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89 釋摩訶衍論記-宋-普觀 (master)



釋摩訶衍論記卷第六
皇宋光嚴無際大師 普觀 述


三分別發趣道相二初結前生後謂即發心趣向諸
佛所行之道謂道之相名為道相因果別故發趣即
道相體持用故又道即是相俱所趣故道相之發趣
境行異故區分揀別其義理故說名分別。


二演義疏文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標分二言
總下隨釋二初總標總說門三初趣佛隨相道三世
諸佛所誓願等是所發趣誓願因果則自利道所化
徒海則利他道一切菩薩則能發趣重言如是指前
所趣誓願海等皆悉穪可如如理故履踐修行相應
而轉於中時劫數量位地如其次第不超過故二復
次下趣佛離相道諸佛所證皆悉離念故於自利利
他等中無所住著由無住著故無趣向如是離相是
佛真軌而諸菩薩倣同先佛離相淨則於中行故名
為發趣三如本下合屬本論文。


二巳說下別釋散說門二初結指勸思二就第下依
門辨相三初三種發心分部門二初總科指二就初
下別釋成三初信成就發心門三初標分二第一下
解釋三初發趣開問總標門二顯示答釋廣說門三
[006-0098a]
發起問答決疑門初二種門合分為二初第一重二
種門二初開問門中釋義合結可知二次說下答釋
門二初總別標分以此六門答前四問初假者門答
前初問能修人故第二第三熏習修行答前第二所
修行故第四第五時量因緣答前第三得成就故第
六位勝答前第四勝進相故。


二言顯下隨門釋相二初別解二門二總明餘義前
中二初隨問次第答釋門六初顯示修行假者門雖
所化生而有無量今能修人唯攝十信前因緣中伹
依善根成就位說唯指上品此通兼正故具三品。


二自然本有熏習門眾生身中本覺藏佛即正因佛
性信等善根恒自內熏令漸增故。


三顯示修行功德門十信行人由內熏力始覺現前
止惡作善猒苦欣覺值佛親承修行功能轉殊勝故
四信心成就時量門二初標舉徵起二一者下引經
釋成三初引十五經三初引前五經初二皆說十信
成就入於十住隣近言故愛樂即信定金剛地謂即
十住於大乘位永不退轉堅若金剛故次三但明成
就自分是故不說勝進後位二六者下引中五經七
中善根父母天地舉喻以顯信心功德謂由信心能
生眾善猶如世間父母天地依此能離闡提不信邪
見株杌故說信地平坦無草八中初剎那中信圓滿
者則約最上利根者說謂從本來無明徵薄本覺殊
勝初發心時即得成就或初剎那念劫圓融雖經遠
[006-0098b]
時不離初念謂由一念即無量劫故無量劫不離一
念九中三祇大無量劫則約最下鈍根者說謂從本
來無明厚重本覺微劣經久修鍊方成就故或即密
說信該諸位故經三祇具足成立三十一下引後五
經十一中言思極樂者由信成就於大乘道繫念思
惟極愛樂故十三非遠非近等者由信舉體全是真
如遠離種種差別相故此中示法略明十對一無長
短時分相故二無增減斷常相故三無尊卑差別相
故四無因果能所相故五無起盡遷流相故六無上
下勝劣相故七離劫非劫真妄相故八離位地外降
相故九性非垢淨十本絕得失由遣如是種種別相
故結名為真實信心十四十信十信等者以信攝法
無法非信是故十信具該諸位乃至邪定一切諸法
無法非信又由此信體即真如故能周徧諸位諸法
二是名下結會差別如是諸經有極促者謂即一念
有極延者備歷三祇餘所經時短長不定亦有總不
言其時者良由眾生心品無邊是故諸經所說各異
亦由此信真妄相資妄則延促不同真則本亡時分
如是深理賢聖境界故使學者應審思擇三今此下
正明所取謂前所引十五契經此論且依瓔珞所說
五顯示發心因緣門二初示意標分二言勸下依標
解三釋初勸請因緣不定地者即目信心不動域者
則指住位二救度因緣六道有情淪沒苦海因茲發
起猛利慈悲欲拔令其得安樂故三護法因緣言以
[006-0098c]
種種方便等者若非善巧方法便宜雖欲扶持反增
其損是故護法要隨根宜相應契當若時若處無所
失缺勵力堪任令法久住由此事故發起大心匡正
隤網不令即滅前則大悲利樂群品此則大智住持
遺法。


六顯示得益位勝門中初標徵次列示後結合由十
千劫鍊信成熟得入大乘十住初心名正定聚成不
退位所具十名總成五對一離怖得樂對二種性友
分對謂信為手足智為燈炬依信發智如手執燈炬
依信游境如足涉脩途三入海居家對家者相續紹
繼義故此有多種所謂如境家行法家法性家等今
既入住分見法身入如來室著如來衣行如來道相
續不斷故說安住如來家中四離凡出障對五攝生
無礙對謂由信力故攝他從巳無量人天悉皆遵奉
隨心所作轉變自在悉無障礙故。


二巳說下舉劣顯勝生解門二初結指二言舉下隨
釋二初舉劣顯劣形相門善根微少則舉其劣小善
種子復顯其劣謂由此等善根劣故雖得遇佛興供
然猶倒求人天異求二乘微劣道果未能勝進大乘
妙行二舉勝顯勝形相門二初正釋謂求大乘深妙
法者能求心勝所求法勝故說名為舉勝顯勝二若
不下通妨中初問次答中有二義一望自境二望他
境。


二自此下總明餘義三初顯信時無定二初標示二
[006-0099a]
所謂下釋成謂除瓔珞餘十四中極遠三祇極近一
念中間延促具如前引隨緣等者因終具足不假長
時信心即熟因緣若缺縱經多劫信心不生。


二自此下釋發心因緣二初標徵二列釋中四一見
佛因緣由觀妙相知有殊因我不欣修云何能得由
是勇猛發起大心二供僧因緣謂福田冥助令發大
心故三慚愧因緣小教狹劣其可慚愧今不依彼故
發大心四隨兼因緣謂從他教而自發心故。


三自此下示不定形相二初標示二以何下釋成言
順當者謂遇好時處及好師友眾具無缺則便不退
逆違反此。


二巳說下第二重二種門二初結指二言復下牒釋
二初開問門二略說下答釋門二初舉數徵問二自
此下依義科釋二初標示二言正下隨釋三初正智
方便門言直心者離屈曲故謂以此心直緣真如由
此方便發起正智二福德具足門言深心者謂即大
願由此方便積集福智殊勝功德三安樂成就門由
大悲心拔眾生苦與眾生樂得安隱故三巳說下發
起問答決疑門二初結指分門二言前下依門釋相
二初前後相違難問門中初標徵次謂上下引釋謂
上文說本覺法身一相無二則下文中唯應但以直
心緣如不應復說深心集善後如本下合結。


二次說下開通會釋消難門二初標總別門二就譬
下依次第釋七初正答決斷彼難門三初開喻門二
[006-0099b]
初標示二言寶下釋相四初寶喻二性淨喻三垢染
喻四人眾喻本論明文唯彰懈怠釋師述釋義兼精
進由本論中影顯示故二巳說下合說門二初結指
二寶喻下正合文中亦有四段對合前文昭然可見
三巳說下法說門二初結指令思二如本下合屬歸
本。


二次說下修善行者得益門謂由行者斷惡修善善
法順真自然成就甚深三昧以三昧力故無疑畏。


三次說下修行善巧方便門二初立四門二就第下
解釋義相四初一切修行根本門二初分門二言般
下釋相二初別釋義相二初般若門謂由般若了知
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滅則於生死無所住著此則
從假入空緣於真諦若不了知諸法實性妄著世間
顛倒虗妄則受種種身心大苦今既見真離妄是故
不住生死二大悲門謂由大悲觀察諸法緣會而生
業果不失則於涅槃亦無所住此則從空入假緣於
俗諦若不觀見緣生法有則便染著空寂涅槃乃墮
二乘無為深穽今觀業果不亡故起大悲攝化言大
悲者揀小悲故悲者暫救不能真救大悲永救恒不
捨離然有八異如佛性論此上二門互相資導雖知
法空大悲力故不捨眾生雖知法有般若力故不住
生死空有無礙取捨自然即中道觀緣第一義故無
住道是行根本二以隨下總示因緣由順性故則前
所修智悲二行得成無住二制伏惡業不生門此下
[006-0099c]
三門各有二段示義結緣在文可了今此門中謂依
二法制止惡業令不生故三出生善根增長門謂勤
修五行增長信心故四誓願無邊平等門謂願行相
依攝生成果故三自此下顯示殊勝中初標指次以
何下徵釋體性廣大無邊際者橫該十方故相用無
礙無始終者竪通三際故欲令行者隨順法性意樂
廣大志願弘深周於十方極于三際鍊行度生無窮
盡故。


四次說下顯示發心功德門謂住位菩薩依相似覺
此觀心中少分得見真如法身依願起行能示八相
利群品故。


五巳說下揀擇上下顯異門二初結指二言揀下釋
成二初揀異地上門中初標揀次所以下釋成微細
苦者法執分別恒流注故二揀異具縛門此位菩薩
雖帶無始有漏業果以無繫縛業因果報令其定受
唯由大願方便力故無定齊限自在受生而非麤重
業繫所攝。


六巳說下通契經文決斷門三初結指標徵二一者
下引經述釋五初文殊師利經中初引文後示義餘
之四經皆具此二十地菩薩親證真如永不退轉故
名定分前四十心信解行向雖巳成就生空自在然
由未得法空正智而於諸禪現法樂等不能自在任
運現前故名退分二本覺大悲經四處皆名為退分
者四位初首各能退捨前位障故信心即是不定聚
[006-0100a]
初能退邪定闡提障故發心始入賢位最初能退凡
夫著我障故淨心纔入聖位之初能退三界異生性
故金剛心位入果之初能退微細因地障故此則皆
依所退彰名又此四位不能無始任運現前由被四
障之所退故又此四心隨位當初行相最劣由起後
位廣大圓滿無邊勝法則便退捨最初劣法位位節
節所退捨故名為節退各彼中間名不退者信後住
前住後地前淨心之後金剛心前如是三位名為不
退各於初位治麤重障故行相殊勝故未即退捨故
理實中間亦有退義由持初心退相隱故所以不說
三大證得經安即住義謂此心中分見法身永不轉
失大乘位故四五明經非退非進由果圓成無增減
故非來非去由性常住無起盡故非出非入寂用無
礙無定散故謂離出散入定相故十住位中說果滿
者由見法身無所少故一位即是一切位故知一切
法即心性故本具慧身非他悟故五纓珞經謂第七
住心方名不退始獲大乘位不退地永不退入二乘
地故巳前諸心猶未定位故名退分三今此下會義
合本論主但依纓珞經意謂入十住菩薩名信成就
發心而會通經說住位有退者為護初學輭弱根宜
恐怖逼愶令勇猛故。


七次說下讚難發心功德門二初別顯行相下生怖
畏謂於二乘下劣道中生怖畏故上生怖畏謂於菩
薩殊勝境中生怖畏故今信成就發心位中能遠離
[006-0100b]
此二怖畏故二以信下總結因緣由知諸法本來寂
滅故離虗妄種種怖畏。


三從上下結指中初結成巳釋信成就門次自此下
指略不解自餘諸門今就本論略陳大槩則有二門
初明二種發心門二釋兩重問答門初中又二初解
行發心門二證得發心門前門文二初總舉解行歎
勝門二別奉時法歎勝門初門云何謂即以此解行
發心而望於前信滿入解今此位中行滿入向更深
發心是故說言當知轉勝次門有二初舉時顯勝門
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即信成就位在初住謂從信滿
來至此故第一僧祇將欲滿者即世第一無間定時
齊是若干皆名第一解行發心隣初地故云將欲滿
二於真下舉法顯勝門中有二初總後別總中於真
如法深解現前謂即解勝所修離相謂即行勝別中
六度皆具此二知性無貪謂即解勝順修施度謂即
行勝餘皆傚此行相可知。


第二證得發心門文中有三初發心因緣門二發心
行相門三發心果報門初門又三初指陳位地門從
淨心地至究竟地舉其初後超間中間即攝十地二
僧祇劫皆證發心所歷分量。


二證何下決擇境智門其正體智證真如時心境冥
然平等一味不可明其心境差別今此乃說由證境
界而發心者以依轉識俱時後得而作是說此智反
觀前所證理周徧法界與一切法為其實性則能獲
[006-0100c]
得多百明門種種功德因此發生生量喜樂由是境
界發起稱性廣大願海極其時處奉佛接物名證發
心問二種細識心念未分如何乃言後得俱轉答雖
說智俱由極細故不可分其王所別異智亦識也識
亦智也是故當知轉識後得無有王所別異之相又
轉識者分別事識七轉識故王所既分後得俱起此
後得智始覺所攝豈與染識和合起耶然隨淨熏成
於德質說其俱起亦無所失。


三是菩下顯示勝用門四初攝法上首中有二初正
明請法次唯為下顯其請意二或示下隨根延促中
三初促次延皆先舉用後顯意後能示下結三而實
下實行不殊中有四等一因等二行等三證等四時
等四但隨下應機殊行。


二又是下發心行相門有三種心第一真心遠離邪
偽分別見故謂即大智二方便心徧修福慧利群生
故謂即大願三業識心依止意生微細業識發勝心
故謂即大悲表是菩薩尚有微細生滅之累不同果
位純淨功德。


三又是下發心果報門中二初總中二初因位窮終
次於色下果德彰顯十地菩薩將成正覺於彼天處
受大軄位其所示身世間無匹名最高大十地論云
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
二謂以下別中二初明自利行一念相應即無間道
謂由始覺隣契本覺最近於果名相應慧無明頓盡
[006-0101a]
即解脫道根本無明獨力業相皆悉斷盡顯照諸法
故名種智次自然下顯利他德上明二種發心門竟
其次釋兩重問答門二初發起問答決疑門中有二
初開問門躡前所說種智為問初且陳疑謂有虗空
處皆有世界有世界處皆有眾生有眾生處皆有心
行如是境界分齊難知次若無下正設難謂非直外
境無邊分齊難知亦復內盡心想云何可了次答曰
下答釋門中即有三門初立理正答門祇由內盡妄
想心故能外廣知境雖無邊不出一心既證心原何
所不了真心之境離於忘念故盡想念方始能知二
以眾下舉非顯失門中初明妄見有限之境次以妄
下釋成不見所由即明有妄見故有所不見三諸佛
下舉是彰得門言離見相無不徧者無妄見故無所
不見心真等者佛心離妄體一心原無始覺之異故
名真實然此本覺在生滅門中為妄法之體故云即
是諸法之性一切妄法並是本覺佛心之相相既現
於自體之上以體顯照其相有何難了而不知也故
云自體照顯等故上文中辨佛報化之用則在眾生
心中今辨眾生妄法即在佛心之上良以心源無二
故得然也以同體智力起勝方便攝化有情故云有
大智等。


二又問下因論生論問答問二初開問門謂即躡前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而發此問初且陳疑次云何下
正設難二答曰下答釋門中有法喻合文相可解。
[006-0101b]


第七論終。


三修行信心分二初結指分門二能治下次第作釋
七初能治所治契當門二初牒門徵起二唱本釋成
二初唱本二牒釋二初區分能所中初通示次所化
下別指前因緣分但說被於五心中品從正顯故二
言契下決擇契當二初標徵二謂欲下述釋二初信
行別契二聚此分具宣四信五行令邪定聚修於四
信令不定聚修於五行謂由二聚未信未修法爾異
故二復次下信行通益二聚二人俱通修九法故。


二巳說下信心品類分部門二初結指部或作剖二
唱釋二初唱本二作釋二初標分二言直下隨釋三
初直問信心品類門二直問修行品類門三就第下
略答顯示信心門二初分門二言總下釋相三初總
答門二總問門三就第下廣答門二初標分二隨釋
四初信本令心平等門謂信真如為法根本根本之
信依境立名亦由此一信中最勝出生餘故信即根
本從用立名一切諸心謂業識等由無明力起成如
是差別諸心今皆和會令成一味平等真如無差別
理故二信佛欣有功德門謂信大覺欣求果位所有
無量勝功德故三信法精進修行門法有四種教理
行果佛依法有故諸如來咸共尊為父母師長虗空
金剛性常堅故不能敗壞不能生滅由是名為不動
軌則如是軌則有大利益心言罔及故名殊勝於諸
時處順修諸度助成覺道信法進修所存于此四信
[006-0101c]
僧令心無諍門因德欽人依人求法既聞法巳必當
求學令心和合無乖諍故。


三巳說下修行方便善巧門二初結前生後二唱本
作釋二初唱本二作釋二初標分二言總下釋相五
初總標答前所問門二通達總問所說問三略答建
立門數門六度次第謂由前前引發後後及由後後
持淨前前又前麤後細易難修習為次第故今合後
二以為一種故名五行諸論開者禪智體用所治障
染所引果利各不同故此論合者互相資發力用勝
故定慧雙運離諸障故。


四略問廣答散說門二初總別科分二第一下次第
作釋五初施門二初略問門二就廣下廣答門二初
標分二言財下釋相三初財物施二初正釋又二初
能施心無悋此依上根故言悉施本論通兼中下說
故則云隨力二何等下所施物有殊二初總標二類
二就內下別明二相中二初內財物心識施者謂即
心智令他役使運籌設䇿但成他事自更不復專用
心智也為主故問智度論說搏食可施餘食非色不
可相與何故此中亦施無色答彼對求者餒乏正甚
當面相惠伹說搏食餘食而無可與相故次外財物
在文可曉二如本下合結二隨應施隨其所應除彼
苦惱令得安穩即無畏施三教法施為說教法斷疑
除惱增慧破惡令趣果故。


二戒門二初結指科分二依門解釋四初建立戒相
[006-0102a]
標宗門謂以十善防禁殺等令不轉故二成就戒品
勝處門離喧處寂則得具戒三具足戒行不輕門謂
諸篇聚是佛所制固當尊重珍敬修習四守護不令
誹謗門護佛所制則具自利息世譏嫌則具利他巳
上四門初一即律儀戒中二即攝善戒後一攝眾生
戒又前三門並律儀戒謂初明戒相次持戒緣後護
戒心其攝善法不離二聚故略不說。


三忍門二初結指科分二依門解釋二初略忍伏我
門此門義當耐冤害忍見有違緣調伏其心不行反
報故云伏我二廣忍無我門此門雙具安受苦忍諦
察法忍由觀實相不見我人受樂不欣逢苦不戚則
於違順八種法中審察安受心不動搖故言無我榮
財潤巳曰利損耗侵陵曰衰越過誹謗曰毀越德稱
歎曰譽依實德讚曰稱依實過論曰譏逼迫侵形曰
苦心神適悅曰樂不止于八故復言等。


四進門二初結指科分二依門解釋二初通示精進
門瑜伽顯揚等論中說精進有五即是五種修行所
攝一被甲精進欲摧勍敵先被甲冑即初發心修二
加行精進加功用行極勇猛故即長時修三無下精
進增其勇銳不自輕懱令卑下故即無間修四無退
精進於善能成遭苦不屈即殷重修五無足精進堅
固欣修甚深勝果不以少善生喜足故即無餘修今
論含具如上五種於諸善事謂即被甲發心修善慮
值魔冤擐甲冑故心不懈退則雙顯示加行無退懈
[006-0102b]
則所作緩慢退則棄捨其業由加行故不慢所作由
無退故不捨其業立志堅強謂即無足志願堅固氣
槩剛強自利利他無厭足故遠離怯弱謂即無下意
解弘深趣向高大無諸下劣狹小心故二別釋精進
門二初分門二釋相二初無障門謂能自䇿勤具足
二利修因嚴果易成就故二有障門謂由先業使行
難進故示方便令其離障此被初心下品人故。


五止觀門二初結指科分二依門釋相四初總標總
釋止輪門安住一中寂靜性者攝歛其心在於一味
真如靜性不令出緣諸餘境相故名為止標陀云主
阿羅云伴止定為主觀慧為伴互相依故奢摩他者
翻為止品由定亦具觀察用故復云觀義二總標總
釋觀輪門謂即觀察因緣生滅通達徧知諸法相故
此即反上觀慧為主止定為伴相資而轉毗䟦舍那
此云觀也三略釋決擇隨順門謂即定慧二法齊運
止能息慮觀能發慧由息慮故散亂之風不可傾動
由發慧故愚癡之垢誰能障翳即由此二互相隨順
是故說言具足不離四廣釋決擇止輪門二初分門
二就第下釋相三初標列緣數二言住下辨示緣相
文有十五初中空閑處者空則離諸諠囂閑則息諸
緣務雖則內因具足亦須外處空閑闠閙不干禪那
易發靜處有三緣務有四靜處三者一謂深山巖谷
艱險永絕人跡毀譽不關利名斯隔專心在道守志
修禪是處為上二空寂處近城數里交往亦稀鍊障
[006-0102c]
安心是處為次三僧伽監獨處一房不雜餘事跏䟦
正念是處為下此依出家菩薩修禪定處若在家者
內袪貪恚外絕色聲隨處隨宜固難局定緣務四者
一生活緣經營商賈觸事牽纏棄少取多治新換故
身猶不定那得安禪二人事緣慶吊吉凶送迎賓侶
唐捐事業枉費工夫世務猶妨豈能安道三技能緣
醫藥卜筮射馭琴棊圖𦘕方書呪術工巧雖稱世俗
才能實為聖道疣贅四學問緣讀誦經論問難對詶
力弊心勞妨禪費道夫以至人息慮達士守愚君子
緘言聲聞滅智劣道猶資於寂靜深禪豈雜於喧囂
其猶風靜波澄星月炳現如提婆達多雖諷六萬像
經猶不免其獄報蓋由口雖誦經心常乖道苟能以
教照心為禪定之龜鑒者非所遮也二中謂初習禪
者得與師友同居鍊行多即不許少即無妨今據上
根故唯獨一三中東方日出表本覺靈明西方明沒
如無明昏暗今令行者觀真治妄故說居止東西兩
中南方大暑蚊蚤尤多北方極寒風雪頻數增長尋
伺習定為難古說尋伺名為覺觀動轉不定故置輪
言四中毗刃羅虫未詳其致五中乾練伽摩伊陀耶
者此云合集即蒸糊之類婆尼羅者此云散離即羮
脽之類有仙性者能資定故如參苓定志蒜薤增瞋
若此之類雖曰無情能令心識喜怒無定受食時節
用自日中過中食者無有定故或隨自心中欲受即
受以資身故不應局定然則四五二種因緣衣以蔽
[006-0103a]
形遮其寒暑食以充腹濟彼虗羸衣食既安止觀可
就兼令行者心存所表以慚愧忍辱為衣用禪悅法
喜為食然修行者根性有殊略分三品一者上根晦
迹嵓阿不涉人事編茅為席結草為衣但資甘果清
泉或復飡松餌栢專一禪寂更無餘事二者中根但
服三衣不盈不畜出聚入山被服齊整分衛乞食趣
爾支身三者下根即許檀那供衣送食仍亦不得多
求多積妨亂自行復擾信心但務資身常知止足今
論令用二種之食三色之衣通被三根事無缺失六
中結界因緣依神呪力防護定心魔鬼不入一俱盧
舍謂一牛吼量然呪文詞句有重疊一字過於十數
今多此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說釋師特精呪藏
時有弟子厥號難陀聰明博識清意斯典恐呪明散
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頌自成一家每於一頌之內
離合呪印之文雖復言同字同而乃義別用別自非
面傳心授而實了悟無因後陳那論師見其製作巧
殊人智思極情端撫卷歎曰嚮使此賢致意因明者
則我復何顏之有乎是知智士識巳之度量愚者暗
他之深淺矣準斯傳說則有以見今論呪法文字雖
同義用各異學者應知七中所用金寶等事此依行
人具福德力諸緣畢備其或於此力微緣缺則隨便
宜亦非局定八中言說能亂定故九中座像謂即禪
榻黃陀羅帝未詳其語十中十事前七調身第八調
息後二攝眼亦即調心虗空字輪未詳其狀意令於
[006-0103b]
眼安住輪中絕視外境禪那易發調身法者若在定
外行住施為悉應詳審身或躁動氣息隨麤由息麤
故心散難攝兼令坐時煩憒不悅常須調令緩急得
所其欲坐時先緩衣帶正身而坐半跏全跏便宜隨
意四體肢節前後搖動作七八返如按摩法次當開
口吐去穢氣當於身中臟腑筋脉有壅滯處悉隨氣
出次當閇口唇齒之門纔相附著舉舌柱齶不令䑛
𠻳復應閉目斷其外光勿令緊急然後端身猶如賁
石不得搔動舉要言之寬急適中是身調相調息法
者凡有四種謂風喘氣息風則出入有聲喘則出入
澀滯氣則出入猶麤息者出入綿綿不聲不澀不麤
不濁資神益道前三不可調調之必成患後一可調
調之易定凡欲調之則有三相一者下著安心二者
寬放身體三者於息徧於毛孔出入無礙舉要言之
不澀不滑是息調相調心法者凡有二相一者調伏
散亂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若於坐時
心慮惛昧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沉相爾時應當
繫念鼻端住在緣中則治沉相若於坐時心好飄動
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則宜安心下緣臍中
制諸亂念其心則定如是要軌廣如別說十一中出
入禪定要在二時所餘時中非所應故十二中言深
智慧人以為友者此聚教授之善友故善友有三一
者外護不揀緇素但能營理供給所須於彼行人不
求過失不生觸惱將護行人安隱進道是名外護二
[006-0103c]
者同行謂量自力福智鮮微復念外緣邪魔熾盛非
得善友拯引獨力豈能孤進決須好伴更相䇿發不
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共志彼此敬慕如
視於佛是名同行三者教授能說般若是道非道內
外方便通達障礙皆能決了示教利喜是名教授今
論從勝但說教授十二中由印呪力有字輪現行者
觀察邪正不雜十四中言善林樹者由觀此樹境雅
心怡能生靜慮故名吉祥十五中言字輪服膺膺謂
𦙄臆故以字輪置方寸處以表行人修止定故三如
是下明論該攝。


二巳說下直示修行止輪門二初結指標徵二列門
解釋七初存心決定門二不著身體門此修理觀揀
餘事相五停心等諸觀行故氣息謂即數息念觀形
色則是白骨鎖觀空及四大并下心識即界分別觀
彼為對治著我之心令其分別士夫六界又上色言
具通青等四種顯色并下六界為十徧處所觀之境
如是等觀皆治凡愚麤重病行又由氣息形色心識
皆是妄緣戲論顯現今觀法性一味無差止妄還真
故言不依三不著心識門中初明不著遣除想者能
除之想亦須遣拂諸想皆寂真如自現然不同彼滅
盡三昧彼為麤動心心所法極勞慮故深生厭患欲
求止息所以厭滅別無所觀真法性故次自此下顯
因緣此則雙顯身心二門不著因緣是故說言以一
切法本無相等四不著不著門重重遣拂至無遣故
[006-0104a]
五集散會一門中初句集散次句會一六顯示正念
門外境唯心說名正念妄境既無唯心亦寂故復說
言念不可得七不離恒行門謂不但坐時修習止觀
於諸時處觀念相應無間斷故。


三巳說下修行止輪得益門謂止成得定除障不退
故。


四巳說下揀入不入分際門二初結指標分二言入
下依科解釋二初示義二初入趣意二不入意具六
種過隨有一種則不能入二如本下屬文。


五巳說下讚歎三昧殊勝門二初結指標分二依門
釋相二初體大無邊殊勝門本論有三初標立次釋
相後結名二眷屬無盡殊勝門眷屬三昧名金剛者
以表本末皆真實故。


第八論終。


四廣釋魔事對治門二初結前生後魔是梵音此云
奪命能作奪命之因緣故亦心殺者以其能害智慧
命故。


二演義疏文二初唱本二作釋文二初總別標分二
言眾下次第釋相二初略說略示總持門五初眾生
勝劣不同門三初標具缺二云何下釋行相三今此
下明本指。


二次說下能作障事假人門二初所治四境二初標
示主伴二初舉人標數二如是下指類結名二魔及
下指陳名義二初指略魔外二鬼及下造釋鬼神二
初標指二言十下釋成二初鬼三初列名字二如是
[006-0104b]
下明作用三初示差別此有十鬼前三變現非情境
界第一現色第二則現香味觸塵第三變現能作四
大四五六七第八第十現有情境此皆化現有質境
界第九能現空無境界二如是下出因由三如是下
顯障礙二用之下辨增勝如前十鬼作用差別各隨
增勝建立名字實則於境更互能現如第一稱遮毗
多提則說名為作晝境鬼餘依用立類此可知二十
五下神二初列名字二此十下明作用二初示差別
此所變現則勝前鬼謂能變作利鈍有空專散堅固
移轉等境於中覺者及覺惑境即佛菩薩相似之境
二如是下顯障礙三魔及下料揀差別二如是下能
治四相三初徵列四門二言隨下解釋四相四初無
礙自在對治此以慈順認為功德是故名為隨順隨
轉諸邪見類伏從如化者謂由行者順彼所作令其
心喜然後方便示以正法令離魔邪勝負不爭實真
道矣隨見等者一切諸見皆是本有本覺氣分由迷
真故遂成顛倒若其隨見有增損者則使本覺無漏
功德亦有大小是故不應妄生厭駭二揀擇別相對
治此以智拒想作過失不應從順故言反違三具足
俱轉對治此以慈智平等觀察順違同時得失一味
故四無念無依對治此既無念彼何所依逆順兼亡
得失俱泯故由茲四行內袪諸障外攝群邪任運修
禪永無縛累三如是下指廣合結。


三顯示所作業用門二初標列二門此初總門則屬
[006-0104c]
當文其次別門預指後段謂由魔邪兩處釋故此略
後廣總能含別作此指陳至下應悉二總相下略明
總相二初標門二第一下釋相二初現異類此文通
說現六趣形不同下文差別顯示鬼神多造四趣魔
外多作天人業用勝劣從其類故二言等下現同類
同品依正謂隨所惱行人形類現其形儀一一相似
若依若正悉同等故遼本論中正字作止理亦可通
四顯示對治行法門五因治之力得益門二合分三
初結前標後釋師於前顯示所作業用門中說有總
別總中有二一總相所作業用門如上巳釋為對下
文廣說廣示散剖門中是其別故名為總相二通達
對治行法門今當作釋即是前標四五二門學者宜
審二謂有下別釋二門初當念唯心行法門即前標
中第四門也此釋本論當念唯心成對治行二無量
下境界即滅得益門即前標中第五門也此釋本論
境界即滅終不為惱為所得益三是名下總相合結
五次說下廣說廣示散剖門二初標分此由對前業
用中總相略說故此名為別相廣說。


二就門第下釋相八初出現人相令信門二初顯示
所治二初標列二若外下釋成二初能成六門二初
徵列六門二言造下釋成六相二言造下所成三像
二初總微二且作下別釋三初造天人像六初造像
門二初造九處二初總微釋二謂若下別顯示中文
有九節各各分二初造像持明二數圓像具其所造
[006-0105a]
像即以呪力次第呪成總別九處呪有前後像則頓
成或先成總身後成支分呪文字畫此方篇韻収錄
不盡撿閱無從來者不應檀為改易二若種下造心
識中初付識持明後若此下數圓心具標竭那羅此
云心怪由呪術力於所成根似有分別動作之相假
說名心實則不分所以者何諸大菩薩尚不化心況
此諸魔能化心識譬如醫王知命將終即以妙藥及
明呪力令其終後身不分散不萎不枯威像視聽與
本不別當知此中雖有動作似彼醫王無實心識或
由呪力請其所事自在天等暫來捿托亦如大乘安
像經說共於寺舍殿塔之內造諸尊像儀相巳圓即
誦神呪奉請諸佛安止像內誦呪既畢而啟請言如
一切佛安住覩央陀天亦如佛在摩耶胎藏願佛慈
悲住此亦然準斯理例恐彼亦然故有禍福動作等
事二禱祀門二初徵起二以神下釋成三初顯其祀
意二禱祀下明其祀事謂歆享祭祀而隨所樂求三
今以下明其定要謂由禱祀經久得住故三神呪門
二初徵起二所謂下釋成三初總標二事二若為下
別明二相二初明莊嚴二若為下辨往來三今以下
結成門要謂此門中欲以樂具嚴像身分及令其像
輕舉自在依此呪門四誦經門為增威故五阿呼門
為成事故六勸請門為述意故。


二次說下造菩薩像二初標指通別二別相下唯明
別相二初造像門二初寄問生起二若為下依義釋
[006-0105b]
成二初造九處即前九段文各有二初造像持明二
數圓像具二造作下造心識中二初付識持明後數
圓心具二誦經門。


三次說下造如來像二初標指通別二造像下唯明
別相中初總指根心後別明呪句二初所加呪句二
付心別呪。


二次說下解釋能治三初別治三像三初對治天像
門二初邪正雜亂問二解釋下六門除遣答二初標
列門名二言呪下顯示治相六初呪知根壞不壞門
中初誦外道邪呪後誦內教正呪見根增損則知真
偽誦神呪相即誦前文外道造像所有呪句數量法
式如前不異餘之五門文相皆顯何故此呪不造圓
珠不繫髮抄邪正區別法應爾故又詳此行狀非必
實魔逼愶行人鍊成正道維摩詰說作魔王者多是
住不思議解脫位菩薩由此故現少差令知邪正不
雜二次說下對治因像門中有二文相明故不別開
釋三次說下對治果像門中二門準上二有外下通
治眾像二初問治方軌外道變現豈止前三亦能造
作殊形異類欲明治法故假問起二謂有下答依神
呪二初標呪徵起二謂彼下引經釋成二初文殊啟
請二於是下善逝敷陳中初標深誡聽次文殊下顯
勝宣明後若此下依明獲益末世行人福智微劣文
繁則倦事簡方行今通治妙門則正契時病妙祥請
問意在于茲欲離魔邪宜應誦習三如本下合本結
[006-0105c]
成。


二次說下出現言說亂識門二初總示自此第二門
至于第六門俱是所治其七八二門是能治二所說
下別釋三初說陀羅尼門中釋師別加能治神呪餘
門竝在後文對治次說因果二門之中文各分三初
縱奪顯說次徵釋說意後合屬本文。


三次說下得三世智惑人門二初標指徵起二所謂
下依義釋成中二初令達過未後令達現在四不離
世間縛著門外道邪論能纏縛故五心性無常生亂
門中及無性者令至闡提無種性故六令得邪定非
真門外道邪定非真實故七勸請行者離邪門此門
通治出現言說乃至邪定五種邪執由智觀察不生
取著則能對治一切障故八揀擇真偽令了門此則
別治得邪定門外道所修二十一種邪偽三昧皆是
世間見愛我慢今修真如真實三昧是出世間說言
不住見相等故是則真偽可以了知令修禪者無所
惑亂。


五巳說下讚歎三昧功德門二初結前生後二演義
疏文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分門二言總下釋
相二初總標門二散說下散說門二初標分二言總
下釋義二初總問二就別下別說三初標徵二一者
下列釋十種功德初一由定蒙加次四依加離障後
五成行不退三如其下勸修。


第九論畢。


六兩輪具缺益損門二初結前生後二演義疏文二
[006-0106a]
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標門二就第下隨釋六初
示缺觀止輪失門三初舉數標徵二一者下依次釋
相由缺觀故有四過失一中嚤鍵訶尸此云氣盛凡
爐如入窯室熏極心昧二中阿那毗提此云風病三
中婆多訶彌尸此云無根三是故下結勸俱行。


二巳說下顯示修行觀輪門二初結指分門二就初
下依門釋相三初苦相觀中初標示但有二苦苦苦
相顯故論不說次言壞下釋成二初壞苦中初示行
相有為淨者世間事定等名清淨貪瞋邪見等名不
淨如是二種互相映奪苦相隨轉故言壞苦具足等
者諸無為法具眾德故相俱轉故名為具足一切世
間諸有為法戲論相故妄分別故名為妄想有為世
間如是二種互相破壞則令行人發生苦解又外器
界四大六塵日月星辰山河草木一切萬像悉皆具
足故名具足內有情界所有根識種種諸法皆是妄
想故名妄想如是內外互相陵奪發生壞苦此上二
類壞相在境苦現於心故名壞苦又此諸法互相破
壞非安樂相便名壞苦不必心緣方名為苦不同行
苦隨緣起滅非寂靜故名之為苦次若修下明觀益
二行苦者以是遷流逼迫義故二無常觀約三世說
各有法喻三不淨觀自他不一故言種種雜穢充滿
何淨之有審諦觀察則離貪欲。


三巳說下緣眾生界立願門二初結指分門二言緣
下依門釋相三初緣眾生作思惟門二建立誓願徧
[006-0106b]
布門文相皆顯。


四巳說下兩輪俱轉不離門三初承前問後二謂具
下引教遣疑三初標指經說二爾時下正引其文二
初文殊啟請二爾時下善逝敷宣二初勑聽許說二
於是下演偈開迷三初舉喻明前頌四句句各一喻
次頌四句如次釋成二若具下依法合有十三句初
三句按法總指後十句通別配合前文四喻最初一
句通貫四喻中間六句明前三喻喻各二句後三句
合前馬喻三是故下勸雙行三今此下決擇經意二
初徵起二謂為下釋成有五束為二段初三約境明
後二依心解初中有三明其止觀寂散俱行有空齊
照理事雙觀故皆說言不相捨離後中有二初約對
待相收後約融即一體三如其下勸思合結。


五次說下顯示兩輪所治門中二初止輪所治後觀
輪所治。


六次說下總結兩輪俱轉門缺則成過俱則成德。


七巳說下勸劣向勝不退門二初結前生後二演義
疏文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分門二言顯下釋
相七初顯示趣向假人門中前四心者前三種心諸
教俱同其第四心所說不定有以定心為第四有以
慧心為第四今怖劣求勝懼有退轉良由缺慧無勇
猛故應以定心居乎第四或由無定生於怖畏慧居
第四義亦可通如是四心從初唯起下品熏習未能
勝進所以欲退。
[006-0106c]


二歸依所學教法門諸佛所師所謂法也自因至果
之所游履故名大道。


三厭惡處所退信門二初標列退緣二言國下解釋
退相中初國土後勝緣初謂惡緣多故欲退後謂勝
緣少故欲退娑婆梵語正云索訶此翻堪忍謂諸菩
薩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
故因以為名法華會中諸阿羅漢各自誓願他方國
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娑婆國中人多弊惡壞增上
慢進心面者以對境故隨請心鏡有本作清傳刻者
誤。


四如來方便殊勝門中勝妙方便具通願教謂如西
方彌陀如來本願攝受此土釋迦說教誘導皆方便
故然念佛求生實為要道昔人述釋而有三門一明
加行二彰根本三顯勝利初加行者方等經說有諸
菩薩若在家若出家具修四法則能得是念佛三昧
一不壞信心二不破精進三智慧殊勝四近善知識
復有四法成就三昧一乃至於剎那時無眾生想二
於三月內不暫睡眠三三月經行唯除便利四若於
食時布施以法不求名利無望報心又有四法一勸
他見佛二教人聽法三心無嫉妬四勸發大心復有
四法一造佛形像勤行供養二書寫是經令他讀誦
三慢法眾生教令發心四護持正法令得久住此三
昧者亦名佛立由三昧力建立諸佛炳然顯現現前
立故然諸行人修習諸行有總有別若夙植勝善現
[006-0107a]
過強緣則能具修如是諸行若德薄垢重中下之輩
則於前行四四別修皆得成就如是三昧若不爾者
經中何故於前諸行四四別說由是而知總別修習
皆得念佛三昧現前二彰根本略有二類一攝心別
念二縱意寬緣言別念者十方淨土無量無邊富樂
莊嚴莫能殫紀若非的指一方令人歸趣則心馳志
散難以欣生由是如來愍諸含識或宣妙喜或稱極
樂現寶土於蓋中融剎海於塵內方等經說若有四
眾欲求生於西方淨土先當憶想彌陀如來從此西
過百千萬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彌陀如
來現今在彼諸大菩薩周迊圍繞處大眾中說法教
化然求生者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佛如是相
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一心相續次第不
亂或經一日或經一夜如是乃至七日七夜是人必
覩彌陀如來微妙相好亦聞彼佛轉妙法輪亦見彼
佛眾會圍繞如是行人雖未獲得天眼天耳一切墻
壁及與諸山不能為障又雖未得神通往詣三昧力
故而見自身在彼佛土聽聞妙法決疑請益憶念修
行命終之後得生彼土此經雖說但觀西方彌陀一
佛所獲功德與觀十方一切諸佛正等無異大灌頂
經說若有眾生繫念思惟無量壽佛與觀十方諸佛
如來功德齊等彼文意說雖即行人歸心未普但念
一佛由諸如來悲願等故皆於此人齊垂護念故令
是人獲多功德如曾參行孝眾母咸思子胥懷忠諸
[006-0107b]
侯共美事可類焉二縱意寬緣者謂諸如來望諸有
情夙世因緣有共不共或有一佛多人有緣或有多
佛一人有緣眾生望佛通別亦爾此門意者由其夙
善難可測故又令觀心極寬廣故故令徧觀十方世
界無量諸佛方等經說有諸菩薩若從他聞有佛世
尊隨何方所即向彼方志心頂禮正念不亂欲見彼
佛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純金色此經汎
說方所不標名號大灌頂經則具彰其佛名剎號文
多不錄如是菩薩觀東方時見多諸佛百佛千佛如
是乃至那由他佛不假作意自然現前南西北方四
維上下所現多佛亦復如是由三因緣得見多佛一
念佛三昧二彼佛加持三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
緣故即能明見彼諸如來如是觀行少時分多時分
長時分少修習多修習極修習則得圓滿佛立三昧
三顯勝利謂由行者修習如是念佛三昧後命終時
預知時至心不顛倒正念現前十方諸佛親來迎接
或復摩頂或復授手讚歎行者令心歡喜隨意往生
十方淨土即得成就無生法忍行人修習念佛觀時
若有眾毒及以兵仗一切水火惡王縣官能傷害者
無有是處設令墮落大劫火中三昧威神彼火即滅
速得圓滿六波羅蜜三明十力一切功德取要言之
三世諸佛皆因獲此念佛三昧速能成就無上菩提
功德無邊廣如經說然此論中四五六門汎令念佛
即前所謂縱意寬緣一切諸佛其第七門引經證說
[006-0107c]
專念西方阿彌陀佛以狹證寬即前所謂攝心別念
之觀行矣如是諸門文相明故略不開釋。


三巳說下申明觀結分二初結前生後二演義疏文
二初長行勸修獲益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分
門二言舉下釋相八初舉前所說總結門中有三初
示義次何故下通妨後如本下屬文初重八法總中
總故說名為本餘法即目二十四種分離別相故名
為末則此總言結前八種兼收餘法無所缺失。


二舉益勸人令修門中二初示義次屬文此門備舉
因果利益勸物今修謂依三慧定至覺道。


三顯離疑信功德門中二義如前甚深極妙廣大法
門謂即兩重所入能入名法門故兩重所入望能入
門極深妙故兩重能入皆悉各各能廣自法能大自
法能為自法作名義故行者既聞如是法門則離疑
畏等四過失則發決定等四行德本論舉中影兼初
後但云怯弱釋師具述過德各四勸進行者由能如
是離過具德故感諸佛親所授記。


四比類為對示勝門中亦二大千行善德雖極多有
作有窮故如芥少分食頃觀法功雖至鮮稱性無邊
故如界塵數以之對挍勝劣可知。


五舉受持功讚揚門中亦二初中又二初受持功勝
次若假下宣揚莫窮中文復有二初舉勝況劣次一
日下以少況多諸佛菩薩能說舌端所經劫數皆以
十方塵數為量如是皆以異口同音讚揚其人一日
[006-0108a]
一夜中間受持所得功德辯才有盡功德匪窮所以
者何以所持論稱性說故所生功德亦如法性無有
邊際故佛菩薩稱揚靡逮。


六舉誹謗過令怖門二初示謗罪報二初正示二是
故下結勸二自此下釋重因緣斷三寶種無續期者
邪見斷善而有二類一因力邪見所斷善根地獄死
時其善方起因勢尤重經久始續二緣力邪見所斷
善根地獄生時其善即續本無惡心現緣逼惱忽生
邪見由卒起故勢分疾歇善亦早續今論說言無續
期者由誹謗者害巳兼人罪重時長不能出離欲垂
警誡故作是說。


七殊勝廣說離謗門中二初示義中文復二意初明
殊勝為因果甚深之本後彰毀謗斷自他信入之原
三世諸佛皆依此法巳今當得涅槃果故三世菩薩
巳今當成清淨信故若於此法生不信心如上所明
自他因果一切頓失是故行者應當信學。


八是故下總結修行勸人門此中勸思如上所說讚
謗德過擇善從之。


二巳說下偈頌結說迴向二初結前生後二演義疏
文二初唱本論二作釋文二初分門二釋相三初攝
前所說總結門二初標門勸觀二諸佛下依義牒釋
二初通總攝前所說門二初總標徵二言諸下別解
釋三初釋諸佛二字二初解義二會違前中二初牒
文屬法謂舉人顯法以彰勝劣諸佛則舉能依之人
[006-0108b]
不二以自所依之法人由法有法作人依故舉彼人
而顯此法形於彼佛其德勝者不二是總故為能或
諸佛是別故為所成總為別所依別為總所成總別
相形勝劣斯隔舉劣顯勝故取不二如是菩薩二乘
異生所依總體咸曰不二但云諸佛從勝而說二大
本下引教證成謂由不二摩訶衍法性德周圓功能
備足具深具廣立以海名圓名通貫所餘門法今超
於彼故復言圓此法殊勝得諸佛者得成就義由法
周總則能成就一切諸佛及菩薩等然此法體本自
圓成非由修因斷障而立斯則諸佛證而不得凡愚
迷而不失由人於法微劣故爾。


二若爾下會違二初舉違文此舉攝持之文難前成
就之義由三世間攝盡諸法所謂理事因果人法依
正一切皆是三世間攝則圓圓海亦皆不離三世所
攝彼盧遮那復能攝持三世為體既爾何故前說諸
佛不能成就圓圓海耶二廬舍下伸會釋攝不攝者
此有二門初差別平等門後依持成就門初門云何
謂初器世間所依依報餘二世間能依正報眾生世
間輔翼之伴智覺世間導化之主如是依正主伴雖
各差別佛能徧統名攝三世又斯三世本來融通一
味平等常依常正無依無正即主即伴非主非伴自
在無礙不二無差不可言其能所攝異大本依後分
流用前故彼此文不相違背後門云何謂初器世間
佛能依止餘二世間佛能住持由悲智德持自他故
[006-0108c]
又斯三世器由業致生自妄分皆依無明迷真而起
非是諸佛造作建立廣略二經各依一勢故不相違
由是彼佛對三世間差則故依持故則名為攝平等
故成就故不得名攝分流依前大品依後故論說言
攝不攝故。


二釋甚深二字微妙至極曰甚幽玄匹測曰深謂由
本法該羅萬有籠駕十方眾聖心源諸佛智海言語
道斷心行處滅各對自門彰甚深稱。


三釋廣大義即十六門能顯本法與彼本法而作名
義謂由本法微妙甚深是故不能自廣自大依能入
門方能顯示自所入法廣大義故。


二巳說下顯示能說字相門二初結指二言我下釋
成二初牒屬字相二何故下徵釋因由。


二巳說下絓舒功德令廣門二初結指絓者展也二
言迴下釋成二初明迴向二初牒又示迴向二以何
下依義顯因由迴向三處即頌文中如法性字字各
當一真如即照之寂本覺即寂之照一心寂照雙流
又一心是所入本法如覺即能入門法謂欲令含識
依門入法故二如是下辨利益中而有三喻謂一塵
置地皆為厚載之功一水入海等同潤益之德小有
合空而無分量之別一多即入無礙融通論主本懷
所存于此。


三巳說下施於眾生普利門二初結指二釋成。


三激物流通分二初舉人法以總勸後約益損以別
[006-0109a]
勸前中二初舉人顯位勸喜大士釋師自指位居初
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故生歡喜然陳巳
所證能無矜衍乎以勗物生信不容隱匿故位前十
信根不定故喻若毛頭三賢巳去大乘位故名之為
角賢位之後有四加行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明得明
增印順無間功德顯現立以生名相好莊嚴復彰華
稱釋師既越故曰巳超得入此地巳經第一僧祇大
劫故言粗滿方當第二無數大劫次第進趣故云始
入楞伽經說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
得初歡喜地即其證也。


二如宜下按法覃功二初通稱本釋二初約人起行
二汝等下依行成德梵書伊字以喻三身不縱不橫
不並不別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如大涅槃具四勝德
二我從下別歎本文二初龍宮徧窺述目甞覽百億
經故二如是下寶𠕋具攝顯今攝造義無不備。


二有善下約益損以別勸三初示持毀二初受持德
廣亦二初舉捧誦二何況下況思惟二有善下謗毀
罪深二是故下勸修學三當願下啟誓願。


釋摩訶衍論記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