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05 釋觀無量壽佛經記-唐-法聰 (master)



No. 405-A


刻釋觀無量壽經記序


夫樂國之業者。眾聖所讚。群賢所宗。以故文殊彌勒
願生。天親龍樹誓往。賢聖尚然。況顓蒙乎。當劉宋之
際。畺良耶舍三藏。再譯斯經。而后諸家彬彬然駕說
矣。惟我 終南大師。儼然楷成古今。為一家學固毋
論。其它金口而木舌者。孰與智者禪師哉。其說曰。此
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四明曰。託境觀佛。佛相乃彰。
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終日觀心。終日觀佛。是言也善
則善矣。雖然如棄適時之巧。我弗取也。間者人或稱
即心念佛何用它佛為繄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夫
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耳。又人或謂弘願稱名也者。
權假方便焉耳。不足賴也。甚哉其說也。暴戾恣睢。謗
讟聖言。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逞其詭辭。黜嫚眾兆。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唐法聰師。肇造天台觀經疏記。
其文簡而理明。其辭約而事備。而間襲我 終南之
說矣。最後寶雲四明相繼蔚如也。而聰師之記。𤼭巳
湮滅殊方。以故使寶雲四明不知天地間有斯文在。
昔者寺門珍公。乘桴浮海。得斯記開元寺以歸。猶且
藏之名山。紬之石室。寥寥乎不出于人間。葢亦久矣。
予探金簡於名山。獲此石室之書。今茲乙卯。乃將上
梓。以示大方。夫斯記也。不惟壎箎智者之說。亦將使
[001-0243b]
游我終南山之者生之羽翼乎。是以良忠師。甞記四
帖疏。𨓏𨓏以斯記而釋彼疏。然則今為終南之學者。
胡可棄乎。胡可棄乎。伏冀辨析難易。觝排詭辭。俾夫
控侗顓蒙。斁此棘林。游彼瓊樹。豈不厚幸哉。於是乎
序。


享保二十龍集乙卯十一月
武陽緣山南溪沙門白蘋雅山撰No. 405
釋觀無量壽佛經記
沙門 法聰 撰


將釋疏文大分為二初通明二土依正不同次從然
化因事漸下別解此經來意初為三謂法喻合法為
二先明二土二果不同次從誠由心分垢淨下辯二
土修因有異初又二初兩句明二土依報不同次胎
獄下談二土依正二果各異初又二初句通明二土
依之苦樂次二句明二土地之淨穢。


夫樂邦者夫者發語之端樂邦者同居淨土樂者彼
土無三惡趣是以二報俱樂故也邦者淨國分限也
又樂者池流八水金剛為砂地涌七珍琉璃間雜寶
[001-0243c]
樹行列禽風說法二報無苦常聞大乘三輩往生華
開見佛依正宣說咸讚三寶是為俱樂苦域者同居
穢土苦者娑婆世界雜惡共居五濁八苦日夜交煎
十惡業成長輪靡息聖果未證為三惑所籠生死無
邊未能出離忍受三毒故名為苦即有三苦八苦域
者娑婆分限故名為域金寶者淨土所居皆寶莊嚴
泥沙者同居穢地並是砂礫巳上明二土依果竟次
二句明二土依正報胎獄者此土正報在胎經於十
月受諸寒熱身識不樂義如胎獄華池者淨土化生
新舊二人皆處寶池修因值緣得生華果棘林者此
土荊棘惡處依報猶如棘林瓊樹者玉樹也淨土七
重行樹皆以寶成或有一樹黃金為根紫金為莖白
銀為枝碼碯為條珊瑚為葉白玉為華真珠為果等
七七四十九重行樹皆寶樹也此明二土二果竟次
此下四句辨二土修因有異誠由心分垢淨者誠由
實也垢淨之故且分二心只緣心淨行善則昇樂國
寶地寶池瓊樹之玅方由心有垢行惡則沉苦域泥
沙棘林之麤界次喻中二初句喻淨土因果故云形
端則影直次句喻此土因果由心垢果苦故云源濁
則流昏三故知下合中二初明依報因果次願見下
明正報因果也文云故知欲生至淨土勸此土人修
彼土依果即純淨所居次必修下勸此土有緣修玅
國因果次二句明正報願見世尊即見極樂果要行
淨業即是修因淨業三種下文自說。
[001-0244a]


然化因事下第二別明此經來意中三初通明經意
次此經心觀下別解題目三分文為三下依文解釋
初文為三初明三意次落日下別廣正宗明觀大體
統收經意三可謂微行下結嘆。


初文三初談序次大聖下說正宗三從使末俗有緣
下讚流通初序謂證信發起二序然者是也化者佛
出度生宣揚四辯名之為化因者眾生有機為因事
者諸佛化儀前三後一為事又通序中六句後五亦
名為事漸者以法逗機有漸漸頓二人修習令證大
小似真二果教者即能詮教門四種不同即藏通別
圓也緣興下是發起序即善惡二緣興發闍王是惡
殺父害母造於二逆故云殺逆韋提是善故興哀請
哀即悲哀義及於王請即普請身兼徒眾及來世機
故云哀請次大聖下明正宗意大聖者極尊之號自
行果滿窮源盡性智斷具足故云大聖大者包含為
義謂包三五七九故言大聖聖者正也三身同證有
感必形智同法界善惡窮源用無不極照無不遍洞
覽無遺一切皆達故名為聖首楞嚴定靡所不攝為
三輪鑒機四辯授藥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故名大聖
埀者俯影下臨順十界機慈者即三慈法與物俱樂
乘機者即身意二輪鑒機視通大小俱益演法即口
輪說於半滿四法曜者光也照明影現玉相者放白
毫相遍十方界彩者光金色相故也珍臺者為金臺
即所表曰瑞廣示珍域者光照十方故云廣諸土皆
[001-0244b]
現故云示諸國皆寶故云珍諸佛界分故名為域宗
歸者韋提希雖覩諸土皆有光明而機在淨國故云
願生彌陀佛所三使末俗下讚流通義末俗者即像
末之時有緣眾生感應道交隨業皆往即今時得生
人也遵由奉侍斯由此也玅觀即十六觀一念心起
依正宛然皆空假中無不具足三一相即圓融自在
而不一異故為玅觀。


次為落日下重廣正宗落日在初觀大水結氷即水
觀瑠璃之地當第三觀義兼於水風吟寶葉即四樹
及第七華座觀天樂者第六觀波動金渠即第五池
觀契短合響即第八觀觀肉髻等者即第十十一二
菩薩觀念毫相等者即第九真身義兼第八普雜三
觀及其瞑目等者即後三觀三輩九品乘臺往生故
云高踊文成者淨土受生印壞者此方陰滅金蓮者
三品所乘福報隨往而橫截者截三惑斷而得上中
下生惑謂見思塵沙無明三病而長驚者馳義即往
也速義至和尚說偈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
父母修道巳來經十劫示出閻浮受眾苦一生苦行
超千劫永離娑婆歸淨土過此土五八之苦永離穢
境一得不退故云長驚。


可謂微行下三結嘆行者即三種淨業玅觀至道者
即十六觀圓融自在即一而三故云玅也修因得果
從來至彼故名至道道者即能通至所通為義業行
雖多以心觀為要術一念心起淨土宛然無作體如
[001-0244c]
故言微行一心三觀皆空假中能所雖分互照不思
議境要在心源即觀功也橫周竪窮平等無二三觀
因圓三德果滿皆由心要義成故言至道要術。


此經心觀下第二別解題目文二初略次廣初略明
宗體次所言下略釋經題舉正報以收依果者將真
身觀收前八門述化主包徒眾即彌陀明能化攝所
化度脫有緣眾生總兼諸觀言佛便周者佛即能說
所說二佛佛是化主即能仁是所觀彌陀當第九觀
能所合明即十六觀所居之土即前七觀所化之機
攝後五觀故佛一字能所該通皆具十六並是佛說
故言便周。


次廣解五義又二先標列次依文釋此經名體等者
此經從人為名實相為體心觀淨土為宗生善滅惡
為用對半明滿為教相。


次釋五義文為五先釋名為二先通次別文為二先
釋次結嘆初為三初通一化次約一經三約一字初
文二先釋次結初通別解通則經者聲色法為經別
有七者謂三單三雙一具足為別若單人如提謂長
者經須達拏太子經單法如大經及大般若單譬如
大雲經枯樹經樓炭經此三單也或復人法為名如
淨名經法譬為名如法華經喻人為名如金光明經
此三為複或具如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即人法譬
為名即三也從一乃至無量行別者若修一行即一
念及如來行若二行修色心及定慧三行即三諦三
[001-0245a]
觀四行即四諦四等五行修五眼五根六行即六度
七行即七覺分八行即八正道九行即九法界及九
種大禪十行即十乘觀法及十法界四教各有四門
門門四悉諸行皆具故云無量行諸行雖多同歸三
身四德即行通四四十六門者藏教生滅四門通教
無生別教無量圓教無作生滅四門者有空亦有亦
空非有非空三教亦爾前兩教會偏真理後兩教會
圓中理有次不次別圓別理同理隨於門理隨名異
故名別也此約一化者結也即佛出世一期通化五
味經華嚴乳味有別圓八門阿含酪味有藏教四門
方等生蘇有四教即十六門般若熟蘇有通別圓十
二門法華醍醐味唯開顯圓四門開前四味並入醍
醐智斷具足理窮實相次約一經言教通別者佛說
即教教即能詮行所行行理即所詮理教行三修因
至果惑盡智明故須三法次佛即法身下結又二初
結嘆次舉少況多初法身對理般若對教解脫對行
皆由一心三觀修教行理證果三身融通無二空即
般若假即解脫中即法身聞名既爾乃至盡經並須
三觀具足次於一字尚下舉少況多於一色字上成
三觀義故經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色上不可得
云何當有趣非趣即成假空中三觀具足。


次別釋文為四先佛次說三觀四無量壽。


佛有六種是六即義一理即佛大經云一切眾生即
是大乘舍中寶藏額珠廣如涅槃疏說如來藏經十
[001-0245b]
喻者二文不同諸文引用或云佛藏者隨語便耳文
在方等如來藏經中彼經一卷佛為金剛藏菩薩說
文雖有十義但似九初二文同一義故初文云我以
佛眼觀一切眾生煩惱中有佛智眼有如來身結跏
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譬如天眼觀未敷華中有如
來除却萎華巳便得顯現佛見眾生亦復如是巳下
九譬總有九番長行偈頌各四五行今略引要合前
喻相初云譬如萎變華其華未開敷天眼者觀見如
來身無染二云譬如嚴樹蜜無量蜂圍繞善方便取
者先除彼群蜂三云譬一切秔粮皮𥢶未除蕩貧者
猶賤之謂為可棄物四云譬金在不淨隱沒莫能覩
天眼者乃見即以告眾人五云譬如貧人家內有珍
寶藏主既不知見寶復不能言六云譬如菴羅果內
實不毀壞種之於大地必成大樹王七云譬如持金
像行詣於他方裹以弊穢物棄之以曠野八云譬如
貧女人色貌甚醜陋而懷貴相子當為轉輪王九云
譬如大冶鑄無量真金像愚者自外覩但見燋黑土
文中以佛性合喻二名字即緣理發大乘心三觀行
即修不思議十法通達無礙四相似即六根互用十
信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五分證即謂十住
行向地等覺四十一位六究竟即玅覺佛地居常寂
光土初理即文為二先明三德次斯理下歎體不二
初文分三德初引四經更無不明了理即法身次雖
五無間下理即解脫五無間者一受報無間捨身受報
[001-0245c]
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命無間中無絕故五形
無間其身充滿八萬由旬一人多人同處其中不相障礙皆悉
遍滿業不思議也三雖昏盲下理即般若次斯理灼
然下嘆體理常平等無二有無高下自爾本理覺性
恒如即理佛義名字即文為二先法次喻法華云一
百八十劫初引二經多劫不聞名字次若佛出世由
出能說因說得聞聞教尋詮修行得理故云開甘露
門門即是教甘露是理故須達聞名身毛皆竪名大
經二十七云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須達多為兒娉
婦詣王舍城既達彼城寄止長者珊檀那舍時此長
者中夜而起告諸眷屬仁等可起速共莊嚴掃治宅
舍辨具餚饍須達聞巳尋自思惟將非欲請摩伽王
耶乃至不安乃如是耶長者答言不也居士我明日
請佛無上法王須達長者初聞佛名身毛皆竪尋復
問言何等名佛長者答言汝不聞耶迦毗羅城有釋
種子字悉達多姓瞿曇氏父名白淨云云乃至捨之出
家無師自覺得三菩提貪恚癡盡常住不變不生不
滅無有憂畏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云云乃至具足十力
四無畏五智三昧大慈大悲及三念處故號為佛云云
須達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無上今在何處
長者答言今在此間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時須
達多一心念佛所有功德十力無畏云云乃至三念處
作是念時忽然大明日明猛盛即尋光出乃至來詣
我所到巳頭面敬禮我足我時即為如應說法長者
[001-0246a]
聞巳得須陀洹果當知聞名身毛皆竪心生渴仰接
足頂禮便見佛佛說玅法便證聖果昏夜大朗喻闇
惑心中於名字不了如昏夜因說生解如大朗即名
字佛也人解巨關自闢即名字人解悟觀行佛文為
三法喻合法又二初觀金像次心緣玄色下託境作
觀浩浩下喻周眸下合合三先十方次三世三三身
三身中二先果次因一身即法身一智慧即報身力
無畏即應身即果三德念色身即假觀念法門身即
空觀念實相身即中觀即因三觀相似文為三先觀
果因三身次釋相似比類四事相顯三引玅經示相
生信初念佛相好身觀果應身得相似相應得因色
身念佛法門身觀果報身念實相身觀果法身得因
報法二身例色身作分證佛文為二先廣釋初住次
四十二位況例釋成初文二初釋一界次九界先明
初發心住一時分得三身破無明證中理三惑轉三
觀明智德增法身生故故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
即應身一切智慧即報身一切境界即法身不前不
後下一心證三身三智至得報身得如來玅色至一
切應身開祕密藏至其中即法身三身分成能起大
用分身百世界作佛應化物機作眾色像身輪現通
一音至諸聲口輪說法不動至等悅意輪鑒機八相
成道者一從兜率天下二託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
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況九法界三輪耶者
舉少況多二住千佛世界應化三住去乃至行向地
[001-0246b]
等覺十信過前不可量究竟佛文為二先正釋佛義
次佛有無量德下指廣初文三法喻合。


說者口輪宣唱揚四辯於舌端流八音於聽表故云
名說十二部經者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
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祗夜優婆提舍經方廣授
記無問自說即大小共十二部小無大三廣問記大
無三小緣喻事即各九部耳八萬法藏者故賢劫經
云從佛初發心乃至分舍利凡三百五十法門一一
門各六度合二千一百度用是度破四分煩惱合成
八千四百約一度為十善合八萬四千法門若作八
萬四千法藏約苦諦為名若約集諦即八萬四千塵
勞門若約道諦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若約滅諦即
八萬四千波羅蜜門六度即六波羅蜜亦名八萬四
千度無極六度者有四種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
教法門四悉者悉之名遍檀之名施諸佛用此四法
遍施眾生故云四悉檀也聞者至受行即世界信戒
至開發即為人貪恚至氷消即對治隔凡至流水即
第一義世界從果歡喜為名為人即生善為稱對治
滅惡第一義入理或三二一者三無第一義二即世
界為人益一即唯得世界若得相應是信行人從開
生解聽習經論問義修行從因至果則樂默然即法
行人端坐思惟心融法界隨心證入得果不差即惑
轉智明不同闇證真實修行不並小外凡邪所求為
一緣說者為生滅人說生滅諸緣諸法者即無生無
[001-0246c]
量無作通別圓十二門門門四悉益。


釋觀中二先標列經示處次今釋意下結成身智又
二先釋次第次釋一心初文三釋空成報身次釋假
成應身三釋中成法身知病識藥者用四四辯觀四
四諦用法義三辯觀四苦集名知病法義二辯觀四
道滅名識藥辭及樂說名應病授藥令得服行是為
入假之功用知次第法門用四種法鑒十法界機不
過不減機熟則度隨根證理大小俱成界內外法漚
和照知先空次假後中故名次第即別教義次釋一
心三觀文為三先釋次引論證三結歎初為三先示
處及釋義次類顯三三觀成身智次中論下引論證
成三此觀微玅下結嘆圓融自在而不一異觀玅攝
法相即結成。


釋無量壽中先正釋次結此三身下融會初文三法
喻合法文又二初翻名總釋次法身下別釋初又二
初翻名次佛本無身下約二諦為機總釋初真諦隨
順世間下俗諦次別釋三身為二先釋次結初為三
謂法報應法身為二先釋次此即非身之身下結示
初又二初釋身壽次釋量次報身亦三釋身壽量次
釋身又三初引二經示相次如如下境智並喻相成
三法身非身下簡異結成法壽非壽下釋壽法量非
量下釋量應身亦三謂身壽量可知智與體冥下次
結三身義智即報身體即法身能起大用即應身如
水銀下喻三身功德和法身下合僧祇及八十者並
[001-0247a]
是迹中壽命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年八十唱入涅槃
次然此三身下融會體德。


釋體中二初通釋次別解初為三法喻合法又二初
明正體次具三德莊嚴次別解者為三先約俗類應
身次約底義正當法身三約達義當報身。


釋宗文為二先明古德立義不同次今言下正釋為
三先標列次釋三故以修心下結標又三初立宗體
義次明心觀為宗三四種下略列土名以心觀淨即
因則佛土淨即果由淨心修十六觀得生彼土故以
為宗各有淨穢下釋釋中二先略次娑婆惡下廣釋
凡聖同居者十法界共住六道四聖即十界故曰同
居四教並有生同居人藏教從初五停至羅漢向人
並生此土通教從初地至六地別教從十信至第六
正心住圓教從第五品下至六信巳上並生同居土
同居穢者此中自分淨穢六道穢四聖淨四聖自分
淨穢證偏中理為淨無明未除及分在為穢體柝巧
拙有餘淨穢者析拙藏教心修體巧通教體色明空
心修並得五分法身皆破見思為淨未斷無明為穢
次第即別頓入即圓並證理為淨無明分在為穢耳
方便有餘土者藏教二人即無學支佛通教四人從
第七地至佛地別教從十信不退位乃至十迴向有
三十四人圓教四人即七八九十信巳上並生方便
土四住惑者三界見為一住欲界思為二住色界思
為三往無色界思為四住若約界外破三界無明盡
[001-0247b]
為五住惑云色愛無色愛等前二教斷見思盡證偏
真理後二教斷見思塵沙無明惑證圓中理有次第
一心之異耳實報土者藏通無人別教有十地等覺
玅覺十二人斷無明證中道圓教四十一位十住乃
至等覺斷無明證中道常寂光土者玅覺極地三德
究竟三身圓滿智斷二德不生不滅名涅槃純淨佛
土即上品寂光唯佛自住身土無二俱皆四德若中
下二品寂光有淨有穢證理智明惑盡理窮智斷具
足三結中修心玅觀者即十六觀依正二果三輩往
生能感淨土一一皆具空假中三觀故名為玅其德
者斷即空觀破四住惑報身成即假觀破塵沙惑應
身成即中觀破無明惑法身成即三觀成三德因果
滿三惑破三身顯因名三觀果名三德是則因果不
二融通自在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三非一而三而
一玅在其中頌曰空觀如性不可得假觀相合法界
邊中觀體等理無二即一而三常宛然其德如是故
名玅觀。


教相中為四初明部時次明翻譯三明藏攝四簡異
初大乘方等教者即第三時生蘇味也對半明滿是
其教相因此便明五味教相雖非部本意傍知佛出
世施開大綱五味調機用教增減隨根證入冷然自
云云故大經云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
蘇從生蘇出熟蘇從熟蘇生醍醐五味喻也初云如
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
[001-0247c]
出方等典從方等典出摩訶般若從摩訶般若出大
涅槃五時法合初譬從牛出乳即乳味對華嚴頓教
八教有五化儀有三謂頓祕密不定化法唯二謂別
圓酪對修多羅第二味謂四阿含經漸初化儀有三
謂小乘祕密不定化法唯一三藏教也生蘇對方等
當第三昧漸部中有七教化儀有三例藏可知化法
有四謂藏等四教也熟蘇對般若當第四味漸部後
有六教化儀有三即漸等化法亦三謂通別圓醍醐
對法華涅槃第五味也玅經唯有開權圓教獨顯一
乘何者為實施權遍於四味開權顯實收攝四味五
時八教總入醍醐涅槃扶律明常具有四教總知常
住一期化儀出世大事其功畢矣次大本二卷下翻
譯時代翻譯者沙門畺良耶舍此云時稱西域人性
剛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多所諳知尤功禪思以宋文
帝永嘉元年歲次甲子達于京邑帝深加賞勅住鍾
山道林精舍譯出藥王藥上菩薩經一卷譯觀無量
壽佛經一卷沙門僧含筆受三藏明義下明義及經
正意四題稱下簡異。


第三依文解釋為二初舉經分章次序中文二下略
釋二意一證信六句下廣釋言如是者所聞之法體
對破外道阿漚二字不如不是阿之言無漚之言有
即斷常二見不出有無故云如是也我聞者能聞之
人即阿難親承佛聞一時者即聞時和合非異時也
釋論廣破等者迦毗羅計一優樓僧佉計異一異不
[001-0248a]
從因緣但由於時時來眾生熟時去即催促時能覺
悟人是說時為因廣破竟時有二種一迦羅名定時
示內弟子時食時著衣時是也二三摩耶名假時破
外道外道計時實有今破假名而巳定無實體也王
城即通方所耆山別方所我聞中三謂法喻合初又
二先簡異立義徵起次隨俗下答住者經曰在疏中
轉義釋為二先標列次釋釋中具明因果王城者文
有四悉初即世界王有夫下即為人又先所住城下
對治作是念時空聲下第一義此五山一義鞞婆羅
䟦怒此云天王穴薩多般那求訶此云七葉穴因施
世羅求訶此云蛇神山薩菆怒魂真迦鉢羅此云少
獨力山五是耆闍崛山云云九十五種者除佛一人外
道有六師一師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六佛初曾事
外道為弟子知其非究竟先同後異捨而離之後證
得果故云勝也。


發起序者為三初通明往意不同次今經下問答三
依文解釋發起一經亦名別序亦名弟子序亦名經
前序證信序者亦名通序亦名經後序亦名如來序
隨義種種差別也釋為四先分章次頻婆下問二意
三父願聞法下答四乃釋義初為四下解釋初文有
四一舉能害人二明其惡緣三正明害父四制臣佐
初文可知二惡緣者即調達是此人身雖出家情存
利養往到佛所求出家欲學通法佛知其意止而不
宣阿難親弟愍而為說既得通巳惑於闍王殺父害
[001-0248b]
母自欲殺佛當為新佛新王共治於世闍王敬重日
日侍從五百乘車朝暮問訊并供五百釜飲食父王
聞巳日日恒將七百乘車朝暮問訊世尊并供七百
釜飲食達多聞巳嫉妬心生遂失通法既失通巳心
生慚愧不敢見闍世即往佛所求乞徒眾佛言我尚
不付屬身子目連況汝癡人調達聞巳心生忿恚往
闍世所語言汝父長壽若待父死不可得王位汝可
害父我當害佛當令現世有王佛興治國教化人民
安樂眾生得果豈不悅耶報言可爾因行逆故云惡
緣收執父王下三正害父經文又三先標王位次顯
列名三正興害制諸群臣下恐興異計故不得往。


二夫人奉食極世飢苦得色身益經有四意一夫人
奉食二王得食身安請佛三申請弟子四願聖拔苦
與樂得出世果三聖為說法救生死苦與涅槃樂受
戒增福說法進道王因被囚欣厭情深聖應和機說
法感應道交方能獲果四如是時間下得益經有三
意一明時節二顯食力三得現益。


初闍世問守門者經有四意一問答二毀親三訶聖
四正害母毀親為賊者有二義故一是劫命賊昔共
王斷仙人之命二盜食賊偷[麩-夫+少]蜜漿以飼於王訶聖
中二先人次法令惡王延惡命即執劒下四一正害
母何其痛哉撮頭擬劒身命在於須臾慈母曲身合
掌低頭就兒臨劒心神悶絕熱汗遍流恍忽之間逢
斯極苦親所生子反逆心生殺父害母未曾聞見罪
[001-0248c]
身當受敢有怨言今死成難冥當有報願王思念止
殺害時一臣下二二臣勸不許害父為七初與伴申
敬二白言下引證三王今為此下正諫四時二大臣
下退躬五時阿闍世下求救六耆婆白下重諫七王
聞此語下止不害母菴羅女子者此女是毗舍離國
大臣園中菴羅果樹上生即摩竭陀頻婆羅王到彼
園中因即有身後生男長大兼先留王環為信送歸
本國策耆婆為太子後時既有闍王因託採藥遂讓
位不受出菴羅女經也經云毗陀論梵語此云明論
詮義決定西方所重故依此經引古諫今古王無道
但害其父未曾害母王今害母罪踰昔王經云諸惡
者此總明非禮篡逆之人非一故云諸也剎利梵音
此云田主理應躬奉孝道率化萬民何自行逆害汙
剎利種是旃陀羅旃陀羅此云殺者極惡之人及蔑
戾車等王今貴族云何同彼故云不宜住此有二義
故一者王今造惡不存風化京國神州豈遣旃陀羅
為王此合擯出宮城意二者王雖在國辱我宗親故
須遠涉他邦永絕無聞之地故云不宜住此也經惶
懼有二意一惶失位二懼臣叛。


時韋提下請佛經有四一憂悴二申禮三正請見四
悲哀再敬憂悴者心不悅樂名愁憂身無光澤稱為
憔悴夫人憂悴備有六意一與大王生死永絕二與
眷眷思愛情離三厭斯穢境樂聞樂土四自指女質
專求勝報五遙心請佛恐聖不應六自惟未修玅因
[001-0249a]
不登上果具此諸事故身心不樂此六為二前二結
前後四生後離忍界極樂生感應至因果成未舉頭
下初神通經有三先明聖應時不異勝鬘者廣如寶
積經說勝鬘是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女嫁與踰闍國
王為夫人父母與女書云佛出我國神通自在普益
眾生勝鬘執書啟告世尊世尊平等普化眾生此亦
合現作白之時佛於空中現便讚如來玅色身等云云
次知機三正感應中二初弟子次佛自性何故爾機
宜不同應赴亦異大王機在弟子夫人感於二聖經
普雨天華持用供養者瑜伽云由七因緣釋梵諸天
來至佛所一供養二為聽法三為決疑故四翼從故
五為饒益他六敬重佛教故七欲起會故。


時韋提見下請生處有四一見佛傷嘆傷嘆者傷子
無思是故悲傷嘆巳宿罪此生惡報怨結難處情苦
何堪障重殃深未達因果佛大聖三世照知唯願慈
悲示當生處捨茲穢境淨土受生當不願聞逆人名
字傷嘆懺悔願佛哀怜次請說宿因三願聞淨土四
遠離惡處今向世尊下經有二初三業悔過次專求
淨土生處。


放光普示下經又三初明光體用次明光德色三明
中現土放眉間光者表中道理觀佛三昧經云如來
為太子時眉間白毫相長五尺至成道時長一丈五
尺舒之表裏清徹白色光明置之復卷聚在眉間至
降魔時舒白毫毛至他化自在天彼天去閻浮提一
[001-0249b]
百二十八萬由旬今放此光照十方界表眾生證中
是光體用示土差別經有三先別次總三結今見。


去此不遠者經有四先問其定次明界遠近三勸觀
現果許為說譬經云如執明鏡自見面像狀如懸鼓
如億千日又似星月如天瓔珞如旋火輪等四為未
來世說修因法欲生彼國者經有三謂標列結列中
初報恩敬法愍物行慈次生善離過二乘小行三因
果發心大乘不共自他俱運結可知二佛告韋提此
三種下經有四一嘆正因二誡聽三許說淨業四讚
問合宜感應道交妙契機理即得無生法忍者經有
三謂法喻合法中三一命阿難為眾廣說二佛自教
修行玅觀三顯佛力得見淨土言佛力者一釋迦說
力二彌陀願力三十方諸佛護念力喻中觀心如鏡
所現土如面觀心變如影像見彼國土下合也無生
忍者由見是淨土稱本求心故生歡喜地應時即得
者聞說玅觀意下文方得佛借方便令修玅因如教
勤行因圓果滿獲無生忍入初住地。


汝是凡夫下經有二一斥凡無力二顯聖有緣初影
障無聖德次心相無大勝見境不遙如我今者下問
有二一自行因佛得見二為化眾生如何作觀得生
淨土。


答中十六觀答教我正受也文有三謂標列判判中
為二初十三觀觀往生處顯土勝彰土妙令觀淨境
覩極聖修勝因行玅行一念頃身證玅果豈非託境
[001-0249c]
成觀轉穢為淨三惑破三身顯觀因圓果德滿觀眾
感不同皆往生後三觀是得生人如文日指方所有
破闇之功如中觀除無明惑證得法身水有滌蕩澄
清之德如假觀斷塵沙惑證得應身地為依報之本
如座觀為身坐如空觀破見思惡證得報身如上次
第行時在一心中何以故假即空中空即假中中即
空假三觀互融而不一異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三
非一而三而一圓融自在玅觀若斯豈同但中單空
單假孤調解脫不具三觀者哉。


第一日觀文為五一勸修二作觀三舉所觀境四正
教觀察五結初文二先明感應次勸修觀一切自非
簡機皆見日沒舉境四教觀中二一修二既見日下
觀成初文二先法次喻正坐簡異行住及臥行多掉
舉臥則昏沉立久疲勞故唯令坐坐結跏趺坐即左
脚壓右脚右脚壓左脚能令身心不動定力所持諦
於日心無散亂專相不移釋經喻者日沒舉所顯法
懸鼓明能顯喻。


二水觀中三初結前生後明所觀境二修行三結次
第修觀中四三如文第四結文有四初總明內外明
地下眾寶光明地上諸相莊嚴四明虗空中莊嚴次
地下寶幢光色及喻云云一一寶中下四虗空中有色
光日星月樓閣華幢樂器清風演四諦法八種清風
者如無量壽經云一者不寒二者不熱三者起動調
和四直好無比五徐徐不起六不遲七不疾八者遍
[001-0250a]
得中宜平攝物心三結中三先結次第次明觀成。


三地觀佛告下三利益中二先益觀宣說次明利益
利益中二一此土次他方此觀成時重罪滅淨土生
必無疑惑日水二觀既在此土借為後觀之方便故
不能滅罪。


四樹觀二明莊嚴中又二初明樹相莊嚴次明於空
中莊嚴初之經有四謂高廣具足七寶互莊嚴玅真
珠羅網彌覆其上一由旬四十里即高三十二萬里
次空中有二謂法喻法中四謂寶綱七寶華宮五百
億天童自然摩尼瓔珞三明生法中二謂法喻合法
中四謂行葉相次華果具足葉量大小華葉色相。


五池觀中有五如文池體中三初結前生後次數三
體池相下有四謂水本水支池渠底沙池華數量三
明隨心中有二四諦通大小六度四人修即生滅無
生無量無作前二界內斷見思惑得五分法身後二
界外斷無明惑次第頓入同證三身此經部屬方等
故修通四人利益中有寶鳥音聲柔軟常讚三寶。


第六觀中五先總次別別中三初觀樓次觀閣及空
中音樂三結成觀相四利益五顯觀邪正次觀樹空
有諸天樂空中玅幢皆讚三寶。


第七觀勅聽許說三一誠聽即聞思修三慧次許說
三勸持廣說二佛現身相中二先明師弟現身次明
光明中先法次喻色相不可得比三為未來請中二
一接足申敬二宣言正請請中二一明自身因佛得
[001-0250b]
見二為未來眾生問云何作觀得覩三聖願佛慈悲
不違本誓廣為宣說開甘露門普益大眾教觀依正
令得聖果自他俱益方契本心接足慇𤏊意在於此
佛大慈悲依請為說教觀身座侍者宛然普雜分明
並皆成就三輩往生俱登淨國一明成座法經有五
一觀寶地華葉次從釋迦毗楞伽下觀華臺寶珠三
於其臺上下觀華寶幢四從幢上下觀華寶縵五從
有五百億寶珠下觀珠光色初文有二先總次別別
中六謂葉色脉光華量葉數珠三互顯遍覆地上華
臺中二一明臺體二明莊嚴如寶炬陀羅尼經云毗
楞伽寶純真金色住於梵宮菩薩生覩率巳善根力
故此寶自然生於篋中能降魔消毒等如經廣說二
隨機利物中三一總次別三觀佛事五明未來利益
中三先法次喻三明利益法中二先總次別。


第八觀一結二釋釋中經有二先釋次是為下結觀
次第釋中初諸佛身中有三先徵次釋三勸修因舉
果為證是故應當一心下觀彼彌陀有二先觀真身
次想彼佛者下觀有二先修觀次觀成修觀為二一
佛二菩薩佛中三先佛身次依土三見如此事下結
法入喻見此事巳下次想菩薩為二先想座次想像
此想成時佛菩薩下次明觀成為三一因光見聖身
座二當聞妙法三出入定所聞法去邪從正。


第九觀二觀佛身大小經有二初觀彌陀次見此事
者觀十方佛彌陀又二先別觀次總結別中六一明
[001-0250c]
身色量二明毫相眼三明身光量四化佛侍者五明
佛相好六明光遍攝其光相好下次總結捨身他世
下四舉利益勸修經有五一明利益二是故智者下
正勸三勸觀白毫四見無量下見十方佛五得見諸
佛下授記。


第十觀初觀身相有四初觀身相流光萬千次觀臂
色瓔珞普觀三觀掌指色光遍照四觀足輪臺華彌
滿初身中六一明身量色二明頂髻光三明化佛身
光相四明天冠之佛量五明面色眉間寶六明光佛
侍無量二與佛同異中三先同次異三結次第悲華
經云觀音菩薩成佛時號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
來世界轉名一切珍寶所有一切勝於安養。


第十一觀初因光神力中三初明身光量次明身色
毛孔相三明智慧能破障二與觀音同中有二初明
相同二明正想初為三初明身相普現佛次明行處
寶華莊嚴三明坐儀分身雲集說法度眾生初中有
天冠頂髮寶瓶三異餘相同悲華經云勢至菩薩於
安樂世界欲觀音後得成正覺名善住珍寶王如來
三結中四初結觀次第二明利益三俱觀二聖四結
觀邪正。


第十二普觀中疏文為二初明同異次依文解釋初
又二先問次普觀下答次釋初見此下作身想中三
初標次自往生三結觀次第次往生有四初往生次
見佛聞法三憶持不忘四結觀成見於依正初文三
[001-0251a]
初見身坐座次蓮華開合三色光照身眼目開想。


第十三觀第二彌陀變現中二先觀佛次觀菩薩初
為三先明身量無邊非凡所及次結彼如來下願力
觀成利益三阿彌陀佛下總別現身隨機所應次觀
世音下觀二菩薩。


第十四觀下疏文為二先明來意次二釋會經論釋
中三重問答初二乘次女人三五逆謗法者三依文
解釋初來意者觀依正二果故也只緣觀玅土觀眾
聖依教修成勝行圓因成分果定九品生皆真正因
韋提自他請為來世問觀修行佛酬答應勸物根利
鈍三輩為是文之大意也依文釋中二先判三品次
位乘臺不同依經釋義。


上品上生文為二初別明
三品後總結初明修因中二先標次釋釋中二初三
心次三行此二各四謂標徵起釋結生彼國時下二
值緣中五一值聖眾二持寶臺三佛放光四勝友迎
接五讚勸其心令行成就三得生中三初明三業歡
喜次見身乘臺三應時往生四生後益生後利益中
三一彼土次十方三本國初文三一見聖身相二聞
玅法三聞巳證果次十方中二一奉事諸佛二得受
記言須臾者准俱舍論云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
六十怛剎那為臘縛三十臘縛為牟呼栗多三十牟
呼栗多為晝夜即牟呼栗多此云須臾如人行五里。


上品中生第二值緣經有五一時節二值聖眾三
持寶臺四迎接五授記三得生有三一見身登臺次
[001-0251b]
合掌讚佛三速疾得生四往利益中經有四一彼土
次十方三得忍四獲記初文為五一華開身色次聖
眾放光三因宿習聞法四申禮五不退。


上品下生
第二值緣經有五一時節二值聖眾三持華四化佛
授手五稱讚行者三得生二一見身登座二得往生
准十疑論明不退位有五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
故得不退轉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進故不退
轉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音皆說苦空聞者常生念
佛法僧之心故不退轉四者彼國名不退國諸佛菩
薩為善友無惡緣境外之邪魔內無三毒必竟不起
故不退轉五生彼國巳壽命無量共佛齊等故不退
也四生後利益遂解得百法明門者彼明謂色法心
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開成一百法入初地
時一時頓證准天台疏一切眾生心數法通大地有
十謂受想思觸欲慧念解脫憶定心王則正因佛性
想數慧數了因佛性餘數緣因佛性一數起時餘九
相狀而起即有百數此百雖具三佛性眾生心具別
名三因佛性此百入十信亦具三佛性若從修說別
名緣因佛性此百入十住三佛性圓證亦名百法明
門亦名三德三身等云云經有三一彼土次十方三往
時入位初文三一華開次見佛明了三聞法彼土以
華開名分於晝夜一日一夜案華嚴經娑婆一劫為
極樂世界一日一夜。


第十五。


中品上生第二值緣中三一值聖眾次放
[001-0251c]
光三聞法得樂三得生中三見身坐華臺次申禮三
得生四生後利益中三華開聞法二得果三具法四
諦者文為五一四諦次羅漢三得三明三明者一過
去宿命明現在漏盡明未來天眼明四六通五釋八
解脫釋中三謂標釋判判中先果次因次引釋論明
四果不生者和會經論義合也。


中品中生第二值
緣中三一值聖眾二放光三讚嘆迎接第四生後利
益中三一華開二讚佛聞法三得果。


中品下生第
三得生中三謂法喻合四生後利益中三一見聖二
聞法三得果。


第十六。


下品上生初明因中經為二初述惡造輕
過無重𠍴二從命欲終時下述善述善中二初聞法
益除惡因次從智者下念佛益除惡果第三明緣中
二初感聖眾二稱讚迎接三得生中二一見佛光明
二乘華得生四生後利益中五一華開二感聖三聞
法四發心五得果。


下品中生初明因中二一標惡
先因次果因中三一毀戒次盜僧物三不淨說法不
淨說法者有於四過一輕心說法不求自利二求名
利巳不為化他三生勝負心為求眷屬四為求世報
隱正說邪如此說法名為不淨次如此罪人下惡果
從遇善知識下二述善述善中二一述佛十力五分
法身二聞巳得益生死罪除清涼風現四生後利益
中四一華開二感聖眾三聞法四發心。


下品下生
初明修因經有二一標惡二障善初為二初惡因如
[001-0252a]
此愚人下次惡果次障善中五初明時節次遇善知
識下善友教念三彼人苦下為苦所逼善不生四教
稱十念五念益罪除隨聲念中須具四緣一念彼佛
有願者必生故須稱名二須至心善心散亂正念不
成三令聲聲不絕方入正觀四具足十念速疾成就
具此四緣更無疑惑如十疑中說譬如十圍之索千
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數分又如千年積柴以豆火
焚之少時即盡況臨終猛利心念真實無間得生淨
土者哉如一念頃即得往生第四獲利經文有四一
華開二感聖三聞法罪滅四發菩提心。


第二大段利益初明道悟無生經有二意一結前生
後生後中三初覩依正二果次三業領解三道悟無
生初觀依正二果者由上經文見佛傷嘆請其生處
及往生因起經云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
當往生又云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觀其請
意韋提傷嘆意兼自他一自嘆宿罪生此惡子二怨
提婆扇惑於王致令殺父害母受斯憂惱身心憔悴
八苦交並幽閉深宮生死永斷絕故請淨土依正二
報我當往生佛應機緣依請為說放光微笑遍十方
諸佛國土皆於中現韋提雖見諸土嚴顯可觀而歸
宗安養故重請云是諸佛土皆有光明我今樂生彌
陀佛國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思惟請業正
受請觀佛為廣說三種淨業十六玅觀依教勤修因
圓果滿三輩往生決無疑網心眼徹見了了分明故
[001-0252b]
經云聞佛所說乃至廣長之相前六觀依報淨果也
見佛菩薩下是中七觀即正果心生歡喜嘆未曾有
次三業領解乃後三觀修因值緣得生利益隨業往
生故心生歡喜捨穢歸淨故嘆未曾有即十六觀竟
三悟無生忍因請為說感應道交廓然大悟得無生
忍理為廓然事轉為大悟境發為廓然觀成為大悟
斷惡損為廓然智德增為大悟法身生得無生忍即
無生寂滅二忍也二明侍女發心中二先侍女次讚
諸天侍女中四一發心二願生三佛記四得□昧。


流通中初問經意佛答有三初此經名極樂淨土即
初六觀日指方所破闇除昏水能澄清洗蕩諸垢地
若瑠璃內外映徹寶樹寶樓華果生渚池流八德四
微除患總結為一諸觀分明即依報果無量壽佛下
即中七觀即正報果觀佛身座侍者宛然若普雜隨
機自他觀別亦名淨除下即後三觀修三業成九品
往生感聖乘臺利鈍皆往故云生諸佛前次明有益
為五一見聖眾二勸聞名得益三舉喻成身四感勝
友五坐道場芬陀利華者此云白蓮華華中最勝玅
色顯眾色中之本為世最重若念佛眾生為世所貴
故舉此為喻成其勝身諸度萬行次為道場治無明
糠顯實相米三惑破三德成真應滿化眾生勸大眾
勤修行真實說淨土生即道體用之義生諸佛家者
一寂光土為諸佛家為正報智所依故二理藏為諸
佛家為行藏所行故三境界性為諸佛家為三觀所
[001-0252c]
觀故四淨土慈悲是諸佛家為一切眾生所歸故寂
光為本最闊居初後三為迹隨機漸狹依三土皆有
四法隨機不同故云即實報方便同居三土用教眾
生也佛步空還為增物敬者上請經云時韋提被幽
閉巳憂愁燋悴遙向崛山為佛作禮作是語巳悲泣
雨淚遙向佛禮是增物敬也奉順其言者經云而作
是言世尊在昔之時恒遣目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
愁憂乃至願念遣阿難與我相見是順其言世尊在
崛山知韋提希心念勅二弟子從空而來佛於彼沒
從王宮出現身金色坐寶蓮華左右侍從諸天供養
韋提舉身投地蹄也泣傷嘆愛子成怨橫加逆害請
生淨土厭此穢邦佛愍傷慈為其廣說依教修行因
圓果滿機感相稱得生淨土神通故為益眾生機既
益巳神變而往法身本體廓周法界無有彼此亦無
往來為順物機故現斯變狀又略記自鏡迷情先達
後賢敢傳他耶但法聰學寡智淺三藏未窮德薄人
微才無出轍況佛法玄蹟豈凡小智能弘宣依其本
文粗分科段恐違聖旨謬判是非願冥顯照知咸皆
懺悔雖然若明觀法必取惟心依教承師本祖龍樹
次傳聖典南岳天台南岳天台昔共靈山親承佛說
今生自悟玅契道場照了法華似高暉之臨幽谷達
諸法相似長風之遊太虗因靜發定得旋總持大小
法門一時證悟斯言誠實必敢虗傳勤依觀勤修感
登聖果一念三千依正必具境觀不二六即殊途一
[001-0253a]
句染神咸登彼岸思惟修因習作菩提因若順若逆
皆歸解脫解脫之因隨在何地以神通智慧力引之
令住其中在在未宣常為歡請巳學之者敬之如佛
未學之者勸令發心虗空有邊斯願無盡未來永永
斯心亦然見在四儀未曾暫離此生他界願得常聞
佛乘法界怨親同斯願海。


觀無量壽經記

No. 405-B



元和十二年歲次丁酉六月巳未朔十八日景子
天台老僧行滿於禪林寺偶見此本親自手札敬
法重人古之常道聰公久於毗壇同聽一宗相承
覩物思人悲喜交至滿沗承末學覩茲記文天台
玅觀冷然可識古人有言智人知智蛇自識蛇上
品真乘一念即足依正因果誰知一如三千空假
出自一家後學覩之可為乘種信謗之人亦如不
輕終不唐捐願聞玅觀耳老僧滿記百年之後並
疏及記入佛隴藏留傳也。


唐大中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於台州開元寺楊
[001-0253b]
老宿院抄過經生僧周靜 二十五日勘過日本
比丘珍記


比丘圓珍敬同先輩高願永永與持大師玅教二
十八日點過記之四月一日巳前更看過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