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146 一乘佛性究竟論-唐-法寶 (master)


No. 902
一乘佛性究竟論第三
沙門 法寶 述


一乘顯密章第六



梁攝論云。摩訶般若說乘有三義。一□義。二行義。三
果義。二空所顯三無性真如名性。由此性故。脩十度
十地名行。由脩此行。究竟證得常樂我淨四德名果。
又引中邊論。乘有五義。一出離為體。謂真如。二福慧
為因。能引出故。三眾生為攝。如根性攝。令至果故。四
無上菩提為果。究竟至此果故。五三惑為障。除此三
惑。四義成故。又云。乘有人法。有大乘人。有小乘人。法
有方便乘法。有正乘法。轉方便乘。脩治正乘。故名救
濟乘。又有二種。一了義一乘。二密意一乘。又有二種。
一為定性菩薩說一乘。二為不定性聲聞菩薩說一
乘准此論文。乘體以真如為性。為三煩惱覆故。凡夫
二乘不能得見。以福慧因。除其三惑。引真如出。究竟
證得大菩提果。此是正乘等。如其所求。為說餘乘。名
方便乘。此即佛乘是究竟。二乘為方便。又法花涅槃
等經云。方便說三乘。究竟說一乘。佛性論云。入聖道
巳。生究竟涅槃心。為破如是增上慢心。故說大乘法
花經等真實法教。准此等經論一乘為究竟。三乘為
方便。
[001-0490b]


問若爾何故。解深密經第二第四。皆云密意說一乘。
又攝論等。釋諸經一乘有八。云為不定性。諸佛說一
乘邪。答一乘有二。一密意一乘。二究竟一乘。有差別
故。深密攝論等。是密意一乘。法花等。是究竟一乘。今
釋二種一乘。更作二門分別。一述異。二引兩文對顯
一述異者。於中有九。一存三破二異。二說時前後異。
三說位不同異。四滅別道同異。五分同全同異。六有
會無會異。七合三開一異。八為𤯔勝劣異。九說義不
同異。存三破二異者。密意一乘三乘。皆有究竟涅槃。
因果俱別。同法界等。密說為一。如說羊鹿牛車。小大
不同。皆是實有。轅相等同。密說為一。亦如江河海等
大小不同流處各別同水等故密說為一究竟一乘
者。如前說。門外有羊鹿車。破前所說。云無二滅。究竟
同一牛車。亦如江河海水。流處各別。江河究竟。皆歸
於海。此破前說有二滅也。二說時前後異者。密意一
乘。起四十年前說。勝天王般若云。菩薩聞說一乘。即
便信受。又云。世尊說法。隨眾生根性。是故分別說有
三乘。其實一道。大集十輪經。第七頌云。我昔諸餘契
經說。乃至我為勸進彼眾生。故說一乘無第二。大集
經十六年說。會昔說一乘。故知不是法花一乘。又仁
王經云。一乘方便者。不於二相。通達眾生一切行故。
仁王即是三十年初月八說。華嚴二十三云。以法無
㝵智。知一乘究竟攝一乘無差別。以義無㝵智。知諸
乘無差別。以辭無㝵智。能說諸乘無差別。又五十云。
[001-0490c]
或有一世界。聞說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
智慧行有異。解脫無差別。猶如虗空性。無有若干相。
更有多經。略而不錄。究竟一乘。四十年後說。法花云。
此法花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准此經文。
故知不是前說一乘。三說位不同異者。密意一乘。說
如乳酪。如眾流位為一。究竟一乘。說至醍醐。皆歸海
位為一。涅槃第十云。如佛說者。我今始知差別之義。
無差別義。何以故。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未來之世。皆
當歸於大般涅槃。譬如眾流皆歸於海。云何性差別
佛言。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蘇。諸佛
世尊。猶如醍醐。乃至凡夫佛性。如雜血乳。四滅別道
同異者。密意一乘。說二乘位道等同。故名之為一。究
竟一乘。說二乘位。實無有滅。與佛不同。至佛果時。方
齊有滅。名之為一。五分同全同異者。密意一乘。人無
我同。非法無我。解脫身同。非法身同。滅分段生死同。
非變易生死。究竟一乘。二無我同。解脫法身同。滅二
種生死同。故名為一。六有會無會異者。密意一乘。不
會說二乘。為方便。究竟一乘。會說二滅。為方便。法花
云。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
槃。是亦非真滅。七合三開一異者。深密會昔合三乘
為一乘。一非三中之大乘。法花會昔開一為三乘。一
是三中之佛乘。八為人勝劣異者。密意一乘。為鈍根
說。究竟一乘。為利根說。梁攝論云。有諸菩薩。於大乘
根性巳定。無退異意。為此菩薩故說一乘。此同涅槃
[001-0491a]
經云。不為鈍根聲聞說一乘。為利根迦葉菩薩。說一
乘也。八種一乘為任持不定性菩薩。及引接不定性
聲聞。即是為鈍根菩薩及聲聞說。又法花云。為信解
堅固了達空法說。菩薩聲聞說二乘實無涅槃。堅固
即是不退之異名也。所為說人利鈍不同。故知乘異。
九說義不同異者。攝論一乘依十義說。法花一乘依
四義說。廣如下釋。說義不同。明知乘異。


二引文對顯者。先引密意一乘經論文。後引究竟一
乘經論文。密意一乘經論文者。一解深密經第二云。
乃至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乃至
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
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
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
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
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
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
或利根性。有情差別。准此經文。三乘同無性道故。名
之為一。或三乘唯用無性道故。名之為一。此是等二
時教。一乘乘說。第二時教後說故。又是會昔說故。此
之一乘。攝論不攝存三根時。說於一故。是密意也。第
四卷。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
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乃至如我。於聲聞
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
六處。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法界。同一
[001-0491b]
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性。准此經文。同一法界。名為
一乘。此亦是第二時教一乘。觀自在菩薩。舉昔為問。
故大般若云。若聲聞乘。若獨覺乘。若大乘無有別故。
此之一乘。事即存三。就理說一。故是密意。二依顯揚
論。六義說一乘。第二十云。問何故如來宣說一乘。答
有六因緣故。一即彼諸法。就無差別相故。此同法界。
二就無差別行相故。此就平等智。說前是無我及法
無我平等故。四解脫平等故。五能變化住故。六行究
竟故。此六之是存其二滅。說差別位。為一乘也。三唐
攝論云。論曰。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
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准此問意。明佛不
共功德。有此問故。問異時說同一乘□頌。答為引攝
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法無我
解脫等故。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無性釋論
云。依此密意。佛說一乘。二頌顯示。為引攝一類者。了
知不定種性聲聞。趣彼解脫。方便引攝。令依大乘。而
般涅槃。故說一乘。及任持所餘者。為欲任持其餘。不
定種性菩薩。恐於大乘。精進退壞。故說任持令住。勿
彼菩薩依聲聞乘。而般涅槃。法等故者。法謂真如。諸
聲聞等乘。雖差別。同趣真如。所趣真如。無有差別。故
說一乘。無我等者。補特伽羅。無我同故。若實有異。補
特伽羅。可有乘別。此是聲聞。此是菩薩。既無實異補
特伽羅。故說一乘。解脫等故者。謂彼三乘。於煩惱障。
解脫無異。如世尊言。解脫解脫。無有差別。由此意趣
[001-0491c]
故說一乘。性不同故。謂諸聲聞。不定種性。有差別故。
謂迴向菩提。聲聞身中。具有聲聞種性。及佛種性。由
此道理。故一乘□得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樂。一
者。謂佛於一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言彼即是我。我
即是彼。由是因緣。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第
一意樂。二者。世尊法華會上。與諸聲聞舍利子。等授
佛記。為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此亦
異時說同。非遮二滅。答不共功德問故。不說當也。若
謂但意樂同。不當成者。舍利弗是退菩提聲聞。豈不
成佛。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得授記別故。佛
一言含二種益。謂諸聲聞。攝得同佛自體意樂。及諸
菩薩。得授記別。由此道理。故說一乘。雖引後經。義同
前說。不違教時。言化故者。如世尊言。汝等苾蒭。我憶
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而般涅槃。云何巳成佛。復
依聲聞。而般涅槃。是故此中有別意趣。謂為調伏聲
聞種性。所化有情。自化其身。同彼乘類。現般涅槃。由
此義故。若聲聞乘。若獨覺乘。即是大乘。故成一乘。究
竟故者。依究竟理。故說一乘。非無歸別。由過此外。無
別勝乘。唯此一乘。㝡為勝故。佛說一乘。唯此論文。大
乘得至究竟㝡勝名一。二乘不至究竟。而滅劣故非
一不同法華二乘。皆同佛乘。究竟名一。八種一乘。並
不同法華。遮二乘滅。故知不是法華一乘。此八一乘。
不攝深密經同一道。及顯揚第二。無差別行相。及同
時說二乘出生。菩提心經。及大威德陀羅尼經等。皆
[001-0492a]
是存二滅。教義同此釋。


究竟一乘經論文者。勝鬘經云。二乘入一乘。一乘即
大乘。法華經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
三。除佛方便說。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又云。
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又云。初以三乘。引道眾生。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歸
一道。一道者。大乘也。諸佛菩薩。為眾生故。分之為三。
法華論云。與授記者。有六種。應知。一者未聞令聞。二
者說。三者依何等義。四者令住。五者依法。六者遮釋。
第六云遮者。如經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
況有三。無二者。無二乘所得涅槃。唯佛如來。證大菩
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般涅槃。非諸聲聞辟支
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一佛乘者。依四義說。應
知。准此論文。所說四義。即是開示悟入。四種義也。釋
第三依義中云。一大事者。依四義。應知。何者為四。一
者無上義。唯除如來一切智智。更無餘事。如經欲開
佛知見。令知得清淨故。出現於世。准此論文。即是欲
令一切聲聞。自知當證大菩提也。非唯不定。此法華
經。是未聞令聞故。即是第一記也。廣如論釋。二者同
義。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如經欲示佛之知
見故。出現於世。准此論文。說聲聞𤯔。當證法身也。二
乘時不名法身。三者不知義。以此一切聲聞辟支佛
等。不知彼真實處故。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唯一
佛乘故。如經欲令眾生。悟佛知見。出現於世。此如信解
[001-0492b]
品。長者自知將死不久。窮子掌財。窮子不知財是巳
有。喻將涅槃。說餘大乘云。二乘實滅。聲聞𤯔等。不知
大乘諸佛功德。自當證得。亦如信化城實有。不知寶
所。知真實處者。如信解品。長者臨死。付窮子財。窮子
自知財是巳有。喻佛臨般涅槃。說法華經云。二乘無
滅。聲聞自知當得成佛。亦如滅化。知其寶所。為真實
處。四者為證不退轉地示現。欲與無量智業故。如經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又復入者。令得聲
聞果者。入大乘故。此同勝鬘經云。二乘入一乘。一乘
即大乘也。法華經以四義說一乘。攝論等八義說一
乘。義既不同。如何是一。故知攝論不會法華。若謂攝
論釋諸經一乘盡者。何故不攝深密一道一乘。顯揚
第二無差別行相一乘。若謂攝者。八中何攝。攝論等
中。尚不釋異時說同。一乘義盡。如何即令釋同時說
一一乘。雖法華經不分明說。不度變易生死。度分段
死。與楞伽不同。然同時說一。是究竟故。是真了義。


問若爾與聲聞授記。即是了義。何故十法經等。說與
聲聞授記。為密意邪。答法華論云。彼聲聞等。為實成
佛。故與授記。為不成佛。與授記邪。若實成佛者。菩薩
何故。於無量劫。脩集無量種種功德。若不成者。云何
虗妄。與之授記。彼聲聞等。得授記者。得決定心。非成
就法性故。如來依彼三種平等。說一乘法故。以如來
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足
脩行功德故。是故菩薩功德具足。聲聞𤯔功德未具
[001-0492c]
足。准此論文。得決定心。信定成佛也。功德未具。同菩
薩記。名為密意。非不當得功德具足。大般若三百三
云。佛言善現菩薩。未入正性離生。不應授彼大菩提
記。乃至佛言善現菩薩。未授大菩提記。法爾不應記
說名字。准此經文。與聲聞記。名密意也。又法華經。第
四云。新發意菩薩。咸作是言。我等尚不見諸大菩薩。
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又十法經
下文云。以佛性故。與聲聞授記。法華論云。決定聲聞
菩薩記者。即是以有佛性因也。以未有必定持。圓滿
持故。雖得近於發心。無二種持。及未見理與一切眾
生無別。而別記故。名為密意。又指化土故。記應化聲
聞故。皆是密意。如羅侯羅。巳得羅漢記。當來世為佛
長子等。然十法經。佛性因記。如不輕品。必成佛也。楞
伽亦准此釋。又十法經下文云。若不信入無餘界。聲
聞成佛。過桃一切眾生眼罪。准此豈欲說聲聞不成
佛邪。


佛性同異章第七



梁攝論。略說法界。有五義。一性義。以二無我為性。一
切眾生。不過此性。釋曰。法界在眾生。為眾生性在佛。
為佛性在眾生時。雖名眾生性。望此眾生。究竟當成
佛。故究竟是佛性。故眾生時。亦名有佛性。二因義。一
切聖𤯔。四念處等法。緣此生長故。釋曰。從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乃至佛果。皆因法界。而得有也。三藏義者。
一切虗妄法所隱䨱。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釋曰。凡
[001-0493a]
夫二乘。為無明住地等。隱覆法界。障其真見。不能緣
也。四真實義。過世間法。世間法或自然壞。或由對治
壞。離此二壞故。釋曰。無漏有剎那壞。無對治壞。有漏
法有剎那壞。及對治壞。法界無也。五甚深義。若與此
相應。自性成淨善。若不相應。自性成𣫘。故曰法界。有
甚深恒沙萬德。與佛菩薩。為其本性義甚深故。若與
相應。自性離妄。成無漏善。顯出法界。若不相應。自性
是妄成染故。隱䨱法界。若依寶性。有十義。廣如彼釋
詳諸經論。明其佛性。小乘經中。佛未說也。大乘經中。
說有佛性。然說理性。密說當成。多取法界五義。以為
本性。如種子中述。如佛性論。應得因。亦名三種佛性。
即是法界。因義。性義。善戒經。陰界六入。中有法性。是
藏義。法性為菩薩性。是性義。亦名種子。是因義。瑜伽
地持。亦准此釋。雖少有異。同一文故。大般若。福德智
慧。因法性起。是因義。瑜伽論。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出
世法。亦是因義。楞伽勝鬘經。如來藏是藏義。如來藏
善不善因。是因義。如來藏經。萎花䨱化佛等喻。是藏
義。如來德相。是甚深義。華嚴經。無相無㝵智等。是甚
深義。說能生客性。是因義。名為佛性。是性義。起信論。
義有三種。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體大是性義。相大
甚深義。用大是因義。涅槃經。第一義空名佛性。是性
義。一切諸佛。阿耨菩提中道種子。是因義。聲聞緣覺。
唯見於空。不見不空。是藏義。說佛性常。是真實義。名
為智惠。是甚深義。五義雖殊。皆是本性。總即皆名本
[001-0493b]
性。別即五義不同。性略有三種。一體義。二決定必得
菩提之義。三因中說果義。體有二種。一理。二事。理體
即是法界。有三種性。自性住性。即三乘無別。二引出
性。三乘明昧不同。三至究竟果。一切眾生。悉皆同也。
事體即是三十二相。十力等也。決定必得有二種。一
理。二事。由有理故。決定必得常來佛也。由有心故。脩
習事性。成堪任持。決定必得當來佛也。因中說果有
二。一理。二事。理因性者。一切眾生。皆有應得因也。事
因性者。謂未得阿耨菩提。善不善等。遇種種緣。脩習
三乘相應善等。佛及二乘。皆有理事二性。理三乘性。
一切眾生。皆自性住佛性。皆自性住聲聞獨覺性。若
事性。即眾生有無不同。


問若爾三十餘年。猶說二乘實滅。成道十[夫@十/果]。即說如
來藏性。寧以三乘五性。先說為權。佛性一乘。後說為
實。答諸經論中。所明佛性。說理無別。當成有異。就緣
因說。即有不同。就正因說。即無差別。皆由佛性。當得
成佛。分別部說。離陰而有。即是虗空。薩婆多等。本無
今有。有巳還無。二說雖殊。並非佛教。莊嚴論說。有大
乘因。當得成佛。喻伽論說。無畢竟障。得大菩提。淨名
經云。有身煩惱。為如來種。二乘聖道。即非佛因。此說
因緣也。如來藏經說。性功德為如來藏。佛性論說。二
空真如。為應得因。此說正因本性。法華經說。一切萬
行。以為一乘。未說闡提悉當成佛。此是緣因遠果也。
楞伽經說。五性皆成。菩薩闡提。名為畢竟。此於前五
[001-0493c]
性。說菩薩種性。不說無性。須真天子所問經中。雖說
一切皆當得佛。無簡持故。非為決定涅槃說。唯除非
情。皆名佛性。凡是有心。當得菩提。分明簡持。唯在涅
槃。故說佛性。後為了義故。涅槃經云。若得聞涅槃經。
則見佛性。喻如天雷見象牙花。又云譬如眾流皆歸
于海。一切契經。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何以
故。究竟善說有佛性故。依涅槃經。佛性略作四門分
別。一出體。二得名。三辨相。四明見。一出體者。有二種。
一理。二事。又各分二。謂因性果性。理因性者。二十七
答師子吼菩薩問云。佛性者。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
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此出佛性體也。從
初發心。乃至阿耨菩提。皆因第一義空。方得有故。佛
根本因。即是第一義空。因取果名。名為佛性。故師子
吼菩薩問云。以何義故。名為佛性。佛答云。一切諸佛。
阿耨菩提中道種子。名為佛性。又云。譬如胡苽。雖非
熱病。能與熱病。作因緣故。又云。一切眾生。不退佛性。
故名之為有。以當有故。決定得故。定當見故。名一切
眾生。悉有佛性。准此故知。第一義空。名為佛性。從當
果立。雖唯除非情。皆名佛性。根本理為因故。若無理
性。即無行果。故先答理性。後說餘性。第一義空。即是
解深密經勝義諦。勝鬘。楞伽經等如來藏。無上依經
如來界。菩薩善戒經本性。瑜伽論真如所緣緣種子。
佛性論應得因。寶性論自性清淨。起信論內淨熏習。
唐攝論佛法界也。此等經論。名雖有異。義無別也。第
[001-0494a]
一義空。名為智慧者。同密嚴經。如來清淨藏。亦名無
垢智。華嚴經無相智。無礙智。具足在於眾生身中。如
來藏經。如來德相。起信論云。真如自體相者。乃至從
本巳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
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乃至具恒沙佛法等。此第一
義空。與法身為正因。亦與報身為緣因。若體生相。亦
與報身為正因。報身本體。是第一義空故。二事因性
有二。一正因。二緣因。二十八師子吼云。如佛所說。有
二種因。正因緣因。眾生佛性。為是何因。善男子。眾生
佛性。亦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者謂眾生。緣
因者謂六波羅密。此說報佛正因也。又云如世人言。
有乳有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名有乳有酪。佛性亦爾。
有眾生佛性。以當見故。准此等文。眾生如乳為酪。正
因六度。如煖為酪。緣因或說中道。觀智。以為佛性。或
說善五陰。以為佛性。或說無明結等。以為佛性。若具
說一切因性。如三十六云。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
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菩提。
一切善不善無記法。悉名佛性。如來或時。因中說果。
此與報佛為緣正二因。亦與法為佛為了因。亦證得
緣因也。理果性者。謂法身涅槃。事果性者。謂阿耨菩
提。若合說一切佛性者。三十七云。為非佛性。說於佛
性。非佛性者。謂一切墻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
無情之物。是名佛性。准此經文。翻覆簡持。非少分也。
亦非唯理。有情五陰。不被簡故。二得名者。理因性。准
[001-0494b]
二十七。釋名唯有財釋。一切諸佛。阿耨菩提中道種
子。名佛性故。辟如胡苽。名為熱病。能與熱病。作因緣
故。十二因緣。亦復如是。舉事取理也。如大般若云。如
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入中。華嚴經云。無眾生身。如
來智惠。不具足者。准此等文。亦得說眾生身中。第一
義空。從其諸佛。名佛智佛性也。理果性。有二釋。若望
報佛。屬主釋也。報佛之性故。若望法身。持業釋也。佛
即性故。事因性。唯有一釋。謂有財釋。因中說果。全取
果名。故不可說。佛在其果。性在其因。佛性喻乳名酪
性。泥名瓶性。既乳中無酪性。泥中無瓶性。故知佛之
與性。在因未有。又佛之與性。俱未來有。故知佛之與
性。眾生未有。因中說果。名為佛性。因有果故。名有佛
性。又佛之與性。俱非有如虗空。非無如兔角。故知一
切眾生。有果性故。名有佛性。三辨相者。二十八云。如
種滅巳。牙即得生。而是牙性。非內非外。乃至花菓。亦
復如是。從緣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成就。
具足無量功德。佛性亦爾。悉是無量功德之所成就。
又三十五云。眾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
有。非如虗空。何以故。世間虗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
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故雖有。非如虗空。佛性雖無。
不同兔角。何以故。龜毛兔角。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
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雖無。不同兔角。是佛性非有
非無。亦有亦無。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諸眾生。不斷
不滅。猶如燈焰。乃至得阿耨菩提。是故有。云何名無。
[001-0494c]
一切眾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性常樂我淨。是故名無。
有無合故。即是中道。乃至如有問言是種子中。有果
無邪。應定答言。亦有亦無。何以故。離子之外。不能生
果。是故名有。子未生牙。是故名無。以是義故。亦有亦
無。何以故。時節有異。其體是一。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若言眾生中。別有佛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眾生即
佛性。佛性即眾生。直以時異。有淨不淨。此與瑜伽五
十二同論云。無有別法。名為種子。又三十六云。佛性
非有。如虗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虗空常故。兔角無
故。是故得說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虗空。如
是說者。不謗三寶。准此佛性有相無相。故知一切眾
生。有當果性。名有佛性。理事二因。皆以有果性故。名
為佛性。四述見者。有三。一述所見性。二述能見人。三
述用何眼見。述所見性者。三十五云。十住菩薩。得首
楞嚴三昧。三千法門。是故了了自知。當得阿耨菩提。
不見一切眾生。定得阿耨菩提。是故我說十住菩薩。
少見佛性。准此經文。理事二因。定得果義。名為佛性。
如善戒經說。初發心決定。必得阿耨菩提。名菩薩性。
若唯是理。十住菩薩。豈不知一切眾生。有理性邪。又
云後身菩薩。佛性六事。一常。二淨。三真。四實。五善。六
少見。九住。菩薩有六事。除少見加可見。八住巳下至
六住。五事除常少見。加可見。五住巳下。五事除常少
見善。加可見善不善。若見真如。名見佛性。九住巳下。
何不名少見。但名可見。又二十七云。佛性者。所謂十
[001-0495a]
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一切眾生。悉有三種。破煩
惱故。然後得見。一闡提等。破一闡提。然後得十力四
無所畏。大悲三念處。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准此一切眾生。有果性也。亦是見果性也。
更有多文。略而不述。二見𤯔者。二十八云。復有眼見。
謂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復有聞見。一切眾
生。乃至九住菩薩。聞見佛性。菩薩若聞一切眾生。悉
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聞見。准此是聞見。定得之義。
名見佛性。故知唯上二𤯔。能見定得阿耨菩提用。故
名眼見佛性。九住巳下。信一切眾生。定當得果。故名
聞見佛性。三用何眼見者。二十七云。善男子。如汝所
言。十住菩薩。以何眼見故。雖見佛性。而不了了。諸佛
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得明了。善男子。十住菩
薩。慧眼見故。不得明了。諸佛世尊。佛眼見故。故得明
了。准上見性。五眼之中。唯用二眼。餘三不能見佛性
也。既所見性。唯是定得果之義。能見人唯佛。十住菩
薩眼。唯慧佛二眼。凡夫不知定得果義。非是佛及十
住菩薩。又無慧佛二眼。故知不能眼見佛性。聞見佛
性。義即無違。故經云。九住巳下。一切眾生。聞見佛性。
若聞說眾生悉有佛性。不生信心。不名聞見。不信定
當得故。若見性體故。名見佛性。說見理等。名見佛性。
義即無違。如說眼見瓶衣。此見所依。非實見也。


問真如若是佛體。故名佛性。無情真如。亦是佛體。若
佛因故。名佛性者。無情真如。亦是佛因。若以是性功
[001-0495b]
德。故名佛性。無情真如。亦有性功德因。何有情名有
佛性。無情不名有佛性邪。答若真俗翻覆相攝。即一
法中。有一切法。如一切法中。有一法。如如無二故。若
攝真從俗。即色如。非色如。眾生如。彌勒如。有情如。無
情如。不同。若攝俗從真。即色非色無異。情非情無異。
若就如辨法。一切法中。有一切法如。故一切法中。有
一切法。似因陀羅網。若以此言之。即情無情。皆名有
佛性。若以有佛真體。有佛理因。故名有佛性。情與非
情。亦無有別。涅槃經。就別別有情。各各當果。說其因
體。有當果性。名有佛性。故是有情。非無情也。真如是
一。所望不同。得名有異。若望十方。諸佛報身名佛性。
屬主釋也。法身名佛性。持業釋也。若望一切眾生名
佛性。有財釋也。因取果名故。若望無情。非佛性也。無
當果故。若望有情無情一切法。皆得名真如法界。法
性實際。若事佛性。無情非佛性。有情因中說果。一切
眾生。舉體是佛性。故經云。未得阿耨菩提。一切善不
善無記法。盡名佛性。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
是名如來隨自意語。或者妄解隨自意語。謂一分眾
生。實無佛性。說有佛性。名隨自意語。今詳上下經意
隨自意語。說佛性者。一切眾生。未有當果性。唯佛意
知有當果性。名隨自意語。如說泥為瓶。說乳為酪等。
非如說水為酪。說縷為瓶。名隨自意語。經云。說十住
菩薩。少見佛性。是隨他意語。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是隨自意語故。又云。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
[001-0495c]
是名如來隨自意語故。


問理有何力能有者。定當成佛。答佛性論第二云。此
清淨事能有二。一於生死苦中。能生厭離。二於涅槃。
欲求願樂。若無清淨之性。如是二事。即不得成。又唐
攝論云。又佛法界。普為一切作證得因。令諸菩薩悲
願纏心。勤求佛果。又寶性論第二云。以彼實有清淨
性故。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心。又起信論云。真
如熏習。義有二種。乃至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
苦。樂求涅槃。涅槃經三十二云。汝言眾生悉有佛性。
得無上菩提。如慈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緣力
故。得無上菩提。若言不須脩聖道者。是義不然。又三
十六云。一闡提人。煩惱因緣。現在之世。能斷善根。佛
性力因緣故。未來還生善根。准此等文。其理佛性。如
水清珠。能清濁水。水若常動。雖珠有力。水不得清。眾
生亦爾。雖有理性。能生善法。妄心常動。無漏不生。若
制之一處。無事不辨。又水性清。動即常濁。止即自清。
眾生亦爾。本性清淨。若妄心恒動。即生死輪迴。若妄
心不動。即寂滅涅槃。准此教理。若有理性。定當成佛。
既信一切眾生。平等悉有理性。豈得執一分眾生不
成佛邪。


一乘佛性究竟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