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5 菩薩善戒經-劉宋-求那跋摩 (master)






No. 1583 [cf. Nos. 1579I, 15, J, 1581,10, 158211, 1499-1561]
《菩薩善戒經》一卷
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


宋罽賓沙門求那跋摩譯


菩薩摩訶薩成就戒。成就善戒。成就利益眾
生戒。先當具足學優婆塞戒沙彌戒比丘戒。
若言不具優婆塞戒得沙彌戒者。無有是處。
不具沙彌戒得比丘戒者。亦無是處。不具
如是三種戒者得菩薩戒。亦無是處。譬如
重樓四級次第。不由初級至二級者。無有是
[001-1014a]
處。不由二級至於三級。不由三級至四級者。
亦無是處。菩薩具足三種戒已。欲受菩薩戒。
應當至心以無貪著捨於一切內外之物。若
不能捨不具三戒。終不能得菩薩戒也。爾時
受者自觀己身如觀智者。爾時於寂靜處禮
十方佛。東向像前右膝著地。合掌而言。大德
十方佛菩薩僧聽。今我某甲求菩薩戒。我已
具優婆塞戒乃至具智者事。是故我從十方
佛菩薩僧求菩薩戒。今十方佛菩薩僧觀我
心。我若有不信心毀菩提心。有惡心虛誑心。
莫施我戒。若其無者當施我戒。憐愍故。第二
第三亦如是。至心默然住專念已。而作是言。
今已施我菩薩戒。我已得菩薩戒。何以故。十
方佛菩薩以他心智觀我心。我有真實心。當
知已施我戒。憐愍故。今我無師。十方佛菩薩
為師。第二第三亦爾。爾時十方佛菩薩即作
相示。當知得戒。


十方佛菩薩告諸大眾。破世界有某甲真實
受菩薩戒。我今已施。憐愍故。今此人無師我
為作師我今護念是我法弟。即起禮十方佛
菩薩。是為自羯磨。若有智者以憍慢故不從
受者。不得菩薩戒。若是破戒者。若智者在遠
方。若國土亂。若自重病。若為利益多人。若更
無受處。出家在家若能捨能施。深心立願求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若有同菩提心
同法同意能說能教善知義者。欲受戒人應
往其所頭面作禮。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
而言。大德諦聽。我今從大德乞受菩薩戒大
自在戒無上戒無勝戒。大德。於我不重心者。
[001-1014b]
為憐愍故乞施我戒。若彼大德默然聽者即
應還起更整衣服。向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及
住大地諸菩薩等。頭面作禮。任己智力讚歎
諸佛及諸菩薩所有功德。專念三寶在佛像
前。長跪合掌作如是言。大德。我今某甲。乞受
菩薩戒。大德。今當為憐愍故施菩薩戒。若彼
大德默然聽者。受者爾時應當至心專念三
寶生歡喜心。復作是念。今我已得成就無量
無邊無上功德寶藏。當得菩薩所受持戒。復
應一心默然而住。爾時智者語受者言。善男
子諦聽。法弟菩薩汝今真實是菩薩不。真實
發於菩提心不。受者答言。大德。實是智者。復
言。汝今具足三種戒不。答言。具足。又問。能
捨內外所有物不。答言。能捨。又問。惜身財
不。答言。不惜。又問。汝能從我受一切菩薩
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利益一切諸眾生戒。
是戒如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戒。汝能持不。答
言能。第二第三亦如是。爾時智者應唱是言。
十方諸佛及諸菩薩大德僧聽。今某甲求我。
從十方佛菩薩僧。乞受菩薩戒。已具三戒發
菩提心。真實菩薩。能捨一切內外所有。不惜
身命。願十方諸佛菩薩僧。憐愍故施某甲菩
薩戒。憐愍故施無量無邊無上功德寶藏戒。
為利益眾生故。增長諸佛。菩薩法故。第二第
三亦如是。爾時諸方有涼風起。智者當知十
方諸佛諸菩薩僧。施是人戒已語受者言。某
甲諦聽。十方諸佛諸菩薩僧今施汝戒。如一
切三世菩薩戒。汝當至心持。能持不。答言能。
第二第三亦如是。爾時智者敬禮十方諸佛
[001-1014c]
諸菩薩僧及禮佛像。禮已復唱是言。十方諸
佛菩薩大德聽。今某甲三說時。已從十方諸
佛及菩薩得菩薩戒。說者我是。受者某甲。
我為某甲證人。大師者謂十方無量諸佛菩
薩僧是。小師者我身是也。師有二種。一可見。
二不可見。不可見者。十方諸佛菩薩僧是。可
見者。我身是。於可見不可見師邊。是人得戒
竟。第二第三亦如是。如是羯磨竟。羯磨竟二
俱默然。爾時十方世界諸佛及諸菩薩知是
相已。告諸大眾。彼世界中有如是人從彼智
者受菩薩戒。如是人者是我法弟。我今至心
憐愍護念。以十方佛諸菩薩僧憐愍護念故。
授者受者俱增善法。默然小住已。便起敬禮
十方諸佛諸菩薩僧。是名菩薩受菩薩戒已。
一切戒。無上戒。無邊戒。功德聚戒。寂靜戒。淨
心戒。破一切眾生煩惱戒。如是戒者勝於十
方一切聲聞辟支佛戒。何以故。度脫一切諸
眾生故。菩薩受菩薩戒已。應當學讀菩薩法
藏菩薩摩夷。菩薩欲受菩薩戒時。先當觀察。
若不信者不應從受。慳者貪者。不知足者。破
戒污戒不敬重戒。喜貪瞋者。無忍辱者。不能
為他遮罪咎者。懈怠嬾墮貪受世樂樂說世
事。乃至不能一念之頃念於三寶。疑網癡闇。
不能讀誦菩薩法藏菩薩摩夷及生誹謗。如
是之人不應從受。既受戒已不應向彼不信
者說。乃至不向謗大乘者說。何以故。若不信
者以是因緣墮地獄故。是故菩薩不應向說。
若說得罪。菩薩定知向彼說能破彼人惡口
惡業及不信心說則無罪。菩薩既受菩薩戒
[001-1015a]
已。師應為說犯非犯法。若知至心能受。不為
供養故受。不為效他故受。不為憍慢故受。爾
時是師便應為說犯非犯法。某甲諦聽。菩薩
戒者。有八重法。四重如先。菩薩若為貪利養
故自讚其身。得菩薩戒住菩薩地。是名菩薩
第五重法。


若有貧窮受苦惱者。及以病人來從乞索。菩
薩貪惜不施乃至一錢之物。有求法者悋惜
不施乃至一偈。是名菩薩第六重法。


菩薩若瞋不應加惡。若以手打或杖或石惡
聲罵辱。或時無力不能打罵心懷瞋忿。若為
他人之所打罵。前人求悔不受其懺。故懷瞋
恨增長不息心不淨者。是名菩薩第七重法。
菩薩若有同師同學。誹謗菩薩方等法藏受
學頂戴相似非法者不應共住。若定知已不
得向人讚歎其德。是名菩薩第八重法。菩薩
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六重。出
家八重。是八重法菩薩若犯。一一重法若具
足犯。現在不能莊嚴無量無上菩提。現在不
能令心寂靜。是則名為名字菩薩。非義菩薩。
是名菩薩旃陀羅也。不名沙門。非婆羅門。
不能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心有
三種下中上。若後四重下中心犯不名為犯。
若以上心惡心犯者是名為犯。上者所謂樂
作如是四事。心無慚愧不知懺悔。不見犯罪
讚破戒者。是名上惡心犯。菩薩雖犯如是四
重。終不失於菩薩戒也。如比丘犯四重失波
羅提木叉戒。菩薩若犯比丘四重。亦失波羅
提木叉戒。污菩薩戒。污者現在不能莊嚴菩
[001-1015b]
提。不得無量福德三昧。是名為污。有二因緣
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離
是二緣乃至他世地獄畜生餓鬼之中。終不
失於菩薩戒也。菩薩戒者。不同波羅提木叉
戒。菩薩若於後世更受菩薩戒時不名新得。
名為開示瑩淨。今當更說受菩薩戒是犯非
犯輕重之相上中下異。菩薩若受菩薩戒已。
若於晝夜塔像經卷。讀誦之人千萬菩薩。不
以華香供養禮拜。不能讚歎。心不歡喜乃至
一念。是名犯重不名八重。是名菩薩污心疑
心。有創墮落起不淨心。若有所作無恭敬心。
不信故懈怠故。是名犯重不名八重。若無念
心是名犯輕。不犯者。若有淨心常求菩提。淨
心者。如須陀洹所有四信。


菩薩若不知足不少欲貪著利養。是名犯重
不名八重。不犯者。若能定知以不知足能調
眾生。


菩薩若見上座宿德同學同師。生憍慢心及
以惡心。不起承迎禮拜設座。不共語言先意
問訊。若問所疑不為解說。是名犯重不名八
重。是名菩薩污心疑心。有創墮落不起不淨
有所作不犯者。若病若眠若亂心時。若至心
聽法供養佛時。寫經讀誦解說論義共先客
語。護說者心知不與語。能令調伏防僧制
故。護多人故。


若比丘為求罪過聽菩薩戒。不信受者。不信
教者。及不成就優婆塞戒。不成就沙彌戒。不
成就波羅提木叉戒者。不得聽菩薩戒。聽者
得罪。若比丘犯波夜提罪。不慚愧不生悔聽
[001-1015c]
菩薩戒者。得偷羅遮罪。若比丘犯偷羅遮罪。
不慚愧不生悔聽菩薩戒者。得僧伽婆尸沙
罪。若比丘犯僧伽婆尸沙罪。不慚愧不生悔
聽菩薩戒者。得波羅夷罪。謂第八重若有說
者。得僧伽婆尸沙。是故經中作如是言。不信
者不應聽。不信者不應說。


有篤信檀越來請菩薩。若自舍若塔寺。若村
落若國土。供給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菩
薩憍慢瞋恨輕賤不往受者得罪。是罪因煩
惱犯。


若菩薩無伴獨行至白衣家。得錯謬罪。若到
白衣舍不能說法開示教化令其供養佛法僧
寶。是名犯重不名八重。不犯者。若病若闇鈍
若狂若遠請若道路恐難。知不受請令彼調
伏。若先受請。若勤修善法時。若未聞義為欲
聞故。若知請主心不真實。若受彼請恐多人
瞋若僧制。


若有檀越以金銀真珠車𤦲馬瑙琉璃頗梨奴
婢車乘象馬等物雜色敷具。奉施菩薩菩薩
應受。若不受者得罪。是罪因煩惱犯。不犯者。
若狂若知受已必生貪著。若知受已施主生
悔。若知施主施已發狂。若知受已施主貧窮。
若知是物是三寶許。若知是物是劫奪得。若
知受已多得苦惱。所謂王難賊盜死亡閉繫。
惡聲流布擯令出境。若知受已不能捨用修
種福德於良福田。


若有眾生為解義故。欲得聞法住菩薩所諮
啟未聞。菩薩輕心慢心不為說者得罪。是罪
因煩惱犯。不犯者。若知前人是惡邪見求覓
[001-1016a]
過罪。若病若病始差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
伏。若佛未制。若知前人於三寶所不生敬重。
若舉動麁疎。若知鈍根聞深義已生於邪見。
若忍邪見。若知聞已轉向惡人宣說其事破
壞正法。


若有惡人能作殺害及旃陀羅。菩薩若不親
近往返為說正法者得罪。何以故。菩薩若見
持戒精進身口意淨不生慈悲若見惡人能生
慈悲。是故菩薩若不為說則得犯罪。不犯者
若狂若王制若僧制。若慮多人嫌若知不說
令彼調伏。


若有檀越非親里。若長者若婆羅門以種種
衣奉施菩薩菩薩應受。若菩薩自求多得亦
應受之。如衣鉢亦如是。如衣鉢線亦如是。
菩薩若到檀越邊求索縷線。使非親里織師
織。教令緻織務令廣厚。我不自著。汝與檀越
俱亦有福。若檀越言。我為師故唯願自著。菩
薩得已若自為身往織師所。教令緻織務使
廣厚。若得衣已自著者。犯重不名八重。若不
教者不犯。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應受應畜憍奢耶敷具。
至百千萬數金銀亦爾。聲聞之人但為自利。
是故如來不聽受畜。菩薩不爾。為利眾生是
故聽畜。不得不受。若為知足名譽故不受者。
得失意罪墮落不起。有所作有疑不淨。若菩
薩以懈怠因緣。不能利益諸眾生者得罪。是
罪因煩惱犯。


若菩薩為人所讚言是十住。若阿羅漢至須
陀洹少欲知足。默然受者得罪。是罪因煩惱
[001-1016b]
犯。若菩薩入僧中時。見有諸人非法戲笑不
呵責者得罪。不犯者。若聽法時為調伏故。為
隨心說法故。為能利益故。


若言菩薩不樂涅槃亦非不樂。不畏煩惱亦
非不畏。何以故。流轉生死故。若菩薩作是言
得罪。何以故。菩薩樂於涅槃。聲聞緣覺所不
能知。聲聞緣覺所樂涅槃。於菩薩樂百分千
分百千萬分乃至無有一分。菩薩呵責畏於
煩惱。聲聞緣覺所不能知。聲聞緣覺呵責畏
於煩惱。於菩薩呵責畏於煩惱。百分千分百
千萬分乃至無有一分。何以故。聲聞緣覺但
為自利不能利他。菩薩不爾自利利他故。菩
薩雖行有漏故勝羅漢。終日處漏煩惱不污。
是故得罪。


若菩薩不畏惡聲不護惡聲得失意罪。若他
無惡橫稱他惡者得犯惡罪。是罪因煩惱犯。
若為調伏加之惡語者。得失意罪。非是惡罪。
不犯者。若呵外道詐來現受菩薩戒者。若心
本無惡口出惡言。若顛狂者。若知呵責有大
利益。若知瞋彼彼得利益。若為護戒不生瞋
者得罪。若知瞋彼得現少利無他世大利。若
菩薩打者報打。罵者報罵。惱者報惱。得失意
罪。是罪因煩惱犯。


若有菩薩共相譏呵。若實不實菩薩即應謙
下歸謝。若不能者得罪。不受歸謝是亦得罪。
以放逸故。不歸謝者得罪。以放逸故。不受歸
謝者得罪。不犯者。若知彼人由來弊惡常來
求人短若知不受令彼破惡。


若菩薩於他瞋恨常生念言。我若見時當打
[001-1016c]
當罵。不休不息不能自調者犯罪。


若菩薩與比丘尼共同一道行不犯。若有貪
心得罪。不犯者。為調伏故。


若菩薩從非親里尼受食不犯。何以故。菩薩
摩訶薩發菩提心已。於諸眾生無非親里。若
菩薩為貪作使多畜弟子犯罪。不犯者。若為
調伏。若為護法。若為利益。若無貪心。


若菩薩懈怠懶惰。不勤精進樂眠臥者得罪。
不犯者。若病若病差氣力未足時。若遠行時。
若讀誦疲乏時。若思惟對治時。


若菩薩共談世事無益之言得罪不犯者。若
他問說。若隨他心為調伏故。說時至心莫作
增減。


若菩薩憍慢心故。不諮問師不受師教得罪。
不犯者。若病若狂若癡。若大聰明多聞有智
為調眾生。若入定時。


若菩薩欲心起時。不觀對治疾調滅者犯罪。
不犯者。雖觀對治煩惱力盛不能令滅。若故
自試發欲心時。


若菩薩言不應受聲聞戒不應讀聲聞經。何
以故。聲聞經律不能利益諸眾生故。若作是
言犯重不名八重。不犯者。為貪著小乘經律
者。


若菩薩不讀不誦菩薩法藏。一向讀誦聲聞
經律得罪。不犯者。若不聞知有菩薩藏。若菩
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
者得罪。不犯者。若為論議破於邪見。若二
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
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故。不為世人所輕
[001-1017a]
慢故。


若菩薩聞菩薩藏聲聞藏有不可思議事。不
信不受言非佛說。若自謗若是他謗得罪。若
菩薩作是言。我智力羸弱肉眼不淨。不見如
來甚深境界如來境界佛眼所見唯佛能知。
一切法界非我所及。若能如是思惟觀者。是
名實行。菩薩忍與不忍二俱不犯。


若菩薩生瞋慢心。自言持戒多聞智慧悉勝
汝者得罪是罪因煩惱犯不犯者。若為破邪
見。為破輕蔑於佛法者。若為伏彼自大心故。
為未信者生信心故。已生信者得增長故。若
菩薩聞說法處。乃至一由旬不往聽者得罪。
若輕說者不往得罪。是罪因煩惱犯。若懈怠
不往者得失意罪。不犯者。若不覺不知不聞。
若病若病初差氣力未足。若知說者顛倒不
正法。慮說者生羞愧心。若說一法更無異義。
若修善法。若化眾生。若不解彼說。若不能憶
念。


若菩薩輕說法者。不生恭敬不讚其德。嗤笑
所說辭義不正者得罪。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眾生所作事務不與同
者得罪。所謂去來入出擁護財物。和合鬪諍
作諸善事。戒施多聞不共同者得罪。不犯者。
若病若不知作。若自營大事。若先許助他若
自修善法。若慮多人瞋。若喜若癡若狂。若知
不同能調伏彼。若僧制。


菩薩若輕說法之人。罵辱打擲嗤笑所說。但
依文辭不依義者得罪。是罪因煩惱犯。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不能隨從眾生心者得
[001-1017b]
罪。所謂行住坐臥修諸善事。菩薩若受菩薩
戒已。見病苦人不能瞻養作給使者得罪。不
犯者。若自病若無事力應廣勸化。有事力者。
若彼病者多有宗親。若自急修無上善法。若
先瞻他病。若根闇鈍。如病貧窮困苦亦復如
是。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見惡眾生修行惡法。不
能教呵勸勉之者得失意罪。不犯者。若知是
人有善知識能教呵責。若知為說不隨其語。
若到解語。若有害心。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所畜之物與白衣同者
得失意罪。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不應以金銀盂器受取
飲食。所畜銅器不得同彼白衣。木器角器
悉不聽用。用者得罪。不犯者。若失本器。若行
路請時。若重病。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受恩不念得罪。是罪因
煩惱犯。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受他恩惠不能報者得
罪。報者應當持戒精進坐禪讀誦經典。隨施
主心所喜之事而以報之。不犯者。施主不受。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見有苦人若死失物王
賊水火親屬離別。應往其所說法慰喻。隨其
所須任力給施。若不能者犯罪。不犯者。若不
得自在。若自重病。若不受語。若有疑難。若王
瞋彼人。若僧制。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若畜弟子不能從諸篤
信檀越求索所須。衣食臥具醫藥房舍隨時
供給。又不隨時說法教化者得罪。不犯者。
[001-1017c]
若知弟子有大勢力聰明福德多諸檀越。若
是外道詐來盜法。若知不能增長佛法。菩薩
若受菩薩戒已。應常讚歎他人善事。若隱他
德者得罪。是罪因煩惱犯。不犯者。若前人遮。
若亂鈍不知。若重病。若慮他嫌。若難了知
如菴羅果等。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所坐床榻過八指者得
罪。不犯者。若說法時。若受篤信檀越請時。
若至外道祠中坐時。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若弟子中應瞋不瞋。應
呵不呵。應罰不罰。應擯不擯得罪。是罪因煩
惱犯。不應瞋而瞋。不應呵而呵。不應罰而罰。
不應擯而擯得罪。不犯者。若知弟子能燒塔
寺作大惡事。或殺師和尚。若同師同和尚。若
父母。若待時。若定了知以是因緣破壞眾僧。
若知後時自生慚愧。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獲大神足。見可怖者而
不怖之。可生信者不令生信得罪。不犯者。若
知一切信邪倒見。不信佛法。


菩薩若受菩薩戒已。常至心念不作犯想。如
其犯已尋應向人發露懺悔。所謂大小乘人。
能善解義善宣說者。是名菩薩一切戒。從菩
薩初地解六波羅蜜。至一切戒一切悉是菩
薩禁戒。是名一切戒。如來先於聲聞經中所
未說者。今於菩薩藏摩夷中說何故名為一
切戒。總說出家在家戒故。是一切戒。難戒
者有三種。一者菩薩有大自在財富無量。悉
能捨離受菩薩戒。是名難戒。二者菩薩。急難
之時。猶不令戒有微瑕析況復毀破。是名為
[001-1018a]
難戒。三者菩薩雖隨眾生行住坐臥。常堅持
戒不令毀犯。是名難戒。一切自戒者有四種。
一者受。二者性。三者修。四者方便。受者謂三
羯磨。性者謂與性共俱。菩薩摩訶薩性柔軟
故。身口意業常善修者。於無量佛諸菩薩所
修方便者。如諸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教
令修集身口意善。是名一切自戒。善人戒者
有五種。一者自持禁戒。二者教他令持。三者
讚戒。四者見樂持者歡喜讚歎。五者有犯隨
悔心無休息。是名善人戒。一切行戒者有十
三種。一者發願迴向涅槃。二者廣大。三者清
淨。四者歡喜。五者不破。六者不牽。七者堅
固。八者瓔珞。九者真實。十者義。十一者信。
十二者寶十三者常。如聲聞地聲聞禁戒一
切善法。悉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是名
一切行戒。除戒者有八種。菩薩常應作如是
念。如我不喜死。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故不
應殺害物命。如我不喜劫盜貪婬惡口妄語
兩舌無義語杖石打罵等。一切眾生亦復如
是。是故不應劫盜貪婬惡口妄語兩舌無義。
語杖石打罵。是名除戒。菩薩乃至喪失身命。
終不毀壞如是八戒。自利利他戒者。菩薩於
戒遮處則遮開處則開。若遮處不遮開處不
開者得罪。菩薩知一切眾生可攝則攝可捨
則捨。身口淨戒常共檀波羅蜜行。乃至共般
若波羅蜜行。如是淨戒自利利他。是名自利
利他戒。寂靜戒者。從初受戒至心堅持。為四
沙門果為菩薩果不為身命。是名寂靜戒。菩
薩坐時見王長者起者得罪。若先加趺見王
[001-1018b]
長者跪者得罪。若先衣不整見王長者。𣫍容
整服者得罪。若王長者說惡語時。隨意稱讚
者得罪。不疑之處強生疑者得罪。應疑之處
不生疑者得罪。菩薩戒者。初夜後夜不得眠
臥。善願善行善法具足。堪任中用正命成就。
遠離斷常具行中道。離五欲樂無上無勝。遠
離邪見不破不壞。是名寂靜戒。菩薩戒聚成
就具足無量妙果。以是戒聚因緣故。具足尸
波羅蜜。受者雖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得具足五事功德。一者常為諸佛菩薩所
念。二者受常淨樂。三者臨死無悔。四者捨
身得生諸佛世界。五者莊嚴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受持菩薩戒者不自為身。唯為利他
及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戒悉
是過去未來現在。恒河沙等諸佛菩薩之所
成就。乃至十方諸佛菩薩。亦復如是。
《菩薩善戒經》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