛相勝
劣皆然。
○二明彌陀變現子科二初示化主隨物
二初如先下勸常修觀。】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
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鈔】二阿彌下拂去眾疑。】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
滿虗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
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鈔】疏二初所觀下示相問疑。


【疏】所觀若大若小皆是佛身拂去眾疑生人重意
眾云何疑。


【鈔】二前聞下示疑明破。


【疏】前聞廣大無量今聞觀小疑非佛身於小不敬
故須拂去明皆是佛生其重意。


【鈔】勝身觀法修雖不成而且得知廣大無量今聞
[005-0322b]
觀小頓違前說寧免輕疑為拂此疑故說彌陀神
通如意能大能小皆全法界但以重心觀令成就
勿疑身謝不生西方。
○二明補處同生二初觀世
下明劣應同眾生。】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


【【鈔】佛應既隨萬物補處亦同眾生。
○二但觀下倣
勝身論觀法。】


「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
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鈔】前明觀音勝身觀法先想冠髻則令眾相次第
皆明勢至觀中髻有寶瓶其餘身相不異觀音以
此二種是二大士身之別相令修觀者但觀別相
別相若顯同相則明。


【疏】但觀手相者有作頭首解者上言觀音頭上天
冠中有一立化佛勢至頭上有寶瓶以此為別作
手解者上云其手柔輭有八萬四千畫以此寶手
接引眾生皆是經文用無在。


【鈔】疏釋首相雖通兩說然頭首之首手足之手皆
是別相悉可以別而顯於通應知觀佛丈六之身
先觀白毫方彰眾相備如前疏約釋迦說。
○三後
三觀明三輩往生四初立觀所由。


【疏】第十四上品生觀此下三觀觀往生人者有二
義一為令識三品往生捨於中下修習上品二為
令識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品也。
[005-0322c]


【鈔】此中二義初即雜觀觀劣應者位在中下令識
三品進修勝觀登於上品次義即是前觀勝應及
修雜想了隨機化在八九信今令此人以妙三觀
分別九品即大本三輩事理窮深登第十信既云
此下三觀觀往生人有二義乃是修前觀法行者
觀於九品往生之相非是凡小求生之者讀今三
輩經文改轉行業縱通此義亦是傍兼非今增進
觀行意也。
○二釋會經論二初會論即無量壽經
論今云往生論是也天親所造有十七成就至第
十六大義門成就中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
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長行釋云故淨土果
報離二種譏嫌過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二
乘人二女人三諸根不具足人無此三種過故名
離譏嫌也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
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此十七成就俱明彼土
果報故無二乘等悉約彼土非是此方二乘等不
得生也恐惑者不曉故和會解釋之分二初會二
乘二初會不生。


【疏】釋會經論者問依往生論二乘不得生此經中
輩小乘得生答正處小行不生要由垂終發大乘
種爾乃得生經說現今論舉本始。


【鈔】且據彼論二乘種不生句竝於此經小戒得生
以具足戒及沙彌戒等是小乘種故二說相違而
為詰問今以住小迴心以會釋之堅住小道志趣
[005-0323a]
無餘不求淨土故云正處若迴小向大轉小乘業
作淨土因故云要由經就現今向大時說是以得
生論就本始住小時說是故不生然論說彼土無
二乘人由在此身因轉故也。


【疏】何故復證小果釋雖復垂終發大心先多學小
至彼聞苦空無常發其本解先證小果得小果巳
於小不住必還入大。


【鈔】二何故下釋證果云垂終迴小向大方生彼國
何故中輩三品行人生彼復證小乘果耶今釋意
者迴心故得生慣習故證小知大證小不執偏真
而為究竟不久證大也。
○二問論下會女人。


【疏】問論女人根缺不生此經韋提希及五百侍女
同皆往生釋言論說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為言
生彼國者淨根離欲故無女人身根精上故無根
缺經語初往故有善心一切得往。


【鈔】復舉論偈女人根缺不生之文竝於此經韋提
侍女得生之說而為詰問今約彼此會釋二說論
就轉報是故彼土無有女人及根不具者若名若
體經就此土修淨業者故有善心一切得往故大
彌陀經薜茘多蠢動蜎蜚皆得往生故知經論無
少相違。
○二問大下會經二初對經雙問。


【疏】問大本五逆謗法不得生此經逆罪得生。


【鈔】逆罪得生即下品下生文。
○二釋有下立義雙
釋二初悔有輕重。
[005-0323b]


【疏】釋有兩義約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
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
多無重悔故不得生。


【鈔】上即利根下即鈍根俱舍云愚智所犯輕重不
同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亦脫苦如團鐵小
亦沈水為盋鐵大亦能浮涅槃云智者有二一者
不造諸惡二者作巳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
者覆藏如阿闍世王殺父害母至涅槃會身瘡腫
熱生重慙愧悔過自責耆婆勸往佛所佛為說法
得無根信文載涅槃梵行品此經明逆罪得生淨
土者即同闍王上根利智能重心懺也彼經不生
者下根愚人至於臨終不能重悔也。
○二二者下
約行有定散。


【疏】二者約行行有定散觀佛三昧名定修餘善業
說以為散散善力微不能滅除五逆不得往生大
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經明觀故說得生。


【鈔】大本就此者指上散善力微也此經明觀者即
觀佛三昧問若定力得生下下品云此人苦逼不
遑念佛善友告言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
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此與大本散心十念
理應無別答此雖造惡巳曾修觀故使臨終善友
勸稱十念定心則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緩人也修
觀故乘急造惡故戒緩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縱現
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故得往生所以華開
[005-0323c]
見二大士說實相法自非定善孰至此乎故十疑
論云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竝是宿善業彊
始遇知識等當知作此解釋方合此中定善之義
若本不修三昧之者則屬前悔有輕義也。
○三依
品定位二初通示九品二初就三下示三中具九。


【疏】就三品中更為九。


【鈔】經文顯示三輩各三。
○二判九品屬三二初上
品下約位判。


【疏】上品之人始從習種終至解行菩薩中品者從
外凡十信巳下下品即是今時悠悠凡夫。


【鈔】雖分九品以義定之不出三位即內凡外凡及
悠悠者然習種解行及十信名乃是別教地前凡
位以為今經往生位者略有三意一別位次第對
品顯故二別具四觀收機廣故三九品多判所觀
人故若以九品判今能觀圓觀位者則以三賢對
今十信彼之十信對今五品悠悠即對名字人也
以名字位通修未修故應知疏用此之三位判九
品人其意深細不可麤心今試略言葢一切善若
能迴向皆淨土因仍一切惡若能懺願亦淨土因
故種種善修之淺深無非九品其一一惡約懺功
力亦皆九品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下下品惡通
上上品三心六念或聞或修未能伏惑屬下三品
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預上三如五逆
罪臨終十念為能消功屬下下品闍王重悔得無
[005-0324a]
根信即是上輩三品所攝豈非五逆隨於懺功自
分九品中間七品若善若惡若修若懺隨功淺深
一一皆須明於九品若據經文下三唯惡中下世
善中中中上即小乘行上三唯大疏則純用大乘
三位判九品者以中三品迴向大乘故下三品人
依大滅罪故故九品行一一成大隨一品行若至
三賢皆上三品若至十信皆中三品全未伏惑即
下三品應知經為收機盡故故以大小善惡分其
九品葢約增勝高下互顯也大師得意乃約三位
判乎九品則何機不攝何行不深乃由妙解大小
觀行善惡之業全修即性一一具於四種淨土但
能迴向隨功能顯四種樂邦如是說者多約一行
隨功淺深歷於九品亦自有人節節改行歷於九
品若以三位定其高下改與不改皆悉不濫問今
十六觀既是圓修為一一觀皆通九品為須節節
改觀入品答雖俱圓觀而所託境隨其宜樂有改
不改合有二途若就現文多從改觀歷於九品以
初心人雖了根塵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勝境難
觀是故如來設異方便先觀落日於西定心疏云
除五逆罪下輩自論故知妙觀想落日成當下下
品次以三觀想水結氷合在下中轉想瑠璃麤見
彼地可對下上若得三昧見彼寶地及寶樹寶池
雖五品初而五住圓伏名得三昧品當中下總見
依報五品中心合當中中華座觀成五品後心即
[005-0324b]
中上品此之三品雖成三昧能伏五住見惑未斷
事識猶存未可即觀勝妙身相故修三觀觀於寶
像像想現前見思俱盡所以盡者以事定力深能
伏思見斷即登圓第七信即上下品事識既盡全
依業識可觀三聖真法之身及普觀成在八九信
即上中品故難思相法界光明十方佛事悉能洞
見後修雜觀及三輩觀成當第十信即上上品內
外塵沙任運除盡故隨機應相及差別行業觀察
明了宣示無窮此約修者從微至著三聖觀成後
修雜觀及三輩觀故當如此若觀勝相不成就者
始依雜觀及丈六身此人或在下之三品或沾中
輩今觀九品必能進功從劣觀勝求預上流是故
疏云令識三輩往生捨於中下修習上品此從節
節改觀次第入品如是說也有因改觀超品位者
不可定判此上皆從次第改境修觀者說其不改
者十六境中宜樂何境即用妙觀修之不捨乃從
名字修成觀行入相似位歷乎九品然十六中佛
境最宜從劣觀勝成於九品故疏令觀釋迦毫相
以為初心入門之漸雜觀令觀一丈六像經雖不
云從一相入據理合然若般舟經則從足下千輻
輪相次第上觀至頂肉髻故知但解今家住前三
位以判九品於境於行改與不改次比自成也非
獨今經九品如此法華五品其義亦然解一千從
矣。
○二何以下以經驗。
[005-0324c]


【疏】何以得知上品見佛聞法便悟無生故是道種
人下品備造四重眾罪亦得往生類此似爾。


【鈔】以無生忍位在別圓初地初住非別十向圓第
十信何能見佛便登此位上上既爾諸品例知復
以造罪驗下三品以別圓教內外凡位不造眾惡
既約罪說知是未入外凡人也類此似爾者經不
明示故以得悟及造罪等比類驗之此乃大師尊
經謙巳近人判解不遜者多。
○二別明上三二初
上品下約三位定。


【疏】上品位當道種中品位當性種下品位當習種。


【鈔】上以三品判於九品下至悠悠今則別明上輩
三品故約種性以分三位瓔珞經明六種性一十
住習種性二十行性種性三十向道種性四十地
聖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問今此上品是出假
位合在穢土利益有情何故求生淨土耶答大論
四十三正有此說故彼問云菩薩法應度眾生何
以但至清淨無量壽佛國土中答曰菩薩有二種
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
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好多為眾
生者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故知一等斷惑
菩薩而好樂不同故有二別又論第四十五云菩
薩有二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後度眾生有先成就
眾生然後自成就功德者故知今十向菩薩求生
淨土乃是先自成就功德人也故十疑論明未得
[005-0325a]
無生忍巳還要須常不離佛故須求生。
○二一得
下約二義求。


【疏】一得道有遲疾二所乘有異初則金剛臺中紫
金臺下金蓮華。


【鈔】上上生巳即悟無生法忍上中經七日得不退
轉上下經三小劫住歡喜地得無生忍證念不退
即歡喜地也。
○四隨文解釋三即十六中後三觀
也疏前標云此下三觀觀往生人若但讀文不名
為觀必須覽經所詮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微
妙之觀照於心性本具淨土因緣果報生佛咸然
三無差別諸佛淨土因果巳滿能應眾生眾生由
具淨土因果能感諸佛感應緣起不一不異一一
融妙相相宛然隨品隨功感佛感土觀之不巳則
難思俗諦淨土因緣自然明了明了之位大判有
三若相似明當上三品若觀行了即中三品名字
觀解屬下三品論斷伏等雖有高下而皆了知一
切善惡迴向懺悔皆通九品或共不共或超不超
或改不改或進或否狀類萬差難以言具若不爾
者豈得名為觀於三輩往生人耶初十四上品生
觀三初上品上生二初分科。


【疏】就初中文為三第一標第二若有眾生願生彼
國下正釋第三從是名下結釋中復四初明修因
第二從生彼國時下明值緣第三從行者見巳下
正明得生第四從生彼國下生後利益。
[005-0325b]


【鈔】二隨釋三初標。】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


【【鈔】二釋四初明生因。】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
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
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
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
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
至七日即得往生。」


【【疏】至誠心者即實行眾生至之言專誠之言實深
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云深心亦從深理生亦
從厚樂善根生故十地經言入深廣心涅槃經云
根深難拔故言深心六念者佛法僧施戒天六事
安心不動稱之為念也。


【鈔】經有二段初段既云發三種心即便往生知此
三心是一人發次段乃云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
生據此合是三人各修成三種行然修之在人或
別一行或兼餘行或具足修但能位至別教道種
圓第十信即得名為上品上生言至誠等三心者
此與起信論中三心義合彼云一者直心正念真
如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今初至誠疏以專實釋之非
念真如豈名專實解於深心疏雖三義而不相捨
求高深果順契深理欲契深理須厚樂善根此乃
[005-0325c]
立行依理求果也二經證成三種深義不出彼論
樂集一切諸善行也經迴向發願心疏雖不解義
當彼論大悲拔苦之義葢以真如實念趣果善心
二心功德善巧迴向願生淨土速證法忍廣拔一
切眾生苦惱然此三心順於三法何者初念真如
平等一性次二即是自行化他二種修義既是修
二性一乃就圓融三法而發心也今此三心一念
中修見思塵沙任運先去入第十信故當此品若
此三心但能圓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當下三品
文在此中義該下八經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者以
無緣慈不害物命知性離非心具諸戒讀誦方等
者隨文成觀也修行六念者涅槃疏云前三念他
後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戒是止善施
是行善天有近果遠果遠即第一義天也安心下
釋念義謂念同體三寶一心戒施第一義理悉不
為二邊所動故通名念經迴向發願等者總論不
殺等皆須善巧迴向願生淨土證無生後廣度含
識經具此功德者或全或分皆得言具一日乃至
七日即得往生者上一一行修之成就至道種位
長時彌善下至七日或唯一日皆得預於上上品
生也此等悉須約於斷伏及全未伏分下八品若
不爾者豈令初修六念等人三惑尚熾便登極品
耶須知九品難將法定只可隨功此去科節經疏
分明鈔不標也。】
[005-0326a]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
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
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
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
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
心。


行者見巳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
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生彼國巳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光明寶林演說玅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
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疏】無生忍言登初地也陀羅尼者一能持善二能
遮惡是總持也。】


「是名上品上生者。」


【【疏】上品中生者有三第一標第二釋第三結釋中
有四初往生因第二行此下明值緣第三行者自
見下得生第四行者身作紫磨金色下往生利益。】


「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
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
樂國。」


【【鈔】上品中生明生因云不必受持方等經典善解
義趣等者是義持人不樂讀誦但於經中取一句
[005-0326b]
偈深窮旨趣於絕言思深廣之理心不驚動又復
其心安住中道不為二邊之所驚動了達因果皆
是實相名為深信雖不徧習或聞大教赴機異說
知顯一理不生疑謗此一種因亦通九品但令此
觀位至圓教八九信位故當此品若第一義解全
未伏惑秪在下品三品攝也如常不輕不專讀誦
但以一句禮拜授人深知義故多年不懈此以第
一隨喜品行始從名字歷於五品至六根淨故知
讀誦等四品行皆可從於名字修之至六根淨若
證分真無偏修者也。】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
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
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
時授手。


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
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
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
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
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
轉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
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


【【疏】甚深第一義者謂諸法實相言語道絕心行處
滅名之深妙精進最稱第一阿耨不退轉者謂道
[005-0326c]
種菩提亦通是道種地不退位現前受記者四種
受記一往現前也。


【鈔】生後利益中疏云名之深玅精進等者以聞眾
聲說第一義能成趣理不思議觀既頓泯絕情塵
微礙是故進趣其疾如風比餘事行雜而且滯故
此精進最稱第一疏牒阿耨不退釋云道種菩提
等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為無上正等覺斯
是行人心之本性所求之果於此不退其位有三
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之位習種性
也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當性
種性及道種性也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永不失
中道正念聖種性也上中生者此土巳得性種菩
提到彼一劫始得無生聖種不退今於七日所得
菩提不退轉者義當道種菩提不退也通名地者
凡聖所依皆名地故四種授記一往現前者淨名
大疏出四受記謂未發心記密記現前記無生記
言一往現前者以現前記通於凡聖今無生位佛
就一往通名現前耳。】


「是名上品中生者。」


【【疏】上品下生中有三初標第二亦信因果下釋第
三是名下結釋中有四第一明往生之因第二行
者命欲終時下值緣第三見此事時下得生第四
一日一夜下生後利益。】


「上品下生者。
[005-0327a]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
願求生極樂國。」


【【鈔】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同上中品故名
為亦彼以解了第一義諦而為別行此以但發無
上道心而為別行究理攝生標心雖異從凡入聖
歷位無殊謂依無作四諦妙境發四誓願名為真
正發菩提心未度苦者誓令得度陰入皆如故未
解集者誓令得解塵勞本淨故未安道者誓令得
安即惑成智故未證滅者誓令得證即生成滅故
發此道心亦通九品名字中發自有靜散即下三
品觀行五位即中三品相似既分三般種性即上
三品今習種發故當此品此心深運分真可階豈
不能至上上品耶約位判之無法非九。】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眷
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
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巳華合隨世尊後
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
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
聲皆演玅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
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疏】得百法明門者地論云入百法明門增長智慧
思惟種種法門義故歡喜地者初證聖處多生歡
[005-0327b]
喜也。


【鈔】生後利益中經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
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者以此品人位當習種見
思雖破塵沙未除故於眾相心不明了過三七日
進入性種侵斷塵沙故八萬相一一分明自此三
劫遊歷十方供佛聞法進入道種登於初地此地
即得百法明門言百法者如百法論所出名數今
於此法皆證三諦乃以百法而為明達三諦之門
三諦若明則了一切是故論云增長智慧思惟種
種法門義明此義故心大歡喜故名歡喜地也。】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疏】第十五中品生觀中品上生者有三第一標第
二從若有眾生下釋第三從是名下結釋中有四
初明生因第二從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下值緣第
三從行者見巳下得生第四從當華敷時下明生
後利益。】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
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疏】五戒者不殺盜婬妄語飲酒也八戒者加不上
高牀不著華鬘瓔珞香塗身薰衣不得歌舞作樂
及往觀聽也。


【鈔】中品上生明生因中但言眾戒斯乃略舉三學
之初也若據生彼聞讚四諦便成羅漢三明八解
[005-0327c]
以果驗因不專持戒合修小乘理觀事禪但未證
果猶在賢位於臨終時聞讚方等迴心向大願生
淨土然迴向心須至別教七信巳上圓教觀行四
五二品方是中品上生人也若其小行巳至忍位
及世第一但案位迴即當此品若在煗頂及外凡
者須猛利迴超入此品大約小乘并世間善從迴
向心深淺高下判於九品。】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
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
行者見巳心大歡喜自見巳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
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
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鈔】生後利益疏二初正釋經文。


【疏】四諦者苦集滅道也羅漢者應供不生殺賊也
三明者過現未來明也六神通者天眼天耳他心
宿命漏盡身得如意此六悉皆無壅故為通八解
脫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者內無色相外觀色
三者淨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非想處
八滅盡解脫也此八中前三種微妙五欲無染無
著中四於下得離後一能脫心慮故名解脫亦名
背捨背者背彼淨潔五欲也捨者離是著心也。


【鈔】四諦者既是共二乘行由宿習故而聞生滅無
生二種四諦也生滅者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
[005-0328a]
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無生四者苦
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次三
明者過去宿命明現在漏盡明未來天眼明此三
名明復得名通餘三但得名通者婆沙云身通但
是工巧天耳但是聞聲他心緣他別想而巳是故
非明宿命知過去苦生大厭離天眼知未來苦生
大厭離漏盡正觀斷惑是故此三稱明大論問通
明何別答直知過去等名通知過去等因緣行業
名明次釋八解脫一內有等者內色即內身骨人
也為修八色流光故存骨人欲界結使難斷故以
不淨心觀外色也位在初禪能脫自地及下欲界
二者下位在二禪二禪內淨故壞滅內身骨人欲
惑難斷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三者下除外不淨相
但於定中練八色光明清淨皎潔故名淨也位在
三禪四空處者若滅根本四禪及三背捨等色一
心緣無邊虗空而入定即觀此定依陰入故有無
常苦空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五識處者
若捨空緣識入定即觀此定虗誑不實而不受著
六無所有處者若捨識緣無所有入定時乃至而
不受著七非非想處者若捨無所有處緣非非想
入定時乃至而不受著八滅盡等者背滅受想諸
心數法也諸佛弟子患厭散亂心欲入定休息以
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身證而想受滅也前三等
者位在色界能離自地五欲也中四等者位在無
[005-0328b]
色界皆展轉離下地然前三亦離下中四亦離自
地互現說耳後一可知亦名下背捨因稱解脫果
名。
○二釋會下釋諸疑妨三初會小乘不生疑。


【疏】釋會者論明小乘不生者決定不生此中得生
退菩提心得生至彼處無漏道熟即證第四果大
論亦然或接引小乘然彼實無。


【鈔】疏與釋論取法華意會於今經及往生論論云
不生據決定性入無餘者今經云生是退菩提取
小乘者疏前會云正處小行不生要由垂終發大
心故生若無宿種豈能垂終迴小向大故知與前
義不相反仍釋伏疑既因迴心向大得生何故至
彼却證小果故釋云無漏道熟等以退大既久習
小功深是故彼佛稱習說小且令證果或接下再
出經論引小之意今經釋論說至彼土證小果者
意欲別接小乘求生其若生巳咸慕大乘必不證
小然雖出此意前義為正。
○二中品下釋中不及
下妨。


【疏】中品應時即得羅漢何以不及九品解云是退
菩提聲聞往生彼國無漏道熟便證小果不守小
位而住還起大心進行彌速或五劫或十劫得成
初地如是階級猶是其勝。


【鈔】以下下品生彼聞法應時即發菩提之心中上
生彼何故只證無學果也耶以大小故難第四品
不及九品解云下以登地速而為答也中上順習
[005-0328c]
雖證小果不逾十劫必入初地九品惡重十二大
劫方得出胎雖發大心更經多劫方階法忍故以
速證比彼為勝。
○三大本下通中不出家難。


【疏】大本上品明其出家中品不明出家此中所明
是則中品若其不出家經云一日一夜持沙彌戒
故知有也而大本不明據長時始終為語今言出
家者就短時而論。


【鈔】彼明中品云雖不能行作沙門故云不明出家
長時始終者謂盡形出家者就短時者謂一日一
夜也是知若據短時大本約義亦有若論長時此
經約說亦無此乃二經事同也。】


「是名中品上生者。」


【【疏】中品中生者有三初標第二從若有眾生下釋
第三是名下結就釋中有四初明生因第二從如
此行者下明值緣第三從行者自見下明得生第
四在寶池中下明生後利益也。】


「中品中生者。


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
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
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


【【疏】十戒者即前八戒更足不捉金銀生像及不過
中食為十戒也具足戒者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鈔】中品中生修因中疏云十戒者釋經持沙彌戒
也金銀生像者南山云胡漢二彰謂胡言生像此
[005-0329a]
翻金銀也善見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此謂金則
生是黃色銀則可染似金故云生像若爾生像此
方之言何謂胡語耶答謂五竺之北胡地言音有
涉漢者故謂生像胡人重譯又却入漢故存胡音。】


「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
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
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巳開目合掌
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巳成阿羅漢。」


【【疏】須陀洹者翻修習無漏或逆流也。】


「是名中品中生者。」


【【疏】中品下生者有三初標第二從若有下釋第三
是名下結釋中有四初明因第二此人命終時下
明緣第三從聞此事下得生第四從經七日下生
後利益也。】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鈔】中品下生修因中經云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
凡夫善不能伏惑豈預中輩疏前判位中輩人當
別教十信即圓五品斯由垂終善友廣說阿彌陀
佛隨順本性取極樂國及談法藏稱理發願行者
聞巳解悟大乘發迴向心求生淨土經雖不云發
迴向心既聞廣說豈不迴心特是影略臨終發心
[005-0329b]
心猛利故能入別圓外凡初位通惑頓伏故令世
善當此品位大師唯就大乘三位對於九品深有
其致。】


「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共廣說阿彌陀佛國土
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聞此事巳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
極樂世界。


經七日巳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
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鈔】生後利益中過一小劫成阿羅漢問到彼證小
皆順本習今此行人本習世善是人天因非聲聞
行至彼那得阿羅漢耶答孝養仁慈大小基址何
教不談而其阿含偏論此善以果驗因是依三藏
行孝順等雖行世善心在無常既久標心無漏道
熟故證小果。】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疏】第十六下品生觀下品上生者有三初標第二
從或有眾生下釋第三從是名下結釋中有四初
明因第二從爾時彼佛下明緣第三從作是語下
明得生第四經七七日下明生後利益也。


【鈔】第十六下三品人造罪輕重值緣得滅為往生
因須知經意為易解故以三業等惡滅為下三品
因迴向凡小為中三品因以大乘諸善為上三品
因此乃上下互相顯映為觀法境若稱實觀依義
[005-0329c]
而說大小善惡逐迴向心隨滅罪力淺深階位各
論九品今之三人聞法稱佛雖業障滅全未伏惑
位在名字故屬下三若滅罪心利入別圓外凡即
中三品能至內凡即上三品闍王悔逆得無根信
是其類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
多造惡法無有慙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
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
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
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鈔】下品上生經云雖不誹方等經典者此品不謗
顯罪猶輕至下下品云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則謗
經等一切惡業無不造作故言具也圓頓教說罪
無輕重悔則皆滅如仙預殺諸婆羅門地獄三念
知謗方等心生改悔即生佛國。】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
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作是語巳行者即見化佛光明徧滿其室見巳歡喜
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
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
經聞巳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
入初地。
[005-0330a]


是名下品上生者。」


【【疏】下品中生者有三一標二釋三結釋中有四初
明因第二從吹諸天華下明緣第三從如一念頃
下明得生第四從經六劫下明生後獲利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
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
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
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
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
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
獄猛火化為清涼風。」


【【鈔】下品中生經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者所盜之
物不出四種常住一常住常住謂眾僧廚庫寺舍
眾具華果樹林田園僕畜等以體通十方不可分
用故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體通十方唯
局本處三者現前現前謂僧得之物四十方現前
如亡五眾輕物若未羯磨從十方僧得罪若巳羯
磨望現前僧得罪則屬第三現前現前盜前二種
名偷僧祇物盜後二種名現前僧物不淨說法者
但求名利非益物也無有慙愧者屏處為惡不慙
於天顯露為惡不愧於人慙愧猶羞恥也。】


「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005-0330b]


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
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
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疏】下品下生有三初標二釋三結釋中有四初明
因第二從見金蓮華下明緣第三從如一念頃下
明得生第四從於蓮華中下明獲利。】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
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
之罪。」


【【鈔】下品下生疏釋修因中二初稱無下明念佛滅
罪。


【疏】稱無量壽佛至於十念者善心相續至於十念
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
念佛為勝緣也若不如此者云何得往生也。


【鈔】二引大論問答二初問云下約少時責。


【疏】問云何行者以少時心力而能勝於終身造惡
耶大論有此責。


【鈔】二是心下約猛心答。
[005-0330c]


【疏】是心雖少時而力猛利如垂死之人必知不免
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是心名為大心以捨身事
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也。


【鈔】此猛利心從二緣發一值善友二為苦逼心怖
惡道耳聽佛名是故牢強至誠稱念既境勝心猛
故時少功多能超百年悠悠願力若此二緣猛心
不發此人乃是合墮地獄也。】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
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
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鈔】二明利益二初疏科。


【疏】第二利益中有二初明夫人道悟無生二明侍
女發心也。


【鈔】二釋經二初夫人悟道。】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
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
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


【【鈔】經豁然大悟逮無生忍者以凡夫心聞十六觀
即聞即修頓入圓住葢由了知依正應色即報即
法非縱非橫三一融妙全心作佛全心是佛能所
既忘思議泯絕三德秘藏當念頓開是故名為豁
[005-0331a]
然大悟悟通觀行及相似位是故特云逮無生忍
顯此大悟的在分真若十六觀非妙宗者豈令當
機頓入圓位經文結益顯此觀門非偏非漸信不
可用事相銷文。
○二明侍女發心。】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
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
諸天發無上道心。」


【【鈔】經文但云發無上正等覺心是何位耶經示夫
人無生忍後別云發心驗非真發淨名疏云菩薩
柔順忍方有發義故多約相似明發心位名字觀
行亦有發義去無生遠故不得論。
○大段第三流
通分金光明疏云流名下澍通名不壅欲使正法
之水從今以澍當聖教筌[ㄇ@企-止/弟]不壅於來世是故此
下舉名舉益勸人修習若不爾者安令法水下澍
不壅疏二初總別分科。


【疏】第三流通亦二第一明王宮流通第二爾時世
尊足步下明崛山流通初有四一列名教持二行
此下明修有益勸人奉信三告阿難下付囑令持
四說此下目連等聞歡喜。


【鈔】二隨科解釋今經兩處流通觀道初於王宮佛
自囑勸次迴靈鷲阿難備述初文自四初列名教
持二初阿難問二初當何下問經名。


【疏】初中阿難先問發何名下問經名字。】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
[005-0331b]


【【疏】上來所說言義非一當於何義而名此經。


【鈔】疏云言義非一等者經文別示三種淨業十六
妙觀未審以何而為總目。
○二此法下問持法。


【疏】此法之要云何受持問受持法。】


「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


【【鈔】二如來答二初佛答前問。


【疏】佛答名觀極樂無量壽佛觀音勢至亦名淨業
生諸佛前對其初問。】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
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鈔】觀之一字心觀妙宗也極樂三聖實相圓體也
此從宗體而立此名淨除業障極至五逆生諸佛
前該於九品此名從用總此三義即是釋名此四
既圓即當教相故示二名五章意足信今釋題冥
符佛旨。
○二汝當下答後問。


【疏】汝當受持無令忘失對其後問。】


「汝當受持無令忘失。」


【【鈔】無令忘失即是念心念心能成欲等四法良以
欲進巧慧一心若其忘失皆不成就佛令不忘則
具五法受持之功於茲盡矣。】


「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


【【鈔】二舉益勸修三初明生善滅惡二初次明下直
明生見佛善。


【疏】次明有益行前十六觀門得大利益現身得見
[005-0331c]
彼佛菩薩。


【鈔】能見彌陀及二菩薩真法之身生善極也以深
比淺何善不生。】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
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鈔】二善男下況顯滅生死罪。


【疏】善男子善女人聞名下明其念佛菩薩之益但
得聞名除無量罪何況憶念明念佛菩薩有大利
益舉劣況勝。


【鈔】聞名是聞慧憶念是修慧舉聞之劣況其修勝
行者應知前無忘失亦是憶念然屬方便今之憶
念乃是正修名同義異善須分別。】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


【【鈔】二明身勝友勝二初念佛下喻白蓮明身勝。


【疏】念佛者人中分陀利華明其身勝。


【鈔】分陀利者此云白蓮華涅槃云水生華中分陀
利最為第一顯修圓觀超餘一切修道之人即七
方便也。】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鈔】二觀音下類補處明友勝。


【疏】觀音勢至為勝友伴勝。


【鈔】二聖本修圓念佛定今為補處行者今修亦是
此定位雖高下所修法同故可為友其猶世人道
術之交豈分貴賤。】
[005-0332a]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鈔】三當坐下明得果起行。


【疏】當坐道場得通之場名曰道場菩提樹下得道
故名為坐依之得果義說為坐依之起行名生佛
家也。


【鈔】事相解釋菩提樹下坐金剛臺此處成佛名為
道場事本表理今觀本性彌陀覺體此體即是所
坐道場所生佛家理一義異名場名家此理為場
坐必得果此理為家生必起行果即分果行即真
修此觀本期分證之果無功用行欲以病行及嬰
兒行度眾生故修念佛觀求生淨土生彼速獲故
云當坐。】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其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
名。」


【【鈔】三結名下結名付囑。


【疏】結名付囑亦名觀無量壽佛亦名滅除業障也。


【鈔】經好持者好即妙也以不縱橫絕思議心方能
受持此經章句別文既妙是故能持經之總名上
以三一融妙釋者意在於此此寄阿難囑今人也。】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
佛所說皆大歡喜。」


【【鈔】四歡喜下眾聞歡喜。


【疏】歡喜者三義故喜一能說人清淨佛無礙智無
有錯謬名為清淨二所說法清淨能令眾生得證
[005-0332b]
三昧三依法所得果清淨依法修行滿足身證清
淨果也。


【鈔】言三義者一遇人二聞法三得果文出大論義
歸此經人既是佛佛必具足四無礙智謂法義詞
及以樂說說觀佛法離於錯謬故名清淨今遇此
人寧不歡喜法是觀法一十六門曲盡其妙能令
凡心入深三昧離虗設故名為清淨聞如是法豈
不歡喜果即修觀剋獲之果韋提希等聞法即修
登分真果侍女諸天得相似果目連阿難同佛化
機或能增道莫測淺深各以離惑名為清淨得如
是果豈不歡喜此三相由得果由法法由人說彼
眾歡喜具茲三義我於今日雖面不覩金容而為
妙智所被又得聞此微妙觀法但未獲果是故闕
於第三喜耳。】


「爾時世尊足步虗空還耆闍崛山。」


【【鈔】二崛山流通二初耆山下佛步空還。


【疏】耆山流通中初佛步空還耆闍崛山為增物敬
奉順其言故現此變。


【鈔】前赴請時從崛山沒於王宮出今步虗空還於
崛山二俱神通前隱後顯者前欲施化化法未成
故但密往今宣妙觀當機巳益欲使同遵此法是
故現變彰灼而還。】


「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
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005-0332c]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鈔】二次阿下阿難重述。


【疏】次阿難及天龍等聞法歡喜作禮而去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鈔】王宮機悟崛山未知故遣重宣普令信受阿難
所述即是佛言是以文云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理
合同前三義故喜。】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會本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