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16 成唯識論-唐-護法菩薩 (master)



《成唯識論》卷第七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已說二十隨煩惱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頌曰。


「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論曰。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
觸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
定名。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
為業。此即於果假立因名。先惡所作業後
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惡所攝。如追悔言
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眠謂睡眠。
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謂睡
眠位身不自在心極闇劣。一門轉故。昧簡
在定。略別寤時。令顯睡眠非無體用。有
無心位假立此名。如餘蓋纏心相應故。有
義此二唯癡為體。說隨煩惱及癡分故。有
義不然亦通善故。應說此二染癡為體。淨
即無癡。論依染分說隨煩惱及癡分攝。有
義此說亦不應理。無記非癡無癡性故。應
說惡作思慧為體。明了思擇所作業故。睡
眠合用思想為體。思想種種夢境相故。論
俱說為世俗有故。彼染污者是癡等流。如
不信等說為癡分。有義彼說理亦不然。非
思慧想纏彼性故。應說此二各別有體。與
餘心所行相別故。隨癡相說名世俗有。尋
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言境麁轉為性。伺
[007-0036a]
謂伺察。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此
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並
用思慧一分為體。於意言境不深推度及
深推度義類別故。若離思慧尋伺二種體類
差別不可得故。二各二者。有義尋伺各有
染淨二類差別。有義此釋不應正理。悔眠亦
有染淨二故。應說如前諸染心所有是煩
惱隨煩惱性。此二各有不善無記。或復各有
纏及隨眠。有義彼釋亦不應理。不定四後
有此言故。應言二者顯二種二。一謂悔眠。
二謂尋伺。此二二種種類各別。故一二言顯
二二種。此各有二。謂染不染。非如善染各
唯一故。或唯簡染故說此言。有亦說為隨
煩惱故。為顯不定義說二各二言。故置此
言深為有用。


四中尋伺定是假有。思慧合成聖所說故。悔
眠有義亦是假有。瑜伽說為世俗有故有義
此二是實物有。唯後二種說假有故。世俗有
言隨他相說非顯前二定是假有。又如內
種體雖是實而論亦說世俗有故。四中尋伺
定不相應。體類是同麁細異故。依於尋伺有
染離染立三地別。不依彼種現起有無故
無雜亂。俱與前二容互相應。前二亦有互
相應義。四皆不與第七八俱。義如前說。悔
眠唯與第六識俱非五法故。有義尋伺亦
五識俱。論說五識有尋伺故。又說尋伺即
七分別謂有相等。雜集復言。任運分別謂五
識故。有義尋伺唯意識俱。論說尋求伺察等
法皆是意識不共法故。又說尋伺憂喜相
[007-0036b]
應曾不說與苦樂俱故。捨受遍故可不
待說。何緣不說與苦樂俱。雖初靜慮有
意地樂。而不離喜總說喜名。雖純苦處有
意地苦。而似憂故總說為憂。又說尋伺以
名身等義為所緣。非五識身以名身等義
為境故。然說五識有尋伺者。顯多由彼
起非說彼相應。雜集所言任運分別謂五
識者。彼與瑜伽所說分別義各有異。彼說
任運即是五識。瑜伽說此是五識俱分別意
識相應尋伺。故彼所引為證不成。由此五
識定無尋伺。有義惡作憂捨相應。唯慼行轉
通無記故。睡眠喜憂捨受俱起。行通歡慼
中庸轉故。尋伺憂喜捨樂相應。初靜慮中意
樂俱故。有義此四亦苦受俱。純苦趣中意若
俱故。四皆容與五別境俱。行相所緣不相
違故。悔眠但與十善容俱。此唯在欲無輕
安故。尋伺容與十一善俱。初靜慮中輕安
俱故。悔但容與無明相應。此行相麁貪等
細故。睡眠尋伺十煩惱俱。此彼展轉不相違
故。悔與中大隨惑容俱。非忿等十各為主
故。睡眠尋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
故。此四皆通善等三性。於無記業亦追悔
故。有義初二唯生得善。行相麁鄙及昧略故。
後二亦通加行善攝。聞所成等有尋伺故。有
義初二亦加行善。聞思位中有悔眠故。後三
皆通染淨無記。惡作非染解麁猛故。四無記
中悔唯中二。行相麁猛非定果故。眠除第
四非定引生。異熟生心亦得眠故。尋伺除
初彼解微劣不能尋察名等義故。惡作睡
[007-0036c]
眠唯欲界有。尋伺在欲及初靜慮。餘界地法
皆妙靜故。悔眠生上必不現起。尋伺上下亦
起下上。下上尋伺能緣上下。有義悔眠不
能緣上。行相麁近極昧略故。有義此二亦
緣上境。有邪見者悔修定故。夢能普緣所
更事故。悔非無學離欲捨故。睡眠尋伺皆
通三種。求解脫者有為善法皆名學故。學
究竟者有為善法皆無學故。悔眠唯通見修
所斷。亦邪見等勢力起故。非無漏道親所引
生故。亦非如憂深求解脫故。若已斷故名
非所斷。則無學眠非所斷攝。尋伺雖非真無
漏道。而能引彼從彼引生故通見修非所
斷攝。有義尋伺非所斷者。於五法中唯分
別攝。瑜伽說彼是分別故。有義此二亦正
智攝。說正思惟是無漏故。彼能令心尋求
等故。又說彼是言說因故。未究竟位於藥
病等未能遍知。後得智中為他說法必假
尋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說。故此二種亦通
無漏。雖說尋伺必是分別。而不定說唯屬
第三。後得正智中亦有分別故。餘門准上
如理應思。


如是六位諸心所法。為離心體有別自性。
為即是心分位差別。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若離心體有別自性。如何聖教說唯有識。
又如何說心遠獨行。染淨由心。士夫六界。
莊嚴論說復云何通。如彼頌言。


「 許心似二現
 如是似貪等
 或似於信等
 無別染善法」



若即是心分位差別。如何聖教說心相應。他
[007-0037a]
性相應非自性故。又如何說心與心所俱
時而起如日與光。瑜伽論說復云何通。彼
說心所非即心故。如彼頌言。


「 五種性不成
 分位差過失
 因緣無別故
 與聖教相違」



應說離心有別自性。以心勝故說唯識等。
心所依心。勢力生故說似彼現。非彼即心。
又識心言亦攝心所。恒相應故。唯識等言及
現似彼皆無有失。此依世俗。若依勝義心
所與心非離非即。諸識相望應知亦然。是
謂大乘真俗妙理。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
應知現起分位。頌曰。


「* 15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 16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論曰。根本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
故。依止者謂前六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
依。五識者謂前五轉識。種類相似故總說
之。隨緣現言顯非常起。緣謂作意根境等
緣。謂五識身內依本識。外隨作意五根境等
眾緣和合方得現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
外緣合者有頓漸故。如水濤波隨緣多少。
此等法喻廣說如經。由五轉識行相麁動。所
籍眾緣時多不俱。故起時少不起時多。第
六意識雖亦麁動。而所籍緣無時不具。由
違緣故有時不起。第七八識行相微細。所籍
眾緣一切時有。故無緣礙令總不行。又五
識身不能思慮。唯外門轉起籍多緣。故斷時
[007-0037b]
多現行時少。第六意識自能思慮。內外門轉
不籍多緣。唯除五位常能現起。故斷時少
現起時多。由斯不說此隨緣現。五位者何。
生無想等。無想天者謂修彼定厭麁想力
生彼天中違不恒行心及心所想滅為首。
名無想天。故六轉識於彼皆斷。有義彼天常
無六識。聖教說彼無轉識故。說彼唯有有
色支故。又說彼為無心地故。有義彼天將
命終位。要起轉識然後命終。彼必起下潤
生愛故。瑜伽論說後想生已是諸有情從彼
沒故。然說彼無轉識等者。依長時說。非
謂全無。有義生時亦有轉識。彼中有必起
潤生煩惱故。如餘本有初必有轉識故。瑜
伽論說。若生於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從
彼沒故。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先有
後無乃名入故。決擇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
滅名無想故。此言意顯彼本有初有異熟生
轉識暫起。宿因緣力後不復生。由斯引起
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如善引生二
定名善。不爾轉識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
生得滅。故彼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
靜慮。下想麁動難可斷故。上無無想異熟
處故。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
果故。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
識故名無心。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
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恒
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令身安
和故亦名定。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下品修
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
[007-0037c]
天不甚光淨形色廣大。定當中夭。中品修者
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
雖甚光淨形色廣大而不最極。雖有中夭
而不決定。上品修者現必不退。後生彼天
最極光淨形色廣大。必無中夭。窮滿壽量
後方殞沒。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
所引故。下上地無由前說故。四業通三。除
順現受。有義此定唯欲界起。由諸外道說力
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有義欲界先修習
已。後生色界能引現前。除無想天至究竟
故。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
起。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
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
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
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厭受想亦
名滅彼定。修習此定品別有三。下品修
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中品修者
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
竟不退。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
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而
無漏攝。若修此定已得自在。餘地心後亦
得現前。雖屬道諦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
涅槃故。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
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
前。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
故。於藏識教未信受者。若生無色不起
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滅故。已信生彼亦
得現前。知有藏識不斷滅故。要斷三界
見所斷惑方起此定。異生不能伏滅有頂
[007-0038a]
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
所引發故。有義下八地修所斷惑中。要全斷
欲餘伏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
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唯說不還三乘無學
及諸菩薩得此定故。彼隨所應生上八地
皆得後起。有義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餘
伏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變異受俱煩
惱種子障定強故。彼隨所應生上五地皆
得後起。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後不斷退
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却斷下惑。斷亦無失。
如生上者斷下末那得生惑故。然不還
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
種潤上地生。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
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却斷下失。若諸菩
薩先二乘位已得滅定後迴心者。一切位中
能起此定。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
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
而如已斷能起此定。論說已入遠地菩薩
方能現起滅盡定故。有從初地即能永伏
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經
說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無心
睡眠與悶絕者。謂有極重睡眠悶絕令前
六識皆不現行。疲極等緣所引身位違前六
識故名極重睡眠。此睡眠時雖無彼體。而
由彼似彼。故假說彼名。風熱等緣所引身
位亦違六識。故名極重悶絕。或此俱是觸處
少分。除斯五位意識恒起。正死生時亦無
意識。何故但說五位不行。有義死生及與言
顯。彼說非理。所以者何。但說六時名無心
[007-0038b]
故。謂前五位及無餘依。應說死生即悶絕
攝。彼是最極悶絕位故。說及與言顯五無
雜。此顯六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
起。由此不說入無餘依。此五位中異生有
四。除在滅定。聖唯後三。於中如來自在菩
薩唯得存一。無睡悶故。是故八識一切有
情心與末那二恒俱轉。若起第六則三俱
轉。餘隨緣合起一至五。則四俱轉乃至八
俱。是謂略說識俱轉義。若一有情多識俱
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若立有情依識多
少。汝無心位應非有情。又他分心現在前位
如何可說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數
或異熟識。俱不違理。彼俱恒時唯有一故。
一身唯一等無間緣。如何俱時有多識轉。既
許此一引多心所。寧不許此能引多心。又
誰定言此緣唯一。說多識俱者許此緣多
故。又欲一時取多境者多境現前。寧不頓
取。諸根境等和合力齊。識前後生不應理
故。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而類別者許多俱
生。寧不許心異類俱起。又如浪像依一起
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又若不許意與五
俱。取彼所緣應不明了。如散意識緣久
滅故。如何五俱唯一意識。於色等境取一
或多。如眼等識各於自境取一或多。此亦
何失。相見俱有種種相故。何故諸識同類不
俱。於自所緣若可了者一已能了。餘無用
故。若爾五識已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識了
為。五俱意識助五令起。非專為了五識
所緣。又於彼所緣能明了取異於眼等識
[007-0038c]
故非無用。由此聖教說彼意識名有分別。
五識不爾。多識俱轉何不相應。非同境故。
設同境者彼此所依體數異故。如五根識互
不相應。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
緣相應異故。又一滅時餘不滅故。能所熏等
相各異故。亦非定異。經說八識如水波等
無差別故。定異應非因果性故。如幻事
等無定性故。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
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他
說。


「 心意識八種
 俗故相有別
 真故相無別
 相所相無故」



已廣分別三能變相為自所變二分所依。云
何應知依識所變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
斯一切唯有識耶。頌曰。


「* 17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論曰。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
所。皆能變似見相二分。立轉變名。所變見
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分名所分
別。見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實我法離識所
變皆定非有。離能所取無別物故。非有
實物離二相故。是故一切有為無為若實若
假皆不離識。唯言為遮離識實物。非不
離識心所法等。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轉似
我法外境相現。此能轉變即名分別。虛妄分
別為自性故。謂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執境
名所分別。即所妄執實我法性。由此分別
變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別實我法性決
[007-0039a]
定皆無。前引教理已廣破故。是故一切皆唯
有識。虛妄分別有極成故。唯既不遮不離
識法。故真空等亦是有性。由斯遠離增減
二邊。唯識義成契會中道。由何教理唯識
義成。豈不已說。雖說未了。非破他義己義
便成。應更礭陳成此教理。如契經說三
界唯心。又說所緣唯識所現。又說諸法皆不
離心。又說有情隨心垢淨。又說成就四智
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一相違識相智。
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
境若實有此云何成。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過
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
無。餘亦應爾。三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
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
得解脫。四隨三智轉智。一隨自在者智轉
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
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二隨觀察者智轉
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眾相現
前。境若是實寧隨心轉。三隨無分別智轉
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
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菩薩成就四智
者。於唯識理決定悟入。又伽他說。


「 心意識所緣
 皆非離自性
 故我說一切
 唯有識無餘」



此等聖教誠證非一。極成眼等識五隨一故
如餘不親緣離自色等。餘識識故如眼識
等亦不親緣離自諸法。此親所緣定非離
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緣。所緣法故如相應
法。決定不離心及心所。此等正理誠證非
[007-0039b]
一。故於唯識應深信受。我法非有空識非
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慈尊依此說二
頌言。


「 虛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此頌且依染依他說。理實亦有淨分依他。
若唯內識似外境起。寧見世間情非情物
處時身用定不定轉如夢境等。應釋此疑。
何緣世尊說十二處。依識所變非別實有。
為入我空說六二法。如遮斷見說續有
情。為入法空復說唯識。令知外法亦非
有故。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非所
執故。謂依識變妄執實法理不可得說為
法空。非無離言正智所證唯識性故說為法
空。此識若無便無俗諦。俗諦無故真諦亦無。
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撥無二諦是惡取空。諸
佛說為不可治者。應知諸法有空不空。由
此慈尊說前二頌。若諸色處亦識為體。何
緣乃似色相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名
言熏習勢力起故。與染淨法為依處故。謂
此若無應無顛倒。便無雜染亦無淨法。是
故諸識亦似色現。如有頌言。


「 亂相及亂體
 應許為色識
 及與非色識
 若無餘亦無」



色等外境分明現證。現量所得。寧撥為無。
現量證時不執為外。後意分別妄生外想。
故現量境是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為有。意
[007-0039c]
識所執外實色等。妄計有故說彼為無。又
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夢所緣。不
可執為是實外色。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
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時於
自色境不知唯識。如夢未覺不能自知。
要至覺時方能追覺。覺時境色應知亦爾。
未真覺位不能自知。至真覺時亦能追覺。
未得真覺恒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
由斯未了色境唯識。外色實無可非內識
境。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誰說他心非自
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謂識生時無實
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
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
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故契經言。無
有少法能取餘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
取彼物。如緣他心色等亦爾。既有異境
何名唯識。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
說一識。不爾如何。汝應諦聽。若唯一識寧
有十方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為誰說。何法
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識言總顯一切有
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
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
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
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
離諸識實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識教意。便
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救
拔含識生死輪迴。非全撥無惡取空者違背
教理能成是事。故定應信一切唯識。若唯
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頌曰。
[007-0040a]


「* 18
 由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能生自果功能差
別。此生等流異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
種。除離繫者非種生故。彼雖可證而非
種果。要現起道斷結得故。有展轉義非此
所說。此說能生分別種故。此識為體故立
識名。種離本識無別性故。種識二言簡非
種識。有識非種種非識故。又種識言顯識
中種。非持種識。後當說故。此識中種餘緣
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轉變。謂從生位轉至
熟時。顯變種多重言如是。謂一切種攝三
熏習共不共等識種盡故。展轉力者謂八現
識及彼相應相見分等。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虛妄分別為自性故。
分別類多故言彼彼。此頌意說。雖無外緣
由本識中有一切種轉變差別及以現行八
種識等展轉力故彼彼分別而亦得生。何
假外緣方起分別。諸淨法起應知亦然。淨
種現行為緣生故。所說種現緣生分別。云何
應知此緣生相。緣且有四。一因緣。謂有為
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
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
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
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七轉識及
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
無記。餘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
緣性。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獨能
熏故。極微圓故不熏成種。現行同類展轉
[007-0040b]
相望皆非因緣。自種生故。一切異類展轉相
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有說異類同類現
行展轉相望為因緣者。應知假說。或隨轉
門。有唯說種是因緣性。彼依顯勝。非盡理
說。聖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為因緣
故。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於
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多同類種
俱時轉故如不相應非此緣攝。由斯八識
非互為緣。心所與心雖恒俱轉。而相應故
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得互作
等無間緣。入無餘心最極微劣無開導用。
又無當起等無間法故非此緣。云何知然。
論有誠說。若此識等無間彼識等決定生。即
說此是彼等無間緣故。即依此義應作是
說。阿陀那識三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
下上死生相開等故。有漏無間有無漏生。
無漏定無生有漏者。鏡智起已必無斷故。
善與無記相望亦然。此何界後引生無漏。
或從色界或欲界後。謂諸異生求佛果者
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彼必生在淨居天上
大自在宮得菩提故。二乘迴趣大菩提者
定欲界後引生無漏。迴趣留身唯欲界故。彼
雖必往大自在宮方得成佛。而本願力所
留生身是欲界故。有義色界亦有聲聞迴趣
大乘願留身者。既與教理俱不相違。是故
聲聞第八無漏色界心後亦得現前。然五淨
居無迴趣者。經不說彼發大心故。第七轉
識三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隨第八識
生處繫故。有漏無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
[007-0040c]
得相引故。善與無記相望亦然。於無記中
染與不染亦相開導。生空智果前後位中得
相引故。此欲色界有漏得與無漏相生。非
無色界。地上菩薩不生彼故。第六轉識三界
九地有漏無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無間
緣。潤生位等更相引故。初起無漏唯色界
後。決擇分善唯色界故。眼耳身識二界二地
鼻舌兩識一界一地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善
等相望應知亦爾。有義五識有漏無漏自類
互作等無間緣未成佛時容互起故。有義
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無漏
五識非佛無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異熟
識相分攝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
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三所
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
託。此體有二。一親二疎。若與能緣體不相
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
應知彼是疎所緣緣。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
內所慮託必不生故。疎所緣緣能緣或有。
離外所慮託亦得生故。第八心品有義唯
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有義亦
定有疎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有
義二說俱不應理。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
所變者為自質故。自種於他無受用理。他
變為此不應理故。非諸有情種皆等故。應
說此品疎所緣緣一切位中有無不定。第七
心品未轉依位是俱生故必仗外質。故亦
定有疎所緣緣。已轉依位此非定有。緣真
[007-0041a]
如等無外質故。第六心品行相猛利。於一
切位能自在轉。所仗外質或有或無。疎所緣
緣有無不定。前五心品未轉依位麁鈍劣故
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疎所緣緣。已轉依位
此非定有緣過未等無外質故。四增上緣。
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餘法或順或違。
雖前三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餘
為顯諸緣差別相故。此順違用於四處轉
生位成得四事別故。然增上用隨事雖多而
勝顯者唯二十二應知即是二十二根。前五
色根以本識等所變眼等淨色為性。男女二
根身根所攝故即以彼少分為性。命根但
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非別有性。意根總
以八識為性。五受根如應各自受為性。信
等五根即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為自性。未知
當知根體位有三種。一根本位謂在見道
除後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二加行
位。謂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
故。三資糧位。謂從為得諦現觀故發起決
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
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於此三
位信等五根意喜樂捨為此根性。加行等位
於後勝法求證愁慼亦有憂根非正善根
故多不說。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
傍修得故。或二乘位迴趣大者為證法空
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
根攝故。菩薩見道亦有此根但說地前以
時促故。始從見道最後剎那乃至金剛喻
定所有信等無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未離
[007-0041b]
欲者於上解脫求證愁慼。亦有憂根非
正善根故多不說。諸無學位無漏九根一
切皆是具知根性。有頂雖有遊觀無漏而
不明利非後三根。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諸
餘門義如論應知。
《成唯識論》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