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9 入阿毘達磨論-唐-塞建陀羅 (master)



No. 1554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敬禮一切智
 佛日無垢輪
 言光破人天
 惡趣本心闇
 諸以對法理
 拔除法相愚
 我頂禮如斯
 一切智言藏
[001-0980c]
 劣慧妄說闇
 覆蔽牟尼言
 照了由明燈
 稽首然燈者」



有聰慧者。能具受持諸牟尼尊教之文義。由
拘事業有未得退。有劣慧者。聞對法中名義
稠林便生怖畏。然俱恒有求解了心。欲令彼
於阿毘達磨法相海中深洄復處欣樂易入。
故作斯論。


謂善逝宗有八句義。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
六虛空七擇滅八非擇滅。此總攝一切義。色
有二種。謂大種及所造色。大種有四。謂地水
火風。界能持自共相。或諸所造色。故名為界。
此四大種如其次第以堅濕煖動為自性。以
持攝熟長為業。大而是種故名大種。由此虛
空非大種攝。能生自果是種義故。遍所造色
故名為大。如是大種唯有四者。更無用故。
無堪能故。如床座足。所造色有十一種。一眼
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
一分十一無表色。於大種有故名所造即是
依止大種起義。此中眼者。謂眼識所依。以見
色為用淨色為體。耳鼻舌身准此應說。色有
二種。謂顯及形。如世尊說惡顯惡形。此中顯
色有十二種。謂青黃赤白煙雲塵霧影光明
闇。形色有八種。謂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此
中霧者。謂地水氣。日焰名光。月星火藥寶珠
電等諸焰名明。障光明生於中。餘色可見名
影。翻此名闇。方謂畟方。圓謂團圓形平等名
正。形不平等名不正。餘色易了故今不釋。此
二十種皆是眼識。及所引意識所了別境。聲
有二種。謂有執受及無執受。大種為因有差
[001-0981a]
別故。墮自體者名有執受。是有覺義。與此相
違名無執受。前所生者名有執受。大種為因。
謂語手等聲。後所生者名無執受。大種為因。
謂風林等聲。此有情名非有情名差別為四。
謂前聲中語聲名有情名。餘聲名非有情名。
後聲中化語聲名有情名。餘聲名非有情名。
此復可意及不可意差別成八。如是八種皆
是耳識。及所引意識所了別境。香有三種。一
好香二惡香三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
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大種名惡香。若俱相
違名平等香。如是三種皆是鼻識。及所引意
識所了別境。味有六種。謂甘酢醎辛苦淡別
故。如是六種皆是舌識。及所引意識所了別
境。觸一分有七種。謂滑性澁性重性輕性及
冷飢渴。柔軟名滑是意觸義。麁強名澁。可
稱名重翻此名輕。由此所逼煖欲因名冷。
食欲因名飢。飲欲因名渴。此皆於因立果名
故作如是說。如說諸佛出現樂等。大種聚中
水火增故有滑性。地風增故有澁性。地水增
故有重性。火風增故有輕性。水風增故有
冷。風增故有飢。火增故有渴。無表色者。謂
能自表諸心心所轉變差別。故名為表。與彼
同類而不能表。故名無表。此於相似立遮止
言。如於剎帝利等說非婆羅門等。無表相者。
謂由表心大種差別。於睡眠覺亂不亂心。及
無心位有善不善色相續轉不可積集。是能
建立苾芻等因。是無表相。此若無者。不應建
立有苾芻等。如世尊說。於有依福業事彼恒
常福增長。如是無表總有三種。謂律儀不律
[001-0981b]
儀俱相違所攝故。律儀有三種。謂別解脫靜
慮無漏律儀別故。別解脫律儀復有八種。一苾
芻律儀。二苾芻尼律儀。三勤策律儀。四正學
律儀。五勤策女律儀。六近事男律儀。七近事
女律儀。八近住律儀。如是八種唯欲界繫。
靜慮律儀。謂色界三摩地隨轉色。此唯色界
繫。無漏律儀。謂無漏三摩地隨轉色。此唯
不繫。不律儀者。謂諸屠兒及諸獵獸捕鳥捕
魚劫盜典獄縛龍煮狗罝弶魁膾。此等身中不
善無表色相續轉。非律儀非不律儀者。謂造
毘訶羅窣堵波僧伽邏摩等。及禮制多燒香
散華讚誦願等。并捶打等所起種種善不善
無表色相續轉。亦有無表唯一剎那。依總種
類故說相續。別解脫律儀由誓願受得前七
至命盡第八一晝夜。又前七種捨由四緣。一
捨所學故。二命盡故。三善根斷故。四二形生
故。第八律儀即由前四及夜盡捨。靜慮律儀
由得色界善心故得。由捨色界善心故捨。屬
彼心故。無漏律儀得捨亦爾。隨無漏心而得
捨故。得不律儀由作及受。由四緣故捨不律
儀。一受律儀故。二命盡故。三二形生故。四法
爾得。色界善心處中無表。或由作故得。謂
殷淨心猛利煩惱。禮讚制多及捶打等。或由
受故得。謂作是念。若不為佛造曼茶羅終不
先食。如是等願。或由捨故得。謂造寺舍敷具
園林施苾芻等。捨此無表。由等起心及所作
事俱斷懷故。如是無表及前所說。眼等五根
唯是意識所了別境。齊此名為初色句義。然
諸法相略有三種。一自共相。二分共相。三遍
[001-0981c]
共相。自共相者。如變壞故。或變礙故說名為
色。如是即說可惱壞義。如法王說。苾芻當知。
由變壞故名色取蘊。誰能變壞。謂手觸故即
便變壞。乃至廣說。如能疾行故名為馬。以能
行故說名牛等。分共相者。如非常性及苦性
等。遍共相者。如非我性及空性等。由此方隅。
於一切法。應知三相。


受句義者。謂三種領納。一樂二苦三不苦不
樂。即是領納三隨觸義。從愛非愛非二觸生。
身心分位差別所起。於境歡慼非二為相。能
為愛因故名受。如世尊說。觸緣受受緣愛。
此復隨識差別有六。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
觸所生受。五識俱生名身受。意識俱生名心
受。由根差別建立五種。謂樂根苦根喜根憂
根捨根。諸身悅受。及第三靜慮心悅受名樂
根。悅是攝益義。諸身不悅受名苦根。不悅是
損惱義。除第三靜慮。餘心悅受名喜根。諸心
不悅受名憂根。諸身及心非悅非不悅受名
捨根。此廣分別如根等處。


想句義者。謂能假合相名義解。即於青黃長
短等色。螺鼓等聲。沈麝等香。醎苦等味。堅軟
等觸。男女等法相名義中假合而解。為尋伺
因故名為想。此隨識別有六如受。小大無量
差別有三。謂緣少境故名小想。緣妙高等諸
大法境故名大想。隨空無邊處等名無量想。
或隨三界立此三名。


行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相應行者。謂
思觸欲作意勝解念定慧尋伺信精進慚愧不
放逸輕安不害捨欣厭不信懈怠放逸善根不
[001-0982a]
善根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漏。瀑流軛
取身繫蓋及智忍等。諸心所法。此皆與心
所依所緣行相時事五義等故說名相應。與
此相違名不相應。謂得非得無想定滅定無
想事命根眾同分生住老無常名身句身文身
等。如是相應不相應行總名行蘊。故大仙說。
行蘊聚集如芭蕉莖。


思謂能令心有造作。即是意業。亦是令心運
動為義。此善不善無記異故。有三種別。觸謂
根境識和合生令心觸境。以能養活心所為
相。順樂受等差別有三。欲謂希求。作事業
隨順。精進謂我當作如是事業。作意謂能令
心警覺。即是引心趣境為義。亦是憶持。曾
受等此有三種。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七有
學身中無漏作意名學。阿羅漢身中無漏作
意名無學。一切有漏作意名非學非無學。勝
解謂能於境印可。即是令心於所緣境無怯
弱義。念謂令心於境明記。即是不忘。已正當
作謂事業義。定謂令心專注一境。即是制如
猨猴心。唯於一境而轉義。毘婆沙者作如是
說。如蛇在筒行便不曲。心若在定正直而轉。
慧謂於法能有簡擇。即是於攝相應成就諸
因緣果。自相共相八種法中。隨其所應觀察
為義。尋謂於境令心麁為相。亦名分別思惟。
想風所繫麁動而轉。此法即是五識轉因。伺
謂於境令心細為相。此法即是隨順意識於
境轉因。


信謂令心於境澄淨。謂於三寶因果相屬有
性等中。現前忍許故名為信。是能除遣心濁
[001-0982b]
穢法。如清水珠置於池內。令濁穢水皆即澄
清。如是信珠在心池內。心諸濁穢皆即除遣。
信佛證菩提信法是善說信僧具妙行。亦信
一切外道所迷。緣起法性是信事業。精進謂
於善不善法生滅事中勇悍為性。即是沈溺
生死泥者。能策勵心令速出義。慚謂隨順正
理白法。增上所生違愛等流心自在性。由此
勢力於諸功德及有德者恭敬而住。愧謂修
習功德為先。違癡等流訶毀劣法。由此勢力
於罪見怖。不放逸謂修諸善法。違害放逸守
護心性。心堪任性說名輕安。違害惛沈隨順
善法。心堅善性說名不害。由此勢力不損惱
他。能違於他樂為損事。心平等性說名為捨。
捨背非理及向理故。由此勢力令心於理。及
於非理無向無背。平等而住如持秤縷。欣謂
欣尚於還滅品。見功德已令心欣慕。隨順修
善。心有此故欣樂涅槃。與此相應名欣作意。
厭謂厭患於流轉品。見過失已令心厭離。隨
順離染。心有此故厭惡生死。與此相應名厭
作意。心不澄淨名為不信。是前所說。信相違
法心心不勇悍名為懈怠。與前所說精進相
違。不修善法為放逸。違前所說不放逸性。
即是不能守護心義。如是所說不信等三。不
立隨眠及纏垢者。過失輕故。易除遣故。


善根有三種。一無貪是違貪法。二無瞋是違
瞋法。三無癡是違癡法。即前所說慧為自性。
如是三法是善自性。亦能為根生餘善法。故
名善根。安隱義是善義。能引可愛有及解脫
牙故。或已習學成巧便義是善義。由此能辨
[001-0982c]
妙色像故。如彩畫師造妙色像世稱為善。不
善根有三種。即前所治貪瞋癡三。貪謂欲界
五部貪。瞋謂五部瞋。癡謂欲界三十四無明。
除有身見及邊執見相應無明。如是三法是
不善自性。亦能為根生餘不善故。名不善根。
不安隱義是不善義。能引非愛諸有牙故。或
未習學非巧便義是不善義。由此能辦惡色
像故。如彩畫師所造不妙世稱不善。無記根
有四種。謂愛見慢無明。愛謂色無色界各五
部貪。見謂色無色界各十二見。及欲界有身
見邊執見。慢謂色無色界各五部慢。無明謂
色無色界一切無明。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
相應無明。此四無記根。是自所許。修靜慮者
有三種異故。一愛上靜慮者。二見上靜慮者。
三慢上靜慮者。此三皆因無明力起。毘婆沙
者立無記根唯有三種。謂無記愛無明慧三。
疑不堅住慢性高舉。非根法故。於善不善義
俱不記故名無記。又不能記愛非愛果故名
無記。以不能招異熟果故。是無記性亦能生
餘無記染法或諸無記法。故名無記根。


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
結疑結嫉結慳結。愛結者。謂三界貪。是染著
相如融膠漆。故名為愛。愛即是結故名愛結。
恚結者。謂五部瞋。於有情等樂為損苦。不
饒益相如辛苦種。故名為恚。恚即是結故是
名恚結。慢結者。謂三界慢。以自方他德類差
別。心恃舉相說名為慢。如傲逸者凌篾於他。
此復七種。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
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謂因族姓財位色力
[001-0983a]
持戒多聞工巧等事。若於劣謂。已勝。或於等
謂己等。由此令心高舉名慢。若於等謂己勝。
或於勝謂己等。由此令心高舉名過慢。若於
勝謂己勝。由此令心高舉名慢過慢。若於五
取蘊執我我所。由此令心高舉名我慢。若於
未證得預流果等殊勝德中謂已證得。由此
令心高舉名增上慢。若於多分族姓等勝中
謂己少劣。由此令心高舉名卑慢。若實無德
謂己有德。由此令心高舉名邪慢。如是七慢
總名慢結。無明結者。謂三界無知。以不解了
為相。如盲瞽者違害明故。說名無明。此遮止
言依對治義。如非親友。不實等言。即說怨家。
虛誑語等。無明即是結故名無明結。見結者。
謂三見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五取蘊中無
我我所。而執實有我我所相。此染污慧名有
身見。身是聚義。有而是身故名有身。即五取
蘊於此起見名有身見。即五取蘊非斷非常。
於中執有斷常二相。此染污慧名邊執見。執
二邊故。若決定執無業無業果無解脫無得
解脫道。撥無實事。此染污慧名邪見。如是三
見名見結。取結者謂二取即見取戒禁取。謂
前三見及五取蘊。實非是勝而取為勝。此染
污慧名見取。取是推求及堅執義。戒謂遠離
諸破戒惡禁。謂受持烏雞鹿狗露形拔髮斷
食臥灰。或於妄執生福滅罪。諸河池中數數
澡浴。或食根果草菜藥物以自活命。或復塗
灰拔頭髮等皆名為禁。此二俱非能清淨道。
而妄取為能清淨道。此染污慧名戒禁取。諸
婆羅門有多聞者。多執此法以為淨道。而彼
[001-0983b]
不能得畢竟淨。如是二取名為取結。疑結者。
謂於四聖諦令心猶豫。如臨岐路見結草人
躊躇不決。如是於苦心生猶豫。為是為非乃
至廣說。疑即是結故名疑結。嫉結者。謂於他
勝事令心不忍。謂於他得恭敬供養財位多
聞及餘勝法心生妬忌。是不忍義。嫉即是結
故名嫉結慳結者。謂於己法財令心悋惜。謂
我所有勿至於他。慳即是結故名慳結。結義
是縛義。如世尊說。非眼結色非色結眼。此中
欲貪說名為結。如非黑牛結白牛亦非白牛結
黑牛。乃至廣說。先所說結亦即是縛。以即結
義是縛義故。然契經中復說三縛。一貪縛。謂
一切貪如愛結相說。二瞋縛。謂一切瞋如恚
結相說。三癡縛。謂一切癡如無明結相說。


隨眠有七種。一欲貪隨眠。二瞋隨眠。三有貪
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
隨眠。此七別相結中已說。然應依界行相部
別。分別如是七種隨眠。謂貪諸欲故名欲貪。
此貪即隨眠故名欲貪隨眠。此唯欲界五部為
五。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瞋隨眠亦唯欲
界五部為五。有貪隨眠唯色無色界各五部
為十。內門轉故。為遮於靜慮無色解脫想。故
說二界貪名有貪。慢隨眠通三界各五部為
十五。無明隨眠亦爾。見隨眠通三界各十二
為三十六。謂欲界見苦所斷具五見。見集滅
所斷唯有邪見及見取二。見道所斷唯有邪
見見取戒禁取三。總為十二。上二界亦爾為
三十六。疑隨眠通三界各四部為十二。謂見
苦集滅道所斷。此中欲貪及瞋隨眠。唯有部
[001-0983c]
別無界行相別。有貪疑慢無明隨眠。有界部
別無行相別。見隨眠具有界行相部別。行相
別者謂我我所。行相轉者名有身見。斷常行
相轉者名邊執見。無行相轉者名邪見。勝行
相轉者名見取。淨行相轉者名戒禁取。微細
義是隨眠義。彼現起時難覺知故。或隨縛義
是隨眠義。謂隨身心相縛而轉。如空行影水
行隨故。或隨逐義是隨眠義。如油在麻膩在
摶故。或隨增義是隨眠義。謂於五取蘊由所
緣相應而隨增故。言隨增者。謂隨所緣及相
應門而增長故。如是七種隨眠。由界行相部
差別故。成九十八隨眠。謂欲界見苦所斷具
十隨眠。即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疑貪瞋慢無明。見集所斷有七隨眠。於前十
中除有身見邊執見戒禁取。見滅所滅所斷
有七隨眠亦爾。見道所斷有八隨眠。謂即前
七加戒禁取。修所斷有四隨眠。謂貪瞋慢無
明。如是欲界有三十六隨眠。色界有三十一
隨眠。謂於欲界三十六中除五部瞋。無色界
亦爾。故有九十八隨眠。於中八十八見所斷。
十修所斷。三十三是遍行。謂界界中見苦集
所斷諸見疑。及彼相應不共無明。餘皆非遍
行。十八是無漏緣。謂界界中見滅道所斷邪
見疑。及彼相應不共無明。此十八種緣滅道
故名無漏緣。餘皆有漏緣。此中有漏緣者。由
所緣相應故隨增。無漏緣者。但於自聚由相
應故隨增。九是無為緣。謂界中見滅所斷邪
見疑。及彼相應不共無明。緣滅諦故名無為
緣。餘皆有為緣。十種隨眠次第生者。先由無
[001-0984a]
明於諦不了。謂苦於不欲乃至於道不欲。由
不了故次引生疑。謂聞邪正二品便懷猶豫。
為苦非苦乃至為道非道。從此猶豫引生邪
見。謂惡友由邪聞思生邪決定。無施與無愛
樂無祠祀。乃至廣說。從此邪見有身見生。謂
取蘊中撥無苦理。便執有我或有我所。從有
身見邊執見生。謂執我有斷常邊故。從邊執
見戒禁取生。謂此邊執為能淨故。從戒禁取
引見取生。謂能淨者是最勝故。從此見取次
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引
慢生謂自見中深著己。恃生高舉凌篾他
故。從此慢後次引瞋生。謂恃己見於他見中
情不能忍必憎嫌故。或於自見取捨位中。起。
憎嫌故。十種隨眠次第如是。由三因緣起諸
煩惱。一未斷隨眠故。二非理作意故。三境
界現前故。由因加行境界三力煩惱現前。此
說具者。亦有唯依境界力起。煩亂遍惱身
心相續。故名煩惱。此即隨眠。


隨煩惱者。即諸煩惱亦名隨煩惱。復有隨煩
惱。謂餘一切行蘊所攝染污心所。與諸煩惱
同蘊攝故。此復云何。謂誑憍害惱恨諂等有
無量種如聖教說。誑謂惑他。憍謂染著自身
所有色力族姓淨戒多聞巧辯等已。令心傲
逸無所顧性。害謂於他能為逼迫。由此能行
打罵等事。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受如
理諫誨。恨謂於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
不捨。諂謂心曲。如是六種從煩惱生。穢污相
麁名煩惱垢。於此六種煩惱垢中。誑憍二種
是貪等流。貪種類故。害恨二種是瞋等流。瞋
[001-0984b]
種類故。惱垢即是見取等流。執已見勝者惱
亂自他故。諂垢即是諸見等流。諸見增多諂
曲故。如說諂曲謂諸惡見。此垢及纏并餘染
污行蘊所攝。諸心所法從煩惱生。故皆名隨
煩惱。


纏有十種。謂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慳無慚
無愧忿覆。身心相續無堪任性名為惛沈。是
昧重義。不能任持。身心相續令心昧略。名為
睡眠。此得纏名。唯依染污。掉舉謂令心不寂
靜。惡所作體名為惡作。有別心所緣惡作生
立惡作名。是追悔義。此於果體假立因名。如
緣空名空緣不淨名不淨。世間亦以處而說。
依處者。如言一切村邑來等。此立纏名。亦唯
依染。嫉慳二相結中已說。於諸功德及有德
者令心不敬。說名無慚。即是恭敬所敵對法。
於諸罪中不見怖畏。說名無愧。能招惡趣。善
士所訶說名為罪。除瞋及害。於情非情令心
憤發。說名為忿。隱藏自罪說名為覆。此十纏
縛身心相續。故名為纏。此中惛沈睡眠無愧
是無明等流。惡作是疑等流。無慚慳掉舉是
貪等流。嫉忿是瞋等流。覆是貪無明等流。諸
心所法行相微細。一一相續分別尚難。況一
剎那俱時而有。微密智者依佛所說。觀果差
別知其性異。為諸學者無倒宣說。有劣慧者
未親承事無倒解釋佛語諸師。故於心所迷
謬誹撥。或說唯三或全非有。


漏有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欲界煩惱并
纏除無明名欲漏。有四十一物。謂三十一隨
眠并十纏。色無色界煩惱并纏除無明名有
[001-0984c]
漏。有五十四物。謂上二界各二十六隨眠。
并惛沈掉舉同無記故。內門轉故。依定地故。
二界合立一有漏名。三界無明名無明漏。有
十五物以無明是諸有本故。別立漏等。稽留
有情久住三界。障趣解脫故名為漏。或令流
轉從有頂天至無間獄。故名為漏。或彼相續
於六瘡門泄過無窮。故名為漏。


瀑流有四。謂欲有見無明瀑流。欲漏中除
見名欲瀑流。有二十九物。有漏中除見名有
瀑流。有三十物。三界諸見名見瀑流。有三
十六物。三界相應不共無明名無明瀑流。有
十五物。漂奪一切有情勝事。故名瀑流。如
水瀑流。軛有四種。如瀑流說。和合有情令
於諸趣諸生諸地受苦。故名為軛。即是和合
令受種種輕重苦義。
說一切有部入阿毘達磨論卷上