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113 起信論同異集-唐-見登 (master)



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末



第五建立熏習同異門者唯識論中具足四義方成
所熏亦具足四義方成能熏具足六義方成熏習種
子果以具足四義方成所熏故異熟心王以為所熏
非三性七識及無為等亦具四義方成能熏故唯三
性七識見相以為能熏非異熟心及真如等言所熏
四義者如成唯識第二云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
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
堅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
[002-0265b]
習氣乃是所熏此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
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三可熏
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
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
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離不即乃是所熏此遮他
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唯異熟識具此四
義可是所熏而彼七識等不具四義故非所熏問與
第八相應五數心所若所熏若能熏耶答西方有諍
一難陀論師云心所亦是與王同所熏頌說亦如是
言故俱從主心王唯第八心王聖教之中為所熏耳
二護法論師云心雖為所熏而心所是非所熏亦非
能熏若許所熏者一有情可有六種之體以有所熏
六處故種子亦六故若許能熏者與心王同無覆無
記如何得熏耶不具能熏四義故問若爾難陀設徵
難云若七轉識皆是能熏從能熏別種子亦七如何
得成一種耶護法釋之雖能熏別而所熏是一故成
一果耳難陀例云我亦如是雖所熏六而從主心王
為一種子成一果耳如是例釋其理齊等伹唯識之
宗護法之義是為正義問第八識有四分何分正為
所熏耶答玄隆師云以自證分正為所熏是識體故
云云言能熏四義者亦如論云一有生滅若法非
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為前後不
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與起信論宗異矣說性淨不覺內熏義為真如熏習義故
委如下知之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增勢力增盛引發習氣

[002-0265c]
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故非能熏
與起信論宗亦異說根本無明熏習義及根本業識熏習義故委如下記三有增減若有
勝用可增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
法無增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
應有勝劣與起信論亦稍異矣真如熏習無斷絕時常起自在用故佛果亦熏引文如下
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離不即乃
是能熏此遮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唯
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
是能熏而彼第八不具四義故非能熏問七識心心
所皆各有四分皆是能熏耶答有云四分皆是能熏
俱造作故但所熏是主義故相分等是非所熏有云
四分皆能熏者是可非心分皆各熏自種子故故今
四分各有自體義以其四分自體義以為能熏非四
分之用故自體分與自證其義稍異等玄隆師等作如是說矣


問四種無記皆是能熏耶答威儀工巧變化此三無
記定是能熏異熟無記有二種一真異熟謂第八識
性羸劣故非能熏二異熟生亦有二種一善惡業所
引六識心及心所是異熟類故性羸劣故故非能熏
所餘方便無記法者皆名能熏說有覆無記熏成賴
耶質種子者如上唯識門言種子六義者亦如論云
一剎那滅謂體纔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
此遮常法無轉變不可有能生用故此亦與起信論稍異矣許真如
內熏義為佛性正因豈無能生用哉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

現和合方成種子此遮前後及定相離現種異類互
[002-0266a]
不相違一身俱時有能生用非如種子自類相生前
後必不俱有雖因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可有因用
不生巳滅無自體故依生現果立種子名不依引生
自類名種子故但應說因與果俱有三恒隨轉謂要
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此遮轉識轉易
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此顯種子自類相生四性
決定謂隨因力生善惡等功能決定方成種子此遮
餘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緣義五待眾緣謂此
要待自眾緣合功能殊勝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自
然因不待眾緣恒頓生果或遮餘部緣恒非無顯所
待緣非恒有性故種子於果非恒頓生六引自果謂
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此遮外道執
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餘部執色心等互為因緣唯
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方成種子非餘外糓麥
等識所變故假立種子名非實種子問具此六義諸
染種子當言法爾本有當言熏習始成答西方有諍
難陀論師云諸法種子皆由熏成造因得果理無差
故如華熏麻非無熏成此中道理亦爾設不不待熏
而先有因者亦不待因而先有果若言果無不從因
生者亦可因無不由熏成護月論師云一切諸法各
各自有本性種子不由熏成要先有性方有果故木
中火性為同法喻雖彼熏種子本性而有然由淨不
淨之業所熏發故種子轉有功能方得生果而此新
黑不別生種唯彼本性正為種子如是種子雖無二
[002-0266b]
無別依前後位建立二種謂未熏以前名為住自性
界熏發以後說名習增長界既不待熏而先有因亦
不持因應先有果者此義齊許如不持熏先有因性
後待事熏而成事因如是不待因時先有果性後待
彼事因而成事果但此因果二性俱未成其事用是
故通名本性種子耳如涅槃經言因即是果果增即
可用善男子未來之世雖有果報以未受故名之為
因及其受時是名為增由是道理前難能通若說先
無本性種子但由名言熏習成因是則兔角等法亦
應得生因名言熏習成因故護法論師云有二種子
謂新熏種及性界要具此二乃得生果如染法中有
二種子當知淨法亦有二種然淨法新熏至見道位
初生無漏時方得熏成從此巳上三法同時竝頭而
生謂初生現行法爾種子及所生無漏現行并此現
行所熏新種子也問此三法之中於何法上假立聖
性耶答初生無漏現行法爾種子上方假立耳若見
道以前法爾種上立者凡亦應名聖若新熏種子上
立者初剎那位不可名聖若現行上立者出觀之位
不可名聖無漏間斷有漏雜起故八地以上即不如
是以人空無漏相續故伹其有漏雜起種子三種習
氣所攝言三種習氣者如唯識第八云一名言習氣
謂有為法各別親種名言有二一表義名言即能詮
義音聲差別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隨二
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別因緣二我執習氣謂
[002-0266c]
虗妄執我我所種此有二種一俱生二分別隨二我
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三有支習氣謂招
三界異熟業種此有二種一有漏善二不善業隨此
二業所熏成種令六道報差別應知我執有支習氣
於差別果是增上緣問此三種習氣但有漏種子耶
若亦有無漏種子耶答私師云有說無漏種子名言
熏習所攝有說無漏種子非為三種熏習所攝三種
熏習依有漏說所以然者一切有漏由名言隨眠所
隨逐故由名言熏習差別無漏不然直由後得智數
習力故其□立等令差別故又由法性爾故差別等
三種熏習對八識及世等十一識廣說義相如十門
唯識要童見之起信論宗無漏之法亦有三種熏習如下可知問此論之宗
法爾無漏種子一切有情皆具有耶答從無始法爾
具菩薩法爾無漏種子名為菩薩性具三種法爾無
漏種子名為不定性具獨覺法爾無漏種子名為獨
覺定性具聲聞法爾無漏種子名聲聞定性無三乘
法爾無漏種子名為無性眾生盡未來際輪迴生死
都不成三乘之聖故名無性二乘定性入於無餘灰
身滅智和同清淨真如法界不隨有情數亦不隨非
情數故名定性其不定性者佛菩薩之緣迴心向大
遂成佛果故名不定性等廣明斯義如基師摳要各
引聖教恐繁不集以任博達矣今依此起信論宗汎
論染淨互熏相生不斷略有四種熏習義一淨法熏
習所謂生滅門內性淨本覺是名淨法華嚴香象以
[002-0267a]
三義故云淨法一約體本來淨故二約相以內熏故
令返染成於始淨故梁攝論云能成立者謂真如十
種功德所成立者謂十種新生正行也三約用熏習
應機成淨緣也二根本無明熏習所謂一切染法因
其六染及九相等皆以無明熏動一心之海所令起
故故皆因無明而有也三無始妄心熏習所謂業識
等及分別事識等若約其本但業識也四妄境界熏
習所謂六塵是事識之境所以淨法說一染法說三
者香象和上云由此染法自性差別依託因緣故具
說三種淨法對染雖成義而其體用竟未差別故但
明一種為明上諸義論中云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
故染淨法起不斷絕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為真如
象龍同云生滅門中真如也非真如門以無熏生義故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
明三妄心名為業識象云亦通事識及梨耶業識今據其本故但言業識四者
妄境界所謂六塵巳上略引一熏習名舉熏習義者如世間衣
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則有香氣巳上即釋熏習名此
則喻也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伹以無明而熏

習故則有染相香象釋云以熏習故有染相者顯真
無相隨熏現又顯妄法無體故伹云相又當相自無
返流之用故云相不云用也此約隨流生滅門說此
釋經中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生滅等論云無明
染法實無淨業伹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香象
釋云此是生滅門中本覺真如故有熏義真如門中
則無此義由此本覺內熏不覺令成猒求返順真故
[002-0267b]
云用也此釋經中由有如來藏能厭生死苦樂求涅
槃也涅槃經云闡提之人未來佛性力故還生善根
言佛性力者即此本覺內熏之力耳由此文故此論
之宗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成佛果其五種性等
者就習性門亦就依持門等具如香象教分記及丘
龍十門和諍論見之。


汎論熏習義有其二種一習熏謂熏心體成染淨等
二資熏謂現行心境及諸惑相資等然總欲明此熏
習義先明染法熏習義後明淨法熏習義所言染法
熏習義者略有六義從淺至深以明其義一妄境界
熏習義有二種義一增長念熏習謂由境界力增長
事識中智相相續相法執分別念也二增長取熏習
增長事識中執取相計名字相謂人我見愛煩惱也
由此二義則明由境界熏動妄心也二妄心熏習義
亦有二種一業識根本熏習香象云此以業識能資
熏住地無明迷於無相能起轉相現相等相續令彼
三乘人雖出三界雖事識分段麤苦猶受梨耶變易
行苦然此細苦無如來有伹為簡細異麤故巳離麤
苦時相顯處說故論云一業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
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由此文故此論之宗
入無餘涅槃定性二乘亦有三種餘謂煩惱餘業餘
果報餘永不滅身心等必經八萬劫等後發菩提心
必成佛果故涅槃經如來性品云二乘之人八萬六
萬四萬一萬劫住處名為涅槃無上法王所住之處
[002-0267c]
名大般涅槃案云入其無餘雖滅現識賴耶分別事
識重所感苦而自然有業識苦賴耶及業識根本熏
習所感細苦故具如餘處二增長分別事識熏香象
云由此事識能資熏習起時無明起見愛麤惑發動
身口造種種業受凡夫分段苦也故論云二者增長
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繫苦故三無明熏習亦
有二義一根本熏習香象云根本不覺熏動真如成
業等諸識伹今舉初故論云業識也此中廣可說大
乘祕密四相竝如二德起信論記見之故論云一者
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且舉初故云業識義耳實亦在轉識現識
二所起見愛熏習謂枝末不覺熏習心體成分別

事識但末從本生故云所起勝鬘經云無明住地能
起一切住地煩惱也又有經云無明力最大能動一
法界遍二生死等問楞伽經及此起信論說業識等
者是阿賴耶既有業根本識熏習然深密等諸經及
唯識等論云阿賴耶是無覆無記是雖所熏而非能
熏此論之中阿賴耶識中□不覺義謂根本不覺枝
末不覺等既與無明相應亦可非所熏若許爾者違
諸經論阿賴耶識具所熏四義故為所熏等故答丘
龍會云然此識中想數為首取相分別即不了達無
相真如故名法執亦名無明非推求性計度實有故
無慧等餘心數法又此妄想最初極微細唯與大圓
鏡智相違是故不妨諸轉識智由此義故亦能受是
無記故非極香臭之所記故如人衣等仙即覺臭而
[002-0268a]
亦能受香臭所熏非極臭故此識亦爾如攝論云無
記者不可記極香臭義故令此中約巨細道理故賴
耶亦有通法執與一心相違取謂分別故亦為能熏
彼唯識論等約麤相道理故賴耶是無覆無記無執
障亦唯為所熏耳故瑜伽及深密等經建立心意識
祕密善巧等既言祕密善巧豈如言可取哉問若爾
何故諸論之中阿賴耶識無執障故名無覆無記若
有妄想者是應不善亦可與癡數相應答無別無明
等故亦無與慧等心所相應故不云不善唯與遍行
五數相應無與餘心所相應義亦唯識論中約可思
議熏義唯以賴耶為所熏則簡真如常法等以七轉
識三性見相為能熏則簡異熟無記等今此起信論
中約不思議熏義以真如法亦為所熏亦為能熏業
識等賴耶亦為能熏亦為所熏染法熏習六義之中
更互相望而為能所熏故亦約熏動義及熏生義等
廣可分別故楞伽云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等乃至廣
說香象解云不思議熏者謂無明能熏真如不可熏
所而能熏故名不思議熏又熏即不熏不熏之熏名
不思議熏不思議變者謂真如心受無明熏不可變
異而能變故云不思議變又變即不變不變之變名
不思議變是現識因者於中亦有轉業識舉麤兼細
故名現識取種種塵者即此現識所現種種境界還
能動彼心海起諸事識之浪故也無始妄想熏者即
[002-0268b]
彼和合心海之中妄念習氣無始巳來熏習不斷此
塵及念熏動心海種種識生故名分別事識因等也
第二明淨法熏習者香象云總而論之略有二義一
真如內熏無明令成淨業此則本熏二即此淨用返
熏真如令增勢力此則新熏為此義論云云何熏習
起淨法不斷所謂以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此則本熏
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猒生死苦樂求涅槃此則新熏
集者案云此論意真如本覺之體內熏於無明冥起
淨用之義是名本性其所起之淨用還熏於本覺之
體更令起修生之果是名新熏彼唯識論中於此新
熏更分法爾新熏二義謂其真如所起之淨用新熏
從無始法爾展轉資熏無有斷絕名為法爾種子其
本覺真如無始故淨用亦無始其淨用漸增至見道
位證一心性還起淨德此淨用更熏種子護法論師
且得此義矣然其真如所起淨用是雖無始而以用
望體體是本有而用新熏此新熏淨用為正因緣能
生始覺之果以修因得果之道理無差故即此淨用
上雖分新熏法爾義而其新熏法爾望本覺內熏之
體唯新習所成故但名新熏難陀論師義且得此理
矣然此淨用為生果正因而其真如無內熏者不能
起淨用其淨用者必從本覺內熏起若無體時用亦
無故故生其果者必從本覺之性熏故唯本性也護
月論師義且得此門矣由如是義故丘龍和上云若
依作因受果之門新熏種子正為因緣於生自果有
[002-0268c]
功德故彼本性者直是果法可生之性而於生果無
有功能但名果性不名為用故若依此門唯有新成
種子而無本性種子彼新熏師意得此門也若依從
性成果之門唯本性界正為種子以是果法之自性
故新熏不作果法自性故約此門彼新熏習伹能熏
發本性種子不能則成自體種子其唯本有種子意
得此門也若就和合生果門者新熏種子唯有功能
如其無性果則不生生果由性性即為因雖有本性
若無新熏則無功能功能生果豈非種子故依此門
則當說云有二種子共生一果其新薰法爾竝立一
果師意得此門也故此起信論會諸宗義以為論致
矣若偏執言者無所不非若得意說者無所不是一
心二門之妙術於茲驗矣然此淨法熏習別而論之
有二種熏習是二熏習各有二義言二種熏習者一
妄心熏習義二真如熏習義妄心熏習二種義者一
分別事識熏習二意熏習真如熏習二義者一自體
相熏習二者用熏習初妄心熏習中分別事識熏習
者論云依諸凡夫二乘人等猒生死苦隨力所能以
漸趣向無上道故香象云分別事識即意識也以此
識不知諸塵唯是識故執心外實有境界凡夫二乘
雖有發心趣向解脫而猶計生死可厭涅槃可欣不
了唯心道理仍後由此作意力久遠後還得菩提故
云分別事識熏習乃至漸向無上道故言意熏習者
若就本而言名為業識通而論之五種意也賴耶三識及智
[002-0269a]
識相續識五種意矣以諸菩薩知一切法唯是識量捨彼事識

外計分別既了唯心趣理速疾異前漸悟故云論二
意熏習謂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問此中妄心
既竝熏習真如起返流行意熏既屬賴耶如何能自
發心修行答前凡夫二乘不覺賴耶但依分別事識
資持力而發心修行以不違本故向大菩提疎而且
遠故云漸也此菩薩既了賴耶本識即依此識資持
力方得發心修行以了本故向大菩提親而且近故
云速也此約所依相資辨熏非各自發心等此意顯
者其淨用菩提心是從本覺內熏起此無明所起之
心還非起於淨業但約此識之位以辨熏習耳實本
覺心之所起故故云約所依相資辨熏等矣真如熏
習中自體相熏習者論云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
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
力故能令眾生猒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巳身有真
如法發心修行香象解云不空本覺名無漏法此法
冥熏眾生非物能了故云不思議業也此中業者是
冥熏作用也作境界性者明非直熏彼妄心令其猒
求成能觀智亦乃與其觀智作所觀境界也以此二
法等者顯熏功能謂此心境二義亦可此體相二法
冥熏眾生以有力故令起猒求等行言自信等者明
依熏起修行之相也言真如熏習中用熏習者論云
用熏習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
略說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等香
[002-0269b]
象解云差別緣者為於凡等事識熏習而作緣謂現
形不同故云差別亦可與差別機為緣故也謂三賢
以上乃至諸佛能作此緣言平等緣者為諸菩薩業
識熏習而作於緣謂唯現佛身平等無二故云平等
亦可與平等心機為緣故也謂初地以上乃至諸佛
要依同體智力能依作此緣故論云平等緣者一切
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自然熏習恒常不捨
以同體智力故問此之二緣何故名為真如用熏習
耶答其佛菩薩等皆是我一心所現更無別法是真
如本覺用大義故故大瓔珞經云自見巳身當果諸
佛摩頂說法身心別行不可思議又此論云以不知
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等故我一心本覺田
熏習即為佛菩薩等耳問此染淨二熏習若有窮盡
耶亦無斷盡耶答香象云染法違真無始有終故窮法
界之源其染法熏亦有終盡淨順理有始無終雖既
成佛而起淨法熏亦無終盡以起應化不思議用無
斷盡故故論說此盡無盡義云復次染法從無始來
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淨法熏習則無有斷
盡於未來此義云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
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問既成佛果雖窮心
源而淨法熏習無有斷盡者前後佛德可有勝劣前
佛久熏習故答唯識之宗理法身是雖一味而智法
身前後別取譬如燈光重重不相障礙雖周遍而不
離亂今此起信論前後之佛皆是一心更無別體伹
[002-0269c]
以妄想分別故各謂自他殊若息妄論真前後無差
其始覺之佛還同本覺無始覺之異故無前後勝劣
之過故華嚴云眾生妄分別是佛是世界若解真實
者無佛世界既窮一心之真源達萬像之中實故無
佛界之殊豈有佛身之別哉又論云始覺者即同本
覺既到法界之源無迷悟之異岸何有本始之別流
故云即同本覺矣問此起信論染淨熏習具足種子
六義耶答准香象緣起六因童亦得具足故其教分
記中卷云若爾現行為種子因豈得有六義答隨勝
不具如攝論等說種子有六義此約大乘初教若約
終教緣起祕密義皆具此六義以此教中六七識等
亦是如來藏隨緣義無別自性故七識亦具本識中
六義也思之委釋六義如具六因章裁繁不集問唯
識論宗法爾種子者是約有為性此論法爾性者是
約無為性以何聖教以為龜鏡哉答寶性論云真如
性者如六根聚經中說從無始世來畢竟究竟諸法
體故無上依經亦有此文此則約無為性明無始法
爾義故以為證矣瑜伽論云六度殊勝有如是相無
始時來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等此則約有為性明無
始法爾義故准此文二論之宗各殊知矣。


第六建立三身同異門者唯識論中清淨法界四智
心品總是五法名為法身此法身之中別開三身清
淨法界為自性身合自他受用名為受用身合淨穢
立化身名變化身故論第十卷云此牟尼尊所得二
[002-0270a]
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
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設此法身五法為
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如是法
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
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
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
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
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
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
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
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
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
二種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
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
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等乃至
廣說以五法性攝於三身異說繁廣具如彼說亦如
基師法苑三身義章然約論意論常無常者法身是
常以自性故亦是無常以離不離故修生功德是無
常以從因生故是有為無漏故亦得是常以無間斷
故相續起故莊嚴論云自性無間續三佛俱常住等
今依此起信論凡夫二乘所見六道差別之相名為
應身十解以上菩薩所見離分齊色名為報身遠離
色心之異泯一異之差別諸法之總體非理非智無
礙之真名為法身故論云復次真如用者乃至又無
[002-0270b]
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巳上明法身矣但隨眾
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此用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
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
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二者依
於業識謂菩薩從初發心意十解初發心住名初發意乃至菩薩
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
相乃至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如是功德皆
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
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又凡夫所見者是其麤色隨
於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為應身
等廣如彼說然依此論意論常無常等者香象云即
有二義先別明後總說別中修生功德是無常以修
生故亦即是常一得巳後同真如故何以故本從真
流故無明巳盡還歸真體故梁攝論云無不從此法
身流無不還證此法身等又云猶如虗空遍滿一切
色際無生住滅變異如來智亦爾遍一切所知無倒
無變異等是故當知非直無間斷故以為常亦則同
真如不變常也法身是常以隨緣時不變自性故亦
是無常以隨染起故何以故以諸功德既竝同真是
故起用唯是真作故此起信論中報化二身屬真如
用攝又云眾生心淨法身影現等又云復次本覺隨
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謂一者智淨
相二者不思議業相乃至廣說者由此法身隨緣義
[002-0270c]
故是故功德差別得成由不變義故是故功德無不
即真以舉體隨緣令相不變二義鎔融無障礙故是
故佛果即常無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隨義應知問
若爾如何說非一異也答唯識論中以真如遍故智
證真如故非異也有為無為不同如故非一也今此
起信論中以德有二義一緣起現前義以三無數劫
功不虗故二無自性義以離真如無體故此中初義
與法身隨緣後義與法身不變是非異門以是舉體
全收又此初義與不變後義與隨緣是非一門以義
差別故是則不動非異明非一也問如是二宗皆為
乖角如何和會以為論宗答香象會初約大乘始教
後就大乘終教教有淺深故無過失也丘龍和會報
化身經論異說云如同性經說穢土成佛名為化身
淨土成道名為報身金皷經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等相名為應身隨六道所現之身名為化身依攝論
說地前所見名為變化身地上所見名受用身爾此
起信論中凡夫二乘所見六道差別之相名為應身
十解菩薩所見離分齊色名為報身所以如是不同
者法門無量非謂一途故隨所施設皆有道理故如
攝論中說地前散心所見有分齊相故屬化身今此
論中明此菩薩三昧所見離分齊相故屬報身由是
道理故不相違也集者云唯識論中約可思議熏因
果及依持門明理法身及智法身雖不離而理無為
智有為體用差別等今此起信論中就不思議熏因
[002-0271a]
果及緣起門說三身雖別而報化身是真如用大也
以理即是智智即是理故經云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等以色即是心心即是色故論云即此法身是色體
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巳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
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
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
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
別能知真如自在用義故等廣明義相具如餘處且
論同異略他斯止。


第七建立執障同異門者唯識論中人執為首根本
煩惱忿恨覆惱等諸隨煩惱是為煩惱障之自性其
眷屬者彼相應法及所發業并所感果相從通入煩
惱障體所知障者法執為首妄想分別及與法愛慢
無明等以為其體論助伴者彼相應法并所取相亦
入其中若依八識分別煩惱障體不與阿賴耶識相
應唯共七轉識起於中愛與無明通七種識慢通二
識瞋唯不通第七末那疑及四見唯在意識薩迦耶
見在意意識薩迦耶中有二行相所謂我行及我所
行如是二行亦通二識意識二行義在可見末那二
行異說云云護法論師云直緣賴耶見分計為我我所
乘語勢故說我所言等難陀論師等云緣阿賴耶識
自體而作我行兼緣彼識體上諸相分作我所行等
大乘基等取前說以為正義元曉師等取後釋以為
正義釋難會違具如其二障章見之若依三性分別
[002-0271b]
障體者三性法門乃有多種且依一自性門說色無
色界一切煩惱及欲界末那四惑皆是有覆無記性
攝五識所起貪恚癡等是不善性不善意識之等流
故欲界意識所起之中若分別起一切煩惱悉是不
善任運起中身邊二見是無記性愛慢無明能發修
斷不善業者是不善性結生之時微細現行是無記
性瞋恚一種唯不善性等隨煩惱中尋伺惡作睡眠
此四通於三性而在善中非必是隨煩惱性如於夢
中修無漏道此中睡眠數非惑性故其餘三種准此
可知放逸等十及諂誑憍唯通不善有覆無記忿恨
覆惱慳嫉與害無慚無愧如是九種唯不善性此中
無慚無愧論其自性遍行一切不善心中若說增用
愧通一切慚未必通然此隨煩惱略由四相差別建
立謂無慚無愧亦通不善心起放逸掉舉惛沉不信
懈怠邪欲勝解邪念散亂不正知此十通一切染汙
心起通一切處三界繫忿恨惱嫉諂誑憍害此十各
別不善心起若一生時必無第二如是十種皆欲界
繫除諂誑憍由誑及諂至初靜慮憍通三界此并前
二若在上地唯無記性尋伺惡作睡眠此四通三性
心非一切處非一切時若有極久尋求伺察便令身
疲念失亦是勞損是故尋伺名隨煩惱此二乃至初
靜慮地惡作睡眠唯在欲界煩惱障相略說如是所
知障相者護法論師等云法執無明唯在第七第六
二識不通餘識推求性故法愛恚等非見所攝不推
[002-0271c]
求者亦通五識然具法執不通賴耶若此識中有法
執者成法我見有無明等不相應唯與五法相應又
若此識有法執者無所熏故應念念失不待對治即
成大過又法空觀初現前時此亦應斷障治相違不
俱行故若爾所餘有漏種子應無所依所修功德應
無熏習無所熏故亦不可言熏習鏡智非無記故猶
未得故故知法執不通此識若於三性中唯在不善
有覆無記雖復不染二乘聖道而有染覆菩薩道故
由此義故亦名有覆亦名無覆一體二名所望別故
不通四種一向無覆無記心中於轉識中異熟果者
與異熟識性類同故分別力劣不能執故威儀等心
不堅執故非普遍故又亦不通一切善心與無明等
性相違故必與無癡善根俱故如瑜伽說無明有二
一者不善二者無記又有二類一者染汙二不染汙
不言有善故等若約纏及隨眠正習及心心所等五
法分別二障者具龍章治斷二障位地等殊具如唯
識第九第十及建立位行門問煩惱障中何之煩惱
能發引業及發生業耶答通而論之一切煩惱皆發
引業亦發生業於中別取其最勝者無明能發引業
愛取能發生業言發引業者發現起業發生業者發
種子業由能熏先行種子令成能轉為有故引業能
發則有二種發罪業時現纏能發福不動業隨眠能
發發生業時罪福不動皆有現行愛取能發又發引
業中俱生煩惱發別報業唯分別起隨其所應能發
[002-0272a]
三種總發引業等問何之煩惱能結生耶答通相而
言自地所有一切煩惱皆能結生論最勝者唯由俱
生無記我愛結生相續所結之生不出二種一者正
生二者方便生結正生時亦有二種生有色界中有
時結生無色界死有時結結方便生唯在死有然臨
死有心有其三位謂前三性心位其次染汙心位最
後異熟心位此中初二是在意識最後一心是異熟
識又三性心位非結生時後之二心是結生位又後
二中初是現纏結生之位後是隨眠結生位也如瑜
伽等廣說問二執與二障有何差別答執狹而障寬
障除賴耶而有七識執唯在意意識故又執本而障
末由內我故外起貪嗔等障故問此二障者若別體
耶若同體耶答同體異用故立二名問異用二名其
義如何答煩惱障者貪嗔等惑能感界內之報逼惱
有情令離寂靜遮止有情不出生死故云煩惱障所
知障者法執等惑遮止智性不成現觀覆弊境性不
現觀心由是義故名所知障然煩惱少分有障於境
智而不遮無上菩提雖巳斷此不得彼故所知障亦
少分有感生死而不蔽於二乘涅槃雖不斷此而證
離故一體異用以名二障矣今依此起信論六種染
心是煩惱礙體根本無明是智礙體言六染者一執
相應染即是意識見愛煩惱所增長義麤分別執而
相應故二不斷相應染五種意之中相續識法執相
應相續生起不斷即相續異名三分別智相應染即
[002-0272b]
五種意中第四智識四現色不相應染即五種意中
第三現識五能見心不相應染是五種意內第二轉
識也六根本業不相應染是五種意內第一業識此
中初二在於六識第三一染在第七識後之三染俱
在第八此論所言煩惱礙六染之中巳攝唯識所說
二障皆盡根本無明者彼六染心所依根本最極微
細冥闇不覺內迷自性一如平等未能外向取差別
相故無能取所取別異與其真明其相太近故此無
明於彼最違如沙彌與上座近也於生死中無有一
法細於無明而其本唯此為元忽然始起是故說名
無始無明如本業經云其住地前便無法起故名無
始無明住地此論下云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
忽然起念名為無明故此言無前及忽起者非是望
時節前後唯是橫論細麤緣起如是無明雖非與異
熟識相應而為作本和合不離故依此識方說其相
由是攝在賴耶識位二礙體性略說如是論文云染
心義者名為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無明義者
名為智礙能礙世間自然業智故香象解云照寂妙
慧如理之智名根本智染心喧動違此寂故名染心
為煩惱礙以煩動惱動故後得如量之智名世間業
智以無明昏迷無所分別違此智用名為智礙此且
依本末相依門以所起染心為煩惱礙能起染心之
無明名為智礙不約人法二執以明二礙故異前宗
此論中所說二執亦異前論論對治邪執分云一切
[002-0272c]
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
云何為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人我見者依諸
凡夫說有五種云何為五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法
身畢竟寂漠猶如虗空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虗空
是如來性等乃至第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
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謂眾生有始
等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伹為說人無我以
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等問此論所說五種人執既竝於真如法上計云何
說為人我執耶香象解云此有二釋一云此是初學
凡夫有人我者作此執故云我人執也二云由如來
藏中有二義一是本覺義即當是於人上妄計故云
人執二是理實義當所觀之法今據初義故說人執
法執如常執色心等法是實有故名為法執耳問此
論之中所說二礙葢有發業結生功能耶答亦有此
義何者無明住地發無漏業能受界外變易生死此
是無作四諦道理如前所說唯識之宗直有作四諦
門也所以彼宗中不立變易別因頓悟菩薩資助廣
果天現身因以令與果漸悟菩薩若第四果迴心者
資助欲界現身因以令與果若前三果者有二種釋
一云如頓悟人未斷上界惑故一云雖未斷上界惑
而既伏離更不受生故助欲界現身因以令微妙往
大自在宮以成佛果今依此起信論宗立別因果故
論四種熏習中云業識根本熏習能受三乘三種意
[002-0273a]
生身業如勝鬘經云又如四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
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
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故總說雖然於中分別者丘龍
解云此中所發無漏業者方便道中分道善根不為
三漏所發所潤不受三有故名無漏當知集諦有其
二種謂有漏集諦無漏集諦所生苦諦亦有二種謂
有為苦諦無為苦諦如寶性論云云何名為世間以
三界相似鏡像法故此明何義依無漏界中有三種
意生身應知彼因無漏善根所作名為世間以離有
漏諸業煩惱所作法故亦名涅槃依此義故勝鬘經
云有有為世間有無為世間有有為涅槃有無為涅
槃故能發業中亦有二種一無明住地能發引業二
愛取習氣能發生無明住地所以能發引生死業者
由此無明迷自心性本無起動終無變異緣此勢力
堪能發起感生意生身變易生死業菩薩見道永離
能所隨分通達本無起動是故雖有無明而不成感
生之業由此勢力其後所起方便道等亦應不成感
生之業例如二乘見道巳後雖有俱生我見無明而
不得成總報之業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所以人執習
氣法執分別不能發此無漏業者若於二乘不無此
義但菩薩方便道中為對治彼修無漏業障治相違
故此亦如是無明住地非無漏業所能伏滅是故能
發如是無明通發三乘無漏引業故唯說此為方便
也發生業時唯能潤業發能取種子令成能與非發
[002-0273b]
現起無漏之業由是義故愛取習氣妄想分別能發
生業如智度論說阿毗䟦致菩薩習氣力故受法性
生身是顯發生業義寶性論云緣相者謂無明住地
與行作緣如無明緣行此亦如是故此明發引業義
又彼論云緣彼無明住地緣細想戲論習因無漏業
生於意法是文俱顯二種發義次明結生相續力者
羅漢獨覺受彼生時我愛習氣在隨眠位結生相續
若諸菩薩智力所引結生相續不須習氣此中結生
及發生業是煩惱礙功能此等皆在六染中故發引
業者是智礙力無明住地非六染故又此智礙別有
二種殊勝功能一此無明動真如流轉生死如經說
言即此法身流轉五道說名眾生此起信論云自性
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故二此無明能熏真如變生一
切識等如楞伽經云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此論文云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
即有染相故由有如是二種力故能作二種生死依
正如夫人經云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
生皆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故當知無明其力殊
勝如偈中說般若力最勝能至無所為而無不為故
一切生死中無明力最大能動一法界遍生二生死
諸門分別委如丘龍二障章。


第八建立位行同異門者唯識論中立五種位謂以
信等四位為資糧位十迴向後別立四善根為加行
位真相二見道名通達位餘皆名為修道位矣其佛
[002-0273c]
果位為究竟道矣又等覺妙覺亦同為究竟然其地
前亦有四十心以其十信亦成位故故彼論第九云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
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
謂住無上正等菩提等廣說位相矣然大乘基等一
類諸德判此五位以為四不退一十信第六信為信
不退以云不退心故二十住第七住巳上為位不退
以不起邪見故三初地以上名證不退以證真理故
四八地以上名行不退以無功用行故然瑜伽論云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就住淨勝意樂地
名中品成就住隨決定究竟地名上品成就若菩薩
住下品成就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大劫乃至廣
說由此論文香象判云亦可菩薩地前總說為退以
其猶墮諸惡趣故又依佛性論菩薩至十迴向方皆
不退也問若爾何故十信第六信心名不退心耶香
象華嚴明難記會云以思不退未成不退是名不退
心耳問若爾何故起信論云十解巳上皆名不退耶
答二論宗淺深異故委如下說其位中行相者如瑜
伽云勝解行住菩薩轉時何行何相或時具足聰慧
於其諸法能受持等或於一時不能如是等乃至廣
說或於一時於大菩提巳發心而後退捨等如是等
類名勝解行住其十地中初地巳上七地以還有二
種根漸悟菩薩為智增上頓悟菩薩為悲增上八地
[002-0274a]
以上無二根性悲智平等無功用故問若八地巳上
悲智平等無漏觀心一切時續者如何說有超劫如
釋迦佛第三劫初逢燃燈佛布髮掩泥超於八劫第
三劫滿修相報初逢勝觀佛亦弗沙翹足讚歎超於
九劫答唐慧沼師略存二解一云或有一類住遊觀
心多或躭滅定久對此有超問若爾如何八地巳上
剎那剎那轉增進耶答據八地上住出巳後長時而
說問若爾如何云初地巳上入住出心各各齊等答
若據作意即功力齊不同地前設作意時力用不等
若執皆齊如何得說智增悲增及於煩惱怖不怖別
巳上一解了一云悲增智增怖不怖類地地各齊然說超
者以智望悲增者說超問若爾智增望悲者自得成
超何須說彼布髮等耶答此等超增是故徧說第二解了
或是化相方便說超非是實爾何以故八地巳上他
受用土中何處有泥土須髮掩何有石窟作佛安禪
問若爾三僧祇於智悲增何者而說答據智增者然
三祇中地前伏惑而不故留隨惑受生故初地巳上
故方留惑以自在生故不隨惑故但是第六識俱起
惑耳非第七識時時間起故上且述異下自彰今依此起信
論亦說菩薩十地差別而不以見修等名說又於地
前伹有三賢其十信是行非位故未得不退故故分
別發趣道相中云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
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乃至修
行信心逕一萬劫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
[002-0274b]
竟不退名住如來種性中正因相應等丘龍解云十
信以前名邪定聚十住巳上名正定聚其二中間名
不定聚即十信行也又仁王經云習忍以前行十善
菩薩有進有退猶如輕毛隨風東西等在此修行經
十千劫入十住位方得不退依如是等文象龍二德
云今依此論十住之初即不退墮下二乘地況諸惡
趣及凡地耶問若爾何故本業瓔珞經云舍利弗法
才王等十住第六住有退入凡夫不善法中等答今
此起信論釋彼經文為示現退也故論釋發心住相
云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
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勇猛故又是菩
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退墮二乘地等其位
中行相者今此論中云三賢初中位小分得見法身
能於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眾生又以願力受身
自在亦非業繫又依三昧得少分見佛報身以知法
性無慳貪故隨順行檀波羅蜜等故論釋發心住云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故隨其願力能
現八種利益眾生乃至隨其所生與微垢相應亦非
業繫以有大願自在力故等廣說矣是故當知此中
行位與前論宗淺深之相顯然殊矣其地上行倍前
可知然略明其行相者起信論云證發心者從淨心
地乃至菩薩究竟地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
餘世界供養諸佛乃至或示超地成正覺以為怯弱
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正覺以為懈
[002-0274c]
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
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等集
者云如唯識瑜伽等論初地菩薩一念之頃往百佛
世界今此論中一念之頃往十方無餘世界亦彼論
中初地巳上七地巳還有悲智二根性殊今此論中
無其二性之別故云種性根等問若此論中種性等
故悲增上智增上二性者何以故智度論等好多成
就佛法菩薩好多成就眾生菩薩耶答香象解云為
顯有功用無功用二位差別寄說二根□□實不如
是若悲增上其慧必劣劣慧導悲悲應滯見滯見之
悲豈名增上縱悲智齊均尚不名悲增上況以劣智
導悲而言增上若智增上悲劣劣悲導智智應滯寂
滯寂之智何名增上以諸菩薩從初以來異凡小故
悲智相導念念雙修如車二輪鳥之兩翼何得說有
增減耶當知由此大乘始終二教麤細異故有二生
死非由悲智互增上故若言彼智增上者有小乘習
怖諸煩惱故永伏者若於地前未證真如可約本習
容有此類以未純熟故初地以上行解純熟同證同
修同斷如何得有如是差別故此起信論云地上菩
薩種性發心修行皆等無差別等問前建立執障門
中二障與二礙若斷位差別耶若二論無異耶答唯
識中說二障斷伏相者委如彼論第九十卷然總而
顯之煩惱障中不同二乘約果分品但於二障分別
起者地前伏現行初地真見道時一剎那中頓斷彼
[002-0275a]
種其俱生中煩惱障種初地以上自在斷留不故斷
何以故潤生攝化故不隨二乘地故為斷所知障故
為得大菩提故是故攝論云由惑至惑盡證佛一切
智等其所知障行相細故正障菩薩道是故地地別
斷要至佛地方得總盡由是即說二障修惑俱至佛
地故對法論云又諸菩薩於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所
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
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巳上六識相應煩惱等障伏斷位次耳其末那
俱生行相細故亦同前至佛地方盡矣問其二障修
惑諸識相應地上現行有何同異答其煩惱障內第
六識惑既故留彼是故現種皆以智御用成勝行不
起過患猶如毒蛇以呪力御不令死無起過而成餘
用菩薩善巧留惑亦爾是故當知於彼煩惱或現或
種皆得自在其第七識煩惱性非潤生故非所留行
相細故七地以還有時蹔現以觀智有間故其所知
障皆後地起或於前地起或現或種以地地別斷故
問若爾何故而有所說七地巳還起有漏心等耶答
約第六識中煩惱障為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
若約所知障為有漏者即實有漏此二通十地若末
那煩惱即實有漏至於七地有無不定以有時蹔起
有漏心故餘義可知今依此起信論六種染心為煩
惱礙根本無明名為智礙二礙行相是如前說今論
其斷位者論云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
應地遠離故解云若二乘人至無學位見修煩惱究
[002-0275b]
竟離也然此論意諸聲聞人於其起煩惱障尚不能
斷但能折伏何況能斷彼所知障彌勒間經論楞伽
經同云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折伏一切煩惱等集
者云既未斷根本無明如何斷其煩惱耶依無始無
明住地起一切煩惱故論說云過恒河沙等上煩惱
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
一切煩惱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
知故言信相應者十解巳去信根成就無有退失名
信相應此菩薩得人空見修煩惱不得現行故云遠
離非約隨眠以留惑故調地前三賢位中初既不墮
二乘地故於煩惱障自在能斷留故不斷隨眠為除
智障業故論下文云得少分見法身作八相等化乃
至非業繫以自在故若約唯識宗初地巳上方說留
惑是如上說今此菩薩非直斷四住人執亦分斷無
明住地故此論云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
察學斷故今但為顯斷人我麤執故不論彼也二者
下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
心地究竟離故解云從十解巳去修唯識觀尋思方
便乃至初地證三無性遍滿真如法執分別不得現
行故言淨心地究竟離也然此論意於二障中不分
俱生及分別俱有正使及習氣地前伏使現地上除
習氣佛地究竟淨俱此位菩薩以怖智障故修唯識
真如等觀伏斷彼障然於煩惱障非直不怖不修對
治亦乃故留助成勝行初地以上斷智障一分麤故
[002-0275c]
於煩惱障不須更留是故二障不分見修至初地時
正使俱盡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
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解云法執細惑七地巳還有
出入觀異故於境界有微分別然地地分除故云漸
離八地巳去無出觀外緣境故於七地盡此惑也故
云無相方便地究竟離也以二地三聚戒具故云具
戒地以七地於無相有觀有加行方便之功用故云
無相方便地以八地巳去於無相理無方便功用故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解云是五
意中現識依根本無明動令現境也以八地中得三
種世間自在色性隨心無有障礙故云色自在地能
離也以色不自在位現識不亡故此位中遣彼相也
五者能見心不相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解云即五
意中轉識名能見心以根本無明動令能見故論上
文云依於動心成能見故第九地中善知眾生心行
十種稠林故云心自在此於他心得自在又以自得
四無礙智有礙能緣永不得起故云心自在地能離
也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
能離故解云即五意中業識以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菩薩盡地者謂十地終心金剛喻定無始地中微細
習染心念都盡故上論文云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
見心性心即常住等案云上六種染心是為煩惱礙
斯煩惱礙中攝唯識所說二障巳盡初三染心中攝
[002-0276a]
七識中煩惱障及所知障盡故謂執相應染及不斷
相應染是六識中所起二障也分別智相應染者是
第七識分別愛非愛境故云分別初與慧數相應內
起執心故云智也二論淺深差別顯然矣根本無明
名為智礙其斷位者論云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
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
究竟離解云是染心所依無明住地能染真如成染
心故即不了一法界義者以不知法一界故即初麤
者至初地離後細者至佛地盡故也然初無明生得
住地及作得住地等亦四住地及五住地等廣分別
此義且如丘龍二障及勝鬘疏等但新羅元曉法師
飛龍之化灒于青丘故字丘龍大周法藏和上駕象
之德振于唐幡故字香象傳記如斯見者知之然此
論宗卓爾不群固是枯槁赴淵之者為凡而巳矣西
河洙泗之徒刻意而退矣憬悟闇魯侯之[齒*复]語至道
之玄強望馬鳴之冥加仰賴私師之洪恩忽率性靈
之愚忝集同異之趣所得之功德迴向於法界冀將
來之窮達幸垂賜改作云爾。


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



文政十年丁亥二月下旬頃以南溪松林院御所
持之本令書寫之者也。


叡嶽東塔執行探題前大僧正豪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