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m0031 大乘玄論-隋-吉藏 (master)




大乘玄論卷第二


胡吉藏撰


八不義有六重。


 第一辨大意 第二明三種中道 第三論
智慧中道 第四雜問 第五論單複諸句
 第六明不有有


第一辨大意者。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眾
聖之行處也。故華嚴經云。文殊法常爾。一切
無畏人。一道出生死。更無異趣也。即是論初
八不。故竪貫眾經橫通諸論也。故經云。不一
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出。不生亦不
滅也。又經中明百非。非與不及無。三名亦得
通目一法。亦不無其異。不得一向一種。後別
[002-0025b]
明之。異者如不有非有及與無有。不得不異
義。如食無食。則未曾有食。若言不食。則非
是無食。故知有異也。雖異而為洗諸法。即明
三字不異。還是一意。以八不洗除。盡淨諸法。
故經中具有百非。即還是百不百無等。故多
有所關義。所以竪入群經之深奧。橫通諸論
之廣大也。明經之深處即是八不。不則不於
一切法也。以不而明義。故知。其深奧也。如成
論等釋。雖言百非百不及與絕等。而有理存
焉。謂得還成失。即是小乘觀行有所得。不離
斷常心。非關經之深遠也。今明。以不而為義。
義即該廣也。言竪者謂之縱。縱只是深。即經
之深旨。如言非不無等。亦復不於無等。經之
深處也。橫通諸論者。橫只是廣闊之稱。亦為
對治藥病。如有無相治等。悉是橫論。如言有
即為橫。不有為竪。亦如絕為橫。不絕為竪。若
不絕為橫。則非絕非不絕為竪。以不義據初。
如是深不亦於不。何所而不不。如言為橫不
言為竪。橫竪亦不定。隨而望之。若有無斷常
相治為橫。病息藥除故為竪。故以隨處得論。
而言八不竪入經深者。深義經也。橫通諸論
者。辨論破病用。經未始無橫。如三修八倒斷
常相破。論未始不明竪。如十二門論言。若使
無有有。云何當有無。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
誰豈非遠竪義。故經明深竪不義。不義不有
有故。未始無橫。論辨而明藥病。藥病無而明
不。未始無竪。不不一切。以不明義。豈不窮
深。深義亦不。即是菩薩觀行。若謂有此深遠。
即是聲聞觀也。然不義。非止入經深。亦廣明
[002-0025c]
眾行。行波若之因。會涅槃之果。皆為八不所
不。不此深勝法。以不而為深義。深義亦不也。
但釋八不名者故如。不生者。諸論師言。此法
不生。而不妨有種種釋生相也。今明。此不不
於生。生本來不生。亘十方橫。通三世竪。一切
佛法皆同無非不生也。如成實論師云。真理
名不生理境也。今大乘義。若有理如是生。無
有一法是有而不生也。若言有理存焉是不
生者。亦應有存焉非是有。如本有常住不生
等。如是破求之。今明。諸法不生。不生故名無
生。無生法忍既爾。不生何得有滅之對生。生
故方滅。既不生亦復不滅也。以有無三時等。
撿求滅相不可得。如論破乳。不於乳時滅。亦
不異時滅。具出彼論也。


第二明三種中道。成論師解八不不同。一云
八不並是真諦中道。亦是真諦也。二云不生
不滅是中道。即是真諦不有不無中道。餘六
不是俗諦中道也。今謂不然。彼不解大乘論
意。小乘義意判如此耳。今云。八不具三種中
道。即是二諦也。但成論師解三種中道。一世
諦中道。二真諦中道。三真俗合論中道也。世
諦中道者。世諦不出三假故。依三假明中道。
一因成假不一不異明中道也。何者一柱攬
四微為一。是不一而一。四塵同成一假。不異
而假實殊故異。故不一一故。不異異故。不一
不異。因成明中道也。二相續不常不斷明中
道。但相續假不同。一云補處明續假也。二云
前玄與後一明續假。如識心之終想心之初
當中央為假。三龍光傳開善云。明續假。後起
[002-0026a]
接前。前轉作後。即是生至共成假也。雖三師
說不同。而相與續故不斷滅故不常。不斷不
常明相續中道也。三相待假明中道。即是有
開避相待。如色心等法。名為通待。亦名定待
也。如長短君臣父子等法。短不自短。形長故
短。長不自長。形短故長。如此相奪待。乃至君
臣父子等。名為別待。亦名不定待也。通別雖
殊。悉是相待假明中道。假而非真。稱當於理
故非虛。非真非虛。通明世諦中道也。真諦中
道。無名無相。寄名相待。真待真無故。無表非
無。亦復非有。非有非無名真諦中道也。真俗
合中道者。如俗諦言有。有非實有。真諦名無。
無非定無。非有非無名為兩合中道也。梁武
帝。勅開善寺藏法師令作義疏。法師講務無
閑。諸學士共議。出安城寺開公安樂寺遠子。
令代法師作疏。此二人善能領語。精解外典。
聽二遍成就十四卷。為一部上。簡法師。法師
自手執疏讀一遍。印可言之。亦得去送之。此
疏云。二諦中道云何談物耶。以諸法起者未
契法性也。既未契故有有。則此有是妄有。以
其空故是俗也。虛體即無相。無相即真也。真
諦非有。非無而無也。以其非妄有故。俗雖非
有非無而有。以其假有故也。與物舉體即真
故非有。舉體即俗故非無。則非有非無真俗
一中道也。真諦無相故非有非無。真諦中道
也。俗諦是因假。即因非即果故非有。非不作
果故非無。此非有非無俗諦中道也。龍光作
三種中道。與開善作三種中道。言方少異。綽
師有二體。藏師一體。而意趣是同。並是有所
[002-0026b]
得。終恐不離斷常。須一一破之也。先破俗諦
中道。汝因成中道。假名不一一。實法不異異。
且問。不異異為是二名詺二法為詺一法。若
謂汝四塵是異異目四塵。四塵其實有異。何
得言不異異。不異之名。復可得安假上耶。汝
言。假名不二一。名詺假不得目實。實名不一。
只見兩名詺二法。云何是中道。若二名名二
法而名為中道。總別二名名二法亦應中道。
色心二名名二法亦應是中道。若言色心異
故不辨中者。如三聚成假。寧得假實明中道
耶。若言相成故名中道者。色心相因故亦得
論中也。又汝言不一不異為中者。不一除四
塵。不異除假名。除假除實。以何為中。兩除則
無物。不可名大虛為中。故安中無所。故虛妄
說也。破開善義。汝言有。即此有是妄有。既言
妄有有。箇妄有法。那得是中道。妄有則顛倒
之別名。故非中道也。又言。即因非即果故非
有。非無作果故非無。此非有非無俗諦中道
者。此是何物中道。可非似小兒戲耶。覩百草
之中。非關佛法之中。正是外道義也。百論云。
迦毘羅弟子。誦僧佉經云。泥團非即瓶故非
有。非不作瓶故非無。非有無為中道。若爾豈
非正是僧佉義耶。次破相續中道。續假雖有
三說。人所盛用。後起接前義也。問無常念念
不住。豈得轉前作後後起續前令前不滅義。
彼答云。有為法有二義。一念念滅不論續。二
應滅而不滅論相續假也。今謂不然。若言應
滅而不滅者。亦應應有而不有。而諸法無非
有新新生滅。如居士經云。即生即老即死。寧
[002-0026c]
有應滅而不滅。舉體遂不滅者。復誰滅耶。若
舉體滅者。復誰在不滅耶。而滅者剎那念念
恒滅。不曾不滅。不滅者恒不滅。只見斷常兩
片。何得中道。彼謂。一法有此滅不滅二義。故
得明中道也。今謂。不然。一法有滅有不滅義
者。滅義邊無有一法不滅。舉體消亡。何處有
不滅義。辨相續假耶。又汝為是一法為中。為
是二名為中。若二名為中。二名詺何物。為目
二法為目一法。若二名目二法。只見兩名兩
法。何得是中耶。若二名詺一法。只見一法上
有兩名。如童子上眼目二名。寧得是中道耶。
汝言安何處一法有滅不滅義。安一法上。一
法是何物。是心是虛空。是心者。心是事有故
非中也。應滅不滅。兩義復相違。故非中也。若
一名名中者。如色一名。名一色亦應是中道。
如向無與向有二義上兩名目者。只見二名
詺二義。不見中道。若兩除則無所。無所何為
中也。次破相侍假明中。彼云。因成假為體。相
續為用。相侍為法立名。若言假故不真不真
是虛稱當於理不虛者。此假虛是當理。當理
故不虛。以何言耶。若言外道說為虛故不此
虛者。他假不當稱理。汝假當理之假虛。不虛
不真安何處耶。又若約長短明中者。亦不然。
以五尺為短一丈為長。長自在長不在於短。
短自在短不在於長。只見長短兩片。中名出
何處耶。若長自長長則不須短者。亦應只用
長成於中。若不爾者。二物共為一長。二物共
長。定是誰長耶。又言不短不長不彼不此名
為中者。此則成兩除。則無所。無所何名為中。
[002-0027a]
如是應廣破。如論品品悉破相待。自現於文
中。如燃可燃品中破也。次破真諦中道。彼云。
真不生不滅無相無名。所以寄名名真。無而
非無。有而非有。寄名名中道也。今云不然。若
言真無名寄名名真為中者。有能寄有所寄。
以不。若有所寄即有所名物。若無所寄非能
非所者。則無真理。則同邪見也。若言真是世
諦假名寄名真諦者。世諦虛假。何者為真。真
名為實。世諦浮虛。何得名實。又真諦絕名。何
勞須寄名。名若可寄。則不應絕。絕則不須寄
也。又行人尋真得真。得云何名中道。若寄名
名真。所寄之理不可寄者。只不可寄是名。何
謂是無名也。若寄名詺真。真理無名無相者。
亦不應言智會真。真不被會故。亦無人會真
斷結。若言實理可會者。亦應實理有名。若言
世諦有中真理無中不中。此乃是世諦中道。
真理無中。云何言真諦中道。開善義。本言虛
體則無相無相是真諦者。虛是俗理。無相是
真理。既有二理。即是二物。云何是中道也。又真
理非有非無而無也。此而無之無。非無為無。
既言非無。那是無。若言對有之無。此無是偏
無。故非中也。次破合二諦辨中道。彼言。世諦
言非無真諦言非有。非有非無合明中道也。
今謂不然。既言兩捨。何名中道。又非無則是
有世諦。非有只是真諦無。兩名兩處。兩名兩
處不同。何得名中道耶。開善義。本云。舉體即
真故非有。舉體即俗故非無。則非有非無真
俗一中道也。今云不然。既言舉體即真。即是
無相。無名則失俗。復有何物而言相即。非有
[002-0027b]
非無為中道耶。故雖有三種中道。撿之無所
無當。故但有語言。非佛法中道也。次破地論
中道。彼云。阿梨耶識本來不生不滅。古今常
定。非始非終。但違真故起妄想。故。彼云。六
識熾惱。隨覆梨耶名為如來藏。後修十地之
解。分分斷除妄想六識。六識既盡。妄想之解
亦除。顯真成用名為法身。譬如風起雲除風
息皎日獨朗。法身既顯。有諸應能。所以不生
現生。不滅現滅不因不果。因果等諸用非一。
故經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
中月也。今謂不然。法身本有。為何因可得。若
為因得則非本有。無因則同外道義。若言本
有。何以名中道耶。又本來有此四句百非清
淨法。自應遣顛倒。那急為煩惱所覆。後修得
十地之解。尚能遣煩惱。本來常定法身。不能
遣之。翻成未之修解却惑。本即不能未亦不
能也。今大乘無所得義。約八不明三種中道。
言方新舊不同。而意無異趣也。山中師對寂
正作之。語待不語不語待語。語不語並是相
待假名。故假語不名語。假不語不名不語。不
名不語不為無。不名語不為有。即是不有不
無世諦中道。但相待假故。可有說生可無說
滅。故以生滅合為世諦也。真諦亦然。假不語
不名不語。假非不語不名非不語。不名非不
語。不為非不無。不名不語。不為非不有。則是
非不有非不無真諦中道也。相待假故。可有
說不滅。可無說不生。即是不生不滅故合為
真諦也。二諦合明中道者。假語不名語。假不
語不名不語。非語非不語。即是非有非不有
[002-0027c]
非無非不無二諦合明中道也。生滅不生滅
合明。類此可尋也。今明。必須對他故起。他有
有可有。則有生可生。有滅可滅。有生可生。生
是定生。有滅可滅。滅是定滅。生是定生。生
在滅外。滅是定滅。滅在生外。生在滅外。生
不待滅。滅在生外。滅不待生。生不待滅。生
則獨存。滅不待生。滅則孤立。如斯生滅。皆是
自性。非因緣義宗也。今則不爾。無有可有。以
空故有。無生可生。亦無滅可滅。但以世諦故。
假名說生滅。假生生非定生。假滅滅非定滅。
生非定生滅外無生。滅非定滅生外無滅。滅
外無生由滅故生。生外無滅由生故滅。由滅
故生。生不獨存。由生故滅。滅不孤立。此之生
滅。皆是因緣假名。因緣生生而不起。所以不
生。因緣滅滅而不失。所以不滅。故不生不滅
名為世諦中道也。餘句例之可尋。不復具出
也。次明。對世諦有生滅故。名真諦不生不滅。
所以空有為世諦假生假滅。有空為真諦假
不生假不滅。此不生不滅。非自不生不滅。待
世諦假生滅。明真諦假不生滅。世諦假生滅
既非生滅。真諦假不生滅亦非不生滅。故非
不生非不滅為真諦中道也。餘句不例之可
知也。次明二諦合中道者。有為世諦有生有
滅。空為真諦不生不滅。此不生滅。即是生滅
不生滅。此生滅。即是不生滅生滅。不生滅生
滅。是則非生滅。生滅不生滅。是即非不生滅。
故非生滅非不生滅。是二諦合明中道也。生
滅既爾。餘句應例可解也。又論釋不常不斷。
文言。有人不受不生不滅。而信不常不斷也。
[002-0028a]
成實師釋文云。以相續故常。念念生滅不自
顧為斷。以見斷常故。所以不信不常不斷。須
廣破。如前說也。論言。有人不受不生不滅。而
信不常不斷者。一云。不受不生不滅者。即是
悟不生不滅。而於不常不斷等未悟故。言而
信不常不斷。以見有斷常故也。二云。長安影
法師云。非是不信不常不斷。但自有人得悟
不同。解心未遍。雖知諸法不生不滅。而未悟
不常不斷。如前說也。今謂。諸法究竟不生。理
自不滅。以不生故。何得有常。以無常故。何得
有斷。若望論文後解為勝。文言。雖聞不生不
滅與不常不斷。猶謂四門成諸法故也。若例
者。雖聞不生不滅。猶謂六門成諸法者未悟
也。故大品經相行品云。行亦不受不行亦不
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
亦不受也。又似如成論賢聖品云。知不作者
不信作等。是名上人也。不常不斷者。若以有
為有則常是實常。斷是實斷也。今以空故有。
常不名常。斷不名斷。世諦假名說有常有斷。
假常不可常。假斷不可斷。即是不斷不常世
諦中道也。不一不異者。然不一或可對二乃
至百千等。而言對不異者。異一之外二三等
悉是異。謂有一異也。但成論師明假實。有一
異義。若以有故有。即是實一異。如前破也。亦
如論說。若言有一。不應為諸法成。以不一故。
如手足等諸分成身。何得言異相。異相亦不
可得。故論破云。若一者不應芽莖等別。若謂
穀有可芽葉等別異者。等是異相。何不名樹
等芽葉耶。故知不異。亦復不一故。諸法本來
[002-0028b]
不生。何得有一異。但一是不一一。異是不異
異。假一不可為一。假異不可為異。既無一無
異。即是世諦中道也。不來不出者。既言不來。
則應對不去。而言不出者。義有所兼。非止此
八。則應有無量。不來則應對有不去。不出應
對有不入。是互舉耳。凡有二義。一者示有所
兼非止有八事。二者雖異而內有所兼者。既
有不來則有不去。既有不出則有不入。不生
不滅不有不無等。一切諸法相攝門也。如成
論與外道師等所計。或言從冥初來。微塵世
性等來。亦如初流水反去出離等。今大乘明
義。由出故去。出即是去。由入故來。入即是
來。若有來去說作來去者。即實來實去。今明。
以空來去故不名來去。以世諦假說來去。雖
來不可來。雖去不可去。故來無所從。去無所
至。故金剛波若經云。若言如來有來有去者。
是人不解佛所說義。若言空故說來去。則來
無所從。去無所至。故言如來也。有淨名經云。
對文殊言。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答
云。如居士言。來不更來。去不更去。若來有所
從。則來已更來。若去有所至。則去已更去。故
今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也。故論云。如蛇從穴
出鳥來栖樹等。不見有如是等相。故知。無有
來出也。問八不中何故云不來不出是攝法
有所兼。而不生不滅等非耶。答不生不滅等
亦是攝法。如不生則攝一切有生等皆盡。不
滅則收一切滅無等。此二自足收攝悉盡。但
為得悟者不同。雖聞不生不滅。而信不常不
斷。故須說不常不斷。欲令觀行周普故。今不
[002-0028c]
來不出亦然。而言攝法者。為不來應對不去
出即對入。來出既不對故。以來攝去。出攝入。
生滅既對。對故不言攝。如不生外。如是不不
生。豈得不攝。須得此意釋之。可尋也。但明對
有二義。一者對治。如不淨觀治貪欲慈悲治
瞋恚等。皆是相對治明對義。二者相對名味
敵對。如大經言。常樂觀察諸對治門。所謂苦
樂乃至恒不恒。恒應對不暫不恒。而不無賖
切亦是攝法意也。苦樂對義則切。止明二法。
異外如是不攝。若言苦不苦異苦外如是不
苦。攝義則廣遠。如淨不淨。淨對穢等。一切例
然。皆有賖切意。可尋。不須復歷法辨也。作三
種中道相多種勢。意終是同。但方言異耳。今
二種方法作。如前所說也。問何故世諦假生
假滅。真諦假不生假不滅耶。答有二種勢。一
者世諦破性明性空。即是假生假滅。真諦破
假明因緣空故。即是假不生假不滅也。問世
諦破性明性空。性空為世諦中道。應用性有
為世諦。既以假有為世諦。則用假空為中道
也。答今明。無別有性空。只詺假為性空。從功
用作名。誰能空此性。假能空此性。名假作性
空。性空邊故即是中道。假故即名世諦也。二
者假生假滅。自是不生不滅中。假不生假不
滅。自是非不生非不滅中。即是表義。但橫
兩相望。自是因緣義。則遣二執也。又攝嶺
師云。假前明中是體中。假後明中是用中。中
前明假是用假中。後明假是體假。故非有非
無而有而無是體中。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
無。故非有非無是用中。非有非無而有而無
[002-0029a]
是體假。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是用假。故
用中假皆屬能表之教。無假無中乃是所表
之理也。


第三明智慧中道。所言二智中道者。二智是
方便慧及以實慧。亦具三中道也。實方便。豈
可言方便。豈可言非方便。方便實。豈可言實。
豈可言不實。則是二慧各明中道。實方便則
非方便。方便實則非實。非實非方便名為二
慧合明中道也。然非實非方便名為一正觀。
非真非俗名為一正中。亦得是正境故。金光
明經云。遊於無量甚深法性也。但是境智。是
則非智。既是智境。是則非境。非智非境。眇然
無際。前雖開境智。竟無所開。今雖泯智境。未
曾是合也。若能如此演說。即能滅諸戲論故。
亦有能說是因緣。是故龍樹致敬也。問何故
不例二諦三種中道。假方便智非方便智。假
實智非實智。非方便非實明中道。假非方便
智非不方便智。假非實智非不實智。非不方
便非不實智合明中道等耶。答亦得。但欲示
多種勢耳。又明二智中道。然諦智非前非後。
亦非一時故。非諦非智。諦智因緣。假名不二
而二。故如來內智明審潛謀密照。外彰口吐
名諦也。然諦非二。亦復不一諦。此二緣故言
二也。如二諦中說。而由智能諦所尋。此智何
因而得。亦由悟諦故生。故諦能智所。能所因
緣不一不二。乃至應波若此能所則通也。若
佛自然人。則佛智是能諦是所。若弟子望此
者。佛諦能論主智所。然此能所復何定。智生
於境託諦則境也。論主智能照。境是所照。但
[002-0029b]
此諦則是論主所也。佛非因非果。而詺如來
為果。波若非因非果。而假名為因。故假名所
設差別不同。或名生忍法忍順忍違忍無生
忍等。十地亦名十忍。三十心亦名三十忍。即
是一無量。無量一等也。然二諦明中道。諦智
因緣不一不二。亦非前非後。而為前緣開因
緣前後方便之教。若無內智明審外照根緣。
何能吐此諦。故智能諦所。但佛智不空。而已
必由諦故。發諦能智所。是論主。只悟諦能
為智所智所見諦能。能所不一不異。二諦既
論中道。在智亦名中道。觸事悉得也。但波若
非因非果。非佛非菩薩。故假名佛菩薩。佛菩
薩所行名為因。名為波若。菩薩佛所行名為
果。名為薩波若。故無差別差別。說因為十地。
始則歡喜。終乎法雲。五忍三十心非是竪論
也。至論波若。非言可名。非能非所。第一義中
行為無學所行。諸佛能行。行亦不受。不行亦
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
受亦不受。能說是因緣。正明二智中道。能說
是佛智。能說於因緣八不正教也。又言。是論
主稟佛正經生智。智所諦能。論主得悟生智。
智能論所。能造論申經故。佛與論主。師弟相
成。其道無異。即是入如來室坐如來座也。論
主歸敬。佛能說因緣正經。稟學得解。解由於
佛。今申經造論。歸敬三寶。殊於外道。因緣之
經。經常無所從出也。諸說中第一者。如來雖
復種種說法及常合道。說小乘教未是了義之
言。乃是大乘之由漸也。八不顯了究竟之說
故。八不收束皆盡。諸佛同此一致故言第一。
[002-0029c]
又佛弟子說。仙人說。諸天說。變化人說。未是
第一。今佛說因緣教故云第一也。二智中道。
由諦故智。二諦中道。由智故諦。所以諦智智
諦。非諦非智。假名中道。佛意權實是因緣。如
前說。亦有人言。論主能說生下論。今亦不乖
此言。但今謂歎佛智明審鑒達根緣。能吐此
二諦之八不正教。明諸法因緣一道清淨故。
戲論門盡。故言為論其意可明。故顯佛圓智
能說誠諦之言故是智是諦。故龍樹學佛所
為。智之未足故。沒其智諦之名也。若未應波
若。以來應有所為莫非戲論。若解教體理。能
滅於戲論。凡夫二乘心所行。無非戲論。理外
行心。無非戲論。應須消滅損之。凡有三種相
對。或時四種。一者善惡相對。惡是墮墜。乖理
無出功故。十惡為戲論。善是清昇。扶理有出
之義故。十善非戲論。成實論亦云。一等四執
為戲論。又言。三性中善惡非戲論。無記是戲
論。何者善惡二性有果可記。故非戲論。無記
汎淡。無得果之功故。名為戲論也。今依華嚴
經云。唯善非戲論。惡無記並是戲論。明惡亦
得苦果。但非是趣向歸理得佛義故。名為戲
論唯善法能得佛果。故大經云。雖復疊華千
斤。不如真金一兩也。二者有相無相相對明
之。亦言有漏無漏相對也。有相是分別故為
戲論。無相無分別故非戲論。有相善還屬戲
論。故大品經云。相善不動不出不為乘也。故
佛藏經云。為人說有相法。是眾生惡知識。為
眾生說無相法。是眾生善知識。有相乖理。故
經云。寧起五逆。一念不起有相心。經所以作
[002-0030a]
此語者。明相心傷理大故所以重。實是兩罪
盡重。而起五逆者。五逆但損惱身。而不妨心
用。得近理義。有相心傷理故。無得近理義故
求相善。比丘則遠離於佛。所以相心現前。定
無波若義也。五逆事雖起。而不妨用心見理
義也。有漏即有相。無漏則是無相。有漏之善。
唯得三有果報。未能出離生死。正是不動不
出。故名戲論。無漏之法。破裂生死。故不名
戲論也。又地攝成數等師。恐落求相善比丘
宗彼聞之驚怖。而聽大乘無所得宗。人見此
意耳。彼師徒無有覺此意也。三者一異相對。
雖言有相是戲論無相非戲論。若是有相異
無相。便是戲論。見相無相不異。乃名非戲論。
乃至善惡生死涅槃解惑等。並類然。故大經
云。明與無明。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也。故大品經三慧品云。諸有二者名有所得。
無有二者名無所得也。又大經云。有所得者。
無道無果。無所得者。有道有果也。若以異為
非。不二為是。此則不識不二。還成戲論。復須
遣之。無一無二故。有時就四法辨行四句。是
戲論。不行四句。則非戲論也。故反折論云。若
言諸法有。是增益謗。若言諸法無。損減謗。若
言諸法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言諸法非有
非無。是戲論謗。若言諸法非非有非非無。是
無慚愧謗也。故思益經云。一切法邪。一切法
正也。又大品經云。菩薩無方便。行色無常苦
等。並是戲論。故凡厥有所得行心。於波若紛
然乖則戲論師也。故因緣門中一不可得。二
亦不可得。亦一亦二非一非二非不一非不
[002-0030b]
二。皆不可得也。如五句三昧。不與二乘共廣
大之用也。故四對此三。無出無離。何者諸有
所得。別有住處論其出。今謂。本自不住。今亦
無出無住。無出故非戲論。若言有戲論可滅
是無戲論。亦是戲論。亦是戲論故今明。八不
不戲論。非止滅戲論。不戲論亦滅。滅者非是
小乘斷德之滅。此是大乘摩訶衍淨悟。諸法
本來不生。今亦不滅。畢竟淨名滅故言善也。
故戲論無戲論論。因緣具足。方便假名不一
不二一道平等。戲論之善。是善巧權行故名
善。善者能也。問戲論不戲論等皆滅。即前來
所明記無記乃至二不二善惡等。望道悉非
者。戲論既非。不戲論亦是戲論也。答須識之。
只八不不二善是非戲論。若是不二還成戲
論。非謂不二不戲論。自非八不不者。則戲論
不滅也。何異絕絕絕不絕。即無絕無不絕。豈
可以言言絕不絕耶。


第四雜問難問。八不明中假二諦。自心所作
有出處耶。答有文有理。文則八不。處處經論
散出。但菩薩瓔珞本業經下卷云。二諦義者。
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
亦不滅也。又大經二十五師子吼品云。十二
因緣不生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不二不來不
去非因非果。與中論次第小異。而意同也。理
則二諦是教。故假生假滅等是世諦。假不生
假不滅是真諦。故具明中假義也。問八不是
不生不滅等。教不生不滅。為理不生不滅之
不生不滅等耶。答具含兩不生不滅等。但理
為正教則傍也。問何以知之。答彼經中烈八
[002-0030c]
不竟云。而相即聖智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
母也。大經云。涅槃之體非有無。非亦有亦無
也。大品經相行品。身子白佛。諸法實相云何
有。佛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有無所有。
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也。中論序大意云。聞不
生不滅畢竟空便失二諦也。又四諦品云。諸
法雖無生而有二諦也。故知。具含中假。而中
為正宗。二諦為傍。具如二諦中說也。問八不
是佛說者。龍樹造中論時。即引經中八不安
論初為非。答不可定判。或賓伽引經中安處。
或可。龍樹引經中八不序無畏論初。故注論
者。安中論序意初也。而應非是釋論中八不
牽安處。大論中。至難處即指中論。為正觀論。
如正觀論中說。故知。釋論中論後造也。又亦
可。青目於千年中出世注中論。或可。引釋論
中八不。安處中論序意也。問釋論中指正觀
論者。何必是中論耶。答中論觀法品云。正觀
論之稱。故知。中論是正觀論也。故相傳云。中
論是釋論之骨髓也。問八不八非八無是一
是異。答亦可一亦可異。是一眼目異名也。異
者八不中為正。故八不無對。非等有對故異
也。問八不中不生不滅得云兩不為不得耶
答既云不生不滅。那非兩不也。問不生復不
滅兩過噵所不。所以言兩不者。不生復不滅
兩過噵不。故得論兩不。不滅不生故應是兩
中也。答雙除生滅始是正中也。問若雙除生
滅方是正中者。亦應生滅雙除。唯是一不不。
答不生復不滅。雙不於生滅。所以一中也。問
若雙除故一正中者。亦應雙除二諦故一正
[002-0031a]
中則無三種中也。答實是一道正中。為除病
故辨三種中。亦除執故。兩不二中並得義也。
問假生不生假滅不滅。不生不滅名為世諦
中。假不生非不生假不滅非不滅。非不生非
不滅名為真諦中道者。世諦不生不滅中。與
真諦假不生假不滅。若為異耶。答安假簡異
中不生等故則殊也。問假不假寧異耶。答對
假生假滅。明假不生假不滅。此假不生等。皆
是不二中道之用。除假生假滅與假不生假不
滅等。不生非不生不滅非不滅。方是正中也。
故假不生假不滅。如假生假滅。悉是假。亦
是用。亦是末也。不生不滅中。如非不生非不
滅中。皆是中。亦是體。亦是本也。雖體用與中
假等開。而無蹤跡。非體非用非中非假。強名
體用中假等也。問中論四諦品云。因緣所生
法我說即是無。亦是假名亦是中道。則是三
義云何耶。答明此偈多種勢。今一種意釋之。
此一偈有三句。即勝八不。八不正是一中道
句。言因緣所生者。是因緣所生之生滅法。此
所生之生滅。既從因緣而生。故無可為生。無
可為滅。只是空生空滅。所生既空。能生此生
滅之因緣亦空。能生所生既並無故。言我說
即是無也。故中論觀法品云。生時空生滅時
空滅也。涅槃論云。王宮生生而不起。雙林滅
滅而不無也。亦是假名者。即是第三句。以假
故有能生之因緣。以假故有所生之生滅。假
生不名生。假滅不名滅也。以假生滅不名生
滅。故即是第三句不生不滅中道。故云亦是
中道義也。大乘論明義有二種法門。一云義
[002-0031b]
次二謂根緣次也。義次者。必須前後相生始
終次第也。根緣者。有疾即除。有緣即說。不必
須前後相生也。明因緣義則總。若識因緣者
名為佛法。不識因緣則非佛法。故中論四諦
品云。若見因緣則見佛與法也。今破外因緣
則總破眾病。申佛因緣則總申佛教也。故因
緣在論初也。問二諦亦總收眾教。此中論既
言二諦為宗者。若學教之流正迷二諦。何不
題破二諦品耶。答亦得不得。得者。外人聞不
生不滅畢竟空。便失二諦。欲申二諦故造論。
又迷佛二諦故生諍論。為此造論。亦得二諦
在論初也。不得者。二諦語局。因緣則通。以二
諦但是二非不二。但是教而非理。若是教之
與理二與不二。並是因緣。義則總也。問因緣
既總。何故不以因緣為宗。答二諦為宗。豈離
因緣。但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今正與外人共
諍佛二諦。故以二諦為宗也。又青目序品意
云。因緣即是八不。八不即是因緣。八不既貫
論初。因緣亦標論首也。問何以知八不即是
因緣耶。答偈及長行並有文證。偈言能說是
因緣。即能說八不因緣。長行云說因緣相。所
謂不生不滅等也。問八不是因緣。若破因緣
即破八不。若申八不即應申因緣耶。答若體
因緣即是八不。無假須破。但外人不識因緣
即是八不。八不自是真諦。因緣自是世諦。彼
解因緣僻故。所以破因緣品也。問龍樹為稱
佛教申為不稱教申。若稱教申者。佛前說小
後說大。今何故前明大後說小。若不稱教申。
即是顛倒也。答有四義。一龍樹稱佛本意申
[002-0031c]
佛教也。所以者何。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
故。謂一乘道。但為淺鈍之緣。曲為小教。今申
佛本意故。前申大也。二欲明中百兩論互相
開避。百論前淺後深。中論前深後淺也。三佛
自前說小後明大。中論自說大乘實不欲說
小。但為外人不堪學大乘觀行故。論主更為
說小乘也。四欲示小乘從大乘出。是故前大
後小也。問因緣語通。故生與不生皆是因緣。
八不但是不生。云何言因緣即是八不也。答
八不不生。此是因緣不生。故不生即得生也。
故中論云。如經中說。若見因緣即名見法。見
法即見佛也。若不見因緣。即不見法。不見法
即不見佛也。此是借因緣破不因緣也。故大
經云。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佛性
不爾。不從因生故。是借不因緣破因緣也。問
佛性既非因緣。是無因以不。答亦得。故云涅
槃無因而體是果。然佛性非因亦非果也。故
中論具有二義。如破無因等外道計故。說十
二因緣。此是借因破無因。又文中破四緣生。
故是借非因緣破因緣。至論正法。未曾是因
緣及不因緣也。問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與
因緣所生法二處因緣。是因緣是同是異。答
既云兩處。寧得是同。復是假名因緣。那得異。
而意同也。今大乘明因緣義。因者如依因習
因生因等。並是說緣為因。若如四緣等。皆是
說因為緣。若緣緣於因。因即是緣。緣義為因。
若因因於緣。緣義亦因。故因緣義通。而言八
不不生不滅等為因緣。但因緣義。無差別差
別開為三義。一者當體得因緣名。只八不是
[002-0032a]
因緣故何者因不生故不滅。不滅故不生。則
八不是因緣。只八不不生等。是言說故無非
因緣故。云當相是因緣。名八不為因緣佛八
不不一切故也。二者八不是因緣本故名因
緣。則因緣空壞因緣故。八不非因緣。既八不
不一切不生不滅等亦不因緣與不不因緣。
豈得當體是因緣。是故因緣本也。三者破因
緣已得名。如毘曇辨六因等明諸法等也。今
明。八不不一切。辨無因緣法。破外道因緣義。
故名因緣。然備有此三義。遂得悟不同。抑沒
不無淺深之異。而具有三義。名觀因緣品也。
問能說因緣者。唯障邪說是戲論。邪觀亦是
戲論。答有通有不通。何者二而不二通。不二
而二別。問若通者邪觀亦是邪說不。答既未
邪言。云何是邪說。問若未邪言未是邪說者。
亦未戲言未是戲論也。答戲論是借譬之名。
故名邪觀。於道無所剋獲。如小兒戲論為耳。
問未邪說已是戲論者。未正說已是正說經
也。答亦如前。無差別差別即不得。差別無差
別亦有明之。故大經云。迦葉佛時非無此經。
但不說耳。問以不戲論止戲論。亦以戲論止
戲論不。答亦通得也。問若以戲論止戲論令
不戲論。亦應以不戲論止不戲論令成戲論
反決也。答兩途既皆言止故。相與令息。故戲
論止戲論尚令不戲論。豈況不戲論止不戲
論。而令成戲論耶。問既以戲論止戲論。即以
言止言。答得。自有以不聲遮聲。自有以聲遮
聲也。問若以言止言。亦應㨝出㨝。以病治病。
即應以長待長也。答相待論相成。就相顯發
[002-0032b]
為論。止治令有所去離故。此義即通。所以不
例也。問上云。常無常等四句並戲論者。四句
悉戲論不。答有所得四句並是戲論。無所得
方便說四句。悉非戲論。亦是正說。問無所得
四句非戲論者。亦應無所得顛倒非戲論也。
答無所得假名說四句則便。假安顛倒則不
便。何故爾。以眾生多顛倒少不顛倒故。若任
而論之。正善具成就。演說四顛倒即倒也。問
若有所得四句皆是戲論。無所得四句並非
戲論耶。答一往相對論。常是戲論。無常非戲
論。又無常是戲論。常非戲論。復常無常俱是
戲論。非常非無常非戲論。總括始終明之。凡
論相心四句。成有所得並是戲論。就後方便
皆非戲論也。故反折論云謗也。


第五辨單複中假義有三意。第一明單義論單
複。第二明複義論單複。第三辨二諦單複義。
就初有兩。第一正明單複。第二論互得相入
也。今先正論單複中假義。若偏說假有不說
無。是單假也。偏說假無不說有。亦是單假。偏
說一非有。是單中。偏說一非無。亦是單中。雙
說假有假無。是複假。雙說非有非無。是複。中
也。問何意明單複句耶。答凡有二義。一者一往
為利根人說單假。為鈍根人說複假。利根人
者。聞一修行十。若聞說假有則悟解假無。乃
至聞說非有則解非無。所以不勞具明有二
義也為鈍根人隨言得解。若不具說。不能懸
悟故。所以雙明二義也。二者為鈍根人說單
假。為利根人說複假。以鈍根人不堪圓教。所
以說單義破其病執。若利根人堪聞圓旨。所
[002-0032c]
以說複假義。便能領持也。次明互得相入出
有八句。第一從單假入單中。或言假有不名
有。從有入非有。無亦然也。第二明從單中出
單假。或言非有假說有。非無假說無也。第三
明從複假入複中。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
則是有無入非有非無。無亦然也。第四明從
複中出複假。明非有非無說有無非無非有
說無有也。第五明從單假入複中。或言。有入
非有非無。無入非無非有也。第六明從複中
出單假。或言。非有非無假說有。非無非有假
說無也。第七明從複假入單中。有無則非有。
無有則非無也。第八明從單中出複假。非有
假說有不有。非無假說無不無也。次釋所以
然者有二義。一者破眾生執實之病。隨計遣
所以遂成多句也。二者明大士觀行融通自
在無有滯礙。故地持云。從有無方便入非有
非無也。華嚴經云。或東方入正受三昧等。不
復具出。又大品經云。或散心中起入滅盡定。
滅盡定起入散心中。則是迴轉總持入出無
礙方便也。第二就複義論單複。複有二。初正
明單複。後明出入義。初正明單複中假。假有
是世諦。假無是真諦。此是單假。非有非無是
中道也。此是單中。假有假無為二。是俗諦複
假。非有非無不二是俗諦。複中二不二是真
諦。是複假。非二非不二是中道。此是複中。正
言非二非不二。盡有無非有非無。所以正中
也。次明其所以有二義。一往為言。單中單假
明義則淺。複中複假明義則深也。所以然
者。單義之二諦。至複義時。還俗諦。單家之中
[002-0033a]
道至複義時。還成真諦。單家之中道。止有無
未能盡不二。複家之中道盡二復盡不二也。
二者單明義則勝。複明義翻劣。所以然者。複
假之有無。猶是單假之有義。複假之非有非
無。猶是前單假之無義也。又複中之非二非
不二。猶是前單中之非有非無義也。但前直言
有。便攝得有無。止言無便攝得非有非無。止
言非有非無。便攝得非二非不二。言略意廣。所
以為勝複家中假言廣意略。所以為劣也。後
明互得相出入有八句也。第一從單假入單
中。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入非有非無中
道也。第二從單中出單假。非有假說有為俗。
非無假說無為真也。第三從複假入複中。假二
不名二。假不二不名不二。入非二非不二中道
也。第四從複中出複假。非二假說二為俗。非
不二假說不二為真也。第五從單假入複中。假
有不名二。假無不名不二。從假有無入非二非
不二中道也。第六從複中出單假。非二假說
有為俗。非不二假說無為真也。第七從複假
入單中假二不名有。假不二不名無。從二不二
入非有非無也。第八從單中出複假。非有假
說二為俗。非無假說不二為真也。第三就二
諦論單複。復有二。一正明單複義。二論出入
義。正明復有兩。一者俗單複。二者真單複也。
假有是俗單。假無是真單也。複假者。假有假
不有是俗諦複。假無假不無是真諦複。非有
為中道。是俗諦單中。非無為中道。是真諦單
中。非有非不有。是俗諦複中。非無非不無。是
真諦複中也。第二明互出入有三。一明俗二
[002-0033b]
明真三明交絡。先約世諦明有八句。第一從
俗諦單假入俗諦單中。假有不名有。即從有
入非有也。第二從俗諦單中出俗單假。假非
有說為有也。第三從俗複假入俗複中。假有
假不有。非有非不有也。第四從俗諦複中出
俗諦複假。云非有非不有假說有非有也。第
五從俗諦單假入複中。假有非有。假有非
不有也。第六從俗諦複中出單假。非有非不
有說為一假有也。第七從俗諦複假入單中。
假有不有入於非有也。第八從俗諦單中出複
假。非有假說有不有也。第二就真諦辨亦有
八句。第一從真諦單假入單中。假無不名無
也。第二從真諦單中出單假。非無假說無也。
第三從真諦複假入複中。云假無假不無。非
無非不無也。第四從真諦複中出複假。云非
無非不無。假說無不無也。第五從真諦單假
入複中。假無非無。假無非不無也。第六從真
諦複中出單假。云非無非不無假說為無也。
第七從真諦複假入單中。云假無假不無入一
非無也。第八從真諦單中出複假。云非無假
說無不無也。第三約二諦交絡。明出入有十
二句。第一從俗諦單假入真諦單中。云假有
不名無。壞有入非無也。第二從真諦單中出
俗諦單假。云非無不乖有。非無假說有也。第
三從真諦單假入俗諦單中。云假無不名有。
壞無入非有也。第四從俗諦單中出真諦單
假。云非有不乖無。非有假說無也。第五從俗
諦複假入真諦複中。云假有不有入非無非不
無也。第六從真諦複中出俗諦複假。云非無
[002-0033c]
非不無假說有不有也。第七從真諦複假入
俗諦複中。云假無假不無。非有非不有也。第
八從俗諦複中出真諦複假。云非有非不有
假說無不無。第九從真諦單假入俗諦複中。
云假無不名有。亦不名不有。即是非有非不
有也。第十從俗諦複中出真諦單假。云非有
非不有假說為無也。第十一從俗諦單假入
真諦複中。云假有不名無。亦不名不無。則是
非無非不無也。第十二從真諦複中出俗諦
單假。云非無非不無假說為有也。


第六料簡不有有也。若了單複諸句。則解不
有有義。若不了單複。不有有亦難解。故須廣
辨也。此意望兩大經宗明之。一經無所有為
宗。故經云。正法寶城善有。一經有所無為宗。
故大品第三卷相行品云。身子白佛云。諸法
實相云何。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
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也。不有有若相對
而解釋。有十六意也。第一不有有者。明其道
非有非無。而結為有故言不有有也。然只結
正道為有。不論其用。體無二相故。若結為有。
不得結為無。結為無不得結為有。此是結獨
義。只道非有復非無。非是有而結為有故。言
不有有也。約不無無類然也。第二不有有。就
假上明之。三假有是不有有也。他假有是有
故有。今假有是不有有也。第三不有有者。道
非有非無。而側出有一用故言不有有。然道
非有非無。而起用應雙起。而但起一用故言
側出也。不無無亦然也。第四不有有者。明用
假有非是有。故言不有。結用歸體。體是有故。
[002-0034a]
今言不有有也。此異前約體上言不有有。亦
異第三體不有是有而起一有用。此但以不
特名用。用不是有而體是有故。言不有有也。
不無無類之。第五不有有者。為破有執故。執
者謂有是有。不知不有為有故。今破者。明有
非有故有乃是不有有。此是以有破有。但能
破是不有有。所破是有有也。約不無無類也。
第六不有有者。為破無執執法是無。今以不
有有破之。若以有有破無。此乃是敵義。故執
不去。今以不有有破無。無而得去。故言不有
有也。不無無亦爾也。第七不有有者。破一切
有。若有有若不有有。皆以不特不之。故言不
有。而起一切有用。若有有若不有有為用故。
合言不有有也。不無無亦類也。以不特不一
切無故言不無。而起一切無為用故。合不無
無也。第八不有有者。重進明義。明不有則不
一切有一切無。合空故言不有。而起一切有
一切無為用故。合言不有有。不無無亦爾也。
不無以不於一切有無故言不無。而起一切
有無故言不無無。然起一切有無用。此用應
是有。何得言是無。然今望本為言。此有無起
不有無故此有無。故是無也。又從他所起皆
無體故是無也。第九不有有者。橫門明義。不
有自有。以無為有故言不有有。然以無為有
故。是以不有為有。故言不有有。不無無亦類
也。以有為無故言不無無也。第十不有有者。
只以不特不此有有之故言不有有。異前合
用不有有破有有。亦異前以不特一切有合
無。以起一切有無故言不有有。今但單用一
[002-0034b]
不特。不此有有之執。令盡而不令起故言不
有有也。不無無亦爾也。第十一不有有者。合
明具八意。何者為八意。一不有有屬非有。一
不有有屬非無。一不有有屬非亦有亦無。一
不有有屬非非有非非無。一不有有屬有。一
不有有屬無。一不有有屬亦有亦無。一不有
有屬非有非無。何者初言不有有。豈可是有。
非是有故屬非有也。第二不有有不是無故
屬非無。第三不有有既不是有無故。不屬亦
有亦無。故言屬非亦有亦無。第四不有有不
屬非有無。故言屬非非有非非無。然不有有
廼當屬有無二句。豈是非有無。故言非非有
非非無也。第五不有有屬有者。以不有為有。
豈不是有耶。第六不有有屬無者。只以不有
為有。此望本故是無也。第七不有有屬亦有
亦無者。既雙明不有有。豈不是亦有亦無耶。
第八不有有屬非有非無者。不有有不名有。
不有有不名無。故名非有非無。故此一章門
中合明八意。正為八意相次第故。不煩離明。
而前十章不可合說。故離辨也。不無無亦如
是也。第十二明不有有兼用者。不有有故離
斷過。何者。若不有不復有可是斷。而今不有
有故離斷過。亦離常過者。若以有為有可是
常過。而今只不有為有。故離常過。如是一異
有無是非即離等過皆勉也。不無無亦爾也。
第十三不有有若攝諸法者。不有有攝得因
得果一切法等故。言不有有也。不無無亦然
也。第十四不有有類諸法者。不有有既具上
十意八意及相益相攝等。不因因不果果。如
[002-0034c]
是不常常不生生等。雖一法皆具上意。故可
謂。是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如是展轉生
非實智者。即無所畏也。第十五不有有得失
意者。如經試問。答言諸法不有有即為得。即
具五義。一得不二義。二得不自假名義。三得
相待義。四得無所得空義。五得中道義也。若
答者言諸法是有為有者。即失五義故。不有
有判道非道義也。不無無亦類也。第十六不
有有離門明義者。向合言不有有。今有時復
須單言不有。有時應須單言有也。今此中單
言不有者。此為欲明有義。何者。我以不不此
有。不以不此無故。不有得是有也。若以不不
於無。可令是無。而今以不不有故。只不有是
有。事如小乘明義。色即是好。不可此色非好
也。故得不有是有義。得此義故。聞破不畏。得
訶不瞋等也。次得言有反成破有義。何者。我
本破有故言有。如世人不耐惡而言惡。此惡
之言。豈不令除此惡。今有亦然。我不耐此有
故言有。豈不破此耶。又直言有。不說有因緣
故。是破有義。單言無亦然。次單言有則是中
道。不得言有非方是中道也。何者。直言有。此
非是非有亦是有有。此有既非是是有復非
非有。豈非是中道乎。又有上自有是非。我直
言有不言其是。復不言非。故此有即離是非。
故是中道。若有雖離是非。而有此有故非中
道者。汝中道雖離有無而有此中故得是中
道者。何妨我有離是非故得是中道耶。且自
我直言有亦不言有此有。知無此有故言是
中道。單無亦然。次單明有具足一切諸法。何
[002-0035a]
者。此有是無所有故。若有所無即失一切法。
今是無所有名有。故具足一切法也。單言無
亦然。但是無所得故言無。此無豈不具足一
切法耶。次釋性空意者。然有無所以得有諸
法。意無礙者正由有性空故爾。今須釋性空。
亦是多意。但辨八意也。一者明本性是空。但
遇緣故有。有止還本性。故言性空也。二者明
本性是空。而末是假有。如是意故性空也。三
者本性常空。無有不空時故言性空也。四者
明只因緣諸法是空故。言性空也。五者破性
有得此空故。言性空也。六者破無性法。此法
明止空有性故。言性空也。七者明無所有法
性是空故。言性空也。八者有所無法性空故。
言性空也。今略明八意異相。而大意無異。但
是一性空。如是諸法性空隨義便用。用一即
度之須得意。如空中織羅紋也。性空既爾。畢
竟亦然。次明因性空辨得失待不待義也。失
此性空故失。失不待得。得性空故為得。得即
待失。何者正為得失反故。失既失得。故失不
待得。得者得於失。故得待失。此分際義也。第
一須得意。最急事也。如中道絕假故不待假。
假不絕故假待中也。次辨歛開意。然得失由
歛開故須釋也。但歛開自有橫竪。判自有二
望取也。橫開為能。竪即斂。菩薩習行諸行。
望道即是自行是斂。若望眾生。即是化他亦
是能。但不化他時。是化他。只自行即是化他。
如是不有有。有病藥相治去留成壞理內外
有得無得反順等種種用。不可具列也。大意
如此也。問既有不有有多種勢者。有不有亦
[002-0035b]
多種勢不。答亦得。假有還結有不有也。又假
有不有表理結體也。餘例可尋也。
大乘玄論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