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02 無量壽經記-唐-玄一 (master)


No. 397
無量壽經記卷上
釋 玄一 集


【□□□□□□□□□□□□□□□者早□□
□□□□尊□念諸佛耶□□□□別。別中有五。
初言奇特之法者。依神通輪現相異常故。又說。瑜
伽第九十六卷云。復次如來有二種甚希奇法。一
者顯示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二者顯示一切有情
自作佗作皆無失壞。解云。今此中住皆無失壞義
故。言住奇特法。如住下說法藏比丘大願。皆是不
失壞故。諸善惡業。皆不失壞故。又說。瑜伽三十八
云。如是菩提名為最勝。七種最勝共相應故。云何
名為七種最勝。一者依最勝故。名大丈夫者。二者
正行最勝故。名大悲者。三圓滿最勝□□□□□
□□□□□□故名大戒者及大法者。四者智最
勝故。名大慧者。五者威力最勝故。名大神通者。六
者斷最勝故。名大解脫者。七者住最勝故。名佗安
住廣大住者。解云。此七中。初據外相。后約內德。今
阿難見外最勝相而念內德故。從此嘆言。言住奇
特之法者。總嘆六最勝。言今日世雄住佛所住者。
歎第七住最勝。言今日世眼住道師之行者。嘆第
三正行最勝。言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者。嘆第四
[001-0054b]
智最勝。言今日具尊行如來之德者□□謂第六
三五。法位云。更無加上。名曰世尊。諸佛□□□□
能制眾魔雄徤天故。名曰世雄。住於五眼。引導眾
生。照見無過。名曰世眼。住於四智。孤檦猶秀。名曰
世英。五天中最故。名為天尊。言五天者。如涅槃說。
一者世天。謂世人王名為天子。二者生天。謂四天
王乃至非想。三者淨天。謂須陀洹等。四者義天。謂
諸菩薩解諸法空義故。五者第一義天。謂佛如來
坐□□□佛性不空義故。】


「去來現佛念諸佛耶。」


【述曰。第□□□□二。初舉意。二何故下舉相結問。
□□□也。法位□□相念以三上心者故佛今嘿
然現相□□不自照乎等□□□□□□定辭。又
說三世佛佛佛相念者。諸佛屬緣佛及佛事。合言
佛佛相念。然即昔來事無不思。何用別相。若有所
不念者。可謂有別所念。故更現別相。更須別相者。
今佛有不念初耶。】


「何故光光乃爾。」


【述曰。結問如文。】


「於是世尊問威顏耶。」


【述曰。第四敘興分。於中有二。初歎問合儀。二如來
下敘興世意。前中有三。初如來反問。二阿難奉答。
三嘆今問。此即初也。】


「阿難白問斯義耳。」
[001-0054c]


【述曰。二阿難奉答如文。】


「佛言善哉問斯慧義。」


【述曰。三嘆今問。言問斯慧義者。如來現相者。欲說
淨土法門。彼淨土法門。是慧境界。故言慧義。即是
境界阿毗曇也。】


「如來以無盡出興於世。」


【述曰。第三敘興世意。於中有二。初總。二光闡道教
下別。此即初也。言無盡大悲者。盡未來際無窮盡
故。亦有本云無蓋。謂無有加過故。】


「光闡道教真實之利。」


【第二別。於中有五。初以法濟世。二□□□逢。三嘆
問多益。四其知難量。五身□□世。此即初也。】


「□上住智時時乃至。」


【述曰。二文也。】


「今所問者諸天人民。」


【述曰。三文也。】


「阿難當知無能遏絕。」


【述曰。四文遏音阿達反實塞也。】


「以一飡之力光顏無異。」


【述曰。第五身興踰絕世也。於中有三。初標立。二所
以下嘖所由。三如來下示所以。言一飡食者。凡食
有四種。一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凡夫。二清淨依
止住食。謂諸羅漢。三淨不淨依止住食。謂上界及
有學人。四示現依止住食。謂佛世尊。其佛示食時。
[001-0055a]
諸天轉接。將生□□□□諸佛意所許。然依未現
以一飡□□□多劫。此即□□□□□□無損如
文。然現殊光者。且為說殊勝之法故。】


「所以者何。」


【述曰。二嘖所以。問意既現殊相。何故光顏無異。此
中佛答意約實德說反嘖之意。執跡為難。】


「如來定慧自在。」


【述曰。三如來釋所以。如文。】


「阿難汝說。」


【述曰。第五正說分。於中有三。初勅聽。二對曰欲聞
受耳。三佛告下廣說。第二文中。願樂欲聞者。但為
聞也。一云顯三聞也。謂願聞樂聞欲聞。如次為生
三慧。是故十地論云。聞法人者。如渴求水。如飢求
食。如□□□其次第。今生三慧。】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佛世尊。」


【三廣說中有二。初古佛興世。二時有國王下。明有
王脩行。初中先明時劫。後錠光如來下明化王。又
前可見。地持云。廣諸思議故言不可思議。言智者。
智度論云。劫者秦云分別時節也。[革*英]亦央。梵阿僧
祇。此云無[革*英]數。王免云央盡也。錠普定實有足曰錠無足曰燈錠光燃
燈也言世自在王佛者。世間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

亦言世饒。即自在義。名為王也。言如來者。本地云。
語。無虗妄故名如來。智度論第二卷云。如法相說。
如法相解。脫如諸佛安隱道來。佛如是來。更不去
[001-0055b]
後有中。是故名為多陀阿伽度。成實論云。乘如實
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言應供者。瑜伽八十三卷
云。所言應者。應受供養故。智度論云。云何名阿羅
訶。阿羅名賊。訶名殺。是殺賊。復次阿名不。羅訶名
生。復次阿羅訶名應受供養。言等正覺者。應言等
覺正覺。如次量智理智是也。智度論云。三藐三佛
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案云。應
言正知遍知知者即是等覺。言明行足者。八十三
卷云。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行皆悉圓滿。又
復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皆悉圓滿。前是行行。
後後是住行。此中清淨身語意業現行。正念是行
圓滿。密護根門是遮圓滿。由此二種。顯示如來三
種不護無忘失法。由不造過世間靜慮遮自苦行。
樂云。若具言明及行圓滿。明謂三明。一宿住隨念
明。二生死智證明。三漏盡明。行謂合二行開三。合
二者。一行行。二住行。開三者。一遮行。二行行。三住
行。此中前二為行行。故言合二。其遮行能遮過非。
行行能行善行。□□住心取量智相應定故。言世
間□。智度論十二卷云。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
漏盡。名為三。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
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
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
明。直知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神通。若知
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
[001-0055c]
佛所得。案云問通障與明障。為同為異。答若於利
根無別。若於鈍根有異。何以故。若利根者。斷通障
時。更無明障故。明二障無別。其鈍根者。雖得□通。
而不得明。故知有異。□□□名身業口業。唯佛身
口業具足。餘皆有失。是故知明行具足。案云瑜伽
亦明能起意業。此論取所起身口。是故彼廣此狹。
言善逝者。八十三云。謂於長夜具一切種自利利
他二功德故。案云。或有住而無善。如不得利。或有
住以有善。如得利益。今佛如后人。故言善逝。智度
論十二卷云。脩伽陀。脩秦云好。伽陀或言去。或言
說。是名好去好說。好去者種種諸障三摩提無量
等諸大智慧去。如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
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說者。如諸實相說。不著□
□弟子智慧力云云如是觀察弟子智力而為說法。
是名好說。言世間解者。如八十三說。謂於一切種
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善通達故。智度論十二卷云。
路伽備。路伽秦云世。備名知。是名世間知。問曰云何
知。答曰知二種。一者眾生。二者非眾生。及如實相。
知世間盡。言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如八十三云。無
上丈夫調御士者。智無等故。無過上故。於諸法是
大丈夫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故。極尊勝故。
案云佛即大夫又多分御丈夫故。由是二戒故。□
□□智度論十二云。阿耨多羅。秦云□無上。問曰
云何無上。答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
[001-0056a]
他聞。亦將導眾生。會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
眾生中佛亦無上。云云阿名無。耨多羅名答。一切外
道法可答可破。非實清淨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
出一切語言道故。亦實清淨故。以是故名無答。云云
富樓沙。曇藐波羅提。富樓沙秦云丈夫。曇藐秦云
可化。波羅提秦云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
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濡美語。有苦切□□
雜語。以此調御合不失道。□□是故佛名可化丈
夫調御師。問曰如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
夫。答曰男女中男大。女屬男故。男能辨大事故。復次
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
王三界法王。以是故不說。復次佛為女人調御師。
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
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上根無根及女盡攝。以
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御師。一云□具有□多
分□更不相違。□□□□八十三卷云。天人師者。
由彼天人解是深義𤏊脩正行有力故。智度論十。
二卷云。舍多提波□魔㝹舍南。舍多秦云教師。提
婆言天。魔㝹舍南言人。是名天人教師。問曰佛能
度龍鬼神等隨解道中生者。何故獨言天人師。答
曰雖度解脫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復次。
言天即攝一切天人。言人即盡攝地上生者。何以
故。天上即天大。地上即人大。是故天即天上盡攝
說人即地上盡攝。□云必無□□□□下有於天
[001-0056b]
地之上故□□□。言佛者。八十三云。言佛陀者謂
畢竟斷一切煩惱并諸習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故。智度論十二卷云。佛陀秦云知者。世
尊者。八十三云。薄伽梵者。怛然安坐妙菩提坐。任
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故。智度論十二卷云。路迦
耶陀秦云世尊。八十三云。此中如來是初總序。應
正等覺。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於其
別中。略有二種。所謂共德及不共德。於共德中。□
□□說諸□□□□□解明行圓滿等句。是不共
德。案云。二乘於八解脫等定障得□解脫所知障
亦名共□□□□中。幾自利。幾利佗。答有說初五
自利。次四利佗。後一俱利。遠法師云。前五自利。后
五利他。今謂不爾。何以故者。言無虗妄何必自利。
明應義中。亦云應作世間無上福田等。是何自利。
應作是解。初二俱利。次三自利。次四利佗。后一俱
利。問三十八云。三性法中。現前等覺。故名為佛。是何
利佗。解云。能令解佗三性法故。□□□□佛若□
□□□□□有何差別。唯以如實覺了一切諸法。
約自利說顯示善惡。□□捨惡據利佗說。問十號
中□□□號以何最勝之所顯示。答正行最勝是
利佗故。四令三□□所攝所依最勝以丈夫士所
攝。斷住圓滿威力四種最勝。三自利令三俱利一
分所攝。智最勝者正遍知所攝。問若正行最勝利
佗攝者。何故解正行最勝。云由諸如來自利利佗
[001-0056c]
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念愍世間。令諸人天獲得義
利利益安樂而行正行故。名正行最勝。□云利佗
必由自利義故。且作此說。是以下云名大悲者。又
說。通自利利佗。然據一相故。名大悲者也。】


「時有國王聞佛說法。」


【述曰。上來古佛興世巳。自下第二有王脩行。於中
有七。初聞法。二發心。三出家。四嘆德。五讚佛。六敘
請。七說法。此即初也。言聞佛說法者。聞世自在王
佛說法。法位云。然不知說何法相。今准文相。說理
事法。理者大乘二空之理。既聞大乘之二空理故。
發無上道心。事者淨佛國土事。聞此事故。下文中
願言義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等故。】


「心懷道意。」


【述曰。二發心。言無上正真道。言發意者。明能求心。】


「棄國法藏。」


【述曰。三出家學道。不領尊位如觀草土。捨離五欲
如棄涕唾。言沙門者。法位云。此反寂或。遠云此反
息惡。玄奘云。梵本正音室羅摩拏。或言舍羅摩奴。
此云功勞。脩道有多勞也。言沙門行者。是持業釋。
功勞即行故。即是五支不放逸行。一過去所犯如
法懺悔。二未來當犯如法懺悔。三現前所犯如法
懺悔。四如所行如所住專心故護持。是名巳作不
放逸行。五依巳作不放逸行。案云前有二種。謂作
為止。作名所行。止名所住。言名曰法藏者。此出家
[001-0057a]
名。所聞法教。護持不失。故名法藏。俗名龍珍王。此
王入山修道時。中臣之二女隨入學道。一名緣波
那。二名洗澤河。法藏山南。二女山北。鈔然修行彼
時國王成今彌陀。彼祿那今是觀世音是。洗澤河
今是大勢至是也。今此經文。於世自在王佛發心
修行。若據悲華經。寶藏佛所發心修行。是故彼經
第二卷云。佛告寂意菩薩。善男子。我於往昔過恒
沙等阿僧祗劫。此佛世界名那提嵐。是時大劫名
曰善持。案云釋迦佛言我憶往昔劫。寶藏佛世界
名那提嵐。是故下云此世界當名娑婆也。彼文殊
師利南方成佛時。彼佛土廣大故。此娑婆世界。亦
入彼土分。是下云今方汝文殊師利於未來世過
二恒河沙等無量無邊阿僧祗劫。入第三無量無
邊阿僧祗劫。於此而方有佛。世界名清淨無垢寶
真。此散提嵐界。亦入其中。彼世界中。有種種莊嚴。
汝於此中。當成阿耨菩薩。號普現如來云云佛世尊。
於彼劫中。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四天下。有一
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知占相。時生一子。有三
十二相。瓔珞其身。八十種次第莊嚴。以百福。成就
一相。常光一尋。其身圓滿。如尼拘盧樹。諦現一相。
無有厭足。云云法服出家。成阿耨菩提。云云爾時轉輪
王諸佛及聖眾。於三月中。受我供養。如來嘿然許
云云時轉輪王。頂載一燈。肩荷二種。左右手中。執
持四燈。其三膝上。各宜一燈。兩足趺上亦各一燈。
[001-0057b]
如是竟夜供養如來。佛神力故。身心快樂。無有疲
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轉輪聖王所受快樂。亦復
如是。供養終竟三曰。云云時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
不眴。終竟三月。供養如來及比丘僧。云云第二王子。
名曰尼摩。終竟三月。供養如來及比丘僧。如不眴
太子所奉噠嚫。如上所說案噠嚫者翻布施第三王子。名
曰王眾。云云三十八名經文自列是時聖王及其千子。如是供
養。滿二百五十歲。第三卷云。爾時寶藏如來。復作
是念。如是等無量眾生。巳不退轉於阿耨菩提。我
今當與各各受記。等為眾現種種佛土。爾時聖王。
聞是記巳。即起合掌長跪白佛最白佛言世尊。我
今貢寶。欲得菩提。如我先於三月之中。以諸所須。
供養於佛及比丘僧。如是善根。我今迴向阿耨菩
提。終不願取不淨佛佛土。世尊。我先巳於七歲之
中。端坐思惟種種莊嚴清淨佛土。世尊。今我從願。
令我成阿耨菩提時。世界之中。無有地獄畜生餓
鬼。一切眾生命終之后。令不墮於三惡道中。世界
眾生。皆作金色。人天無別。皆得六通。云云願我世界
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一切眾生。等一化生。壽命無
量。云云爾時寶藏如來。讚轉輪王言。善哉善哉。大王
今者所願甚深。巳取淨土。是中眾生。其心亦淨。大
王。汝見而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尊善無
恬。云云大王所願無異種種莊嚴佛之世界。等無差
別。悉巳攝。無量無邊調伏眾生。今改汝字。為無量
[001-0057c]
清淨。云云大王。如是諸佛。滅巳後過一恒河沙等阿
僧祗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是時世界轉
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來乃至
佛世尊。云云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王四天下。三月供
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過一恒河沙
等阿僧祗劫巳。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祗劫。當得
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常身光明。周遍十方
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云云寶藏佛記第一太子言善男子。無量
壽佛般涅槃巳。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後分。而
初夜分中。正法藏盡。夜后分中。彼土名一切珍寶
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
所不及也。善男子。汝於后夜。種種莊嚴。在菩提樹
下。坐金剛座。於一念中間。成阿耨菩提。號遍出一
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應供乃至佛世尊。其佛壽
命九十六億那由佗百千劫。般涅槃巳。正法位世
六十三億劫。云云記第二子言善男子。汝於來世。當於如
是最大世界。成阿耨菩提。號曰善住珍寶山王如
來乃至佛世尊。善男子。由汝願取大世界。故因字
汝為得大勢。解云。彼寶藏佛時發心發願。此自在
王佛時亦爾。問一佛亦名寶藏。亦名世自在王。為
異佛耶。答異佛也。何以知者。且由五義故。一佛名
即別故。二所化名別。謂彼時無量淨。此時法藏故。
三在家出家別。謂彼時在家。此時出家故。四思惟
淨土行時別。謂彼時七歲。此時五劫故。五男女別。
[001-0058a]
謂彼時觀音大勢至曾作輪王之身。此時作臣之
女故。問既知別佛。未如何佛為先。答未見成文。然
以義准者。寶藏是先。自在王佛為後。謂瑜伽等說。
發大心巳。修行逕三阿僧祗劫。成等正覺。然寶藏
佛記言。過一恒河沙阿僧祗劫等。今此經中。但云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乃至下文德云。於不可思議
兆載永劫。積殖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
覺等。不言逕恒沙等劫。解云。彼寶藏佛時。至此自
在王佛時。既逕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由此義故。明
知彼寶藏佛先。自在王佛后也。問既論亦逕三阿
僧祗劫。何故寶藏佛時。發菩提心。而逕爾所劫。答
取三阿僧祗者。但捨起行時。若雖發心。而或時行
退。或時行息。通取此等時。即逕無量阿僧祗劫。故
無相違。問若起行時。不過三阿僧祗劫者。何故智
度論第四卷。破迦旃尼弟子輩言。佛言。無量阿僧
祗劫作功德。欲度眾生。何故言三三阿僧祗劫。阿
僧祗劫有量有限。解云。既言無量阿僧祗劫。如何
得云三阿僧祗。解云。小乘三阿僧祗第六十轉名
為阿僧祗。故有量有限。大乘宗中。依智度論。大數
百第八轉名阿僧祗。故無量無限。問既知此法藏
發心是為後時。未知地前四十心是何所攝。答亦
未見成文。然准遠法師解。此應十迴向末心。是故
遠云此中有二。初明世間之行。二佛告阿難法藏
比丘說此頌下明出世行。地前所行。名為世間。地
[001-0058b]
上所行。名出世間。下明出世行中云。具足五劫。思
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清之行。解云。聞地上莊嚴國
土行巳。五劫思惟。內證彼行。名為攝取。既逕五劫。
能入地上。是故明知是十迴向之末。然明發心。瑜
伽頭揚等。皆云發心有二。一世俗受發。謂地前發
心。二得法性發心。謂地上發心也。若依佛性論。有
三發心。一信成就發心。謂十信十解。二解行發心。
謂十行十迴向。三證發心。謂初地巳上。此云發心
者。二中是初。三中第二是也。】


「高才超異。」


【述曰。第四嘆德。如上巳解。】


「詣世自在王合掌。」


【述曰。第五讚佛。此中先敘敬相。后以頌正嘆。此即
初也。】


「以頌讚曰超出無倫。」


【述曰。頌中有二十行。此中有二。初有七頌讚佛。二
有十三頌自述所願。前中有五。初有兩頌半讚佛
色相。二有半頌讚佛各聞。三有兩頌嘆佛福智。四
有半頌讚佛斷德。五有一頌半讚佛恩德。此即初
也。言日月摩尼者。日月皆以摩尼所成。摩尼者翻
如意。即是珠名也。】


「正覺十方。」


【述曰。二文也。】


「戒聞涯底。」
[001-0058c]


【述曰。三文也。言戒聞者。憬法師云。戒之聞也。聞謂
名譽令聞。謂持戒芳聲令遠聞故。問與前何別。答
前大覺之聲。此持戒之聲。故有差別。示可忍辱之
聲。六度中除施。顯五度之威德。所以除施者。布施
是易故。】


「無明永無。」


【述曰。四文也。約根本故。約三毒而明斷德。問餘處
中云貪瞋癡。何故此中無明為先。嗔為后耶。答解
處約起多少而明次第。謂貪數起嗔次不共無明
是嗔之次。今此文中。約本末而明次第。謂無明最
本故先說。貪是次。謂通一切處故。嗔唯欲界。思之
可解。】


「人雄大千。」


【述曰。五文也。功勳勳音述云實功。周官云。王功曰勳國功曰功日庸事功曰勞。治
功曰力。戰功曰多。】


「願我作佛解脫。」


【述曰。第二以十三頌。自述所以。於中有八。初一行
願作佛。二一行願脩行。三有一行願安眾。四有四
行。願行不退。五有兩行。願攝妙土。六有一行。願攝
眾生。七有兩行。願佛證明。八有一行。願能忍苦。此
即初也。言齊聖法王者。自在王佛名聖法王。第二
文中云如是三昧智慧為上者。指前四土。名為如
是。或有四度。離於定慧。為或有四度定慧為上首。
今誓言如是四度。以定慧為上首也。第三文中云。
[001-0059a]
普行此願者。如次下言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名為
此願。第四文中有二。一兩行對勞而明勝。二一兩
行舉事而顯勝。言光明悉照者。逮云佛光所照。如
是世界。精進修行長免難量。亦可以自身光明悉
照等也。第五第六如文。第七文中有二。一一行請
世自在王佛為我證明。二一行請世自在王以佛
神力十方諸佛令知我心。言發願於彼力精所欲
者。指前所求事。名為於彼。即彼六度等事。名為所
欲。今佛為證怒力精進修行。第八文易也。】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巳𤏊苦之本。」


【述曰。自下第六敘請。言我當修行至無量妙土者。
未聞說法時位。地前位故。言我當修行攝取等。聞
法巳五劫思惟登地上故。言我巳攝取等也。其修
行心淨自然佛土淨故。言攝取等也。】


「佛語阿難時世繞王佛汝自當知。」


【述曰。第七說法。於中有三。初反問令思。二推深請
說。二如來正說。此即初也。法藏不久。入於初地。若
巳入初地。心平等故。莊嚴佛土自然現見。如餘經
說。有分別心故。見丘垢等。若無分別者。即見淨土。
是故佛告法藏。不久汝自當知。】


「比丘白佛成滿所願。」


【述曰。二文也。法藏位地。既在地前。彼地上行。非其
境界。是故敢問。】


「爾時世自在王佛志願深廣。」
[001-0059b]


【述曰。第三如來正說。於中有七。初知機。二授法。三
攝行。四明攝行成。五合顯說。六陳願行。七攝果相。
此即初也。如文。】


「即為法藏何願不得。」


【述曰。第二授法。於中有二。初有願心得果。二說相
授與。此即初也。如文。】


「於是世自在王佛悉現與之。」


【述曰。第二說相授與。言人天之善善者。明土之因。
此中穢土因。說名為惡。淨土之因。說名為善。非謂
三性中善性名之為善不善性名為惡。言國土之
粗妙者。明土之果。此中穢土名之為粗。淨土名為
妙。又說惡趣名粗。善趣名妙粗與麤字音實無別。】


「時彼比丘殊勝之願。」


【述曰。第三攝行。於中有五。初觀相發願。二其心下
依願起行。三具足下修行時節。四阿難白佛下明
命脩短。五時法藏下攝行多少。此即初也。由二緣
故。發起勝心。一聞佛說譬如大海等法故。二見嚴
淨國土故。問佛通說粗妙國土。何故唯說嚴淨國
皆悉現見。不說穢土見。答雖通說二土。而彼所願
者。唯淨妙土。是以佛隨彼所樂淨土令見。故上云
應其心願悉皆與之。又說雖通見二土。發心之由。
唯是淨土。是故偏說。問若如后說者。何故前前云
應其心願。解云。隨樂淨土之心。故言為應。雖有二
說。初解為勝。且反此上為淨土時。不見穢相故。】
[001-0059c]


「其心寂靜無能及者。」


【述曰。二依願起行現觀方便故。言無所著。不求世
間果故。言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又說即無所著故
言無能及者。】


「具足五劫清淨之行。」


【述曰。第三明修行時節。劫雖有五。唯修一行。所謂
其心寂靜志無所著。】


「阿難白佛四十二劫。」


【述曰。第四命脩短。問答如文。遠云如佛之命。法藏
亦可爾。今謂難定。問若彼得壽多劫。劫盡之時。居
住何處而修行耶。答遠云餘人見其劫盡。其法藏
等彼國土安隱不動。故得起修。如法華經常在靈
鷲山等。今案后意。始示在穢土。而經現在淨土。猶
如釋迦。今准法華論。約日月歲數劫。故言四十二。
乃五劫非謂大劫也。是故彼論云劫有五種。一日
二夜。三月。四時。五年故。又說劫長短唯隨人心。釋
迦法華會中。亦有至五十劫。彼豈淨土佛耶。唯是
隨心造作。無別自性。以以因緣法無所有故。隨其
因緣。無所不有。胡可以定有長短遠近之別。是故
由四十二劫。故知是淨土依非為定證。】


「時法藏清淨之行。」


【述曰。攝行多少。如文。】


「如是修巳清淨之行。」


【述曰。第四明攝行成。如文。】
[001-0060a]


「佛告比丘無量大願。」


【述曰。第五令顯說。言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者。汝今
所說四十八願。能利群生。是故聞其所利。一切大
眾。皆能發起悅可之心。言菩薩聞巳修行此法者。
大眾之中。有發大心。名為菩薩。聞四十八願。自能
修行。其四十八願。名為比法。言緣致滿足無量大
願者。汝法藏比丘。緣此利佗善因。遂致滿足汝所
求無量大願。其所求願。無量無邊。非但四十八。然
具舉一二日。自下第六廣陳願行。於中有二。初明
勝願。二阿難時彼下明勝行。前中有四。初七行利
願。二以偈頌三佛語下稱願動祥。四空中下顯願
成就。初中有三。初總標舉。二設我得佛下別申願。
此即初也。亦可正說中有六。五如前。六正說淨土
因果。以此經以淨土因果為宗致。此中有二。一說
因。二說果。初中先願後行。願中小段。如法位說。今
具依二解而判經文。】


「設我正覺。」


【述曰。第二文中有四十八願。然無量清淨平等覺
經中。但二十四者。詳者之脫也。一一中皆有二。謂
願及誓。願是希求義。誓是邀制義。皆言說我得佛
等是願言。不取正覺者即是誓言。若約義類者。束
為十三願。初兩願願願無惡趣。二兩願願色相齊
同。三有五願。願得五通。四有一願。一無貪著。五有
一願。願信定聚。六有二願。願自身光壽無限。七有
[001-0060b]
二願。願望眾及壽無限。八有二願。願無惡名善聲
普聞。九有三願。願往生皆得。十有十二願。以眾生
及上德滿嚴淨。十一有五願。願光明普益。十二有
二願。天人受樂。十三有九願。願自界他方大士獲
益。初中有二。初願願國中無三惡道。第二願願有
情后生不隨三惡道。二願文相可見。
第二色相
齊同中。言形色不同等者。因法師云。約實而論亦
有勝劣。然其狀相似故。說無好醜。
第三五通願
如文。
第五願中。言不住定聚必滅度者等者。辨
法師云。定聚有三。若入僧祗數故名定聚者十信。
若不退故名定者十解。第七心巳上。若得真觀故
名定聚者。初地巳上。今此文所說定聚。通於三種。
以生彼國。要入此定聚。方命終故。然廣明三聚。如
下當說。咨嗟音上之伊下之耶實〔嘆〕嘆之音也
第九三願中。初
願中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法位云。是依十法起
念。非是稱名十念。此之上三品言除五逆等者。上
三品中。無造逆罪者故。若准觀經下品下生者。有
五逆十惡人臨終具足十念稱佛名亦得往生。第
二願者。此之中三品。第三願者。此之下三品。言十
念。如彌勒所問經說。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
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終不往生。二者於一切眾
生常起悲心。除殘害心。三者守護法心。不惜身命。
乃至一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
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智心。日日常
[001-0060c]
念。無有發妄。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去憍
慢。謙下言說。八者於世談論。不生味著心。九者近
於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不生憒閙散亂之心。
十者除去諸相。正念觀佛。一之稱佛名十念。如觀
經說。問若爾何故此中除五逆耶。答遠法師二說。
一云約人分別。造逆罪人有上有下。善趣巳前常
沒造逆說為不。善趣位中遇緣造逆說之為上。解
云。十信如以前名常沒。十信巳上名為善趣。若上
人者。必能重悔令罪消滅。故能生彼。觀經約此而
說。下人造逆無重悔故。不得生彼。此經約此。故言
除也。二約行分別。謂造逆之人。行布定散。觀佛三
昧。名之為定。修餘善根。名之為散。六善為不能滅
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定善力強。能消逆罪。故得
往生。是故二經各據一也。廣如觀經疏也。一云若
唯造逆者由十念故得生。若造逆罪。亦誹謗法者。
不得往生。故二經各據一邊。餘分別如常。第十有
十二願中。言一生補處者。且約穢土菩薩有四種。
一住定菩薩。謂修相好業百劫中菩薩。定離四過
失。得二果報。住此定位。故言住定也。二近佛地菩
薩。若通說者。亦是位定也。若利說者。知足天以落
一生是也。三一生補處菩薩。知足天菩薩。受此天
一生巳。能補佛處故。四最後生菩薩。謂成佛之身
若約淨土者。未見成文。然基法師云。淨土觀音菩
薩。雖一生補處。而不在天。不同穢土。問若依基解。
[001-0061a]
今是觀音。即是身中成佛耶。各後身耶。答彼亦未
別說。今依解義。應述二解。一云更受後身方成正
覺。以最後身方成佛故二云即是此身中成佛。即
此一生中成佛故。言一生同穢土。何以故穢土一
生菩薩。在於天上。淨土一生菩薩。不在天上。既爾
何妨穢土一生菩薩受後身方成佛。而淨土一生
菩薩即是身中成佛之也。亦可觀音菩薩在於下
處。名近佛地。彼彌陀佛將來之時。生於知是。名一
生補處。更待成文。言除具本願者。隨本願力。而受
多生故。法藏誓言。他方未至一生補處位菩薩。來
生我國者。必定至一生補處位也。言現其德本諸
所求欲供養之具者。其所求名禮香等之供養具。
名為德本。以眾功德由供養而起。故言德本。彼安
樂國菩薩。隨樂現樂前供養之具。若不爾者。不取
正覺。言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者。謂能演
說一切智之境故。言金剛那羅延者。那羅延是梵
音。此翻勝力。然毗細天力等風輪力。是故同得那
羅延名。出元曉師金光明記及小論說經言彌陀佛身長六十萬
億那由佗恒河沙由旬。既爾樹下身高何成莊嚴。
答令因師三說。一云觀經所明佛。約他受用門而
顯殊勝。此經所明樹。約變化邊。故無相違。謂若變
化身者。短於樹故。二云佛德不可思議。彼廣長身
蔭於一尺樹。於佛非難。況四百萬里者也。三云此
云四百萬里者。佛頂巳上去佛足量。若并佛身相
[001-0061b]
稱之長。即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餘
四百萬里也。亦可彼佛尺步所計四百萬里也。


第十一有五願中。言無生法忍者。初地無生忍。言
無生法忍者。基云。由無法教而記忍可心故。言無
生忍也。憬法師云。無生忍者。顯人空智。無法忍者。
顯法空智。
第十三有九願中。言淨解脫三昧者。
八解中第三解脫。名為淨解脫。緣色解脫中。是最
勝故。須別說之。又說所有三昧。離繫縛故。名淨解
脫。言普等三昧者。由此三昧力。普見諸佛世界。故
言為普。平等現見無所不見。故言為等。言第一第
二第三法忍者。法位云。案人王經有五忍。謂伏忍
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伏忍位在地前。習種性
種道種。信忍位在初二三地。順忍位在四五六地。
無生忍位七八九地。寂滅忍位在第十地及佛地。
今此中言第一二三者。即是初三忍。今謂即此經
下所明三忍。謂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是也。】


「佛告阿難頌曰。」


【述曰。第二偈頌。於中有二。初經宗長行序二正說
偈頌。此即初也。】


「我建超世願誓不成正覺。」


【述曰。第二偈頌中。有十一行頌。分為三。初三行頌
總頌誓。二有七頌總頌願。三有一頌祈驗。此即初
也。如文。】


「離欲深正念等此最勝尊。」
[001-0061c]


【述曰。第二七頌頌願有七。一定忍慧二利願。二神
光消徐冥難願。三開眼滅閉惡道願。四威閉天光
願。五雨大法雨佛大修因成佛願。七等世尊願。此
七行頌如次願七願。今隨難解。言離欲深正念者。
顯定心也。以根本定離欲方得故。問何故明定。舉
深正念。答定品中念增上故。又說得言方深正念
故。言淨慧修梵行者。明慧也。若得淨慧者。欲順離
邊清淨行。故修梵行。其所願求。雖有眾多。而勝唯
定慧。故偏說之。言志求無上尊者。即是自利。言為
諸天人師者。即是利他。言消除三垢冥者。遠公以
小乘法令滅三毒。言開彼智慧眼。閉惡道開善趣。
今謂未心大小教別應作是說。消除三毒者。由彼
信心故。閉惡道者。由彼智慧故。謂初見神光而起
信心。內消三毒。名。


二門勝行。上來明願巳。


自下第二明勝行人。有經曰阿難時彼比丘也。若
有願無行。願即虗偽。若有除三恬外離橫難名濟
難。名濟難。其濟難事。是分明故。言為明濟。信心既
興。智慧隨生。融滅無明。闇心既淨。故眾生淨。永不
生惡道。故言閉塞。常生人天故言通達善趣門。祚
音之阿〔文〕實福也助也音什實集也言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
本者。萬行之中。檀那為首。四攝之行。布施為初。是
以供養名眾德本。言願慧悉成滿者。立願而言所
有諸慧皆悉成滿能為界雄言願。言願我功德力
[001-0062a]
者。功德慧謂智慧五願。而言功德智慧二種成就。
等此世尊。指世自在王佛。名之為此。】


「斯願若剋果當雨珍妙華。」


【述曰。第三一欲所驗。】


「佛語阿難說此欲巳。」


【遠曰自下第三勤。於中有二。初結前。二動𦎒。此即
初也。】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


【述曰。二初結前。二。


位云。第二文中有三。一動地。二雨華。三聲樂。此即
初也。下二文如文。今謂此中有二。一動地。二雨華。
自然以下屬第四段。何以故前所祈願。唯是動地
雨華。非謂音樂故。】


「自然音樂深樂寂滅。」


【述曰。自下第四顯願成就。言於是法藏比丘至不
虗。指上動地雨化及與讚言。名為於是法藏比丘。
國彼三事。作如是念。我若具足修行圓滿者。如我
所以如是大願誠諦不虗。言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者。既作此念巳。都不願樂世間果。深心願樂寂滅
涅槃。】


「阿難法藏比丘建此願巳。」


【述曰。廣陳願行中有二。一明赫願行無願行即非
盡是故明以巳次明其行。此中即二。一結前。二起
行。此即初也。若依一解。明因中有二。一明願。二明
[001-0062b]
行。上來明願巳。自下第二明行。此即二段。如或言
諸天魔梵龍神八部者。除魔梵所餘名諸。即此魔
梵。及諸天。即是八部之中天也。龍謂即是八部之
中第二。神謂後六。謂衣义健闥波阿修羅迦樓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然即諸天魔梵龍神即是八部
大眾也。言發斯弘誓者。四十八願中。一一皆具誓
願。如前巳說故。】


「一向專志無變。」


【述曰。第二起行中有二。一總明起行。二別起行。此
即初也。為得妙土而起行故。先明惠志莊嚴妙土。
問所專志莊嚴妙土。是狹小耶。是廣大耶。與餘妙
土為等為勝。又為有衰變。為不爾耶。答為此等。問
故所修佛國等文相可見。問此上三中是何。答法
位云。是自受用土。今謂雖有此理。而遠之意。何故
伏所願土而起此行。故謂前所願國土是眾生所
生。如何得是自受用土。可說此應化土。雖應化土。
而無須彌七金山等。言開廓等。若依一解。正起行
中有二。先正明起行。二問答分別。初中先總後別
等。小同法位。】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


【述曰。第二別明起行。於中有四。初明自利行。二明
利佗行。三明兼利行。四明行功能。前中有四。初長
時修。二無餘修。三無間脩。四恭敬修。此即初。兆載。
黃帝筆三品。今且舉一十千億為兆。十千兆為京。
[001-0062c]
十千京為姟。十千姟為抒。十千抒為匹。十千匹為
載。今案慧大論抄漠地大數有十五。一一。二十。三
百。四千。五萬。大億。七兆。八景。九改。十俱。十一間。十
二紫。十三讓。十四政。十五載。然初舉中間一致顯
其長劫。兆唯爾時如千人單也。】


「積殖菩薩先意承問。」


【述曰。第二無餘修。言不生欲覺等者。不生三惡覺
故。此中說尋。名之為覺。理實通伺。然約麤現及初
地。故且說尋也。言不生欲想等者。不起三惡想故。
此中想是因惡。由惡想方惡尋起故。言不著色聲
香味之法者。五欲之中且舉所造。故獨略不說。言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者。耐惡害忍等成就故也。言
小欲知足者。小欲緣未來。知足緣現在。二中知足
勝。是故四聖種中唯取知足。言無染恚癡者。無三
毒故。言和顏者身業。言愛語者口業。言先意承問
者意。以善意為先。故言先意。】


「勇猛精進群生。」


【述曰。第三無間修。言清白之法者。此中應有七善。
然且舉二善。三以惠利群生者。以惠施利故。】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述曰。第四恭敬修。如文。】


「以大莊嚴功德成就。」


【述曰。第一利他行。若自利不成。無由利物。故舉前
自利。為利生基。故言以大莊嚴等也。】
[001-0063a]


「住空無想如化。」


【述曰。第三兼利行。於中有二。初別明諸行。二如是
下總結。前中有三。初明三業調柔行。二明六度離
著行。三明神通示現行。初中即三。一意業調柔。二
口業調柔。三身業調柔。此即初也。言無作無盡者。
因無所作。果無所起。故謂唯假有。無實因果故。又
說無作者故言為無作。無受者故言為無趣。】


「遠離兼利。」


【述曰。二口案調兼。如文。】


「棄國財色。」


【述曰。三身業調柔。如文。】


「自行令行。」


【述曰。第二六度離著行。於中有二。初二行。二釋。此
即初也。】


「無央自然發應。」


【述曰。第二釋中。先釋自利行。二釋利他行。此即初
也。言在意所欲等者。有意所欲。寶藏而應故。】


「教化之道。」


【述曰。二釋利他行。】


「或為長者一切諸佛。」


【述曰。第三神通示現行。此中長者者是隨類生。剎
利等者是勝生。六欲天主等者是增上生。】


「如是稱說。」


【述曰。第二總結也。】
[001-0063b]


「口氣香而得自在。」


【述曰。第四顯行功德。如文。】


「阿難白佛為今現在。」


【述曰。法位云。自下第七攝果相。願行若成就。終不
虗忌故。今明攝果相。於中有二。初佛攝果相。二徒
眾攝果相。前中有七。初明成佛時節。二明器世莊
嚴。三明報相妙。四攝命修短。五從眾多小。六寶樹
麗。七樓閣槃欝。別中有二。初明成佛。二明時節。前
中先問后答。此即初。若依一解。自下第二問答分
別。此中二反問答。如文可見。】


「佛告阿難名曰安樂。」


【述曰。二答也。案法華經大通智勝佛。有十六王子。
其第九第十。現在西方作佛。一名彌陀。二名度一
切世間苦提。】


「阿難又問幾時。」


【述曰。第二明時節。此即問也。】


「佛言十劫。」


【述曰。答意所見。若平等覺經。逕十八劫。大阿彌陀
經逕十小劫。然是同本定說譯家得失。未知是非。
然因法師會小八別二說。一云實小字而言。八者
是謬。何以故。此經及小經皆云十劫故。一云實十
八。然小經中十者。約大數可。若依此說。無量清淨
平等覺經為正。】


「其佛國土自然猶如第六天眾。」
[001-0063c]


【述曰。第二器世莊嚴。於中有二。初修有善嚴。二明
無惡相。此即初也。一云上來明淨土因巳。自下第
二顯淨土果。義積師云。往生論釋此以後經文。是
故彼論云。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
與佛教相應故。解云。若此經中不說十七功德等
者。論至依何經故。言我依等。以觀經等三淨土經
皆不說故。然功德願與論不同者。論不同者。論求
性相。經依次第。不可嘖也。彼論觀察有三種。一明
國土有十七功德。二明國主有八功德。三明菩薩
有四功德。今此經中。亦有此三種。彼論云真實功
德相者。謂據勝故。且說佗受用土相。令生作樂。今
此牒經文中有三。謂一量功德。二形相功德。三種
種事功德。初中有二。一明寶數量。二界分量。言其
佛國土至為地者。第一數量。言恢廓至限極者。第
二分量。論約第二文故。云究竟如虗空廣大無邊
際也。然明七寶。略有二種。一輪王別十寶。二諸人
通七寶。言輪王七寶者。一馬寶。二鳥寶。三寶藏臣
寶。四主兵臣寶。五玉女寶。六如意珠寶。七輪寶。二
通七寶者。經文處處不同。若約普門品及金光明
經。一金銀。二琉璃。三車𤦲。四馬瑙。五珊瑚。六虎魄。
七真珠。若依法華經第一顯。一金。二銀。三珊瑚。基
云紅赤色名脂似樹形。四真珠。五摩尼。六車𤦲。基
云青白開色。七馬瑙。基云色如馬瑙。故從之為名。
今此經文。除真珠開為七。如文。恢音苦灰實大也言悉相
[001-0064a]
雜廁至奇麗者。二明形相功德。如彼論說。淨光明
滿足如鏡日月輪故。解云。光明是顯色。然取鏡等
方圓等相故。言形相功德也。熀曜上又作愔。音由狗實感也曜也
下又作耀亦作燿。音以照實光也明也。上字又作焜。古恩反實明也言清淨莊嚴至

第六天寶者。三明種種事功德。如論云。備諸珍寶
性具足妙莊嚴故。解云。經中說眾寶中精。論中云
備諸珍寶性。文異義同。】


「又其國土常和調適。」


【述曰。二無惡相。此中即二。一明所無。二問答料簡。
一云即是四清淨功德。如彼論云。觀彼世界相勝
過三界道故。解云。雖約麤相故。無三惡趣等。論約
細相故。云過三界道。道謂五道。可言三界及道。言
佛神力故欲見即見者。為厭穢土故。亦欲見穢土。
即見穢土須彌等相。由此文故。明知欲不見時。不
見穢土。問即彼淨土處中見穢耶。見餘世界穢土
等相。答即彼淨土處非別處。所以者何。見餘處須
彌等相。不應須佛之神力故。猶如色界眼。不假佛
力。而能見須彌等故。】


「爾時阿難等故問斯義。」


【述曰。二問答料簡。一云五性功德。如謂云。正道大
慈悲出世召根生故。解云。此云功德善力者。即正
道大慈悲也。解云。正道者智慧。然即由趣悲而生
淨土。】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超日月光佛。」
[001-0064b]


【述曰。第三報相妙。於中有三。初釋迦自嘆。二眾聖
共歎。三顯說無盡。初中有二。一正明光明。二明光
有益。此即初也。一云六光明功德。此中有三。一正
明光明。二其有下明益。三無量壽佛至尚不能盡。
重嘆光明。如論云。佛慧明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故。言無量光者。數無量故。言無邊光者。無邊際故。
言無礙光者。無障礙故。言無對光者。無與等故。言
光炎王者。是最勝自在故。言清淨光者。垢染不著。
如蓮華故。又說遇光者滅三垢故。言歡喜光者。遇
者悅意故。言智慧光者。智慧所及故。又說遇者得
智故。不斷光者。恒相續故。言難思光者。下情難計
故。無稱光者。不可稱嘆盡其所有故。】


「其有眾生皆蒙解脫。」


【述曰。二明益。如文。】


「無量壽佛亦如今也。」


【述曰。第二眾聖告嘆。文相易了。】


「佛言我說尚不能盡。」


【述曰。顯說無盡。言晝夜一劫者。一劫之中。晝夜不
息。說不能盡。】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知其限極。」


【述曰。第四報壽脩短。於中有二。初明佛壽。二明徒
眾壽。此即初也。一云七明主功德。如論正覺阿彌
陀法王善住持故。解云。其壽長亦能善住持土及
人故。】
[001-0064c]


「聲聞菩薩所能知也。」


【述曰。二明徒眾命。一云此文八明眷屬功德。於中
有三。一例釋壽命。二略歎數及德。三廣明數量。文
別可見。如論云。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解云。
如來教法。若正覺華。如華從蓮池。如是教法。說正
遍智海之所生故。又如華成果。如是教法。能成聖
果。故云淨華。覺所化之眾從教解生。故言化生。有人
云。此經及彌陀經聲聞是應化。觀經是實。此不可定。】


「又聲聞稱說。」


【述曰。第五徒眾多小。於中有三。初總明數多。二略
明德大。三別顯初數為多。此即初也。】


「神智世界。」


【述曰。三文可知。】


「語阿難多少之數。」


【述曰。別明多中三。謂法喻合。此即初也。如無量清
淨平等覺經上卷云。佛告阿難。阿彌陀佛為諸菩
薩阿羅漢說法時。都悉大會講堂上。其國諸菩薩
阿羅漢及諸天人民。無央數不可復計。皆飛到無
量清淨佛。悉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却坐聽法。越
阿逸多菩薩。即起前長跪叉手問佛言。阿彌陀佛
國中諸阿羅漢。寧頗有槃泥洹去者不。願欲聞之。
佛告阿逸菩薩。若欲知者。如是四天下星。若見之
不。阿逸菩薩言。唯然皆見之。佛言而我第二弟子
摩訶目犍連。飛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數星知有
[001-0065a]
幾許也。如是四天下星出眾多不可得計。何為百
千億萬億。是四天下星也。解云。彼星雖多。而猶泥
洹知者百千億萬億於彼。是也。有說此文。故知定
性二我亦生淨土。此說不爾。要真發大心方得出
故。然此文意。據應化境。】


「譬如所能知也。」


【述曰。二喻如文。】


「經曰佛告阿難至如大海水。」


【述曰。合如文。】


「又其國土自然相和。」


【述曰。第六明寶樹莊嚴。此中有三。先明諸寶樹。二
明菩提樹。三校量顯勝也。此即初也。一云九明莊
嚴功德。此中有三。明地莊嚴功德。二明虗空莊嚴
功德。三明水莊嚴功德。初中二。先明諸樹。后明菩
提樹。如前。如論云。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
異光色寶攔遍圍繞故。解云。論具舉宮殿。經曰舉
樹者。約高勝故准之韻反實相當言五音聲者。即是宮商
等五行之音。既此經文明舉宮商。不可須別說。】


「又無量壽佛而莊嚴之。」


【述曰。第二明菩提樹。法位云。此中有八。然今不須
違彼功德相故。此中樹小大分別。如前巳解。】


「周匝條間諸佛國者。」


【述曰。二明虗空莊嚴功德中有三。一明莊嚴相。二
對明得益。三校量顯勝。此即初也。如論云。無量寶
[001-0065b]
交珞羅網遍虗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此
中樹依地故。在地功德。其瓔珞等。離地而有故。在
於虗空功德之中。又有經本普流十方一切佛國。
與遍諸佛國。義無相違。】


「其聞法者無諸惱患。」


【述曰。二得益中有二。一對六塵而辨得益。二見樹
得益。此即初也。言甚深法忍者。謂無生法忍也。】


「阿難若彼究竟願故。」


【述曰。二文也。問樹足他功德相。何故此中對而明
益。答瓔珞光明門等而見樹故。此中對明。言音響
等者。有二說。一。法位云。音響忍者。解樹之音響。無
而似有故。柔順忍者。於解六塵無性不生乖通故
名之為柔。不違於空故名為順。堪可其理。故風為
忍。言無生忍者。解諸法不生故。二。遠云。三地巳還。
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四地巳上。捨詮取
實。名柔順忍。十地巳上。證實離相。名無法忍。亦可
三皆無生法忍。然三慧別。故開為三。謂聞慧近從
音教故名為音嚮。忍慧隨分調心。故名柔順。修慧
觀證無生理。正名無生也。言此皆無量壽佛等者。
釋得忍之所以。此中有六故。初一是總。餘者是別。
其本願可解。言滿足願者。其利他願是圓滿故。言
明了願者。願不虗故。言堅固願者。不可壞故。言究
竟願者。此願中路無休息故。】


「佛告阿難第一。」
[001-0065c]


【述曰。三校量顯勝。文相易了。言無非法音者。和雅
之音。無倿[仁-二+圣]故。】


「又講堂精舍覆蓋其上。」


【述曰。大文第七。明宮殿槃欝。於中有二。初明七寶
嚴殿。二明池流狹衛。此即初也。一云三明水莊嚴
功德。此中有二。一明水莊嚴之具。所有樓觀。二正
明池水。言交露者。准法華音義。二風。一云二交珠
泣泣似垂露故。彼交珠名為交露。一云露謂現露。
如露地也。以彼眾寶而交於現處。即所以防風雨
云具。】


「內外左右不遲不疾。」


【述曰。第二明池流狹衛。此中有二。一正明池流。二
明彼聲。一云第二正明池水。如論云。寶華千萬種
彌覆池流泉流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勘一論本無諸
池帶七寶淥水食八德下散黃金沙上曜青蓮色言八德水者。一清淨。二

香潔。三輕。四冷。五濡。六美。七飲時調適。八飲巳無
病。位達皆云清淨是色入攝。香潔是香入。輕冷濡
是鼻入。美是味入。飲時調適飲巳無病是法入。今
此文中。但有三德。謂清淨香潔味。如文可知。有人
出過去。若后二是法入。當何法攝。是以但是前六
之能逕前六攝。非別處攝。憬法師云。彼過非過。以
喜樂受攝故。不可難言。如何得言心數為水德。以
申水力之所起故。若謂由水而起非水物故不為
水德者。亦可宮殿華等非是水故。非為水莊嚴。若
[001-0066a]
謂能莊水故還為水功者。亦可二受由水而起。亦
是水德。因法師云。清淨是四塵之通德所攝。別色
處攝。是故初一及後二種是通德。還四塵所攝。中
間五德。義如上解。今以清淨德通塵為勝。以四塵
之清潔性名清淨故。若依稱讚淨土經者。言調和
冷曘自然隨意者。其冷燸量不傷性故言調和。欲
名冷冷應。欲曘曘應。故言隨意。】


「波揚無量自然好聲名曰安樂。」


【述曰。第二明彼聲。一云十明妙聲功德。如論云。梵
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揚音伊湯實舉人有經本波蕩問豈
不妙聲功德是主圓滿攝。即是佛聲。何以波聲名
聲功德。答雖彼中出其三寶等聲。皆是佛智之所
起故。亦名佛聲。以教法是佛出世之要故。言通慧
音者。六通音。言無所作音者。無實因所作音。言不
起滅音者。無實果起滅故。言甘露灌頂眾妙法聲
者。授佛記聲。謂第十地。言隨順離欲之者。順涅槃
故。言義者。謂義利。義利有二。一者虗妄即是世間
利。二真實即具出世利。今簡虗妄。故言真實。言隨
順三實至之法者。順於菩提。菩提有二。一佛。二菩
薩聲聞。此即佛也。今約同相三寶故。言三寶力無
量等也。言隨順通慧至之道者。二菩提也。言通慧
者。即是道也。通菩薩聲聞之言。無有三途苦難之
名者。無彼淨土之三途名。以無三途故。問無三途
名。應是大義門功德。何故此中說。答為欲顯示但
[001-0066b]
有妙聲無其惡名。故此文來。是故還妙聲功德所
攝。】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


【述曰。上來明佛攝果相巳。自下第一明徒眾攝果
相。於中有三。初明生類。二佛告阿難下。明教門。三
佛告彌勒下勸勵。初中有二。初總題往生類。二別
顯生類。此即初也。一云十一明受用功德。此中先
牒後別所受用。此即初也。】


「具足如是神通功德。」


【述曰。第二別顯生類。於中有四。初明巳生者攝果
相。二佛告阿難其有眾生下。明欲往生者行相。三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下。明眾聖崇嘆。四佛告
阿難彼國菩薩下。明自土聖德。初中有四。初明內
德。二外德。三形德齊等。四校量顯勝。一云別明所
受用中。先明內所受用。後明外所受用。此即初也。】


「所處之物。」


【述曰。外所受中。先總明眾具。後別明所食。此即初
也。】


「若欲食時時至復現。」


【述曰。別明所食。論偏約此言愛味佛法味禪三昧
為食。經明外食。論明內食。更現可知乎。平等覺經
云。食百味食所以不得者約實如此經。然彼經約
見色聞香。故假說飡也。問色非食。何故此中舉。答
有舉淨土假食四塵為體。此解難用。遠論說故。因
[001-0066c]
法師云。見色益身。是獨食所攝。以見色時獨能復
受喜樂故。】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之道。」


【述曰。十二明無諸難功德。如論云。永離身心惱受
樂常無間故。】


「其諸聲聞無極之體。」


【述曰。第三形德齊等。一云十三明大義功德。於中
先明無醜陋。後校量顯勝。此即初也。如論云。大乘
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欠二乘種不生故。
此經但明無醜陋等。不說女人不生。平等覺經說
女人不生。不說無醜陋等。二經皆不說二乘不生。
然論主得經意故。說二乘不生。謂下三輩文中皆
發心故。問若二乘不生。何故此說聲聞之言。答此
猶本說。論但遮二乘之劣種生於淨土。不遮相相
結故。言虗無之身等者。有說捨分段身故名為虗
無。受變易身名為無極故。此經所明淨土。但他受
用。其中生者。皆是變易。此說未定。何以故。此經亦
有說變化相故。如樹高等。然多分所示現者。是他
受用相耳。又生他受用土。皆是變易。此義非證。以
七地下亦是分段生淨土故。說虗無者。橫無障礙
故。言無極者。縱不衰退故。】


「佛告阿難譬如類乎。」


【述曰。第四校量顯勝。於中有三。一如來問。二阿難
奉答。三如來述成。一云第二校量二段如前。】
[001-0067a]


「阿難白佛故能致此。」


【述曰。二奉答。言底極斯下者。最極滓底陋下。斯與
㒋音同。㒋者陋也。殆音徒改實近幾也言皆坐前世等者
坐謂罪也。謂相緣罪也。蒼頡篇云。坐辜也。鹽鐵論
曰。什伍相連。親戚相坐。若引根本而及葉華。傷小
指而累四體是也。即是相由義。言如是壽至無德
可恃者。明生前過患。怙祐音二并胡占實福也言是故死墮
至未同人類者。明死后過患也。饗音許兩實鄉人飲食今此中訓
云資也也又作嚮。又響音二并向實應也言服御者。若言御服

者之是帝王衣服。若言服御者。服謂衣服。御謂車
馬等也。】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不可計倍。」


【述曰。第三述成。此中有二。初述成校量。二廣明勝
相。若依一云無第二段。此中又有本計如。又有本
譬如。皆無傷也。今此論王醜忉利天王好。然餘經
云。頂生與忉利王無別。所以不同者。因法師二說。
一云約實大別。就對餘人殊勝故。不能別見耳。一
云亦有輪王與天王無別。如頂生王。然此文位多。
故比而明勝劣。】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盡極嚴麗。」


【述曰。第二廣明勝相。於中有三。初明諸供具。二明
德風。三明華嚴。此即初也。一云十四明猶功德。此
中有二。初明所觸諸物。二別明所觸風也。此即初
也。晃音烋光實明也。】
[001-0067b]


「自然德風三昧。」


【述曰。第二明德風。一云別明所觸風。約實而論。對
前衣服等。而生勝樂。然具約一相故。風中方說。如
論云。寶性功德草柔輭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
旃隣陀故。論約寶性草而明所觸。經約餘物。各據
一邊。言迦旃隣陀者。此鳥名也。此鳥要輪王時方
出。其羽柔輭。若輪王身不安時。來以羽摩身。身即
安和。然淨土草過彼故。言過等也。】


「又風吹如是六返。」


【述曰。一云第十五雨功德。如論云。雨華衣莊嚴無
量香勳故。論亦說雨衣。此中但說雨華。理實具有。
然約勝故。且說華也。又因雨華而兼明地濡。言六
返者。約逕一日夜也。馨音賢映實盛光也音寶厭伯履芬裂
音上敷雲實香和。又木香分布。下音力誓實光也美也。應作烈字。裂非此用字。此如衣割也。】


「又眾寶蓮華於佛正道。」


【述曰。三明華嚴。一云第十六明妙色功德。如論云。
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故。煒燁煥爛。上音于鬼說文云盛
明㒵赤㒵次音華實華光盛㒵。又作曄音巳輙。實草木華㒵。

次音呼桓實明也。次音力旦。實鮮明之。】


兩卷經說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