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43 成唯識論俗詮-明-明昱俗 (master)



成唯識論俗詮卷第二
天親菩薩造頌
護法等菩薩造論
唐三藏法師玄契奉 詔譯
明西蜀沙門 明昱 俗詮


【前餘乘法執中。正釋所執分三。一色法。二不相應
行法。三無為法。二中分三。一牒執總破。二依執別
破。三舉執結餘。二又分六。一得非得。二眾同分。三
命根。四二無心定。無想異熟。首卷釋竟。此中第五
三有為分五。一問答總破。】


「復如何知諸有為相色心之體即色心故。」


【復如何下。論主問。契經下。餘乘引經答。如契經說
者。說一切有部云。三有為相。別有實體等。言三有
為者。謂生住滅。三法無常。有轉變義。故名有為。此
經下。總破。言第六聲者。按開蒙引八轉聲中。第六
名屬聲。如奴屬主。故名屬聲。奴主各別。表異體故。
今言非第六聲者。以色心體。即生等體。不同屬聲。
奴主體異。若據因明中數。異品名第六聲。以有法
為第一聲。宗為第二聲。因為第三聲。喻為第四聲。
同品為第五聲。異品為第六聲。以彼異品。異於同
品。是各別義。不同生等。即色心故。故云非第六聲
[002-0535a]
也。
△一問答總破竟。下別破能所。】


「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又住異滅用不應俱。」


【能相即生等。所相即色心。堅濕煖動。四大性也。地
水火風。四大相也。堅等地等性相不異。生等有為。
豈異色心。有為無為。相待有故。無為一法。能所雙
非。豈有所相。異於無為。意顯有為。不異所相耳。又
生等下。破能相體俱有也。若彼餘乘執三有為。三
體俱有。不必色心為三法體。破云。應一切時。齊興
作用。言俱有者。謂生體有住滅。住體有生滅。滅體
有生住。三法同體。故名俱有。言作用者。生住滅法。
俱有作用。各不相順。故以齊興總破。廣百論云。法
體生時。住滅未有。至住滅位。生相巳無。而言體同。
極為迷謬。若相違下。以生住二法。與滅相違。破彼
所執體俱有義。先以生異滅破。謂若生滅是相違
法。不能齊興。則用如此。體亦應然。何執一體俱有
生滅。次以住異滅破。謂若住滅。作用各異。亦不應
俱。何執體同。故云。又住異於滅。用亦不應俱。】


「能相所相體俱本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


【此破能所體俱有也。若謂有為能相。必離色心所
相實有。故執能所二法。體俱本有。則體本有。用亦
應然。何以故。有色心體。有有為用。有有為體。有生
滅用。以體與用。無別性故何不頓興。若謂下。破轉
計因緣生生等也。若待因緣。是因緣生。何執離心
別有實體。故復破云。又執生等。離心實有。便為無
[002-0535b]
用。若謂所相色心恒有。生等有時而合。遮前頓興
之難。則無為法。亦是恒有。亦生等合。設許無為亦
生等合。彼此異因。不可得故。以無為法。無生滅故。


△二別破能所竟。下三三世難破。】


「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故彼所執進退非理。」


【先破二世皆屬滅義。過去巳滅。未來未生。二世同
無。無即滅也。論主破意。謂生住且置。又如去來滅
法。巳滅非常。未來非現。體如空華。何執離心有實
自性。生名為有下。次以三世。難破彼執生滅體俱
本有也。若謂生滅俱同體者。生既名有。寧同巳滅
之未來。滅既名無。應非巳生之現在。若許滅同巳
生之非無。應許生同巳滅之非有。故執同體。便違
三世。又滅下。復破住法。進與滅同。退與生異。俱非
理也。
△三三世難破竟。下四正明假立。】


「然有為法因緣力故後一是無故在過去。」


【結顯正義唯假立名。本無下。釋成假立四名。前三
下。復合四法為二世。意顯諸法皆是無常。隨世遷
流。剎那假立。
△四正明假立竟。下五問答明表。】


「如何無法與有為相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如何下。餘乘問。與。共也。謂滅是無法。何共現在有
為法相。表此下。論主答。謂過去滅法。表此現在生
住異法。後定是無。為有為相。有何過失。生表下。釋
成表義。復結顯表義不同。此依下。結前假立唯一
剎那。起後一期亦得假立。一期者。一生果報始終
[002-0535c]
也。初有下。釋一期假立四相。初有者。初生時也。後
無者。命終時也。相似相續者。謂既生巳。而後漸長。
長而後壯。壯而後老。容雖轉變。體相相似。總此長
時。通名為住。於此住中。相續轉變。復名為異。或但
名住。以攝異名。是故下。結成假立。顯非實有。
△五
問答明表竟。通上五三有為竟。下六名句文身分
二。一問答廣破。】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此足能詮何用名等。」


【復如何下。論主問。契經下。餘乘引經答。瑜伽云。云
何名身。謂依諸法自性自相隨起言說。是謂名身。
如言眼耳。各別詮故。云何句身。謂即依彼諸法自
性。建立染淨功德過失。是謂句身。如言眼能見色。
耳能聞聲。義差別故。云何文身。謂即名句二所依
止。所有字身。是謂文身。又於所知所詮事中。略想
是文。唯了音韻。不能了達自性差別。中想是名。了
達自性。及了音韻。廣想是句。音韻自性。及與差別。
皆悉了達。佛所得者。離名句相。離文字相。故名希
有。餘乘所計。異色心外。實有名句文身。故引經為
證。此經下。論主總破。謂此經中。唯說佛得希有名
句文身。不說離心別有實體。為證不成。若名下。謂
此名等。為離聲有。為依聲生。若離聲有。應如色等。
非實能詮。以離音聲。無能詮義。若依聲生。聲有音
韻。足成能詮。何用別執名等實有。為能詮耶。】


「若謂聲上音韻屈曲執能詮異語天愛非餘。」
[002-0536a]


【若謂下。以色處例破聲處也。若謂依聲所生音韻
屈曲。即名句文。然而離聲。別有實體者。則汝所見
色上形量屈曲。應離色處亦有實體。然離色處。無
屈曲故。又若謂下。破彼轉計。復難聲不能生名等
也。謂前執音韻屈曲。不成離聲實有。彼即知音韻
屈曲。如絃管聲。非實能詮。意在轉計依聲實有名
等。有能詮用。故又破云。此語音聲。既如絃管。不生
名等。何執依聲。能生名等。又誰說彼定不能詮者。
餘乘執辯。彼字。即聲字。意許聲生名等為能詮。聲
若下。論主牒破。若許聲作能詮。風鈴等聲。應有詮
用。不爾。此語音聲。如風鈴等。何執依聲。能生名等。
若唯下。論主方便顯理。兼責執情。謂迷執語聲生
名等。不悟唯語即能詮。何理下。餘乘詰。謂將何理。
知語能詮者。彼執名句文為能詮故也。由彼不悟
語及名等。如錦繡之背面。但左右不同耳。寧知異
語有能詮者。意取他界為證。決不許言語為能詮。
語不異下。論主釋。人天共了者。謂人與天。共聽語
言。曉了諸義。天愛非餘者。或有天中不用語為能
詮。如光音天。叶持圓光。成就教體是也。
△一問答
廣破竟。下二正明假立。】


「然依語聲分位差別妙香味等假立三故。」


【結顯正義。唯假建立。非實有體。分位差別者。即語
聲中。高低清濁。縱奪抑揚。一名多名。短句長句。依
此分位假立三種。自性者。形名自體也。差別者。多
[002-0536b]
名各別也。單名為名。多名為句。文即是字。為名句
二法之所依。文者彰義。彰表二故。設問云。三既假
立。體即是聲。何謂此三。各別有體。答云。此三與聲。
不即不離。三從聲有。故不離。假實各別。故不即。以
聲塵是實有。名等假立故。由此下。明假實各別。清
涼云。法無礙解。緣假名等。詞無礙解。緣實聲等。雖
二自性互不相離。法對所詮。故緣名等。詞多對機。
故但緣聲。耳聞聲巳意了義故。以其所對不同。說
二有異。非體有異。體即聲也。聲與名等蘊處界攝
者。色蘊聲處聲界。唯屬於聲。聲是色法故。行蘊法
處法界。屬名句文。不相應行中。有名等故。且依下。
結成彼此皆假立義。謂且依此土。依聲假立名句
文身。非謂一切界土。亦依聲立。設問云。餘界土中。
依何假立。答云。諸餘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
立名句文身。以彼見聞覺知光明香味。能了義故。


△二正明假立竟。通上二依執別破竟。下三舉執
結餘。】


「有執隨眠異心心所准前理趣皆應遮止。」


【有執下。舉彼執詞。隨眠。即貪等染心所。隨是俱生
義。眠是種子義。彼執貪等種子。異心心所。是不相
應行。破云。彼執非理。若執隨眠是貪等種。如從種
起貪等現行。定與染心相應。豈得名為不相應耶。
執別下。總結餘行也。有餘不相應行者。即後未破
十種。謂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
[002-0536c]
不和合性。准前理趣者。謂前以理巳破十四種。謂
得。非得。同分。命根。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生。住異。
滅。名身。句身。文身。皆應遮止者。亦如前理。破後十
也。
△三舉執結餘竟。通上二不相應行竟。下三無
為法分三。一總破。】


「諸無為法離色心等由彼彼用證知是有。」


【牒前科總標總破。且定有法。略有三種者。將破無
為。先舉有為為例。故標三種。現所知法。如色心者。
心是能緣。色是所緣。現在所知。是有為義。現受用
法。如瓶衣者。瓶可受物。衣可覆身。現在受用。是有
為義。如是二法。世共知有。不待因成者。結上所知
受用二法。世人共知。不待立量。然後可曉。故云不
待因成也。有作用法。如眼耳者。謂由眼等五根。發
識緣於五塵。由彼彼根。各各發識。因發識用。比量
知有五勝義根。不同前二。不待因成。此即現在有
作用法。亦是有為義。】


「無為非世共知定有離色心等實無為性。」


【正破無為非實有也。謂汝執無為。非上二法。世共
知有。世不共知。而執有者。與世相違。又執無為。非
如眼等。有作用故。設有作用。應是無常。既是無常。
違自常宗。故不可執無為實有。然諸下。結顯無為
不實。所知性者。謂從聞說無為名。領納心中有無
為性。所顯性者。色心有為。因果義盡。或緣闕時。無
有為用。顯是無為。此所知性。及所顯性。如色心等。
[002-0537a]
皆是無常。故不可執離心實有。
△一總破竟。下二
別破。】


「又虗空等為一為多執彼體一理應爾故。」


【又虗空等為一為多者。先以一多總問。然後別破。
謂虗空等諸無為法。各為一體耶。各為多體耶。若
體下。先破虗空一體。謂若體一。一體虗空必許法
合。能合諸法。既有多體。所合虗空。體亦應多。何執
體一。故云一所合處。餘不合故。不爾。諸法應互相
遍者。謂一體虗空。若定能與一切法合。應一切法。
各各互遍如虗空體。法若不遍。則此分寸之物。豈
合遍界虗空。若謂下。破彼轉計。虗空不與法合。以
能容受。故名虗空。若不合法。如餘無為。何名虗空。
故又問云。色等中有虗空不。有應相雜。雜則不分。
何名空色。無應不遍。何名虗空遍一切處。次破擇
滅。及非擇滅。各唯一體。結法。是思惑。有八十一品。
分屬九部。部即地也。若此擇滅。唯是一體。斷一品
時。應得餘品。何則。體唯一故。非擇滅者。謂即諸法。
性本清淨。不由擇力。其體自淨。或謂諸法。緣闕不
生。顯諸法體。是無生義。若執體一。一法緣闕不生。
應得餘法非擇滅性。故復結云。執彼體一。理應爾
故。】


「若體是多便有品類應如兔角非異心等有。」


【總破無為各多體也。若諸無為。各有多體。便有品
類。應如色等。既如色等。應是有為。無實常義。何執
[002-0537b]
無為。是實常有。虗空又應非遍容受者。單破虗空
多體也。空體若多。多空多法。各受各容。何名虗空。
能遍容受。以一容多。名為遍故。餘部所執者。以彼
小乘。唯許前三。今舉餘部。或有所執後三種者。謂
不動滅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准前應破者。
謂或執後三。准同前破。又諸下。執諸無為離心實
有。不從因生。既不從因。亦無有果。應如兔角。以說
兔角。無因果故。何執離心。有實常體。
△二別破竟。
下三引經正義。】


「然契經說有虗空等無有變易假說為常。」


【然契經下。引經標數。謂曾聞下。釋上依識變現義。
謂從聞說六無為名。心上即變六無為相。從此聞
變數數熏習。串習力久。明記不忘。凡遇能變心等
生時。變似六種無為相現。此所現下。釋上假立常
名。謂從識變六無為相。自前聞說。及後現時。乃至
中間數數變現。其相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無為。有
實常義。非是離心。實有自體。】


「二依法性假施設有故諸無為非定實有。」


【釋依法性假有義。謂人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
非者。以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也。心言路絕者。諸法
自性。心識不到。言說不及。與一切法。非一異者。性
相各別故非一。即性即相故非異。意顯真如。是諸
法相真實理性。故名法性。離諸下。別釋虗空等五
無為。皆假立義。謂真如體。廓然無際。容受無礙。假
[002-0537c]
名虗空。擇是簡擇。滅是斷滅。謂諸聖者。知真如性。
被諸障染。覆令不顯。以無漏智。擇滅諸惑。惑障究
竟。能斷本智。即證真如。與真如體。平等會合。假立
擇滅。又真如體。即諸法性。本自清淨。不由擇力。斷
滅所顯。或於諸法。緣闕不生。顯此真如。是無生義。
是故假立。非擇滅名。又第四禪。離前三定。出於三
災八患。無喜樂等。動搖身心。所顯真如。此從能顯
得名。假立不動。又無所有處。想受不行。即此假立。
名想受滅。故此五種。依真假立。真如下。復明真如
亦假施設多種名義。謂真如義。離假離實。非有。非
空。戲論遠離。絕諸對待。何以名言。詮斯妙義。但為
遮執。假立諸名。為遮撥無諸法性者。假說為有。為
遮執有諸法性者。假名為空。言虗幻者。虗即徧計。
幻即依他。勿許有情。說虗說幻。故說真如。是圓成
實。諸法真理。實非倒妄。即於此理。假名真如。不同
下。結破餘乘。妄執離心。諸無為法。定非實有。故諸
無為。但可假立。
△三無為法竟。通上二問餘乘竟。
下三總破前執。】


「外道餘乘所執諸法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結破外道餘乘。計心外法。是彼一偏所取。非實有
性。謂汝以心緣山河等。執為心外別實有境。何不
緣彼境時。即悟彼境是能取之心耶。意在指點心
外無法。唯有能緣之心耳。如緣下。復破能緣之心。
謂汝能緣此覺諸心心所。是依他起。亦如幻事。非
[002-0538a]
真實有。況計心外實有境耶。意在能所雙非。顯唯
識義。為遣下。復破執有唯識理者。謂唯識之義。數
量遠離。心言永絕。遣執假說。但是遮詞。因緣所生。
俱如幻事。若執實有。不揀內外。皆名法執。
△三總
破前執竟。下四總舉通執分二。一標數。】


「然諸法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一標數竟。下二正釋分三。一俱生法執。】


「俱生法執無始時來勝法空觀方能除滅。」


【此中俱生。及下分別法執。與前我執文同。但於執
我執法。生空法空之別耳。故不重釋。
△一俱生法
執竟。下二分別法執。】


「分別法執亦由現在法空真如即能除滅。」


【△二分別法執竟。下三總結內外。】


「如是所說一切法執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內法外法。亦與我執中結詞同。前引宗鏡以我法
同釋。故不重解。然似下。釋上諸法從緣生者。是依
他起。有故如幻。所執實法。是徧計性。定非實有。故
世尊下。引聖言證。使知諸法。唯識所現。勿執心外
別實有也。
△三總結內外竟。通上二別問法執竟。
下三總結我法。】


「如是外道餘乘所執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


【通結我法非離心有。復立比量例明。外色等者。即
彼所執心外法也。實有體者。即從緣生依他起也。
對彼妄執。說依他實。對圓成實。說如幻事。言彼聚
[002-0538b]
者。凡一有情。必有八識。五十一心所共聚。故曰心
聚。謂彼人心聚。雖是實有。而非此人親所緣緣。況
離心外。無別實體。為所緣耶。立量云。他人心聚是
有法。非自識聚親所緣為宗。因云他聚攝故。同喻
如非所緣。心是能緣。非所緣故。同聚者。謂自心所。
非自心王之所緣。況心外法。為所緣耳。立量云。同
聚心所為有法。亦非自識親所緣為宗。因云自體
異故。同喻如餘非所取。非所取者。亦心法也。以心
是能取。非所取故。由此下結成上義。復引經證之。
謂由二比量義。應知外境實無。唯有內識隨緣變
現。頌前二句。謂愚夫分別外境。其實皆無。問。外境
實無。何有內識似外境生。答云。由彼習氣擾濁內
心。故從本識。變似彼執實境而轉。
△三總結我法
竟。下四外難內釋分二。一舉難詞。】


「有作是難若無離識如何說心似外境轉。」


【由前二比量後。論主結破云。由此應知。實無外境。
唯有內識。似外境生。故發此難。謂有真事。方有似
事。依此二事共相。然後可說似事為假。若無離識
實我法者。何有內識似我法生。而說為假。如有下。
舉喻體。猛赤法者。似火之相也。法謂法則。彷彿火
耳。此喻有真有似。方可假說。我法下。合法結成。難
意。
△一舉難詞竟。下二破難意分五。一總破。】


「彼難非理離識我法假說火等俱不成故。」


【論主總破難意非理。復標二種別破。依類者。同德
[002-0538c]
也。依實者。共體也。
△一總破竟。下二依類破。】


「依類假說理且不成故知假說不依類成。」


【此破依類不成假說也。火以煖為德。人猛赤相。非
煖德故。既無類德。假非依類。若無下。牒計難破。謂
若彼言。但可假立。不必共德。故難云。應於水等。假
說火等。若謂下。彼復轉計。人火不離。故可假說。故
復破云。人類猛等。現見與火互相離故。類既無德。
又互相離者牒前巳破兩節之意。結顯假說不依
類成也。
△二依類破竟。下三依實破。】


「依實假說理亦不成由此假說不依實成。」


【此破依實不成假說也。謂人火共體。可名依實。今
人與火。猛赤德相。既非共體。依實假說。決定不成。
謂猛下。釋成人火不共體義。無共下。牒前水火為
難過。若謂下。彼復轉計。人有煖德。與火相似。亦可
假說。故又破云。說火在人。是猛赤相。非在煖德。說
人似火。由此假說。不依實成者。結成假不依實。

三依實破竟。下四依真破。】


「又假必依真事立者是故彼難不應正理。」


【此破依真不成假說也。真謂自相。假智及詮。俱非
境者。謂一切法。具二種相。一曰自相。體即真如。二
曰共相。名為增益。假智。即分別心也。詮。表也。即言
說相也。謂智及詮。俱不得以自相為境故。謂假智
下。釋假智詮。不得自相義。如人緣火。心分別時。是
為假智。口說火時。是為言詮。火不燒口。亦不燒心。
[002-0539a]
是假智詮。俱不得自相。何則。火以燒物為自相故。
唯依共相轉者。託質變影。名為共相。是假智與質
共起之相。於此相上。方起名言。故假智詮。唯依共
相。亦非下謂離此共相之外。無別方便施設自相。
為假智詮作所依止。然假智詮下。明聲不及處。是
自相義。謂由聲故。起假智詮。聲不及處。名法自相。
若無聲處。假智及詮。便不得轉。能詮所詮。俱非自
相者。能詮即言說。所詮即假智。謂假智詮。不得自
相。故云俱非。故知下。結成假說。但依似事。似謂下
謂所依相為本質。變起影相為所緣。是從相上增
益其相。故名為似。聲起智詮。唯依增益似相而轉。
故不可說。假必依真。是故下。結破難義非理。
△四
依真破竟。下五結成正義。】


「然依識變對遣妄執故於識所變假說我法名。」


【結成前說假似義。謂由彼執實有我法。故於識變
依他起上。假說似言以遣之。引經頌意。證上假說。
破彼妄執。故知假說。決不依真。
△五結成正義竟。
通上一釋前三句頌竟。下二釋後三句頌分三。一
標舉三數。】


「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


【識所變者。即前我法。以我有種種。法亦有種種。故
曰無量種。能變雖多。格其品類。唯列三種。
△一標
舉三數竟。下二別釋三名。】


「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及言顯六合為一種。」
[002-0539b]


【第八是果報識。故得異熟名。此有三義。一變異而
熟。厭故悅新。改轉身形故。二異時而熟。前因後果。
不同時故。三異類而熟。此類彼類。相各異故。前一
唯變易生死。後二通分段生死。恒審思量者。恒無
間斷。審能執我。思量即意。以第七意。念念執我故。
了境相麤者。前五了境。皆住外門。第六識兼內外
門轉。故曰相麤。及言。顯六合為一種者。及者。連也。
第三能變。六識合成。故言及字。顯連合義。
△二別
釋三名竟。下三因果能變分二。一標數。】


「此三皆名能變識者能變有二種。」


【△一標數竟。下二正釋。】


「一因能變謂第八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


【習氣即種子。故名因能變。以熏習時。受彼氣分。名
為習氣。等流者。同類也。有親生義。異熟者。各別也。
有相助義。等流習氣下。謂前七識。以三性力。熏第
八識。成種生長。後從種子。生起前七現行。因果同
類。故曰等流。異熟習氣下。謂前六識。唯以有漏善
惡二性。熏第八識。成善惡種。令其生長。後從善惡
二業。招第八識受苦樂果。是無記性。因果各別。名
為異熟。】


「二果能變謂前二種名異熟果果異因故。」


【果隨因變。故前二種習氣為因。引生八識為果。種
種相者。即八種識。現行相也。等流下。別釋因緣生
等流果也。親因緣者。從自種生自現行也。即八種
[002-0539c]
識各各親種。各生現行。故名等流。因果同類。名果
似因。異熟下。釋增上緣生異熟果也。增上緣者。謂
善惡業。牽第八識酬他引業。長時無間。立異熟名。
若善惡業。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名異熟生。以前六
識。從異熟起。名異熟生。由彼前六有間斷故。不名
異熟。即前下。牒前引滿二果。同名異熟果。若單名
異熟。即第八識。若名異熟果。八識全收。以總報王。
果圓滿故。】


「此中且說我愛執藏名異熟非謂一切。」


【結顯頌中名當熟義。此中。即前頌中也。頌言異熟。
唯名受熏持種本識。是能變義。不同圓滿果中。八
識全收。故云非謂一切。
△二正釋竟。通上略辯唯
識竟。下廣辯唯識分二。一明三能變。二答五外問。
一又分三。即初二三種能變。今初能變分三。一結
前標問。】


「雖巳略說能變三名且初能變其相云何。」


【由前所變我法。各有種種。故顯能變。識類有三。名
雖巳列。義相未分。必得次第廣明。方了三種義別。
故又問云。且初能變。其相云何。
△一結前標問竟。
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初阿賴耶識恒轉如暴流阿羅漢位捨。」


【答上問意。以明初能變識。名及行相。相應受性。未
轉巳轉。相及義也。前二句頌。明第八識有三種名。
梵語阿賴耶。此云藏。以具三藏為自性故。異熟者。
[002-0540a]
以能招業成果相故。一切種者。受熏持種為因相
故。不可知執受處了者。謂初能變識緣境時。行相
微隱。於執受及處。俱難了別故。常與觸作意受想
思相應者。此識於六位心所中。唯與徧行位相應
故。唯捨受者。無苦樂故。是無覆無記者。於四性中。
唯一性故。觸等亦如是者。心王心所俱同性故。恒
轉如暴流者。體非斷常。喻暴流故。阿羅漢位捨者。
唯捨初名故。異熟一切種。最後方捨故。
△二舉頌
總答竟。下三廣釋頌意分三。一正釋頌意。二別顯
多名。三證有識體。一又分八。一釋三名分二。一正
釋三名。】


「論曰初能變識藏初過重是故偏說。」


【釋第一句頌阿賴耶名也。大小乘教。皆名藏識者。
以具三藏義故。受熏義邊名為所藏。持種義邊。名
為能藏。七執為我。名為執藏。謂與下。釋三藏義。互
為緣者。釋能所二藏也。執為我者。釋執藏也。此即
下。釋藏識名。依自相立。以攝因果。是彼自相。此識
下。簡別餘名非自相義。藏初者。頌中初名阿賴耶故。】


「此是能引諸界趣生異熟實不共故偏說之。」


【釋第二句頌中異熟名也。能招他業成就自果。故
名異熟。勝異熟果者。對彼異熟生。故此名為勝。命
根等。即不相應行。及餘色心等法。謂若離此第八
識體。餘法相續成果者。不可得故。此即下。釋異熟
名。依果相立。隨他業因。成自果故。此識下。簡別餘
[002-0540b]
名。非果相義。】


「此能執持諸法種子略說唯有如是三相。」


【此釋第二句頌中一切種名也。能持諸種。名一切
種。全取他名。即有財釋。餘法者。即餘色心等法。及
二所顯不相應法。或有間轉。或無實體。故離第八。
餘能持種。不可得故。此識下。簡別餘名。非因相義。
初能變下。總結三名。以顯多名皆此三攝。
△一正
釋三名竟。下二別釋種子分四。一正明種子。】


「一切種相應更分別假法如無非因緣故。」


【前三名中。唯種子名。在因位故。義相難知。論主急
於為人。特標種相。應更分別。此中何法名為種子
者。徵問種子是何法也。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
差別者。答明種子。是生現行果法之功能。故以功
能名種子。本識。即第八識。親生自果者。從自種子。
親生現行果故。功能差別者。顯此種子非一種故。
此與下。謂此種子。與第八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
體是本識。果是現行。識體望種為用。現果望種為
因。故此三法。理應不一不異也。宗鏡云。本識是體。
種子是用。種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三法。理應如
是不一不異。若即是一。不可說為有因果法。有體
有法故。若一向異。應糓麥等。能生豆等。以許因果
一向異故。不爾。法滅方應有用。以許體用一向異
故。體用相似。氣勢必同。因果相似。功能狀貌。可相
隨順。非一向異。雖非下。釋難。上言不一不異。恐同
[002-0540c]
菩提子計。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故自釋云。而
是實有。以從自心變故。假法。即外所計心外有者。
如畢竟無。非因緣故。】


「此與諸法既非一異許則便無真勝義諦。」


【外人難。謂此種子。與識現行。既非一異。應如瓶等。
泥團與瓶非一異故。必許瓶體是相狀假。則汝本
識。同瓶是假。識中無漏真如種子。亦應是假。便造
自宗真勝義諦。】


「然諸種子唯依世俗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


【論主釋。然說識中諸法種子非一非異。是實有者。
唯依世俗。說為實有。不同真如。勝義有故。以真如
性。離非一異戲論種故。種子雖依下。釋有漏種。不
同真如。以有漏種。第八所緣。真如無漏種子。非彼
因中所緣。後轉依時。鏡智圓明。方得緣故。諸有漏
下。明種子與識非一異義。謂種識同體。俱無記性。
是名非異。因果俱有下。謂種子之因。是能熏識。皆
通三性。種子之果。是現行識。亦具三性。故與本識。
說名非一。此非一異。說有漏種。不說真如。諸無漏
下。釋無漏種。不同有漏。意顯真如。是無漏義。故與
本識。必不同性。】


「若爾何故決擇分說非無記性所攝異熟。」


【若爾下。外人難問。因上章云。諸無漏種。非異熟識
性所攝故。故發此問。謂若無漏種子。非異熟識性
所攝。何故瑜伽決擇分說。三無漏根。皆異熟種。皆
[002-0541a]
異熟生。二十二根者。即五色根。男女二根。命根。意
根。五受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雖名下。論主釋。謂
雖決擇分說。皆異熟種。不與第八同無記性。二十
二法。皆善性故。謂彼諸法。依異熟故。名異熟種。如
眼等識。依異熟故。名異熟生。皆是異性相依。決不
同性。或無漏下。又作一義。釋名異熟。謂無漏熏習
轉變成熟。立異熟名。非是第八無記異熟。故知無
漏。唯善性攝。
△一正明種子竟。下二舉執辯破分
二。一舉二偏執分二。一執本有分二。一立義引證。】


「此中有義一切種子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此是清目等師。唯立本有。其義未正。如契經下。引
證自立本有義。惡叉聚者。毒樹果也。一枝三子。生
必同科。經中取喻惑業苦三。不相離故。今引無始
時來。法爾而有者。以證自然本有。界即種子差別
名者。亦證種子無始本有。不是熏生。又說界是因
義者。皆證種子無始本有。瑜伽下。亦證本有。兼明
熏發。三菩提者。謂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
或名聲聞。緣覺。無上。為三。般涅槃者。此云入圓寂。
即無漏法因也。今引論說。從無始來。有此法因。一
切種子具足。無此法因。便闕三種菩提種子。以證
種子決定本有。非從熏生。
△一立義引證竟。下二
以理自推。】


「又諸有情既說本有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立者推明必唯本有也。五種性者。謂異生。聲聞。菩
[002-0541b]
薩。如來。外道。此五種性。本來自有。應知不假熏生。
三無漏根者。謂未知當知根。巳知根。具知根。知者。
即是真見道義。引地獄具此三根者。亦推種子本
有也。法爾所得者。自然成就也。亦推真如無漏種
子。決定本有。不從熏生。由此下。結顯無漏種子確
成本有。例有漏種。亦本有故。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者謂立本有因果義成。若許新熏。漏熏無漏。無漏
熏漏。善與不善。亦互相熏。因果紊亂。不成安立。是
故本有因果義成。
△二以理自推竟。通上一執本
有竟。下二執熏生分二。一立義引證。】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如麻香氣華熏故生。」


【難陀立唯熏生。理亦未正。謂諸種子。雖無始有。亦
從熏生。以能所熏。無始有故。種子既是習氣下。推
明習氣從熏。立種新熏。理必無失。故說喻云。如西
域胡麻。本無有香。以華熏之。取油即香。故知種子。
如油之香。從熏有也。】


「如契經說諸有情心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引經論證種子必從新熏義。經言積集者。數數集
成。是熏習義。論說內種。即是識種。定有熏習。外種
即糓麥。假名為種子。或有熏習者。如以花香熏苣
藤故。或無熏習者。如炭生苣藤。牛糞毛等。生青蓮
等。本非熏習。而得生故。三種熏習者。謂名言。我執。
有支。引此以證有漏種生。必由熏起。無漏種下。意
牒有漏種必藉熏生。例顯無漏亦從熏起。故諸聖
[002-0541c]
教。說聞熏習。淨法。即法身。界是因義。等流。即同類。
正法簡於邪。謂聞無漏清淨法因。同類正法而熏
起者。是出世心種子性故。攝論釋云。淨法界者。諸
佛法界。永離一切客塵障故。言等流者。謂從法界
所起教法。無倒聽聞。如是教法。故名等流。依此正
聞所起熏習。說名熏習。即此熏習。能生出世無漏
之心。名為種子。如有說云。諸初發心菩提薩埵。所
有正聞熏習種子。雖曰世間。應知即是法身所攝。
而能親作出世心種。
△一立義引證竟。下二牒破
前執。】


「有情本來種性差別依熏可生非巳有體。」


【破前青目等師言有情本有五種性別之義。而言
依障建立者。意在成就新熏理故。以斷有漏。即熏
無漏。如瑜伽下。引證依障建立義。於真如境者。以
真如是迷悟依。故說為境。諸染淨法。依之得生。故
論言於真如境上。有二障種者。不得入圓寂。立為
異生性。二乘不斷所知。唯斷煩惱。斷有利鈍。故分
為二。聲聞根鈍。三界九地。地各九品。品品別斷。獨
覺根利。三界諸惑。合為一聚。九品別斷。如來二障
永斷。二死永忘。覺性圓滿。名佛種性。故知下。結成
種性差別。依障建立。成新熏義。非是無漏種子定
有定無。所說下。牒前青目等師。言地獄成就三無
漏種。彼種亦依熏生。非巳有故。
△二牒破前執竟。
通上一舉二偏執竟。下二正兼二類分二。一自立
[002-0542a]
正義。】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此即名為習所成種。」


【護法正義。兼前二種。謂有漏無漏種生。各有本有
新熏二義。一者下。謂本識中。自然本有能生五蘊
十二處十八界之功能差別不同。世尊下。引證本
有種子。餘證如初者。如前青目引證之義。此本有
種。即名本性住種。二者下。謂現行八識。能所熏習
種子始起。故名新熏。復引世尊依此下。亦證熏習
成種義。此始起種。即名習所成種。文中雖以二義
別釋。意在兩收。方成種義。故下雙破難陀青目各
唯一義。皆不應理。
△自立正義竟。下二舉執難破
分二。一破唯本有。】


「若唯本有轉識不應故唯本有理教相違。」


【此破青目等師。唯執本有義。若唯本有。能所熏習
不名因緣。若諸轉識。與阿賴耶。為因緣者。亦有新
熏。何唯本有。如契經下。引證有因緣義。諸法。即前
七。識即第八識。諸法於識藏者。色心種子本識攝
故。識於法亦爾者。本識藏在色心中故。即如眼識
緣色時。雖是眼識現行。亦不離本識。若離本識。是
心外有心法。不成唯識理。心法既爾。色法亦然。後
二句。釋成前二句互為因果義。此頌意言下。論主
釋頌意。互為因果者。前七能熏為因。所熏第八為
緣。第八能生為因。所生前七為果。攝大乘下。引證
互為因緣義。炷喻種子及本識。焰喻現行及前七。
[002-0542b]
炷能生焰。焰燒燋炷。種生現行。現熏種子。前七熏
本。本起前七。法喻兩齊。立因緣義。又如束蘆。喻不
相離。唯依此二者。即能所熏也。若諸種子下。牒責
本有。會上因緣證之。非熏令長下。難也。謂若諸法
本有種子。熏令增長。汝即說彼有因緣者。則善惡
業。與異熟果。亦作因緣。以善惡業。望異熟果。是增
上緣。非因緣故。例上熏令長者。亦增上緣。非因緣
也。又諸下。牒上熏長若作因緣。聖說種子。由熏習
生。豈不相違。
△一破唯本有竟。下二破唯始起分
三。一以理正破。】


「若唯始起有為無漏善等應為不善等種。」


【此破難陀唯執始起義。若唯始起。必熏習生。有因
緣時。有為無漏由熏習生。若無因緣。有為無漏必
不得生。何得現有漏無漏種。若無因緣。有始起者。
漏無漏種。應互相生。善不善等。更相為種。許應諸
佛有漏復生。便成大過故云。有漏不應為無漏等。
巳上破詞。意在顯種本有。故以互生為難。
△一以
理正破竟。下二引教辯破分五。一彼部正義。】


「分別論者雖作是說故無漏法非無因生。」


【此護法師。引小乘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鷄胤
部。此四部中正義。彼既亦說有無漏種。則彼妄執
熏生。必與自宗相違。分別論者。即彼四部中分別
論議者。心性本淨者。謂真心體。本自清淨。顯是無
漏種子本有也。客因主立。塵由空顯。主空喻本有
[002-0542c]
真如。客塵喻新熏煩惱。故離染時。轉成無漏。顯無
漏種。即此真如。轉變名目。所以論主。復顯本有云。
故無漏法。非無因生。真如為因。是本有義。
△一彼
部正義竟。下二展轉難破。】


「而心性言彼說何義勿善惡等互為因故。」


【此以空理三性展轉難破也。而心性言。彼說何義
者。論主問上心性本淨之言。說為何義。能為無漏
之因。若說空理者。謂若二空之理。有能所熏。成無
漏種。名始起者。故破云。空非心因。空是無情。心因
何有。空是常法。非諸法種。體無轉變。非能生義。若
即是心者。謂若現前能分別心。熏生無漏。為無漏
因。應同數論。彼執冥性恒一。二十三法。相有轉變。
同汝心體是一。而有有漏無漏轉變。惡無記心。又
應是善者。謂無漏是善。心通三性。心是無漏因。不
善無記心。應是無漏善。若二心是善。應與信等心
所相應。王所各別。何名體一。不許彼相應。應非善
心體。心自不名善。何為無漏因。有漏下。破有漏善
心。亦非無漏之因。若有漏心。為無漏因。善惡等因。
應互相為。故云。勿善惡等。互為因故。】


「若有漏心性是無漏種子現行性相同故。」


【復以有漏無漏展轉難破也。謂若有漏之心。性是
無漏。故許有漏心。為無漏因。則無漏心。亦應性是
有漏。亦互為因。故又責云。差別因緣。不可得故。若
許有漏。性是無漏。則異生心。性是無漏。在異生位。
[002-0543a]
無漏現行。應名聖者。何名異生。若謂異生相染。不
名無漏。則心種子。亦非無漏。何則。種子現行。性相
同故。以聖種子。現行必聖。相狀有染。性必染污。以
理推之。種現必同。何故汝論。說有異生。成就無漏
種子。此責難陀。謂諸種子。所熏能熏。無始成就義。


△二展轉難破竟。下三釋彼正義。】


「然契經說心性淨者有漏法種類此應知。」


【牒釋分別論者。所說心性本淨正義。以心性言。顯
是真如。名真實性。或說心體。被煩惱污體非煩惱。
名性本淨。非同汝執。有漏之心。性是無漏。故名本
淨。由此下。謂由經說真如是心。應信真如。是無漏
種。法爾成就。何執熏生無本有種。無漏法起下。明
展轉熏生義。無漏法者。即見道後所修無漏道法
也。以此為因者。因證真如。方修無漏。故以真如為
因。復熏成種者。從真如體。生諸功德。智種道種。一
切皆成。言無漏者。以智照境。不起分別。說能緣智
不漏於境耳。有漏法種。類此應知者。牒上無漏既
是本有。則有漏種。亦本有故。
△三釋彼正義竟。下
四釋教熏習。】


「諸聖教中雖說內種方便說為出世心種。」


【牒破難陀偏執熏習。撥無本有。然本有下。釋上諸
聖教中。說熏習者。是增上緣。非說因緣。熏生內種。
其聞熏習下。明無漏種。亦由熏習。令其增盛。出世
心者。即是見道所證無漏心也。以從真如展轉熏
[002-0543b]
生。是故聖教。亦說此種。名聞熏習。聞熏習中。有二
種緣義。熏生有漏。感變易生死。勝異熟果。為出世
法。作增上緣。是修所斷。熏生無漏。與出世法。為正
因緣。非所斷攝。以無漏法。無盡期故。此正因緣下。
結顯前說展轉生心。即是真如無漏種子。以方便
故。名出世心。
△四釋教熏習竟。下五牒釋依障。】


「依障建立種性別者障有可斷不可斷義。」


【牒上難陀引瑜伽證依障建立種性別義。文中一
一釋成。以辯種子本有也。謂若下。明依障建立異
生性也。非涅槃法。即異生性法。以諸異生。無涅槃
故。無漏法種能害二障。故無彼種。二障永不可害。
若唯下。釋依障建立二乘性也。二乘種性。唯斷煩
惱。不斷所知。故所知障。永不可害。根有利鈍。分為
二種。獨覺根利。惑總斷故。若亦有下。釋佛種性。佛
無漏種。能害二障。故有佛種。二障永害。故由下。結
成論說種性別者。唯依無漏種子有無。方說障有
斷不斷義。】


「然無漏種微隱難知說熏可生亦定非理。」


【釋成約障顯有本有無漏種義。若謂法爾有此障
別者。縱彼轉計自然障別。則無漏種。亦應自別。何
偏許障別。而不許無漏。由無漏種。得生聖道。由諸
聖道。能斷二障。約斷二障。立種性別。若無無漏法
種。聖道斷障。種性差別。俱不得成。既彼下。牒上聖
道永不生義。既永不生。說熏可生。理不應爾。
△五
[002-0543c]
牒釋依障竟。通上二引教辯破竟。下三結破顯理。】


「然諸聖教處處說有各有本有始起二類。」


【結破難陀執始起義。理教俱違。復顯護法自立正
義。
△三結破顯理竟。通上二舉執辯破竟。下三六
義明種分二。一正明六義。】


「然種子義略有六種不可說有能生用故。」


【由前二師別執本有新熏。護法正義兼之。意謂不
唯二義兼收。更顯種子略有六義。攝論頌云。勝義
諸種子。當知有六種。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
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一明生滅成種子義。以生
滅功能殊勝故。攝論釋云。剎那滅者。生巳無間。即
壞滅故。無有常住。得成種子。於一切時。無差別故。
雖剎那滅。然非巳滅。此遮下。謂常法不變。種義全
無。故應遮止。】


「二果俱有謂與所生故但應說與果俱有。」


【此明因果不離成種子義。此遮下。謂前種後種。及
相離法。非俱有義。故應遮止。攝論釋云。巳滅生果。
不應理故。如死鷄鳴。是故應許。種子與果。俱時而
住。現行種子雖是類別。互不相違。一身即現行。能
生即種子。謂一身作用。是種現同時。故云俱有。不
同從種生種。前後相違。必不俱有也。雖因下。別明
二義。言現在因用。是果俱有義。未生巳滅。釋不俱
義。謂果俱有。唯依種生現行立名。不依前種引生
後種。是故但說因種現果俱時有也。】
[002-0544a]


「三恒隨轉謂要長時此顯種子自類相生。」


【此明第八成種子義。恒隨轉者。謂要長時相續。其
性一類。是無記故。方名種子。攝論釋云。此恒隨轉。
剎那傳傳。經於多時。恒隨轉故。此遮下。謂轉識間
斷。無恒隨義。故應遮止。】


「四性決定謂隨因力生異性果有因緣義。」


【此明善惡業力決定成種子義。異性因果。即色心
互生也。此等妄執。故應遮止。】


「五待眾緣謂此要待故種與果非恒頓生。」


【此明因緣成種子義。因非自有。緣自因生。殊勝功
能。必因緣合。執自然因。執緣恒有。應恒頓生。理不
頓恒。故應遮止。顯所下。結成待緣方成種義。故無
恒生頓生之過。】


「六引自果謂於別別具斯六義成種非餘。」


【明引自果成種子義。色心各引。種果不亂。一因多
果。色心互生。皆是妄執。故應遮止。唯本識下。結成
六義成種。方為內種正義。
△一正明六義竟。下二
簡別外種。】


「外糓麥等識所變故是共相種所生果故。」


【簡外種子。唯得假名。內外種子。俱有生引二因。外
種望芽。為能生因。傳望莖等。為能引因阿賴耶識。
是內種子。親望名色。為能生因。傳望六處。乃至老
死。為能引因。譬如射箭。放絃行力。為生因。自絃以
往。不即墮地。為引因。內種熏習生長者。謂本有種
[002-0544b]
親生現果。是因緣性。但熏令長。說有熏習。是增上
緣。外種熏習。或有或無者。無性菩薩云。或有或無
有。分別不決定義。如從其炭。牛糞毛等。隨其次第。
生彼苣勝。青蓮花根。及以蒲等。非苣勝等。與彼炭
等。俱生俱滅。互相熏習。而從彼生。如是外種。或無
熏習。又苣勝等。與華鬘等。俱生俱滅。由熏習故。生
香氣等。如是外種。或有熏習。如是分別外種不定。
是故說或。故外種子。熏習有無。望於內種。唯增上
緣。無因緣義。辦所生下。釋成外種。成辦生果。是諸
有情。依報所攝。故必內種。為彼因緣。共相種者。有
情八識。共所變故。設問云。若內心種。生外果色。應
同異部。色心互生之過耶。答彼執互生。此唯心變。
顯唯識理。故無彼過。
△二簡別外種竟。通上三六
義明種竟。下四能所熏習分四。一問答標數。】


「依何等義立熏習名令種生長故名熏習。」


【問答能所熏義。
△一問答標數竟。下二正釋所熏。】


「何等名為所熏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


【一明第八。從無始來。至究竟位。一類堅住。相續持
種。是所熏義。轉識聲等。是無常義。故應遮止。二明
第八。無覆無記。平等一味。不違善惡熏染。是所熏
義。善惡力強。不容熏染。故應遮止。由此下。謂果上
淨識。非無記性。故不受熏。唯在因中。受無漏熏。名
為舊種。以唯是善違不善等。三明第八心王。有自
在義。無記虗疎無堅密理。自在受熏得所熏義。言
[002-0544c]
自在者。簡難陀許心所受熏。是依他起。非堅密者。
簡馬鳴許真如受熏。是無為法。二者無義。故應遮
止。四明所熏第八。能熏前七。行相各別。名為不即。
原為一體。名為不離。不即不離。是和合性。由和合
故。有所熏義。他身前七。與巳第八。無和合理。故應
遮止。唯異熟下。結成第八具上四義。立為所熏。非
五心所。及前七識。有所熏義。
△二正釋所熏竟。下
三正釋能熏。】


「何等名為能熏四義具此四義可是能熏。」


【總問能熏。文中別釋四種。一明前七有。間有轉。有
變易用。生長習氣。成能熏義。無為法常。無變易用。
故應遮止。二明前七及諸心所。有能緣用。有強盛
用。是能熏義。第八異熟。及彼心所。有能緣用。其體
劣弱。無強盛用。色法雖有強盛。又無能緣。不相應
行。二用皆闕。故俱遮止。攝即減義。植即增義。三明
前七王所。具此增減用故。得能熏義。佛果善法。雖
是強盛。理無增減。故應遮止。彼若下。釋成佛果善
法。非能熏義。若作能熏。便有增減。以前熏後。前佛
德劣。後佛德勝。便違正理。四明能所和合。不即不
離。義如前說。和合義成。有能熏義。他身第八。與巳
前七。無和合理。故應遮止。唯七轉下。結成前七。及
彼心所。具上四義。說為能熏。
△三正釋能熏竟。下
四通結前義。】


「如是能熏與所熏識是謂略說一切種相。」
[002-0545a]


【結上熏習生長種子。如熏苣勝者。喻上熏習義。苣
勝是炭。久理地中變生。即西域胡麻也。體非香臭。
子可作油。若以華熏。隨生香氣。經中取喻無記性。
本非善惡。受善惡熏。能熏識等下。明三法展轉義。
言三法者。前後種子為二法。中間現識為一法。望
前種子是能生。望後種子是所生。是故因果展轉
同時。如炷下。喻上因果同時義。前後燋炷。喻前後
種。中間光焰。喻現行識。蘆束相依。喻不相離。法喻
兩齊理不傾動。士用。是作者。所作事成。名果。作者。
及所作事。俱現在故。名俱有因。以喻種生現行。因
果同時。因果相似。名等流。以喻前種生後種。因果
不同時。此二下。結成種生現。種生種。種於所生現
種果法。作因緣性。除此二法。餘非因緣。但可假說。
是謂略說一切種相者。通結前來一切種相。應更
分別下。四科之義。
△四通結前義竟。通上一釋三
名竟。下二釋行相分二。一問答標名。】


「此識行相所緣云何謂不可知執受處了。」


【問答以明行相所緣二義。第八行相微隱。故答不
可知。第八所緣三境。故答執受處。以執受中。有種
子根身二義。處即器界一義。是三所緣。了字即是
能緣行相。文中自釋。
△一問答標名竟。下二正釋
行相分二。一執受處了分二。一略釋。】


「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了謂下。釋第八識行相。是見分所攝。以見分取境。
[002-0545b]
有了別用。故名行相。處謂下。釋第八所緣。以識恒
取器世間相。及種子根身為境。根即勝義。身即浮
塵。執受。各具二義。執二義者。執為自體持令不散。
受二義者。領以為境。令生覺受。同安危故。第八望
根身。四義皆具。同是無記性故。第八任持此身。令
不爛壞。故此根身。是第八識親相分故。或安或危。
皆同第八。若望器界。但為所緣。非是執受。即領以
為境一義。無餘三義。諸種子下。釋成種子義。相即
所緣相分。名即能緣見分。能所分別。熏成業種。故
習氣名即種子義有根身下。釋成根身義。色根。即
勝義根依處。即浮塵根。以勝義必依浮塵故。種子
根身二法。皆是第八執受。執受及處下。結答上問
所緣義。以第八識自體生時內變種根。外變器界。
為所緣境。成親所緣緣。能緣行相仗之而起。故頌
中云。執受處了。
△一略釋竟。下二廣釋分四。一廣
釋了字分二。一正釋了字。】


「此中了者謂異熟識此了別用見分所攝。」


【了者慧也。別者解也。此識見分。於所緣境。有能決
擇分解義故。
△一正釋了字竟。下二偏正互辯分
三。一三師立義分三。一難陀二分。】


「然有漏識自體生時似能緣相說名見分。」


【由釋了字是見分攝。必有所緣相分為境。故有難
陀立此二分。以破安慧唯一分義。然有漏者。以未
轉依。必有二分。似所能緣者。謂依他二分。似徧計
[002-0545c]
所執二分而現。相應亦爾者。顯心所亦依心生故。
似所緣下。釋成二分名。言相分者。通有四種。一實
相名相。體即真如。真實相故。二境相名相。能與心
根而為境故。三相狀名相。唯有為法有相。狀故。通
影及質識所變故。四義相名相。即能詮下所詮義
故。於上四種。唯取後三為相分相。言見分者。通有
五類。一證見名見。即根本智。二照燭名見。此通根
識俱照燭故。三能緣名見。即內三分。俱能緣故。四
念解名見。以念解心。解所詮故。五推度名見。即比
量心推度境故。於上五種。除五色根。及內二分。餘
名見分。】


「若心心所無所緣相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


【此破安慧唯立一分義。若無所緣。應不能緣自所
緣境。若不緣自境。應緣餘境。故又難云。或應一一
心。能緣一切境。何則。自境如餘。餘如自故。若無能
緣。如虗空等。以虗空體。無能緣用。若心心所。如虗
空。虗空應如心心所。故又難云。或虗空等。亦是能
緣。何則。以虗空如心心所故。故心心所下。結成自
義。復引經證。前二句。頌無外境。第三句。證見相二
分即能覺所覺。第四句。顯從識變。
△一難陀二分
竟。下二陳那三分。文有三節。一明外執三分義。】


「執有離識所緣境者識受想等相各別故。」


【外人執外境是所緣。所一分。從境變起影像相分
名行相。為第二分。能緣見分名自體。為第三分。心
[002-0546a]
與心所下。謂心心所同依根。同緣境。名為行相相
似。事即心王。數即心所。等者。同名見分。謂心心所
雖同見分。了別領納等。相狀各異故。識即了別為
行相。受想等。即領納等為行相。故各有異。】


「達無離識所緣境者識受等體有差別故。」


【二明內立三分義。謂通達離識無境者。巳解唯識
義故。宗鏡云。唯識為宗。不以本質為所緣。亦非影
像為行相。故以相分為所緣。見分為行相。相分見
分。俱從自識變現。故所依識體。即自證分。此若無
者下。謂必有自證分義。意破難陀唯立二分。謂如
眼識。由青色相。引生見分緣青色時。必有眼識自
證分證。青色謝去。見分即滅。以見分是青色引生。
有生滅故。復有黃色引生見分緣黃色時。必不緣
青。故憶所更青色境相。唯自證分。以自證分。體無
生滅。恒相續故。故無自證分。必不能憶故心與心
所下。釋王所行相各別。謂王所雖同根境。而行相
不同。識之行相是了別。受等行相是領納等。以有
緣總緣別作用異故。不同前執變起影像相分為
行相。而言相似。今言行相各別者。即前事雖數等。
相各異等。故復言之。顯與前別。】


「然心心所一一生時即能量及果彼三體無別。」


【三明陳那自立三分義。所量即相分。能量即見分。
量果即自證。是心心所各有三分。如集量論下。引
證三分義。初句證所量相分。第二句證能量量果。
[002-0546b]
是見分與自證分。第三句。成第二句義。第四句顯
唯識理。
△二陳那三分竟。下三護法四分。】


「又心心所若細分別證自體者必現量故。」


【證者體也。驗其事也。證自證分。即是真如。以八種
識。不離真如。故真如體。能證八識。此若無者下。明
必有第四分義。謂第三自證分。既同見分是心。應
皆第四證之。又自證分應無有果者。復以第三無
果難破。恐彼救云。即用見分為第三果。故先抑云。
不應等。以見分通三量。故云見分有時非量攝故。
不證第三。證驗自體。必現量故。宗鏡云。須具四義。
方為量果。一現量。二內緣。三不變影。四是心體。

三護法四分竟。通上一三師立義竟二內外能所。】


「此四分中前二是外此中見者是見分故。」


【相分見分。於外門轉。名為外性。自證真如。唯是內
證。名為內性。故下頌云。眾生心二性。初唯所緣者。
相分非心分。無有能緣用故。唯是所緣。後三屬心
分。通所能緣義。謂第二分下。釋前二分能所緣義。
以見分通三量。故說現比等。第三能緣下。釋後二
分能所緣義。第三緣第二。及第四者。謂八種識。各
有自證分能緣見分。及證自證分故。不爾。復立第
五。緣第四。展轉無窮。第四緣第三。二皆現量故。第
四非緣第二者。以彼見分。通比非量。既非果體。故
無有用。故心心所下。結成四分。顯唯識理。前立一
分。無能所故。立二分者。無自證故。立三分者。無量
[002-0546c]
果故。今立四分。故無諸過。又第三四。互為量果。過
無無窮。是故下。引經證立四分義。二性者。外二分
為外性。內二分為內性。一切分者。即四分故。內外
各說。各有所取能取纏縛。唯見分通現比量等。故
云種種。此頌下。論主自釋。前三句頌。以明內外各
二分義。見有種種下。釋第四句頌義。
△二內外能
所竟。下三結歸唯識。】


「如是四分或攝為三了別即是識之見分。」


【攝為三者。自證真如。原為一體。但依真妄。立二種
名。問。既為三分。應同陳那過耶。答。彼執唯三。此但
攝入。故無彼過。下文攝二攝一。問過同此。攝為二
者。唯一能所。以後三分。同能緣故。皆見分攝。攝為
一者。能所雙忘。顯唯識理。問。既攝為一。顯唯識理。
何又立四分耶。答。立四分者明唯識之行相。攝為
一者。成唯識之有宗。如入楞伽下。引證唯識義。前
二句。顯有能所。後二句。顯唯識理。如是下。釋成唯
心之義。總收心所。復結前云了別是識行相之義。


△三結歸唯識竟。通上一廣釋了字竟。下二廣釋
處字分二。一正釋處義。】


「所言處者謂異熟識如眾燈明各徧似一。」


【處即有情依報。皆諸有情共相業力所感。外大種
者。對根色言。以勝義根雖亦是色。而非所緣。故名
內色。塵是所緣。故名外色。內外二色。皆大種成。故
說大種。有內有外。雖諸下。謂從本識變似根身器
[002-0547a]
世間相。而有四句。一共中共變。如山河等。非唯一
趣。獨能用故。二共中不共變。如巳田宅非鬼見猛
火。人見為水等。三不共中不共變。如眼根等。唯自
識依。非他依故。四不共中共變。如自浮塵根。他亦
受用故。今言所變各別者。是共中不共變。如巳田
宅。如眾燈明者喻共中共變。如山河等。
△一正釋
處義竟。下二問答辯明。】


「誰異熟識變為此相諸業同者皆共變故。」


【此問界相誰變。答中二義未正。第二答義。以理破
前。若謂一切共所變者。聖凡淨穢。互相雜亂。有違
正理。若許聖者變雜穢土。彼居淨界。不更下生此
復何用。是故下。自立意云。決定住者方能變故。經
依下。釋前師引經證義。但以同業說一切言。】


「有義若爾器將壞時此變為彼亦何所益。」


【正義破前。若謂定當住者。纔變此土。器將壞時。何
不定住。若器壞時。必無人住。此殘缺界。何識所變。
又諸下。以生無色為難。若謂現居。及當生變。厭有
色界。生無色者。則無色身。預先所變有色世界。復
何所用。設許無色界中有身。與有色界麤細相乖。
此變麤器。於彼細質有何所益。】


「然所變土本為色身鬼人天等所見異故。」


【自立正義。然所變土。不為自變。唯是自居。本為一
切色身依持受用。故於色身可有持用。便變為彼
器世間相。由是下。謂由不專於巳。故無前難。如人
[002-0547b]
造屋。本為人居。非專巳任。人居人去。屋亦可存。器
壞器成。有情何預。故云。雖無有情。而亦現有世界
相故。此說下。結顯共與不共變義。若別受用者且
如一色。人見唯水。鬼見膿河。或成猛火。天見瑠璃
魚龍窟宅。共一色體。不共見故。
△二問答辯明竟。
通上二廣釋處字竟。下三廣釋執受分二。一執受
種子。】


「諸種子者謂異熟識如真如性不違唯識。」


【有漏種子。同異熟識。是無記性。第八見分。恒取所
緣。無漏善性。不同無記。第八見分。自性虗妄。不緣
真如。以無漏種。依真如故。設問云。既非所緣。應同
心外別有法耶。答云。雖非所緣。是第八識所持種
子。不離識故。真妄總該。成唯識理。
△一執受種子
竟。下二執受根身。】


「有根身者謂異熟識彼餘尸骸猶見相續。」


【根即勝義根。身處浮塵根。不共相種。及內大種。依
勝義根說。唯勝義根。是不共相。名內色故。又言身
處。亦內色攝。名共相種。自他身處。更相變故。受用。
即所緣義。若不互變。應不互緣。此中下。錯解中邊
論義。謂勝義根。亦互相變。其理未正。有義下。破前。
謂互相變。唯變浮塵。不變勝義。他根於巳。無受用
理。以非巳識。所依緣故。似自他下。釋辯中邊論文。
說自他識各自變義。豈以互變。濫自變耶。故生下。
結成前說共相種變義。生在他地。是緣他身。般涅
[002-0547c]
槃時。即緣屍骸。是受用彼義。言相續者。謂彼屍骸
不即壞故。攝論頌云。此外內種子。能生引應知。枯
喪由能引。如任運後滅。無性釋云。如是外內二種
種子。俱為生因。及為引因。若外種子。親望於芽。為
能生因。傳望莖等。為能引因。阿賴耶識。是內種子。
親望名色。為能生因。傳望六處乃至老死。為能引
因。生因且爾。云何引因。為答此問。故說枯喪由能
引言。若二種子。唯作生因。非引因者收置倉等麥
等種子。不應久時相似相續。喪後屍骸。如青瘀等。
分位隨轉。亦不應有。何則。纔死即應滅壞。如任運
後滅者。是說譬喻。譬如射箭。放絃行力。為能生因。
令箭離絃。不即墮地。為能引因。以喻屍骸相續。或
青瘀等。或枯稿長年。皆相續義。
△二執受根身竟。
通上三廣釋執受竟。下四結顯二變。】


「前來且說業力所變及墮法處所現實色。」


【結前問答辯明。及廣辯執受等三科之義。若定等
下。謂諸聖者。定力神力。所變身界等事。多不決定。
所變身器下。釋成不定義。變身器者。自身他身。天
堂地獄淨穢等界。是依報等皆從定力神力。及顯
現等。堅固變現。化利有情。一劫多劫。展轉相依。故
恒相續。聲光說法。多分蹔明。隨彼機緣擊發變現。
略說下。重結前義。十有色處。即內五根。及外五塵。
是十色處。法處所攝色。有假有實。今言實者。結上
定力所變身器等色。】
[002-0548a]


「何故此識不能變似彼識亦緣此色為境。」


【問能變識。何不變似心法為所緣境。答中分為二
種。因緣變者。謂由先業。及名言實種。唯任運心。即
前五第八。隨其增上異熟因為緣。名言種為因。故
變為境。分別變者。謂作意心生。即六七二識。隨自
分別作意生故。由彼六七分別變起影像相分。無
有實體。未必有用。故但為境。若第八識。因緣所變
色等諸法。皆有所緣真實用故。若第八識。因緣所
變心心所等。無有所緣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
者。謂所變心等之相。第八因中不能緣。以無所緣
實用。須彼實用。別從此生者。須者。意所欲也。若欲
當其所緣實用。別從此第八因緣變生色等。方有
所緣實用。變無為等。亦無實用者。若實無為。因位
未證。若假無為。無體用故。故異熟識。不緣心等者。
結答問意。以明第八因中不緣前七心心所故。亦
不緣無漏種故。故說心等及無為。無所緣實用。設
問云。因中第八不緣心等。轉依位中許能緣否。答
云。至無漏等。勝慧。即圓鏡智。智體澄淨時。雖無分
別。而於前七所有分別心心所法。亦現彼影。以佛
遍智。真妄有無。一切諸法。皆能緣故。故有漏下。結
顯第八因中不緣見分。唯緣三境。在欲色下。釋成
三界所緣有別。謂欲界色界。俱緣種子根身器界
三境。無色界中。唯緣有漏種。以無漏種。因中不緣
故。
△四結顯二變竟。通上一釋執受處了竟。下二
[002-0548b]
釋不可知。】


「不可知者謂此行相無想等位當知亦爾。」


【轉識論云。此識行相。及境。不可分別。一體無異。若
爾。云何知有。答。由事故知有此識。此識能持一切
煩惱業果報事。譬如無明。相境不可分別。亦有欲
瞋等事。知有無明。本識亦爾。相境無差別。但由事
故知其有也。或此下。又於所緣上解不可知義。外
人問。若許此識取所緣境。云何又說行相難知引
喻答上問意云。如滅定中不離身識。應信是有。既
信滅定有不離身識。是有情攝。應有所緣。既有所
緣。如有心時。如何不知。彼不可知。故知本識行相
微隱。難可了知。滅定如是。無想等位。當知亦爾。


二釋不可知竟。通上二釋行相竟。】


成唯識論俗詮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