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16 成唯識論-唐-護法菩薩 (master)



《成唯識論》卷第十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此十一障二障所攝。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
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修所
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
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
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
不為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所知障中見
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
已伏。修所斷種於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
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彼障現起地前漸伏
乃至十地方永伏盡。八地以上六識俱者不
復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第七
俱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轉
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雖於修
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惱障種而彼麁重
亦漸斷滅。由斯故說二障麁重一一皆有三
位斷義。雖諸位中皆斷麁重而三位顯。是
故偏說。斷二障種漸頓云何。第七識俱煩惱
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剎那中三界頓
斷。所知障種將成佛時一剎那中一切頓
斷。任運內起無麁細故。餘六識俱煩惱障種
見所斷者三乘見位真見道中一切頓斷。修
所斷者隨其所應一類二乘三界九地一一
漸次九品別斷。一類二乘三界九地合為一
聚九品別斷。菩薩要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
[010-0054b]
三界頓斷。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
所斷者。修所斷者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
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
盡。通緣內外麁細境生品類差別有眾多
故。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無間解
脫。加行勝進或別或總。菩薩利根漸斷障位。
非要別起無間解脫剎那剎那能斷證故。加
行等四剎那剎那前後相望皆容具有。


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在故。二最勝真如。謂此真
如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三勝流
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
勝故。四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
非我執等所依取故。五類無別真如。謂此真
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六無染
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
方淨故。七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
種種安立而無異故。八不增減真如。謂此真
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
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
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九智自在所依真
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
故。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
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
為令圓滿後後建立。


如是菩薩於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種勝行
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於二轉依便能證得。
[010-0054c]
轉依位別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初
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
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雖未斷障種實
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為轉。二通達轉
謂通達位。由見道力通達真如斷分別生
二障麁重證得一分真實轉依。三修習轉。謂
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俱生二
障麁重漸次證得真實轉依。攝大乘中說通
達轉在前六地有無相觀通達真俗間雜現
前令真非真現不現故。說修習轉在後四
地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麁重
多令非真不顯現故。四果圓滿轉。謂究竟
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
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麁
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
盡。五下劣轉。謂二乘位。專求自利厭苦欣
寂唯能通達生空真如斷煩惱種證真擇
滅無勝堪能名下劣轉。六廣大轉。謂大乘
位。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無欣
厭具能通達二空真如雙斷所知煩惱障種
頓證無上菩提涅槃有勝堪能名廣大轉。
此中意說廣大轉依捨二麁重而證得故。


轉依義別略有四種。一能轉道。此復有二。
一能伏道。謂伏二障隨眠勢力令不引
起二障現行。此通有漏無漏二道加行根本
後得三智隨其所應漸頓伏彼。二能斷道。
謂能永斷二障隨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
漏曾習。相執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
證所引未成辦故。有義根本無分別智親
[010-0055a]
證二空所顯真理。無境相故能斷隨眠。後
得不然故非斷道。有義後得無分別智雖
不親證二空真理無力能斷迷理隨眠。而
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
永斷迷事隨眠。故瑜伽說修道位中有出世
斷道世出世斷道。無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
是曾習故相執引故。由斯理趣諸見所斷及
修所斷迷理隨眠唯有根本無分別智親證
理故能正斷彼。餘修所斷迷事隨眠根本後
得俱能正斷。二所轉依。此復有二。一持種依。
謂本識。由此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
為所依。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依他起性
雖亦是依而不能持種故此不說。二迷悟
依。謂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諸染淨法
依之得生。聖道轉令捨染得淨。餘雖亦
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說。三所轉
捨。此復有二。一所斷捨。謂二障種。真無間
道現在前時障治相違彼便斷滅永不成就。
說之為捨。彼種斷故不復現行妄執我法。
所執我法不對妄情。亦說為捨。由此名捨
遍計所執。二所棄捨。謂餘有漏劣無漏種。金
剛喻定現在前時引極圓明純淨本識。非彼
依故皆永棄捨。彼種捨已現有漏法及劣無
漏畢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說為捨。由此名
捨生死劣法。有義所餘有漏法種及劣無漏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皆已棄捨。與二障種俱
時捨故。有義爾時猶未捨彼。與無間道不
相違故。菩薩應無生死法故。此位應無所
熏識故。住無間道應名佛故。後解脫道應
[010-0055b]
無用故。由此應知。餘有漏等解脫道起方
棄捨之。第八淨識非彼依故。四所轉得。此
復有二。一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
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
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
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
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
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
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
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
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
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
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
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
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
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
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
逝有有餘依。雖無實依而現似有。或苦依
盡說無餘依。非苦依在說有餘依。是故世尊
可言具四。若聲聞等有無餘依如何有處
設彼非有。有處說彼都無涅槃豈有餘依
彼亦非有。然聲聞等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苦
依未盡圓寂義隱。說無涅槃。非彼實無煩
惱障盡所顯真理有餘涅槃。爾時未證無餘
圓寂故亦說彼無無餘依。非彼後時滅身
智已無苦依盡無餘涅槃。或說二乘無涅
[010-0055c]
槃者依無住處不依前三。又說彼無無
餘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說。彼纔證得
有餘涅槃。決定迴心求無上覺。由定願力
留身久住。非如一類入無餘依。謂有二乘
深樂圓寂得生空觀親證真如。永滅感生
煩惱障盡顯依真理有餘涅槃。彼能感生
煩惱盡故後有異熟無由更生。現苦所依
任運滅位餘有為法既無所依與彼苦依同
時頓捨顯依真理無餘涅槃。爾時雖無二
乘身智而由彼證可說彼有。此位唯有清
淨真如。離相湛然寂滅安樂。依斯說彼與
佛無差。但無菩提利樂他業。故復說彼與
佛有異。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斷彼得
無住處。彼能隱覆法空真如令不發生大
悲般若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斷彼時顯
法空理。此理即是無住涅槃。令於二邊俱
不住故。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斷彼不
得擇滅。擇滅離縛彼非縛故。既爾斷彼寧
得涅槃。非諸涅槃皆擇滅攝。不爾性淨應
非涅槃。能縛有情住生死者斷此說得
擇滅無為。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煩惱
能縛有情。故斷彼時不得擇滅。然斷彼故
法空理顯。此理相寂說為涅槃。非此涅槃擇
滅為性。故四圓寂諸無為中初後即真如。中
二擇滅攝。若唯斷縛得擇滅者不動等二
四中誰攝。非擇滅攝。說暫離故。擇滅無為
唯究竟滅。有非擇滅非永滅故。或無住處
亦擇滅攝。由真擇力滅障得故。擇滅有二。
一滅縛得。謂斷感生煩惱得者。二滅障得。
[010-0056a]
謂斷除障而證得者。故四圓寂諸無為中
初一即真如。後三皆擇滅。不動等二暫伏滅
者非擇滅攝究竟滅者擇滅所攝。既所知障
亦障涅槃。如何但說是菩提障。說煩惱障
但障涅槃豈彼不能為菩提障。應知聖教
依勝用說。理實俱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說
四涅槃中唯後三種名所顯得。二所生得。謂
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礙故
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
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
應心品。


云何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
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
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
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
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二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
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
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
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
窮未來際。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
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
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
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
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四成所作智相
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
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
所應作事。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
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
[010-0056b]
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
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
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
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
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
此四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
喻定現在前時即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
細所知障種俱時捨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
便無能持淨種識故。有義此品解脫道時
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
在前時猶未頓捨。與無間道不相違故。
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
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故。
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
持無漏種令不失故。平等性智相應心品
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
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
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妙觀
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
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
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
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
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
皆容現起。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
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有義成佛方得
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
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
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
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
[010-0056c]
作意起故。此四種性雖皆本有而要熏發
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減
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
勝後佛故。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
真如為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
不可知故。有義此品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
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
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現故。又此決定緣
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
可知。如阿賴耶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
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
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餘一
分二准此應知。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
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有義但
緣真如為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
緣真俗為境。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
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
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
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妙觀
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
礙二智所攝。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
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
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緣三世諸法
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
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
在等義。若不遍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
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於
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
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此四心品
[010-0057a]
雖皆遍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
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
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
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
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如是等門差
別多種。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
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轉得。雖轉依義總有
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
言故。此修習位說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
攝故。後究竟位其相云何。頌曰。


「* 30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
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
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
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
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清淨法
界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道諦
攝故唯無漏攝。謂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無
漏種性所生。有漏法種已永捨故。雖有示
現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而實無漏。
道諦所攝。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
來豈無五根五識五外界等。有義如來功德
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離諸分別絕諸
戲論。非界處等法門所攝。故與彼說理不
相違。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
攝。非佛五識雖依此變然麁細異。非五境
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說佛心恒在定
故。論說五識性散亂故。成所作智何識相
[010-0057b]
應。第六相應。起化用故。與觀察智性有何
別。彼觀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
別。此二智品應不並生。一類二識不俱起
故。許不並起於理無違。同體用分俱亦非
失。或與第七淨識相應。依眼等根緣色等
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別。謂淨第七起他受用
身土相者平等品攝。起變化者成事品攝。
豈不此品攝五識得。非轉彼得體即是
彼。如轉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
死攝。是故於此不應為難。有義如來功德
身土如應攝在蘊處界中。彼三皆通有漏無
漏。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
乘麁淺境說。非說一切。謂餘成就十八界
中唯有後三通無漏攝。佛成就者雖皆無
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攝。然餘處說佛功德等
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
理必應爾。所以者何。說有為法皆蘊攝故。
說一切法界處攝故。十九界等聖所遮故。
若絕戲論便非界等亦不應說即無漏界
善常安樂解脫身等。又處處說轉無常蘊獲
得常蘊。界處亦然。寧說如來非蘊處界。故
言非者是密意說。又說五識性散亂者說
餘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
悉具足而純無漏。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
尋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內證故。非諸世
間喻所喻故。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淨法界
遠離生滅極安隱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
巧便故。二種皆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俱
說為善。論說處等八唯無記。如來豈無五
[010-0057c]
根三境。此中三釋廣說如前。一切如來身土
等法皆滅道攝。故唯是善。聖說滅道唯善性
故。說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識所變有漏不
善無記相等。皆從無漏善種所生。無漏善
攝。此又是常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
滅性無變易故說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
故無斷盡故亦說為常。非自性常從因生
故。生者歸滅一向記故。不見色心非無
常故。然四智品由本願力所化有情無盡
期故窮未來際無斷無盡。此又安樂無逼
惱故。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
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
逼惱。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俱名安
樂。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
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大覺世尊成就
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
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
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
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
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如是法身有三相
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
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
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
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
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
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
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
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
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
[010-0058a]
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
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三
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
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
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
事。以五法性攝三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
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
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
故。中二智品攝受用身。說平等智於純淨土
為諸菩薩現佛身故。說觀察智大集會中
說法斷疑現自在故。說轉諸轉識得受
用身故。後一智品攝變化身。說成事智於
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


又智殊勝具攝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實智。
有義初一攝自性身。說自性身本性常故。
說佛法身無生滅故。說證因得非生因
故。又說法身諸佛共有遍一切法猶若虛
空無相無為非色心故。然說轉去藏識得
者。謂由轉滅第八識中二障麁重顯法身
故。智殊勝中說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實性
故。自性法身雖有真實無邊功德而無為
故不可說為色心等物。四智品中真實功德
鏡智所起常遍色身攝自受用。平等智品所
現佛身攝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現隨類種種
身相攝變化身。說圓鏡智是受用佛。轉諸
轉識得受用故。雖轉藏識亦得受用。然
說轉彼顯法身故。於得受用略不說之。
又說法身無生無滅唯證因得非色心等。
圓鏡智品與此相違。若非受用屬何身攝。
[010-0058b]
又受用身攝佛不共有為實德故四智品實
有色心皆受用攝。又他受用及變化身皆為
化他方便示現。故不可說實智為體。雖
說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或智所起。假
說智名體實非智。但說平等成所作智能
現受用三業化身。不說二身即是二智。故此
二智自受用攝。然變化身及他受用雖無真
實心及心所。而有化現心心所法。無上覺者
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若不爾者云
何如來現貪瞋等。久已斷故。云何聲聞及傍
生等知如來心。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知
故。由此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說如
來成所作智化作三業。又說變化有依他心
依他實心相分現故。雖說變化無根心等。
而依餘說。不依如來。又化色根心心所法
無根等用故不說有。如是三身雖皆具
足無邊功德。而各有異。謂自性身唯有真實
常樂我淨。離諸雜染眾善所依。無為功德。
無色心等差別相用。自受用身具無量種妙
色心等真實功德。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具
無邊似色心等利樂他用化相功德。又自性
身正自利攝。寂靜安樂無動作故。亦兼利他。為增上緣令諸有情得利樂故。又與受
用及變化身為所依止。故俱利攝。自受用身
唯屬自利。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屬利他。為
他現故。又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
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此佛身土俱
非色攝。雖不可說形量小大。然隨事相
其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自受用身還
[010-0058c]
依自土。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
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
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
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量身量亦
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生
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雖不可說形量大
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說言遍一切
處。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
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
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小或大或
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
身量亦無定限。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
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
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
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
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自性身土一
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身及所
依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
礙。餘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
共。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為身為
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為增上
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
身為現神通說法饒益。於不共者唯一佛
變。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性法爾更相繫
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
共。不爾多佛久住世間各事劬勞實為無
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此諸身土若淨若穢
無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俱善無漏。
純善無漏因緣所生。是道諦攝非苦集故。
[010-0059a]
蘊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緣雜引生故。有
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皆是有漏。純
從有漏因緣所生是苦集攝。非滅道故。善
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緣雜引生故。蘊
等同異類此應知。不爾應無五十二等。然
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不
爾唯識理應不成。許識內境俱實有故。或
識相見等從緣生。俱依他起虛實如識。唯言
遣外不遮內境。不爾真如亦應非實。內境
與識既並非虛。如何但言唯識非境。識唯
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或諸
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沈淪不解
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令自
觀心解脫生死。非謂內境如外都無。或相
分等皆識為性。由熏習力似多分生。真如
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此中
識言亦說心所。心與心所定相應故。此論
三分成立唯識。是故說為成唯識論。亦說
此論名淨唯識。顯唯識理極明淨故。此本
論名唯識三十。由三十頌顯唯識理。乃得
圓滿非增減故。


「 已依聖教及正理
 分別唯識性相義
 所獲功德施群生
 願共速登無上覺」


《成唯識論》卷第十
[010-0059b]



成唯識論後序



吳興沈玄明撰


原夫。覺海澂玄。涵萬流而濬宗極。神幾闡
妙。被眾象而凝至真。朗慧日而鏡六幽。洩慈
雲而清八㝢。演一音而懸解。逸三乘以遐騖。
體陳如之半器。津有有於鹿園。照善現之滿
機。繹空空於鷲嶺。雖絕塵於常斷。詎遺筌於
有空。顯無上之靈宗。凝中道於茲教。逮金河
滅景。派淳源而不追。玉牒霏華。緒澆風而競
扇。於是二十八見迷。桑鴈於五天。一十六師
亂。雲牛於四主。半千將聖。茲惟世親寔賢
劫之應真。晦生知以提化。飛光毓彩誕暎資
靈。曜常明於八蘊。藻初情於六足。秀談芝於
俱舍。摽說有之餘宗。攝玄波於大乘。賁研空
之至理。化方昇而照極。湛沖一於斯頌。唯識
三十偈者。世親歸根之遺製也。理韜淵海。
泛浮境於榮河。義欝煙飈。麗虹章於玄圃。言
含萬象。字苞千訓。妙旨天逸。邃彩星華。幽緒
未宣。冥神絕境。孤明斂暎。祕思潛津。後有
護法安慧等十大菩薩。韞玄珠於八藏。聳層
搆於四圍。宅照二因。捿清三觀。升暉十地。澄
智水以潤賢林。隣幾七覺。皎行月而開重夜。
優柔芳烈。景躅前修。箭涌泉言。風飛寶思。咸
觀本頌。各裁斯釋。名曰成唯識論。或名淨唯
識論。空心外之二取。息滯有之迷塗。有識內
之一心。遣歸空之妄執。晦斯心境。苦海所以
長淪。悟彼有空。覺岸於焉高蹈。九十外道。亂
[010-0059c]
風轍而靡星旗。十八小乘。軔羬軒而扶龍轂。
窮神體妙。詣賾探機。精貫十支。洞該九分。顧
十翼而搏仙羽。頫九流以濬瓊波。盡邃理之
希微。闡法王之奧典。稱謂雙絕。筌象兼忘。
曜靈景於西申。閟虹光於震旦。濟物弘道。眇
歸宗德。粵若大和上三藏法師玄奘。體睿舍
真。履仁翔慧。九門禪宴。證靜於融山。八萬玄
津。騰流於委海。疊金牆而月曜。峻玉宇而霞
騫。軼芳粹於澄蘭。孕風華於龍翼。悼微言之
匿彩。嗟大義之淪暉。用啟誓言。肆茲遙踐
泳祥河之輟水。攀寶樹之低枝。循鏤杠以神
遊。𨈆霙峯而安步。昇紫階而證道。瞰玄影
以嚴因。採奧觀奇。徒蒼龍於二紀。緘檀篆
貝。旋白馬於三秦。我


大唐慶表金輪。禎資樞電。奄大千而光宅。御
六辯以天飛。神化潛通。九仙賮寶玄猷旁闡。
百靈聳職。凝旒邃拱。沓通夢於霄暉。掞組摛
華。煥騰文以幽贊。爰降綸旨。溥令翻譯。


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于志寧。中書令高陽公
許敬宗等潤色。沙門釋神泰等證義。沙門釋
靖邁等質文。肇自貞觀十九年終于顯慶之
末。部將六十。卷出一千。韜軼蓬萊。池湟環
㴾。載隆法寶。大啟群迷。頌德序經。並紆宸
藻。玄風之盛。未之前聞。粵以顯慶四年龍捿
叶洽。玄英應序。厥閏惟陽。糅茲十釋四千五
百頌。彙聚群分。各遵其本。合為一部。勒成十
卷。月窮于紀。銓綜云畢。精括詁訓。研詳夷
夏。調驚韶律。藻掞天𨓍。白鳳甄奇。紫微呈
瑞。遂使文同義異。若一師之製焉。斯則古聖
[010-0060a]
今賢。其揆一也。三藏弟子基鼎族高門。玉田
華胄。壯年味道。綺日參玄。業峻林遠。識清雲
鏡。閑儀玉瑩。陵道邃而澄明。逸韻蘭芳。掩
法汰而飛辯。緒僊音於八梵。舞霄鶴以翔禎。
摛麗範於九章。影桐鸞而絢藻。昇光譯侶。俯
潛叡而融暉。登彩義徒。顧猷暢而高視。秀初
昕之琁景。晉燭玄儒。矯彌天之絕翰。騰邁
真俗。親承四辯。言獎三明。䟽發戶牖。液導津
涉。繢功資素。通理寄神。綜其綱領。甄其品
第。兼撰義䟽。傳之後學。庶教蟠黃陸。跨合
璧於龜疇。祥浮紫宮。掩連珠於麟籀。式罄庸
謏敘其宗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