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115 起信論捷要-明-正遠 (master)



No. 763-A


起信論捷要序


夫三界虗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法離法則無心是
故真如門中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故世尊
涅槃之際拈花示眾以顯說法者無法可說則知無
有定法如來可說又何假廣藉教乘以成論耶然方
便門中一事不捨或放光雨花或竪臂屈指或揚眉
瞬目或謦欬啟齒或顯或蜜或定或慧均為佛事是
故生滅門中一切語言文字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以
此觀之而論不得不造也論既成頓漸雙收譬如大
海不讓小流自非心意識者之所能闚初學展卷若
對墻壁欲使尋文得義了義忘言而釋論之註不得
不作也註既出各馳巳解互逞高下從註者不知誰
是誰非誰深誰淺但隨言生解蔓草難除欲去其繁
飾挈其綱宗即波辨水觸烟識火而捷要又不得不
述也鴈門上人從開先昧師得授斯論一月影不出
戶遂成此解可謂文義交徹釋如析薪所願信根眾
生因斯以明論因論而了如來根本之義如借路還
家因指見月庶不負造論者示教利喜令佛種不斷
之意不然註者受者俱溺筌蹄是為謗佛眾生。


萬曆丙辰春湘洲居士李騰芳題
[001-0367b]

No. 763-B


起信論捷要自序


余初剃染時輙遊講席窮歷寒暑以研性相宗乘諸
師雖不作德雲面孔余終如聾人踰百步外聆蚊蚋
也至戊申冬問法開先師遂針芥相投春秋幾復甲
寅夏復拈明心見性之旨請益師師命余熟讀起信
論便達斯意余即杜門十餘日力究此論忽爾稍見
論義如視諸掌然所詮表直令有情朗鑑心性故以
一心法開真如生滅二門立真如門顯不變之體以
明真玅淨性本非迷悟不屬凡聖立生滅門顯隨緣
之用以明八識心源能現凡聖脩證迷悟因果摠令
一切眾生洞見自性淨玅非相明照心源圓融能現
至使不墮空有斷常見也因以所見乃搦管成註茲
剞劂以告同志時有客過余曰昔太原藏師長水璿
師盡閱大藏群典潛神數載始成疏記子何越餘日
以數千言能釋茲論將非以管窺天而蠡測海耶余
曰不然諦觀菩薩立意欲令眾生心樂少文而攝多
義者故造此論今疏記者刻意盡取性相言教以廣
其義雖法無定故略亦可而廣亦可但學者覩文浩
蕩不免望洋而退奚能符合造論者之本致也余不
敏僅就論文提挈綱領庶使展卷便見指歸雖然受
解緣別或有因於廣文而取解者亦不妨遍探長水
[001-0367c]
諸師之疏記則余又何敢以為是。



萬曆甲寅歲佛成道日廬山正遠述於石照山房No. 763
大乘起信論捷要卷上
馬鳴菩薩 造
真諦三藏 譯
婆首那王子 譯語
明廬山沙門 正遠 註


【乘有五乘曰人乘天乘聲聞乘菩薩乘如來乘此
言大乘者簡非人天聲聞之乘直示如來乘也故
論云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使不起人天種子及二
乘種子唯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此大乘義摠有
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法即眾生心是心即攝世間
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義復有三一
者體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謂竪窮橫遍無礙圓
融當體受名不對小故如涅槃云不因小空名為
大空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復以此心名
乘者謂從因至果證取體相用故如文云一切諸
[001-0368a]
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此
中能乘是始覺所乘是本覺始本不二名究竟覺
如梁攝論云乘大性故名為大乘起信者以一切
眾生雖具此大乘之心迷而不覺或信小乘或沉
外道故菩薩開闡大乘心法起眾生大乘正信如
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起謂顯發
信謂忍樂謂以大乘一心顯發忍樂名為起信此
信起時必內由本覺為因外由師教為緣因緣和
合內外相資故能顯發如論云因緣具足者能起
厭苦之心信有涅槃起信之義亦有二種一者為
令善根成熟眾生堪任不退信故二者為令善根
微少眾生脩習信心故無非令一切頓漸眾生深
信一乘心法而十方佛土中無二亦無三也論者
辨別邪正顯示真宗故名曰論。
問如論云摩訶
衍法即是眾生之心心本是同何有人乘天乘聲
聞乘菩薩乘如來乘之別耶答心本無別障有深
淺如圓覺云發揮無明顯出眾生五性差別由諸
眾生乘此心法能持五戒故名人乘由乘此心脩
行十善兼除欲漏故名天乘由乘此心斷除惱障
超分段死故名聲聞乘由乘此心以二空智勤斷
二障故名菩薩乘由乘此心斷盡二障永亡二死
故名如來乘故知在生滅門斷障有五性之別而
真如門豈立凡聖之異耶所以祖師門頭見徹於
此不但不存餘乘若見有如來乘者即擲之鐵圍
[001-0368b]
山外也。
問如論云發心具有三種曰信成就發
心解行發心證發心此中獨以起信名題者何也
答發心最難在信信若成就而三賢解行十聖證
位如推門落臼故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諸大弟子
猶不信自心是佛故法華會上放光現瑞出定揚
德三請三止傍通曲引無非使現前三根直信自
心是佛然三根之眾既入信巳世尊隨即唱滅則
出世之本懷始愜矣由此而觀則信心豈容易生
乎所以華嚴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
根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涅槃無上道。】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徧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脩行等
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即宗前敬序分前八句歸敬之詞後四句敘造論
之意歸敬三寶略有六義一荷恩德二請加護三
令生信四為式儀五表尊勝六顯益物歸命盡十
方一句貫下法寶僧寶最勝業等三句歸命佛寶
也法性真如海二句歸命法寶也如實脩行等一
句歸命僧寶也其中及彼身體相貫攝佛法僧三
義以顯同體三寶也歸者是依投趣向義命者摠
御諸根之要人之所護莫此為先舉此無二之命
以奉無上之尊十方者顯所歸敬之廣非拘分量
耳最勝業者即智淨相及不思議業相也過小曰
勝超因曰最以此最勝業用蕩盡識心圓成四智
[001-0368c]
故名徧知即心自在以正徧知了法即如則大小
無礙諸根互用故云色無礙自在即法自在然色
既自在即理如心既自在即智如理智一如心色
不二即證根本智即名自覺巳圓復起後得之智
興同體之悲普救世苦廣攝有情故名救世大悲
者即能覺他之意所謂自覺巳圓能覺他者故名
曰佛雖能自覺覺他皆屬智用故即從用歸至於
體故曰及彼身體相既名以智攝歸于體而又名
及彼身者以顯智性即色故也且證根本智即是
證自受用身復起後得之智即是現三類化身耳
故云及彼身也然據論文即分三身最勝業等二
句即報身也如文云智性即色故隨心能示十方
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
不相妨即如舊註以徧知為意業清淨意即七識
也既云清淨即轉為平等性智然平等性智所現
之身亦報身也固知以徧知色無礙名報身矣救
世大悲者即化身也如文云諸佛如來本在因地
發大慈悲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
劫數盡於未來以對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
身固知以救世大悲名化身也及彼身體相即法
身也乃從報化二身歸至法身及彼身者即上二
身體相二字即法身也以報化二身不離法身故
何以知體相名法身如文云復次真如自體相者
從本以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等名為如來藏亦
[001-0369a]
名如來法身固知以體相名法身也法身無相而
又以相名法身者以此法身是色體故也如文云
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
故說名法身徧一切處法性真如海二句法寶也
亦從體相而名法寶以依體故名法性真如海以
依相故名無量功德藏如文云一者體大謂一切
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
無量性功德故此真如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在
非情數中名為法性巳上佛寶即佛性也此法寶
即法性也故稱法性真如海真如具隨緣不變不
變隨緣二義故喻如海以海隨風生浪而水性不
失故也且真如體中雖一法不立不妨具足無量
稱性功德能攝能持故名為藏如實脩行等僧寶
也如實者即信自心體相內熏而脩及依諸佛所
說之法而行此指法身菩薩真實而脩者簡非人
天小乘諸權位菩薩也巳上歸敬三寶竟此下為
欲令眾生等四句正敘造論之意初二句舉所為
機以令離過次二句明所得益堪任佛果然眾生
根性雖多不出疑而不信者或信而墮邪網者故
菩薩開示大乘心法多設對治方便使除疑生信
捨邪從正發起大乘信根安住如來種中庶使慧
命相續永無斷絕問歸敬者何意先報化而後法
身也答法身無相難以投敬故先歸有相之身而
攝歸無相之體且三賢位但見報化二身微觀法
[001-0369b]
身即十地雖漸證法身猶未究竟唯見報身色相
莊嚴故知攝用歸體窮相即性故先歸敬報化而
後及法身也。】


「論曰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云
何為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
脩行信心分五者勸脩利益分。」


【此標一論之大旨也有法二字指論所攝一百部
大乘之教及本論所詮立義解釋脩行信心三分
此大乘之教及本論三分所詮顯者即眾生真如
自性也眾生雖具此心久迷不返菩薩欲令眾生
圓證此心故以一心法開真如生滅二門使眾生
於真如性中捨生滅因緣起大乘正信能堪能任
直入如來之地以是之故應說此論說有次序故
列五分一者因緣分即如餘經中序分也二者立
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脩行信心分即如餘經中
正宗分也五者勸脩利益分即如餘經中流通分
也然此五分旨義下文詳釋茲不繁註。】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
有八種。」


【此正釋一者因緣分乃本論發起之由也前頌為
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未曾指出為何等眾生以何等法斷除疑網以何
觀門對治邪執解釋何義以起正信云何相續令
佛種不斷故此假設問意答出八種因緣詳明前
[001-0369c]
旨八種之義下文自釋。】


「云何為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
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二者為欲解釋如
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三者為令善根
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為令善
根微少眾生脩習信心故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
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六者為示脩習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于佛
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為示利益勸脩行故有如
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總相者總出造論為眾生之意一切苦者不過由
二障苦因能招二死苦果因煩惱障續分段生死
感業繫苦相因所知障續變易生死與微苦相應
究竟樂者亦有二義一者無上菩提覺法樂二者
無上涅槃寂滅樂眾生由煩惱障故不得無上涅
槃寂滅之樂由所知障故不得無上菩提覺法之
樂菩薩愍此眾生廣攝教乘開示方便使眾生離
煩惱所知之苦得涅槃菩提之樂雖普利有情得
究竟樂自亦不居度生之相故云不取世間名利
恭敬故然令眾生離苦得樂必欲解釋如來根本
之義如來根本即真如自性也今欲釋明為令眾
生深信自性真如直入如來果覺至使不墮二乘
外道故云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此欲釋如來根
本之義正為立義解釋二分之緣起也三者為令
[001-0370a]
善根成熟眾生堪任不退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
生脩習信心總承上令諸眾生正解不謬之意善
根成熟者巳經一萬劫十信滿足進入十住正定
趣中使前信心堪任不退善根微少者未經一萬
劫正信未圓令進脩習以滿十信故云脩習信心
此二種義正為分別發趣道相之緣起也五者下
總為善根微少脩習信心而設也善根微少者總
因夙習障重深染邪見故先以方便禮拜懺悔消
惡業障由障輕故善護其心內離癡慢外出邪網
次示止義以除凡夫著有之過示觀義以對二乘
躭空之過既超凡小外道始成正信恐有怯不現
前見佛難習止觀復示念佛法門令此眾生隨願
往生以至不退信心也此三種義正為脩習信心
分之緣起也八者示利益勸脩正為勸脩利益分
之緣起也如彼文中廣舉損益勸令脩捨總為䇿
成脩前諸行也。】


「問曰脩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脩多羅中
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所謂如來在
世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
解則不須論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
而取解者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
眾生無自心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自有眾生復以
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
[001-0370b]
此論。」


【設此一問正顯為令眾生離苦得樂非求世間名
利恭敬故此問答中如文可解但答辭中文分三
意從脩多羅雖有此法下略答要造論之意所謂
如來在世下明不須造論以能被之人色心業勝
所被之機利根深解然色心業勝圓音一演即三
輪也色即色相輪心即作意輪圓音即音聲輪也
若如來滅後下正釋前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
所以要造論也造論之意雖廣攝眾生約機教相
扣受化益弘重在心要少文而攝多義者故云總
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造此論。】


「巳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
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


【因緣巳說則序分竟矣今說立義正明正宗之旨
立義者即立因緣分中如來根本之義根本之義
即名摩訶衍此摩訶衍有無量義今就心要少文
而攝多義者總攝無量之義說有二種所謂一者
法二者義法義之旨下文自釋。】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
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
用故。」


【法即眾生心者以顯即法即心也故自釋曰是心
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世間即六凡依正之法
[001-0370c]
出世間即四聖智理之法誠謂一切因果世界微
塵因心成體也以此妙心體相無礙染淨同依隨
流返流惟轉此心是故若隨染成於不覺則攝世
間之法若隨返流之始覺及不變之本覺則攝出
世間之法雖明此心攝盡世出世法猶借生滅門
顯未極一心之妙故下即示三大之義以盡其蘊
以顯即心之體真妙淨性了無一法但相用中則
攝一切法耳依於此心者以明心外無義也此心
具空與不空不變隨緣之義若約真空不變之體
凡聖不立因果雙泯故曰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
衍體故如楞嚴云本覺明心先非水火若約不空
隨緣之用凡聖皆現因果互存故曰是心生滅因
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如楞嚴云汝以空
明則有空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然真如相是不
起門不起不因起門而立故獨言體生滅因緣是
起動門不離不起門而起動起含不起故名自體
相用。】


「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
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
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
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
地故。」


【上雖顯示自體相用此正釋其義也一者體大以
此心體能為凡聖之依雖一法不立非落斷空乃
[001-0371a]
如是空義以一切法無有可遣悉皆真故亦無可
立皆同如故故云一切法即是真如既諸法即如
心色不二能所雙消故云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
大顯此心相能現凡聖染淨之法雖萬法皆現不
落於有乃如寔不空之義以一切功德依心而住
故云如來藏全體即心故名性功德三者用大顯
此心用能成凡聖因果之法稱此用大現報化二
身成熟有情善根故云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
因果故世間善即人天小乘因果法也出世間善
即三賢行解十聖智理并如來後得智之善也不
善之法雖不離心以違真故非其用也巳上法義
皆名心性之大此下正顯乘義乘者具從因至果
從果向因二義謂果人巳乘真如體相而證法身
復乘真如之用現報化二身廣利有情故云一切
諸佛本所乘故因人亦乘真如體相為內因熏習
漸證法身復乘真如之用為外緣脩持以覺有情
故云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巳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解釋有三種云何為三一
者顯示正義二者對治邪執三者分別發趣道相。」


【上立義分中總標如來根本之義此正解釋也一
切眾生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小乘外道
者皆由真妄不分妄執難除所以錯亂脩習不成
聖果故此解釋三種正路令脩行者先明正義以
辨真如生滅二門次治邪執以除我法二見至於
[001-0371b]
分別發心之始趨向之終以明位次發心脩進依
此三義庶使不遭岐徑直入如來果海也。】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
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依一心法具真如生滅二門者正釋前是心則攝
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心
真如門者即解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心
生滅門者即釋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
體相用故真如生滅皆言門者以一心上具通攝
出入二義通攝義者以真無別體即妄之體而名
真故云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妄無別用
全智之用而名妄故云妙覺明心既稱為妄云何
有因出入義者眾生迷時出真如門入生滅門故
云背覺合塵悟時出生滅門入真如門故云滅塵
合覺此二門皆各攝一切法者以其二門不相離
故以真如門是染淨通相通相之外無別染淨故
得總攝一切諸法生滅門者別顯染淨染淨之法
無所不該故亦總攝一切諸法一切法者即十八
界法也此十八界法在真如門攝一相一味俱名
真空以根性塵性周徧法界故在生門攝名三細
六麤在滅門攝名智淨相及不思議相雖有染淨
之別總不出依一心而立如楞嚴云殊不能知生
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001-0371c]
則知二門不相離故各攝一切法明矣。】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
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
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巳來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寔但隨妄
念不可得故。」


【此正釋真如門也以真如性中心色互融空有平
等故謂一法界理事圓攝染淨通依故謂大總相
法門體據中邊論云法界者聖法因義故也謂依
生聖法故云法界大總相者謂總一切法持無量
義也法門者聖智通遊之謂也體者以為一切法
之依也總謂真如自性為淨法之因諸聖共止之
域也如圓覺云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
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所謂
心性不生不滅者復釋一法界大總相之意若有
生滅則有住異之別寧得為一為大由心性本淨
隨妄不生約治不滅世間不破出世間不盡故謂
一法界大總相也謂一切諸法下返顯心性本無
生滅以一切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固知真性無
生唯妄而現若離妄念則法自如所謂諸法本閒
而人自閙若離病眼空不生花是故下結顯心性
本淨離諸名相也然名字言說相即上一切法也
心緣相即上唯依妄念也以一切法唯依妄念而
[001-0372a]
有差別真如性中了不可得是故皆離既離名字
言說差別之相故云平等離心緣生滅之相故云
無有變易破壞三相既離差別亦遣純一真精如
寔覺性故云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前文所謂一法
界大總相法門體心性不生不滅於此見矣以一
切言說下釋明離此三相之意以言說名字皆無
是體但隨妄念心緣而立妄亦無體了不可得所
以真如體中悉皆離故。】


「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
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
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
如。」


【因上言離名字言說等相以顯真如無相至此復
釋云言真如者亦無有相以言妄顯真似有真如
名言若離於妄真亦不存雖言說之極因言遣言
故真如之名言亦遣而真如之體卓然獨存故云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法既即
真故無可遣也雖一切法皆不可遣亦無一法以
當情量故曰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法既
本如故無可立也然不可遣不落于斷亦不可立
不墮於常斷常既離始名真如當知一切法下總
結成上義也意謂真如無相名言俱遣諸法本如
了無情量欲令學大乘者通達斯義故曰當知一
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不可說者即令
[001-0372b]
離名字言說之相不可念者即令離心緣相也。】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
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
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巳上釋明如來根本之義此一問答正令眾生正
解不謬故若如是義者指上真如心性離言說等
相乃至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意謂
如此之義云何而能隨順得入隨順者方便觀也
得入者正觀也真如既離言說心念當以離言說
處會絕妄念處入故曰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
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既無能所言說則隨真
如一切法不可說故既無能所念相則順真如一
切法不可念故雖不住能說所說能念所念猶是
方便觀智心念未空伹名隨順必以正觀當前念
相自離始能得入真如性中故云若離於念名為
得入離念得入之旨盡在下文覺義中顯。
問此
明真如自性何故言一切法離言說等相答以明
如來根本之義顯性相不殊之旨也小乘觀智以
性外有相相外有性此大乘法門即性即相即相
即性本無二體如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
住若以相外求性是撥波覔水離響索聲也。】


「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
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
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001-0372c]


【巳上離言說等相以顯真如之體此依言說分別
以明真如之義但為依言生解不可隨言執取也
義有二種即上自體相用也即體而名如實空即
相用而名如實不空亦承上不可遣不可立而有
此二種之義既不可立即如實空義不可遣即如
實不空義空名如實者以能究竟諸法皆是真空
實相非同妄性無體也名如實不空者以一切淨
法雖同體空寂不妨成辦無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從本巳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
法差別之相以無虗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
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
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
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
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所言空者明真如體中離一切相也以從本巳來
自性清淨與一切染法體不相循一切染法唯依
妄念而有此真空體中絕無妄念故一切差別之
相悉皆離故當知下詳明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乃
至總說下正顯以無虗妄心念然一切法差別之
相不出有無一異即外道之所執也以有妄心念
念分別乃凡夫以為自性即小乘不能淨也此如
實理中超諸凡外并小乘法唯真無妄是故皆非
總顯真空體中離心意意識絕凡聖伎倆也若離
妄心下正釋如實之義以顯空諸所有而真空之
[001-0373a]
體實不空也。】


「所言不空者巳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
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言不空者顯真如相用之中即一切法也雖具足
諸法亦不離真空之體故云巳顯法體空無妄故
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由依此常恒不變
之真心淨法滿足始成如實不空之義前文所謂
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也雖淨法滿足亦無淨
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然有念則攀緣
諸法既無能念寧有所取伹智與理合唯證相應
其實無有能證所證也此真如門文分二段理實
一揆前顯真如之理故名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此明真如之義故開二種之空然理外無義則一
法界大總相法門攝空與不空之二義義外無理
則空與不空歸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之體義中如
實之空即空如來藏如實不空即不空如來藏此
二種義既歸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則一法界大
總相法門即空不空如來藏也固知即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二邊不立中道亦泯方盡真如妙旨如
來根本之義始極矣。】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
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
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
[001-0373b]
覺義。」


【巳上真如門者非染非淨非生非滅本來平等性
無差別眾生即涅槃不待滅也凡夫彌勒同一際
也此生滅門有迷有悟有脩有證有智有識明理
有事然生門依不覺故轉智成識迷理逐事滅門
依始覺故轉識成智達事即理然前示真如門以
令修大乘者先見自性清淨終無一物此明生滅
門亦使明了自心隨業發現既見性而明心則理
事圓融成佛之能事畢矣是心生滅依如來藏故
有生滅者以顯染淨無體依心而立謂不生滅心
因無明風動作生滅故說生滅心依不生滅心也
然三細六麤之生依如來藏者所謂以色空相傾
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
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然始覺及究竟覺之
滅依如來藏者所謂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
量無量為一固知生滅凡聖智用雖殊總不離如
來藏所現也所謂下正釋生滅心依如來藏也不
生不滅即如來藏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動作生滅
不相離故故名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名
非一者以真妄之體本不相循故名非異者以真
妄隨緣自相和合故又非一者以生滅識滅盡之
時此藏識之體實自不滅則離斷過又非異者以
無明風熏動之時此藏識海隨起識浪則離常過
[001-0373c]
離此二邊故非一異阿梨耶識翻云藏識以其具
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故也此識既真妄和合即依
真則攝一切法歸成自性得覺義之名依妄則生
一切法起執取相得不覺義之名此二種義下文
自釋茲不繁註。
問真妄法爾自相乖角何謂依
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答體無別故自性清淨心名
如來藏因無明風動作生滅此生滅心離如來藏
則無有體如不動之水因風而吹則有動相此動
水相離靜水體則無有相此中理趣亦爾宜可思
之。】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
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
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
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
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
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
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
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麤分別執著相
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
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
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此正釋滅門依如來藏也謂心體離念下總釋覺
義如凡夫人下別明覺義既總而又別者以稱頓
[001-0374a]
漸之機也然智理一如本自平等本自周徧由一
念晦昧則性相殊途事理乖角故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眾生此皆不覺之故此言覺者無非復其理
智一如之體本自無念故云覺義者謂心體離念
此覺字即含下文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也此念
字即含下文生住異滅四相也既離念相即證一
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無事不攝無理不含故云等
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名如來法身法身
者即諸法如義也謂橫徧三際竪通凡聖在纏出
障性恒無二故云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以法身之
覺理非新成故云本也如圓覺云眾幻滅無處成
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何以故下雙徵二義一徵
明本覺之義故釋曰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故云
本也一徵明上文所言覺者約始覺義何故結云
乃名本覺故釋曰以始覺者即同本覺故以本覺
而結也本覺對始覺義說者以真覺體中元無本
覺之名由覺性隨染而有始覺雖從始覺離於念
相圓證法身此法身理本自具足非始覺成故稱
本也以始覺即同本覺者由始覺之義即是本體
智用非別有體故云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下復釋
始覺之義由依本覺隨無明緣動作妄念而有不
覺依不覺故智用忽起覺除念相說有始覺固知
因念而有始本之異若離於念本來平等同一覺
故然覺發之始究竟之終覺有淺深念有差別而
[001-0374b]
又直示究竟之源故云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
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雙徵覺心源不
覺心源二義如凡夫人下正釋不覺心源也言覺
知前念起惡能止後念不起者乃入乾慧地斷滅
相無明一品超六麤中起業相并業繫苦相也所
以楞嚴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
生故知能覺前念起惡則現前欲愛乾枯根境不
偶能止後念不起則不復續後來之身雖現前不
起業相後來不續殘質猶有生住異相四十一品
無明潛伏藏識亦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故結云雖
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下明相似覺心源之
義二乘觀智雖未了達法空然彼慧力巳盡我執
我執既盡不復起執取之相故在此列初發意菩
薩等即三資粮位并四加行也此賢位菩薩求住
唯識作生空法空二觀漸伏漸除我法分別二執
斷異相無明三十品超六麤中執取相計名字相
也言覺於念異者即覺異相無明也念無異相以
顯智起惑除之謂雖異念巳盡不復執取猶有生
住十一品無明潛本識中法身境界尚未覺通故
結云巳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相似者以
其相似地上作生空法空觀智以捨我法分別二
執俱生二執猶未覺知故云相似覺也如法身菩
薩下顯隨分覺心源之義法身菩薩即十地聖位
以從初地證法身遍滿乃至十地悉同證得故皆
[001-0374c]
名法身菩薩此菩薩住唯識脩雙入有相無相二
種觀照漸伏漸斷俱生我法二執滅住相無明十
品超六麤中智相相續相三細中能見相境界相
也以雙空觀智覺於念住即覺住相無明也念無
住相正顯障盡慧現純無相也所以古德云分別
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雖地地斷除俱生
我法二執生相無明猶且未盡大圓鏡智尚未顯
發故結云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隨分者
以其地地覺斷一障二愚分證十種真如故也如
菩薩地盡下正明覺心源義也此菩薩即等覺後
心斷一品生相無明淨三細中業相也至此因盡
果滿故云地盡萬行巳圓故云滿足方便一念相
應者由異熟識空一念金剛智起與真如之理相
應則覺初起無明了不可得故云心無初相到此
魔佛皆空染淨俱忘心性純真妙德瑩然故結云
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前
三位中念相未盡真未全顯不云見性今遠離微
細念故真即顯現故云見心性也前三位中覺未
至源業識起滅不云常住今覺源故無明風止性
海浪歇故云常住也前三位中由不覺心源故求
滅念相望到彼岸不名究竟今既覺心源本無念
相元自一心始不異本故名究竟覺。
問無明既
約麤細分為四相何故獨以生滅二相各分一品
以住相分為十品異相又分為三十品耶答無明
[001-0375a]
本無品數但約位次所斷而言品也然滅相在乾
慧地斷生相在等覺位斷由位次無二故生滅二
相各分一也異相在賢位斷住相在聖位斷聖分
十地賢分住行向位各成其十以位位覺除所以
住相分為十品異相分而為三十品也。】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
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
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
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
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寔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
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此總結成上意也是故修多羅下結相似覺隨分
覺也是故一切眾生下結不覺也若得無念下結
究竟覺也言能觀無念向佛智故即非離念入佛
智也故前云覺於異念住念未得遠離微細念相
始名相似隨分覺也又心起者無有初相雖是釋
明知初相者以顯無念意在況明一切眾生念念
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而又令脩行者知
此捨此即證如來平等法身故結顯云若得無念
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得無念者四智圓明故知
生滅等相皆如空華既無四相之別寧有覺滅相
者名為不覺覺異相者名相似覺覺住相者名隨
分覺覺生相者名究竟覺耶故云以無念等故而
寔無有始覺之異無念等者即無生住異滅念相
[001-0375b]
也無有始覺之異者以始覺與四相俱時而有皆
無自立既所覺之念巳空能覺之智寧異故云本
來平等同一覺故。】


「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
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前文雖明發心之始究竟之終其中未詳三身四
智之相今言智淨相即大圓鏡智證法身也不思
議業相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現報化
二身也此二種相隨染而生者正謂妙性圓明離
諸名相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然智淨
相從染分別會歸淨體不思議業相即依淨體而
起智用也。】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寔脩行滿足方便故破
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此義云
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
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
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
故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
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
智性不壞故。」


【謂依法力如實脩行者即依真如內熏之力及依
諸佛菩薩教法外熏之緣從賢至聖如實而脩以
至等覺後心滿足方便則二障種子有漏種子及
[001-0375c]
劣無漏種子一齊皆空大圓無垢同時而發則諸
識頓盡法性淳真故云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
顯現法身智淳淨故和合識即第八識也前文所
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名為阿梨耶識相續心
即第七識也後文以意名相續識此義云何下徵
明識相盡滅智性不壞之意然法喻自明如文可
知如云非可壞非不可壞者以其諸識不覺之相
不離隨染本覺之性非一非異由非異故非可壞
由非一故非不可壞若依非異非可壞義說無明
即明故如涅槃經云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
性即是寔性若就非一非不可壞義說無明有可
滅故亦如涅槃云因滅無明得菩提燈無明滅盡
覺性不壞以如是義故云非可壞非不可壞也。


問諸識俱淨始證法身何意但滅七識八識耶答
五淨色根乃八識親相分八識之體既轉則相分
亦隨之而轉相分五根既轉依五根之識亦轉六
識以七識為根根識既淨依根之識亦淨故知八
識七識滅則六識五識不言而自滅矣。】


「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相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
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
種而現得利益故。」


【名不思議者以此相依根本智而現自非心識擬
議也由依智淨相巳證法身復從法身智淨體中
起後得智現報化二身作無邊殊勝佛事故云以
[001-0376a]
依智淨相能作一切勝妙境界如實性論云諸佛
如來身如虗空無相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
現微妙色出于妙音聲令嗅佛戒香與佛妙法味
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故名妙境界所謂無量
功德之相下明報身也以其報身有無量莊嚴無
量功德之所感者恒被十地之機亦身受用故常
無斷也隨眾生根下明化身也以其化身隨類各
現應機說法使諸有情離苦得益故。】


「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虗空等猶如淨鏡云
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
現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寔不空一切世
間境界悉于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
一切法即真寔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
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
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
依法出離故徧照眾生之心令脩善根隨念示現故。」


【此四種義總攝真如門言說分別有二種義及生
滅門中覺義二種相也一者如實空鏡二者因熏
習鏡即真如門中二種義也三者法出離鏡即智
淨相也四者緣熏習鏡即不思議業相也以覺體
等虗空者以顯覺性虗徹周遍諸法復能含諸法
也又如淨鏡者以明覺性靈通能應諸法復能現
諸法也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
可現者以覺性中本自空寂一切心境本不相應
[001-0376b]
如晴明空如淨明鏡絕諸色相離諸名言以諸法
本如當體皆空非假奢摩他觀照而空也故云非
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如實不空一切境界悉
於中現者以真覺體中雖本自空寂不妨一切諸
法悉於中現譬如虗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
發揮亦如彈丸之鏡能持萬仞之山雖現塵現界
體自寂滅故云不出不入諸法隨緣生滅法性無
有生滅故云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是
寔相非假三摩地了法即心也巳上明如寔不空
能作現法之因義竟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下正
明因熏習義也以覺性中具足無漏淨因內體熏
習恒無間斷故能稱性積起無量功德故云一切
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三
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離煩惱礙智礙離和合
相者謂了一切法即真寔性本無依他及徧計執
既超徧計即出煩惱礙了達依他則出智礙二障
既除心法自在既心法自在和合相離淳淨妙明
真常獨露如塵淨空如垢淨鏡故云淳淨明故四
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徧照眾生之心令修
善根隨念示現者謂先依法出離二障巳證法身
復以淨緣熏習現報化二身遍照眾生心行隨機
示教令脩善根其中無有能說所說能度所度如
虗空應聲若明鏡現像也此四種覺前二屬本覺
義非假脩習後二屬始覺義必須證悟然脩後二
[001-0376c]
義必稱前二義而脩也三者法出離鏡謂依法出
離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正稱一者如寔空鏡而
脩遠離一切心境界相四者緣熏習鏡遍照眾生
之心令脩善根隨念示現正依二者如實不空而
現一切世間境界色相莊嚴不出不入不失不壞
若伹悟前二義不脩後二義者雖本來成佛如金
性在鑛若只脩後二義不達前二義者縱脩行廣
劫如離鑛銷金若能圓悟四義行解雙脩如金出
鑛更不成雜固知以此四義總收真如門二種空
義及生滅門覺義二種相者深有意也。】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寔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
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
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
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
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此釋生門依如來藏也上明覺義先總顯其理次
列始覺究竟覺之義此明不覺義亦先總示其迷
復開三細六麤之相固知迷悟對顯總別不殊也
所言不覺義謂不如寔知真如法一故者以不了
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所謂智外有如則情生
智隔即正智翻為妄想如外有智則相變體殊即
如如翻為名相總謂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不
了現前之法本體自如故云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此不覺心即是真智晦昧無別有體故云念無自
[001-0377a]
相不離本覺故喻如迷方者不離于方迷心者不
離覺性前文所謂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也以有不
覺妄想心下以明真覺對妄而說返顯妄念不離
覺性也因不覺故忽自省悟能知真如名義故說
真覺即前所謂依不覺故說有始覺也固知離本
覺則無不覺之心離不覺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
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
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
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
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依不覺生三種相者即無明不覺生三細也以無
明為體三細為相相不離體體不異相故云與彼
不覺相應不離一者無明業相者由不如寔知真
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故說心動此念動
時雖無境界相現則十法界之因皆以此為機兆
故說為業以真性中本無動相迷悟俱超染淨皆
忘由不覺心起則凡聖因果從此而立故曰動則
有苦果不離因故業即因也苦即果也以因果聯
環如惡叉聚故云不離二者能見相者即轉相也
由不如寔知一念心動則妄為明覺所妄既立生
汝妄能以成見相故云以依心動故能見即依前
業相轉成能見若依性淨門則無能見也返顯能
見必依動義故云不動則無見也三者境界相者
[001-0377b]
即現相也良以真智既翻為能見相則真理即隨
能見而為境界相現所謂真智晦昧真空之理隨
之而轉為頑空故云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即依轉
相能現境界若依聖智離見既無此境當知此境
定從見生如無夢心則無夢境故云離見則無境
界也然此三相皆因一念無明頓現非有前後故
說為細據宗鏡云八識之體本自精明即名無垢
識如來藏也因受無明熏習能生諸緣全自證分
變為見相二分約初變時名無明業相既成見分
即名能見相相分即名境界相以依見分執我相
分執法由此復生六種麤相也。】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一者智相依
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
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
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
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
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
報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
皆是不覺相故。」


【以境界緣生六種相者即境界為緣長六麤也以
具能緣所緣因果並顯故名為麤一智相者由依
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境界者即上境界相
也上雖境界相現不起分別此依境界復起愛染
等念雖起愛染等念猶不執取故名為智二相續
[001-0377c]
相者由依智故生苦樂覺心相應不斷故智者即
上智相也上智相雖起愛染等念猶不繫苦樂覺
心此復依愛生樂依不愛生苦此一種心相應不
忘故云相續三執取相者由依相續緣念住持苦
樂心起著故相續緣念即上相續相也上相續相
雖不忘苦樂猶不起著此復住苦深生厭離持樂
甚生染著故名執取四計名字相者由依妄取分
別假立名言相故妄取分別即上執取相也上執
取相雖生執著猶不安立名言假相此復依妄取
分別施設名言安立色相故云計名字相五起業
相者由依名字造種種業故依於名字即上計名
字相也上名字相雖施設名言猶不造業此復依
名言尋伺取相造種種業故名起業相六業繫苦
相者由依業受報不自在故依業者即上起業相
也上雖明業猶未顯果此顯依業受報流轉三界
心不自在故名業繫苦相當知下總結三細六麤
之相皆因無明不覺而現以顯無明為染法之因
染法即無明之相離無明則無三細六麤之相離
染法則無無明之體所以楞伽云彼相則是過皆
從心縛生妄想無所知於緣起妄想。】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云何為二一者同相二者
異相。」


【巳上覺與不覺二義皆以釋竟此復明覺與不覺
有二種相者因前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
[001-0378a]
非異名為阿梨耶識上雖標非一非異此正顯也
非一即是異相非異即是同相以真妄名同相者
謂真如隨緣不變妄想成事體空故也又名異相
者以真如不變隨緣妄想體空成事故也即知真
妄之體而言同真妄之用而名異也亦因向說覺
與不覺染淨乖然又說依覺故迷不離本覺若言
其異云何依覺故迷若言其同云何染淨不等又
若定同定異皆無進脩之門何也同則凡聖一等
欣厭都絕異則染淨抗行迷悟永隔故以同異辨
釋以除斯迷。】


「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
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
義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
脩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
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
相無可見故。」


【此顯覺與不覺體性本同也如種種瓦器雖有無
量差別究竟皆同微塵性相以離微塵無別有體
故無漏無明業幻雖異其寔皆同真如性相以一
切法因心成體故無漏即覺義無明即不覺義無
漏種種業幻即智淨相及不思議業相無明種種
業幻即三細六麤之相此染淨之相雖有無漏無
明之異究竟皆歸自性此自性中一相一味畢竟
平等故云同也故引契經證成以明本來常住入
[001-0378b]
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
亦無色相可見言非可修相非可作相者以無漏
即真如性相故無觀智可修亦無佛道可作也言
無色相可見者由無明即真如性相故無妄法可
遣亦無色相可見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
身即法身也既性相平等無相可見而又見色相
者唯是隨彼業幻所作妄有境界非是智色不空
之性以其智相無可見故如般若云色即是空寧
有智色之性可見也。】


「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
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此顯覺與不覺用相自別也亦如種種瓦器雖同
微塵性相不妨隨器而異無漏無明雖同真如性
相不妨隨染幻差別之性則有差別相現如無漏
隨智淨相不思議相差別之性則有三身四智十
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三十七品助道法之異無
明隨三細六麤差別之相則有五陰六入十二處
十八界三途六道二十五有之別固知體本是同
因相有異若能除器觀空同異俱泯。】


「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故此義
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
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


【上明生滅門竟此正釋生滅因緣滅因緣在下六
種染心文中釋此先明生因緣也明生因緣者即
[001-0378c]
釋上不覺義三細六麤之緣起也然梨耶心體不
守自性是生三細之因外妄境界動起識浪是生
六麤之緣雖有麤細生妄因緣皆以梨耶心體為
之依止六七二識以為樞紐故云依心意意識轉
故此義云何下徵明依心意意識轉也以依阿梨
耶識說有無明正明依心轉也由無明熏習真如
成此梨耶即此梨耶與彼無明為依此即無明業
相也由此無明業相不覺真如法一故能見能現
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此正明依意轉也能見即能
見相也能現即境界相也能取境界即智相也起
念相續即相續相也雖有五相差別總在一念妄
動而現故俱名為意意者即念相也然此五相即
俱生我法二執及分別法執也不覺而起能見能
現即俱生法執能取境界起念相續即分別法執
及俱生我執也分別我執不列此者乃在下文意
識中執取相所攝也故下六種染心文中八地巳
前遠離能取境界起念相續八地巳後遠離不覺
而起能見能現正符八識頌中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地前捨藏正捨我愛執藏異熟
識空正空俱生法執也。
○問上說依覺有不覺由
此不覺力故動彼心體令起滅和合方有梨耶業
相等何故此中說依梨耶有無明乎答此中正意
唯取真心隨緣之義此隨緣義難名目故或就未
起說依真如有無明或約成就起巳說依梨耶有
[001-0379a]
無明然此二名方盡其義是故文中前後綺互言
耳。】


「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
力不覺心動故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
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
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
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
淨法故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


【此五種名正釋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
念相續也一者名為業識即不覺而起業相也明
識不自起因無明妄動動則有苦故名為業前明
業相此明識者以顯識為能生相為所生今明生
因故云識也又顯相即是識非有二義識者了別
義因謂相而起了別不然離緣無形識將何用總
顯心生法生法生心生前後文義互見矣下文四
識皆准此釋二者名為轉識即能見相也由依心
動轉成能見若無無明心動則無能見相也三者
名為現識即境界相也以依轉識之故則境界妄
現雖現一切境界猶不分別故喻如明鏡現諸色
相且鏡中現相本無前後差別故云現識亦爾隨
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所以無前後差別者
以其現識任運而轉常在前故四者名為智識即
智相也以依現識所現境界起淨染等念雖起分
別任運微細故云為智五者相續識即相續相也
[001-0379b]
以依智識分別染淨諸法復生苦樂覺心得長相
續法爾不斷故。】


「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熟
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巳經之事
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是故三界虗偽唯心
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
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
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
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相無體可得唯心虗妄
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上明五意行相此明五意功能也由心體中具無
明業識熏習成種故能住持過去善惡等業住持
者即攝持之義善惡等業即善惡種子也以此善
惡種子恒常相續猶如瀑流故云令不失故由心
體中具轉識現識之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
等報由過去善業故感現在未來樂報由過去惡
業故招現在未來苦報由業因不失故報亦無差
違由心體中具智識之故能令現在巳經之事忽
然而念由具相續識之故能令未來未經之事不
覺妄動明過去之業現在未來之報以顯三世因
果之法不出自心也明巳經之事而念未經之事
而思以顯三世生滅之念亦不離於自心也故結
顯云三界虗偽唯心所作以一切法皆從妄念而
生故名虗偽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故曰唯心既即
[001-0379c]
法是心所以分別者即分別自心也如楞嚴云自
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若心不取了不可得不見
者即不取也亦如楞嚴云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
生幻法云何立或云心既即法何不見心故曰無
相可得當知下總結上意以令知諸法本無皆依
無明妄心而立如鏡中之相了無寔體故云心生
則法生心滅則法滅此則心隨熏動而言生心源
還淨而言滅若離染淨之心而諸法何嘗有生有
滅耶。
問諸經論皆以三細目第八識且持業現
果非餘識所能此論何以皆名意耶答諸經論皆
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名為阿賴耶識半分不
生滅即名真相乃八識之體半分生滅即名業相
非意而何且八識之體精而自明若非意為貼體
無明絕無能見能現之事當知能見能現皆此意
根之咎故此論以三細歸于意根與諸經論何相
違過亦因此意恒審第八見分為我故有五識心
轉因有五識取下塵影故有六識心轉五識既轉
即熏八識相分六識既轉即熏八識見相二分所
以受熏持種積起果法無有斷絕皆因意根執我
之故若七識不執則五識六識不轉既五識六識
不轉則無熏習見相二分之義既無熏習之義何
得有受熏持種積起果法藏識異熟識之名耶故
此論以受熏持種異熟歸咎于意與諸經論亦不
相違固知說三細即是明八識體中半分生滅何
[001-0380a]
嘗離八識而有不覺能見能現耶。】


「復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
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
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
長義故。」


【此正釋依意識轉也此識依意得名故名依相續
識取著轉深隨事攀緣名為意識相續識即意也
此意依諸聖人恒審無我之理使念念成淨令意
識永不轉故依諸凡夫恒審八識見分為我變帶
相分執為我所由內深入計著故外起種種妄執
隨事攀緣故六識心轉此即執取相乃分別我執
也又名分離識者以此第六識根境麤顯恒常轉
變易改也又復名分別事識者以此識同五識緣
境即取色聲香味觸塵若離五識即復分別五塵
影事又能緣三世有質無質之法故名分別事識
此識雖依意根而轉猶依見愛煩惱故得增長見
即八十八使見惑即名見一切住地愛即八十一
品思惑即名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此
四住地昏煩惱亂於心使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故
名增長。】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
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
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何以故
是心從本巳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
[001-0380b]
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
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
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此重顯無明所起之識唯佛窮了以發起下文滅
因緣義無明熏習所起之識乃第八識一分不覺
之義即意中業識也然無明熏習真如即真相業
相和合名為阿賴耶識半分業相即名業識此即
無明住地也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所覺者以二
乘觀智但能了煩惱四住地正以無明住地伏為
涅槃故彼不能覺也從初正信發心觀察猶未能
知者以彼分別我法二執未斷猶住凡位未能覺
通諸佛境界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者以彼巳捨
分別我法二執俱生二執漸伏漸斷分證十種真
如故隨地增進得少分知乃至等覺猶未盡知者
以彼有一障二愚尚未斷盡故不能究竟而知唯
佛五住究盡二障永滅故能窮了是心從本巳來
下正明難知之旨以此心不變隨緣故云自性清
淨而有無明然雖隨緣其體不變故云雖有染心
而常恒不變由是之故若以無明而窺不妨全體
即真若以真常取證不妨體雜無明是故此義唯
佛能知如勝鬘經云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
為煩惱亦難可了知乃至結云唯佛能知所謂心
性下總釋真妄二義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結
顯真也由了真如法一故智與理如本無念相心
[001-0380c]
性常恒即名本覺以不達一法界故結顯妄也由
自心不覺妄隨染緣以不達真如法一故則智與
理違忽然念起故名無明。】


「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
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
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三者分
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
離故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五者
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六者根本業
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不了一
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
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


【巳上明生因緣竟此正釋滅因緣也此中所滅者
乃無明染因境界妄緣而能使因緣滅者是以真
如內熏為因諸佛菩薩為緣也明滅因緣者即推
明覺義三賢十聖及等覺菩薩所斷麤細惑也既
明前義乃合三細六麤之相理該九種此開六種
者以六麤中後三種乃凡夫所離雖復名覺即是
不覺故此不列亦依生因緣中意有五種及意識
一種生滅對顯故名為六一者執相應染即執取
相也此執取相即分別我執在意識中起自心相
分別計度執為寔我二乘解脫我執巳證真空故
捨此相乃至菩薩十信巳圓發心觀察以奢摩他
觀不起遍計執性故亦能離二者不斷相應染即
[001-0381a]
相續相也此相續相即分別法執在意地中起自
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寔法從初正信乃至加行位
中作法空觀漸伏漸除入初地初心究竟離故淨
心地即初地也以入初地時六七二識皆轉下品
之智分別我法二執皆離所謂分別二障極喜無
也三者分別智相應染即智相也此智相即俱生
我執在意地中微細思量從二地至八地初心入
生空真如數數除滅所謂無功用行我恒摧也具
戒地即二地也無相方便地即八地也四者現色
不相應染即境界相也此境界相即俱生法執在
意地中任運起故九地菩薩純入法空真如了法
如幻得法自在方能離故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
即能見相也此能見相亦名智障在意地中微細
起故十地菩薩法空圓成修習畢功慈陰妙雲覆
涅槃海成就一切種智得心目在永得離故六者
根本業不相應染即無明業相也此業相即俱生
二執種子在意地中微細熏習異熟識體恒得住
持至等覺後心金剛智起異熟識空一念相應慧
斷彼根本無明直入妙覺果海究竟離故不了一
法界下總結成上意也由不了一法界故有此六
種染心今從賢位依相似覺漸漸學斷至十聖位
隨分覺離乃至入如來地方能究竟永滅固知因
染心而安立聖位若離染心聖亦何有所謂聖名
凡號總是虗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
[001-0381b]


「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
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不同知相
緣相故。」


【此釋前六染心中三種相應三種不相應義也相
應義者雖心念法異而知相緣相同故心念者即
智相相續相執取相也法者即三細中境界相也
雖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與境界相異不妨隨彼境
界染淨而起愛與不愛苦樂覺心故曰知相緣相
同故知相即心念也緣相即法也以明離緣無念
故名相應不相應義者以依本覺一念不覺說名
無明即此一念無明頓現三細絕無外境為緣故
云不同前知相緣相同故如是辨明相應不相應
者以顯麤細之相也言相應者以心境相向能所
對待故也故列六麤之中所以八地巳前皆能斷
盡不相應者惟約即心不覺頓現其相非有相待
故也故名三細所以八地巳後至如來地始能斷
盡也。】


「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無明
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義云何以
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以一切法
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
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因上明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
心此正釋無明染心能障之義亦顯離六種染心
[001-0381c]
無非斷此二障證二種果也故唯識云由斷續生
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
提染心名煩惱礙者即見愛四住地煩惱能續分
段生死障我空真如令涅槃之理永不現前故云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根本智即涅槃也以自性涅
槃本無生滅故名根本智無明名智礙者即無明
住地能續變易生死障法空真如令菩提之智永
不現前故曰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自然業智即
菩提也以菩提智身雖現塵現剎皆是無作妙力
自在成就故名世間自然業智此義云何下雙徵
二義以依染心下釋煩惱礙也以一切法下釋智
礙也由能見能現妄取境界即違真如無見無現
無取平等法性故名煩惱礙以一切法常靜無有
起相即智境也因無明不覺妄自動故與彼常靜
之法互相乖違故名智礙下自釋相違之意謂不
能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誠謂不如實知
真如法一故耳言智礙者非智有礙以無明礙智
智用不顯故名智礙。
問六種染心初一種屬第
六意識次五種皆屬第七意根然斷盡六種染心
即入如來之地寧得但轉六七二識五識八識不
轉耶答如唯識云分別俱生我法二執皆在六七
二識中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寔我寔法然我
執即煩惱障法執即智障固知斷此二障證二種
果只盡六七二識也且菩薩修三大阿僧祇劫無
[001-0382a]
非轉此六七二識修第一阿僧祇方入初地轉六
七二識下品智也脩第二阿僧祗入不動地轉六
七二識中品智也脩第三阿僧祇方盡等覺轉六
七二識上品智也然五識八識無法無人所緣性
境能緣現量非因中轉故云六七因中轉五八果
上圓以是之故生因緣中伹明意與意識滅因緣
中但滅意意識中六種染心非無意也。】


「復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麁與心
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又麁中之麤凡夫境
界麤中之細及細中之麁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
境界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依
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若因滅
則緣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


【上雖明生滅因緣未曾簡別生滅之相此正釋明
以攝凡聖境界麁相與心相應細相與心不相應
解見上文言麁中之麤即六麁中後四相也凡夫
依此執取尋言起業受報故名凡夫境界即覺此
四相者亦名凡夫以不覺心源故麤中之細即六
麤中前二相細中之麤即三細中後二相菩薩在
三賢及八地以前離麤中之細八地以後了細中
之麤故名菩薩境界細中之細即三細中之初無
明業相離此相者入如來地故名是佛境界詳明
離此麤細之相巳解見六種染心文中此二種生
滅下總結上意以明從因緣生滅也然諸法本自
[001-0382b]
無生依於無明熏習而有生滅所謂依因依緣依
因者不覺義故以不覺為因而生三細之相依緣
者妄作境界義故以境界為緣而長六麤之相如
楞伽云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流注生住
之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相生
住之因彼經流注生即三細也相生即六麤也固
知離無明則無三細生住之因滅境界則無六麤
增長之緣故云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
心滅亦如楞伽云若覆彼真寔種種不寔諸虗妄
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相續滅者相續所因
滅則相續滅當知彼經言相滅即相應心滅相續
滅即不相應心滅。】


「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說究竟滅
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如風依水而有
動相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無所依止以水不滅風
相相續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明亦爾依
心體而動若心體滅者則眾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
不滅心得相續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因上明因滅則緣滅因緣既滅則相應心與不相
應心俱滅似乎斷滅之相故此假設問答以顯無
明心相滅非心體智相滅也其中以水喻心體以
風喻無明以動相喻三細六麤法喻自顯如文可
知。】
大乘起信論捷要卷上
[001-038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