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16 成唯識論-唐-護法菩薩 (master)




《成唯識論》卷第九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頌曰。


「* 23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 24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009-0048a]


「* 25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論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立彼後說三種
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
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密意言顯非
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於彼
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為遍計
所執。為除此執故。佛世尊於有及無總
說無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謂依此初遍
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
空華故。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
託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
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
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
說無性非性全無。如太虛空雖遍眾色而
是眾色無性所顯。雖依他起非勝義故亦
得說為勝義無性。而濫第二故此不說。此
性即是諸法勝義。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然勝
義諦。略有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
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
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此中勝義
依最後說。是最勝道所行義故。為簡前三
故作是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
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
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
不虛妄義。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
及實際等。如餘論中隨義廣釋。此性即是唯
識實性。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謂遍
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成實性。為簡虛妄
[009-0048b]
說實性言。復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
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為簡世俗故說實
性。三頌總顯諸契經中說無性言非極了義。
諸有智者不應依之總撥諸法都無自性。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於幾位如何悟入。謂
具大乘二種姓者。略於五位漸次悟入。何
謂大乘二種種姓。一本性住種姓。謂無始來
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
種姓。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
成。要具大乘此二種姓。方能漸次悟入唯
識。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
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
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
菩提。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相
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
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
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
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
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初資糧位其相云
何。頌曰。


「* 26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
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
位攝。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
糧故。為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
脫分。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
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
[009-0048c]
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
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
行。此二取言顯二取取。執取能取所取性
故。二取習氣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
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即是所知煩惱障種。
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
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
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
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
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
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所知障
決定不與異熟識俱。彼微劣故。不與無明
慧相應故。法空智品與俱起故。七轉識內隨
其所應。或少或多如煩惱說。眼等五識無分
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餘由意力皆容
引起。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說無
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癡無癡等不相應
故。煩惱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為所依
故。體雖無異而用有別。故二隨眠隨聖道
用有勝有劣斷惑前後。此於無覆無記性
中是異熟生。非餘三種。彼威儀等勢用薄弱
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無覆望二乘
說。若望菩薩亦是有覆。若所知障有見疑
等如何此種契經說為無明住地。無明增故
總名無明。非無見等。如煩惱種立見一處
欲色有愛四住地名。豈彼更無慢無明等。如
是二障分別起者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
斷攝。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俱斷。永斷二
種唯聖道。能伏二現行通有漏道。菩薩住
[009-0049a]
此資糧位中二麁現行雖有伏者。而於細
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未能伏滅。此位未
證唯識真如。依勝解力修諸勝行。應知
亦是解行地攝。所修勝行其相云何。略有二
種謂福及智。諸勝行中慧為性者皆名為
智。餘名為福。且依六種波羅蜜多通相皆
二。別相前五說為福德。第六智慧或復前三
唯福德攝。後一唯智。餘通二種。復有二種
謂利自他。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
自他利行。依別相說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
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
行攝。如是等行差別無邊皆是此中所修勝
行。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
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不
退。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
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
退。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
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
退。三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
屈。引他麁善況己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
退。由斯三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
行。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頌曰。


「* 27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
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
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
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
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
[009-0049b]
義。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
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
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
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
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謂
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
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
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依明
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謂此
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
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
極故復名頂。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
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
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
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
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依無間
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
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
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
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煖頂依能
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
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
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
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
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
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
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依如
是義故有頌言。


「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009-0049c]
 義相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麁重縛亦未能斷。
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於俱生者
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
未全伏除全未能滅。此位菩薩於安立諦
非安立諦俱學觀察。為引當來二種見故。
及伏分別二種障故。非安立諦是正所觀非
如二乘唯觀安立。菩薩起此煖等善根。雖
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託
最勝依入見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
慧厭心非殊勝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
證唯識真勝義故。次通達位其相云何。頌
曰。


「* 28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
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
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
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
有所得心戲論現故。有義此智二分俱無。
說無所取能取相故。有義此智相見俱有。
帶彼相起名緣彼故。若無彼相名緣彼
者應色智等名聲等智。若無見分應不能
緣。寧可說為緣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
緣。故應許此定有見分。有義此智見有相
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
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雖無相分而可
[009-0050a]
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如自證分緣
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變而緣者便
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
有見無相。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
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
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
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
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有
義此中二空二障漸證漸斷。以有淺深麁細
異故。有義此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
力有堪能故。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
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
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
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
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
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法真見道
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
相見道。有義此三是真見道。以相見道緣四
諦故。有義此三是相見道。以真見道不別
緣故。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一
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
於苦諦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
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
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
前所斷煩惱解脫。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
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
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
印可苦類智忍。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
道諦應知亦爾。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
[009-0050b]
正智。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
立名相見道。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
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
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
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
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若依廣布聖教
道理說相見道有九種心。此即依前緣安
立諦二十六種止觀別立。謂法類品忍智合
說各有四觀。即為八心。八相應止總說為
一。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於見義觀順非
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
道。諸相見道依真假說世第一法無間而生
及斷隨眠非實如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
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已斷故。前
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
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
道後得智攝。諸後得智有二分耶。有義俱
無離二取故。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此智
品有分別故。聖智皆能親照境故。不執著
故說離二取。有義此智二分俱有。說此思
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又說此
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
而為說故。又說此智現身土等為諸有情
說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寧有現身
說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者轉四蘊
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體
法應非所緣。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又緣
無法等應無所緣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
由斯後智二分俱有。此二見道與六現觀相
[009-0050c]
攝云何。六現觀者。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
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煖
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現
觀煖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現
觀。二信現觀。謂緣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
信。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三戒現
觀謂無漏戒除破戒垢令觀增明亦名現
觀。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
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
觀智諦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
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此真見道攝彼第
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
彼第二三雖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
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
於多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次修習位其相云何。
頌曰。


「* 29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捨二麁重故
 便證得轉依」



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為斷餘障證
得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此智遠離所取
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或離戲論說為
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是出世間無分別
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
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
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
故獨名出世。餘智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
智。數修此故捨二麁重。二障種子立麁重
[009-0051a]
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說為
捨。此能捨彼二麁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
依。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
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
轉謂二分轉捨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
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
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
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
立唯識意為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或
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
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
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究安樂。由數修
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麁重故能轉
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即真
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
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為轉依。修習位中
斷障證得。雖於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
頌意所顯。頌意但顯轉唯識性。二乘滿位
名解脫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云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
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
言十地者。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離垢地。具淨尸羅
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三發光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四焰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
慧焰增故。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違
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現前地。住緣起智
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七遠行地。
[009-0051b]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八
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
動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閡解能遍
十方善說法故。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
德水蔽一切如空麁重充滿法身故。如
是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
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


十勝行者即是十種波羅蜜多。施有三種。謂
財施無畏施法施。戒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
法戒饒益有情戒。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
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靜慮有三種。謂安
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般若有三種。
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
別慧。方便善巧有二種。謂迴向方便善巧拔
濟方便善巧。願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樂他
願。力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智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此十性者。施以
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戒以受學菩薩
戒時三業為性。忍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
所起三業為性。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業
為性。靜慮但以等持為性。後五皆以擇法
為性。說是根本後得智故。有義第八以欲
勝解及信為性。願以此三為自性故。此
說自性若并眷屬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
德為性。此十相者。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
可建立波羅蜜多。一安住最勝。謂要安住
菩薩種性。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
心。三意樂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四事業
[009-0051c]
最勝。謂要具行一切事勝。五巧便最勝。謂
要無相智所攝受。六迴向最勝。謂要迴向
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謂要不為二障間
雜。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
岸。由斯施等十對波羅蜜多一一皆應四句
分別。此但有十不增減者謂十地中對治
十障證十真如無增減故。復次前六不增
減者為除六種相違障故。漸次修行諸佛
法故。漸次成熟諸有情故。此如餘論廣說
應知。又施等三增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屬
故。精進等三決定勝道。能伏煩惱成熟有
情及佛法故。諸菩薩道唯有此二。又前三種
饒益有情。施彼資財不損惱彼。堪忍彼
惱而饒益故。精進等三對治煩惱。雖未伏
滅而能精勤修對治彼諸善加行永伏永
滅諸煩惱故。又由施等不住涅槃。及由後
三不住生死。為無住處涅槃資糧。由此前
六不增不減。後唯四者為助前六令修滿
足不增減故。方便善巧助施等三願助精
進力助靜慮智助般若令修滿故如解深
密廣說應知。十次第者。謂由前前引發
後後。及由後後持淨前前。又前前麁後後
細故易難修習次第如是。釋總別名如餘
處說。此十修者有五種修。一依止任持修。
二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樂修。四依止方便修。
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習十種波羅
蜜多皆得圓滿。如集論等廣說其相。此十
攝者。謂十一一皆攝一切波羅蜜多互相順
故。依修前行而引後者。前攝於後必待
[009-0052a]
前故後不攝前不待後故。依修後行持
淨前者後攝於前持淨前故前不攝後非
持淨故。若依純雜而修習者。展轉相望應
作四句。此實有十而說六者應知後四第
六所攝。開為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
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此十果者。有
漏有四除離繫果。無漏有四除異熟果。而
有處說具五果者或互相資或二合說。十
與三學互相攝者。戒學有三。一律儀戒。謂
正遠離所應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修證
應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
有情。此與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廣大如餘
處說。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
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
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
故。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
故。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此四所緣對治堪能引發作業如餘處說。慧
學有三。一加行無分別慧。二根本無分別慧。
三後得無分別慧。此三自性所依因緣所緣
行等如餘處說。如是三慧初二位中種具有
三。現唯加行。於通達位現二種三。見道位
中無加行故。於修習位七地已前若種若
現俱通三種。八地以去現二種三。無功用道
違加行故。所有進趣皆用後得無漏觀中
任運起故。究竟位中現種俱二。加行現種俱
已捨故。若自性攝戒唯攝戒。定攝靜慮。慧
攝後五。若并助伴皆具相攝。若隨用攝戒
攝前三。資糧自體眷屬性故。定攝靜慮。慧
[009-0052b]
攝後五。精進三攝。遍策三故。若隨顯攝戒
攝前四。前三如前及守護故。定攝靜慮。慧
攝後五。此十位者五位皆具。修習位中其相
最顯。然初二位頓悟菩薩種通二種現唯
有漏。漸悟菩薩若種若現俱通二種。已得生
空無漏觀故。通達位中種通二種現唯無漏。
於修習位七地已前種現俱通有漏無漏。八
地以去種通二種現唯無漏。究竟位中若現
若種俱唯無漏。此十因位有三種名。一名
遠波羅蜜多。謂初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尚
微被煩惱伏未能伏彼。由斯煩惱不覺現
行。二名近波羅蜜多。謂第二無數劫。爾時施
等勢力漸增非煩惱伏而能伏彼。由斯煩
惱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羅蜜多。謂第三無數
劫。爾時施等勢力轉增能畢竟伏一切煩惱。
由斯煩惱永不現行。猶有所知微細現種
及煩惱種故未究竟。此十義類差別無邊。恐
厭繁文略示綱要。十於十地雖實皆修
而隨相增地地修一。雖十地行有無量門
而皆攝在十到彼岸。十重障者。一異生性障。
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
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
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
二真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必不成就。猶
明與闇定不俱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諸
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性無俱成失。無間
道時已無惑種何用復起解脫道為。斷惑
證滅期心別故。為捨彼品麁重性故。無間
道時雖無惑種而未捨彼無堪任性。為捨
[009-0052c]
此故起解脫道。及證此品擇滅無為。雖見
道生亦斷惡趣諸業果等而今且說能起煩
惱是根本故。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麁
重。一執著我法愚即是此中異生性障。二惡
趣雜染愚即是惡趣諸業果等。應知愚品總
說為愚。後准此釋。或彼唯說利鈍障品俱
起二愚。彼麁重言顯彼二種。或二所起無堪
任性。如入二定說斷苦根所斷苦根雖
非現種而名麁重。此亦應然。後麁重言例
此應釋。雖初地所斷實通二障。而異生性
障意取所知。說十無明非染污故。無明即
是十障品愚。二乘亦能斷煩惱障。彼是共故
非此所說。又十無明不染污者唯依十地
修所斷說。雖此位中亦伏煩惱斷彼麁重
而非正意。不斷隨眠故此不說。理實初地
修道位中亦斷俱生所知一分。然今且說最
初斷者後九地斷准此應知。住滿地中時既
淹久。理應進斷所應斷障。不爾三時道應
無別。故說菩薩得現觀已復於十地修道
位中唯修永滅所知障道留煩惱障助願
受生非如二乘速趣圓寂。故修道位不斷
煩惱將成佛時方頓斷故。二邪行障謂所
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悞犯三業。彼障
二地極淨尸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由斯
二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微細悞犯愚。即
是此中俱生一分。二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
悞犯三業。或唯起業不了業愚。三闇鈍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
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及彼所發殊勝三慧。入
[009-0053a]
三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三地說斷二愚及
彼麁重。一欲貪愚。即是此中能障勝定及修
慧者。彼昔多與欲貪俱故名欲貪愚。今得
勝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斷欲貪隨伏。此無始
來依彼轉故。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即是此
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四微細煩惱現行
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識俱身見等
攝。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行故說名
微細。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
永斷。彼昔多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
等同體起故說煩惱名。今四地中既得無
漏菩提分法彼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不行。
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四地修得
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見等。
寧知此與第六識俱。第七識俱執我見等
與無漏道性相違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
七地已來猶得現起與餘煩惱為依持故。
此麁彼細伏有前後。故此但與第六相應
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彼
定法愛三地尚增。入四地時方能永斷。菩提
分法特違彼故。由斯四地說斷二愚及彼
麁重。一等至愛愚。即是此中定愛俱者。二法
愛愚。即是此中法愛俱者。所知障攝二愚斷
故煩惱二愛亦永不行。五於下乘般涅槃
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厭生死樂趣
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差
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五地說斷
二愚及彼麁重。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
中厭生死者。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
[009-0053b]
樂涅槃者。六麁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
一分執有染淨麁相現行。彼障六地無染
淨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六地說斷
二愚及彼麁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
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
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取淨相故相觀
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七細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
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
永斷。由斯七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細相
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
相故。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即是此中執有
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純於無相作意
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八無相中作加
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
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於第
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
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
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
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
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說斷二
愚及彼麁重。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
相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
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
三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
可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九利他中不
欲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利樂
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彼障九
地四無閡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
[009-0053c]
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於無量所說法無
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於無
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閡解。即於
所詮總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於
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閡解。即
於能詮總持自在。於一名句字中現一切
名句字故。於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謂
詞無閡解。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
於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辯才自在
愚。辯才自在者謂辯無閡解。善達機宜巧
為說故。愚能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第九
障攝。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謂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令於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
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
便能永斷。由斯十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
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二
悟入微細祕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
所含藏者。此地於法雖得自在而有餘障
未名最極。謂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運
煩惱障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
如來地。由斯佛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
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微所
知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
惱障種。故集論說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
所知障成阿羅漢及成如來證大涅槃大
菩提故。
《成唯識論》卷第九
[009-005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